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00-02
媒介素养在现代社会中,主要培养公民有效并且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在面对大量的媒介信息时能建立合理的思维意识,独立地对信息的价值和信息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判断。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后,使公民有正确判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并且合理地利用媒介提供的资源,改善并且监督我国的传媒,成为有判别能力和责任心的人。
一 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势在必行
1.高中语文课程的发展要求
专家学者曾经提出这样的说法:整合的p实践的p生成的课程观才应是新课程观。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后,所有的学科已经突破了制度化,不再像以前完全给定的模式,所有课程都发展为可再创造的和动态的、分化的p单一的内容体系已经被淘汰,只有发展多学科整合,提倡文化间的跨越式交流才能更好地发挥新课改的作用。这种新的教学体系,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封闭的教学体系,教师应把日常的实际生活与对学生的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方式p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以及一些实际的社会要求结合在一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掌握了更多的社会生存能力。
若将高中语文课程与实际需要进行整合,高中语文课程将与媒介素养教育形成相互整合的趋势。对媒介信息进行理解、思辨、评估、质疑的能力是每个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社会进步逐渐要求公民还应当具有制作和创造媒介信息的能力。传统的语文课程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这就使学生并没有得到应变现实语文的能力,所以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意义很大,这关系到学生知识范围是否能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还关系到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2.媒介素养对提高高中语文涵养的意义
媒介素养是对语文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他们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口头交流、读文章和认识文字这么简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文章、课文等,他们的教学范围超越了课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判别或分析媒介中所提供的文本,并且能根据不同的受众进行杜撰,通过媒介文本的形式对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表达,这使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范围得到了拓展。媒介素养要求通过高中语文教学后,学生能具有创造性的、积极的、批判的识读和交流能力,这样语文素养就不仅仅局限于会写、会读、会说、会听,还要求会制作和会判别。
二 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方法
1.提倡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媒介素养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多提倡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自选课题,积极创新设计并且自己分小组进行学习的方式,使语文学习更具开放性p自主性p实践性。除了对学科框架内的知识进行学习以外,还应当让学生多了解与课内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然后将课本内容与生活知识进行融合。
2.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方法
为了提高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步伐,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然后将学到的比较成熟的方法用于整合教学中去。在整合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批判或质疑媒介的能力,只有有了基本的信息判别能力才能逐渐融入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这就要求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对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的教育上,而是应当把教育的主题放在运用判别性的目光对信息进行质疑,寻求真实的新闻,建立更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的能力。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教学,学生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就能准确而快速地提取出信息,并且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评论意见。
3.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组织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探讨、提问等方式,认清媒介信息的整个架构,并且对所剖析的媒介信息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选择性地提取相关真实、有效的信息。如在网络中获取新闻或信息时,让学生对所看见的信息进行自我的评判,说出自己对消息真实性以及多方面的想法,并且客观地对这类消息提出自己的判断。教师还应当多鼓励学生自己学会制作一些媒介信息,通过博客的形式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评论,或对原有的媒介进行修改创新,在遇到电影、广告、照片等方面信息时,选择自己觉得较好的或觉得对自己有用的,将其摘录然后进行核实的改编,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媒体信息。如在遇到一则有意义的公益广告时,应当让学生从这则广告的镜头、灯光、拍摄角度入手,了解画面的独特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这则公益广告的内容、意义进行评论,了解广告中叙述的是怎样的主题及作者通过对此件事的叙述想表达的观点。最后学生还可以谈谈对这则广告的看法,并且做出设想,如果自己来做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会从哪几方面入手。教师对学生做这些方面的训练,能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三 结束语
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推进了高中语文课堂的改革,在我国只有改善了整合过程中做法单一以及教学重心太过于落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多多吸收国外的先进实践和理论才能在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帆.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8):105~107
[2]李公文.论自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体系的建设[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3):107~109
【关键词】青少年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媒介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信息社会中,育人环境也日趋复杂,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媒介素养教育能帮助广大公民,特别是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理性地区别媒体真实与社会真实,正确认识媒体的性质和功能,提高对负面信息和虚假消息的辨别能力,并学习如何使用和制作媒介信息,学习如何利用传媒实现自身的发展。
一、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欧美等西方国家就开始关注媒介素养教育问题,英国学者F.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D・汤普森于1933年出版了《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首次对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英国中小学校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也在中小学开设了这一类课程。从广义上来说,“素养”不仅仅只是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掌握“听”“说”“读”“写”等能力,在当今媒介和生活形影不离的时代,熟练地认识、使用、分析和评估电子媒介,更应该成为信息时代公民应具备的素养。自从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全球传媒教育的新趋势》以后,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世界潮流。
中国香港地区成立了传媒教育协会,汇集热心于传媒教育的教师、传媒工作者、家长和社会人士一起致力于香港传媒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旨在提高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台湾地区也于2002年正式《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从高校到各中小学,都采取专业研究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协同努力、开放办学的新课程模式进行教育教学。
在大陆,一些有志于研究和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有识之士也已经在行动。2008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张洁博士带领她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团队正式与黑芝麻胡同小学合作,共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研究,致力于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践和推广,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培训,开发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相关读物。2009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中心也在长春市四五小学开始尝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并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师资培训。
虽然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开始起步,但从整体状况来看,还处于个别、零散的阶段,在媒介素养课程建设、媒介素养教材开发、媒介素养师资培训和媒介素养教学评估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二、目前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我国是一个媒介大国,截止到2009年11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6亿人,其中18岁以下网民所占比例为33%,且呈上升趋势。”①虽然媒介素养概念引入中国已经十多年,但时至今日,了解这个领域的人还很少,甚至对于很多教育工作者来说,“媒介素养”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对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够。
