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农业产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

第1篇: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我市乡镇企业目前有农产品加工企业99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5家,2007年,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64806万元,实现总产值91043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50444万元,实现总产值52949万元,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主要以粮油加工、辣椒加工、畜禽加工、茶叶加工、白酒加工为主,其中,以粮油、畜禽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导行业。

二、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市乡镇企业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路子,结合实际调整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率先从农产品加工上突破,突出抓好粮油、茶叶、畜禽、辣椒、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并通过整合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基地,在全市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以项目带动投入,以投入带动发展,使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特别是粮油加工、特色食品加工,肉禽加工优势凸现,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富民强县的主要行业。

(一)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提高

200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7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20350万元,实现总产值23048万元。2007年,仅一年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99家,增加了1.4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5家,增加了2.8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50444万元,实现总产值52949万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248%和252%,实现了质的增长和量的扩大,并通过整合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基地,通过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在全市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西秀区华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与百年家良组建的胡氏集团的经验和发展模式,关岭县断桥糊辣椒将作坊式的加工厂进行整合形成集团化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扩大了企业规模实力,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上实现了突破创新。

(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我市乡镇企业现有农产品加工市级龙头企业36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8户,2007年,西秀区广源绿色油脂公司、华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分别被评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广源绿色油脂公司在西秀区旧州镇、大西桥镇、镇宁县、普定县均建有油菜籽基地近3万亩,带动了近3000户农户种植,实现了企业、农户“双赢”,平坝县顺龙米业有限公司在全县12个农业生产条件好的行政村实施1万亩紧密型无公害优质水稻地“订单”种植;平坝县天星油脂厂在新建精炼油生产线拓展食用油料深加工的同时,积极推动“订单”农业发展,拉动农民稳定增收,目前已带动周边近万户农户发展粮油种植;西秀区华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已建立无公害山药种植基地5000亩,通过实施全山药胶囊生产项目可推动农特产品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农产品市场网络逐步形成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巩固原有市场份额的同时,积极与大公司、外贸经营企业合作形成市场网络,广源绿色油脂有限公司产品出口越南;牛来香产品畅销上海、北京、深圳、长春、武汉、昆明和贵阳等20多个大中城市上千个超市销售,并进入沃尔玛在国内的31个超市销售,平坝县金凤徕食品有限公司与天津“台之味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江苏“贝斯特公司”、山东“大家乐公司”已初步达成月销售50吨(产值380万元)牛肉系列食品的意向,并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南方市场,争取在两年内销售额过亿元。

(四)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效应日渐增强,科技进步迈出新步伐

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注册商标逐年增多,产品科技含量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渐增强,紫云县鸿翔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山苍子精油系列产品获国家专利,打出“黔南第一香”品牌;贵州新华生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蛋白胨系列产品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公司自主研发的168试剂蛋白胨的性能相当于美国DIFCO细菌胨;华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与贵州轻纺工业设计院合作成立的“贵州省食品技术加工服务中心”和“贵州省农产品加工研究开发中心”开发的葛根粉、葛根茶系列产品,全山药胶囊进行中试获得成功。两个中心的建立,提高了公司的研发能力和检测能力,并为其他食品生产企业搭建了科研、检测平台;平坝县金凤徕食品公司以高起点引进德国先进肉类食品加工线,力争以先进加工技术创办全省一流肉类食品加工企业。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生的积极效应

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转移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贵州华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首先在西秀区刘官乡、蔡官镇发展山药种植基地1500亩,带动农户900户,以点带面向周边乡村辐射。过去农民种植玉米,每亩收益约250元,种植山药后,每亩收益约1500元。农业产出效益大大提高,农民种植山药的积极性高涨。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8年种植面积已达到8000亩,带动农户6000余户近3万人,农民收入从原来的每亩250元增加到1500元。

平坝县顺龙米业有限公司实施优质水稻“订单“种植,为生产优质米提供原料保障,达到”农企“双赢。2006年,公司与1113户农户签定4200亩优质稻”订单“种植合同,秋收按高于市场价的5%——10%价格给农户全部收购,使每亩粮食增产94公斤,每户平均增收480元。2007年,在2个乡镇12个行政村实施1万亩规模化无公害优质水稻”订单“种植,与3608户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秋收按”订单“合同优价给农户进行收购,每亩增收180元,平均每户增收500元,使2886户签订“订单”种植合同的农户得到144万元的实惠。今年,公司继续在2个乡镇12个行政村实施1万亩无公害有机优质稻示范种植进行优价收购,预计到秋收可带动近700户种植户创收500万元。

西秀区广源绿色油脂有限责任公司自2004年建立以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区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采取合同订单形式,投资80万元在西秀区大西桥镇建立了7000亩以“黔油7号”为主的“双低”优质高产油菜籽种植基地,农民按合同订单组织生产,企业按订单保护价收购,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让种植户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合同订单带来的好处,并以村为单位建立初级加工厂,带动周边近万户农户增收。基地种植户由2006年人均收入2100元提高到2007年的人均2600元,增长23.81%,年人均增加收入500多元。目前该公司就业农民工有58人。

安顺市黔中黄果树粮油购销公司2006年9月成立以来在西秀区双堡镇,东屯乡成立种植基地9000亩,和农民签订了订单种植合同以每斤1.1元的保护价给农民收购,带动了4500户农户种植,每户农户可增收450元,该公司解决就业人员160人。

四、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流动资金严重短缺。融资难、信贷难、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仍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小季农产品收购季节,由于流动资金短缺,直接影响到订单合同的履行,导致加工企业原料储备下降,突出表现在油脂行业和特色食品加工行业,西秀区广源绿色油脂公司因上水解蛋项目和面临收购油菜籽急需贷款1000万元;平坝县金凤徕食品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已基本完成,设备已安装,急需启动生产资金400万元,尽管以上企业被省乡镇企业局确定为扶持的大项目,由省乡镇企业担保中心为其担保,农业发展银行给予贷款。省担保中心已两次到企业实地考察,了解项目实施情况,但由于银行贷款程序复杂,使企业贷款问题迟迟不能落实,企业无法正常生产。

(二)原料基地建设滞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较好,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作用逐渐增强,但因原料基地建设滞后,相关产业满足不了龙头企业生产的需要。如牛来香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贵州省首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产品畅销上海、北京、深圳、长春、武汉、昆明和贵阳等20多个大中城市上千个超市销售,并进入沃尔玛在国内的31个超市销售,但该公司建立的牛养殖基地养殖的肉牛仅占公司需求量的61%,而部分牛还得从市场上购进,由于原料供应不上,满足不了企业的生产需要,因此,牛来香这样多年来,产值总在几千万元徘徊,难以突破亿元。华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在全省同行业中设备、基础都处于领先地位,但一是由于流动资金短缺,二是原料供应不足(设计规模2万吨/年),但原料基地不到一万亩,由于原料基地滞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工业反哺农业的效应不够突出。

(三)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我市虽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且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但象华泰绿色食品公司和百年家良组建的集团化生产企业屈指可数,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小打小闹境地,并且加工层次低,效益差。在招商引资方面,一是推出的项目规模小,难以吸引外商投资;二是未充分利用各种经营洽谈会和各种信息平台做好项目推介,并采取外出招商,以商招商,以友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外交流,因此引进的资金少,难以把企业做强做大。

(四)产业链条不长。开发区犇牛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80万元兴建的幺铺镇大牲畜交易屠宰市场,占地面积31333平方米,是整个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牛屠宰加工综合市场,屠宰车间实现机械半自动化吊宰,车间环保设施齐全,污水实现达标排放,2007年屠宰量达10万头左右,带动了运输业、牛餐饮业、牛肉干厂及牛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但该公司虽然规模大、基础好、带动效应强,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来看,该镇没有人从事种草行业,仅有养殖户几十户百余人,所提供的牛仅为屠宰量的百分之几,其他的牛均是从周边县区甚至省外运来;从下游来看,对牛的深加工基本处于空白,牛产品加工业数量少、规模小,所用肉牛量仅为屠宰市场量的20%,剩余的80%全部销往外部市场,牛产品加工企业都各自为阵,相对独立,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利用。如果幺铺镇犇牛发展有限公司能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整合资源,在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那么全面推进牛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中国一流的牛产业品牌指日可待。

