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范文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

第1篇: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的原则,以“美化,迎接全会”为目标,以港城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为重点,营造城市景观、提升城区品味、彰显地域特色、弘扬文化,以靓丽、文明、和谐的形象迎接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召开。

二、活动目标

(一)新建1处5万平方米的综合公园和1条两侧留有10米以上的生态绿廊的绿化景观大道,并通过拆违增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增加绿量,到年全市绿化覆盖率要达到42%以上。

(二)城市建筑色调规范,主干路、临街路建筑立面得到整治,户外广告和公共标识规范,户外宣传设施完善,城市空间得到美化。

(三)城市道路和排水通畅,城区、城乡结合部地区、全市的施工现场、集贸市场、公路沿线环境得到综合治理,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得到净化。

(四)城市功能性照明完善,景观性照明得到加强,消灭城区摸黑路,淘汰低效照明产品,推广使用节能高效照明新产品、新技术,城市亮化档次得到提升。

三、工作任务

(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编制城市水系专项规划、城市色彩景观专项规划和城市景观照明专项规划;建设一批按照1000米的绿地服务半径规划面积不小于2000平方米的社区公园;规划户外电子广告屏和公益广告牌;编制城市主干道两侧建筑“平改坡”及旧建筑立面粉饰规划。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全力推进太平湖公园建设和大东沟两岸绿廊建设;加大社区公园养护和改造建设力度,每年建一个社区公园;在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广场、公园内设置一批体现城市特色的建筑小品、雕塑和植物花卉景观;保持公园景点内环境卫生整洁。

治理城市道路、排水,保证道路完好率达标;消除城市摸黑路;城市照明设施采用节能产品;加强亮化设施维护,保证亮灯率。

加强道路、小区环境卫生保洁;协助三个街道办事处做好城乡结合部垃圾清运,协调各乡镇抓好中心集镇的环境卫生。

(二)经济开发区:增加辖区内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治理道路和排水设施,保证排水通畅,路面完好;加强道路、小区、公园环境卫生保洁;消除摸黑路,照明设施采用节能产品,保证亮灯率。

(三)综合执法局:拆除城市内违规建筑和废弃破旧建筑;整治户外广告、牌匾和公共标识牌;取缔马路市场、马路工厂、流动商贩、摊点、店外店和露天烧烤;严格执法,杜绝破坏公用设施的各种违法行为;落实门前“四包”活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督促沿街单位实施景观亮化。

(四)交通局:完善高速公路引线两侧绿化带建设;拆除公路控制线内的违章建筑、整治两侧环境卫生;大力整治客运站、码头范围内的环境卫生;高水平建设车站、码头建筑的景观照明体系。

(五)工商局:整治集贸市场环境卫生和经营秩序;规范户外广告内容。

(六)市公安局:清理规范交通标识路牌;整治交通秩序。

(七)卫生局:负责集贸市场和公共场所的食品卫生安全;积极开展爱国卫生活动。

(八)旅游局:负责旅游景点的环境卫生;完善车站、宾馆、饭店、旅游景点的导向标识内容。

(九)民政局:规范路牌标识;整治路牌版面卫生。

(十)大东、新城和新兴街道办事处:负责清理辖区内环卫处管辖以外区域的环境卫生,保持结合部位卫生整洁。

(十一)财政局:落实“四化”工程项目资金。

(十二)教育局:负责保持体育场馆环境卫生和设施完好;保持校园内外的环境卫生。

(十三)宣传部:负责督促新闻媒体宣传“四化”工作内容,引导市民参与“四化”活动。

(十四)纠风办:负责收集民意,改进相关部门工作作风。

(十五)公路、铁路沿线各乡镇:负责公路和铁路沿线两侧环境卫生;抓好小城镇和集贸市场卫生管理。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城市“四化”竞赛活动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市城市“四化”竞赛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竞赛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杨乃文担任,副组长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福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宁国军,副市长李明久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姜永涛担任。成员单位由市纪委、宣传部、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局、综合执法局、工商局、民政局、卫生局、财政局、教育局、旅游局、公安局及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农场等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办公室主任由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朱连德担任,副主任由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峰、综合执法局副局长王浩,经济开发区副主任于非和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林文涛担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做好我市“四化”竞赛活动。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农场要加强对开展城市“四化”竞赛活动的领导,认真制定落实措施,确保我市“四化”竞赛活动的健康开展。

第2篇: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范文

以“四化两型”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以法治湖南和创新型湖南为支撑和保障,推动湖南科学发展

让“文化湘军”走在全国文化产业第一方阵前列

2012年5月17日,以“绿色发展、共生崛起”为主题的中部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湖南省委书记在论坛上表示,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和趋势,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制高点。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能源基地,如何在加快崛起中兼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现中部崛起、赶超跨越,必须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体现中部地区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

两年前,正式提出建设绿色湖南,并将其作为湖南“转方式、建两型”的四张“名片”之一,勾画出湖南发展的崭新坐标。2012年4月20日,建设绿色湖南的行动纲领——《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正式出台。曾在多个不同场合,流露矢志不渝推动绿色湖南建设的决心:“青山绿水是湖南的巨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

当前,湖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但湖南既要解决工业化问题,又要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既要加快发展,又不能走老路,因此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镇化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对此,2011年11月18日在作题为《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四化两型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努力在中部崛起中实现新跨越。

