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

第1篇:工商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生物制药上市公司 智力资本 经营绩效

智力资本在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发挥了日益突出的作用,它在综合层面上体现了前瞻性和预测性,能够助力公司战略性可持续发展。艾德思歌摩(2003)以酒店业为研究对象,对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肯定了对酒店业的智力资本执行评估的可能性,证实了结构资本对酒店财务绩效提升度起重要作用。拉夫、沃尔特和纳丁(2009)通过分析欧洲26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企业网站上披露的智力资本信息,发现若公司能更好地披露智力资本信息便会享有更大的公司价值和较低的融资成本,将大大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度。生物制药产业作为医药产业的潜在领航者,探索其智力资本的构成指标中哪些是驱动经营绩效提升的有效因素,可以能动地推进自主创新能力质的飞跃。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文借鉴Stewart(1997)智力资本划分的“三元说”,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大类。借助岳璐璐(2011)和李冬伟(2012)反映智力资本维度的指标,本文采集并设计8个指标来分析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智力资本,选取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总资产报酬率反映的经营绩效。

(一)人力资本测度指标。人力资本是企业智力资本的核心,是最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是一种隐性的创造力。随着公司员工接受高等教育程度的提高,其独立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工作执行起来也能够更有效率。作为能够使用或研发某项技术的载体――技术人员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而,选取技术人员比例、高等学历人员比例来衡量人力资本,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技术人员比例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2:高等学历人员比例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结构资本测度指标。在现代生物制药公司中是否拥有关键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公司整体的产品领域,还为公司近期甚至是远期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管理费用反映公司对推动规范化管理的建设工作和公司内部管理行为和方式的投入情况,同时管理费用还列报了当期公司的研发投入。本文选取无形资产比率、技术型资产和管理费用率比例来衡量结构资本,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无形资产比率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4:技术型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5:管理费用率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三)关系资本测度指标。销售费用代表公司的市场营销能力,体现为对销售队伍的建设以及对管理的投入。在依据细分市场的基础上完善销售队伍的分组管理,有效地提升了队伍的专业化学术推广、销售市场管理能力,直接作用于销售收入的增长。较高的向主要客户销售产品的金额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客户对公司产品的品质与合作信任关系得到了充分满足,稳定的供应商关系可降低企业为寻找新供应商支付的成本。基于此,选取销售费用率、客户比例和供应商比例衡量关系资本。假设如下:

假设6:销售费用率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7:客户比例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8:供应商比例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筛选。本文选取2010-2012年沪深两市A股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选取标准如下:剔除数据缺失和ST的上市公司,保证样本性质的一致性,最终得到220组样本观测值。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数据库以及巨潮资讯网的经审计的年报,对不可直接应用的非财务信息通过excel进行手工计算整理,在实证研究过程中主要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说明。借鉴刘超、原毅军(2008),卢馨、黄顺(2009)等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如下模型:

Roa=α0+α1Tech+α2Edu+α3Intang+α4Techass+α5Adm+α6Ope+α7Sup+α8Cus+β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总资产报酬率的最小值为0.015,最大值为0.351,均值为0.891,说明不同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差异较大。高等学历人员比例的均值为0.493,说明医药上市公司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处于中等水平。

(二)相关性分析。分析发现,总资产报酬率与高等学历人员比例的相关系数为0.239,二者显著正相关;总资产报酬率与前5名主要客户比率和技术人员比率在5%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和0.135。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等学历人员比例、技术人员比率和前5名主要客户比率可以成为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驱动因素之一。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2)。

1.回归方程调整的R2为0.363,P值为0.000

2.高等学历人员比例(Edu)的回归系数为0.052,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高学历人员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与假设1相符;技术人员比例虽未通过t检验,但t值非常趋近于在10%水平上显著的t值且符号与预期符号相符,这可能是由于部分公司在生产和研发的环节重新做了部署与调整,对技术员工数量有了一些影响。无形资产比率回归系数为0.184,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与假设3相符;技术型资产比例的回归系数为-0.381,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符号与本文所预期的相反,与假设4不相符,可能是由于部分上市公司在报告期期间对公司的技术型资产作了处置,导致数据变少,与总资产相比之后数值过小而引起的偏差。在关系资本中,客户比例回归系数为0.056,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假设7相符;销售费用率和客户比例与经营绩效不相关。

