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年级语文教学随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让学生走进图书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的兴趣需要被老师激发。苏南城市学生已经有很多机会在课外拓展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后面安排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由于学校图书馆太小,我选择组织学生走进宜兴市图书馆,让学生在宜兴市图书馆学会查阅资料、检索名家名著、做读书卡片。后来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周六、周日也有兴趣在图书馆阅读。走进宜兴市图书馆,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爱上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考察活动中举行诵读,例如,组织学生到安徽省滁州市醉翁亭处,朗诵《醉翁亭记》,学生会终生难忘;组织学生到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里诵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会铭记终生;这种一边考察一边阅读的方式,深受学生喜爱,笔者感觉语文教师要多组织类似的语文实践活动,多方面全方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走进“陶的古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实践证明,初中学生要多读多写,才能够提高写作能力。而要求学生平时养成练习写随笔的习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捷径。为了让学生有素材可以写,笔者设计了“走进陶都,了解紫砂文化”的语文活动课。在这之前,学生对宜兴市是“陶的古都”只是肤浅的认识,在活动课中,学生要去丁蜀镇考察“紫砂文化”。为此,笔者预设以下问题,让学生去丁蜀镇考察得出答案。1.简述紫砂的历史渊源,2.查找丁蜀镇有名气的紫砂壶店面,调查研究紫砂壶的不同风格;3.讨论紫砂壶优点在哪里?4.探讨紫砂壶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学生围绕问题,走进了“陶的古都”,对紫砂文化从直观的认识,过渡到理性的认识。那么,这个过程,可以写很多情真意切的随笔。教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紫砂文化解说词,写紫砂壶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概述紫砂文化的“禅”味等等。正是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才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随笔。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感悟家乡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完成课外作业,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课外作业的布置要注重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现在的城市初中学生会看书、会解题,但是口语交际能力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初中语文老师平时针对性训练不够,如果从七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学生的口语能力也会逐渐提升。目前,语文课外作业的布置偏重于基础知识方面的积累,忽略了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在课外作业中,布置训练口语能力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有个举行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讨会。这个作业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社会热点问题,谈自己看法的过程,就是提高口语能力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有独立思考的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前五分钟演讲的课外作业,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学生演讲的内容不限,可以是发表自己的评论,也可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总之,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完成课外作业,提高口语能力。
四、关于语文活动课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教学”一词的性质决定了教师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随笔教学既然也是“教学”,就应当以“育人”为终极目标。叶圣陶认为: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最广泛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我们在随笔教学过程中,应将应付考试的短期功利性目标改变为“育人”的长期战略目标,据此,笔者将随笔训练所遵循的目标进行了如下分解:
(1)随笔训练总目标: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作文的总体目标为随笔训练目标,即“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2)随笔训练阶段性目标:学生在各个年级阶段,知识的掌握和写作的基础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应当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对随笔训练实行具体而系统的实践规划。将七年级至九年级分别定为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因材施教地组织和开展随笔训练实践活动。
二、有序性原则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搞好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加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一直表现出一定盲目性、随意性。不少学校学期伊始,研宄语文教学计划的时候,作文教学通常是“靠后站”、“见机行事”。所谓的“写作教学计划”只不过是阅读教学计划的“附属”罢了。所谓“灵活安排”、“见机行事”,实际上就是心中无数,脚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而随笔的教学同样如此,今天出个记叙文,明天出个议论文,今天来个自由写作,明天来个命题作文,东一榔头西一棒,这样的随笔教学无计划、无目标,收效甚微。学生的写作能力,不经过有系统、有计划的训练,不尊重循序渐进的规律,只是盲目地凑篇数,那是不行的,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列,其效能就越高,要扭转随笔教学的无序状态,就一定要认真制定一个合乎科学性的作文教学计划。在制定随笔训练计划时,应当注意几点:
1. 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是写作的主人,随笔训练的计划应当有针对性,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而不能凭主观想象,应当调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学习、家庭、思想、课外活动、社会活动等等,特别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情况。在初一新生入学之后,便可以做一些比较全面的调查摸底和质量分析,发现学生的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从而在制定计划时做到心中有数。
2.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制定随笔教学计划要体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使随笔训练有一定的科学序列。例如同样是写记叙文,可能初一写记述性的记叙文,初二就着重写描写性的记叙文等,这样制定出来的随笔训练计划,序列清晰,安排科学,使得多数学生通过训练,都能达到写作的基本要求。
3. 适当的训练频率。
