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第1篇: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农村学校体育 冲击

实施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文件,给教育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学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本人根据多年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了解和研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结合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试着对农村学校体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作进一步的分析思考,从而推动农村学校体育也能向素质教育方向很好的发展。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只图于表面工作,这就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空间,好多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地位不高,认为它不是主干课程,可有可无。或者说,平日开口闭口说重视,真正操纵起来困难太多,什么资金困难,场地有限,器材太少等,都限制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的全面开展。因此就有:说起来重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普遍。

2.现阶段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目标不够明确,与素质教育不适应。由于学校体育理论的落后,导致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当今社会要求有较大的差异,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混淆不清。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质教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也有人简单地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等等。这些观点过于简单化,把学校体育弄成枯燥乏味的身体素质锻练,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误区。身体素质仅是体育教学中一种简单的练习手段,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的全部,只有体育素质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融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于一体,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素质教育相一致,共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3.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体育教师热爱体育工作,热爱学生,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我们有不少体育教师习惯认为只要专业技术好,篮球打得好,排球也有两下子,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人师表不严,举止仪表不端庄,语言行为不够谨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形象和社会地位,这些问题困扰了体育教师那么多年,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4.当前在农村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但是,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单调呆板、内容陈旧,方法与手段简单落后,考试标准过死,考什么教什么,为达标而达标,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教学就这样简单重复、周而复始,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因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严重后果。

二、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设想

1.转变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素质教育也推广了好多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担负起全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体,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全民健身协同起来,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出发,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素质教育服务,这是体育教育思想认识的升华,更是教育本质观念性的变革。另外,学校加大对体育资金投入,添加必要的体育设施与设备,这对学校发展有利无弊。

2.明确学校体育目标,重视体育素质教育。由于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培养目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学校体育目标必须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相配合。现代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应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体育工作的环境、氛围。

3.开发资源,激发潜能,师生共进。“引进流行时尚教材、挖掘地方特色运动、发动自编自创内容”,目前,全国各地已掀起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潮。像江苏海安的“三门球”、湖北武汉的“台式排球”、安徽蚌埠的“毽球”及“沙包垒球”等等,这些都是地方特色运动项目,很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欢迎。农村教师要以身作则、因地制宜、发明创造各种切实可行的体育器材。

4.加大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农村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精神,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无穷魅力。

新的课改教育理念已走进课堂,它给农村中小学孩子带来的改变是:勇敢、顽强、自信、自制、灵敏、果断、冷静、豪爽、开朗、热情与热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方向。我相信,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努力,我们农村学校体育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范文

【论文摘要】 简述现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分析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及其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201002。

一、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概括

1、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的。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发展到今天,对它最广泛性的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质研究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百度百科)

2、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到西方思想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教育逐步趋于应试化和模式化,不能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给予正确的指引,造成很多大学生的自主思想退化严重,这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是一个盲点,而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些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并且愿意参与大学创新活动,具有创新动机。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对知识缺少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学习中缺乏批判性思考,在勇于批判、大胆怀疑等创新思维上惰性还比较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擅长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时代信息的探求缺乏主动性,更不用说利用信息的能力等诸方面。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浪潮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以往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而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的影响,馆舍及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馆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具有封闭型建设模式的传统图书馆是公益机构,具有被动型服务方式,服务特点局限在单纯型、浅层次文献。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就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化建设是不变的主题。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也逐步与信息发展接轨,使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信息化的内涵也丰富起来。图书馆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信息社会的要求,组织、开发和管理图书馆各项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其本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来说,图书馆信息化就是信息存储数字化、传输手段网络化、管理控制智能化和人员素质信息化。

受到原有的传统图书馆模式影响,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不能准确的找准自己的定位,仅仅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图书借阅,在现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发挥出图书馆高效阅读,快速检索,师生互动等必备的信息要求。学生只会在急需某一种书籍资料时才会去图书馆,而图书馆管理人员感觉只做到传统图书馆的取借书籍即可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不能积极参与到图书馆信息建设中来,这种传统的借阅模式在双方思想中固化,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怪圈。

三、浅谈如何巩固和提高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首先要从图书馆管理上入手,增强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力度很大:先进的智能化仪器设备,完备的图书文献和学习资料及学校充足的资金投入等都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现代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高校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录像照相技术、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的使用及保护技术等,都将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应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文献信息等,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使本校图书资源更丰富更全面,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建立图书馆与师生间的互动机制,提高图书馆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视度。

作为师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些例如研讨室、图书馆论坛等便于广大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对当前学校组织的某个课题展开积极的讨论,也可以针对当前的科技信息、社会信息进行广泛交流。

总之,希望师生们在这里能共同探讨学习,有效达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师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互动。搭建良好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探讨学习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吸纳一些意见和建议,令图书管理者在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巩固和提高其地位。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2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作者:侯占奎罗玉英张立秋

第3篇: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戴维・埃里奥特 实践音乐教育观 我国音乐教育 实践性