此外,表2中还呈现了共线性统计量“方差膨胀系数”(VIF),该统计量主要是用来判断多元回归方程是否存在共线性问题。如果VIF>10,表示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重合的问题。表2中8个主要自变量指标的VIF最大为1.597,远远小于10,因此本文选取的自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Roa=-0.279+0.052Tech+0.184Intang+0.056Cus

四、结论

本研究的实证检验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构成人力资本测度指标之一的高等学历人员比例显著正向影响经营绩效,在生物制药上市公司这样的高新技术公司,员工素质标准越高,绩效表现优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要想在行业中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在对人力资本立体化发掘利用上给予更多的关注,且这种关注不能仅局限于短期。构成结构资本的无形资产比率显著正向提升经营绩效,显著性水平仅微微低于高等学历人员比例。由于此类上市公司主导产品不断接受改造升级,技术创新必须紧紧跟随其发展。且外部投资者和国内外的研发团队更倾向于与其开展本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此外,构成关系资本的客户比例显著正向提升经营绩效,表明公司可建立持续性战略客户机制,与这些重要的客户建立并维系互为企业增长助力的持续性战略合作关系,可助力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价值增长。X

参考文献:

1.王曙,程李梅.成长型企业智力资本与绩效相关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05).

第2篇:工商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从该专业四年所学的课程可以看出,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1.通识课程。所谓的通识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等。我院为更好的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继开设了大学英语、微积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概论等隶属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同时,对学生气质和校园文化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我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了诸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概率统计、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经济法基础等学科,这为之后该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课打下了基础。

3.专业课。严格意义上来说,工商管理专业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方法与技术的科学,该专业范围较广,所学课程较多,大致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诸多科目,为此,我院开设了管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生产与运作管理、公司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通过开设这些课程,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初步具备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分析

为了深入的了解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的需求,本文通过调查企业以及查询各种资料的方式,得出了以下结论: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除去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对其沟通表达能力、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以及学习创新能力也较为看重。

1.专业素质。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企业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⑴.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⑵.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⑶.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⑷.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⑸.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⑹.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沟通表达能力。在调查中,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指出:应届毕业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是他们聘任人员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在当前经济形态下,不管何种单位,都离不开分工与合作,而良好的沟通是团队合作的基础,企业内部成员内存在着不同的分工,而不同的成员必须合作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只有具备较高的沟通表达能力的成员,才能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合作做事,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为此,一些部门负责人针对该指标列出了具体的标准,主要有:①日常中能够熟练地使用普通话同他人进行交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②能够团结队友并且有出色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等等。

3.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价值取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本文调查中,多数企业表示,对于那些有德无才的人,他们将培养使用;而那些有才无德的人,便限制使用。从中可以看出,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4.学习创新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观念、知识融通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想像能力、能动应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同化顺应能力等。归根结底,学习创新能力就是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这对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运用的好,便能大量增加企业的产值。

三、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就业岗位要求对接分析

对宿迁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事业单位实际所需要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更直观的表现其中的差异,本文据此得出如下图表:

由图所知,企业所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并不是最强的,用人单位相对而言更注重的是应届毕业生的道德心理素质和沟通表达能力,较注重学习创新能力,对专业素质的需求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强烈;作为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往往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在学习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道德心理素质方面的表现却差强人意。这就使得应届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不能较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其中固然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也应予以重视!在众多高等院校中,都有这样的一个特性,教学上面最重视的是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专业课格外的重视,对学科基础课程较为重视,而对通识课程最不重视。学校以为专业课才是正真的课程;教师以为教专业课才是真正的专家;学生也以学好专业课才配得上自己的专业称谓。然而,通识课程常用大班上课,通识课程人人教。久而久之,学生的专业素质加强了,但是综合素质却减弱了,这对学生的就业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笔者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两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去应聘,用人单位在看了两人的在校考试成绩后,出人意料的将综合素质得分较高的应聘者招为公司人员,而那位专业较好的应聘者只能另谋出路了。

第3篇:工商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高职教育 本科及研究生教育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型企业,都存在着严格而明确的分工。分工是企业构架中的螺丝钉,没有分工,没有管理,也就没有生产活动。为实现有效管理,企业按高层、中层、基层实行逐层分级管理。基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士兵,代表的是公司业务体系中的一个端点,负责具体的一项独立业务;中层管理者代表企业的一根线,负责管理监督基层员工的工作。作为监督管理者,他将一些相似的同方向的点汇总成一根线(即业务线);高层管理者负责将不同的线按照不同的目标组合成不同的面,以实施有计划地综合管理。罗伯特.卡茨认为,作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应当具备技术性(technical)技能、人际性(human)技能和概念性(conceptual)技能,且根据不同级别的高低设置不同的技能等级。就像大自然中的蚁群一样,蚂蚁分为蚁后、雄蚁、工蚁、兵蚁。

