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素质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转贴于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
摘 要 本文首先对素质拓展运动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然后从青少年生长特征、青少年认识发展、青少年思维的发展、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四个方面对青少年身心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青少年素质拓展运动开展的价值进行了详细分析,详细分析了素质拓展运动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青少年 素质拓展运动 开展价值
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是以科学育人为理念,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手段,运用其特有的随意性、社会性、趣味性、灵活性、挑战性、开放性、自我教育性等特性,对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发展给予了正确的引导和疏导。并让其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的认识和教育,及时改正不良习惯,积极面对错误,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给予青少年再教育和补充教育,对社会建设和稳定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
一、素质拓展运动发展状况分析
户外素质拓展培训是一种打破传统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培训方式。培训的项目主要有高架绳网、攀岩、跳越、远足露营、攀岩速降、野外定向、户外生存、伞翼滑翔、游泳、跳水、扎筏、漂流等。户外素质拓展培训活动是将传统场地素质拓展培训融入大自然,并与生存体验相结合的,以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素质拓展训练是新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力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它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
二、青少年身心特点分析
根据发展心理学,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阶段就成为青少年期(Adolescence)。青少年发育期生理上的发展变化是多种多样而又十分显著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青少年期生长特征。身体迅速长高是青少年发育期身体外形变化量最明显的特征。第二,青少年认知的发展。从十一岁至十五岁,青少年思维能力超出了只感知具体事物的范围,表现出能进行抽象的形式推理,这就进入了形式运算思维阶段。第三,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在人类认知或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尤为重要。所以,加强辩证思维技能的训练,对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在少年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伦理道德观已开始形成,但在很大程度上却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而青年初期的伦理道德观则带有很大程度的成熟性。他们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伴之而来的是世界观的初步形成。
三、青少年素质拓展运动开展的价值分析
(一)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素质拓展运动是一项兼心理和身体为一体的运动,无论是攀爬类、越野类、集体协助类的任何一个项目都有身体运动。所以,身体各部位都会在拓展运动中得到发展。如攀岩,这个项目就需要全身各小肌肉群的参与,在运动中那些平时没有锻炼到的肌肉群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越野项目中,人体的心肺功能都受到了挑战,使得参与者心肺功能得到加强,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在很多拓展项目中,人体的柔韧、灵敏、耐力等各个项目都会得到锻炼。除此之外,拓展运动有助于青少年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连续的攀爬、奔跑、智力挑战、知识记忆、团队合作过程中,无时无刻都需要大脑分析和判断。
(二)促进青少年心理发展
1.促进青少年认知发展。通过识别农具农作物、识别野生动植物、采摘野果、地图阅读、定向识别、指南针使用、观星象、地貌及水资源知识等相关项目可以丰富正在认知快速发展的青少年科学文化知识,增加他们的阅历,为抽象思维的形成打好基础。
2.促进青少年思维的发展。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上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拓展运动给青少年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平台,为他们自觉完成任务创造了机会。团体性、新颖性等拓展运动让他们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等得到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3.促进青少年人格与正确的道德观的形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初步从辨证的角度分析问题,冷静,妥善地处理各种事物。面对成功和失败都保持健康的心态,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在拓展运动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敢袒露自我,真诚待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消除心理上的伤痛,积极调整心态,从而健全人格。
4.使青少年的毅志力更坚强。通过独木桥、梅花桩、有轨电车、铁甲战车、信任倒扑、生死电网、金字塔、托力接运等相关项目的训练,会使青少年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拥有超过自己想象的意志力。青少年体会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领悟成功带给自身的重要性,克服胆怯情绪和性格懦弱面,培养忍耐能力,感受成功带来的无穷乐趣。
5.促进青少年发现自我潜力。命题对白(思辨能力)、命题拼版(动手能力创造力)、独索、缅甸桥等相关项目的目的就在于激励人的斗志和勇气,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创造性地增强人的团队精神。青少年通过认识自我潜在的能力和极限,克服恐惧心理和思想障碍,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自信心和自我约束能力、完善人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根据青少年成长中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适当地开展素质拓展运动,对于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汪佐丽.开展青少年素质拓展运动的价值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03):101-103.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52-01
