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学科活动方案范文

地理学科活动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活动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学科活动方案

第1篇:地理学科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活动;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B-0060-03

课程专家张华教授指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本能,只要好奇心不被泯灭,人就会主动、自发地去探究。”课堂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探究的载体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设计水平是课堂探究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一、发现客观事实,开展“演示实验”的探究活动

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如果使用得当,就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静态为动态。教师可以把需要研究的地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一】 “地球运动――昼夜长短变化”之演示实验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让学生观察昼夜长短分布状况和变化状况(极昼极夜范围变化),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原理和分析成因的综合思考能力。

活动材料:一张白色圆形硬纸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标出二分二至位置;一张黑色圆形硬纸剪成半圆形,代表黑夜覆盖在底盘上;箭头代表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始终保持垂直关系)。

活动步骤:教师牵动底盘,演示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导致晨昏圈的移动。晨昏圈切割纬线,造成昼弧和夜弧长短发生变化。学生观察四个节气段的昼夜长短分布状况和变化状况,参照教材内容,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如下表)。

二、促进概念理解,重视“模型制作”的探究活动

在地理教学中,解决疑难概念的方式多样,实物模型是解决疑难概念的有效载体。模型制作的过程是学生亲自体验学习、凸显探究能力、改变学习方式的过程,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难度,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获得更清晰直观的理解。

【案例二】 “地球与地图――等高线”之模型制作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让学生参与模型制作的全过程,促进山谷、山脊、山顶、鞍部、陡崖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材料:硬纸板、细线、小刀、铅笔、剪刀和白纸。

活动步骤:首先展示学生暑期旅游拍摄的著名山脉的景观照片,从照片上感性地找出山谷、山脊、山岭、盆地、鞍部、陡崖等地貌类型。然后从理性的实验角度出发,分组合作,动手制作立体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制作方法一是用铅笔在硬纸板上画出等高线;二是将画好的等高线剪成几个大小环环相套的纸环;三是把剪下来的纸环用细线从大到小穿起来,注意每层之间留大小相等的距离;四是在每个纸环上相同的位置标出高度值,每层之间的高度差为10米;五是让立体模型自由落体在水平面的白纸上,绘制该立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最后掌握山谷、山脊、山顶、鞍部和陡崖等所处的位置,并总结出判读的基本方法(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为山谷,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为山脊,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中部高四周低的地方为山岭,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中部低四周高的地方为盆地,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的地方为鞍部,等高线相交的地方为陡崖)。

三、提升批判思维,关注“推理论证”的探究活动

批判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不同常规的角度、新颖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项,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简单地说,批判思维是一种比较、分析、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批判思维对学习资料进行合理的质疑、推理和论证,可以使探究思维有“理”又有“据”。

【案例三】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之推理论证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让学生根据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冲突情境及所学的已有知识,用自己的办法解释疑惑,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活动材料:中国地形图、天山和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谱图(如下图)。

活动步骤:展示中国地形图,找到天山和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展示天山和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谱图,发现问题:为什么天山雪线分布高度3500―4500米,而珠穆朗玛峰雪线分布高度5500―6000米?为什么天山北坡雪线分布高度比南坡低,而珠穆朗玛峰北坡雪线分布高度比南坡高?推理论证思路: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雪线分布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天山雪线分布高度比珠穆朗玛峰低;阳坡热量充足,雪线分布高度低;迎风坡降雪丰富,雪线分布高度低;当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时,看哪个因素影响更大。尝试解决问题:天山北坡既是迎风坡,又是阴坡,所以北坡雪线分布高度比南坡低;珠穆朗玛峰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迎风坡影响更大,所以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分布高度比北坡低。有效归纳方法: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三要素是山体所在纬度、阳坡和阴坡(影响融雪量,即阳坡温度高、融雪多、雪线高,阴坡温度低、融雪少、雪线低)、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降雪量,即迎风坡降雪量大、积累多、雪线低,背风坡降雪量小、积累少、雪线高)。

四、解决生活问题,突出“创新实践”的探究活动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一门生活科学,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创新实践活动就是利用地理学科书本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等特点。它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地去搜集资料,并加以分析、选择和整理,真正成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主体。

【案例四】“城市化――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之创新实践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让学生以“太仓城市的发展”为总课题,通过走访询问、实地调查、网络查询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活动材料:设置三个子课题并进行探究。一是太仓科教新城建设的利与弊,二是太仓城区空间结构的利与弊,三是太仓新老客站建设的利与弊。

第2篇:地理学科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旅游地理;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08-002

