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圣贤教育范文

圣贤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圣贤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圣贤教育

第1篇:圣贤教育范文

【关键词】道德底线;道德人格;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一、道德底线剖析

1.什么是道德底线?所谓道德底线,是对人的道德水平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低得不能再低的一种伦理标准,也是人在最艰难的困境中抵制诱惑和克服欲望所要坚持的最后价值信念。换句话说,道德底线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共同道德理念。

道德底线也是一个人“心理”承受范围的底线,触犯这条底线就是所谓的不道德。徘徊于这条社会公认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底线或长期探底,就有可能穿透防线受到强制性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道德底线就是法律。法律是道德的特别行为规范,凡是超出法律范围的行为规范,不是底线,而是犯罪。

2.道德底线的确定。进行道德底线教育,第一位的工作,就是对道德底线的确定。确定道德底线,既要考虑道德底线确定得是否合理,还要适时对已确定的道德底线进行重新认识和调整,力争所确定的道德底线科学并与时俱进。

高等院校在开展学生服务意识教育时,应该明确自我服务是道德底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上线;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应该明确爱家人是道德底线,爱国家是上线;在开展精神文明教育时,应该明确不伤害别人是道德底线,助人为乐是上线;在开展安全教育时,应该明确珍惜个人生命是道德底线,维护国家财产是上线。总之,道德底线的确定既要科学,又要具体。

3.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大学生是一个知识群体,其道德底线本应高于一般社会成员。但是,他们中的众多人正徘徊于道德底线。因此,我们不能把他们的道德底线定的太高。做一个有良心的人是对当代大学生起码的思想和行为要求。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对大学生最低限度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切入,当代大学生“做人”的道德底线是“不当坏人不做恶事”;学会生存的道德底线是“悦纳自己”,珍惜生命;校园生活的底线是:言语不说谎,行为不出格,考试不作弊,协议不违约,贷款不失信等等。这样的道德底线对大学生具有普适性。

二、大学生道德底线的提升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看一个社会的成熟,不是视其有多少伟大者,而是要观察这个社会占多数普通人的品德达到何种程度。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要求有更多的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青年,因此,逐步提高道德底线标准,鼓励大学生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使他们在自觉自愿地坚守道德底线的基础上具有道德追求,是我们进行道德底线教育的崭新任务。

1.提高人格意识。人格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各方面特点的总和,尤其是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在当代大学生中适度开展理想人格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格意识,使他们的人格意识渐渐与社会期待相统一,是道德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结果。过去的人格教育由于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有效功能,追求过高的理想人格,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达到。过高的境界脱离了一般学生的实际,使道德教育形式化,也使理想人格教育走进了误区。

以提高大学生生活的自信心和生存意义为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理想人格教育是可行的。其教育策略是,首先是让学生心里明白,年轻是资本,活着就是本钱。其次是教育学生,要想改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就得不断完善自我。三是启发同学们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在具体的理想人格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劳动观点的培养,极为重要。作为教育者要启发学生懂得,埋怨无济于事,劳动创造一切。不劳动将无法生存或无法快乐地生存,人可以通过自已的学习和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作为教育者还要引领学生重新评价和认识职业的价值。但凡劳动者,必然从事一定的职业,职业是一个人生存的社会基础。生存的职业底线,对商人来说,就是不能总赔本;对农民来说,不能不会种田而没饭吃;对当教师来说,不能教错知识而耽误学生。学生在校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了获得生存能力。学校应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促进学生学会生存,使学生明白完善的道德人格就是具备掌控有科学的生成法则。将来走向社会,才有能力在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有所贡献。通过人格教育,把学生的人格意识提升到,人不可以仅仅为自己而活着,必须要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精神和行为。只有这样,人才活得充实和潇洒。

2.完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道德情感是从社会形成的道德出发,用道德原则的观点感知各种现实的观点时,人所体验的所有情感。”可见,道德情感是人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共鸣。它们可能表现为肯定性的情绪反应,如:道德自豪感、尊严感,利他行为后的愉悦感,也可以表现为否定性的,但同样是积极的情绪反应,如:羞愧感、内疚感等。

第2篇:圣贤教育范文

1为什么要搞三生教育

1.1机械-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

当今时代是一个机械-技术时代,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机械-技术时代,一方面是,机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是,机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带来了一个日益功能化、齐一化、制度化、物化、商品化、量化、图像化的人类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人类往往欣慰于机械-技术所带来的进步,而忽视、甚至无视它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诸种灾难中,最严重的不是地球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地球资源的枯竭和生存环境的崩溃不会给人类带来致命的威胁,人类可以通过利用和改造手中的技术手段转向开采地外太空能源和移民其他星球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是它所塑造的人类观念,终将导致人性的失灵。人类灵性的丧失,将导致人类人性的退化、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衰竭,人类将不能够再以一个人类的身份感受这个世界,而重新沦为野兽或半人半机械的新型兽类。到那时,不等地球资源完全枯竭和生物圈生态系统完全崩塌,人类就已经死亡,还奢谈什么开采地外太空、星球移民、文明、文化和人类未来呢。那么,这样一个机械-技术世界,即日益功能化、齐一化、制度化、物化、商品化、量化、图像化的人类世界,会给人类处境和人类观念,尤其是人类观念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变化呢?齐一化、制度化的世界,实现的是对人性的普遍规约,对个体的驯化、奴化。它把一切规约(纪律、习俗等)之外的东西,视为另类驱逐、监禁或消除,强求一种集体性、社会性的认同和整齐划一。单个人要想在这样的世界生活、存在下去,就必须自愿被驯化、被规整,学会服从,确切地说是成为制度的奴隶和守纪律的好公民。这最终将导致一个个性备受压抑,社会生活日趋平面化,人类心灵渐趋萎缩的世界。世界的功能化、商品化、量化,就是用经济学的原则和数学的量化标准,来看待世界和人类自身。一个物、甚至一个人,有没有价值,就看它能不能实现自身的功能,能不能被物化为商品,依据市场的价格交换机制被出售和购买。如果不能,它就是无用的东西,毫无价值。如此,金钱和数字成了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人的精神、情感理应被忽略,如果它们不能够拿到市场上出卖和销售。这是对人性的最大侮辱和践踏。如果人人都用这样一种标准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对立物(人和世界),那必将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与自我、他人关系的紧张。这最终导致的是对自然的肆无忌惮的进攻、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无视和肆意屠杀,即生态环境的恶化、崩溃和人类自身的毁灭。随着电视和广告的发明,人类愈来愈生活在一个图像的世界。图像加深了这个世界的冷漠。我们由开始对世界遥远角落的事情漠不关心演变成对自己身边的事情也持守同样冷漠的态度。图像,尤其是电视上滚动播出的图像也让这个世界日益变得无序,不符合常理。图像把成人的秘密暴露给儿童,瓦解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间的隔阂,让童年消逝。图像的泛滥,也让人们日益厌倦深刻,停留在表象的非思状态,造成思想的懒惰、贫乏、萎缩〔2〕。

