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运行情况
(一)进出口额增速下降伴随着绝对值同步下滑,对外贸易进入古典型增长周期
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我国出口连续13个月负增长,严重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我国外贸发展历程中,1995年11月起出口曾连续8个月负增长,1998年8月起连续9个月负增长。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贸易增幅变化与德日荷等主要顺差国家有所不同,我国是进口增长急刹车,下滑程度比出口更强烈,2008年11月、12月、2009年1月进口增幅较上年同期水平落差达43个、47个、70个百分点,直到2009年5月份,进口降幅才好于出口。2009年12月份,进口已连续两个月转为正增长,出口首次正增长17.7%。从单月贸易额看,2008年前10个月中有8个月份超过2000亿美元规模,这表明进出口迈上一个新的台阶。10月份以后,单月外贸值迅速回落,截至2009年7月份,才逐步恢复到同等水平。降幅明显收窄,环比增长明显。2009年四个季度外贸增长率分别为-24.9%、-22.1%、-16.5%、9.2%;截至2009年底,出口额环比已连续9个月正增长,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已连续8个月超过50%。顺差增幅大幅减缓。2009年全年顺差1960.7亿美元,同比下降34.2%,比上年减少近千亿美元。出口下降主要是出口量下降所致,进口下降主要是进口价格下降所致。2009年前10个月,出口价格累计下降6.4%,进口价格下降16.9%。主要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降幅超过两位数,前11个月,铁矿砂下降43.9%,大豆下降26.5%。
(二)两种贸易方式所占比重发生逆转,2008年成为一个“拐点”
1994年加工贸易比重首次超过一般贸易,并一直持续至2007年。2008年,我国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48.2%,比重首次超过加工贸易7.1个百分点。2009年,两者相差7个百分点。出口方面,2009年头5个月出口降幅一直大于一般贸易。6月份以后,加工贸易出口明显回升,2009年加工贸易出口5870亿美元,同比下降13.1%,一般贸易出口5298亿美元,同比下降20.1%。进口方面,一般贸易表现明显好于加工贸易。2009年加工贸易进口额下降14.8%,一般贸易下降6.7%。截至2009年底,一般贸易进口已有4个月份转为正增长。过去几年我国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部分连创新高,增值率2008年末达1.78,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增值率还是有所扩大,为1.82。
(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好于整体水平,初级产品进口降幅明显
我国大部分出口商品依赖传统发达市场,2008年,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261类产品中有103种30%以上的份额为美日德三国,其中22类产品一半以上的出口市场是这三个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三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对我国出口增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小,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轻纺产品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其他产品,前11个月,服装、箱包、鞋类、家具和玩具出口额分别下降11.6%、10.5%、6.1%、7.9%和11%,低于18.8%的整体出口降幅;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下降16.7%和13.2%,也好于总体出口情况。进口方面,2008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上升了6个百分点,其中非食用原料(SITC2),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SITC3)一跃成为第二大、三大类进口产品。2009年前11个月,初级产品降幅更为明显,原油、成品油、食用植物油、铁矿砂及其精矿分别下降37.5%、47.7%、32.7%和22.3%。
(四)国有企业受影响最大,私营企业表现较好
2009年前11个月,国有企业出口1702.2亿美元,同比下降28.5%,超过整体出口降幅9.7个百分点,5月份以来月度降幅都超过30个百分点;进口同比下降23.3%,超过整体进口降幅7.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波动程度基本上与整体水平相当。其他性质企业(民营企业为主)降幅明显低于整体贸易降幅。各种企业表现不同的直接后果就是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继续下降,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显著上升。前11个月,国有企业出口占比15.9%,比2008年下降2.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所占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口2559.1亿美元,占比28.7%,下降2.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所占比重上升3个百分点。
(五)传统市场份额上升,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难度加大
增速方面,2009年,出口美国2208.2亿美元,同比下降12.5%,出口日本979.1亿美元,下降15.7%,稍好于总体水平。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难度在加大,对韩出口536.8亿美元,下降27.4%,巴西下降24.9%,俄罗斯下降47.1%。保份额方面,据日本海关统计,2009年前10个月,日本自中国进口992.2亿美元,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3%,所占份额提高了3.9个百分点;美国自中国进口2423.5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9.1%,提高3.5个百分点。前7个月,欧盟自中国进口1614.3亿美元,占欧盟进口总额的17.4%,上升2.9个百分点。但在某些新兴市场上,份额有所降低。
二、三次“大落”的异同
1995年11月起、1998年8月起、2008年11月至今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速明显大落的三个时期。相同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出口下降对GDP影响很大。1996、1998年出口增幅低于GDP增长7个百分点左右,预计2009年增幅差距在25个百分点左右。2009年前三季度GDP7.7%的增幅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负3.6个百分点。二是在每次大落之前,都是国内面临经济过热的压力,进行了大范围的政策“强势调整”,再加上人民币币值波动、国际市场形势急剧变化等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外贸形势异常严峻。
不同点主要有:一是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目前远远高于1998年水平。1996、1998年外贸依存度为30%左右,2008年已提高至60%左右,国际市场的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对我国产生极大的“蝴蝶效应”。二是1996、1998年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超过50%,为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开始占据主体地位。三是1998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为47.8:48.7:3.5,2008年调整为23.9∶55.1∶21.1。当前,民营企业适应能力强,成为带动进出口恢复增长的重要力量。四是1998年我国对德日美进出口占总额的39.3%,2008年降低至27.9%,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推进。
上述外贸领域各种新的变化启示我们,下一步应该把调控重点逐步转移到一般贸易、民营企业和非传统市场上来。
三、调控成效及发展趋势
2008年以来,国家在扩内需保增长的同时,在贸易、非贸易领域密集而频繁地出台了稳外需保份额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来看,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当前,我国外贸增长企稳回升势头明显,考虑到2009年贸易规模基数小,且鼓励外贸发展等政策措施正在产生效果,预计今年外贸将转为正增长。但是,还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回升加快等同于实际运行状况出现了根本性改善,准确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必须认真研究以下5个因素:
一是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仍然是头号难题。今年世界经济发展形势预期总体好于2009年,但需求很难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世界主要经济体实现复苏仍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短期内迅速复苏的可能性不大。二是融资环境没有明显改善。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贸易融资成本的上升和融资缺口。根据WTO报告,2008年年底全球贸易融资缺口为250亿美元。当前,我国贸易融资缺口也较大,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并未明显改善。三是贸易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我国综合出口退税率已上升至13.5%左右,进一步提高将给财政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此外,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我国出口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对出口持续快速增长明显不利。四是本币持续升值压力很大。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2005―2008年,本币分别比上年末升值2.56%、3.35%、6.9%、6.9%,这对部分中小企业出口影响比较大,对大量使用进口原材料、中间产品的行业和企业比较有利,但由此引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缺乏大宗商品进口定价权,往往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买什么商品,什么商品价格就飞涨,这对我们极为不利。五是贸易保护主义肆虐。2009年前11个月,我国遭受10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约120亿美元。在我们高度关注发达国家对我国频频发起贸易争端的时候,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趟这潭浑水。比如,金融危机以来,印度成为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远远超出美国和欧盟。
四、政策建议