一、旅游地理课程开发背景及其意义

我校是一所乡村初级中学,学生主要来自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相对较少,本地没有大型的旅游景点,但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上进行了大量的开发,新建了中央公园、滨河公园等绿色生态公园,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的成立更是成了张家港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锦丰――沙洲新城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我们除了在课堂欣赏世界各地旅游名胜,感知模拟旅行带来的乐趣,还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广泛参加以旅游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集体活动。同时,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跟随家长外出旅游的频率增加。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旅游区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和环境,如何做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这方面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旅游地理课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为学生成为遵纪守法、文明游客提供帮助,并激发其爱我家乡、爱我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旅游地理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校本课程开发正体现了这一方向,它适合时代的特点、学生的需求,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

旅游地理是学生经验与地理学科知识、社会实践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的具体体现。

1.通过多媒体采用大量旅游图片、录像和音乐形象直观地展现各地主要自然风景、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民族风土人情等旅游资源。

2.旅游活动常识。如出发前整理行囊的诀窍;野外旅游注意事项;意外受伤后的简单处理办法;旅途中保持身体健康的秘诀;选择合适的旅游线路;随团旅游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等。

3.旅游路线的合理选择。包括随团旅游和自助游,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4.旅游活动的设计方案。如张家港市一日游活动设计方案;邻近地区的旅游活动方案;国内及其他地区的旅游活动方案。鼓励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通过多媒体展示并进行交流和评价,根据学生方案中涉及到的比较集中的旅游景点,通过观看音像资料,学生可以对照自己的设计产生一些思考,然后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三、旅游地理课程实施原则

1.开放性原则

校本课程从起步到开发,不仅是在校内教师独立完成的,它也是由学生、家长、社区代表、专家和领导广泛参与,校内外合作、探究,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学过程的全方位开放,既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要,又符合国家培养目标的需要。

2.自主探究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探究能力,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理念。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3.合作、交流原则

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氛围,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计的旅游课题的学习讨论,组间比赛等形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其团队合作的精神。

4.趣味性、生活性原则

校本课程知识源于课本,而又有别于课本知识的,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能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学习兴趣。例如乡村、城市聚落,教科书的内容主要是讲述了乡村、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城市地域类型的分布及条件等。在学生对此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结合本市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开展调查本镇城乡规划的情况,让学生尝试设计自己心中理想的家乡规划,再作一次旅游方案设计。这样的课程设计,既运用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又使学生对此知识点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四、旅游地理课程实施条件

1.场所:地理专用教室。

2.时间:每周一课时。

3.参与成员:旅游地理课程开设年级主要集中在初一、初二年级,本着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

4.主要活动项目:旅游名胜视频欣赏、学生PPT旅游地理课件展示、学生景点介绍及交流、旅游线路设计、学生旅游心得及小论文评比、教师对地理知识的分析介绍、走出课堂参观学习本土旅游资源。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分两部分:作品展览和个人学习评价。

1.精品展览:在地理专用教室的板报区域,定期张贴学生制作的世界各地著名景点的PPT课件作品、旅游感悟、地理小论文并作等级评比。

2.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旅游地理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兴趣、技能、态度等方面),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

六、课程反思

1.在我校实施“健”文化背景下,旅游地理有助于学生认识我国及世界各地的旅游资源,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地理技能,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帮助学生把校本知识与地理学科内容有效结合,理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感受世界和祖国的千姿百态,学会与地球进行终生的“谈话”,努力成为未来活跃的、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2.在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努力根据学生的需求、建议及时修改和调整课程方案,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以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这样也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在活动过程中,多展示学生设计的旅游方案或者是旅游心得,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更多的机会与条件,同时也能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总之,我校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讲座稿),2006

第3篇:地理学科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教学;新课程改革;选题

地理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内容全面,知识广泛,对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祖国、认识乡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1]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进行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 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在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指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及学习中所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专题或者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通过研究课题这一载体,能够引导学生贴近社会,走近科学,参与实践,服务现实,注重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述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进而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

二、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的各类现实问题,如各种资源短缺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敢于抛开“老师说的都是对的”陈旧框架的思维品质。

2.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兴趣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学生自行设计的研究目标与课题,形成了一个指向不同的个体目标群,使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3.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笔者通过七年级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发现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升。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地理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性学习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绘制校园平面图,可以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深刻的认识。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如学生对河流污染源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的学习,认识到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分析我们赣南传统民居围屋的形态特点以及它形成原因,这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四、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课程是复习七、八年级的知识)。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地理知识还不了解,因此,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几种类型的尝试。

1.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结合七年级教材,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有了认识但不够全面,学生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在七年级、八年级的地理教学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课程知识与地理相结合。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乡》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研究性课题