前言: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场所迅速扩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设立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技术人才,发展的速度也是相对迅速的。但是在我国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那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
1.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德智体美劳的具备就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对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心理素质在教育方面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根据调查研究,教育部在1999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这之后,各类学校就掀起了"心理热"心理健康问题也就逐渐的被广泛关注。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面对着社会的各种竞争和压力,受社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恶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更加的明显。我们不难看到某某新闻报道说某一青少年在某一地点某一时间因为某一事故而犯罪杀人,这样的案例我们随时可见,比比皆是。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不停的出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才令人担忧。据资料表明,青少年的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更令人惊讶吃惊的是,在这些刑事犯罪中十五、十六岁的少年占多数,我想这样的触目惊心的结果足以让我们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2.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1问题的根源。根据调查表明,现在的职校生在老师的印象中是不好的。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由那些经历了高中梦的却没实现的人组成的。他们在学习方面或多或少的受到过挫折,或许也受到过严厉的指责和批评,又或许是他们在家里有些亲情的缺失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能给身心发展的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2.2问题类型。我们都经历过中学阶段,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理解同时也了解,我们把它分为四个问题类型:青春期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人格问题。在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青春期问题和学习问题。
2.2.1青春期问题。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年龄都在十五到十八岁之间,按生理学来说,他们都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叛逆的,早恋是他们共同的表现。对于情窦初开的他们来说,他们常常会因为情感问题产生纠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当然,脾气暴躁正是他们青春的一种表现。
2.2.2学习问题。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都有一种厌烦学习的心理,这种想法是从她们的中学时代产生的。学习不好被老师指责批评,同学们的歧视和孤立,自己对学习的一种胆怯的心理都是造成他们不想学习不愿学习的原因,更为甚者,逃学、抽烟喝酒、上网打游戏、打架斗殴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
从以上问题我们不难看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何其严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对策
针对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3.1加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提高健康素质。根据调查表明,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于学生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数几乎为零。虽然在校的领导都有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想法却没有实施,并没有将其规划到教学任务中来。所以有必要将心理教育拿到课堂上展开,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3.2加强引进和培训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的老师是几乎没有的,在这样老师的团队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不到提高也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成长阶段起着开启可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师的力量是极其重要的。
3.3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效率。现在的中职生之所以不愿与人交谈,孤僻独立就是因为缺乏交流。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效率,打开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并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心理观。不管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关键的。
4.总结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化迅速发展的年代,高楼大厦的崛起仿佛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快慢的重要标志之一。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也为青少年带来了歪曲的成长机会。在这里,主要体现出来的一个时代问题就是,在一个城市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负面影响,其中就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才是有利的,所以一个学校学生的教育还得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对于以上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各校还得依据各校的学生自身的特点,对症下药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黄俊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1:147-148.
