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次贷危机的根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内在机理
一、引言
当前方兴未艾的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且大有演化为金融危机之势,次贷危机自2007年4月份新金融世纪公司宣告破产保护以来,一波波的冲击全球金融市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至于何时见底,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尝试对这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行比较,揭示它们爆发的根源及形成内在机理的不同,从而对我国金融危机的预警及防范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
1.东南亚金融危机发展过程回顾。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接着,危机波及到台湾、香港及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因此,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2.东南亚金融危机形成的内在机理为:政府隐性担保与政府相关联企业大量借取短期外债资产泡沫大量游资外逃固定汇率机制难以为继货币贬值货币危机亚洲其他国家金融危机。
3.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根源: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因为东南亚诸国国内经济结构失衡;这些国家实行的都是僵化的固定汇率机制。
三、次贷危机
1.次贷危机发展过程回顾。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次贷危机起源于利率的上升,房价由上升转为下降,形势发生了逆转。2008年4月,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即新世纪金融宣布倒闭。这标志着次贷危机开始爆发,次贷危机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尚未见底,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已宣告破产保护,而房地美、房利美及美国国际集团已国有化。并且对世界金融市场造成了百年以来最大的冲击,已影响到实体经济。
2.次贷危机形成的内在机理为:长期超低利率刺激消费贸易逆差信用膨胀(主要是次级房贷)资产泡末积聚不断提高利率泡沫破灭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危机(可能)。
3.次贷危机的根源。(1)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当资产证券化以后,经过层层包装,然后由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但由于激励机制的作用,当监管不到位时,就容易产生低估风险,人为的提高金融产品信用等级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所以就有一个“谁来监管监管者”、“谁来为信用评级者进行评级”的问题。(2)美国国内消费与投资不匹配。由于美国国内很多产业转移至国外而导致产业空心化,而且大多数美国国民都是寅吃卯粮,超前消费,储蓄非常少,利用美国的世界货币优势大量印刷美圆和国债,导致消费虚高,推动资产价格上涨,积累了大量泡沫,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3)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金融本来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结果在美国最近几年庞大的虚拟经济远远超过了相应的实体经济,使得金融资产市场成了赌场,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四、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的异同点
1.不同点。(1)东南亚金融危机属于在发展中国家爆发的危机,它的本质是货币危机,导致东南亚地区金融和经济动荡;而次贷危机是在发达国家爆发的危机,它的本质是债务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和经济动荡不安,破坏性极大。(2)就造成金融危机市场的严重后果来看,次贷危机较东南亚金融危机要严重得多,格林斯潘宣称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是自1929年美国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它已引起全球金融风暴,而亚洲金融危机只是在亚洲造成局部的金融危机,而没有引起全球的金融危机。(3)东南亚金融危机根源于过度性生产,而美国次贷危机根源于过度性消费。
2.共同点。(1)都是属于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自由化或金融创新而造成的危机。(2)该国经济结构失衡。
五、我国金融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较高,股市和楼市积累大量泡沫。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且产生升值预期,有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然而随着我国宏观调空、经济周期下行及受次贷危机冲击的影响,我国楼、股市价格不断下跌,且由于新劳动法的实施,我国2008年上半年中小企业已倒闭6.7万家。并且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实体经济受的影响会更大。
六、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给我国的启示
首先,金融监管与金融自由化应该相适应,如果在金融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开放资本项目,势必积累金融风险,为导致金融危机埋下隐患。其次,固定汇率机制也是一个弊端,它也为货币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最后,不能盲目开放资本项目,给金融危机设立一道防火墙。
关键词: 美国次贷危机 商业银行监督体系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已经大大的超出了预期,并且彻底改变了美国金融体系的构架。从长期来看,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入发展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秩序的变化,对全球的贸易体系和贸易格局将产生深远而不确定的消极影响,美国和世界范围的金融结构、监督体系以及国际间的协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调整适应阶段。
1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
1.1 信用风险的发生是次贷危机产生的关键原因
信用风险的产生动摇了美国金融体系的基础。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是因为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引发的,但是基础却是美国的次级住房按揭贷款,导火索和根源都是贷款这个基础资产的风险集中爆发。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今世界经济是基于契约和信用基础上的,这对于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尤为明显,对于这样的经济体系来说,如果大量的契约不能履行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当债务人发现一旦违约后,他们所承担的经济、精神等方面的损失远远小于履约成本的时候,就会出现所谓的理性违约。同时信贷的快速膨胀和信贷条件的不断降低是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充分条件。而且抵押贷款证券和其他金融衍生品等后续金融资产应是建立在最初的贷款基础资产之上,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都与源头债权受偿程度关联,当基础资产和交易对手出现问题后,大量无法受偿的债务产生了集中的信用风险,并沿着金融资产和交易过程的链条将风险逐级传导下去,所造成的危害必然是深入和广泛的。
1.2 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由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实行低利率政策,极大的刺激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2004年下半年,美国经济成功反弹,美联储逐步调高利率,2006年6月最后一次升息25个基点,之后至2007年8月便一直维持利率于5.25%水平,随着美国联邦利率调升,美国房地产在2005年触顶。从2006年开始,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速度逐步减缓,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下降。随着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房贷巨头的轰然倒下,美国的次贷危机也随之爆发。
1.3 贷款人理性的缺失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在美国实行低利率的几年中,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在全球对冲基金的投机推动下,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扬,炒房活动盛极一时,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产生了买房的冲动,使得2006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占全部抵押贷款的比例快速升到30%左右。而在大量买房的人群中,由于利益的驱使,使他们很少考虑未来利率上升带来的负担,在预测房价会继续上涨的同时,对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充满了信心。然而在美联储自2004年中期连续17次上调联邦利率后,80%的次级抵押贷款人月还款额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猛增了30-50%。如此高额的债务负担瞬间使贷款人陷入了还款困难的境地。
1.4 监管机构的监督不到位也助推了次贷危机的产生
金融业很特殊,保护储蓄存款人和各类债权人至关重要,处置不当甚至可能会出现政治风险,因此,即使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政府干预行为都屡见不鲜。政府一定会扮演“最终拯救者”,这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金融市场的依赖心理。
2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的警示作用
2.1 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的质量和总量
由于房地产的保值增值能力和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比较强,所以历来就是商业银行放贷的首选,从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来看,我国应该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质量。强化内控建设,加大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不断完善风险管理。
2.2 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监管
商业银行是储蓄投资转化的中间环节,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主体,坚持谨慎的经营理念,履行好自己的基本职责,把防范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放在首要的位置。贷款前期一定要做细致深入的审查,以保障资金的安全性,保证贷款人的还款能力。
2.3 处理好金融产品创新和银行自身规范、发展的关系
金融产品的创新一定要建立在长期、稳健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上,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按照严格监管标准,确定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承受水平,据此确定业务发展规模,并集中主要资源发展熟悉并具有优势的业务。谨慎进入不熟悉的领域,少接触看不清的业务。推进创新和发展新业务时,打好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架构、信息资源和人员基础。
2.4 认真研究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培养出合格的金融管理人才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日益深入和我国与世界经济的日益接轨。我国的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具备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掌握完备的风险控制手段的金融界精英。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今后的国际化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金融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下基本而长期的工作。
中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局势和国内经济的调整,我国的商业银行一定要认真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管,贯彻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提升风险管理和监控能力,在各项业务中合规、审慎运作,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兆琼,周涛,程志云.商业银行房贷两难[J].经济观察报,2007- 08-18.
