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客观、准确、全面、公开的原则,对全市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学分制考核,激发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为推动全市转型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二、考核范围
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试点阶段考核对象为市委党校、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审计局、市粮食局等5家单位参加全市干部在线学习的全体学员。
三、阶段安排
(一)前期准备阶段(11月24日至12月9日)。重点做好方案制定、动员部署和学员信息采集、完善等基础工作。各试点单位要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及时准确上报相关材料。
(二)试运行阶段(12月10日至28日)。重点做好试点单位管理员账户分配、授权、管理人员培训和管理系统试运行工作。市委组织部组织试点单位人事教育科负责同志进行专项培训,以熟悉操作流程,明确权责分工。各单位在工作中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总结完善阶段(12月29日至31日)。认真总结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试点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对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以推广,形成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工作总结,上报省委组织部。
(四)推广实施阶段(20__年1月起)。在总结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召开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工作会议,在全市推广实施。
四、考核权限设置与学分要求
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主管,市委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委分级管理。市委组织部履行对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的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制度规范的职能,负责市管干部和市人大、政协机关,市法院、检察院,市直党群部门,市派机关科级及以下干部学分考核的审核、评定、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市直政府部门科级及以下干部学分考核的审核、评定、登记等日常管理与监督检查工作。市直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负责本系统、本单位干部学分考核的初审、评定、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
县处级干部年度学分不得低于60学分。其中:年度考核得分在100学分以上的为优秀,100—60学分为合格,60学分以下为不合格。
科级及以下干部年度学分不得低于50学分。其中:年度考核得分在90学分以上的为优秀,90—50学分为合格,50学分以下为不合格。
五、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试点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人负责,细化任务分工。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规范化管理
要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关键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所以高职教育的重要成功因素是师资建设质量水平。当今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因此打造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既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又有优秀的职业素养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主要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中提高教师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师的培训是提高教师质量的要素。我国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然后在充分满足教学工作前提下,借助加强教师培训管理有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质量水平。下面以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教师培训规范化管理实践的一些方法与经验。
1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意义
1.1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的教育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指的是每个人学生时期所受的基础教育;第二阶段是教师初步训练阶段,是任职教师之前所进行的专业化理论实践,也是成为合格教师的重要条件;三是指在职教育阶段,也是补充以及继续阶段,并始终贯穿到教师职业生涯当中。我们可以将教师教育过程看作终身教育过程,不仅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还完全满足终身教育理念。因此,高职院校应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组织开展不同水平以及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进而为教师提供大量学习以及进修的机会。
1.2教师培训可以促进教学质量水平提高
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而教师作为学生未来发展的主导者,属于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强化骨干教师培训、带头人培训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培训,从而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对在教育教学期间具有突出贡献的高职院校教师予以一定力度的奖励等一系列措施,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加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1.3教师培训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论是在学校数量还是招生规模上都不断的上升,逐渐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半壁江山。扩大规模,关键是资金;抓内涵建设,关键是师资队伍。做好教师的培训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重点。因此,教师队伍的培训体系建立是当前高职院校建设的重大项目。
2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1培训体系不完善
师资培训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从教师能力素质测评、师资培训规划的制定到采用的方法手段、效果的评估,都需要一系列有序的综合规划。例如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德国,在职教师必须接受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参加培训进修是德国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现阶段,我国部分高职学院都具有完整化的培训体系,对教师的要求参差不齐,建立一个完整规范的培训体系,对培训规划、培训内容、对象、方法以及培训效果评估实施综合管理迫在眉睫。
