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污染原因范文

环境污染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污染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环境污染原因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境治理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地区的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农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峻。农村环境污染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农民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有害身体健康,还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深入调查农村污染现状,研究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并作出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对于建设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

1 广东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一是农村土地重金属等污染突出。有研究表明,广东省主要城市郊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都非常高。例如,东莞市土壤中的铬、铜、镍和铅的质量分数超标率分别为5%、7%、3%和95%,其中铅污染最为严重。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通过田地的水稻、蔬菜、水果等植物直接传递给了人类和动物,有的重金属污染物通过人类食用的畜禽聚集后再传递给人类自身,最终对人类食品卫生和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随着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呈逐年加大趋势,过度施肥、过度用药等不适当的施肥用药方式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日益严重。据有关统计,从1980年到2009年,广东省化肥施用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9年全省化肥施用量达到726.47万吨(实物量),是1980年的2.18倍,氮肥总施用量(实物量)也从223.99万吨增加到251.95万吨。在农药使用方面,广东省也是呈逐年增加态势,每年的农药使用量从1981年的7.27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10.37万吨,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残存农药和化肥经过大气、水等循环的地球化学过程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严重污染农村环境和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

三是农村水污染严重。广东省农村水污染非常严重,有些饮用水源地都遭到了严重污染。广东省农村饮用水源安全方面形势严峻。其中,至少约300万农村人口尚未喝上安全健康的饮用水。

2 广东地区农村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成因大体相似,下面就广东地区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

经济规模转向集约化、工业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随着地区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地方的自然资源消耗量剧增,导致对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广东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导致原材料消耗量急剧增大,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速度加快。由于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导致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提高,较多的人为破坏环境的现象,很多土地出现严重的盐碱化现象、水土流失以及农林退化等,耕地面积快速减少,农村空气污染加重。农村经济发展步伐难以与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相适应。

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管制方式和效果不佳。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府部门对于城乡环境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也有相应的区别。目前政府对于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视不够,加上农村环境监测和治理难度较大,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逐渐被扩大。农村的基层管理者为了尽快解决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而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农村环境污染范围广、涉及学科门类繁杂,需要社会各界及有关政府部门通力合作,结合现行的监管制度对农村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农村的环境保护组织几乎没有,各类垃圾随意堆放,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大。

农业利益偏低导致农业环保支出严重不足。农村环境保护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很多方面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较高,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么巨大的环保投入使得管理者望而却步,只有靠农民脱贫致富后才可能将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中。

农民素质偏低。由于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落后,导致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而农民自身素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保护都是关键的。只有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其将农业活动中的生产方式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 环境治理对策分析

(1)要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强化自身对于做好农村环境质量的社会责任感,将农村环境治理落到实处。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促使农民群众能够自觉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使得农民能够切身体会环境污染的害处和保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自身的益处。通过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

(2)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认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所谓的生态农业就是,农业生产系统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生活环境统一起来,既可以为农民群众增加收入,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农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合理地整合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农村生态保护,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使得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生态保护形成有机的整体。可以合理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以建立生态农业体系为发展最终目标。

(3)加快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推广,减少农药化肥污染。加快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推广,改变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依赖农药化肥的做法,要大力推进物理防虫、生物防虫、科学施肥新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应当认真进行推广。要认真推广测土施肥、平衡施肥,做到合理施肥,防止过度施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为了确保农产品安全,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应当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残留、低毒、高效的农药。应当推广垃圾堆肥,广泛使用微生物肥、有机肥,以达到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目的。

(4)不断完善农村环境法制,切实改变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要从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实际出发,依据环境保护及畜牧业、农业、卫生等法律法规,制定长效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用行政及法律手段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

(5)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合理规划,认真做好污染治理。有关部门要认真对乡镇企业进行综合治理、合理布局、统一规划。要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的管理和监测,认真做好控制新的污染源。要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建设污水处理厂,对于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政府有关部门要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引导企业重视环境保护,加大环保处理设施资金的投入。

4 结语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结果。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治理和保护,才能逐渐恢复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监管是不够的,还需要农民群众自发地爱护环境,减少污染环境的行为,结合生态农业体系的建设来兼顾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实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黄瑞萍,王元川,陈亮,王建芳,侯建军. 农村环境和生态园区建设现状及环境治理对策分析[J]. 价值工程. 2011(02)

[2] 白梅,马晓,王静.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对策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22)

第2篇:环境污染原因范文

关键词:水环境;污染原因;治理对策

引 言: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因素。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水就是经济的血液、社会的命脉,显而易见,水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水是世界万物构成的必备要素,同时又是工农业发展需要的基本资源。过去人类对于水的依存关系的认识很肤浅,导致人们对水只是片面的无情的索取,地下水开采过量,地面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也警醒人们要对水环境污染防治给与重视和关注。

1 水资源现状

近年来,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量不断增加,人们逐渐感觉到水资源的缺乏。而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使得本来有限的水资源失去了很多使用价值。我国水资源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降水酸化,饮用水安全问题凸显

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地区的降雨都偏酸性,全国降水的年平均PH值低于5.6,酸雨地区的城市地下水的PH值也随之下降,而水质的酸化更加造成了地下水的总硬度增加,有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也日益严重。而目前我国已有近一半的城市居民的饮用水不达标,饮用水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我国水资源供应面临巨大的挑战。

1.2 地表水体污染严重

据统计,我国污水的年排放量达600多亿吨,其中约有80%以上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入水域的工农业污水。随着污水排放量的加快,我国地表水体的环境质量也随之急剧恶化,各江河湖海都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污染严重,有些甚至已经不再适合作为人们的饮用水源。

1.3 地下水体污染严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大量使用,工农业生产以及人们日常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对地下水体造成了污染。地下水体的硬度升高,砷、汞、铬、氟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升高,而这类有毒物质的性质是不易分解和沉淀的,并且还会被生物体转化成毒性更加强烈的有机化合物,从而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2 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工业污染

全球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我国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大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面对日趋严重的工业污染,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工业废气的排放,使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工业废水的排放,使水资源不断减少。我泱泱大国竟然面临缺水的威胁;

2.2 生活污染

很多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还比较原始,基本上是在城市的郊区建立垃圾厂(通常是露天的),将生活垃圾推挤在此,定时定量焚烧。但这些生活垃圾中通常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废旧电池等,成分复杂,回收利用率低,大部分城市对污染治理的设施建设不到位,雨水将焚烧后的污染物从地表向地下渗透,造成地下水污染加剧。生活污水等未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水里,增加了溪水的污染。