[2] 宁雯,韩羽,朱力,韩松.美国次级房贷危机连锁反应[J].当代 金 融家,2007-05-31
[3] 张仁寿,魏伟新.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及警示[J].2007-08 -23.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风险监管;金融危机;次贷危机
公允价值的确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对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产品,应根据交易价格来确立公允价值;第二层次: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产品,应以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客观参考价值支持的价值模型来确立;第三层次:针对第一、第二仍不能反映其价值的金融产品,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和市场情况来确立。
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得到国际金融界的广泛接受和应用,主要原因就是公允价值更具有信息相关性,它能够及时、公正、透明地披露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入和潜在流出。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以此对市场进行风险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
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也存在着不足。首先它的假设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定义中假设其所计量的金融产品存在一个可观察到的、公开的活跃的市场。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种交易市场并不是总是存在的,大部分的资产都会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不满足这种要求,在这次金融危机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假设并不是永远成立。其次,在估值方面它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而且缺乏必要的内控监督,这在第三层次最能得到体现。再次,公允价值计量无法有效对冲和熨平宏观经济波动较大的预期。公允价值计量往往会助长宏观经济景气下的乐观预期,增大经济悲观下的悲观预期。一旦处理不当,由此产生的多米诺骨牌式效应很容易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自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MBS、CDOs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进而导致市场稳定性不足,定价功能缺失,因此一些金融机构和银行家认为此时采用公允价值导致金融机构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而此时资本监管要求更为严格,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市场失灵导致公允价值计量不再具有可靠性,还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放大问题,引起社会恐慌,而社会恐慌进一步造成金融产品价格下降,从而产生显着的顺周期性效应。
针对这些情况,一些学者指出金融机构是想将公允价值会计作为其替罪羊,试图转移公众视线,逃避其机构内部经营决策错误,次贷危机实质原因是由于一些金融机构追逐利益的贪婪而忽略了它蕴涵的巨大风险,引起长期被忽略的次贷产品风险的集中爆发。次贷产品设计复杂,很少有人能看懂,即使没有根据公允价值准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次贷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也照样会下跌。而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信贷体系的无限扩张和信用衍生工具的过度应用以及市场监管的不力,跟公允价值计量更无直接关系。
尽管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饱受质疑。但事实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时候确实会增加了金融机构浮亏的程度,比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经济运行良好的时候它也增加了金融机构浮盈,所以我们不能就此完全否决它的价值。我们承认在某种程度上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确实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绝对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更不能因此否定公允价值计量。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决不能解决金融危机的问题,而目前也没有比它更完美的计量方法。所以,与其不停的对其批判,不如积极的从现实角度完善它,进而使其能更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财会通讯,2008,(11).
[2]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2004,(6).
[3]田园. 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8).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泡沫;流动性过剩;住房抵押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168-02
自2007年8月份爆发的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不仅重创美国经济,还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巨烈震荡。经过半年多的分解消化,直到2008年危机还未见底,可见此次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刻根源进行客观的分析。
1 次贷危机的根源――资产泡沫
所谓的次贷危机就是指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大量违约而引起的信贷市场上的信用危机以及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行的证券大面积缩水而导致的资本市场上的次级债危机。冷静审视问题的来龙去脉,不难发现这场危机追根溯源是由美国房地产市场不断累积的资产泡沫引起的,泡沫的产生和不断堆积是危机的酝酿,泡沫轰然破灭之时就是危机爆发之日。下面将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资产泡沫必然破灭而导致金融危机。
理论上来看,资产泡沫的源头是流动性过剩,当过剩的流动性纷纷涌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就意味着过多的流动性资产追逐有限的投资机会,资产价格自然会上涨,如果这种投机逐利进一步发展,资产价格必然慢慢超过其真实价值而虚拟膨胀,最终产生泡沫。当资产价格上升到远远失去实际增长因素支撑时,资产价格的变化就仅仅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及预期,一旦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及预期下降,这些高度灵活高度自由的金融资本必然迅速撤出该市场。若缺少其他资本填补这一空白,就会造成金融资本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能继起,流动性短缺立刻显现,被虚拟化的资产价格只好下降甚至狂跌,资产泡沫一下子破灭,危机也紧随其后。
而实际的情况是美国房市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正存在着这样的资产泡沫,从2001年到2006年美国房价大幅上涨,而一路攀升的房价既没有建立在住房市场的真实需求上,也没有以居民可支配收入为支撑。资产泡沫化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泡沫破裂只是早晚的灾难。