2.2高职教师培训内容缺乏高职特色
目前,大多数培训都以短期培训项目为主,培训的内容和范围不够广泛,对于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技术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尤其是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比较少。我国高职教师队伍比较复杂,部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生产经验,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因此,高职教师的培训不能拘泥于形式,更应注重企业锻炼,校企合作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3高职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机制缺乏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师培训更注重培训,投入较大,但是忽略了培训的效果评估和验收。很多培训只流于形式,无法调动高职院校教师参加教师培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高职院校教师最终培训成果很难实现学院内部推广,只是教师个人受益,往往不能够在整个高职院校内部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进而影响教师实际培训教育效果,在学院层面上也丧失了组织培训活动的积极性。
3培训规范化组织管理与实施
3.1实施教师培训要有计划性,做好前期的申报工作
科学化的教师培训,能够帮助教师合理规划自身的未来发展,对教师的自我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属于学校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专业化的建设规划状况,合理评价以及科学分析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并在此前提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方案。该教育培养的方案时间区间可以三年也可以是五年,在最终的培养计划中应明确具体教师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培养途径以及培养成果类型,然后在学校管理制度的指导下进行实施以及管理。此外,学校还应该鼓励教师个人按照学校要求以及自身情况完成自身职业规划与培训进修计划,之后进行分阶段执行。教师培训前需要填写如图1所示的教师培训申报表。
3.2教师培训的规范化管理要明确分工
教师培训的规范化管理要有相关的制度,更应重在落实。由于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工作范围广,工作量大,涉及人员众多,要求高,因此需要各部门共同协作完成管理工作。例如,人事部门作为学校教师管理的职能部门,应当对教师培训工作承担协调工作;教学规范、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的培训由教务部门具体负责;教师下厂实践可由各系部具体负责;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可有科研部门负责;出国培训可由外事部门负责;教师的学生管理能力的培训由学工部门具体负责。
3.3教师培训的规范化管理应注重过程的管理
教师培训的规范化管理在有计划和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应该注重培训过程中的管控。在培训过程中应定期向学校汇报学习情况,做好相应记录和材料的收集工作。如图2所示,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应及时填写过程检查记录表。
3.4构建高职特色的教师培训验收评估体系
教师培训的验收与评估工作是一个完整培训流程的最后阶段,是检验一个培训项目所产生结果的重要标准。评估的目的是了解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收到预期效果;对于今后的工作有哪些改进。评估的结果是以后培训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评估的压力还是保证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为了提高培训成果实践应用效果,对培训教师进行跟踪检查,跟踪时间一般为1至3年。培训成果实践应用形式多种多样,培训人员通过培训对教学、管理、科研、课程改革等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如教学改革案例、创新教学方法、管理举措、科研、、课题研究等。如图3所示在培训后要填写教师培训考核表。当前,高职教育竞争激烈,高职院校应通过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来提高教师素质和竞争力,因此建立教师培训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只有建立起这样的管理体系,教师培训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者:李焱 李桂云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
参考文献:
[1]彭友华.关于按科学发展观建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7).
根据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工作安排,定于 2012年10月末在西安进行电力行业仿真培训高级指导教师培训考试认证工作,同时进行已取证高级指导教师复训认证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
2012年10月28日报到,10月29日—11月2日培训考试及复训。
二、地点
陕西电力职工培训中心(西安市长乐西路180号,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燃料管理中心)
三、培训考试认证及复训认证
(一)培训考试认证:分培训与考试两个环节进行。
1.培训:以专题讲座和研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电力生产的新设备新技术,仿真新技术的开发及发展。
2.考试:采用答辩的形式,分电气和热动两个专业进行。每位参加考试人员答辩时间为 20分钟,首先由参加考试人员简述自己的主要业绩,包括从事仿真培训工作经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创新、获得奖励的情况等,然后由答辩专家提问。
3.培训考试合格者,由中电联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中心颁发培训考试合格证书,证书自颁发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四年。
(二)复训认证:采用培训与交流方式进行。
1.培训:以专题讲座和研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电力生产的新设备新技术,仿真新技术的开发及发展。
2.交流:安排专场大会与分组交流。
3.复训合格者,由中电联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中心颁发复训合格证书,证书自颁发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四年。
四、培训考试认证申报
(一)基本条件
1.从事仿真培训或生产运行岗位工作5年以上,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有副高职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如从事仿真培训或生产运行岗位工作20年以上,则只需具有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2.已取得电力行业仿真培训指导教师培训考试合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认真执行本单位及电力行业颁布的培训大纲、计划和质量标准。
