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核心素养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71-02
当下,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成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点。但有关核心素养的问题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有学者提出,深入研讨还是进入21世纪后。到目前为止,有关核心素养的问题国家教育部门还没有权威的界定,探讨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也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
1.核心素养的类型和我国核心素养指标体系
世界范围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成功生活取向型,终身学习型,个人发展型和混合取向型。其中以美国混合取向型为代表。基于以上核心素养的模型,美国在21世纪提出混合取向型核心素养模型,整个体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包含了学习内容的科目与主题、学习结果指标以及学习支持系统。这种核心素养体系更完备更具实践性,也更接近我国目前核心素养体系的指标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和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进,有关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脚步渐渐加快。目前,教育部制定的有关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参与、文化修养和自主发展三方面,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有提出过自相应的内涵。但其中不乏“冷饭热炒”的现象,如单纯的把三维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加以拆分细化作为核心素养的主题内容,这显然是单薄的。笔者认为可以嘉兴教育学院沈毓春老师的研究很具备参考价值,他认为可以用“经济参与、公民实践、国家认同、文化自觉、国际理解、法律意识和思维训练”加以概括。其中不仅涵盖了高中四个必修模块的知识内容,更从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国家认同几个角度加以概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1.培育学科素养需讲求课堂引领策略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培育学科素养,要摒弃以往“满堂灌”的教学策略,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师主要起引领作用。如思想引领,思想政治作为一门兼具德育性质的高考学科,老师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使学生对知识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讲到政治生活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一课题时,以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从而对我国政治体系产生一种认同。
2.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抓住教学关键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学会抓住一堂课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不等等同于重难点,更应该是教与学的困难问题,其中不仅包括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只有抓住并且妥善处理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学科素养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如在讲解经济生活纸币这一话题时,虽然通货膨胀作为书本辅助文,但作为知识难点,通货膨胀这一知识贯穿于书本始终,教师应该根据学情,将这一知识拆分,课下布置学生查阅相应资料,课上从通货膨胀的本质、原因、应对措施着手让学生彻底理解这一知识。在此过程中,要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用以上知识加以分析,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育学科素养需关注学科特殊性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智育和德育教育上有巨大的差异。在知识的传授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领域,更在教材内容和授课过程中教会辨析、辩护和辩驳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能够合理表达自己想法的公民。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逻辑判断推理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书面表达上兼具言语美和逻辑美能力。在德育培养上,思想政治学科在帮助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三观一旦形成具有确定在,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科的特殊性,利用现有资源,多角度、多维度培养学生,帮助其树立适应社会、适应个人成长成才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王烨辉.寄语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关键词】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我国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接受新事物,逐步实现教育模式和内容的改革,善于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实际,把核心素养溶入英语教学之中。
一、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
经过近年来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过去关注学科知识转向了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是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跨文化意识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但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英语课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未能落到实处,教师的教法未能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师未能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核心素养的构建必然启发我们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思考和对教学方法的进一步优化,以此解决目前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走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成为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具体路径:
1.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建构可理解把握、可操作实施、可^察评估的培养目标,使不同学段育人目标彼此衔接,避免培养目标过于宏大而没有边界,过于庞杂而结构不明。
2.精心、科学设计课程,推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克服学科知识本位与教学中的短期行为,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3.建立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素养不断提升的发展水平等级标准,借以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观察评估,实现对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反馈与指导,引导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进而走向素养教育。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1.发挥教师的引路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逐渐改革,教学课程出现很多变化,尤其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水平和优良的素质修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准则和学会学习探索的方法。