出口方面,短期内,应继续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可以适当微调出口关税率;对一部分生产成本上升明显的制成品出口,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对资源密集、土地密集、能源密集和高污染产品,降低或逐渐取消出口退税,从而达到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进一步修订或调整加工贸易禁止性、限制性目录,突出区域差别、行业差别,放松银行保证金台账要求,减轻加工贸易企业的成本负担。
中长期内,一是综合运用增加技改投入、信贷、税收等多种措施,鼓励企业提高质量、研发、营销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力,努力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优势。二是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小幅升值的走势。适当减缓升值节奏和力度,人民币汇率年度升值幅度保持1―3%较为适宜。三是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要结合目标市场需求规模、目标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中国在目标市场上占有率的增长幅度等因素,科学选定重要出口目标经济体,制定优先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行动计划,下大力气开拓南亚、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四是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各部门要密切跟踪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好信息预报,防范相关国家以贸易技术壁垒限制我国商品出口,并引导和帮助企业合理利用国际规则保护自身。
关键词:女农民工;金融危机;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C976.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6-0125-02
一、调查情况
根据对返乡后的80后女农民工调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受金融危机影响大
此次经济危机中,最先受到冲击的是中国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在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生产线上的70%是80后女农民工,在广东的一些地方,80后女农民工的比例甚至达到90%,企业减产、停产或减薪,使这些女农民工失业或返乡。
(二)女农民工就业年龄局限大,普遍较年轻
通过调查发现,16岁就外出务工的80后女性最多,20岁左右再返乡结婚生育,然后再继续外出打工。但是她们受年龄的约束性较大,好多企业排斥已婚的女农民工。为了避开女农民工孕、产、哺乳期,有的企业只招收19岁-25岁未婚未育的女农民工,甚至禁止女农民工在合同期内结婚生育,怀孕即失业。为了保住工作,她们都不敢谈恋爱,不敢结婚,更不敢生育。即使结了婚,也对外隐瞒。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女农民工中76.3%集中在16岁-30岁。
(三)文化程度偏低
2008年公布的第二次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0.0%。她们大都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仅仅接受过初等教育,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适应现代经济机械化、知识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又制约了其向上流动。
(四)收入普遍较差,待遇低
80后女农民工收入普遍较低,月薪大约在600-1500元之间,只能维持基本生计。根据统计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的专项调查显示,女农民工平均工资为1025元。她们干得再好也就是一次性地多得到一些报酬,并没有改换身份或者获得累积式福利的机会,她们与单位的关系只是以劳务换取工资的单纯交换关系,缺乏恒久的保障。
(五)劳动关系不稳定,流动性大
根据调查显示,80后女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定率很低。
(六)劳动技能单一,就业门路窄
受文化素质低的制约,80后女农民工从事职业主要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
(七)缺乏竞争优势
由于文化水平低、技能单一、性别歧视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在结婚、哺乳之后,以初中文化为主的80后女农民工外出务工,无论年龄还是生理状态都不再在竞争中占优势。结婚生子后的她们,无疑最有可能在危机效应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中率先出局,成为第一波受伤者。
(八)心理压力较大
80后女性农民工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他们追求独立、自立的意识不比城里的女性差,外出打工就是这种不甘居于人后的表现。但是由于各种社会保障措施的缺失,一部分80后女农民工回到农村还要“啃父母的老本”,这让爱面子的她们很不适应,焦虑、无奈等不良情绪就会郁结心头。已婚80后农民工工作不稳定、对婚姻家庭的牵挂,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差等,使她们同样会出现心理问题。并且这些人正处于婚恋的黄金时期,常年的漂泊,不断地流动,交往空间的狭窄以及过大的生存压力几乎使她们的婚姻“窒息”,诸如焦虑症、失眠症等也会随之袭来。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心理保健常识,即使有了心理上的不适也不知道如何自我调节,更不知道求助心理医生,给80后女农民工的生活与生存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九)再就业愿望强烈
很多成家的80后夫妻,都不会干农活,由于收入少积蓄更少,这部分人家庭条件较差,留在家乡也无发展前景,并且常年在外打工且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所以,80后女农民工有强烈的再就业愿望。务工收入不仅是她们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更是她们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毫无疑问,这些由80后女农民工失业而引发的社会压力日益加剧,从调查情况来看,她们最想从事的行业主要有:种植、养殖业、服务业、服装加工、电子等,目前最想参加的技能培训为:养殖技术、家政服务、缝纫等。
(十)对城市的向往强烈
80后女农民工处于求新求异、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年龄。很多人抱着长见识、多挣钱或将来有发展的念头而选择进城务工。城市的繁华,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对她们有着强烈的诱惑力。虽然因金融危机暂时回到农村,但城里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生活环境好仍是吸引80后女农民工的重要原因,并且90.0%以上不愿意就近在县城就业,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仍是她们的首选。这些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就业岗位多,能满足年轻人出远门、看世界、能闯荡的心理。
二、对策和建议
根据80后女农民工就业状况及需求调查,就进一步促进女农民工就业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女农民工岗前职业技能培训、见习、实习、就业一体化帮扶机制
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强调工作或实习经验,因此缺少社会实践和职业技能已成为女农民工就业的瓶颈。要突破瓶颈,就要为女农民工提供增加社会实践、积累职业技能的实习和见习岗位,不仅能够让女农民工提前感受职场氛围,体会职场人际关系,还能帮助她们积累一定的职业技能。因此,建议构建属于女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支持系统。妇联组织可以联合企业界、政府劳动部门、劳动派遣机构等建立健全针对女农民工的见习、实习、就业一体化帮扶机制。
(二)实现就业促进政策的集成化、信息化和及时化
各级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制定了众多促进就业、创业的措施,但有些措施和相关信息未能系统化地呈现给需求者。建议通过各种适合的途径和渠道向80后女农民工群体提供针对就业的信息,最好能做到整体编排,探求值得借鉴的经验加以推广。建议以区县为单位,使有关见习、就业、创业促进措施集成化、信息化,并做到及时更新,使大家能够通过同一平台及时、准确地了解政策,学习经验。
(三)就业服务应扎实、有效、深入、人性化推进
帮助女农民工就业时,要根据群体特点做扎实工作,不能搞形式化。每项工作都应建立科学的成果评价体系,争取所有工作取得实际效果。服务应惠及到80后女农民工群体的各个层面,探索适宜方式满足不同需求。
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长于经济危机,在过去,金融危机是由于人为因素的投机过度或者商业战争等原因导致,而经济危机时生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生产过剩所引发,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预兆。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思想以货币危机为基础,商品与货币价值形态的对立与转换是导致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原因。其表现之一为商品的买卖之间分离就存在危机的可能,买和卖在时间与空间上分离,因此导致了货币和商品之间的转换具有不确定和随意性,因此导致了商品生产与价值实现间有危机存在;表现之二为信用发展导致了商品买卖活动中的商品与货币在时间上的差异加剧。因为信用可以促使统一货币进行支付职能的多次执行,但是如果企业发生了支付障碍,那么可能会牵连其他企业或者信用机构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社会中支付链条的多处中断,金融危机由此产生。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危机无法阻止,金融危机为突出表现。一般危机表现为生产过剩与银行信用两种危机种类。在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就属于银行信用类别的危机,也可以称为货币危机,但是与生产过剩也有一定联系。当年主要是由于银行家们要解决资本家的生产过剩状况,并分割超额利润,从而想通过设计超现实的买卖商品金融衍生品来解除生产过剩的现状,但是却导致货币和支付能力不足的百姓在其设计下超前消费,从而将信用资金链延长,一旦资金链过度拉长就会形成货币危机以及全社会的经济危机。之所以商品出现贬值,在于商品不能正常转换为货币,而无法如期偿还债务在于无法让债务转变为现实的货币,而信用货币不充足则引发银行与企业的破产倒闭。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具有突发性、传递性等特点。
