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1篇: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中美术 美术核心素养 素养培育

2014年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指出了各学段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此后,在教育部《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和命题》会议上,华东师大杨向东教授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看你学过什么,而是看你是否学到了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实现,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的提出和意义

我们过去的教育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2000年课程改革前的“双基”时期。第二时期是2000年到2015年的“三维”时期。第三时期是基于2014年由教育部推进《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下,我国教育课程进入“核心素养”时期。

在美术教学层面,我们过去习惯于偏重“技”的层面展开教学,在此之后则需要进入“道”的层面,就是理解知识、运用智慧综合性地发现一些问题,并用艺术的手段解决它们。因此,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观念的变革。这也体现了美术教学将更好地造福于学生、造福于国家。

二、高中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实现党的教育方针与学科具体教学实践过渡的中间层次。为此,教育部要求每个学科都要根据本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提出各自的核心素养。

经过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的深入讨论和探究,美术学科提出了五大学科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需求、一种人的成长需要。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对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若干思考。

三、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1.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在教学模块设置上,现使用的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九本,它们分别对应高中美术课程设立的九个模块。美术教学课程的开设,其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科素养的培育。而今按规定开足美术课,尽心上好美术课,就是在行动上坚守了基础美术教育之阵地,贯彻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普及性”、“针对性”和“全面性”的路线。

同时,每个模块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会有一些侧重。比如鉴赏模块,更侧重对学生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审美判断三个核心素养的培育,绘画模块在美术表现、创意实践这两个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更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模块教学割裂了这五个核心素养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针对模块学习的特点来构建合理的模块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才能优化对模块中单元课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等的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好各类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不等同于教室,学习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在互联网应用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合理搜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也可以运用好地方教学资源,为教学所用。丰富而适切的教学资源会大大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养成的主动性,促成核心素养培育效益的最大化。

在教学评价中,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模块特点,设置适切的评价机制与方式,使学生明晰对自我核心素养现状与不足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2.在课外美术特色活动中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亦不止于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美术特色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以学校美术类社团、研究性学习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所涵盖的所有美术特色活动为平台,给予学生发挥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及能力的机会。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同时,实时关注、引领、指导并应给予学生活动成果的评价及鼓励,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究、发现、解决乃至创新,从而获得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再培育。

3.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学科竞赛活动需要师生齐心地做好赛前、赛时、赛后三个阶段的工作,这包含了指导与训练、沟通与鼓励、反思与总结等具体环节。教师需要结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制订高效的竞赛辅导方案及策略,形成适切学生的辅导风格。

每一次学科竞赛都是对师生自身学科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历练。重要的并不在于竞赛的结果,而是我们在竞赛中收获了由能力到心智的成长,收获了核心素养。

综上,高中美术教学在时间和空间范畴上有一定的延展性。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课堂学科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课堂内外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样才能使美术教育更均衡地发展,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思维是数学学科问题解答的核心,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的有效承载体,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善于抓住数学学科特性”,“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应紧扣问题特性,锻炼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由此可见,高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型技能人才所必备的重要素养。近年来,我在高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就如何利用问题内在特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素养,进行了阶段性的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所实施的策略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一、利用情感激励作用,让学生在适宜问题情境中能动思维。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调节和渲染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学习情感是学生解决问题、探知新知的“源动力”。高中生与其他阶段学生一样,同样需要积极的学习情感作为“思想支撑”。而数学问题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内容生活性、语言生动性、问题生活性等特性,在激发学生能动思维潜能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数学问题所具有的积极情感“因素”,设置出适宜、有趣、融洽、生动的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积极情感主动思维。

如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问题教学中,我就采用以境激情的方式,抓住该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设置了如下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在200多年前,高斯被誉为‘数学王子’,他的数学老师提出了问题:‘1+2+3+……+100=?’10岁的高斯用‘(1+100)+(2+99)+……+(50+51)=101×50=5050’方法进行了计算,那同学们能不能用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的方式进行解答呢?”这样,学生在感知现实生活问题内容中,认识到了数学知识内容的现实生活意义,内在情感得到激发,自主思考探知新知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二、巧解案例典型特性,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活动中学会思维。

