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范文

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

第1篇: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消防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培养方案;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型教育,高等教育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的机遇,同时面临着更加严酷的激烈竞争和挑战[1]。目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使得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在社会需求变化下,应用型人才已向专科层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因此,正确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之间的差异,研究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消防工程专业定位

新世纪应用型人才标准不仅仅取决于技能和知识的数量,更取决于知识的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作为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西南林业大学消防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的过去9年里,一直积极探索符合国情和校情的教学体系改革的新思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从未停止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1.1“教育需要”的分析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Dewey)提出了“教育需要”的概念。他指出,“教育需要”的焦点是学习者,而不是有关学科的教育规划。通过“需要分析”所分辨出来的需要,应该是专业发展活动,即可以让有关专业人员得到满足的需要[2]。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进行“需要分析”,除了考虑到学习者的需要之外,还要考虑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西南林业大学消防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前进行的“教育需要”调研中,主要考虑学习者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通过利用本科毕业设计和相关教研项目的支持,对历届毕业生就业方向、工作胜任情况、知识技术运用情况进行跟踪反馈;针对相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评价、岗位适应情况和欠缺技能等方面进行回访;并邀请相关行业一线工作专家对培养方案进行研讨,最终确定了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专业定位。

1.2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与传统本科之间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传统本科培养的是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良好自学能力的精英型人才。目的是为更高层次教育提供生源的任务,其培养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但其岗位针对性不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适当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适当的专业技能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即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3]。这种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问题能力是区别于应用型专科人才最大的特征。

依据西南林业大学校情,我校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主要着重体现为“应用型”,而非传统“学术型”或“研究型”。为此,我校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知识扎实,掌握火灾科学基本理论、消防政策法规和消防安全技术与方法,能在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消防技术及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评价、检测、监察、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培养方案改革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凝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消防工程专业自2003年以来逐步明确专业定位,着眼于培养“用人单位能用、好用;学习者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经历了2006年和2012年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突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

2.1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培养方案由“三大教学体系”构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教学体系。消防工程专业总学分定为17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环节134.5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27.5学分,课外教学8学分。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见图1。

2.2培养方案制定思路

(1)以大安全类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背景,以森林消防、城镇消防两条主线为基础,采用“模块化”课程设置框架。消防工程专业一级学科为安全工程,这决定了消防工程理论基础是以安全科学,因此《安全系统工程》作为该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2)以“两条主线(森林消防、城镇消防)+三大模块(基础理论知识、火灾预防、火灾扑救及善后处理)”为骨架构建培养方案。结合我校校情,林业属我校优势学科,如何结合“林业”概念贯穿到消防工程专业中,建立有西部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是在两次培养方案修订中一直专注的问题。为此,结合“教育需要”和专业特色并举,构建了森林消防和城镇消防两条专业发展主线,并将森林消防、城镇消防共性的理论部分从学科角度加以概括,如《消防燃烧学》和《林火原理》两门课程。

(3)以为地方企业和公安消防部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总体目标,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为满足地方公安消防部门、铁路消防部门和消防工程公司等对消防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在培养方案修订前的历届毕业生跟踪反馈,增加了专业核心课程中城镇消防的比重,由2003版教学计划的50%提高到2012版教学计划的75%。

(4)增加选修课数量、种类和层次,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适当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实行宽口径,重实践。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就业时选择与消防相关的工作,但将近三成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大学生村官或进一步深造。为满足这些学生的“教育需要”,培养方案中增加了选修课数量、种类和层次。如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进行,旨在扩展学生视野;专业选修课程可以根据拟就业方向进行选择。

3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消防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科专业,其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较多,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将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和拓展,这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1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实验方面。在实验教学工程中,学生仅依据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与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深入的理解实验的内涵[4]。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存在缺乏对结果深入分析等问题。

(2)课程实习(设计)方面。由于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每个课程设实习(设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没有从全局性、系统性进行考虑。实习基地比较缺乏,企业从经济方面、安全方面考虑,不愿接受在校学生来企业实习。多数实习单位没有同学校建立单位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靠教师个人联系,这使得这种合作关系不够紧密。

(3)毕业设计(论文)方面。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相对陈旧,涉及的实际问题较少,缺乏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训练。期间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求职,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精力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3.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探索

(1)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重,降低验证性实验项目比重。我校2012版消防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不断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研究性实验为主。如《建筑材料》实验课程不再以某一实验方法为教学手段,而是以综合判定材料性能指标为手段,既依据相应国家标准,又在创造性上开拓检测材料性能指标的新方法;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如在过去办学9年中,消防工程专业获得6项大学生创新基金的资助。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2)整合与优化课程实习(设计)内容,变课程实习(设计)为综合实习(设计)。根据课程的特点及课程之间的关联程度,整合课程实习(设计)内容,以专业为主线,打破原有课程的界限,注重多学科、多课程知识交叉和集成。如可以将“防排烟工程”课程实习(设计)和“消防给水工程”课程实习(设计)相结合,“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课程实习(设计)和“消防技术装备”课程实习(设计)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改变单科课程实习(设计)各自为政的现状,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课程实习(设计)。

(3)探索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构建“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机制。为了使学生能深入了解毕业后的工作,学校积极加强了与社会单位的广泛联系,构建“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机制[5]。利用我校在技术、人才、科技成果方面的优势,主动地为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开展各类应用型课题研究、技术咨询、培训等。在与政府和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学校也依托合作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平台,如最近五年,西南林业大学先后与云南省消防协会、云南森林自然中心、楚雄紫溪山自然保护区、云南华铄消防培训学校、云南泰康消防化工集团等单位签署了消防工程专业共建协议。

(4)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方式。鉴于应用型本人人才与传统型本科人才的区别,我校将毕业论文(设计)提交形式分为工程设计方案、科学研究论文、制作的实物三种类型。学生不再专注于论文,而是更多的转向创造性的设计和动手能力的制作上,是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大大提高。

(5)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鼓励“双师型”人才。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6]。我校在2012年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并在制度上和经费上给予了保证。目前,我校消防工程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42.8%,确保了各项实践教学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凝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西南林业大学2012版消防工程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修订组一致认识到消防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适应时展要求,通过培养方案中“三大体系”和“两条主线”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消防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致谢:

本论文得到了西南林业大学消防工程教研室同仁和西南林业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韩霜,宋晓明.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9):3182-3183