五、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一)切实加大金融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企业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体和关键,政府应鼓励金融部门,特别是农业金融系统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并减化审批程序,加快信贷速度的运作,以满足企业季节性购进原料及生产的需求。

(二)整合扶持资金,形成合力。近几年来,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资金较多,政府有关部门、农业局、经贸局、财政局、农办、乡镇企业均有,但这些资金都是分散使用,分散扶持,没有形成拳头,使资金发挥不到最大效应,如果各部门资金能捆绑使用,形成合力,我们相信,安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会产生大的飞跃。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着力解决种植基地规模小的问题,作好统一规划,协调促进,引导加工企业合理投资布点,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通过订单,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形式,以“双赢”为目标,把企业与农户之间简单的买卖关系变成利益连接关系,逐步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和扩大种植规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和种植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力。

第2篇: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 宣城市宣州区油茶产业发展研究 宣城市宣州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基层乡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油茶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宣城市宣州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森林抚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乡镇差别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2012年宣城市宣州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宣城市宣州区丘陵林区黄脊竹蝗的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泡桐幼林抚育管理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蔬菜供应特点及复式日光温棚应用 宣城市宣州区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及对策 2016年宣城市宣州区葡萄“2+X”试验研究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哈尔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韩继锋,梁仁君.临沂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9-101.

[3] 付爱斌.关于龙山县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2):204-206.

[4] 张广花,高山平.徐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3(2):333-334.

第3篇: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位于遵义市东35km处。全镇国土面积165km2,耕地面积4000hm2(6万亩),辖12个村1个社区,2010年人口9.2万,是全国500个强镇之一。新舟地理环境独特,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4.54%。境内若干个产粮大坝,土地肥沃,素有“黔北粮仓”之美誉。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镇情,确定了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工业化进程强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特色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品味现代的农村城市化示范”为发展定位,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建立了面积达1334hm2花椒、1600hm2辣椒、334hm2稻稻鱼连养、334hm2果蔬、8万头出栏生猪、30万羽出栏鹅等6个农业产业基地。乐耕“十里绿色水果长廊”、杨录生猪养殖基地、沙滩禹门西瓜蔬菜、新舟群乐生态养鹅、金钟绿塘花椒辣椒、乐耕杨录肉鸽产业等欣欣向荣,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

2农机推广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新舟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思路发展农业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对农业机械化的平衡发展规划、推广服务机制建立统筹与重视度不够,以致农机推广工作及农机化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1)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口五站合一,农机站合并于乡镇农林服务中心,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推广人员纳入乡镇府统一调配,农机推广人员不能专职专用,不少农机员的主要精力没有真正集中到农机化工作上,使农机员本职工作淡化,久而久之,农机员在思想、观念、技术上已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形势,行动上跟不上发展步伐。同时,县及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逐渐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新老交替缓慢,大中专毕业生寥寥无几。农机推广技术力量弱化,使农机推广的专业性、技术性降低。

(2)农机化工作还未提到应有高度。乡镇政府及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着力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种养技术推广,推广农业机械几乎是农户自主自发的事。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农机化与农业产业发展配套布局研究不够。而且县级农机推广部门与基层联系松散甚至脱钩,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真实需求情况不得而知,有些农机化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依靠乡镇基层农业(农机)推广机构来发展农机化的可能性在淡化。

(3)农机装备结构及布局失衡。由于农机技术推广的政策引导与规划指导性不强,农户及产业基地对农机具购置缺乏长期规划,有时顾前不顾后、顾头不顾尾。一是低效率低价位的小型农业机械多,大型高性能高效率机械少,环保型机械及多功能机械少。二是自购自用的多,开展作业服务的少,致使部分农机具使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及农机资产闲置。三是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不够,养殖机械化技术及产后深加工机械化装备少。

3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1)同步谋划农业产业与农机化发展规划。根据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和农业产业布局,统一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以6个农业产业基地为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结合基地实际,重点发展机械化深耕和平整地技术及装备、节水灌溉装备、育苗及移载机械装备、大棚机电设备,养殖成套机械设备。

(2)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力,统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要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一是创新服务模式。在推广方式上,应深入农户和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意见和要求,大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惠,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广。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并加大示范点的力度,大胆将新技术新机具在产业基地、示范点和农机大户中率先推广应用,不同产业推广不同新机具,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既要优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机具,同时还应注意引进推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新技术新机具。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镇政府及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经销商的联系,搞好协调服务,督促企业做好农机产品售后的“三包”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购机、用机及修机过程中的问题。

(3)建立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利用现有各种惠农政策支持建立服务全镇的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搞好农机作用服务社会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健康发展。一是组织形式可采用股份合作制,有农机具的农户及农机专业大户可以机具折价入股,还可吸收工商资本入服。二是服务形式以代耕代种服务为主,提供重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服务,提供农户或产业基地自已难以承担的机械化作业服务。三是承担农机维修养护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开展农机手互教互学,提高农机手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

第4篇: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特色农业是的优势所在,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多年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依据现实条件,确定了符合当时实际的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工作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突破口就是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只有坚持走特色农业产业化之路,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才能实现全县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的目标。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我县农业竞争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就是用工业的经营理念发展农业。它不仅可以促使农业结构在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更加顺畅、更加合理,而且能让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基地更好地发挥综合示范作用,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直接而有效地带给农民,避免分散农户自发调整产业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第二,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然选择。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凡是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地方,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快。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既能有效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又能实现农民分散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还能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加快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第三,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和附加值,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二)客观估价成绩,坚定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近年来,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中药材、草食畜、马铃薯、经济林果和蔬菜产业为重点,以项目建设和科技推广为支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基地规模逐步扩大。以当归、大黄、党参、红芪为主的中药材,每年留床面积都在30万亩以上;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以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全县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养猪、养鸡、养牛为主的畜牧养殖业蓬勃发展,年全县累计发展规模养殖场104个,年出栏畜禽达到61万头(只),建成了南河乡寺卜寨等一批专业养殖村。二是科技推广富有成效。经过科技培训,各类实用技术得到普及,立体种植和养殖模式、多种多收模式、万元田多千田种植模式探索成功,马铃薯、林果、蔬菜等优良品种得到很好的推广。三是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各类专业市场、经合组织、农技人员在特色产业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中药材、马铃薯、蔬菜、西瓜得到了无公害认证,完成了山野菜系列、中药材系列、小杂粮系列和蜂蜜的包装加工,有6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组团参加各类大型农产品展销会,宣传推介我县特色产品,在省内外形成了一定影响,提升了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四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经过全县上下积极争取,大力实施农业项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改变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正视差距问题,增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紧迫感。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基地建设规模不大。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的科技含量不高,没有严格按照龙头企业生产原料需求进行科学种养,产品附加值低,难以获取加工增值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利用没有做到最大化。一些产业有礼品、有展品,但无产品、无商品,产业发展规模不大。特别是草畜产业还处于千家万户散养的传统阶段,舍饲圈养、草原围栏改良、规模养殖还没有实现新的突破。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乏力。农业龙头企业虽有较快发展,但数量和规模仍然偏小,特别是缺乏市场知名度高、产品覆盖面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难以充分发挥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三是市场流通渠道不畅。我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专业市场不健全,营销队伍、专业合作组织、中介人的作用发挥不够好,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现有农民合作组织大多比较松散,没有与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五是产业发展氛围不够浓厚。各乡镇、各部门抓产业的意识不强,抓落实的措施不多,存在县上重视、乡镇忽视、群众漠视的问题,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思考,努力加以解决。