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自己。从而让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格。教师还需要有一颗像父母的心一样,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这种温暖人心的爱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温暖和抚慰,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应用英语资源整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把握英语学科的特点,实现现代英语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在英语教育领域中的合理融合,推进我国教育发展结构的整体发展水平逐步完善发展。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教育中,合理应用英语学科知识,通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开展达到引导学生个人素养培养的目的。如:英语教师实施英语教学中,实施英语听力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使英语阅读活起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开发智力,灵活地掌握英语知识。
3.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品格。
(1)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课堂上的语言能力是以听、说、读、写等方面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达到对语言的运用。如:在学习九年级UNIT8T3《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前布置学生先观看动画和听录音。生动、活泼、有趣的动画激发了学生对听、说、读、表演的兴趣。
(2)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发现,使学生学会分析和判断。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朗读比赛、书法比赛、英文歌比赛、每日汇报等。鼓励学生多接触英语,听英语新闻,看英语电影,从中得到乐趣;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取。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就不要插手,凡是学生能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的,就积极鼓励其独立完成。在开始阶段,学生不是很习惯,除了给予指导外,尽可能让同学相互合作,互教互学。
(3)思维品质的培养。英语课堂上,通过多读、快读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而快速阅读可以促进快速理解和记忆。开始的时候,选择程度适宜的阅读材料,选一些生词不多的文章,教育遇到生词时先不查字典,通过上下文的意思来猜测。还有规定每天的阅读量,严格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总之,只有坚持多读、快读,就能培养出敏捷的英语思维。
(4)文化品格的培养。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及委婉语、禁忌语及身势语言等,教师要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日及主要庆祝方式。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英语教学课堂效果的重要体现,英语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方法、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深入学习,发挥英语学科教育的作用,实现课改的真正意义,为祖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品德优良、懂得学习的好少年。
参考文献:
1注重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之中,问题的探究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还可以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在物理教学之前,教师要精心的去设计课堂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也能够让学生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知识理论应用与实践之中,从而可以实现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的目的。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通过提出问题能够生成新的课堂学习资源,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物质的密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实物情景的来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上让学生拿出所准备的木块、铁块、塑料块等物品,让他们用手去感受这些物体有多重,再用测量仪器测量这些物品的真实质量,并引导学生辨析“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一千克水就是一升水”这些错误观念。通过实物情景的创设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更加乐于参与探究,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能力。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光的传播路径较为抽象,学生很难直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并且在白天去进行这项实验本身就是难度较高的任务,所以教师可以引进自制教具进行演示教学,具体操作为:提前准备透明塑料瓶、蚊香、打火机、剪刀等物品,课堂上将透明塑料瓶剪成两半,取瓶底的部分,并在桌子放上一块儿点燃的蚊香,把透明塑料瓶倒扣在蚊香上,再拿出准备好的激光笔朝这个饮料瓶之中照射,这样就能看到蚊香穿过烟雾的走向,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路径。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教室准备一个鱼缸,在鱼缸中注入清水再滴几斤牛奶,然后将牛奶和清水进行混合,这时候再用激光笔进行照射,也能够清楚的看到光在液体中的传播路径。同样,课后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家中用加湿器来制造烟雾的氛围,用激光笔照射烟雾来观察光的传播路径。通过实物演示的方法可以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就像这一实验现象,借助生活实物将白天不容易发现的光路在液体和气体中去呈现,可以很清楚的演示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器材是比较简便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携带物品去试验,这样的话更便于理解,对于不能理解这一现象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反复实验来理解。总之,在这种利用生活实物进行教学的方式下,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学生遇到生活化的物理现象时,也可以通过类似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实验,这样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2注重学科之间教学内容的渗透,促进知识的融合
在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不同的学科思想,比如,密度、微观粒子、熔点等内容也包括化学思想,而在学到化学相关时也可以找到物质的变化原理,也能够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在做生物题目时同样能够从化学和物理的视角去分析,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一个研究实验,在一个透明玻璃筒里放入一块带有乙醚的棉花,用力的把活塞迅速下压,这时候棉花被点燃了。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可以探究乙醚能否改变棉花的燃点、探究对物体做功是否会改变物体的内能等等。该实验没有学科之间明显的界限,说明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知识之间有着相互的关联性,因此,通过学科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能够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也能够让学生理清楚各学科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应该充分的去挖掘学科中的综合性的内容,同时寻找各个学科之间的连接点,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对于学生来会比较困难,教师应该逐渐增加教学的难度。在学生提高了这种学习能力之后,在看到题目时就能够判断出题目的要求。可以找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总之,通过注重跨学科学习的有效作用,能有利于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依据,挖掘生活之中有益的素材,让学生参与到物理教学实验之中,提高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物理教学的魅力。
