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素质教育观范文

教师素质教育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素质教育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素质教育观

第1篇:教师素质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的,何为“应试教育”呢?“应试教育,是指严重违背教育方针和科学规律,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以应付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主要目的的封闭落后的淘汰的教育模式”。[1]还有的学者定义为:“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2]从这两个定义看差别不大,都指“应试教育”是一种功力性的教育,一种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这种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注重教育短期效应的选择教育模式,它实质上就是对教育本质的异化。

那何为素质教育呢?我们先从“素质”一词解释。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3]从定义可以看出,素质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本体属性,它既是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空间。而“人们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过程中,对素质的解释,无论在内涵或外延方面都突破了素质的经典含义,其所揭示的意义由单纯的先天禀赋到先天禀赋与后天教养结合;有单纯的发展可能到发展可能与发展条件结合;即指已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能,又指社会文明成果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和内化;即指人的个体素质,又可指群体素质。即,人的素质是指人们先天的自然性与后天的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与品质的结合”。[4]则素质教育就可定义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体构建素质的综合结构与发展机制,用以满足主体创造需要的教育”。[5]它就是教人们懂得人的素质的“待1确定性”决定了人的“未完成性”,因而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教育家们的使命就是教授教育者学会驾驭它。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教育领域中的深刻变革,是教育现代化的主旋律。它的提出符合客观要求与历史必然性。如何才能把素质教育办好呢?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是很重要的条件,所谓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见,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教育结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发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深化教育改革中起着导向、调控的作用”。[6]它是对教育普遍规律、本质问题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对教育过程行为进行调节、规范和约束的一种内在的力量;是对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的超前预测、提炼。所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关系到素质教育实施好坏的关键条件。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区别。

一、“应试教育”中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往往是教育者在生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它是教育者‘相信’的而未必是清楚地‘意识到’的东西,因此具有‘根深蒂固’的特点,所以转变教育观念绝非易事”。[7]在单一、封闭的“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上

在实施素质教育以前,我们崇尚师道尊严,教师和学生很少交流,难以沟通。我们总要求学生手放在背后,好像学生把手放在其他自然的位置,就听不懂得似的。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观念中有封建专制、宗法制和家长制的遗风。主要表现在:1、忽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面对问题时缺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机会。2、忽视学生体验。教师在授课时,使用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缺少与学生互动,很难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从而内化知识。3、忽视学生的个性。教师以同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给不同学生一样的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专制,必然扼杀自由和创造力。没有了自由,学生也就没有了激情、创造和体验,只有听命、麻木和对立。学生有追求自由的本性,而这与专制的代言人老师就构成了对立。

(二)教育内容上

在“应试教育”下,教师把教学内容分成了应考与非应考两大类、重点与非重点两大板块,知识结构不健全,教学的着力点,就是那些对考试有用,体现为“量”的部分。而真正对学生素质发展产生作用的“质”的方面则被严重削弱,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很大的表面性。有一位学者曾经这样说:“垂钓者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吃草莓,就用草莓去钓鱼,而要关注鱼喜欢吃什么,乘‘需’而入。”同理,教师不能因为自己喜欢教什么,就用什么去教学生,而要关注学生喜

欢什么和需要什么,重学生意志,至少应该将学生之外的意志转化为学生的意志,使之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否则,就会导致教师把智育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忽视学生应有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得高分的学生反映的只是对知识的掌握,而其实际能力却很可能大相径庭,其创造力、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与其今后的生活、工作关系极为重要的方面都不一定是高分。

(三)教育方法上

传统课堂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只重考试的课本内容和各种升学资料的死记硬背,不重实践和手脑并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布置大量的作业和练习,随意砍掉或挤占某些课程,特别是体育课、文娱活动以及休息时间,使学生生活在沉重的压力中。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刻板,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并未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因而难以适应新的学习,也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育评价上

