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相关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

第1篇: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 行动导向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51-02

1.行动导向教学的概念和实质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以行动作为导向驱动”,充分的发挥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能力,首先设立某方面的“任务”来作为目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来完成这个“任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知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产生了感性的认知,这种感性认知想要转变为理性认知,就需要不断的实践,最终将其回归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

教师在行动导向教学中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真正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更多地扮演的是引导者、监督者以及鼓励者的角色,学生通过学习对各项能力进行了锻炼,那么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这种角色的转换更多体现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路的转换,是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理念。

所以行动导向教学并不单纯的是一种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设计,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例如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常见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来说知识基础较弱,同时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掌握的学习基础上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转变过来自己的思路,仍然处于课堂教学的客体地位,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并且思考问题。对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帮助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而行动导向教学思想一系列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行动导向教学具有三个核心的内容,就是因材施教、以行动为导向以及任务贯穿始终。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任务进行分解,然后按照不同层次结构给学生下达行动导向,同时要注意把握任务的难易程度。如果任务过于简单,学生感觉不到挑战性,自然也提不起兴趣;但是如果任务太过困难,学生无法顺利解决就会产生挫败感和自卑心理,对学习信心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任务分解和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行动导向分层次进行,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行动导向教学通常会设立一个课题或者项目,然后围绕它来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去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现场辩论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都是常见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个案例来进行教学活动,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案例是没有一个标准化的解决方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并且对其进行鼓励,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参与讨论,积极思考最终解决问题。

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该都是和酒店服务以及管理相关的内容,并且真实、有典型意义。比如在教学《酒店餐饮服务》课程的时候,就可以选取餐饮服务中的真实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并且和大家分享、讨论。也可以将学生分组来进行,更好的集思广益形成思维的碰撞。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养成独立思考并且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加强人际沟通,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来开阔视野。

需要注意的就是案例的选择要结合教学的重点来进行,如果单纯的为了使用案例而进行案例教学,那么就无法发挥出它的作用,起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的作用了。

2.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人为地创设一种情境,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由学生来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并且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从事指定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将理论教学和实务训练合二为一,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他们更具备一个酒店人的专业意识,其特征是寓教于乐、注重彼此间的互动以及全真模拟,可以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想成为一个优秀并且成功的酒店人,就必要具有热情主动、周到且细致的意识,只有对自身在服务过程中的定位更加准确,才能更好的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更好地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角色扮演法通过真实情景的模拟,可以更好的让学生进入酒店服务人员或者管理人员的身份中,去体会这个职业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等,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职业方向感,更好的建立起角色意识。

2.3现场辩论教学法

现场辩论教学法通过对某一个具体的情境来开展辩论和分析,针对在酒店服务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度以及问题分析的逻辑性。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一位主管对收银员的不当处理进行辩论,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处理过程中的得失。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辩论自然会提高思维的反应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同时更好地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2.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学讲课学生听课的被动模式,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通过自主探索以及交流合作来完成这一项目,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例如《酒店会议服务管理》一课,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会展接待”项目然后安排学生来完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熟悉了项目策划、展馆布置、接待流程的安排以及项目评估等流程以及每个流程的具体内容,同时也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融入了项目之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项目教学法一般来说适用于一个单元或者整个课程结束后使用,这样才能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学生在项目教学中通过将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而独立的完成了项目,不仅对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合作和交流等。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启示

3.1教师应当转变在教学活动中的身份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转变成了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了创造性的主动学习。行动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正是要学生形成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地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来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和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建立起灵活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行动导向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2教师对自身的综合知识要不断丰富

想要做好行动导向教学,教师就必须要对自身的综合知识不断的进行丰富,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应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酒店经营管理情况的总结有一定掌握,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为学生输送知识。

3.3行动导向教学中应该对职业道德教育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酒店人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行动导向教育法还是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都应该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建起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梳理其正确的工作价值理念以及职业思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注重细节以及持续改进。

结束语:

行动导向教学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具有很多优势,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让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保持紧密的联系,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可盲目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应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曹艳芬.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01:47 -49.

第2篇: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电子化学习 信息共享空间 大学图书馆

[分类号]G250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一种集服务、设施、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于一体,能够促进用户学习、交流、教育、研究、协作的服务模式与工作空间。本文探讨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e-learn-ing)融合的可行性、障碍及其融合模型。

1 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审计、获取、创造、共享、应用、保护和评价等活动的系统管理以达到提高个人或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电子化学习是利用电子数字技术通过不同方式(如互联网、内部网、外联网、卫星广播、录音及录像带、交互式电视及光盘等)来传递教学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虽然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分别属于不同领域,但是两者紧密相关,因为电子化学习需要恰当的知识管理帮助学习者尽可能获取所需的内容与正确的信息。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具有相关性与互补性,而且IC为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1.1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相关性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在目标与技术上存在共同点。一般说来,组织知识管理的总目标是建立“组织大脑”或组织记忆系统,知识管理把知识作为组织的重要资产,关注组织行为中知识的作用,旨在促进和管理知识创造、转化、应用等流程来创造价值,并鼓励个人通过创建知识资产或参与论坛使个人知识显性化。知识管理不仅强调组织学习的重要性,把建设学习型组织作为知识管理最终目标之一,而且可以把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过程(如知识创造、知识连接、知识更新、知识存取、知识应用)整合起来,构成一个无缝连接的知识学习循环(learning with knowledge cycle),并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支持有效组织学习所需的知识活动,包括学习者知识构建与合作学习。