1.2中国学校里专门性、高密集性三生教育课程的缺失

在亟需“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来救治人类心灵和人类未来的机械-技术时代,中国学校里关于专门性的三生教育课程就极度缺失,更何况高密集性的对学生开展三生教育。是什么造成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已经分散在诸多学科(诸如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地理课、自然课、生物课等等)的教学中,没有必要单独独立出来作为一门课程集中讲授。②一个人该如何生存、生活,是他自己的事情,难道他自己还不知道。因此没有必要开展三生教育课程。③生命和生活理应是多姿多彩的,一个人该如何活,选择何种方式活,是这个人的自由。如果进行垄断性教育,岂不是对他人自由权利的侵犯和伤害,故所谓的三生教育是错误的。针对“①”,笔者认为,虽然在诸多学科中对三生教育的某些方面,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涉猎,但仍需进行集中和专门性学习。原因:第一,分散在诸学科的部分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容易被忽略或强调得不够;第二,缺乏系统性的教学,容易给学生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第三,作为一门课程集中和专门性讲述三生教育,能够突出关于生命、生存、生活三方面教学的立体性、整体感,昭明国家、社会、学校对国人生命、生存、生活的重视,克服第一、第二中提到的缺点以及其它缺陷。针对“②”,笔者认为,一个人该如何生活和生存,确实首先是他自己的事情,但这既不意味着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即使他知道也不见得就正确,也不意味着进行专门性的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没有必要,恰恰与之相反,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进行专门性的三生教育。因为人毕竟是有诸多缺陷的动物,他会昧于自身的无知或幼稚,做出一些不利于自己与他人生命、生活的举动,从而危害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幸福,譬如自杀和杀人。为了实现他的更好的生活和生存,他需要别人的建议和指导。别人的建议和指导,也不是对他生活的干涉、自由的侵犯,而是帮助他形成有利于他自己的生活准则和习惯,以确保他更加健康的生存。“③”的观点是对三生教育的歪曲。三生教育不是垄断性教育,它不但不是对自由的侵害,反而是对自由的守护。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权利。自由是有条件的,其充要条件是:(A)做的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B)以他人的自由为界限。一个人只有在这两个条件下活动,他的自由才是自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如何活的选择超越了他自身能力之外或者侵犯了他人的自由,或者超越了自由的这两个条件,我们能允许他的种种自由吗?我们能说他自由了吗?三生教育就是要教导人们自由的实现离不开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对他(它)者生命自由的尊重,而这其实就是在守护自由。如此,怎能说三生教育是垄断性教育,并因为此等无稽的理由而拒绝它呢。由以上可以看出,我们搞三生教育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在机械-技术时代,我们亟需三生教育来救治人类心灵和人类自身;另一方面是,中国学校里没有专门的课程来讲授这样一门学问。

2三生教育要面向生活世界

三生教育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有它的生活世界的基础,并为生活世界所要求,是面向生活世界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现今的世界,是异化的机械-技术世界。异化的世界遗失了生活世界的本根,造成了人类社会的日益萎缩和人类心灵的枯竭。这是生活世界所不能应允的,生活世界要求在人类世界开展三生教育,以救助生活世界和人类自身。只有找对了三生教育的生活世界基础这个大本大源,三生教育才不至于流离失所,纠缠于细枝末节,成为一个什么都可以塞进去的口袋。什么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首先是一个非课题性世界。人类不能把它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课题研究实现的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是性知识。这种是性知识,把生活世界看作是一个能够把握在人类头脑中的知识体系,用语词来代替事物,用语句来代替事实,遵循是性的逻辑体系,而不去过问世界的真实,并用逻辑化的知识和知识物化出来的技术产物来考问、进攻、吞噬世界,使人类迷失在人类语言的逻辑和逻辑的物质化产物———技术中,而遗忘了事物,遗忘了存在。其次,生活世界是一个存在的世界。存在的世界,有它的肉身,世界有世界之肉。但这种存在之肉,会因为我们对世界的知性把握,被人类的理性吞噬。理性是形式,它仅知道规约这个世界,把世界整齐划一,但遗忘了存在物种的各异色彩;它仅仅知道,作为我思主体的人的思维的存在,看不到肉身和自然,感受不到人类的眼睛、鼻子、手脚所看、嗅、触摸到的这个(人类和自然)世界的难以言辞的奇异;它仅仅知道借助于技术产品去开发、挖掘、掠夺、剥削、敲诈、绑架自然,却不会尊重自然物种的生命存在。再次,生活世界是文化世界。文化就意味着生活世界不仅仅是科学和科学文化世界,它还允许宗教的存在,艺术和诗歌、戏剧、雕塑、绘画的存在。在这样的世界,我们不能像今天这样一味地独尊科学技术,要知道它也只是作为文化世界的生活世界的一个部类,仍需要与其他文化的和谐互动、和谐共存、和谐共生。最后,生活世界是人际交往世界。我们是生活在人群中的,而不是生活在孤岛的鲁滨逊。我们需要交往才能够生存,而且是平等的交往。不平等的交往,只会带来野兽出没的丛林。交往讲究的是对话的艺术,是对生命的敬畏感,而不是战争的艺术。交往是生存的条件,没有交往,没有商品的交换、情感的交流、婚姻和家庭的组织、政治国家的建构,就不会有人类的繁衍和今天所获得的文明成就〔3-4〕。