构建主义认为,解题方法的有效掌握是学生思维活动有效开展的“方法支撑”。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展现的重要平台,数学问题案例的有效设置及教学,能够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掌握和领会,以及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起到促进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求,设置典型数学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解答活动,让学生在分析、思考、探寻问题解答方法思路过程中,形成解题技能。

这是我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紧扣该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学习重难点内容,所设置的一道数学问题案例。在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解题任务,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案例,解题时应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性质进行问题解答,解题过程如下:

第3篇: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07-001

一、构建高中数学学科导师制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数学课程大多是围绕数学自身的理论体系编制的,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教学环境,切断了数学理论和现实生产和生活的联系,压抑和束缚了老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新课程提倡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引出新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立足学生发展,转变学生的学和教师教的方式,要求教师立足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中构建学科导师制能更有利于老师立足学生差异,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二、构建高中数学学科导师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1.适应学生不同的数学学习风格

数学学习风格中的认知风格问题是与数学学习最相关的范畴。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是认知风格中研究最早、最多的一个领域,也是认知风格的核心问题。研究表明:场独立性学习者擅长自然科学,数学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学习者则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于外在反馈。

2.适应不同数学认知水平的学生发展

面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现象,不同的班级教学显然已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和数学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之外积极探索新的辅导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要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与辅导中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如何充分调动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每个高中生的数学潜能,笔者认为构建高中数学学科导师制是较好的基本途径。

3.充分发展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数学探究中课题的选择是关键,数学建模中问题是关键。数学探究课题和数学建模中的问题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通过构建高中数学导师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案例和背景资料,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和科学的选题,有助于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同时有助于教师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导师。

三、有利于加强师生团结合作的意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有利于加强教师间的团结合作

实行数学学科导师制本质上是要求数学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积极参与学生管理,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品行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数学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但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数学导师一个人的事,其他科目的学习对数学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阅读能力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对学生的管理还需班主任的大力帮助。

2.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过程的进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因为师生关系包含了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沟通和情感沟通,“当学生在情感沟通和认知沟通共同作用下接受教学时,学生觉得教学中体现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智慧理想,与教师的心灵距离缩小了,随之对教师言行与所教学科给予相当的关注。”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

3.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小组合作中构建学生导师制

学生导师制是由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学生导师,由学生导师协助老师,帮助本组同学进行有效学习,带领本组同学共同提高的一种新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4.有利于促进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合力

学校任何一项好的制度与措施的实行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高中数学学科导师制的构建必须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在数学学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导师要积极与家长联系交流,沟通的目的主要是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在家的学习情况等;也便于家长了解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学习情况与问题。

四、构建高中数学学科导师制是数学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高中数学教科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充分创造探究机会,为学生活动提供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广大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是自身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在面临一个个不同的学生时,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经受不断的冲击,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导师会不断发现和弥补自身不足,自身的数学素养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导师制要求“教”、“导”、“管”合一,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学生,所以导师制对数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有助于高中数学学分制和选课制的顺利实施

第4篇: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备课艺术

一、引言

通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不难发现,它对于传统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完善:新课程标准首先是删除了传统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难度过大、用处不大以及其他细枝末节的内容,其次是适当地增加了适合高中生难度标准并且在生活中具有很大应用潜力的新内容。当然,这些适当的删减和完善都是建立在科学培养高中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技能的基础之上的。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其备课中应该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新特点、新内容、新趋势、新体系和新目标,利用备课艺术来构建高中数学的高效课堂。在本文中,笔者以高中数学教师的备课艺术为突破点,比较详细地分析和探讨了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和方法。