以“四化两型”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对于“四化两型”的阐述,在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四化两型”建设是立足湖南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在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科技大发展中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是对历史机遇的准确把握和对时代挑战的科学应对。“四化两型”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主题与主线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的有机结合,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具体实践。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本质是加快科学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目的是创造全省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归根结底是要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的转型发展、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推进“四化两型”?在党代会报告中的基本思路是: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方向和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为基本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人本发展,加快建设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早在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担负起在全国率先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光荣使命。为此,湖南制定了“四化两型”总体发展战略,并将“绿色湖南”明确为“四个湖南”建设的首要任务。此外,湖南还了《绿色湖南建设纲要》,从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文化四方面明确了绿色发展目标,重点实施了两型产业振兴、节能减排全覆盖、湘江流域治理、城乡统筹示范等绿色工程,加速引进、布局了一系列大项目、大产业。在实践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落实到方方面面,湖南政府补贴推广节能灯、实行阶梯水价、制作并播放全国第一档环保电视科普节目《绿色家园》,株洲正在推广公共自行车,在市区2000多处安放了2万辆统一外形的自行车,交上押金就能免费骑3个小时,目前已有15万名株洲市民办理了自行车租用卡。目前,湖南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7.13%,森林蓄积量达到4.16亿立方米;铁腕治污,收获江湖巨变,“东方莱茵河”轮廓初显,洞庭一湖清水流向长江;两型社会建设纵深推进,全国第一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落户湖南。

以法治湖南和创新型湖南为支撑和保障,推动湖南科学发展

第3篇: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范文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及省第十次党代会“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提高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省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决策,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建设美丽”的总体目标,把环境治理“进机关”充分融入全局中心工作并全面落实到位,大力提升机关环境质量,推进全区蚕桑产业稳步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15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的长效管理机制,细化完美治理措施,围绕美化办公环境、文化人文环境、净化职业环境、绿化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质量,增强广大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文明道德素质。2015年底,全局科室环境建设治理要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

三、工作重点

围绕“四抓四提升”,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

(一)抓综合治理,提升环境质量。继续深化“四个环境”建设,进一步推进问题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切实在对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排查治理和提档升级上加大推进力度。

1.在美化办公环境上:要规范有序,门卫着装整齐;院内车辆摆放有序、室内办公物品放置整齐;保持清洁卫生,有密封式垃圾箱(池),无暴露垃圾、无污渍痰迹、无乱贴乱画。

2.在文化人文环境上:要提炼反映本部门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的机关精神核心词,通过深入打造富有特色的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心态文化,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的思想素养和人文修养,展示机关良好形象。

3.在净化职业环境上:要强化机关管理,严格上下班制度,不迟到早退,保证工作时间正常在岗;严明工作纪律,办公室内不得大声喧哗、吵闹,不得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强化目标责任,在机关醒目位置,对本部门职能任务、办事程序、办结时限等事项进行公示,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挂牌服务,办公桌上要有标准一致的办公人员职责标牌(包括姓名、职务、工作职责等),执法执纪、综合服务部门人员在工作时间必须衣着制服、挂牌上岗。

4.在绿化人居环境上:坚持绿化美化,机关办公区率化率要努力达到30%,绝化设施配套美观,花草树木配得当。

(二)抓宣传教育,提升文明素质。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广大干部职工支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治理、人人享有良好环境的生动局面。一是深化《条例》贯彻实施。继续开展《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的宣传教育,加深对意义、目标、任务、措施的认识,增进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在机关办公区公示栏设置提示宣传警示语,广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爱卫生、讲文明”、“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等主题宣传活动,强化氛围营造,促进干部职工进一步树立良好城市意识、卫生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

三是组织志愿服务。以交通文明和公共场所的文明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卫生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集中行动。动员倡导机关干部广泛开展低碳出行、文明出行、文明驾车等活动,自觉做到不闯红灯、不乱踩绿地、不乱停乱放等行为,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文明城市建设中积极发挥机关干部示范带头作用。

第4篇: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失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9—0012—04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失衡、空间分布失衡、规模结构失衡、要素结构失衡、“四化”发展不平衡、软硬件失衡及生态失衡等七大失衡,这七大失衡极大地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纠正这七大失衡,才能促进城镇化的协调、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七大失衡问题

(一)城乡发展失衡

城镇化不是城镇单方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城镇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在城市发展并辐射农村的过程,是农村同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及农业支持工业政策,农业资源大量流向工业等非农业部门,农村资源大量流向城市,结果造成极不平衡的城乡与工农发展态势,形成极具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测算,2010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已达3.23:1。当前,城乡分割仍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明显滞后的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短板。由于城镇化演变成了城镇单方面的现代化,城市的楼越盖越高、马路越来越宽、设施越来越先进,而农村则呈现空洞化趋势,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都落后于城镇,部分农村逐步衰落,越来越失去生产、生活的吸引力。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及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不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二)空间分布失衡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相对成熟的城市群都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城市发育明显不足,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城镇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城镇化水平较低。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为60%,而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只有45%和41%。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失衡,导致人口长距离大规模流动、资源大跨度调运,极大地增加了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成本。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不足省份的千百万劳动者背井离乡涌入东部沿海地区就业的同时,也造成当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过多而产生的三者多的农村社会问题。

(三)规模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策的倾斜、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大城市集聚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吸引着各地各类人才和劳动力资源蜂拥而至,导致我国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于超级城市和特大城市,形成“大城市太大、小城市(镇)太小”的不合理局面。据统计,我国10个超大城市的人口总数超过8000万,其中上海、北京、重庆的人口超过千万;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含超大城市)有40个,总人口超过16 500万人。同时,我国1.9万个建制镇建成区平均人口仅7000多人,相当多的镇不足5000人。另外,2000~2010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95.8%,县级以下城镇建成区面积仅增长了50.9%。由此可见,我国城镇的规模结构失衡已相当严重。