提出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实际情况选题,课题要有乡土性。如南康的赤土,要求学生调查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该区以哪个民族为主。或是研究为什么我们赣南是我国脐橙的主产区呢。或是我市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有兴趣的。”研究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宗旨,以培养今天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需求为任务,不仅是一场学习方式上的革命,更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实现的关键。

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困难也很多。尤其在地理能力培养上,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实际能力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因此,作为地理教师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2007年1月第1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P256

[2]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2003年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003年:P31

[3] 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 2001年第1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P84

第4篇:地理学科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而且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在这种理念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一种最基本理念。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分配比例,加深对学习的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能得到升华。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日益受到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始终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探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量给学生创造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的:

一、结合课堂教学,构建地理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过程简单概括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述成果――感悟成果。

1.针对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发现问题

问题探究式是课堂内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善于和敢于发问,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强调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领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这里的“实际”。一指教材,二指学生,即按照所要的探究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创设一些难易度适中,有一定趣味性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参与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问题、表述成果

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形成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由于只要能自圆其说,个个都有解决问题的方案。老师只是一个旁听者或者说参与者。

3.分层指导,激励评价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个性特长不同,老师对他们进行分层指导:如探究目标分层制定;问题情景分层创设;探究性作业分层布置。重在探究过程中激励性评价,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只要有一点探究意识就要给予鼓励。

4.课外实践,有针对性辅导――感悟成果

在课题探究有了结果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的交流,以达到互相弥补短,共同进步.教师积极鼓励肯定学生,要有针对性或个别辅导,引入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介绍一些新的学科方法帮助学生对问题形成较全面的深入的认识.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地理课堂探究性活动

在创设探究性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时刻注意保持在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把学生的活动穿插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活动来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活动去探究原理及规律,通过活动来提高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活动时十分注意以下几点:①活动的兴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才会自愿接受、参与、探究,而只有自愿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②活动的难度不宜过大,应简便,易操作,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③活动的开放性。活动应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其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④活动的目的性。活动必须能达到本课的目的,不能为活动而活动。⑤活动的时效性。因为地理课时间有限,所以活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同时也要注意将探究活动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⑥与其他相关知识及学科的联系。⑦活动所需材料必须是容易得到的。⑧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增删教材上的“活动”,或设计出更有效、更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课题探究的突破是探究式学习成功的一个方面,而选题则是课题探究成功的开始。我认为,选题不仅需从日常生活中去求索,还必须考虑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突破口,更是课题探究取得进展的关键。学生对来自身边、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如:《学校平面图的制作》、《剩饭与环保》、《母亲河的环保》、《让家乡的绿色长存》、《互联网―地理学习的新途径》等),更加熟悉,更感兴趣,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地去学习和探索,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顺利进行。

第5篇:地理学科活动方案范文

回想起参加大赛的全部过程,每个细节仍然历历在目,心情依然汹涌澎湃。在那段忙碌紧张而又充实的时间里,虽然忙一点、累一点,但确确实实学到了许多宝贵、有价值的东西。作为本次教师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我真诚地感谢此次教学技能大赛给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好的学习交流平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发挥潜能和展示教学能力的机会,无论是在赛前的紧张精心的准备,在比赛时的尽心忘我,还是赛后获奖的喜悦来看,都让我们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在每次比赛前,我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在每次比赛过程中,我都竭尽所能展示自我,把自己拥有的教育教学理念、精湛的业务水平、雄厚的专业知识、有特色的学科技能等展现出来,尽情享受比赛。参赛后我更要不断总结,促进自身发展,促进学校同事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一、准备比赛——精心

接到福建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通知,我校高度重视,开展了全校教师教学比武活动,选拔出参加全市教师技能大赛的选手。其实,参加本校比赛前,我就精心做了许多赛前准备。我选择自己正在教学的必修2中一节课来参加学校组织的片段教学比赛,具体从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建议、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选用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尤其对片段教学的要求加以研究。正由于自己对比赛高度重视,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最后脱颖而出,获得全校文科组第一名。

2012年9月17日,我代表学校参加了由三明市教育局和市教科所举办的三明市第二届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在此次比赛中,我认真研读高中地理三个必修模块的全部课程标准,认真学习了片段教学的相关方法与技巧,同时收集相关评课的要求和内容,认真对地理学科的板图板画等学科技能进行研究。通过了自己对比赛的重视和精心准备,在全市13位高中选手中,我荣获三明市第二届教师教学技能比赛高中地理学科组第一名。

三明市教育局和教科所领导高度重视本次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全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选手培训。在领导的关心下,2012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我们60位参加省赛的选手再次集体研训比赛技能,做了更好的准备。为期4天的研训,由教科所教研员从教学设计、片段教学、评课、学科技能四个部分,给选手加以理论指导,指出具体比赛要求和注意事项,同时加强四项技能的演练。在这次研训中,我们学到许多东西,为参加省赛做了更为精心的准备。在此我要向指导过我的老师们说声:谢谢!

