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我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电网改造、电信网络、水电设施、教育文化等都得到了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新建,城镇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城乡差距逐渐减小,城镇化水平得到提高。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规模小,东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相应的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发展也较快,发展水平较高;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相应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水平也较低,城镇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不高。
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城镇数量少,城镇化规模小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报告中,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建设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八个少数民族省区内,小城镇建设规模达到了43.18%,比重较大,而大中城市建设的比重只达到40.75%。这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城镇化规模小,主要以小城镇和小城市为主,发展水平较低。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础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发展水平较低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城镇化建设起步较晚,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建设水平较低,城镇数量较少,城镇化规模较小,城乡差距较大。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不平衡,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制约了农村城镇化建设规模。
2.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传统农业和传统思想、民族文化等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但在发展中,缺乏支柱性产业和主导产业,产业支撑能力较弱,产业发展规模受限,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城镇规模较小,城镇化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不相适宜,城镇化水平较低在“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级政府盲目建设、低水平建设等建设规划不合理现象,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规模,建设水平较低。
4.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布局不合理,破坏了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主要的原材料产地。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各地政府为了凸显各自的政绩,盲目进行城镇化建设,不断吸引外资,大量开辟生产线,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污染、耕地流失、资源枯竭,自然灾害不断,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少数民族地区科教文化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完善,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城镇化建设配套设施和配套制度不健全,导致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低。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科教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制度不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培训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当地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水平低。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选择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解决这些制约城镇化建设的问题,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模式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结合当地实际,选择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1.小城市(镇)建设战略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聚集体,是生产实践活动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的集中市场。小城市(镇)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还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少数民族地区大中城市人口较多,工业发展规模有
限,无法容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农村小城市(镇)建设,改变农村现状,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2.大城市主导推进战略由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工业发展规模较小,规模化经济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无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现代农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不利于小城镇建设。由此,发展经济学界的学者提出了“大城市主导推进战略”。改战略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城市的现代工业比较发达,以大城市为主导,逐步向中小城镇推进,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还可以改善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3.集中发展中小城市(镇)建设战略少数民族地区大城市和小城市(镇)建设在整体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阻力。大城市建设规模中,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化发展空间不足,无法容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小城市(镇)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工业不发达,农业压力较大,也无法更好的完成城镇化建设。因此,新的建设战略:“集中发展中小城市(镇)建设战略”开始产生。该建设模式认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城市(镇)建设阻力较小,城市建设规模比较合理,布局规范,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能够解决大城市和小城市(镇)的就业压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
关键词:发达中国家;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经验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111-02
尽管国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发展中国家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强化金融支持功能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基础。要改革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体制,要在坚持适应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原则下,结合国外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经验,无疑是在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提高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制,保证全国政治稳定及和谐社会事业的顺利完成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中国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经验
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贫富差距,以农业为基础的特点,对欠发达经济发展采取了倾斜性金融支持政策,这种金融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地区民族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对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印度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
印度是一个全国农村人口和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具有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水平差距很大的特点。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贫富差距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欠发达经济发展,对欠发达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政策。印度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政策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为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弱势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须在国家的帮助下解决。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和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为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专门设立了相关职能部门,并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和适合的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政府发挥了主导地位。
2、多种途径解决欠发达地区发展资金
欠发达地区资金筹集方面采取了多种筹集资金的方式。根据欠发达地区第二产业落后特点,为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采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优惠贷款、吸引国内私人资本、国外资本、建立专门为第二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型银行等措施。这些金融支持背景下,得到了第二产业发展,实现了带动第一产业的目标。解决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难题。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方面,实现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同时采取一些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国优惠农业信贷,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3、为农业发展采取了多种倾斜性的金融支持政策