果然就在美国房市如火如荼,泡沫不断累积之时,美国宏观经济形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伴随经济增长,美国通胀压力加大,美联储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提高联邦基准利率。刚开始利率的提高虽然增加了抵押贷款申请人的利息成本,但这却远远比不上贷款投资房地产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如果这种境况一直维持下去,贷款投资需求也将继续强劲,泡沫不会破裂。然而,利率上升仍在继续,进入2006年,利率已由原来的1%调到了5.25%,这时贷款投资成本上涨终于开始赶上并超过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也就是超过投资回报率的上涨,膨胀的投机需求开始减退,汹涌攀升的房价锋芒渐弱,温和上升,与投资资金成本的上涨幅度形成越来越大的差距,房价走低预期逐渐生成,投机需求争相退出市场,购房需求随之恢复到真实面目,住房价格无可避免地从高位运行跌到了万丈深渊,房产泡沫再也支撑不住,终于轰然破灭。
泡沫一旦被引爆,便会带来一系列的灾难性连锁反应,直至危机发生。首先房价不断下跌,当跌破住房抵押贷款的偿还余额时,抵押贷款特别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放款机构便进入了理性违约期,因为次级抵押贷款的放款对象一般是那些信用级别低,负债重,收入证明缺失的投机客户,他们的还款来源一开始就不是出自自身的还款能力,即可支配收入,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脆弱假设上,其违约的可能性本来就高于优质客户,而既然现在房价下跌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原先的还款假设不再成立,其高违约可能性便极易演化为高违约现实性。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优贷拖欠率只是略有抬头,但次贷拖欠率却大幅上升,从10.4%升至2006年第4季度的13.5%,是同期优贷拖欠率的5倍多。伴随着房市资产泡沫的破灭,违约率上升,其中主要是次级贷款违约率大面积上升,住房抵押贷款各种衍生债券又特别是次级债不得不向其真实价值回归,甚至跌至真实价值以下,这时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更准确地说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即所谓的次贷危机)便全面爆发了。
2 资产泡沫为什么会产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房市资产泡沫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罪魁祸首,那么这些资产泡沫为什么会产生呢?概括地说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前信贷规模过度扩张,滋生了流动性过剩。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美国的货币政策难辞其咎。2002年美国经济陷入了低迷,美联储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调低利率,从2001年1月到2002年12月,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从6.5%下调到了1%,并且这一创历史最低水平的利率一直保持到2004年的6月。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银根松动,导致银行有着巨大的贷款冲动。而与此同时,美国2003年以来,经济强劲增长,带动了平均房价的上涨,催生了投资者的乐观预期,加上利率低,贷款成本低,大量投资者贷款购房的投机热情高涨,这使得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不谋而合。更关键的是房价上涨不断抬高房产作为贷款抵押品的价值,导致银行自认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不仅会有可观的利息收入,而且安全有保障,因为即使借款人违约,仍可通过拍卖增值的抵押房产而收回本金利息。这样一来,宽松的货币政策结合美国具体的经济形势,共同促使银行将贷款冲动转化成了贷款行动,沉淀银行系统内的流动资金被释放出来,纷纷涌向利润前景可观的房地产市场。
另外由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利率水平平均高出优质住房抵押贷款4个百分点,而且在房地产价格看涨的情况下,次级贷款申请人可以轻松出售或者抵押房产再融资来得到流动资金以保持月供的支付,次贷拖欠率远低于原来的估计,因此对融资者资信条件要求一向苛刻的美国金融机构也被次贷市场的巨额利润牢牢套住。他们逐渐丧失了原来防范风险的职业意识,不断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原有的放贷标准,导致美国次贷发放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显示,次贷占美国全部房贷比例从2001年不足5%跃升到2007年的20%,次贷余额已超过万亿美元。次贷的过度膨胀直接促使了美国整个住房抵押贷款总量的增长,毫无疑问,当这些贷款如洪水猛兽砸向房地产市场时,流动性过剩便逐渐浮出水面,房产泡沫也由此产生。
其次,房贷金融衍生产品――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也在从中作祟。MBS的出现首先为放贷机构提供了流动性。由于房贷期限一般在10-20年之间甚至更久,银行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回笼货币本息进行再贷款,若没有MBS,银行的放款规模将完全取决于自有资本和接纳存款的多少。而MBS问世之后,经信用提升和风险隔离得以在金融市场上大量发行,广泛流通,这样放款机构就将本来相当于不动产的住房抵押贷款变成了能产生现金的流动资产,其放款能力显然会大大提高。另外MBS还分散了放款机构的风险。因为他们将MBS出售给机构投资者就等于将抵押贷款卖给了投资者,各种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利率风险)也随之脱离放款机构,转嫁到了这些投资者身上。正是因为存在着这层风险转嫁关系,各大放款机构才会放松警惕,对不合格的次贷借款人也趋之若鹜。MBS对流动性的提供和风险的转移直接促使了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
第三,美国监管部门的失职也是一大祸因。先来看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如果说抵押贷款机构在放贷能力提高,放贷风险降低,而放贷利润丰厚的情况下,放松贷款申请人的审核标准,扩大信用供给,是由其逐利性决定的,是难以避免的,那么住房抵押贷款特别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就只能靠监管当局去规范了。可惜美国监管部门并没能担此重任,在信贷监管上有所作为:它一开始就没有对贷款机构的操作行为、贷款质量、贷款规模进行密切监察,没有察觉贷款市场尤其是次贷市场潜在的违约风险,没有对贷款机构抵押贷款业务的风险程度给予披露和警示,致使放款机构毫无顾忌地敞开信贷大门,尤其是对不合信贷标准的危险客户――次级抵押贷款申请人,最终造成次贷规模以致整个抵押贷款规模的非理性增长。
再来看证券市场上,首先可证券化的资产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即该资产能产生可预见的现金流。那么对于次级抵押贷款而言,其被证券化的前提是次贷借款者每个月可预见的甚至稳定的还款。但问题是次贷客户一般既没有稳定的当期可支配收入,又没有充足的储蓄,其唯一的还款来源只是预期不断增值的房地产,而本身就充满泡沫,价值被高估的房地产随着信贷规模的无度扩张已累积了越来越多的风险,根本不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所以次级抵押贷款证券的产生一开始就是个错误。但是美国的监管部门却没有对这种极其危险的次贷产品加以限制和约束,而是任其堂而皇之地在金融市场生根繁殖。其次,对风险评级性质的机构,监管部门没有进行必要的监督,致使其在商业逐利中草率地将AAA评级颁给了次贷各种衍生产品,有意无意地隐瞒了其中很可能存在的风险,欺骗了各大投资基金,直接造成了次级债的发展壮大。这样看来,次级债的产生与壮大,美国监管部门难逃干系,要是当初其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能,次级债的产生必然受到约束,壮大必然受到阻碍。而只要作为流动性提供和风险转移工具的次级债没有了生存空间,或者生存空间被限制,次级贷款发放规模肯定受到牵制,当然房地产市场就不会出现流动性过剩和资产泡沫了。
3 结论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已给中国房市亮了红灯,当前中国经济同样面临的流动性过剩不得不再次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抑制流动性过剩将是中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着手解决的中心问题。对此,除了中央政府要实施一些紧缩性的措施之外,各大商业银行也要积极配合,审慎放贷,特别是在中国目前房价快速上涨,房市泡沫逐步显现之时,银行更不能掉以轻心而以优质资产为据降低住房按揭贷款的标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充分说明了一贯被认为是优质资产的住房抵押贷款也并不是绝对的优质。只有保证了个人住房贷款的高质量,控制了信贷规模,才能防止过剩流动性挤向中国本来已经火爆的房地产,逐步挤压已见端倪的房产泡沫,从而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参考文献
[1] 杜厚文,初春丽.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 .