根据以上对生活世界的词义解析,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今天的世界是多么地偏离了生活世界的要求。生活世界要求实行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三生教育是对异化的人类世界的救治,是面向生活世界进行的对生活世界本根的重植,而这种教育却在中国的学校里长久没有人提及。赫尔德林说“:哪里孕育着危险,哪里生成着拯救。”在今天的机械-技术时代,生活世界面临着它的危险,但这种危险中也孕育着人类觉醒的可能。世界越是异化,个人越能够品尝到那种难以忍受的异乡感,对家乡的思念也就越浓烈。只要铁皮屋里有一个人洞察到生活世界的这种要求,勇敢呐喊,并用自己的喊声惊醒昏睡的同类,人类就一定能够得救。这种呼声已经发出,一个省的智力已经开始行动。三生教育的行动是面向生活世界开展的,目的是救助这个苦难的地球和行将枯萎的人类心灵。

3面向生活世界的三生教育如何开展

今天的学校课堂幸运地有了三生教育,人类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种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作为专项课程长久缺失的教育,应该如何开展的问题日益提上日程,摆在了我们的眼前。我们该如何面向生活世界开展三生教育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应该明确三生教育是面向生活世界开展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培养机械心灵的,而是培养有质感和艺术感的生命的,即恢复人类的性灵的。我们知道生活世界不是科学技术的异化世界。异化世界的人类是被工具理性、科技理性规约的单面度的人,失去了自身的丰富性和存在的质感的人类。因此三生教育不可能面向它展开。面向它,只能培养出机械心灵。拥有机械心灵的人类,在心灵内部,开不出人性之花。

第二,要把三生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专项性的高密集的讲授,纳入到学校的课程规划之内,并给出一定的学分,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让学生学习。

第三,课堂讲授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真正把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运用统一起来。譬如,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野外生存技巧;参观地震博物馆,学习地震防震科普知识,并进行模拟地震生存和救生演练等等。

第四,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针对某项问题,制定合宜的调查问卷,定期调研,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的认知变化,从而更好地调整三生教育的教学。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能够让学生获得直观的知识和第一手材料,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感知。譬如,实地考察监狱、某片生态保护区或去法庭旁听等等,这些都比单纯的课堂讲解和观看视频影像效果更好。

第3篇:圣贤教育范文

学生评教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做出事实与价值判断,它不同于上级评价或同行评价,其意义也不同于其他评价方式。首先,学生评价充分发挥了学生教消费主体的作用,体现了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生命线的价值观,并直接影响学校职能的转变、教学质量的自我监控。其次,学生评教在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成人院校,更具有不同于传统校园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上的相对分离,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丁广富,2002)传统面授教育能在课堂上及时产生教学反馈,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反映调整教学安排,而远程教育更多的是学生借助网络等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自学,教师对其教学效果的了解相对滞后。因此,适时、全面的教学评价能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提供重要的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果,并能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依据,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陆续建立网上评估系统取代传统的评教方式。由于计算机网络评教系统所具备的信息客观性、评价完整性、反馈及时性,使得学生能够准确评价所有课程的教师教学情况,减小了传统评教行为出错的可能性,通过学生评教的及时反馈将传统的评教由“结果评价”转为“过程评价”,使得教师在获得评教信息后适当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进行调整,极大地发挥了评教对教学的调节功能。同时,网上评估实现了“无纸化评教”,各职能部门无须在学期末工作量很大的情况下,还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精力到各个课堂去开展评教工作,节约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网上评估系统是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避免传统评教方式弊端的有效方法。本文所探讨的即是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在网上对教师的评价。

二、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网上评教的研究现状

众多研究都证明学生网上评教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我们在阅读参考大量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目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网上评教工作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出其中有待完善和补充之处,以为后期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目前在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多是对普通高校学生评教的研究,远程教育背景下

的研究略显不足根据作者在万方数据库中搜索出关于“学生评教”的近30篇文献中,仅有4篇直接探讨远程开放教育或网络教育下学生评教的相关问题,其余文章基本都是针对普通高校面授课学生评教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由此可见,成人院校(主要以远程开放教育形式为主)的学生评教工作关注度不高,研究亟待完善,更不用说建立网上教评系统这更进一步的研究了。这也为我们的课题奠定了必要性基础。

(二)未突出网络教育特点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根据作者对相关文献进行调研的结果来看,远程开放教育或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涉及到其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则起步更晚。目前对评教体系的讨论较多,已有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如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制定的相关评估政策和标准(详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项目总结性评估指标与标准》,任颖的《网络教学质量评教指标探析》(2006)、《中外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比较》(2005),张京彬等人的《网络教学的非量化评教》(2000)等[2]。但目前对评教标准的研究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比较权威的结论。分析当前已有的关于评教体系和指标的研究发现,基本都是从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学习辅导等各个环节进行评教,但具体到每个指标,却未充分体现出远程教育“教学分离”的特点和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如动作的主语都是教师,指标的表述多采用抽象的方式,而不是学生能清楚理解、可以量化的语言。

(三)现有研究理论探讨较多,缺少实践论证

从现有文献分析来看,学生评教的体系指标的建立已有初步研究成果(如上点所述),但在实际应用中,由此进行的评教效果如何、采用的指标是否可行、学生反馈的信息又如何反过来指导教师教学的研究还比较少。也就是说目前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操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至于开发出一个具有远程开放教育特色的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将其与教学平台进行系统对接,切入网上教学的各个环节过程中,实现过程评教辅助教学的目的,则更是下一步的研究。

三、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评教的构建策略

(一)符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特征

远程教育教与学时空分离的本质,决定了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与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同。在远程教育中必须重新建构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之间的联系[4]。要实现教与学的重新整合,充分体现以媒体为中介的双向交互性。具体而言,即要使学生与媒体的直接交互进行个别化交互学习;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互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交互。

(二)体现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理论

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在行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针对学生个别化学习的基本技能训练等学习内容,设计小步骤的课程导学计划,同时注重积极反馈评价和即时强化[3]。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发送引导,以及帮助学生与教学资源的相互作用,都应体现在评价体系中。