戴维・埃里奥特(David J.Elliott)博士现为纽约大学音乐与表演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世界著名音乐教育理论家、作曲家,曾在多伦多大学任教,并在印第安那大学、西北大学、开普敦大学、北德州大学和里莫力克大学爱尔兰音乐中心担任客座教授。作为音乐教育理论家,戴维・埃里奥特博士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戴维・埃里奥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实践音乐教育观”,引起了全世界音乐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实践音乐教育观的论点简述

(一)多层面与多样性的实践性音乐教育基本主题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实践性哲学源于“音乐”是一种社会实践,①也就是说,每个具体的“音乐”实例实际上比音乐作品更多。他认为音乐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层面所组成的社会集合体。

戴维・埃里奥特采用“音乐”一词的三种不同写法来概括实践性主题的基本内涵:(1)音乐(所有字母大写:MUSIC)是指世界上所有类型的音乐,包括世界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2)音乐(第一个字母M大写:Music)指一种具体的音乐实践(例如:爵士乐);(3)音乐(所有字母小写:music)指音乐实践中的某一具体内容。

戴维・埃里奥特还认为,各种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由各自不同的演奏技巧、独特的“音乐理解”所决定。他将“音乐理解”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包括音乐表演者和听众。他认为“音乐理解”一词代表着实践活动,也就是说,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人应批判性地思考、反思,并能够创造性地和符合道德规范地进行表现和创作,以此来开展音乐创作活动和进行教学。

(二)全面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实践性观点是将音乐教育作为演奏实践活动,意味着对各年龄段、具有各种音乐能力和个人目标的学生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应当是具有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创造性的,符合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具有爱心的活动。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实践性音乐教育的核心,是让各年龄段的人都能够进行终身音乐创作,②在学校或社区里欣赏音乐,也就是说,把音乐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意义上的音乐,让学生参与表演和欣赏、即兴演奏和欣赏、作曲和欣赏、排演和欣赏、指挥和欣赏、听录音和现场表演,并通过学习来提高音乐批评能力。他强调,实践主义必须是师生间的互动、教与学的变革。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扮演一种或多种角色,如教练、导师、顾问、协调员、指挥、领导、资源人等。

(三)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信与音乐欣赏水平,进而服务于整个社会的音乐教育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教师在实践性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享受、自我成长、自我认识,及通过持续不断的音乐活动来获得自信。同时,他特别强调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感与责任感,还举例说明实践性音乐活动的社会价值,比如“活着的地球”音乐会、“青少年援助”音乐活动所、“音乐诗果酱”社团等。

戴维・埃里奥特的实践性音乐教育所强调的是进行多层面、多样性、全面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自身素质高并且有服务于社会意识的音乐教学活动模式。

二、我国现行音乐教育状况透视

(一)以“素质教育”为美育总目标之一,以审美为核心的新音乐课程标准

面对21世纪全球的科技与经济不断往前推演的时代,无论东西方都认识到,自工业革命后,独尊科技、偏重理性的教育内容与学习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多元的需求。素质教育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必然之路,而这样的希望工程必须从小做起。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风潮应势而起,中国的教育再次迈步,出现新的气象。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各个层面中,兼容并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彼此间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此外,《决定》中首次从科学角度阐述了美育的作用及功能。如第六条指出:“美育不仅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决定》具体且系统地规范出学校美育的任务、目标及实施途径。如在中小学部分,应加强音乐、美术的课堂教学,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社会环境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为学校美育工作创造条件,继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各类文化场所必须以免费或优惠方式对学生开放,鼓励文化艺术团体到学校演出等。

2000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全国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中小学教师代表,研究与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更明确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反映了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获得终身学习音乐的能力及美感经验和审美价值的培养。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及主动学习、自我表现和创造性能力。

(二)目的与现状的反差

音乐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观念存在分歧,理念层次也存在较大分歧:多数教育者仍重音乐教育形式,而轻对非音乐本质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音乐教育的社会及娱乐功能;大学音乐教育则倡议多层面的音乐教育目标,倾向于整体性、综合性;大学专业音乐教师培育课程仍以专业音乐的课程培训未来的音乐教师,强调表演与培育精英的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则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为主。

其次,培养目标与升学制度存在分歧:目前,我国仍然以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升学,所以,在中小学与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学中,不能够很好地贯彻实施《决定》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不可能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操,反而更多地注重于部分可能选择音乐专业的学生,以专业的教学培养中小学生及普通高中学生,大多数是关注于学生的专业技巧的培养,因为专业技巧过关了,可以到更好的学校继续学习。所以,培养目标与升学制度存在很大距离,使新课程标准在我国的中小学及普通高中阶段举步维艰。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师资不足、资金缺乏等问题,这都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不便。

三、实践音乐教育观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之异合

作为对传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反叛,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依据。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的思想是建立在主客观统一的当代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他主张的音乐教育实践的基本观点“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命题,是与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相适应的。可以说,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理论,是随着时展而产生的音乐教育思想。然而,他的音乐教育实践观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巨大反差。