2012年11月16日,福建省第二届教学技能大赛序幕正式拉开。我在参加比赛前,就提前一天到福州住下,认真准备大赛。从高中地理所有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去研读每课的课标要求、教学建议和要求、教学方法策略、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等,做到随便抽一课时都能很好的把握住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由于我平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练就精湛的业务水平,对这次比赛思想上又高度重视,因此获得了好成绩。

2012年11月25日,我很荣幸代表三明市唯一高中选手参加福建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综合素质比赛。赛前,我依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德育、科研教研、评价试题等方面去收集相关理论准备,认真整理有关面试材料和笔试资料,从教育学、心理学、德育教育、教研课题、试卷评价等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做了精心准备。最后收获了全省第十名的成绩。

总之,不管是平时教育教学过程,还是参加比赛,我们都要对工作做好精心准备,才能更好的服务教育,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我要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时刻做好充分而精心准备。

二、参加比赛——尽心

我参加了县级、市级、省级三个层次教师技能大赛,对每次参加比赛都用尽自己所有教育教学本领、专业素养、过硬的心理素质,全力以赴展示自我。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尊敬评委、尊敬对手,竭尽所能、尽心尽力参加各项技能比赛。

首先,教学设计比赛。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在赛场上我充满自信心,要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在教学设计比赛中,我认真审题,阅读有关要求。研究教材内容和地位作用,分析学生实际情况,依据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设计三维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情况设计并确定教学重难点。尤其对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要从教学环节和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策略、时间分配、作业设计等方面具体设计。并且在60分钟之内把一课时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间比较紧张。在比赛中,我合理利用时间,尽心对教学设计各个环节设计,体现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整体性。最后得到了最高分。

其次,片段教学比赛。这项比赛是大赛四项技能中所占分值比重最大的,也是最能体现选手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把握重难点、教师基本功和教学素养等方面能力的比赛。在比赛中选手在教学设计时,按要求对某个教材部分进行精心设计片段教学,要体现其实践性、完整性、预设性,虚拟性。然后进入考场面对评委进行15分钟片段教学。在赛场上要充满自信心进场,按照自己构思好的环节,从情景导入到师生活动、从小结到作业布置,都要尽心展示我们的教学基本功、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享受比赛。

第三,评课比赛。评课有书面和口头评课两种形式,我们对评课这项技能不太了解,是我的弱项。地理学科是采用先观看一节视频录像课,然后进行口头评课。在比赛中,我专心观看视频录像,并认真记录着这节的每个环节重点,结合考题要求认真完成书面形式的评课初稿,看完后立即到另一个考场进行面对评委的口头评课。对于每个环节我是那么的尽心、全心投入。最后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最后一项是学科技能比赛,这是比赛中最能够体现我们学科特点和选手特色的技能项目。我们的比赛是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我在比赛中,细心阅读题目要求,结合自己平时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经验,认真按考试要求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这次大赛中学科技能得分也是所有选手中最高的。

在参加比赛过程中,要胸有成竹、充满自信,尽情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只要对比赛认真准备,考场上应该可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实力,也会得到评委们的肯定。

三、反思比赛——用心

经过了这次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教学技能大赛,我们选手收获了喜悦、收获了成绩、收获了荣誉,但是那都只能代表过去。我们应该把参赛的收获与同事们分享,用心的把这次比赛的经验带回学校交流,真正做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1. 大赛意义重大

本次大赛是省教育厅、省总工会联合举办的全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具体行动。本届大赛选手选拔更加严格、项目设置更加科学、比赛流程更加优化、组织工作更加严密、比赛竞争更加激烈。对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促进教师成长

我们参赛选手要认真总结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的成功经历和经验,积极借鉴和推广学校优秀练兵成果,形成自下而上的各级技能竞赛活动,使大练兵活动深入走向各学校。学校可以结合校本培训,将教学技能训练作为常规的培训学习内容,与我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让学校教师养成自觉练习的良好习惯,不断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