二、高中数学教师的备课策略分析

备课是指教师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针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提前弄清楚,以便在讲课的过程中清楚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解答学生的疑问。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除了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外,还要结合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及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备课质量不仅关系着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率。

1.依照新课标科学预设教学目标

现代课程理论要求我们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必须要体现出数学这一重要学科的时代性、教学内容对社会发展的符合性以及数学知识对高中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匹配性。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新课程标准改革,主要目标就是要革除传统课程标准当中不重视培养高中生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弊端。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备课必须要体现出培养高中生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确保数学教学目标预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备课的出发点尤其是具体内容必须要在最大限度上面向所有学生,而非数量较少的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预设教学目标是合理筛选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只有教学目标预设科学合理,才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筛选和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合理。预设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核心,不仅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同时更加关注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

2.依照新课标积极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非常关注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问题。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具体而言,高中数学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始终贯彻数学知识重在应用的意识,将培养高中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和处理生活中、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备课内容设计的重要标准。在设计备课内容时,将各个数学知识要点充分与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各个知识点,同时也享受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例如,在讲《复数》第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一个数的平方小于0,那么,碰到类似x2+1=0的方程该怎么解,让学生知道学习复数的必要性。再如,结合相邻学科,引用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例子作为知识背景,借助物理学中的定义来引入向量中的数量积。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三、总结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其核心在于教师的备课。这就需要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备课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同时,构建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创新教育,2009.

第5篇: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237-02

高中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思维的学科,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有意识地培养和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进行的探究性教学必须重视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此外,教师还应结合自身的丰富教学经验和学生个体的需求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教学探索,找出与教学规律特别是学生学习规律一致的探究性教学方法。

一、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教学的内涵

1.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定义

数学探究性学习因其学科的特殊性,所以与一般的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因为该学科具有思维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特点,为此,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以习题训练为核心作为展开学习的重要形式。数学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的能力。因此,数学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学习主体能够积极思考其将学习的数学知识,如概念、原理等,并能够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进行有意识和主动地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自觉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行为。

2.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

探究性学习适用于各种难易程度的问题,对于问题的类别及内容没有任何限制。为此,数学探究学习适用于各种层次的学习。无论是哪一层次的数学内容如概念、定理等,还是学习者本身对于新接受的知识进行某一特定主题的提问,探究学习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深入研究。

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基于探究活动,通过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能的一个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开展的,具体的内容除了包括上述的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关注数学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包括分析、推理以及演算等一系列活动。因为,这些活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操作训练的技能,还能够让学生发现一些数学事实。基于上述探究过程,学生能够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灵活的知识框架,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3.探究性教学的内涵

相对于其他教学模式而言,探究性教学属于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上述的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学生应在具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展开学习,因为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压力很小,能够自主寻找需求的信息。基于已知信息,可以做出一些设想,从而可以真正地自主独立探究问题,寻找到答案,而并非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问题的答案。此外,第二点则在于教师应在恰当的时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选择在合适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开展探究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教师所提供的帮助如一些资料,可以让学生得到很大启示,对他们的学习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数学探究学习的典型活动及相关认知

1.数学推理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在数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最典型的活动即是数学推理。这也是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所在。数学推理活动包括以下三个分支。第一,即经验——归纳推理。第二,即联想——类比推理。第三,即假设——演绎推理。上述三个分支推理都与其思维活动密不可分。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斯滕伯格教授曾指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密不可分的。在数学推理的过程中,这三个推理活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将数学推理活动概括为证明推理和合情推理。上述的观点都说明了思维活动是数学学习的本质,也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因此,结合上述的分析,数学探究性学习应该紧密围绕其数学学科的特征而展开。

2.正确理解与认知数学探究性学习

从数学探究学习的内涵可以得知,这是一种以思维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涵盖数学学习的一般特征。从这点而言,任何层次或是高质量的数学学习都具备数学探究学习要素。但是,有些错误的观点将数学学习本身看做是数学探究学习,这是对数学探究学习一种肤浅的理解,是将这种研究推向另一个极端。