就整体知识架构体系而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与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就像金字塔结构(上、中、下)一样结构严谨、分工细致。因此在三者之间,既有不少的共同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1.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不一样。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的知识体系“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其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管理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拥有一定的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能从事某一种职业的专业技能。

2.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要求学生熟悉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企业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通晓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过三者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样。作为工商管理人才,不管级别高低,都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只有通过管理知识的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从而调整心态和行为,主动配合管理,出色地完成任务,为自己营造一片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3.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不像其他工科专业,都不具有自身专业特征。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及战略管理等骨干课程。三者的课程设置也依次从高职版到本科版,最后到研究生版本,从下至上,内容逐渐加深。在工商管理教学培养中,宽泛的知识面必然导致对专业核心知识深入不够。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业后,感觉到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在求职过程中通常一片茫然。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再选择一个具体的专业方向,可解决本专业知识太广不太精的问题。

4.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要求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战略管管理等通识课程,而学生普遍感觉相关课程缺乏整体性、一贯性,对每一门课程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综合性的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务之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应侧重于专业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高尚的职业素养。而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则更强调于工商管理知识的理论研究与探讨。

5.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不一样。由于高职学生的入学成绩较差,综合知识水平与本科及研究生存在较大差距。所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艺与技能,实训教学应模仿工作现场情境,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得到磨砺。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则侧重于学生的管理技术开发与探索研究型技术的训练。

6.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要加强与社会合作,但是专业要求层次不同。对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以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产品开发为基础,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的管理,解决企业实际的难题,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对于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来说,为提高学生的科研攻关能力,往往需要校企深度合作。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扎实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协同创新能力。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要兼顾学历与职业技能要求,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并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建立一套具有实操性、科学性的专业技能教学评价模式;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则注重严谨的理论逻辑结构,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创新研发型的高端工商管理人才。在不久的将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和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的有效衔接与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志峰,梁世翔.高职专本衔接学制的类型与课程结构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82-85.

[2]周雄文.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讨[J]. 中国冶金教育,2008( 5) .

第4篇:工商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1.问题的提出

伴随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规模越来越大,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来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呈上升增长趋势,社会尤其对拥有工商管理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但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现状、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不够完整。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上未突出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学生专业特长分散,对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仅泛泛了解,深度不够;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专业课学习基本上仅在课堂进行,偏重理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应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且采用教材创新不多,人才培养仍然采用理论学习、集中实践、毕业实习三步走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偏弱;三是实践教学经验与设施不足。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部分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加大了实践性教学比重,但受限于课时和教师实践经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四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实务要求经验性强,而本科层次教学常常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头脑里缺乏系统思维模式,不知如何将所学课程总结归纳为整体的知识系统。/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索工商管理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强调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学生自身能力、兴趣等因素,寻找、确定、规划实践,围绕人才培养核心内涵,探索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就业指导等实践,更多地与市场衔接。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的开设比例;教学计划上,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增强计划的实践性,使教学计划与市场人才需求及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相结合,体现教学计划服务市场需求;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参与,采用兴趣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增加专业实践的课程比重,并设置创新性、应用性和实战性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把握专业特点,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锻炼和提高。

2.工商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2.1指导性实践教学模式

以创新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明确从知识水平到专业能力的详细要求,突出管理知识实践与应用的理念,这一模式内容包括:专业平台建设、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指导性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sixianghuibao/

2.1.1专业平台建设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依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市场同步的课程设置原则,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构建满足市场需求、实训突出的工商管理专业体系,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保障等。在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中,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大实践课程比重、设立企业研发中心、erp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等措施,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学院提供的综合实验室平台,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会其中,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2.1.2专业认知指导

专业认知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入学专业讲解、生产管理场地参观、专业座谈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专业内容及能力要求,明确工商管理专业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对专业的综合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帮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清楚的整体的认识。

2.1.3职业适应能力培养

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以工商管理专业职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专业实践、早进入岗位工作角色,使他们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工作要求。职业能力培养包括职业生涯教育、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指导机构建立等。通过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训,促进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适应能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提供保障。//sixianghuibao/