总之,面对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我们必须顺应大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面对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我们必须客观对待,迎难而上,全力破解;面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站立潮头,勇挑重担,全力推进,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高昂的士气,更加科学的理念,更加有效的举措,全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把握发展方向,明确工作重点,奋力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新突破

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整体性特点和阶段性特征来分析,当前我们已经具备了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条件,而且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资源禀赋看,我县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当归、大黄、红芪、党参等中药材品质优良,有“千年药乡”之美誉,享誉全国,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独特、前景广阔;全县有125万亩天然草场,群众有发展畜牧养殖的历史传统,草食畜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有大红袍花椒、薄皮核桃、松花蜜等多种区域特色产品,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空间较大。从政策机遇看,中央每年都制定出台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第二个西部大开发十年规划的深入实施,国家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力度将越来越大,投资也会越来越多,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大的机遇。从市场前景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别是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直接导致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这为我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从区位优势看,兰渝铁路、兰成铁路、兰海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后,我县区位交通条件将会得到极大改善,与兰州、天水、西安、成都、重庆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这为我县特色农产品进入大市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应该说,我们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春天已经来临,必须乘势而上,抢抓机遇,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综合分析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立足县情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畜牧”的产业布局,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壮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发展龙头企业为抓手,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应用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今后五年,农业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产业规模要有新扩张。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产业规模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优势主导产业的区域化、集约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着力培育中药材、马铃薯、草食畜、核桃、花椒、油橄榄等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稳步增加面积,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优势主导产业面积扩大20万亩,达到120万亩;畜牧养殖增加20万头(只),达到80万头(只)。

──龙头企业要有新发展。围绕中药材、马铃薯加工,畜禽产品开发,林特产品升级包装,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同时,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明显延长,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5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以“龙头”牵动基地,以基地联结千家万户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得到进一步巩固。

──科技服务水平要有新提高。大力度促进农业科技推广运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进一步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培育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特色农业良种率大幅提高,关键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市场体系建设要有新跨越。进一步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其在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市场风险、加快技术推广、发展规模经济和提供社会化服务、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批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提高50%以上。

──标准化生产能力要有新突破。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严格按技术规程实行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培育10个以上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在市场上有影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产业效益要有新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比较效益显著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1.35亿元,增加值达到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根据以上思路和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工作重点可以概括为“立足一个调整、着眼两个转变、处理三个关系、突出四个重点、落实五项措施”。

(一)立足“一个调整”

“一个调整”就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要按照“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畜牧”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壮大规模”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构筑优势特色农业经济区域和产业带,实行规模化生产、系列化加工、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要科学划分产业层次。把中药材、马铃薯、草食畜作为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做大做强;把蚕豆、林果、蔬菜确定为区域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扩大规模;把食用菌、烤烟、蜂蜜等作为地方特色产品,稳步发展,提高产量效益。要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经济片带。把哈达铺、理川、南阳等区域的半山区作为中药材主产区,大力发展当归、大黄、党参、红芪、黄芪、柴胡等中药材,重点在结构调整上求突破,在良种引进培育上求突破,在丰产栽培技术上求突破,在加工储藏上求突破,在市场营销上求突破,在体制机制上求突破,不断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进程,努力打造全国闻名的药材大县。把哈达铺、理川、城关等中北部地区作为马铃薯主产区,引进优良品种,壮大基地规模,着力打造全国有名的马铃薯大县。把八力、南河、贾河、车拉、兴化等草原乡镇作为草畜主产区,同时结合适宜发展畜牧养殖的高山区,大力发展草畜业,坚持走好以草养牧、以牧促草、舍放结合、草畜共兴的路子,打造陇东南有名的畜牧大县。把岷江流域、白龙江流域和良恭河流域的川坝地区作为蔬菜主产区,把南部乡镇的半山区作为核桃、花椒、油橄榄等经济林果的主产区,把各乡镇高山区作为发展蚕豆种植的主产区,突出重点,大力培育,辐射带动全县其它适宜区,努力扩张产业规模。同时,在适宜发展食用菌、烤烟、蜂蜜等地方特色产品的区域建立多个地方生产片带,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科学有序推进,提高产量效益。通过调整产业布局,逐步改变结构趋同、布局分散、特色不突出、产品不成规模的局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和聚集度,形成有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优势产品的特色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二)着眼“两个转变”

“两个转变”就是通过推进产业化发展,实现特色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注重生产向产销同步转变。要坚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县的特色农业产业从发展的现状来看,仍然停留在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层面上,要实现特色农业发展的新突破,必须走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路子。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的目标、现代化的手段、科学化的管理、社会化的服务、知识化的农民和优质化的产品。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目标是产业化,方向是集约化,特征是商品化。要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坚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加快特色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用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要实现特色农业产业效益的最大化。效益是特色农业产业的生命。从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特色农业发展上偏重于生产,忽视了营销,造成特色农业效益低下,有产品没商品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必须由过去单一关注生产、以产定销的生产方式,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销定产的方式转变。要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组建农产品贩销户行业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农产品流通领域。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把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户家庭经营捆绑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

(三)处理“三个关系”

处理“三个关系”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处理好大与小、量与质、近与远的关系。要抓大兴小。“抓大”,就是从全县而言,一方面要抓好中药材、马铃薯、草食畜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强化支柱地位,打造知名品牌;另一方面要抓好蚕豆、林果、蔬菜等区域特色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兴小”,就是从各乡镇而言,不能因为某一个产业在全县产业总盘子中比重不大而轻视、忽略,比如食用菌、烤烟、蜂蜜和农养畜牧业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绝不能“因业小而不为”。要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特点,加大扶持力度,尽快壮大规模,形成拳头产品。要扩量提质。“扩量”,就是在现有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壮大产业基地,实现特色农业量的扩张,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20万亩以上,形成产业优势。“提质”,就是按照非均衡发展的理念和产业化演进的基本规律,不搞平面推进,突出主导优势产业,打好产业主牌,通过健全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兴办龙头企业,拓展市场营销,加强质量监管,打造名优品牌,着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要抓近求远。“抓近”,就是要在“短平快”上作文章,抓住投入小、见效快的项目,确保当年有收入;“求远”,就是战略上的谋划和布局,所谓“十年磨一剑”,通过较长时期的建设,夯实基础,建好基地,储备人才,厚积薄发,沉心静气打造优势产业。

(四)突出“四个重点”

“四个重点”就是按照市委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突出抓好产业基地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市场建设、特色品牌打造四项重点工作。

