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居住社区;公共景观;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为实现居住区景观空间的合理化设计,设计过程分为前期调研,设计策划,具体施工维管。而设计应该满足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就应该本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原则,实现人本关怀,为住区居民提供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居住区空间景观是城市空间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大多数城市交往空间一样,具有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人群行为,生产生活方式,民俗宗教)以及空间属性(围合朝向)。[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需求已从仅满足最基本的住宿生存发展到强调住宅成套、从仅关注社区内部居住环境发展到重视社区外部的周边环境配套、从仅享受私有性的家庭氛围发展到重视公共性景观的形式、功能与品质。
2 居住区外部公共空间的特点
2.1 公共性
居住区外部空间是一个居住区或一个组团内部人员共同使用的场所,向所有居住在附近的人开放,虽然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但居民应该在其中自由的交往,交流与互动。
2.2 多元性
居住区中,单体建筑――住宅提供人们庇护场所,其群落间隙――居住建筑所围合的外部空间――景观空间,则让人们或行或止,动静各异的从事交通、交流、休息、锻炼和嬉戏等各种户外活动;另外,在同一场所,人们在其中的活动目的各异,逗留时间长短不同,行为丰富多彩,这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活动场所的多元特性。[2]
2.3 生态与人文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小区规划不单是小区功能、道路系统等较多单一意义的设计,更是小区生态与人文的多重含义的综合设计。
3 国外居住区发展的特点(以德国为例)
3.1 在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
在欧洲国家,住宅一般为私有。其形式、风格、装饰色彩和特点等等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面貌。同时由于体量、形式相仿,房屋之间也共同构成了生动、活泼的居住区环境景观。即使在大面积统一兴建的住宅区中,也十分注重建筑形体的组合和建筑立面的变化。(图1)
图1 建筑风格体量各有特点
3.2 室外空间的灵活性
居住区室外空间是由居住建筑围合而成的,是景观设计所依附的场所。德国居住区内建筑规划布局灵活多变,也构成了多种形式的室外空间,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产生了变化丰富的景观效果。
3.3 环境景观的生态性
德国住宅区中重视保持自然环境的本色,充分利用地形和当地植物等来营造环境景观,避免过多的人为因素而改变居住区的自然环境,并强调利用自然环境调节居住区微气候。[3]
3.4 景观设计中先进的技术性
设计人员和开发管理部门都十分注意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以保证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景观的超前性,特别体现在新型生态技术和生态材料的应用上,并将各类基础设施与环境景观设计相结合,塑造出有特色的室外空间和景观。
图2 显著地民族化特色
3.5 景观设计的可参与性
德国景观设计中环境的可参与性主要体现在设计和决策过程中,居民可以直接参与并提出意见,如举行听证会,设置民众信箱,广泛接受居民意见,使环境景观的建设更符合居民要求。
3.6 设计风格的独特性
德国景观设计的风格历来具有一定的特色,从形式上看,抽象的纯粹的几何形式与自然、自由的风景结合在一起,使环境景观既具有自然风景的活力与动力,又赋予景观以意义和秩序。
图3 风格独特的犹太建筑
4 国内居住区发展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建设进程加快,许多居住区拔地而起。而这些居住区档次良莠不齐,带来了各种问题。与此同时,开发商为了牟取利益,忽视人的生活需求,如片面追求绿地率,忽视生态环境的营造;缺乏户外活动场地,或场地的位置选取不佳,利用率很低;北方大面积引水,忽视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得不到良好的持续性景观。现以青岛市城阳区万科城市花园为例,剖析新时代我国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现状。
4.1 公共性景观的实用性缺乏考虑
只重形式,缺乏对人在场所中活动的行为体验和心理感受的仔细推敲,或只是将景观小品、设施放在那里,而不去想到底有多少人使用它,喜爱它。花费重金和人力打造的活动场地,看似很华丽,其实并没有充分实现它的功能。
4.2公共性景观的设计单调
公共性景观在于提供给人一个户外活动、逗留的场所,不仅要求舒适,安全,还要便于赏景,美观丰富。小区景观的设计在图纸上往往表现的美妙绝伦,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由于缺少对细节的考虑,图纸上大尺度花哨的平面布置,现实中的装饰美化效果并不理想。
4.3景观设计重平面忽视立体
如果只重视景观平面的规划设计,忽略立体,那么该设计的实际效果就极可能索然无味,合理的景观规划应摒弃华而不实的大范围的平面构成,以满足功能为基础,将立体设计与平面布局有机结合。例如,设计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必要的可进行人为塑造)来塑造多变的、具有趣味性的空间,也可以利用树木、建筑小品、花架立体绿化等造景元素来塑造立体效果[9]。同时,立面设计也应考虑到动态的视觉效果。
5 改善的措施
5.1 设计者从居民需要出发
小区的景观设计必须要结合小区周围环境的特点,突破传统围墙式设计,涉及更大的范围[8]。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中心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居民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并时常以小区中普通居民的身份和视觉角度来审视和修改自己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才能具有和谐之美[5]。
5.2 注重人文气息的展现
小区设计以人为本,自然不能不以人文为背景。应该多在景观设计中添加人文因素,让居住环境中不仅具有良好的硬件设施而且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人文气息包括多种方面,可以展现地域文化,传统习俗,也可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思想道德文化熏陶等。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如在与自然环境结合的前提下,注重时代特征的彰显,典型情景的再现,历史文脉的重组等。
5.3 请居民监督,发表意见
居民是小区的主人,在小区环境设计时应该主动邀请小区居民参与设计,听取意见,不但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加强小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更加热爱小区,自觉维护小区的环境,有利于小区的长期管理和发展。
6发展趋势
6.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均能享受这些共享资源[4];其次要营造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具有归属感的良好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
6.1.1 充分发挥场所特性
通过社区中细节的营造加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形成稳固的文化联系网络。比如通过空间的重组建立起场所感,追忆场所记忆;通过元素符号化,运用简洁的形式直观的表达间接的意义,以及将单个景观符号重新组合等手法,使传统形式得以再生。
6.1.2 院落空间为居民提供不同的空间层次感
社区庭院不仅为居民提供公共的开放空间,通过院落的围合与开敞,还能形成半私密与私密空间,户外私密空间是家庭室内空间的延续。这样是住户从室内到室外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私密逐步走向开放,建立有节奏的空间序列。
6.2功能设施景观化
对于小区景观,人眼所能达到的区域都应该是和谐美观的。有些功能性构筑物如围墙,挡土墙等在满足其功能的同时,应该积极利用起来,让其为小区景观的美化出一份力。正所谓景观设计是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为满足其多义性的目标,应遵循集约化的原则,营造复合性景观,用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6.3注重创设高程
居住区的高程变化可以产生有趣的景观效果,使层次更为丰富。对于原有地形就有高程变化的基地,需要在规划中因势利导充分利用[6];对于较为平坦的基地适当地进行一些土方调配,有意识地在高程上寻求一些突破。
6.4未来绿化的趋势
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室内绿化等逐渐成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内容之一。底层架空造绿,将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用于绿化和户外活动,是现代生态住宅的发展方向。通过调查研究,最大限度的合理绿植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优化,实现生态效能的整体提升,最终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性景观环境。
6.5人文营造是重中之重
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区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设计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空间承载记忆,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包括生态与地域(如气候、地貌、植被、乡土材料等方面),建立起场所感,同时艺术的表达历史,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创造历史,在更新的过程中发展景观环境文脉。
结语
总而言之,营造居住区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大树、水体及人文景观;尊重艺术创作规律,追求建筑、园艺、建筑小品和设施等的和谐一致,同时又各有侧重;要经济实惠,低维护,安全可靠;要有主导姿态,而非人云亦云,同时贯彻居住区设计之始终,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规划与建筑的设计,拓展成重建其中的场所次序,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的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鲁山,居住区环境设计.住宅 科技 .1998(10)
[2]李汉飞,环境为先巧在立意-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国园林.2002(2).