2.1.4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实体现市场的核心地位和就业的导向性作用,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只在毕业年级开展,作为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即学生一入学,就业指导工作就开始跟进并贯穿整个大学。

2.2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实施中,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集中实践教学与各课程分散实践教学、单元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容包括课程实训、岗位实践、毕业实习三环节体验,均突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的应用性,突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通过体验式实践教学,学生的工商管理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并在实践和毕业实习中受到检验。

第5篇:工商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问题;设计思路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实验教学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也开设了多门实验课程。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实验课程设置和不完善的实验设施,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实验相互衔接不够,缺乏有效的实验体系结构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都有开设实验内容或者实验项目,但各课程实验及项目不能有效连接,课程或者项目间有重复、脱节、知识点覆盖不全等现象,直接割裂了管理类课程间的逻辑性与规律性联系,造成了实验要求难以达标和课程自身要求的不能很好实现。

2、实验教学内容僵化固定,考核流于形式

就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内容来看,基本都是对基本知识的验证,缺乏对知识运用的实验内容,而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讲解实验具体内容和详细实验步骤,学生根据教师讲授重复实验过程,还停留在传授知识和技能阶段,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内容远远不够。从实验内容实现的条件来看,都是利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软件模拟操作,与企业普遍使用的软件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不高。实验课程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实验成绩的好坏对所学课程成绩影响不大,造成学生重理论而轻实验。

3、实验教学方式单一,与实际联系不够

工商管理实验教学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演示为辅的方法,还未能完全摆脱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看的多实际动手的机会少。当然这主要在于实验教师大多来自传统理论教学队伍,习惯讲授,虽然也有演示等常规教学方法,但还是缺乏诸如沙盘推演、决策仿真、投资模拟等先进、灵活的方法应用。实验形式只有模拟实验,与实际存在差距。缩小差距必须把实验教学与企业管理实践有机结合,一方面校企共建实验室,将企业的实际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方式引入工商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在企业建设校外实验教学基地,让学生在现实的氛围中感悟管理理念、学习管理方法、积累管理经验。[1]

4、实验室建设存在盲目性,资源利用率不高

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大,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在各高校均有建设,但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定位不清和缺乏科学论证,大多都是因教学评估需要临时建设或者跟风创建。实验室建设主要集中在占地方、购买软硬件设备资源,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与之相应的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很多实验设备资源不能发挥其作用,闲置浪费严重。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实验资源多而分散的情况,不能兼顾相似相近专业对资源共享的要求,导致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难以开设,实验设备资源整体利用率不高。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原则及思路

针对以上的问题,变革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已成为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应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1、基本原则

实验教学体系设计需要遵循能力培养原则、系统化原则、资源共享原则。能力的培养也可以看成是实验教学的目标,同样属于人才培养范畴,任何实验教学体系设计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就是使人具备各种能力。工商管理属于实践性强的学科,其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就是解决工商管理实际工作需要,支持实际工作需要的基本条件就是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系统性原则,实验教学体系设计要符合管理的系统原理,应把所有实验教学要素及其要素间的关系置于一个统一框架之中,从整体考虑设计,分部分完成。一是对实验课程设置和实验内容安排分好层次,同时兼顾各层次实验的功能和作用,以取得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二是要配套理论教学体系,明确有效的界定实验项目和实验课程内容与要求,实现实验教学人才培养的功能;三是要处理好使用价值和学科发展的平衡关系,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完善实验教学体系,进而推动专业发展。资源共享原则,学科专业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决定了实验资源必须服务多门课程教学和满足不同专业间的要求。实验资源的集成、整合和共享就成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必然选择。共享原则可以使有限的资源统一集中,通过信息技术和综合平台的途径,提高各种实验设备软件的利用率。

