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第1篇: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论新课程技能培养课程群

[作者简介]黄莉敏(1969-),女,湖北潜江人,湖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钟儒刚(1963-),男,湖北监利人,湖北科技学院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湖北咸宁437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湖北科技学院重点教学立项“基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科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Z012)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2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教师教育课程最低总学分占毕业最低总学分的30%以上。这一重大变化,将改革重点聚焦为重视教师教育类课程。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也要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论是师范院校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师教育类核心课程,其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地理教学论应构建基于技能培养的课程群体系

地理教学论既是高师院校体现地理教师专业特点的重要课程,又是直接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载体。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理念价值取向、功能特点、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观和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的变化,要求地理教学论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方案等方面作出相应变革。

地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中,尤其凸显技能培养,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常规教学技能,更强调应娴熟运用新课程改革理念赋予的新技能与方法,包括课中和课外共计16种技能(见下表)。

地理新课程技能类型的数量增加和内容创新,对高师院校地理教学论仍以单一课程方式存在(一般54学时),并在这单一课程中要同时完成理论概括与新课程下的多项技能训练两项性质不同的任务的现状提出了质疑。调查表明,当前地理教学论单一课程方式无论从教材编写还是学时安排上都很困难,其结果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师范生远离中学职场“以技取人”的门槛准入和对“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因此,对地理教学论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融合与分解,打破单一课程方式,构建多门相互关联的、基于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的课程组建课程群,增加地理教学论课时数,是践行《纲要》、落实新课改目标的路径选择,也是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基于技能培养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设计(一)课程群及其构建意义

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课程集群。构建课程群的目的应基于师范生从业需要和学科课程发展需要,达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益。通过课程群建设能去旧删重,增加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新内容,使课程功能更完善,实现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功能最优化。

(二)课程群特点

课程群具有内容相关性、课程群建设的融合与分解性及课程实施的相对独立性等特点。内容相关性表明课程群中的课程应切合时代,能指导师范生掌握中学地理课堂相关教学技能,相互之间的内容纵向有传承关系,横向有内在联系,能够扩充单一的地理教学论课程中欠缺的知识,增大知识容量,帮助师范生形成较为完善的地理教育知识体系。课程群的建设实际上就是课程群如何融合与分解,它是对课程的再设计。课程群建设的融合与分解表明,要根据中学地理课程改革需要、学生就业需要将现有地理教学论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视整合,去陈存新,并就知识的相关性重新分解归并入相关课程,或增设新的课程,课程群中各门课程在设置中要关注内容体系,注重各课程的互补性,避免重复性,即时融入新的知识。课程实施的相对独立性,表明各门课程在课程群总目标指导下具有相对独立的课程子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形成地理师范教育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模块。

(三)地理教学论课程群体系设计

根据课程群内涵与特点,地理教学论课程群构建基本思路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充分体现地理新课程理念和地理学科特点,依据地理教学技能分类和实施的时段性、各种教学技能关联性、性质差异及在课程中所处地位,围绕“一个中心,三个维度”,对现有地理教学论内容基于社会发展、学科需求进行全面融合与剖析,将原有的单一课程分解成内容上具有紧密逻辑联系和互补性,利于掌握地理教学规律和凸显全过程技能培养的多门独立课程。构建后的地理教学论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基于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如下图所示。

1.一个中心——核心必修课。教育理论是师范教育的必修内容,是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指导着教学实践活动,后续的一切教学技能课程都以此为准绳进行设计与教学。在课程群构建中,保留原有单一课程设置下的地理教学论中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课程论、教材论、方法论、地理课堂教学和教学心理论等知识板块,融入最前沿的研究内容,设置偏重教育理论的新课程“地理教学概论”作为地理教学论核心必修课,用以学习地理教学理论、研究地理教学规律、指导地理教学技能。该课程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师范生利用教育教学心理学理论分析中学地理课程基本结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材设计与编制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规律及学生心理等技能。