[2]俞国良.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55-60.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方法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法入手。
一、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1)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3)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4)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5)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6)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二、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三、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 参 考 文 献 ]
[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2]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论文摘要:大学生网络被害学校教育对策的优化和完善可以从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环境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青少年在网络中面临的心理问题的应对四个方面展开。
虽然处于信息时代的学校不再是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唯一渠道和权威渠道,但学校教育有着其固有的优势与特色。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进步的一种象征,它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杜威(john dewey)曾经认为,学校具有“简化”、“净化”和“平衡”人类文化资源的功能,在他看来,没有正规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 目前学校教育需要做的是对新问题、新情况做出回应,在新的背景下做出抉择。为了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网络主体,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意识、选择适宜的网络行为,避免网络中消极、负面因素的影响,针对我们调查问卷中发现当前学校教育对策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学校教育应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环境建设
校园网络资源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支撑,其目的在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学体系进行全方位升级,创造一个全新的教育时空,培养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效益。[1]校园网络资源环境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资金、应用水平、网络设备与技术的价格、更新换代等因素的制约,也是一个逐步扩展、提升的过程。在当前的校园网络资源环境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整体规划,合理定位
为有效投资、避免浪费,校园网络资源环境建设应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简单够用、便于升级、方便上网、便于管理”的方针。因为学校用于网络建设方面的资金毕竟有限,我们不可能期望学校一下投入巨额资金,建成超一流的校园网络资源环境,而只能根据学校经费情况逐年投入。所以应从学校建设的全局和全面工作需要出发,考虑综合条件,整体规划网络建设方案,对网络系统的目标、总体结构、服务功能、经费预算、建设步骤等重大问题做出规定。要从校园网络环境需要实现的功能,到网络的带宽、速度,再到设备的选择如品牌、型号、扩展性、兼容性及售后服务,最后到设备在校网中的分布、施工等各个方面都进行综合考虑,优化各个环节,制定详细施工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础。[2]
(二)软硬并举, 资源共享。
在校园网络资源环境建设中,应坚持1:1:1原则。即在网络应用系统建设中,硬件建设费用,软件建设费用和管理、维护、培训费用投入比例大致是1:1:1。[3]若违背这一原则,就很难保证充分发挥网络应用系统的效益。很多学校在校园网络资源环境建设中往往只注重网络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和管理、维护、培训,这种状况是必须纠正的。应当重视软件投资、重视网络管理。[4]
二、提高教师素质
网络时代要求教师从过去的课堂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校内外学生生存和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疏导者和咨询者;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开拓者和实践者;学校、家长与社会的沟通者、维系者与协调者。[5]网络时代对教师的挑战说到底是对教师素质的挑战,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实现角色转变,广大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可以便捷地获得和使用,社会发展也进入了空前的加速期,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替代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首先教师要明确教育能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观念,这种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师高层次活动的心理需要。其次,教师要对创新教育有全面的认识。现今教育所提出来的创新教育是通过创新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新发现创造新发明、产生新思想和新理念、形成新学说与掌握新技术以及新方法的教育。它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6]广大教师应对此蕴涵予以充分的理解。
(二)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网络时代的教育发展呈现出开放、创新、终身化的趋势,知识的发展也趋于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因此,一个高素质的教师不仅需要坚实的本专业知识、而且需要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博知识,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现代教师只有坚持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与步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已经是教师适应网络社会的基本素养和走进网络社会的“通行证”。
(三)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教育即创造”是人们公认的原理。教师的工作是高度的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陈规,禁闭于个人经验之中,应敢于借鉴,勇于开拓、不断寻求适合教育对象的方案、教法和手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完善。[7]
三、改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为主体,以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为特征,以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为基本形态,以各种文化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一种组织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化解学校教育在网络时代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优化校园环境
“环境育人,空间育人”已是教育界尽人皆知的教育信条。校园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物理环境指的是学校的建筑、设施、布局、绿化、文化布置、主题雕塑等,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映。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正向隐性教育效果。一所学校应认真设计构思校园的环境,通过校园环境物化存在的形式表现主观的教育意图,使设计者的意识形态与构成具体环境的物质形态有机结合,从而对教育对象发挥有效的影响,让学生在洁净优美的环境中,感受美的气氛,接受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
(二)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