[3]姚永正,中国园林景观[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4]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邓述平,王仲谷,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6]王受之,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张吉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
[10]刘少宗,见习园林植物[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生态学;可持续;居住区;景观规划
一、目前的居住区景观规划现状
随着居住小区的发展,经历了以建筑为主外部环境为辅的模式开始,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使居住区景观设计从数量转向质量,从外观转向内涵,从简单的环境设计转向生态优先的可持续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历程。虽然目前居住区景观设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存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盲目抄袭、设计程序不科学、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掠夺外部资源等问题。而且现有的分区模式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封闭式小区导致社会隔阂、城市场所的丧失等。这些问题超出了一般居住区规划的范畴,必须放到城市、区域的层面,也不仅仅是建筑师、规划师以及景观设计师所能解决,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变革方能实现。
二、生态景观规划与住区生态景观规划的探讨
正如景观概念一样,景观规划对不同人来说也有不同的理解(Sedon,1986年)。但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是:景观规划是在一个相对宏观尺度上,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Steiner、Osterman,1988年;Sedon,1986年;Langevelde,1994年)。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我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麦克哈格,1969年)。它是一种物质空间规划(Physical Planning),它有别于其他三大规划流派(包括社会、公共政策和经济规划)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它的空间特征。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的景观或生态系统。既然景观是个生态系统,那么,一个好的或是可持续的景观规划,必须是一个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的规划( Sedon,1986年;Leita、Ahern,2002年)。生态学与景观规划有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生态学更关心分析问题,而景观规划则更关心解决问题。
三、“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在住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1.“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与城市住区规划
景观生态学自产生至今,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复合种群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渗透理论等,它们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在这些理论当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就是“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组成单元称为景观单元,按照各种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要索分成三种类型: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与基质(Matrix)。“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就是通过建立斑块、廊道和基质这一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来对各类景观进行研究。景观生态学通过运用这一基本模式来探讨各类景观是怎样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所构成的,并且定量、定性地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空间关系以及这些元1素在景观中的运动对景观有什么影响。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可以视为“基质”,而城市住区可以视为一种“斑块”。在景观生态的斑块设计与规划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边缘效应”的体现,应该使城市住区成为城市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可以互相作用,相互渗透。
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分区控制性规划中,应该注意城市住区所在位置与其周边地区的联系,尽可能使居住区绿地与城市线状绿地衔接,连接成连续性开放空间或绿地。另外,在住区规划中,要注意对住区边界的设计,不能简单地用栏杆、围墙等人工景观元素将城市住区用地生硬地割裂开来,而是通过自然要素的渗透和建立“柔化”边界等手法,将住区边界设计成一个“缓冲带”,在城市住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一个良好过渡的同时,也使各类的能量、信息和生物流能顺畅地与城市外部交流。
2.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的城市住区景观规划
(1)基底——绿地系统
以往城市住区设计往往先设计建筑以及道路等人工设施,俞孔坚教授提出的“反规划”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以自然生态空间为基础,在保护人和自然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设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活动的相关设施与空问。在这个基础上,绿地系统为主体的绿色空间可作为整个住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基底。自然系统的连续性是保证系统本身能够自我调节、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应该促进居住区绿地形成一个具有较好整体性与连通性的完整系统,结合居住小区的功能要求以及气候、地理特点,设计一个“以自然为骨架”绿色开放空间系统,通过各种植物廊道将小区内中心绿地各组团绿地连接起来。在此基础上布置包括建筑在内的其他景观元素。
(2)斑块——公共空间和建筑基底
斑块在外貌和性质上与基质有明显的差异,并且是非线性的区域。城市住区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作为异质性景观元素,主要为人类活动区域,可以视为住区景观系统的斑块。注意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边界过渡作用,以自然或流线型的种植软化边界生硬的边角。此外,也应该保证斑块内部能量、物质的自然流通,因此,斑块的周边应该开放,允许足够空间保证斑块间的相互渗透,注意“软质”和“硬质”空间的比例和合理搭配。
(3)廊道——道路系统与指状绿地