[2]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9):5-8

[3]陈芳,马天柱.试论应用型本科教育[J].教育学论坛,2011(14):236-237

[4]刘金龙,李长花,王青,安静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93-96

第2篇: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一、引言

安防行业是我国信息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其市场化的过程中,对市场、专业人才和扩大知名度等需求越来越大,但国内拥有安防专业的学院却并不多。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筹)就是一所专门以培养安防技术技能人才的一所公办高职院校。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筹)作为一所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培养公共安全管理和工程类人才的公办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资源,借鉴企业一线技术经验,利用我院专业特色,对接安防行业,学院依托各专业特色,创新性地分三层次多手段实现了与安防行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二、“三层次多手段”的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我院开设有公共安全管理、安全防范技术、消防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设计(交互信息设计方向)等五个专业,五个专业各具特色,经学院顶层设计,与安防行业深度对接,实现了从企业管理、产品设计、产品技术等三个不同层次与安防行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性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层次一:安防行业企业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和消防工程技术专业等两个专业依托学院政府办学的资源优势,不仅与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安防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更与温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温州市司法局、温州市消防职业培训基地等安全相关政府机关单位建立了校局合作协议,双管齐下,使得学生可以从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两个角度出发,多角度深入了解安防行业企业管理特别是企业安全管理方面。

我院更创新性的与温州市消防职业培训基地等单位及培训机构合作,鼓励学生就读期间就培训并考取“初级建(构)筑物消防员”和“安全员证”等职业技能上岗证,即提高了学生的行业理论知识,同时也增加了未来的就业竞争力,甚至毕业即能上岗。

(二)层次二:安防行业产品设计。任何一个产品的诞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它需要前期的洞察战略及产品需求,进而确定产品功能;再到后面的结构框架元素安排,最后才是采用技术的手段去实现、创造产品。而我院的工业设计专业(交互信息设计方向)就是致力于前期安防产品的调研、设计的,即去解决市场需要怎么的安防产品、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安防产品、怎么样的产品安防产品能给予人们最佳的使用体验。

为了培养这样的产品设计人才,我院与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安防行业龙头企业和杭州跨界科技有限公司等产品设计企业都建立了合作互助协议,深入发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模式。

我院积极邀请其他前辈高校校校合作,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如2015年9月24日,我院就特邀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凌浩教授来我院参加“交互设计专业建设研讨会”,并为我院2015级新生举办“信息交互设计的10个关键问题”学术讲座。同时我院工业设计专业已与7家相关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并正在与其他10家企业洽谈,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践、预就业等的机会,并可校外专业技术工程师授课,培养适合更合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型人才。

(三)层次三:安防行业产品技术。一个产品的诞生――技术是核心生产力,我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和安全防范技术专业这两个专业则是侧重安防行业产品技术方面。物联网和安全防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依据特定需求完成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工程安装及维护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则是最佳的一个途径。

首先,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把企业引进来,更把学生送出去。如我院2015年6月邀请深圳景阳科技公司召开校企合作暨“智慧城市”新品技术交流会。让全校师生都经历了一场高新科技的盛宴。2015年暑期,学院组织本专业学生赴宇视科技、海康威视、苏柏科技、汇昌科技、奥乐智能化、手掌信息科技、市局科通等几个行业内名列前茅的企业进行暑期专业实习实践活动,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我院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合作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培育双师型教师团队。物联网专业教师与天地人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积极研发“起卧状态检测器”项目(起卧状态检测器是为了体现对老人的关爱而设计,满足子女对老人睡眠及健康状况的随时监控和掌握。)、与公安联合研发“公安双网双平台标准制定”等等。

再次,学院在校企合作订单班上也做了初步尝试,2015年国内安防龙头企业宇视科技合办了宇视科技班,经过层层选择,最终选拔了6人,创新性地在本院老师进行授课的同时邀请宇视科技的高新专业技术工程师来校给予指导,联合培养更合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型人才。

三、“三层次多手段”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初步成效

我院虽然只筹建三年,但我院现有的五个专业就积极探索三层次――企业管理、产品设计、产品技术,多手段――校外专业实习实践、专业考级考证、企业进校园和顶岗实习等的方式,统筹整合全院资源,与安防行业实现了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校企合作,学生得到了发展

1、通过校外专业实习实践、专业考级考证、企业进校园和顶岗实习等形式的校企合作,使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进企业实习锻炼,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任何形式无法完成的。

2、校企合作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目前,应届毕业生在谋求就业遇到的障碍之一是信息不对称,不能获得必要、及时的就业信息。通过校企合作,极大地增加学生接触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将会大大有益于毕业生的就业。

(二)校企合作,教师得到了发展。校企合作,搭建了教师锻炼、提升的平台。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我校各个专业都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和就业问题,而且还为各专业教师提供了学习锻炼、提升素质的机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学校采取参观考察、和企业联合开发项目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同时了解企业用人规格,便于学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实效。部分教师还考取了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使学校“双师型”教师不断增加。

总之,我院在校企合作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些许的成效,但是还是远远不够,下一步我院将会把校企合作作为专业建设的工作重点,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更多适应社会要求的实用型人才。(作者单位: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

[2]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0.

第3篇: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应用型;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67-0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为适应社会需求,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必须以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提炼、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问题和实践教学方法,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本文就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近几年的专业建设探索实践,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模式进行探索和总结。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中还不能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专业教师团队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专业建设时间不长,导致本专业长期教学积累有限,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校外专家和行业专家指导,不能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与市场需求对接。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能满足企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新兴专业,专业建设时间不长,人才培养方案由团队教师制订,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不能反映市场的最新动向,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得 到行业和企业认可。

(三)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比重较大,实验实训类实践环节比例不高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应着重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不恰当,受实践场地影响,实验实训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比较低。

(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缺乏,不能产教融合,影响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和提高

专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有限,大多实践课程安排在校内或是演示教学,学生不能根据具体工程项目需求独立完成工程设计,缺乏工程应用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方法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加大实践学时比例,校企共建实习单位,提高人才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就业市场竞争力。

(一)抓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团队素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把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鼓励本专业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和江苏省建(构)筑特种行业执业资格等行业资格认证考试,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进行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引进与本专业相关专业教授、博士和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素质。

强化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鼓励本专业教师到南京普天天纪楼宇智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电子有限公司和南京消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实验室参与企业科技攻关,进一步提高教师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聘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通过培训、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同时,邀请“建筑智能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专家进行专业发展及专业实践教育等方面的指导,校企共同建设实验教师队伍,开展实验、实践教学。

形成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及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校企结合,高学位比例高,爱岗敬业,能满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的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

(二)以行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到专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就业指导体系中来。行业专家与企业技术负责人,校企共同确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能力要求;由企业联合学校组建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专业突出工程应用,整合知识能力体系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行业特色,构建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拓展课程和工程实践五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理论基础和工程应用能力,如下图所示。

(三)基于理论课程学习,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培养比重,结合工程项目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结合实践课程强化学生创新应用能力训练,开展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根本的实践教学,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实践类环节在总学时中的占比,并形成鲜明的工程技术特色。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工程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科研创新及各类竞赛,将实际工程融入课程设计、工程实习中。

通过上述环节,学生已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和技能,在毕业时,基本能够胜任岗位需要。

(四)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产教融合,实行学历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相结合

加强与行业主管机构、相关企业产学合作,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能力本位制的培养模式。联合相关企业,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广泛建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并共同建设了智能消防系统、智能安全防范系统、楼宇电梯监控系统、暖通空调实训系统、信息化智能小区实训系统、系统集成实训系统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所特有的实验实训平台,这些实验实训平台为学生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针对具体工程项目联合攻关,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施工中来,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指导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学生毕业时即拥有从事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和光缆认证测试工程师(CFTT)证书,以及安防维保、消防维保等执业资格证书。

三、结论

通过近几年对该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和改革,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得到了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逐渐得到增强。从就业后收入水平来看,本专业人才就业薪水平均高于省内非211高校的平均月收入。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社会竞争力,与企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2] 靳宏,陈虹,莫岳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2012(12).