2、设计思路

实验教学体系的目标决定着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所以实验教学体系设计随目标而定。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可以定义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针对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需遵循的原则,提出以下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1)需求和能力导向。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统一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形势下。实验教学体系要服务于人才培养来满足社会工作的实际需要。实验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需求和能力导向这一设计思路,也体现了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有利于培养专业能力因素和创新精神因素的目标要求。需求是实验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能力是实验教学的根本所在。所以要立足实际需求和能力培养,结合人才培养新变化和学生特点进行实验教学设计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2)课程体系导向。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侧面反映出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实验教学课程作为课程教学的有利支撑,其体系来源于专业课程体系,但又独立于专业课程体系。这种相关而又独立的特殊性正是实验教学体系体现工商管理学科交叉及综合应用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课程导向下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优势在于:一是学生可掌握工商管理的系统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方法[2];二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引导学生了解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研究素养和实践创新素养。[3]应以工商管理学科课程为导向,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系统。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体系指一类事务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表现出整体的明确功能。实验教学体系的价值在于实验教学的要素构成结构及其逻辑关系产生的整体功能会指向人才培养的明确结果,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服务学科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主要涉及课程结构规划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实验教学方法手段改进、实验资源利用等一系列内容。

1、规划实验课程体系调整实验教学体系结构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基于认知的逻辑规律,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横纵结合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即形成以课程基础实验为横向支撑,以课程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为纵向牵引的课程导向实验结构新体系。横向上课程节点着力培养学生对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纵向上课程节点重在训练学生利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综合实务能力和创新精神[4]。以横纵两条线的实验课程结构体系来实现实验教学的学科覆盖宽度与专业知识深度相互统一问题,同时也可解决实验课程的选择和建设问题。

2、联系企业实际设置实验教学内容

针对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内容僵化不灵活的现实,从企业实际待解决的问题入手,优化开发实验内容,达成“干中学”的效果。具体来说,一是对实验课程的优化开发。立足知识点,进行课程知识验证实验,紧抓能力培养主线,设计开发知识运用性实验。二是同企业合作开发精品实验项目,围绕企业管理运营实践中的问题,结合学科理论研究,与企业共同开发实验内容和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建立综合性的精品实验项目。整体上验证性实验内容及课程要逐步减少,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和项目要系统增加。同时,还要改革实验教学考核,由原来的单一纬度考核学生转变为考核学生、教师、效益三个纬度,以三维度考核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主动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及实验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3、利用现代技术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实验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条件。首先,运用现代电教设备实现实验教学组织方式的灵活丰富,以及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电教设备通过投影、摄像等技术手段,能促使学生较好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和分析实验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实验教学的时空约束和设备局限。多媒体音图文一体的功能表现,增加实验教学接近现实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其次,利用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完善实验内容和提高实验效果。这两种现代技术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营造企业环境,建立模拟企业,模拟企业经营状态。使学生在模拟的实验实践中,体验管理决策和生产运作。从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激发个人学习潜力。

4、整合开放提高实验资源利用

工商管理学科内容的宽泛而复杂,决定着其实验教学体系的分层与分类多。相应的实验教学资源需求和要求也就多。整合开放实验资源,包括场地、设备及师资就变的十分必要。所谓整合,其目的是实验资源的有效配置,具体指全校实验资源一盘棋,各学院或各专业实验室之间应相互利用。可以通过建立实验管理中心的形式,将实验设备和条件充分利用,甚至还可以整合相关企业的实验设备和条件,集中服务于实验教学场地选择、设备购置、课程教学、实验项目开发与设计等。所谓开放共享,旨在满足不同学院和专业之间的实验需求,主要在于依靠信息技术建设网络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体系。

四、结语

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依据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对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则、思路等进行了全面思考。在能力性、系统性、共享性的原则下,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应遵循需求导向和课程体系导向的设计思路。围绕横纵组合式的结构体系调整、实验内容安排、实验方法改进和实验资源利用提高等内容论述了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李宏宇.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2009(01)128-131.

[2]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5(S1)31-34.

[3]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9)9-14.

第6篇:工商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后,经济发展呈现井喷式增长,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发展模式,对外开放的速度也是不断的增加。这就对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高校培养,所以如何改变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是问题的关键。深化我国高校体制改革,及时抓住时代的需求培养出适应时展和有着创新意识的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对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做客观的分析和探讨。

一、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模式一般就是我们按着某种形式或者方法习惯的做法。他是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最简便的方法,反应了具体活动中的基本自然规律。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进行教育思想,理论方针的指导。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自身条件结合教育部下达的教育目标,努力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形成。这种链条式的关系就是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反应了我国对教育活动的实现目标,培养规律,培养过程,培养结果直接的直接联系,他是整个培养主体之间的辩证主体。