电子化学习集中于个人新知识的获取和支持这一过程的技术方法。电子化学习可以利用各种电子数字技术,帮助个人大脑构建与获取有教育意义的知识。电子化学习在开始阶段,可被认为是维持学习者和教育者可利用的电子资源库的过程,这与知识获取与知识组织有共同点。学习结果与其说是知道某些事实,不如说是掌握某些实际技能和开发某领域能力,即进行了知识开发。因此,电子化学习可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工具。波兰图书馆员协会利用电子化学习平台一-BIBWEB能够获取如下领域的新知识与新技能:①开发远程学习课程的方法;②电子化学习技术;③内容管理;④国际项目管理;⑤新技术项目协调;⑥图书馆员专业社群需求分析;⑦大学生课程与证书的有效性分析;⑧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1.2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互补性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两者具有互补性。从知识管理观点来看,学习者需要经历知识协作、交流、共享、获取、创造、分发、存储等个性化过程以便获取知识。知识管理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中学习:①知识协作与交流工具,如群件、工作流系统、电子邮件通讯、聊天室、工作区、论坛和电子公告板,可以帮助学习者寻找领域专家或相关知识,或通过知识协作与共享创建知识;②社会性软件,如社会网络分析、主题图、网络日志、简单内容聚合、播客(podcast)、照片分享、人际网络、虚拟现实、博弈和共同编辑,可以帮助学习者一对一或一对多分发、传播、交流和分享各种多媒体信息;③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包括搜索引擎和分类工具)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信息检索、信息分类与索引、内容管理、知识制图,也可帮助学习者存储与吸收新知识、实现知识的个性化管理;④通过收集所有学习者的共享信息,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分布式、个性化知识资源库,从而加速学习者学习进程与提高学习效率。

从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社会化、外化、综合、内化)来看,电子化学习有助于改进知识管理五个阶段(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认知)效果,并增加反馈阶段:①在知识社会化阶段,能力与技能测试有助于鉴别组织内具有专门兴趣、技能和知识的人员;②在知识外化阶段,通过给人们传授知识的教学系统,知识可以被人们掌握,并改进知识获取过程;③在知识组合化阶段,有关产品和流程知识可以被组织起来,同时运用教育技术使学习知识更有效率;④在内化阶段,能力和技能测试能用来发现那些缺少完成工作所需知识的人员,为他们提供在线培训,并利用评估和学习方法确保他们学到所需的知识;⑤在认知阶段,当人们需要某种知识以完成某项任务时,电子化学习可以利用培训为他们提供支持;⑥在反馈阶段,评估可以提供有关人们如何学习以及他们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的反馈,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3 IC为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IC可以突破图书馆物理场所的限制,以图书馆为中心整合学校相关机构(如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研究所等)和资源,在校园范围内为学习者和知识管理者提供一种协作与交流的虚拟社区。

1.3.1 IC可以为电子化学习和知识管理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撑例如:①提供电子化学习和知识管理共用的网络与数字设备,包括无线存取、互联网连接端口;②提供知识交流工具,如在线讨论小组、合作论坛等,在知识提供者与需求方之间建立便捷的交流渠道;③提供知识表示语言,如可扩展标记语言(XML),为学习内容标注详细的信息并同时完成知识描述;④提供对学习对象的内容管理来定制电子化学习内容,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并同时达到知识管理的目的。

1.3.2 IC可以为电子化学习和知识管理的融合提供资源保障 IC集成了多种信息资源,既包括传统印刷型文献,也包括大量电子文献、网络文献、数字音频和视频资料。这些信息资源不一定非要集中在大学图书馆,也可以分布在Ic中的某个地方,如学校计算机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这样,大学图书馆就可利用过去无法利用的合作单位的数字资源,在Ic内更好地进行知识组织、文献传递、参考咨询、专题服务、教学辅导、在线学习、学术研讨等多种活动。这种信息资源整合及其相关活动既可以更高效利用学校整体信息资源,减少图书馆与学院(或系)之间可能存在的资源重复

建设,也可以更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辅助作用,促进更多的知识交流与学习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创新。学生也不必非去图书馆或计算机中心,而是可以在某个知识节点咨询问题,然后接收来自于图书馆员工和其他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教育与学习中心作为Ic合作伙伴也可以帮助教职员工开设新课程或改进教学方法。

2 信息共享空间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障碍

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尽管是可行的,但会遇到来自于观念、技术、功能、内容、交互性等方面的障碍。

2.1 观念障碍

尽管知识管理、电子化学习、IC三个概念并非今日才出现,但是许多人对三者的整合心存疑虑。比如,也许有人认为大学图书馆是一个收藏并提供文献资料借阅的物理场所,不可能变成一个虚拟的IC、学习空间或知识空间;也许有人认为大学图书馆可以组织与提供文献资料,但是不可以进行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更不用说实现两者的融合。这些认知缺失将会阻碍一些人利用Ic来进行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以及把知识管理概念模型与学习活动连接起来。

2.2 技术障碍

由于Ic实质上是一种工作空间、学习空间与知识空间,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图书馆,涉及校园内跨部门、跨单位的合作与支持,因此,要实现Ic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新的系统或集成平台,如专门的桌面应用系统、电子化学习平台以及知识管理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本身的内容结构,从而使系统的集成更加复杂,由此会遇到许多技术上的障碍。

2.3 功能障碍

知识管理多半把学习作为知识共享过程的一部分,关注一些专门的非正式学习(如实践社区中的学习)和致力于知识获取、存储、检索与应用等活动,却不能清楚地解释电子化学习与能力开发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对于那些没有经验的个人进行电子化学习只能提供少量指导,甚至不能提供任何指导。然而,许多电子化学习系统提供太多的课程指导以至于阻碍学习者进行自我学习,在知识组织与利用上并不灵活。因此,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存在功能障碍,影响了两者的融合。

2.4 内容组织与注释障碍

理想情况下,综合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也就意味着把组织内所有可利用的知识(如文献、人员、经验、操作方式、流程描述等)作为学习资料加以使用。这会引发一些问题,因为与知识管理相比,电子化学习更加重视传递个性化内容和利用学习资料中现有的各种关系、关联和参照。这就要求对零散的学习资料进行结构化处理,使之组合成为更好利用的对象。除此之外,所有零散的和组合起来的学习资料都必须利用适当的元数据进行注释以提供所有与其他对象、技术条件和显示方式等相关的信息。然而,这种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自动进行,大多数必须由人工处理,且需大量时间,从而引发内容组织与注释障碍。