3注重方法提炼,生成有效的物理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逐步的教授学生物理研究方法,这样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究,从而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和习惯。所以在物理教学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提炼出物理的研究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就能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帮助学生探究正确而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学生逐渐的就能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独特方式。比如在进行中考一轮复习时,在课堂上采取“主题互问互答”的形式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具体实施步骤为: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进行竞赛,教师给出一个主题作为载体,每个小组围绕该载体进行物理知识的设问,要求其他小组同学对该问题进行解答。比赛哪一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质量最高;哪一小组的同学解答的问题最多。例如某次课堂上给出“洒水车”这一主题,学生们提出了诸如:洒水车匀速前进时,它的惯性、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改变了吗、洒水车的尾灯是并联还是串联的连接方式、洒水车的后视镜是哪种面镜等等一系列精彩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更好地建构初中物理知识网络,同时在设问时能从出题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问题的理解更加的深入和透彻。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物理教学内容虽然很多都是以实验为主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第一印象就是难度很大、枯燥无味,会觉得物理难以掌握,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从而导致学生难以接受物理理论和知识,对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太高的兴趣,而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就能够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比如,类比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学习电学相关知识及概念时,我们把电流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流进行类比,同时将用电器类比于水轮机,开关类比于阀门,电压类比于水泵,这样电路就和水路形成了整体的类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觉得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提高学生对这几个概念学习的兴趣度,也能够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电压、电流、电路等相关物理知识的内涵和意义。总之,通过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并且能够灵活的去运用知识,做到触类旁通,从而提升物理教学的效果。
4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内心得到熏陶
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关乎着国家的未来,书记在讲话之中曾经表示过非常重视年轻人的价值观培养,而在物理教学中能够挖掘美学教育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富有情感和表现力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说在学习《声音是什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一些歌曲的片段,比如说《苏州好风光》。作为苏州市的市歌,这首歌曲通过鲜明的江南园林、东方水城等元素的描写,展现了苏州春夏秋冬四季风景及风土人情各种意境。苏州方言的演唱方式展示了词曲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及留恋,歌曲所表达的理念是要注重对深远渊源的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及对家乡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我国民族文化,形成一个良好的民族意识,使学生树立通过努力学习为家乡、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的长远目标。同时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学习声音的音色、音调与响度等特性,既有利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够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从而能够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下,学生都在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探究知识,不再被动地去学习,因此教师也不能够处在一个被动的教学状态之中,应该积极主动去掌握更多知识,了解当下发展趋势及学生关注的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适时的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紧跟时代的节奏,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5关注单元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形成物理知识框架体系
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特点在于知识点比较分散且倾向于物理现象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分散学习的习惯,不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对于难点知识的理解就会有所欠缺,无法进行深度学习。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从一单元或者一个主题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将教学内容进行再设计,让学习者完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物理知识的框架结构。以光的折射及透镜为例,本单元是八年级物理中的难点所在,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不太理想。鉴于这种情况,尝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以“眼睛”为主线,设计了“眼见一定为实吗?”“眼睛——神奇的照相机”“眼睛的好帮手”三个相关联的主题,分别对应光的折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视力的矫正三个重难点知识。第一主题中,固定好投屏设备摄像头的方向,将铅笔倾斜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通过大屏幕学生可以观察到铅笔弯折的现象。然后将铅笔竖立在水中,移动铅笔,改变其在烧杯中的不同位置,学生可以观察到水上、水下两部分铅笔“错位”的现象以及水下部分铅笔“隐身”的现象。从而呼应“眼见一定为实吗”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入折射内容进行授课;第二主题中,引入三角形玻璃砖对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玻璃砖不同的组合对光线所能起到的作用,引入透镜的内容,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实验后,演示真实的传统照相机的成像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物距、焦距、像距之间以及像的大小与物距像距的关系,通过实际操作深刻理解照相机的工作原理。过渡到眼睛,说明眼睛的神奇之处在于晶状体是一个可变焦距的凸透镜,利用水透镜注水和抽水演示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使光屏上原本模糊的像再次变得清晰。至此,眼睛的工作原理学生就会有深刻的认识。如果眼睛的晶状体不能正常的进行调节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引出第三主题:眼睛的好帮手。继续借助水透镜进行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模拟,通过给水透镜佩戴适当的透镜,达到像再次清晰的效果,让学生掌握视力的矫正方法。单元的最后引导学生尝试利用手边简单的实验器材自制简易投影仪。提供器材:铁架台(包含两个铁圈,一个铁夹)、F型光源、凸透镜(直径9cm,焦距24cm),同时提示学生在教室里有一块很大的光屏——天花板。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在天花板上呈现一个正立放大的F型光源的像,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同时小组合作的方式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的能力。体验到自制教具的乐趣。