校园精神需要制度建设来反映,学校的文化准则需要制度来规范。只有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价值标准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训导,才能使校园内的群体及每一个成员在同一规范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事实证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其思想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锻炼学生的表达、思维、应变、承受挫折等各种能力,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团队精神,而且能有效利用学生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分散他们对网络的注意力,减少他们上网的时间,把他们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拉回到现实中来。[8]
(四)建设好校园主流网站
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了解社会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成为他们娱乐、交友、阐发观点、发表意见的主要场所。所以,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应重点做好高校bbs的监控工作。
四、加强青少年在网络中面临的心理问题的应对
当前,网络心理素质教育可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加以实现:
其一,在各级学校建立由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组成的心理咨询机构,为网络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服务,以确保针对网络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其二,在网上开辟心理知识学习园地,将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上网,为青少年获取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成功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开辟新途径。具体来讲,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园地可以设计以下内容:心理书屋和心理百科;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服务有关网站介绍。[9]
其三,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心理咨询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咨询方式,它是对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的补充与扩展。具体是指在网络上主持网站的心理学专家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或新闻组的线上互动功能,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学知识,提供治疗心理障碍的新服务。如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状况,可以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热线。通过网上心贴心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引导他们走出“心灵沼泽地”,疏通心理淤积,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学会心理保健和自我调试,促进其全面发展。
注释:
[1] 王敦宝等:《信息素养:学校在e时代面临的新课题》,载《职教通讯》2001年第6期。
[2] 李鲁:《浅谈校园网的建设及应用》,载《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 范益志:《谈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与管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年第6期。
[4] 张志杰:《当前校园网建设的几个误区》,载《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 王立新等:《大学生素质教育简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6] 王月明:《谈现代教师的素质结构》,载《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 王健:《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载《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年第6 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建议重要性顺利开展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问题日趋复杂、信息量超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要想生存,要想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地说,我国是从九十年代开始重视,在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下,本世纪初开始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大量相关内容出现在基础教育课程之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交流,沟通和总结。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与发达地区相比有明显差异
教育部1999年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9月26日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这两个重要文件的指导下,各省市都制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安排意见和实施方案。笔者也是实施方案的受益者,曾参加市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在与几位教授及学员的交流过程中,不管从哪方面讲,我们都感受到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特别是欠发达农村地区,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当然,与发达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说他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并不为过,可他并不需要庞大的物质做基础。在教育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资源通过专题培训、网络媒体传输、继续教育都能展示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利用资源,不断创新;如何做中小学生心灵的守护神,使他们健康成长;如何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就是我们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
2、部分农村孩子的现状令人担忧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使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部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首先,数千万农民工远离家乡进城务工,把孩子丢在家中,有的是父母一方在家照顾,有的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有的是托给亲戚朋友,还有的干脆在外租房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由于亲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到位,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其次,中国的离婚率近年来是不断攀升,有些家长无视亲情,无视责任,无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跟着去赶赶“时髦”。情况稍好的是其中一方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更值得谴责的是双方各奔东西,将孩子丢给长辈,任其发展。再次,部分家长根本不懂得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夫妻之间貌合神离,关系紧张,经常斗嘴,甚至大打出手,还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除此之外,农村家庭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还较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无论以上那种情况,对孩子稚嫩的心理都有着极其沉重的影响。一位美国学者对一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的家庭精神生活。事实也证明:学校中的学困生大部分也来自这些家庭,部分教师无奈之下,采取“高压”政策,不注重心理疏导,学困生也就变成辍学生了。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就是一个大熔炉。有些人认为: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受社会影响不大。其实不然,人的心理乃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青少年自出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影响,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影响青少年的不良因素比比皆是,如封建迷信、重男轻女、坑蒙拐骗、打架斗殴、不良传媒、黄色文化、赌博、网络陷阱、上学不如打工挣钱等不良因素一直在向学校教育发起挑战,也正在侵蚀青少年的心灵。