4.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具体要求
1.对仿真培训教学、管理或仿真技术等有独到见解。
2.对本单位仿真基地(中心)建设以及培训教学、管理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3.近四年的教学、研究成果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与仿真培训与技术有关的论文二篇及以上。
(2)主编与仿真培训相关的培训教材一部,并由出版社正式出版,或未正式出版但能证明已得到电力行业仿真培训中心广泛使用,本人承担部分不少于60%。
(3)参编两部及以上与仿真培训相关的培训教材,并由出版社正式出版,或未正式出版但能证明已得到电力行业仿真培训中心广泛使用,每部本人承担部分不少于20%。
(4)获得仿真培训教学、管理或仿真科研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三)申报材料
1.填写电力行业仿真培训高级指导教师培训考试认证申报表,个人工作简历、业绩表,本人所在单位推荐表。
2.最后学历的毕业证书复印件。
3.职称(资格)证书复印件。
4.身份证复印件。
5.本人近期同一底版黑白一寸照片两张(不包括申报表上的相片),请在相片背面填好本人姓名。
6.获奖证书复印件。
7.论文、著作复印件(著作复印有关页码)。
8.电力行业仿真培训指导教师培训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
9.其他证明材料。
以上所有材料用A4纸复印,排好顺序,装订成册。
(四)申报程序
请将申报材料(一份)于 2012年 9月 25 日前,用特快专递寄往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动化系(以邮戳为准)。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北大街619号94信箱彭学斌,邮编:071003。或将扫描件电子文档发送至以下电子信箱:。
经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合格后,通知申报人参加培训与考试认证。
五、复训认证人员报名
(一)参加人员
已取得电力行业仿真培训高级指导教师培训合格证书需复训认证人员。
(二)申报
填写报名表,提供一寸照片2张,高级指导教师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取得高级指导教师培训合格证书后的培训工作总结。将上述材料于9月25日前, 寄往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动化系(以邮戳为准),或发电子邮件。
六、费用
每人交培训认证费 1800 元,培训期间统一安排食宿,食宿费自理。
七、其他
(一)陕西电力职工培训中心乘车路线
1.火车站:乘坐13、231、240、105、42、511路公交车到安仁坊下车,步行至电专燃管楼;
2.咸阳国际机场:乘机场大巴至钟楼美伦酒店,步行至钟楼,乘坐4、15、11、K605路公交车到安仁坊下车,步行至电专燃管楼。
(二)联系人及电话
华北电力大学 彭学斌,0312-7522051,13803120606;陶 哲,0312-7523363,13930805790;马少华,0312-7522164(传真),13785435421。
陕西电力职工培训中心 张丛麟,98474-9082,13096901660,029-81009079(传真)。
一、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深化培训管理改革
针对当前教师培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的重项目设计、轻整体规划,重统一培训、轻教师选学,重短期学习、轻持续提升,重学时认定、轻结果应用等问题,各地要以大力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培训课程,积极推行教师培训选学,完善培训学分审核认定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学分转换与应用机制,深化教师培训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国家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地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层、分类、分科建立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对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培训课程赋予相应学分。培训课程分层应以教师发展阶段为基础,以能力诊断为依据,根据教师年度发展和周期性发展需求,进行递进式设计,推动教师持续成长。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培训机构研发培训项目与课程、教师规划职业发展和进行培训选学要将培训学分标准作为基本依据。教师参加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确认的教研活动,可纳入培训学分。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行教师自主选学,支持教师自主选择培训课程、培训机构和参训时间等。
二、分层提供教师培训课程,强化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教师培训学分标准,分层制订教师培训规划,明确培训核心课程,为培训机构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发系列化、周期性的培训课程提供依据。培训机构要重视培训课程开发,科学制订培训课程建设计划,着力提升培训团队课程研发能力,努力提供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系列化培训课程。教师要制订个体发展规划,通过能力诊断,明确所处发展阶段和培训需求,提出培训选学菜单,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订培训规划、设计培训项目、遴选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绩效评估提供依据。中小学校要制订校本研修规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校本研修项目、开发校本研修课程,着力解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本研修规划设计及实施成效的审核评价。
三、建立教师培训学分认定规范,实现学时学分合理转换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科学确定教师培训学分结构体系,明确学分总量,提出国家、省、市、县、校等不同级别培训以及教师自主研修的学分比例要求,规范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服务。合理制订培训学时与培训学分转换办法,应体现培训级别和学员学习成效差异,培训级别越高学时的学分值越高,学员学习成效越好同一培训学时的学分值越高。一线优秀教师承担培训任务应按照培训级别不同折算相应学分。
四、严格教师培训学分审核认定,规范培训考核评价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遵循“中小学校申报、市县审核、省级认定”的流程,规范教师培训学分审核认定程序,确保认定结果客观有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及时将学员参训情况及学习成效反馈至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或所在中小学校。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教师培训档案,记录教师所学课程、学习成效和学时学分等关键信息。中小学校按相关要求定期申报教师培训学分,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年度进行审核,并将结果反馈教师所在中小学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周期对教师培训学分进行认定,并将结果反馈市县。
