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第1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42-01

要想把中学语文教学的开放落到实处,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这是一个长期摸索、探讨的过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这里所说环境包含课堂环境和课外环境。

首先,要重视课堂环境中主题的开放。课堂环境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基本环境。要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生动活泼,既有思维的训练又有感情的熏陶,就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构,探索课堂教学规律。同时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设疑、释疑、获取、积累、运用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有丰富的活动内容,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应该加大教学的密度,拓展学习的空间、思维的空间,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其原则是尊敬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强调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延伸,把握课堂内外的衔接,使师生之间真正处于平等、民主、自由的境地。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可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训练。因为听与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听是学生摄取语言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说是学生输出语言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另外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聆听音乐,驰骋想象,描情绘景,叙述自然变化,阐述人生哲理。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发展,也陶冶了情操。师生互动,共同探索,较好地创设了开放性的氛围,使学生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阿Q正传》,让学生发表对这一旧社会下层典型人物的看法,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描写,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充分评论了这一人物所体现的个性与共性特征。说明其有勤劳、朴实的一面,也有自私、狭隘和愚昧、落后的一面。

其次,重视由课堂向课外的开放。21世纪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基础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课堂,着眼课外,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以听说读写为主线,让学生从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汲取知识,培养能力,开阔视野,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促使语文能力全面发展。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承受生活的能力。以此积累知识、训练思维、锻炼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2 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注重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和创新意识。

其次,借助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开放课堂,提高学生兴趣,进行创新教育,能力训练。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现代先进的教育手段走进了课堂。这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特点,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容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 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学习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学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从教育学角度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行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学习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究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

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学习方法,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发现学习法。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法。它强调“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取知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感知、探索、发现并掌握规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读书贵有疑”,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发现、探究。伴随着学习观念的变迁,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一个变迁。从单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把学习的观念从学习知识转变为借助于学习知识的手段,学习发展创新能力和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之前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运用发现知识的学习方法。

第2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

一、课堂教学要新鲜化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在40分钟内,将课本所有的东西一应俱全地教给学生,那是不可能的。我认为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重在指导,教给学生自己读书的方法,将课文的内容赋予新鲜化,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即从作家开始到背景介绍,再从结构分析到内容分析,这样耗时费工,收效甚微。我为了使学生既快又好地揣摩语言文字、推敲诗词歌赋、热爱精美散文。

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传统语文教学由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手段单一,很难让学生去主动掌握知识,去体验人物情感,去把握文章的深刻含义。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是很低的。我认为,课堂教学就是紧紧围绕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接受、乐于掌握,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

三、课外活动要丰富化

每门学科的学习都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语文成绩好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体会:他们的成绩,除了来自课堂上认真学习外,更得益于课外的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如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读小说等,都可以提高语文水平。

四、作文教学要生活化

第3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

一、前言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门,作文成绩也在语文考试成绩中占有“半壁江山”。然而,长期一来,作文难教、作文难写是不争的事实,这一问题困扰着高中语文教师。在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不仅家长和学生,甚至是语文教师都认为只要作文写得“高、大、全”,也就是主题思想越高、越大、越全,那么就会得高分。然而,新课标指出:高中写作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者观点,并且在表述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新课标还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发展学生的感性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表达出富有创意的思想。由此可见,在新课标下,应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在写作中融入真情,这样才能有效改变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难题。

二、高中语文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作文的“真”,既可以通过材料去实现,也可以通过写作技巧去实现。写作就是通过文字的艺术加工真实地再现我们的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可写的东西很多,可叙述的感情也很多,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必须体现“真”,而要使学生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解除学生的心灵枷锁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然而,如果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过分的强调“文以载道”,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选题以及构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不得不在写作时回避现实,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中“造假”。例如,有的同学对有些教师的行为并不满意,然而在以教师为题进行教师题目的写作中,却一味的对其歌功颂德,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试想,这样的作文如何能够写好?写作,应该是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然后将这种感受通过文字呈现给大家。新课改实行后,纵观历年高考作文成绩,那些敢于写真话,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作文往往要比那些“造假”的作文得分高。的确,只有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真情实感在作文写作中的重要性,他们才能够勇敢的冲破传统写作教育模式下“左”的,张扬自己的个性,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

