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课后服务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次活动围绕寓言这种文体的教学特点展开研讨。活动中,由研修团学员石排福隆小学的李慧婷老师和道滘中心小学的温见弟老师同课异构二年级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塘厦第二小学屠立元老师和长安第一小学岳林杨老师同课异构四年级的寓言故事《纪昌学射》。四位名优教师精准地把握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精彩的课堂教学过程和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艺,赢得了全体听课老师的频频赞许。
在名师课例中,罗才军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课例《自相矛盾》,罗老师生动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文白对读、复述、表演、想象、练笔过程中深刻理解寓意、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后,罗才军老师以《寓言教什么,怎么教》为主题进行了讲座,让我们对寓言这种文最后,市教研员严考全老师和黄小颂老师分别对中高段和中低段四位授课老师作出了点评,认为四位授课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做到读写结合,黄老师更提出了低年级的寓言教学也应做到四个重:重字词、重语言积累、重方法、重朗读,语文课堂不能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体特征和教学策略有了全新的了解。
此次研讨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启迪将为我们打开一扇智慧之门,燃起创新智慧之火花。
1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可以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下面是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在激发学生学习时,学生只有乐学才能有兴趣学好,如果学生厌倦学习,就会导致差强人意的效果,所以必须是在学生感兴趣的条件下,对学生加于引导,学习起来肯定事半功倍,兴趣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曾听魏书生教师说过,“好导语像磁铁,能够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催学生奋进。”从魏老师的话中可以看出,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导入设计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想带到课堂上。
(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的《晏子使楚》这节课时,教师可提出假设,对问题加于引导,并提出:“一个人的外貌重要还是智慧知识的重要?”老师刚说完,就有学生立刻站起来回答道:“肯定是智慧知识重要。”老师给予学生大力的表扬,并说道:“同学们你们说的对,智慧知识是很重要,但是外貌也重要,外貌的美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接着,教师再加以引导,引用历史进行更近一步地介入新课程内容:“就在春秋末年时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他能言善辩,口才相当了得,以至于闻名于全世界,当人们说起他的名字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个个赞不绝口,从没一个人因他个子矮小而笑话他,他用自己的一生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自己的尊严,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通过这样引导,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自然而然就能继续发展下去。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又能使学生的情感反应达到顶端。
(三)根据课本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兴趣
在学习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歌赋时,根据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文章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改写――扮演教材中的人物角色,进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兴趣。刚开始,得把学生从自主阅读中引导角色中来,认真思考如何把故事的情节表演活灵活现,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能对学生的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表演起课本剧,从而在表演中获得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提高沟通合作的能力。在编演课本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培养互帮互助合作无间的兴趣,还能培养合作精神,从在在表演活动中掌握知识。
二、共建智慧型课堂
为创建智慧型课堂,我们设计了一套方案,设计人员有:大学研究人员、各学科教师还有教研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讨论,得出结果,汇集各种智慧的结晶。研究方向必须遵照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数学学科问题”,暗线是“智慧型课堂的创生”。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贯穿“智慧型教学”的宗旨是“如何有效地协调预设与生成,引发学生的精彩观念”的问题。这次课例研究打破了以往的备课、听课、与评课的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研究备课、听课与评课如下。
(一)从备课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改进
智慧型课堂根据“愿景试教学设计”,智慧型课堂需从“愿景式教学设计”,愿景象征了教师对教学的憧憬,愿景教学有着不确定性及可能性。如“既定目标”“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教学设计是针对学生的关心、课程及自我评价的探究。设计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是对实际情境教学的丰富。从“课前分析”的三维度来加强对课程、自我及学生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课前分析,我们把课后的反思和课前分析连接成两次课的纽带。教师通过对课程和学生的反思,生成新的认识,为下一次教学做铺垫。
(二) 从听课的角度来了解课堂框架
完成教学设计改进后,下面就是为教学环节做研究,课例研究的人员参加课堂观课的过程,便于共同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把每次上课都录制下来,便于我们课后观察及分析。通过分析课程的结构、课堂生成教学、教学设计正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和起点,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研究,利用数学概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数形来搭建中间路径,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通过对教师观察来研究,教师必须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根据学生提供的线索来进行对教案的更改或调整,与学生形成互动。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能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上,掌握学习方法,体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在不同能力的起点、不同风格认识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助于加深对教师、对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三) 从评课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方案
“评课”是课例研究最后一个环节,评课是围绕“数学学科问题”“智慧型课堂的创生”这两条线索来进行,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是从四个课题方式所呈现的。评课时,除讨论总体思路外,重点是抓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不同点,找出疑问,分析原因,经过讨论后,得出课例研究报告,提出修改的思路。这不仅包括了设计思路的规整,还包括课堂上的每个环节细节的处理,其目的是为了向更精彩的智慧型课堂努力。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一、智慧课堂,定是富有趣味的课堂
智慧课堂,兴趣是保证。的确,学习更多的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若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哪怕教师讲的天花乱坠,那也是“独角戏”,对学生毫无益处。相反,若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知识构建也就顺理成章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才有了基础。为此,要构建智慧课堂,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关键。
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得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堂中尊重并关心学生,多鼓励学生,以此而搭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注重以情境为媒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如《欢乐的泼水节》的阅读,以视频展示泼水节的盛况,让学生融入其中,再引入泼水节的来历,引导学生阅读。又如低段识字教学中,以卡片、游戏等方式而引导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感知、识记,学生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智慧课堂,定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智慧课堂,提倡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教师讲多少学生就能接受多少,更多的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这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自主学习也可为课堂中的合作打下基础,促进课堂生成。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课前预习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为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目标和任务作为指导。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为例,课文讲述的是著名作家萧伯那和苏联小姑娘的故事,那么,在自主学习中,对萧伯那的了解不可少,对课文的内容感知不可少,对生字词的学习不可少,自主学习中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课堂中再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方可让学生更好在事件中感受肖伯纳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而促进学生构建语文知识,还得关注学生的习惯培养,这样方可让学生更加自主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三、智慧课堂,定是充满探究的课堂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是一种典型的“授受式”的教学,而智慧课堂所提倡的是要让学生去经历,在探究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以丰富的活动、问题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不仅要加强问题设计研究,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探究情况而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毕竟学生的认知有限,如果不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很可能偏离主题,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中“相撞”环节的探究为例,先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对爱因斯坦外貌的印象的句子,即“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采用角色置换的方法问学生如果是小女孩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奇怪)追问“为什么会是奇怪呢?”由此而展开对爱因斯坦的形象描写分析。由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而引出“奇怪”,“为什么被撞还要致歉?”“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由问题逐层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点拨下而对爱因斯坦的形象形成整体感知。如此,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的“合奏曲”,教师“导”而学生“学”,真正让学生去经历并学会。