2.5 交互性与动态适应

电子化学习利用知识管理的一个障碍是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常常不是用于学习指导,且缺少交互性与动态适应性。为了在学习中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它们必须嵌入交互式学习活动之中,或者根据学习者个人需求与偏好定制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案。然而,传统电子化学习系统常常不能对学习资料进行动态选择与排序,也不能识别日常工作中的各种相互关系或个人从事的主题,从而产生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交互性与动态适应。

3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

要克服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障碍,大学图书馆除了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印发学习资料、设立专题咨询等方式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对知识管理、电子化学习、Ic三者的认识,从而克服观念障碍以外,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与设施建立基于Ic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系统。近几年来,面向的电子化学习系统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例如,克里斯蒂和冈本(Cristea and Okamoto)研究了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面向的web远距离教学系统。吉扎蒂(Guizzardi)等人分析了支持课堂外学生和老师交互的、面向的对等帮助桌面系统。本文把多系统应用于Ic以构建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模型。

3.1 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框架

多系统(multi-agent systems,MAS)是指由行为像的多个自治构件组成的系统。技术和多系统提供了一种新方式来设计与实施开放分布式复杂系统,包括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在图1所示的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框架中,学生、老师和信息提供者是主要的用户,作为学生和老师个人助理的两个与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一起构成了框架的基本部分。另外3个构件(MAS、知识管理系统(KMS)、电子化学习系统)被用来提供网上学习与教学所需的服务。在学习过程中,这些构件为学生传递所需的资料、学习活动、支持与系统活动。系统活动不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但是系统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如用户文档更新、用户身份验证。学生与学习过程之间的有助于过滤无用的信息,并处理所有系统活动,从而减少学生学习工作量。对于老师来说,的作用是不同的。当学生提出的问题送到多系统,而多系统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时,它就会把此问题传递给老师。学生的反馈、意见与建议以及老师的教学知识在知识管理系统的帮助下将得到获取与存储,并经过滤与加工,可以成为提高系统效力的知识。

3.2 面向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

基于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框架,可以设计面向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见图2)。它分为4个层次:用户层、层、KMS与电子化学习系统层、基础设施层,各层之间可通过有线网或无线网实现内容交互。在用户层,学生、老师和其他信息提供者利用客户端机如个人电脑,经内联网或局域无线网访问该融合系统。在层,提供了知识管理和电子化学习的多种,主要包括学习如学生1、学生2、学生N;教学如老师1、老师2、老师N;设施,帮助,检索,身份管理等。在KMS与电子化学习系统层,主要包括:①进行知识管理的各种管理器,如门户管理器、工作流管理器、知识流程管理器、内容管理器、查验管理器、网络爬行管理器;②与知识管理相应的管理对象,如门户文档、知识库、多媒体、课程资料等;③进行电子化学习的多种管理器,如资料管理器、考试管理器、学习过程管理器、图书馆管理器;④与电子化学习相应的管理对象,如学生记录、考试或评估、数字图书馆等。在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大学图书馆以及经校园网连接在一起的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院系研究所与资料室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支持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基础设施与协作平台,并与用户、各种、KMS和电子化学习系统共存于同一个Ic中。在这个Ic中的用户,通过互联网与校园外的教育机构、信息提供者或其他相关人员可取得进一步联系与交流。

这个融合模型把学生、老师和其他信息提供者聚集在Ic中,不仅有助于用户进行知识管理,如从不同信息源(如大学图书馆、院系资料室等)获取相关知识、进行工作流控制、促进学生和老师的知识分享与知识创造,而且可以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种协作交互学习环境以及广泛的用户服务,如在线学习、课程指导、论文写作、项目合作、个人助理、技术帮助、人际交流等,从而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

第3篇: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

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直接实施者,若是认识不到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性不高,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实施下去;而同样,作为接受者,若是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或是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接受方式,不想再去接受新的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也很难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比较重要,只有二者相互配合,并积极去接受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创新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

在认识质量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找出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以提出适应其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第一,质量管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质量管理学中的相关内容。第二,质量管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变化的。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要了解现实中企业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质量管理新工具;另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关注质量管理前沿知识,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宽度。第三,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课程里会涉及许多实践性的方法和知识,而仅靠书面的讲授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和课下安排适当的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模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2、转变教学理念,接受新的理念

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不能只把目光盯在质量管理这门课上,要在完成本门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选取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到质量管理这一学科,我们应树立以下几点教学理念:首先,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师更要本着“学以致用”的思想,把精力重点放在与社会关系密切的知识点上,如质量相关理念,西格玛等相关知识,既能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又能使他们在生活和未来工作中应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特别是那些质量管理软件和工具,最终要靠自己去主动学习才能掌握的;最后,要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中工厂和企业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师和学生协同配合

由于质量管理学课程针对的是大学三年级开设的课程,对于一些想尽快实习找工作的同学和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已经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听课和学习了,特别是对于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新教学方法,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考虑学生的现状,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合适的教学方法,师生间达成共识,既能按照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们有一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4、创新性教学方法