2.提高学生的情意心智

写作本身是一项极富情感的心智活动,作者只有在写作时怀着积极入世的思想,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文。然而,纵观现在的高中生,缺乏同情心,社会责任感薄弱。将写作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随便的敷衍了事。面对这一现象,高中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留意身边的琐事,关心同学,互相帮助,培养自身的高尚情操。我们的身边并不缺乏美好的事物,只是缺少了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同学们用心体验生活,感受身边美好的事物,为自己的写作收集素材,进而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3.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自主组织文学的能力,使学生们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文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真切的体验,这样才能为写作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此外,为了响应新课标的这一号召,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等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畅所欲言。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们办校刊、出墙报,鼓励学生向杂志社投稿等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中,学以致用,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主动性。

4.为学生设计灵活的作文题目

写作题目的设定也对同学们写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就语文教师而言,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热点,设定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愿意写。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才愿意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在写作中畅所欲言,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而不是空洞无味的。

三、结语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新课标也要求写作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同学们写作技巧,更应鼓励学生们说实话,表真情,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文字表达真实的生活。这样才能有效改变高中作文内容空洞、造假严重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成绩,实现新课标下高中写作教学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

1 大语文观尚未形成,很难酿造出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看语文,语文学与不学关系不大,学多学少给高考的分值差距也不会太大。再说高考也不考课本上的东西,答案也不唯一。所以听老师讲课还不如自己看书或者做几套题。导致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几乎说不上有兴致。

从校方领导的角度看语文,在高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哪有人顾及语文的地位!从安排课的顺序可窥一斑,高一的语文最高的待遇是个别班级有三四节课,大部分的班级在五至八节课;高二语文课大部分在下午,高三更不用说,;从课时的安排看语文,高二时语文的课时比英语数学少两课时,高三比其他的课相对来说都少。

从以上几方面的误导,是的学生明显的能感觉出语文在学业中的比重,这也是困惑我多年的一个问题。语文课在我看来它是教学生做人的课,是提升学生自身素养及涵养的主阵地。怎么可以将语文打入冷宫,很少有人重视,只有我们这些语文教师为止叹息!这一暂时的冷落我希望得到全社会的关注,给语文一块天地,创设一个平台,酿造一种氛围,这样才能改变语文被冷落的尴尬。

2 在新课标下的教师由主讲者变成了一位找不到演员的闲置导演

在高一第一二学段中,我也参加了市级、省级新教材培训的,并潜心地研究新课标的理论,在备课过程中,我结合所学理论及专家的指导,并认真地研读教材,上新课之前,按照课前预设题--课堂检测--讨论--分析归纳的思路预设课堂,可是当我走进课堂让学生展示课前的预习成果时,学生此时才在课本上匆匆忙忙的找答案。我只好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找呀!老师启而不发,无奈之下教师只好自导自演。我觉得这是身为语文老师最为狼狈的一幕。

3 学生的语文基础太差,欣赏高中语文有点高不可攀

第5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综合性学习 问题意识 答题技巧

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具有创新活力,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科技发展的实际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因而,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一、语文教学要体现开放性,注重综合性学习

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并不限于语文课堂,通过课外阅读、社会交往和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开阔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培养愿意、乐意接受多元的优秀文化熏陶的习惯和自觉鉴别精选视听材料的能力,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听读信息源,丰富学生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界限,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起点时,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要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并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推动语言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倡导人文性,为此,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转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二是要转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三是要转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探究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不要从事繁重无用的知识点解析,应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并在学习中激活、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堂教学强调“探究”二字,而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的课堂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的质量要反思。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意识?

