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维品质如何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情趣。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一些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适当创设一种“人为障碍”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老师在黑板写1、10、100,然后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100总比10和1大,怎样用等号连起来呢?学生陷入深思!接着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上。
2、要重视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自觉性
(1) 读说训练
小学生好说好动,善于模仿,开口读的记忆方法比默记的效果好,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效率高。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过来,由于语言的经常磨练,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这此有利特点和根据思维的发展与语言训练的辩证关系,注意加强说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在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说算理、讲思路。
(2) 说理训练
计算与解答应用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训练。如14―9=?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说出得数,还会讲出是这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开始解答简单应应用题时,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训练,如第二册第90页例6:“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图示是实物图和文字表达的长方条形图结全。图分成哪两部分?怎样算红花的朵数?”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直观图示和操作活动,按照“想”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依次说出:红花的朵数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要计算红花的朵数,就是把红花中两部分的朵数结全起来。
(3) 表述整数四则坚式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能根据法则,结合竖式计算,口头表述演算过程。有条理的边想、边说、边算。既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法则中顺利步入运算之门,保证多数学生初期运算的正确性,又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第二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中的进位加例3:34+28=( ) 。竖式的下面写上:“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学生开始计算进位加时,容易忘记进上来的1,为了避免遗忘,强调要把进上来的1先加上,但仍有部分学生要忘记。为此,在教学的初期,可教给学生口头表述演算过程的方法: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十位上1加3得4,再加2得6,十位上写6;和是62。
在学习新知识时,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这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
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严密、敏捷、反应迅速等。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很重要,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要重视双基训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想出合理、敏捷解决问题的方法。
1、基础题要教好练透。
使学生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迅速的进行口算和简便计算。
2、简缩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口算速度。
简缩思维过程,就是口算时中间环节的计算要短暂地保留在记忆中,这需要一定灵敏的瞬时暗记能力。开始小学生缺乏这些能力,通过训练,就能逐步适应,从而提高口算速度,达到了口算训练过程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例如第四、六册的减法与乘法口算例题:58―26=32(想:58―20=38,38―6=32),14×3=42(想:10×3=30,4×3=12,30+12=42)。
以上两道例题,分别是两步和三步的口算题,先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口算训练,到了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把口算中间环节――口算结果暗记来来,以最后一步口算出得数。
3、抓联系找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其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规律性的东西。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生学习9加几。初学时9+3需要详尽表述口算过程(9和1凑成10,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经过一些练习,学生掌握口算步骤以后,引导学生在题组9+2、9+3、……9+9的练习中,找规律简化思维过程。经过观察比较,学生就会领悟到“9”加几,只要把加上的数分出1与9凑成10,剩几就是十几。找出了规律,最后省略思维过程,直接得出结果。这样既 使计算准确又提高了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灵活地转换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学习时能举一反三,迁移能力强。
1、综合训练
例如,教学了运算定律和一些性质后,在学生掌握了各种简算方法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训练题。如1÷125、1.25×8.8、180÷4÷5、18.74-1.45×2-1.51等让学生运用口算和简算综合进行计算:
1÷125[想:(1×8) ÷(125×8)=8÷1000]=0.008
1. 25×8.8=1.25×8+1.25×0.8=10+1=11
180÷4÷5[想:180÷(4×5)=180÷20]=9
18.74-1.45×2-15.1=18.74-2.9-15.1=18.74-(2.9+15.1)=0.74
以上的综合练习题,学生进行计算时,需要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判断等较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灵活、准确地应用学过的运算规律、运算顺序与性质及充分运用口算能力,才能算得合理、正确和迅速。
关键字:语文教学、思维、培养、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哪些需要背诵,哪些需要熟记,教师都一一点明,学生无需动脑,无需智慧,只需要简单的机械记忆。学生的头脑中没有问题,有的只是教师教的知识还有哪些需要记忆和背诵,缺乏自主参与、分析文本的意识,这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无疑对学生是人生的浪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问题的思考,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在对问题不断的发现、解决中培养起来。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材所选的文本,都是语言文字与思想艺术结合的典范,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各种语文综合素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注重的只是让学生掌握教材,把学教材当成了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即使把教材倒背如流,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显得手足无措,我们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具备语文能力的学生,而不是掌握语文知识的人。学生知识丰富,但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在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中,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多的标准答案,统一要求,湮灭了学生的解读灵感和真切感受,接受的是并不认同的教师或参考书的现成说法。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认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设出一个心理安全环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平等、和谐、宽松的个性思维空间中,去感受、去品悟、去接纳“各师其心,其异如面”的文本。