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观强调音乐是一种社会实践。就学生自身来说,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自身的音乐素养:首先具备基本的音乐听赏能力,继而具有音乐创造能力,最终成为社区及社会音乐活动的主力军,服务于整个社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各个层面中,兼容并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新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以“素质教育”为美育总目标之一,以审美为核心,显然,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观与我国现行音乐新课标的目标不谋而合,两者对于提高全人类的整体素质及推进文化的繁荣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放眼现实,我们又与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差。也就是说,怎样评价音乐教育目标的可行性与实践性,怎样实施音乐教育?尤其是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进行音乐教育,如何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价值的未来的音乐人?作为普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可能马上更改现实,但我们应该反思:怎样平衡新音乐课程标准与现实的矛盾?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其实践观理念?

尽管如此,不管是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观,还是我国新音乐课程标准,在出发点上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意义,而主要的问题都是怎样有机地融入到实践的过程中,推动、引导社会的音乐活动及音乐文化的传承。

注释:

①②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41,122.

参考文献:

[1]马达.戴维・埃里奥特和他的实践音乐教育观[J].人民音乐,2009(5).

[2]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音乐素养教育;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纵观我国教育领域可知,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识教育作为其中的一种普通教育或者是素质教育,能够向所有学生传授基础性以及历史、艺术等类型知识。文化素质是现代人综合素养的关键,其根本在于人文素质。在整个人文素质发展进程中,音乐素养起到较大推动作用。所以,在21世纪,音乐通识教育作为培养高素养人才的重要内容,其在提升人才素质方面占据着其他学科难以匹敌的地位。

一、简述音乐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常而言,音乐通识教育基本内涵包括多方面内容,即为跟音乐通识教育相关的性质、目的以及具体内容等。

(一)性质

针对音乐通识教育来说,其实质在于充分集成自由以及人文传统。从音乐通识教育的性质来看,相较于现代化高校过于专业的学术分科,通识教育存在一定不同之处,其多指非专业性教育部分,在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进程当中能够实现多元化选择。就学生而言,其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通识教育,可避免出现高分低能情况;就学校来说,其所实施的音乐通识教育并未硬性划分教学对象,即全部学生均可接受音乐通识教育。

(二)目的

在日常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选择使用通识教育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可合理规避学生偏科问题。纵观音乐教育目的,在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中,教师能够积极整合各类现代化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旨在优化、培养学生对音乐进行独立思考的综合能力,使之目光远大,见识广博。

(三)具体内容

一般来说,能够将通识教育看作是通过现代化教育理念实现中国化的实践进程。对音乐通识教育的内容进行界定,实际是跟人们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相关的知识技能教育,通过整合各类型音乐知识后开展的教学课程。音乐通识教育涉及范围十分广泛,隶属于非功利性以及非专业性的针对态度、知识以及技能培养所提供的教育。

二、音乐通识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而言,严重制约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教育目标存在偏颇、音乐教师师资力量配备薄弱、课程实践相对匮乏三个方面。

(一)音乐教育目标存在较大偏颇

在音乐通识教育中,教育目标存在偏颇可谓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所建立、制定的目标跟实践的各个环节是息息相关的,一旦某个环节形成问题,就会导致教育成效遭受消极影响。国外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宗旨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并有效增强其创造能力。相较于外国,我国实施音乐通识教育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原因为相应的音乐教育目标有着一定偏颇。现如今,我国所实施的音乐通识教育,一般都是将美育作为中心思想,尚未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正是由于音乐教育目标存在偏颇,造成相关的通识教育有着如下问题:第一,难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掌握音乐作品;第二,难以保证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过程中拥有技能优先倾向。基于某种程度来说,这两个因素的存在让通识教育的顺利实施受到严重制约。除此之外,在日常的音乐课程教学进程当中,其教学重点普遍放在了解和掌握相关音乐知识方面,却未能针对学生产生的音乐体验以及具体表达进行深入发掘,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被大大弱化。

(二)音乐教师力量配备相对薄弱

分析现状可知,我国众多高校音乐教师大多来自专业的音乐学校,均能够全面掌握应有的音乐教学技巧,但尚还缺乏对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的具体学习,在实际教学进程当中,音乐教师自身的教育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在音乐通识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有效掌握音乐通识的基本内涵,使学生难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实现对应知识的掌握。所以,由于音乐教师力量配备薄弱造成目前音乐通识课程教学现状欠佳,是当前音乐通识教育的一大重点问题。

(三)音乐课外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性

高校所开展的各类型课外音乐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析具体的开展情况可知,音乐课外实践稍显随意,未能实现跟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在课程实践中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由此可见,音乐课外实践有效性相对较差。除此之外,部分学校尚未进行学生艺术团设置,即使拥有学生艺术团,其所招募的团员多为音乐特长生,众多普通学生音乐学习热情不高,难以提起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此同时,虽然很多学生有着十分迫切地学习音乐技能的欲望,却由于实践机会的匮乏,导致其创造性思维发展深受限制。学校实施的音乐通识教育能够针对此类型问题进行解决,却依然需通过课程实践夯实和巩固音乐基础学习,但多数学校没能给予充分重视。所以,缺乏音乐课程实践及其有效性问题亟须解决。