2.三个维度——辅助选修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围绕核心必修课“地理教学概论”,在其指导下以选修课的开设方式对其进行拓展和补充。(1)方法操作技能类课程。主要是指课堂(中)教学方法方面的教学技能,设计以下两门课程:一是“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课程。地理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一系列教学技能和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技能是完成教学计划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是地理教学技能的核心所在。在单一地理教学论课程中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常常仅以节的编制而存在,内容简短不全面,与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所处核心地位不相称。保留常规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授技能、媒体使用技能、组织技能、结课技能等内容,融入新课程要求下的地理教师教学创新技能、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技能等内容,整合为独立核心专业限选课程“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能系统性、可操作性、全方位地培养师范生的多种课堂技能。二是“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地理新课程理念特别提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是《高中地理(必修3)》的学习内容和高中选修模板课程之一。“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3S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技术手段,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生产生活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地理教学论课程群中增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对其他地理教学技能具有补充、辅助的作用,对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地理研究技术的了解与应用、地理区域系统思想的建立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地理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的培养等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通过该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能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中学地理教学相关问题的能力。(2)设计研究技能类课程。构建“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课前)和“地理教学研究”(课后)两门技能课程。“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是为地理教学活动科学规划蓝图的过程,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控性,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在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技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作为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群重要专业限选课程之一。以往在诸多地理教学论教材编写中,将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地理教案设计、地理教学技能设计等内容重复、混合编写,并纳入地理课堂教学论章节是不科学的,因此独立开设“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课程,厘清教学设计内容尤显必要。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地理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应包括课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及教学过程设计等要素。此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师范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要素及方法的技能。“地理教学研究”课程。通过前面理论性课程、课前课中的师范性技能课程设置与教学,基本能使师范生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学地理教学技能的理论与方法、原则和规律,意味着师范生对中学地理课改理念“入门”了,教学技能训练也“上路”了,意味着会教了,但21世纪培养的中学教师不再只是教书匠,而必须成为“教师即研究者”,做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是新课改教师观的最新阐释。因此培养师范生的教学研究意识与教学研究技能,提高师范生从教研究能力,增设“地理教学研究”技能课程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3.实验实践技能类课程。在地理教学中,有大量的地理事象形成过程的时空跨度大、原理复杂,讲解起来抽象难懂,往往需要借助于实验模拟或实践观察等来帮助理解,这类方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成为中学地理教学最常见的方法,在我国一些重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也正逐步引入,但对实验技巧把控、实验内容的系统性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在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中开设“中学地理实验技能”课程,建立大气运动类、地球运动类、地质类、水文类、环保类等模拟实验室,培养师范生的动手、观察能力,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对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开发与应用,解决地理原理教学“难”度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见习和实习是师范教育的必备实践环节。为使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在中学实践中的应用得到反馈与改进,有必要将实习活动分阶段一和阶段二(以往只一个阶段),阶段二旨在阶段一反馈基础上提高教学技能。

三、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实施计划

地理教学论课程是高师院校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长期以来安排教学时数一般为54学时,远不能满足对师范生进行系统教学技能培养的需要。通过增加课时,从课程性质、课程学时、学分、开设学期、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地理教学论课程群进行设计,“一个中心”的“地理教学概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54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48课时,课外6节),开在第四学期;考核方式为考试。“三个维度”课程全部为考查课,其中,“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设置为限选课,分别为45学时和36学时,开设在第二学期;“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教学研究”设置为任选课,分别为18学时和36学时,开设在第一和第二学期。“教育实习1”和“教育实习2”为必修课,时长分别为3周和4周,安排在第六和第七学期,学期分皆为3学分。

上述课程群计划的课程结构从类别上包括专业必修课、辅助选修课,课程计划设置合理,较好地吻合了新课程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要求,实现了大学与中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汝葵.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群建设构想[J].全球教育展望,2009(9).

第2篇: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文章主要梳理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与操作要点,并将之与“案例教学”结合引入“地理教学论”教学,构建了以地理教学设计为主线的任务体系,使职前教师参与“任务驱动”的教学,体验学习一设计一实践一反思—提高的过程,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地理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 2015 )012-0035-02

“地理教学设计”是现代地理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与素养,也是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载体,它贯穿“地理教学论”内容的始终,也是“地理教学论”课程的核心与归宿。构建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任务体系,并引入“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职前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之体验学习一设计一实践一反思—提高的过程和与人合作创新的快乐,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教学资源和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情境的创设应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并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以发展其能力。

(二)确定任务

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将精心设计的、隐含着新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中,使学生明确“学什么”。任务设计应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而使任务成为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任务系统,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完成任务

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用自学辅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通过分析、讨论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学习任务,从而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理想的平台,同时实现新知识的建构,主动、探究、合作是这一过程的主要特征,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学”。

(四)成果展示

这是对学生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整体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学的怎样和学到了什么”。既包括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新知识的评价,又包括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地理教学论”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案例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准教师的“设计欲望”

