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经济研究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中国低碳贸易的发展现状
(1)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导致的高消耗和高排放。中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加上长期以来经济粗放式发展的惯性,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长。国际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 年”测算,2005-2030 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 3.2%和 2.5%,能源相关的 CO2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 3.3%和 2.2%。
(2)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产生的高排放强度。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 94%,石油占 5.4%,天然气占0.6%,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相对于天然气和石油来说,煤炭在我国的储量占具优势,这就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结构。
(3)低端产业和贸易结构引起的转移排放。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商品。中国还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重化工业的转移,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能源并产生排放[2]。
二、中国向低碳贸易转型的制约因素
1.要素禀赋约束
中国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为 1550 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 10.7%,居第三位。根据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和供需变化,到 2020 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不会有根本性改变,煤炭所占比重仍将维持在 60%以上。我国出口产品集中在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高耗能金属制品及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占出口比重较高,而这些产品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均属于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
2.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上涨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将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障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导致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0 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约为 9.7%。2009 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其中指出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 15%,中国消耗的资源已超过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
三、调整我国低碳贸易实施思路
1.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尤其要对我国目前技术含量比较低、环保标准比较差出口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走出一条科技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良好、资源消费较低、环境污染甚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同时我们还要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把握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契机,开发高素质人力资源,缓解就业压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费者的低碳、绿色、环保消费理念已经形成,这说明国际上低碳、绿色、环保的消费品市场存在着相当大的拓展空间[3]。
2.政府引导,自上而下地推动低碳贸易
对于碳减排来说,客观存在着边际成本随减排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对于理性企业和经济消费者而言,发展低碳贸易意味着增加额外的成本,完全公益型发展模式很难持续,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补贴或碳税等形式推进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例如,日本光伏企业在发展初期享受政府补贴,光伏产量发展迅速,占全球份额超过 70%,后来日本取消政府补贴,德国、中国企业由于技术及成本优势,乘势而上抢占了国际市场。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构建以低碳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
3.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应及时调整思路,以适应国际贸易低碳化发展趋势。与国际社会积极协作,特别是加强在发展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效方面的全面合作,积极履行国际减排义务,共同实现全球减排目标。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我国要坚持《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争取更为有利的发展时机与发展空间。通过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协商和谈判,成为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动参与者和制定者,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维护国家利益。
四、结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国家设立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体系,将总指标层层分解。建立地方各级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责任制,将能耗、环境保护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指标体系,把碳排放指标完成情况与各级政府政绩相挂钩,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11(7):11 -25.
[关键词]低碳经济;黑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出口现状
1.高端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较小
服务贸易包括运输、保险、金融、旅游、咨询和培训等方面,具有低排放、低污染且高收益的特点,是未来发展低碳贸易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仍然以交通运输、仓储及优点通信、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贸易为主,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端服务行业,如保险、金融、通信、信息和中介服务等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不大,国际竞争力也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低碳贸易的发展要求。
2.出口市场分布高度集中
目前,黑龙江省的出口市场虽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俄罗斯、美本、韩国和欧盟仍然是黑龙江省的主要贸易伙伴,2012年,向俄罗斯出口占出口总额的35.7%,向美、韩、欧盟占58.4%,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不足10%,黑龙江省对美欧等发达国家外贸依存度较高,而且这些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水平都比较先进,尤其是随着低碳浪潮的兴起,他们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商品检验标准,减少高碳产品的进口,同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征收较高的碳关税。而黑龙江省出口的商品多以农副产品、矿产、原油等能源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能耗标准高,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3.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但作为我国重要装备制造基地,出口产品仍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少,同时由于承接了国外一些低附加值且污染密集型和能源耗费密集型的行业转移,导致黑龙江省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制造业是黑龙江省引进外资最多的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和食品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对能源的需求量非常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非常高,都与低碳贸易倡导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相违背,严重阻碍了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黑龙江省发展低碳贸易的制约因素
1.低碳技术水平总体比较落后
目前黑龙江省低碳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人意,物资回收行业发展在低水平徘徊,再生资源加工处理技术落后,资源不能在地区行业、生产过程之间被很好地的循环利用,这些都阻碍了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利于黑龙江省转型发展低碳贸易。
2. 出口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黑龙江省外贸出口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体现在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主品牌,低碳技术领域研发能力不足,与国际和国内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在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领域,外贸出口企业申请零散或在一些年份基本为空表,一些企业即使有了研究成果,也只是仅仅停留在试验阶段,不能达到国际市场的保准,缺乏应用价值。大部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导致生产的低碳产品技术标准化、系统化、配套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节能减排措施未能有效落实,都导致了黑龙江省出口结构不够优化,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3.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
黑龙江省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过程汇总需要耗费大量电力、煤炭等资源能源,对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都很严重。伴随着黑龙江外贸总量的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碳能源消费也会进一步增加,必将进一步增加环境压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优化黑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一是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投融资机制。政府应为高新技术尤其是低碳、节能、环保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和优惠,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和低碳项目贷款,同时可采取风险投资、股权融资与产业基金融资多种形式,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低碳经济领域。政府要积极创新融资方式,不断调节和改善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环境。二是优化出口退税结构。政府应取消“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部门的出口退税或降低其出口退税率,扩大“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部门的出口退税范围或提高其出口退税率,如节能减排项目、新能源项目、技术革新项目等,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三是强化银行信贷融资的职称作用。对低碳环保产品的出口采取利率补贴和信贷担保,鼓励银行提供优惠利率和贷款,采取延期付款方式或者赊销方式,扩大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建立节能减排贷款绿色通道。
2.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推动出口企业低碳化生产
一是增强企业自我创新能力,提高出口商品科技含量。认真落实黑龙江省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推动贸企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积极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扩大自主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努力在中高端产品或是生产环节上形成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的分工。二是鼓励推动黑龙江外贸企业进行低碳生产。外贸企业要大力发展低碳、清洁、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全面掌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原材料选用、产品设计、工艺改进方面都应该主张绿色、环保、低碳。政府应对出口低碳产品数量较多的企业给予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大力支持,积极推动企业建立低碳生产模式。
3.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出口市场机制
一是加快出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快引进环保型先进技术和设备,限制污染严重、经济附加值低的一般加工贸易出口。二是大力培育高端。加快高新科技的研发,打造黑龙江省自主国际品牌,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培育国际品牌企业,树立良好的国际信誉。三是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黑龙江省应在保持传统加工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注重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加快高端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增加高端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要在继续提高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有选择地引进一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缩小与发达国家服务行业的技术差距。四是努力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黑龙江省出口市场在保持向俄罗斯、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开拓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
[参考文献]
[1]谢伟伟.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 经济导刊,2010(6).