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在之前亚洲的飞速经济增长被人们视为契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快速的增长,然后就是在此背景之下突然爆发了亚洲金融风暴,让很多国家、企业都有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足以凸显出了金融危机的突发性特点。此外,传递性也较为突出,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所有国家的经济都牵连在一起,一旦发生了金融危机,将会快速、有力地波及到更大范围,从最近几次的金融危机中就可以很好的感受到这一特点,金融危机绝对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中操纵型主要是由于货币资本家进行货币市场的操纵来达到获取暴力的目的。如在市场上进行公债的抛售,然后得到等额的银行券,相当于是可支配的借贷资本,从而让市场的紧迫情况高涨,如果主要银行联手操作,就可以让这种紧迫情况转变为一种市场恐慌。贵金属外流型主要是国内的贵金属有减少的发展趋势,促使银行的贵金属储备低于市场的中等水平,从而让国家的信用情况受到波及。如果国人对货币形式没有了信任感,那么就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在这个情况之下,人们希望得到更多现金,过度地支配信用手段。而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市场过剩,信用的迅猛收缩,从而双方面导致形式的激烈化。而信用膨胀型主要是由于信息的错误引导导致了商业投机的活跃,从而导致信用膨胀,进而又让商业投机增高,引发商品过剩而导致金融危机发生。而信用收缩型则与膨胀型相反。举例来说,商品销往远方或者囤积在国内的商人资本的回流速度较慢,数量少,从而银行进行催收货款,或者进行商品购买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卖出前就到期,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2经济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以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例,其主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在2008年开始波及到其他国家,是由于美国当时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的大规模破产、投资基金的关闭、股市震荡导致的金融海啸。有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危机,由此又引发全球金融动荡,进而导致全球的经济危机。在这次危机中,人们开始对按揭证券失去信心,虽然许多国家将巨额资金投入到金融市场中,但是也无法改变危机局势的继续发展。在2008年时金融危机完全处于失控状态,同时引发大型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甚至部分金融机构开始被政府接管。2007年的金融危机,如金融思想所认为的,这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不断激化所致。当年的金融危机广泛影响了股市、楼市、银行、保险等多种经济领域,甚至影响到全球所有地方。而当年的金融危机对美国产生的经济影响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次贷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信贷危机,最后是经济危机。
2007年前的10年左右时间,美国住房拥有量从64%提升到69%,当发现泡沫问题时,美联储进行加息的反应,连续操作了17次,从基准利率提升到了5.25%,但是这加重了次级贷款借款者的压力,同时房价下滑又导致无法让借款者得到贷款,从而贷款违约率情况迅猛提高,并且抵押资产的价值迅速缩水,造成了大批的金融机构发生财务问题,从而破产倒闭。当危机显现阶段,美国的次级债问题凸显,银行金融机构等开始大规模倒闭破产,而为了应对危机,美联储开始进行降息,但是金融机构又相继陷入危机。在危机全面爆发阶段,政府开始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但是同样导致了全球的金融海啸,美国的两大银行面临着破产的窘境,美国政府进而收购美林投资银行,接管美国国际保险、华盛顿互助银行,同时失业率也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经营活动;业绩评价
加强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能够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问题处理及经营策略调整提供参考信息,促使企业能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消除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因此,企业经营过程中应给予金融危机所带来挑战更多的重视,从不同的角度对自身的经营业绩进行科学评价,确保经营过程中各项业务开展有效性。
1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困境、机遇及目标定位分析
1.1困境及机遇分析
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企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深入分析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发展状况,需要对其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这些困境包括:①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空间缩小。金融危机下整个市场的产品需求量会减少,致使企业的盈利水平相比原先逐渐下降,盈利空间也将缩小。②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上的流动资金减少,对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其中,急需资金的企业融资难度明显加大,可能会造成企业破产、倒闭等现象的出现。③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致使部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金融危机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这些机遇包括:①企业可以享受到国家出台的优优惠政策。为了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国家会出台相关的政策给予企业发展必要的帮助,像减税、放贷等措施的实施。在这些措施的支持下,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将会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②为企业创造了新的投资机会。结合经济学理论内容,可知金融危机下的市场价格水平会发生较大的波动。此时企业会受到资金匮乏、产品销量下降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加大了自身的市场经营风险,也使产生的市场价格水平低于其实际的价值。在此背景下,企业可能会获得新的投资机会,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捕捉时机,避免受到较大的经济损失。
1.2目标定位分析
金融危机下为了降低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保持自身良好的发展水平,需要对其目标定位进行分析。面对金融危机下企业所面临的不利发展局面,应将其视为一种非常态的经营环境。在这种经营环境下,企业的目标定位为:寻求生存机会、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集中更多的力量谋发展。
2金融危机下企业实践过程中的经营业绩分析
金融危机给企业发展创造了非常态经营环境,使得其所面临的挑战更多。此时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关注的是自身求生存的能力及谋发展中所积蓄的力量大小。当这些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时,将会使企业的经营业绩良好。因此,需要了解金融危机下企业的经营业绩特点。相对常态经营环境下企业的经营业绩,金融危机下企业的经营业绩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①价值观较为特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必须考虑自身的生存空间,需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因此,此时企业的价值观为:求生存。同时,若企业能够在这种非常态的经营环境下存活下来,将会创造价值:减少社会失业人数的同时有利于增强社会稳定性。②业绩定义过程中期间性突出。由于金融危机下企业的经营业绩关注的是如何生存,使得企业在提高经营业绩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较为特殊:对国家及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有着较强的依赖性;结合市场价格水平波动的趋势变化,寻求投资机会等。这些举措的实施是在基于金融危机影响下所采取的,其具有一定的期间性。③对非财务性的评价给予了更多重视。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在经营业绩评价过程中更加重视非财务性评价。在调结构、蓄力量等措施的作用下,对自身的生存能力、人才储备状况等给予了更多重视,进而关注财务方面的融资能力评价。
3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分析
非常态经营环境下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需要从其经营目标入手。通过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合理定位,需要对常态经营环境下企业的经营评价内容进行调整。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要点包括以下方面:①融资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的评价。为了提高企业的生存几率,确保其经营业绩良好性,需要看企业的融资能力: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筹集资金的能力,加速资金周转包括加速应收帐款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能力,企业组织项目获得贷款的能力,利用信托资产融资的能力等。同时,金融危机下也需要对企业市场开拓能力进行评价,从企业捕捉商机、获得订单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②其它方面的评价。像企业的创新与研发能力、人才储备状况、决策人员应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能够使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更加全面,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同时有利于拓宽企业未来发展中的市场经营思路。
4结束语
金融危机对不同规模大小的企业经营业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阻碍作用。在此背景下,为了确保自身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项经营计划得以深入推进,企业应注重自身经营业绩的有效评价,优化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从而为企业更多地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保障,全面提升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工作水平。
作者:李洪星 单位:山东钢铁莱钢集团蓝天商旅车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艺术品市场发展考察
1929年美国开始出现了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随后又扩散成为全球经济的大萧条,最后波及到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我们从客观上分析,1929年在经济大崩盘之初,全球的艺术品市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但到了1931年之后艺术品市场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和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1931~1932年期间苏富比拍卖公司的利润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在1934年佳士得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上,18世纪欧洲名画家隆尼的一幅曾于1928年以70万美元成交的作品无人竞价,最后以6.5万美元成交。这一事件引发了肖像画市场的跌价狂潮。从经济危机到艺术品市场危机来看,似乎不是随势暴跌,而是呈现出一个间断惯性下降的趋势和特点。