2.3 农业回流水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

由于耕种、喷洒农药、施肥等工作的需要,使得农业灌溉的回流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富养肥料的有毒农药,使得人们生活用水造成严重的污染。另外,工农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数量和种类繁多,这些废弃物转入水体中,会使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极难控制和治理。

3 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3.1 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加强污染事故反应能力

改善基层环境监测站的技术设备,加强对污染事故反应能力,预测、预警能力,监控对污染源的动态变化,增加监测频次、减少采样误差,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反映排污状况,使环境管理的日常事务能力有所增加。

3.2 贯彻水法,加强水源保护

推进水法的完善与实施,保护水源,这是防治水污染的、保护水质的根本方法。一方面,加强各地区水源保护法等水法的落实,严格实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采取保护水源的防护措施,推动地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展开。其次,可以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统一管理和监督水法的实施,不断完善水资源防治措施系统的建设。

3.3 加强对水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的监管力度

管理部门在对水资源进行检测和管理的同时,可以着重对水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以及水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高强度的整改。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很多知名企业都违背了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战略要求,生态环境破换严重,尤其是水资源的破坏。因此,必须加强电力、化工类等重工业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控制废水排放量,强化内部水源管理,从源头上遏制水污染。另一方面,对重度水污染地区进行限期整治,加强对水源状况的检测,完善日常的监督工作,保证水资源的质量。

3.4 废水循环利用

废水循环利用分为以下几个途径:地下水回灌;景观和娱乐用水,比如浇洒绿地、道路、洗车、冲厕所等杂用水;冷却水甚至锅炉补给水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缓解工业与农业、城市之间的用水矛盾,同时可以节约水资源,实现“优质水优用,差质水差用”的原则,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水体污染,这样才能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其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3.5 建立完备的给水排水系统

据了解,在国外,给水排水行业称为水工业,在国内,水工业的概念也逐步被业内人士所接受。水工业主要有产品开发、系统平台搭建、技术服务三个方面构成,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国内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开发度具有较大空间,我国现在的水处理设备总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在城市建设中,应着重建立排水系统,改善城市遇雨成“海”的状况。

3.6 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人们积极参与水资源的防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首先,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计划,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其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工农业的发展,制定用水定额和排污定额标准。同时,改革城市水价,实施阶梯水价标准制度,努力提高城市中水回用率。最后,可以加强水的需求侧管理,以水定产业发展规模,定城市发展规模,建设项目必须获得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推进水权、排污权制度和准市场管理,逐步实现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

3.7 推进农业现代化,减少农业污染

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实施良田、良种、良法、良制工程,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基础设施工程化和农民现代化,着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如既往的坚持务实的良好作风,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己任,建立完善的水环境污染控制与防治管理系统,提高人们的生活用水质量,缓解用水紧张问题,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幸福。

参考文献:

[1]陈娟.水污染防治与水污染防治法分析[J].内蒙古水利,2011(07).

第3篇:环境污染原因范文

【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修复;植物修复技术

引言

土壤污染是指各种外来物质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而导致土壤性状变劣、质量下降的现象。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土壤是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综合性自然资源。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加强研究,采取措施,切实阻止土壤污染继续扩大的趋势,清除被称为“化学定时炸弹”的土壤污染。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污染治理技术。本文介绍了用植物去除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植物修复技术,并对植物修复技术的未来做了展望。

1.造成我国土壤污染的原因

1.1过量施用化肥

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

1.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1.3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

1.4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1.5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 km范围的点状污染。

1.6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

1.7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1.8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2.植物修复机理及优点

植物修复是利用可超富集重金属的植物吸收、积累环境中的污染物,并降低其毒害的环保生物技术。根据修复植物在某一方面的修复功能和特点可将植物修复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植物提取修复,植物稳定修复和植物挥发修复。

2.1植物修复机理

2.1.1植物提取修复

利用重金属积累植物或超积累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提取出来,富集并搬运到植物根部可收割部分和植物地上的枝条部位。植物提取修复是目前研究最多且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植物修复技术。

2.1.2植物挥发修复

植物挥发是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和挥发而减少土壤中一些挥发性污染物,即植物将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目前,在这方面研究最多的是金属元素汞和非金属元素硒。植物挥发修复技术只限于挥发性重金属的修复,应用范围较小,而且将汞、硒等挥发性重金属转移到大气中有没有环境风险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1.3植物稳定修复

利用重金属耐性植物降低重金属的活性,从而减少重金属被淋滤到地下水或通过空气载体扩散进一步污染环境的可能性。目前,该技术在矿区大量使用,如废弃矿山的复垦工程,各种尾矿库的植被重建等。值得注意的是植物稳定也并没有将重金属从土壤中彻底清除,当土壤环境发生变化时仍可能重新活化并恢复毒性。植物稳定修复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根部累积、沉淀、转化重金属,或通过根表面吸附作用固定重金属。二是保护污染土壤不受风蚀、水蚀,减少重金属渗漏污染地下水和向四周迁移污染周围环境。植物稳定修复并没有从土壤中将重金属去除,只是暂时将其固定,在减少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向四周扩散的同时,也减少其对土壤中的生物的伤害。但如果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重金属的可利用性可能又会发生变化,因而,没有彻底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稳定修复是一项正在发展中的技术,若与原位化学钝化技术相结合可能会显示出更大的应用潜力。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是耐性植物、特异根分泌植物的筛选,以及稳定修复植物与原位钝化联合修复技术的研究。

2.2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

植物修复技术较其他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更受社会欢迎。该技术成本较低,据美国的实践,植物修复比物理化学处理的费用低了几个数量级,此技术在清洁土壤中金属的同时,还可清楚污染土壤周围的大气或水体中的污染物,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易为社会所接受。

此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过程也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肥力增加的过程,被植物修复过得干净农田更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生物固化技术能使地表长期稳定,控制风蚀,水蚀,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而且维持成本较低。植物的蒸腾作用还可以防止污染物向下迁移,同时,植物把氧气供给根际可促进根际有机物的降解。