就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现状而言,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将对探究性学习和教学偏颇的理解和认知进行彻底的转变。也就是要从本质上转变人们传统的观念,即简单、狭隘地认为所谓数学探究学习就是带领学生超越课堂进行调查实践的专题性研究。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探究性学习更重视学生的日常学习。为此教师应倡导学生将这种探究学习作为学生的基本学习方法,从而将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与外延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善传统教学和学习中的过多模仿、识记和重复演练的状况。只有真正意识到上述问题,学习者和教学者才能从本质上了解并掌握数学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其内涵,从而才能明确数学探究学习和教学的研究目的和方向。

3.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在实施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数学概念教学。因为作为所有数学知识学习的起点,概念教学的合理设计和开展为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数学概念学习是集合多种思维,相互协作的一个学习过程。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学生的一个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在开展探究性教学时,应严谨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对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够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合理的联系和作用。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基石。教师对于概念的理解,是基于对数学发展深度的掌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从而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反之,促进其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其次,解决问题是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玻利亚曾指出“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句话十分中肯地指出了数学教学与学习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解决数学问题主要方式及一般过程就是学习、研究、应用数学的过程。因此,心理学认为解题过程属于思维活动的范畴。虽然我们不能将数学思维与解题过程两者一概而论,但是可以认为解题是促进数学思维的构建的最重要的方式。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解题是与数学的概念和定理占有同样的核心地位。

再次,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随着社会教育观念的发展、进步,在素质教育观念的倡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充分地认可和进一步地加深。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育,尤其是开展探究性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主体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对学生面对疑难问题时出现的困惑适时地进行指导。可以采取个别辅导或者是集中解决的方式。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之前,可以让学生进行简要地阐述其探究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疑点或难点。教师的作用并不是给出答案或解释,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问题后,再进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探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让其探究或合作探究继续下去。

除此之外,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这样才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高中数学教师通过比较与对比的方式与方法,判断其即将讲授的新知识与所教授学生已获得的原有的数学知识和其知识的认知程度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分析得出学生的知识构成和水平。通过对于新旧知识的相互融合和互相促进,从而收获新知识,稳固已有知识。而基于这样的教学背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分析新旧知识的差异和相同之处,从而深化其对新知识的探究和理解。通过对一般化的数学知识去理解具体的。进而,教师能够判断出学生知识结构的承接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不但能够降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难度,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将之前的知识进一步的巩固,还让学生掌握了有效分析和运用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三、结论

数学探究性教学与学习的相互作用,充分地将其功能发挥在解题教学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持续保持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构建起以学生为核心及主体的教学模式,带动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这是数学探究式教学应用于课堂中的核心目的。总而言之,数学探究性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自主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快速提升。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自主能力进一步深化,主体性也随之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探究性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必然途径。探究性教学与学习,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和完成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之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2]靳玉勒.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5.

[3]郑渊方,廖伯琴,王谭.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J].学科教育,2001,(5).

第6篇: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本文从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来探讨促进高中数学课堂创新性教学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高中;课堂;数学;教学;创新性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文思想的进步,人们对教育工作的核心要求也从智力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品德教育上来,而创新因素作为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因素,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创新性和创新能力作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具备的首要因素,是人们发现新事物、认知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发现新规律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如何进行创新因素的导入,以创新的方法教授学生知识,是学生获得创新的能力,成为衡量当前教育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其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进行高中数学课堂创新性教学的具体措施

要实现高中数学课堂创新性教学,就需要从观念、方法、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简要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学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应以教师为主,学生要主动的去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式、教学措施等等,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被动的学习,且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大部分学生没能完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进行学习。介于此,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观念和意识,形成“因材施教”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同时教师要培养并保持在业务上的创新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学活动在一个创新的氛围中进行。