在城市住区,道路连接各个建筑和公共空间,同时分隔自然空间,扮演廊道的角色。在住区内提倡良好的步行系统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在道路与绿化系统,特别是带状绿地、溪流交接的地方,设置涵洞或者桥粱,使其成为生物廊道。控制步行道路的宽度,路面设计避免水泥或者柏油路的铺装,而是选择渗水性强的嵌革砖或者其他铺装。重视道路两侧绿化,设置林荫带,行道树采用树冠较高的乔木;乔木下部种植绿篱,特别是东西向道路宜形成立体的绿化格局,减少噪声的影响。
指状绿地是指通过带状绿地将住区的组团绿地与中心绿地连接成片,犹如中心绿地伸出的手指,而指状绿地与道路系统作为两组不同的廊道系统,互相渗透包容,在交接处采取立体交叉的模式,尽量减少道路对指状绿地的干扰。
四、居住区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居住区景观是为人而设计、创造的,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应当“以人为本”,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要出发,。使居住区景观具备一些基本特征。
在建设部试行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中,认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2.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3.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5.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五、居住区绿地案例——以北方某住宅小区绿地景观设计为例
1、项目概况
某居住小区形态在平面上呈矩形,园内地势平坦,建园之前为农田用地,该区总用地面积10.76hm2,兴建住宅12728户,规划绿地面积约6.16 hm2。
2.设计构思
(1)营造整体和谐生态环境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是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整体和谐生态环境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住宅小区环境作为典型的人工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现有的空间环境,使场地地形、地貌与环境有机融合,丰富植物景观层次,增加植物绿量。多用环保材料造景,使人感到,虽处城市,但如身在山林之中,从而创造“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
(2)景观元素多元化
已建成的小区环境设计可以概括为种花、种草、种树,景观单调。在本案设计中,要满足居民全方位生活感受,结合功能和观赏要求融人其他景观元素,如生活雕塑、喷泉、文化柱、置石等园林小品,结合设计主题,强调民族元素应用,把中华民族心中吉祥物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如“麒麟”雕塑、“千年龟”雕塑等,使园区景观丰富多彩。
(3)植物种类的多样化
小区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在遵循因地制宜的前提下,以乡土植物为主,同时选择了观赏效果佳的外来植物和珍贵稀有树种,这些植物已在该地区引种栽培超过3年,表现良好,如叶色金黄的金叶榆、节水性色带植物金叶莸、三季繁花不断的欧洲玫瑰,彩叶灌木紫叶矮樱、红叶碧桃,花期较长的宿根花卉如福禄考、等,通过这些植物的配置,极大提升小区景观品位,同时也丰富了小区植物种类。
(4)强调空间的变化
小区绿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平面的规划设计上,而要充分利用造景元素创造变化多端的空间,这样才能营造出不同性质和特色的空间,如开敞的、封闭的、半封闭的等。空间的营造适合人的尺度,围绕园林景观适当安排健身、交流、休闲、观赏的生活空间,并辅以人性化、趣味化的休闲活动设施。
3.植物设计
通过乔、灌、草相结合,创造层次错落、季相有序、色彩对比、疏密变化的植物景观特色。总体上形成以下特点:
(1)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利用乡土树种
本区内运用多种乡土树种,如国槐、白蜡、馒头柳、旱柳、牡丹、连翘、榆叶梅、樟子松、祁连圆柏、圆冠榆、红叶李、香花槐、火炬树等。行道树体现地方特色,主园路行道树是国槐,次园路为了体现“一路一树”风格,行道树分别是圆冠榆、馒头柳、垂柳,白蜡等。小路为了便于儿童识别,采用不同花灌木栽植。
(2)注重外来树种引种配置
如乔木栽植了金叶榆和美人梅等。花灌木栽植了紫叶矮樱、欧洲玫瑰、海棠、红叶碧桃等。色带植物栽植了金叶莸等。
(3)体现植物观赏性
注重植物不同观赏特性应用,选用观姿、观叶、观花、观干类树种。种植观姿树种,如樟子松、杜松、云杉、垂柳、落叶松、千头柏、刺柏球、国槐、白蜡等;观花植物如榆叶梅、月季、牡丹、黄刺梅、珍珠梅、丁香、欧洲玫瑰、海棠、碧桃等;观叶植物,如元宝枫、金叶榆、红叶李、金丝柳、火炬树、美人梅、红叶小檗、紫叶矮樱、金叶莸等;观干植物,如红瑞木、龙爪槐、大枝垂榆等。
(4)色彩搭配丰富,突出主调花卉种类,注重攀援植物的运用
按构景、构图原理及植物色相变化,布置植物风景群落,如火炬林、樟子松林、云杉林、紫叶矮樱林、红叶李林、杜松林、丁香林等;利用多种观花灌木和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构成色彩缤纷的花坛、花带及花地景观。采用牡丹、月季、地被菊、福禄考等植物为各区主调花卉。为了增加整个绿地的绿化面积,除了采用平面绿化,同时采用五叶地锦、藤本月季和金银花等进行垂直绿化。
(5)植物配置方式多样化
根据绿地的布局形式,植物的配置果用自然式配置方式如丛植、群植、疏林等与规则式配置方式如对植、行列植、绿篱栽植、模纹栽植等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问题、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房地产的景观设计与施工和其他的园林设计不同,居住区的绿化比其他的园林设计更加重要,居住区的绿化要考虑到环境、人文风俗、房地产设计的风格最重要的是景观的便民性,不能只考虑景观的美观不考虑人们做事的方便性。如今人们购房对房地产的景观更加的重视,人们购房更加的注重楼盘的整体,优美的景观能够使楼盘的价格有相应的上升。房地产的设计以及施工人员要了解历史,结合实际,为房地产创造高品质的景观绿化。
二、房地产景观现状分析
2.1批量生产导致缺少特色
在园林设计这一行业引进了很多读的新兴技术,还有很多的辅助分析的软件让园林的设计更加的方便,景观的设计慢慢的向着科技性的方向进步了,这样的状况让设计的周期也大大的缩减了。但是电脑的软件设计是根据建筑进行标准化的绘图设计,这样的作品缺乏新意。有的设计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整个设计过程就像是工厂生产配件,这样的批量生产导致了设计缺乏了个性化。
在国外的景观设计中,有好多设计是设计师们徒手完成的,这样的设计具备设计师的特色,更加的人性化,考虑更加周到,这一做法值得如今的设计师们学习。
2.2景观设计流程的缺陷
就目前来讲,景观的设计与施工都是在房地产建筑设计与施工的后面完成的,景观设计师根据建筑的规模和形状,对环境进行修饰,让房地产更加的绿色和美观。但是由于景观的设计和建筑的设计不属于同一家公司,设计的时间不同,并且没有响应的沟通,有可能会产生一些矛盾。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景观设计应该参与到建筑设计中,让建筑的设计与景观的设计同时进行,如果出现分歧或理解错误,可以提早的解决。景观的设计与建筑的设计同时进行还可以进行总体规划、建筑与设计协调进行更好的表达出规划设计的总体构思。
2.3景观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有一些开发商,为了谋求利益,要求景观设计出卖点,他们过分的要求景观华丽、有异域的特色,但是忽视了景观的主要功能,景观华丽确实是会显得小区很大气,但是缺少实用性,在小区中见到的只是保安在来回的巡逻,很少见到小区的人员出门活动,这样的景观只是一个摆设,用来炫耀,缺少人气。居民区更加注重的是邻里间的融洽关系、生活气息,小区的景观不能只是用来观赏,实用才是最重要的,让业主们能够享受其中。
2.4景观设计与施工的关系