1 优选案例。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必须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任务”有直接的联系。同时必须是来自于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的真实案例。

2 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师事先应有所准备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甚至辩论,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之后,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有哪些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情节认真分析,才可能通过案例分析达到探索新知、启迪智慧、训练能力的目的。

3 情境驱动。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着管理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不仅仅是像传统的教师那样“传道、授业、解惑”。可以说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案例分析的结果不是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了解教学设计的思路、原则和方法;目的之二是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我要设计,我要设计得更好”的欲望,使之积极地投入到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之中,以达到了“情境驱动”的目的。

(二)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构建任务体系

李家清在《新理念地理教学论中》认为:“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教学论的核心,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构建任务体系乃是课程实施的重点。

1.了解教学设计的程序和要求,是构建任务体系的前提。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地理教学的目标、地理教学内容的要点及知识要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地理教师应该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实施。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地理教师唯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真正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出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研究教材要做到“懂、透、化”。“懂”就是要弄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和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透”是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化”是变教材内容体系为教学过程体系,将教师的思想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再次,了解教学对象使教学设计科学可行。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一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二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三要了解学生对本教学内容的需求及其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不管是情境的创设还是方法的选择都是如此。

2.对“设计任务”进行分解,使之有针对性地达成课程目标。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教学设计过程可将教学任务分解(如下表所示),同时给出其所对应的课程目标,即教师职业技能体系和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要求。

(三)以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的形式,实施教学任务

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首先展示“城市化”一节的教学目标实例,让学生去分析其是否合理,优点缺点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案例分析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完成此项任务的具体要求。然后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以及相应的教学条件,让准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关注每组的设计过程,对学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及时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搭建平台

这是一个展示职前教师学习成果的时刻。让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汇报其设计的全过程,以及为什么这样设计,同组成员给予补充。汇报之后给出自我评价。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同时对其设计给予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具体的、公正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要具体,关注细节。哪些地方设计得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励其去做得更好;哪些地方设计得不够完美,教师要提出修改的建议,使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千万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

第3篇: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民办高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是由学者众多的研究逐步发展而来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正是这种教学设计理论日益盛行,受到教育学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他们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要实现的不是单纯、被动地对知识的记忆,而是要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样获得的知识是鲜活的,能够被学习者灵活使用并用于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目前,第二课堂的教学计划已经开始在一些高校中陆续实施和建设,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在师资、教育设施、教材内容等各方面原因,使得大学英语的第二课堂的建设成效不太明显,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英语学习的要求了,同时也出现出了很多弊端,这对第二课堂的实施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一、我们在构建主义的理论基础上,重新构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体系,确保能够真正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自主学习的动机

我们通过第二课堂和建构主义的概念可知,建设和实施基于构建主要的英语第二课堂,首先要做的就是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项:第一,通过教师的引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第二,在学生取得成效时予以鼓励,对于学生的努力和提高,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动力去实现较长远的目标。

2.规范和多样化组织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

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发展,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平台,但是自由学习并不等于无组织、无纪律,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制定规范统一和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这样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有利于不同教师间的经验交流;第二,规范英语第二课堂的秩序,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传统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无法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很多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师的讲课内容大多数是关于语法知识的讲解,内容比较枯燥,为了充分体现英语第二课堂的优势,需要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主要包括:利用一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电影、组织文化节等等,使得学生在第一课堂无法锻炼的能力,能够在英语第二课堂中得到充分锻炼;第二,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创造一些新的活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积极建立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

通过跟踪调查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效率,通过分析英语考试成绩、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等,来测试和检验前述四个方面工作实施的实际效果,并根据评估效果不断完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各项建设措施。实施第二课堂英语教学的学分制建设。例如:参加省级英语竞赛获奖持证同学可获得选修课程学分1-2分等;明确指导老师的工作量量化目标和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的奖励措施等。

二、在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尝试着将建构主义的思想融入到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过程中,使得英语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过程中,采取了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大学生实行英语第二课堂的学习前后状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进一步发挥了第二课堂的效果

以往的单纯的英语第二课堂,只是以辅助英语教学为目的,其实并不然。英语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开设目的,都是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英语,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而设置的。所以,在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第二课堂建设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和培养,真正地做到了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进一步体现了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从而将其灵活和开放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

2.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增多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英语学习时间主要是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很少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大学英语的学习,英语的学习时间相对来讲比较少。但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第二课堂可以允许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多种学习方式、不分时间和地点地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及时帮助学生解答问题等等。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开展大量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供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和条件;创立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构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环境,从而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6)

[2]周久桃,谢利民.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英语教学探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06( 1): 103- 105.