三、完善构建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策略

(一)丰富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内容

在高校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音乐通识教育通常是作为专业课程教学之外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常通过艺术类选修课程进行开展。实际制订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学习该课程的学生音乐水平普遍存在有较大差异,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具体来说,第一,使教学内容趋向于多元化。基于我国本土民族音乐角度,结合国外各个国家的音乐进行内容设置,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全面地认识世界文化遗产,了解民族音乐。此外,各大高校应结合自身师资状况合理设置颇具特色的音乐课程,如世界民族音乐鉴赏以及民间音乐鉴赏、歌剧赏析以及音乐剧欣赏等类型课程。如此一来,学生视野得以开阔,并能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尊重理解世界各个国家民族音乐文化,教师也能基于有效的音乐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积极树立平等的多远文化价值观。但与此同时,音乐教师应加强认识多元文化,形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价值观,促进音乐教学成效的优质获取,引导学生积极完成音乐学习。第二,认真完成综合性较强音乐教材的编制。这就要求音乐教师需结合本校艺术资源,参考学生日常生活实践,开阔教学思路,大力扩展教学内容。在编制教材时,教师应将综合理念以及学科融合特征重点突出展现出来,并结合美术以及音乐、舞蹈、戏剧等各个学科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把握教材中涉及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能够让学生基于认识学科相同特质实现音乐的初步应用。在此需注意的是,编写音乐教材时要综合考虑音乐跟非艺术学科的联通。总而言之,编写教材应基于多学科角度,不可局限在某个学科的技能培养上,重视文化及学科的整体综合。另外,音乐教材既包含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用书及学生课本,还应涵盖有各类相关的丰富多样的音像资料与教学课件,教师在编制教材时也应注意到这一点。

(二)优化完善音乐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应实现音乐教师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在开展音乐通识教学活动中,需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渗透协同学科内部涉及的各项教学内容,认真兼顾多个艺术学科之间的良融沟通,进而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拥有多元化知识结构。基于此,就要求音乐教师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必须扎实,同时需全面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具体内容,包括作品的音乐形象、时代背景、风格特征、情感特征、创作思想、曲式结构、美学意义等;宏观认识理解作品相关的民族特色以及社会风情、文化传承等各项内容,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多个侧面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思考。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教学作品时,应择取思想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相对较高的音乐素材;在针对音乐展开介绍的时候,可一边介绍音乐语言形式、风格等特征,一边讲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文化精神,帮助学生切实强化提升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应努力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转变陈旧教学观念,顺应时展需求,在教学中积极应用最新的教学科学成果。第一,实现教学理念的优化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自身教学特色充分发挥出来,摒弃落后教学模式,开展个性的多元化教学,由传统的知识讲授向开发学生创新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多借鉴、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第二,完成教学手段创新,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开发学生创造性,突出新型教学手段特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热情,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大力开展音乐通识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各类型音乐通识教育实践活动可促进音乐教育工程的优化,课外实践也是开展音乐教学十分有效的途径。在音乐课外实践过程中,应注重课堂教学跟音乐活动的有机结合,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音乐教师要在大力培养音乐基础好的学生同时,更多地鼓励那些有音乐学习兴趣却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使之自信心显著增强,音乐学习热情被激发。音乐通识教育课外实践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文艺汇演以及观摩表演等方式不仅能够将日常课堂教学成果充分展现出来,使期末考试转变为面对整个学校学生进行观摩的表演。此外,各类型实践活动还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促使其独立思考,个性得以彰显,并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综上可知,音乐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基于通识教学模式之下的音乐教育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知识结构更为合理,人格更为健全,社会责任感更为强烈。所以,在实际教学进程当中,必须针对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有效策略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工作,大力培养综合性人才,有效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丁鹏 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柳.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喜忧参半——从上饶师范学院使用修海林《大学音乐》的效果及反馈说起[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1(2).

[2]刘福瑞.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大有作为——以岭南师范学院音乐通识课程“中国音乐鉴赏”为例[J].音乐创作,2014(9).

[3]初海伦.论通识教育视野中的音乐艺术教育[J].兰州学刊,2010(10).

[4]康瑞军.通识教育•情感体验•人格养成:普通高校中国音乐史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案例设计[J].音乐探索,2014(2).