在具体考虑质量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在转变后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和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适合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1)主讲教师和助教配合的教学方法。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各方面变得比较成熟,同时也变得更加独立自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小学和中学那样亲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比较少,很多情况下,老师和学生们只在课堂上才能见面,课下接触的机会很少,有时甚至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了解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在沟通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有必要设置助教职位,作为主讲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发挥作用。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助教可以由对质量管理课程比较熟悉的在校研究生担任,主要协助主讲教师负责课堂的讨论,批改学生作业,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并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就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这样既减轻了主讲老师的教学压力,又能够加深同学生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基于TRIZ的教学方法。TRIZ全称是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是前苏联学者根里奇阿奇舒勒于1946年率先提出的。他和他的同事先后剖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万项高水平的发明专利,从中抽象概括出各类技术进化的规律与模式,总结出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概括出了解决发明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建立了TRIZ体系。TRIZ思想方法有助于从长远的需求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将其应用于教学方法中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型人才。例如,由于不同质量管理学教材的知识点和章节安排都有所不同,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点都一一讲解,这就要根据TRIZ分割原理,按知识点重要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材重新分割组合为不同部分,再以重点讲授、案例学习或自学等不同方式进行教学。40条发明原理不仅可以指导工程及产品设计过程,也可以有效地指导质量管理的决策过程,对于非常规出现的创新性问题提供一套解决思路。同时,可以将物质-场模型运用于质量管理活动中,以有效地辅助管理者快速决策,实现质量管理创新。[3]将TRIZ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教学中既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的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被证明的一种有效的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更好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对于那种没有特定的解决方法和实践性比较强而讲解起来比较枯燥的知识点非常有效。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案例的适用性,即对学科的适用性、教学知识点的适用性和学生的适用性,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就以质量管理学来说,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学科,案例教学法这就要求以较好的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质量管理课程中,ISO9000体系章节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法,如果单纯的去讲解教材中的ISO9000相关内容,学生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特别是对于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里面只是单纯的规定条款,不结合相关案例,学生们很难真正的对其理解和运用;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展开过程来说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案例应该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比较接近,这样学生对案例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同时案例跟自己有关就会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不仅使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4)依托精品课程,实行开放式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资源开放政策,是教学资源基于网络平台的共享项目。自2003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实施至今,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包含本科、高职高专和网络教育三个教育层次和学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4]随着我国精品课程数量不断增加、涵盖的学科门类的不断扩展及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对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主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时间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不限于课本,作业也不限于传统的课程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精品课程是开放式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以质量管理课程的精品课程来说,它能够及时做到课程与学术前沿和管理实践的结合,满足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精品课程中的电子教案和习题自测和相关案例等网络资源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很好补充。

三、结语

第4篇: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项目管理学综合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内容,传统项目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工程领域中的质量、成本与进度进行管理,而当前项目管理学则是将管理范围拓展至社会各个方面,其中涵盖了范围管理、风险管理、时间管理等多方面管理内容。

二、当前经济管理专业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所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典型案例深入讲解。许多教师在具体的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大多一味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于学生而言,实践经验欠缺,且对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涉猎较少,本科课程相比于高中课程进度更快,接受和消化相关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此外,项目管理学课程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容易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管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客观环境的限制,加之很多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程度的认识不到位,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但从学科本质上来看,项目管理学属于应用型的学科,在课堂氛围中的理论教学无法提高学生实际管理能力,导致学生在接手实际工作时往往是纸上谈兵,遇到现实问题遍束手无策。

三、经济管理专业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一)提倡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寻找和设计相关案例,并将案例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自身工作时间或在项目管理者联盟网上搜寻管理案例和学习资料,并对素材进行提炼,对案例内容所衬托的相关知识点与随堂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基于现实生活中的有趣案例吸引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例如教师可将美剧《越狱》当作一个案例,而主人公迈克尔策划的越狱则视为一个项目,主人公本身就是项目精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慎密的计划越狱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巧妙的与各个关键人物周旋,并对各种能利用的资源进行出色的协调利用,从而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理论知识反映到案例中,在提问时可让学生讨论:“若其中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如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始下一步的计划部署。”这样既能活跃教学氛围,又能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二)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①教师可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对实践教学欠缺进行弥补;②充分利用实习机会引导学生提升项目管理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实习前需对实践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具体框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包括教学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保证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③鼓励本科生参与到院校的科研活动中,让学生将实际的科研课题当作一个项目来对待,加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并在课题研究中逐渐提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资源利用的能力,逐步积累项目管理实践经验。

四、结束语

综上,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项目管理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运营管理,也不同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认清这一现实,结合具体问题,从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丰富课程内容、结合理论发展前沿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积极解决问题,真正了解和熟悉具体领域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小玲.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农业教育,2014,(9):89-91.

[2]董会忠,张伟.《现代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107-109.

第5篇: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

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理论精神,掌握知识要扎实,求证事理要稳重,制订计划要严密,要通过踏踏实实的学习来培养个人的科学素养,做一个具有研究才能的人才。

二、创新能力的基本知识培养

创新能力不仅在于思想的开放性、思想方法的周密性和能够具有科学严谨的态度,而且还在于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永远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发展的。这里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1、管理基本知识训练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汲取了古今中外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精华,系统地研究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管理的基本职能。作为经济与管理类所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必须要把基本知识学深学透。一是要掌握知识脉络,把握其历史发展和现实演变,弄清其在知识体系中的性质、位置、作用机理,弄清不同流派之间的渊源和异同点,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二是要对管理学学科系统进行切割分析,从微观上把握其每个环节,以及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方式,作用形式,从逻辑上掌握其体系走向,尤其要对重要的理论观点做到了然于心。三是要从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把握其结合点。

2、相关学科的知识训练

管理学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带有交叉学科的印记。这是管理学的内容所决定的,也是管理学所独具的特点。因而,对管理学的学习进行相关学科的训练,就具有内在的规定性。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必须拥有较为丰富的哲学、人类学、心理学、数学等的知识,并把这些相关的知识采用合适的形式传达到学生。应该让学生明白,其实管理学的自身发展,很多都是相关学科带动的结果,例如管理学的很多模型,就是数学的方法;管理学的很多管理模式,来源于经济学;企业对人的管理,很多是借助于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等。相关学科是管理学发展创新的契入点,甚至有的就是直接的移植和变形。教师讲授这些相关的学科,一要把知识点讲深讲透,二要弄清这些学科与管理学的联系机制,三是要讲清管理学与这些学科的历史发展。

3、前沿性知识的吸纳训练

吸纳前沿性的知识或者信息,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也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根据管理学的学科情况,一是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让学生能够跟上管理学的新发展,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二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来源形式和渠道,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媒介,随时掌握前沿性的信息。三是要训练学生善于去粗取精,剔除糟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挑选和甄别。例如当前网络虽然已经成为信息的一条重要通道,但网络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却容易起到误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善于使用网络。