[2]李洋.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2011.
[3]包昊蒙,龙军.低碳经济与我国外贸发展的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11 (1).
关键词:低碳贸易 碳排放 发展路径
一、研究背景
科技的飞跃,技术的创新,制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会,然而人们在大力发展自身时,却忽略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带了“反发展”的影响。由此关于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思考应运而生。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使“低碳经济”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然而新近研究表明,贸易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低碳贸易”的概念随之产生。低碳贸易是以低碳经济为背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贸易增长模式,或是出口商品含碳燃料所排放的CO2显著降低的贸易增长方式。低碳贸易不仅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延伸,也是低碳经济与对外贸易的有机结合,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已经起步。
二、研究综述
Grossman和Krueger(1991)是较早对国际贸易和环境展开研究的经济学家,他们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划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方面。Joong—Wan(2009)认为贸易政策应当顺应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形势进行调整,温室气体排放国应该按照其政治意愿和承诺制定特殊的政策,从而减少困扰商品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和清洁技术贸易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贸易壁垒。Aaron Cosbey (2010)认为在低碳经济下发展绿色贸易应考虑到低碳商品自由化等问题。国内学者杨长沔(2009)分析了金融危机以来环境壁垒的现状以及美国承诺减排并提出碳配额法案的动因,并为中国应对这种新型的绿色壁垒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低碳贸易的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本文将通过对中国自身发展低碳贸易现状的剖析并吸取其他国家在发展低碳、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精华之处,探讨中国在当前情形下发展低碳贸易的对策。
三、中国低碳贸易的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进步的同时也消耗了越来越多的能源(如图1)。2006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并承受着来自国际上的越来越多的减排压力,国际上以绿色壁垒为内容的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低碳减排成为新时代的艰巨任务。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低碳贸易在我国的发展与探索尤为重要。
(一)发展低碳贸易的必要性
1、实现低碳贸易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有效途径
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全球气候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变化。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15年世界CO2 的排放量将比2003年增长35%,而到2020年将比2003年增长75%,全球气候变化危机也将进一步升级[7]。中国加入到保护地球的大流中,有利于体现其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利于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面前发挥重要作用。
2、实现低碳贸易是应对对外贸易“绿色壁垒”的重要措施
与低碳贸易相关的“绿色壁垒”问题形势不容乐观。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先后步入绿色环保的低碳时代,“碳关税”先后被提出来。以“关税”为名,却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一方面虽然“碳关税”实施将促进中国经济变革,另一方面却给中国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的障碍,高耗能企业的成本增加。作为深受其害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加速向低碳贸易、低碳经济的转型。
3、实现低碳贸易是中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内在需要
长期以来,中国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如果不加快经济变革,资源的缺乏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向低碳贸易转型是中国贸易发展的内在需求。区别于传统的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的贸易增长模式,低碳贸易所要求的更高的技术标准,一方面促进技术的革新,另一方面扩大市场规模和促进劳动就业。当前,中国低碳贸易的发展还在起步中,虽然短期内还为实现根本性改变,但是仍然有一些显著的成效。
(二)中国低碳贸易的发展现状
在世界各国都步入绿色环保的大潮时,我国也高度重视低碳发展,正在探索中发展低碳贸易,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其他方面的重重的制约,所以仍然面临很多困境。
1、中国传统对外商品贸易具有高投入、高耗能、低效益的特点
中国是人口大国,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中国传统对外贸易的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中国主要出口的几类商品中需要排放大量CO2 的占到一定的比重,比如说煤、汽车(包括整套散件)等,这些传统的出口行业短时间无法改变的高投入、高排放,成为中国推广低碳贸易的阻碍。
2、我国低碳技术低下以及减排工程的不完善
低碳技术是低碳贸易发展的关键,减排工程也是走向低碳化的重要一步,中国也在该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比如说增加森林碳汇,是世界公认的经济而有效地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上升过快的办法,例如广东省在召开林业工作会议时指出未来4年将投66.5亿元用于森林碳汇工程建设。虽然诸如此类的工程已经开始实施,但是短期内还存在一些技术、成本等方面的问题。中国低碳技术的不成熟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恰恰制约了低碳贸易在中国的发展。
四、我国发展低碳贸易的战略实施思路
随着世界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在积极寻求出路。发达国家在碳排放方面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CO2排放量也在持续增加中(如图2)。因此,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CO2排放成为一个时代的新主题,其中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起了带头作用。例如欧盟在产品标准、贸易投资规则等方面给全球制定“欧洲版能源效率标准”,如汽车尾气排放指标的“欧Ⅲ”、“欧Ⅳ”等。但是面对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国情,中国需要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作决策,积极调整低碳贸易实施的战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实施优惠政策,促进整个社会向“低碳”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是发展低碳贸易的基础。在当前国际能源危机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更成为了各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方向。国家经济政策对发展低碳经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倾斜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低碳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促进整个社会向低碳转型。
(二)制定政策鼓励创新型研发低碳技术,降低高碳耗能产品生产率
为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实力,真正能够抵御关税不利影响的途径只能是走低碳贸易之路。政府应制定低碳贸易发展规划和出台相关限制政策,给予低碳技术研发更多的支持,同时对此进行一定的经济鼓励。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同时对此提供长期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希望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也可以相应地借鉴鼓励人才积极投身低碳技术的研发。
(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产业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比如比重偏高的是重化工业,而服务业和能耗较低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中国需要在环境与贸易利益方面做出权衡取舍,对那些附加值低,能耗和排放较高的产品从源头上长期不懈地进行控制。并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引进低碳项目等方式引导出口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环境友好型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业方向转移。
(四)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规避贸易壁垒
开发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可以使企业摆脱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分散发达国家“碳标签”“碳关税”等低碳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同时,企业可与国外企业合作,逐步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国外,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这样既可以扩大市场规模,还能够有效规避低碳贸易壁垒,在低碳贸易中取得主动权。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 2003: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carbon Economy. London, 2003
[2]闫云凤,杨来科.金融危机与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
[3]Grossman,Gene.M and Alan B.Krueger.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BER Working Paper,1991
[4]Joong—Wan,2009.Pursuing Green Trade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Implicationsfor Policy Options,UNDEST Expert Group Meeting on Citizen Engagement in Climate ChangeGovernance
[5] Aaron Cosbey.Overview of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Issues. Brainstorming meeting on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2010