五、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记录和存储教师参加培训与自主研修的成果,支持培训学分的查询、累积和转换,为高等学校认可培训学分,纳入学历教育提供服务。支持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通过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等方式,建立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衔接机制,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拓宽教师终身学习通道,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各地要遴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展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试点工作。国家结合“国培计划”实施进行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试点。
六、强化教师培训学分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要将教师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学校考评和教育督导工作相结合,推动地方和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激发教师参训动力。严格落实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必备条件,每个注册有效期内,教师须完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培训学分,方能注册合格。将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必备条件。将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和县级教育督导的指标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学分监测与通报,分级落实监测责任,及时年度和周期监测报告。
七、推进教师培训学分信息化管理,提升培训管理效率
各地要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教师培训选学、学分审核认定、学分转换和学分应用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平台应具备“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功能,为教师便捷有效选学提供服务;实现培训学分申报、审核、认定、查询一站式服务,便于学分认定管理;为每位教师建立培训电子档案,为切实推进培训学分应用提供依据;建立培训学分银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互联互通的学分银行体系,支持大数据管理,为培训学分的累积、转换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根据安阳市商务局《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员商务信息服务知识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农民增收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今天, 我们将对全县 进行为期 天的 集中培训。我代表**,向大家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大家即将投身到此项工作中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就搞好这次岗前培训,讲几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略
二、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依托远教系统开展商务信息服务工作的背景和意义;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新农村商网》功能介绍;《新农村商网》网络版和TV版浏览、过滤、下载信息和上传、本地信息的操作办法及上网对接方式;终端站点开展商务信息服务工作流程、相关规章制度;站点日常维护及故障排除等。
三、学以致用,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同学们,为办好这期培训班,
专门拨出了培训专项经费,让大家免费接受培训。同时也进行了充分准备,在课程设置方面费了不少心思、做了大量工作。希望大家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努力争当“三个模范”:
一是要争当勤思好学的模范。大家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端正学习态度,坐下身来,静下心来,把宝贵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在搞好学习培训上,刻苦学习,认真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获,为胜任岗位、干好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要争当严守纪律的模范。本次培训,不仅是一次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的集中培训,也是一次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强化训练。培训期间,大家一定要强化纪律观念,自觉服从培训安排,严格遵守培训纪律。培训期间,所有学员不得请假,不得擅自离开,不得缺席每节培训。同时,还要注重交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大家共同交流,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要认真思考,积极讨论交流,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实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三是要争当学以致用的模范。大家要坚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紧密联系农村基层实际和自身思想、工作实际,搞好学习的消化吸收,努力把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本领,使学习培训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知识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一、教育知识管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管理学领域首次提出了知识管理这一概念,其核心理念为对各类知识的分类与转化。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of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即事实的知识(Know-what)、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Know-why)、如何去做的知识(Know-how)、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Know-who)。[1]其中,前两种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即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知识;后两种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即经过长期积累而得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2]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应用,逐渐引发了教育领域的重点关注。学校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知识的发源地与动力源,是最为典型的可适用于知识管理的领域。教育知识管理为一种教育知识管理视角,是以各类教育知识作为文化资源,以知识或知识活动作为教育组织的核心财富,对知识的获得和继承、知识的学习和使用、知识的发展和传播、知识互换和教育组织内部知识的分享结构、知识水平与能力的增加进行管理,以发挥个人、团体乃至整个教育组织的智慧,从而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谋求生存和发展。[3]