笔者认为随笔训练的频率定为每周2到3次是比较适宜的,既可以达到适当训练效果,同时也照顾到学生的学业压力和教师的工作压力。
三、多样性原则
作文训练是一项综合的训练。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因而,在我们随笔训练的过程中,也应当体现出对听、说、读、写、思等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多样性是写作的重要特点,写作的多样性源于人的多样性,源于每一个个体不同的个性。日常生活,千变万化,即使是同样平淡无奇的人物事件,也会因为不同作者的个性、角度、心情等不同,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到了我们很多初中生的笔下,他们的随笔、作文却往往是需要冥思苦想、抓耳晓腮的,甚至有时干脆敷衍了事,写出来的东西也往往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其实,很多时候,正是由于陈旧、单调的训练方式,枯燥乏味的训练内容,扼杀了学生蓬勃的写作欲望,最终使得他们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改变原有的单一、枯燥的训练方式,用多样化的的训练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写作环境,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反应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随笔训练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训练素材的多样化、训练内容的多样化、命题方式的多样化、训练评改的多样化、训练指导的多样化。也就是说,用多变的、灵活的、创新的训练方式,提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四、开放性原则
1. 训练内容的开放性。
科学而有效的作文不应当仅仅是写作这一过程本身,写作本身是综合性的,是听、说、读、写,字、词、句、段,摘、抄、记、写、改、编、评、赏的结合,它还可以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它还与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作文又与做事、做人相结合......作文教学应当向阅读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体开放,作文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包含了阅读、生活和写作实践三大要素的,阅读提供了语言的积累,生活提供了写作的素材,写作实践决定着提高,因而,我们的随笔训练也应当是阅读、生活和写作的有机结
2. 训练过程的开放性。
传统的封闭式随笔训练通常是命题――写作一一批改一一讲评,过程中,学生
都是被动参与,被动写作。而开放的随笔训练更注重写作氛围的创设,给学生更多
的自。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日常的随笔训练应当适时创设情境,给学生
提供可以进行自由探索学习和合作交往的环境。德国教育家普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学生的随笔,应当鼓励他们
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允许他们写他们自己的文章,鼓励他们“说真话,述真情”,不说空话套话,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写作。
五、结束语
随笔训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随笔训练的研宄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而作者仅仅通过一年的研究,这还需要笔者继续去探索。
参考文献
一、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观
好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准备了“一桶水”,上课时就铺天盖地地倾注给学生,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教师自以为把该讲的都讲给了学生,学生却只能凭借兴趣捕捉到一些零散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淡忘。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改革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症结,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编排的是一组新闻体裁的文章,在教完这一单元的课文后,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新闻会”。学生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听同学演讲,这一切都让他们感到特别新奇。学生在活动中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语文和生活的衔接点,一下子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到了语文的重要性。活动过后,每个人都意犹未尽。由此,结合单元教学内容,我又组织学生搞了一系列诸如“为自己的随笔写序”“演讲会”“辩论会”“为班级图书编书目”“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编演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正如一位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告诉我》的作文中写到的一样:“语文实践活动使我由一个讨厌语文的人开始喜欢语文,并达到酷爱的程度。”
二、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内所学知识
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例如,“新闻会”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写新闻,说新闻,会很自然地掌握有关新闻的知识: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可适当插入议论;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不可缺少的三部分;“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主要特点。结合实际掌握这些知识,比单纯识记这些内容效果会好得多。再比如,搞了“通讯大赛”语文实践活动以后,我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消息和通讯的异同,学生各抒己见,谈得很好。又如,九年级的同学刚接触戏剧这种文学体裁,学生对戏剧文学的特点很难理解,总是记不住。通过“编演课本剧”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成立剧组,编后演,演后改,这样反复多次,自然会体会到剧本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应遵循时空高度集中的原则;台词应符合人物个性;剧情应有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再如,“诗歌朗诵会”实践活动,台上的学生朗诵诗歌,台下的学生会很容易发现其不足和错误,之后大多会一个比一个朗诵得好,有的还能很快背诵下来。总之,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好多语文教师不愿意搞语文实践活动,认为既麻烦又浪费时间,殊不知,语文实践活动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方面。传统的教学把“听”局限于听讲,“说”局限于回答问题,有人甚至认为听说能力无需专门训练。如此这般,导致学生的听说能力极差,好多学生不敢上讲台说话,有的口齿不清,语无伦次。而语文实践活动不但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辩论会”上,学生一方面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要听清对方的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从而发现对方观点的不足。只有这样,在论辩时才能抓住要害,使自己的发言有较强的说服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单元主题化阅读 教学目标
新语文课程为帮助学生初步构筑精神家园提供了文本基础和契机。新语文课程便于教师制定宏观的单元主题教学目标,设计策划出有创意、综合性、高质量的学生活动,从而达到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初步构筑思想体系和精神家园,提升学生的精神素质这一目的。