[6]张宏,张海玲.中国发展低碳贸易面临的障碍及对策——兼论对日本经验的借鉴.亚太经济转型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州:福建省社科院,2010
[7]World Energy Outlook 2006.IEA, 2006
关键词:低碳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河北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河北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这一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河北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河北乃至全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四)发展低碳经济是河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河北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河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五)发展低碳经济将为河北带来重要商机。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诸大建认为,2009年12月份召开的气候变化会议,表明国家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信号,将成为引导我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低碳经济将带来重要商机,抓住这个商机,就将占领未来世界经济的桥头堡。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会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特别是高能效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五个方面将会产生重大投资机会。”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上,低碳经济则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哥本哈根气候理事会日前的报告显示,开发和使用低碳排放的清洁能源能够创造商机,带来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
二、河北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河北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将相应增长,排放也将继续增大。河北有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有低碳经济发展的空间,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应当研究确定河北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河北现阶段经济发展应当通过低碳经济发展引导经济结构改变和调整。以目前的能源和环境情况看,我们不能援用西方国家的耗能方式,需要寻找适合省情的能源消耗方式,包括生活方式,政府可以从战略和政策上引导人民的低碳选择,许多经济发展政策和战略都需要重新考虑。低碳路径包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低碳城市)。政府和金融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推广有效的低碳技术。
(二)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能源生产和消费,要求对能源战略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往的能源战略,只是简单地从能源供给考虑,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改变这一传统模式,结合能源需求侧管理,通过对能源供给投入或者对节能投入的选择,将满足一定能源需求的碳含量最小化。还需要改变以往仅由资源约束的能源供需增长和能源结构规划,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约束,从而对能源结构的含碳量进行约束。
以往从能源供给考虑能源安全,即石油战略储备的能源安全观念应当改变。随着能源价格日益走高,经济稳定发展将越来越受到能源价格的冲击,而经济不稳定直接影响节能减排。因此,应当更广义地考虑河北的能源安全,研究能源价格对我们经济的影响。低碳经济发展必须站在整体能源的高度,考虑能源在不同种类之间的替代性、能源价格的联动性以及能源约束的相关性。
(三)河北的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广泛的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集中反映为能源问题。能源的主要特性包括外部性、不确定性、公平性和不可再生性。围绕这些特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原则。解决外部性的原则是,政府确立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观念,即政府除保证能源市场有效运行外,应尽量使用经济手段解决外部性问题;应对不确定性的原则,要求低碳经济发展充分估计能源稀缺、相应的价格上涨和环境影响,并且使中国的能源消费不过度依赖国际能源市场;保证能源公平性的政策原则是,保证国内能源公平的同时兼顾能源效率,在国际上应当争取能源和环境公平的权利,强调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能源价格和环境污染的责任,要求他们必须因环境问题而降低能源需求,保证代际公平则应该尽可能考虑后代利益;与能源的不可再生性相适应的政策原则是,推动能源价格改革,这是低碳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四)不同的碳排放量相对应的能源结构不同。不同的能源结构会有不同的能源成本,需要对不同的能源结构成本进行分析,研究其对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的影响,从经济社会角度考虑一定量的碳排放约束是否可以接受,从而确定和选择与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源结构。
三、河北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
第二,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河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河北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河北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第三,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河北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第四,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河北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五,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第六,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河北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七,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第八,高碳能源要低碳化利用。煤炭是碳排放系数最高的高碳能源,也是河北长时期内的主体能源,其低碳化利用技术的发展尤其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河北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主要就是煤炭的低碳化利用。煤炭低碳化利用的关键是在其源头、过程到终端的全生命周期内,大力创新用煤工艺、采用洁净煤技术。具体包括加大清洁开采及原煤入洗比重,减少原煤输出和直接燃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快煤炭高效转化技术开发,如煤基多联产、先进燃烧、低碳产品合成等技术,降低煤炭消费强度,减少转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加大煤炭及煤基产品消费环节污染物排放控制与治理技术的研发,如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储存,实现煤炭及煤基产品的清洁化利用;加快发展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煤层气的开发及利用等技术。
第九,提高认识,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低碳发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由于气候变化涉及面广、影响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首先需要各政府部门的参与,同时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加强研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同时,应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河北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河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关键词:宜昌当阳;三国文化;佛教文化;低碳;发展
中图分类号:K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142-01
一、当阳概况
当阳县位于沮漳河下游,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与荆门市接壤,东南与江陵县相邻,南抵枝江县,西与宜昌县毗连,西北与远安县交界,总面积为2159平方公里。当阳风景优美且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文物胜迹,如:
(一)古遗址、古墓葬
糜城遗址、季家湖楚城遗址、麦城遗址、紫盖寺遗址、长坂坡遗址、太子桥遗址、龙泉寺遗址等。其中最有知名度的是长坂坡遗址。长坂坡位于玉阳镇西南,三国英雄赵子龙涉沮水单骑救幼主,在此地与曹军大战。长坂坡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扬名中外。万历十年(1582年),在坡前立“长坂雄风”石碑一块。时期,此碑被日本侵华军盗走。1945年重新复制的“长坂雄风”石碑,为青石仿制,碑顶上塑有民间艺术风格的龙凤碑冒。
(二)古建筑
1.玉泉寺:玉泉寺是全国著名的名胜古迹和风景区,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山东的长清灵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并称“天下四绝”。2、玉泉铁塔:玉泉铁塔是玉泉寺整个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泉铁塔名“如来舍利塔”,高17.9 m,13层,重10.66万斤,全部用生铁铸成。每层均有八角棱头,故亦称“棱金铁塔”。3、关羽陵墓。
(三)文物:越式鼎、金虎等
二、低碳经济与环境艺术创意产业定义
如今,“低碳生活”为人们所追捧。这种生活更是在低碳经济这一大环境中所创造出来的。低碳经济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追求绿色GDP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概念的根本性转变。
环境艺术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若进行环境艺术创意产业,需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产业框架,一般产业具有三个环节,分别是: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知识系统,这是第二个问题。在环境艺术行业里,其生产环节包括环境艺术的策划,规划,设计,营造,监理等等,流通环节主要是市场方面的,消费环节包括管理和维修。
三、当阳旅游业现状
当阳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形成以佛教文化为旅游中心,同时大力开发两个三国文化景区,另外以山水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为辅的发展格局。从当阳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看,已开发的资源有佛教文化―玉泉寺景区,包括古建筑与风景区。古建筑有大雄宝殿和玉泉塔,2000年当阳政府对玉泉寺进行翻修,玉泉寺的景观规划比较完善,但在维护上需摸索出方法。三国文化景区主要有长坂坡遗址、关陵庙遗址等等。长坂坡遗址景点仅一座赵云雕塑,另有一座长坂坡公园。公园建立时间较早,规划上还存在一些缺点,再加上缺乏一定的维护,整座公园已破旧不堪。关陵庙景区也存在以上问题。