从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又一次发生的崩盘情况来看。当时受到美国股市崩盘的影响,随后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也开始狂跌。但是艺术品市场却在1988 1990年之间持续繁荣,这个时期艺术品市场的表现就是高价作品的成交纪录不断被打破。直到1990年5月凡・高的《加歇医生》拍出了创纪录的8250万美元的成交价。但从那个时候开始,艺术品市场就步入了下降和暴跌的状态。从这次的金融危机对艺术品市场影响的分析来看,下跌的特点和规律与1929年的下跌现象有些类同。不是金融危机一发生,艺术品市场就立刻产生动荡,而是有一个间断的过程。 1997年至1999年暴发了亚洲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快速的影响到了亚洲艺术品的销售,使艺术品投资和市场遭到重创。例如佳士得拍卖行1997年的亚洲艺术品的拍卖总额是4112万美元,到了1998年这一金额下降到276万美元;而苏富比拍卖行1997年的亚洲艺术品销售总额是4045万美元。到了1998年直线下降到了2500万美元。这次危机产生的影响与上两次有些不同,即金融危机一暴发,就立即出现了艺术品市场的狂跌。
我们从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来看,每次经济或金融危机都会波及到艺术品市场。但在金融危机时,艺术品市场的危机通常又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与此同时也反映出金融危机与艺术品市场危机的差异性。
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
发展影响的分析
从2008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到暴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来看,这次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此前的1929年的经济危机,也远远超过198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而这次低迷的金融市场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也很快就显现出来。 金融危机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冲击或影响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契机。一方面当金融危机之时,艺术品市场出现急速下滑与调整,这对买方市场产生了许多有利条件,也给藏家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在欧美等国家的影响比较严重,迫于资金的压力,许多藏家不得不将手上的艺术品出售。而中国受到的金融危机影响没有像欧美等国家那样严重,所以海外的艺术品市场此时就出现了“回流”现象。这种“回流”现象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出现“海外回流”的现象是一样的。
因此,我认为在这个货币流动性泛滥的时代,利益驱使资本在各个领域流通获利,艺术品市场作为高回报的投资领域,当然也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本。同时,新的金融工具开始在艺术品领域着陆与创新,艺术与金融的联姻日趋紧密,在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艺术品市场受其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通过分析,发现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也有两重性。
从正面影响来看,金融危机加速了艺术品行业规范化和有序化的发展步伐。2003年至2006年这四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其中掺杂着很多投机的因素,许多买家来自其他行业,而非真正的藏家,许多拍卖公司纷纷成立,但都并非出于推动文化艺术市场发展的目的。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产生了一股无形的力量,使艺术品市场进行了一次清理,剔除了过多的投机成分之后,有利于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场危机,迫使拍卖公司重新审视优质拍品的标准,调整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对拍卖行业推向规范和有序发展是一件好事。
这次金融危机对于艺术品的流通也是一个契机,尤其是对那些流存海外的中国古代的艺术精品回流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就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样,我国许多藏家利用这个机会,从海外买回来一大批艺术精品。在2009年1月2日杭州西泠印社拍卖行举办的艺术品拍卖会上观察到,就发现有大量海外回流的藏品,这对收藏者来说是一个可喜的现象。金融危机促使藏品的易手,这无疑也是促使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极好机会。 一般来说,藏品价格是呈上升趋势的,但金融危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客观上为收藏者和投资者“趁低而人”创造了条件。目前正是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但不少藏家仍充满信心。因为金融危机提醒人们应该更多关注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金融危机的大环境是人们走出盲目炒作、跟风运作暗影和进行理性投资的好机会。
金融危机唤醒了对艺术品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等波折之后,特别是遇到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艺术品市场在发展中不断的成熟起来。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品成为国人追求的目标,它对唤起人们的精神追求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可以没有核工业,但不可以不发展“文化工业”。这是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也有负面影响。金融危机直接造成了艺术品市场的投放量和成交量严重缩水。从2008年秋季拍卖会和2009年春季拍卖会全国各大拍卖行的情况分析来看,投放到拍卖市场上的艺术作品数量明显减少。而在相关的艺术品拍卖会上,成交艺术作品的总量甚至精品数量也明显减少。这说明艺术品市场供过于求,主要是参加竞买者对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信心不足,对艺术品市场前景持谨慎的态度,所以竞买时举牌更加理性。
另外,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量萎缩。金融危机对中国当代艺术冲击最大,有的拍卖公司当代艺术的成交减少三分之一或一半以上。例如,2008年伦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203件,平均成交价格 较春拍降低了32%。国内其他拍卖公司成绩也不理想,一是拍卖品成交价明显回落,二是拍卖现场人气骤减。2009年的春季拍卖会上,一部分拍卖公司撤掉了当代艺术拍卖专场,这说明人们对当代艺术信心不足,主要原因是前几年人为的炒作过度,对当代艺术的价格表示怀疑。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必然会传导到艺术市场,对购买力和信心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特别是有的人在证券和房地产投资上资金被套牢,很难将资金转向艺术品市场。所以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量和价格出现一个惯性的下滑,这个过程估计要比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滞后半年左右的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滞后的缩水现象。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除了中国的古代书画和瓷器等品种外,其他种类的艺术品与当代艺术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因此,各地拍卖行在拍卖活动的过程中都相应地调整了拍卖的定位和拍品的结构问题,使艺术品拍卖出现一个结构性质的变化。
金融危机下中国艺术品市场
出路的反思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人力资源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09-03
我国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身处后危机时代的企业更好把握好当前特殊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只有把握当今时机。才能更好应对后危机时代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所谓后危机时代主要是指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世界经济影响不断深化的时代。这里影响的主要是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现在处于后危机时代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其中主要表现在合理准确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的预测体系、企业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的趋势、企业员工的培训和激励措施力度要加大、人力资源结构急切优化、薪酬预算机制需要完善。
一、后危机时代企业人力资源预测体系呈现新的特点
后危机时代很多企业都要面临战略转型。比如说从事制造业的很多企业主要是通过控制产品产量来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同时从事商业经营的企业的营业额也是一路下滑。伴随政府救市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我国企业也是在心惊肉跳的观望中缓慢前行。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身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要时刻观察外部环境的特殊变化,外部环境的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大都采取一些紧缩性措施和战略。这种策略主要原因还是企业对市的市场缺乏必要的信心的表现。但随着整个社会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更加深刻化、更加清晰化之后,很多企业擦亮眼睛发现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并且这种机会是空前的,还有的一些企业看到机会之后采取一些扩张措施。不管企业在这个时期是采取扩张性战略还是紧缩性稳定性战略,都是企业决策层面的一种果断选择。人力资源部门又是企业决策执行的关键部门,必须要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一个支撑平台,为企业的战略决策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一个支撑环境。人力资源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就要在人力资源预测体系中呈现新的特点,随时应对企业战略转型。这种情况下要站在企业传略转型的高度,做好人力资源的预测。金融危机时期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危机时期,这时必须要科学规划,充分避免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成效和承受力合理有效分配资源,坚决避免企业人力资源短缺和过剩现象。关键时期更要把握好人力资源的方向性和计划性,充分体现预测未本的理念。重视预测的方法性,做到定性和定量预测相互结合。