[2]吴垠.从美国次级债风波看全球金融危机[J].金融与保险,2007,(11) .
[3]李云林.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J].中国投资,2007,(12) .
[4] 边卫红.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有限,各方重拳出击重塑信心[J].投资与证券,2008,(2).
关键词:世界经济;经济危机;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01-02
2009年6月,OECD整体领先指标连续第四个月上升,从94.5上升到95.7。中国、印度该月数值仅比上年同期低3.7和3.4。世界经济止衰复苏,但争论仍在继续,危机爆发的根源仍无定论。危机既非源自政府不恰当的政策和规制,也非源自各市场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而是世界经济长期不平衡运行矛盾总爆发。
一、2007―200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发生在去监管化和特定的政策环境条件下。20世纪80年代起,金融机构去监管化日益盛行。1980年货币控制法案的签署废除了州法律对贷款人收取贷款利息率最高限额的限制。1982年可选择同等按揭交易法案则授权对州法律的使用和先占权,对象是对拥有可变利率、过度膨胀的支付额以及负摊销的贷款进行限制的州法律。银行准备金要求降低和1994年特别流动账户的诞生给予银行更大的流动性,该账户将商业银行账户和投行账户联结起来,银行便有能力提供更多的信用。20世纪90年代末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议会阻止了对金融衍生品包括信用违约掉期的监管。2004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免除了经纪公司信用限制,使投行能够从事更多的次级贷款业务。在监管日益放松的同时,政府鉴于扩大房屋私人所有权向相关金融机构施加一定的压力。两家政府支持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放松直接从贷款机构购买贷款的申请标准,购买了巨额次级按揭证券。监管的放松和政府要求扩大房屋私人所有权的压力鼓励了房贷市场的繁荣。次级抵押贷款放贷额增长迅速,从1994年的350亿美元(占总抵押贷款5%)增长到2006年的6 000亿美元(占总抵押贷款20%),其中证券化比例为75%。
次级贷款以收取高费用和高利息率为特征。高利息、不断膨胀的支付额以及不断攀升的房价对金融机构意味着丰厚利润和机会。为了获利,房贷机构杠杆化比率平均达1∶14。诱惑利率、 零首付,甚至“放贷人资助首付计划(DPA)”都成为次级房贷促销方案。2004―2006年间发起ARMs的1/3,诱惑利率低于4%,超过65万购房者通过DPA得到首付,贷款违约率和房产没收率大大升高。大部分情况下,贷款发放只是为了从现存房产中抽取资金,以购房为目的的比例不到一半。贷款人为申请到便宜贷款瞒报收入,一些购房者利用房产升值进行再融资用于日常消费。评级机构由于“利益冲突”,倾向于给出高的评级结果。贷款建立以后继续被分割、与其他资产组合形成新的资产,即证券化。这些贷款支持证券最终被出售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人如政府养老金等。次级房贷市场风险巨大,2005―2006年间发行的次级贷款有近1/5将面临失败,购房者则面临房产被收回的风险。
20世纪初,美联储为应对网络泡沫,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降至1.24%,并长期维持在低位。但2004―2006年,美联储连续17次提高利率,使之迅速从1%提至5.25%。利率提高增加了可调利率次级贷款支付额,违约率迅速上升。2007年4月,房产贷款市场蕴藏的风险突然爆发,超过25个次级贷款放款机构宣布破产。2008年8月雷曼倒闭后,华尔街大型投行接连受到重创,金融危机爆发。2008年10月,通用汽车危机表明金融危机通过信用渠道传递到实体经济。次贷危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演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
二、世界经济长期不平衡运行是危机爆发的根源
关于危机的原因观点各异。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是导致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去监管化一系列法案的签署导致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的放松,不恰当的利率政策催生了房地产泡沫又不恰当的刺破了这一泡沫直接引致次贷危机的爆发。对金融机构高杠杆化及道德风险行为视而不见,以及旨在扩大房屋私人所有权的行政命令,这些管制和政策扭曲了市场机制,导致了市场失败。政府及其行为才是导致危机的根源。第二种观点恰恰相反,认为虽然政府政策对危机爆发负一部分责任,但市场失败应该承担主要责任。Gregory Curtis(2008)认为,金融业集体性道德败坏使得房贷市场积累过多的风险从而导致危机的爆发。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政府和市场机制在危机中犯的错误不相上下,其行为都成为导致危机爆发的原因。不过大多数观点赞同金融经济危机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然。
造成危机的因素复杂多样,但危机的根源既不是不恰当的政府政策或监管,也不是市场主体的道德风险,更不是复杂的金融产品及其交易,或者其他诸如监管制度不完善、会计规则等因素。2007―2009年经济危机起源于实体经济,是世界经济长期不平衡运行矛盾的爆发。
世界经济不平衡主要指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以外需拉动的新兴国家的巨额贸易顺差。它包括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集中于少数国家的巨额赤字盈余并存的经济形势。前两者既是经济不平衡的原因,也是重要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仍然是最核心的世界货币,在世界贸易、投资等领域最广泛地发挥着储备货币、计价工具和流通手段的功能。2003年美元结算占欧盟主要国家进出口贸易的29.1% 和37.3%,占日本进出口贸易的68.7% 和48%,韩国、泰国以及澳大利亚的相关数据分别是79.6%和83.2%(2004)、76%和84.4%、50.5%和69%(2004)。美元还是国际市场计价单位,石油、铜、小麦等国际大宗商品多以美元计价。2005年,占世界GDP不到30%的美元在世界储备货币中比重从1997年的56%上升到65%,全球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从54%增至62%,在全球贸易结算中比重也从58%上升到65%。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公司债务和国家债务大都以美元计价,所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都以美元发行和清偿。美国借此获取巨额的铸币税收益和相关好处,但并不承担与黄金挂钩的兑换义务。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不再承担兑换义务的现实和金融危机的教训迫使其他国家不得不积累大量外汇储备以自保。美元的核心地位则决定美元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最重要的外汇储备币种。为了规避风险、维持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许多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将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Ⅱ。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具有内在不稳定的本质。“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只是以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形式表现罢了。