新课程语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强化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矿藏,帮助他们初步构筑精神家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生的思想与精神的园圃中,应该绽放如许绚烂的春天的繁花;热爱祖国的情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高尚的品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挚爱人生、社会和大自然,关注现实生活,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崇尚真知,好学上进,求知若渴,主动进取等。学生的美好心灵有待于教师去塑造。利用新语文课程提供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帮助学生构筑思想体系和精神家园的神圣事业中,广大的语文教师是会有一番作为的。
而种种做法中一条最基本、最便于操作的途径就是——强化语文课程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通过强化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初步构筑精神家园的方法作浅显的探究。
一、“纲举目张法”——围绕单元主题,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
新课程语文学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基本上每个单元都设计或体现了一个主题,单元内各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呈现、展示和阐发。单元主题是“纲”,单元内各篇课文是“目”,纲举才能目张。或者说,单元主题是高高矗立的金字塔,单元内的每篇课文是托起金字塔的一块块基石。只有对这些“基石”进行系统化的堆砌,地面上才有可能出现金碧辉煌的“金字塔”;若“基石”东一块西一块,何来“金字塔”的耸峙云天?
同理,我们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也只有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才吻合新课程语文读本的编辑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凸现和实现单元主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功能,才能最有效地促成学生思想体系与精神家园的构筑。
下面我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作一说明:
本单元以“金色年华”为主题,共有四篇课文,这些课文包括散文(于漪《往事依依》、记叙文(沈复《幼时记趣》)、随笔(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小说(秦文君《伟人细胞》),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从内容上看,有的回顾学生时代徜徉书海的往事;有的记述童年时尽享来自大自然乐趣的故事;有的是成功少年学子尽情抒写在北大的青春往事,有的写聪明调皮的男生的成长历程。这些课文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金色年华”这一主题进行了阐发,以给学生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
我在教学本单元时,紧紧围绕“金色年华”这一主题,对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对每篇文章确定解读的角度:《往事依依》——“金色的年华”;《幼时记趣》——“快乐的童年”;《十三岁的际遇》——“非凡的青春”;《伟人细胞》——“成长的历程”。
二、“课外拓展法”——迁移延伸,扩充视野,强化主题的心灵冲撞力。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资源由两大核心组成部分:一块是课堂文本资源,另一块就是课外文本资源。课堂文本资源是单一的、有限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地扩充课外读物,增加课外阅读量。需要指出的是:进行课外拓展,到底是放在课堂上还是放在课外,灵活机动,没有一定之规。下面我就如何进行课外拓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文本主题对学生的心灵冲撞力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我在执教苏教版新课程语文学本时,是这样选择课外拓展材料的:
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更深入地领悟课文的主旨,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我往往会从《读者》等课外杂志中精心挑选出跟课文有着相同或相近主旨的时文来辅助教学。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童年的朋友》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与外祖母之间的浓浓亲情,我精心选择了《读者》中的《父亲》及《母亲,请让我给你安宁》这两篇文章作为辅助材料。《父亲》主要写了一位儿子因没能在众人面前维护貌丑的父亲的尊严而一生心怀愧疚;《母亲,请让我给你安宁》表达的感情则更加真挚、细腻,文章表现了自己对因疏于对母亲的照顾而使得母亲受到伤害的愧疚及对母亲的感恩。这三篇文章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饱含浓浓的亲情。如果说《童年的朋友》让学生对外祖母倍加崇敬的话,那么《读者》上的两篇时文更促使学生警醒——不要忽视父母的爱,应该懂得回报父母的爱。这样拓展教学之后,就由热爱亲人这个主题延伸到如何善待亲人,回报亲人。
开展多角度的课外拓展,对强化文本主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以我执教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为例:这一课,我不仅在课堂上为学生扩充了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以及汉乐府诗《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时还在课后为学生扩充了清代彭端淑的《为学》、元朝王冕“僧寺夜读”、东汉任末“削荆为笔”等文章,对“勤学”这一文本主题进行了专题“集束轰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积累的好习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兴趣的培养,都要从积累中来。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积累,而“语文主题学习”正为语文知识积累提供了便利。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同类素材融会贯通,要求学生人人准备语文素材笔记本,不论字、词、句、段,还是诗词、佳句、优美文段,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就记录下来,并注意分类汇编。为了鼓励他们,我们还安排了定期展览、评比,并且让学生把各自的精华本相互传阅,相互借鉴学习。后来不光摘抄了,我们还引导他们在摘抄内容后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少则几个词、几句话,多则一个片段、一小篇文章。或者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大家阅读。时间长了,他们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想法有感而发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积累,不仅荟萃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兴趣,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
二、熟读成诵的习惯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古时要求学子要熟背“四书五经”,“胸中藏有诗百篇”。如今要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除此以外,背诵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通过背诵,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以此来不断充实他们的语言库存,并让其从中领悟和体味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引导学生多读、熟读,直至背诵,坚持不懈,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三、以思维导图为索引,回顾、贯穿、整合、提升的习惯