四、当阳文化旅游可行性
当阳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沉积形成条件,蕴藏着及其丰富又珍贵的文化宝藏,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始终沐浴着当阳人民健康快乐地成长。挖掘当阳楚文化,并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仅对国家人民产生经济效应,同时也产生了文化效应,对国家的经济、提高人民素质来说具有现实意义。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关羽陵墓是三国文化发展的重头戏。
当阳文化主题定位:丰富多彩当阳历史画卷。当阳是古三国文化的发生地最多的地方,也是盛产佛教文化的地方,当阳的三国文化地位及佛教文化的丰富遗存,为当阳的文化主题定位找到了深厚的的历史文化根基。
据调查发现当阳优势与劣势并存:
优势:1、古三国文化具有知名度。这为打造古三国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提供了可能性。
2、借当阳已成功开发的佛教文化―玉泉寺这一特色,创建更完善的旅游一体化体制。两者相互扶持相互依存。
劣势:1、古三国文化公园年代较久远,景观景点较少并缺乏创意。
2、古三国文化旅游景区缺乏维护和修缮;同时佛教文化虽有名但也没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
3、古三国文化景区缺乏足够重视。
4、受当地交通、资金的限制。这是打造当阳文化旅游乡需解决的问题。
综述所得,三国文化名气与佛教文化的神气是打造当阳历史文化旅游乡可行性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低碳经济;邢台;环保意识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跃发展,资源紧张、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不仅是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掣肘着邢台市的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二、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协调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制度创新,进行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方式,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大气破坏,环境污染,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平衡。而低碳生活是低碳经济的依托,生活法师决定经济路线,只有依赖低碳生活才能更快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都贯彻节能减排的宗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采取简单、节约的方式降低碳排量,这种生活方式会促进低碳经济的油耗健康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加强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以态度改变生活方式,近而年从根本上使得人们自觉履行经济环保的行为,做到正正的节能减排从自己做起。
三、低碳生活与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公民作为主体,其节能环保意识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公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在构建低碳型社会、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决定这公民在社会、自我环保行为中的参与度与主动程度,这是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人们的环保意识在经济发展过程的选材、生产、销售、流通、交换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环保政策的顺利推行、现实社会的公民履行程度和响应程度都决定这法案的制定与实施情况买更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提供公民环保意识、决策环保制度的制定、进行环保行动的履行程度、提升决策的准确性都有有利于切实体现公民的社会参与度,使其在思想上意识到资源环保的重要性,促进节能环保社会的发展。
四、邢台市的发展现状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是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的家乡,素有“鸳水之滨、襄国故都、依山凭险、地腴民丰”之誉,这里不是经济发展要地,也具有悠久的政治历史。邢台市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中药城市,关系着河北省整体GDP水平的高低,然而,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邢台市的环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使得这个历史上曾经被四次见过、三次定都的城市,逐渐面临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以环境污染、资源破坏、能源消耗的代价所换来的经济社会进步发展,不值得被提倡,它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问题,不仅仅是生态文明的缺失,也是人类社会的缺失,这种缺失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不可估计的。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大背景下,需要提高公民的整体节能环保意识。邢台市的发展需要公民提高节能环保意识,使得有意识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得以成功成为邢台市经济发展转型的契机,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邢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公民提高节能环保意识,进一步促进公民参与节能环保行为的自主度和配合度,加强社会成员的共同监督效力,共同为社会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五、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有利于低碳经济反战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低碳环保”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是人类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先进模式,发展风能经济、阳光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先进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目的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碳资源的使用,降低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资源的浪费,实施可是许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全球、区域经济,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加强邢台市的节能环保意识,从公民的伦理道德、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通过全体市民的共同节能环保意识,使市民在生产、发展、生活、工作、学习的过程中,都能贯彻节能环保、低碳减排的方针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邢台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投入资金与先进技术,促进新能源的开发,积极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有助于邢台市的整体发。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00503
1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1.1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
2013年初始,雾霾、沙尘、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让GDP至上的发展观念,受到了新一轮的口诛笔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使我国资源环境变得十分脆弱,由此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应对气候变化,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1.2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进入21世纪,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展低碳经济、推行绿色消费,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正步入低碳时代。
《循环经济法》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把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兼顾环境保护、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及绿色消费等融为一体,强调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合循环利用为特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新型、先进的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的控制转变,可有效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
2 绿色消费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关系
2.1 绿色消费的发展内涵
绿色消费模式是指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消费活动,是一种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具有生态意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涵盖从生产到消费的方方面面。
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绿色消费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因其强调消费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而备受关注,成为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
2.2 绿色消费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生产提供的产品及其服务最终是在消费系统中获得体现和吸纳的,有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的需求可以引导低碳生产的发展,同时通过消费需求的有效实现进一步推动低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变革消费模式形成的绿色消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源头控制。“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和能源约束,要实现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不仅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改变传统的“高消费、高污染、高排放”生产模式,也要在全社会积极推行绿色消费,引导居民消费由高碳行为向低碳行为转变。