20世纪末,全球经济一体化继续深化,各国开放市场、引进外资,世界市场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得到繁荣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后发国家纷纷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面向国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大力推动出口。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后发国家私人储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消费则长期被维持在较低比例。长期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客观上也抑制了国内消费和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各国逐步形成了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经济增长模式。为应对经济增长外部依赖性可能带来的风险,大量外汇储备建立起来,并且以美元为主要组成币种。这也是由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决定的,结果是大量资金通过发达的国际金融体系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市场,为美国提供了廉价的资金。
与后发国家外部依赖性相反,美国则形成了过度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美国25年来消费占GDP比重约为71%,美国家庭债务收入比在2007年达130%。过度消费意味着超支,收入不足的部分则由借贷来弥补,信贷替代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大,表现为不断增长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2006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超过了GDP的6%,净外债为2.7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5%,进口对出口的比例则达178.9%。财政赤字(2004年)高达4 127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就这样,新兴市场国家以出口为美国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这些出口所得被美国人借入以支付后续交易。世界经济出现了集中于美国、中国等少数国家的巨额双赤字和双盈余的格局,且数额持续增加。
从本质上说,以布雷顿森林体系Ⅱ和畸形的经济增长模式为基础,世界经济不平衡运行的格局是极其脆弱的。这一矛盾集中体现在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在次级房贷市场,购房者收入增长最终无法覆盖房贷需求确定无疑,房屋需求由信用代替,整个市场繁荣建立在信用膨胀的基础上。但是信用膨胀只是缓解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借款终须还。另外信用维持十分脆弱,随着美国赤字越来越大,美国还款的意愿和能力越来越小。信用维持还极易受到客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当美联储提高利率时,信用链断裂,危机瞬间爆发。次级贷款市场上存在的供需矛盾及信用替代需求的现象是美国经济需求过度扩张的结果,更是这一经济模式与其他国家过度依赖出口模式长期运行所积累矛盾的总爆发。次贷危机爆发后,损失迅速通过全球金融体系蔓延到世界各国的金融、非金融领域,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2007―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长期不平衡运行的总爆发。
三、启示与结论
2009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已经开始取得成效。但这只说明危机得到缓解。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改变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格局,包括改变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改革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非朝夕可实现。但是要想真正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就必须下工夫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
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改变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经济增长方式,包括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工薪阶层收入,提高消费在GDP中比例,加强开发国内市场,是改变经济不平衡也是避免此类经济危机的根本解决途径。另外,改变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是要改变世界经济不平衡格局的必要条件。各国必须致力于改变当前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从根本上避免“特里芬难题”,才有助于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
参考文献:
[1]Allan H. Meltzer, “Reflections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Cato Journal, Vol 29, No 1, 2009.
[2]Gregory Curtis,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Collapse of Ethical behavior”, Grecourt White Paper No. 44.
[3]Joshua Aizenman,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Paradox of Under- and Over- Regulation”, NBER Working Paper No 15018, May 2009.
[4]Stephen Figlewski, “A View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from 20000 Feet Up”, Oct 2008. pages.stern.nyu.edu/~sfiglews/Docs/FinancialCrisis_OCT6.pdf.