3.植物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及影响因素

3.1植物修复技术的局限性

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适宜选用超积累植物,而污染较轻的土壤则需要选用耐重金属植物;植物修复过程通常较为缓慢,对土壤肥力,气候,水分。盐度,酸碱度,排水与灌溉系统等条件和认为条件有一定的要求;植物修复往往会受土壤毒物毒性的限制,一种植物常常只能吸收一种或两种重金属,对土壤中其他浓度较高的重金属会表现出某些中毒症状,从而限制了植物修复技术在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方面的应用;用于清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超累积植物通常都比较矮小,生物量低,生长缓慢,生长周期较长的类型,因而修复效率低,不利于机械作业;用于清理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往往会通过器官腐烂,落叶等途径使重金属污染物重返土壤。因此必须在植物落叶前收割处理。

3.2植物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

首先了解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所处的地理,海拔条件,以便选择合适生长在该条件下的耐受重金属植物和超累积植物种类进行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将整个需要治理的污染土壤纳入土地使用和规划管理方案中进行总体设计与考虑;对土壤的酸碱度,植物的耐盐度进行调查;了解治理土壤的含水量及水分供给状况;掌握拟治理土壤的营养供给状况,以便拟定合适的施肥计划;调金属污染土壤的污染状况,了解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及植物的可利用性,以便从土壤化学的角度采取相应措施增加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量。此外,对植物遭受自然灾害的复原能力,植物病虫害,良好的灌溉与排水系统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4篇:环境污染原因范文

统计2016年度如皋市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为200多万头、3000多万只,存栏量5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达一千多家,少数规模化养殖场及绝大部分为家庭化养殖场建设不规范及畜禽粪污处理方式落后,污染环境导致环境不断。任何事情的产生与发展必有其原因,重要的是,寻求新形势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有意义。

我市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及现状:

1、产业导向上可能存在偏差。前些年,为推进全民创业,政府鼓励家庭式养殖业的发展,为当时解决就业作出了贡献。然而,由于没有相应的规划,这种小规模、家庭化的畜禽养殖,遍布农村的各个角落,畜禽粪便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随意堆放或随雨水流入水体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甚至直接排入河道。

2、环保法规上存在的真空。国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常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3万羽以上的鸡的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我省未对家庭式小型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管理作出具体规定,形成环境管理上的无法律法规依据,造成环境管理上的尴尬。

3、当前社会处于改革转型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可耕种的土地面积骤减,耕地消化粪肥的能力降低,再加上传统的种植生产方式的改变,化肥被广泛使用,粪肥还田的人力缺乏和成本增加,压缩有机肥的使用空间,急剧缩小了畜禽粪便的再利用,有的养殖户原来一车畜禽粪便可卖50元,现在送给别人都成了问题,畜禽饲养量业超过了现有农田的承载能力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客观原因。

如何突出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环境这一重围?我市制定以下对策:

一是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监管。为了科学规划畜牧生产布局、规范养殖行为,避免因布局不合理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我市依据《环保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生态红线保护区域的基础上,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及适养区。在禁养区内禁止发展养殖,已建设的畜禽养殖场,通过政策补贴等措施限期搬迁;在限养区内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严格控制养殖总量;在适养区内,按标准化要求,结合自然资源情况决定养殖品种及规模,对畜禽养殖场排放污物,环保部门开展不定期的检测监管,督促各养殖场按国家《畜禽养殖粪污排放标准》达标排放。

二是明确责任主体。《环保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畜禽养殖的管理与秸秆禁烧工作类似,面广量大,必须明确镇(区)政府应是畜禽养殖管理的责任主体,协调各有关部门,组织联合执法。对未经审批、违法用地、擅自搭建、随意排污、不符合畜牧养殖规范的,由国土、水利、建管、城管、防疫、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管理权限,提出整治要求,并监督落实到位。

三是实施分类指导。推进家庭式散养户畜禽粪便的循环利用,必须实施"一池三改"(以沼气池为纽带,改厕、改(家禽家畜)圈、改灶),达到既解决环境问题,又解决卫生问题;依托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推进传统养殖向标准化养殖转化。加大对现有规模化养殖的扶持力度,鼓励成立自助合作社,结合农业部门建设标准化畜牧养殖场的有关要求,配备畜禽粪便集中处理设施,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同时开辟多种途径,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根据市场需求,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挥社会力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养殖粪污治理,变废为宝。一是发展种养结合养殖模式。在种植区域建设适度规模的养殖场,使粪污处理能力与养殖规模相配套,养殖粪污通过堆放腐熟施入农田,实现农牧结合处理粪污;二是实施沼气配套工程。养殖场配套建设适度规模的沼气池,利用厌氧产沼技术,将粪污转化为生活能源及植物有机肥,实现粪污资源再利用,达到减排的目的。三是开展深加工,实现粪污商品化。从养殖业长期历史习惯以及养殖业主经济实力来看,按“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目前大多数规模养殖场(户)很难自行解决粪污治理问题。政府必须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励等方式引导社会企业开发粪污处理技术,建设有机肥料加工厂。将养殖行业的粪污“收购”后,运用现代加工技术生产成包装好、运输方便,使用简单、效果好的有机肥成品出售,为种植、水产养殖户提供生态、环保、物美价廉的有机肥料产品。既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又充分利用资源,优化了种植和养殖环境,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四是严格新建准入。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牧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在畜禽养殖栏舍建设、设施、设备标准化方面的推广运用奖励力度较大,提升了标准化养殖水平,但是离全面实现达标排放还有一定的距离,养殖环境污染依然存在。按照环保总量控制的规定,在符合全市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及适养区的规划要求,坚持合理布局、生态健康为基础,突出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推行农牧结合,引导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凡新建设的规模化养殖场,都要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备案制度;严格执行卫生防疫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建设要求;凡达不到相关要求的,一律不予批建。

第5篇:环境污染原因范文

海安地处苏中平原,东临黄海,与如东接壤,南和如皋毗邻,西通泰兴,并与姜堰市相交,北与东台市相连。东西直线最长71.1公里,南北最宽39.35公里。县境西宽东窄,轮廓酷似一把金钥匙。县域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2°32′至北纬32°43′,东经120°12′至120°53′之间。通扬运河横穿东西,串场河纵贯南北,将海安分为河南、河北、河东三个不同自然区域。随着海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空气污染已成为近年来海安的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一、监测概况及评价标准

1.监测概况

“十一五”期间,海安县城共建设2套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分别为环境监测站点位和凤凰花苑点位,其中环境监测站点位大气自动站于2005年建立,2006年3月份正式投入运行;凤凰花苑点位自动监测子站于2009年建立,2010年3月份正式投入运行。监测项目为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2.评价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空气质量日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评价。