印度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要求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增加农村区域营业网点i。在此背景下,不断增加给农村区域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印度为了保证农户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1978年,统一制定了商业银行不同的贷款利率,既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弱势群体发放贷款利率不得超过4%,同时要求优惠信贷资金占比不得低于1%的规定i—i。2005年,金融机构给农村地区提供的贷款余额比2004年增加了35.2%,其中各商业银行对农业提供贷款余额占全部农业贷款的63.2%iii。
(二)巴西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
巴西在拉丁美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看,巴西仍属发展中国家。巴西的北部、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是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巴西为了开发欠发达地区,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差异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措施。这些金融措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引进外资成效显著,欠发达地区投资增长迅速,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增强,不但使各区域发展差距大为缩小,而且为欠发达地区的开发现代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1、政府对金融支持的高度重视
巴西政府为解决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问题,先后建立了政府管理机构,这些职能部门承担了国家投资资金和私人投资资金的协调任务,同时享受比联邦政府超越的权利,具体负责欠发达地区开发资金的管理和指导iv。同时巴西政府非常重视有关专业人才在政府职能部门的配置。比较科学的规划开发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投资计划,重视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等手段,促进了欠发达地区投资的社会效益。
2、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多种渠道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巴西政府为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采取了几个方面的措施。例如,根据法律规定,联邦政府收入的不同比例投入不同地区;通过优惠政策解决欠发达地区基本建设方面需要的资金;经济发达地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欠发达地区;政府大量借外债;设立多种基金的发行;建立多种类型的政策性银行增加欠发达地区政策性贷款的支持。例如,1964年以来,各种政策性银行的建立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政策性银行发放的贷款一直占全国信贷资金的70%v。巴西政府采取的多样化筹集资金措施对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资金发挥了重要作用。
3、营造良好的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
巴西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吸引外资的措施,有选择地引进本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急需的外国投资。同时重视吸引外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和市场规模大的硬环境,结合巴西政权稳定的特点,对待外国投资者采取的优惠政策和创造健全的法规等软环境,在改善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各项计划的基础上,提高了在欠发达地区利用外资的效益。
4、注重金融支持政策的适时调整
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金融支持功能之间发生变异,要求金融支持政策的及时调整。没有合理的金融支持政策,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根据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应该采取适合的金融支持政策,同时注重不同时期金融支持政策的及时调整。巴西政府为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金融支持的实施效果,对金融支持政策进行了及时的调整。调整的内容涉及到优惠信贷政策、私人资本和外资对欠发达地区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巴西采取的金融支持政策的及时调整政策,保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资金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同时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中国家金融支持经验对我国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情况相似于我国的基本情况,我国面积大,人口较多,是多民族集中,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明显的国家,同时有些政策有差异性的优点。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在降低贫富差距的问题上,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发展规划,设置专门的咨询机构及管理委员会,同时根据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发展现状,确定倾斜性的金融支持政策。
(二)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发展
在我国不改变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落后的现状,无法达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优化金融结构,通过竞争改善金融服务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增加国有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性的状况,建立多种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支持,提高弱势群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采取倾斜性的金融支持政策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求改善金融管理体制,对弱势群体采取倾斜性的金融支持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人口普遍高的特点和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现状,注重采取贷款规模的倾斜和优惠贷款利率的倾斜,增加优惠贷款品种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等。
(四)努力实现筹集资金的多样化
在我国中央政府强调农民增收,促进城镇化建设等政策的背景下,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人口高于全国和新疆农业人口,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状况,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银行机构要改变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服务意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宏观方面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提供采取倾斜性的金融服务。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失灵的背景下,通过政府的干预,应该利用多种渠道筹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不仅需要增加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优惠信贷资金,还要积极争取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的优惠信贷资金等多种筹集资金的途径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另外,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开发需要的资金可以考虑通过发行特种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的途径,用不同渠道增加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需要资金的困难。
关键词:少数民族 广播 直播节目 思考
广播直播节目一改单向的传播为多向沟通,已成为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纪实宣传报道的“重头戏”,而备受听众喜爱。目前,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广播直播节目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台来说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台在设备、技术相对比较落后,采编播专业队伍建设相对比较滞后,节目质量和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唱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广播直播这台“重头戏”,从而走出一条切合当地实际的改革发展之路,本文将做以下分析和思考。
一.少数民族地区广播事业发展现状及广播直播节目初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地处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广播直播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我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
地处西北内陆,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的临夏回族自治州,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事实,为临夏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广播影视事业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着力提高科技含量。目前,广播电影电视局、广播电视台“局台合一”,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三台合一”的广电管理体制业已形成,数字音频广播站建设初具规模,节目制作播出实现数字化,广播影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广播直播的有益尝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确立广播直播的主导功能
与录播相比,直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第一,广播直播为信息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最快捷最广泛的通道,它大大提高广播时效,扩充了信息容量,增加了信息密度。