2.3 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的关系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以及探索、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循环经济发展在全国还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规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存在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等现象,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
绿色消费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尽可能少的索取和尽可能大的回报来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用这一观念选择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就是最好的选择;用绿色消费驱动循环经济发展,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2.4 三者的共同发展目标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消费三者的终极发展目标都是寻求可持续发展,即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群体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群体的需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全面贯彻低碳、循环理念,推动绿色消费,实现社会生活从传统消费模式向现代消费模式转变,保护和改善环境。
3 低碳、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消费发展策略研究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每年有如此多的声音在呼吁绿色消费,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严重。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奖惩措施;公众意识缺乏,大多数消费者没有绿色消费的意识,珍惜环境的观念没有建立起来;不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污染环境,浪费能源,推崇奢华、过度消费。发展绿色消费,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消费者三大消费主体的作用,最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消费者崇尚绿色消费的局面。
3.1 政府在绿色消费中的引导作用——从政府的角度推进绿色消费
推动绿色消费,需要市场自发引导,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积极采取措施,鼓励科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
(1)倡导绿色文化,推行绿色消费。
政府需要加强绿色消费宣传,倡导理性消费与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和攀比消费,推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开展崇尚自然、崇尚环保、崇尚节约的绿色消费教育课程。
(2)政府机关做好表率。
近日,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明确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等方面率先垂范,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比重,旨在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
一是在厉行节约方面,政府应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带头节约,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
二是在绿色采购方面,政府须严格执行强制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优先采购保护资源与环境、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利于公众健康的产品,提高采购中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比重;通过绿色采购引导环保产业发展,调动全社会开发和节约能源、资源的积极性,引导绿色消费。
(3)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政策鼓励与惩罚机制,鼓励发展高附加值、高增长、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大对电力、钢铁、建材、水泥、电镀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管理,严格限制高耗能外资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节约、降耗、减污和增效,使产业、产品结构符合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清洁生产;加强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健全清洁生产的法规和政策保障;依法强化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等。
(4)推进资源回收利用。
引导公众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做好公共垃圾绿色处理;鼓励开发资源回收利用新技术,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垃圾回收网络;对资源回收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完善资源回收设施。
(5)发展绿色旅游。
构建包括旅游服务、工业旅游、农业种植业示范园生态观光在内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促进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循环经济系统,探索建立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运行机制。在旅游服务的提供和消费过程中,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转变过度消耗资源、不断恶化环境的传统旅游方式。
(6)推广绿色建筑。
加大推广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补充取暖,积极推动建筑节能;选择新建大型公共建筑,从规划、设计、建材、给排水、照明、采光、供热、制冷和垃圾分类回收设施等方面全面引入低碳和循环经济理念,从施工图审查到建设施工、监理和验收实行全过程监管,建设配套设施,使之达到中水利用、节水、节能、绿色环保的生态型建筑示范;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或老旧商业设施改造中,重点推动照明和供电系统采用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
(7)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业。
在城市中加大力量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共交通运行体系,引入绿色交通空间设计理念,科学规划建设公共交通枢纽中心,减少公共交通无效行驶和空驶。
3.2 企业在绿色消费中的载体作用——从企业的角度推进绿色消费
企业作为绿色消费模式构建中的载体,从生产者角度推进绿色消费理念、优化消费环境、更新消费模式等。
(1)实施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了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预防为主的根本转变,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推行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节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安装净化设备,做好工业排放废水和废气、废渣的科学净化处理;二是实行清洁的生产过程。运用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使物料和能源高效率地转化为产品,减少废物排出。循环回收和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等;三是提供清洁的产品。积极研发绿色环保产品,产品设计充分考虑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产品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成分,在使用过程中和废弃后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产品包装和使用寿命、功能合理,使用回收、重复使用。
(2)采用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能够循环复用、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的适度包装。其要求是:一是简化包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豪华包装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城市生活垃圾里面有三分之一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属于豪华包装。包装废弃物难以回收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加重消费者负担,又污染环境。从源头控制豪华、过度包装,需要企业从自身做起,简化产品包装;二是绿色包装。在简化包装的基础上,产品包装采用对人体和环境无害、易重复利用、容易降解腐化的材质。
3.3 消费者在绿色消费中的主体作用——从消费者的角度推进绿色消费
作为绿色消费的主体,消费者在绿色消费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1)转变消费观念。
作为消费的主体,消费者需要转变消费观念,摒弃过度、豪华消费,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节约资源和能源,适度、理性消费。
(2)选择绿色产品。
选择绿色产品,减少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包括积极购买和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无公害食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等绿色标志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增进反复利用意识,推广一次性易耗品的反复使用;推行包装绿色化,抵制“白色污染”,抵制过度包装,逐步减少对过度包装的消费需求;日常出行优先采用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自行车方式等。
(3)做好垃圾分类。
产品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必须通过消费者的自觉行动来实现。消费者在处理废弃物时首先应考虑到为回收和再生利用提供便利条件,比如首先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将可回收的废弃物卖给废品收购站,或者对垃圾进行分类堆放,便于回收处理。
4 推行绿色消费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绿色消费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观念认识、制度环境、法律与政策、管理体制、技术支撑和外部推动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探索,我们期待依靠法律、政策、宣传等手段的多管齐下,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自觉遵守的绿色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Z].2010,(9).
[2]袁志彬.中国绿色消费的主要领域和对策探索[J].消费经济,2012,6:283.
[3]陈杰,郭晨.浅论低碳经济与绿色消费帕内涵及相互关系[J].科技信息,2010,(36).
[4]黎鑫,黎超权等.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机制比较研究及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
[5]许光.基于低碳视角的“绿色消费”研究综述[J].当代社科视野,2011,(5).