四、智慧课堂,定是具有发展的课堂
智慧课堂所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确,教育并不是为个别人而服务的,而是为全体学生而服务的,语文教学要提高的是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里,必须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定位发展的概念。发展不是以成绩来定优劣,而是要以学生自身的基础为基准,通过过程来看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得到了进步。
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发展,首先的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能客观地看到学生的差异,在目标定位、过程设计、练习等过程中因材施教。其次,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给予激励,这样方可让学生喜欢语文,积极参与。如有的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可能差些,但口语表达能力却较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表现而及时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自信,取长补短,更好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与策略
一、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就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创建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将自己投入进去,才能够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小学生的朋友,带领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情感方面的喜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卸下学习的重担,学习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具体说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需求,要深入学生大群体中,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学生和教师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思维能力才能够被激发起来。
二、改变学习防治,为学生创建自由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保证让学生懂得如何说学习,如何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实践的能力,重点培养学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要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和爱动的特点,对于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交给学生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智力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解《难忘的一课》过程中,在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师应该结合课堂这个神圣位置问问学生对这一刻的感想。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根据文章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和创新能力,最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互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
课堂互动是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沟通、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的实现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在课下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情境。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保证探究过程中趣味性和价值性。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加具有兴趣,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交流,学生能够敬爱给你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将收集回来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进行修正,而不是简答的对是非对错的判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习,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这样才能实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例如在讲解《少说闰土》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熟读,然后对段落进行划分,并积极的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进行讨论和分析,特别是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进行分析和研究,对采用这种描法的好处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提出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这样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过程中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会对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能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会更加的深刻和完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和灵动。
4浅谈小学语文智慧课堂
一、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爱上思考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亮点之一。在我国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也就是说,在小学传统语文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而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上的僵化,从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不懂得变通的“机械人”,而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智慧型课堂的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是非常失败的。因此,为了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实现传统到智慧型的转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思考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比如说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告别童年》教学中老师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如生字、词语等等)之后,可以听出若干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和思考,如“什么是童年”、“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的”、“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自己领悟到了什么”、“自己在童年中成长什么”、“应该如何告别童年”、“在告别童年的过程中自己会失去什么又会收获什么”等等。当然,其中有一部分问题对于小学六年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如“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难免会感到有些吃力,并且学生所能提供的回答都会较为稚嫩,此时,老师不应为了避免教学的麻烦而放弃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应该因为学生回答的不到位而阻止学生思考。相反,老师应该通过例举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让学生一点一点的对“童年”与“告别童年”进行深入的思考[2]。
二、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创造也是老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时代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变换,而目前时代与社会最为需要的人才就是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造、愿意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当然,许多老师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是较不实际的想法,因为小学生各项能力均处于启蒙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就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那么其教学的效果必定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较大误区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小孩并不小。你若再说小孩小,变比小孩还要小”。