2、教师媒介素养的缺失
我国大中小学都急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急需大量的媒介素养教师。由于媒介素养观念还没有在我国大规模普及,目前,国内可以培训媒介素养的师资严重缺乏,目前的师资培训是个别的、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据有关资料显示,“媒介素养”的概念才刚刚进入我国教师队伍观念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普及,从目前状况来看,全国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媒介素养。
3、合理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的缺失
在中小学开设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无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媒介素养课程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只是在少数几所中小学中进行实验性质的、零散的课程开发,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还没有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或者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体系来开发和研究。
4、多样性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缺失
从学者卜卫1997年发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第一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到现在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全国只有少数的几所小学开始启动普遍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划和教育,而使用媒介素养课程教材的学校更加罕见。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于2007年9月起开始编写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试用教材。该教材于2008年上半年在长春市的2-3所小学和广州市番禺区的1-2所小学进行首轮试用。②但是要想适应我国各地教育的具体情况,实现因地制宜的媒介素养教育,仅有一本教材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课程开发的力度,制作出更多教材供不同地区的学校和教师使用。
5、媒介素养教学评估的缺失
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怎样,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指标进行评估。有效的评估不仅能判断教学的成与败,总结归纳教师在媒介素养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而且还能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者和学校的管理者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促使媒介素养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全面展开,媒介素养教学评估也没有相应的完善,对于媒介素养教学评估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见。没有成熟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必将反过来影响媒介素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改善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1、提高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在课堂中使用多种媒介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手段,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其次,重视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能使教师有意识地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有用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视频在课堂上实现课程在线观看,利用网络技术支持构建虚拟教研组和网络视频会议,以实现教师间的信息共享和互相协作。还能利用博客、播客、Email等网络常用工具教学成果,分享教学信息,学生提交作业等,更好地实现教师和家长、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③
2、建设一支专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目前正在从事媒介素养教师培训的主要是少数几家传媒院校中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专家,或者是从事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和高校传媒教育、新闻、传播学科点培养的传媒专业人才。目前,大陆开设有传媒教育专业的只有中国传媒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大学,培养的都是研究生层次的高级人才,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传媒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单一的师资来源很难满足媒介素养教育推广与普及的要求。因此,必须多层次、多渠道地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可以考虑对高校中传媒、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在传媒专业开设教育学方面的课程,在教育学专业开设传媒类的课程,以弥补传媒专业的学生不懂教育学知识,而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对传媒知识的欠缺,塑造既懂传媒知识,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复合型人才,从源头上解决培养传媒教育师资力量的问题。
3、建立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在大陆起步较晚,尚处在零散的试验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全民的教育,终身的教育,媒介素养课程是一项关涉到公益,关涉到未来的事业,是一项前瞻性的事业。④应该自觉地将媒介素养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实现教学手段的改进,利用媒介技术进行备课、授课以及课余的辅导。也可以将媒介素养知识融入到语文、英语、音乐、思想品德等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4、开发实用的、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
我国各个地区的教育质量、教师的知识结构、媒介素养水平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想使各地教师媒介素养水平得到提高,就应该因地制宜,编写适合当地教师和学生知识结构和媒介素养水平的师资培训手册和多样化教材供各地区中小学校选择。教材的编写不仅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努力做到生动有趣,贴近现实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充满兴趣,从教材中汲取到媒介素养知识的营养,教师既可以通过这些教材自学,又可以通过专业的媒介素养专家的培训来切实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
5、建立一套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
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保证媒介素养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中国传媒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张洁博士在黑芝麻胡同小学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为例,张洁博士带领下的课题组人员将五年级的五个班分成两组,其中四个班为实验班,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剩下一个班为对比班,不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学。在试验中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教师、家长对课程内容、授课方法的心理感受等做系统的观察和记录。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比组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进行书面测试,并对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定性、定量方法的综合使用,以确定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⑤但是,在进行媒介素养教学的评估时要注意贯彻科学、合理、公正、客观的原则,切实将媒介素养教学评估的作用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①赵若尘,《中小学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研究》,《青年记者》[J].省略/article/20a34541-1c87-4704-ab13-f0f94c661d77.html
③陈卫东,《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现代远距离教育》[J],2008(6)
④闫欢,《媒介素养课程走入长春市小学课堂》,
⑤张洁、、李健,《媒介素养教育效果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为例》,《少年儿童研究》[J].2009(10)
【关键词】信息时代 大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加剧,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正日趋多样化,这使得我国公众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媒介环境。国外媒体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大量进入我国普通民众的日常媒介消费活动中。现在,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同时也是青少年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会受到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观察和认识世界。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同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关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可简单概括为:它是人们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大众传播媒体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它是融合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新的研究领域。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当代大学生媒介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使用大众传媒讯息,不要因媒介的使用而沦为大众媒介或讯息的奴隶,达到大学生对媒介的正确使用将成为其发展的一种动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是指如何正确判断和估价讯息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二是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会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正确”,意味着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三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反省能力。