首先,提问的出发点是为“学”设疑,有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而不是推动“教”的程序步骤。提问的最终目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追求问题答案,更不是唯一答案,而是逐渐培养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其次,提出的问题应该算作一个问题,有思考的空间,有探讨的价值。进一步地说,如果把提问的立足点定位在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那么教学中的问题应该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或师生一起探索的问题,而不是为验证而学习的假问题。问题的内容应该是语文的,有助于掌握终身学习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很宽泛:有学科层面的基本知识,有能力层面的知识,还有方法论方面的知识,过程或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等。没有这些知识显性或隐性的支持,思考探究会偏离科学轨道,事倍功半。

作为语文课,许多知识的动态性更明显。不少领域的知识还要师生一起建构,建构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以新课程的观念来认识语文教学,这里头有大量的文章要做。而且提问的角度、难度、方式都要周到。

问题意识和提问方式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首要问题,而且衡量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学生对提问有没有兴趣,能否提出有一定分量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掌握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2013年高考会有一定量的新课标理念的渗透,但高考的考题形式、试卷长度、能力要求等仍然会保持稳定,不会与往年形成明显差异。

语文相对其他科目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积累,但不排除答题技巧在考场的有效作用。针对几个考点为考生提供答题参考。

(一)科学类文章阅读。一是基本答题步骤:定位、比较、判断。找到文中与答案对应的句子,消除句式变换等影响,筛选信息,比较细节,做出判断。二是对绝对化的说法、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张冠李戴等现象保持敏感。三是运用生活常识进行合理推断,考查的是语文能力,不要在科学理论上纠缠不清。

(二)文言文翻译。一是基本答题步骤:判断给分点、辨析语境义、释义表达。二是主要给分点是虚词、实词、活用、句式等。对主要给分点一定要认真辨析、作答。

(三)诗歌欣赏。一是基本答题步骤:明确问题针对性、确定答题方向和答案构成模式、语言表述。二是表现技巧题,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析。三是答案构成应包括手法、技巧、形象、氛围、情感、主题等要素。四是意境理解题可以先对所涉及的诗句进行解释,再进行解析。

(四)文学作品阅读。一是看分答题。根据该小题分数确定答案的构成要点和层次,不可少答。二是语段、句子、词语作用题的答题方向:结构上、内容上、主题上、效果上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是句子、词语含义题答题思路:确定答案所在区域、筛选信息即与题干联系紧密的精干句子和词语、表述。

(五)作文的书写遵循的要求。一是化虚为实、化大为小,把材料转化到自己可以把握的范围。二是立意要高,突出时代特色。三是素材尚新,言人所未言。四是开好头、结好尾,注意连贯,此两处更不可出现错别字。五是千万不可跑题,符合文体要求,并非不讲文体。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殿堂,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获取生活体验,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生活,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成为活水之源。

第6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该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说,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真正按照课标要求把课改落到实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用全新的语文教育观念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将教学的各个环节抓好夯实。真正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统一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一、从生活中学语文

学生要学好语文,仅靠课堂的四十分钟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外多阅读、多积累。教育出版社采用文选的形式编写教材,原因在于文章吸纳了语言的精华,编者选文的目的是让教师利用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学文章本身。文本只是学生学习语文、提升语文水平的桥梁,它不是唯一发展语文水平的途径,教参也不是权威。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参,要跳出文章教语文,坚持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大语文教学观。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使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要有明确的依据,要考虑教学结果,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体现创新的特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目标的优化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定位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改变教师站在如何教的立场上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学的需求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立足学情。做学生前进路上的引路人与合作者,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的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

三、灵活运用教学艺术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灵活多变。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热爱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捕捉教材中学生的兴趣点,课堂上采用电教媒体等手段,都能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课堂也就自然变得高效。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以填鸭式居多,教师成了注射器,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主动性不能调动,学习潜力未能开发,事倍功半。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形式要开放、多变、互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一切的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从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与时俱进,努力创新,掌握多种语文教学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使语文课堂教学既讲究授课艺术,又注意语文知识的落实。