如果想要创造出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就必须要将景观的设计与施工联系到一起,例如植物的配置工作,景观设计人员要在选苗到现场施工阶段必须要亲临现场,在放样和施工的过程中更是要景观设计人员的现场指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景观设计人员亲临现场能够把握周围的环境,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必须要具备处理现场的技能。但是目前的现象是,景观设计与施工是完全脱节的,景观的设计师不愿意到工地进行现场的指挥,缺乏主动性,导致在景观的完工后存在很多的遗憾。
三、房地产景观的发展原则与发展趋势
3.1发展原则
3.1.1人性
上面已经提到了,居民区是一个家,是业主们每天生活活动的地方。居民区的设计应该从人的活动和最基本的居住条件出发,而不是任何其它的形式。
3.1.2生态
目前人心向绿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居住区的整体的房前屋后的环境,首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绿色的环境,而并不应该是一个大面积的活动广场的感觉。人民渴望生活在楼盘中充满着绿色的修饰的感觉,而不是建筑围着一片很可怜的绿化。所以如何在一种有限的空间里边,创造出更大范围的绿化的环境,就是我们景观设计师们的责任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解决的问题,实际上由于周围建筑的包围,完全实现是并不可能的,但是风景园林师可以通过空间的划分、空间的阻隔,道路的分隔以及绿化种植的配合建造不同的空间,让人的视野范围内尽量多的看见绿色,尽量多的看见绿色的自然环境,使人的视野感觉和心里感受是处在绿色的生态环境中。
3.1.3地域的归属感
业主们希望见到楼盘以后,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所以可以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加入一些当地的环境因素,例如在北京设计一些四合院的垂化门和门墩,在小区中加入一些原来熟悉的设计,让业主们有归属感,这样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格,避免我们国家的景观设计都是如出一辙毫无新意,没有地域的风格。
3.2发展前景
3.2.1定位的发展前景
房地产景观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取决于开发商的眼光和景观设计师的能力。在景现行业中有句老话,叫做“三分设计七分施工”,这就需要开发商和景观设计公司的现场控制力要很强。在一些专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有景观专业的“现场工程师”,他们就是代表开发商在工地上进行现场控制的。而专业的景观设计公司,就更加的重视派遣骨干在现场全程跟踪,服务以及监督。现场控制的关键有以下两点:第一就是要严格控制景观效果。第二,要根据预算,严格控制成本。控制好效果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效果达到最满意的程度,控制成本就是开发商在景观施工适当的增加一次性的投入,减少后期的景观维护和维修的费用,所以景观设计要帮助房地产开发商考虑成本的控制,为将来的物业管理考虑后期的维护的措施。
3.2.2风格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地域特色的风格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不同地区的房地产景观相似化的现象将被打破,房地产景观的设计会向着具备不同的地域特色的风格的方向发展。最近几年,由于大型房地产集团在全国各地都进行着开发的项目,他们的房地产景观风格在不同的城市中出现大量复制的现象,导致中国城市的楼盘存在拷贝和仿造的问题。仿造别人的东西是没有太多创造性的。所以中国将来房地产的精品项目就是那些在项目中融入了创新地域特色的楼盘。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风格,将中国各地文化融入到景观中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然后就是绿化配置的发展,房地产的景观设计最主要的就是绿化能力,不仅仅是要求绿化面积大,还要求绿化的种类多,绿化后期的保养也很重要,由于硬质的构筑物会随着时间慢慢的老化变形,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维修和保养,所以硬质建筑物会慢慢的减少。未来的绿化配置中,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景观设计施工是一个综合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和努力,以人性、生态和归属感为发展的原则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景观设计技术能够有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武勇,刘青等.居住区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于守超;孙华凯;张复君;刘娟;;聊城市居住区绿化植物利用现状及调整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关键词:住宅区绿地;整体性;空间形态;景观生态性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7-0028-02
1 引言
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续,是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其环境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居住区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做到:美观、温馨、舒适、健康、节能。
人作为万物之灵,也象其他生物一样,从生物圈中获取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大自然还给人类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人类是不能脱离大自然环境的。居住区绿地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环境,是家的归宿,优美的居住区环境让身处其中的居民得到心灵的休憩。
2绿地景观设计风格定位
绿色植物景观形成居住区环境的母体。确定好居住区绿地景观的风格定位,有利于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个性化环境居住区景观,避免不同居住区环境景观的雷同。绿地景观的个性,体现在基调树种、骨干树种的选择;植物种植形式的确定以及植物组团的塑造上。
居住区绿地的总体布局提倡自然、简洁、整体性强,强调秩序感。使园林景观达到简洁而不单调,丰富而不零乱,从而形成鲜明的自身风格的定位。达到置身其中,心旷神怡的效果。
3 景观的空间形态设计
3.1高程变化
大凡园筑,必先动土。地形起伏构成绿地的高程变化,不仅有利于植被的排水,而且能够拉开植被层次,形成丰富的空间效果,使景观生动而有趣。
根据住宅风水理论,我国地处北半球,因此坡地的坡度一般应北陡南缓,忌北缓南陡或坡度均匀对称。为此,在绿地设计中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基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调配土方,利用竖向的变化,解决整体和局部的高程交接关系。堆土不应该在局部小范围做局促的陡然变化,绿地中坡地的起伏变化应注意整体性,地形起伏变化应舒缓有致。
3.2节点处理
住宅区在住宅出入口、会所地周围以及主要组团内部形成规模不一的“节点”区域。这些区域是交通组织必经之处,也是居民公共交往和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由于“节点”为户外环境中居民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段,所以比起宅中其他空间,这里的布局以及处理方式更加精细。在不同的节点,景观绿化的处理方式上需进行不同层次上的划分,重视实用性,兼顾艺术化的视觉功能。
3.2.1居住区入口部分处理
居住区主次入口的标识设计,可以加强居民的认同感并很容易找到“家”的大门。在植物种植方面,通常会在居住区主次入口集散广场部分种植观赏价值较高的特大乔木,高大挺拔的乔木让住宅区的入口部分格外醒目,可以成为居住区的重要标志,同时浓密的树冠,也提升了住宅区的景观品质。