[3]滕玉梅,金辉.建构主义学习观和英语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探索,2006(03)

第4篇: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有效课堂 路径

高中地理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地理素质及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促进他们德智体的协调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实施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中,改变传统地理课堂偏重于对概念、理论或知识的的单纯灌输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着力构建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课堂,是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明确地理课堂的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是关于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知识体系,具有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的特点。它容括着浩瀚广博的地理知识,多元呈现的地理智能,以图释疑解谜的地理技能和思想道德与审美情趣教育的地理德育功能。当前,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也要求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地理课程教育。但是,有种思想认为,教学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就是教书,教书就是教要考的内容。地理课堂形成了偏重于对概念、理论或知识的单纯灌输的机械死板的教学方式。因此,地理课堂应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理论,而且还应能增强学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如何合理地利用、保护和改造环境,初步建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生态观;乃至认识宇宙、地球和世界各国,使他们既有世界眼光,又有爱国主义的情怀,从而达到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目标。

二、选择恰当合适的课堂类型

课堂类型的恰当和合适与否是能否实现地理有效课堂构建目标的关键。由于人口、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许多国家,都大力提升了地理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积极推行地理课程改革。在这个大背景下,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与“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模式,着力搭建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类型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模式:首先,研究型课堂。高中地理课程中有很多知识和理论都非常适合开展研究型课堂教学活动。具体研究学习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某些概念、理论或知识点,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设计研究的课题,并在课堂进行自主研究或合作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获得结论;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地理课堂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查找资料、动手实验和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增强自身获取信息,并试图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来解决相关问题能力和获得相关知识的过程。其次,发现型课堂。地理知识和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都是源自于人类对地理知识及其规律的发现和总结。因此,地理课堂适合进行发现型课堂教学。在发现型课堂上,通过创设课题、制定设想、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和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在自主或合作的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论和技能,养成地理思维习惯等。第三,合作型课堂。在地理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模式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为了顺利地进行课堂地理合作学习,教师可以课前预设相应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围绕主题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看报纸、上网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相应准备,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及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构建有效地理课堂的目的。

三、优化地理课堂的环节与过程

构建有效地理课堂的环节与过程必须根据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作具体设计,但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确立地理课堂的目标及主题。在设计教案前,教师需要十分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并能结合学生和文本的型类及特点,确立本次地理课的教学主题和具体明确的目标。目标和主题要鲜明、活泼,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关注和共鸣。而且,目标越具体细致,就越利于实施,地理课堂的目标也就越容易实现。设计课堂环节和过程时,不能使目标定得高大空,这样不利于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也会增加把握地理课堂的难度和操作的困难,甚至容易使生地理课堂的环节与过程失控,从而不利于地理课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地理课堂教育需要根据文本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能因地制宜地使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交互运用。主要的方法主要包括情境创设法、角色演示法、讨论交流法和心理暗示法等。

(三)清晰列出地理课堂的主要步骤及其内容。在准备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地将地理课堂的材料准备、内容与活动顺序,注意事项、必要提示等内容清晰地列在生地理课的教案里,以利于地理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四)准备好相关的辅助材料。进行地理课堂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仅靠地理教材文本素材往往很难较好地达到地理课堂的预期目标。地理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相关的准备,即查找各种和教材文本素材相关的理论或资料,必要时还要把相关的理论或资料提示或某些具体参考列出,以备地理课堂教学使用。

四、以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方式促进有效课堂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也包括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多维的和多层次的,而要达到多维和多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就离不开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因为注重评价的多层次、多方面和多角度,其实质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注重个体各种层次的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促进有效课堂多维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认识到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评价目标的设置应该由以往单纯追求知识掌握的目标转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目标等的基础上,树立起由过去过分关注学习成绩转向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维的和多层次的课堂评价观,从而实现地理有效课堂的构建目标。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目标》、《新课程实施细则》

第5篇: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社区地理课程资源;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79-0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为了落实这一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立足于教材,更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参与生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又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的活力。在种类纷杂的地理课程资源中,社区地理课程资源是最贴近学生、生动直观的一种教学资源。那么,什么是社区地理课程资源?这种教学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又是如何应用的?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的社区环境中蕴含的具有地理教育教学价值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主要包括社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民族风俗、语言文化、地理教育场馆设施(天文台、气象站、科技馆、博物馆)等。社区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助于教师将地理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找到地理教学融入社会的突破口,增强地理教学的开放性,而且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作为学生校内地理学习的延伸,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优化地理教学的实效性。社区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应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引进来”,将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与地理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所谓“引进来”,就是开发社区中的各种未被利用的地理教育资源,结合教学的实际,将这些资源纳入课程资源的范畴,并引进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