一要培育壮大产业基地。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市场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发展步伐,进一步扩张基地规模。在优势主导产业领域,要培育形成一批基地面积达到千亩以上的专业村,万亩以上的示范乡镇,使区域特色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面积稳步增加,基本实现各产业基地建设在最佳适宜区合理覆盖。中药材方面,以哈达铺、理川片7乡镇为重点,稳定建成10万亩当归种植基地,8万亩黄芪种植基地;以城关片6乡镇为重点,建成5万亩红芪种植基地,2万亩柴胡种植基地;以南阳片为重点,在良恭河流域、角狮河流域发展大黄6万亩、党参6万亩,在全县其它适宜区发展半夏、板兰根等市场价格看好的其他名优中药材3万亩,使全县药材总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马铃薯产业上,加快马铃薯良种繁殖和优良品种推广步伐,每年发展冬播马铃薯1万亩以上,以哈达铺等21个乡镇为重点,每年新发展加工型春播马铃薯和种薯型复种马铃薯29万亩,总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畜牧业方面,进一步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每个乡镇至少新建养殖小区2个,培育养殖重点村30个,发展养殖大户、贩运大户各500户;加大“万户暖棚养畜”工程实施力度,加快畜禽良种引进步伐,扩大养殖规模。核桃产业上,以韩院核桃接穗园、临江铺核桃示范园为依托,推广良种核桃嫁接换优改造,巩固扩大种植面积,在全县东部、南部适宜区半山地区发展核桃20万亩。花椒产业上,在官亭、沙湾片完成优质花椒栽植13万亩,实现所有适宜区全覆盖。油橄榄产业上,按照稳步发展、扩大面积的原则,在白龙江沿岸发展油橄榄2万亩,并逐步向全县其它适宜区推广。蔬菜产业上,以白龙江沿岸和良恭河流域为重点,切实抓好区域优势明显的蔬菜生产,推广科学种植模式,鼓励发展高原夏菜,力争使全县蔬菜年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同时,要高度重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配套建设小型水利、集雨水窖和田间道路,提升基地建设水平。要认真实施好包括土地整理、生态保护、水土保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在内的各类建设项目,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的扩张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是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对特色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工。要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狠抓农产品加工龙头骨干项目和中小加工群体发展,努力实现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由原料、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发展,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多系列精品组合发展,由单一产业向关联度高的其他产业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全县上下要重点围绕中药材、马铃薯加工,畜禽产品开发,林特产品升级包装等领域突破性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力争到2015年,每个重点产业至少有1个省级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要针对我县目前中药材、马铃薯、核桃、花椒等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但深加工严重滞后的突出问题,确定主抓领导和责任部门,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发展步伐,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突破乡、村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市场规律、产业布局、交通条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有效聚集,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相互参股、联合经营、实施兼并等多种方式,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真正建立一批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要加快哈达铺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吸引龙头企业进区入园,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企业的集约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要注意引进整体实力强、市场信誉好、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优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合资、合作、独资,在我县投资发展、建设企业。对已经签订协议合同和正在建设的企业,要加强跟踪服务,提高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建设速度。

三要加强专业市场建设。要根据产业布局、经济流向,从构建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出发,按区域建立不同类型的专业市场,逐步形成以主导产品为中心,以集贸市场为依托,以专业市场为骨干的销售市场体系。当前,要结合小城镇建设,采用项目争取、市场融资、土地开发、工程队垫资、财政补助等方式,筹措市场建设资金,加快建设进度,年内完成南河、兴化、新寨、两河口、好梯、官亭、哈达铺、理川等农贸市场建设和城关下坝市场改建任务。要突出地域特色,按照产业布局分片打造中药材、马铃薯、畜禽、核桃、花椒等交易中心,认真抓好哈达铺、理川、南阳、好梯、城关药材市场和兴化活畜交易市场、城关肉品市场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辐射和集散能力较强的市场流通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县新建专业市场7个,总数达到16个。尤其是要依托铁路和高速公路的枢纽位置,在哈达铺大力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努力打造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药材仓储、集散中心,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在特色农业专业市场设站立所,发挥好合同仲裁、价格调节、维护秩序等职能作用,提高市场管理水平。要积极开拓县外市场,通过参加兰洽会、西交会、杨陵农高会等大型节会,寻求合作,宣传和推介产品,提高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产品销售积极开拓市场。同时,要积极实施“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邮政服务“三农”建设,大力兴建乡、村农家店,扩大特色农产品销售和流通。要进一步整合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准确、及时、完整地向企业和农户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要积极落实“绿色通道”政策,确保鲜活农产品安全、畅通、快捷运输。

四要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要充分发挥我县良好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打好生态牌、绿色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搞好深度开发,提升产品档次,迅速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要进一步抓好农产品“一注册三认证”工作,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扎实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要切实抓好中药材优质名牌产品的培育,在北部高寒阴湿区努力培育当归、黄芪两个优质名牌产品,在良恭河流域重点打造大黄、党参两个优质名牌产品,在岷江流域重点抓好红芪优质名牌产品,力争通过2-3年培育出属于的药材优质名牌产品,打造出的道地药材品牌。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狠抓商标注册和品牌申报、包装、宣传,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技改扩能、更新设备,提高质量,争创品牌,在每个主导产业中争创几个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名牌产品,用知名品牌打天下,闯市场,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五)落实“五项措施”

“五项措施”就是科学规划、科技支撑、政策扶持、标准化生产、专业合作组织服务。

一要坚持科学规划。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又给我们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关于加快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结合各自实际,抓紧编制本乡镇、本系统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在制定规划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确定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及其发展规模,明确发展重点,统筹规划和安排,切忌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要以流域为单元,一山一湾一梁,合理倒茬轮作,集中连片,体现规模效益,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要认真贯彻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搞好宏观调控,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市场空间大、环境友好型的精深加工项目,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科技含量低的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尤其是对下半县生态脆弱地区和县城上游将台沟等地质灾害易发区,要限制放养山羊的生产方式,引导农户发展舍饲养殖,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要强化科技支撑。科技是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我们要紧跟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步伐,加快品种改良,坚持引进和选育相结合,既要引进优良品种,又不能忽视地方优质品种,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一批适合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良品种。县财政每年要专门列支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对适生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重点进行推广。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以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GAP生产为重点,促进道地和优势地产中药材向最佳适宜区集中,引导药农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提高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水平;以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和良繁基地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马铃薯标准化生产;以生态养猪、黄牛冻配改良、畜禽生态放养为重点,突出抓好品种改良、疫病防控、栏圈改造、牧草种植和饲料青贮氨化等技术推广,提高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以“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为重点,对县内所有核桃全部实现实生苗嫁接和老品种的高接换优,尽快改良品种,提高核桃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以综合管理和优质新品种替代为重点,全面落实综合管理各项技术措施,做精做优花椒产业;以低产园改造、丰产示范园建设、核心品种引进及主栽品种推广为重点,强化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提高油橄榄产业发展水平;以设施栽培和丰产技术推广为重点,大力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高原夏菜,进一步扩张蔬菜产业基地规模。要按照“双千田进沟上山、川坝区破千闯万”的总体要求,加快无公害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推动。要建立健全科技培训机制,采取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技术讲座、实地示范等方式进行培训,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努力让每个青壮年农民都能掌握1-2门致富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他们成为发展特色农业的“土专家”、“田秀才”。

三要加强政策扶持。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按照《县农业特色产业扶持奖励办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扶持奖励力度,以政策激励促进产业的发展。县财政的支农资金要尽可能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倾斜,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金融部门特别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龙头企业和基地的信贷比重,通过小额信贷、短期信贷、中长期优惠信贷和专项信贷等一系列灵活多样的信贷组合,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要按照全县的统一规划,逐项落实好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各执法部门要坚决禁止各种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为特色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要推进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市场准入的扩大,积极推广国家、行业制订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占领高端,引领产业发展。同时,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加强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申领各种国际、国内认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使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获得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市场准入资格。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突出抓好源头治理、标准化生产、市场监管和监管体系建设等工作,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监管体系,努力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农民自为的长效机制。在源头治理方面,重点抓好产地环境认证、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对农业环境的排放,引导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标准化生产方面,重点抓好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宣传、推广与实施,逐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市场监管方面,重点抓好基地农产品准出检测、标识化流通、市场准入、检验检测工作,规范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和交易行为,确保放心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农业体系改革,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五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自愿、依法注册”的原则,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等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到2015年,全县新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个,总数达到114个以上。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约定收购保护价,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经纪人队伍,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产业基地与龙头、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真正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要结合各自实际不断总结推广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方面好的典型,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力求在发展中规范,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