第4篇: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安全工程;培养方案;修订

安全工程专业最早是从煤炭行业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安全工程专业逐渐发展到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地质冶金、电子电工、铁道交通、环境生态、核能源、建筑等行业。但未有一所院校的安全工程涉及三农(农村环境安全、农业生产及产品安全、农村公共安全)安全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中各种安全事故不断发生:(1)农业机械化生产迅猛发展,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有机户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农机事故的增加;(2)镉米事件引发的各种农产品安全问题;(3)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和幼童的数量加大,因此产生一系列的公共安全问题;(4)农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扩大,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是国内第一所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农业院校,专业依托学校农业的背景,以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依靠,拟发展化工安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安全、农村公共安全以及环境生态安全等四个方向。拟在培养能够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人才,解决农村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虽然国内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逐年增加,但是我国目前的安全工程专业尚处于逐步发展的过程,各高校在大安全基础上发展不同方向。因此全国各个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存在差异。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刚刚起步,在培养方案设置及优化上处于探索阶段,根据现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对湖南农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及修订进行探讨。

1现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毕业生反馈信息

从现有的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没有明显的侧重方向,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均属于“大安全”,跟开办专业时拟发展的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安全、化工安全、环境生态安全以及农村公共安全方向相差太远。因此,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根据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现有资源,增开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实验、农产品安全与清洁生产、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等课程。另外,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课程偏少,安全工程是工学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此次修订,增加了化工安全工程课程设计课时,将实验课程模块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根据我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毕业生工作中所需知识的反馈情况,我校培养方案中选修课中的一些课程及课时设置不合理。如: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辐射防护与保健物理与环境工程中部分内容有大量重复,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与安全管理学、安全评价等课程重复率较高,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也与安全管理学中部分内容重复。增加了安全管理学的课时数,调整了相应教学内容,将安全评价与预测设置为必修课程,增加课时量,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课程去掉。增设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2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修订

众所周知,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1]。培养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本专业的发展。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实施手段、内容、评判标准等内容,也决定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更决定了人才成长、发展的方向[2]。为了培养出懂农业与安全学科知识的安全人才,建设具有农业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合适的培养方案在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起着很重要作用。培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课程体系的修订及设置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设置合适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懂农业与安全学科知识的安全人才,以现有的教学基础和经验为出发点,对现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修改。经过探索和讨论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包含四大模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教学以及素质拓展。其中公共课和专业课都包含了两部分,选修课和必修课,实验课程包含在必修课程中。实践教学模块是必修课,包括了设计、实习等。素质拓展为课外选修课。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意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3.1课程设置

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必修)根据国家要求进行设置,包括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政治、外语、物理、化学和军体类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政治类课程缩短了理论教学,增加了实践部分。专业必修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是学生掌握安全基础知识理论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课程有安全管理学、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检测技术、工业通风与防尘、职业安全与健康、化工安全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安全评价与预测、环境工程学。另外,为了扩大学生的安全知识面,有更广的就业面,开设的选修课包括安全法律法规、燃烧与爆炸学、安全心理学、危险化学品管理、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消防工程、建筑安全工程、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安全信息与数据库、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选修课来充实自己。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培养方案中将实验进行综合模块化,并增加了部分实验的课时。主要专业实验:现代工程制图实验、安全工程基础实验、安全管理实验、安全技术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实验等,实验中包含了各个专业课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综合性实验。在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制图课程设计、化工安全课程设计、工艺通风与防尘课程设计、安全人机工程设计的基础上,还开设了社会安全教学实习、工业安全教学实习、农业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社会调查、金工实习等多个实习课程,意在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3.2课时设置及学分要求

在安全工程所有的课程中,公共课程根据国家要求,设置18学时为1个学分,公共课必修课程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设定学分为84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方案要求至少选11.5个学分。专业必修课程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特色,以及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适当的学时,24学时为1学分,总的学分为3分。专业选修课设置12学分的课程,学生选择分的专业选修课进行学习。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环节,有28.5个学分,素质拓展不计入总的学分要求中。综上,本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学分要求总计172个学分。

4小结

总之,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其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安全工程师[3]。我校安全工程开办不久,培养方案还在探索过程中,需要不断改革更新。但改革是困难的也是必需的,在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方面需要长时间的探讨与研究[4]。如果不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其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必然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也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从而辜负社会期望[3]。本文根据学校专业特设及现有安全培养方案存在问题、毕业生的反馈等介绍了本校农业特设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修订情况。

参考文献

[1]叶勇军,李向阳,王淑云,蒋复量.核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2(34):130-131.

[2]邬长城,谭朝阳,王桂赟.高校化工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探讨[J].广州化工,2013,41(12):246-247.

[3]任森,王文才,任玉辉,杨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6(7):40-41.

第5篇: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工程制图 安全工程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TB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55-03

Abstract:Engineering drawing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safety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in safety engineering specialty,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rries out the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reform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It is shown that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which matches with the security specialty can help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an provide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 security students and students in the security field. Employment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In addition, the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domestic security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related courses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Engineering drawing; Safety engineering; Teaching content

安全工程专业主要服务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安全评价机构、科研院所等的安全相关部门,涉及的领域包括建筑、化工、矿业、机械、交通运输、公共安防、环境等10多个学科领域。在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图学教学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使命,在图学课程组织和教学过程中还应着眼于学生工程化能力提升与创新力培养。《工程制图》是一门具有很强专业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工程制图》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工程项目设计以及计算机绘图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标准化意识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态度,为后续安防、消防工程及安全人机工程等专业课程及工作打下基础。显然,提高《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提高工程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安全工程专业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目前,其《工程制图》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仍停留在投影理论和绘图技能等基础方面,缺乏与专业教学体系的融入。通过对相关高校调研,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类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内容,某些高校设置了计算机绘图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基本没有涉及与安全工程技术行业相联系的实际应用类的教学内容。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由于后续课程涉及智能安防工程、建筑安全等课程,若教学内容仍停留在机械制图等内容上,会造成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于安全工程专业,需大力加强《工程制图》的实践性教学建设以及与专业相匹配的教学内容改革。