(二)应用数学开放题型,促进数学交流

开放题型是与传统题型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指题目答案多样、不唯一的一类题目,且该类题目在设问方式中能够进行不断深入的探讨,与传统题型答案唯一的形式有本质上的区别。将开放题型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变“被动的解题过程”为“主动的探索求解”,在问题探讨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旧知识的重复记忆,对新知识的认识了解。另一方面,开放题型的自身性质决定着它本身就是对“固定模式”的直接反思。创新的重点在于突破固有模式,寻求新的发展。而长期被要求按照既定的模式与方法处理问题,思维会形成定式,创新便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植入数学开放题型是锻炼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国外,一些学校已经将数学交流作为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并纳入教学工作评估标准中,其中重要的一项要求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后进行数学交流的具有数学素养的人。数学交流的内容很宽泛,是要使关于数学内容的互动交流都可以被称为数学交流,可以是交流数学解题方法、交流数学新题型、交流数学学习心得、交流对数学学科发展历史的认识等等,这样定义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三)适当引入信息化教学措施,促进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

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适当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是符合教学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所谓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它利用先进的手段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以及各类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引入教学实践中,可以实现模拟现实环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感官进行综合刺激,通过立体全方位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直观的,深入了解,对便于掌握疑点、难点的问题。

(四)提倡求异质疑,加强学生的参与能力

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在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时,具备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思维十分关键。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和教师的解题技能技巧。不管是上新课、习题课,还是上复习课,教师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时刻把学生作为主体。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举一反三,培养创新思维。教师讲解例题时,不能仅仅使用一种方法讲解,需尽可能的寻求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可根据题目角度和解题思维方式情况,采用不同的依据和途径来进行题目的求解。这对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提高时很有帮助的。

三、结语

教育的目的是启蒙思想、开发潜力、促进个人发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因此,教育工作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的教师,要不断保持自身的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模式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使得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实现最大程度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张文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时空.95.

[2]夏丽娟,胡广宏.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体会与改革初探.学科讲坛.文理导航.2010/4.25.

[3]钟启泉等.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郝耘.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初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总第四十二期.56~58.

[5]王会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程 中学经验交流.2008年12月5日.23.

[6]赵松柱.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浅谈.学科讲坛.文理导航.2011/1 51.

[7]陶玉芙.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课程探索.02/2010.132

第7篇: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 实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38-01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数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学科,新课标的教材呈现出目前数学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而要提高学生丰富深刻的数学文化素养。这为高中数学教学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重重的挑战。因此只有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完成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欲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加强教师对学生掌握程度的把握

高中的学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学习任务的繁重,加之数学这门学科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思维能力要求极高,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解,课堂上出现“对牛弹琴”的现象。教师在完成一个新的教学任务之前,需要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及基本推理思维逻辑能力做基本的了解,从中既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又能切实地对学生的学习的状况、态度以及情感价值观念进行指导,顺利地完成了新课标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对学生掌握已有知识程度的了解显得十分重要,否则,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盲目性,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材,突出重难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连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新课标关于教材的处理,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让教师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教教材,而是要学会如何运用教材,把手头教材当做一手教学参考资料,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如何完成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以便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就要求授课教师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对教材有整体性地把握,能够明确本节课在整本教材和章节中的认识,大脑中能形成网络结构图,呈现出知识结构示意图。同时,教师要吃透教材,对课堂教学要求掌握清楚,要知道自己在本节课中知要涉及到哪些知识内容,这些内容是认识、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个标准,突出重难点。否则,容易课堂中出现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讲一堆,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集中时间更是有限的,教师要善于掌控自己的课堂,头脑灵活,思维便捷,处理课程难点时,要注意技巧,不要让难点困扰了学生的思维,学会引导,使难点不难,抽象不难懂。例如下面一道题关于函数最小值的求法:

y=■+■的最小值

学生看见这道题时,大多数学生肯定第一反应两边平方,但依旧难于解决。这个时候便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和“形”的结合的方式来解决。首先让学生思考:

A(1,1),B(2,4)在x轴上找一点P,使得PA+PB的和最小值并求P点坐标

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在x轴上找点P,通过做A点关于x轴对称A1,连接BA1,交x轴于交点,极为所求的点P。学生很快注意到难以下手的问题就这样得到解决。“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研究对象,在数学函数问题的处理上,通常以“数”解“形”或以“形”助“数”,两者结合的直观性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的解决不仅教会了学生函数最小值的求法之一,还教给了学生研究问题从具体到一般的方法。

三、加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新课改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个基本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提出,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挑战。据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偏科情况严重,尤其是一些文科生对数学这门学科表现厌倦情绪,提不起兴趣。这种情况下去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然是空谈,达不到任何教学预期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教师可以巧妙地为学生设计问题:

假如你假期去打工,到一家饭店应聘,老板说第一天给你2000元,以后每天你给老板返还1元、2元、4元、8元…… 至少干够20天。

问:你会同意了吗?

然后让学生回答,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肯定都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积极加入讨论之中。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完成了教学目标,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性。同时,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完善教师的职业素养。幽默风趣的语言,合理丰富的表情,都能打破课堂的沉静,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高中这门逻辑推理要求极强的学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课堂每一分钟的价值,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数学课程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品质;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67-02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除家庭之外育人的主要单位,都已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在德育工作中,学校一般比较重视班主任德育工作,政治历史课等学科的德育功能,对于数学课德育功能关注比较少。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培养目标:“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希望从高中数学课教学与德育工作开展的结合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开辟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高中学习阶段对于学生学习生涯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不仅需要健康体魄,也需要有健康的心理。随着社会发展,升学压力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前移对于高中生来说影响越来越深,他们所面临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加。如果不重视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最终将会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这一心理素质不稳定阶段,很容易走极端。作为老师要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结果较重视,而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心理等问题容易忽略。教师不应简单粗暴地批评,这样只会让学生更缺乏信心,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告诉他们数学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和解题,只要有合理的地方就要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学生的学习潜能就会得到激发,思维得以发展。因为老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引导和督促学生,更要在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维护和培养学生。

2.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会因一时的思维障碍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放弃努力。对此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并及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他们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累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跟同学们讲一些由差变好的学习榜样,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他们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念和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调整情绪、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分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因为合作学习有助于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缓解学生焦虑和自责等方面的不良情绪。合作学习有利于同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小组有着共同的目标,小组中每一位同学在进行讨论学习的过程中,都拥有了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相互之间更容易接近和交流合作。小组成员也会在不断的交互行为中,学会尊重他人,树立信心,发挥潜能,实现自我,最终在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交往各方面得以提高。

二、高中数学学习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高中数学教师不能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都是班主任和政教处的工作,与数学课堂没有关系。中学每一个科目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数学课也不例外。因此数学老师也应该认识到数学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学课在高中属于主课,课时相对其他学科也较多,学生在数学课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多,因此数学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相对也是较多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其道德品质、性格气质和言行举止都是学生的表率,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具有高水平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积极热情、乐观向上的教师,必然会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是被学生模仿的对象,是学生的表率。因此数学教师的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与提高产生影响。数学教师也应该寓德育于教学中,例如在数学学习中告诉学生数学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好的,需要付出很辛苦的努力,因此数学的学习过程跟做人是一样的道理,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这样才能走得长远。学习过程中,在遵循学生发展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道德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高中数学审美教育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正如古希腊普洛克拉斯所说的那样“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认真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数学之美:对称之美、简洁之美、和谐之美、创新之美、严谨之美等。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教育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在教育教学中,任课老师经常会因为部分学生作业不整洁、字迹潦草、格式不规范等情况感到烦心,也因此经常花很多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发火。这一切都是因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造成的。如果任课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些问题就会得到圆满的解决。整洁美观、字迹工整规范、格式准确的数学作业本身就是一种美,老师批阅这样的作业无疑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创新数学教学环节,搭建德育工作新载体