3.大赛公平公正、秩序井然

在本次大赛中,我对福建省教育学院举办大赛非常满意。他们做好大赛组织保障工作,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工作,确保大赛公平公正、有序有效,为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贡献,深有体会。组织每个环节周到完美,每个比赛场地都规范有序,评委专业素养很高,比赛成绩也是公开公正公平的。整个比赛过程秩序井然,得到了参赛选手的一致好评。

第6篇:地理学科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程改革 活动教学 实施策略

虽然当前我国不同地方高校采用的地理教材不同,然而在新课改的号召和标准下,各大高校合理结合教材内容设置诸多特色活动课,广泛开展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本质却相同。主要都是通过加强学生外部实践学习和活动,逐渐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实践解决地理知识问题,充分响应了新课程强调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理念,也使得学生能够广泛积累地理知识,培养并提高其综合地理素养能力。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开发和扩展,同时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手段,是当前教育体制的升华,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下面笔者就抛砖引玉,简要分析探讨地理活动教学实施策略。

一、见缝插针,合理创造良好活动教学机会

高中地理课程教材内容繁多,作为地理教师首先就要掌握了解教材中每个活动设计意图和目的,不断考虑在哪个时候比较适合开展活动教学并且会起到较佳的教学效果,充分掌握不同活动设计所需的有效资源。例如开展一个利用观测日影方法来测出学校所在地经度的活动或者利用所学演示昼夜交替的活动,前者耗时较长,过程复杂,难度颇高,就比较适合在课外分小组进行,而后者简单直观,比较适合在学习与其关联性较强知识的课堂上来实施,这样有助于引发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就必须要学会见缝插针,科学分析辨别教材课程活动设计目的和特点,创造良好活动教学良机,以全面激发教材活动,设计教学效能。

二、精心设计,灵活选定新颖活动教学方案

设计并实施活动教学就必须要设定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案,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和感兴趣的点出发,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锻炼其手、眼、耳、口、心等感官的学习参与性,使得学生充分调动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才能够实现活动教学的实施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般活动教学方案设计都会包括活动主题、教学目标内容、活动实施地点、形式以及相应准备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告诉学生这个教学活动的目的、意义,这也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活动教学,从而更加乐于参与,更加主动探究学习。通过种种提问、演讲、质疑、角色互换、合作讨论等探究过程来使得活动教学方案能够完美实施。

三、因材施教,科学选取合适活动教学内容

不同教学班级和学生,其学习氛围环境和学生地理基础能力也都有所不同,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科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来组织设计实践教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当前高中地理教材从自然、人文和区域三个地理层面设定了一百多处实践活动,有效扩展了学生地理认知,全面涵盖了自然地理概念、原理、基本规律;人文地理信息、历史社会性和出现原因以及当前现代化区域地理问题。可以说这些知识系统都是紧密相连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较强。因此,教师在选取有效活动教学内容就需要明确该活动教学方向、形式和任务,考虑其接受能力开展递进式、内容串联渐进型的活动,从而使得其活动内容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并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四、相互促进,加强师生活动教学实践能力

活动教学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和相关活动,因此要想全面发挥活动教学效果,在科学设计实施良好实践教学活动方案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实践和提升能力,促进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我提升,从而综合全面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对于这一点,教师就需要不断根据其活动教学效果反馈来针对性提高、强化其教学手段和教学理论思想。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师生之间感情关系,加大学校对地理活动教学投入力度,让学校看得见其地理活动教学实施效果,这样也能更好地深入开展地理活动教学,使得学校整体地理教学效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五、资源共享,加强学校地理活动教学交流

顺利开展地理活动教学不仅要善于利用其学校本身资源,同时也要充分获取其他高校和当地相关部门机构的支持认可,充分加强高校地理教学内容资源共享,不断寻求活动教学开展实施支持,最大可能提高其地理活动教学实施和交流活动,充分学习其他地理教师教学精华,从而形成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资源脉络网,对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整体素质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环境背景下,有效开展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是响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健康自我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与时俱进融合现代先进教学理念、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需要,是激发师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学习的需要。对此,高中地理师生都必须要积极响应和配合,不断加强地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得高中地理课程活动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智霞.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35).