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为动态过程,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持续的学习-思考-探究模式,不断丰富和升华其专业知识和专业结构。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即基本知识素养、专业知识体系、教授知识及研究学习能力、积极上进的个人情感和高尚的品质。现代社会中,新一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持续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不断拓展与深化,随之而来的是各类信息和知识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的爆炸性增长。在此背景下,具有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其中的知识精髓,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对广大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代社会提出的复合型教师观,不仅要求教师从传播的角色向教育合作者积极转化,而且还要具有研究能力,具备对工作的反思和探索能力,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4]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成长一度具有“自然成熟”烙印,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环节完成新教师的自发成长过程。为了实现教师专业的科学发展,当前中国采用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在职进修等方式为辅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然而,目前教育培训一般以技术操作类为主要内容,片面地注重教学技能和技法的作用,忽视了实践在教学过程起到的不可或缺作用,使得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对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作用极其有限,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在上述基础上,通过教育知识管理思想的引入,改善中国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显著的创新性。
三、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管理
第一,个人知识库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根据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信息化教学对教师个体的各类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个人知识库以整理容纳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汲取的有价值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第一要务。在此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通过自主总结学习,又可以利用培训学习等途径完成知识库的建立。此外,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来获得各类富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也是有效途径之一。经过对个人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后,教师先建立知识地图,随后形成知识架构,进而完成个人知识库的建立。第二,个人知识共享与交流。个人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在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显性知识,从而充实个人知识库,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而且可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通过与其他人员的积极分享,最终实现知识的外化。通过上述交流与分享,教师自身可以达成汲取新观点,获得新思路,感悟新知识,增加并丰富自己的知识库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作为新兴的网络交互式技术,博客、虚拟学习社区等手段,可以实现教师个体间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并且创造了自由、开放的学习交流环境。第三,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根据知识转化理论,通过教学实践完成知识应用,可以获得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经验,完成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积极转化,最终加速知识的内化进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自身经过观察、体验和反思,不但可以获得其他个人的隐性知识,还能够把自己的隐性知识传播给他人,从而通过上述双向过程,完成知识的社会化,并实现知识的价值特点。
参考文献:
[1]张红岩,张军辉,张新明.教育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43-45.
[2]葛萱,张新明,王清.教育知识管理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35):227-228.
[3]王继新.教育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2005(1):4-6.
将智能搜索知识系统的引擎引入图书馆管理,以知识创新作为主要的目标,运用图书馆智能检测系统搜索新知识,重新获取和重新组织、传递、开发和利用,达到有效的资源重组,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服务。运用“知识元”的服务当前知识,发挥知识资源贮备的作用,体现知识管理和知识元的主要作用,服务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图书馆被赋予“知识的宝库”的荣耀,承担着知识管理的重任。2010年,国际图联由60多个国际组织组成“世界知识合作联盟”,标志着国际图书馆界全面参与了知识管理与服务。图书馆知识管理有以下特点:
1.客观知识也称显性知识,便于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和共享。这些知识主要是以文献或数据库的方式存在,也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
2.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公益性机构,其管理知识旨在为社会、团体或个人营造学习和创新知识的环境。其馆藏知识内容广泛、可以提供知识服务的公共性,不存在知识的垄断,人人共享知识。
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导航功能。图书馆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的分析、筛选、集约等处理,实现对知识的有序化、结构化和系统化管理,建立健全知识体系,以及整体的架构。为知识导航起到稳定的作用。