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1.达标天数

“十一五”期间,海安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各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在217~348天,其中2006年优良天数最少,为217天,达标率为70.7%,2010年优良天数最多,为348天,达标率为95.3%。

2.主要污染物达标情况

“十一五”期间,海安县城区二氧化硫均值为0.023mg/m3,二氧化氮均值为0.022 mg/m3,可吸入颗粒物均值为0.092 mg/m3,均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要求。其中二氧化硫最大年均值出现在2008年,为0.028 mg/m3;二氧化氮最大年均值出现在2009年,为0.026 mg/m3,均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要求;可吸入颗粒物最大年均值出现在2007年,为0.107 mg/m3,其次是2008年,为0.106 mg/m3,再次是2006年,为0.102 mg/m3,均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要求,2009~2010年,海安县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有了较大的降幅,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要求。

3.“十一五”末与“十五”末环境空气对比

“十一五”末期与“十五”末期相比,海安县城环境空气质量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污染综合指数、大气质量指数分别下降了20.2%、1.30%和4.0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分别上升了8.70%和4.16%(表3-1-11)。从污染综合指数和大气质量指数变化的幅度上来看,海安县城环境空气质量“十一五”末期比“十五”末期略有好转。2005~2010年海安县城大气质量年际变化见表2。

三、原因分析

“十一五”期间,海安生产总值增加了111%,工业用煤总量增加117%,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分别为26.8%、23.9%、13.7%和18.2%。海安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良好水平。

1.改变能源结构,加强环境管理

“十一五”期间,海安县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大气污染源治理力度,建立和完善了集中供热系统,提高燃煤的热效率,在集中供热范围以内拆除中、小型锅炉。企业环保行为信息公开化,增强了企业治污自觉性,废气处理设施数从53套增加到294套,处理能力从27.83万标立方米/时增加到151.36万标立方米/时,废气处理能力与实际废气排放量接近,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废气达标排放。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减少了179吨、56吨和582吨。

2.城市的绿化的改善

“十一五”期间,海安县以提高农村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为主线,狠抓重点林业绿化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能力。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0.9%,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0.07%。

3.道路交通环境改善

“十一五”期间,海安县加大投资力度进行道路交通与道路配套设施建设,通过现代化的设施与管理方式,例如公路清扫、洒水、绿化、电子警察扫描系统的应用,大幅度地减少了交通扬尘。

4.机动尾气的治理

“十一五”期间,海安县以县环保局牵头,车管所协助,采取机动车检测 “环保前置”、尾气排放“标志管理”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淘汰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降低城市区域大气污染水平,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5.对建筑施工的管理

“十五”期间,海安县进一步加大了施工场所“文明施工”的管理力度,一是建设单位尽量采用商品混凝土;二是加强运输灰、渣车辆的管理;三是在建设工地四周设置屏蔽,控制扬尘扩散。

四、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加强污染源头控制,采取不定期硫分和灰份监测,严格控制燃煤大户高硫高灰份燃煤的使用;对重点污染源安装的在线监测系统进行排污浓度和总量实时比对监测;进一步完善废气处理设施,增加脱氮工艺,以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2.控制扬尘污染

防治建筑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对城区施工单位加强管理,完善有关激励机制,推广使用和扩大商品混凝土的使用范围;在施工现场的周边,提倡设置符合要求的围挡;推行施工现场车辆的保洁制度,防止将泥土带出施工现场;施工中堆放的渣土,要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并及时清运;工程竣工后,要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积极实施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和洒水工程,防止城市二次扬尘产生。加强城市大环境绿化和绿化隔离带建设,大力推进城郊绿化,减少城区地面。

3.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

进一步加强对机动车污染的监督检测,县环保局会同公安等部门,统一对在用机动车尾气进行抽测,排放不合格的车辆,按要求进行治理;推广车用清洁燃料;在不断改善城市路况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城市公交,扩大城市公交营运范围。

五、结论

1.“十一五”期间,海安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各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在217~348天。

第6篇:环境污染原因范文

一、指导思想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控制和处置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规范和强化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系统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为目标,以预防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为重点,逐步完善工业园区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处置及善后工作机制,建立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系统防范有力、指挥有序、快速高效和统一协调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工业园区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控制和处置行为,具体包括:

(一)工业园区内企业生产过程中因人为或不可抗力(含自然原因、社会原因)造成的废气、废水、固废(包括危险废物)、尾矿库、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品、电磁辐射等环境污染、破坏事件。

(二)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及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

(三)工业园区内企业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事故。

(四)工业园区内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五)其它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

三、组织机构

(一)应急领导小组及职责

工矿区管理委员会成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任孙成宁同志任组长,副主任陈继平、张洪瑚任副组长。园区内各企业为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应急领导小组设应急现场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置实际需要,可下设若干应急小组。

主要职责是:

(1)宣传学习上级有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上级领导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的指示精神。

(2)负责受理园区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报告,调查事故原因、污染源性质及发展过程,随时掌握有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情报信息和事态变化情况,作出应急处置措施反应。

(3)向县政府报告园区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及其处理情况。

(4)负责工业园区与周边村、组之间;园区内厂际之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协调工作。

(5)负责有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措施落实情况、工作进展情况,信息联络、传达、报送、新闻等工作。

(6)负责协调和解决应急处置所需的人员、设备、车辆、物资等。

(7)积极协调组织园区内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的现场监察、监测及处理。

(8)应急处置的其他工作。

(二)技术专家组及职责

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时报(商)请市、县环保局污染控制科(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队等相关人员组成技术专家组,对应急事故现场调查、取证,对污染物的现场快速定性分析,对环境污染物的性质、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认定,为应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职责是:

(1)及时进入现场,根据危害程度及范围、地形、气象等情况,提出科学的应急处置措施及建议。

(2)尽快弄清污染事故种类、性质,污染物数量及已造成的污染范围等第一手资料,及时提出人员撤离、隔离和警戒工作的范围及处置方案。

(3)实施污染跟踪监测,直至污染事故处理完毕、污染警报解除,及时将处理过程、情况和数据报指挥部。

(4)按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程度认定事故等级,提出环境恢复、生态修复建议措施。

(5)应急处理的其它任务。

四、基本原则

(一)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机制,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及时控制。