第7篇:地理学科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 地理研究性学习; 案例; 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34-01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其注重过程、实践,但对于绝大部分高中的学生来说,已经习惯了学校的学习生活,缺乏自主研究的能力和动力,而作为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也不好把握,这都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带来的一定的困难。本文就以《引镇地区环境状况调查》为例,谈一谈自己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一、选题

《引镇地区环境状况调查》这个题目的选择,是在教师引导学生查阅、借鉴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相关课题后,让学生提出了数个课题,题目涉及区域开发、环境保护、人口等方面。多数同学以学习了选修《环境保护》,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便于查阅文献资料为由,确定课题为《西安市环境状况调查》。之后通过师生讨论,确定可行性后,将题目确定为《引镇地区环境现状调查》。因为结合学生实际,《西安市环境状况调查》这个题目研究涉及的范围太广,以学生的能力、时间、精力等条件是难以实施的,最终决定修改题目。

《引镇地区环境现状调查》这个题目,是以本校周边环境现状为调查对象,题目小,切入点小,易于高中生实施和研究的深入。参与的学生大多属于引镇地区,因此兴趣高昂,且便于实地调查研究。

二、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是极其重要的。学生进行的课题研究注重的就是过程,能够让学生体验过程,学会方法,培养能力,这就达到目的了,至于是否能得出成果,成果是否有价值,已经不重要了。

为确保过程顺利开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订了的实施方案。而且教师提前到调查地区了解情况,以应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

《引镇地区环境状况调查》实施方案:

①背景:学校所在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解决问题,追本溯源,将对引镇的环境现状进行调查。

②分工:根据学生的时间、所处区域、特长等方面,将全体参与学生分成是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小组。各小组制订各自的方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总的课题。

③方法: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查阅资料。

④时间:2010年10月―12月,以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时间为主。

⑤成果:调查报告,摄影图片展。

三、结题评价

结题、评价以及成果的展示,是学生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总结,更是要学生把自己的努力利用各种方式展现出来。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的展示形式有:图片、调查报告以及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

图片展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将引镇地区的环境现状展现在大家面前,引起了参观者的深思。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时,大家很积极踊跃。有的的同学讲述了引镇地区环境问题的具体状况,并且制作了幻灯片,形象直观;有的同学具体讲解了引镇地区的环境污染的现状、造成严重污染的原因及污染源,并且提出了自己对环境污染的一些防治建议;有的同学则主要讲述了引镇地区的生态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还有几位同学带来了自己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因环境污染导致出现变异的实物,更加形象直观的让大家感受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倡议大家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发言的内容基本上都包括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这不正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吗?

四、体会反思

(一)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本次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师通过创设大量的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了问题。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精心设计了必要的铺垫,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后克服相应的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最终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培养了能力,学会了方法。

③实践、协作的能力:这次实践活动除了给各小组成员具体分工外,还要求相互协作,做到资源共享。这锻炼了学生们的协作能力。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相比,这次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实地调查研究为主,这也就要求学生们充分的动口、动手、动眼,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较以前学生一心只放在学业上,而对社会的关注因多方原因比较欠缺,从而使得很多学生缺乏大局观,缺少社会责任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后,绝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平日优越的环境相比,社会的复杂,调查的艰辛、冷遇,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磨练。调查得到的触目惊心的结果,使学生深深感到作为希望的一代对社会、对环境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三)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非常灵活、自主。学生可以完全自主的选择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具体的分工,设计自己喜欢的活动方案,可以利用自己意愿展示成果。而这种自由的氛围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需要提前做更多的准备以外,还要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对更多的不可预见的问题。而且教师什么时候参与、如何参与、参与的程度,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差异,教师有时很难把握好这个分寸。所有这些问题,都迫使教师只能不断的学习、探索,提高教师自己的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作为教师,我已尽量解决好可预见、不可预见的问题,但还有一些问题没能很好地处理,这也说明我们教师仍需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以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第8篇:地理学科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文、综合、体验、跨学科、校本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65-03

【作者简介】1.潘文新,江苏省宝应中学(江苏宝应,225800)校长,省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2.宗兆宏,江苏省宝应中学(江苏宝应,2258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3.朱健,江苏省宝应中学(江苏宝应,225800)教科研室副主任,扬州市优秀骨干教师。

一、创建原因

第一,回应当今世界对“人文精神回归”的深情呼唤。当下我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福祉的同时,却也面临传统文化被风化,精神家园遭践踏,教育的人文性严重缺失等现象。科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科学与人文和谐统一方能促进世界更好的发展。

第二,满足“社会问题综合化、学生认识综合化和知识系统综合化”对教育的真切要求。在全球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今天,学生必将碰到越来越多错综复杂的问题,这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然而,现有的课程过于分化和孤立,因此不打破学科间的藩篱,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第三,感悟“体验学习”在全球的蓬勃兴起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现今的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远,从学校走出的“优秀学子”在实际生活中时常表现出“水土不服”。庆幸的是体验学习在全球的兴起,正努力恢复着知识与主体、知识与情感、知识与生活的本源关系,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和谐统一。

第四,直面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存储和再现,形成“知识爆炸”,这要求我们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发展。