而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话可以得知,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潜力往往是老师无法想象的,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能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从而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与此同时,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得知,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是能够行之有效的。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奇妙的海底世界》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用自己的双眼去看一看海底世界,老师还可以组织展示小课堂,让学生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去创造出自己心目中海底世界里可能存在的生物,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原因。
三、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理解
中的高效运用。
关键词:小学 语文课堂 游戏教学 方法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63-01
兴趣是儿童最本质的一种学习追内在动力,他们一旦产生了学习兴趣就会处于活跃度思维状态之中,进而为自身的学习活动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小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游戏教学上,教师一定要有效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进而开展语文的游戏教学。
1 游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在学校教学中,游戏化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设计中有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效利用游戏自身的教育功能,将游戏的情境性、趣味性以及参与性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很好地保留了游戏的特色,而且又可以将游戏与学习有效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好很好地实现在游戏教学中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但在小学语文游戏化实施的过程中,游戏、教学和教师这三个主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养成了机械性的模仿学习,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学生的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因此容易使丧失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再加上,随着教育理念的改革与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注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并且语文教学能够由此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机械地进行练习和记忆,更应该真正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格的重任。
2 小学语文游戏教学遵循的有效原则
2.1 游戏教学活动要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现代化的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切实遵循这一课堂教学原则,真正让语文游戏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的游戏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参与到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来。另外,教师还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有效安排教学活动,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身的集体荣誉感。
2.2 游戏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语文教学中活动的安排不能随意,应该为课堂教学提供服务,并有效结合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内容需求,从整体上考虑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的活动设计,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2.3 游戏教学活动要具有创造性的设计
在某种意义上,教学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而创造性是艺术的生命源泉。游戏活动教学只有富有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对语文课堂游戏活动的开展有良好的时机把握,关注课堂的学校气氛和节奏,掌控好游戏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从而获得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并有效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4 游戏教学活动要便于操作
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一定要充分掌握游戏的开展形式和操作的简便性,真正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做到井然有序,最大程度发挥游戏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有效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 游戏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3.1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和教师讲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尽快进入语文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例如,当教师在进行新课文的教授时,利用谈话实现课程导入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如果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就会获得特别的效果。教师需要结合课文的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课堂游戏的教学组织和实施,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新课程内容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和心理上的双重准备。
3.2 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
在语文教学中,游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与学生自身情感体验的有效结合,语文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需要通过丰富的游戏活动来展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为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游戏教学上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安排,丰富单调的教学内容,让游戏教学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课文的难点和重点部分。例如,当教师在进行《猫》的课堂教学时,在词语理解上要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单纯进行词语的解释,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用表情表达出来。教师在进行课文解读时,可以让学生模仿猫的叫声,这样便会有惟妙惟肖的感觉。
3.3 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课后运用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课程导入、知识的传授、实践联系以及运用巩固这几个主要的环节内容,巩固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巩固学习也是最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劳的一个学习阶段。由心理学研究得知,临近课程结束的后五分钟是最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劳的时间段,学生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或的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生设计开展一些竞赛类的小游戏,从而有效缓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疲惫感,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一个较为轻松的心态。
4 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的教学也是一门精深的学科艺术。而游戏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所以教师一定要了解并掌握好教语文游戏教学的难点与重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效激发和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寓教于乐,更好地发挥游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菊卿.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之我见[J].成功(教育),2011(7):164-165.
[2] 沈秀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哲学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28):116.
[3] 金玉徐.小学语文教学中开放式课堂的实施效果分析[J].价值工程,2010(30):180-181.
[4] 吴元君.你游戏,我快乐―― 体育课中游戏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48):150-151.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辅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34-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深入。它将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给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生机、活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手段,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其优点显而易见:
一、多媒体的优势
1、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在大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到浩荡的长江、巍峨的长城、秀美神奇的黄山、五彩的石头、如血的残阳;可以听到轰隆隆的雷声、婉转的鸟鸣、美妙的音乐、潺潺的水声。直观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带入了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想学、乐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学习和热情。
2、培养求新意识