我国从很早以前就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过研究,但是一直没有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方面形成科学的定义。我国学者的观点主要有,(1)目标,方式说。早在1999年10月召开的高校指导会议中我国的教育部长陈明远就明确的表示我国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改的关键所在。他讲的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我国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基本的培养方式。(2)结构方式说。2001年9月份召开的高校指导会议中做出了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校学生的学历能力和知识体系相统一,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思想观念。(3)总合说。近些年来一些W者认为人才的培养模式一定要与教育理论观念,和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统一。对不同专业的人才进行不同的教学体系以及不同的管理制度。前两种说法主要是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缺点是忽略了人才培养模式要和社会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第三种说法主要是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作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这有效的解决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发展脱节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的特点就是在于高校的组织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主要是有很多个人才培养要素组织在一起的,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融合,让高校的教师在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制定出简约完整的实施方案。

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高校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制定培养规格,课程安排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现在各大高校都在制定具体的工商管理类教学的计划,争取在扩宽专业学习范围和课程的安排设定上更加符合现在社会的培养目标。现在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我国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多层次,多模式,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显得更加迫切。

现在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主要缺点表现在(1)共性趋向,如今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是相同的,甚至不同学校级别的课程设置都是一样的,比如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学习内容相同,缺少人才的个性化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我国现在多样化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2)培养目标定位偏高,现在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定位一般是要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让他们成为高级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平民化,大众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已经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从学校毕业后大多从企业或者单位工作,但是这些生源的总体素质很难让企业定义为高级专门人才。(3)针对性不强,现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教育方向把握不准确,比如中专,高职,大学等的学习内容基本一样,学习强度和层次不明显,从而让毕业生的特点不鲜明。(4)适应力差,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经济体制问题,导致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只是掌握了很好的书本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缺少处理问题以及创新精神。

根据各种调查得出,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对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认可度非常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全民化, 国际化,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因此我国要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系统改造,让工商管理类人才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三、构建新形式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在建立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要抓住以下这几个关键问题。

(一)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性

90年代后期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改革开放带动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二是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这就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在我国深化改革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同时各种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也是在不断的增加,有很多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开始进行自己创业。国家经济形势的这些变化让工商管理类人才既要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上得到提升又要增加自身的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积极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

国外的很多大学已经探索出关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些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在美国的大学他们就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必须要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全能型人才。美国的哈弗大学是美国非常好的大学,他们学校就不断的更新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就不断的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一般从他们学校的出来的学生都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日本教育机构就提出了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才理念。在当今我国教育全球化的时代,单单的我国高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让管理人员具有创新和管理能力。

(三)正确处理基本模式与模式多样化的关系

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把握和评价,但是基本模式并不代表是唯一的模式,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高校办学条件不一样,学校的老师能力与招生条件也不一样,这些学校应该发挥自己的办学特色,争取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时候可以实行3+2的模式,让这些专业的人才通过5年的系统学习,即掌握好自己专业的基本知识又能掌握理工科的知识,可以对外语电脑还有新兴的网络产品进行学习,让工商管理类人才成为现代社会综合人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让工商管理类人才可以更好的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四、结论

虽然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初有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的培养模式的实践环节比较少,这让我国的人才在创业教育方面比较薄弱,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探索出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我国的工商管理人才适应知识时代的需求是当今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姚正海. 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83-86.

[2]姚晖.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第7篇:工商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 教学方法 现状 改革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加入WTO之后,工商管理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也变的越加广泛。高等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必经的阶段,而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工商管理教学的归宿点是,为社会输出更多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人才。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发展,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也变得更加丰富,在短时期内教学效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经过调查,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教学方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一、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具备的教学特点

1.针对性。工商管理教学要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一份科学的教学计划。挑选出重点教学内容,如对于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交予学生自学,课堂上重点讲解那些关键难懂的知识;另外,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案例分析,使原理与现实相对应,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2.参与性。高度的参与性可以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达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案例分析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去根据需要亲自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并对其加以分析,最后各抒己见,在讨论时可以得到不同的观点,学生可以相互吸取正确的观点来完善课题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

3.实践性。工商管理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出一批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性人才。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实验操作,来辅助理论教学;课下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和检验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需要进行自我调整,为将来他们进入社会进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工商管理教学方法中的问题

1.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课堂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单一;以课本知识为主,内容枯燥。这种只重理论性的教学,并没有使学生获得到更多的知识,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另外,有些高校虽然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安排了一些实践课程,但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2.学校硬件设施不足。首先,课堂教学设备上,许多高校还未安装多媒体设备,或安装了未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例如,在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时,需要播放一些案例视频以供学生观察与思考,但由于缺乏或忽视多媒体的利用,学生无法得到形象化的展示。另外,有些学校由于资金不足,没有完备的教学实践设施,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没有很好的结合,学生无法形成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