(二)按照“先控制、后处理“的原则,迅速查明事件原因,果断提出处置措施,防止污染扩大,尽量减小污染范围。

(三)以事实为依据,重视证据、重视技术手段,防止主观臆断。

(四)制定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处置人员及周围群众的人身安全。

(五)明确自身职责,妥善协调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关系。

五、处置程序

(一)迅速报告

接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报告后,值班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对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经认定后及时向县政府和县环境保护局报告。

(二)快速出击

接到指令后,应急现场指挥部率各应急小组携带环境应急专用设备,明确途中联络方法,灵活果断地处置开进途中情况,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赴事发现场或应急区域。

(三)现场控制

应急处置小组到达现场后,应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现场、划定紧急隔离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制定紧急处置措施,切断污染源,隔离污染区,防止污染物扩散。

(四)现场调查

应急处置小组应迅速展开现场调查、取证工作,查明事件原因、影响程度等;并负责与环保、安监、公安、消防等单位协调,共同进行现场勘验工作。

(五)现场报告

各应急小组将现场调查情况、应急监测数据和现场处置情况,及时报告应急现场指挥部。

应急现场指挥部按6小时速报、12小时初报、24小时确报的要求,负责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动态情况。

应急领导小组根据事件影响范围、程度,决定是否增设有关专家、人员、设备、物资前往现场增援。

(六)污染处置

各应急小组根据现场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迅速联合当地乡(镇)政府和环境监察人员对事故周围环境(居民住宅区、农田保护区、水流域、地形)和人员反应作初步调查,并参考专家意见,向应急现场指挥部提出污染处置方案。

六、后勤保障

(一)通信保障

(1)应急启动时的通信保障。应急通知下达与接收以有线通信为主,利用办公电话,实现应急信息快速传输。在外应急人员的联络以移动电话等无线通信为主,确保应急通知快速下达。

(2)开进中的通信保障。以无线通信为主。应急指令的下达与接收,事故现场应急信息的通报与反馈,主要利用移动通讯。

(3)处置中的通信保障。采取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相结合的方式,以无线通信为主。指挥部(或应急办)可利用现场临时架设开通有线电话指挥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实现上情下达;应急小组在应急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移动电话,辅以运动通信,实现信息交流。

(二)运输保障

运输的确认和调度由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平时应急车辆须保证100公里以上的行车用油。开进中根据实际情况由应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交通等勤务保障。

(三)其他保障

(1)医疗保障。应急过程中如出现人员中毒或受伤,就近送至医院救治或及时与医疗单位联系,组织现场救治,也可送至现场指挥部指定的医院、医疗单位救治。应急终止后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转院或继续治疗。

(2)生活保障。由应急领导小组拟定具体计划统一组织实施。

七、领导小组:

组长:(管委会主任)

副组长:(管委会副主任)

(管委会副主任)

成员:(管委会办公室主任)

成员单位:园区内各企业负责人为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人。

八、应急电话:

工矿区管理委员会

县环境保护局

县公安局

第7篇:环境污染原因范文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渐渐成为变成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白色垃圾、大气污染、资源匮乏、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等生态危机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和生存。目前我国各方面都在快速发展,这种单纯片面的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环境急剧恶化。随着消耗增大,资源都在渐渐减少,导致人们的实际福利水平不断下降,使的发展最终因难以持续而陷入困境。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之上,其结果必然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或者崩溃,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最终必然会使得经济发展因失去健全的生态基础而难以持续。

1.环境污染的原因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使用,是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的危害。当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土壤环境,如果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力,以至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时,称为环境污染。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1自然原因导致的污染

自然破坏主要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多指自然现象对环境和人类的破坏和危害。火山爆发会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火山爆发是造成大气污染的自然污染源。火山爆发后,大量极为细小的微粒,将会长年地在高空中飘荡,对大气圈的最底层,即对对流层造成污染。这些尘埃微粒还会向大气圈的第二层,即向平流层扩散,污染50-55千米高度的高空平流层。当大气平流层中含有大量的尘埃时,地球就好像被盖上了一层纱幕。这层“纱幕”对地面气温的影响是双重性的。一方面,由于尘埃能吸收经过大气射向地面的一部分阳光辐射,产生暖效应。另一方面,尘埃又能将一部分阳光辐射挡住,使返回太空,又产生了相反的降温效果。

1.2人为原因导致的污染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政策,加强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很多工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工业的生产、工厂企业等的蓬勃发展,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可见,保护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特别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保护工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1]。

2.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是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下降,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坏,这些破坏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环境污染的危害是巨大的,涉及面广,危害程度大,侵袭性强,且难以治理。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对人类将产生的危害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环境污染对水资源、大气以及土壤的危害。

2.1对水资源的污染

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是因为引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饮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称为“世界头号杀手”[2]。水污染会造成水体中漂浮物与溶解物的增加,不仅使河流、湖泊受到污染,也会使海洋受到同样严重的污染。污染的江河会继续污染海洋,海洋受到污染后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中暴发性繁殖,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就是赤潮。赤潮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海洋渔业和海洋养殖业也不能幸免,甚至会威胁到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主要是因为部分赤潮生物会分泌毒素,这些毒素会被某些生物食用,如果这些生物被人类食用,就会形成富集现象,严重时会导致中毒以及死亡。

2.2对大气的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其化学性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对人类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大气污染程度与有害物质的浓度有关,取决于排放总量,还同排放源高度,气象条件和地形因素有关。大气污染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伦敦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对动植物造成危害,对建筑物产生腐蚀作用,如:酸雨,并对气候产生影响,如我国冬季北方城市常出现的沙尘暴。

第8篇:环境污染原因范文

关键词内生增长;税收竞争;收入分权;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4-0001-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4.001

近年来对环境污染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也使得这一问题再度趋热。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尤其是现阶段的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分权的过程,中央政府赋予地区政府的更多的财政自使得地方政府过分追求功绩而招商引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放松了对环境的监管。所以深入探究影响环境污染的内在机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献综述