居住区主次入口的种植应多用色叶植物,如红叶石楠、金叶女贞,以及开花灌木如毛杜鹃、红帽子月季等,营造出吉祥喜庆的氛围。
3.2.2景观的情境性营造
基于对居民生活习惯、活动规律的研究的结果,住宅区组团绿地空间,能够激发引导人们参与休闲,增进邻里间的相互交流,以体现汇聚人气的和谐住区氛围。
植物组团是营造私密空间的最好素材,植物的枝叶能够吸收噪音,组团绿地的设计立足于充分发挥住宅环境绿化的健身娱乐和文化休憩功能,以满足各年龄层次的居民需求。巧妙地利用植物空间布局,使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不干扰影响居民的私密性,以达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
植物的色、香使人心情愉快,平缓紧张心情。住宅区组团空间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组团中树木种植参差,高大的乔木搭配小乔木;大灌木辅以下层的植物模纹,以少量的植株展现气象万千、层次丰富的林带。在我国传统造园手法中,树木常常拟人化赋予一些性格,像松树表示高风亮节;梅花不畏严寒表示高洁;竹子中空表示虚心、宁折不弯,傲雪凌霜表示坚强等等,在住宅区绿地中巧妙运用这一手法,孕育出诗情画意的深远境界,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风格。
3.2.3宅前屋后的绿地空间处理
住宅环境中宅间绿地,是在住宅建筑不同朝向布置合适的绿地宽度,以满足防护、美化和基础种植作用。原则上住宅建筑南面绿地宽度应不小于8m,北面绿地宽度不小于3m,东面、西面绿地宽度不小于2m。
住宅建筑周围的绿地应布置植物模纹,作为基础种植,目的是柔化建筑的线条,建筑物与绿地很好地衔接起来。入户周围基础种植侧重考虑了人行步时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人在行走过程中,视线向下偏离10°,表现为总注视眼前的地面,为此底层设计将特别注意细部处理。如果住宅设有架空层,绿化层次也可以延伸到架空层内。这种在较低视觉内的景观处理到何种精细程度,最能体现整个住区品质所在。
3.2.4围墙边界的植物种植
住宅区的边界绿地种植通常选用高大、树冠浓密的乔木,成行成片种植,以形成足够的绿量,达到很好的生态效果。边界林带能将住宅区掩映在绿树丛中,营造出住宅区的远视风景。浓密的枝叶有吸收尘埃、杀灭细菌、过滤噪音的功效,成为住宅区的绿色屏障。
4 景观“生态性”设计
4.1 植物材料立足于适地适树
绿地设计应优先选择乔木的树种。乔木灌木、地被、草地得配比合理,住宅环境冬日需要阳光,酷夏更需遮荫,为此提倡乔木以快长树为主。乔灌木:草坪(乔灌木树冠投影面积中草坪除外)应以7∶3为宜。住区强调秩序感,应该在植物配置中加以体现,形成层次分明的植物群落景观,绿树成荫生机勃勃,使之成就小区的绿肺功能。
4.2综合考虑光照条件的影响
根据建筑规划日照分析并参照相关分析指标,运用到种植设计中,如在分析植物的日照影响,耐阴、耐阳植物搭配时,必须考虑日照分析、住宅建筑的不同朝向进行布置。
建筑南面种植应能保证建筑的通风采光,选择喜阳、耐旱的乔灌木,注重不同植物花期以及颜色的衔接,尽量延长花期。建筑北面应布置防护性绿带,选择耐荫、抗寒的花灌木。建筑的西面、东面应充分考虑夏季防晒和冬季防风的要求,选择抗风、耐寒、抗逆性强的常绿乔灌木。在住宅南面的绿地里,应该种植落叶乔木以及较多的观花植物,而观花植物通常在足够的光照下生长旺盛,形成花团锦簇的效果。
在住宅北面绿地一般多用常绿的植物,常绿植物即使在肃杀的冬季任然是青枝绿叶,使植物景观也不至于很单调。
住宅的西边绿地中可以种植一些树冠较大的植株,达到挡西晒的功效。
5 景观“时间性”设计
5.1观赏效果兼顾建成初期与永久
景观设计不仅要着眼于建成初期的效果,也要兼顾到长久的观赏效果,住宅区的绿地环境建立一个有秩序的完整的构架。除了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对设计地补充以外,其绿地环境的效果有赖于岁月的积累,才变得有深厚的文化内容和生命的持久。
5.2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设计
植物是有生命的造园材料,植物的枝、干、叶随季节交替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利用植物色彩、形态、味道、结合周边的不同环境, 形成一年四季的不同、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结构。
参考文献:
[1] 吴为廉.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是场地空间环境的基础,它决定着场地空间环境的整体效果,对外部空间环境的品质和热舒适度调控起着重要作用,密度、规则度和围合度作为定量描述外部空间形态的重要参数,是外部空间形态操作调控场地微气候的关键要素奥凯总结了风速一定时,随着城市峡谷的凡何形态参数街道高宽比(ITS WI影响下存在3种形式的气流,即孤立扰流(isolated roughness flow)、相互影响扰流(wake interference flow)和街区密集到一定程度的顶部掠流(skimming flow).博斯曼对美国旧金山中心城区的4个主要街区开放空间的人行高度实测研究,讨论了在中心城区中街区开放空间的太阳辐射以及风场环境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机制.英国的研究报告“城市环境中的场地布局规划:日照使用,微气候和被动式冷却”从场地选址、公共空间布局、建筑布局、建筑形态和景观设计等方面分别讨论了与日照、通风、被动式制冷等微气候调控方法。
自从1963年维克多欧尔焦伊出版了他的启发性著作《建筑设计和场地设计中的生物气候学原则》,各个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包括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建筑师、建筑科学和建筑技术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和发表了在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导则.雷纳·班纳姆已经将建筑视为环境调控的机器,关注建筑中由温度、光电、空气形成的物理环境.吉沃尼的论著《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的气候因素》中评论了城市设计特征对于城市自大气的影响与对夜间气温的影响.迪恩霍克斯在《环境传统:环境建筑学研究》和《选择型环境》中提出“选择型环境”的设计理念,一方面“降低对环境调控的机械系统的依赖,从而减少对白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新的环境调控意识也应努力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挖掘可再生白然资源的潜力.剑桥大学教授贝克和昆·斯蒂摩司的研究中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得出的结果表明,影响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建筑设计其影响因子权重为2.5;第二,建筑设各其影响因子权重为2;第三,使用者的用能行为其影响因子权重为2.如果建筑设计阶段的建筑节能性能差,配上低能效的建筑设各系统,再加上使用者对建筑的高能耗使用方式,那么相对于节能性能设计合理,设各系统高效,使用者节能的行为方式的建筑而言,它将会消耗10倍的能源与碳排放(2.5x2x2=10权重因子)。埃维特埃雷尔等在《城市小气候—建筑之间的空间设计》中把城市气候研究的发现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让建成环境的形式对影响城市小气候的因素做出反应。金叶康回顾了城市居住区建筑群形态对建筑能耗而影响。同济大学的杨峰教授对上海市区中的居住区进行实测实验,发现城市形态和密度指标可以作为调控居住区夏季室外通风的影响因素。
如何在上海高密度城市区中应用这些经验和设计技术导则,仍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整理清晰.第一,夏热冬冷区气候地区条件下,上海典型的高层高密度建成区中的微气候特征.第二,从城市、街区尺度再到场地尺度外部空间形态对微气候的影响机制.第二,场地设计中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操作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对场地微气候进行调控.第四,外部空间形态操作的变量和各变量与微气候特征的关联性.通过场地微气候实测将有助于解析其内在规律,同时作为进一步模拟分析的边界条件.