伴随着“应试教育”而产生的评价考核体系越来越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分数成了学校学生价值的“货币”表现。诸如学生升学、编班、编座位、评选“三好学生”等都与学生的考分挂钩。一张试卷定终身,教师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过分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即基础教育成为了“升学教育”。小学的教育目的是升初中,初中的教育目的是升高中,高中的教育目的是升大学。这种评价方法使教育产生了相当的局限性,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既有科学文化基础又有实践技能的各种创造性人才,也不利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二、素质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自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最根本的一点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目前这场变革已由经济领域向更为广泛的其他领域拓展,因此教育价值观念以及相应的人才观、质量观也必须变,这是大势所趋。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结合我国人民的生活需要、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目前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上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来的教育是兼顾社会与个体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价值观。但人才规格的要求与“应试教育”所能提供的人才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并且人类生活进步的需要也决定了“应试教育”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改变“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目标,确立素质教育下的教育目标,已势在必行。

   因而,1、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知识和能力,重视开挖潜能、启迪心智和增强后劲。2、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的需要,使学生有主动选择的自由和权力,有发展个性的机会。3、教师要树立民主教育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从专制走向民主,遇事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与学生多商量。素质教育不是就业教育或者高等专业教育,而是向儿童“提供”基本素质的普遍性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

(二)教育内容上

在教育部实施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中指出:中国青少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学会合作,学会审美”6项。归纳一下,可以将素质教育的内容表述为如下四个方面:学习做人,指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知识,指掌握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习处世,指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习做事,指掌握基本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要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上,教学生做事和做人,为人生打好基础。

(三)教育方法上

在教育方法上,教师首先要实施个性教育,科学地对待优生和差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益。其次,要以热情的态度,积极地帮助他们、表扬他们、肯定他们和激励他们,坚定他们的信念,树立他们的信心。最后,要善意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和问题,友好地、耐心地帮助他们寻找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他们共同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行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经过多年的改革,一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结出来一些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比如,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和愉快教育等。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这些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在同样的课业负担下,感受到较少压力。

(四)教育评价上

素质教育改革把教育评价作为重要内容,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变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功能。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

第2篇:教师素质教育观范文

论文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是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具有创新的意识和精神;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更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更要拥有良好的心理学素质,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之中,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得需要教师具备高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素质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直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用心灵塑造心灵,用人格造就人格,只有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品质高尚的学生。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去完成教师所承载的艰巨的责任,教师应具备那些素质,不同的人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标准;而我认为高素质教师应该是思维活跃,意识超前的思想家;业务精深,知识渊博的学者;善于倾听和疏导的心理学家。

1.高素质教师首先应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成为意识超前的思想家

爱因斯坦说过:人得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开拓人的思维是无限的,具备创新的思维不仅是时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是教师自身竞争能力的强化剂。 

作为“思想家”的教师,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首先要更新观念,尽快由注重“应试教育”的思想转变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要真正做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关键是教师必须充实新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踏踏实实地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关心、思考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影响、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门讨论、国际上的风云变幻等。因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超前意识,会使他科学地把握教育的历史航向,并敏锐预见未来社会对今天教育的影响,从而主动进行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从而更好地为学生领路导航。

2.高素质教师同时应具备业务精深,知识渊博的学者风范

学高为师,想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一是高度分化,门类越分越细;二是高度综合,各学科间的广泛渗透,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因此,未来的教师除了有出色的教学艺术外,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还要具备更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和修炼,既要有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了解相当学科的一般知识, 勇于探索新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还要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敢于摒弃陈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敢于探索教书育人的新经验,新方法。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掌握教学的主动权,才能把握学科的新知识、新观点,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心悦诚服地“跟你学,”从而学的更生动、更主动。 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才华的主要场所。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教师业务素质在教学活动中的集中表现。素质教育是个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了解教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讲究教学艺术,比如语言旁征博引、诙谐有趣、 而又意义深远。再配合动态语言如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合理的调节教学过程,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3.高素质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我们把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家,把子女们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托给他们。”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们的个性越来越强,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

教师要具备发现、发挥、发展学生独特个性的技巧与艺术。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之中,敏锐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善于倾听和疏导,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正如赞可夫所说:“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具备了这种素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真正无愧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总之,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的投入教学改革的热潮,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创新的能力,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 才能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在教书育人这块沃土上培育出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李镇西.高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8: 82-83.