第5篇: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管理;以人为本

引言:新时期,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处处渗透着教育学生、发展学生的意蕴,其一系列组织管理工作都需围绕这个核心开展,在此过程中,学生宿舍管理也不例外。客观来讲,宿舍管理具有明显的服务属性、教育功能,应从不同维度考虑学生具体需求,遵循以生为本原则,尊重学生主观意愿及需求,如此,其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一、大学生宿舍管理现状

宿舍作为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主要区域,是众多活动行为的聚集地,加强相关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延展与普及,受全面发展学生目标驱动,许多高校在宿舍管理方面的投入持续积累,并且成绩斐然。但是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新时期大学生宿舍管理依然客观存在一些问题,与大学生内在需求尚存差距。由于发展资源配置不均衡,有些高校宿舍硬件设施条件简陋,如破旧的床铺、简单的桌椅等,实难保证大学生身心愉悦和健康发展。除了硬件环境,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同样重要。从功能上来看,宿舍不单单是学生生活休憩的场所,亦是其沟通交际的平台。在现实的宿舍管理中,有些高校单纯地关注财产安全、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隐私安全的维护,容易造成紧张的心理氛围,同时也不利于其教育职能发挥。

二、新时期大学生宿舍管理强化建议

作者结合上述解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新时期大学生宿舍管理强化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优化内部环境

新时期,面对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诉求,高校应守好宿舍这块生活阵地,努力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包括硬件设施环境和文化软件环境。具体而言,高校应从主观意识上,确定宿舍管理的价值及功能,整合既有资源,制定合理的投入计划,并付诸于实践,以满足大学生基本住宿生活需求。例如,在某些地区,炎炎夏季造成的高温环境实难为学生接受,而这又不是一般风扇能够解决的,应装备空调等制冷设施; 又如,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然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为了保证休憩时间,有效管理电脑应用,高校可设置小型公共计算机室。此外,文化作为宿舍环境的隐形构成,对大学生心理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轻松愉悦的交际氛围,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促进彼此信任,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一环。对此,高校应加强宿舍文化软环境管理,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生活当中去,并及时调解其中矛盾。

(二)关注身心健康

从某种意义上谈,宿舍附有“庇护所”的含义,是大学生精神的避风港湾。素质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主张自我、追求个性,在同吃同住的宿舍环境中,依然需要保持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宿管之间合理的“交往距离”,如此才能给人舒适的享受,有效避免冲突或矛盾。在此过程中,针对学生人身安全保护的需求,高校建立健全宿舍管理机制,要求相关服务部门做好相关实践工作,维护正常秩序、加强监督职能。在心理健康保护方面,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敏感、脆弱的神经,容易受外界干扰,需要宿管人员及辅导教师适时恰当的关怀、提醒。因此,高校可通过设置心理咨询站等举措,加深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障碍或问题,主动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为了维护好学生隐私安全,高校应注重加强宿管人员素质建设,树立良好的服务观念。

(三)发挥教育功能

宿舍作为学生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育的第二阵地,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新时期,高校应深刻领悟宿舍管理的内涵,准确定位其教育功能,并有效组织相关文化活动,以填补课后教育的空白,实现全方位管理。例如,高校可定期开展宿舍文明建设活动,综合评比学生内务情况,树立标兵、颁发锦旗,培育学生良好的集体荣誉感,使之积极参与到宿舍管理中来。同时,高校亦可在宿舍公共区域,设置文明文化板,大力弘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展示我党优良精神风貌,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宿舍教育功能的发挥,有赖于管理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因此,高校应积极组织师资队伍培训,加强辅导教师与宿管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他们在宿舍管理领域进行互动交流,相互协作、相互发展,以提供更加完善的宿舍管理服务。

结语:总而言之,新时期强化大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和必要,对学工口人员、宿管人员等提出了较高要求,是未来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大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复杂,其实效性影响因素众多,本文作出的研究十分局限。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持续关注大学生宿舍管理,综合剖析其中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建设性举措,为全面发展学生打造坚实的阵地支撑。

参考文献:

[1]黄航.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宿舍管理的对策研究[J]. 电大理工,2015,04:46-47.

第6篇: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范文

声乐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自发地、创造性地用声乐技巧去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用优美的歌声去感染听众呢?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了一些点滴体会,在此作一简述。

一、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显现出来。以往那种教师领唱、学生跟着和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声乐教学发展的需要。如何能够让学生对声乐学习感兴趣,是摆在当前音乐教师面前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除了教师进行正确的演唱示范、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之外,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加可以激发学生声乐学习的兴趣。宽松教学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学生进行音乐体验,使学生在学习声乐时不怕出错、敢于张口。此外,在学生练声过程中,教师可穿插一些时尚的音乐元素,如,选一些学生熟悉的中外名曲的片段或是流行音乐中的一段旋律让学生进行哼鸣练习、开口音练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

二、教会学生“蓄气”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也是声音质量的根本。歌唱中人的呼吸、发声和平时说话时的呼吸、发声有所不同。为了让学生区别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闻花”的动作去体会。如果只用鼻子“闻花”,气息会吸得很浅;用鼻和舌尖间隙去“闻花”,不仅气息吸得饱满,而且气息会自然而然地沉到丹田。然后,教师在桌子上放些小纸屑,让学生用所吸的气去吹,体会哪种方式所吸的气息更大。最后,在学生感受完吸气后,再教其学习蓄气,可让学生吹气球,用几口气把气球吹大,嘴不能离开气球口,只能交替换气,让学生感受横膈膜和丹田的运动,并保持住气息,体会蓄气的过程,其间要记住感觉和方法,从而把蓄气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演唱中去。