引导学生画出相同主题、同一作者或诠释某种表达规律的作品的思维导图,做到单元课文、主题学习丛书及歌曲、名言、名著等课内外比较阅读,通过整体回顾来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系统整理,使教学过程成为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于一体、融语文学习与人生教育于一体的系列化综合活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探究的欲望,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母爱和父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们首先让学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忆小学时学过的《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丛书中的《母亲的目光》《母亲的“存折”》《母亲的羽衣》《妈妈的味道》《母爱夜无眠》,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深情歌唱《烛光里的妈妈》《懂你》《白发亲娘》《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妈妈我爱你》,积累有关母爱的名言。广泛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爸爸的花儿落了》《台阶》《背影》《柔软的父爱》《父爱的高度》《父亲给我的世界》《父亲是我一生的时钟》等文章。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学习都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感受母爱的细腻与温柔、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为此,我布置了特殊的作业:给父母洗洗脚,谈谈你的感受;记住父母的生日,不忘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通过开发和整合课内外学习活动资源,课内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课外迁移的过程中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学习活动,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际感知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老师学生家长同阅读、共提高的习惯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个体人性上,还是在课堂阅读层面上,双方的地位应该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也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师的优势在于只是首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等的阅读气氛能够开出创造之花,反之,则会压抑个性,只能制造出装知识的袋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许多文章和名著如《爱的教育》《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可让家长自由选读,也可给家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家长的参与,有助于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一、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一)不重视作文训练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目前不少教师对着作文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对于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也是让学生自行学习。这不仅仅是因为教师找不到一个系统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训练不够重视,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教学学生阅读就好,至于作文成绩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天赋和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无太大关系。从调查中可以发展,大多数的教师对于作文的态度完全是跟着中考走,从七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背诵相关的中考作文,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取得作文高分,向学生灌输“虎头、猪肚、豹尾”等写作观念,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教会学生如何饱含情感地进行写作,从而难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教学过程僵化,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新课程背景下不少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布置作文题目,教师进行写作指导,教师推荐写作范围,教师进行作文点评,整个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完全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被动的学习主体,完全需要按照教师的思维去完成写作,从而剥夺了作文教学的乐趣,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陈旧,忽视思维训练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指出,作文写作要具有真情实感,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作教学要贴近生活,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从而知道“怎么写”“写什么”。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就是进行套路传授,比如总分总结构,“五步十八句”“背诵精彩句子”等等,完全丧失了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
(四)点评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提升
新课程背景下,有的教师采用教师笔头点评和范围讲解来进行学生作文的点评,学生作文写得好坏,完全由教师一个人决定。久而久而学生就会按照教师的喜好去写作,从而丧失了对自己真情实感的表达,缺乏系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所以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作文的点评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写,而且要让学生学会点评作文。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升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以学生文本,注重作文训练
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充分以学生为准,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摒弃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从情感和生活体验入手,写自己喜欢写,能够写出来的东西。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拓宽空间、开拓思路所带来的自由作文的乐趣,让学生学会去观察生活表达情感,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作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比如对《暑假里的一件事》要真正让学生写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二)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多元化命题