第二,节目直播机制为听众参与广播创造了条件,为信息反馈搭建了平台,增强了广播传播的双向性和开放性。
第三,主持人直播缩短了电台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的关系,增加了节目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第四,广播直播拓展了节目空间。
三、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直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广播直播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要求。广播直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听众要求,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全社会对新闻事实的认知程度,是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第二、广播直播是深化新闻改革的有效措施。广播直播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是加强和改进宣传报道方式,深化新闻改革的一种有效形式。
第三、广播直播是推进广电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广播直播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节目配置,有效提高收视率,带动经营创收,是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广电事业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进程的必要途径。
第四、广播直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广播直播要服从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要根据时代和形势的需要,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不断设置和调整节目内容,提高宣传质量,宣传艺术和宣传效果,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直播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第一,有利条件。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听众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广电管理体制改革,良好的工作机制和高新科技的广泛推广应用,为直播创造了政策、技术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采、编、播、控”一体化节目生产方式的不断成熟,改变了传统广播编辑工作的生产流程,减少了生产环节。
第二,制约因素。一是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广播经费投人不足,采编设备陈旧落后,更新不足;二是现有专业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技术保障能力不能满足直播需求;三是广播直播起步晚,起点低,内容形式更新不足,节目整体水平较低;四是直播难度大、工作量大,一些广播主持人缺乏专业新闻知识,不能适应直播需要。
五、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直播节目水平的对策
第一、加大经费投入。
第二、提高科技含量。
第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第四、更新广播直播的形式和内容。
六、直播节目的选题与思考
如何选好题材是直播节目是否受听众欢迎的一个关键所在,也是民族地区广播直播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第一、要围绕政策热点选题材。
第二、围绕社会热点选题材。
第三、围绕生活热点选题材。
第一、建立以直播室为中心的节目运作方式。
第二、主持人要把好“现场关”。
第三、发挥导播作用,注重现场编辑。导播在直播节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直播节目离不开导播,也需要一位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导播。作为和主持人密切配合的导播,要千方百计帮助,配合主持人做好每一期直播节目,他既要负责主持人与现场听众的联系,还要根据现场情况,掌握时间流程、节目进程、活跃现场气氛、随时为主持人出谋划策,节目整体播出效果与主持人的形象、水平都离不开导播的默契配合。此外导播还要根据参与节目听众年龄、职业、经历、文化程度的差异,选择热线电话,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引文:
[1] 陆锡初.广播新闻编辑教程.第299页至300页,第309页至310页
[2] 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第228页至229页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生态制度文明、生态意识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其中生态意识文明具体来说,就是单纯追求财富增长已不再是人们的目标,不再以战天斗地为乐趣,而更多是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制度文明指的是社会需要有一套相应的制度来保障生态建设,包括生态文明社会所要求的制度、法律和规范;生态行为文明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各个利益相关者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
1.1指标构建原则
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以及生态行为文明。并且遵循以下指标构建原则:第一,指标的选择应该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紧密联系在一起,指标要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指标和云南省生态文明规划纲要标准,因地制宜。第二,所选取的指标能够有效的代表和评价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程度,在尽可能少的选择指标的同时要具有代表性。第三,指标的选取与构建要具有科学性。第四,可行的原则指标。确保指标数据容易获得,易于操作分析,使城市生态文明程度可以得到定量的反映。同时,在参考现有的两型社会、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生态文明经济子系统、生态文明保障子系统、生态文明承载力子系统、生态文明环境子系统以及生态文明意识子系统五个一级指标,以及30个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相辅相成,能够全面的反应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1.2少数民族地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经常存在诸如环境恶化、经济发展落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于此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方面,公众的生态文明观念薄弱,极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过程中。在《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到了在建设生态行为文明的过程中,有必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障生态安全、以及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就是要完善生态制度;生态意识文明就是要加强建设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工程和生态意识的提升工程。根据《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以及国内外现有的生态文明相关研究理论与结果,选择构建了以生态文明经济子系统、生态文明保障子系统、生态文明承载力子系统、生态文明环境子系统、生态文明发展子系统五个子系统为一级指标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文明经济子系统。经济是任何文明的主要支撑,所以要高效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所以要更加注重此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评价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对象的经济水平,本文选取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评价指标。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都比较成熟,比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州等,所以在经济发展中旅游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选取了旅游收入占地区GDP比重此指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个指标归纳为循环经济指标,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2)生态文明保障子系统。人们的生存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所以不得不顾及眼前的利益,用资源来换取利益,这势必会加剧资源消耗以致资源枯竭。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是生态问题的根源,是最严重的污染源,不消除贫困就不能有效的发展经济。城市化水平、贫困人口比率、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三个指标反应了被评价地区人民生活状态;社会保险覆盖率是指社会对社会成员所给予的必要的基本生存保障;基尼系数运用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方法,给出了判断地区贫富差距程度的方法。在此本文按照国际通用的原则,以0.4和0.6作为划分标准,即基尼系数超过0.4为收入差距较大,超过0.6为收入和差距极大。本文根据《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确定了基尼系数的目标值为0.3~0.4。
(3)生态文明承载力子系统。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9],这是支持生态承载力的一部分;涵义的第二层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这是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是解决生态承载力的焦点。在本文中,将生态文明承载力子系统分为四个部分,以评估子系统组成。第一个部分:人口特征与资源的占有,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选取了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第二部分是资源消耗,包括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水耗,前者是评价被评估地区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而降低单位GDP水耗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关键;第三个部分是资源的利用,随着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利用,不可更新的资源会日益枯竭,所以我们要利用可更新资源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所以选取了清洁能源使用率、主要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和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三个指标来评价资源利用;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污染排放,选取SO2排放强度和化学需氧量两个指标来评价。