第3篇:教师素质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中学英语 素质教育 学科素质化

实施英语素质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需要。现在,提高全民族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中小学素质教育则是完成这个任务的基础。《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特别把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一个突出的重点,明确指出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所谓英语素质教育,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是指人对英语相对稳定的、内化的、长期起作用的能力和品质。它包涵以下三个内容:1.社会文化素质,即语音、词汇和语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英语语言审美能力,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自学英语的能力;2.心理素质,即用英语交际的欲望、信心和勇气,对语音、语法、词汇、语句、语篇的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对英语语法结构、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想像力和推理能力,英语学习的正确动机、持续的兴趣和坚强的意志;3.生理素质,即语言器官和身体其它器官的良好发育,在语言活动中的灵敏性、正确性和耐力。

一、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素质

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当前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素质直接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丰厚的文化知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想很好地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就要求英语教师一方面要有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还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继续教育,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掌握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微机应用等。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师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英语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教育的关键。在新形势下,作为老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向教学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这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迫切要求。

二、优化课堂教学

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向课上45分钟要质量,我们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形式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教师精讲精导,让学生有充分的操练时间。因为英语和汉语都是语言,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它们之间的差别,达到能独立运用的目的,使课堂成为“学堂”、“练堂”。在课堂教学中,可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录相片、计算机等增加直观效果,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情境,揭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能增加课堂的容量,优化教学过程。在听力教学中,语音室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师生能互听,互相交流,且便于个别指导。

三、注重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而正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创设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学,是“素质化”的操作涵义。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功能先进,体系健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这套教材吸收了世界上现代的语言教学方法,同时又结合我国国情,继承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较明显的优点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教学并重。但该教科书使用“透明法”编排教学内容,教师看到教科书每一课的小标题就能明白教科书要求使用什么方法。这虽给教师提供了方便,并易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却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使教学流于程式化。教师如果长期被动地按照教材设定的模式安排教学,会在不经意中失去个性、主动性和独创性。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领会其编写意图和编写体例,尽量利用其优点,又要有自己的主见,应该制订自己的整体教学计划,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4篇:教师素质教育观范文

一、传统观念对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影响

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尊崇的是师道尊严,老师对学生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旧有经济体制的逐步淡出,这种观念影响了师生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校园本应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本应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教师与学生之间本应充满真情,然而近年来,校园里传出一系列的教师侮辱学生,虐待学生的恶劣事件,如:

某同学偷了10元钱,被班主任在面颊上刺了个“贼”字。

某班的11名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及格,班主任让他们当着全班的面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某班因个别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不肯主动承认错误,老师令全班同学集体下跪。

某同学因班主任喊她,她没听见,被班主任用很烫的火钳子在脖子上夹了两下子,留下了四道伤疤。

某同学上课违反课堂纪律,班主任竟强令该学生吃屎。

面对这样一些面刺"贼",脸印红掌,脖子上烙着伤痕的学生,着实使人心痛,发人深思。我们不知道这些受害的学生,是否还能带着他们的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创伤继续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也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对学校教育和他们的老师丧失信心,更不知道将来有一天,当他们也具有了一定的“权利”时,是否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去践踏他人的肉体和灵魂?

当然,对于我国一千多万的教师队伍来说,像这样一些极端的事件只是个别现象,但与这些“教师暴力”现象相比,师生之间存在更多的问题是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不能包容学生等现象。因此,在社会各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发生在美丽校园里的一切,重新思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因为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是老师和学生每一天都要去感受和经历的事情,关系着教育改革的成败。

二、构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师生关系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理想,我们需要构筑一种真正适应时展要求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是历史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一般来说,师生关系不佳的责任主要在教师一方,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与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构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环节。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学生接纳、喜爱某个教师,往往是从对这位教师的敬佩开始的。这种敬佩来自于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包括教师的思想道德、情感、品格、工作能力、知识水平、生活态度、艺术修养等多个方面。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在学生的视野之中,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教师要随时注意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因为在学生面前教师没有个人行为。教师要以高尚道德使学生高尚,以渊博的知识使学生聪明,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要用行动说话。

构筑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社会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品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受到尊重。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这位老师就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回答不上来,你一头撞在墙上撞死算了。”如果是一般的学生,也许出于尊重老师,也许胆小,敢怒而不敢言,事情也就过去了,但这个学生不是,他说:“那墙撞不死我,再说我现在还不想死,我还没活够呢。”这节课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并且将会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