6结束语
【关键词】高职,课业任务,价值体系,提升路径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去学习课业并不代表他们对于课业具有浓厚的兴趣,主要是因为课业任务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很大,课业效用价值具有很高的价值。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个课业任务,会产生不同的代价知觉,针对课业任务价值理论,可以将课业任务价值的截图概念内涵充分的勾画出来,为以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价值体系
学生课业任务的基础就是重要性价值,其动力就是兴趣性价值,其主要目标就是效用性价值,这些关系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兴趣价值和效用价值以及代价价值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就是重要性价值,可以有效的培养出兴趣价值,当今我国属于经济社会转型的时期,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和和目标定位都被赋予了新的定位方向,要将核心能力培养不断加入进来。在高校院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每个专业在制定具体的方案的时候,要将这个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明确,要明确通过哪些渠道,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将这些核心能力进行展开其具体的要素有哪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于某个事物产生兴趣,那么他就会主动去探索,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会产生愉快的情绪。高职学生课业任务设计要以培养核心能力为基础,教师要找到学生共同的兴趣点,如果学生的兴趣点发生了转移,教师要及时采取与此对应的措施。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要形成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课业学习能力,降低课业学习代价,提高具体的学习效果,这样才会促进专业核心能力形成。
课业任务效用性的价值是最终的目标,培养具体的人才要以人才成长的需求为基础,人才在成长的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对经济社会对于毕业生的期望和具体的评价要进行听取,随之将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如果人才培养计划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人才成长的需求不符,那么这个计划就是失败的,课业任务设计要以能力打造为基础,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还是打造他们的能力,都要和人才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提升课业任务的效用性价值的过程中,要不断转移和升级课业兴趣,降低课业心理的代价价值。如果课业任务的代价知觉比较高的时候,要将其重要性价值的感知进行降低,但是这样一来,兴趣性价值的效价也会减少,甚至严重的时候,还会对于效用性和价值目标的实现造成阻碍作用,最终课业任务整体性评价都会受到影响。同样的道理,当课业任务代价知觉比较低的时候,对于提升兴趣性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效用性价值的实现,还会促进课业任务的价值评价向整体性方向发展。
二、提升路径
(一)发挥出三个作用。这里说的三个作用就是有关于培养专业人才的方案的指导作用和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以及检测课业价值的支撑作用。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是所有活动的核心,要将其基础性充分的发挥出来。例如:教授有关于市场营销这门课程的时候,其核心就是有关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要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具体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计划。与此同时,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这对于课业任务交织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社会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高职学生本身的工作经验和阅历比较少,普遍都比较迷茫,如果处理不当,高职学生很可能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对今后的生活都可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整,能够为高职学生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制定出有关于课业任务价值测量分析的晴雨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任务价值进行具体的分析,为其对策的提出支撑。
(二)强化三个主体。三个主体主要指的就是学生、教师、社会,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重视,过于依赖教师的作用。为了提高课业任务的完成,就要将可以任务的整体价值进行提高,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课业任务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沟通,对于他们的心声和想法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明确他们的具体需求,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也要发挥教师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提前做好顶层设计,将教师的主动性激发出来,具体的课业任务要具有高职院校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要给予一定的重视,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社会的支持,在高职院校中任务价值建设中的作用也逐渐加强。
(三)抓好三个环节。三个环节主要包括课业任务设计的环节和课业任务实施的关节以及课业任务评价的环节。高职院校的课业任务设计主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将那些理论内容进行舍弃,具体的时间教学内容要不断丰富。对于实践教学的建材建设要给予一定的重视,这样实践教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才会有所依据。针对高职院校有关课业任务的实施,要将过去一些好的部分进行学习,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将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基础,对于社会的热点问题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课业任务评价就是针对学生的课业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教师的课业任务组织实效进行具体的评价,要将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学生课业任务评价体系要具有实用性和多元性,教师的课业任务的评价也要进行改进,联合教师课业任务组织实施绩效评价和学生的课业任务完成情况,这样在两个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教师、校方才会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结束语: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高职学生课业任务价值体系及提升路径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对系统的对价值体系进行详细的介绍,主要针对具体的提升路径展开全面的论述,希望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培育出更多的全能型人才,使毕业生将来可以顺利的到岗位进行工作,完成很好的过度。
参考文献:
[1]侯长林. 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西南大学,2011.