多媒体教学在为语文教学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也赋予了语文教学的时代感,强化了学生的求新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多媒体正是利用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感悟和保持,情感得以熏陶。多媒体化概括为具体,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中有几句话描写榕树的叶子:“翠绿的颜色……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学生只理解“颤动”一词 可解释为“抖动”,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是不形象的。这时,教师可利多媒体演示:在早晨的阳光照耀下,茂盛的榕树充满生机,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真切领悟到了“颤动”一词的含义。
3、提供学习“媒介”
多媒体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表象各种事物和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它能恰当、准确 配合其他媒体传递教育信息,是对纸介质媒体的扩充。如在教学苏轼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西湖夏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湖面片片碧荷,朵朵红花。美不胜收。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惊异,不但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同样的在讲授《桂林山水》时,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石嶙峋,水在静静的流淌,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美丽山水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逼真地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的放矢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确实能够帮助教师解决许多难题,给教学设计带来诸多方便。但只能是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一种手段。什么是宾,什么是主,我们要分清楚。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有的放矢,才能让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教师,需要精心的设计教学计划,科学安排教学过程。要想充分的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上好一节课,就必须认真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精确、更科学、更完善。媒体课件的使用不在多而在精,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如何使用,这个知识点是不是适合用多媒体来展示。不能只追求教学形式,而忽略学习的对象和主体。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会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2、符合学科特点
其实,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不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让学生获得真实阅读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的营养。教师授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教师表情以及身体、语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一味地依靠多媒体技术,不仅对学生的心理活动难以把握,而且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难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3、与传统媒体结合
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要恰当控制教学容量、密度与节奏,要以有助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为前提。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并不意味着用多媒体代替一切。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离不开教师。在有的语文课上,我们看到,教师操作计算机,学生随屏幕显示来学习,还有的老师甚至是整节课的重点、难点都没有板书。这种做法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而学生只看了热闹,下课后却没有文字记录,没有收到好的结果。传统媒体,如黑板、粉笔、幻灯片等,自有其独特的优点,是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和多媒体的局限性,必须将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方法有机地联系,要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和想像的空间,才能上活语文课。
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够使教学素材更加丰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语文教师助“一臂之力”。在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老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我们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上师范,并非我的选择。我的中学生活是在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下中学度过的。那时之所以努力学习,只是觉得学习好、被老师和同学关注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填报中考志愿时,我本想填报高中,班主任老师却在我的第一志愿里填报了师范。就这样,我阴差阳错地跨进了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的大门。1988年暑假,在家静等分配的我收到了师范班主任的一封信,他说有一个机会推荐我到人民小学。那时的我(包括大多数同学)对工作分配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反正是有工作的。我想自己可能会被分到我们乡中心小学吧,没想到自己竟然还能进城当老师!就这样,我在人民小学开始了教学生涯。
一节公开课,捻断三根须
因为喜欢语文,我成了一名语文老师。一开始教学,每天把作业改完后就忙着抄教案、背教案。把备课手册上的教案抄下来,再花功夫背出每个步骤,准备小黑板,再到课堂上实施,竟然也渐渐教得有模有样,得到了随堂听课的老校长的鼓励。
而第一次真正执教公开课,是在我工作后的第四个学期。我代表学校参加全市情境教学课题的研究课展示。当时教的是一年级,这是一个正在进行情境教学研究的实验班。我执教的课题是《小壁虎借尾巴》。如何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体现情境教学的特点?如何在课中进行朗读和语言训练?此前,我曾认真阅读过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与研究》和《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也曾在《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教学杂志上研读过情境教学的相关专题研究与报道。其时,我对情境教育的思想精髓已有了一定的理解。特别是几种情境创设的途径,在教学中重视语言训练,重视朗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课文的语表形式等内容,已经成为我日常教学的重要关注点。
于是,我在认真钻研教材之后,把“知道小鱼、老牛和燕子尾巴的作用以及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对话方式练习说话,仿写对话”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了初步的教案。那时,学校没有什么电教设备,而课堂之中又要设置角色扮演环节,我就自己动手设计了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的图片及头饰,后来为了拓展又做了啄木鸟、小马、公鸡等动物的头饰。我的绘画功底不太好,就从幼儿园借来图画书,认真临摹书上的动物简笔画……
第一次试讲是在学生放学之后,自己面对空空的教室,一边做老师,一边演学生,自问自答,自说自做。在扮演学生时,我想了好多种答案,有的甚至是错的,以此“为难”自己,让自己“引导”。第二次试讲,我的同事当学生。他们按我的要求学习,回答提出的问题,有时还故意使些绊子来“为难”我,让我顺学而导。课后他们简单鼓励了我几句,便开始给我“挑刺”。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让我现在想起来都心生暖意。开始进班试讲了,在年级组内选了一个班,请区教研室的老师和本校教研组的老师一起来听。他们也给我提了不少好的建议,我对教案又做了进一步改进。为了把课上好,我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练习教学基本功: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回到宿舍就对着镜子试讲,看自己的表情动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案……
正式上课那天,来自市、区教研室的领导、兄弟学校的老师,济济一堂。面对这么多听课者,当时的我竟然没有一点紧张感,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课堂上,我全心投入,娓娓引导,把预设的教学环节逐一落实。学生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敢说敢演。上完之后,市教研室的领导作了点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次公开课让我第一次经受磨练,可谓捻断三根须,也成了我教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我上公开课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送教下乡,校级、区级、市级的研究课、赛课,后来到了省级……在这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在不断地成长、进步。
一张稿费单,唤醒梦中人
一直以来,我似乎从没认真地对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过。我始终认为,做任何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往最好的方向努力。一直感觉自己积累太少,文笔生涩。发表文章对我来说可望而不可即。直到1996年的一天,邮递员送来一张50元的稿费单,才一下唤醒“梦中人”。
我从来没有投过稿件,哪来的稿费单?几天之后,收到《淮阴师训》杂志,刊登了我撰写的期末教学经验总结。经过打听,原来是学校推荐给市教研室,市教研室推荐给杂志的。
初尝甜果之后,我更加认真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写稿任务。再后来,市教研室、市电教馆几乎每学年都要举行一次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比赛,我都能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用心撰写。这样被动地写作,也让我陆续在《淮阴教育》《教师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文章。
真正开始主动写下自己教学感受的,是在2002年之后。其时,新一轮课改已经开始,作为市骨干教师、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我参加各级培训或教研活动的机会逐渐增多。我开始尝试用新课标的理念去实践与反思,也学着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捕捉教育的契机……
2005年冬,我有幸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杨献荣老师执教的《春联》阅读课。杨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独特的教学风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有所获。听后,我颇为感慨,当晚就写了《意蕴独特 情怀隽永》一文。几经修改之后,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小学语文教师》投稿。大概过了四五个月,竟意外地收到了用稿通知书。这次中稿让我信心倍增:只要用心,我也能在省级杂志上发表文章!