1、引进社区地理课程资源,整合初中地理教材

新版初中地理教材虽然文字精简生动,图片丰富直观,但在信息时代,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学生个体认知差异很大,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仅仅运用地理教材中已有的这些知识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善于钻研和筛选与初中地理教材内容有关的社区地理课程资源,比如学校周边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地域景观、民俗节庆等,并对其进行优化、合并、精简,与地理教材进一步整合,把那些学生熟悉的地理生活情景作为教材中地理案例的补充,把社区生活中富有地理知识的图片作为教材图片的延伸,把社区活动中出现的含有地理元素的影像视频作为无声教材的拓展。社区地理资源与地理教材的整合,可使地理教材更贴近生活,更具有趣味性和时代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引进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优化初中地理课堂

在地理教材整合的基础上,地理教师更要将这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或有一定联结的社区课程资源引入到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此外,通过引进社区地理课程资源,还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空间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出现的疑难知识点,由表及里,化难为易,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比如学习《季风气候显著》一节,我国季风气候的冬夏风向和特点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学校操场上树立的国旗在冬季和夏季飘向是否一样,结合西安冬、夏季风吹拂时的感受,从而理解冬夏季风的风向和特点,像这样引入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环境,降低了教学难度,激起了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

二、“走出去”,利用社区地理课程资源构建开放性地理课堂

所谓“走出去”,即让学生走出地理课堂,走出学校,利用社区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和地理研究性学习,构建“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环境观,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实践,探究身边的地理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构建开放性地理课堂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情况,采用观测、调查、参观、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发利用社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地理教育场馆、地域文化等资源,让学生尽可能的走出课堂,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自主探究身边的地理现象,亲身体验身边的地理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天气、河流资源等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和水文观测,自主研究身边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游览社区内的自然风光,参观社区名胜古迹和博物馆、天文台、气象站等场馆,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社区水资源、土地资源调查,社区民俗调查、社区灾害调查等调查研究,通过搜集资料、设计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或地理小论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邀请社区的地理专家、学者、环保达人等开展地理科普知识讲座,丰富学生的地理课外生活,使地理知识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心中。

综上所述,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合理开发应用这些课程资源不仅能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提高学生地理探究能力,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社区地理课程资源繁杂,涉及面广,在开发应用中,地理教师还要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校内地理资源与校外地理课资源的关系,更好地整合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为初中地理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6篇: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地理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58-02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地理,使地理生活化;在情境中“问”地理,使地理问题化、过程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因此,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教学设计与转变教学方式三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意味着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意味着师生相互建构,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教师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必须具备以下理念:

1.生活性―回归生活

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程和教学,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因此,教学要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从学生经验出发。教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关注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这样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才会融合起来,使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发展性―发展性教学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构建新课程精神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强调地理课堂上师生互动,关注地理课堂中愉悦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让地理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生命性―生命化教学

“教师与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交流,而是生命的对话与沟通。”[3]要把地理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这是新课程地理教学的最高境界。地理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也是生命的自我展示、自我生成、自我超越的过程。使学生养成环境伦理,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追求并非只是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教学设计,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1.重视教学目标设计

地理课程的目标是地理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地理课程设置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这种预期结果产生于地理课程实施之前,表达了设置地理课程的一种期望。[4]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具有“指挥棒”作用,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要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地理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什么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技能;通过什么活动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什么学习的方法;通过什么活动学生体验、感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至少要包括学段,单元,课时三个不同的层次级别。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完成单元目标的关键,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操作,可评价,可测量。

2.精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核心与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有效性,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前提,是学生主动探索创新的基础。实际上地理课堂的不断前进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可见地理教学设计中设计有效的问题尤其重要。

3.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预设与生成

地理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动态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情况生成,教师不可能预先考虑到地理课堂所会发生的种种情况。教师需要随时对预设做出调整。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因此地理课堂不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及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三、转变教学方式,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提倡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境导入主动参与有效建构迁移巩固”是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创设有效情境要联系现实生活,境中见疑,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探究的充分度是关键,学生在参与探究的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发现地理规律,生成新的知识,欲使学生具备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根据这些地理原理、规律设计变式练习,通过练习得以达成。