四、教学语言要丰富多彩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课堂中,教师可能无意当中的一句话,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充实自己的教学语言,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当然,任何学问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但功到自然成,想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加强课堂语言训练,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第7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改革;高中语文;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改变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成为目前较为紧迫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在培养学生语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使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最终使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得到共同的进步,达到塑造个性化与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目的。自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高中语文在其高要求下也得到了发展,在教育实践与教学理论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解决。本篇文章主要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提出了相应的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一、高中语文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来理解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的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一些教师仍然使用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单方面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发展阶段根本就起不了作用。教师在课堂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教授给学生新的知识,让学生“填鸭式”有限的知识网络得到扩充。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局限性,继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则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学习欲望会大大减弱,学习效果也会令人大失所望。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甚至目标还停留在旧的教学目标之上,这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学生思想严重落后,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即便有些教师已经在知识上做了更新,但是对新教材的理解力欠缺,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也会使得教学效率达不到要求。

2.课堂过于注重形式,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更多地只是重视课堂氛围,更加地热衷与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这样看似学生学得很轻松,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大多数的教师在营造课堂氛围的时候经常会引出一系列与课堂无关的笑话,正常情况下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减少讲解课文的时间,课文讲解就会被粗略地带过。教师只注重形式,没有把握重点,最终会使学生对基础的知识掌握不牢固,使用语言知识时会常常出错。再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根本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

3.教师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现代教学方式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大部分学校的基本设施齐全,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较高,也更加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教学,而是依赖多媒体教学,认为没有多媒体就上不了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增强课堂氛围的同时建立起与学生的平等交流的关系,而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减少了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时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也很片面,这会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二、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新课程标准改革对教师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新课程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这就要从教师着手,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涵养。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同时更要帮助教师积极地转变思想,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新课程的理解与学习,促使教师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地为社会造福,以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把握重点,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真正交流,提倡学生与教师之间要建立起平等的学习关系,在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把握教学重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增添一些趣味性较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等,并且可以有序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教师还可以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讨论。合理地利用时间与科技设备不仅可以使得教师精简教案,摆脱以往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创新教学内容,合理布局,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要从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完成考试大纲要求教授的高中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实践给学生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就一个热点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与辨析,也可以以一个演讲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4.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思想,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思想,在跟上时代进步的同时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开展个性化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总体来说,新课程标准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同时也更加强调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在不断地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合理地运用科技手段与有限的课堂时间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指导,双方相互合作,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

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课堂提问还有助于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

一、常见的课堂提问模式分类

多年来,国外知名学者根椐不同目的,对课堂问题进行了多种分类。其中,影响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是布龙姆模式。它把英语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分成六个类别: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与评诂(knowledge,comprehension,application,analysis,synthesis and evaluation)。前三个问题属于低层次问题,通常用于检查对于事实的记忆,而不能深入要求学习者进入认知领域。

布龙姆模式对不同认知层次并没有详细的规定,也没有具体的划分标准,因而有些片面空泛。但是此种分类法的好处在于把提问方式分成多个等级,而不是笼统分类。教师可以根椐实际教学特定情况来系统地把课堂问题再进行分类,以确定学生的认知或情感层次,并据此来调整英语教学方法。

以笔者几十年的高中英语教学经验来看,这些提问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中都不太适用。

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有鉴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特殊语境,课堂教学的问题划分标准应该是问题形式、问题内容及问题目的(或问题功能)。据此,课堂问题应分为两大类:演示性问题与真实性问题。演示性问题是语言学习中必须采用的基础性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并非用以了解情况、掌握信息,而是用来实现语言练习。

例如:

A:Who is Denise talking to?

B:She is talking to her boyfriend.

Teacher:Can you speak Japanese?

Student:Yes, I can.

这些演示性问题就是盖斯(Gaies)(1983)所谓的为确保学习者了解语法形式的问题,也就是凯斯帕(Kasper)(1984)所谓的套话(phatic talk)。然而,真正的语言并不只是由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而构成的。真正的语言是围绕着所指的对象或是世界的知识来创造信息的,因此形式并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意义。(M. R. Talebinezahd, 1999)。所以,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的问题应该是真实性问题,或者说是建立在有意义之上的问题,不应该仅仅注重其形式。例如:

How do you usually spend your spare time?