二、教师要加强事业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笼罩在我们每一教师心头上的阴影,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因素,但它又决非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个对教学工作没有热爱之心的教师,一个不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教师,是很难出成绩的,因为他的工作是为了对付工作、应付检查,是一种很勉强的工作,也是没有什么工作效率的工作,所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书读得不够。新课标的两个关键词“感悟”、“体验”无一不是建立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的。教学文言文,朗读尤其重要,可以说古文的语感是勤奋刻苦地读出来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创造出融洽、民主、恬静、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双方尽快进入智慧交流的状态,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做学生的忠实听众,倾听他们的心声,时常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主动靠近他们,聊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加入他们的行列与之一起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他们少一些惩罚,多一些宽容。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学生只有听课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进而锻炼思维。
三、运用好的方法,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
从我们的教学实际不难看出,学生哪一门功课好,往往就是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的,学会让学生喜欢你,与之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始终要做到突出课堂,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培养良好习惯,做到课内开花,课外结果,抓住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下保底,上不封顶”的素质教育。由于年龄,身份不同,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多少都会保持一点距离。学生与老师在思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所想的、所要的老师并不一定很清楚,特别是一些内向的、胆小的,他们既不敢接近老师,也很少与同学交流。老师如不主动找他们交谈,一个学期甚至读完高中都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教学中,如果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是很难提高课堂效率的。学生的思维更得不到培养。
关键词:学生思维;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仍然局限在初中感性的化学知识上。其中感性阶段的认识主要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等。表现在化学教学中就是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充分认识,进而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化学形象;然后能够对形成的化学形象进行归类和初步的概括,进而找到其共同的特点。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逐渐地过渡到理性阶段,能够对所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和事物进行逻辑思考。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自觉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知识进行比较分类、分析综合以及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对感性阶段所形成的不完善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达到去粗存精的效果。并且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然后在思维中形成一个牢固正确的概念。把对概念的认识从以前的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就是思维逐渐深刻深入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对于化学教学来说概念的作用尤其重要,它对于不同物质的分类和限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不同事物之间总是存在某些相似性,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正确辨别事物的正确性。在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掌握概念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够辨别概念的类别和其中的关系。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是概念质的方面。通常所说的概念是指概念的含义,其中包含了概念的内涵,它说明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性质。外延是概念的应用范围,它包含了概念所包含的一切对象,是对概念量的方面的量度。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化学教学中概念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能够严格区分相似概念之间在本质上的不同,同时也要找到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不同概念描述方式之间内在的统一性和局限性等。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概念的应用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把概念的各个方面应用到不同的题目背景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能够应用概念对事物进行推理、判断等。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对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入、准确。通过解决不同题目,利用相同的概念知识,使学生能够逐渐完善概念来认识和适应变化的客观事物,进而培养学生在思维上的灵活性。
一、 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情趣。如教学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例:9+2运用凑十法,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的实物图和图解,结合操作活动。“想:9加1得10,10加1行11”。9+2=11的思路,再引导学生把思路迁移到学习例2:9+3、9+7。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一些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适当创设一种“人为障碍”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老师在黑板写1、10、100,然后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100总比10和1大,怎样用等号连起来呢?整理提供学生陷入深思!接着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上。
2、要重视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自觉性
(1) 读说训练
小学生好说好动,善于模仿,开口读的记忆方法比默记的效果好,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效率高。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2) 说理训练
计算与解答应用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训练。如14—9=?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说出得数,还会讲出是这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开始解答简单应应用题时,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训练,如第二册第90页例6:“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图示是实物图和文字表达的长方条形图结全。图分成哪两部分?怎样算红花的朵数?”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直观图示和操作活动,按照“想”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依次说出:红花的朵数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要计算红花的朵数,就是把红花中两部分的朵数结全起来。