[2]赵萱. 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混班就读外籍学生的教育图景[D].华东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理念;教学实践探索
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地理学习的本质和价值的体现,其和地理知识有根本的区别,过去由于教师对试卷得分的过度看重,导致教学内容和课后训练都更多是在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和对解题技巧的不断强化,致使地理教学多了一些刷题的机械感,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当前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大,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也重新提起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因此教学改革也以贯彻地理核心素养为主,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重点培养,从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观念
初中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认知建立的时刻,而地理又是一门学习难度较高且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学科,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因此为了教学效率最大化,学生也通常是依靠教师准备好的思路进行问题的探究,这也造成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一再弱化,使学生在地理观的形成上迟迟得不到正确培养。地理观的建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为何物的概念,通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降低在地理知识上的学习难度,也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来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自主串联,使学生明确地理知识间的规律性,同时在地理建模方面对学生的培养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的思考角度。总的来说,地理观的培养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渔”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地理形成深刻认识,地理观的培养也就成了真正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提道:“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观念建立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并且随着当前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仅能在卷面上取得高分但没有与之匹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当前是对拥有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追求期,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对学生在素质上进行培养的关键,是对当前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契合。实践能力作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因此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对地理实践能力的灵活运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三)能够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改革
前文提到过去由于应试教育风气的影响导致地理教学理念功利化严重,教学宗旨在“育人”方面有很大的偏离,往往导致最后培养出的人才只能在试卷上取得高分却无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解决问题。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视在另一方面也是对过去错误教学理念的摒弃,同时我国在初中阶段的新课改也逐渐推出并得到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对新课改理念的贯彻,将初中地理的教学重点拉回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并且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实现了教书育人中的“育”字,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建设和思想启迪以及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引领,是对教学改革的重要引导,也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策略
(一)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对学生思维角度的引导
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本堂课的整体走向和具体环节的实施进行模拟演练的重要环节,是对整堂课在流程上的概括,教学设计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贯彻和对教学节奏的把握,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而要想做好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对核心素养做好贯彻把握。教学设计在内容上涵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思路以及课堂中进行的教学活动设计等,以初中地理的教学大纲为整体纲领,细至课堂教学中的话语设计,在其中做好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常常会导致在精神上无法保持长时间集中,而地理又是较为抽象难懂且各部分知识点衔接紧密的学科,稍有走神就会使学习节奏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方案。结合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削弱了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更透彻的理解,锻炼了学生在问题探索上的多元化和逻辑化。
(二)在问题探索中做好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传统的地理课堂上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上进行了较大的限制,在面临问题进行探索解决时对效率的盲目追求也导致学生在思路上基本都是按照教师给出的模板反复练习,这种教学方式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拓展的极大打压,对于人才培养也有较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课堂中的渗透也必须贯彻在问题探索解决方面。地理知识拥有较强的逻辑体系,并且在生活中有较多的映射,如果一味地促使学生在固定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思考和探索,就恰恰丧失了地理这一学科的最大魅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逻辑意识的锻炼正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索时也要注重做好对思维拓展的引导。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地理问题进行解决,再结合地理中的知识进行思维上的拓展,有效促进学生在地理核心思维上的进步。
(三)在课堂练习中做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
课堂练习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对当堂课教学成果进行检验的最佳方式,也是每堂课都必备的教学环节,在课堂练习中会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种种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待改进的地方。地理在学科特点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其学科知识虽然运用到问题解决中通常解出的答案是唯一的,但是并不代表其在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步骤上也是唯一的,“殊途同归”的情况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并不少见,而过去正如前文提到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时受限于课堂时间的紧凑和为了教学管理的方便,常常会让学生按照同一思路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这种量产化的培养方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练习中渗透核心素养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必备流程。通过教学来锻炼学生对地理知识以及其他地理问题的敏感度,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来引发解题方式上的创新,继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想,有效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并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贯彻是对初中阶段学生在地理能力培养上的重视,也是推动初中阶段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地理知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高质量的地理教学对于学生在未来的成长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帮助,而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贯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从地理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及用地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提升,由此可见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作为地理教师更要明确认识到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价值,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来加强对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为打造高质量的初中地理课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军宗.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生主体地位回归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4).