四是培养受众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受众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如何建设性地培养人们辨识信息的能力,加强媒介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这对当代大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媒介在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上都很不相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完成。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力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对于尚未走出校门,又大多求学在外的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就应该成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和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等方式来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其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思维层次较高,学习自主性较强,这些都是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有利因素。依据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在学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体现五个核心理念,即媒体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程有巨大的影响;媒体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媒体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商业动机;媒体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媒体都有独特的美学形式与符号特质;受众诠释和接受媒体信息意义的能力与程度有着相当的差异。
另外,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中不断锻炼、探索,媒介素养才能提高。
2.社会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种途径是社会教育。社会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因为政府出面才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同时,有关部门要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加强网络管理,尤其是校园网的管理。因为网络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媒介形式之一,其传播隐蔽性强,且目前还很不规范。
大众传媒也应该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积极发挥作用。首先,媒体要规范其内容,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信息,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其次,传统媒体也要注重传播的技巧,关注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的传播策略。第三,我国传媒还应该向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体学习,发挥其优势,积极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知识。
五、结束语
我国大学生的媒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大学生媒介教育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变化和完善的过程。通过这种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分析判断媒介、有效地利用信息的能力,最终使他们成为媒介的主人、信息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2]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J].中华新闻报,2002,(1).
[3]张冠文.论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4]陈启英.媒体素养教育——E时代之新公民教育[J].中国传媒报告,2004,(1).
[5]瑞尼·赫伯斯.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J].媒介研究,2004,(3).
关键词 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05-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B232);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IFQE201114)
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正在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但与此同时,大众传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有些大众传媒将追求利润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为了迎合受众或某些利益集团而丧失传播道德和职业操守,从而损害公众的利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与发展中,因此进行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据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做出的定义,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根据2000年以来的多次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具有如下特征:
(一)媒介接触。大学生接触媒介渠道更加多元化,对各类媒介的消费普遍在中度水平,媒介接触较频繁,其中对网络的消费接触较为突出。但媒体消费还缺乏理性,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大部分把了解信息、消遣娱乐作为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
(二)媒介认知。大学生对传媒的范畴、商业属性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对主要媒介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但对传媒历史的了解不多。大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却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
(三)媒介能力。在利用媒介资源能力和参与媒介成品制作方面,大学生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熟悉,但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相对陌生。在媒介成品制作和媒介工具选择上,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以及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学生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此外,大学生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也很低。不过,网络媒体的出现降低了受众参与门槛,扩大了大学生媒体参与的空间。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目前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许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教育,且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创新不足。培养过程脱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完善。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往往知识面狭窄,缺乏深厚的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理工类学校此类现象更为严重,人文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不少人批评目前教育制度下的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养”。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理性地认识媒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介娱乐化、低俗化等现象愈演愈烈,而诸如虚假新闻、黄色新闻以及有偿新闻等信息对受众,尤其是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当下,如何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则成了一种很重要的技能。
其次,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在与社会的各种交流互动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形式将自身在大学期间习得的媒介素养知识传授给同事、亲朋好友等,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从大学到社会的进一步铺延。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多数都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在哺育下一代中,这些受过正规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将媒介素养融入到对子女的教育中,让后代有一个很好的媒介素养启蒙教育。
再次,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抵御信息霸权,保护本土文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态势日益增强。一方面是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上全部网址中的78%为英文网址,网上信息约89%是英语,网上信息的80%由美国提供。信息和传播上的劣势,意味着受控制和受支配的地位。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全球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散播渗透着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支配倾向的信息产品,这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为了达到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几个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全面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设