三、融情感于歌曲之中

歌唱艺术是歌声和情感的有机结合。真正优秀的歌唱家是用真情去表现每一个音符的。因此,没有感情的歌唱只能是苍白、空洞的语言表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用声音和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乐曲,这样会比教师的口头讲解更鲜明、生动。如,在学习歌曲《走进新时代》时,笔者发现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唱起歌来也没有融入情感。为此,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以激发学生昂扬、真挚的爱国情感。在看完播放的课件之后,学生爱国情感得以升华,自然而然对祖国充满了深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演唱时则字里传情,与歌曲产生了共鸣,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第7篇: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育;美术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269-0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以及基本教育制度的日趋完善,高中美术教学也受到相应的影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得到了一定更新,极大促进了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美学素养的提升。所以,鉴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情感性,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真正将情感教育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相关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能够融入自身情感,提升美术绘画的艺术性,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本文在具体分析当前情感教育融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对情感教育的作用进行了相应的探究,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融入措施,希望能够为高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支持。

一、将情感教育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情感教育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必要性。随着素质教育思想在我国社会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全国各地初高中美术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希望通过美术艺术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促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2]。但是,现阶段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当前美术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如课时相对较少、学校师生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学生自身没有形成培养审美情趣和美术素养的意识等,使学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不仅不利于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也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为了改善当前我国高中美术教学现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十分有必要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渗透情感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为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2.情感教育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情感教育对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融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能够促使课堂教学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对于美术教育这一类艺术性较强的科目来说,学生学习动力的获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其学习兴趣,进而通过相应的美术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得到相应的提升。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合理应用情感教学策略,充分激发美术教学实践自身所带有的情感效应,提升美术教学实效。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将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体验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规划,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促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相应的提升。其次,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还可以营造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我国各科目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都相对紧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功效的发挥。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教师能够在实施情感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缓解师生之间紧张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促使美术教学的情感教育效应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同时,教师基于新课改的全新教学理念进行美术授课,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自觉融入自身思想情感,增强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学习融入情感的方式方法,真正发挥美术教学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等。

二、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1.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息息相关。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就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又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热情的激发有着必然的联系[4]。所以将情感教育渗透于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美术教育的认同感,进而热爱美术,愿意为自身美术素养的提升做出相应的努力。首先,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探索更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增强美术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并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引导真正发现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其次,要将美术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鉴于美术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教师一定要避免将学生局限于教室中,而是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和自然,通过挖掘社会美和自然美提升学生的美学感悟能力,激发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灵感,提升学生美术创作能力[5]。最后,要将情感教育融入到美术教学实践中还应该引导学生针对相关审美现象进行独立思考,感受不同现象之间的美学价值和情感倾向,进而对学生审美感悟和判断能力进行锻炼,在提升学生美术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增强其学习美术的信心,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

2.对情感教育基本方式进行创新,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我国当前教育形式下,高中美术教育要想顺利融入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方面的优势,还可以对情感教育的融入方式进行合理创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浩瀚的大海为主体组织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并借鉴一些文字和图片描述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就可以适当的引入多媒体教学方法,为学生播放与大海相关的影片,让学生在影片欣赏过程中感受大海的浩瀚无垠,并对大海产生钦佩和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学生以大海为主体进行美术创作,能够在头脑中形成对大海形象的初步认识,进而通过画笔将大海的外在形象表现出来,在绘画过程中融入了自身的思想情感,提升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又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对相关经典绘画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播放绘画创作者的创作故事,进而引导学生融入创作情境,与创作者产生一定的精神共鸣,在提升学生对绘画艺术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感悟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6]。此外,要想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还应该兼顾全体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仅要关注绘画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适当照顾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3.完善教学评价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长时间以来,我国高中美术教学过于重视结果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相对忽视,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全方位考察;评价的科学性相对较差,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和美术绘画能力的提升产生着不利的影响。而新课程改革后,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高中美术教学要想融入情感教育,就必须构建相对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实施科学的评价,全面关注学生成长,并结合评价结果对学生实施正确的教学指导。此外,高中美术教育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7]。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困惑等,进而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及时克服困难、摆脱困惑,获得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使用鼓励性和赏识性语言,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信心,即使在对学生加以批评的过程中也应通过合理的沟通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不足之处,并在后期学习中加以改正,最大限度的避免使用不合理的评价方式影响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三、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大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逐渐提高,美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人们的精神追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美术教育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因此,新时期我国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美术教学的重视,将情感教育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情感引导促使学生逐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武灵梅.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3,(45):181.

[2]姜玉亮.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B版,2014,(1):235.

[3]吴洪英.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8):126.

[4]刘燕.简述情感教育与高中美术教学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86.

[5]克玉木・卡斯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思路初探[J].小作家选刊,2015,(19):28.