4.图书馆主要的知识管理效益表现在间接的管理图书馆知识。主要是来自于接受和积累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启迪智慧,激发创造灵感。通过知识管理,实现知识的流动、增值和创新。知识管理的效益表现为间接性和潜在性。
5.图书馆是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需要具有专职知识人员进行管理,专业的知识管理服务部门,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需要进行有序、全面的系统化学习,知识资源是主要的架构也是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他们主要是收集、编目、分类和传递知识。他们不仅善于掌握用户对知识的需要。还将用户的管理作为主要的管理项目。“图书馆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它肯定会在信息时挥前所未有的中心作用。”
二、提升图书馆管理方式
(一)加强知识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
提升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实施管理项目时,图书馆不仅需要转变管理观念,还要转变改革管理的服务模式,运用现代技术,将管理作为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对知识进行采集、加工、交流、传播和共享,实现知识一体化的转变、将应用管理和创新管理作为主要的模式,推动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和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科技创新。
(二)创新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
图书馆不可能收集齐全所有的文献资源,应该根据读者的具体需求,调整馆藏内容,提高馆藏质量,实现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实现电子印刷型和网络型的电子架构,实现资源互补,形成馆藏特色。主要是加强原文传递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根据读者和学科的需求,有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完善文献资源的补充和补全。对文献资源进行优化、将组织架构和专业的集成作为及时的文献管理方式,主要是将组织、集成,及时、准确、高效地向读者提供服务,资源服务的主要原因是建设数量较多,规模较大的质量好的环境发展方向。环境发展主要是建立资源号,数量较大的质量型模式的管理,主要是注重质量和数量的变化,将个体和整体不断的统一完成整个环境发展的主要作用。
资源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馆舍面积、阅览面积、设备、藏书量等指标,通常受制于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和财力状况。现代图书馆管理的评价逐步侧重于文献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甚至是读者服务范围、功能、效果等主要指标。将管理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从馆舍,设备,图书期刊进行全面的管理。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馆舍服务。将工作的重心从对馆舍、设备、图书期刊的管理转向对读者和馆员的关注和管理,通过管理内容和将新的管理方式创新,提升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
(三)促使图书馆向知识管理型转变
传统的图书馆需要进行信息维,为统一的管理目标,将核心任务作为进馆的文献资源。揭示其内容或将主要的表现形式的数据表现出来,将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提供给读者检索利用。实现采编部门的职能,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图书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学者戈德曼提出了“图书馆学新七律”,即:1.图书馆服务主要是与人类文化素质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将图书馆管理规划进行全面的发展;2.掌握知识传播方法;3.明智地选择和利用科技手段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4.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5.尊重过去,开创未来。这些变化使图书馆由信息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由序化数据变为序化知识。信息开发部门也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部门,图书馆质量评价标准主要是将收藏品转化为主要的利用率和用户对知识服务的满意度。
(四)推进读者的服务管理理念,加强馆员教育培训管理的理念
根据读者对知识增长的需要,为图书馆提供优质的服务。甚至是出现两者的矛盾日益突显。馆员的整体素质将会成为制约知识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图书管理资料的保护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选择合适的馆员非常重要。建立健全知识管理型图书馆需要建设一支具有知识型、学习型、创新型的强有力队伍,主要是为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提供人力支撑。馆员不仅需要承担知识管理技能,还要更好的为知识服务提供保障。也是为用户的教育力量提供中坚服务,建立教育培训的中坚力量主要还是让馆员管理好信息知识,传递好馆员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培训出优秀的读者,不断完善知识构建的重要性,为图书馆更好的服务。完成构建知识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更好的为图书馆服务。知识管理主要是提升图书馆整体的管理水平,将图书馆建设成为真正的知识宝库,加速知识的创新和更新速度,建立新型的图书馆。
三、结语
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对被教育对象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经验等展开咨询、策划、教育和培训。
教育培训市场是一个诱人的大蛋糕。德勤的《教育培训行业报告》显示,中国的教育培训市场2009年市场总值约为6800亿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9600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创业者扎堆教育培训。而经过一轮跑马圈地,一些初具规模或拥有某项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近三年约12家行业领先企业共获得6亿美元的投资。
商业模式推荐
吴天胜
上海复盛教育机构
年轻的世界记忆大师,两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创业项目:中小学记忆力培训教育
项目阐述:上海复盛教育是一家专门从事记忆力培训的专业权威机构,原理是结合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合中国的国情,使用左脑和右脑结合的技术。抛开传统死记硬背的方法,最终把记忆法、心智图和创新思维等系列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目前针对的顾客群是九到十七岁的中小学生,快速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
头脑风暴
Q:“怎样寻找到客户?”
A:“寻找客户的途径包括媒体宣传。到学校附近通过免费讲座进行推广等。”
Q:“关于这套记忆力培训的方法有没有对其实行知识产权保护?”