虽然在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学校教育依然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在大学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91亿,互联网使用率为44.1%。互联网以其海量信息、迅捷方便等优势,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然而互联网在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甚至出现网络成瘾行为。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破解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解之惑。
一网络成瘾的内涵及成因
2012年北京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所在北京市16个区县177所中学和大学共计37173名学生就是否具有网络成瘾倾向进行了测评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网络成瘾的报告率为9.6%,高中生为14.4%,大学生为14.8%。网络成瘾问题已呈“星星之火”之态蔓延开来,而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成瘾危机蔚然形成。
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欲望,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会出现抗拒和抵制,同时伴有精神及躯体症状。
关于网络成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格特质、压力作用、网络吸引力等等,但最直接原因是大学生认识和利用网络媒介的能力不足,网络媒介素养缺失,容易导致网络滥用成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则能通过提高学生对网络使用的自觉自律意识,实现对网络成瘾的早期预防作用。
二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概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跨越发展,媒介种类、形式的不断更新,媒介素养问题正在成为被广泛研究的课题。媒介素养其实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是人们对多元化信息的解读能力。它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对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所产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是人们面对不同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的解读、批判、利用和驾驭能力,它使人们成为主动地媒介接收者和理性的媒介思考者。媒介素养应该成为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内涵。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则是基于网络媒介全面覆盖之下网络媒介素养知识的通识教育。它是面向大众对网络信息资源正确使用的引导和教育,旨在帮助人们科学认知网络,培养其具有健康、客观的辨析能力和批判能力,以达到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群体虽然有较高的知识修养,但在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上还显不足,存在着网络媒介素养偏低的现象。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则能够增强大学生网络信息认知和驾驭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网络的诱惑力,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实现有效干预。
三网络媒介素质教育干预网络成瘾的技术优势
通过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有效填补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盲区,丰富媒介素养,学会科学利用网络资源。
(一)网络媒介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认知和使用网络信息能力,自觉抵制网络诱惑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掌握网络媒介基本知识,了解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能够根据需求理性选择媒介工具进行信息的搜索和筛选,对媒介内容有评估和批判意识。不被无效信息所干扰,不在无限量信息中迷失,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导航能力,适时、适量、适度地接触网络,理性规范网络行为,科学利用网络媒介,避免网络沉迷。
(二)网络媒介素质教育能够正确发挥大学生媒介影响力,提升网络媒介免疫力
由于网络的虚拟和个人特征的隐匿性,网络监管难度很大,也造成了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和网络秩序的混乱。较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让大学生拥有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在日益娱乐化、低俗化、戾气化的网络环境里保持理性,具备准确的辨别力和正确的判断力。通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用科学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对网络信息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不迷信不盲从,不在变幻复杂的虚拟世界沉迷,提升网络媒介免疫力。
(三)网络媒介素质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法律道德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信息时代的网络媒介环境日益复杂,多元化的价值观交织碰撞。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教会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还能够使学生与媒介接触时保持独立主体性,在与网络媒介交互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受媒介主导,不为媒介所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通过提升大学生网络法律道德素养,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能够从网络伦理和法律视角,规范和控制个人网络行为。分清虚拟与现实,主动驾驭各种媒介信息,做到自觉过滤、自动删除、自主选择,真正实现网络资源服务于个体发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行。
四开展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阻断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定要系统化、规范化。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介的选择和使用是一种素养,属于终身学习的范畴,但是媒介素养的学校教育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平台。
(一)利用课程体系平台,推广媒介素养教育
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列入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直接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开设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媒介知识,提升个体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课程的开课模式可以有三种:一是将其作为必修课程;二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三是将其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内容出现。利用课堂教学集中、直接的特点和课程体系全面、系统的优势,将高校网络媒介教育铺展开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施除了可以通过课堂讲授之外,还可以讲座、报告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网络媒介素养基本知识。
(二)依靠专业化教师队伍,保障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规范化
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化也必然对师资水平提出专业化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探索信息时代教师职业培训的新模式,对教师进行充分地、有计划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媒介素养。通过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培训,使教师具备大众传播学、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进而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对辅导员、班主任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进修、培训等系统学习的方式使其迅速成长起来,熟悉网络媒介的内容和运作方式,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打造集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网络媒介素养于一身的先进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三)依托校园媒介和校园文化,普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媒介资源(如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等)作用,广泛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建设校园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网页或网站,为学生提供了解媒介、使用媒介的平台,整合网络资源;在校报、广播等传统媒体开设网络媒介素养的固定专栏,邀请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等传媒的资深记者、编辑、主持人与大学生互动交流,帮助大学生认识媒介,了解媒介信息的本质,提高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解构力、接受力、辨别力和运用力。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同网络素养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网络知识竞赛、征文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四)发挥学生自主性和朋辈影响力,助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高校在网络素养教育中不仅要发挥主导作用,实现网络素养教育规范化、系统化,还应当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使学生通过自省和自我约束,学会对网络媒介的自主接触和利用,将网络媒介素养意识自觉自律贯穿于网络行为,提升大学生媒介自主能力,科学合理使用网络服务其成长成才。注意朋辈群体的亚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独特的影响力,充分发高校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种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总之,通过开展持续深入的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构建和整合网络媒介知识系统,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大学生保持批判自主力,有效控制大学生个体行为,避免网络过度使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敬红.网络成瘾症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77- 81.