What do you think of Mark Twain’s humorous language?

Why is Mr Darcy considered as the symbol of pride?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总会问许多问题,其原因之一是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实现对学生话语的控制。演示性问题是指提问者事先知道答案的问题,如教师手拿一枝铅笔问:“Isthis a pencil?”而真实性问题则是提问者事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如“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演示性问题通常是封闭式的(Closed),而真实性问题则通常是开放的(Open)。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性问题要比真实性问题多得多。而在课外,在人们的实际交往中,演示性问题基本上不可能用到,人们大量使用的都是真实性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应有意识地多设计真实性问题,减少演示性问题,从而使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更像实际生活中的交往一样。

三、中学英语课堂提问设置方面的建议

对于中学英语教师来说,以下建议在英语课堂问题设置方面或许有所帮助。

1.任何提问策略都不可能同时适用于每一位教师。所以,教师应根据自己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课堂提问策略,也可以从多种提问策略中进行选择。

2.提问应该总是有目的的,而不仅仅是检查学习者的表面知识。课堂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明确,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而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

3.在一定语境中,其问题类型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字面理解、重新构思、推断理解、评价和欣赏。这样的分类是根据各层次对学生认知程度要求的难易程度排列的。第一、二层次作为检验手段,这种低水平认知层次的回答用简单句子结构表示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把第三、四、五层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就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对语言材料的加工过程中,并通过相互交流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9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 新理念 渗透结合 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是我国各阶段教育的重点,德育教育则是全面推进和响应素质教育的重要过程。能够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就能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师则是在此过程中起到引领和贯彻的重要作用,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语文学科的优势地位。积极探索课本中的德育素材。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常的语文教学之中,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

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有人曾今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这充分揭示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学生的思想深受其影响。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发现,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目标不是单的知识课程,而是将德育放到与知识相当的位置,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教学中。”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先革新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和知识教学相互依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缺一不可。要想做好二者完美搭配,就要加强德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要将研究和实践相搭配。语文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德育方面的革新,所以一定要将德育教育溶于语文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远大的爱国主义理想。使学生知识和道德都有更大的提高,一定要坚持育人先树人,完成老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伟大使命。

(二)在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承担着伟大的责任,教好书重要,为社会培育出道德高尚的人才更加重要, 能够做到 “传道授业解惑” ,而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平常的语文基本教学中则是一种完美的教学模式。高中的教材大多是“文以载道”,这些语言和教育兼美的篇章,为老师教学提供了保障,老师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就能使学生畅游古今中外的名山大川、 江河湖海, 能够与古人对话,鉴赏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追随那些伟人业绩,激发爱国热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思想领悟。教师能把语文教学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样才算真正完成教学目标。

二、在平产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立足文本,要充分利用课本众多的德育素材,将德育教育形象的融入语文学科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真谛。阅读不是老套的生搬硬拽,应该使学生与老师处于互动探讨交流的方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提高自身思想道德,陶冶学生的爱国、爱人情操。通过课本中的德育素材和德育实践,使学生能从思想上得到感化。在课本中我们能看到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那些积极进取、渴望自由与和平、陶醉于魅力的自然风景、关于生与死的深刻认识的德育文章,能使我们与伟人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或许一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才能真正概括将德育教育融于阅读教学的作用。

(二)在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仅仅在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不能完全满足德育教育的要求的,当然写作也是德育教育得以贯穿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思考,写作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在写作过程中适当的激发学生思考德育,对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有益。要让学生从身边小事中体味真正的价值观念的本质所在。身边的小时往往是最真实的生活百态,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再通过老师的画龙点睛之评,这样学生的思想会有质的升华。对于那些文质兼备的作品,老师要在写作时给予学生引领,让学生吸取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优良的思想内涵。课下最好成立作文小组,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彼此分享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实践中渗透德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中有针对性的渗透德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过程。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德育教务,德育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任务,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慢慢沉透,通过有型的感染、情感的熏陶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