针对地方政府竞争对环境污染作用的研究较多,如,国外学者Beeker和Lindsay研究认为地方政府间的策略是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1]。Wilson[2]和Raushcer[3]研究认为地方政府在竞争中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与收入增加,可能会采取降低税负或放松环境监管与治理的行为。Chirinko和Wilson研究认为地方政府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会采取“骑跷跷板”策略(不同的污染治理策略)[4]。国内学者崔亚飞和刘小川利用中国1998-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在税收竞争中对废水和固体废物进行了严格的治理,对二氧化硫排放反而放松了监管与治理[5]。刘洁和李文利用中国2000-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税负降低促进了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及工业废弃物等环境污染排放量的增加,而地方政府实施宽松的环境政策改善了工业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环境问题,却增加了工业废水排放量[6]。张宏翔等利用中国2005-2012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竞争倾向于加剧废气和废水的排放,倾向于改善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7]。

关于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统计方法的不同都使得研究结论呈现多元化。一方面学者研究发现提高分权程度会使得环境污染加剧,如,Sigman利用全球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水污染具有正向影响[8]。张克中等利用中国1998-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碳排放)

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9]。俞雅乖利用中国2001-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水平具有正向影响[10]。另一方面少数学者认为分权程度的提高不会加剧环境污染,反而改善环境,如,Millimet研究认为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具有负向影响[11]。薛刚和潘孝珍利用中国1998-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分权对污染排放规模具有负向影响,财政收入分权对污染排放规模的影响不一[12]。谭志雄和张阳阳利用中国1994-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污染排放具有负向影响[13]。

本文创新地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研究税收竞争、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探究影响环境污染的内在机制。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是:首先在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构建出税收竞争、财政分权作用于环境质量的理论框架;其次同时关注税收竞争、收入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然后将收入分权作为一种通道考虑,研究分权通道下,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最后将总体划分为东、中、西部①三个地区,研究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区域差异性。

贺俊等:税收竞争、收入分权与中国环境污染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2理论模型

本文在Davoodi和Zou[14]模型的基础上,将环境污染强度、环境质量分别引入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构造出财政分权、税收竞争作用于环境质量的理论框架。

2.1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由四部分要素构成,分别为物质资本存量k、中央政府政府财政支出f、地方政府财政支出s以及环境污染强度z。生产函数满足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则产出水平y为:

y=f(k,f,s,z)=Akαfβsγz(1)

其中,A表示技术进步率;α+β+γ=1,z∈[0,1]。

2.2消费者行为

设u为折现总效用,u(ct,et)为福利的瞬时效用函数,ct表示t期代表性家庭的人均消费。ρ表示时间偏好率。e表示环境质量。消费者在自身的和政府给定的预算约束以及环境约束下选择它的消费路径来使得贴现效应极大化,则最大化效用函数为:

Ω=∫∞0e-ρtu(ct,et)dt(2)

其中,u(c,e)=c1-σ11-σ-(-e)1+ω-111+ω,σ表示相对风险规避系数,ω表示环境意识参数。

代表性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就是税后收入都用来消费和积累,即:

k・=(1-τ)y-c-(δ+n)k(3)

其中,τ表示税率,δ表示资本折旧率,n表示人口增长率。

根据Aghion和Howitt[15]的研究,环境质量e用实际环境质量与上限值之差来表示,则环境质量变化的动态方程为:

e・=-yzψ-θe(4)

其中,θ表示可能的最大再生速度,ψ表示污染程度指数。

2.3政府行为

政府达到收支平衡,预算约束为:

g=τy=τAkαfβsγz(5)

其中,g表示财政总支出,g=f+s。

2.4竞争性均衡求解

考虑以上因素,建立在人均消费水平c上的代表性消费者的决策问题是一个动态最优化问题,则最优化增长问题为:

max∫+∞0u(ct,et)e-ρtdt

k・=(1-τ)y-c-(δ+n)k

e・=-yzψ-θe(6)

对式(6)构造Hamilton泛函:

H=u(c,e)+λ[(1-τ)y-c-(δ+n)k]+μ(-yzψ-θe)(7)

在式(7)中,λ和μ表示Hamilton乘子。由最优化的一阶条件得:

H1c=0,H1z=0,H1k=ρλ-λ・(8)

综合以上式(1)、(5)以及(8),最终可求得在均衡路径上的经济增长率为:

gc=c・1c=11σ(1-τ)ατ1-α1αA11αf1gβ1αs1gγ1αz11αψ1ψ+1-δ-n-ρ

(9)

由式(4)可得:

e・1e=-yzψ1e-θ(10)

在均衡平衡路径上有c・1c=e・1e,由式(9)和(10)可得:

e=-στ1-α1αA11αf1gβ1αs1gγ1αzψ+11αk1(1-τ)ατ1-α1αA11αf1gβ1αs1gγ1αz11αψ1ψ+1-δ-n-ρ-θσ

由式(11)可知,本文已构建出宏观税率τ、财政分权s/g作用于环境质量的理论框架。

2.5主要结论

对式(11)求关于s/g的偏导数,发现e/(s/g)

对式(11)求关于τ的偏导数,发现e/τ

在上述两个结论成立的条件下,本文给出命题1:透过收入分权通道,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被加强。

为了验证理论结论在实际经济中的适应性,并验证命题1的正确性,本文将从经验研究的角度来探讨税收竞争、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

3经验研究

3.1模型设定

为了验证理论结论的正确性,本文以环境污染综合指标为因变量,以税收竞争强度和收入分权为自变量。具体的计量模型如下:

envit=α0+α1taxcompeit+α2fdit+∑51k=1βkxkit+εit(12)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不仅研究税收竞争、收入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还深入探究通过收入分权通道,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是否改变。因此,本文引入税收竞争与收入分权的交叉项,研究分权通道是否会改变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调整后的计量模型为:

其中,下标i代表省份,t代表时间,α0,α1,α2,βk为模型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

3.2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本文的面板数据包括除自治区以外的30个省市2003年至2012年的环境污染指标、税收竞争指标、收入分权指标、实际人均GDP增长率、贸易开放水平、城镇化水平以及环境规制的历史数据(因为的部分指标难以获得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国家数据库和中宏数据库公布的年度数据。