[关键词] 内蒙古;低碳旅游;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21
[中图分类号] F5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44- 02
0 引 言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气候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已经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人们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中,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的减排目标。至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爱到中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低碳经济发起于英国,随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实际上,低碳经济是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能源危机,人类所倡导的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以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贸公司等为主体,对其他产业既有极大的依托性,又有极强的带动性。因此,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会带动其上下游产业共同低碳化,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2009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国家旅游局组织召开的201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指出旅游节能减排工程近期着重于宾馆饭店节能减排、景区景点节能减排、低碳旅游示范城市和绿色环保旅游企业4个方面。
1 内蒙古发展低碳旅游的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内蒙古发展低碳旅游的背景
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边陲,东西直线距离2 430千米,南北直线距离1 700千米,幅员辽阔,地跨东北、华北、西北,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仅次于新疆、,总人口2 481.7万人。
内蒙古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草原、森林、沙漠等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①内蒙古拥有天然草场约8 667万公顷,占全国的天然草场面积的19.2%,是中国五大天然草场之一。每到盛夏,草原上蓝天、白云、绿草、牛羊汇成的美丽自然风光,加之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草原文化,令中外游客陶醉其中。②内蒙古森林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著名的大兴安岭林区大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全区森林面积0.24亿公顷,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达到20%。②内蒙古西部地区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浑善达克沙漠、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等世界知名的大沙漠。其中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是内蒙古第一大沙漠。沙漠中神奇的自然景观,众多的湖泊和绿洲,成为沙漠旅游开发的依托资源,适合开展骑马、骑骆驼、汽车越野或沙漠探险等特殊旅游项目。④内蒙古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内蒙古是个多民族地区,在古代曾有几十个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先后有匈奴、东胡、鲜卑、乌桓、敖勒、突厥、回纥、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目前有40个民族居住在这块土地上。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和游猎民族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习俗,与现代生活形成鲜明的反差,形式多样,可观赏性强,感受丰富,对旅游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内蒙古把积极发展旅游业作为长期发展的战略,目前正在开发和培育高品质、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休闲旅游景区景点,建成一批年接待游客能力50万人以上的国内知名旅游景区,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和旅游强县。积极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推进旅游常态化。
1.2 内蒙古发展低碳旅游的现状
目前,内蒙古正在采取多项措施推行低碳旅游,低碳旅游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旅游景区的规划发展注重应用低碳旅游的理念。如内蒙古旅游局组织制订的《阿拉善盟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9-2025年)中,阿拉善盟旅游业总体规划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提出“低碳旅游”概念,结合阿拉善盟建设国家生态战略示范区,将“低碳旅游”理念运用于旅游项目建设之中,具有明显的特色和发展前瞻性。
低碳旅游区建设成绩卓著。2010年,由《国家地理》杂志和国内100多名旅游摄影记者评选出中国三大低碳旅游区,内蒙古大兴安岭入选其中。大兴安岭地区位于祖国北部边陲,林木蓄积量5.0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7.8%,东接小兴安岭,西邻呼伦贝尔市,南濒松嫩平原,北与俄罗斯联邦隔江相望。岭内海拔300~700米,冬寒夏暖,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2.8℃,最低温度-52.3℃,无霜期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746毫米,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兴安岭覆盖着广袤无垠的森林,素有“绿色宝库”之美誉,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氧吧,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3.8万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2010年下发《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标志着大兴安岭地区成为我国首个获正式批准的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为此,大兴安岭地区将低碳经济作为首要发展战略,确定了建设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战略构想。
旅游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实施低碳理念。①内蒙古中青旅国际旅行社等10余个旅游企业将低碳旅游引入旅游产品,推出了生态自然之旅、农家乐采摘游、徒步游等多条低碳旅游线路;②内蒙古锦江国际大酒店为了创建金叶级绿色饭店,联合旅游局、环保局、内蒙古防沙治沙基金会和东达蒙古王集团共同发起“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低碳生活——防沙治沙减排增汇爱心行动”。 对现有硬件设施进行节能减排改造,通过分区域、分部门安装水、电、汽计量表,冷热电联供、集中供热等技术进一步减少酒店能耗;通过安装节水设备、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以及废水再利用系统等一系列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节约用水。
内蒙古政府取多项措施推行低碳旅游,引导广大游客绿色旅游、低碳消费。如建议游客在用餐、住宿时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鼓励游客在旅游目的地采取步行、骑自行车等方式游玩,进而在旅行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 内蒙古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现实性很强的旅游发展方式,其实现方式和途径要基于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各方的协同。
2.1 加强政府引导,加强政策和制度保障
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的重要环节是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减少碳的排放。①政府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②出台和完善各种鼓励企业向低碳转型的能源价格政策、融资激励政策、补贴政策;③实施以改善环境和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税收政策,如环境税、能源税、碳税等;④制定与低碳有关的相关标准如能效标准、排放标准,加强对标准的执行、监督和核查,如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逐步禁止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的公告》,全国从2012年10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10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这意味着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进入实质性阶段;⑤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
2.2 建设低碳旅游城市
目前城市消耗了85%的能源和资源,排放了相同比例的废物和废气,流经城市的河道80%以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城市必须转变发展模式。目前,发展低碳旅游城市已在国内取得广泛共识。
节能减排的政策激励、重点工程资金安排、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低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都不是旅游一个部门能够实现的目标,需要城市政府总体上的战略把握。因此,基于旅游业“国计民生”的高端性,要求低碳旅游城市的建设,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价值目标出发,服从国家和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框架,加强城市规划、国土规划、旅游管理、市政公共设施、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水利水务、能源、交通与通讯、文化与网络媒体等部门的密切合作,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公民的良性互动,凝聚社会共识,合力推进旅游城市的低碳化进程。
低碳旅游城市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遗产地的生态品质;推进城市产业园区、社区、街道、港区、校区、物流园区的低碳游憩化进程;兴办以低能耗、低耗损为主导的城市文化、会展、体育赛事活动;研发和提供具有显著低碳或微排功能的旅游接待设施、旅游交通、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与装备。这些都是低碳城市转型发展的新领域。