(4)生态文明环境子系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上面。在具体措施上,要注重运用科学技术,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治理地区,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在生态环境子系统中,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集中式饮用水质达标率和旅游区环境达标率三个指标评价了被评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此外针对云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繁以及沙尘暴发生的情况,本文还选取了森林覆盖率以及水土流失程度两个指标用来评价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程度。
(5)生态文明发展子系统。在生态文明发展子系统中既包括了生态文明意识发展也包括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选取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来评价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意识发展。2012年云南所受到的自然灾害有:低温霜冻灾害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造成了影响,农业经济损失了0.5亿元;在迪庆、丽江、昆明、玉溪、红河等州市发生森林火灾24起;全省各州市发生洪涝灾害251次造成63.9亿元经济损失;昭通、曲靖、文山、红河、迪庆、丽江、大理、德宏等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24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预防支出、施救支出已经灾后重建支出。预防在自然灾害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到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因此预防成本可以有效的避免和减少灾害的损失。比如预防干旱和火灾的水井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灾害发生后的救助物资和资金的准备,逃生的宣传教育培训费用等都属于预防成本。由此看出政府应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所以本文选取了环保产业占GDP比重、预防自然灾害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两个指标来评价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制度完善情况。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程度指标是评价少数民族地区公众对生态文明的参与度。
1.3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有:模糊分析法、二项系数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环比评分法等。其中层级分析法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提出,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并提出相应决策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2结论
关键词:民族体育;经济效益;广西体育
在我国的行政区域的划分当中,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分布相对来说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种类众多,因此,广西省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体育项目也是非常众多的,如何将民族地区传统的体育项目变为一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旅游资源,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已经成为了当前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方式之一。
一、民族体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民族体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在我国的发展当中,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在通常情况下,少数民族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因此,一些和宗教等相关的体育活动项目就比较众多,除此之外,这些体育活动往往会被烙上民俗的特征,因此,就会吸引大量的游客进行观赏[1]。而游客往往会需要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的需求,这就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广西省为例,广西省是我国的一个民族自治区,广西省分布了将近十多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当中具有很多和祭祀、宗教、军事等相关的体育种类,其中与壮族相关的体育活动竟然达到了134种,另外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具有将近140种体育项目,广西一省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种类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2]。广西诸多的体育活动的种类为广西省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例如在1991年的第四届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会当中,广西省举办的商品交易博览会的成交的总数竟然高达三十多亿人民币,为广西省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收益。
(二)民族体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
在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活动当中,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中的参赛者往往会身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并且还会佩戴少数民族的传统的工艺品,因此,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往往会具有很大的观赏性[3]。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活动往往能够为少数民族吸引更多的游客,游客在游览的过程当中,通常情况下会需要购买门票,在这种情况之下,少数民族的民族体育往往就成为了一种商品,为少数民族赚取更多的资金。除此之外,少数民族的传统的服饰和传统的手工工艺也会引起游客的极大兴趣,成为一种商品,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内容。例如,广西省苗族的传统服装具有很大的特点,尤其是苗银饰品等少数民族特有的工艺品往往会吸引游客进行购买,而苗族的竹竿舞也极大地引起了游客的兴趣,为广西创造具大的经济效益。
(三)民族体育的其他的游览价值带动经济发展
由于民族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普遍参与性和娱乐性,因此,在民族体育的活动当中,活动者可以得到极大的放松,使活动者的心情得到舒畅,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游客的身心健康。除此之外,民族体育活动本来就是一种体育项目,因此,通过民族体育的活动项目,活动参与者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证,因此,民族体育活动有利于健康的作用为民族体育的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宣传内容。最后,民族体育活动往往是一种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因此,适合全家都去参加,通过这种的活动,就会使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得到增强,甚至还可以使游客认识更多的人。例如,广西壮族的舞狮子、抛绣球等活动就是一些群众性的活动。
二、对民族体育进行开发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民族体育的劳务市场
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活动来说,如果想要进一步推动民族体育的发展,首先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育劳务市场,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发展体系[4]。在民族体育的发展体系当中,主要分为三个基本的市场种类,首先是服务市场,对于民族体育的发展来说,民族体育首先应该具有进行活动的场地建设和与活动相关的体育器材,使民族体育活动能够被很好地组织起来,为民族体育的活动建立一个很好的开展环境和观赏场所,能够为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其次是技术市场,在民族体育活动当中,演员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者的技能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为了保证体育活动的可观赏性,就需要有相关的部门对体育活动者进行培训,保证民族体育活动的可观赏性;最后还要为少数民族体育发展提供相应的其他产业的链接,例如建立健全酒店,餐饮等行业的建设,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
(二)开发经济实体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民族体育经济的发展当中,要充分挖掘民族体育经济的新的增长空间,培育民族体育经济的新的增长方式。在民族体育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除了对民族体育活动的经济价值进行开挖之外,还需要对与民族体育相关的其他的经济内容进行相应的开发。例如,在对民族体育进行开挖的过程当中,可以对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民族食品、民族饮料等等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开挖,使民族体育的经济价值得到有效的开发,充分发挥民族产品的经济价值[5]。
(三)开展各种比赛和活动
在对民族体育的经济价值的开挖的过程当中,地方的相关部门也可以开展一些大型的比赛活动,并且邀请其他地方的人进行广泛地参与,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经常举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通过这种运动会的形式,可以为民族体育吸引更多的游客。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少数民族的民俗特点,举办一些与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相关的博览会,通过这样的博览会来扩大少数民族体育产品的影响力,为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与相应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企业的形式促进少数民族的体育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少数民族作为一种民族形式,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具有自己传统的体育活动形式,然而少数民族“与世隔绝”,因此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对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的经济价值进行开发,不仅可以对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习惯进行传承,还可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旭利.湖南省农村体育发展中民俗体育的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杨影.湖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现状与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肖琴.仡佬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D].西南大学,2014.