(三)强调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远程开放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成人学生,成人学生的社会经验比在校大学生更丰富,但其学习时间、精力和学习能力往往不如在校大学生,而终身学习能力是在当今学习型社会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在设计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时,不宜过分注重对教学内容宣讲的评价,而应加大对教师学习方法的引导、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探讨的反馈与交流、学生个体的关注等方面的评价。(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学生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要以学生能够接收的方式表述出来,也就是说,评价指标的设计应该是学生能够直接感知和理解的。尽量避免使用“教学方法是否先进”、“是否使用启发式教学”等笼统抽象的术语,而应将指标的内涵进行明确阐释,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表达对教师的看法和意见,得到具有真实性、正对性和指向性的评价结果,为日后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具体明确的指导。

四、结束语

第4篇:圣贤教育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表达;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21-02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新的课程设计在设计时注意了这种关系,将“生活世界”引进教材,让小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学到更多,学会更多。从生活中快快乐乐学习语文知识,再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我想针对新课程设计的特点,结合自己在教学时的体会,阐述以下两个问题:生活中的语文和语文中的生活。

一、生活中的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做个有心人,你可以随时随地学到很多东西。

1.关于从生活中学习识字。我们身边的环境日益新鲜,媒体日益丰富,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起来。走在大街上,处处可见精美的大条幅、图文并茂的灯箱广告等等,上面的汉字无一不是小学生或渴望识字的人的学习资源。当领着可爱的小学生逛街、散步时,你可以随机交给小学生这些生字;当坐在家里陪小学生看电视,读报纸的时候,也会有很多需要你适时教给小学生的文字,还有去商场、超市购物,去山南海北旅游,坐汽车、火车或轮船时……处处都可以变成小学生学习的环境和识字资源。这样,慢慢地,小学生不但会扩大识字量,还会养成一个注意随时学习的习惯。我小时候,就是一个渴望识字的小学生,那时没有条幅和广告,但每逢过年或别人家有喜事的时候,门上贴的对联,我都会很认真地去读;跟爸爸串门时,别人家里的四扇屏,也被我利用,变成识字的资源。所以,当你和你的小学生在一起时,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你细心,有足够的耐心,你都能和小学生一起丰富、充实自己。

2.关于从生活中学习表达。这里我有两个教学案例:一则是关于造句。教师让小学生用“发现”一词说一句话。一个小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我发现母鸡围着草垛转。”老师否定了这个句子:这是什么话?母鸡围着草垛转?于是示意他坐下。第二个学生也发言:“我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老师大加赞扬,称赞这位学生的句子具有科学性。很显然,这个学生所描述的现象,并不是自己观察到的,况且还有模仿第一个学生的嫌疑。可是对于第一个真正用眼睛观察过生活,实实在在描述生活的学生,老师却没有任何的肯定和鼓励。试想,这个学生以后还会去认真地观察生活,去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吗?第二则是关于作文。这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一个案例。老师出了作文题目:上学路上。要求写发生在自己上学路上的真人真事。大部分学生写了在上学路上帮助老人等等做好事的内容,都得了高分。有一个学生却写了自己在路上看见一群蚂蚁忙忙碌碌地搬一条大青虫的过程,写得内容详细,描述很精彩,但是却得了低分。老师这样评价他的文章:你的作文没有思想性,没有体现助人为乐的好品质,更何况,上学路上,你居然还这样贪玩。我要问:什么是作文的思想性?难道非得上纲上线?再说了,上学路上,哪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小孩呢?我们一贯提倡让学生说自己想说,想自己所想,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写自己眼睛亲自看到的,耳朵亲自听到的,为什么要否定小学生说真话的行为,扼杀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呢?所以,正确的导向是,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描述生活,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让小学生在以后去感受生活后,甚至去改造生活,创新生活。

二、语文中的生活

1.识字教学。新教材中的看图识字,从我国文字的起源——甲骨文象形、会意的角度,让学生感知汉字和生活事物的关联,了解汉字的演变。例如:日、月、门、石等这些汉字,因为贴近学生,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甚至是熟知的,所以,他们接触起来并不陌生,理解、记忆起来也不困难,这些汉字和事物的相象更让他们感到颇有趣味。

2.阅读教学。新教材的编写有意识地把与学生贴近的生活内容编排进来,在学生的学习资源里有了自己的“生活”,对于渴望了解生活,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充满好奇的学生来说,是一件欢欣的事情。有了生活,就有了熟悉的事物和内容,抽象和理性的东西就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变得形象、生动和丰富起来。理解不了的东西,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观察、去触摸,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去感知。比如,一年级教材中的《我的家》、《两件宝》、《我长大了一岁》,二年级教材中的《妈妈,不要送伞来》、《我的影子》、《我们的玩具和游戏》等,这些课文内容,都是小学生耳熟能详,看得见,摸的着,甚至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事情,所以,他们感觉自己进入了课本,成了其中的主人公,兴趣一下被触动了,有了兴趣,学的更容易,感觉容易,就会主动去接触,去探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连锁反应。

3.说写教学。从低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到高年级的写作能力训练,语文教材指导学生以写发生在自己生活领域中的故事为起点,有感而发,免去以往学生“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例如,说说你的家,你的学校,你的同学,朋友,写写你认为好玩的事情、游戏或玩具等,这些内容,小学生们俯首可拾,让他们说起来,写起来,可以洋洋洒洒,一发而不可收,慢慢地,他们就能学会用语言或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鉴于语文和生活这样紧密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会和学生一起善于用语文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生活的资源丰富语文。

总之,把语文由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新语文,再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通,使学生形成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平时生活离不开语文的世界观。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各种人生经验,品位人生精彩,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互动双赢。

参考文献:

[1]陈春娥.让孩子的梦想从这里起航[J].现代阅读,2012,(3):193.

[2]陈占斌.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几点方法[J].学周刊物,2012,(9):126.