第5篇:教师素质教育观范文

在我国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们化学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想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要切实搞好“双基”教学,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学素质。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双基”教学,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提高文化科学素养,为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和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教好这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更不能认为,加强“双基”教学,就是搞“应试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科学态度的建立以及科学方法训练,都需要融合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通过化学“双基”教学来实现。

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中学是基础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德、智、体等方面的基础。中学开设的课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课程,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二、设计好“教”与“学”的两种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 “学习共同体”。

科学发展的基本过程是: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种教学方法:

第一步: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

第二步:观察实验(教师演示或学生动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启发学生思考,把生动的直观引向抽象思维;

第四步: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得出结论;

第五步:组织课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组织有关硝酸与铜反应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做好预习工作,然后在课堂上,我提出一个问题:向盛有一定量稀硝酸溶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铜片,盖上带导管的塞子,会观察到哪些现象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许多人都说出了:铜片变小,但不会消失;溶液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蓝色。这时,有一个学生回答说:“试管中液面上方气体先变红棕色后慢慢褪去。” 这个答案让我无比欣喜,同学们也睁大了眼睛。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再一次让他们讨论探究、大胆猜测。紧急着,我又追问:“如果向反应后的液体中再加一些盐酸,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为什么呢?” 一些同学认为不反应,因为稀盐酸氧化性弱,不能氧化铜;也有人认为继续反应,因为加入了稀盐酸,溶液中有H+和NO3-,相当于有稀硝酸。我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这一实验进行了演示,回应了同学们的推测。随后,我布置了两道题让同学们课后思考:“若将上述稀硝酸换成浓硝酸又会有什么现象呢?”、“若既想看到无色的NO又想看到它变成红棕色的NO2,还不产生环境污染,你能设计出该实验吗?” 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硝酸的化学性质,又使学生懂得了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还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堂上学生间的层层交流与讨论,激发了学习热情,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让学生们在一种宽松的气氛中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个性特点有了张扬的空间并得以实现。这使我想到了叶澜教授描绘的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情景:

我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

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我能否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格

要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化学问题。要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说,化学教学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必胜的信念。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张扬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主张人才资源的多样化、多层次。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科普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第6篇:教师素质教育观范文

一、更新观念,促使学生全面以展。

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与发展。目前,有的教师还没能跳出传统教学框架,教学中只注重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教学《统计》时,教师让每个学生来当一个小统计员,一起来把全班同学的生日做成一张统计图,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竖条。可是一个瘦瘦的小女孩站起来展示自己作品时,学生哄堂大笑。小女孩低下了头,她涂的统计图没有其他学生的那么绚丽多彩,不少月份竟然用了灰色和黑色。教师指其中一名学生问到:“你为什么笑呢?”学生答:“三月是春天,春天小草绿了,庄稼绿了,树木绿了……春天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应该是绿色的呀。”教师说:“我们听听她(小女孩)的原因好吗?那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你为什么这样涂吗?”小女孩(怯怯地站起来,低着头)说:“我妈妈前年十月生了病,去年三月死了……我想妈妈,我要妈妈……(小女孩哭了,教室里骤然安静下来,原来的哄笑声没有了,许多孩子眼里充满泪花。)教师说:“同学们,这位同学的孝心是多么令人感动,她对母亲的感情是多么深厚,这正是人类最高尚最纯洁的感情,这不正是我们同学需要具有的感情吗?请同学们珍惜自己和亲人的美好感情吧!我们教师对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关注,既有利于抚慰小女孩那颗受伤的心灵,又激发了同学们孝敬父母,友爱他人的感情,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得到了最佳结合与落实。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宰。

现行教育教学理念十分强绸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往往在阐释师生关系时一些模糊概念使人们走入一个怪圈:他们认为以教师为主导,就意味着学生要围绕教师的教来转,把教师与学生,教与作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没有教师的教就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都是前提,是基础,是保证,学生的学居从属的被支配的地位。然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显现出来的,并不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形成的。它是由学习者从事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这种实践活动本身决定的。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指导者而存在,发挥着引导,帮助作用;也可以不作为指导者,学生可以脱离教师的指导自学成才。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学生的学习空间越来越宽广,他们既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也可以在家长及社会的指导下学习,还可以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去有选择的学习。如在初中地理课上,我设计了一道这样试题:印度尼西亚巴东镇的民居为什么是尖头状的学生怎么也猜不出来。我引导学生打开书去查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气候条件是什么,房屋跟什么有关系,再分析这个地方的阳光、温度、风、雨等状况,从而得出房屋的屋顶应该是什么形状的。经过这样的训练,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他们也能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去分析、去创造。