三、创新能力的实践操作培养

1、立体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训练

立体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各大学都在强调的。对于管理学的教学来说,着重应在如下几方面加强:一是课件的制作与应用,要制作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的内容丰富、色彩搭配合理、感染性强的课件,并不断调整和修改,使其趋于成熟和稳定。二是加强教学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要编写符合教学大纲的电子讲义。四是要科学组织案例教学,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充分总结教学经验,制订案例教学的原则、程序、方法以及应对问题的措施,使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五是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挂在网上,或者是通过教师的博克,充分利用网络的渠道与学生进行勾通。六是加强考核的科学性,加大考核的力度,力求考核形式多样化,例如如何考核作业练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等,考核内容要注重学生参与的考核和学生思考与操作能力的考核。同时,动态化地进行题库建设,题库建设的原则既要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联系实际的技能水平。

2、课题研究训练

创新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开拓性创新、模仿性创新和适应性创新三种类型。课题训练的内容,也应该针对这三方面的创新,区别不同情况进行。一是通过在课堂上设置课题,引导学生们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讨论、发言、答辩、思考训练、模拟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组成课题研究小组,由教师指定课题,通过小组进行研究,这可以结合学校所组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不仅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通过小组训练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创新精神。三是进行校企或者相关单位的联合研究,使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直接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开启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要注意设计的功效,可以针对管理中的某一项内容设立课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而使学生经受一次研究型的锻炼。

3、实地考察训练

实地考察训练是管理学教学中的一种生动的教学形式,也是当前许多学科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有许多现成的经验可以汲取。一是建立教学基地,以典型的管理实践把课堂教学内容变成物化的形式。二是定期组织相关的考察活动。三是请有经验的管理者进行现场演练。四是建立实训室,以更加典型精当的形式揭示管理问题。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这种实地考察训练中,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有比较详尽的计划,鲜明具体的目标,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而不是流于形式。

总之,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管理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不断地进行研究,采取更加合宜的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丁颜彬. 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高校科技园区建设指导手册. 北京: 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5.3

2、李建明. 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人才市场 ,2003(6)

3、陶宏娟.交流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 药学教育,2002(3)

第6篇: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

1.1管理学的综合交叉性与学生知识单一性的矛盾

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要求学者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而大一本科生受高中文理分科的影响,刚进入大学时大多知识面狭窄、相关知识储备欠缺。这一矛盾增加了管理学的教学难度,尤其是高中学理科的学生,大多认为管理学原理都很抽象、深奥,整个学习过程像听天书一样;而一些高中学文科的同学在学习管理学中涉及一些数据、计算的内容(如决策一章中关于一些决策方法的运用)时亦感到很吃力。

1.2管理学的实践性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矛盾

管理学注重实践性,许多管理理论也是管理学者从大量的管理实践当中抽象凝练出来的。而大一的学生不仅没有组织管理的经验,大多数学生甚至连任何社会实践经历都没有,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两种极端倾向:要么觉得管理学很抽象、难以理解,于是在学习过程中不自信,也提不起兴趣;要么觉得管理学很简单,谁都看得懂,从而轻视课堂教学环节,以为期末考试之前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实现该课程的学习目的。

1.3管理学的应用性与学生无法识别应用需求的矛盾

管理学具有应用性的特点,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历史时期特定的组织管理问题而提出的。而学生由于自身所处的人生阶段,还不能看到管理学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加上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能找到一份工作都很不容易,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一开始不可能成为管理者,因而现在学习管理学是没用的,这是导致学生学习管理学积极性不高的最主要因素。

1.4管理科学与艺术的双重性与学生定势思维模式的矛盾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具有双重性,管理学的理论本身也处于丛林状态,对于同样的管理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的理论差异很大,甚至相左。而大一学生由于刚从高中环境中走出来,往往习惯于是非黑白分明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当教材中出现各种理论相互矛盾时,学生从认知习惯上将很难接受,更无法理解。

2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改革

心理学中认为,人类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未满足的需要才会让人产生行为的动机,进而做出某种行为。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在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中积极性更高,关键是要发现学生有哪些未满足的需求,并通过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来满足他们的相关需求。一般本科院校中,管理学原理都是安排在大一上学期为学生开设,下面笔者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2.1学生心理变化周期

2.1.1活跃期

在学生刚进入大学的前六周,他们对大学充满了好奇,很多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如此新鲜和好奇,进取心强,学习积极主动。处在活跃期的大学生拥有最难能可贵的学习激情、斗志甚至于野心。

2.1.2迷茫期

迷茫期是大学生必须经历的过渡期,一般出现在入学后第七至九周。这一阶段的学生经常会有方位丧失的感觉,内心会产生一种令人畏惧的无力感。此时心理素质良好或有先见认知的学生,能主动或有意识地寻求帮助,采取一些正确的心理干预措施,从而较轻松地渡过或尽早结束此期。但能做到这样的学生数量较少,多数学生还是会跌入更为糟糕的反叛期。

2.1.3反叛期

反叛期是大一学生最危险的一个阶段,一般出现在大学入学后第十至十二周。在这一时期,学生了解到大学在很多方面和自己当初想象的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会有很强的失望感,失望过后进而变得消沉颓废。于是在这一时期就出现了很多学生用游戏、网络小说、睡觉、电视剧等行为打发时间的情况。

2.1.4调整期

调整期是学生经历反叛之后的一个自我调整阶段,一般出现在入学后第十三至十五周。这一时期的学生经历过大学的众多喜怒哀乐后,内心开始慢慢地平静下来,开始比较客观地看待大学里的一切,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2.1.5稳定期

稳定期是学生自悟、觉醒的阶段,一般出现在入学后第十六周至学期末。这一时期的学生大多数已经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大学和大学的自己,同时由于临近期末,学生会想着应该努力学习争取考出好成绩,所以会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学习上,从而减少了胡思乱想的时间。

2.2管理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周期的整合

一般来说,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六大模块。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包括笔者本人往往更强调所谓的知识逻辑性,所以讲课内容的顺序基本是按照教材中的一个逻辑顺序,并没有考虑到知识内容和当期学生内心需求的适应性问题。若能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合理安排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的教学次序,这对于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明显帮助。