关键词: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
1前言
体育场馆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场馆发展状况不仅事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少数民族健身权益的保障;而且事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所以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一项重要体育事业。
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体育场馆的发展,事关甘肃和西北地区各族群众的福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国家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甘肃省三个民族自治县即:肃南县、积石山县和东乡县的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是本项目的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数理统计法
2.2.3专家访谈法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场馆总体情况
学者石生泰先生的研究成果(《甘肃省公共体育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表明,截止2008年年底,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标准公共体育场馆数是396个,占甘肃省体育场馆数的2.25%,世居地区场馆在占地总面积、建筑总面积和场地面积方面与甘肃省体育场馆相同指标相比,占有的比率均不足0.1%。而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世居地区是6.4个,少于本省2.3个。在人均场地面积方面,世居地区仅为0.30 m2,不足本省相同指标的一半(见表3)。
3.2体育场馆的数量
对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本研究从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和场馆数占全省比例这3个指标去考察。总体看,3个民族自治县在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这2项指标上,差距悬殊很大。积石山县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53.03%),居三县之首,场馆数是东乡县的2倍,是肃南县的3倍。肃南县虽人口最少,场地数最少,但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60.16%),排首位,是积石山县的2.5倍,是东乡县的5倍。
3.3体育场馆的质量
本研究主要通过“场馆地面质地情况”和“居民对体育场馆综合指标的态度”两方面去调查。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室内地面质地主要以木质为主,体育场馆室外地面质地以土质和水泥为主。在对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居民进行体育场馆综合指标态度调查时发现,群众对体育场馆的安全、照明质量、噪音控制/音效等指标满意程度较高,而在场馆的环保、节能、方便残疾人士等指标方面,很不满意。
3.4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
据学者石生泰老师的研究成果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位置分布主要集中在校园和乡(镇)村,这种畸形的场馆位置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3.5体育场馆的效益情况
调查发现,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对本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总体持否定态度,持肯定态度的只有33%。说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的体育场馆基本上没有满足群众的健身锻炼需求。
3.6群众去体育场馆的锻炼情况
据相关文献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每周去体育场馆参加锻炼人次仅占本省锻炼人次的1.68%,形势很不乐观。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说明该地区体育场馆资源严重匮乏,并且又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另一方面说明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的健身意识亟需进一步提高。
4对策
4.1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职能定位,建设服务型政府。在体现体育公共服务上多下力气,要在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方面有实际举措,重视体育场馆在推动全面健身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大群体”观念,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线,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用大思路、大协调、大谋划和大调动来推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
4.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关注体育场馆发展氛围
对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发展的动力,除了上级部门行政指令外,还要通过社会宣传、大赛宣传和媒体宣传等途径,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打破体制壁垒,营造浓郁的全民关注健身场馆发展氛围,使政府、部门和社会意识到体育场馆不仅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健康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场馆发展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当地政府形象和群众切身利益,讲求效果,在“实”上下工夫,形成有利于体育场馆发展的外部环境。
4.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场馆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体育健身的新需求,我们要面对新问题,开启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满足新需求,不能墨守成规。进一步提升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工程建设标准,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民康工程等项目,千方百计扩大场馆数量和规模,积极构建覆盖特有民族世居区的全民健身场馆网络。
4.4不断强化“三纳入”,加大对场馆的经费投入力度
特有民族世居区要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甘肃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场馆投入经费等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形成常态化,确保场馆投入经费有保障,有增长。场馆的经费除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外,还要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发展,动员一切力量投资修场建馆,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缺口。
参考文献
[1]曹缔训,李威.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6
[2]赵刚,雷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预科教育
一、研究背景
举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促进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使之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一个创新。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整个民族教育的特殊层次,也是整个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的安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问题密切相关,办好预科教育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希望所在。
二、历史沿革
国家民委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回顾三十年工作中提到:1953年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了民族预科部,是国内普通高等学校中最早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大学之一。1984年3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中,对有关民族预科班的教学和管理问题做了明确规定,预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该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预科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一年,学生汉语文基础较差的,学习时间为二年。预科班学生入高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其学制与该校本、专科学制相同。民族班招生,在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下,从参加当年高考的少数民族考生中录取,可适当降分。
三、研究成果
(一)预科教育的意义研究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特殊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落实民族政策、促进教育公平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长久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是我党针对民族地区发展需要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创办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我党加快培养民族地区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根本上保证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渠道。“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既是民族教育服务的重要主体,也是民族教育创新的重要因素。”我国通过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为少数民族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随着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预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大量出现。