第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人文情怀、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实践体验、不断创新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江苏省宝应中学是一所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百年老校,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其校训“真恒”,求真知、做真人、有恒心、秉恒爱,是人文综合体验课程核心价值的凝炼。

二、课程探索

(一)核心概念

人文,广义指人类文化,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尺度。

综合,就是总聚、集合的意思,是将不同种类中有关联的部分组合在一起,合成一个新的统一的整体。人文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综合性和多样性,人文学科走向综合化是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分科学习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好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区域文化资源,构建围绕主题的跨学科学习平台是我校课程基地建设的重点。

体验,就是个体与他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杜威曾说过,所有真正的教育都来自于体验。简而言之,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是人文学科的主要学习方式。让人文学科走出机械、教条、记忆、模仿,走出在标准答案里打转的怪圈。

(二)课程结构

为防止课程结构整体设计不足,项目立项后,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基地建设工作小组,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担任学术顾问,从转变学习方式、构建综合体验平台、丰富人文实践活动、培养核心素养等视角设计课程目标;从开发校本化国家课程、组织社团活动、编辑课程期刊、指导学生成长、研究教师发展等方面建设课程资源;从人文综合体验中心、人文校园环境、人文综合体验网站、校外人文体验基地等方面搭建课程平台;从起始年级实施必修模块、跨年级段实施选修模块、组织人文体验研修活动和组织社团活动等方面实施课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综合、体验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研发团队总体评价的课程评价。对这六个维度精心规划和建设,使彼此联系,相互促进。

(三)创建三大课程体系

经过对全校所有课程的梳理统整,构建了人文综合课程、活动体验课程、文化浸润课程等三大课程体系,创设40门校本化主题课程,营造了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的学习环境,变传统分学科的学习方式为分学科学习和综合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倡导“三段六环”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按照库柏“直接感知、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具体运用”的体验学习过程,体验、感悟和运用所学知识,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

1.人文综合课程。人文综合课程是指把国家课程中分科课程的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开发主题式的综合课程,让学生体验学习人文综合知识,培养其综合视野和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战略、《红楼梦》与现代管理等课程。

2.活动体验课程。活动体验课程是指把国家课程中难点、要点梳理出来,通过开设校本活动体验课程,拓展不同体验学习渠道,增加对国家课程的感悟、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中国十大名著阅读、艺术之旅、中国五大戏曲名曲赏析、影视艺术鉴赏等课程。

3.文化浸润课程。文化浸润课程是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应特色文化、学校百年文脉、学校校园文化、现代文名礼仪中,既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又涵养现代文明礼仪,如宝应荷文化、乱针绣艺术、水晶雕刻艺术、学校历史研究等课程。

三、课程实践

(一)凝心聚力,建设场馆

借新建契机,凝聚各方力量,统筹建设10大中心5室3场1馆1办。基地环境建设紧紧围绕“人文、综合、体验、至真、至善、至美”核心理念开展。各个中心、处室的硬件设施体现出“体验性、审美性”的课程要求,利于学生在其中获得体验,激发追求。课程基地目前由综合课程开发中心、情境阅读课程开发中心、人文之旅课程开发中心、戏剧创作表演中心、影视鉴赏体验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文明礼仪培训中心、江淮考古课程中心、学校历史研究中心、课程实施研讨中心等10大中心;电子阅览室、水晶创作雕刻室、乱针绣创作室、名师工作室等5室;3个青春剧场、1个情境阅读体验馆和1个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管理办公室组成。

(二)整合资源,开发课程

深挖课程资源,构建三大课程体系,开发40门校本课程。开发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战略、《红楼梦》与现代管理、蒲松龄与宝应文化、诗词与中国革命、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国主流文化、王洛宾的歌曲与人生等6门人文综合课程。开发中国十大名著阅读、世界宗教经典阅读、文化命题探幽、文化因子探幽、阅读策略研讨、人文之旅、艺术之旅、民族之旅、运河之旅、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中国五大戏曲名曲赏析、高中课本剧表演、课本电影赏析、红色经典影片赏析、影视艺术鉴赏、中国电影史、中国动漫60年等16门活动体验课程。开发荷文化面面观(科学篇)、荷文化面面观(文学篇)、荷文化面面观(艺术篇)、乱针绣艺术、水晶雕刻艺术、诗词宝应、书法宝应、宝应名人、宝应地名探源、宝应考古与旅游、走近扬州运河遗址、扬州重大考古发现巡礼、校园文明礼仪、中国古代文明礼仪、现代社会与文明礼仪、餐饮礼仪、宿舍文化、学校历史、我是宝中人等18门文化浸润课程。