2.2.1活跃期的教学内容

活跃期的学生最想快速了解周围的一切,尤其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处的学校。结合学生的这一需求,在这一个阶段,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定在管理学基础知识和组织这两大块。通过管理学基础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到什么是管理和管理学,并在管理的大框架下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具体分析其专业特点。在讲授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所在学校这个组织来分析,说明学校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及变革等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组织的内容有所了解,而且把学校的纵多情况一一展现在了学生面前,从而使得学生想了解所处学校的这一需求得到满足。组织这一块内容一般需要花6个学时。

2.2.2迷茫期的教学内容

迷茫期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目标感,来到大学后发现没有了高中时代紧凑的课程安排和频繁的考试,很多学生会觉得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里无所适从。加上大学里接触的人也比较多,不少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也凸显出来。所以,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需求是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满足学生这两方面的需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重点安排计划和沟通两大块的内容,大概需要占用9个学时。在讲计划这块内容时,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做好综合环境分析、作出决策、拟定计划。接着再向学生介绍沟通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沟通方法,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帮助学生发现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克服自身的沟通障碍,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2.3反叛期的教学内容

反叛期是学生最无心学习的一个阶段,所以此时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激励性,针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师可以选择领导和激励两大块内容来讲授,大概需要9个学时。在学习领导和激励的相关理论之后,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名人的经历作为故事传授给学生,讲授形式最好是教师口头讲授和多媒体视频播放相结合。笔者上学期的教学中就选取了特蕾莎修女、、朱钅容基的故事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让学生讨论他们分别是凭借什么在进行有效的领导,事后学生不仅对这三位名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很多感动和激励,这对于帮助学生摆脱反叛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2.2.4调整期的教学内容

这一时期的学生逐渐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适应过后会慢慢发现自身专业的乐趣所在,从而期待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中,此时教师可以讲授创新和控制这两块的知识,大概需要9个学时。教师在让学生理解组织应该如何创新、控制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谨记创新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做人做事不要太僵硬。但在强调自由创新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有效控制的重要性,在此教师应该以讲授“控制”的内容作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一番关于学校规章制度的教育,同时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控制,尽快把自己的不良行为纠正。

2.2.5稳定期的教学内容

稳定期是接近期末的最后一个阶段,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接近尾声,不少同学都期待着有机会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其在课堂上一展风采。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管理学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然后每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本组讨论结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前面的知识,也可以考察学生问题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需求,让他们感觉到这门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收获。

2.3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2.3.1打破了传统教学内容中按照教材上固有的管理职能顺序依次讲授的定势,主张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交叉安排教学内容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多数教师是按照教材中编写的管理职能顺序来教授,即先讲理论,再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为一条线逐一展开讲授。而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改革主张教师打破这一定势,把组织这一块内容放到了第一个阶段来讲,同时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打破了以往知识点间的孤立状态。

2.3.2把管理学的知识和心理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从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角度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人的一切行为动机来源于未满足的需求,要使学生愿意学习管理学原理课程,必须让其认识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满足他未满足的需求。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准确分析出学生的需求,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对应起来。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及时与辅导员进行沟通合作,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学生的变化情况。

2.3.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再结合课程内容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当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很强时,教师可以用讲授法给学生教授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当学生感到很无趣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而当学生充满激情和自信的时候,则应该把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尽情展示。

3结论

第7篇: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知识图谱 旅游管理学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47-02

根据最新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旅游管理成为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并列在管理学之下的一个学科门类,这在客观上反映出全社会对旅游管理学科教育的认识提高与肯定程度,同时也给旅游管理学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改革要求,如何能够真正通过改革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摆在旅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更为紧迫的任务。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

客观来看,自从现代大学出现以来,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就始终贯穿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在不断的讨论与研究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被公认为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目标,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优化、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培养方法手段是否科学”则被认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由此,减少理论教学、加大实习实践教学力度;推广采用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似乎成为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特别是近些年来表现的愈加突出。在思考之后,笔者认为,不触及“灵魂”的改革是无效的改革,其实质仅仅是简单的“表演”。围绕“能力”主线如何真正突破瓶颈、优化学生学习的投入产出比率应该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

作为典型的应用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方面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专业教育教学本身。但是,在进一步冷静下来之后却发现,由于历史较短但发展迅猛等原因使然,目前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内容等方面仍然还普遍存在着与应用型专业特色不相符合的问题,“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培养投入与时间成本”、“学生知识集成与能力构架”等方面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可以说,这些问题急需得到有效解决,而目前仍在通用的“以课程为基本单元、‘单科独进’”的教学组织形式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和满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当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也就自然成为每一个旅游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多方寻找之后,将“知识图谱”系统应用于旅游管理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及其体系创新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知识图谱的实质与内涵

知识图谱是一种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融通的途径,其实质是用简单明了的可视化技术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信息通过组合形式描述、演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方法。其中的“图”指的是图示,“谱”指的是系统,图与谱合一则是知识空间与时间动态变化的统一表述。目前,知识图谱大多作为知识管理的形式被运用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域,表现为对企业中大量的有价值的方案、策划、成果、经验等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可以看出,知识图谱能够非常简洁、清晰地表现事物和现象的形态结构、成因机制、组成物质、动态变化等综合性、复杂性规律,对通过在积累知识资产的基础上形成企业员工间的相互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再利用和知识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利于个体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集体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有效降低组织运营成本、强化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但是,知识图谱在教育教学系统中的显然与企业中不尽相同。而应该是一种以学科、专业为平台的学习方法和理念。笔者认为,其本质是通过知识计量、数据挖掘和图形绘制的过程揭示知识的动态发展规律和知识体系结构,从而为学生真正系统了解、掌握知识提供切实的、有价值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知识图谱是对“课程”进行重新梳理和科学设计的系统工程,是对学生“知识减量与技能增量后适用、实用的知识集成、知识拓展、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能力”的追求。与目前的传统学习相比较,知识图谱用非常清晰、明确的方式表现知识点和关联结构,对降低学习成本、提高知识系统性和运用能力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知识图谱”在旅游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通过前述内容不难看出,“知识图谱”的思路体系下,旅游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以效率评估和过程决策为基础,通过对课程教学系统的重新整合来创新和实现的,大致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一)知识识别