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机制,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工作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乡镇、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完善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农业产业化工作涉及面宽、政策性强,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要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包点、乡镇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和科技特派员包村的“四包责任制”,认真落实特色产业发展“五个一”责任制,切实将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相关部门和科技人员的身上。各乡镇和涉农部门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抓特色农业产业化上,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地研究,一个链条一个链条地抓落实,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业产业化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做到既能科学地评价各乡镇、各部门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所做的工作,又能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地考核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作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要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的产业扶持政策,积极论证申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争取国家、省市有更多更大的投入。要设立特色农业发展基金,不断增加县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抓住灾后重建的重大机遇,按照灾后重建农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管好用好这笔资金。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把扶贫开发、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资金有效整合起来,按照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增强项目的科学性,提高投入的集约度,提高投入产出率,使各类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吸引多元主体投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

(三)要深化农村改革。要准确把握农村改革方向,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活力。要认真抓好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优化生产资源配置,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林业要素市场建设,抓好产权交易服务,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鼓励各类担保公司开展涉林贷款担保业务,盘活林地资源,吸纳各类投资。要围绕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农业执法,积极落实改革措施,健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畜牧兽医体系、农经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理顺关系,强化职能。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把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善营销的科技特派员,配置到特色产业开发的最前沿,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5篇: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摘要: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表现决定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定位、布局。特色农业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根据山西省晋南四县不同资源环境表现,研究探讨县域发展定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布局以及特色农产品发展,提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关键词 :资源;环境;特色农业;发展

一、引言

2010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2014年4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提出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依托山西综改区的优势和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机遇,山西南部四县特色农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山西南部四县由于资源环境约束,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需要根据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进行发展。国内专家学者从特色农业发展上研究现代农业发展,在宏观上对特色农业的作用、意义、发展模式、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吕火明从不同角度研究分析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伍建平从因地制宜角度分析研究特色农业发展建议。李先德认为特色农业发展是为扩大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规模,提高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形成新的经济活动。罗富春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研究。丘陵山区县现代农业发展要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要来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针对山西南部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2014年5月至12月,我们课题组对山西省南部垣曲县、平陆县、新绛县、河津市四县特色农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山西南部四县资源环境表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探讨资源环境与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二、资源环境表现与特色农业发展关系

(一)资源环境表现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势

地貌有所不同,随之带来的气候条件等资源环境条件有所不同。山西省垣曲县和平陆县山区丘陵面积比重较大,而河津县和新绛县山区丘陵面积比重较小,见表1所示。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差异形成各自独特的资源环境表现。

1.山地资源环境

垣曲县历山镇及皋落乡北部一带,地势较高,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环境,使各种野生动植物相宜生长,植被种类丰富,形成过渡性、特殊的暖温带森林植被类型。平陆县北部中条南麓前沿,由东、西两部分组成,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和荒山、荒坡治理。河津市吕梁山区的下化乡和山前沿一带的僧楼镇、樊村镇、清涧办的北部区域。山区东北—西南向的园子沟、没底沟横贯下化乡全境,山前沿倾斜平原区呈条状分布于吕梁山前,全区总面积153.9平方公里。新绛县北部吕梁山区的泽掌、北张等乡镇。山地资源环境区域因受地貌限制,土地破碎、贫瘠,耕作不便。

2.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

垣曲县西部、西南部的丘陵浅山地区,以及位于华峰乡、英言乡、蒲掌乡的两大黄土塬面,该区域土地贫瘠,受地形所限,地块分散,且大部分为旱地,耕作不便。平陆县三门镇以西的各个乡镇,介于沿山和沿河的中间地带,为黄土台塬区。自西向东塬面较大的有洪池塬、西侯塬、常乐塬、留史塬、张村塬、杜马塬、部官塬、晴岚塬、南村塬、淹底塬等,海拔700-500米,总面积26 万亩。塬面由北向南倾斜,黄土覆盖深厚,地势比较平坦。

3.汾河谷地资源环境

河津市小梁乡及柴家乡一带和赵家庄乡全部,僧楼镇、樊村镇、清涧办城区东部的一部分,属于汾河谷地南岸的三级阶地(即南塬)和汾河谷地北岸的三级阶地(即北塬),地面较平坦,微向汾河倾斜。新绛县域中部的汾河两岸农业区。这一带属于汾浍阶地,广泛分布于汾浍河南北。一级阶地区分布于樊村、南关、木赞一带。面积约90 平方公里,高出汾河3~10 米。地势开阔平坦,汾河贯穿其中。二级地区分布于南刘、龙香、南梁、赵村、符村、韩家庄、中村北一带,阶面平坦,成带状残存,高出汾河8~28 米,阶面向河谷下斜。汾北三级阶地分布于汾北的永丰庄、周庄、乐利庄一带,面积138 平方公里,高出汾河l8~48米。地势比较平坦。

4.河川资源环境

垣曲县的亳清河、允西河、西阳河三条河流形成的河川地带,土地相对平整,光热资源充足,水资源丰富。黄河绕平陆县境南部流经常乐、张村、圣人涧、三门、坡底、曹川6个乡镇,东至曹川镇老鸦石出界入夏县,过境总长度85.2 公里。沿河有70 多处滩地,面积约7 万亩左右,高程均在310 米以上,土质肥沃,是很好的农耕地。河津市黄河沿岸龙门滩至连伯滩一带,总面积73 平方公里(约合10 万亩)。北部为风沙较大,土地贫瘠;南部连伯滩,土地资源充足,水资源丰富。

(二)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的基础

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表现,是构建山西省晋南四县县域发展定位的基础。县域发展定位决定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见表2 所示。垣曲县以山地资源环境、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县,形成特色生态化产业发展趋向;平陆县也以山地资源环境、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精品农产品发展示范县,形成特色精品化产业发展趋向;河津市以汾河谷地资源环境、河川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同步推进展示区,形成特色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趋向;新绛县以汾河谷地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无公害蔬菜高科技生产与农产品现代物流集散中心,形成特色标准化产业发展趋向。

(三)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依据

资源环境表现是县域发展定位的基础;县域发展定位决定着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向;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向是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依据,见表3所示。

(四)特有的产业布局决定着独特的名优产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布局是发展名优产品的基础。垣曲县依据“山地板块、丘陵板块、河川板块”布局,发展山里红果脯、中条山蜂蜜、泉鑫白厂丝、沐风香菇酱、舜皇菖蒲酒、舜土坊野生核桃油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平陆县依据“两轴、三带、三大片区”布局,发展水化柿、红不软桃、百合、平陆屯屯枣、甜樱桃、西红柿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河津市依据“一轴两带、四大区域、五大板块”布局,发展“农之龙”牌粉丝、粉条系列产品、特色蔬菜罐头、连伯韭菜、“汾滨”牌果汁饮料、河津芝麻糖、黄河鲤鱼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新绛县依据“一轴两线、五大板块”布局,发展莲藕、无公害蔬菜、油桃、亿家康面食产品等特色名优产品。见表4所示。

三、特色农业发展的策略

(一)土地规模化策略

山西省晋南四县以土地适度规模化,发展优势基地和特色板块,围绕基地、板块联动,实施规模集约。垣曲县实施“山地板块、丘陵板块、河川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生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平陆县实施“两轴、三带、三大片区”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精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河津市实施“一轴两带、四大区域、五大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新绛县实施“一轴两线、五大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标准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

(二)组织化战略

围绕“五大板块”、“十大基地”,构建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发展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产业化运作,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513”工程为标准,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据独特的名优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垣曲县发展山里红果脯产业链、中条山蜂蜜产业链、泉鑫白厂丝产业链、沐风香菇酱产业链、舜皇菖蒲酒产业链、舜土坊野生核桃油产业链。平陆县发展水化柿产业链、红不软桃产业链、百合产业链、平陆屯屯枣产业链、甜樱桃产业链、西红柿产业链。河津发展“农之龙”牌粉丝产业链、粉条系列产品产业链、特色蔬菜罐头产业链、连伯韭菜产业链、“汾滨”牌果汁饮料产业链、河津芝麻糖产业链、黄河鲤鱼产业链。新绛发展莲藕产业链、无公害蔬菜产业链、油桃产业链、亿家康面食产品产业链。

(三)技术现代化策略

以现代科技为引领,坚持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三结合,建成技术型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重点进行新品种的综合开发引进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校地联合培育技术支撑体系、农业技术队伍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向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使其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形成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贯通和产前、产中及产后衔接的现代技术支撑体系,垣曲县形成特色生态化产业技术体系;平陆县形成特色精品化产业技术体系;河津市形成服务城市化产业技术体系;新绛县形成特色标准化产业技术体系。

(四)经营市场化战略

垣曲县围绕生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平陆县精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河津市围绕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新绛县围绕标准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对接市场,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完善市场体系。建立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体系、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体系、现代农业投入体系、农业节水灌溉体系、土地资源保障体系、农机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熊宁.曾尊固.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地理,2001,21(5):564-568.