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高中时期是青年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并且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学生对学校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他们很容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德育工作除了学生处开展有益学生“三观”形成的主题教育活动,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政治、历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之外,在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相对更多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贯穿“三观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尝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开展教育。比如,可以在每次上课前安排学生讲一下自己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对数学学习方面所特有的心得体会,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从而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

学科教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活动形式,是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提升、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形成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包括数学在内的各学科教师都要重视学科教学与学生德育工作的融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唤醒和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倍感高考压力的高中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行为举止方面做学生的榜样,通过认真挖掘本学科的德育因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工作,提高高中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促进其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梁昊.高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14).

[2]陈双英.构建高中德育发展平台的新模式[J].企业家天地,2010,(6).

[3]钟国娟.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1998,(3).

[4]张汉林.关于中学数学应用能力培养若干倾向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5,(2).

第9篇: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问题教学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学科所具备的三大能力,在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素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思维能力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能力水平,是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发展的重要核心内容,也是衡量学生数学思想素养的重要标志。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特点是学生思维分析和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发展和提升的条件之上。教学工作者必须善于运用现有教学资源和有效教学手段,将学生思维潜能进行有效激发,使学生在有效教学活动中实现分析能力、解题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思维能力的有效形成。”由此可见,学生良好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在促进学生和推动学生智力发展和行为能力增强方面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心理学也指出,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水到渠成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教育,提升和发展起来的。但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不能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有效的培养,致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思维的空间受到限制,分析问题的能动性得不到激发,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质量的有效提升。新实施的高中数学改革,在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基础上,更针对学生适应社会的实际,提出了“学会思维”的要求和目标。在这一大趋势的影响下,许多高中数学教师围绕如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认真的研究,取得了系列具有操作性的教学实践成果。我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体会,就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初步的阐述。

一、善于挖掘数学的趣味性特点,运用生活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数学学科作为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基础知识学科,在数学内容、规律定理、实际应用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但随着数学问题和知识的难度和容量递增,许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的压力和解题的能力逐步增大,普遍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对学习缺乏一定的能动性。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和浓厚趣味性,实时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实例进行有效衔接,让学生在探究新知、解答问题和思考练习中,体味数学学科的浓厚趣味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学科具有的生活特性,使学生的思维激情得到点燃,实现思维由被动向主动的切实转变。如在教学“平面向量”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向量知识,将生活中在海难事故救援过程中,采用确定方位进行救援的实际事例与向量知识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性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进行向量知识的有效解答和成功运用,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生活性,为学生内在学习情感的有效激发和能动思维特性的有力激发奠定坚实的思想和情感基础。

二、重视数学知识的发散特性,运用开放性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创新性思维作为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基准,在学生有效解答能力的提升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由于长期受高考升学压力的制约,许多教师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解题能力的训练上,而轻视学生创新解题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教育,导致学生的解题创新能力“停滞不前”。因此,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前进的理念,将数学问题进行有效创新,设计出具有开放特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开放性问题解答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激发和养成。如在“不等式”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知识的前后联系,向学生设置了开放性问题:“某厂使用两种零件A、B装配两种产品X、Y,该厂生产能力是月产X最多2500件,月产Y最多1200件,而组装一件X需要4个A,2个B,组装一件Y需要6个A,8个B。某个月该厂能用最多14000个A,最多12000个B,已知产品X每件利润1000元,产品Y每件利润2000元,欲使该月利润最高,需要组装产品X、Y各多少件,最高利润是多少?”引导学生通过运用不等式定理性质法则等,进行问题的解答和训练。在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同方面的思考、分析和解答,对这一知识的网络体系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使求异性思维得到有效提升,思维变得更加灵活。

三、抓住数学知识的关联特性,运用综合性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