知识识别是形成课程知识传授方法的基础,也为知识的图谱化创造条件。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出知识点;二是识别出知识间的关系。在识别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形成教学的不同偏重。如:低年级学生一般对专业了解的不多,同时,在其后的专业学习中还会遇到相关知识点。因此,其知识的传授以普及性的介绍为主,对概念的辨析显然是重点,应用图片、视屏等教学工具具有能够更快、更好地被理解的优势;而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课程知识传授就应该主要以提升理解和探究能力为主,教学中一方面应该随时回顾之前的概念,另外应该在其基础上增加由概念引发的关联知识的系统分析。同样,一门课程中的知识点有多少,哪些是交叉的、哪些是独立的也要加以识别,这样才能够有效组织教学。

(二)知识分类

客观上讲,“知识”本身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如果仅仅是识别知识而不对知识进行必要的分类,势必会形成对知识结构的认识模糊,当然也就直接会导致知识传授和知识接受的模糊。当然,分类也必须要建立在知识识别的基础上,归纳不出知识点,也就无法对其进行分类。目前,最常见、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与之不同,“知识图谱”的思路下是通过DIK(数据、信息、知识)的金字塔体系来形成知识分类的,即通过分析数据、信息、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明确知识结构。即:将课程要反映的综合信息细化之后会得到知识点,而将知识点之间按照一定的关系分解后也就简化成为知识类型。如:《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一般原则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管理实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是按照“研究对象、基本概念、旅游与旅游学的产生与发展、旅游者与旅游流、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旅游企业与旅游市场、旅游宏观管理”等章节来进行排布的,结构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条理,但是各部分的联系不够紧凑,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混乱。而在“知识图谱”体系下,该课程知识被分类为“旅游”、“旅游者”、“旅游流”、“旅游产品”、“旅游要素”等原理知识;“旅游资源分析”、“旅游产品开发”等技能知识和“旅游企业管理”等事实知识,最终综合为“基本理论”、“旅游者”、“旅游经济”几个部分。

不难看出,这样的分类将课程结构简化并形成了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若干知识点及其体系,在传授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也基本建立了学生的课程思维结构、对实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知识结构化

所谓知识结构化就是将被识别出并分类后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来来进行排列。通过识别与分类,基本对知识点有了有关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按照什么结构化知识才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是一个非常现实、也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一步,可以采用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因果关系图”、“ABC分类法”来辅助进行。恰如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书中,知识又被结构化为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体系。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结构化为不同的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当然,不同体系的知识赋予了不同的掌握原则:原理知识需要被准确记忆;技能知识需要再理解后应用,而事实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分析总结。

(四)知识系统化

对单科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旅游学科教育的目标,最终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体系,并学会对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实现教育目标和组织目标。由此,知识系统的形成是在旅游学科课程体系创新与构建中应用“知识图谱”的核心目的,当然,专业知识的系统化是建立在课程知识的结构化基础上,同时结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将课程间的联系点明确地标示出来,以便于在教学中按照先后逻辑进行合理的增减。这一问题要考虑到两个方面:

首先,要构建一个明晰的课程知识体系。对课程的章节结构进行必要调整,如,参考图2的结构绘出各门课程的结构图,建立便于形成课程知识交流的基本环境。

其次,构建出有利于开发利用的不同课程间的关系模型。按照一定的能力要求或实际工作标准来形成课程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图,将课程关系图细化到课程知识点关系图,从而形成了最终的专业知识图谱。

如:以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景点导游服务能力为起点。则形成了集合“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旅游心理学”、“管理学”课程的关系图,而在对关系图的进一步分解中,则表现为对导游人员的“说”(景区景点讲解,依托旅游心理学、导游基础)、“引”(引导游客,依托管理学、旅游心理学)、“调”(调动游客积极性,依托导游实务、管理学)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被相关课程中的有关知识点支撑,由此,讲知识点与能力与标准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在教学中只要在完成知识点传授的同时告诉学生他们之间基于什么样的联系、会形成什么样的效果,学生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如果在授课或入学之初就能够将知识图谱交给学生,更能够是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需要学习什么,进而采取有效的学习手段和方法与教师配合,形成教育教学形式的创新与变化,有效节约学习时间、降低学习的综合成本,同时还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学生对教育教学动态性要求增强和教师教学手段惯性思维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为旅游管理学科教育教学解决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捷径可走,看似简单的问题也还需要不断的梳理、全面的分析和大胆的实践。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2129)】

参考文献:

1.张福学.知识管理导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左美云.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决策,2000(3)

3.杨梅英.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巢乃鹏.知识管理——概念、特性的分析[J].学术界,2000(5)

5.彼得·P.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6.Durcker P P. Post—captipalit society.Oxford:Butterworth Henie mann,1993

7.加内什·纳塔拉詹等.赵云飞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8.维娜·艾莉.刘民慧等译.知识的进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9.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赵士英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辨证关系[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1(10)

11.彭伟等.论知识管理的背景[J].图书情报工作,2000(8)

第8篇: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 实用性 讲授

一、教学问题分析

1.教材过剩与不规范现象并存

目前,国内市场管理学教材种类繁多,课本质量也是参差不起,大体可以划分为国外外文教材、翻译参编教材和国内学者自主编写的教材等。西方经典外文教材虽内容丰富和质量较高,然而结合的国内各个高校的不同实际情况,适用性有待商榷;翻译参编教材根据翻译者的主观性不同对部分原理和知识点的解释都会有所个人偏重;国内教材有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不够规范,质量相对不高,且存在抄袭现象。各个高校的生源情况不同,学生的基础也不尽相同,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选订教材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尽量选订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密切联系实际、语言表述准确、利于学生接受的教材。