第7篇:教师素质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我国政府很重视教育问题,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先进的教育,经过许多年的努力,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了较大成效,全民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应试教育阻碍实现素质教育的原因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正处在积极探索和建设之中。但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社会环境、应试教育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其中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一些地方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一些学校对待素质教育态度积极,行动迟缓,认为可以说说不可真做,就是真做也不在主课中做。一些家长竞争目标不断提高,竞争重心不断偏移,不仅想让孩子上大学,而且想上好大学,从幼儿园阶段就让孩子上各种校外辅导班。素质教育难登教育之门,传统观念为其存在之源,社会意识为其盛行之由。

二、小学素质教育应对应试教育问题的策略

要提高和完善小学素质教育,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入手,为小学素质教育提供完备的外部环境、前提条件和实施场所。

1.社会应当引导方向,推广素质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社会应给出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要改变对学校和人才的评价观念,不再给学校必须应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同时不能放任一切权利,不致于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给学生减负、减课业、给学生权利。社会要从法律上确认学校与家长在安全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解开学校、教师的手脚。提高民族素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关键是要社会转变教育观念。

2.家庭内注重素质教育,家长改变思想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求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要求家庭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小学生在家里的素质培养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家长更要改变思想,在为儿童选择学校时不只是一味地看学校成绩、升学率等,要注重该学校的教师素质、文化底蕴等。家庭的改变亦是应对应试教育持续的关键之一。 转贴于

3.小学校园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场所,是应对应试教育的关键

小学校园应贯彻实行素质教育,把培养“自强、自立”的学生作为目标。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学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要求,改革教学思路和模式,切实推行素质教育。

(1)学校自身,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加音乐、美术、体育、课外劳动等课程,让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一方面就是在考核标准上,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把体育、音乐、美术、课外实践活动等纳入考核,全面衡量一个学生;再者,要改革小学的办学体制,形成基础教育多样化的办学格局。

(2)现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巨大,老师要以身作则,有终身教育的意识、责任意识。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为让学生创新,老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的能力、绝处逢生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耐力等等,是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

(3)学校要构筑高效率的课堂,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的创造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教育要在内容上、方法上和各个环节上由单一走向多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确定科学的教育目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育,例如多媒体、网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启发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全面发展,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和发展性,提高课上的实际利用率。

小学素质教育已开展多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应试教育依然严重,实现素质教育有一定差距。相信经过种种措施一定会完成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小学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不仅美观、有特色,而且富有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参考文献

[1]袁征 等《小学素质教育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冯克诚等 《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7年版。

第8篇:教师素质教育观范文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与其对抗的是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可想而知:一路坎坷、很不乐观。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關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

3.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发展的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四、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办学方向上,重视三率,忽视学生终生发展。三率指的是及格率、优秀率、提升率。

其次,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实际操作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美育、体育。

最后,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考试学科,忽视非考试学科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五、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小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大力加强教育改革,制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针,采取措施改善国民的教育观念,并有效调整对学生的考核和考察制度,要对学校进行大力监管,严抓假期补课等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法措施。而且,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再次,学校要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办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申明学校工作的任务及指导思想,提高全民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家长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第9篇:教师素质教育观范文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组织观摩教学,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试,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从这样的层面上来思考问题,似乎也没什么错,这难道不是教师力求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体现吗?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1.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3.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5.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但是,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

1.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

2.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4.学生尊重的老师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老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之发挥,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是喜欢老师和他们一起进行创新的。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6.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附带一提的是,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实际中要注意避免以往传统模式下运用方法时的弊端,例如,或是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方法的效用,以为某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用到哪里都会灵”;或是僵硬地照搬和套用某一种方法,而不去考虑学生、教材等具体情况;或是只注重方法运用时暂时的、表面的效果,而忽略学生的心理活动反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