城镇规模结构的失衡,一方面,导致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间的矛盾加剧,广泛受到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的困扰。统计显示,我国两百万人以上的50座主要城市,居民平均单行上班时间要花近40分钟,而欧洲同等规模城市仅需27分钟。另一方面,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功能不足,缺乏规模较大的支柱产业,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要素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都把推进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建设,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的集聚。把农业的转移人员仅当作生产者、劳动力,而不愿意接受他们本人和家属进入城市成为市民,结果导致现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土地城镇化的不合理局面。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但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仅在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事实上,在将近7亿的城镇人口中,有近一半的人不是真正的城市市民,这就是所谓“半城镇化”或“伪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不符合推进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同时,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也不利于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四化”发展不平衡

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但“四化”发展存在不协调和不平衡问题。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表现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人口承载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城市化率为50.9%,工业化率26.1%,两率比值为1.95,发达国家更高,美法英德日分别达到4.1、4.11、4.09、2.64、2.48;“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分别为3.22、1.97、1.38和1.15,而我国城镇化率为51.3%,工业化指数是46.8%,两率比值仅为1.09,表明我国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不够。我国工业化发展很快,但大多呈简单数量上的增加,信息化并未全面推进,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农业信息化较之工业信息化水平更低。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过程发生脱节,导致工业、农业都不能从广度和深度上运用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放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三是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发展失衡依然是最明显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四化”发展不同步、不协调,不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六)软硬件发展失衡

新型城镇化建设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方面。其中,“硬件”主要指城市的高楼大厦、道路交通设施、绿化及亮化等基础设施以及经济实力(GDP规模)等,它们是城市的“硬实力”或“硬环境”;“软件”主要指市民素质、城市精神文明、城市社会服务等方面,它们是城市的“软实力”或“软环境”。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偏重于“硬实力”建设,而忽视了“软实力”和“软环境”建设。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重“大拆大建”、“推倒重来”,轻传统保护,结果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千城面貌趋同,城市缺乏居民文化认同感和对外的文化吸引力,城市精神衰落。二是重GDP规模、“贪大求洋”、“攀高比新”,轻人文关怀、民生幸福。这样的城镇化偏离了城市发展的目的,忽略了改善民生、让居民生活更美好的本质。

(七)环境问题及生态失衡

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需要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支撑。但我国不少城市(镇)盲目追求高、快、宽、大、亮等形象工程,沿袭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的发展途径,致使不少城市(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不断加重。这样发展下去必然导致生态失衡,直接危及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统筹城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统筹推进城乡建设。要将人口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衔接起来,协调好人口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既要防止出现“城市病”,也要防止出现农村逐步衰落、“空心村”等“农村病”。为此,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要尽快在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做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公共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金更多地向“三农”倾斜,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统筹区域,促进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化

为促进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化,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行政区划等多方面因素,尽快制定和出台全国统一的、综合的、多层次的总体空间区划和发展规划方案,使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具体说,东部地区应加强城镇之间的网络化联系,促进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中部地区应大力培育城镇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增强小城镇发展动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西部地区要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集中式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向承载能力强的中心城市集聚;东北地区要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产业振兴。同时,运用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化网络把东中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三)“控大促小”,促进大中小城市(镇)协调发展

为改变我国中小城市(镇)发展滞后的不合理现状,未来我国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完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机制,要从以“大城市”为重心向“大中小城市(镇)”协调发展转变,将资源、优惠政策等更多地向中小城市(镇)倾斜。在以大城市为依托发挥大都市圈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同时,更重视在都市圈以外地区发展中小城市,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改变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的状况。对小城镇的发展,应重点关注县域城镇、城市圈或城市带周边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小城镇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小城镇从更广阔的空间寻求动力,积极主动地争取产业合作,融入中心城市区域,制定联接区域市场、辐射农村腹地、突出发展特色的发展战略,真正进入到“区域需求——城镇沟通——带动农村”的体系中来。

(四)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城市的发展都应以人的福利和权利为最大化。因此,城镇化的核心(重心)应是人口城镇化或农民市民化。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重新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推进农民市民化为抓手,使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同样享受市民待遇,以使更多的农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为此,必须改变过去简单地促进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的方式,要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五)统筹兼顾,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一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应以工业化催生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构筑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生活,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二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化,它的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工业、农业的问题,促进工业、农业的技术创新。因此,要推进信息化与知识创新体系的融合,加大信息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工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三是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完善体制和政策,着力推动工业反哺农业,使农业得到城镇化、工业化的更大支持,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六)“软硬兼施”,促进城镇建设软硬件协调发展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硬件与软件同等重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应共谋划、同推进,不能重硬件、轻软件,也不能先硬件、后软件。而且,城市应承载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体现文化和个性,不能把城镇化简单归结为土地城镇化、房地产城镇化。因此,我国未来的城镇建设,应按照建设现代文明城镇的要求,加快由以生产力布局为核心的传统规划模式向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现代规划模式转变,从满足人的生活、交往、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在强化城市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软件”建设,最重要的是彰显城镇体系规划的人本价值取向,提高市民的开放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生态意识。同时,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提升社会服务和居住服务水平。

第5篇: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范文

【关键词】绿色化工;绿色文化;传播

绿色湖南建设是省委、省人民政府全面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四化两型”战略,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提升长远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两型社会” 建设为引领,以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为重点,发展绿色化工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思想指导下,政府和行业企业的调控、指导和参与、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改革创新前沿阵地的高职学院,尤其是化工类高职学院,在推进绿色湖南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一、“绿色化工”理念与“绿色文化”解析

人们对生态文明发展的认识走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传统的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到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人类社会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相关概念

绿色化工:指的是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从工艺源头上就运用环保的理念,推行源消减,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集成,废物再利用与资源化,从而降低成本和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毒性,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绿色化工的兴起,使化学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由先污染后治理转向从源头上根治环境污染。

绿色文化:广义绿色文化即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进,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产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哲学、生态意识、生态艺术、环境美学、生态旅游,以及绿色运动、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狭义绿色文化是指人类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植物科学等。