[2]姜旭英,彭红雷.基于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发[J].科技文汇,2011(04):34-35.
[3]邵瑞.中国媒介教育[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喻国明.从青少年抓起提高群民族的媒介素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3(7).
[5]黄永宜.浅议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界,2007(3).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许多学者在研究媒介素养教育时,都将着力点放在培养媒介使用能力上。然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从根本上应更注重“思想”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因为,如何应对媒介传播的大量关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内容,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作用,理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3〕(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观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起着基础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在传统的大众传媒体系下,信息传播具有单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占有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牢牢把握了话语权,体现了较强的权威性。教育者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和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对学生实行既定的思想灌输,而不会遭到学生的反感和质疑。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信息占有上拥有了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平等的地位,甚至对新兴媒体的利用能力要高于教育者,并逐渐在网络中形成了自己的群体语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不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不了解各大众传媒的属性,就无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筛选和解读,不能透过信息看到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在此意义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当代社会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大学生尚处于心智成长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大众传媒不良信息的吸引和诱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成才。具体来说,现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大众传媒浓重的商业化倾向易引发大学生的消费主义观念。其次,多元的大众传播渠道易导致大学生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大众传媒即时传播的海量信息易导致大学生思维的肤浅和混乱。综上所述,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对大学生产生如此深刻的负面影响,是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高分不开的。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急需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媒介道德规范和自律能力。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共同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达到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进而指导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思想传播过程,是一个以意识形态的观点为内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传播过程。〔4〕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中必然要涉及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无论是对信息进行选择,还是对信息进行解读,都需要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判断的标准,而这种价值观的培养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共同关乎的问题。可以说,二者之间具有了本质上的必然联系。(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法具有共通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二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其他相关课程之中;三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注意发挥大众传媒、家庭和社会等各方的力量共同推动该项活动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长期关注和共同努力。与此相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教育体系,且其展开渠道也主要是课堂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在实施方法上首先具有了融合的契合点,如可以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理论课堂教学中单独设立一个章节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是很容易实现的。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新体系
不同的学者和机构对媒介素养有着不同的界定。综合起来,多数人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评价媒介内容、认识媒介效果的水平,是人们使用各种媒介进行表达的能力,是增强人们在媒介面前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手段。媒介素养是“听、说、读、写”这类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它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媒介素养的实质是信息接收者怎样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问题。作为新媒体的一种传播方式,微博以其交流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多变多样的今天,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撼动,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以应对这一挑战,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微博传播的特征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有其独特的传播特性,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操作简易,收发方式多样。微博注册简单,网民只需填写电子邮件地址,设置登陆密码即可成为微博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微博实行低门槛制,即使没有受过严格中文训练的人,只要会发短信,用户就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发送到个人微博上。微博收发方式实现了多样化,用户既可以通过登录微博网站收发讯息,又可以通过开放的API接口,联通第三方软件(MSN、QQ、skyPe、gtalk)或移动信息终端来传受信息。这些消息通过手机客户移动终端或第三方软件汇总到微博数据库后,所有用户都可以查看。
2.原创性强,叙事风格独特。微博的简易操作和低门槛进入制,吸引了众多的草根民众。简易的信息操作机制和随性的记录方式,催生了用户的个人表达欲。个体化、私语化的叙事风格在微博中较为凸显,大量原创性的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一些源于普通民众的语句经过微博的传播后,被网民称为“经典”,丰富了百姓生活。
3.即时传播,占据信息制高点。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微博由于具有操作简易、使用便利的终端服务器,而使其具备信源多种多样。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者的特征。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微博往往可以占据信息的制高点。如,印度孟买恐怖袭击、迈克尔•杰克逊的死讯、株洲高架桥坍塌事件等,都是由网民通过微博首发的。
4.转发功能使传播速度几何增长。微博设有转发功能,即用户对收到的信息可以进行转发,该用户的所有关注者(followers)都可以看到这条消息。如,用户A的所有关注者可以间接收到该用户的被关注者(followee)B发来的特定消息。当用户A的关注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这种转发功能使讯息在关注群体中迅速扩张,传播速度呈现几何增长。[2]
二、微博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