2.充分运用地理图表

地理是一门空间概念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都反映在各种图表上,图表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运用图表教学,能活跃课堂后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中地理特征等内容面广量大,有的比较枯燥,运用图表使这些内容变得直观通俗易懂,运用图表可将地理知识转化为感性材料,通过教学活动化感性材料为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利用空间思维与空间想像转化为巩固空间概念和形成空间思维能力。

3.重视讲练结合

讲练结合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融阅读、讨论、讲授、练习于一体的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的目的是在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把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实践,巩固和加深已学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无论是教师的讲还是学生的练,都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整体结构及所教知识熟练掌握和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提高教学技能,讲要有导向性,练要有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讲练结合需要课堂精讲与能力训练交替同步运作。讲是教师的一个教学过程,练是学生的一个学习过程,讲练结合,才会达到最佳的课堂境界。

4.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保障。老师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设问的引导下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5.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特定的案例情境中,要对地理情境中包含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有利于提高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好案例是运用好案例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选编有代表性的案例,所选案例必须符合教学目标,要来源于生活实际,紧密围绕所学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地理基本理论的目的。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提示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地理知识,还要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6.重视课后反思

教学的有效性总是在反思中不断提升的,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所得,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要着重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在对具体内容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采取个体独立探究,还是小组合作互动。是适合以教师讲授为主,还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作全面的反思,对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教基(2001)17号

[2]余文森《教学的有效性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0.(139)

[3]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9.(63)

[4]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2)

第7篇: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一、地理课程资源的教学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

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越会有效。比如中国气候的特点之二“季风气候显着”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首先向学生讲清纬度位置,季风环流,地形地势等因素如何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然后列举我县也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冬暖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但季节不均。冬季和全国东部地区一样受北方大陆气团的影响,吹寒冷干燥的偏北风,雨量仅占全年的7.5%,入春由于东南风北上,春雨早发,三、四月雨量占全年的16.7%,五月随着锋面的移入进入雨季、降水增多,五、六月雨量占全年的30%,七八月锋面北移,县境内受到高气压控制出现连晴高温的伏旱天气,时有暴雨洪涝出现,降雨量占全年的21%,九、十月夏季风南撤,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带来持久的秋雨,雨量占全年的18.5%。由此可见,我县和我国东部地区一样深受季风进退、锋面移动的影响行成了上述气候特征。通过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生又亲身经历了当地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感受深刻,即使学生理解了家乡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又对课程标准中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原因也加深了认识理解,同时还较好的阐明了我国雨带移动情况,再结合教材适当补充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这对完成气候方面的课程标准要求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增强教学的活力

地理课程资源包括旨在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开发地理课程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地理课程目标,为地理教师提供各种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更好地贯彻地理教育思想: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广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学生的学科深度。作为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更应尽可能地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力。①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等,也可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模型。例如,在学习“地球仪”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农村有的橙子、橘子等制作小地球仪,既弥补了课堂教具的不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②教师可以结合热点新闻与教学内容整合提出探究性地理问题。例如,新闻报道了“新西兰遭遇暴风雪袭击”,我们却穿着T恤在上课,同样是6月,天气为什么截然相反?2004年底印尼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对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造成惨重损失,近来印尼地震、火山喷发不断发生,请结合所学过知识解释印尼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并向印尼人民提出防震减灾的措施或建议。③运用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如:在讲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其影响因素的这部分内容时,可通过对我县位置、资源、交通、消费能力、经济技术等情况,例举讨论,提出在我县应发展布局一些什么工业?如建玻璃厂、家电厂、啤酒厂是否合理?由于学生对家乡的实际情况熟悉,思维积极,兴趣浓厚。④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服务教学。

三、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对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和教材以外的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它们是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如,新的地理教材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还担负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的教学材料,教师要最大限度的挖掘教材的内涵,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更好地用“教材教”。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每个学校的周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教师可以利用旗帜的飘扬方向教学生认识风向;可以利用旗杆在一年中正午的影子长短来深刻领悟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变化规律;……教师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个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如:外星人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收集资料出黑板报或手抄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及收集资料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室的墙上张贴中国政区图、世界政区图创造地理学习的环境,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如收集矿物岩石的标本,制作经纬网仪,编制地理课件。教师应注重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及时增添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模型、标本、多媒体教学软件等,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

第8篇: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教育大辞典》对教学行为下的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所需采取的行为。这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教师、学生与整个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