(二)从预科教育的历史阶段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的著作研究:武金峰《新疆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研究新疆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易先培《中国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及民族班教育研究》是对民族预科和民族班教育进行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著的《预科教育50年:庆祝中央民族大学预科部成立50周年文集》,是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预科部的教师们为迎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办学50周年而出版的论文集,涵括了关于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设施、民族预科发展战略、预科科研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预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改革发展研究
高万能《民族预科教育研究》、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简述》、吴仕民《中国民族教育》、邓晓琳《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与创新》、李廷贵等《贵州民族教育概论》、黄汉江《湖北民族教育改革与思考》主要是对本省或所在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进行研究。
(四)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研究
滕星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刘额尔敦吐《高考民族倾斜政策的回顾与展望》、温顺生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谢菲《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少数民族入学优惠政策》等集中研究在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发展、实施过程中的弊端、发展创新、价值意义等方面。
(五)预科教育的发展现状
张广君《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定位、基本属性及其研究》、赵德忠《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论述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战略地位及发展探索。孙茜《西北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严玉明《21世纪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郑婕《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现状及前瞻》、周腾蛟《简论民族预科教育的方法和时机》、蒋永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突破点――预科教育研究平台的建立》等是围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探索。
(六)预科教学管理研究
从事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写出不少探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文章。主要关注:一对预科管理及运行模式的研究;二对预科教学活动和汉语、英语等学科教学的研究;三对预科生心理、文化适应等方面的研究等。
哈斯等《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石维贵《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教学目标研究》、程安垣等《对新时期民族预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等是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张立宁《民族预科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关于少数民族预科教学信息系统的管理和设计。
四、存在问题
由于少数民族较多,风俗习惯各异,分布较散,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语言文化程度较差,在预科培训基地培养中存在着较多问题,针对民族特殊性,国家对少数民族预科培养教育缺少一个严谨、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预科培训基地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管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预科学习的重要性不凸显、预科学生升入本科后的种种不适应等问题,以及随着预科培训体系改革、教材更新,教学管理仍旧采用旧方法,不仅难以解决遗留问题,还出现更多新的问题。
鉴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其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不能轻视这些弊端,一定要对预科教育制度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使得预科教育真正能够完善、合理,更好的符合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更好的进行民族团结、民族和谐。
【参考文献】
[1]严玉明.21世纪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3,(2):37.
关键词:恩施州;经济发展;跨越式发展;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117-02
引言
湖北民族地区,主要是指在湖北省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个地方,除此之外,在湖北省的松滋县、宣都县和神龙架林区还各有一个土家族民族乡。总人口439.8万,占全省的7.39%。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36.7万,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1.75%。湖北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区位、体制、民族宗教观念等条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其核心所在地――恩施州是湖北民族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本文主要以恩施州为例,立足其经济发展实际,思考和探索实现湖北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首先,恩施州自然环境恶劣,农业发展停滞不前。该地区地貌特征十分复杂,在高山大川之中夹杂着山地、丘陵、小块盆地,溪河纵横,溶洞遍地,“喀斯特”地貌特征十分明显,自然环境恶劣。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只能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主,无法实现机械化和产业化。其次,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加之交通不便、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缓慢等客观现实必然造成恩施州的封闭和落后,从而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教育相对落后,人才素质相对较低和人才资源缺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匮乏。且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民族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低,2005年恩施州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4年,低于全国8年、全省8.2年的平均水平。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恩施州具有大学、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只占总人口的1.7%、8.7%、29%,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对落后的教育导致整个民族素质相对低下,难以满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上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高素质人才引不进,导致高素质人才资源严重缺乏,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按当年价计算,恩施州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210.3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9.36亿元,占生产总值37.73%;第二产业49.66亿元,占生产总值23.61%;第三产业81.33亿元,占生产总值38.65%。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10.92亿元,住宿和餐饮业4.23亿元,金融业3.8亿元,房地产业8.24亿元,其他行业44.04亿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9 230.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 378亿元,占生产总值14.93%;第二产业3 966.68亿元,占生产总值42.97%;第三产业3 886亿元,占生产总值42.1%。恩施州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2.28%,而第一产业占全省5.76%,第二产业占全省1.25%,第三产业占全省2.09%。三大产业占总值比例中,恩施州第一产业所占生产总值比重比湖北省高出22.8%,充分说明恩施州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4.工业经济不发达,重点企业支撑作用不明显。2007年恩施州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0.7%,资产负债率为60%,流动资产周转率1.5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3.71%,全员劳动生产率1.65万元,产品销售率96%。主营业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资产总计267.76亿元,流动资产53.67亿元,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55.65亿元,固定资产原价228亿元,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151.71亿元,流动负债合计90.17亿元,长期负债合计107.13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68.3亿元,实收资本合计50亿元。据统计,2007年恩施州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254户,户均销售收入只有0.29亿元,重点规模企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1.