(二)形成背景

上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经济格局正出向着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和生态化方向演变。经历过一个世纪惊心动魄的政治动乱、军事纷争和经济危机以及长足的科技进步、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奇迹的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尤其是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

20世纪90年代之后,建立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国际社会蔚为风潮。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的分析,可见应用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达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最佳发展模式。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学术界、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但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处于试点研究阶段,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均有待进一步发展。要在我国全面发展循环经济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绿色湖南建设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参与和研究。

工业强省面临传统产业升级,建设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环保型、节约型社会,人是起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如何普及“绿色化工”科学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南石化产业因“四化两型”建设而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在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发展中需要更多的高端技能人才。绿色化工时代大潮汹涌澎湃,湖南化工类职业教育如何植根化工、依托化工、服务化工,为绿色湖南建设添砖加瓦,这是化工类高职学院培养人才发挥创新作用的历史使命。

而在《绿色湖南建设纲要》中有一项绿色文化指标:在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城乡居民生态文明宣传普及率80%以上;全省文明城市创建覆盖面达到90%;文明行业创建覆盖面达到80%;文明村镇创建覆盖面达到70%。绿色化工职业教育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大批化工类高职学生在绿色文化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可以成为绿色文化传播的生力军。

二、“绿色化工”理念与“绿色文化”传播现状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长株潭“四化两型”建设产业群区域,拥有化学工程系、制药与生物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等5个系20多个专业,学院建校50多年来植根于化工行业培育社会急需人才,引领湖南化工职业教育发展。学院坚持培训教育工作“四个结合”:一是师资队伍实现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相结合;二是培训内容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三是学习情境实现课堂学习与现场操作相结合;四是培训的绩效评价实行企业与学校相结合。

学院创新了特色“技能节”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技能竞赛成果,并连续六次获得的省职业技能鉴定十佳单位荣誉。学院本着凸显高职特色的原则,以服务学生素质拓展,服务校园文化繁荣为目标,以实现服务青年、服务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发展,促进学院建设发展为目的,依托化工行业发展优势,利用50多年化工院校办学的优质教学资源,突出化工龙头专业品牌特色,率先成立了化工协会,化工协会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十佳优秀社团”、“湖南省大学生优秀社团”, “第三届全国高校优秀社团学习实践类特别奖”;拓绿环保协会也被评为第四届湖南省“优秀大学生社团”,在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团”,2009年获香港环保协会颁发的“全国(环协)联校水果贺卡2009杰出成果奖。活跃在校园文化宣传前沿的“大学生记者团”2013年荣获“全国高校十佳优秀社团”。这些社团在当前化工行业正在由传统化工向新型化工转型,作为化工湘军摇篮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专业性社团建设把握时代命脉与社会同呼吸。在注重专业技能知识提高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的同时,热切关注“四化两型”社会的建设,组织开展新型化工知识讲座,积极学习宣传有关新型化工的知识,宣传绿色化工理念,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绿色环保气息。《打造技能竞赛文化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打造“精技”社团 励炼化工“湘军”》分别荣获2010年和2011年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

高职教育越繁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反之亦然。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石化产业是湖南省支柱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驱动引擎。为了解高职生对于“绿色化工”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以便更有效地传播“绿色化工”理念,我们于2014年6月---7月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随机调查。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于绿色化工的相关知识,化学工程系和制药与生物工程系这两个同属化工大类的系部学生,明显比经管系、自动化与信息系、机械系的学生了解更多一点。

(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绿色化工理念”的知识普及,所感兴趣和支持的举措具有一定差别,比如化工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应把绿色化工相关知识编入教材。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大多认为学校或政府的宣传很重要。

(三)关于“绿色化工理念宣传”途径,从调查结果来看,社团、协会活动和高职学院的主流媒体宣传依然是主要的宣传途径与平台。

(四)学生对于社会与环境的关注度比较高,主动(下转第207页上接第219页)融入社会的积极性也是比较高的。

(五)湖南化工类职业教育如何植根化工、依托化工、服务化工,为绿色湖南建设添砖加瓦,这是化工类高职学院培养人才发挥创新作用的历史使命。

三、“绿色化工”理念与“绿色文化”传播方式与途径

高职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等方式服务地方,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既是应尽的职责,也是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从探寻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在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有的创新作用及发挥创新作用的途径入手,在绿色化工背景下的研究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绿色文化的传播,开辟推进绿色湖南建设的新路径。

(一)发挥专业优势。绿色化工职业教育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大批化工类高职学生在绿色文化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可以成为绿色文化传播的生力军。

(二)校内校外互动。校内通过社团、协会和课堂融入,专业选修灯途径传播。校外通过关注社会,融入社会,让社会和更多的人了解、支持、投身、热爱祖国的化工事业,获取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政策、项目支持,使化工人才培养基地的化工类职业院校获得更和谐的发展建设环境和更有力的财政支持。

(三)网络与传统结合。一方面是为绿色湖南建设和祖国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化工类人才,通过人才接力,使“绿色化工”科普工作在高职生中得以创新,使“绿色文化”传播的途径更为广泛。另一方面是通过网络与传统的宣传平台和方式,对“绿色化工”理念和“绿色文化”进行传播。

参考文献:

[1]郝栋 赵建军.《中国绿色发展道路探究》,《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

[2]乔文娟.《探析循环经济中人的观念的转变》,《商场现代化》,2011年16期

[3] 欧阳培.《低碳经济与湖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年06期

第6篇: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范文

关键词:物资管理;实现“四化”;重要性;煤炭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煤炭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到生产、经营等活动。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人是最宝贵的、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受生产经营活动职责的影响,员工容易被区分成现场作业人员、管理人员、生产经营主要负责人等不同的层次。如此也带来了安全生产职责的多层次、多样性。特别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员工的流动性加大,用工的增多,这些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相对滞后,都给安全教育管理提出了紧迫的课题。再者,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及时适应与之相关的管理组织水平,这就要求在管理模式上的现代化。就煤炭企业而言,物资管理现代化也包含了四项内容:管理思维现代化、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人才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这“四化”也是煤炭企业物资管理迫切需要实现的目标。