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够真正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命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我最喜欢的?摇?摇 ?摇?摇》半命题作文,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完成作文写作,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
(三)多种形式交替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第一步,这就需要教师开展多种方式的作文教学,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情感的领悟,从而可以更好地表达。比如可以通过组织春游、做游戏、自由讨论等方法,让学生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接着再给出要求学生写作的题材,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构思作文,最后让学生养成随时写随笔的习惯,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改善作文点评方式,教会学生点评作文
可是在现实中,名著阅读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学生离名著越来越远,阅读变得越来越假。当大量的“搞笑剧”、“穿越剧”、“古装爱情剧”、“动漫片”充斥荧屏时,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哪里还有兴趣再去读那些晦涩的鲁迅和雨果?一个个被各门功课作业逼得累到深夜的学生哪里还有时间有精力再去翻那些“累人的大部头”?学生书包、桌屉里塞满了玩具、MP3、手机,哪里还喜欢买《简爱》和《人间喜剧》?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许多学生不得不在考前“搞突击”、“背资料”、“写卡片”,充其量只是记一记名著的名称、作者、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囫囵吞枣而已,至于作品的细节、语言特点、思想内涵就茫然无知了。因此,名著丰富的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名著精美的写作构思和语言学生无法借鉴,名著真善美的思想学生无法得到熏陶。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名著阅读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一、知识层面要真读
只有深入阅读名著本身,才能掌握具体实在的一些东西。从近年来各地中考对文学名著的考查趋势来看,不仅仅停留在常识方面的考查,而是更注重对具体内容甚至是细节的考查,甚至要求学生对文学名著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要达到“鉴赏”、“评价”, 如果没有读过原著,可能就要失分。如:“下面几段话中,甲、乙、丙、丁分别指谁?”①在乱石山碧波潭底,孙悟空变作一只螃蟹,偷走了【甲】的避水金睛兽,随即到芭蕉洞哄骗罗刹女。②夜里家中失火了,【乙】头顶麻袋,裹着给马披的被子,冲进大火中抢救出硫酸盐罐,拦住受惊吓的枣红马,央求邻居一起抢救仓库。③【丙】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他曾说:“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④快到收割的时候了,麦子长得至少有十多米高。【丁】走了一个小时才走到这一片田的尽头。再如:“衍太太是一个善良、朴实、疼爱孩子、精通礼节的人,鲁迅在《父亲的病》、《琐记》、《狗·猫·鼠》中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这个分析对不对?
从以上试题可以看出,如果学生不深入读原著,就难以判断出具体情节当中牵涉的人物、事件,更不能完整地感受人物形象、语言特色、思想主题。
当然,真读并非易事,不要说古今中外的名著浩繁如星,就连《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十几部作品要全部读完,也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
首先要有计划,统筹安排。阅读任务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参照语文教材中“名著引读”评介的书目,遵循经典、循序渐进和课内外结合的原则,分年级、分学期选定课外名著必读书目。比如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就推荐他熟悉的,如《西游记》、《童年》等,还可根据所学课文选准时机,适时推荐:学了《丑小鸭》后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教了《荒岛余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等等。八年级阅读《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和《名人传》。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鉴赏能力,就阅读《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简·爱》、《格列夫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等。切不可贪多求快,或等到快中考了才搞突击,以讲代读,以练代读。
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根据实际,同学们可以采取“精读为主,泛读为辅”的阅读法。泛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其内容的字、句、段落;精彩部分和难点,就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精读时可以品人物、品情节、品写法、品语言等。
二、能力层面要真学
我们阅读名著,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能得点高分或高谈阔论时炫耀一下自己的学识,更多的是汲取名著当中精美的语言和新巧的写作构思。众所周知,许多名著,首先是语言艺术的典范。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的形象以及主题的展示都靠语言的魅力而闪光。语言艺术是决定作品共鸣度、感染力甚至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表现风格。当我们读到《繁星》和《春水》,就会感受到冰心语言的温柔亲切、微带忧郁、含而不露、清新秀丽;当我们读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时,就会感受到鲁迅语言的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当我们读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时,就会感受到莫泊桑语言的简洁、锐利、同情;当我们读到《巴黎圣母院》时,就会为雨果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瑰丽的色彩和感情澎湃、气势磅礴的语言而折服。
除了学习语言,我们还要体会文学大家们是怎样构思文章框架结构、怎样构思人物塑造、怎样剪裁各种事件场面的。
因此,在读名著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动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是要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好段,进而指导学生欣赏语言,写批注,或进行语段的仿写,还可以写读书心得体会、写读后感,甚至缩写、改写。总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愿文学名著能给我们的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思想层面要真悟
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人心浮躁、行为乖张、人格异化、精神功利、品位低俗,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凶杀打斗,浸泡于蹦迪的刺激喧嚣,(上接第7页)缠绵于QQ虚幻的情感,对知识、对科学的追求淡化了,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没有了,对理想、对人生的庄严感消失了。在快餐文化的盛宴中,我们有许多学生已经迷失了。