关键词:人性化;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一、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却只有40多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在居住小区中盛行,但这些园林景观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没有考虑到小区人性空间和功能性空间。
二、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当然,设计一个具有人性化空间的居住区首先必须了解居住者的行为需求,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是为人而创造的,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A·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到精神,有着不同的层次: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归属与爱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劳动安全等需要;爱与归属及自尊的
需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包话对社会交往、地位、传统、文化的需要;自我实现则是人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包括对生命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性风格的追求等等。当然,不同人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并且这种需求随着时间、地点和场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必须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出发,使环境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安全性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日常安全系统、防灾系统、防盗系统等方面。
(二)健康性
居住环境健康性指标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民事行政等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居住环境空气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种有害气体和物质的深度超标。同时,健康性还要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设施、空间配套齐全,满足居民锻炼身体的需求。
(三)舒适性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适,包括各种设施是否以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创造使用的合理,是否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满足人们活动的空间;视觉上的舒适,要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对环境景观特点的认同。
(四)通达性
通达性保障着居住环境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达的可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需求的目标。通达空间的层次决定了通路的性质和等级。私密性强的空间,通路的等级低,交通性弱,通达性也小。
(五)识别性
居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居民要求所处的环境具有识别性,让居民分辨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在空间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方向,进而掌握环境的构成模式和组织规律,以便按不同时间和场合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到达自己想去的位置,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强化识别性,需要赋予外部空间以视觉上鲜明的个性。
(六)领域性
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斯卡·纽曼提出的这个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环境归结为由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四个层次组成的空间环境占有与控制的要求,认为领域在空间上是固定的,不随人的移动而移动。
(七)多样性
多样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要素而产生的,而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空间的创造、设施的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国造园艺术谓之“造园无格、借景有因”,说的就是无需固定的格局、法式,要因地制宜地将景观组织起来,各种景色皆可为我所用。
(八)和谐性
多样的外部环境各要素之间做到和谐统一,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产生冲突和对立。同时,环境构成要素作为实体来构成空间,空间才是主角,各要素需要以环境和谐的整体利益限制自身不适宜的夸张表现,使各自的先后、主次、从属分明,共同构筑协调、统一的环境景观。
(九)连续性
在居住环境景观空间中,应注意居民在居住区内不同时间、空间、方位的视角和活动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景观设计,努力创造步移景异、延绵不断的效果,尤其要注重节奏、形式、色彩与空间的协调。(十)文化性
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寻找与现代居住空间环境的契合点,以不同的方式,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
(十一)生态性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模拟自然风光,也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态性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与大自然共生共栖,才能体验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三、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满足了环境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我们开始考虑何为人性化的居住区。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人内在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所以,进行景观设计时,作为设计者应做到:
1.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爱采摘和捕获;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嘹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人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汀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2.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我们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我们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3.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就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4.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不管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
5.寻回童年的记忆。童年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而且大多数人经历过相同的童趣。在设计里融入一些童年记忆的痕迹,让居住者忆起童年时光,这也是体现居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表现。
总而言之,营造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地产住宅项目,景观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地产景观的定位
项目前期开发商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开发商才能确定项目的档次、建筑风格、客户定位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同样决定了楼盘景观的定位。开发商在
确定项目的同时也就确定了楼盘的景观。不符合项目定位的景观会给销售、给物业、给业主都带来不利的影响。地产景观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符合项目的定位,包括项目主题定位,风格定位,客户定位等等。一个项目的景观要体现整个项目的定位, 符合产品的市场定位,符合消费群体的需求。高中低端住宅、度假别墅、商业综合体对景观的要求各不相同,景观对项目恰到气氛的烘托才能给地产销售带来刺激点。高端度假别墅要有高端的景观配置,给主人以奢华享受。面对普罗大众的楼盘,首先考虑的就是适用经济,用最少的配套、最小的投资满足业主的需求。景观与项目是相互匹配的,否则将会造成投资的浪费。
二、地产景观标准化
标准化对设计而言是天生的死敌, 但对房地产而言却是减少成本、加快项目运转速度、树立行业形象的法宝。万科、绿地等多个房地产都有自己的关于建筑、景观的标准化文件。标准化将整个设计过程变得相对枯燥,但对整个项目的进展速度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全国各地相同的房产系列采用相同的建筑外形、相同的户型,设计院根据当地情况对方案进行微调整就可以开展施工。景观标准化中对景观软景、硬景都有详细的标准化规定。例如种植池的做法,根据种植池的不同位置分为道路边种植池、水池中种植池或者独立的种植池,每种种植池除了面层其他都有具体的做法。在设计中可以给设计院采用,在项目时间赶得紧急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让施工方根据标准化文件进行局部的施工。推行标准化既有利于快速开展项目,又能很好的控制项目的成本投资。
景观标准化文件只是对施工做法进行了标准化, 对面层不做干预,因此对景观效果的影响很小。地产景观标准化在推行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各地的地质、土壤情况不一致、设计院对标准化要求的认可程度等等个方面的因素对其都有限制,但因为其的很多优点,使得开发商对其很是追捧。
三、景观成本的控制