4、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
经济欠发达的大部分农村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仅是不够,而且是严重缺乏。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一切教育责任都是学校的。我们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持这种观点占到了40%以上。一方面我们为农村家庭教育的薄弱感到无奈;另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学校的确应担当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那么,学校在这方面究竟做得如何?事实上,每年相关文件来了一大堆,而迅速被锁进档案柜的居多。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一切都要服务于“分数”。因此,部分教师甚至是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形势教育”,会浪费师生大量时间,于是随便走走过场,也就不了了之。却没认识到做好这项教育正是在为自己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5、学校硬件设施满足不了当前的
需要
按上级文件的要求,各所中小学必须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有专职或兼职辅导教师为学生服务。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据了解,我所在的地区能达到第一项要求的都为数不多。要么是一无所有;要么是挂牌不“营业”。
当然,这里面的确有些客观原因存在,一是经费不足;二是校舍不够;三是缺少师资。但笔者认为,这些困难并不能阻碍我们对学生心灵的呵护。
7、师资力量力量薄弱是影响心理
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毋庸置疑,农村中小学无论是师资配备,还是整体素质,都与城市中小学有一定的差距。他们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参加专题培训的机会很少,加之部分教师不注重学习,一年到头办公桌上只有两本书,一是教本,二是教参。或是不注重研究教材,无法进行学科渗透。另外,受编制限制,基本不可能给学校配备专职教师。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7、极度的保护,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1—2个子女,由于数量稀少,呵护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为了保护孩子,他们的部分好奇心被扼杀,家长一再迁就,缺少挫折教育,缺乏体验,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随之减弱,同时,学校在“安全”的压力下,还敢做什么?教育方式就转变成“捆在教室,磨破嘴皮”。让他们接受的是理论,缺少的是体验,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想想当年的我们,学校一年四季都有野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了能力,强化了心理素质。看看现在,还有几所学校敢开展野外活动。由于他们缺少体验的过程,往往在遇事后走极端。因此,笔者认为:极度的保护等于“自杀”。值得说明的是,我们并非否定安全的重要,而是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和广大同仁如何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心理咨询人际交往专业化人格障碍健康的人格心理教育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这是著名心理教育学家郑日昌的一句话。许多人在一生中多多少少都会在不同阶段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如果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和释放,就会危害身体的健康,反之,一个人如果在心理上保持健康,精神就会很充沛,身体当然也会保持健康的状态。究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心理问题呢?
一、我国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现状及意义
当前,加强心理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推动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因为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转变。推进心理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促使大家更多地关心学生的素质问题。通过心理教育确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排除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有关,而且对整个社会也有着直接影响。心理教育推动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减少了青少年犯罪,减少了由于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种种事故。
由于心理素质是学生的基础素质,心理学又是教育学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促使家长对学生的全面成长给予更多关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心理素质教育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也可以称为心理素质教育或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它通常包括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心理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心理素质各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促进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个性和谐发展,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动机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性格教育等等,这就是心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本身,它还体现在学生自身及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它与着重发展学生,贯彻与执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我们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通向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的基础和中介,学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那心理素质教育究竟与其他各育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呢?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了教育的德育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并把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机能、身体素质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现代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在总结我国教育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讨论,它在理论上奠定了心理素质的地位,也突出了提高心理素质的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反映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适应现代社会,走向成功、幸福之路的条件,学校系统科学的心理教育是一项利教、促学、益社会的重要奠基工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的定义应是:“健康,不但是没有生理缺陷,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学校是人在求学阶段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在的学校和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少年儿童不断的变换环境中会通过适应环境而得到成长,同时,也会因此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要,伴随着这种需要,一些不利于他们成长的心理问题就会随之出现。那么,在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呢?