(三)创新课程研发思路

我们采用“主题+招标”的手段,开发了体现出“人文性、综合性”的跨学科课程形态,冲破了学科藩篱,形成知识和能力的高度融合。如招标主题《诗词与中国革命》,要求将语文学科中《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刘白羽《长江三峡》、的“高峡出平湖”;政治学科中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历史学科中与中国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维护国家政权的斗争、与、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与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地理学科中祖国的山山水水;美术学科中去安源等组画;音乐学科中诗词歌曲;以及与三大战役等进行整合。教师配置:领衔1人、语文1人、政治1人、历史1人、地理1人、美术1人、音乐1人;成果要求:①呈现不少200页校本教材②有导学案,为后续开课准备③有社团活动方案,为后续社团活动准备④有独特的成果呈现(如论文、表演剧、诗歌创作与朗诵等等)。

(四)探索课程实施途径

创新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法。我们一边进行硬件建设,一边进行三大课程的开发、探索、实施、研讨、完善。形成高一必修文化浸润课程,高二选修活动体验课程,高三选修人文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教材,有教学案,有教学与社团活动,目前已将100多节录像课放在基地网站和互动平台上,供师生随时学习。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如在缺少综合人才的情况下,我们创设“一人主备多人辅备、一人主讲多人辅讲”的备课、上课模式,出现了“夫妻同台”的课堂,“夫妻共建一室”的教学与社团活动,让教学过程体现出“体验性、综合性”的学习规律和思维特征,丰富并深化了“综合”的内涵。为了加强对课程的研讨,定期在基地开展名师工作室活动和教研活动,课程实施采用“一课一思一评多议”的上课、评课、议课的方法,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的实践探索逐渐推向深水区。

(五)课程向社团活动延伸

建立45个社团,精心组织社团活动,深化校本课程实施。研读“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理、历史、文化等,为宝应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研究《红楼梦》与现代管理,为反腐倡廉出谋划策;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开展“我是宝中人”校史名人研究,总结成功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机会。社团活动组织从策划书、活动流程、活动记录、活动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指导教师综合评价和研发团队总体评价四种形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陆小兵,钱小龙.美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3(12).

[2]倪娟,马斌.“课程结构”与“课程管理”转变的相关思考――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4).

第9篇:地理学科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语文 活动课 农村中学 对策

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活动课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良好平台。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语文的社会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

一、新课程标准设立活动课的意义

(一) 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活动课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活动内容、空间和形式由学生自主择定,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更强,更乐于投入,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正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因素之一。

(二)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不是语文知识的简单重现,而是课内知识的实践、延续和扩展。活动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新的事物、新的信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三)活动课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活动及表达能力

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勇于实践。语文实践活动,能有计划地高效运转,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驾驭活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农村中学语文活动课的现状

由于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学校的活动课流于形式。特别是农村中学,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信息资源的缺乏

活动课是大课堂,涉及的范围广,需要的资源很多,但在偏僻的农村中学,学校图书馆藏书品种不全,学校信息网络不健全,学生、教师查找资料困难。

(二)不少教师对活动课程驾驭无力,与课程“活动性”的新要求差距很大

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活动课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驾驭活动课堂,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三)学生能力的缺乏

一是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不够。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了完成活动课所规定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必须要独立地承担一定的责任。但现在的学生从小依赖性就很强,意志品质不坚强,遇到困难就退缩,所以往往很难独立完成任务。二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活动中既要求学生独立承担一定的任务,又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些复杂的任务。现在大多数家庭培养出来的子女,自我意识强,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同他人合作。三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是基础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学科课程为学生所提供的相应培养和锻炼的机会十分有限。四是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不够。活动课几乎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事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

三、解决语文活动课问题的对策

(一)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图书馆建设,加强网络建设,让学生、教师有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

(二)转变师生观念,真正理解活动课的重要性

活动课耗时多、见效慢,它着重于过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在短时间内很难以考试成绩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过分追求升学率的大部分农村中学而言,活动课自然就容易被忽视了。只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教师才不会随意盲目对待活动课,而是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每一堂活动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活动课。

(三)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知识素养和活动组织能力,尽快充实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首先,语文活动课综合性很强,内容涉及自然学科的方方面面。活动课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应该由文学向哲学、历史学、地理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因此,活动课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活动课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精神。一般的学习活动,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教师不能过多地限制。教师要做的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如何指导学生,课堂中如何组织学生更好地交流与讨论,使活动课堂达到最佳的效果,这都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再次,课程改革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学生不但没有创新可言,就连创新的欲望也被扼杀。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