第5篇:圣贤教育范文

关键词: 声乐 钢琴艺术指导 《孔空声乐练习曲》

声乐作为一门音乐艺术学科,其教学具有严格的系统性。人声作为世界上唯一有思想的“乐器”,其基本功和基本素质的形成是非常重要和复杂的环节。因此,优秀的练声教材就显得必不可少。声乐艺术发展以来,系统专业的声乐教材类型有许多。但是作为各种声部的练习教材而被广泛运用的教材数量却是有限的。《孔空声乐练习曲》就是在声乐基础学习过程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本教材,也是声乐钢琴伴奏在声乐技术教学过程中艺术指导性发挥的典范之作。

《孔空声乐练习曲》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嗓音条件、不同的学习程度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除了在基础声乐技能培训方面具有多样性与完整性的优点外,最突出的特点是在钢琴伴奏的写作与配合方面。很少有这样专业的在声乐教学初期就以钢琴伴奏结合进行训练的教材范例。也正是这个非常重要却往往被忽略的独特的训练方式,赋予这本教材许多其它声乐练习曲所没有的研究意义与训练价值。它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材的普遍适用性

《孔空声乐练习曲》根据演唱者的程度及不同声部,由浅入深地练习音阶、音程、连音、花腔及声音的强弱控制等声音技巧,很好地贯彻了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声乐教学原则,适合所有声部歌唱学习者的初期训练。以《孔空声乐练习曲50首――高音用》为例,全书音域适中,基本在小字组的C音至小字一组的G音的范围内。对于高声部而言,这个音域属于中声区和过度音区,是接触较多的音域。声乐的训练往往从这里开始,这一音域歌唱技能的培养也就成为首先要解决和掌握的问题。只有在中声区的训练中打下扎实的基础,建立良好的中声区,才有可能完成下一步难度较高的学习。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同钢琴学习初期所用的基本教材《车尔尼练习曲》一样,《孔空声乐练习曲》的作者孔空,作为一名教授钢琴、声乐、音乐理论和作曲的著名音乐教师,同时还是一名深受欢迎的浪漫曲、咏叹调和短小二重奏的作曲家。因此,在《孔空声乐练习曲》中,尽管作品的音域有限,但作曲家却采用了极其丰富的创作技法,使每一首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训练侧重点。这些作品不但富有旋律感,而且配有流畅、丰富的钢琴伴奏,而且伴奏形式多样,节奏变化丰富,强弱处理细腻,作品风格迥异。这可以让学习者在进行视唱练习的同时,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旋律风格与变化。这样丰富多样的练习曲教材,让学生更有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地进行声乐学习初期的技术训练。

三、综合性训练

《孔空声乐练习曲》作为一本声乐练习曲教材,除了强调在歌唱的呼吸、喉咙打开、共鸣等一系列声乐技术学习上的训练外,在钢琴伴奏的配合下,还可以使学习者接触到更多的音乐学习内容。

1.节奏的训练。《孔空声乐练习曲》包含了许多种节奏音型,例如:一字多音、装饰音、连续的切分音、附点节奏、三连音等。《孔空》中每一首作品的训练目的都不相同,或侧重于附点练习,或侧重于三连音的练习……,还有的是将它们综合于一体。《孔空》中出现的各种节奏音型就是构成声乐作品基本框架的材料,因此准确而熟练地掌握这些节奏音型,可以保证学习者解决在今后演唱作品时可能出现的节奏困难。

2.咬字的训练。美声唱法的产生与意大利语的语言特点有很大关系,意大利语中的大多数单词是少辅音与多元音的结合,而且意大利语字节简单,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它的发音位置正是歌唱要求的自然位置。因此,学习美声唱法往往从练习演唱元音开始。意大利语的主要元音有a、e、i、o、u,科学的发声训练就从练习这五个元音开始,只有学好如何演唱元音,才有可能准确地唱好歌词。汉字是声母与韵母的结合,歌唱时强调“收韵”,即强调韵母。汉字中韵母的发音与意大利语元音的发音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an、ang、ong等韵母是由元音a、o过渡到前鼻音或后鼻音。《孔空》中所有的曲目尽管没有歌词,只用唱名、元音或韵母演唱,但这并没有降低歌唱难度,相反,《孔空》为训练学习者准确地发音、科学地发声创造了条件。使用固定唱名法进行练习可以逐步掌握元音的准确唱法,因为唱名中的Do、Re、Mi、Fa、Sol、La、Si七个音的韵母与意大利语五个元音的发音一致,其发声要领、要求也一致。因为唱名的音节比大多数单词的音节都少,所以用唱名进行训练更有助于元音的练习和掌握元音连接的歌唱方法。

3.读谱能力的训练。在《孔空》中,有限音符得到了充分地利用,让学习者进行反复练习,获得最全面的读谱训练,提高读谱速度,从而熟练地掌握每一个音符的发声技术,做到准确到位,建立听觉和内心的音准概念。《孔空》用唱名来演唱,与视唱课的要求相似,但又有别于视唱,它除了训练学生准确地唱出音程关系外,更注重运用科学的发声体现音色和旋律的变化。

4.与钢琴配合及复调感的培养。在声乐学习的初期,与钢琴伴奏的配合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尤其是在练声的过程中。而《孔空声乐练习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钢琴伴奏的写作与运用。声乐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由多种音乐和文化素材组成,其中伴奏与歌唱的关系最密切。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伴奏与歌唱的作用往往同等重要。学习如何伴奏,如何合好伴奏对声乐学习者而言十分重要,因为歌唱与伴奏的合作是决定歌唱好坏的重要因素。《孔空》的钢琴伴奏部分创作出色,五十首作品的伴奏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有的是伴奏旋律与歌唱旋律一致,有的伴奏是采用分解和弦,有的伴奏全部运用三连音,还有的伴奏与歌唱形成复调形式……,可以说在学习《孔空》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接触到大多数的伴奏手法。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他们将来学习难度较高的声乐作品,如歌剧咏叹调、重唱等十分有益。

5.音乐表现力、歌唱情感的培养。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加强学习者的音乐表现力,培养歌唱的情感,形成准确的分句和旋律连贯的良好歌唱习惯。在学习《孔空》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详细的音乐表情记号和术语,这是学习者容易疏忽的方面。这些符号之所以被称为“表情记号”,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使音乐有了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有了流动感和美的感染力。所有的音乐都由乐句组成,无论是器乐演奏还是歌唱都要表现出乐句之间的呼吸。歌唱的呼吸尤为重要,因为歌唱者在歌唱时需要进行生理呼吸。只有歌唱者进行正确的呼吸,才能获得充足的气息,实现歌唱的完整和连贯。在多数乐谱中都没有作曲者详细标明的换气符号,而《孔空》的每首作品都详细标明了换气符号。这给学习者提供了帮助,这些规范的标记使歌唱者不会因为错误地呼吸而破坏乐句的完整,也避免出现上气不接下气的状况,从而实现音乐的流动感,培养学习者的音乐感受力,这样才有可能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乐感”。真正的乐感一定是建立在尊重作品的基础之上,以准确表达作品内涵为准则,《孔空》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条件。

《孔空》为声乐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它是声乐基础学习的重要步骤和重要环节。学习者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科学地进行基础训练,在艺术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从思想上重视音乐情感及表现力,避免了盲目地追求进度和难度,不顾客观条件的训练而伤害学习者的生理发声系统,从而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所以,《孔空声乐练习曲》是一套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制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重在基础。学习者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玉健.声乐学习的重要步骤[J].音乐与表演,2003.2.