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往往是指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先进的地理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个性、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硬的教学实践本领与地理课堂实践智慧,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行为操作方式。从课堂教学行为导向上看,地理教师把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导向,它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联。从操作程序上看,由于受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和地理教学理论等限制,地理教师教学行为具有特定的学科教学操作规程和行为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作为一种外显的活动方式,是可观察、可测量的,是可以被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行为。

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性因素。新课程背景下,转变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已成为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如何转变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必须加强教师的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地理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学校与教师必须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在课程内容方面,地理课程要涉及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涉及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的发展。这样的课程理念的转换和提升,要突破狭隘的学校地理课程的疆域。这就意味着我们将以一种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寻求学校课程、社会课程、自然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地理课程必须主动地面向社会、面向自然,寻求课程的最佳生态平衡,以达到课程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种地理课程的回归是课程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积极构建,是给课程以更深广的内涵,作为进入课程的生活,并非生活的零散片段、细枝末节,而是经过适当的加工和提炼,赋予其特定的意义,是一种课程化了的生活,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

二、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

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离不开自身对教学的反思。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不断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客观评价、有目的的分析与再认识。这种反思行为需要教师以积极主观的态度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学情境,虚心的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个角度积极探究教学活动、思考问题,吸取成功的经验,反思教学不足。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成长上,教师需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班级学情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虽然教学反思行为需要发生在教学之后,但是对于教师技能的提升、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所以是一种尤为重要的教学行为。从学校的角度,加强理论学习、教改实践和教学科研有机地结合,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教师的理论意识,更新和拓宽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现状,开阔视野。然后再组织教师交流教学和教改经验,取长补短,让每一位教师能在别人的建议和实践中获得经验和体会。

三、改革教学评价制度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受到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的制约。学生的考试成绩仍是地理教师教学考虑的主要因素。在他们心目中,教学评价的指标仍离不开学生的分数,以及最后的高考成绩。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让老师真正去适应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的确有难度。研究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有高考时刻压在广大学校、师生的心头,若干教学改革也就成了适应新的高考模式的改革。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让老师放开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过程改革。在多数人的理念中,讲授法仍是使学生最快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最佳方法。虽然现在高中教师的学识与能力储备,足够具备接受新理念、实施新理念的能力,但由于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的作用,教师们实际上处于左右为难、非常尴尬的境地。所以,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

四、加强地理课程资源建设

个案研究发现,地理新课程的理念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在实践中,如何来进行操作,许多教师很模糊,还存在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很多老师在被问到新课程理念实施方向和操作过程时,都有些无奈:方向虽有,但前景模糊,以学生为主体,但社会与学校配合到什么程度比较模糊。基于此,各教育机构是否能给老师以实际有效的教学参考和辅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需要十分重视地理教师自身作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因素。例如,教师带着对学科、对事业、对祖国、对人类、对自然的热爱融汇而成的激情,神采奕奕地进行教学,不仅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长期的感染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自然地理;教学改革;影视资源;课程评价

从学科性质的角度来看,自然地理学这门课程为高校地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并且是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本门课程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的要素过程、格局、规律和人同地表环境系统关系的自然科学学科。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领会地球地表系统的变化情况,进而为解决能源枯竭问题以及环保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课程的重要性不须赘言。然而在现今的自然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革。为此,本文将从高校自然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高校自然地理教学改革这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高校自然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地理课程定位不清晰

自然地理课程的定位对于自然地理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自然地理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构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地球科学观,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地理素养。但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课程定位并不清晰,尤其是缺乏科普化与生活化,也没有着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模式陈旧落后

虽然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有了初步的成效,但在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教学方式仍多为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模式,而教学内容相对来说也存在着局限性,这无疑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学生学习的需要,也不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开展不足

正如本文一开始所指出的那样,因为自然地理课程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故而基于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考量,应当在坚持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不过一些高校受自身教学条件的限制,未能开展足够的实践教学环节,由此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便对高校自然地理课程教改提出了要求,专业带头人以及专业教师应当积极致力于推动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全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组织之中,积极创设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打造适合现代地理专业人才成长的授课模式。

二、如何进行高校自然地理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地实施地理教学,提升地理教学的水平和效率,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现对课程的科学定位,创新自然地理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实现自然地理课程的扩容,强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打造立体化课程评价模式。