就这样,带着思考去实践自己的教学,带着思考去欣赏别人的教学。在这过程中,三十余篇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陆续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管理》等杂志上发表。与此同时,经我指导的学生作文也有数十篇在《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刊物上发表,我本人也多次获得优秀作文指导奖。
一项真研究,追寻语文路
2008年4月,我校《和乐文化下教学文本适度开发的实践研究》获批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校长黄艳梅提出了酝酿已久的“言语主题”的教学构想。我很有同感,课程标准关于各学段的习作目标表述比较上位,在能力要求上过于笼统,教师的教学目标模糊,写作训练没有方向和重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用课程视野观照当下的作文教学,以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努力构建合理的小学习作教学体系,使作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促进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我们建立了语文学科工作站,带领学校骨干教师,积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我深入课堂听课,掌握第一手资料,主动上研究课。同时认真研读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等书籍。
通过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我们感到语文教学以表达为中心展开,更利于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当前语文教学课型多样,看似热闹,却难见成效。究其原因,恐怕与这些课各自为政有关,与教学的目标模糊有关。事实上,这些课往往缺少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便在一个单元中,教者也会忽略他们之间的联系,因而教学效益会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让写成为语文教学的主线,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作为语文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无论是在作文教学,还是在阅读教学中都要有明晰的判断。要增强写的意识,想方设法整合几种课型,让几种课型联动。特别是阅读教学课,要发挥教材作为语言学习范本的导写作用,让读指向写,使教材学习为写服务。要重点从关注教材的言语形式着手来学习课文,始终把读写结合放在心里,落实在教学行为上,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写作知识。由此,我写出了《让写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关注“前作文”指导 让习作变得轻松》分别发表在《江苏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上。
研究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为了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等建立联系,我们积极进行课例研究。围绕一个主题同时展开课内阅读课、口语交际课、课外阅读运用课、习作指导课、习作讲评课等研究。我和工作站老师一起研究教学设计,深入听课,进行课后点评、总结,进行课堂的重构。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以学生年段思维特点为依据,构建了小学作文能力目标序列;以言语主题单元为抓手,构建了小学作文内容序列;以写的训练为主线,构建了小学多种课型的联动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我的《作文命题:为儿童的心灵松绑》等十多篇研究论文应运而生,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研究》等刊物上。作为副主编,与同事们一起编写了小学语文“言语主题”系列图书:《读出好作文》《教出好作文》和《写出好作文》。我校的省级课题《和乐文化下教学文本适度开发的实践研究》也于2012年6月结题。我负责开发的校本课程《和乐礼仪》被淮安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校本教材。
一段深反思,风格渐形成
2004年,我走上了学校行政岗位。身份发生了变化,我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2007年10月,走上了副校长岗位的我,主抓学校的教学和教科研工作,但仍然坚守教学第一线,教高年级一个班的语文。回望自己的成长经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去看,我经历了“由新手到熟练”的阶段,但有没有进入第二阶段——“由熟练到成熟”还不敢说,更不敢说能否进入第三阶段——“由成熟到卓越”。
课改搞得轰轰烈烈,各种教研活动层出不穷,与之相应的教学流派异彩纷呈,一位位名师登上教学舞台,尽展自己的教学技艺。他们丰厚的文化修养、高超的教学技艺、独特的教学风格……让我羡慕不已,也让我望尘莫及。
在这众多的名师中,最让我敬佩的是于永正和薛法根。虽然他们是两代人,但他们的课堂教学却有着相同的特点:朴实、扎实、真实。他们都把课文当做一种教学语文的资料,课堂教学是根据学情的发展而发展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体现了生本思想。他们的课非常准确到位地把握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注了语文学科的内在本质,采用简单而又有效的语文手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现“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的语文学习目标,使人真正产生了一种“语文回家”的感觉。
对比这两位名师的课堂,再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不禁问自己:我真正把自己放到了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了吗?我关注到全体学生了吗?我是在走教案,还是关注学情,做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吗?在我的课堂中,学生既“得意”,又“得言”,真正得到“生长”了吗?……通过对比反思,我认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决心努力去改变、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于是,我认真搜集了两位名师的课堂实录、教学视频等资料,一有时间就观看、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我以他们的课为例写了《谈第一课时的实与效》和《好课之好,指向学生》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山西教育》和《小学教学设计》上。我的课堂也在发生变化,不再追求新颖、热闹,而是尽量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关注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努力探寻本真的、言意相生的课堂,追求让学生“生长”的课堂……
我深知,由于受自身学养的限制,我所上的课无法与名师相比,但我始终是一个“行者”,从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并在教学中努力实践自己的思考。《看漫画 写漫画》《三打白骨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夹竹桃》《改写送别诗》等校级、区级、市级乃至省级的研究课、观摩课或赛课见证了我的成长,也使我逐渐形成了严谨而富有张力的教学风格。同事们评价我的课堂:学科特点鲜明、实在,不搞花架子,课堂容量大,学生学有所获……
课本练习的分类
积累性练习 课本通常情况安排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还有摘抄好词佳句、格言警句、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这样的练习题对学生积累和巩固字词方面的基础知识很有帮助。如第七册《猫》一课练习题,第六册《孔子拜师》名言积累,语言要注重积累,厚积才能薄发。积累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理解性练习 理解性练习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把握,对重点语段的分析概括,对精彩语言的揣摩领悟等。如第十二册《为人民服务》2题:你知道的事例,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和体会。3题: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共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样的习题对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拓展性练习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拓展性练习很多,这些题是在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升华,或者进行续编创造。比如,第七册《搭石》一课中的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于是“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拓展性练习是教材练习设计的亮点之一,拓展性练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实践性练习 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与这一特点相适应,在练习设置上增大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第七年级《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后的练习:“再找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一读。”与拓展性练习不同的是,实践性练习一般由学生在课外完成,或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或采访某人,都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巧妙设计课堂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这些练习巧妙地设计到课堂教学之中呢?