[5]V. V. Chari. Lawrence Christiano, and Patrick J. Kehoe, “Facts and Myths about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Federal Reserve Bankof Minneapolis Working Paper 666, Oct 2008.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两个层次的市场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次级债务的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美国次级贷原本只是普通的银行和住房人之间的借贷现象,为刺激不景气的消费,尤其是房地产业,美国银行业放松信贷管制,把钱借给了那些没有还贷能力的人们。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也只是银行借贷中的问题,不过这种金融行为被包装为产品出售,穿上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外衣,性质就完全两样了。当一项金融产品进入资本市场自由交易之后,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使之能够完全公开透明地受到市场的监督,人们只能“盲人摸象”谁也看不到产品流程了。由美国次级贷风波造成的资金流动性短缺扩散到全球后,欧洲央行紧急给流动性短缺的银行注资,也只是一些银行流动性短缺的时候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全球如今吞食的只是“次级贷”变为金融衍生品进入市场后的最终“成果”。从2001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量逐年上升(图1),这样在次级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图2),就加大了风险。
在许多人无法还贷的情况下,危机就爆发了。银行的资金缺乏,严重影响其流动性。同时由于是市场上大多数人无法还贷,即使银行把房屋拿来拍卖,也没有购买者了,这样越积越多的情况下,房贷金融机构不得不倒闭。从而又影响了银行的贷款,居民对银行的信用降低,出现挤兑现象。世界许多金融机构对美国这样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了投资,在危机爆发时,严重影响了银行的流动性,于是通过银行把这样的危机带入了欧洲和亚洲以及世界其他的市场,于是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危机。
二、美国次级贷危机的影响
(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对于美国“次级贷”的影响几何,其能量传递会在何时消散,都有待进一步观察。最近卷入风潮的国家越来越多,受牵连的证券市场也越来越多,已经有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提示:要注意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首先,对于爆发源头美国来说,受次级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已经陷入整体下滑状态,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美国一些大型的金融集团,如花旗等也大量裁员,来缓解次级贷危机的影响。美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大大下降,特别是对房地产的影响。世界经济已经陷入次级贷危机影响之中,大多数国家的外汇储备中以美元计价的占大多数,这样许多国家的外汇储备大量缩水。欧洲地区的经济也放慢了增长的步伐。世界主要的股票市场出现了下跌趋势。一些银行因为挤兑风波而被政府托管,巴黎银行经过政府的几次大量注资依然没有从次级贷危机中走出来。亚洲等其他地区的影响相对来说要小点,主要是这些地区市场和美国的联系没有欧洲市场那么紧密。其次这些地区的投资理念相对比较保守,对于新兴的金融衍生产品持谨慎的态度投资。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也对美国次级贷危机中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了投资,主要影响是投资收益的影响(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在美国进行投资的六大商业银行投资美国证券市场有一定的规模,虽然投资次级贷所占的比重不大,但是损失还是不小的,尤其是中国银行,高达35.83亿元。中信的投资相对小点,是因为其对于次级债投资少。从图中的数据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美国次级贷的危机影响不小,并且这次危机的深远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
三、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外部金融风险措施
(一)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第一,监测警源,发现警兆(识别子系统):大多数海外投资风险是可以监测的,风险监测子系统就是对境外投资风险因子和风险表现进行连续、系统的监测和追踪,对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鉴别、分类和初步分析,以便及时灵敏反映出风险变化。境外企业在警情爆发之前,总会有一定的警兆(前兆),风险监测系统就是要通过监测警源,并借助一定的经验和方法,确定是否出现警兆;第二,预测警度,判断警损(评估子系统):根据警兆的变化状况,联系警情的警界区间,参照警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境外企业实际情况,从而预测警度,判断实际警情的损失程度;第三,适时报警,寻找警源(预报子系统):依据预测警度和实际警情的损失程度,适时发出警报,并根据预警对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积极查找产生风险警报的警源,寻找警源也是实施对策的前提;第四,选择对策,排除警患(排警子系统):海外投资风险排警子系统,即风险快速反映子系统是指在境外投资风险科学分析基础上,根据警源情况和风险分析结果,确定与风险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及时采取预先已制定好的计划和方案,防止潜在风险的发生。通过建立海外投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报――风险排除的境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实现对海外投资风险的跟踪、监控、报警并及时采取排警措施,从而大大降低海外投资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资源在投资进行前和投资过程中进行预警分析。
(二)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就是银行根据对资产负债平衡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每个项目的利率预测,在维持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风险的最小化,收益的最大化。并且通过此来考虑最佳的资产负债的数量和期限的结构。在商业银行进行外部投资中,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可以有效的预测外汇、利率、信用等方面的风险。在国际市场利率,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性的进行调节。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必定使商业银行在平常管理中量力而行,自我平衡,合理经营。对负债促使其致力于筹集资金,自觉控制资产,扭转其超负荷经营状况,削弱其资金依赖懒惰性;同时对资产管理有利于其从事投资业务,激发了创造收益的积极性。
(三)加快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
金融衍生工具的灵魂可谓之风险,其本身就是以风险的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初衷,绝不是为了扩大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更不是为了让某些人投机获利。恰恰相反,该类产品的出现原本是为了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降低、分散市场风险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也可以用来进行冒险式的投资。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风险定价问题,而不是创新本身,如果没有创新,受损失的只能是银行。从美国经验看,对房地产贷款进行证券化简便易行且容易获得市场认可。目前我国银行机构最主要的资产是信贷资产,也是存在风险最多的领域,而房地产贷款又属于信贷资产中的优质资产。通过对房地产信贷证券化,可以有效分散、转移我国银行业承担的大量风险,改善资产结构。因此,对房地产贷款证券化不失为我国银行业加快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现阶段我们应扩大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为进一步开展金融创新提供思路和经验。