二、后危机时代企业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的特点
在后危机这个特殊时期,市场环境瞬时万变。企业有必要调整组织结构,让其呈现扁平化,这样有助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环境,可以产生企业生产成本效益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特点最初是针对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而言的,从而加快企业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运转,最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企业的很多员工都有相似感受,那就是在企业职位在不断增加,工作过程中的重复性和重叠性增加。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即使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分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企业的决策层是不会重视的。因此在金融危机这个特殊时期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人力资源管理就会呈现新的特点。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要把以前的工作分析、工作评价、工作总结在重新拿出来认真研究。看看哪些职位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是体现锦上添花作用的、哪些是可以一起合并的、哪些是可以取消的。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做一些调查和评判。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高速发展和积极推进,现代管理者应该适应环境的变化,比传统管理者具有更加丰富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制定实施水平,因此管理的幅度可以适当扩大。所以这就导致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业务流程的整合就会推定后危机时代企业组织扁平化的特点。
最终要优化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组织结构,才能让后危机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呈现好的态势。后危机时代要充分体现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让企业的组织结构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所以必须要首先从结构上进行调整,才能真正适应后危机时代人力资源新特点的要求,这个结构调整的模型从企业经营过程可以看出必须要呈现扁平化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才是最能实现企业转型走出危机。只有优化结构才能有效整合资源,才能控制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从真正意义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在后危机时代让企业的决策层和企业管理执行层协调一致。制定更好更适应企业发展的战略制度。充分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整合有效资源,才能提高企业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才能让企业顺利度过后危机时代。
三、后危机时代企业员工培训和激励措施呈现新的特点
后危机时代企业面临的更大的挑战就是金融危机究竟持续多长时间和后时期企业的整体环境面临怎样的变化。因此企业必须要考虑今后的经营方向的转变和调整,企业经营重点和方向的转变就必然引起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化。企业的战略转型必然要对企业的员工技能和知识储备提出一个新的要求。
因此,未雨绸缪,在这特殊时期对企业员工进行新领域的技能培训和知识能量补充就显的特别有意义。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进行的新业务领域制定员工的培训课程。然后让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和学习。后危机时代的特殊时期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要实施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要更加注重对员工的鼓励,鼓励包括两个方面那就是长期鼓励和短期鼓励。短期鼓励主要是要建立和设计已绩效为导向的资金奖励模式。通过变动资金的调整来规范固定资金的分配,这样即稳定企业的人力资源运营成本,又完善了后危机时期的员工绩效激励机制。最终把企业的经营业绩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降到一个最低点。长期鼓励由于受金融市场的长期波动影响和冲击,以股票和期权为典型代表的长效激励出现缩水,这样就导致长期激励方式失效。中小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激励措施。比如提供干股、岗位股贡献股和知识股等方式把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绑定在一起。这样就构成了企业利益的共同体,就会让后危机时代的企业人才更加有责任心,同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后危机时代人力资源结构优化
后危机时代人力资源结构呈现新的特点,因此企业要根据经营战略作出一
定的置换和调整。通过合法的手段调整企业部分企非核心和企业冗余部分人员。节省这部分资金资源用于引进一些对企业发展起核心作用的人才。因为金融危机阶段导致整个人才环境的变化和人员的流动,所以企业这个时候获取核心人才的机会要比经济景气的时候容易一些。这个时候企业就要把握时机,分析企业人员结构特点,合理作出人员置换,把优秀的人才吸收进来,从而增强核心人才的储备。同时在后危机时期也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环境的变化,防止企业人才的流失,这个重心主要体现在要留住核心人才上,核心人才的流失对企业本来就很困难的后危机时代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所以要充分把握好人才这个平衡点,金融危机一旦过去,企业有了人才储备就会马上上阵。所以这个时候要科学决策合理规划才能让企业不出现人力资源过剩和短缺危机。同时后危机时代的人力资源还可以采取外包的方式,来给企业减压。对于一些非核心的人力资源可以采取人力资源外包政策。这样一方面节省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弹性机制和多样化水平。
五、后危机时代人力资源薪酬预算薪酬体系呈现新的特点
后危机时代企业要根据本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和企业的经营绩效。对企业的薪酬预算作出改革作出新的调整。经济的缓慢运行对很多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经营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汽车、制造、电子、半导体等行业。而以内销为主的企业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不是特别严重。企业这个时候率先考虑的就是压缩运营成本,在经济持续放缓的情况下,企业的业绩持续走低,合理控制企业经营成本对企业安全度过危机是非常重要的。在危机时期采取降低薪酬,要比简单的裁员要好很多。企业在困难时期采取降低工资福利,而没有裁员,有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团队凝聚力。企业在金融危机这个特殊时期要关注那些关键员工的薪酬预算,千方百计不让这部分人才流失。传统的薪酬体系主要是强调可以量化的外在薪酬比如说基本工资、奖金、养老金等。而在金融危机时期就更应该强调内在薪酬,比如说员工的满意度、企业文化、个人的成长、升迁的空间等。所以这个时候还是要强调对特殊人才核心人才的保护。核心人才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对维持和留住核心员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个二八原理,那就是说20%的员工创造了企业80%的利润,所以企业要维持好这20%的员工就显的特别重要。要发挥这部分员工的核心价值作用就必须需要制度的保证。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核心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他们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意识。防止自己的竞争对手挖走这部分员工,所以企业可以合理的减少其他的一些运营成本来补充到这些核心员工的工资体系中去,将会产生积极有效的效果。企业在薪酬体系改进的过程中要考虑薪酬结构调整和薪酬发放过程中的多元化,二者的相互结合、共同使用,更能达到长期稳定核心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瑞编著,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9,120
[2],马文建等编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54-55
[3],戴良刚,伍爱铃,人力资源管理学[M],山东:济南大学出版社,2007,28-29
[4],张德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89-90
[5],李融明,人力资源系统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87-88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中国文化产业影响 化“危”为“机”
一、本次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自2006年春“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其影响不断凸显,美国、欧洲、日本等国金融市场受到较大冲击,并且进一步演变成世界范围的经济动荡。由于金融危机原因的复杂性和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特性,金融危机对世界文化产业的影响,并不是与危机的扩展同步发生,而是具有一种时间上的逻辑推进关系。从2007年金融危机初现端倪到2008年7月,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有限,世界范围的文化产业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波动。直到2008年8月~9月间,好莱坞一系列电影融资出现困难,拍摄计划搁置,上映档期推迟,明星身价缩水等问题的出现,美国的文化产业首先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此后,伴随着金融危机从发达国家传导到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文化产业所受的影响范围不断扩散,程度不断加深。到10月底11月初,欧洲、日韩和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开始卷入其中,德国的图书市场和2007年比相对低迷,俄罗斯的博物馆和剧院投资减少,伦敦Frieze艺博会交易场面冷清,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娱乐业、传媒业也受到冲击。截至目前,虽然各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应对危机,但由于市场前景的不明朗,市场信心的恢复不能一蹴而就,金融危机带给文化产业的冲击,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深化。