[2]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7-30.

[3]伍建平.特色农业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中国青年农业学术年报,2002,(2):110-113.

第6篇: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镇域经济 统筹城乡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47―01

镇域经济是一个建制镇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单元,但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建制镇是农村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日照市镇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新常态下,镇域经济发展中也面临新的困难。

1镇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1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市镇域经济结构虽然有所优化,但总体而言,仍不尽合理,与第二产业发展相比,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方面,近年来三级产业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高,镇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仍然偏低,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不足。镇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县域和市域经济,是日照市经济的薄弱环节。

1.2城镇发展用地与可利用土地资源矛盾突出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碰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一方面表现为建设用地不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需求越来越大,建设用地与农田保护区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镇域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镇域在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且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就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镇域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

1.3产业发展与特色乡镇建设仍存差距

城镇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尚不紧密,但在与农村经济的联系上比城市要密切得多。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产业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建设特色乡镇的步伐有所加快,但对比周边发达镇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一是发展产业思路不清晰。新兴的支柱产业总量仍较小,传统产业仍占相当比例。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大部分镇域经济发展缺乏主导产业。相当一部分镇工业经济基础薄弱,由于缺乏合理的产业布局,产品缺乏关联性,龙头企业少,产业聚合、盘整资源很有限,产业支撑能力很弱。多数镇企业规模小,工业支柱产业优势不够突出,“专业镇”、骨干企业、名牌和拳头产品少,产品缺乏特色。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新兴的第三产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

1.4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弱化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

镇域经济发展在区域分布上极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均。在镇域经济中,各村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在镇域发展的初期阶段,资金和人才等往往会被吸引到区域条件较好的村,因为在那些村的发展潜力大,资金投入的回报率高。而这些村往往就成为镇域经济的增长极,它的发展速度会比周边村快,使强村更强。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极(强村)周边地区的发展就会受到增长极(强村)的抑制,从而导致了村级经济之间的不平衡发展,而村级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就弱化了镇域整体经济能力。且乡镇缺乏资金来源,乡镇资金缺口大,基层财政困难,无力扶持弱村发展,使弱村更弱,形成恶性循环。

2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和支撑,是扩大内需的总抓手,是启动消费的推进器,是统筹城乡的关节点,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加快发展和壮大镇域经济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日照市镇域经济要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强化镇域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做强做优镇域经济。

2.1抓好镇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农村城镇化

镇村社区建设是镇域经济发展的载体,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镇村环境才可能增强磁性效应。抓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既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镇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2.1.1以规划为先导。小城镇建设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一是定位上,立足实际,在搞好发展规划上求突破,要把镇域经济发展目标与本地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目标、产业规模、城镇功能进行规划,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注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2.1.2要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为前提: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基地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产业重点,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采取积极可行的策略,提升人气、聚集财气,加快镇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3积极探索城镇经营的路子。要将城镇规划作为经营城镇的第一资源,积极运用经济的手段,不断提升城镇的发展档次,以城镇建设助推新农村建设。做活小城镇发展文章,坚持“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扩大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强化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强化小城镇载体和经济辐射功能,增强发展驱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小城镇的居住、休闲和娱乐等人居功能,经济探索和试行农民的宅基地换住房、土地承包权换保障、合村并居等办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集中。

2.2发挥聚集效应,引导二、三产业向建制镇集中

引导二、三产业向建制镇集中,要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镇域特色经济主力军的作用。要发展民营经济,壮大私营经济、培育个体经济,使其成为镇域经济的主力军。抓环境,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培育有利于民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抓引进,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个体资本到乡镇投资创业抓培植,大力兴办加工业项目,鼓励支持农村能人、大学毕业生投资创业抓提高,筛选一批重点新兴产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加快提升镇域经济发展水平。

深化招商引资工作,更加关注招商引资效果和园区企业质量,突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指标考核,从土地投入密度、基本建设周期、投产达效时间、上缴税收数额、就业人数和环保等方面,完善项目招引机制,让好项目优先进入。

一是调整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提高三产业比重。稳农兴工活商,深度开发多种经营,开拓性发展工业,全方位发展三产业。二是优化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培植经济发展后劲。种植业向优质化、集约化发展,养殖业向规模化、精品化、工厂化发展,生态林业向观光型、效益型发展。三是合理布局区域经济。以产业项目带动城镇化,初步实现工厂进园区,农民进城镇,即“生产在园区,生活在城镇”,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

2.3实施农业产业转型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按照日照市镇域经济目前的发展现状,应巩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经济素质,是发展镇域经济的永恒主题,继续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主攻方向,把对接市场、发展特色、建立基地和做强龙头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实施农业转型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

2.3.1大力发展规模农业产业。根据市场优先、效益优先和突出重点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继续抓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建设片区型农业。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以生产要素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的理念发展片区型农业,突出抓好具有日照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尽快形成规模适度的优势农产品区域。

第7篇: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第一条为了充分发挥扶贫到户贷款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结合我县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信贷扶贫工作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扶贫到户贷款是针对当前贫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探索由财政直接对贫困农户或向金融机构补助贴息资金的一种运行和管理机制创新的信贷扶贫新模式。

第二章基本原则与运行模式

第三条坚持“六定”原则

1.定贷款对象。扶贫到户贷款的投放对象是有致富信心、有一定致富能力、诚实、守信的贫困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2.定贷款投向。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扶贫到户贷款主要投向烟、糖、桑、畜牧、返季蔬菜五大农业产业和新发展的有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以及其他种养殖业;

3.定贴息方向。财政只对发展生产的贷款项目贴息,其他非生产性项目不予贴息;

4.定贷款期限。贷款期限视实际生产周期由信用社自主确定,但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

5.定贴息标准。在贷款贴息期限内,对贷款对象进行贴息,贴息标准为2.58%/年;

6.定贷款利率。到户扶贫贷款利率按信用社现行到户贷款利率标准执行。到期如数归还贷款的享受贴息,并由信用社将贴息资金直接兑现补贴到农户,逾期归还贷款的按非贴息利率收取。

第四条坚持“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

县、乡农村信用社根据县扶贫办和乡镇扶贫工作站推荐的申请贷款项目,自主放贷、回收。对有效益的项目可持续扶持。

第五条贷款条件

1.乡镇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工作人员到位;

2.贷款农户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生产经营能力和偿还能力,能保证按期还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发放贷款:

(1)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农户;

(2)没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户;

(3)原贷款没有还清的农户;

(4)鳏寡孤独的五保户及类似于五保户的无劳动能力农户。

第六条扶贫到户贷款计划

由县扶贫开发领导组根据每年上级安排的指标,结合县委、政府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分解下达各乡镇年度贷款计划。

第七条扶贫到户贷款的放贷规模

1.到户贷款。由乡镇农村信用社根据贫困户发展项目的需要和自身的信用度决定放贷规模,原则上最高不得超出2万元。特殊情况,超出2万元的,需经县扶贫办和县信用联社审批;