2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目标

2.1 建设安全专业《工程制图》课程内容新体系

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充分认识并不断强化《工程制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断深化《工程制图》的内涵,拓展《工程制图》的外延,使《工程制图》的课程内容体现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注重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安全工程专业智能安防工程、建筑安全及安全人机工程等后续专业课程及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建立《工程制图》课程内容的新体系。

2.2 培育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良好的工程素质,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探索一套以创新思维和设计绘图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新型教育技术为手段,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培养要求,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及工程设计能力的教学方法。

3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教学内容改革

在正确认识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体系的主线、核心进行重新定位。建立既符合安全工程R等瞬排嘌目标的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制图》课程。

3.1 分析《工程制图》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正确进行课程定位

《工程制图》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前沿后续课程如图1所示。前沿课程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分别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使用能力以及电气相关的基础知识;后续课程包括智能安防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建筑安全、电气安全工程、机械安全工程等。此门课程除了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外,还需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系统设计能力。可以看出,《工程制图》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既起到专业基础课的作用,又起到专业课的作用。

3.2 根据课程定位,整合优化课程内容

《工程制图》内容广泛,细分应是机械制图、建筑制图、电气制图等类别。针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对《工程制图》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适当削减传统教学内容即画法几何内容,除介绍基本的投影理论外,重点讲述与工程实例相关的识图与绘图内容。此外,在机械专业制图基础上增加建筑制图、建筑电气工程及安全防范工程等内容以及各专业《工程制图》相关标准。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3.3 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根据《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进程及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实施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3.1 引入工程项目,扩大课堂外延

注重将学生周边的工程实例或者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并鼓励学生参观学习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如在讲授建筑视图的识读与绘制时,可将校内的各种建筑构型引入,并与教材中的构型进行横向对比,建立教材知识与实际工程之间的纽带;在学生进行建筑视图绘图训练时,可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宿舍楼的平面图立面图进行实际测量并绘制。通过上述方法,可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通过实际的测量和绘制,也可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3.3.2 注重工程案例的延续性与整体性

《工程制图》课程主要内容按照建筑工程图、建筑电气工程图和建筑安防工程图的顺序来构建,每一部分内容均采用项目式教学,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图纸进行识图与绘图训练。

理论课上以某一教学楼为例,分别讲解建筑工程、电气工程以及安防工程的相关标准、工程图纸识图与绘制方法等内容。实践课程上让学生以自己所在宿舍为对象,分别绘制建筑工程图、建筑电气工程图和建筑安防工程图。学生以自己宿舍为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和绘制,掌握建筑工程图纸的绘制,在进行电气工程以及安防工程训练时,依然在之前所绘的建筑平面图基础上进行电气系统和安防系统设计。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自成一体,知识点融汇连贯,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工程制图》课程的所有内容。此外,通过对自身熟悉的对象进行学习,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创新能力。具体实施方案见图2。

3.4 课程考核

由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法也要向多元化、多样化综合测试的方向转化。考核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起着导向的作用,将考试内容与创新学习结合起来,将考核转变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定。该课程考核方式突出“重过程体验、重平时表现、重能力培养、重思维创新”的指导思想,根据课程特点和训练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1)将单元实训记入成绩。《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设计性课程,每周均进行上机实训,实训作业内容要有利于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计算机绘图考试采用评分标准量化。对于考试内容,一方面检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考核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一步都有具体分数设定,按每一步骤给出成绩,使机考具有量化指标,评分标准达到统一化。

4 结语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今天,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工程制图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学院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实践证明,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工程制图教学改革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创新能力,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玉杰.工程制图与三维CAD的融合[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2-134.

[2] 阮予明,林党养,吴育钊.《机械制图与CAD》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c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10):93,110.

[3] 孙成才.《CAD制图》校本教材建设中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6):31-33.

[4] 王军峰.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3

第6篇: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范文

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均表现活跃,社会财富也在迅速积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型的高层建筑、特大工矿企业不断呈现,机场、车站、码头等城市设施规模也不断扩大。城镇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城区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不足、市政基础设施落后、引发火灾的各种因素激增等等。面对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与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需求,已成为城市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1 高层建筑――城市消防的“痛点”

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的标志。高层建筑在大城市中密集程度高,建筑体量大,容纳的人数非常多,它们以现代建筑艺术、工艺、美学的结晶,改变着城市的空间特征,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和科学进步的重要标志。高层建筑的发展加快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扩大了城市的使用空间,增加了更多的绿化面积,丰富了城市的轮廓线。在我们惊羡于高层建筑的同时,万万不能忽视高层建筑背后隐藏的巨大不安全因素:火灾、摇摆、沉陷。

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一直是现实的世界性难题。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发生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火灾呈现伤亡人员多、扑灭难度高、经济损失大、社会影响深的特点。例如,2010年11月15日14时许,上海胶东路一座28层公寓住宅楼发生重大火灾,造成58人死亡的惨剧。2011年12月3日,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工业东路的第九十一中心医院3号病房楼外墙保温层着火。由于扑救及时,火情得到迅速控制。

目前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主要还是靠人员自救和高层建筑自身的消防系统设施灭火,虽然可以用云梯车由户外进行灭火救人,但仅限于15层以下。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情况错综复杂,扑救难度大,极易引发群死群伤。时代让建筑物越来越高,但是无论是救火的云梯还是水枪的喷射高度都是有限制的,难以跟上楼层向上发展的步伐。

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

(1)高层建筑烟火蔓延迅速,极易形成立体式火灾。在火灾发生时,高层建筑内的楼梯间、管道井、电缆井、排气通道等竖向管井,就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为火势的迅速燃烧、蔓延、扩大提供了途径。在燃烧猛烈阶段,烟气沿着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扩散的速度能达到3~4米/秒,在无阻挡的情况下,一座100米的高层建筑,只需半分钟左右,烟气就能顺着竖向管井扩散到顶层。此时若加上高楼受气压和风速的影响,使火势更猛烈,蔓延更迅速,极易使整幢建筑形成立体火场。“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在高层建筑中尤为突出。一旦大火烧透门、窗或设备孔洞等,烟火就会进入疏散通道,使人员的疏散变得难上加难。

(2)高层建筑内部情况复杂,人员疏散困难。高层建筑内人员高度密集,各自的智力、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异很大,一旦发生火灾,往往会出现一片混乱;楼层高,垂直疏散距离比较长,需要的疏散时间也长;加之人的疏散与烟火蔓延的方向相反,不得不在烟熏和热气流的烘烤中进行,这些都就进一步增加了高层建筑人员疏散的艰巨性和危险性。实验表明,一座11层的建筑物的人员疏散时间需要6分半钟,18层为7分半,50层为2小时21分。而一般火灾从起火到蔓延的时间间隔仅为7分钟,在6分钟时,火场的温度已达到300~400℃,因此,火焰发展速度比人员疏散速度快。烟气的毒性和遮光性还会增加疏散人员的恐慌心理,为安全疏散带来极大困难,人员踩踏、摔死、跳楼等惨剧往往是在疏散的慌乱中发生。