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和深入,将带来市场整体的经济动荡。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除了上述的各方面影响之外,风险投资可能明显减少,文化产业的经营方式将发生某些改变。以网络产业为例:风险投资减少,可能导致网络经营方式发生变化,一些项目从“免费”向“收费”转变。这将抑制吃惯了“免费午餐”的网民的网络消费需求,致使某些网络产业萎缩。当然,金融危机的扩散和深入的同时,各种反金融危机力量也在积极发力,与金融危机进行艰难的博弈,这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比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扶持房地产、刺激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短期来看,能为文化产业的各方面带来契机,长远来看,也能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利好的大环境;一些相关文化产业可能迎来发展机遇,另一些文化产业则可能面临挑战。总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应趋利避害。
二、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产业产生的影响
1.目前影响现状。由于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开放程度与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不同,所受金融危机冲击各有差异。从程度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小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但在世界经济动荡这一整体形势的影响下,我国娱乐圈、艺术品市场、传媒业等纷纷呈现动荡与不景气。很多大制作的影视剧都宣布搁浅,歌手专辑的宣传也大幅度缩水,不少颁奖典礼也因此受到影响,或停办或压缩规模。MTV举办的“超级盛典”,光线举行的“娱乐大典”、“模特大典”先后取消,10月份仅有两年一次的音乐盛典和风尚大典,以及东南劲爆音乐颁奖典礼支撑局面。艺术品市场与机构开始自身调整,应对“冬天”。 TVB所属的中国香港邵氏兄弟公司,因金融动荡,暂停卖盘计划,公司声明称“所有可能收购邵氏或其附属公司股份的商讨均已终止,若有新的商讨将再行公布。”北京现在画廊创始人黄燎原11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下跌,现在每卖一幅作品,就要亏损30%,面临资金困境的隐患。目前已在酌情考虑缩小经营规模(北京和上海两个画廊,仅空间租赁费用一年都超过百万)、减少人员和节省日常开支。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大约会计划缩减团队成员至40多人,在保证今年的大展的基础上,酌情减少今后大型展览或选择有基金会赞助或有出资方承担费用的展览。上海800艺术区已经出现少数几家画廊开始缩小规模和范围,甚至暂时休业的状况。
2.具体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像一把双刃剑,兼有负面和正面的影响,而且无法孤立来谈是正面影响多还是负面影响大,而是相互交织,互有渗透。
(1)从理论来讲,次贷信用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放贷可能缩紧,依赖银行贷款的相关文化企业将面临资金紧缩,相关项目将可能推迟。但就中国文化产业的具体状况来看,主要依靠贷款经营的文化企业不多,相比美国而言,占所有贷款企业的比重较低。从这一点来看,我国文化企业的资金运营受不了多大影响。另外,虽然金融危机下的银行、金融业均受到较大冲击,但一方面由于我国文化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投融资金数量较小,方式灵活,有较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国官方对文化产业扶持主要体现在文化事业上,金融危机下,国家加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这将间接使文化产业受益,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2)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扩散,我国经济各方面均受到一定影响,含有外国资本的企业或项目将可能面临外资撤离,其中文化产业也可能面临一定的资金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结合中国文化企业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外国资金占我国文化企业的比例不大,如果撤资可能不会造成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国外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而中国市场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因此国际投资者可能撤除在外国市场的资金,转而投向中国市场,我国文化产业反而可能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3)金融危机导致市场动荡,投资者、消费者信心受损,各行业投资和消费将可能受到下挫,文化产业无法独善其身,必然受到一定波及。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在传统产业受到影响的背景下,投资者、消费者可能将眼光转向,在文化产业中寻找新的机遇和满足。
(4)中国文化企业有对外国破产文化企业抄底和进入世界文化产业竞争核心的机会,但也可能是一场陷阱。以中国传媒业为例:虽然我国以CCTV为首的传媒逐渐在世界占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在被西方声音包围的世界传媒界,中国传媒的声音十分微弱。在西方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传媒界,中国可以借助濒临倒闭的半官方或民间有影响力的媒体,达到跻身世界传媒核心的目的。而对这些濒临倒闭的半官方或民间有影响力的传媒的评估将影响到中国传媒的发展方略。
(5)金融危机的影响,迫使我国面临调整国内产业市场、经济结构的局面,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迫在眉睫,这一转变将可能给以创意、设计为主的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面临机遇的情况下,我国文化产业也面临新的挑战。我国文化产业要树立新的观念,要做所有产业的服务行业,如参与农业、工业的策划、开发和设计等等。这样,我国文化产业将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发展机会收为己用,达到各产业、行业互为发展、互为促进的因素,实现国民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
(6)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大国,市场化、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可能带来对文化的淡忘与遗失。金融危机暴露了经济高速自由化发展的弊端,使人们看清工业发展的现实和欲望的破灭,从而实现精神回归。金融危机时刻,中国文化产业面临产业经济的挑战,更面临整个产业发展的巨大机遇。
三、我国文化产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需要充分认识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发展有可能造成的重大负面影响,采取恰当的政策措施,力争把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住金融危机给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出台恰当的措施,解决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为应对此次危机,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总额高达数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对于文化消费必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医疗、教育、住房方面的大量保障性投入将极大地释放文化消费的潜力;另一方面,文化消费本身就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关政府部门更应当抓住时机,适时推出刺激文化消费的具体举措。此外,政府部门还应抓住机遇,解决一些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如人才培养、税负结构等问题,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为我国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针对当前情况,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处在一个逐步显现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以下几点大的趋势已经可以基本确定:
1.文化产业将会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对实体经济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文化产业本身具有经济属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可能摆脱危机的影响。同时,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消费、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文化产品的出口等方面,而且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不同门类的影响并不相同,需要区别对待。
虽然金融危机将给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本身的特点,王永章表示,尽管金融危机将影响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方面我们理应具有坚定的信心。这是因为,首先,经过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新兴的文化业态日益勃兴,各级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亮点不断,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2.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客观上阻挡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冲击。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良好,基本面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这不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而且也为我国文化产业从容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基本保证。