教学目标相伴习题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先采取由教师在上课前将课后习题逐一念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课后习题是课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操作,首先是通过课后习题教师可以获得一些教法指导;其次是课后习题更多的是概括课文内容,课前导入让学生知道这节课重点要掌握什么;再次,课前导入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把握学习重点。如《美丽的西沙群岛》课后题2:“从哪些地方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就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习题教学紧扣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备课时应当首先考虑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要对照课后习题,针对具体课文内容,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实实在在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体现课文体裁、内容的特色,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南”。教学设计极具主观、个性色彩,它是教师教学理念、思维水平、实践智慧的直接反映。教学设计应该依据课后练习,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学会取舍,以小“舍”保证大“得”。例如《给予树》一课的习题2:“母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教学时,应该以此题为教学重点设计,如果一味地去研究5个孩子都买了什么?这样就远离教学目标而南辕北辙了。
注重习题的教学分配时间 划分教学时段应该克服随意性,衡量课后练习,根据习题的排序来确定各教学环节大致的时间分配。朗读、复述、背诵等练习排在最前面,是首位的教学目标,要花足时间、充分练习,让课堂书声朗朗,让学生情味浓浓,在朗读、背诵中体会感悟、内化积累。读抄词语等练习排在其次,也很重要,要指导学生扎实掌握,当堂完成,保证练习时间。至于其它针对具体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如问题探究、理解重点词句等练习,也不容忽视,要完成到位。这些重点教学环节,应该占据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教师还要根据它们的重要程度和活动量大致划分时段,心中有数、收放自如,掌控好教学时间。笔者认为围绕课后题设计的教学重点内容应占整个课堂的25分钟,其它环节10分钟即可。
习题训练形式多样
课后习题不仅提示了教学目标,而且提示了习题的操作步骤和教学形式,给予教师实施参考和创造的空间。语文训练要落实课后习题,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训练什么,训练到什么程度都有据可依。训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规律,讲究逻辑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讲究形式丰富,富有情趣,吸引学生。语文训练只有克服随意性,讲究科学性、艺术性,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满意的效果,提高教学的实效。
语文学习的时空是非常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中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供教师开发利用。语文教师要重视文本,也要超越文本。课后习题中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练习演讲、排练课本剧、迁移练笔、生活体验、交流心得、课外阅读等,语文教师对此应落到实处,这种习题教师还可结合课文进行补充。对涉及知识丰富的课文,可以补充利用图书、报刊、网络等手段收集资料习题,拓展知识背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对适宜迁移练笔的课文,可以设计专题式练笔,迁移写作方法,提高习作能力;对适宜积累内化的经典课文,可以设计朗诵、表演习题,在语文活动课表现展示,丰富学生知识,增强学习语文的情趣。
关键词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实现;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随意发挥、包办代替,而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诱导和指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应明确这样的认识:“教师只是编导,学生才是演员。”“是教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但纵观我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常有些教师以所谓的“满堂问”代替“启发式”,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把学生往预先设置的一个个“陷阱”里赶,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主导”,而是“主宰”。我们认为,要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一、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
“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研究。在问的内容上,可指导学生从课题上提问,从语句内容上提问,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从语言运用上提问,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提问,从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提问……
二、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落花生》教学之所以打动人心,与其开放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选择做像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并展开激烈的讨论不无关系。孙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传递了这样的教学理念:阅读课堂教学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行选择”的新机制。如朗读、复述、讲析课文时,可适度地让学生自行选择:“你觉得哪一段最喜欢读,读给大家听听。”“复述课文的哪一部分你最有把握,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选择,不仅可以选择自己行为,也可以表示自己的选择意愿:“你喜欢和谁来一起表演?”“你想和谁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你想和谁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自然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寻求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三、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
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教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语文课,书要让学生自己读熟,自己感悟;话要引导学生自己说完整、说明白;文要以读促写,使学生有感而发。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索意识,提高了挫折意识,迸发了成功意识。如《最后的姿势》课文讲的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舍命救四个学生的感人故事。在整体上把握全文后,在品词析句时,我出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感悟:1.从第一自然段中“六点多起床”“早早地来到学校”,你看出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说一说)2.找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样子的几句话(让学生读一读)。3.地震来临时,谭老师说的话“同学们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从老师的话中,你体会到他的内心想法是?(让学生想一想)4.谭老师救学生时的一系列动作:“拉着”、“撑开”、“护住”,你能示范一下吗?(让学生做一做)。学生们在自主地探究之后,特别是在学着谭老师撑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深深体悟到谭老师的这种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四、给予学生创造的天地
1.引言
现代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围绕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服务。这就必然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路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将传统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彻底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与老师同学在线交流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则利用大量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和参与小组活动、解答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等等。1
3.翻转课堂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
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认知发展的工具能有效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3.1微课传授知识。用微课学习新知识只是翻转课堂的第一步。课前自主学习决定课堂是否可以翻转。
3.2课前自主学习。课前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家独立完成的,教师不能实时监控。对于语文阅读来讲,教师有如下方法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进行掌控。
3.2.1写初读感受。初读感受是学生第一遍阅读课文后写的微写作。教师可以根据可观察学习成果结构2来诊断学生思维操作的层次。初读感受的形式还有许多,如写对联。
学生用班级的网络学习平台把写的初读感受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传给老师。
3.2.2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对于语文阅读而言,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只要思考就会表现出其思维品质,兴趣爱好点,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做教学设计,课堂针对性强。