(3) 表述整数四则坚式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能根据法则,结合竖式计算,口头表述演算过程。有条理的边想、边说、边算。既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法则中顺利步入运算之门,保证多数学生初期运算的正确性,又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第二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中的进位加例3:34+28=( ) 。竖式的下面写上:“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学生开始计算进位加时,容易忘记进上来的1,为了避免遗忘,强调要把进上来的1先加上,但仍有部分学生要忘记。为此,在教学的初期,可教给学生口头表述演算过程的方法: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十位上1加3得4,再加2得6,十位上写6;和是62。
在学习新知识时,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这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
二、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严密、敏捷、反应迅速等。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很重要,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要重视双基训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想出合理、敏捷解决问题的方法。
1、基础题要教好练透。
使学生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迅速的进行口算和简便计算。
2、简缩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口算速度。
简缩思维过程,就是口算时中间环节的计算要短暂地保留在记忆中,这需要一定灵敏的瞬时暗记能力。开始小学生缺乏这些能力,通过训练,就能逐步适应,从而提高口算速度,达到了口算训练过程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
例如第四、六册的减法与乘法口算例题:58—26=32(想:58—20=38,38—6=32),14×3=42(想:10×3=30,4×3=12,30+12=42)。
以上两道例题,分别是两步和三步的口算题,先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口算训练,到了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把口算中间环节——口算结果暗记来来,以最后一步口算出得数。
三、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灵活地转换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学习时能举一反三,迁移能力强。
1、综合训练
例如,教学了运算定律和一些性质后,在学生掌握了各种简算方法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训练题。
以上的综合练习题,学生进行计算时,需要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判断等较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灵活、准确地应用学过的运算规律、运算顺序与性质及充分运用口算能力,才能算得合理、正确和迅速。
2、变式练习
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如四则计算,可变换数据、运算符号或计算步数,在训练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又能排除各种干扰,自觉认真审题,不断提高计算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可变换叙述形式、变换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叙术顺序等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提高应用题解答的能力。在几何教学中可改变图形的形状、方位等形式。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图形,更准确地感知其本质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性。
3、一题多解
(1) 选择解法
小学教材中有些应用题可以用多种解法。要引导学生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探 讨和比较哪一种解法简便。在解法没有指定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较佳的解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品质 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广阔性 思维深刻性 思维独创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168-02
对数学教学来讲,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育和养成相对于单一的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显得更加重要。在数学实践教学当中向学生讲授书本当中现成的知识内容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教师想要在类型多样繁杂的各个数学知识点当中发现和寻找出相似的特点,并能够总结出规律及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却是非常困难的。对数学教学来讲应充分重视对学生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灵活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数学这门学科主要就是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当中处处融合着数学思维和方法,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体系当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在数学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应明确教学目的,同时应做好教学计划,依据具体教学状况来有规划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 注重因果逻辑,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是严谨的,解决任何问题都要做到“言必有据”,解决问题过程中也要做到“步步有依据”,思维推理过程要“严密无疏”。
例1.7个人排成一排,甲不排头,乙不排尾的排法有几种?
错解:总排法数为,去掉甲排头的排法种,再去掉乙排尾的排法种,得满足题意的排法(种)。
错因分析:甲排头的排法中已含有乙排尾的情况,同理,乙排尾的排法中也含有甲排头的情况。而错解中甲排头,同时乙排尾的排法被减去两次,从而出现错解,错误的根源是思考不全面、不周密。
正解:在上述错误解法中,补上被多减的部分即得正确结论,有种。
可见,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必须严格要求,加强训练。
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要按步思维,思路清晰,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考。特别在学习新的知识与方法时,应从基本步骤开始,步步深入。其次要求学生要全面、周密地思考问题,做到推理论证要有充分的理由作根据。运用直观的力量,但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上;运用类比,但不轻信类比的结果;审题时不但注意明显的条件,而且留意发现那些隐蔽的条件;应用结论时注意结论成立的条件;仔细区分概念间的差别,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地使用概念;给出问题的全部解答,不使之遗漏。
2 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定势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路和习惯方法来考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可以帮组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同一类问题,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它也容易使学生过分依赖已有经验,而忽视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解决问题时,不看实质生搬硬套,机械地处理问题,思维单一、片面、封闭、无创新,这是消极的一面。
例2.已知二次方程(b-c)x2+(c-a)x+a-b=0有等根,求证:a,b,c成等差数列。
分析:解这个题从表面看,一般都是从二次方程有等根得到S=(c-a)2-4(b-c)(a-b)=0再简化为(a+c-2b)2=0,但步骤就不那么简单。而换个角度思考,既可得到如下比较简单的解法:
证:因为(b-c)+(c-a)+(b-a)=0 所以 x1=1是原方程的一个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x2=(a-b)/(b-c)是方程的另一个根,因此:(a-b)/(b-c)=1 所以 a-b=b-c 所以;a,b,c成等差数列。
3 不断深化思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人们能在普通的、简单的、已为人知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从中揭示出最主要的规律。有些习题往往是某类问题的特例,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特例做适当引伸,推广,寻找一般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3.已知Z1 、Z1C,Z1Z2=0求证:Z1、Z1中至少有一个是零。
此题解出之后可做如下引伸:
设Z1 、Z2、……、ZnC,Z1Z2……Zn =0求证:Z1、Z2、……、Zn中至少有一个是零。
分析:因为OZ1Z2……ZnO=OZ1OOZ2O……OZnO,又因为Z1Z2……Zn=0,所以