3.实践基地严重缺乏。学生入企进行实习是工商管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实习基地的不足,阻碍了这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一些抽象的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等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及时通过实践,学生很难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也会造成在今后的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三、 工商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策略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方法转变的前提。首先,我们要理解实践教学的含义,理解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意识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如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环节,畅通实践教学的渠道,完善实践教学设施等。通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使学校培养出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让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较快适应企业与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才能。

2.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首先,要对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专业化的归类和划分,区别其他学科,找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进而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按照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课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次,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进行有效结合,结合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实际操作,统一环节,优化内容。此外,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开展阶段性教学,进行学时调整,查漏补缺。从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到实践操作,最后到参加社会工作,做到每个环节有重点有突出。最后,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考核标准,对学生的成绩与能力做出真实的评估及反映。

3.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以教学过程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估过程中要避免人为的因素,做到指标量化。以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为基础,针对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参与实践状况等,进行阶段性考核。对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吸取适合现在教学体制的部分,摈弃落后的方面,在评估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全面考核。对于考核结果,要做到对表现突出的人给予及时奖励,对成绩较差的人给与相应的处罚,并进一步进行指导。只要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工商管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相应的改革对策,这样才能提高工商管理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最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商管理,2010,(10).

[2]宋素娟.基于价值链思想的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08(41).

第8篇:工商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一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看,尽管近几年来在课程建设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与工商管理教育蓬勃发展的现实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现行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单一,结构不完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一般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造成了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使得学生既不能很好理解管理学的内涵,又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近几年来,在现有课程中更加强调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弱化了对管理学骨干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学习,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

 

2.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工商管理类的教学需要实践的感悟,因此管理类课程有一显著特点,即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但是在目前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教材等诸多因素,教师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有一定距离,或者与实践结合不紧,以至难以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学了一大堆理论、方法,却缺乏运用它们的机会和能力,造成对“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碰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3.教学内容及课程设计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脱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物流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此外,目前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教材都是舶来品,即使是国内编写的,从理论到案例分析都与西方教科书如出一辙。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4.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管理人才,其教育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然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并非如此,程度不同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二 、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原则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体现有组织、系统性、高起点、立意新、整体性的特点,遵循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因材施教的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时遵循四个原则。

 

前瞻性原则。课程设置的前膾性就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未来的社会需求应具有预测功能,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所设置的课程要能满足21世纪工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可以预见,在未来社会,谁能准确把握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课程编制、实施与评价方面的巨大潜力,谁就有机会从课程体系改革面临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崭新课程体系。

 

强化基础原則。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必须强化三个层面的基础:首先是支架性基础课程,如经济学、数学、计算机和行为科学等;其次是管理学的基本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等;再次是素质型基础课程,如法律、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等方面的课程。

 

柔性化原则。柔性化原则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在主要课程设计、内容选取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灵活性和多样化。柔性化决定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特色。首先课程设置要有弹性,要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便于学生在课程体系范围内具有职业迁移能力,要使课程体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随时动态调整的功能。

 

市场导向原则。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在课程设计、内容选取等方面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实际的要求。市场导向原则要求高校应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确定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三、改进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1.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实现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的优化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世界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成功做法,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确立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位一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按照系统的思想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整体化设计,明确应涉及的学科群及学科子类,并进一步细化为应开设的相关课程,最S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及开设的先后次序。

 

2科学配置理论课程结构体系,搭建能力素质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可设置“四层次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1)通适教育课程。即公共基础课程,由学校统一开设。这部分课程,如思想品德修养、哲学、法律基础、大学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为必修课,其他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美术、艺术等课程,宜设立公共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完一定的学分即可。(2)工商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即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以便为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便于学生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即必修课,是对工商管理人员的最基本的规格要求,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课程。(4)职业迁移模块选修课程。职业迁移模块选修课程是为了拓宽学生就业适应面,配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而设置的。具体有旅游管理模块课程、市场营销模块课程、运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模块课程、金融模块课程、国际商务模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模块课程等。

 

理论教学体系的设置以基础课、专业课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跨学科课程、双学位和辅修专业等课程为依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渠道;选修课程,则以反映学科前沿的课程和学术讲座为主,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训练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能力。

 