3.2.3测验反馈。教师在制作微课后,根据微课讲的内容设计1-3个问题测验。测验题目放在班级网络学习平台中,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这样数据统计准确清晰,教师能清楚地知道学生知识难点在哪。
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由学生的学业表现知道学生对文本已了解了多少,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了解学情的过程。在对学情充分了解后,教师设计一个教学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学习。而这个学习要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内化。这要依靠教师创设多种学习活动实现。
3.3课堂学习活动。翻转课堂教学,课堂活动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围绕教学核心问题创设多种学习活动。
3.3.1设计教学核心问题统领文本内容。
3.3.2读写结合解决教学核心问题。《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第十六条提出:提倡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实现相互促进。
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列出解题的步骤。学生根据教师搭的思考的台阶先独立阅读文本完成自己的微写作。
3.3.3网络小组以论坛形式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在网络教学中,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学习页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男女性别人为划分学习小组,学生写的微写作先在组内交流,每位同学都要对小组其他同学写的微写作做出点评。然后学习小组推选出本组展示同学,由展示的同学把所写的微写作上传到教师机。
3.3.4教师组织学生发言、记录、评价。《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第九条提出:高中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批判的习惯,课堂上提倡以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为特征的多重对话,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这个环节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在听各个小组发言人的发言时是带着批判的态度去倾听、记录的。这有助于学生改进思维品质;同时,学生不赞同发言人的意见时,他要找文本内容的具体语句进行反驳,还要借助所学佐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就要用到批判思维。
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触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争论,古人云:道理越辩越明。这种争论往往是正面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内容获得学生广泛地认同,这样也起到德育无痕的作用。
3.3.5教师总结。语文课由于学科性质决定,课上会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但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所限,对人类复杂的情感理解会不当,教师要发声。同时,教师还要就生生对话过程中出现的概念不清的地方做适当的讲解。
3.4课后反馈评价。在网络环境下,每个学生都有其学习页面,教师设计问题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再根据学生的学业成果,用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做质性分析,知道学生思维操作处于什么层级,教师设计个性化作业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层级。
4.翻转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中需要教师教学智慧
4.1微课的制作脚本难做。微课虽然只有5-10分钟,也要遵循授课的基本规律,考虑多感观与知识建立联系,还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4.2课前自主学习会增加教师的备课时间。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是在课下完成的,教师要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监控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更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增加了教师备课时间。
4.3翻转课堂的核心是教师创设多种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合作探究。利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探究性学习。教师创设多种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
4.4评价激励促进学习活动。小组活动时,组员的分工要明确、每个人的发言情况即讨论的记录要有痕迹、小组成员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力、对小组发言人的评价激励等等都是教学在实施翻转课堂中要考虑的因素。
5.总结
课前学习知识、课堂内化知识的教学做法是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的技术变革。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注释: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尝试从低、变、多、勤这四个方面入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就是起点低。考虑到新课程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理念上的差别,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首先是从新的课改理念的高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知道现在老师将怎样教,学生该如何学;二是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能力;三是课堂教学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不仅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且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适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从迈小步开始,做到先帮助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既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深入进去学会自主操作,并学会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使学生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并最终完成由“接受式”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变”就是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我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开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总是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体现在:一、教学语言的变化(1)由强制性的语言向商讨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把课文读一读。”“我们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好吗?”“谁愿意把这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2)由命令的语言向建议式的语言转变。如,“你的勇气可佳,你能试着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来,试一试!”(3)由要求性的语言向希望性的语言转变。如,“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你为什么这样想?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4)由封闭性的语言向选择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篇短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就请把它多读几遍并背下来。”(5)由单一的评价语言向富有指导性的评价语言转变。如,“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二、教学设计的转变。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在实验中,我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年段目标,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各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语文是一门母语学科,有非常广泛的学习环境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其次,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单元前的导语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针对精读、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富有个性的经验,我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课堂上我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第三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必不可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为此,为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我注重通过示范点拨、引导领悟自得,发现来源于学生中间的好的学习方法,并加以推广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这些语文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第四是评价方式的转变。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瓶颈。为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在近三年的实验过程中,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可操作尝试。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针对以往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于注重期末评价的弊端,在评价中,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了日常评价,体现了动态的评价管理。在评价内容上,分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期末终结性评价。2.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为避免传统评价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限性,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评价中,结合评价内容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多”即是多活动,多参与,多评价,多开发。主要是课堂上突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出合作与交流,体现分层优化,让不同类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去。突出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我常常激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快乐成长。在教学中,我还积极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沟通课内外,实现由教材文本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联系,由语文学习中的读、说、思、做等到跨学科的多种能力训练的结合。当然,在引领活动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时点拨,引导,可浅处深问,可静中得疑,可变中求新,层层深入,激起波澜。