OZ1OOZ2O……OZnO=0,所以OZ1O=0或OZ2O=0……或OZnO=0,由复数摸的几何意义可知Z1=0或Z2=0……或Zn=0,故Z1、Z2、……、Zn中至少有一个是零。
反之显然成立,因此可归纳得:
命题:设Z1 、Z2、……、ZnC,则Z1、Z2、……、Zn中至少有一个是零的充要条件是Z1Z2……Zn =0。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还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对所解决问题进行反思,当学生解决完某一问题时,教师要让其回头重温他所做的一切,仔细揣摩解题方法,便可使学生看到他刚才所遇到困难的实质。同时鼓励学生问自己:“什么是决定性的一步?什么是主要困难?什么地方还可以改进?思路是否正确简捷?什么方法值得总结?有什么东西在以后的类似情况下可以用到?”。这样反思后便可实现强化思维深刻性训练的目的。
4 发现新颖方法,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创造性对学生来说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表现出不依常规,不循规蹈矩,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性。
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到,训练学生的运算合理化技巧,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独立思考,富于创新精神。
一、认真审题,揭示联系,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读题。
1.熟悉性的读,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读完后,不看书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中的意思。
2.批划性的读,即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将题中表达情节和数量关系的词语画出来,帮助理解题意,疑难之处也应标出来。
通过用以上两种读题方法,长时间地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会得到显著提高。
二、合理想象,多向探求,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展开合理的想象、推理。例如:从“一本书80页,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40%,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0%”三个条件中,可以想象出什么结果?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
1.从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可知小红第一天读书的页数。
2.从第一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可知小红第二天读书的页数。
3.从以上三个条件可知:
(1)两天共看56页;
(2)还剩24页没看;
(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
(4)第一天与第二天看的页数的比是4:3。
通过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锻炼,解题思路比以前活跃,化难为易的本领也逐步具备了。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让学生掌握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在深刻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寻求多种解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自我评估,比较鉴别,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少数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有时解答了却不知正确与否。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发生,我要求学生在确定计算步骤,列出算式后,不要忙于计算结果,先要讲出算理,看是否合乎题意,是否正确地反映数量关系,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
有的题虽然计算出结果,但还应要求学生根据题意估算结果是否合理。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20-01
“发展语文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新教材中称为课标)中教学目标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其中的首要任务。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寓于教学之中。下面,笔者试着就这一问题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作一点探讨。
一、点睛式提问――学生思维品质敏捷性的培养
点睛式提问的目的就是在为学生设置一个磁力场(渴望得到或者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作为诱饵(诱发思维的诱发物),并以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他们产生冲动(即很想知道某方面的情况、知识等),从而得到启发和活跃思维。
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在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的对话中,获得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他们的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应有的培养。
二、手脑并用――注重动手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单元内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进行整合。整合的目的是指导和调动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的兴趣,把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剪裁、归类,制作成向同学交流的幻灯片,并在课上演示介绍,那这一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就会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不仅能促进这一学生个体的有效发展,而且还使群体(其他同学和老师)都受益。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所选课文都是表现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写作是对人物刻画的训练;口语交际“学做小记者”也是采访自己设定的对象……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领会编者的意图,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侧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并在这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其探究性则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即得到了应有的培养。
三、转变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师生观,传统的师生相授其实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鲜明个性,也往往消磨了学生的灵性、悟性。我们需要的更应该是尊重学生主体和个性的教育,我们姑且称之为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创造潜能的创新主体,这就是“转变角色”。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内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许多成功的语文教学改革家,他们取得成绩的秘诀就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他们当成活生生的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激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境,引导学生入境体验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故事,吸引学生入文阅读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巧设悬念、创设疑问,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故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悬念和疑问的设置又使得学生积极去深入阅读文本,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在深入故事的体验中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3、反三,进入文本而又出于文本