一、“四化”管理内容

1、管理思维现代化

第一,确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坚持与时俱进抓管理观念的思路。思路也决定出路。一项管长远、基础的经常性工作,必须从推动企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观念,并要有系统的观念。系统是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系统思维即把研究管理的对象作为系统,从整体的角度把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加以处理与协调,使系统发挥出其最大效能的思维方法的总称。系统工程既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也是一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技术。现代企业不仅是设备、资金、人才的较量,也是科学管理水平的比拼。因此,必须把管理教育工作上升到全局上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着眼企业定位、赢利、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用法律条规来规范程序,用管理凝聚人心,提高竞争力。在职责定位上,树立全员管理、人人参与的意识,真正把从严管理的要求落实到全员,贯穿到全时,体现到事事上。

第二,具有全面质量管理(TQM)思想。它是指在全面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部门、组织、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而物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将内部市场化管理,资源配置功能和激励机制运用到内部,以内部各部门甚至个人为内部市场的经营主体。通过内部建立市场,内部各主体间以经济关系构建业务关系,使市场的价格机制与企业的管理机制在组织中相互融合,建立起一种统一性和灵活性有效融合的管理模式。特点:全面的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全员参加的管理;全部的方法。

物资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物资供应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满意程度,它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正确的计划采购、运输、保管等工作为保证,所供应物资的技术特性满足质量要求;二是供应物资时效性强;三是供应物资质量可靠,品种齐全、数量足够;四是供应过程工作效率高、差错少、费用低、物资流转速度快。

2、管理组织现代化

煤炭企业管理组织现代化,是指按合理组织生产的客观规律建立管理机构和规定管理职责。其重要任务是建立与现代化企业制度相匹配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其他组织结构,严格的各级岗位责任制。现代化的管理机构在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时,能够做出及时积极的反应,迅速制定对策,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根据物资部门的自身特点,其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优点为灵活机动性强,可应对多变环境中的多种情况;便于协作,可调动多个管理职能部门;有利于提高个人责任心及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管理人才现代化

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是人才的现代化。在现代背景下,人才的竞争已成为各企业之间的实际竞争。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是最宝贵的、最活跃的生产力,受生产经营活动职责的影响,员工容易被区分成现场作业人员、管理人员、生产经营主要负责人等不同的层次。人力资源即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劳动力。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各种社会组织对员工的招募、录取、培训、使用、升迁、调动、评价及合理开发,并使人力和物力保持最佳比例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方式包括从数量上对人力资源的劳动管理和从质量上对人力资源的行为管理。现代企业应注重人力资源的质量管理,从过去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提高综合效益的管理模式。二是人力的开发。全员培训随着现代化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员工现有知识不能满足要求,也不利于个人素质提高。进行定期的全员培训,将战略目标更有效地迅速传播到每一个员工,使之掌握必要的生产经营业务知识和技能,全心全意服务。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可以迅速改变企业。高素质人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根据员工特长,为调动其积极性,给予合适的岗位,并通过员工的动态组合与职位相互交替轮换,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提高企业整体功能。三是建立人事激励机制。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通过已树立的管理权威,干预并影响被管理者的行为,使每个人在达到个人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讲就是激励系统。四是加强人事激励因素分析。人事激励的重要一环即分析激励因素,明确激励的项目,运用合适的激励方法。对员工进行分类,根据职务的高低、工作项目的不同分类;运用合适的方法,按照人员分类进行激励因素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绘制“激励因素一览表”,为制定人事制度时供决策参考。

4、管理手段现代化

煤炭企业物资管理手段要摆脱传统管理习惯和方式,尽可能减少“人治”成分和随意性,转向规范决策程序、运行机制,强化执行,按章办事,形成权责明晰、奖罚分明、责利统一的层级管理;管理机制要从对企业职工的形式化约束转向建立互动式自我教育与激励型行为规范;管理目的要从目标相对单一型转向综合成长型,发展企业、造福职工、回报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管理心态也要从固守其成、循规蹈矩转向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现代化物资供应管理手段是指管理中逐步采用电子计算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方法的速度和水平,使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准确、及时、经济、高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各行各业在管理领域普遍建立起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它不但能综合管理企业物资,保障供应,压缩成本,控制管理业务;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物资使用监督, 提高物资管理水平,而且能够建立物资管理数据资源,有利于各种管理方法的实现。

二、运用“四化”管理的重要性

第7篇: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范文

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卫生环保意识,使农村面貌有明显改观,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市“15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利用20天的时间,全区农村深入开展乡容村貌攻坚战,着力推动镇和村屯环境卫生管理、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

二、基本原则

1按照镇和村屯分别确定任务,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分头治理。

2切实抓好示范村的治理工作,坚持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原则。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打造一批典型和样板,带动全区整治活动深入开展。

3镇和各村都要集中力量进行一次环境卫生突击整治。平时加强镇和农村保洁队伍建设,坚持突击整治、长效管理的原则。利用秋收前。配置保洁设施。完善村规民约,不断探索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环境卫生管理的常态化和法治化。

4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自主开展治理活动,切实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注重发挥农民自治组织的作用,集中群众智慧,尊重农民意愿。

5并纳入到年度农业农村工作考评体系中进行重点考评,坚持考核促动、奖罚并用的原则。建立健全乡容村貌目标考核体系。推动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三、目标任务

(一)镇

1拆除违章建筑,302国道两侧环境治理。治理围墙院落。整顿街路秩序,禁止占道经营和乱停乱放,规范广告牌匾和标语口号;清运垃圾,清除卫生死角;强化病媒生物防治,有效控制“四害”孳生。