[2]杨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J].考试周刊,2017(42).
[3]唐先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创新[J].新校园(阅读),2018(03).
一、“1+X课程”体系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以往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课程单一化,以语文课程为核心,各方面问题不断显现,“1+X课程”体系有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强调语文和英语、数学等学科之间的协调统一,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面有着深远的价值意义。
在“1+X课程”体系中,“1”就是深化整合作用下的基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门在新课标背景下明确要求的教育课程内容,以基础性教育课程为核心,“X课程”是关键所在,以“1”课程为基点,结合学生各方面情况、个性化客观需求及学校发展特色开设的特色化课程。“1”、“X”二者并不是简单化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教学成果远远高于一般性的教学成果,“1+X课程”体系在教与学层次提升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1+X课程”体系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教学的意义
1.改變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1+X课程”体系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强调各层次学生在课外获取重要的知识,注重课堂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改变以往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同时灵活度、开放度二者明显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有效培养离不开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1+X课程”体系合理化作用,能够从源头上深化语文阅读教学,在打造高效语文阅读课堂中为促进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提供重要的阵地。在具体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1+X课程”体系,从不同层面入手随时动态化调控课程教学内容,比如,可以根据语言类学科之间共有的特点,将英语学科巧妙融入语文课程中,在合理化整合中深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内容、模式等有机统一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及质量,让语文阅读课堂焕发生机活力的同时实时增加各层次学生阅读量,在拓宽知识面的过程中语文阅读和英语阅读能力同步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归纳、分析、总结的过程中优化“1+X课程”体系作用路径,使其优势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断完善语文阅读理论与实践教学,在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过程中为各层次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实践平台,在深化课中实践、延伸拓展的过程中呈现“1+X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高度,这将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高效培养埋下伏笔。
2.激发语文阅读兴趣,锻炼语文阅读思维。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兴趣激发、思维锻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X课程”体系对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在灵活应用“1+X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强化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内容、方法等,在整合多门学科知识点的过程中丰富内容,增强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趣味性,将多种可行的方法应用到阅读教学课堂中,在协调作用中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班级各层次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有效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在感知内容、情境体验中激发语文阅读兴趣,调动参与课堂内外阅读的积极性,在良好师生与生生互动的作用下强化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借助“1+X课程”体系的优势,在整合语文阅读内容的过程中巧设阅读问题,在内容、问题的不断融合中,引导班级学生在有效阅读中思考、分析、解决提出的阅读问题,包括跨学科之间的问题,有效锻炼语文阅读思维,在把握文本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的过程中高层次地发展语文阅读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阅读综合水平。
3.全面促进语文能力发展,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这建立在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并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关键性环节,“1+X课程”体系在这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以班级学生为核心,将“1+X课程”体系贯穿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各环节,在把握语文、英语等学科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深化培养路径,在跨学科深度作用下更好地发挥“1+X课程”体系的功能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整体层次,高效促进各层次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实时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在此过程中,“1+X课程”体系的深化应用利于小学生在良好阅读情境中进行不同层次情感体验实践,在培养语文阅读能力中实时积累语文等学科知识,在拓宽知识面的过程中其他方面语文能力顺利提升,实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层次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认读、理解、积累、应用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四大重要层次,实际应用是核心所在,教师可以巧用“1+X课程”体系,引领学生跨学科有效阅读,在培养语文阅读能力中促进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持续提高,可以强化语言学习、语言训练,在深入锻炼各层次学生思维中加快思维能力发展及思维品质提高的速度。
教师可以在“1+X课程”体系的作用下,深化开展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在感知、实践、评价等有机统一过程中引领学生端正语文阅读态度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学习习惯,在情感获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更好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顺利促进全面发展。
4.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在“1+X课程”体系的作用下,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学生在书中可以读到: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钱三强“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的深情呐喊……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
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脑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長,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地说教。
5.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1+X课程”体系作用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科研工作不断深化,相关课题研究力度持续加大,要求教师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将相关课类、课型等教学实践、科研协调统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探究、总结,从理论与实践两大层面入手完善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路径,在提升阅读教学整体水平中教师专业知识层次及能力顺利提高,在无形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同时,“1+X课程”体系深化利用能够不断壮大学校师资力量,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展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 走进核心素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系统的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探 培养信息素养,走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核心” 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与方法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探析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 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若干问题的认识 走进VAIO的核心 发中旬教育研究绪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实施 对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 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研究 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基本特征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浅探 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技校语文教学中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探析 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现状提高对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徐朔. 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8):11-14.