在发生巨变的新传媒环境中,微博以其简单、迅捷、开放、互动性强等特点,让碎片式的信息迅捷传播,深得大众喜爱,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喜爱。微博正以其强大的功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及大学生身边的世界。
1.微博为大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大学生通过微博获取生活资讯、新闻时事信息、情绪宣泄、实现人际交往、表达利益诉求、求职、参与社会实践、评论和监督政府活动等。他们主要关注两类问题,一类是与自身生活学习直接相关的问题,如教育收费、学校管理、就业、娱乐等;另一类是国际政治、国家大事以及民生热点等。
2.微博丰富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形式。大学生微博公民参与形式主要有:围观与关注、转发与传播、表达利益诉求、提供政策建议和支持、进行舆论监督以及发起和参加微博公益活动等。其中,围观与关注、转发与传播是大学生运用频率最高的网络参与形式。尽管微博平台提供了平等的话语权,但是相对于言论精英,大学生的话语权相对薄弱,原创观点较少,受到的关注度也不高。大部分大学生是在关注和围观名人、跟从名人、接受名人原创或者转播的意见和观点。
3.在对微博信息的判断力上,基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其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表现出理性和非理性并存的特点。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具有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质疑和求证意识,具有一定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轻易相信传言;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迷失于微博的信息海洋中,人云亦云。某些消极有害的信息严重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4.在参与效能上,大学生微博公民参与和实践参与脱节。大学生群体的微博公民参与主要通过网络围观来实现。“网络围观”是微博公民参与的最基本形式,最初发起者希望围观和转发引起观众对事件的支持帮助或者警戒,并通过网络围观带动现实围观,推动公共事件的解决。随着围观活动的逐渐频繁,一个热点事件很快就被另一个更新的热点事件取代,围观者的心态也逐渐发生改变,从而很容易消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和责任感,使关注流于清谈,围观变成坐而论道,甚至会使心理未成熟的大学生变得道德冷漠和公民参与实践冷漠[3]。
三、微博持续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当前在面对“微博”时,应正视而不是回避,要善用而不滥用,要知其利也知其弊。因此,微博时代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1.高校要发挥其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第一,培养和提升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高校教师是学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因素,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相关师资的培训,为学校开展媒介教育提供保障。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师资培训制度,如在澳大利亚,澳洲媒体教师协会提供一系列优秀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并定期开展媒介素养相关内容的教师研讨会;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服务。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媒介素养教育师资普遍匮乏,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专门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笔者认为,一方面,中国的大学要加强引进和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教师,或者将相对饱和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师部分通过学习培训转向媒介素养教育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仿效西方国家好的做法,由一些媒介素养研究机构或者著名大学的新闻院系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培训。
第二,编写适用大学通识教育和媒介素养的专业教材。媒介素养教育涵盖的层面很广,涉及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学科领域,特别是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语境下还涉及到信息学科,要形成比较系统的、适应大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所包含的知识体系还不完整。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总体上应包括媒介知识、媒介观念、媒介能力和媒介道德几个方面。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应该更侧重实战方面,要求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着重培养学生正确利用媒介的能力。
第三,开设媒介素养的通识选修课或者必修课。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传播语境与格局,高校需要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介信息和各种信息资源,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实现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由于我国高校资源区域发展的不均衡,高校媒介素养课程开设情况也不同。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院校可以先在部分专业中开设选修课进行实验,待条件完全成熟后再设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或通识教育课程;没有条件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院校可以先采取举办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等形式;条件成熟的院校可以直接开设面向全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这样可以分层次逐渐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正规教育体系[4]。
第四,加强以校园微博文化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化建设。微博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新入口,已经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首选应用,成为了信息传播的新渠道。大学有着丰富的人才和智力优势,理应为高校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做出表率,巧用微博等新媒体发声,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实用微博等新媒体搭台,悉心培育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活用微博等新媒体技术,不断推出文化建设的精品力作。随着校园微博不断发展,笔者认为,要构筑以学校官方微博为龙头,社团微博、个人微博、微博协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网络立体化格局,加强规范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校园文化舆论,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2.政府要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强后盾。
第一,加大政府规范和保障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倾向于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相关机构来组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由政府出面更能有效地在高校组织与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已迫在眉睫,其重要程度足以受到教育机构的制度保障。如,我国的教育部门可以像规定大学生的英语能力那样来确定大学生所要达到的新媒体素养等级;另外,国家政府根据情况还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以保证适当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只有政府的整体规划和监督,才能使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避免流于形式,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二,从法律和技术两个方面加强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这就说明网络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论及我国时曾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中国只要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企图毫不掩饰。所以,国家有关部门要完善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加大投入研究攻克相关技术,同时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的宣传力度,媒介机构、网络运营商、大学生等群体也必须加强自律,自觉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时与媒介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符,避免因媒介引发的不良事情发生。