[2]王健.钢琴的声乐伴奏艺术[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5,(三).

第6篇:圣贤教育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当代青年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大学生们承担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当代大学生关心国际时事不仅有利于了解国际形势,而且有利于提高自身明辨是非能力。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国际时事关注度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们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普遍较高,但是经过对比发现,对国内时事的关注度高于国际时事。本文从高校教育入手,探讨目前大学生时政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可能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校教育;大学生;时政教育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互联网作为新兴领域异军突起,不仅发展迅速,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各国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日前,本课题组成员对河南省一些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问卷360份,回收合格调查问卷353份,合格率98%。通过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大学生对时政新闻关注均比较关注,但是关注较多的是国内热点,对国际时事的关注度不足,忽略了两者的相互联系。

一、时政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责任。而在当前国际大环境背景下,重视时政教育也是必然趋势。尽管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对高校时政教育做出明文规定,但是实际情况仍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时间缺乏。高校时政教育开展的时间主要是专门的时政教育课和在思想政治课上贯穿其中。而在实际情况中,专门开展时政课堂的高校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少了时政教育的时间。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课上贯穿时政热点,这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授课方式,更具有随机性,无法保证充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时政教育。

第二,方法简单。高校进行时政教育主要依托的载体是课堂,主要的呈现者是教师。而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的是讲授方式为主,造成时政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相反的,学生通过社团、辩论赛、时政论坛等形式能很好地锻炼自己,提升对时政的理解与应用。

第三,内容缺陷。时政教育课程并未有规定统一的教材,因此高校在开展时政教育时授课内容便没有保障。而且时政课主要是针对国内外时事热点的分析,如果教师在平时生活中不注重关注新闻热点事件,那么在课堂上就只有枯燥的理论知识,不能保证有效的穿插时政课。

第四,深度不足。任何课程的主体都是学生,都要体现创新精神,时政课也不例外。有些教师在教课时,忽视教学方法的深度,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不能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深入思考,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主体的创新性。而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动机不足。“大学生作为时政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否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时政教育的有效性。”①有些大学生,生活中比较自我,反映在学习中就是上课积极主动性不强,缺乏学习的动机与兴趣。这既有历史原因,比如一直流传的“莫谈国事”,也有现实原因,比如就业、学业等。

二、发挥时政教育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时政教育具有时效性高、政策性强的特点,是一门综合性要求高、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②虽然目前各大高校已经意识到时政教育的重要性,也开设相关课程,但是其有效性还没有发挥到最大。针对上述时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发挥其有效性,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以课堂为主,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学生大部分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课堂的学习,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意义重大。因此,要想充分发挥时政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小组讨论、情境分析等方式,既避免了授课方式的单一刻板,有很好的将学生纳入课堂中来,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二,以课外为辅,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除了必须的课堂学习以外,高校还应注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有的学生不主动在课上学习,但是积极参与课外的一些时政论坛等活动。社团与课堂相比,具有灵活性、自发性、主动性的特点,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时政教学内容,与相应的社团一起完成课堂任务。教师课前指导,社团成员课中参与讲授,引导社团学生与课堂上的学生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社团的力量,组织各种类型的时政论坛,政策宣讲会、时政演讲等活动,真正调动大家参与其中。

第三,以自我为主,增强自身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③除了高校加强教师对队伍建设外,学生自身应提高对时政的关注度,积极投身到政治生活中来。还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第7篇:圣贤教育范文

 

1.空洞的制度管理,缺乏有效的教育

 

由于高校一直以来都以强制性的方针政策及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监督管理学生,以达到统一管理的目的。但是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学生缺乏的是主动自我管理,从而形成消极态度,更培养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仅难以把行为规定内化为他们对自身的要求,而且容易引发各种矛盾,从而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2.管理意识加强,服务流于形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因此身兼双职的学生管理工作,即管理与服务学生,一直都难以平衡两者的关系。因为在日常的工作行为中,只是更加强化了管理,而为学生做好服务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学习、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缺乏真正的帮助和引导。

 

3.管理的手段单一

 

对于违规违纪和成绩落后的学生,辅导员往往是站在学校的立场进行说教式的批评教育,采用取消评奖评优等处罚式的手段。这种处理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常以不配合或沉默的方式来抵触这样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而在激励方式方面,过于集中在评优资格和德育加分上,无法达到教育管理的真正目的。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

 

(一)推行导师制管理模式,营造高校全员育人氛围

 

可在校级层面成立导师制工作指导委员会,协调指导各学院导师制工作,而各学院可在学生工作组机构下增设导师制工作小组,动员本系有资历的专业教师、鼓励具有博士学历的青年教师参与到导师制工作当中,充分利用年长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帮助和引导本科生顺利完成学业。

 

导师可以按1∶10的比例兼职指导本科生,导师也可根据工作需求,增设所带的高年级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共同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当中。

 

由于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更多的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中,导师可将重心放在学习方法的掌握、课程设计、学科竞赛和专业论文的指导之中,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动向,根据学生意见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课程进度,并将掌握到的学生状况定期反馈给辅导员,让学生、教师等参与到高校教育管理中,通过沟通、协调、参与决策等方式,建立一种“学校管理———多方参与”的新教育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营造师生互动、研本互动、教学互动的全员育人氛围。

 

(二)设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形成家校共管格局

 