2.农业产业化企业项目贷款。放贷规模由县扶贫办和县信用联社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确定。

第八条实施扶贫到户贷款,可安排适当的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各种表册制作、办公用品购置、扶贫到户贷款工作宣传和培训等。安排对象主要是实施扶贫到户贷款的乡镇人民政府(含乡工作站)、县信用联社(含乡镇信用社)、县财政局(含乡财政所)、县扶贫办,具体数额由县扶贫开发领导组根据上级下达的资金规模和工作经费指标以及各乡工作开展情况确定。

第九条实行考核制度

对扶贫到户贷款工作高度重视,措施有力,贷款回收率达95%以上的乡镇,可增加下年度放贷指标,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贷款回收率低于90%的,削减下年度放贷指标,不安排工作经费。同时,将扶贫到户贷款工作纳入县委“争先创优”扶贫工作内容进行考核。

第三章扶贫到户贷款的管理

第十条扶贫到户贷款项目的管理

县扶贫办牵头,县财政局、县信用联社配合,对扶贫到户贷款项目的组织发动、操作运行、项目效益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促、检查。

第十一条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的管理

1.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属财政扶贫资金,严格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管理使用;坚持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原则,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2.乡镇财政所、扶贫工作站、信用社要规范帐、表、册等相关统计和档案资料管理;

3.扶贫到户贴息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截留。出现挪用、挤占、截留和行为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直接扶贫到户贷款操作程序

1.直接扶贫到户的贷款。由贷款户自愿到乡镇信用社申请办理“贷款证”,自愿提出项目贷款申请,经村民委员会初审报乡镇扶贫工作站,乡镇扶贫工作站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送乡镇信用社;

2.乡镇信用社接到乡镇扶贫工作站推荐的农户贷款申请后,10个工作日内,对贷款农户进行资信调查和评估,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并将情况告知乡镇扶贫工作站和贷款户;

3.乡镇扶贫工作站每月底将本乡镇审定推荐的项目和乡镇信用社评估、放贷情况进行公告公示,汇总后于每季度第一个月5号以前将上季度贷款发放和回收情况报县扶贫办,由县扶贫办与县信用联社核对后汇总报县人民政府和市扶贫办;

4.各乡镇信用社每季度第一个月5号以前将上季度扶贫到户贷款的发放和回收情况汇总报县信用联社;

5.县财政局按季度根据县扶贫办与县信用联社审核后的贷款发放情况,将贴息资金划拨到乡镇财政所,乡镇财政所在每季度初,根据乡镇信用社每个季度扶贫到户贷款应收回情况,计算出本季应付贴息资金,将贴息资金预拨到乡镇信用社,并按季度结算已还贷款贴息资金;

6.各乡镇信用社在回收贷款的同时,将贴息资金结算、兑现给贷款农户,完善相关手续并将贴息资金支付凭据(花名册)报乡镇财政所,由乡镇财政所向县财政局进行提款报帐。

第十三条农业产业化企业项目贷款。由企业提出贷款申请,县扶贫办审核后送县信用联社自主确定是否放贷。按期偿还贷款的,县财政局直接将贴息资金兑现给企业,逾期归还贷款的,不予贴息。

第四章县、乡、村工作职责

第十四条县扶贫办的职责

1.负责草拟扶贫到户贷款工作方案、编制扶贫到户贷款工作规划;

2.会同县财政局、县信用联社向县扶贫开发领导组提出各乡镇年度贷款计划;

3.做好农业产业化企业及2万元以上贷款项目贷款申请的审查、核实、推荐工作;

4.抓好乡镇扶贫工作站业务培训,搞好协调服务;

5.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扶贫信贷资金的检查、监督及审计工作;

6.搞好统计监测,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做好年度工作总结。

第十五条县财政局的职责

1.负责扶贫到户贴息资金的足额到位,按扶贫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分期拨付贴息资金;

2.会同县扶贫办、县信用联社向县扶贫开发领导组提出各乡镇年度贷款计划;

3.负责乡镇财政所的业务培训;

4.指导、检查和督促乡镇管好、用好扶贫到户贴息资金;

5.配合其他部门对扶贫到户贷款项目进行指导和检查。

第十六条县信用联社的职责

1.负责扶贫到户贷款本金的筹集,指导、督促乡镇信用社做好扶贫到户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工作;

2.按照上级下达我县贷款规模,会同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向县扶贫开发领导组提出各乡镇年度贷款计划;

3.负责乡镇信用社的业务培训;

4.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各乡镇的资金使用情况;

5.提供所需的各类表册;

6.做好扶贫到户贷款统计工作;

7.配合其他部门对扶贫到户贷款项目进行督促、检查。

第十七条乡镇的职责

(一)乡镇政府的职责

1.加强对扶贫到户贷款工作的领导,充分利用扶贫到户贷款的政策机遇,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扶贫到户贷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组织村委会积极宣传扶贫到户贷款政策;

3.督促、指导乡镇工作站、财政所、信用社做好信贷资金发放、回收及管理工作;

4.结合我县计生优惠政策对独生子女户、计生示范户在发展项目中给予倾斜。

5.对农村复员退伍军人在发展项目中给予倾斜。

(二)乡镇扶贫工作站的职责

1.编报乡镇到户贷款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

2.根据各村委会初审的项目贷款申请书,对各贷款项目申请认真做好申贷户贷前调查,并分类登记、审定、推荐;

3.协助信用社做好扶贫到户贷款工作的管理;

4.检查扶贫到户贷款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情况;

5.编报各种报表,收集、汇总、报送相关信息、材料。

(三)乡镇财政所的职责

1.负责本乡镇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的管理;

2.按时、准确计算应付贴息金额,及时拨付给乡镇信用社;

3.规范和完善扶贫到户贴息资金支出凭据,按时与县财政局结算贴息资金,并进行提款报帐。

(四)乡镇信用社的职责

1.具体负责扶贫到户贷款申请人的资信调查和评估;

2.具体负责扶贫到户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工作;

3.具体负责将扶贫到户贴息资金兑现给农户;

4.按时报送相关表册和统计资料。

(五)村委会职责

1.具体负责宣传扶贫到户贷款政策,组织发动本村群众参与党委政府提出的农业产业建设,组织贷款户成立产业协会,促进产业发展;

2.根据申请办理贷款证农户的收入和诚信情况对农户申请办理贷款证进行初审;

3.按照党委、政府发展农业产业的思路,对使用扶贫到户贷款的项目申请进行初审;

4.督促、指导项目农户实施好项目,及时向上提供和反映相关信息;

5.协助信用社做好贷款回收工作。

第五章附则

第8篇: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去年以来,__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主题,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特色化建设,全乡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共种植优质水稻7600亩,生姜2500亩,桑园2120亩,发展林果面积20__0多亩。全年固资产投资3087万元,同比增长280.17,实现农业总产值5416万元,工业总产值23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97元,同比分别增长6.3、368.76和14.5,被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经济发展先进乡镇。

在发展农业产业经济中,我们按照“基地联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的工作思路,积极运用工业理念、市场理念、效益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打好了农民增收基础。

一、基地联动,培植产业规模发展。

为有效培植主导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我乡认真实施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有效发挥基地示范作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首先,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粮食生产作为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经济发展大局、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加大扶持和保护力度,在__社区、下洛等村建立了为5000亩高档优质稻基地,去年,全乡种植优质稻面积7600亩,亩均增收100元以上,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二是打好经济作物这张牌,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农业经济作物。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围绕生姜、桑蚕、林果、畜牧业等优势主导产业,组织全乡3000多农户,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规模化、优质化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向规模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天堂、纳六、古帝等村为重点的1万亩林业基地;以天堂、纳六为重点的100亩木薯基地;以__社区(坡简屯)、下洛村为重点的“二元杂”母猪养殖基地;在天堂村仁堂屯建立了300亩“优果工程”种植示范基地;在下洛、塘静、元洞分别建立了100亩桑园基地,在纳六村建立了100亩生物农药浸种处理的大肉姜种植示范基地。在基地的联动下,全乡农业逐步实现了由“分散型”向“规模型”的转变。全年种植生姜2500亩、指天椒1500亩、木薯20__亩;种植桑园2120亩,全年共产鲜茧15万公斤,产值约120万元,养蚕户户均收入20__多元,最高的过超过2万元;出栏生猪19538头,家禽217926羽。