3.社会要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要发挥大众媒介的引导功能,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平台。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主要来自媒介所产生的内容,大众媒介是教育最显而易见的传达工具,他应该当好“把关人”的角色,从源头上解决媒介内容对大学生及社会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由于微博等新媒体拥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在媒介素养教育知识的传播上,可以形成覆盖最为广泛的信息网络,微博等新媒体也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和吸引优秀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媒介运行过程中来,为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国内外新闻资讯,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关注新形势下的方针政策,缩短了个体与世界的距离.新媒体对于信息的传递和评论的角度都是多元的。从积极层面来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和自由意识,思想上与先进文化实现同步;但大学生在心理上还有着明显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缺乏独立思考,青年群体有着昂扬斗志的同时也比较气盛,思想上很容易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同化,随波逐流.若没有及时的引导,大学生就会陷入迷茫和误区.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弱化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文明道德意识。
2.网络媒介素养认知
所谓网络媒介素养,指的是互联网用户在了解互联网的前提下,理性使用和正确利用互联网,使互联网媒体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种能力包括对互联网的认知能力,对互联网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对互联网接触行为的自我管控能力和应该具备的网络道德基础和网络安全意识。而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指的便是大学生群体在具备了网络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合理、健康、有效、创新地使用互联网信息为自身发展服务的能力。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六个层次,分别是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媒介辨别素养、网络媒介法律道德素养、网络安全意识素养、网络行为自我约束素养以及网络创新发展素养。
3.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和构成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并非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学生以及借助系统的训练获得,而是依赖经验主义,即在日常的媒介接触经验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直觉形成所谓的媒介素养。这样的媒介素养,是自发的,是低层次低水平的。这种不科学的媒介素养无法帮助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做出理性和科学的评价,使得花费大量精力获取的信息不能为自己有效服务。
3.1网络媒介理论素养较低
大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传媒素养训练,参与媒介实践较少,对信息如何产生、如何选择信息、信息如何能有效传播、信息的传播意图是什么等问题并不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使用非常频繁,但是由于缺乏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特性及传播学方法论认知不足,缺乏基本的媒介理论知识,导致对于网络负面信息的免疫力较弱,信息接受效果较差。
3.2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媒介道德水平,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体时,能否自觉遵守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新闻出版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能否自觉遵守媒体道德规范。新媒体因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特性,使其不自觉地具有了细节化监督的职能.所有人的言行被无限放大,遭受着来自社会全方位的关注和苛刻的审视。网络媒体的隐匿性和空前的自由性,使得有些网民侥幸地放纵自己的网络行为,肆意传播虚假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甚至引发网络犯罪行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很多网络语言暴力、上传他人隐私信息、通过安装越狱软件登陆非法网站等有悖于媒介道德规范的行为。
3.3面对新媒体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目前,大学生在网络运用方面,很迷茫,多数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网络游戏、看电影、漫无目的地聊天、娱乐消遣。真正在使用网络查阅资料、交流有效信息的学生很少。有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自控能力较弱,沉溺在网络游戏,耽误了正常专业的学习;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网络虚拟世界的爱情;有的学生对于非法网站、网络传播的不良信息等没有抵制能力和辨别能力。
3.4新媒体信息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娱乐信息和时政新闻,对于专业技能信息和就业信息的获取还比较机械,层次较低。多数大学生是为了应付学期末论文才搜索专业技能信息,而且只是机械地拼凑。因此,大学生尚未有效借助网络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也仅是简单地表层认识,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评判,对于新媒体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4.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途径
随着传媒的发展,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自由和多样化,与此同时,受众被传播活动中的噪音也严重困扰着。因此,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面对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借助网络实现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网络信息服务于个人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1对学生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英国学者最早倡导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意在“反对当时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国外的传媒素养教育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而在我国还是刚刚兴起。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开设了传媒素养教育课程,这在我国大陆高校中是首创,该校还出版了专著《新闻 传媒 传媒素养》。授课对象除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外,还有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及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提升自己的能力,使得大学生成为真正的“具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从目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来看,大学生很有必要接受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开展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课程迫在眉睫。陈先元在《大众传媒素养论》中曾这样指出,一个人的传媒素养反映着“个体和社会传播机制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现代媒介社会中应该普及展开的公民素质教育,在大学启动推广,是一现实可行又功效显著的战略.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符合现代大学的功能和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对其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开设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的媒介理论,为媒介素养实现从由自向自觉的转变提供理论指导。”此外,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辨别、传播、评判和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得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功能发挥者,而不是沦为“大众媒介或信息的奴隶”。