(3)高层建筑层面空间狭小,灭火救灾困难。 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因其建筑特点使得其与普通建筑有很大差别,难度相当大。首先是登高困难,不易接近火点。据测定,年轻的消防人员如携带两盘水带和一支水枪徒步登楼,在24米高度内,体力尚能保持正常,超过这个高度,体力就难以支持。当高楼失火、消防人员徒步登高,不仅消耗体力,还会与自上而下的疏散人员发生“对撞”,加之热辐射强、烟雾浓、火势蔓延快等,贻误灭火战机。其次是云梯高度受限。目前,全世界消防体系中最高的云梯约130米,北京、上海这类超大型城市消防系统中最高的云梯不过100米,其他城市的消防云梯大都在20~45米之间。作业时消防云梯车只能升至限定值的80%左右,当地面风力达到4~5级时,云梯车无法升高作业。第三是用水量大,垂直供水困难。用于灭火、冷却和控制蔓延扩大的消防用水量相当大,除依靠建筑物本身的供水能力外,还要由消防设备千方百计往高楼接力供水。50m以上部位已超出室外消防设施的供水能力,只能完全依靠“自救”灭火。这些客观情况告诉我们高层建筑火灾救援成为世界性难题的原因所在。

我国和世界各国针对高层建筑的特点,制定了“立足自救”的原则,也就是说要依靠建筑物内的人员,利用建筑物消防设计配备的灭火系统和灭火器等对早期火灾及时扑救。

另外,高层建筑燃烧范围大、火势猛烈时,外墙的采光玻璃、广告牌、空调辅机等会受热脱落,这些坠落物会刺破水带、危及车辆器材、威胁消防人员的作战行动、影响消防作业的顺利进。

(4)高层建筑现代化设施多,电气火灾更为突出。高层建筑内电气设备越来越多,用电量十分惊人。因此,高层建筑中最危险的火源是由用电设备和电气线路引起的电气火灾。导致电气火灾的原因除了设备故障,人员操作不当,或忘关加热器外,主要是线路严重超负荷运行,导线过热,导线的绝缘层遭到破坏或绝缘电阻下降,导致短路;还有接插件,导线连接点的接触电阻增加引起打火,最终导致短路。一旦相线对中线或相线对地线之间短路,就会造成电流突然增大,酿成火灾。

高层建筑存在的消防隐患

高层建筑的“先天不足”足以让人们胆战心惊,而高层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隐而未现的问题。

(1)防火设计先天不足

我国1995 出台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以下简称《高规》),这一规范的出台为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提供了政策保障。但一些缺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没有设计防火分区,消防布局不合理老式建筑,成了这一规范管理的症结。如何在不符合规范的建筑内创造安全疏散条件重新合理布置安全疏散设施以及防火分区,减少和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成了现在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国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根据建筑物类别定出耐火等级,再根据耐火等级规定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但是新型结构(如索结构等)并没有涵盖在规范中,目前也没有相应的标准对用在高层建筑中的新结构、新材料的防火性提出要求,实际工程中也常有不同规范标准发生冲突的现象。

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设计人员如果对国家规范和某些设计标准理解不透彻、不全面,就容易导致疏散通道、前室、楼梯间、避难层及合用前室等消防场所的设计出现缺陷,埋下火灾隐患。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水平不可能仅体现在消防的设施上,还体现在建筑的结构、材料的选用、给排水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这一点已经引起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视。

(2)高层住宅避难层“空白”

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想从大楼外实施营救可能性很小,这时一般就需要自救。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由于楼层很多人员密集,火灾发生时尽管有防烟楼梯间等安全疏散设施,但人员还是很难一下从高层疏散下来,所以在其适当楼层设置一块安全区,也就是避难层,供疏散人员暂时躲避和喘息是极为重要的。我国《高规》中就对高度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要求设置避难层(间)。据统计,国内许多高层公共建筑都设置了避难层,但多数避难层一般是与设备层、消防给水分区系统和排烟系统分区有机结合设置。现在70~80m 高的住宅楼已比较普遍,超过百米高的超高层住宅也拔地而起。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高规》中并没有对高层住宅的避难层作类似规定。

(3)消防设施失效

根据消防工作必须立足预防的需要和《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强制性条文要求,高层建筑内要设置最基本的消防设施包括:设有火灾报警控制设备和消防控制设备的消防控制室、室内消火栓、自动喷淋装置、安全疏散系统、排烟系统、自动防火卷帘系统等。但是,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大都存在设施配备不齐、设施质量不过硬、消防设施失效等诸多问题。消防设施中的“缺斤短两”、质量性能差、功能不全和违规使用比比皆是,火灾时将建筑平面分成若干防火分区或防火单元而设置的防火墙、防火卷帘、防火门及防火水幕,由于人们对这些设施不了解且不注意维护,使这些消防设施损坏或失效,变成了高层建筑的消防摆设。加上在隐蔽工程和材料使用上存在先天性火灾隐患、技术保障不到位、装修时破坏建筑结构和防火分区,将高层建筑打造成一个活在隐患的汇集体。

(4)消防通道不畅

目前供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云梯车的回旋半径至少应大于15米和18米,操作面的长度至少大于扑救面的边长,且不应小于18米。紧急情况下,消防水灌车、曲臂车和云梯车需要交会,消防车道应为6~7.5米。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无论是救人还是灭火,首先要考虑到消防车能开得进,消防队员上得了楼。但实际情况是消防通道和消防登高车操作场地多被停车场、绿化地代替,消防通道也往往被挤占、堵塞。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高层建筑的消防灭火救援工作。

(5)消防管理不到位

当前国内高层建筑消防管理中普遍存在3方面问题:一是人们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对电、气的安全使用重视不够、缺乏日常消防排查动力,缺乏火灾应急方案,发生火灾时应急措施难以到位;二是高层建筑的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高,难于胜任定期维护、检测各类消防设施的工作,有些管理者甚至不会操作消防设施;三是高层建筑中的人员自救逃生常识相对匮乏,自防自救能力差。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造成火灾时救援难度增大、逃生几率降低、生命财产损失巨大等恶果。