设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学院牵线搭桥,设立本地家长委员会和外地家长委员会,鼓励不同年级、不同职业的家长参与进来,对学生的课余安排和学习生活共同监管。对于外地家长委员会,定期通过网络会议集中交流,明确各自在学生管理中的职责和分工,对于本地家长委员会,定期邀请家长来校与学院领导、辅导员共同座谈、研讨学生引导方法,遇到高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共同商讨、交换意见。家长真正参与到高校发展和学生管理当中,建言献策、增进交流、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明确共同责任,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本校学生推荐就业单位。

 

(三)推进宿舍管理创新,实行公寓化管理

 

宿舍不仅是学生课堂的延续,也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娱乐的天地,更是信息获取的窗口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一般来说,同一个专业班级的学生宿舍较为集中,这就为以宿舍为基础的管理提供了便捷。可以精简传统的学生会组织,并将其职能界定在应对学校各级部门布置的任务上。同时,成立以公寓为阵地的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将其职能界定在学院内部日常事务的管理上,通过挑选学院中成绩优异又有一定办事能力和热情的学生担任委员会常任委员,以公寓中各宿舍舍长为流动委员,设立《公寓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通过征求公寓全体成员意见制定《学生公寓自治管理条例》,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

 

(四)促进德育方式多样化,寓教育于实践

 

在德育工作中,做为高校层面,应当在课堂教育之外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在多家合作企业设立多样化的德育教育基地,分批次分季度带领学生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感受多元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开办讲座,进行励志教育。

 

利用签约企业在高校设立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上对贫困生和获奖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高校还可在兄弟院校之间开展长期性的交流合作,每月互派学生交流走访教育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共进。

 

可设立表彰专栏,每月收集本院学生所做的好人好事,按贡献值大小划分等级,利用张贴红榜、综测分奖励等形式予以公开表彰;在暑期社会实践以及课程实习中,领队老师可通过设立团队任务,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体会到团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高校职能部门老师还可推荐相关学生团体与省市红十字会、消费者协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对接,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把书本上条框式的德育教育带到生活之中,把德育工作孕育在社会实践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之中受到德育熏陶。

 

(五)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型教育

 

对于犯错误、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尝试开展赏识教育,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将批评转化为表扬。辅导员在谈话前充分发现学生的优点,如学生工作上的突出者、同学心目中的能手、进步幅度大的学生、自强不息的学生等,在谈话时首先对其优点加以评价和赞扬,通过表扬缓解学生对老师的抵触心理,然后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事件,让学生回想当时的动机、真实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理由,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做法,待学生认识到错误后进一步表达对学生能改正错误的信任,以及能发扬自身优点的期待,最后,在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订立个性化的目标管理方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批评为赏识,以情动人,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成功的信念,从而使学生进入“初步成功———获得初步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增强———产生较强的成就动机———获得较大的成功———获得较深刻的成功体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的良性循环。

 

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高校应当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拓展育人工作思路,创新教育管理方法,不断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第8篇:圣贤教育范文

主动探索。

【关键词】现实教育人生关怀

教育要实现对人生的关怀,应实现人生的当下与未来的统一,注意个体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倡导个体对人生的亲身投入;教育要走向新生的路径,就需要拓展科学的视野,关怀人生,以期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要实现人生的当下与未来的统一

教育是与人生,人的生活,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相关联的重要实践领域;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创造出来的世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但教育与生活的脱离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与生活的脱离,必将导致教育对人生问题的忽视。教育直接指向现时的人生和当下的生活过程,教育不仅传授人生所需要的“书本知识”,更需要引导个体主动体验,主动超越现实的生活,教育也即是一个超越的过程。教育对人生的关怀包括对人当下生活的关怀,也包括对未来生活的关注,而人们往往论及的教育只是“为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的工具,过分强调了教育对未来生活的价值而忽视了教育对当下生活的关怀,这就是常常论及的教育教授 “是其所不是”而忽视“是其所是”。

人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哪段生活更重要,也不能牺牲现在的生活成就一个不可知的未来生活,因此,我们不能给教育设定一个固定的目标,因为面向未来的教育必定是对今天教育目标的解构,教育活动应该扩展到整个生命周期,扩展到学校以外人的整个一生中。未来不过是明天的现在,当下也就是昨天的未来,当下的生活就是一个过程,是昨天通向未来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教育完成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怀,也就完成了对整个人生意义的构建。

人们认为在学校接受教育就是为将来“进入社会谋生”做准备,于是未来的“将来生活”忽视了“眼下生活”的存在性。假如教育时刻都将力气耗费在未知的未来,对眼前的一切生活视而不见,那么,教育永远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育是关注人生存状态的一种特殊生活实践,教育应当同时关注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人的内心发展。教育若想让人获得自由而充实的人生,就要关注人当下的生活状态,只有体验到了当下学习的快乐,才能激励着他去生活,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教育帮助人们走好每一段当下生活也就是帮助其获得辉煌的未来,这是教育兼顾人生的当下与未来的绝佳途径。

二、教育要注意个体与社会价值的平衡

教育在关怀个体人生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观今天教育中的问题,一方面大力地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能动性,极力的批判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压抑。但是,教育又没有如实地把个人看作具体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而是毫不限制鼓励发展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的个性,结果便把一切可能有的社会问题统统化约为个人能力的社会,导致经济关系与利益原则渐渐成为个体感觉世界的重要尺度,而以传统的方式评判社会利益关系道德意识,也逐渐瓦解;另一方面,教育在急剧瓦解的公共道德意识的过程中无力抵抗社会中的消费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影响,教育者把人们接受教育作为一种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进行打磨的过程,造成教育世界种种压制性暴力的泛滥。

教育价值取向上的“个人”与“社会”问题,应该采取一种整体性的观点来认识。首先,我们要抛弃二元思想的思维方式。因为二元论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其他的事物都是客体,这就导致主客二分,进而造成教育价值取向上的“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事实上,“个人”与“社会”的确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更多意义上它们还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在社会环境中成长,而且总是必须在社会环境中成长,他们许多的反应变得明智了,或者有意义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在众所承认的意义和价值观念的环境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行动的”。 而社会之为社会就在于每一个体拥有共同一致的目的,信仰,期望和兴趣,倘若缺乏了对这种共同经验的了解和共享,那么即使人们互为邻里,也不一定成为一个社会,反之,相距很远也可能联系紧密。所以个人和社会完全可以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是可以达到“独善其身”和“兼具天下”的和谐,达到生命的舒展和社会生活有序之间的平衡,特别是在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中是完全可以统一于一个整体的。其次,教育价值取向上“个人”和“社会”的分歧和统一,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中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上“个人”和“社会”的分歧不是固有的,是历史和具体的,二者统一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历史阶段,也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