A:“没有把具体的方法变成文字性的东西,存在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危险性。”
Q:“为什么目标客户只是青少年?”
A:“现在孩子的父母,不管是职场精英还是企业高管,他们都意识到孩子现在能学会并掌握的能力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Q:“会为老年人提供记忆力培训课程吗?”
A:“曾为一名七十多岁的退休教师进行过记忆力培训,他能在五分钟内把一副扑克牌记住。现在也有这样的构思。市场也有类似的运营模式。”
唐梅/整理
同行业人士点评
丁健 金沙江创投基金合伙人
“很多业内人士把教育行业和衣、食、住、行、医并列,因为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中国的教育产业走向市场化是不可逆转的,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新毕业生,以及1000~1500万农业户口转向非农。蓝领工人技巧培训新增人口1200万,都需要就业培训,职业教育需求巨大。”
[论文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正在对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方式提出挑战。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
理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改革的趋向是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为指导,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管理的核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世界范围内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兴起,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正在经历一
场深刻的变革。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大力提倡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但不依法行政及行政质量低下的状况依然存在。因此,分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依此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十分重要。
一、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 我国公共部门缺乏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系统认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人事管理转化而来的,但与传统人事行政差别很大,其本质的区别在于所对应的经济形态不同。传统人事行政是适应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以严格的规制对员工进行管理为主要特征,着眼于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是为完成组织的目标而实行的战术性、技术性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后工业文明的产物,它是将工作人员作为一种主动的资源进行管理,是通过放松规制、开发心智等新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提高个体智能,进而增强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因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具有战略与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目前,我国许多公共部门仍旧习惯于把人事管理过程归纳为“进、管、出”三个环节,把人看作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强化对人的控制,视人力为成本,没有树立为人服务的观念,这与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思想背道而驰。
2. 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如:干部终身制、论资排辈、管理无法制等都得到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行的公务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尚不健全,竞争未做到法治化和制度化;激励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业绩评估、考核的标准难以确定,缺乏现代化的绩效评估方法及技术,同时统一的工资管理体制和工资标准缺乏灵活性和激励功能;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3. 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不足
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组织成员的培训没有统筹考虑,缺乏学习氛围。我国当前公务人员的学历、知识和技能结构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公共部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深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机制改革,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公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对策
1. 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系统认识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对于一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公共部门为外界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管理,必须依靠人力资源。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组织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重视人的作用,把行政管理人才看作是能带来直接效益的资本,给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带来全面更新。传统人事行政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着质的区别。传统人事行政所依托的理念是规范、管制;而人力资源管理所依托的理念是发展、创新。人事行政的理论是以古典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为知识背景、运用常规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传统理论;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则是以现代行政管理学、资源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信息科技等为基础,运用知识管理方法,依靠信息技术作为平台和手段装备起来的全新理论。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公共部门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未树立,因此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学习与认识十分重要。
2.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引入规划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一致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取得更好效率和更高业绩的最强有力的管理工具之一。在诸如工作设计与分析、绩效考核与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将有助于建立更富有成效的公共管理组织。公共管理组织在进行工作设计时,应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可以通过机械型工作设计法来降低工作的复杂程度,也可采用激励型工作设计法鼓励成员的创新。通过强调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方式来提高工作的复杂性,增加工作内在的吸引力,使得成员更有兴趣来完成工作,必要时在组织内部实行工作轮换制,为成员提供交叉在职培训,从而了解更多不同的工作,减少成员的不满,增加成就感。
3. 建立科学的、适合国情的职位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是以职位为基础,通过职位分析来确定职责、权限、任职者资格等要素,形成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建立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种分类制度的优点在于对各项职位要素都有明晰的规定,不足之处在于静态的职位描述缺乏灵活性,只强调人适应职位要求,而忽视人的能动性创造力,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先进方法,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公共部门的科学的职位分类制度。
4. 加强教育培训,实现知识管理,努力塑造学习型组织
21 世纪的公共部门必须拥有学习精神,实施文化创新,建立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学习型组织,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公共部门应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改善公共部门从业人员的专业结构,使其合理化、科学化。通过教育培训,使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在挖掘潜能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其政治觉悟、道德品德、法律观念,有效地开发创造性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