是的,读高尔基《我的大学》决定不了你能否考上大学,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决定不了你能否成为名人,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不能帮你换更多的钱,但它们至少能启迪你的人生、陶冶你的性情、培养你健康的心灵。
“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 ……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我们跟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是简爱的经典语言,她告诉人们,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应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庄重的尊严生活。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能被打败。”这是《老人与海》中那个“硬汉”形象。
人的生活处处充满痛苦,充满挫折,充满难以逾越的挑战,无论它们有多么强大,也不要消沉和退缩,你可以被打垮,但你不能轻易言弃。你可以最后没有胜利,但你必须努力地奋斗在其中的每一个过程。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几点拙见,敬请商榷:
一、感受生活──创新的源泉
1、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语:“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布置教室,设计黑板,组织班队活动,编辑手抄报,参加文体表演,语数竞赛,参观科技展,公园花展,为庆祝元旦,学生们刻苦排练,获得一等奖时,为希望工程捐款,感受失学儿童贫困生活时……充分放进去学生的感官,当学生在一起创造感受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生活也馈赠给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罗丹说过“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我在教学中,不仅注意教给学生带着激情去生活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材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上学路上、家前家后、社区街道的每一点细微变化,每一个形形的人,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通过观察,激发学生生活审美的欲望,培养高尚情操。“雨打芭蕉”是一种意境,“夕阳西下”是一种意境,“荒漠孤烟”也是一种意境。养成观察的好习惯,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努力从生活的现象里抓住本质,找到足以表现生活本质的材料。表现时代的最强音,发人未发之音。再说老师、同学本身就是一个材料库,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持续进行观察,让学生透过学校现象看社会本质,品味人生艰辛,领悟生活哲理,搜集积累许多各具特性,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指导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经常互相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积累典型写作材料。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达到出新出彩之目的。那么,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2、扩大阅读,丰富知识。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我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神,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二、激发兴趣──创新的动力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激趣。
1、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
作文创新能力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放开胆子自由表达,不拘形式,自由的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像、生活写出来。“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作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心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我在作文指导中经常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记日记,写随笔,将自己的奇思妙想、思维的火花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增色添彩。大到时事新闻,小到家庭琐事,景物片断,人物速写都能及时记录在册,可续写、扩写、摘记优秀语段,形式灵活,非常自由。一旦学生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犹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2、尝试成功
古人云“训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办手抄报,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我在平时教学中很注重适时地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受传统束缚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学生养成一种创新的作文观,从而大大激活了学生创新作文的潜能。通过充分地锻炼,使学生在立意和立论上尝试“求异”或“逆向”思维。写别人未写之论,言别人未言之理,写出见解新颖,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
三、大胆想像──创新的翅膀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像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爱因斯坦指出“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让思维创造性的驰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教学中我是这样训练学生的想像力的,在教学中结合阅读启发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想像练笔
1、续写。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一文,作者成功地运用想像构思新奇,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很多想像空间。我就让学生发挥想像,为故事“添枝加叶”:(1)老大臣看新衣走后,两个骗子……;(2)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回到宫中……;(3)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要求每个学生任选其中一题,发挥想像,写成百字短文,小组交流,并选出想像新奇的短文在全班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仿写。把课文中运用想像描写得好的语句摘录出来,让学生仿写,也是训练想像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诗,诗人运用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我就让学生仿照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发挥想像和联想,完成下列句子:(1)牵牛花开放了,……有的学生想到“好像无数个小喇叭,吹奏着春天的乐曲。”有的学生想到“好像小孩绽放的笑脸,美丽极了。”(2)笼中的小鹦鹉,……学生甲说:“好像关在牢中的囚犯,渴望自由。”学生乙说:“好像一个绿色的小精灵,你说什么,它学什么,学得像极了。”通过仿写,让学生明白了想像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所以在生活中,只有对所见所闻有所触动,才能有所感想,并进一步产生广泛深入的联想和想像。在作文中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激活自己的想像,才能写出非凡的、美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