3.文化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的特点,符合我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4.在当前国家出台各项措施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机下,文化消费作为我国居民消费中极具增长潜力的一个部分,能够为扩大内需做出重大贡献。
5.就文化产品“走出去”而言,金融危机虽然影响到我国传统的出口企业,但却给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既要增强信心,又要有忧患意识;既不能惊慌失措,也不能泰然处之;既要充分估计困难,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点,更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面对挑战.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危”中求“机”;抓住机遇、以变应变、创新发展、化“危”为“机”。
参考文献:
[1]蔡尚伟 王倩茹:论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人民网,2008年10月17日
[2]蔡尚伟 张 :金融风暴对传媒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初探.人民网,2008年10月22日
【关键词】大学生;金融危机;压力;信心;心理健康;心理委员
2008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是非常严峻的,一些国内企业大幅缩减用人计划。与此同时,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总数将超过600万。人们普遍担忧,金融危机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重大压力,学习压力会加重。然而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如何呢?大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计划上受到怎样的影响?与金融危机之前相比,专业信心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异?我们学校是非重点高校,又是地处海岛的农林类高校,对本校实际问题的调查将会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有利于针对性地对学校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危机防范培训,在全校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应对金融危机压力的能力。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浙江海洋学院249 名大学生,其中男158人,女91人;大一87人,大二89人,大三73人。平均年龄21.3岁。
1.2方法
在心理中心老师的指导下,自编大学生金融危机压力与信心问题调查表,内容包括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在学习压力和计划影响程度、金融危机前后的专业信心态度,就业影响情况。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 从浙江海洋学院12个二级学院中抽取了263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由各班心理委员组织被调查同学以团体方式进行。剔除无效答卷后,用于统计分析的样本249 人。统计用以百分比形式进行,按照不同性别、不同年级进行比较。
2结 果
2.1关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影响
从不同影响强度进行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学习压力有影响,其中50%左右的学生认为影响比较大。其中女生感到受影响的多于男生,但是感到影响度比较强的还是男生为多。年级方面考查显示,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压力影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递增趋势。
2.2金融危机对学习发展计划的影响
调查中有近40%的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学习发展计划有明显影响。性别方面,大一、大二年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大三年级感到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人数比例较高,其中有11%的大三学生学习计划改变很大,是大一大二的4—5倍,反映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严重。
2.3金融危机前后,大学生对本专业信心变化情况
在金融危机前,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本专业比较有信心,表示乐观和比较乐观的同学超过70%,持比较悲观和非常悲观的同学占三分之一以下。金融危机来临以后,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信心明显下降,表示乐观与比较乐观的为45%,比较悲观和非常悲观的同学上升到45.7%。总体上女生信心比男生低。随着年级的升高,信心度随之降低。
2.4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几乎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在金融危机下就业难度增大,其中女生以及大三学生比例普遍偏高,都超过60%。预计单位用人要求会变高的同学,大约在20%左右。预计求职中专业难以对口的,男生与大一学生人数比例较高。
3 讨 论
大学生普遍感受到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感到受影响的男生女生都超过了86.0%。其中女生受影响更大(94.5%),女生对自己的专业信心在金融危机前后都比男生要低。这与以前车丽萍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的原因是男生比较开朗、自信,而女生则比较谦虚,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金融危机后女生比男生信心降得的多的现象,可能与女生比较敏感有关,通常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压力事件的影响,金融危机来临则更容易受社会负性信息和情绪的影响。男生一般充满自信,面对困难时,能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因而影响会小些。
年级之间的差异明显,随着年级的升高,压力影响呈递增趋势。与此同时专业信心方面,无论是金融危机前或后,总体都是随年级增高信心下降。大一新生由于对大学充满新鲜感,充满期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还比较远,影响相对小。也因为大一同学刚进入大学,对大学里的每件事都充满信心。大三同学对社会的认知度、熟悉度远远超过低年级同学,已感受到就业这个与自己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压力,感到自己原有的就业期望值偏高。这反映出大三处于“主体我”与“社会我”矛盾时期,理想与现实冲突增多,这些都会使大三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信心下降。他们即将步入大四,面临就业,在金融危机来临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毕业生增多,就职岗位减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些更促使大三同学压力加大,使他们信心降低。
总之,此次金融危机严重加剧了同学们学习上、就业上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同学们的专业信心、学习计划职业规划都受到严重影响,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已经扩散到低年级同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针对本次金融危机给各年级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加强大学生应对金融危机信心的工作。需要加强对心理委员心理危机防范培训,指导全校基层班级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各年级同学应对金融危机压力的能力。班级心理委员需积极组织同学开展自我能力提升的相关活动,同时要特别关注班内心理素质不佳的或压力过大的同学。对大三同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与学习压力增大,专业信心降低,影响已经扩散到低年级同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加强大学生应对金融危机信心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亮.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到底有何影响. 光明日报,2008, 11.19 : 5版
[2]刘霞, 陶沙. 压力和应对策略在女性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心理学报,2005,37 (5) : 637~649
[3]李虹, 梅锦荣. 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 心理学报,2002,5 (4): 398-401
[4]车丽萍. 大学生自信发展特点的研究. 心理学科,2003,第26卷04期: 661-666
[5]殷雷.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理状态. 心理科学,2004,27 (4) : 993 - 996
[6]张弛, 刘鹂. 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第26卷 11期: 779-780,767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人才回流;人才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2-0139-03
自2008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金融和经济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纵观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内地经济的影响小于对沿海经济的影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小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对内向型经济的影响小于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对服务业经济的影响小于对制造业经济的影响(王一凡,2009)。相比较而言,金融危机对中西部中小企业的波及和影响较小,不仅如此,金融危机也给中西部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提供了一个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良机。
一、金融危机下人才流动的态势
人才流动与经济环境的好坏是密切相关的。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不但人才的流动率会有所不同,其流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从宏观水平来看,经济环境的好坏与人才主动流动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与人才回流(其内涵可见下文)呈负相关关系。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经济环境呈现较差的局面。较差的经济环境对我国人才供求状况和企业岗位需求产生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沿海地区的岗位需求减少、人才供求关系失衡;而中西部中小企业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岗位需求和人才供求状况基本没有多大变化。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种人才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对比差异导致金融危机下人才流动会出现以下态势。