第8篇: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范文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有效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广博的数学知识

新课标要求:“通过在高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基于此,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力求将课程学习中涉及到的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

如:在三角函数的学习过程中,结合三角函数图象,可向学生介绍潮汐与三角函数图象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并深入理解正余弦函数图象;在学习向量的过程中,向学生简述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力与力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向量的意义,丰富知识结构;在解析几何的学习中,向学生介绍笛卡儿创立解析几何的背景知识;在椭圆双曲线知识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回忆与高中地理相衔接的九大行星的知识,并渗透天体运行轨道以及杨利伟航天飞行轨道等有趣的知识;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可请学生查阅几何起源发展的历史,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与公理化思想,介绍欧拉的生平和欧拉定理等等。

这些背景知识和文化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数学乃至理科知识的兴趣,亦使学生知识更为丰富、完善,使他们理解数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丰富内涵的科学。将数学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数学课时紧张,可以采用多种引入方式,如:随堂作为引例引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收集并交流,课下观看科普录像,制作为课件进行讲解学习等等。

通过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变为“有趣、有益,获得知识,开阔眼界的学习”发展学生求知求实,富于探索的精神,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系统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二、准确的科学语言

数学是一门充满严密逻辑的自然科学,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亦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数学的精确严格能使学生减少含糊笼统,不求甚解;数学的抽象分析,使学生善于透过现象洞察事物本质;数学中精辟的论证,精练的表述,使学生谈话和行文简明扼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能够认识并体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思考的基本方法。如:在讲授集合的过程中,可创设学生使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使用中有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在逻辑用语的学习中,应特别强调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在函数性质的学习中,对函数增减性、奇偶性等性质的表述,更要求准确,并区别特殊性和一般性;立体几何证明题中,反复强调学生口头表达和书写证明过程中的准确严谨等等。作为授课教师,在课堂语言的运用上更要求做到科学、准确、一丝不苟,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逐渐熟悉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等各自的特点,并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考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能启迪、培养、发展人的思维。虽然其他学科或其他领域也可以培养人的思维,但在深度、广度以及系统性方面都无法与数学相比。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时,应使他们充分认识并体验思考的方法,如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演绎证明、抽象概括、猜想构建等等。并根据已有事实进行推测和判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坚持思考并不断改进思考的方法与过程,并努力使这一方法与过程更加周密有效。

四、敏锐的数量意识,良好的计算能力

前苏联学者克鲁斯基认为:数学能力之一即为使数学材料形式化的能力(从内容抽出形式,从具体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中进行抽象,和运用形式结构运算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和其他符号运算的能力。同样,新课标也要求:数学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应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能力的内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数量意识、计算能力和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是整个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师应在知识点的学习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敏锐的数量意识和良好的计算能力。学生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的思维已将习题的求解过程大概演示出来,但往往由于自身计算能力的限制,最终半途而废。计算能力在小学、初中的学习中强调的十分充分:由于此阶段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乃至计算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了高中阶段,由于知识容量的激增,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也相应提高。授课时,更容易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往往在严格论证和推理上下工夫,而忽略了数学良好计算能力的培养。因此,强调数量意识和计算能力十分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严密的计算或论证,并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迅速地解题,提高计算能力;在学生进行作业和测试时,强调解题和计算步骤的规范和准确,同时加大学生的练习量,在同类题型、典型题目的精讲精练中,不光思维、演示过程要完整无缺,计算过程也要力求准确无误。

五、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学应用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对于数学与实际问题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据此,新的课程理念相应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此外,数学新课程也积极探索“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课程编写模式。因此,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应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具体实施方法可以结合教材中大量现有的应用部分进行学习。

数学应用意识已渗透到高中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教师充分的强调和引导,使学生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常规步骤,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同时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有用的数学”的目标。

六、倡导解决问题的数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对于数学教学以及学习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课标也提出了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要求。在多媒体已经广泛走入课堂的今天,作为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丰富多样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抽象的材料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更使得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自觉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发展联想,在学习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如:球体表面积与体积公式的证明过程是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其中渗透了很重要的割补思想,而利用黑板和粉笔教学很难表述清楚割补的过程与思路,运用计算机模拟教学将割补过程形象地演示出来,突出几何体的线条与线面,学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第9篇: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我国是一个重视高校教育的国家,特别是在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一直以积极的方式探讨着加强高校教育的方式,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工作建设的有效性相对较弱。这在当今社会经济文明进程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要经过积极的探索,以寻求新的方法途径切实提高其实施的有效性。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理论内涵简述