1、 学习问题
学生的学习任务是繁重而紧张的,学习的内容是高深的,这都是对学生的体能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的综合考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品德的过程,其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的好坏,除了受个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因。学生李某,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平时小考、作业和练习卷子总是优秀,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每次大考前,她总是紧张不安,睡不好觉。临近考试的日子,又会突然发烧、头晕、肚子痛,使她考不出好成绩,为此她十分苦恼。李某的这些症状正是许多学生都存在的学习、考试焦虑。这种不健康的学习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发展。他们过度的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由于缺乏自信心,再加上考前老师的不良刺激,很容易就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2、 人际交往问题
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心理构成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也由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同时又有其特征。在认知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自己向往的那些特点和能力估计过高,而对已有的缺点估计不足,常常把别人的优点看成是自己的弱点,因为他人的优点常使自己在比较时产生挫败感;在情感上,青少年易冲动,受情感驱使的力量常大于受理智控制的力量,容易表现出情感失控,而情感失控下的个体其认知是模糊的,行为是不当的,往往给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造成不良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表现,逐渐完成社会化、成人化。
3、 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当代的学生身处的环境决定他们会出现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心理问题当然首当其冲。这些孩子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凡事总有家长替他们操心,心理的承受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都相对差些。这就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也妨碍了他们正常的心理发展,从而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家庭开始,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榜样性远远超过老师的说教;其次是学校,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在学校度过的,在这里他们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要跟同学、老师交流,这就是人际交往,在学校里,孩子会和同学成为朋友;最后是社会,社会的大环境直接影响着家庭和学校,同时孩子通过这两个渠道也会由浅入深的接触社会,进入社会,所以,一个孩子能否健康的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四、结语
通过对目前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心理教育要以研究“教人做人”为中心,围绕“了解人的心理需要,探讨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为目标,提出新时期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即:“既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要做能医治学生心病的医师”为宗旨,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途径,开展心理教育系列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他们,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开展教育工作,知道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心理问题而使一些学生走极端,酿成悲剧,希望我们的学生在阳光下生活学习的同时也能拥有一片灿烂的心灵净土。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教育培训丛书》―心育指导
--心育个案 北京市教委 德育处
上个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 健康教育。我国在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下,从90年代逐步关 注,本世纪初开始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 大量相关内容出现在基础教育课程之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 系日趋形成。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 讨和总结,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教 育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笔者在基层中小学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进行了积极尝试,以期为中小学教育同行有所帮助。
一、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1.学校因素。农村学校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 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 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身心;重课内教学,轻校外辅 导;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 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导致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 牢狱,把学习当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 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手段,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损伤了 学生的自尊心,使少数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个别后进生 被教师所嫌弃,因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2.家庭因素。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氛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 康成长,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打骂,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 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 励。农村多数“留守儿童”的压抑感、委屈感陡增,心理问题 显现。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 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 孩子的危害也就显而易见了。
3.社会因素。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干预,是通 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 健康发展;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在广大农 村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影响青少年的不良因素比比皆 是,如封建迷信、坑蒙拐骗、打架斗殴、不良传媒、赌博陷阱等 不良因素一直在向学校教育发起挑战,也正在侵蚀中小学生的 心灵。
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1.学习焦虑。有的学生因学习紧张,睡不着觉,产生恐惧 心理,极个别甚至有抑郁、厌世的倾向;有的学生害怕竞争而多 疑,看书时总觉得别的同学跟着自己,自己看什么别人也看什 么,生怕同学会超过自己;还有的过于自虑,觉得学习成绩不 好,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其他不读书的兄弟姐妹,更对不起老 师,因此自责、自卑,进而厌学、退学。
2.交际困惑。有的同学因性格问题在班级、宿舍与同学的 关系都很紧张,从而无法安心学习;有的同学多疑、过敏,自己 坐在教室里,总觉得背后的同学在议论自己,因而坐立不安;还 有的同学几乎不与别人交流,从不主动跟别人说话,需要同学帮 忙的时候就写张字条,老师问话时,第一句他答应,第二句勉强 应付,第三句再也不吭声。
3.情绪波动。有的学生在家不听父母的话,在学校不听老 师的话,严重时出现离家出走或者逃学等现象;有的学生常因为 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打出手,甚至伤及生命,受到法律惩 处;还有的学生由于青春期困惑,经常内心焦躁、压力剧增,失 眠、上课分心等现象频现,受恶意广告诱惑,病急乱投医、乱吃 药,导致恶性循环。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究
1.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前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逐渐 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中小学校, 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缺失,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査表 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 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而抑郁的生活。多达30%的学 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产生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 私、嫉妒和自卑等不良心理。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离家出 走的事件屡有发生,这其中,除了外部因素外,无不与学生自身 的心理脆弱、敏感、抗挫能力差等有关。因此,大力加强心理 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 节,以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 界观,成为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
2.日常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是基础。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 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 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的 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只要 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 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1:1常 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 境中的实际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 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 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 参与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 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 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 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 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 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 识。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 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 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同时,学校还要以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为契机,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 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环境。