(四)加强银行业的监管
李迅雷(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银行是如何成为全球老大的】上世纪末当中国银行业被境外机构认定技术上已经破产之后,政府就对四大行实施了三次大规模注资、剥离不良资产和上市等死人复活工程。从此银行业在高利差支持下一马平川,放贷加水,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再加水,面由股民提供,监管部门只管比例。如此往复,独霸全球无敌手!(省略/lixunlei)
王冉(易凯资本优先公司CEO):看到一条新闻说2010年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排到了全球第二,虽然这其中以国企的能源交易为主,但我毫不怀疑未来中国并购市场的潜力。任何企业的战略转型都一定意味着取舍。因此,当我们在内部说易凯的未来在于并购的时候,我们真正要想清楚的是:我们是否做好了为此牺牲掉相当一部分眼前利益的准备?(省略/wangran)
陈志民(易方达投资总监):女装近几年行业增长的确很快,ZARA的板样力量给了大家很大激励。但我发现除了哥弟,大部分女装公司目前销售收入还不大,还未真正受到“销售瓶颈”的考验;快单多、直营比例大、精细化营销管理是ZARA的成功关键,但这些都是国内女装急需改进又短期难于实现之处。(省略/1993466211)
薛冰岩(广州长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彼得.省略/xuebingyan2011)
潘福祥(诺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尽管相信政府具有化解地方债务危机的能力,但近日信用债市场崩盘式下跌走势映射出的悲观焦虑情绪仍不容忽视。在抑制通胀、地产调控和经济转型多重目标叠加的复杂背景下,地方融资平台的系统患如果和银行系统的信用风险贯通,造成金融股估值崩溃,很可能形成恐慌扩散的连锁反应,诱发全局性风险。(省略/1972341235)
(一)合同买卖引发郁金香泡沫16世纪中期,郁金香从土耳其传入欧洲,受到欧洲社会的追捧。由于郁金香数量稀少,价格从几盾一直攀升到64盾。不断上涨的价格吸引了投机分子的关注,因为鲜花本身无法长期保存,为了满足大家狂热的炒作,人们发明了一种用买卖合同替代实物交换的交易方法。在这种新的交易方式引导下,郁金香的价格在一个月时间内从64盾上升到了1668盾。但好景不长,仅仅在两天之后就有人开始抛售自己所有的合同订单,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的崩盘,价格就像泡沫一样瞬间破灭,剩下0.15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危机。这次危机的产生开始于投机分子的贪婪,他们通过炒作试图让资本不需要通过劳动而自身产生利润,这是资本为了获取利润所采取的跳跃性增值方式。而郁金香泡沫的出现则是从合同交易方式产生的那一刻开始的,这是投机分子为了能够长时期的买卖炒作郁金香所创作出来的金融产品,它用合同的方式替代了郁金香本身,把对实体的买卖转化为对价格预期的买卖。这就产生了两个市场,一个是实体郁金香的市场,另一个是郁金香合同的市场。由于对合同的炒作很容易让大家忽略对郁金香本身的评估,而且持续上升的价格也会争强购买者的信心,实物与交易之间的脱节让合同价格脱离实物的实际不断的疯涨,最终形成巨大的泡沫,但是被买卖的合同最终是需要被执行的,一旦高昂的合同价格在实体市场无法消化,合同就不能被实现,最终泡沫会被戳穿,危机随即产生。
(二)南海泡沫破灭引发政府诚信危机17世纪,英国经济空前繁荣。社会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在股票买卖还作为一种特权的社会环境下,旨在协助政府融资、分担政府战争债务的南海公司打着专营英国与南美洲等地贸易特许公司的旗号在民间募集资本。为了获取暴利,南海公司通过贿赂政府官员获得股票转换国债的特权。由于得到了政府的保障,南海公司的股价不断飙升。但是随着《泡沫法案》的通过,人们逐渐意识到南海公司不良的经营状况,开始抛售手中的股票,英国经济遭受重创,同时人们开始质疑政府的信用。以政府的信用作为保障来实现社会的融资,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次大胆的尝试。这也是南海公司挟持政府信用在金融领域的一次豪赌。由于政府信用本身不可估量,所以能够争强投资者对于股票市场的信心。政府的信用掩盖了公司不良的经营业绩,使得投资者对于股票价格的预期失去理智,股票价格自然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是金融最终依赖于实体经济,不良的经营状况最终会引发公司信用体系的崩塌。
(三)黄金储量不足引发货币信用危机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也是国家通过自身的信用开出的反映价值数量的合同。不同于货币本身属于商品,纸币只是一种信用的符号,本身并没有价值。基于资本的贪婪本性,加之市场的反映具有迟缓的效果,所以金融家希望印发更多的纸币来增加资本,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纸币的票值是以硬通货为依据的,一旦印发过多,必然导致可兑换的硬通货不足,纸币本身的信用便受到了动摇。由于纸币是市场流通的重要工具,一旦失去了信用,那么就会导致市场对硬通货的回归,纸币的贬值与抛售自然引发经济的危机。
(四)综合矛盾大爆发引发大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极不平衡的繁荣。美国靠对德国贷款和国内信贷消费造就了经济的繁荣,在危机到来之前的18个月里,华尔街股票市场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动摇的,一些主要工业股票的价格竟翻了一倍多。但是,美国的繁荣不仅建立在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上,也建立竞争对手的牺牲和信贷增长上。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导致供需矛盾扩大;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相对狭小,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大崩溃。1929年的经济大崩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各种矛盾积聚的总爆发。在实体经济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对于工人阶级的剥削,导致了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消费的不足与生产的过剩导致市场萧条。在虚拟经济领域,通过贷款和信贷消费投资市场的信用体系,最终导致巨大的泡沫在实体经济面临巨大萧条的状态下爆破。资本主义对于外部市场的客观需求将整个欧洲社会联系在了一起,使一开始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整个欧洲。
(五)信用叠加引发次贷危机2008年,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此次金融危机迅速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遭到重创。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经济面临停滞,为了促进消费,制造虚假的经济繁荣迹象,美国政府以政府信用为担保触及房地产市场,通过降低贷款人申请资格吸引大批美国人购买房产,通过把次级贷款打包出售分摊贷款风险。这种人为的市场繁荣和人为掩饰的风险管理引发了新一轮的经济泡沫。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资本运用的最新进展,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充分的适用政府的信用,将资本重复的出售以谋求最大的利润,表现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限的贪婪。
二、与时俱进,把握资本运用方式的发展
纵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是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是货币流通到纸币流通再到信用流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商品生产逐渐升级为金融的生产,资本的增值不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生产,还蕴含了对资本的再生产,商品生产依靠的是劳动与生产资料,而资本的再生产依靠的是信用和交易。但是正如实体经济中资源是有限的,在虚拟经济当中,信用也是有限的,信用最终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旦信用被过高的估算,泡沫就会形成,一旦人们认识到了泡沫的存在,那么危机就产生了。因此,虽然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时间的发展,资本的增值方式发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变化,但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学依然能够揭示当下资本主义社会金融的秘密。