同时,我们积极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把林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来抓,切实做好林业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发展工作。一是巩固我乡退耕还林和国家生态公益林两大工程成果,确保国家项目的顺利实施。全乡退耕还林合格面积4448.13亩,累计补植面积324亩,兑现退耕现金补助102.30万元,国家生态公益村补偿金6万元。去年6月我乡代表__*区一类乡镇通过了国家营造林检查组的检查验收,并得到了国家检查组的高度评价。二是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与资金,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通过努力,我乡争取得到了国家生态公益林21604.5亩的指标,这标志着每年将为当地农民争取到近10万元的生态公益林补偿经费,既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科技推动,促进产业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产业发展更是离不开科技推动。在产业发中,我们坚持科技为先,以科技为支撑,推动农业产业科学发展。

一是引进和推广优质良种。引进和推广了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国豪五号、灵优6602,玉米新品种正红6号、正人619、川单19号等优良品种,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了粮食结构,确保种粮食面积减少,而粮食产量稳定增加。同时,积极做好猪、牛品种改良工作,二元杂母猪、黄牛等在本地得到较好的发展。如__社区坡简屯全屯存栏二元杂母猪87头,出栏猪仔1500多头,收入近40万元,平均户收入1.1万元,人均净增收1200元。

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大力推广农村科技实用新技术。为搞好今年我乡新技术的推广利用,普及科技新技术,我乡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年初根据本乡实际,制定了培训实施方案,并积极投入培训经费和落实培训人员,全年共投入科技经费38000元。采取“三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专家培训与技术员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地头(田头)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乡、村技术培训学校、“农友夜校”、科技中心户、党员中心户等阵地,对农村群众进行全方位培训。目前已完成40期3800多人次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种桑养蚕、生姜和优质水果种植,猪、鸡、鱼等养殖技术培训,并推广了抛秧和免耕栽培技术,今年抛秧面积达7000多亩,其中免耕抛秧面积达20__亩;推广玉米地膜种植6000亩,其中免耕栽培达2500亩。通过科技培训和推广科技新技术,全乡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均掌握了1-2门科技实用技术,并逐步偿到了科技的甜头,有效推动了全乡农业产业发展。如天堂村仁堂屯韦树宝通过学习水果栽培新技术,自行研究培植出果大肉嫩汁甜的被当地群众称为“树宝梨”的优质高产梨,并在当地推广种植400多亩,商贩慕名上门收购,产品供不应求,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20多万元,他本人年收达6元以上。

三、龙头带动,实现产业快速发展。

我们按照“兴农强工”的发展思路,依托产品基地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通过引导和支持企业向上争项目、向内强管理、向外创品牌,促进了龙头企业上规模、上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培植壮大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__生姜加工厂新增投资50万元,年生产盐水姜能力达1000余吨,并在全市以及广西区内外打响品牌,生产的盐水姜远销台湾、日本等地。该企业除有效解决本地生姜销售问题外(年消化本乡生姜800多吨),还消化附近九圩镇以及白色、田林等外地生姜近200多吨,并就近解决100多名当地富余妇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近50万元。利园食品加工厂年消化指天椒吨。这两个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有效带动了本地生姜和指天椒产业的发展。

第9篇: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 时展;特色农业;浙江绍兴;柯桥区;南部山区乡镇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22-01

绍兴市柯桥区南部山区以平水镇、王坛镇、稽东镇为代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多以农业发展为主。山林众多,风景秀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绍兴后花园”之称。近年来平水镇因地制宜,在山区严格保护好风景林、名树古木、围村林等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平原地区大力发展“万亩油菜花”“万亩水稻”种植,集镇范围积极开展“庭院绿化”等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初步形成竹笋生产“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全镇现有竹材、竹笋加工企业10多家;王坛镇地处小舜江水库源头、会稽山纵深腹地,通过培育万亩梅林,打造浙江最美森林,构建多元化农业经营体系,已申报区级规范化农场47家,以花木、干鲜果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415.4 hm2;稽东镇着力发展香榧产业,流转林地种植经济作物,2014年已创建香榧和茶叶2个示范区,同时加大投入推进红豆杉、茶叶等特色基地项目建设。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南部山区乡镇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

1 绍兴市柯桥区南部山区乡镇特色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山区乡镇通过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出台有力有效的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多种原因影响,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尚未带动山区乡镇的经济腾飞。目前,绍兴市柯桥区乡镇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1 劳动力资源不足,成本较高

农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收获季节时间短。而我国大部分山区乡镇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收获采摘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南部山区乡镇特色农业产品如茶叶、竹笋等收获至今仍依赖人工采摘挖掘,而当地的主要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进入城市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产品收获季节明显劳动力不足。而雇佣外来劳动力成本过高,影响了农户的经济效益,导致特色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1-2]。

1.2 产业化程度较低,技术落后

山区乡镇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规模较小、经营分散,一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生产链,加上生产和加工技术落后,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特色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高新技术人员大多进入城市工作,鲜少留在山区乡镇,导致特色农业创新和技术水平不足[3-4]。南部山区乡镇产业基本上为个人性质或者家庭性质,没有成型的企业,大多为小型的企业,且经营比较散漫,时而开工时而停业。特色农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家庭生产单位产能较低,如家庭茶叶制作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抗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能力弱。

1.3 信息化渠道较少,产销滞后

山区乡镇地理位置特殊,一般远离城区,交通不便。特色农业农产品虽然受到市场的欢迎,却苦于没有好的运输和销售渠道。如今信息化发展迅速,南部山区乡镇镇政府虽然在着力培育提升农产品产业,如在农产品产业方面完成了普通商标注册、产业发展调研和电子商务销售培训等工作,但大部分农户尚缺乏好的展销渠道,茶叶等农产品仍然多是通过传统方式宣传出去,而极少采用现代信息化的销售方式。特色农业产品要打响更高的知名度,仍然需要打通互联网线上线下两条道路。

2 山区乡镇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2.1 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配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形势,因此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山区乡镇应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加快技术创新。同时,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改革传统的生产培育和自然开发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形式向技术密集型、精耕细作、精品优质的方式转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的本地特色农产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改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促进农业产业综合发展。

2.2 注重品牌建设,提升特色农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新时代形势下,区域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山区乡镇要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通过整合资源将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打造成大型的知名品牌,形成规模效益。政府发挥桥梁推动作用,企业发挥自身经营优势,两方联动,双管齐下,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方面,注重品牌管理,抓好重点产品的品牌建设,优化产品质量,强化市场规划和品牌运营,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的宣传推介,适应市场变化。另一方面,山区乡镇应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开发。

2.3 加强信息联动,降低特色农业劳动力和销售成本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最大的特征,信息化社会也给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加快特色农业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山区乡镇应加强信息联动,加强和周边乡镇的协调沟通,有组织地输入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建设互联网信息平台,加快开发新兴的网络销售渠道如淘宝、微商等,通过C2C(个人与个人)、B2C(企业与个人)甚至B2B(企业与企业)等新型电子商务形式打开市场,减少交通等不利因素影响,降低销售成本,从而为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3 参考文献

[1] 韩萍.山区特色农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68.

[2] 王立华,李春山,梁淑芬.山区特色农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思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2):32-36.

[3] 徐秀英,闫伟伟,凌申坤.浙江山区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1):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