3.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提升是关键。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 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 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 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 保障。学校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应将心理健 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位教师都能掌握 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利于正确地指导学生,并杜绝教育教学 过程中失误现象的出现。此外,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 会各方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学校要 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使教师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 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 教学工作中去。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 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心理 健康教育的关键。
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 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 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 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 师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小偷的帽 子,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不但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幻 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 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 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 而且还把管理班费的任务交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 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所犯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 堂堂疋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 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 而得到促进。
4.建立学校健康服务体系是趋向。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 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 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 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和心 理咨询热线等,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 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生活辅导和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 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落到实处。
目前,有些农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 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 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 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 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 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 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5.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是保障。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 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是学生 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成员,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 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 和帮助。现在农村中小学生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少学过教育 学、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 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5%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 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委 员会、家长学校和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 展规律,懂得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 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 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 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 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 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对“问题家庭”的学生 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 问题。
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 与传媒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 任务,也是各级政府、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只有得到社会的支 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落实。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那 种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学生建立现 代的、科学的人才观,创设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 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 隐性课程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厌学、与教师发生冲突,以及犯罪事件越来越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中国心理学会透露,根据一项对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16%―25%,并且还在上升。[1]因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一种,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该课程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后即引起理论界的重视并掀起了研究的热潮,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同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因而可以利用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对于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概念
1.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心理辅导、咨询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2.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
隐性课程也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在学校里学生不仅接受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上的成长,后者是经由非学术途径潜移默化地和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杰克逊将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提出后,在课程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热潮。研究中人们对隐性课程的认识存在很多歧义,主要有以下说法:隐性课程是“非计划的活动”,[2]“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3]“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4]《教育大辞典》中将它看作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和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
以上对隐性课程的定义,虽然都不一样,但一般都认为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的全部。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当中有意无意地以内隐的、非正式的方式获得的经验。
二、隐性课程的内容和特征
1.隐性课程的内容。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境当中获得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可能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并且以隐性的、非正式的即学校正式的计划课程之外的课程,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因而体现在学校中,隐性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建筑物的布局,比如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及学生宿舍等的布置;课堂内座次的排列、设备、光线、色彩等;运动场所的设置,如大小、位置、周围环境、器材的多少等;校园的绿化及环境卫生;学校所处的场所;学校的大小;学校建筑物的色系,等等。