地产景观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是房地产项目销售的一种手段,营造多美的景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促进项目的销售,使开发商获得相应的利润,所以在景观的营造上要考虑到成本与利润的关系。地产项目景观的核心是成本和效果,两者相辅相成。成本在一定意义上是效果的基础,反之,在实现效果的过程中成本又可以不断的得到有效修正,反过来促成更好的效果。“在达到理想效果的前提下,成本控制理应贯穿整个设计及施工的全程”。目前绿城集团和龙湖地产两大国内地产标杆企业,景观各有千秋。绿城项目的景观概念突出,细节完善,苗木规格大,绿化种植密度控制较好;龙湖项目的景观总体协调佳,重在营造气氛,种植密度不大,善于用地被、灌木营造景观效果,这种低成本高效果的经验值得其他房地产借鉴。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地产企业,如万科也有很好的开发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绿城和龙湖的景观造价一般约为500-600 元/平米,万科的景观成本一般控制在300-500 元/平米,其某些低端楼盘景观造价甚至控制到150 元/平米。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地产开发商也在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产品系列,适应市场的小楼盘应运而生,景观也将朝着更加精致化、小型化、经济化的方向发展。
四、地产景观营造的细节
在地产景观中,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是整个设计的出发点,一个好的设计会注重植物与建筑的相交部位、注重窗台墙角周边的风景;同时注意建筑构筑物、小品,雕塑艺术品等的体量,考虑他们处在景观中是否与建筑相得益彰,是否合适得体。如果整个设计被视为人体的话,植物景观的营造就是人的血肉之躯。植物景观讲究植物的层次、色彩、花期、果期的变化。水景的贯穿就是景观血液的了流动,将整个景观形成统一的整体,不段变化的水岸线、驳岸形式、水系旁穿插点缀的亭台桥榭、水生动植物等等,组成水景空间序列。
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场所设施――注重路径与台阶、坐憩室外家具、体育设施、休闲场地等的布置与使用方便。
景观设计的根本在于给人提供良好的审美享受和舒适的使用功能。但在现实中很多开发商为了突显自己楼盘的独特新颖之处,过于强调景观的美感,而忽略了其使用价值,以致给业主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地产景观曾以“软性”景观成为主流,大面积草坪、人工河道蔚然成风。但过分强调软景观的结果是:集中的绿地降低了公共空间的使用面积;当“硬性”景观流行时,各式各样的大广场亦然成为各个楼盘的标志。而这些片面追求硬景观的结果是:气派与震撼,但广场上缺少基本的座椅等休息、休闲设备,导致人们无法使用。这些“看上去很美”的景观,在功能上并不完全适合居家生活环境的要求。这引起部分地产商的思考:景观的价值包括是审美和实用性。为业主的交流、娱乐、健康服务,为营造整个小区的生活氛围服务。对住宅项目而言,景观的实用性要大于景观的美感。小区环境不同于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它被相对稳定的一批小区居民重复使用,承担着居住区内部的大量日常休闲活动。比如散步、交谈、休憩,同时要照顾到儿童、成人、老人等不同年龄住户的不同需求,所以既不能只要景观不要功能,也不能只要功能不要景观。因此住宅景观项目设计应放弃过度的追求景观效果,充分考虑使用功能,并始终注重社会化、人性化要求,居住区景观主要是满足人们游憩、活动、交流的功能,其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如居住区内的小游园应设)计在居民相对集中且经常经过或自然到达的地方;在景观小品的设置中,应考虑到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具体要求,在达到放松身心作用的同时,确保其人身安全。
六、遵循天人合一原则
景观和建筑都是住宅整体的一部分,不能相互独立,须相互协调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个体设计的再完美也不能替代整体的和谐美。但景观的设计在追求整体性的同时,应体现出适当的层次感和变化性。就层次感而言,比如有地面环境,有垂直环境,还可以有空中环境等不同层次。就变化性而言,会有形式、色彩、尺度、质地、动静等方面的变化。要始终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创造回归自然,溶于自然的诗意天地,使住宅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是对美和情的追求。这样才能保证住宅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体现和谐与变化的统一。
七、结束语
景观已经从房地产的填空位置逐步转升到主导位置,地产景观成为吸引业主的亮点、楼盘销售的卖点、开发商开发的重点。景观的多个因素在运行都相互限制、相互制约,一个成功的楼盘景观案例,应该是综合多种因素平衡后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郭淑芳,田霞.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地铁站点;景观设计;设计导则
中图分类号: U231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当前中国正处于加速城市化阶段,居民的汽车持有量迅速增加,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地铁已经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要选择,同时地铁站点分布在城市各个重要区域,承载着大量的出行人流。地铁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地铁站点的景观也成为展示城市景观人文风貌的重要窗口。
1城市地铁站点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地铁的建设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调整了城市的布局结构,地铁站点往往成为局部区域的中心,居住区、商业办公区围绕其布置。因此城市地铁站点空间已经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需要满足人群的出行需求,同时也需要满足不同的社会生活和不同人群的交流沟通,满足人们多元化的行为与活动。因此如何在满足城市交通需求的基础上,在站点周边设计具有活力的开放空间,形成具有独特魅力、展现城市特色与城市人文风貌的景观,对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城市地铁站点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地铁的兴建与投入运行,城市地铁站点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通过对南京地铁一号线与二号线的现状调研分析,总结了地铁站点景观设计存在问题。
2.1 景观风貌特色定位的问题
南京地铁对地铁线路进行整体色调定位,一号线以蓝色为基本色调,二号线以红色为基本色调,以色调统一列车线路与站点,但缺乏色调与人文风貌特色的结合。
部分站点也以文化墙的形式展示各个站点的文化特色,如南京站:金陵揽胜;玄武门:水月玄武;鼓楼:六朝古都;中华门:明城遗韵;河定桥:东山再起等,但是缺乏更多细节的全方位的展示,文化特色彰显不足。更多的城市站点风格统一,缺乏个性特色。
2.2 主体建筑的问题
出入口建筑应具有独特的可识别性,满足城市景观的美学需要,在纷繁的城区环境中,需要成为能迅速被人们视线捕捉到的独特形象[1]
地下站点存在与其主体建筑风貌缺乏统一设计的问题,包括室内的设计的过渡协调与外部风貌的统一。
地上站点主体建筑均为现代风格,但是仍然缺乏特色的定位设计,难以形成局部区域人文景观的特色标志。
2.3 植物的问题
在城市中心区,重要出入口处植物景观设计多较为精致,景观效果较好,但是在城市区,植物种植设计粗放,维护管理不足,景观效果较差。同时缺乏站点室内绿化,地上站点立体绿化不足,站点广场同样也缺少绿化,整体上植物景观特色不足。
2.4 站点广场空间的问题
地铁出入口站点广场大多被自行车停车占用,并且停车较为混乱,影响站点的景观效果。站点出入口空间为通过性空间,人流量大,部分站点入口空间和其他街道公园广场等开放空间衔接过渡不合理,流线交叉混乱,造成相互之间的影响。
2.5 交通接驳与停车的问题
城市公交站点多与地铁站点紧密结合,但是更多是通过自行车、电动车、步行到达地铁站来完成出行需求,但是站点的停车位设置明显不足,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缺乏管理维护,也缺乏对城市慢行系统衔接的考虑。对于重要的地铁中转站也缺乏对小汽车出行接驳的考虑,周边缺乏相应的停车设施。
2.6 景观小品设施与标识系统的问题
景观小品设施与地铁标识系统分布于站点各个地方,可以从细节上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与文化特色,南京地铁的景观小品设施与标识系统统一性强,但是个性特色与文化特色体现不足。
2.7 人性化设计的问题
在城市中心区,地铁的人性化设计考虑比较多,但是在城市区的站点,明显缺乏人性化的考虑,缺乏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特殊需求的设计。
2.8 生态设计的问题
地铁站点尤其是地上的站点,处于城市道路形成的风道上,且具有良好的日照条件,但是却很少考虑这类清洁能源的设计利用,同时高架桥桥墩,广场绿化铺装也较少考虑生态设计的问题。
3 城市地铁站点景观设计导则
3.1 综合考虑轨道线路整体景观特色定位进行整体设计,结合站点所处的区域景观文化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做到轨道交通景观特色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同一站点的不同出入口的景观特色也要保持相互之间的联系统一,同时考虑不同出入口所处的不同环境特点和景观风貌进行个性化设计。
3.2 多采用乡土特色植物,在城市中心区,重要地铁出入口视觉焦点处进行精细化种植设计,考虑植物雕塑结合其他景观小品等其他设计元素集中展示城市特色风貌,在城市区域,考虑种植设计成本与景观效果的关系,可设计自然式的植物群落,减少人工修剪与后期管理的成本,以更小的投入获得更高质量的景观效果。地上站点可在建筑外立面处、站点桥墩处增加垂直绿化的使用,地下站点结合垂直绿化适当设计绿墙。增加速生乔木的栽种量,以较少的占地面积获得更大的绿量和遮阴效果。
3.3 地铁站点出入口设计要考虑与周边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的联系,设计合理的过渡空间,合理组织不同流线,减少出入口人流对其他人群活动的影响。考虑地铁站点的设计与城市慢性系统的结合,创造便捷的绿色出行条件,鼓励人们的绿色出行。
3.4 结合地铁线路加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地下站点要考虑自行车停车场的合理布局与管理,停车棚结合垂直绿化的景观化处理,地上站点利用铁路高架桥下空间设计自行车停车场,同时考虑景观化的处理措施。结合站点周边用地合理设置汽车停车场,满足汽车出行换乘地铁的人群需求,考虑交通需求合理设计轨道交通与城市公交系统的接驳。
3.5 站点景观设计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城市精神等人文风貌景观,充分利用地铁的标识系统、景观设施、景观小品、装饰壁画等展现城市的人文特色。
3.6 注重轨道交通的生态化设计,增加植物的使用。站点建筑考虑太阳能景观、风能景观的介入式设计,适当增加垂直绿化或屋顶绿化,。出入口的广场与停车场等采用透水性的铺装。
3.7 体现人性化设计,关注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出行需求,注重无障碍设施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连续性,创造舒适的出行环境,体现城市对使用者便捷性的关怀。
3.8 增加公众参与地铁站点景观的设计,发挥公众的才智,塑造景观的个性文化特色,展现城市的人文精神与公众智慧。
4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乘坐地铁已经不仅仅是舒适、安全、快捷的简单需求,地铁车站空间也不再是作为单纯换乘的节点被利用,而是日益成为功能复杂的、值得被探访的城市空间,它的公众角色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意义[ 2],本文通过对南京地铁景观设计现状的调研分析且提出相应的设计导则,希望这些研究结果更引发更多的对城市地铁站点景观设计的关注,促进城市更好、更和谐的发展。
[1]许国锴. 轨 道交通车站的景观设计 [ J ] . 城 市轨道 交通研究 ,200 2( 4) : 6 26 4.