重庆曾对全市5711栋高层建筑做过一次消防隐患的面上调查,排查出隐患26798条,见表1。排查中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建设源头把关不严格、消防技术规范调整变化较快、建筑消防工程质量无法保证、消防电子产品兼容性差更新频繁、社会单位主体责任未落实等方面。下面以2个高层火灾的例子说明管理到位与否,消防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例1:2009年2月9日晚,北京央视高159米的配楼发生火灾,该建筑东、南两面着火,火势达80~100米高,5个小时后大楼内14层以上的火还在燃烧。火势无法完全控制的主要原因是楼内因施工没有灭火水源,消防贮备水挪用、楼内停电消防泵停运、消火栓系统无水、部分管道及喷淋头冻裂,消防车的水枪只能达到60米。北京市消防总队共调集85台消防车、595名消防官兵,经过近6个小时的奋战,才将大火彻底扑灭。除建筑的外立面严重受损外,造成1死7伤,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

例2:2007年8月14日当时在建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发生火灾。一个多小时后火灾被扑灭,无人员伤亡。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灭火奇迹,首先,得益于消防人员在该楼完成的一次测试高层建筑供水高度的消防演习,增添了压缩空气泡沫主战消防车等设备;其次,该工程根据有关规定配备了消防临时供水,大楼内部临时竖管供水系统完好;最后,消防人员在附近的金茂大厦和停车场找到消防栓,铺设了二路供水线路,确保了灭火水源充足,并在一个多小时内,将分布在各楼层的多处起火点扑灭。

超高层建筑限高迫在眉睫

“如果你在大楼第63层工作,离地面200米,大楼突然发生火灾,你该怎么办?”这是北京市消防宣传时向在高层建筑上班的人最先提出的问题。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可这个问题却日益威胁着人们的安全。

一名身强力壮的消防员从第33层跑到第1层,用时35分钟。如果是身体素质较差的老弱妇孺,所需时间肯定翻番。而火借风势,30秒内就可以从第1层到达第33层。这样算来,人们跑到楼外逃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面对我国不断“长高”的城市,很多专家已经指出,盲目建高楼未必是好事。建筑首先应该强调适用和经济原则,超高层建筑在很多方面存在缺点。首先,超高层建筑必须使用最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成本很高,盖一栋200米高的大楼的成本,甚至比盖两栋100米高的大楼成本还要高。虽然中国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可还没有稀少到非要盖超高层大楼来解决的地步。其次,超高层建筑并不适用。楼层越高楼内的人员越多,要到达顶层甚至需要在楼层中间换乘电梯。如果电梯出现故障,给使用者带来的麻烦更大。上下班的人流高峰,会造成楼层拥挤,也会使超高层建筑周围出现人流高峰和车流高峰。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说,超高层建筑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曾是城市形象的标志,但从安全的角度而言,不应该盲目兴建。每一个超高层建筑都无异于一条竖立起来的街道,存在着安全、内部交通、环境、能源消耗等多种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建这样的高楼纯粹是自找麻烦。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高层楼宇日常管理开支十分高昂,一批超高层建筑几乎已经被庞大的开支压垮。建筑高度超过300米之后,建筑成本很高,同时还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内部交通问题,已经失去了所谓的节约土地的意义。应当承认,超高层建筑技术更复杂,工艺更先进,投入更大。有些开发商、投资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把建超高层建筑看成地方性的标志工程、形象工程,作为“宣扬政绩、树碑立传”的大事,在他们做决策时候,恰恰忽略了超高层建筑的安全隐患。

国家提出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可这个决策在很多地方被曲解为城市规模更大,楼房更高,于是出现了大量超大城市,出现了大批超高层建筑。

限制超高层建筑,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不仅是从建筑经济、建筑环境、建筑规划、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权衡,更是从城市安全、消防安全、生命安全方面进行的考虑。限制超高层建筑已经写进了我国城市综合减灾应急体系建设的规划中。

城市建筑密集到一定程度,无法再向水平方向和上部空间扩展时,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地下空间。这里所提的地下空间包括了3方面:(1)在原有人防工程基础上改建的地下建筑空间;(2)普通高层建筑的地下空间;(3)地下交通设施。目前地下空间的利用多为公共建筑(如图书馆、体育场所、停车场);地下商业经营(商场、餐厅/酒吧、健身房/歌舞厅、地下仓库、地下公寓);交通网(如地铁、隧道、地下通道);公用服务设施(如各种管道、电缆等);能源贮存(如地下油库、地下液化石油气库)等。

地下建筑空间在扩大城市使用空间、改善城市景观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在城市中,有计划地规划营造地下建筑,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对节省建筑用地、改善交通状况、扩大城市空间容量、节约能源、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效果显著。我国对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还具有解决城市就业资源匮乏,缓解交通拥堵、加速人员流动,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

目前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随着城市地下综合体和地下街的逐步出现,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呈现了综合化、深层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仅地下商场,就已逐步从单层发展为多层,建筑规模从最初的几百平米发展到几万平米,甚至十几万平米,使用功能也愈加复杂多样。例如沈阳时尚地下街建筑面积达3万平米,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以经营中、高档商品为主,并设有商务中心,金融网点等配套服务设施,主从业人员达 4000 余人。

地下空间的大面积开发利用,最引起人们关注的当属消防安全。

地下建筑空间的火灾特点

地下建筑空间的最大特点是封闭性,由地下建筑空间与地面相通的门、窗、孔、洞较少,通到地面的途径只有楼梯、电梯等人工设计的通道。“封闭”造成建筑空间天然光线差、只能靠人工照明,通风条件差、潮湿憋闷,对外的通道少、给人负面心理暗示等弊端。由于地下建筑空间的特殊性和使用上的多样性、复杂性,其火灾危险远远大于地上建筑,火灾的预防问题也要比一般建筑困难得多。

随着我国地下建筑空间的广泛利用和不断兴建,有关消防部门对地下空间的分类、分布、建筑特点、通风形式、消防设施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发现商用的地下空间普遍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其中地下商场(兼具了地下空间和大型商场的双重特点)因其人员流动量大、火灾荷载密度大、用电负荷高、隐蔽工程多,成为发生火灾次数最多,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场所。

地下建筑空间的火灾是最难扑救的火灾之一,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发烟量大、毒气重

地下空间火灾的发烟量与可燃物物理化学特性、燃烧状态、供气充足程度有关。在同等条件下,地下建筑空间发生火灾时的显著特点是烟量大、烟雾密度高、毒气重。这是因为地下建筑的烟雾扩散渠道有限,火灾产生的烟雾无法有效扩散,都积存在地下有限的空间内(地上建筑火灾产生的烟气有80%可通过破碎的窗户扩散到大气中);其次是地下建筑空间内的空气流通不畅,固体可燃物阴燃时间稍长,不充分燃烧会导致大量烟雾的出现;第三是地下空间燃烧中产生CO、CO2等有毒气体浓度迅速增加,这是地下建筑火灾中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2)火场温度高、易发生“轰燃”

当地下建筑空间发生火灾时,由于空间封闭,灼热的烟气很难排出,致使内部空间温度上升很快,烟气和热量的聚集,能使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到800~900℃,烟气的温度也可达600~700℃。这种地下空间的高温和高浓度烟气加上阴燃物多、内压大,极易产生十分危险的“爆燃”现象,空间的空气体积急剧膨胀,温度急剧升高,这种情况是地下空间火灾扑救的重大困难。