2.3 打造绿色旅游企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
传统的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旅游景区都耗费大量的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内蒙古发展低碳旅游,应把低碳经济理念融入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中。
旅游饭店应以绿色理念全面创建低碳型绿色饭店。①饭店宾馆的修建要采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达28%,连同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50%。使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②改变酒店传统的经营方式,不提供一次性牙刷、牙膏、拖鞋等物品;进行“厕所革命”,采用新型环保马桶,以企业的行为引导旅游者践行低碳生活。③运用科技开发利用洁净能源,如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等。④广大饭店要推广和使用低能耗的电器产品和节能灯具。
旅游交通历来是能耗和排污的大户,也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旅游景区最好使用洁净可再生能源,研发新型环保的交通工具;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生态停车场,为游人提供环保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来实现低碳旅游交通。
景区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推行低碳旅游的主要区域。为此,旅游景区在规划、旅游吸引物的营造、产品策划、设施配置等方面都要贯彻低碳旅游的理念,打造低碳旅游景区。如以旅游产品引导旅游者开展低碳旅游活动,减少旅游者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设计运动、健身、体育类项目,如登山、攀岩、徒步、科考等;使用低碳技术与产品建造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如改良和完善景区内污水处理装置,建设生态厕所,设置生态垃圾桶,对垃圾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因地制宜,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沼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景区低碳旅游的电力供应系统。采用环保节能材料修建与食、住、购、娱相关的设施。
2.4 引导旅游消费者确立以低碳旅游为主流的消费价值观,建立低碳旅游消费模式
消费价值观是消费者关于消费的基本态度和根本看法,是关于产品、服务或品牌属性的重要程度观念性评价的标准体系。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会相应地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体现出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观甚至一种文化。要超越崇尚物质财富消费的价值观,实现低碳发展路径,就必须确立新的旅游消费价值观,建立新的旅游消费模式,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这意味着必须充分发挥国家、政府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公众影响力,加强合理消费观教育,引导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
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包括:优先选择低碳旅游交通方式、低碳旅游住宿方式、低碳旅游餐饮方式和低碳旅游活动等。旅游者在进行旅游交通方式的选择中,应尽量以徒步、自行车、公共汽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取代自驾车、航空等高碳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选择同类型的旅游线路时,尽量选择个人旅游碳足迹相对少的旅游线路;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住宿和餐饮服务时,尽量选择带有绿色标签的绿色酒店,离开房间时随手关灯,关闭电视机和空调等电器,不将电器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在旅游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产生垃圾,对于旅游途中产生的垃圾,应带出旅游景区,放入垃圾分类箱。在进行餐饮食物的选择时,应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和当地应季食品,杜绝使用一次性餐饮工具;购买旅游商品时,尽量选择本地产品、应季产品及包装简单的产品,减少使用塑料袋,尽量使用可循环使用的环保布袋等。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球工程;国际管制;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5-0005-06
[作者简介]孙 凯(1976―),男,山东青岛人,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讲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国际环境治理研究;王刚(1979―),男,山东青岛人,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海洋环境治理研究。(山东青岛 266100)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关键技术研究”(2012BAC20B06)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GJW014)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of Geoengineering
Authors: Sun Kai & Wang Gang
Abstract: With the urgency of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reaching agreements on emission reduction, deliberate intervention of climate change which is known as geoengineering attract some scientists’ attention. The research of geoengineering is at the initial phase, and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of geoengineering technology, the global and uneven impact of geoengineering, plus the possible moral hazard by the implication of geoengineering strategies, it is imperative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ance of geoengineering research. Und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a comprehensive and global regulation is not possible, but some norms governing geoengineering are badly needed. Emission reduction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 in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and geoengineering research should not be used as an excuse for delayed action on emission reduction.
Key words: Geo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Climate Change
在全球日益暖化的今天,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避免气候变化产生的不良后果,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在国际气候治理层面,围绕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协议难以达成甚至停滞,一些科学家甚至决策者开始考虑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B计划――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即通过周密的计划和独特的技术来对全球的气候进行调节。目前对地球工程的研究在科学界还处于初始阶段,在政策界还处于观望阶段,但鉴于地球工程潜在的巨大影响以及高度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有必要对地球工程的研究和可能实施的方案选择进行“未雨绸缪”的规划与治理。
一、地球工程的技术选择
地球工程技术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二氧化碳清除技术(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即通过人工增加碳汇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具体措施为:(1)利用已收割的生物质及随后的碳存储进行生物碳捕获。将收获之后的生物质用来生产氢气或电能,将剩余的残渣及存储的二氧化碳在合适的地质构造中进行封存。(2)生物碳加工。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当植物死亡和降解之后,所吸收的大部分二氧化碳都会重新返回大气中,因此在生长期内将植物收割,可以将这些植物体制造成生物碳并在海底或地下进行封存。(3)加强风化作用。含有碳酸盐和硅酸盐的岩石在风化过程中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这些岩石在地表非常常见,因此以人为的方式加强含碳酸盐和硅酸盐岩石的风化过程,可以提高通过自然方式从大气层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能力。(4)海洋增肥。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通过海洋增肥,加强海水的营养化,可以刺激海上浮游植物生长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随着这些植物的死亡和沉入海底,其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也随之沉入深海。(5)通过化学方式直接从大气层中捕获二氧化碳及随后的存储,即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分离,以液态的方式将其存储在地下或深海。(6)人工植树。通过人为的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碳汇,进而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另一类是太阳辐射管理技术(Solar Radiation Management, SRM),即减少入射及随后对短波太阳辐射的吸收,以将少量阳光反射回空间的方式应对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①具体措施为:(1)发射轨道太空镜。利用太空镜反射太阳辐射或使太阳辐射改变方向,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能辐射量。(2)在平流层注入气溶胶。将硫酸盐或其他类型的颗粒注入高空大气层,以此提高阳光反射回太空的散射能力。(3)对流层增云。增加低层大气云凝结核的浓度,特别是在海洋区域,使云层变白,从而提高云层的反射率。(4)提高地表反射率。改变土地或海洋的表面,将更多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