教育价值取向上的“个人”与“社会”的分歧和矛盾是可以平衡和调节的,他之间不存在必然性的分歧和矛盾,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境遇性的问题。人们把教育价值分为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主导价值和非主导价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等,都是为了研究的需要,从多种角度认识问题。在现实的社会中,价值问题与人们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教育价值就是一个整体,教育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另外,教育的终极追求就是人们的幸福,就是帮助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这个定义下,无论是教育的个体价值还是社会价值最终都要服务于这个目标,或者说统一于这个追求。

二、教育要倡导个体对人生的主动探索

对人生的一种主动探索也即是生命个体对人生一种亲身性投入,一种亲证。人生是自我选择和造就的过程,现实的生活永远停留于个体的体验中,尽管人与人之间是相通的,但绝不是相同的。我们的教育就要把人生作为体验的过程,个体接受教育的过程看作他们体验自己人生的过程,这样,受教育者才能真正地以当事人的态度走进教育。受教育者只有以参与者的态度真正体验教育,亲证人生,我们的教育才能把提高教育质量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真正获得反馈来调整推进。

主动探索意味着一种深层觉察和整体领悟,意味着个体对人生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感悟,但是我们的教育却没有给受教育者理解知识的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条件和领悟生活的机会。我们的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个体的情感,体验,领悟和想象,并过分强调记忆,背诵,忽视个体的创造性。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育是一种继承的教育,培养智慧的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是注重过程的教育。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带有个人情感的体味,反思和感悟人生的过程,是个体充满怀疑去证实或证伪知识的过程,只有个体真正步入学校生活,享受生活,受教育者才能领悟出发自内心的呼唤。受教育者只有亲历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全心全意地投入才能更好地发展和把握个体,理解和领会世界,亲自参与实践的体验会更具有内在性意义。

主动探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你去把握自己的人生,前人的至理只有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体验才能抓住其内涵。杜威先生说“脱离深思熟虑的行动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毁坏心智的深重负担”。对于教育而言,追求美好生活和成功的未来当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这种合理和必要只是一种应然,而不是实然,所以,教育应当倡导人们去亲证美好的人生理念,教育要尽其所能在有限的条件下为人提供体验的机会和条件,只有人们真切的感受到教育生活,感受到教育带给人们现实生活的美好,教育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教育的创造性价值才能不断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第9篇:圣贤教育范文

在教育以人为本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呵护每个生命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职责。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育人是改造人的活动,是把一个个无知的人改造成为科学文明的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在进行建树生命、完善生命的工程。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此,我们的工作的态度就应上升到对生命负责的高度,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把责任和爱融合起来,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自己的事业和学生。

我们面对的学生,从个性方面看,有的天真活泼、积极主动、热情大方,有的内敛沉默、不苟言笑;从品质方面看,有的遵守纪律,有的调皮捣蛋,有的热爱学习富有竞争意识,有的厌学随意,得过且过……老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老师劳动性质的特殊性和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我们不仅要对学生有清楚的认识,而且对自己的职业性质也要有正确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才能育人不怠。老师的劳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知识、技能、体能的综合运用,是在爱心和责任心这种内驱力作用下的创造性劳动。用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教书育人的工作,热爱教育、奉献自己,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具备的从业思想,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教师要修身养性、热情从教。修身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保持与时俱进的健旺状态,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与新时期党和人民的需要相一致。教师的工作就是要用渊博的学识、积极的精神、高尚的情操去影响、感化、改变学生,使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命来到世间不容易,老师要明白自己面对的是富有情感的生命,不能把他们等同物件。因此,老师要满怀热情,用自己的生命去引渡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对于差生,我们更应该多关心、多帮助,立足他的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甚至冷嘲热讽,驱逐学生。我们要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优生多学,差生少学,各得其所,全面发展,共同提高。同时,我们对学生要高度负责,只有高度负责,才能减少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还要对学生的生命健康负责。青春对学生只有一次,短暂而珍贵。教师的责任感应该提高到生命意识的高度,关爱生命,热爱学生,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第二,教师要正其心,尽职尽责,高度负责。教师不仅要修其身,还要正其心,诚其意,树立无功、无名、无己的思想。只有修其身,才能正起身;只有正起身,才能诚其意。这样才能热爱教育、忠诚教育。步入空门就要看破红尘,身为人师就要淡泊名利。既然选择了教书,就不要心猿意马,魂游旷野;就应该回归自我,顺其自然,着眼当前,立足实际,快乐生活,热情从教。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学生,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当今社会还存在责任缺失的现象,这是“心不正、意不诚”的表现。有的人把教书当做无奈地选择,只想领工资,不想干工作,盼着当领导,不想当教师。向学生发怨气,给领导出难题。工作随心所欲、敷衍塞责,萎靡不振、消极倦怠。教书育人无成绩,麻将桌上找成就,蹲着茅厕不拉屎,当起和尚不撞钟。这种工作的态度,就是扼杀生灵,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是在玩命――玩学生的命。像这样的工作态度,学生的健康何在?发展何在呢?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使命,要认真负责、脚踏实地地教好书、育好人,热爱学生,奉献教育。

第三,我们要热情服务,甘为人师。教书育人具有周期长见效慢、任务重效率低的特点,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是极其辛苦的工作。每一位老师要有耐心、恒心和信心,热诚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职业,用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如饥似渴的孩子,热情地抚慰每一个幼稚的心灵,让他们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快乐健康的成长。付出了不要在乎回报,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不过请你相信,你的付出不会白费,收获一定是丰硕的。一个幸福的微笑,一声谢谢,一句问候……都将会使你一生倍感欣慰。“俯首甘为孺子牛”是我们老师的精神写照。作为老师要站在对生命负责的高度,立身教育,不要被滚滚红尘淹没。要心无旁骛,做到师者无己、无功、无名,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尽自己的贡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