例如,1984年山西的某地下仓库火灾,总面积2810平方米,着火后共延烧了41天,火灾温度一直维持在1000℃左右,地下空间内CO浓度超过了人体承受浓度值的2000倍,并多次发生典型爆燃现象。燃烧物产出的热量几乎全聚集在建筑物内,除库内可燃物烧毁外,混凝土大面积破坏,局部结构塌方。再如1987年江西南昌老福山地下商场特大火灾,内部温度达800~900℃,延烧了17个小时,高温使商场内一切可燃物烧成灰烬,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大面积爆裂露筋。

(3)泄爆能力差

由于地下建筑基本上是个封闭体,易燃易爆物品发生爆炸时,泄爆能力差。黑龙江省鸡西市的一个人防工程,曾因汽油引起连续爆炸;武汉一座办公楼的地下室内因充满汽油与空气的混合气体而发生爆炸,这2起事故均使建筑结构受到严重破坏。

(4)人员、物品疏散困难

首先是地下空间发生火灾时,会造成严重缺氧。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15%时,人的肌肉活动能力就会下降;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10%~14%时,人就会四肢无力,产生判断错误;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6%~10%时,人就会晕倒;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5%以下时,人会立即晕倒或死亡。而地下建筑空间火灾造成的缺氧现象要比地面建筑火灾严重得多。

其次是地下建筑空间疏散出口少,人员只能通过楼梯才能到达室外,加上烟气的蔓延速度要比人员疏散速度快得多(烟的水平扩散速度一般为0.5~1.5米/秒,垂直上升速度比水平扩散快3~4倍),流动性难以把握,往往与人流方向一致,致使被困人员在能见度极低的环境内难以脱险。人员疏散尚且如此,转移地下空间的物品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以地下停车场为例,火灾发生时场内的汽车必须通过人员驾驶才能进行移动,大量的浓烟聚集,降低了司驾人员对视觉距离和方向的敏感性,十分不利于人员逃生和车辆疏散,而且地下停车场火灾还可能因所停车内油料的闪燃点较低,具有助长火势蔓延及爆炸的危险。

(5)可调用的消防力量和装备难以靠近火场

地下建筑空间自然采光差,火灾发生时浓烟弥漫,火场内部能见度极低,加上内部分隔错综复杂,通道弯曲多变,水枪射流往往鞭长莫及或击不中火点。火情不明会影响有效的火场指挥决策和火灾扑救,进出口少又使得可调用的消防扑救装备难以靠近火场。

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主要是以防为主,立足自救

在利用地下空间之初,开发商就要安装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好消防分区、合理地设置自动灭火设备。一旦发现初期火灾,就要利用地下建筑设置的各种消防手段将其扑灭,防止蔓延(关闭空调系统,停止送风,防止火势扩大,并迅速报火警;开启排烟设备,排除火场烟雾,防止烟雾扩大蔓延,提高火场能见度;迅速引导人员疏散至防烟安全地段;关闭防火门、防火卷帘,打开室内消火栓喷水灭火等)。这是提高地下空间安全性的积极自救。地下建筑消防系统的基本构成见图1。目前,对地下建筑空间火灾处置原则是救人先于灭火,多种情况下用水进行扑灭,必要情况时采用气体灭火剂或泡沫灭火剂,扑救战术一是选择进风口强攻,二是全面封堵实施窒息灭火。

地下建筑空间的火灾危害

(1)可引发地面建筑火灾

目前,很多写字楼、大型商场、酒店、高层住宅的地下部分都附建有娱乐场所、停车场、健身房、商业街,这些地下空间大多都设有与地上建筑部分相通的电梯、楼梯、管道井等。地下空间一旦发生火灾,产生的热量和烟气在“烟囱效应”的作用下迅速向地上建筑蔓延,严重的会引发地面建筑火灾。

1999年圣诞节,长春市夏威夷大酒店地下洗浴中心发生一起特大火灾,大火是由包房中一截未熄灭烟头引燃可燃物导致的。火灾发生时地下洗浴中心一片火海,浓烟将整个15层的酒店全部笼罩,消防队员分成若干小组逐个房间搜寻和营救被困人员。此次火灾过火面积347平方米,有20人在大火中丧生。

2000年12月25日晚上,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地下一层进行电焊作业时,电焊熔渣掉在地下二层家具商场的沙发上,引发火灾。发生在地下二层的烈火浓烟很快扩散到地下一层和地上各层,当时,地上4层的夜总会正有400多人聚会,下楼的通道被烟雾毒气封闭,一时疏散不力,竟造成309人死亡,7人受伤。洛阳大火是我国地下建筑火灾中死伤人数最多的一次。

(2)可威胁建筑基础结构的安全

一般来说,作为建筑物承重和支撑体系的墙、柱、梁、楼板、楼梯、坡道等钢筋混凝土构件,具有很好的耐火性能,火灾对这些构件的破坏有直接灼烧危害,或结构性能受到破坏。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火灾中严重损伤甚至倒塌的情况并不鲜见。

就地下空间火灾而言,“可威胁建筑基础结构的安全”并不是在危言耸听。尽管处于整个建筑的基础部位的钢筋混凝土更厚重而且热传导系数很小,当发生地下建筑空间火灾时,现场温度比地上建筑火灾的温度要高很多,加之散热困难,钢筋混凝土自然冷却所用的时间会更长,基础构件表面的裂化程度会更严重。这说明建筑构件在温度场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材料性能发生严重劣化,导致结构不同程度的损伤和承载力的下降。

决定构件温度场的主要因素是火灾的温度-时间过程、构件的形状、尺寸和混凝土材料的热工性能等。有研究表明,火灾温度超过600℃、采用水冷却的混凝土在工程上已失去利用价值;高性能混凝土在高温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爆裂的现象,导致钢筋外露、直接受火,降低承载能力。加上天花板、PVC下水管道、电线和照明设备的烧毁,地下空间火灾对整个建筑结构安全产生的威胁可想而知。

地下空间火灾向建筑工程、建筑材料、消防技术等领域提出课题

地下建筑空间火灾的严重危害性和后续带来的巨大损失向建筑工程、材料科学、消防技术领域提出了挑战。火灾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建筑物过火部分的安全问题,而地下空间火灾过后,因伤及了隐蔽的建筑基础部分,人们更加关心地下和地上整个建筑的安全问题。这是关系到经济发展以及火灾后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火灾工程研究的跨学科重要课题。

对于地上建筑火灾后的工作是组织专业人员对建筑结构和建筑构件的损坏程度做出评价,提出经济合理的拆除或修复加固处理方案,尽快地恢复生产和使用,减少经济损失。对于涉及建筑物基础的地下空间火灾后的评估,由于课题的交叉性和复杂性,针对火灾受损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性评估的研究较少。