(一)资本的贪婪性是危机出现的根源回顾我们刚刚分析的五次极具代表性的经济危机,我们都能够发现,任何商品价格的炒高,任何金融产品的发明,任何经济泡沫的诞生都是源自于资本本性的贪婪。马克思在《资本论》就已经揭示了资本的本性,他认为资本的增值过程伴随着G———W———G的过程,目的在于实现从G———G1跨越,实现资本的增值。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任何活动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一目的而进行的。对于利润的追逐让资本家刚开始迷恋于商品的生产,继而发展为对商品价格的炒作,最终发明出信用合同的体系———金融体系。我们可以从郁金香泡沫中看到金融体系的创立就是为了能够摆脱商品的时间限制,实现商品的无限期交易和投机炒作。可见,马克思解释的资本的贪婪性依然是今天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动因。
(二)信用的产生让金融成为商品商品的凭证本身没有价值,它的这种价值是由开具凭证的人用信用作为担保所赋予的。所以信用体系的产生是金融向商品过渡的艰难一跃。因为有了信用体系,人们可以不使用货币来进行结算,可以直接使用价值符号,因为有了信用体系,对于物品的交易不再受到商品本身的影响,虽然郁金香依然在土地中生长,但是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它的交易。金融逐渐以信用作为依托脱离了商品的限制,这就为金融资本的无限放大创造了机会,纵观历史上这五次危机,郁金香泡沫凭借信用将商品买卖转化为合同买卖,南海公司借助政府的信用买卖股票,1837年的经济恐慌也正是因为国家通过信用发行了过多的纸币,而1929大崩溃和2008次贷危机更是因为信用将信贷作为商品不断的买卖。然而我们必须明确:任何资本都以物质为基础,但是在金融领域,资本可以通过信用凭空的创造出来,所以二者实际上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一旦二者超过一个平衡,那么商品就会刺破金融的信心,金融原本凭空创造出来的资本就会瞬间因为失去信心而消失。
(三)金融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郁金香泡沫形成于过高的订单合同价格,1837年经济恐慌形成于纸币的过度发行,1929年的大崩溃形成于商品的产过剩与信贷的过度发行,2008年的次贷危机完全形成于对信贷的过度使用和重复买卖。无论是合同订单,还是纸币与信贷,当他们直接作为一种凭证进入交换领域的时候他们就成为了一种金融的产品。由于金融产品本身是商品控制的一种凭证,他们本身可以用于交易,所以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商品的控制。由于在名义上他们等同于原本的商品,所以对于他们的大量生产在金融市场就等同于对价值的生产,基于资本的贪婪本性,由于商品市场的反映具有迟缓性,金融市场会对其不断地进行生产,从而导致金融产品生产的过剩,泡沫随机产生。由于金融本身是代表着商品的,所以金融生产的过剩其效果等同于商品生产的过剩。
三、认识政治经济学实效性,直视资本主义的危机根源
通过对历史重大金融危机的回顾以及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虚拟经济的盛行,资本运行的表现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其根源并没有改变。因为信用体系的出现,让原本基于商品的危机,转化为基于金融的危机,但是在新的时代,金融在信用体系的保障下成为了一种新的商品,基于资本的贪婪本性,过去资本希望通过商品的生产来实现增长,现在则希望通过金融的生产实现增长。虽然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运行的规律并没有改变,金融因为成为了一种新的商品从而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为了获得资本的快速增值,金融家会大量的生产金融产品,从而获取资本的获利,而这种过度的生产必然导致金融产品的生产过剩和信用体系的崩塌,最终现代社会的金融危机就产生了。
9月15日央行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即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1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两率下调为哪般
两率同时调整重点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9月15日美国雷曼等大的金融机构陆续出现问题与破产,给华尔街及欧洲各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这种冲击还将持续与蔓延;二是央行两率下调向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未来国内经济同样有下行迹象,央行货币政策提前转向以防止中国经济下行的风险,但这种转向不会太快,而是一个过程,有一个较长的观察期;三是下降两率主要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信贷原则,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农村金融问题、汶川地震的融资问题等;四是为缩小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从而缓解在全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大上台阶的矛盾等。
并非给房产业松绑
那么这些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有多少影响呢?目前房地产企业一直在要求政府“救市”,以为这次两率调整就是解救房地产的。实际上,这次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很小。正如早几年加息时,有房地产开发商说加息对他们没有影响一样,这样微小幅度的贷款利率下降,同样对房地产市场没有多少影响,而且这种有保有压的政策正好是把房地产隔离在外。
个人按揭贷款下调极有限
我们可以看到,这次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贷款为6个月的下调0.36%;贷款为1年期及1~3年期下调0.27%;贷款为3~5年期的下调0.18%;5年期以上下调0.09%。也就是说,两率调整对房地产业影响很小,或房地产业受惠机会不大。因为,这次贷款利率下降幅度高的是短期贷款,越是贷款期限短,下调幅度就越高;越是贷款期限长,下调幅度就越小。而对商业性的房地产贷款来说,房地产开发贷款一般都在3~5年,其短期贷款比较少;对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来说,一般都会高于5年,而中短期贷款比较少。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来说,这次贷款利率下降的幅度最小,仅及短期贷款下降幅度的1/4,加上从2009年1月1日执行,更是把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影响降低到了最小极限。
信贷规模不会快速增长
从上述分析还可以看到,由于1~8月份的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达到了3.1万亿元,如果今年银行信贷规模在2007年的基础上上调10%,那么2008年的商业信贷规模只剩下8000亿元左右,即每个月的银行信贷为2000亿元左右,远远低于8月份的信贷规模(2715亿元)平均增长量。因此,未来几个月的银行信贷规模快速增长根本就不可能,而且现有信贷规模会重点放在前述所指的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房地产业想借此央行货币政策转向让更多的银行信贷进入不太可能。未来4个月的信贷规模小于8月份,那么银行信贷规模的紧张程度不会因为央行货币政策转向而有大的改变。
房产商造势,并非救市
对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来说,并不是房子造多了,也不是造出来的房子没有人买,最为根本的问题是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被房地产开发商钉在天花板上不降低。如果国内房地产的价格降到绝大多数居民能支付的均衡点上,那么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问题都能够解决。我想中央政府对此明白得很。现在房地产开发商及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博弈,希望一方面把房价钉在天花板不下调,让房地产保持暴利模式;另一方面又在向中央叫板,即如果中央政府不救市,他们就把房子持有在手中不卖。
两率政策一出台,有房地产开发商又在大叫,这是对房地产的松绑政策,而且对房地产的松绑政策会进一步出台,即中央政府会救房地产。实际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下降两率,重点是国际金融市场这个大背景,在于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震荡,在于维持国内经济增长,而不是对房地产救市。房地产开发商只要看看最近央行及银监会的“限贷令”及改善住房按揭制度,就知道央行在采取政策防范房地产风险,防范美国次贷危机在中国发生。
根源在于房产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