4.2充分利用和不断构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平台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媒介素养教育更不应该局限在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内进行,而应面向全校大学生深入开展宣传,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师生应起到骨干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环境下,让媒介素养教育走出专业教育的局限,成为全体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应该成为传播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方面。⑥此外,依赖传统的第一课堂远不能满足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通过校园媒体报纸、广播、网站、手机媒体等对网络媒介知识进行有效地并充分利用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媒体开展网络媒介知识的宣传、竞赛等活动,针对热点问题开设论坛专区,在探讨中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的评判体系,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4.3提高大学生的媒介互动和媒介制作能力
高校广告学专业艺术素养教育现状
与我国的艺术教育以培养“艺术生产者”的目标不同,美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开发全体学生在语言、视觉、听觉诸方面的欣赏力和批判力,以培养高质量的“艺术消费者”为首要任务。目标不同,艺术教育的推行范围自然有所差别。对比西方现代大学相对稳定、合理和科学的通识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我国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课程显得单薄、混乱且不成体系。现以设置于新闻传播学科下的广告学专业为例,艺术教育在这个非艺术专业中的实施现状引人深思,有待进一步规整。以下两个表格将显示我国七所非艺术类广告学专业院校在艺术教育课程方面的基本情况。其中表一分别从学院隶属、成立时间、艺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方面作一总结;表二则在表一基础上抽取了三所有代表性的高校,重点呈现这些艺术教育课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实施情况。
(一)教育目标。由于学科设置背景的差异,导致开设课程的差异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作为全国一流的广告专业教育学府,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和南京大学这七所高校均开设了辅助无美术基础的广告专业学生进行艺术基础培养的相关艺术类教育课程。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对于广告这样的创意性行业更是需要高校不断为业界培养与输出创新型人才。但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长期从事一定的艺术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因此,开设适当的有助于提高艺术审美与表现能力的课程有助于激发没有美术基础的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符合广告学专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1)这些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大多以专业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开设,并多集中于选修课中。但从表中不难发现,这些课程在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的认定上随意性较强。这些课程是否能真正服务于广告学专业的教育宗旨,是否与具体的艺术教育目标相吻合,尚缺乏严肃地探讨和精心地设置,更不用说形成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了。(2)艺术理论课与艺术实践课孰轻孰重,素描、色彩、构成等艺术实践课是否必须。广告学专业学生是否需要花课时进行艺术实践,还是艺术理论课就足以弥补他们艺术素养的缺失?(3)艺术课程开设的数量与门类。从表中可以看到,目前这些高校开设的艺术课程多少不一,偏重不同,究竟怎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提高广告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将创新能力落到实处,尚无定论。
(三)教学方式。在课程开设与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把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基于此,笔者认为开设研究型课程,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广告学专业中,作为激发创意表现能力的艺术教育课程更应该率先走向研究型课程,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
广告学专业艺术素养教育课程走向研究型课程体系
研究型课程是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以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专家,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邬烈炎教授认为知识创新要求学生具备探求精神、批评态度与综合能力,而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教授“确定了的知识”、“制度化了的知识”或“早已被证明了的已经成为事实的知识”是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研究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因此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际上,研究型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研究型课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主动性:研究型课程体现积极、主动、自觉的探求精神,而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主动作出监控和调节,对自己的探究结构进行总结和评价。(2)开放性:在研究型课程中由于学生的兴趣不同,从研究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到结论的得出都突破了原来教学模式的封闭状态。学生可根据研究问题的状况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社会。(3)亲历性:研究型课程主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要求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做中学,从研究中学。(4)创新性:在研究型课程中,无论是个体已有的知识、技能的重新组合,还是新的知识技能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其结果都会引起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产生新的、不同于书本上的现成知识的思维产物,从而使研究型课程带有创新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研究型课程体系中的主要学习方式,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程观认为知识应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要保证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各学科之间的渗透性,侧重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以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广告学专业更应积极构建研究型课程体系,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具体到广告学专业艺术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也应以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为终极目标。实践中,可由系列化的专题构建整合课程,形成“一体化”的课程构思。在这个过程中,弱化对某些具体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解释、综合和运用能力。我们可以将素描、色彩、构成、设计软件、广告设计等单个分支课程有机串联在一起,促使学生为了整个课题需要积极地思辨,探究式的自发融合贯通这些知识,真正实现知识学习的研究性和使用的创新性。以《广告设计》这门课为例,可以将《构成》、《版面与字体设计》、《市场调查与分析》、《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广告摄影》、《广告设计软件》、《图形创意》等多门课程整合在一起。具体操作上,不妨按小组方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广告对象,深入市场进行调查和数据采集与分析(课程《市场调查与分析》、《广告心理学》),得出广告对象征服消费者的独特卖点。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头脑风暴出符合USP的新鲜的广告创意与策划方案(课程《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并借助画笔、相机、设计软件(课程《图形创意》、《广告文案》、《广告摄影》、《广告设计软件》、《构成》、《版面与字体设计》)等多种媒介付诸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