对建筑工程领域提出的挑战涉及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结构可靠性理论、优化设计理论、建筑火灾安全设计理论、结构抗火设计研究以及对火灾后受损结构维修加固策略及施工工艺等多个方面。

对材料科学领域提出的挑战涉及了建立对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构件有效统一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检测及标准、建筑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特性变化、不同的冷却方式对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火灾后建筑物的加固材料多个方面。

只有从基础理论研究和火灾工程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制定出能够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规范标准,再用于指导工程实践。

大型空间建筑综合体(简称大型综合体)有很多种类:①机场、码头、车站等交通枢纽,其特点是大空间、多层次、立体交集,被称为大体积建筑;②大型购物中心、超级商场,其特点是虽然层间不很高,但平面面积很大,被称为大面积建筑;③写字楼群、综合性剧场、礼堂、展览馆、体育馆,其特点是采用中庭共享空间。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空间高(单层层高达10~16米甚至更高),面积大(单层面积达2~4万平方米甚至更大),与辅助建筑组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庞大的建筑综合体(建筑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钢材与混凝土提高了强度,新型建材的种类也大大增加,各种合金钢、特种玻璃、有机材料开始广泛应用,为大空间建筑实现轻质、高强的覆盖屋顶实现了有利条件。在结构体系方面,除了传统的梁架、桁架体系得到了发展,薄壳、折板、网架、悬索,以及张拉、悬挂、充气等新型结构也得以应用,实现大空间建筑的技术手段扩大到了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范围,见图2上海虹桥交通枢纽。

大体量、多功能的大型空间建筑综合体具有客流高度密集、多种系统设备共存、多种交通工具交集、包含着大量的致灾因素的特点。火灾是这种建筑的主要灾害之一,对其的重视程度排在了地震、爆炸和水灾的前面。对这类建筑综合体的消防设计,既具有一般公共建筑消防设计的共性,又因其面积大、空间高、使用功能特殊,消防设计具有一定的个性。

大型空间建筑综合体的火灾特性

超大空间建筑由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火灾特性与一般建筑不尽相同。

(1)火灾诱因多

大型空间建筑内部人流密集、功能复杂,设备繁多,存在着多种火源和大量的可燃物,不仅起火因素复杂多样,而且危险大。大型空间建筑的起火原因与一般建筑物起火原因相似:有因为使用明火不慎引起的,有因为化学或生物化学的作用造成的,有因为用电电线短路引起的,也有因为人为纵火引起的。

(2)氧气足、燃烧稳定,空间大、烟气扩散弥漫

燃烧能否成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限制火灾生长、扩散的手段及灭火的措施和计划是否完备。大型空间建筑中供氧充足,火源燃烧稳定,烟气产生量取决于可燃物的成分,不会发生轰燃现象。建筑空间高大,一旦火灾发生,烟气容易扩散弥漫;即使着火点所在区域的空调系统联动关闭,但相邻区域的空调系统仍在运行,会造成层化后的烟气加速水平向扩散,未被封闭的楼梯间,自动扶梯,管道井,排气道,均成为火灾蔓延的通道。而且火灾燃烧中的火羽流还会随烟气通过开敞的途径向四周传播,使火灾影响范围扩大。

(3)火灾探测和自动消灭难度大

大型空间建筑普遍具有“高、大”的典型特点。高大的空间导致顶棚处难以聚集足够的烟气、热量,致使常用的点型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器、普通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难以发挥功效。消防系统的设计是此类建筑消防设计的难点,主要体现在防火分区设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防排烟系统设计等几个方面。

(4)人员密度高、疏散困难

超大空间场所多为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绝大多数人对场地疏散路线不熟悉,更不了解建筑布局及周围环境。在火灾情况下,人员容易惊慌,加上空间大、疏散距离长、能见度差、心理恐慌等因素,如果在防火设计上面出现问题,很难做到及时、有序地逃生。

(5)不同功能区域的火灾强度有较大差别

大型空间建筑是将多种使用功能体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通过步行道、楼梯、自动扶梯、电梯等相互衔接串联,形成了功能的连续和空间的衔接。由于空间内各功能部分的火灾荷载不同,不同功能区域的火灾强度有较大差别。

大型空间建筑综合体对传统的建筑防火设计提出严峻挑战

由于大型空间建筑综合体在建筑结构和使用功能上的特殊性,其火灾发生发展的规律十分复杂,目前还十分缺乏关于这类火灾的基础资料和实验数据。建筑结构形式和造型的不断创新,功能的越来越复杂和综合化,大大突破了现行国家规范的规定,使传统的建筑防火技术和“处方式”的防火设计方法显露出明显的不足和多方面的局限性。如何有效防治大型空间建筑综合体的火灾,是当前消防领域面临的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防火分区划分问题。为了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完整性要求和结构特点,许多大型空间建筑或其中的某些区域不能按照现行规范标准划分防火分区,防火分区的面积大大超出规范要求。

(2)安全疏散设施问题。由于建筑体量大,需要疏散的人员多,疏散距离过长,安全出口不能直通室外等,使安全疏散设施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3)防火分隔方式问题。为了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结构特点及美观要求,一些大型空间建筑不能按照现行规范进行防火分隔。

(4)结构的抗火设计问题。由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美观要求,无法对结构进行防火保护或无法达到规范要求的耐火时间。

(5)排烟系统设置问题。对于某些超大空间建筑综合体的防排烟设计现行规范没有涵盖;一些建筑由于体量超大,现行规范规定的排烟量在工程上无法实现;某些建筑或其中的某些局部无法按现行规范规定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6)灭火系统设置问题。对于超大空间建筑的灭火措施现行规范没有涵盖;某些具有特殊使用功能的建筑或其中的某些局部无法按照现行规范设置灭火设施。

这些问题都是依据国家现行规范、采用传统防火设计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也清楚地表明了消防领域当前面临的矛盾,一方面是经济建设发展越来越快,传统和非传统的致灾因素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是消防技术的落后和消防规范的滞后。

随着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引入,相关人员发现若要做好大型空间建筑的消防设计,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大型空间建筑的结构安全性

作为建筑体系中起安全作用的结构,承载着整个建筑的生命,同时也是人们在危险境遇下最后的防线,因此掌握超大空间建筑结构的特点、安全性指标,对结构的防火保护、抗火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 大型空间建筑的火灾发展模型

这是进行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基础,主要包括火源模型、火羽流模型、顶棚射流模型、轰燃的临界热时放速率模型、烟气流动及其控制模型、以及防排烟设计、人员疏散设计等。现有的火灾发展模型大都是在普通建筑条件下建立的,直接应用于大型空间建筑上未免有些牵强。

・ 大型空间建筑内可燃物品的火灾蔓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