以构筑“大通道”网络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西部开发的主要内容之一,恩施州要抢抓机遇,做好“五网”建设,即路网、通讯网、电网、天然气网、广播电视网,加快构筑高速公路大通道、铁路大通道和管输大通道等三大通道。加快信息网络、输变电网和天然气管道建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在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面临着结构性的大调整。作为欠发达地区,恩施州应紧紧抓住这次经济信息化的机会,发展临空经济,发挥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所谓临空经济是指电子信息产业产品轻、薄、小,物流主要依靠航空。临空经济具有追求廉价劳动力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倾向,这无疑是恩施州等西部地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商机。发展临空经济首先要加快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就恩施州来说主要是加快改造许家坪航空港,提升等级;同时加大网络建设投资,大力发展宽带通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2.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实施新的“人才强州”战略。在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人才资源始终是一个基础性、全面性和决定性的问题。首先,大力发展恩施州的基础教育,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质量,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使恩施州教育落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为恩施州未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其次,开辟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渠道。根据恩施州的特殊情况,要开辟多层次的人才渠道,包括职业技术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特种教育、学前教育、老年教育以及农村“扫盲”的教育,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各族群众的全面发展。第三,多形式为恩施州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立足于长远,制订面向恩施州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为恩施州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3.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品结构。经济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恩施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首先,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用高技术和先进的产业技术改造老企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着力培植烟草、建材、林果、水电等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加速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这是能否赶上或缩小与经济较发达地区之间差距的关键。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要加快金融保险、广告咨询、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使服务业更好地适应和推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恩施州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突出抓好以清江流域自然风光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加强对神龙溪漂流、清江闯滩等重点景区的建设,加强旅游环境建设,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第四,实施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善城乡结构,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4.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企业竞争力。一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会选项目、选客商、选业主,承接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开发和运作能力的大商、真商、优商,对于污染严重、科技含量低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要限制其进入,避免承接落后产业和落后生产力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免影响恩施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承接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加工贸易产业。二是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培育。打造核心名牌产品,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中之重。要设立基金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不断培育产业的自身品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5.逐步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创优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建立优质的政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向“引导型政府”过渡,不断清理和规范恩施州有关政策文件,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优惠政策向骨干企业倾斜,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优先配置,为恩施州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完善恩施州社会服务体系。信息、物流、咨询、法律等服务如果由单个企业内部提供,成本就会很高,这些需要政府加强服务和引导。要大力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加强恩施州信息、技术、管理、物流、环保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恩施州产业发展提供高效、快捷、便宜的公共服务。三是建立健全促进人才流动的市场机制和激励制度,加紧培训各种技能型人才,积极帮助企业引进各类紧缺人才。
参考文献:
[1]覃艳.加快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2):55-57.
[2]马奎,杨桦.体制创新与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5):12-14.
[3]王文兵,冉兴国.湖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第34卷[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
[4]萧洪恩,张进.湖北民族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挑战与机遇研究[J].区域经济,2009,(2):76-80.
[5]段敏芳.湖北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第24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4):80-83.
【关键词】武陵山区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SWOT分析
一、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武陵山区,位于中国华南地区中部,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总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00多万人。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地区。与此同时,武陵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的生态旅游资源,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群多样、喀斯特地貌奇特。武陵山区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景点开发逐渐成熟,综合收入逐年提高。但是,这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旅游,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在武陵山区几乎是空白。合理利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的发展具有武陵山特色的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任重道远。
二、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武陵山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该地区为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区域,也是高山向丘陵的过渡地带,沟壑纵横、河流网布、喀斯特地貌奇特,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坐落于此。湖南省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于1992年12月收录世界遗产名录,湖北神龙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旅游胜地,重庆武隆喀斯特、酉阳桃花源是世界自然遗产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高品位的自然风景是武陵山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加之武陵山区为少数民族地区,聚居着土家、汉家、瑶家、苗家、侗家等民族,以自然资源为主,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为辅,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相得益彰。
2.区位优势。武陵山区处于渝鄂湘黔四大省市结合部,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交界处,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武陵山区既是中国苗族最大片聚居区域之一,也是土家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此外这里还聚居着侗族、白族其等30多个少数民族,人文习俗相近,经济交往频繁。长江三峡、张家界景区、神龙架景区等各大景区有较强的关联性及互补性。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湘黔铁路、渝怀铁路等形成铁路干线,张家界荷花机场、黔江舟白机场、铜仁凤凰机场等机场与全国主要旅游城市通航,武陵山区的区位优势愈加显现。