核心变量:环境污染综合指标(env),沿用谭志雄和张阳阳[13]构建的环境污染排放综合指数,具体为以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基本数据,通过熵值法计算得到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收入分权指标(fd),采用贺俊和吴照[16]对其的测算方法,用各省人均预算内本级财政收入与(人均预算内本级财政收入+人均预算内中央本级财政收入)之比表示;税收竞争强度指标(taxcompe),现阶段我国各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策略主要体现为税率竞争,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税收优惠来降低地区的实际税负,从而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而准确衡量各地区税收优惠的关键在于测算资本有效税率。因此沿用王佳杰等[17]衡量税收竞争强度的方法,具体为全国的资本有效税率与地方的资本有效税率之差衡量各个地区的税收优惠程度,其中资本收入有效税率=资本征税/资本收入,资本收入=资本征税+营业盈余。

xit表示影响环境污染的一些控制变量,具体包括:贸易开放水平(open):用各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表示;城镇化水平(urban):用各省城镇就业人数与全部就业人数之比表示;环境规制(rug):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完成额占GDP之比表示;市场化水平(market),用各省当年非国有企业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表示;经济增长率(grpcgdp):用各省当年和其后3年的人均实际GDP 增长率的平均值表示。

3.3单位根检验

本文选用ADF检验来确定核心变量的平稳性。观察ADF统计值所对应的P值,以此判断变量是否平稳。判断标准为:当P

结果

Test

resultsD(env)1-18481 81(0,0,0)10000 01平稳D(fd)1-17134 21(0,0,0)10000 01平稳D(taxcompe)1-15897 71(0,0,1)10000 01平稳注:检验形式中的c和t表示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滞后阶数,滞后期 k 的选择标准是以AIC和SC值最小为准则。

35税收竞争、收入分权与环境污染

由于模型2和4使用的是面板数据,需要先对实证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以确定回归检验采用的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表2所示的模型2和4中Prob(H)均小于1%,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式(12)和(13)。模型1和3的估计结果中的二阶序列Arellanobond对应的p值均大于10%,拒绝二阶序列相关假设,因此说明回归不存在高阶序列相关性。回归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10%情况下,除模型2中的市场化水平系数外,其他系数均能够通过系数显著性检验,此时F统计量对应的P值均小于显著水平为10%,说明回归模型也是显著的。模型2和4是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与模型1和3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显示各经济变量回归系数符号一致,系数稍有差异。具体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估计结果,无论是模型1、2还是3和4,反映税收竞争强度的税收优惠指标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表明地方政府在通过各类税收优惠降低实际税负来招商引资,放松了环境监管,从而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收入分权对环境污染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收入分权程度越高,地方政府的自利性越强(李鼎和赵文哲[18]),地方政府为了

更多的财政收入而偏向于“GDP至上”的项目,挤压了政府对环保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忽视了环境治理,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收入分权与税收竞争的交叉项对环境污染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税收竞争程度越高,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执行降低实际税负的优惠政策,以至于对环境放松了监管,加之收入分权高的地区,财政收入自主度高,地方政府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选择能给自己带来高收益的项目,所以说收入分权强化了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的正向作用,换句话说透过收入分权通道,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被加强。这一结果佐证了命题1的正确性。

继续观察控制变量可知:贸易开放水平open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原因可能是贸易开放度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提高了技术水平和要素生产率,从而影响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最终降低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城镇化水平urban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原因可能是在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过快、机动车数量增加过快和使用频率过高、城市建设步伐过快,在这些过程中均产生环境污染物。环境规制rug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原因可能是地方政府对环境规制的严厉使得本辖区企业的排污成本加大,促使他们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清洁能源,从而降低了环境污染。市场化水平market的回归系数为正,原因可能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资源的消耗量过大,从而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经济增长率grpcgd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

36区域税收竞争与环境污染

本文在回归模型中引入地区虚拟变量(DumE、DumM、DumW)来探究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分别用虚拟变量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省份赋值1,对其他省份赋值0,这样,东、中、西部省份所对应的地理位置差异虚拟变量向量为(1,0,0)、(0,1,0)、(0,0,1)。具体的计量模型为:

表3所示的模型5、6和7中Prob(Hausman)均小于1%,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式(14)。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估计结果,无论是包含所有控制变量还是剔除部分控制变量,东部地区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表现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中西部地区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表现为正向影响。其原因可能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相对有限,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投资来提振本地区的经济,这样可能会降低环境保护的门槛,放松环境监管,从而会加剧环境恶化。而东部地区也会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实际税负来招商引资,使得本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但是一方面东部地区本身具有优越的经济实力,有足够的财力支持环境污染的治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富裕地区居民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迫使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动力去治理环境污染,所以说东部地区税收竞争不会加剧环境的污染,反而有益于环境的改善。

4结论与建议

本文首先在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推导出税收竞争、财政分权作用于环境污染的理论框架,理论分析收入分权、税收竞争与环境污染的联系。然后,为了验证理论结论在实际经济中的适应性,利用中国2003-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表现显著的正向影响;收入分权对环境污染表现显著的正向影响;税收竞争通过收入分权通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被加强;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税收竞争有益于环境的改善,中西部地区税收竞争却加剧了环境污染。

根据经验研究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如下三点政策建议:第一,财税手段与行政手段并行。利用财税手段引导企业治理污染的同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行为应予以行政上的制度规范。第二,完善我国的分权体制。从收入分权与环境污染的正向关系来看,未来应适当合理的分权,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使其能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第三,中、西部地区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中央政府应引导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将政府支出偏向于环保支出,从而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中、西部地区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提振本辖区的经济,而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ecker E, Lindsay C M. Does the Government Free Ride?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4, 37(1):277-296.

[2]Wilson J D. Theories of Tax Competition [J].National Tax Journal, 1999, 52(2):269-304.

[3]Rauscher M. Economic Growth and Tax Competition Leviathans [J].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2005, 12(4):457-474.

[4]Chirinko R S, Wilson D J. Tax Competition Among US States: Racing to the Bottom or Riding on a Seesaw? [R]. San Francisco: Federal Reserve Bank, 2011.

[5]崔亚飞,刘小川.中国省级税收竞争与环境污染:基于1998-2006年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0, 36(4):46-55. [Cui Yafei, Liu Xiaochuan. Provincial Tax Competi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1998 to 2006 in China [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0, 36(4):46-55.]

[6]刘洁,李文. 中国环境污染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4):81-88. [Li Jie, Li W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ntergovernmental Tax Competition in China: Based on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23(4):81-88.]

[7]张宏翔,张宁川,匡素帛. 政府竞争与分权通道的交互作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 2015, 32(6):74-80. [Zhang Hongxiang, Zhang Ningchuan, Kuang Subo. Research on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on of Government Competi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Channe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J].Statistical Research,2015, 32(6):74-80.]

[8]Sigman H.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Water Pollution [R]. Cambridge:NBER,2009.