不同的地球工程技术的运作机理是不同的,由此带来的技术、经济、伦理、政治和社会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如何对不同的地球工程技术进行评估,在目前地球工程技术研究的初始阶段,尚很难对这些问题进行量化。英国皇家协会2009年题为“气候工程:科学、治理和不确定”的报告,基于环境有效性、速度、安全性、成本这四个指标,对地球工程的部分技术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定性评估。其中环境有效性包括科学和技术基础方面的信心、技术可行性、潜在影响的强度、空间规模等;速度指的是目前的准备状态和预计影响显现的速度;安全性指的是已知的风险和潜在的、无法预料的大规模危害;成本包括初期部署成本和投入使用之后的运作和维护成本。依据以上四个指标,对部分地球工程技术方案的初步评估如下:①
■
虽然二氧化碳清除技术和太阳辐射管理技术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这两类技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澳大利亚地球工程专家John Virgoe认为:“二氧化碳清除技术与太阳辐射管理技术在本质特征和潜在影响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二氧化碳清除技术可以纳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行动中,而太阳辐射管理技术则可以作为应急性方案运用到极具破坏性的气候变化情况下。”②总体而言,二氧化碳清除技术是“治本”,即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存量,进而减缓气候变化;而太阳辐射管理技术是“治标”,直接对太阳辐射量进行干预。依据对两类技术的初步评估判断,在这两类技术的选择上,二氧化碳清除技术应当优于太阳辐射管理技术。
二、对地球工程研究进行国际管制的需求
地球工程是一项规模庞大、涉及领域广泛的项目,目前学界对它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地球工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他不可预计的影响、成本评估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英国皇家学会报告的目标是“对于地球工程的技术选择提供权威和均衡的总体评估”,但同时又强调:“国际范围内任何一种地球工程的技术方法在受到严肃考虑实施之前,需要更进一步的详尽研究。”③另外,地球工程的实施和影响都是跨国性甚至是全球规模的,因此,为确保地球工程研究的安全性、公开性和责任性,必须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有效治理。④
具体而言,地球工程的系列方案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地球工程影响的全球性及非均衡性,以及地球工程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困境等原因,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国际管制。
(一)地球工程影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地球工程的复杂性、规模的庞大性和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人们无法对地球工程的潜在影响进行精确的预测和量化。对地球工程的实验在“实际应用”之前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实验,而只能依据计算机模型对其风险进行评估,而这种计算机模型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地球工程所可能引发的无法预见的后果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可能受到地球工程的干扰最大。例如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尽管1991年位于菲律宾的火山喷发,向大气中注入了20兆吨二氧化硫,从而导致了随后几年的气候“转冷”;但是,此次火山喷发也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使菲律宾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连续多年出现降雨量减少、粮食减产、河流缺水等问题。①另外,地球工程还会导致海水酸化的加速、臭氧层损耗的加剧以及粮食的减产等一系列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缜密的研究并能够精确预计其所可能产生的效果之前,这些方案是无法实施的。
(二)地球工程影响的全球性和非均衡性
由于地球工程对大气的影响不可能仅仅限于某个区域,例如向大气中注入气溶胶,这对于地球气候的影响将是全球性的,这使得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公司就可以拥有对全球施加影响的手段,暂且不论其后果是好是坏。另外,地球工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不可能是均衡的,即使地球工程的一些方案能够按照规划顺利实施,其对某些国家可能带来有利的影响,而对另外一些国家则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②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某一个国家是否有权力采取措施影响全球的气候?或者如何对此类问题在全球层面进行决策?需要全球所有的国家都参与吗?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效的国际法律制度来对其进行行为规范和调整。
(三)地球工程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困境
对于环境主义者和大部分科学家来说,地球工程无疑是最后的选择,也即B计划。这是在减缓气候变化的所有努力都失败之后,并且在人类面临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临界点而亟需补救措施的情况下才可能实施的方案,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应当是首要选择。而对于气候变化怀疑论者以及一些经济学家来说,由于减少温室气体的巨大成本和执行难度,“便捷的”地球工程则是优先选择的A计划。③正是基于这种道德风险的困境,一些科学家甚至不太愿意对地球工程及其技术选择进行研究,他们担心地球工程的研究可能会导致国际社会减少对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努力。
由于地球工程是近年来才兴起并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新兴事物,目前并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地球工程研究及应用进行管制的国际法规。但正是由于地球工程潜在的巨大影响及其对国际协调的内在需求,人们都有必要对地球工程的研究及应用在国际层面进行有效的管制。目前的国际法体系中尚没有专门的条约针对地球工程进行管制,一些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条约的制定,也都未能对地球工程进行认真的考虑和对待。④基于应对其他国际环境挑战的经验,对地球工程进行有效管制也需要国际社会达成有约束力的管制条约,采取开放性的方式对地球工程的相关科学进行正式评估,让尽可能多的国家和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从而增强地球工程管制机制的科学性与合法性。⑤
三、对地球工程研究进行管制的原则
在当前地球工程研究的初始阶段,虽然地球工程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在国际法领域受到关注已久,但限于国际立法的复杂性,其发展一直相对缓慢。⑥构思对地球工程研究进行有效的管制机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对于地球工程研究基本原则和规范的确立。而管制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谁应该决定地球工程研究的进展与可能进行的实验与部署?国际社会如何对此类问题进行决策?应对可能拥有地球工程技术并可能对其滥用的“无赖国家”,需要什么样的风险管制机制?①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并不是如何让国家参与到地球工程的研究中来,而是解决该由谁来决定如何开展地球工程研究这一更为根本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对地球工程研究进行治理的问题。②
在现有的国际法体系中,虽然没有专门对地球工程研究进行管制的国际法律制度,但是国际环境法中的一些一般性原则和规范也可以运用到地球工程研究的管制中来。近年来已有一些国际环境条约就地球工程的研究和应用作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四条明确规定:“在它们有关社会、经济和环境政策及行动中,在可能的范围内将气候变化考虑进去,并采用由本国拟定和确定的适当方法,例如进行影响评估,以期尽量减少它们为了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而进行的项目或采取的措施对经济、公共健康和环境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③尽管这一条没有明确提及地球工程技术,但却确立了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和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一般性原则,这些原则也适用于地球工程研究。
近年来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会议对地球工程关注最多。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第10届生物多样性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涵盖地球工程的决议,决议认为:“在地球工程活动还没有科学依据的、全球性的、透明和有效管制和监管机制的情况下,依照预先防范原则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4条的规定,在获得足够支持这种活动的充分科学依据和适当地考虑到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之前,不得从事影响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的地球工程活动。”④这一规定为更审慎地进行地球工程研究及部署进行了规范和指导,但仅仅局限于对地球工程与生物多样性相关联的影响方面,而不是对地球工程进行总体规范。
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地球工程及其研究的初始性和未来技术进展的不确定性,对地球工程的研究进行总体性的全面规划似乎还不可能,但对地球工程研究确立一些基本的规范和原则确是有益的。成立于2010年的牛津大学地球工程项目组在这个领域中的研究较为突出。他们提出了地球工程研究的“牛津原则”(Oxford Principles),认为地球工程的研究目前还在初始阶段,不能确保将来的成功,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则来对地球工程的研究以及未来可能的部署进行指导和规范。
具体而言,对地球工程进行管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1)必须将地球工程作为公共物品来进行管制。尽管在地球工程领域中的研究有私人性质的企业和公司积极参与,但对于地球工程技术的管理必须以满足公共利益为基础。(2)确保公众在地球工程决策过程中的参与。从事地球工程研究的人员应当在决策过程中获取可能受到该种地球工程技术影响的公众的认可,公众的范围依据不同地球工程技术的影响范围而有所变化。(3)促进地球工程研究的信息披露和成果的公开出版。应当向公众完全披露(包括负面成果及信息的披露)有关地球工程的研究计划,并公开出版研究成果,从而促进公众及时了解有关地球工程研究的进展及风险。(4)确保地球工程研究影响评估的独立性。对地球工程研究影响进行评估的机构应当是独立于从事地球工程研究的部门;对于可能产生跨境影响的地球工程研究的评估,应当由合适的地区性或国际性机构负责。评估的内容应该包括地球工程研究的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5)地球工程方案部署前的有效管制。在进行任何关于地球工程方案进行部署的决策之前,必须确保已有强力治理机制的存在。①以上五条原则可以说为规范地球工程研究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导和原则性的规范。
四、结语:对地球工程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