有效性是指人类通过特定的实践活动,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在实现特定目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积极特性。而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我个人认为是:在思政教育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完成和满足大学生成长所必要的条件需求,以及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实现程度的有效窥探。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以及认同度上,并包括高校学生在接受这一思想后,对于这些信息,所产生的人生、价值和世界观的影响,以及在行为上进行指导立场和观点及方法具体运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独特内涵可以总结为:是为了令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坚定的建设信念,并在建设的过程中,赋予其正确的社会理想及优良职业道德,令其具备责任的意识和事业观念,遵纪守法,塑造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清晰意识。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是其政治生命力的完美体现,是衡量其思政工作成功的最终标准,更是对其加强及改进的客观依据。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这时期正处于一个经济的过渡阶段,经济的发展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出现很多过于现实的物质事物出现,比如酒吧KTV等一些大型的娱乐场所,相对于这些场所的出现,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学生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健全完善的人生价值观,频繁的出入这类场所会使其造成思想过早的蒙上一层物质意识,而在这个年龄其自制力的薄弱,就极可能会导致其道德价值取向及思想评判,出现多元发展的趋势。

根据湖南衡阳一所高校的调查问卷来看,目前高校学生有60%想要过早的离开校园,理由据多是因为感觉校园生活太无聊学不到专业知识,没有社会有意思。就这些问题个人觉得教育出现如下问题:

1.首先是学生大部分感觉社会比学校要有吸引力,那么这所高校的政治教育就极其薄弱,在课程的任教中其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没有做到位,众所周知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有两门课程,一门是马列思想,一本是思想概论,诸多教师大都是在教育授课中照本宣科,没有将毛概和马列思想的精华传递到学生中去,学生没有接受,便没有有效性之说。因此造成了学生管理和教育上难以形成综合的效应,因此这是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需改进之处。

2.其次在学生的思想中,感觉社会是好玩的,而没有在根本上意识到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物质之上存在残酷竞争的,这就说明了学生在受教育途中,并没有在思政教育中,学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导致了其群体的错误认知。这也在一定层面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产业化有关,校园学生数量激增,成分也随之复杂起来。目前学生中有诸多在校园开店,在校外兼职打工的现象,这些过早现实化的学生现象,使思政教育工作出现了多层次的复杂性特点,另外随着高校扩招等具体事宜实施的同时,其管理的模式和教学的机制却没有相应的提升,因此造成了学生管理和教育上难以形成综合的效应问题。

3.最后一点便是体现在学校生活太无聊这个观点上,学生出现这种观点,就证明了这所大学在教育上的失败,没有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和愉悦的学习氛围,再者高校在正常教育环节上,也没有进行素质趣味的教学手段改革探索,更何况思想政治政建设。这种放任自流的方式终会导致学生思想上出现过度以自我价值为主导的个人观,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忽视了全面发展中的人文意识教育,在事件处理中,往往出现冷漠使然的自我考虑思维,没有整体的价值体系考量,习惯用自己思维决定事物标准。没有健全的的价值观,同时缺乏系统的行为规范指导,过度放纵自我思想,这些自我的标准与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的理念是相孛的,因此这对于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制造了较大的影响和挑战。

三、如何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措施分析

加强高校的思政工作的有效性,是新形势改革下为实现其使命必然的要求,也是有关新时期的形式,向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现实课题。我个人认为需要有以下改革:

(一)切实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

高校的思政教育,在加强思政教育推进中,应将育人的目标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政建设,思政教育的推广,应当由具备马列思想理论水平高,有思政教育工作规律经验的专家,来进系统全面的领导。如果领导匹配不合理,对于思政工作很难推动和发展。因为只有上层建筑建造优良,才可能对学生整体的马列主义思想政治素质起到加强作用,从而促使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产生认识。

(二)对思政教育内容加强和丰富

面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发展和时代性,高校应到做到与时俱进,将现行的思政内容进行拓展充实,首先应将理想信念作为教育的基本,进行教育精神内容的充实,因为理想信念作为人们实践形成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价值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理想目标上的体现。它建立在在人们认知基础之上,对一些理论思想以绝对理性的状态完成。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时,应注意把握学生的兴趣,杜绝教师照本宣科,在教育中增加一些对于学生感兴趣,但同时又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事例进行教育,同时还应针对学校里出现的一些不良事件,加以课堂上进行分析互动,调动学生的兴趣,以打破马列毛概课堂的沉闷感。同时将思想教育体系无形的化解到这些案例中,让学生在思维中抛却了难懂的政治文字理解消化,在轻松中对思维植入人生的理念。

(三)增强人文素质教育

增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对建设大学生的素质结构起着非凡性意义,它是实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其融入社会服务的条件基础,对提高大学生人文及综合素质发挥着引导作用,因此切实的做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加强其对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模式兴趣的培养,具有现实的意义,高校教育者应在平时多鼓励大学生参加竞赛性和科研型的活动,以巩固其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另外还要拓展校园文化及改善人文环境,以扩大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途径,另外在人文社科等课程的基础上,还可以开设地域文化,着手人文素质活动的举办。诸如依托其进行社团,书法绘画创作,摄影等地域文化主题活动,这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走出宿舍来,又能够培养学生在精神情操方面的审美等艺术素质。

四、结束语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有效性问题探讨上,不难看出,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作为一项现实战略任务,还有诸多需要完善和整合的方面,作为高等学府,其思政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存在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高校就其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应进行大力的促进增强。

参考文献:

[1]徐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之我见[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