在前面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又不能被文本所有囿,而应该积极带着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入我们的现实生活,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体悟。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既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又丰富了个人视野和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巢宗祺,雷 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一、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的离散性所影响,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
如:对于“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不仅要学生知道“任何一种化学反应,其反应前后的质量总是不会变的”这一特点,而且还要追根溯源:质量不变的原因是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而在反应前后原子没有发生变化,根据道尔顿的原子说,化学反应只是物质中原子的重新排列,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数目不变,又每个原子有固定质量,所以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
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既注重了知识的内涵又注重其外延,为今后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和学习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
如:对于“元素”这一概念的学习,“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什么不能说成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老师说过: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这是因为元素在发生化学变化是只是核外电子在变化,而原子核并没有发生变化,即质子数没有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又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和逻辑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三、培养思维的精密性
思维的精密性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
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反映了思维的锐敏程度和迅速程度。敏捷性应以正确性为前提,它是上述几种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思维定势缘故,思考问题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配合增加足够数量的习题,以及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如我们可以:变化练习,深化双基;定时练习,训练速度;一题多解,训练思路;多题一解,掌握规律;设计新情景,培养迁移能力;一般题争取一题一得,典型题一题多得(包括知识、思路、方法等)。
如:“用还原剂(如H2、CO、C等)在一定条件下还原16g氧化铜,如果完全反应,则理论上可得到单质铜的质量是多少?”一题解法就有很多:
不论哪种还原剂,只要完全反应,得到的铜单质质量是相同的。三种情况设Cu的质量为xg
80/16=64/x=12.8g
综上所述,使用上述三种完全反应后制的铜的质量均为12.8g。这样的题目,最好别用化学方程式来解答。只要是完全反应,那氧化铜中是铜元素全部还原为单质铜,只要计算出16g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那就是生成的铜单质的质量16g*64/80=12.8g。
关键词:数学教学 解题技能
技能是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亦即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步骤来完成的动作,运算技能混个体头髓中的思维操作,需要个体通过一定的运算程序来完成。
在讲解例题或习题时,我们或许将一种或几种正确的解题方法展示给学生。事实上,成绩稍好一点的学生最关心并不是这道题的如何解答,而是关心你是如何找到这种正确解法的。尤其是遇到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就更是如此了。也就是说,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的解决,其成功与否往往并不取决于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而是探索解法过程的复杂程度。由于数学问题一般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题模式。因此要解决此类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深刻理解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将所学的数学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要实现这一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或者说是运算技能。那么,教学过程中,如何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呢?
结合几年的教学体验,笔者认为,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运算技能的极为有效的途径。
教学中的解题过程,是指解答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如何以学生已拥有的数学经验为背景,去寻求正确解决问题途径的整个思维过程。
一、展示解题过程,就是展示熟练的解题者的整个思维过程。为学生的模仿创造了条件。
心智技能的研究告诉我们,标准反应或标准程序是个体学习技能时进行比较,模仿主要对象,对于技能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将整个思维过程,尤其是将解题方法的搜索过程讲述出来,其实就是将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脑内部的活动变为可传递的信息,用语言展示出来,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对于运算技能的培养,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象如何审题、如何分析、如何类比、如何转化等等,这些都是课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一种思考的方法,而且一般来说,这些方式方法,不仅适用于本一题,而且也适应于其它类型的数学问题。强调突出这种方式方法后,教师的思维过程就成为一种“思维模型”,可供学生模仿。例如: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x2-x=3,需要展示的思维过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什么?谁相当于公式中a,b,c,能不能用公式?这样的展示,可以使学生归纳出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程序:
公式的内容一一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般形式一一确定出a,b,c的值计算
≥0代入计算求解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展示解题的整个思维过程提供示范,渗透一些解题策略及技能技巧,能为学生的模仿与掌握创造条件。
二、展示解题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深刻理解。
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的解法与搜索过程,渗透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数学思想。比如类比的思想、转化的思想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等等,这些数学思想是在学生对于数学经验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通过解题思维展示这一手段,可以将这些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这要比直接介绍数学思想好的多。因为这些数学思想的领会对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十分有益,而且为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学习几何不久的学生做这样一道题:
已知:A、B、C、D为一直线上顺次的四点ABCD
....
求证:AB·CD+BC·AD=AC·BD
哪些线段相乘?得先画出图形。
线段和线段怎么相乘?左边又再求和?是不是类似代数中的因式分解?将左边变形试试?
AB·CD+BC·AD=AB·CD+BC(AB+BC+CD)
=AB·CD十AB·BC+BC(BC十CD)
=AB(BC十CD)+BC(BC+CD)
=(AB+BC)(BC+CD)
=AC·BD
三、展示解题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数学问题的解法搜索过程,有时渗透着许多十分优良均思维品质,诸如在搜索解法过程中,要小心试探,合理地猜测,深刻的预见和敏锐地洞察,及时发现新问题。如此等等,这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是十分有利的。
试探某种方法是否可行!预见这种有法是否会成功,猜测一下这道题的最后结果等等,这其中就对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批判性是一个挑战。思维品质中的许多成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们将这些内容通过解题过程展示出来:再通过学生的模仿与实践,就有可能促进学生各种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运算技?能的培养与形成。
四、展示解题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