[5]刘新阳,裴新宁. 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 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3.
[7]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0(B01).
[8]张元.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2008(7):68-71.
[9]蒋乃平. 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8-83.
[10]成涛.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探[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9-96.
[11]许亚琼. 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J]. 职教论坛,2010(25):15-18.
[12]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2.
[13]刘宇文. 论社会本位思潮对教育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2005(9):40-45.
[14]扈中平.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7-94.
[15]卢洁莹. 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与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3):88-93.
[16]唐林伟. 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J]. 教育与职业,2008(11):12-13.
[17]陈斌.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比较[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9):5-7.
[18]柳夕浪.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 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所谓未来学校实验室,就是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探索培养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未来实验室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科学课、信息技术、劳动技术课融合在一起,以项目引领学习,初步探索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5年,学校对项目式学习展开了初步的探索。在实践中,总结了项目式学习的7个步骤――导入、团队建设、文献研究、设计、制作、比赛、反思改进。2016年,学校总结一个学期的经验并确定了下学期创新实施的方案。根据学生关注的问题和兴趣点,结合项目组教师的优势,确定了7个项目,分别是:团队管理、生物模型――足、烘焙经理、黑白版画、木梁承重、3D打印、狂过山车。同时,为适应学校九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2016年开始探索中小学项目学习的衔接。2017年,学校开发了14个项目,并确定了每个项目要重点培育的核心素养。如“黑白版画”重点培养“国家认同、审美情趣、问题解决”,“3D创客”重点培养“技术运用、勇于探究、理性思维”,“校园传媒”重点培养“技术运用、健全人格、人文积淀”等。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
实践创新。例如,孟雨晴在“烘焙经理”项目的学习中,经历了查阅文献,了解烘焙;成立小组,团队建设;问卷调查,了解市场;参观学习,实践体验;规划产品,设计商标;反复实践,成本核算;经营销售,利润计算;总结提升,经理分享等过程。这些环节的学习都是她以前从未体验过的,在实践创新中,她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会学习。项目式学习的第一个核心环节就是文献的搜集。以“生物模型――足”项目为例,学生需经历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撰写出一份兼具真实性与科学性的小论文。学生通过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及最终评价,初步掌握了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形成报告。
科学精神。例如,王项晶参加了创客实践项目的课程,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她完成了吉普车和坦克车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一、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内在逻辑为主线、有梯度的数学问题作为驱动,使教学内容逐层呈现、环环相扣,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有效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促使学生不断挑战思维潜在的“发展区”,使思维走向深刻。
数学教学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而这需要教师设计有梯度的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以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在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时可以这样做。
第一,铺设的问题要有梯度、环环相扣,揭示问题要层层推进、有深度。平铺直叙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走向纵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找到最佳的“载体”,而有梯度的问题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处。例如,在回顾旧知时,需要唤醒学生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的[14]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题:
(1)辨析下面哪些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全部的[14],哪些不是,请说明理由(见图1)。
(2)在认识多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的[14]时,呈现9个小圆(见图2)的活动材料及相关问题:①4幅图在圈法方面有什么共同点?看得出[14]的含义吗?请说明这里的[14]是怎么来的?②涂色部分是4个小圆的[14],空白部分是4个小圆的( )。所以,[14]+[34]=1.③这个“1”指的是1个小圆吗?如果不是,它指的是什么?学生在面对有梯度的问题时,通过分析典型材料,体会分数意义中“单位1”的含义,这是一个加强与深化的过程。教师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抽象,内化单位“1”的含义,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第二,问题的跟进与提升要有高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会经历抽象与概括的过程,这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图形(见图3),利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本质的理解。比如,要求学生将4个小圆的[14]和8个小圆的[14]进行比较分析,学生便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二者都表示全部的[14],而前者的[14]对应的是1个小圆,后者的[14]对应的是2个小圆?这时,教师再把之前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的[14]与当前多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的[14]进行对比(如图4),让学生在对比中抽象出“分数的意义”这一本质,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有形素材,点化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点化学生潜在的思维,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有形学习材料。