关键词:地面停车;绿化;北方寒冷城市;乌鲁木齐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arking field environment landscape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relation of residential parking spaces on the ground and the landscape greening,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proposed ground parking.
Key words: ground parking; green; the cold northern city; Urumqi
中图分类号:TU984
停车空间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一部分,是我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怎样建设人车和谐共存的居住环境,如何使私家车停放空间对居住小区的环境景观起到积极作用,应是我们当务之急的先导性工作,把私家车对小区景观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使停车空间与小区的绿化空间相结合,成为居住小区的积极景观,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1、小区停车场景观环境现状
以乌鲁木齐为例,居住小区的建设长期以来忽略了对于停车设施的景观建设,加上小汽车数量不断增多,车辆乱停乱放,极大地影响了小区的环境,主要表现在占用道路、侵占公共活动场地和绿地,比如天山花园小区,该小区主要为路边停车的方式,主要道路两旁停满车辆。还有一些小区虽然设置了基本停车位(居住小区业主专用车位),但对来访者车辆的停放考虑不周,来访车辆没有或缺少专用的停车设计,使得这些车辆只能停放在路边。当道路停车仍然不能解决停车问题,在缺乏严格管理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停车占用绿地和活动场地,并且破坏树木、草坪,破坏活动设施,主要以老旧小区为主,停车位严重不足且又往往缺乏严格管理。
根据2013年2月15日中国社科院报告称,到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私家车保有量将破亿,国内汽车产销量每年近2000万,停车空间不足的问题将更为严重。为了满足数量上的需求,现在好多居住小区的地面停车场地只是用一些白灰线画在水泥地面上,进行简单的停车位划分,当车离开后,空空的停车位给人的感觉枯燥、单调,缺乏舒适度和视觉美感。
对于像乌鲁木齐这样的城市,冬季漫长寒冷、日照时间短,植物随着气温的降低而进入休眠期,除了一部分植物具有冬季观叶观干等特殊观赏效果外,大部分的树木叶子干枯,呈现出一片灰暗的褐色,景观质量对比南方城市本身就差的多,如果停车景观再得不到重视,整个小区景观就会差的更多。作为规划设计者,对于停车空间应该考虑以积极的环境景观存在,而非仅仅满足于功能需求。
2 、现行主要的停车方式及其优缺点
停车问题实质属于交通问题中的静态交通,也是小区环境景观建设的一个部分。停车规划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土地,合理的规划停车位,另一方面要合理的规划停车位的绿化,促进小区环境的建设。我国小区目前采用较多的停车方式从大的方面可分为:地面停车和地下停车。其中,地面停车又分为路边停车、集中停车和分散停车三种形式。地下停车即为地下车库,包括机械停车及立体停车等停车方式。
1.路边停车优点是能充分利用住区道路空间资源,占地空间小,建设费用少,存取车方便,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也是目前解决已建小区停车难的主要形式,路边停车的缺点是:在人车混行体系中降低小区道路通行能力,影响小区道路景观,给小区居民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不便。路边停车一般适用于现已建成的但当时考虑车位不足且小汽车拥有率不高的小区。考虑到提高环境质量的要求,在一些新规划的小区中,尽量不考虑路边停车,可以在需要的地方增加道路的宽度,以植草砖形式出现,做为一种临时和辅的停车补充,主要适用于停放来访车辆。
2. 集中停车优点是:投资小,存取较为方便,能解决大量汽车的停放,利于集中管理。缺点是:由于须在停车场内布置专用通行道路,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在无停车的情况下大面积缺乏绿化,影响了小区的居住环境与景观品质。并且集中停车受服务半径的影响,不便于居民使用。
3.分散停车分散式停放是指停车位分散至居住区的各个建筑物内或附近,就近停车。小区停车设计中应该考虑设置一定比例的分散停车量,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以多层为主的居住区,停车布局采用分散式布局有利于缩短停车服务半径,方便居民使用。
以上三种为现在小区中采用较多的地面停车方式,也是停车方式最为直接和简单的方式, 对住区的景观环境影响也最为直接。如果地面停车率过高就会导致住区绿化率的降低, 影响住区景观。在规划地面停车场时应考虑停车场的规模不宜过大,宜采用小型分散设置。停车场面积过大,会使住区有空旷感,也影响从高楼俯视下的景观效果,同时带来服务半径增大所造成的不便。地面停车场最好以 20-30 辆的分散停车为宜,这样既对景观影响不大,又能布置的较为灵活,与住宅有较好的联系。一些确实需要大规模集中建设停车场的,在用地允许的情况下,应分散成几小块,并结合一些绿化来削弱其大规模铺地的不良影响。
4.地下停车是目前新建小区重要的停车方式,地下停车,地上绿化,虽然造价较高但节约土地,能够解决较大停车量,可改善小区的居住环境,且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优越之处在于:能高效利用土地,在整个小区的布局上相对灵活,不减少小区绿化;便于对车辆进行管理,对居住区环境的影响最小。
综上所述,地面停车方式对小区景观环境影响最为直接,改善地面停车景观是减少停车对景观影响的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3、 改善地面停车景观的方法
建生态型停车场是现在设计主流,生态型停车场既能承受车载,又能起绿化作用,与居住小区的环境融为一体,它有别于传统的停车场。在景观上而言,生态停车场创意性的将园林设计的概念运用于停车场的建设中,追求景观视觉的享受,将生态环保的理念付诸实践;同时,栽植的植物不仅能够创造优美适宜的景观,而且能够为停车场的环境改善提供支持,优化停车场小环境气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将生态功能和停车场的使用功能完美结合在一起。生态型停车场对场内可利用的绿化用地进行栽植乔木、灌木、草坪等寒冷城市适宜生成植被以及在停车场营造立体绿化等,使得大部分停车场地面在绿荫的覆盖之下,对于城市而言,无形之中增加了绿化面积,提高了绿化覆盖率。
改善停车地面的硬质铺装材料, 采用植草砖铺装改善环境。与水泥地面的不近人情相比, 植草砖会带来一些绿色的感觉, 这样可以使地面停车环境与自然有机结合, 取得良好的小区景观环境。
在停车场周围种植合适的树木创造绿荫停车场。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景观效果, 也为小汽车提供了有效的保护措施, 冬天可以挡风寒, 夏天可以遮荫。但是采用这种办法需要注意对建筑的遮挡问题, 如果设置在住宅附近, 最好设置在山墙一侧, 如设置在山墙道路的另一侧更好。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结合绿化、小品适当点缀布置。
总 结
城市住区的停车不仅是短暂的供给问题,还是长期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正视停车供给与停车需求的平衡问题,城市土地资源有限,私家车的数量应当受到适当的控制。小区停车场景观组织要始终追求宜人的视觉景观效果。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停、可参与其中的停车环境,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为人们营造诗意的停车空间。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S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许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停车问题[J].煤炭工程,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