2清理边沟,镇(街)道路建设。修缮道路。完善给排水设施。按照“净、绿、亮、美”四化要求,改造城镇环境。

3配齐垃圾清运设备。镇成立环境卫生执法大队,卫生制度建设。设置垃圾固定堆放点或中转站。设置专职保洁队伍,落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门前三包”制度、全民卫生日”制度、街道公共场所每日清扫制度。

(二)村屯

1村(屯)道路建设。新建、维修和改造村屯道路。有条件的村要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向屯屯通、户户通拓展。

2配齐垃圾清运设备;清除垃圾粪便、草垛,卫生环境治理。加快村屯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设置垃圾固定堆放点或中转站。整治畜禽散养和围墙院落,通过种草、栽花和墙体粉刷,美化村屯环境,达到绿化美化要求;拆除违章建筑,规范广告牌匾和标语口号。

3建立村屯公共场所每日清扫制度、村民家庭“门前三包”制度,卫生制度建设。村屯配备专(兼)职保洁员。实现农民自我管理,提高环境卫生管理的效果。

4要抓出一个典型屯或样本街、路,突出工作重点。攻坚战期间。

四、实施步骤

这次“奋战20天开展乡容村貌综合治理攻坚战”共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宣传动员阶段:任务分解、落实责任。

(二)开展攻坚阶段:全面开展乡容村貌综合治理行动。

(三)验收总结阶段:区政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评比。

五、相关要求

1负责综合治理行动的组织、协调和推动,统一组织指挥。区政府成立乡容村貌攻坚战领导小组。抓好总体方案策划、督促检查指导、情况综合调度和总结验收。

2加强部门联动,依法开展治理。充分发挥专业执法部门执法作用。实行联合执法,严格执行乡容村貌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依法严肃处理干扰治理行动的违法行为,确保综合治理行动顺利进行。

第8篇: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范文

二、主要工作成绩

今年7月份,大队人员调整后,迅速确定了“建一流警队,创一流业绩,一年创建全省一等平安畅通县,三年创建全国平安畅通县”的工作目标,创新明晰了“五化五提升”的工作思路。大队支委带领全体民警,埋头苦干,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不断推动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工作预安制度化,提升行政管理效能

积极推行工作预安销号制度,提高了执行力。事前预安促任务。出台了《月工作预安落实销号制度》,每月由大队将各项工作预安至下属各单位。8月份,车管所对刚启动摩托车上户业务的六中队预安办理摩托车上户登记120台,六中队克服地处偏远、业务生疏等重重困难,当月完成摩托车上户登记136台。事中督导促进度。由预安办对预安工作进行跟踪检查,掌握工作动态,月末通报全队,每月定期队务会议,对工作预安落实销号情况进行集中讲评,督促工作进度。事后销号促落实。将工作预安销号纳入单位综合考评,对预安工作未及时销号的,当月扣分通报,并继续挂号、限期完成,直至销号。为防止考核不实,制定了复核追责制度,对预安工作中弄虚作假行为从严追责。

(二)安全宣传社会化,提升交通文明程度

大力推进交通安全宣传社会化,提升交通文明程度。借东风强保障。以全县“三创四化”(创卫生县城、创文明县城、创省级平安畅通县,美化、净化、绿化、亮化)活动为契机,争取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建立了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与交警直播室,在106国道县城区南门口建立了交通安全宣传电子广告屏,整合“三联”(联防、联管、联治)工作和三类协管员(交通、城管、治安协管员)300余人,强化了安全宣传社会化保障体系。借平台营氛围。有效运用电视、广告牌、宣传资料、手机短信等宣传媒介宣传交通安全新闻事件、法律法规、案例剖析等知识,在交通频道制作专栏58期,在城区增设宣传专栏27个,上门送发宣传资料3万余份,发送交通安全宣传手机短信5万多条,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借他力聚合力。根据县委、县政府“三创四化”要求,联合县直部门单位及社会各界大规模开展交通违法规劝活动。7月份,县委书记、县长之先后带领县直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在县城区开展交通违法规劝活动,主要规劝行人横道不走斑马线、机动车闯红灯、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7月以来,全县县级领导分片分线带领有关部门上街规劝交通违法行为万余次。

(三)路面控制常态化,提升道路畅安水平

坚持上路执勤,加强路面控制。警力常屯路面。城区开展早勤,在县城区主要街道、学校门口设置10个固定值勤点,每周一至周五早上上岗值勤。镇区定点值勤,由各交警中队在辖区集镇镇区设置值勤点,在逢墟、重大活动等交通重要时段,定时定点值勤。夜间轮流巡逻。每天夜间由1名大队领导带队对106国道与县城区主要街道巡逻。整治常除乱源。先后开展了机动车涉牌涉证交通违法、“三无”摩托车专项整治、酒后驾驶专项整治、县城区“三创四化”交通秩序整治、乡镇镇区交通秩序整治等专项整治,查纠交通违法4万多起,处罚近万余人次,其中涉牌涉证1105起,查获盗抢机动车5台,两项工作指数均位居全市第一。联治常排隐患。联合公路、交通、安监等部门对危险路段、事故黑点与客运企业、营运车辆、校车联合开展排查,排查危险路段18处,事故黑点2处并全部治理到位,清理路障25公里、消除“光头路”10公里;对存在安全隐患的2台客车与25台校车下达了消除通知书。另外,今年来,县财政共投入专项经费500多万元,新增6处交通信号灯控设施、增设标志标牌356块、施划标志标线6.2万㎡,19个乡镇镇区的标志标牌标线已按照要求落实到位,切实强化了路面管控保障体系。