(一)实现对课程的科学定位

1.使自然地理课程科普化与生活化为了真正达成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在设计日常教学活动之前,应当对学生的地理知识学情、学习态度做到细致的了解,同时,教师应当遵循通识教育理念,让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在学生眼中变得科普化与生活化,使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接受与领会难度降低,并且让其意识到,通过对本门课程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自身的见识,拓展自身的知识视域,还能够使学生认知到掌握课程相关知识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甚至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意义所在。2.注意在自然地理课程中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亦导致了各类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将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领会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同时,依托本课程的教学,亦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因为人炸、不当开发对于生态平衡所造成的危害,如此将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并认真思考人如何可以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将得到显著的提升,其会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意识保护环境。

(二)创新自然地理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

1.积极组织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学生思想相对成熟,思维活跃,对待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为此,教师不应该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而是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会得到碰撞,学习的自主性也会得到提升。2.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了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教师不仅可以组织讨论式教学,还可以实施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契机,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科思维。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探究性的问题设置于传统验证性实践活动中,多开设能解决实际问题和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分组查阅资料、进行实际观测和现场讨论,教师则指导、归纳和总结。这种让学生置身其中的实践活动,能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出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3.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对于刚刚步入高校大门的学生而言,其在接触本门课程的过程当中,必然会对课程当中过于专业的名词和术语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如果教师不对此加以重视和解决,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体验。为此,教师应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如在互联网当中寻找可以用于课上教学的视频和图片,在对这些视频和图片进行加工处理之后,使其成为能够用于教学活动的良好素材,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自然地理课程知识学习体验。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关于“地壳物质组成成分”的知识时,考虑到如若采取单纯讲授的方式,则这部分知识点在学生眼中毫无吸引力,为此,便将课前精心制作的视频和动画以及各类美轮美奂的矿物质图片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了播放,学生的兴致瞬间被调动起来。再如,为学生讲解气候同温度二者关系时,笔者举出冰岛与俄罗斯的例子,要求学生思考,为何两国处于同一个纬度之上,但地表植被与温度差异如此明显,学生立刻被问题所吸引,由此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丰富课堂内容,实现自然地理课程的扩容

自然地理课程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其相关的很多内容都是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或者是课外拓展的。为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丰富课堂内容的途径,来实现自然地理课程的扩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影像资料来丰富课堂内容。现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出各类影音媒体技术,影音媒体技术的发展让现代公众得以获取更多的影音资源。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其对于影音资源表现出极大的喜爱之情,因此,基于提升学生对于自然地理课程学习兴趣的考虑,教师可以遴选同自然地理相关的影音资源作为教学素材,使学生获得更为优质的课程知识学习体验。同时,采取此种教学模式,亦能够让学生获得全新的学习感受,其注意力将变得更加专注,尤其是影音资源所表现出的直观性特点,易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以及消化相关自然地理知识,并且生成更为深刻的感官印象,如此一来,将大大提升高校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校地理课程中,教师可以以地理影视作为主题,以兴趣为切入点,开展地理影视的探究性学习,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大学生的地理素养。第一,联系实际生活,选取生活化的影视素材,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比如,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航拍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自然,感受国家、家乡的美丽。第二,选取能反映地理科学的基本规律的影视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选取恰当的地理类影视素材,而且要保证选取的影视内容具有科学性和逻辑合理性,能够反映地理科学的基本规律。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取与学生知识水平相当的影视素材。

(四)强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打造立体化课程评价模式

高校自然地理课程教师应当注重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依托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和开展,将会让学生由经验科学真正走向实验科学,获得深刻的自然地理知识学习体验,生成良好的知识感悟。为此,高校应当积极同所在地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进行深度合作,打造自然地理实训基地,使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调研和观摩,构建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在课程评价模式的构建问题上,教师应当改变先前所采用的结果式评价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无法真正、客观地呈现出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当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投入程度。构建立体化课程评价模式,即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才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实现客观的评价,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进而调整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师应当秉承现代化地理人才培养理念,在精准了解社会对于现代地理人才实际需要的前提之下,依托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打造,让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得到切实的提升。同时,教师应当遵照和谐社会这一发展宗旨,借助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进而产生对于本门课程的研习热情,有助于其在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并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地理专业人才。

三、结语

本文从高校自然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如何进行高校自然地理教学改革。在自然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学情与地理学科的特点,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积极实现高校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仁成.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探讨———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才智,2017(24).

[2]张瑞虎.新形势下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

[3]李双双,延军平,刘新颜.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建设下高校世界自然地理教学改革模型的构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