2.课堂单一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本人对管理学基本原理的阐述有所偏重。部分老师上课过程中一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和“一人堂”等陈旧的授课模式。这种方式容易进入一种“读死书”的学习模式,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不能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出现了“书本”“教师”“学生”“试卷”的学习现象,没能培养出学生学利用所学管理学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实践环节不完善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宣讲理论还要深入案例实践。当前的现状多为教师实践经验匮乏,实践部分多凭借与模拟软件,不能系统深入的开展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开展能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较好的基础。高校在课程安排环节和教师授课过程中都应该予以重视,避免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教师应该采用理论与案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模式设计好实训环节,从认知学习到课内实验再到项目实训,最后到岗位实践(校企合作项目),层层把关,保障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本专业相关技能。

4.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管理学原理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结合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联系中国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历史,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该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专业必修课程。各高校目前的考核办法多采用试卷考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和应用情况,加上课程中部分知识点多为理解层面,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松懈,不愿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二、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

1.树立“能动性课堂”的教学理念

《管理学原理》实践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在讲课过程中对部分问题和知识点,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师生互动”和“模拟演练”等形式来加以解决。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等单一的授课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并乐于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最大程度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管理学原理”相关知识的兴趣和主管能动性,着力培养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书本服务于生活,知识应用于工作。以讲授“计划与计划工作”章节内容来说,课前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并积极准备相关案例,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社团和班级组织等学生身边的单位作为切入点去讲解“计划与计划工作”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利用“头脑风暴法”和“5W2H”方法引导学生构思并制定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现代授课条件和手段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从形式来说文字表述性强,不同于其它理工科课程公式表述占主导的特征。从课程特点来看它具有综合性、历史性和实践性,从课程职能来说它的知识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管理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授课条件和手段,全方位培养多层次人才。板书授课过于死板,整版的文字表述会消减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目前现存的演示PPT课件授课和借助flas来描述专业理论和知识都具备生动灵活的特点,使学生乐于接受。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电教片和教学软件可应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课堂内容更加鲜活易接受,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网络课堂建设

当今大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是:师生面对面解答问题的条件受限、学生课下学习的不同步性和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和个例性问题并存等等。为了更好的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帮助学生对待个例问题进行剖析讨论,这就要求院校及老师要积极开发并完善网络课堂建设,通过网络视频、在线留言和课件回放等形式来辅助学生的课下学习,这也无形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管理学原理”网络课堂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有:课程定位、重难点分析、教学指南、授课录像、课件回放、教案预览、师生互动和案例分析等。这样,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和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查阅课件和教案以及教师的授课录像来有选择性的重点学习,通过以上方法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给老师在线留言或启动网络讨论来进行答疑解惑。在网络课堂建设过程中,各任课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利用E-mail、微信、QQ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并了解学生学习动向。总之,通过网络课堂建设最大维度的扩展学生的学习途径,使专业课程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教学方法依托于教学内容,本文介绍了“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情况,同时笔者在探索教学方法过程中同样重视管理学原理教材的选定与课程整合优化。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且新型的授课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同行的认可。只有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敬仙,滕德川.管理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1.

[2]左小德.案例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教育理论,2003(02):33-34.

[3]尹小勇.本科类“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 2) .

[4]袁宇,李树超.企业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3.

第9篇:管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

一、引言

在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各个院校在经济管理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下文将对经济管理教学的改革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管理教学事业的发展。

二、经济管理学的特点

经济管理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具有针对性。经济管理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相关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第二,具有参与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注意营造课堂气氛,与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进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具有实践性。经济管理学是要培养能够自主解决问题的专业性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问题中。

三、经济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理念传统。很多院校在经济管理教学中,都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学理念滞后。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以教师为主展开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经济管理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硬件不完善。经济管理学这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对配套教学的硬件设备以及实践基地的需求也是非常大,但是各个院校因为资金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校内的硬件设备并不完善。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材中的内容或是案例需要进行视频播放,由于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很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使学生通过实践来真正地理解知识,更不能将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第三,不重视实践性教学。由于长时间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导致各院校不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上,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如果不能让学生经过时间平台,进行具体的相关操作练习,是无法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更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另一方面,经济管理这门学科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行业相关内容的知识非常广泛,但是很多教师仅仅是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因此,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薄弱。

四、经济管理教学的改革方式

第一,建立有效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一定要建立有效的教学体系,并合理地优化实际的教学课程。第一,就是对经济管理专业进行科学、有效的划分,正确地将经济管理的专业特点定位好,不仅要做好实践环节具体过程的布置,教师还要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进而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体系。第二,各院校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地使学生在课堂中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际中,学校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教学,并能够对上课时间以及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第三,教师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不仅要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考核,更要结合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完善教学硬件设备。在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教学的工作中,首先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各地政府要加大对其院校资金的支持,购进先进的教学设备。经济管理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大多是都是概念性的,教师如果满堂灌,使学生们被动接受,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反而加深了学生对经济管理课程的厌烦。如果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对学生展开相应的教学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教师做好引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方向,给学生时间去思考、交流,将以往教师中心型的课堂转变为学生中心型。学生讨论后,每组的代表表达本组的意见,也可以制作PPT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多媒体教学设备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学生上台讲解,也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经济管理这门学科。

第三,加强经济管理的实践教学。针对目前院校在经济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要运用多种方式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其一,教师可以采用模拟教学的形式,例如应用ERP沙盘的模拟方式来展开经济管理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其二,学校可以与当地的企业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中锻炼。教师要做好相关的实习指导工作,包括一些常见的问题,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遇到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案等;其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不仅能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可以通过政府、院校、企业三方面做好协调工作,充分进行交流,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完善的创业平台,并用一部分资金引进风险投资基金,使其能够为学生服务。第四,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外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一些比赛,来实现对学生的实践教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国际化地需要和目前中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教育的不断改革,经济管理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各个院校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式,使其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服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平.经济管理教学改革相关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