(四)队伍建设正规化,提升交警整体形象

严格按照“三基一化”工程建设要求,不断强化队伍正规化建设,提升交警队伍整体形象。坚持制度建警。以《交警队正规化建设标准》为蓝本,制定了11项内务管理制度,对执法执勤、纪律作风、内务卫生、窗口服务等队伍管理各方面进行全面规范。坚持培训提质。强化政治培训,每周星期五下午组织民警开展《正规化指南》学习应用培训。深化业务培训,举办业务培训班5期,分期分批组织各个业务岗位民警进行集中培训。强化随岗轮训,改每月一训为每周一训,对全队变换岗位的民警进行了一次随岗培训。坚持规范执法。开展了以“执法公正”为主要内容的执法问题排查治理工作,着力排查治理执法问题200余处。推介执法先进典型,确定一中队事故处理岗为示范执法岗,单永杉等3名民警为执法标兵。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对执法过错的2位民警进行了诫勉谈话,并各扣除执法养廉基金200元。坚持示范引路。按照“树典型、创示范、示范引路、争创一流”的队伍建设思路,以二中队为示范创建单位,大力开展“亮化工程、多能工程、制度工程、新措工程”四大工程建设,致力打造示范交警中队,高标准引领交警队正规化建设。9月25日,副支队长李阳专程到二中队视察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决定近期组织全市各大队前来参观推广。

(五)便民利民最大化,提升群众满意率

以深入推行便民利民措施为切入点,不断提高群众满意率。前移窗口解民难。大力推行摩托车管理向中队延伸,把车管窗口最大限度地向老百姓前移,在5个农村交警中队启动摩托车上户办证业务。推行“流动车管所”服务,定期深入乡镇村组、企业单位上门为群众办理牌证,让广大百姓享受到“家门口”车管服务。拓宽业务排民忧。拓宽车管业务服务,争取小车上户落户攸县,开通了申请驾驶证、行驶证换证、补让等业务。拓宽事故处理业务,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处赔工作机制,方便群众快速处理交通事故。拓宽违法处理服务,在大队交通违法处罚中心设立了异地违法代办窗口,为老百姓处理异地违法提供方便。优化服务暖民心。推行“一窗式”服务模式,老百姓可以在任一业务受理窗口一次性办结业务。广泛推出服务举措。推出了上门、预约、延时、留办、代办等服务举措,极大方便了群众办证办事。

三、国庆安保工作情况

国庆期间,大队根据省市交警部门的工作部署,结合攸县实际,按照提早谋划、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确保畅安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倾力维护,确保全县人民度过了平安祥和的国庆长假。10月1日至10月9日,共出动警车156台次、出动警力396人次、完成各级保卫活动12批次。国庆以来,全县没有发生大的交通堵塞。

(一)召开动员部署大会,层层落实工作责任

9月27日下午,大队召开全体民警大会,就双节期间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所有副大队长就各自分管的事故预防、秩序维护、车辆管理、驾驶员管理、交通违法处理、情报信息等工作进行了严密部署,详尽地明确了各单位及所有民警的工作责任。同时,明确规定全体民警取消休假,大队机关及基层中队除值班人员外,其他警力全员上路,全力以赴保畅安。

(二)加强路面秩序维护,确保道路畅通有序

一是大队抽调机关、一中队全体民警和菜花坪中队部分警力共38人,集中在县城区巡逻值勤。二是大队机关每天安排4名民警在队24小时值班、4名民警在g106线全日巡逻;各中队一半以上警力铺在路面,负责各辖区双节期间交通秩序维护。三是由三中队、六中队与酒埠江风景区四个派出所实行联合执勤,倾力做好景区交通安全保卫工作。

(三)开展交通安全大检查,全力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一是开展重点车辆安全大检查。由法宣股牵头,针对目前攸县公路客运车辆均已承包经营,以及学校校车、幼儿接送车辆均为个人所有的现状,对辖区内的重点车辆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坚决杜绝没有消除安全隐患的营运客车、校车和危运车辆和不符合安全驾驶要求的驾驶人上路。并从点车辆交通事故成因入手,倒查管理民警管理职责是否到位;从查管理民警与管理车辆和司乘人员见面率,重点车辆信息更新率,以及危险物品运输许可入手,确保重点车辆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开展事故隐患路段排查。由事故股牵头,各中队配合,重点检查事故多发、隐患路段是否得到有效整治,旅游景区、重大活动场所周边交通标志、标线、交通安全设施等是否完善,确保交通安全万无一失。

(四)开展交通秩序集中整治,严查交通违法行为

由巡逻队牵头,各中队配合,以g106线、s212线、s315线、网酒公路、宁排公路,各农贸集市等交通违法行为突出的路段、点段为整治重点部位,以机动车涉牌涉证、“三无”摩托车、超速超载、非客运车辆载客、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重点,采取设置固定卡点、流动巡查、统一行动与区域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对路面交通违法行为长期保持高压态势,有效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10月1日至9日,共查纠交通违法行为5000余起,处罚102起。

(五)大力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电台、电视,短信等新闻媒体,大规模开展交通宣传活动。按照公安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自9月25日开展了“喝酒不开车平安迎国庆”主题宣传日及宣传周活动,在宾馆、客运公司及主要路段悬挂35条宣传横幅、向群众散发宣传资料2万多份;深入开展“十大劝诫”亲情提示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到餐馆、酒吧等楼堂馆所通过发放反酒驾宣传资料,开展形式多样的劝诫活动。

(六)唱好压轴戏,确保返程高峰期交通安全与畅通

10月6日,接收经市支队转发的公安部交管局《关于切实做好国庆长假返程高峰交通管理工作的通知》后,于当天下午5:00召开大队领导与中层负责人会议,进行紧急部署,并对全体民警进行定岗定点定责。10月7日开始,全体民警取消备勤,全部按部上路巡逻执勤。10月7日以来,全县没有发生死伤交通事故,没有发生任何交通堵塞现象。