1.人才主动流动明显减少。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原来认为有“资本”跳槽的人才,在这种状况下也不得不推迟跳槽或静观其变;而那些企业对其依赖性本来就不强的人员,会更加珍惜当前的岗位,主动流动的可能性极小;至于一般的人才,即使不满意当前职位,有主动流动的意向,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也不敢轻易离职。所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使得很多人“甘于现状”,不管是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向企业主动提出离职的可能性很小,人才主动流动将明显减少。
2.沿海人才“回流”渐成趋势。一般情况下,人才流动的主流方向都是从中西部流向沿海地区(这种流动方式一般称之为人才外流),但在经济衰退的过程中,人才会出现逆向而动的规律,即人才的逆向流动(这种流动方式称之为人才回流)。受国际金融风暴的袭扰,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利润下滑,许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制造企业迅速收紧扩充步伐,岗位需求急速下降,导致大批工人被裁。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和裁员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致使许多中西部外流人才纷纷踏上返乡的路程。所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人才的逆向流动渐成趋势,回流人才的数目较以往有显著提高。
二、金融危机下引进人才的成本分析
根据人才配置的反周期原理,人才价格随经济周期同步涨落,越是经济低迷,人才就越是便宜,引进成本越低(刘祖华,2009)。因此,引进人才要逆经济周期而动,越是经济低迷,就越要重视和着力引进优秀的人才。企业引进人才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等(舒敏芬,2005)。
1.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是指组织在招募和录用员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录用成本和安置成本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岗位需求减少,人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企业招募和录用人才变得容易,所支付的成本较之以前有明显的降低。以广告费为例,同样的广告媒体、同样的版面、同样的广告费用所吸引的人员可能会数倍地增长,甚至是几十倍地增长。换句话说,要想吸引同样数量的人员,广告费的支出就可比原来降低几倍。
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组织为提高员工的生产技术能力,以便于使之适合组织任务,增加组织人力资本的价值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岗前培训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回流人才大多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岗位技能,招来即可上岗,无需太多培训,最多也不过是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培训,因培训所支付的成本就会很少。
3.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组织在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等。在金融危机下,面对就业的压力和失业的威胁,很多人才为了能很快找到工作,甘愿自降薪水;与此同时,为维系自身的职位,员工所表现出的工作意愿会很强,付出的超额贡献也很高,企业用于人力资源的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等自然就低。
比较而言,金融危机下企业引进人才的成本要比正常情况下低得多。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在给沿海地区许多企业带来困难的同时,也给中西部中小企业带来了低成本地引进企业所需人才的良机。
三、金融危机下中西部中小企业的人才战略
沿海地区人才的回流正是中西部中小企业获取人才优势的极好机会,中西部中小企业应抓住机会,充分利用宽松的人才环境,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低成本地引进企业当前和未来所需人才,进一步赢得人才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人才战略的有效实施。
1.盘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这是企业制定人才发展战略的先决条件。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存量进行全面的核查,即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任务的需要对企业内部人才的质量、数量、结构和潜力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董克用 等,2007)。人力资源盘点除了要对员工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学历、职称、专业等人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外,更重要的是对人力资源能力的盘点。能力的盘点主要是对业务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成就能力等反映人力资源现实性和发展性的能力进行分析。分析中要能找出企业目前拥有以及未来需要的关键技术与关键能力,并建立追踪员工能力现状及其发展性的管理系统。通过人力资源盘点,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数据资料明确目前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为更好地配置人力资源奠定基础,帮助企业分析在金融危机下现有人力资源的优劣势,为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战略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2.构建高绩效的人才标准,调整企业的人才结构。基于金融危机下人才的供给状况,企业可以以高绩效的人才标准,对现有人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素质能力结构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一直以来,企业的管理者们更多地是从岗位的角度出发考虑任职资格问题,强调的任职条件只是“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而不是在每个岗位上绩效水平优异者所具备或体现的素质特点。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叫做任职资格,而某个岗位上绩效优异者所具有的素质特点则叫做胜任素质。企业应根据岗位的要求以及所处的环境,明确能够保证人才胜任该岗位工作、确保其发挥最大潜能的胜任特征,并以此为标准来对人才进行挑选和调整。所以,企业可以从胜任素质的角度来构建基于高绩效的人才标准,适时地从沿海回流人才中选聘、培养能够创造优异绩效的人才,这样才能为企业持续高效的发展奠定基础。
3.利用人才回流之势,积极吸纳企业所需人才。此次回流的人才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回流人才大多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技能,招来即可上岗,无须培训;同时许多回流的人才也带回了资金,甚至带回了市场和人脉。第二,求职领域多元化。据了解,以往中西部地区“才市”中多是些文员、销售、会计等行业的求职者。现在,回流人才给中西部的“才市”带来了多元化的趋势,如法务、模具设计、电子技术等各个领域,都聚集了相当多的人才。特别是“蓝领”回流,将很大程度上弥补中西部市场技术人才紧缺的局面。同时,随着沿海地区管理人才的回流,过去久寻不到、屡求不来的人才,现在比较容易就可以找到了。某种程度上,这次人才回流潮,改善了中西部企业原先面临的人才荒,特别是那些从沿海地区回流的中高层人才,普遍都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正是中小企业急需的。
4.制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储备战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储备的竞争。中小企业进行战略性人才储备,不仅需要从内部进行准备,更重要的是要能利用外部的人才资源,进行前瞻性的人才招聘(欧立光 等,2007)。因此,企业除了要积极吸纳当前岗位所需人才外,还要能利用现在有利的人才环境为企业的未来储备一定数量的人才。企业在这个环境下进行人才储备,可以与内部组织结构的完善、调整结合起来。适当的调整岗位、裁减冗员、优化用人机制,促成人才梯队的形成,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预测经济复苏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前引入具有岗位胜任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样更有利于实现组织更新换代与后继力量的补充。另外,要随时关注宏观经济的走势和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适时调整自己的人才储备战略,使企业的人才储备战略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沿海地区的许多企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导致人才的需求锐减,大量人才回流。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相比沿海地区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要小得多,如果能够抓住一切有利契机,变“危机”为“机遇”,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大量回流人才,适时调整人才战略,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标准,积极吸纳企业所需人才,促成企业人才梯队的形成,及时低成本地为企业的未来储备一定数量的人才,那么中小企业将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
参考文献:
董克用,向叶峰,李超平. 2007.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5-226 .
刘祖华. 2009. 金融海啸危中有机,积极谨慎“抄底人才”[EB/OL].省略.cn.
欧立光,苏丹. 2007. 中小企业解决人才匮乏的关键:战略性人才储备[J]. 辽宁经济(6):75.
舒敏芬. 2005. 论人力资源的成本构成和会计计量模式[J]. 现代管理科学(12):97-98.
王一凡. 2009. 刘上洋论金融危机给江西带来的机遇和几个关系[N]. 江西日报: -03-23.
Study on Return of Talent and Talent Strateg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under Financial Crisis in Midwest Areas
HUO ShengnianBAI Li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23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