“勤”即勤反思,教学反思虽然不是创新,却是创新的起点;虽然不是学习,却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客观的、深刻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我将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反思教学方案,反思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反思对教材与教法的把握,这些对上好每堂课都很重要;教学中的反思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教学后的反思,可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坚持写教后感,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关键词 电子白板;交互;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14-02
1 引言
相对于黑板而言,电子白板不仅呈现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教师、学生、资源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而这种交互是电子白板的独特之处和核心竞争力,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教学设备的优势所在。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囿于传统习惯或对新事物的成见,仅在电子白板上播放幻灯片,把电子白板当作投影来用,忽略了它的交互性,这无疑是资源的浪费。
课堂交互是保证课堂效率的重要要素,对电子白板环境下教学交互行为的深入分析,正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更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交互的目的是教学信息在教与学之间的双向流动,它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与白板的互动以及学生与白板的互动[1]。本文以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例,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如何发挥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以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 学生和电子白板的交互
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必须将学生的活动放在首位。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学资源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通过观看来获取信息,但是在电子白板环境下,学生可以直接操作教学资源,全面调动手、口、脑,激发了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在白板上直接书写 通过白板工具“笔”的使用,学生可以完成上台示范、标注重点、连线搭配等教学活动。如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可以直接用“铅笔”工具将作者和其作品连线,也可以直接在白板上书写自己的答案。这时白板主要是作为一种呈现手段,相比投影只能用鼠标操作的特点,白板更具开放性,学生可以任意修改所呈现的内容,操作更主动更方便。而PowerPoint等软件都是事先做好的直线型课件,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修改是比较麻烦的[2]。
在白板上操作对象 电子白板不仅可以像黑板一样供使用者在上面随意书写,而且可以直接对对象进行拖动、克隆、删除、组合、锁定、缩放、旋转等操作[3]。如安徽省铜陵实验小学赵永康老师在讲“搭配的学问”过程中(本案例选自第二届SMART杯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就使用了白板软件Notebook中的无限克隆功能:让学生在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之间进行任意搭配(图1),从而发现总结出搭配的规律――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崭新的媒体,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非常好,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使用白板工具进行实践 在白板软件Notebook中,带有很多数字化学科教学工具,如圆规、量角器、直尺等,以方便师生的使用。如在“确定圆的条件”一课中,学生通过使用“圆规”工具画出经过A点的圆(图2),可以明确得出结论:一个点不能确定一个圆。(本案例选自第三届SMART杯无锡现场课,教师:温秀智。)这样的设计将“黑板+圆规+投影”结合起来,减少了屏幕切换,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传统模式,不仅让学生去想,而且让学生去做,实现“从做中学”。
在白板上回答问题 电子白板软件还提供了很多生成性工具,如活动模板中的选择模板、匹配模板、分类模板等,这些工具可以直接生产题目,学生在操作这些题目的时候,白板能随机给出题目,自动辨别对错,给出评价。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教师上课也变得更灵活更多样化。如在学习计算机的硬件设备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分类模板,让学生将设备图片分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如果分类正确,则图片顺利被吸入漩涡,反之则不能(图3)。这一设计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家争先恐后想要到白板前一试身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些工具是交互白板在技术集成和资源整合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是白板相对于其他信息技术装备独有价值的体现[4]。
在白板上进行小组竞赛等游戏 结合电子白板独有的小工具如电子记分牌、倒计时、随机生成器等,教师可以设计出许多别出心裁的小游戏,如比比哪个小组回答的问题多、哪个小组找到的生字词多,从而创建出互动、开放的数字化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课堂反应来看,这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项目之一。
3 教师和电子白板的交互
学生与电子白板的交互说到底仍然是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技术只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工具,离开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再高明的技术也仅仅是一种摆设。而要实现师生之间轻松自然的交互,教师就得在课前多花精力进行教学设计,只有准备充分,设计用心,教学才有灵性,才有创新,课上的交互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凸显出来[5]。
课前预设 要实现学生与电子白板的顺利交互,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对白板课件进行准备。如要实现白板课件对学生操作的即时评价,教师就必须在制作课件时提前设置正确答案(图4);要实现预想的课堂效果,很多资源都需要暂时被隐藏,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予以实现,可以是动画,可以是屏幕遮罩,也可以是颜色屏蔽;等等。在一个调查统计中,针对“你认为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备课过程和以前相比如何”这一问题,75%的教师认为时间增加了一些,25%的教师认为时间增加了很多。可见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2],这也印证了教学设计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课中引导 电子白板在一定程度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可以直接操作教学资源,教师更多地以提问者、引导者、评价者的身份出现。如在课堂上使用“魔术笔”“聚光灯”“放大镜”等特殊效果,引导学生注意重点;在播放视频过程或者使用其他第三方软件如PPT时,教师利用白板可以随时暂停的功能,直接在视频或PPT上进行批注;在学生上台示范后,教师可以直接在白板上进行修改,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记住知识[1]。
课后反馈 Notebook软件的页面记录功能可以记录屏幕上的每一个操作,实现对课堂的回放,有助于教师进行课后的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上的。”他要求学生“高度活动手指”,把活动实施于教学全过程。交互式电子白板无疑顺应了这一理论,提供了师生交互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新颖的教学策略[6]。
参考文献
[1]孙倩.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教学课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刘江岩.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3]李新兰.白板教学条件下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管理[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4]丁兴富,蒋国珍.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5(5):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