第9篇: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范文

制度化、标准化的智慧城管实践探索

上城区是国家首批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其智慧城管也具有制度化、标准化的特点。依据法律法规和市、区城市管理的有关要求,上城区制订了《城管执法智能管控规范》、《城管执法智能管控指挥中心工作规范》、《城管执法智能管控平台立案查处考核办法》、《城管执法智能管控系统发现、处置、解决城市管理问题考核办法》等标准化制度文件,成为城市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智慧城管四级管控平台。《城管执法智能管控指挥中心工作规范》从区、区城管局、街道和科室四个层面确定了智慧城管四级智能管控指挥平台。包括上城区政府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指挥中心、上城区行政执法局指挥中心、各中队指挥台、各科室督察指挥台。

智慧城管四化管理机制。所谓智能城管系统,是一种将多种管理需求整合于一体的新型管理措施,包括统计分析、视频监控、巡查处理等。上城区智慧城管建立了队伍建设制度化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管理、市容秩序长效化管理、工作绩效量化管理等四化管理机制。

智慧城管五大基础数据库。上城区采用集中调度监管模式,以巡查路线信息库、车主车牌信息库、执法队员信息库、沿街店家信息库、辖区道路信息库等五大信息库为基础,建立了查询功能,使指挥决策平台形成动态、实时的通讯、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库,有利于进行调度人员和车辆、发现和处理案件、对人员进行考核和应急事件的分析处理等监管工作,确保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并且公开公正,大大提高了事件应急指挥效率和信息查询能力。

智慧城管四大应用系统。根据《杭州市智慧城管建设整体规划(2013-2015)》,2014年4月,杭州市城管委正式推出的“贴心城管”APP软件,并在上城区率先推进应用。通过这款软件,市管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城市管理业务数据的服务作用,拉近居民与城市的距离,让居民更好地了解城市,促使居民加入治理城市的行列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市里的部署,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惠民生,上城区除应用“贴心城管”APP外,还积极构建了四大应用系统。包括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系统、城管执法运行质量评价系统、智能公厕管理系统、数字市政管理系统。例如,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系统,就是以上城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上城区社会管理联动指挥中心“双平台”为依托,搭建的一个以街道所辖社区的行政区域为基础网格的“管理信息平台”。把辖区内易发生情况的地方标志出来,如繁华地段、桥下积水点等,让执法者更准确、详细地掌握辖区情况。又如,数字市政管理系统则是通过安装能自动报警的电子标签,对市政设施实现远程智能监管,可以对井盖、排水或排污管道等设施安装电子标签。井盖被盗、被破坏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安装电子标签后,井盖一旦缺失,管理后台就会显示出井盖的相关信息,便于及时修复。而管道上的电子标签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找出堵塞的源头。现在一旦有污水漫过污水管和雨水管之间的节流堰墙,电子标签就会发出警告,并通过后台显示其堵塞位置,易于工作人员疏通、维修管道。

降成本、提效率,智慧城管成效显著

降低行政成本。以智能管控平_为例,总投入800万元,用于指挥中心建设和软件开发550万,其它采用租赁的方式投入,每年租用费用250万元。通过运用传感器等高科技机器,节省人员费用500多万元。另外,节省市政公用设施维护费用50万元。

全局工作规范有序。内外部管理信息真实准确、处置各类城市管理秩序问题及时有效。工作计划执行过程可追溯,区行政执法局每日工作动态适时掌控、信息及时,从而执行时达到精准。

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上城区城管行政执法局实现了单位时间管理力量的相对均衡,达到了路面管控人数的最优。2010年前,平均每日参加管理的队员(协管员)为260人,月平均工作时间为218小时。2014年至今,落实了长效管理机制,每日有效管理时间为17小时(早7时~晚24时),每日参加管理的队员(协管员)为136人,月平均工作时间为195小时,充分利用科技化管理手段提高了人员工作效率。

投诉量下降,群众诉求有效解决。智慧城管平台的有效运行推动了城市管理工作的快速反映。对于交办件、投诉件,严格执行“半小时快速反映机制”,对于各类市民诉求,第一时间到现场了解情况,第一时间处置解决,第一时间沟通答复,平均处置投诉案件时间在15至20分钟,这样能及时缓解群众的负面情绪。

增加社会和谐度。在智慧城管平台支撑下,增加了“非现场执法”的处置手段。如南星中队运用固定监控观测视野范围内的出店经营店家,一旦发现问题从沿街店家信息库中调取违法当事人的联系方式,以电话的方式第一时间要求其整改违章行为。此举避免了与相对人的直接接触,消除了相对人的抵触情绪,增强了相对人的配合,以较为温和的方式有效缓解原先难管控、易返潮的难点问题。目前该地区出店经营行为减少了50%。

实现长效管理。在智慧城管平台的综合运用下,形成新的市容管理工作机制。同时,新的工作机制促进了城管执法观念的转变,以及个体工作行为的转变,通过控制过程、手段创新,减少了大量市容秩序问题的积累,由“冲冲杀杀”突击整治的事后管理,转向更和谐的事先预防和规范。由个体素质起决定作用的个人执法行为,转向每个个体行为均受到监督的统一标准,变得更理性。

通过职能转变,畅通诉求渠道,提升治理水平

智慧城管有效地将处置违法行为与消除违法行为所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将提高行政效率与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统一起来,是城市管理的一次重大变革,有利于推进政府数据公开、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城市管理举措,形成“政府引导、市民自治、全民共管”的智慧城市管理模式。

智慧城管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智慧城管不但利于更好地履行好城管部门的职责,还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引导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智慧城管的理念与工作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务人员的工作方法。无论是管控平台、管理机制、基础数据库还是四大应用系统,其核心都是为了市民服务,这就很好地突出群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