3.品牌优势。湘鄂渝黔四省市有武陵源、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录入世界遗产名录。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庆武隆景区、中国丹霞的湖南~山景区已形成顶级品牌,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梵净山生物圈保护区、神农架生物圈保护区、茂兰生物圈保护区属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位于武陵山片区的有11处。武陵山区还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12个国家地质公园、1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3处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湿地公园。这些均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武陵山区的品牌优势将为其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劣势分析
1.交通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差是制约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武陵山片区的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有的区县未通高速公路;诸多市州和县市区尚未通高铁,近一半县市区还没有打破铁路零记录;偏远地区山高路陡,公路路基条件差,且很多区县公路养护不到位。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山高路远,水利设施薄弱、电力设施老化、通讯设施落后,未能构建环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阻碍了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2.资源保护力度不足,宣传力度不够。武陵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有的地方急于求成,未能从长远的眼光合理规划,承担人类应有的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自然环境。而对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因缺乏资金投入,有的区县负责人缺乏重视,传统技艺后继无人,传统民俗缺乏传承,传统文学濒临消亡。同时,在宣传武陵山区资源上,宣传力度普遍不大。宣传方式较为传统,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宣传媒介。宣传内容较为局限,未能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
3.人才流失,服务人员、景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武陵山区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地区。该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硬件设备不齐全,优秀教师队伍软件保障不到位,使得该地区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普遍偏低。加之东南沿海、华北、华中等诸多地区均较该地区发达,地区人才外流,人力资源匮乏。因此,旅游涉及的提供吃住行等服务的服务人员、景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他们往往未经过科学、系统、全面、综合的训练,服务意识有待提升,管理意识有待加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三)机遇分析
1.对自然环境的高度关注。工业文明接近尾声。但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强取豪夺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危机,资源枯竭、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发严重。人类不得不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此外,每天忙碌工作、重复生活,穿梭于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人类也渴望走出城市,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注重生态,保护自然环境,保持与自然界的伙伴关系是现阶段的人类的首要任务。
2.生态旅游产业的兴起。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地环境愈发敏感和挑剔。传统大众旅游的人数增多,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追求规模效应,追求高投资、高回报的大众旅游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素质、高要求的生态旅游者的需求。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使得生态旅游应运而生。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是武陵山区的核心竞争力,既开发旅游资源,又保证持续利用,使得旅游增长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3.区域合作的政策支持。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3号文件,提出“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组织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出台《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2016年7月30日,武陵山片区区域分工协作暨一体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利川召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可将各地分散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综合的旅游资源优势,有助于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业发展。
(四)挑战分析
1.生态环境脆弱。武陵山区由于受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生态环境脆弱。高山、丘陵、森林居多,自然环境恶劣,受降水量大、喀斯特地貌、地质运动的影响,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土壤酸性强、有机质少,受自然、人类的双重破坏后,土壤贫瘠,环境很难恢复。很多省市区县的政府在发展当地经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铁路、公路修建规划不合理,不恰当的开发旅游资源,忽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环境造成了伤害,经济发展取得了短期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
2.经济基础薄弱。武陵山区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加之该地区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经济发展缓慢,造成贫困问题尤为严重,属于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是该地区的现状。财政成本高,财政自给率低,靠国家的财政支持难以维持各项财政需求,投资环境差,地方财政困难,没有充足的财政资金作为坚强的后盾。同时又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健全的中介服务机构及金融主管部门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
3.生态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我国的生态旅游产业的起步比世界上一些旅游发达国家要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增加,生态旅游发展已逐步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主流,生态旅游年均增长率为29%~25%。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生态旅游会成为热销产品。西部六省五区一市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9%,生态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是生态旅游开发的热点。武陵山区需突出各自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等特色,杜绝同质化,提升竞争力。
三、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扶贫攻坚,政策扶持
国家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明确将包括武陵山片区在内的11个连片特困区确定为中国未来十年扶贫攻坚主战场。为武陵山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福音。但扶贫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制定切实可行易操作的区域性货币信贷政策、宽松的税收政策,创建开放的金融环境,注入雄厚的金融资本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可将武陵山区作为经济特区,财政给予专项补助,同时给予税收优惠、允许开设免税商店,在金融、土地规划等方面均提供政策扶持。
(二)合理规划,理性开发,保护环境
生态旅游规划将旅游者活动同环境特性有机结合,需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状况、特性及分布,旅游者的类别及需求,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等诸多方面。在不破坏生态旅游环境的前提下,规划方案,保证旅游发展与环境和谐。自然资源不可再生,不能仅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关注眼前利益,应在规划、开发、管理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为旅游者提供回归自然的体验。如美国的黄石公园,游客只能在占公园面积10%的区域内活动,开展生态旅游。
(三)加强交通建设,加强服务设施体系建设
由于道路、水利、电力、网络、住房、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投入时间长、投资资本大、投资见效慢。势必需要国家加大对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拨付投入财政资金。中央、地方政府可改革投资体制,打破基础设施领域的垄断行为,采取BOT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法律、政策范围内允许进入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立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同时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形成铁路、公路枢纽,改善当地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青觉,孔晗.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4(01)).
[2]郑长德.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