3.将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多层次、特色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各高校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构建起多层次、特色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这一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特色课程体系的课程体系结合;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创业教学环节的教学环节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结合,充分保障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4.压缩、精选专业必修课,增大选修课范围,增择课程的应用性与针对性

 

为实施素质教育,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髙等院校课程设置先进经验,压缩必修课,增大选修课范围。通过采取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适度放开专业方向选择权等措施,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结构,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同时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双学位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

 

5.注重实验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性,强化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培养合格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将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纳人整个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在课内实践方面,一是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案例分析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激发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举办工商企业现实问题系列讲座,聘请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经理等介绍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三是在相关的课程中设立实验教学项目,开设专门的实战性课程,这一新型的教学方法将为学员营造更加接近实际的商业环境,使其能在现实与理论的互动中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9篇:工商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一、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很多人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所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决策能力、决策方法的培养上,于是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时偏重于管理的后一环节———决策,而忽视了管理信息获取分析、方案执行控制等中间环节的能力培养,这也是造成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学观念更新不及时。随着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实施策略、实践依附于理论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这一改变在受传统影响更深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却不够明显,以实践为主导、以理论“必须够用”为标准的观念难以被充分接受和落实,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依然是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重要原则。

3•课程体系改革不彻底。当前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安排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课程整合力度不够明显,理论教学的比重太高,实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在教学计划中大都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三个部分,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课,课时较少,实验、实训内容缺乏可操作性,技能实训项目不足,技能训练时数不够,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4•实践教材匮乏,实训手段落后。笔者粗略统计,截至目前,图书市场中公开出版的综合实训教材不足六本,其数量远远满足不了众多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活动需求。同时,当前工商管理类实训手段也较为落后,主要采用课堂案例教学、机房多媒体软件操作等形式。缺乏实践动手的切身体会,也缺乏工商管理中最重要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中相关专业知识综合度较高的一个门类,所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所需的“一专多能”的通用型才能,以适应信息经济时代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体系的具体目标要求是:建立与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既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工商管理实验课程体系,发挥学科交叉及学科综合应用的特色和优势,充分挖掘实训教学环节中有利于提升受训者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合理利用实训教学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

(二)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在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重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研讨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设置,构建和完善由专业课程、专业实习、课余实践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设置和加强与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有关的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专业主干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模拟课程,结合管理专业特点,注重提高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加强管理定量方法的教学内容。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理顺相关课程之间及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现实途径。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以工商管理类专业自有实践课程为核心,充分扩展企业与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和开户银行等各机构的业务往来关系。

(三)完善实训教学层次

构建民办高校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应该从四个层次进行:专业感性认识实验、单一课程模拟操作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及毕业实习设计。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发展,每个层次都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

1•第一层次:专业感性认识实验

设计专业感性实验环节,其目的是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的运作流程和管理实际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实验环节可以设计为经管综合实验中心的观摩讲解,校外企事业单位现场参观等。

2•第二层次:单一课程模拟操作实验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学习的需要,开设系列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可针对每一门主干课程开设一门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的内容是相应主干课程的核心知识,其作用是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方法。3•第三层次:专业综合实验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此类实验并非某一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而是多门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通过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4•第四层次:跨专业综合实验及毕业实习设计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本阶段通过设计仿真综合实习,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置身于仿真的虚拟环境、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中,以某一行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作为主线,完成模拟企业的真实经营与运作,实现学科相关知识的有机整合,并以所管理企业的经营数据为分析对象,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完成毕业实习设计及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是理论知识在具体工作中应用的一种形式,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的空泛性加大了实践活动设计的难度,为了能让学生在工商管理综合实训中充分理解所学的管理知识,并能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辅助管理活动的开展,这里提出“场景模拟+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1•场景模拟实验

将综合实训场地搭建成为一个高度仿真的企业管理环境,以弥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不足。在该实训场地中,学生将依据实训教师精心设计的企业管理案例,以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环节。针对民办高校生源的特点,其毕业后主要去企事业单位的一线管理工作岗位,对其能力的需求应该是重实施而轻决策,通过仿真环境的手工业务处理实训,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专业知识,掌握日常基本业务处理流程。我们称之为“授之以渔”。

2•管理信息化实验

“管理信息化”模式要求受训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操作流程的前提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相关业务处理,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作为一种工具,它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熟练掌握这些工具,一定量的信息化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途径。我们称之为“授之以鱼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