[9]张克中,王娟,崔小勇. 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碳排放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65-75. [Zhang Kezhong, Wang Juan, Cui Xiaoyong.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Emission [J].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1, (10):65-75.]

[10]俞雅乖. 我国财政分权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及其地区特性分析[J].经济学家,2013,(9):60-67. [Yu Yaguai.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It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J].Economist, 2013, (9):60-67.]

[11]Millimet D L. Assessing the Empirical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ederalism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3,43(4):711-733.

[12]薛刚,潘孝珍. 财政分权对中国环境污染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22(1):77-83. [Xue Gang, Pang Xiaozhe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 22(1):77-83.]

[13]谭志雄,张阳阳. 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4):110-117. [Tan Zhixiong, Zhang Yangyang.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5(4):110-117.]

[14]Davoodi H, Zou H.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 Cross Country Study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8, 43(2):244-257.

[15]Aghion P, Howitt P.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8:136-150.

[16]贺俊,吴照. 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当代财经,2013,(5):27-38. [He Jun, Wu Zhaoya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 Analysis Based on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e [J]. Contemporary Finance & Economics, 2013, (5):27-38.]

[17]王佳杰,童锦治,李星. 税收竞争、财政支出压力与地方非税收入增长[J].财贸经济,2014,(5):27-38.[Wang Jiajie, Tong Jinzhi, Liu Xing.Tax Competition, Fiscal Pressure and the Nontax Revenue Expansion of Local Governments[J].Finance & Trade Economics,2014,(5):27-38.]

[18]李鼎,赵文哲.财政分权与公共教育投入的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4):207-213.[Li Ding, Zhao Wenzhe. Research o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Public Investment in Education[J].Comparative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2013,(4):207-213.]

[19]吴健.从美国环境税收体系看税收与环境保护[J].环境保护,2013,(11):74-76.[Wu Jia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x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 Taxation System[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3,(11):74-76.]

[20]张晓莹.环境规制对中国污染产业贸易竞争力影响机理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3):28-45.[Zhang Xiaoying.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Pollution Industries[J]. Review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2015,(3):38-45.]

[21]任雅娟.以经济手段推动实现节能减排:环保税收优惠政策的优化策略[J].环境保护,2013,(12):46-47.[Ren yajuan. To Realiz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with Economic Incentive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Environmental Taxation Preferential Policy[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3,(12):46-47.]

[22]邓玉萍,许和连.外商直接投资、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污染:基于财政分权视角的经验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155-163.[Deng Yuping, Xu Helia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mpirical Analysis o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3(7):155-163.]

Tax Competition,Revenue Decentralization and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第9篇:环境污染原因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环境污染,ADF检验,格兰杰检验

一、研究现状

国际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污染天堂假说具有代表性。该假说认为如果各个国家除了环境标准外,其他方面的条件都相同,那么污染企业就会选择在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进行生产,这些国家就成为污染的天堂。一方面,对于该假说在我国的适用性,也有不少学者做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引进国外高污染产业对我国环境的破坏效应是不容置疑的。

在我国,经济开放对环境影响也有不少研究。但大多集中于各省之间面板数据的研究,极少有通过时间序列研究对外贸易的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为了探究近年来我国各类政策实施后对于环境污染是否有改善作用,本文特利用最新数据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

二、模型构建

本文运用Antweiler、Copeland 和Tayler (2001)的理论模型,结合贸易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现状加以改进,为分析对外贸易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笔者将计量经济模型设定为,

lnZt=α0+α1lnPGDPt+α2lnLt+α3lnFDIt+α4lnTt+εt

其中,Z表示二氧化硫排放量,PGDP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L表示就业人口数,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T表示进出口总额,ε为随机误差项。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公报以及中国海关总署官网。

首先,利用ADF检验序列的平稳性。得到lnz、lnpgdp、lnt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其中lnz~I(1), lnpgdp~I(1), lnt~(1),即为一阶单整序列。

为了分析在1990到2012年间对外贸易发展对环境污染加剧之间是否有长期稳定的关系,本文采取EG两步法对上述一阶单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经检验得到lnZ和lnPGDP, lnZ和lnT的样本残差序列均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即其组合为协整的。这说明,人均GDP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加剧、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均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接下来,对lnZ和lnPGDP, lnZ和lnT进行格兰杰检验。在时间序列情形下,两个经济变量X、Y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定义为:若在包含了变量X、Y的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变量Y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的预测效果,即变量X有助于解释变量Y的将来变化,则认为变量X是引致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假设了有关y和x每一变量的预测的信息全部包含在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之中。首先估计以下的回归:

其中μ1t和μ2t为白噪音序列,假定其满足古典假定(即假设E(μt)=0;Var(μt)=σ2;Cov(μi,μj)=0)。上述方程(1)假定y与y的过去值以及x的过去值有关,方程(2)对x也有类似的假定。接下来,假设方程(1)中H0:α1=α2=…=αq=0,方程(2)中 H0:δ1=δ2=…=δq=0。对方程(1)和(2)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得到每个回归式的残差平方和。最后,利用残差平方和构建F统计量,进行检验。如果在选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上计算的F值超过临界值Fα,则拒绝零假设,滞后x项属于此回归,表明x是y的原因。重复上述步骤来检验y是否为x的原因。利用格兰杰检验方法,输出结果整理如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1. 在滞后二阶的情况下,人均GDP增长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即人均GDP增长是导致二氧化硫排放增加的格兰杰原因;2. 进出口总额增长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之间也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即进出口总额增长是导致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经上述分析可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进出口总额增加是导致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的格兰杰原因,而环境污染不是贸易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增长结构和方式缺陷导致了环境污染加剧,而巨大的资源损耗和环境代价对贸易增长的推动作用有限。同时,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效应的影响具有长期稳定影响,而近年来的我国实施的环境政策对扼制环境污染加剧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对我国环境的持续改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笔者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法制法规建设,以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加强环境管制:

1、我国应逐步形成对高污染行业征收高关税,对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征收低关税的意识。同时鼓励外资发展资源环保型贸易,以减轻环境污染。

2、加快产业和贸易结构调整步伐。注重贸易结构升级,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进行节能环保开发研究。

3、建立健全的产权制度,明确污染源头,落实环境污染责任,内化环境成本。

参考文献:

[1]白雪梅,赵松山.对动态经济计量建模过程的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05)

[2]叶继革,余道先.我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0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