换言之,学生的无形数学思维(意识形态)需要有形的学习材料(视觉感观)作为载体,并在有形刺激与无形顿悟中完成数学学习活动。下面,笔者以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平方数的相差关系”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教师要提供可“观察”的信息,这是因为,学生内隐性的数学思维活动需要有形的数学信息作为支撑。教学时,教师依次在黑板上板书几组具有相差关系的平方数,如52-32、72-42、652-352,同时利用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索平方数的相差关系(如图5):(1)选择一两个算式,在对应的格子图中表示出两个平方数相差的关系,并用阴影涂出这两个平方数相差的部分;(2)根据“等积变形”规律,通过割、移、补等方法把两个平方数相差部分转化为规则图形(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并用一个算式表示它的大小;(3)和同桌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索,借助格子图(形)直观呈现平方数相差部分,并用式(数)表示相差部分的大小,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如图5)。这一学习过程是学生展示与交流的过程,也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在汇报交流中,学生不但展示了计算的过程,而且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探索的过程,有效地进行了深度学习,提升了思维品质。
第二,创设可“比较”的材料。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需要有效的信息素材作为载体,教师呈现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如图6),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学生能够再次获取直观的感知以及相对充足的可视信息,为抽象、概括出平方数的相差关系的内在规律提供可靠的支撑,也为学生隐性的思维活动走向深刻提供了学习素材。
第三,完善可“概括”的条件。有效概括需要建立在充分的数学活动基础之上,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进行有效概括,可以将学生掌握平方数的相差关系的规律这个过程分为4步:①呈现成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信息;②引导观察,自主发现平方数相差关系的一般性规律;③一一对应,数形结合;④顺势概括,得出平方数相差关系的一般性规律。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在数学活动中慢慢渗透,引导学生在几组不同的学习活动材料中寻求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这是提升思维品质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第四,把握可“抽象”的时机。抽象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最高阶段,其过程也正是学生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在“顺势抽象”一般性规律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经历信息感知、自主观察、对应求联这3个过程,然后让学生抽象出平方数相差关系的一般性规律,即平方差公式(如图7)。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也经v了一次完整的数学归纳过程,能够有效地促使思维走向深刻。
三、有序展开,内化数学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经历思维的发散与聚合,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个顿悟于心、后发于行的过程。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关系”的教学,说一说如何有序地开展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第一,从具体到抽象需要“中间地带”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在引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如何处理教学“中间地带”(即“教学核心环节”)。假如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将“三角形看作是上底为0的梯形,将平行四边形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那么学生也能够理解梯形面积公式适应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当学生画出4种常见的梯形时(见图8),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数据采集可以从整数向小数延伸,发散学生的思维,彰显课堂教学动态推进过程中的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此外,教师展示了上底和下底长度均为小数的几组梯形图形(见图9),让学生真正理解“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比如,越往右,梯形上底的长度就越短,如果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分别标上字母AB、CD,上底长度越短,即A点与B点越接近,AB点之间的距离就越小。如果AB点的距离为0时,那么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这时三角形的面积可以这么计算:(0+10)×4÷2,而梯形的面积公式也适用于三角形的计算面积,所以S三角形=(b+a)×h÷2(b=0)。以上两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具体到抽象过渡的“中间地带”,教学时教师巧妙处理这样的“中间地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二,从感性材料到理性思考需要“多维信息”作为支撑。从感性到理性是数学学习的必经过程,这个过程处理得好,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从感性到理性需要“多维信息”的支撑,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标注了数据的梯形直观图,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进行观察,并对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有效沟通并提供直观的素材(感性材料),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进行静态观察与动态思考(理性判断),明确梯形面积公式适用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助推学生顿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第三,从特殊到一般需要“夯实过程”来保障。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能力,那么,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呢?在这节课中,教师最后让学生理解梯形面积公式可以统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经历了“绘画梯形―展示作品―发散思考―师生交流―观察感知―理性顿悟―沟通发现”的“数学化”过程,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一般性规律(如图10)。学生经常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将会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如类比、抽象、概括等能力,并在解题过程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