(2)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指学校文化环境及人际环境等对学生的影响。它主要是指学校的校风,包括学校与班级的传统、风气,师表形象和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管理制度、生活制度和活动制度,等等。这些精神环境集中地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征,以及学校成员共有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如合理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科学的管理可以使学生在不经意中接受教育,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2.隐性课程的特征。
(1)普遍性。指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可以发生在学科教学中,也可以发生在课间及课外活动中,可能是精神层面的影响,也可能是物质层面的影响,是对学生智力的影响或者情感、态度的影响。
(2)潜在性、非预期性。隐性课程不像学校的正规课程一样是有计划地实施的,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估,能预期、安排学习的进度。因为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学生对于隐性课程的学习是超出教育者的预测之外的。
(3)持久性、深刻性。隐性课程一般是通过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而且涉及的心理和行为一般是一些持久性的、难以改变的,比如一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4)两面性。隐性课程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对学生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而具有两面性。
(5)多样性。指隐性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前面已提到隐性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有物质形态的,精神形态的,还有制度形态的,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可能是学术性的,即学术方面的知识、学习技巧、思维方式,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如做人的一些准则,日常行为规范和准则,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等等。
三、隐性课程的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隐性课程的内容和特征可以看出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隐性课程具有多种教育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学生的人格及价值观教育,等等,这些方面除了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外,更多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即通过隐性课程来获得的。
1.学校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现在,首先,学校物质环境对学生价值体系的影响。学校校风校貌的物质载体如校训、校歌、校报等,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诚实、向上”的校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人生观。其次,学校的物质环境对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学校物质环境如校园的色彩,不同的色彩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不同的校园格局、班级布置也会让人产生不一样的心情。而培养良好的情绪,心情愉快地学习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最后,学校物质环境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加深学生对美的体验,陶冶情操。
2.学校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一,对学生价值体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内容,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对待人生。隐性课程对学生价值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风、班风等对学生的无形影响。学生价值体系的确立除了受到正规的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家庭教育之外,更多时候是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无形的影响,如学校的校风、学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无形的影响,如一些校风不好的学校,学生不学习,反而攀比物质方面的多少,对于学生的学习及人生态度都产生不好的影响;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此外,我国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一般是讲授法,特别是品德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教学方法机械,一般是“灌输”式教育,而不管学生是否真正转化为道德行为,加上学生的逆反心理,因而学生价值观的确立一般是通过学校隐性课程无意识获得的。
第二,对学生素质的规范作用。隐性课程对学生素质的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行为方式的约束和规范。行为是一个人心理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需要了解其行为方式是否正常。学校的校风、校貌、文化氛围、师生及生生交往都渗透着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及行为的要求,通过暗示、舆论等对学生形成心理压力,并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从众行为,形成与集体一致的行为方式。因而学校的精神氛围是否健康,规章制度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都会通过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第三,隐性课程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影响。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良好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学生认识与情感联系的断裂。情感的形成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的作用机制。隐性课程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可分为美的陶冶和氛围陶冶。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美感和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升道德认识,调剂精神生活,促进心理健康。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美的陶冶主要表现为教学美,即教学艺术对学生的陶冶。氛围,是一种心理气氛,也是一种文化气氛。氛围集中通过班风和校风表现出来。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状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是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而创造的,一旦形成便对每个成员产生作用,可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趋向一致。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行为改变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掌握心理学知识只是提高心理素质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手段。外显知识与行为表现之间存在一个转化过程,如果转化失败,学习就没有达到引起行为持久变化的目的。而隐性课程一般是通过内隐的方式,内隐知识可以在类似的情境中自动提取,不需要意志参与的转化过程。因此,隐性课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加直接。
四、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隐性课程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从广义方面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包括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辅导等显性课程,而且包括教育教学渗透、环境陶冶等隐性课程。因而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隐性课程,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然而隐性课程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其原因:一是学校没有意识到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二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如专业心理学老师缺乏,而一般老师的教育心理知识不够,因而没有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在以后的学校教育中,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应注意以下方面。
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其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这些隐性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而不只是心理学教师,其他科目的教师及行政人员也应该提升自身素质,了解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多了解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从而能够利用隐性课程的特性和功能,通过自身及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隐性课程的内容多涉及学校校园文化,因而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使校园文化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如校园物质环境的设计能给人以美的感觉,舒适的心情;完善的学校规章制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这些都是学校可以利用的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参考文献:
[1]巢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5,20,(2).
[2]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教育研究[J],1987,(11).
[3]陈玉琨.试论潜在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组织.上海高教研究[J],1988,(4).
[4]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教育研究[J],1989,(12).
[5]刘卫华,杨怀中.潜在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湖北社会科学[J],2004.
[6]蔡炎斌.潜在课程的功能与实施.教学[J],2005,(23).
[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M],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