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七年级;作文教学;问题;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求学生注重结合身边的实际生活进行作文创作,在写作时,能够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培养学生发挥逻辑思维和创造性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写作环境,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当前七年级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轻视作文教学
当前七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即许多教师过度重视课文教学,忽视了作文教学。教师在学期初,根据教学大纲备写教学计划时,能够严格地按照计划完成任务,但是对作文教学的教案却不会备写得很详细,缺乏系统性。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往往是将主动权全部放给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草草了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太看重考试分数,因为只要课文教学中提到的知识,学生就容易掌握,也容易在考试中得分,这样就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成绩,而且无论学生写得如何,都会得分,作文的判分随意性较大,同等水平的作文在得分上可能差距较大,这就增加了作文成绩的风险性,削弱了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积极性。
2.忽视学生写作实践
许多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常常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审题、立意、遣词造句、表达方式和手法运用,着重训练学生应试作文的写作能力。教师的这种快速、走捷径的方法只会欲速则不达,根本没有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写作,没有调动学生进行写作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然就不会达到理想的作文教学效果。
3.忽视写作质量
长时间以来,各科教学都有搞题海战术的倾向,作文训练亦如此。许多语文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写作的数量跟上去,学生的作文成绩自然就会提高,因此,教师不断地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作文写作训练,一周交一次大作文,每天写日记、读书札记等,学生为了应付作业,拼命地写,甚至抄,为了凑字数一句话能重复好几遍,这就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不能很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文,造成教师和学生都“受伤”的局面。“多读多写”的确有利于学生的作文写作,但是超过了一定的度,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进行作文的训练和写作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写作数量与质量的巧妙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七年级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的策略
1.引导学生进行篇章结构设计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七年级的作文教学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的作文要求较低,简单地记述一件事情或描述一个人就行,字数一般在800左右。但初中作文教学的要求就提高了,首先字数要求多了,其次如果是记事作文,还应夹杂着描写和议论等手法;如果是写人作文,还应有几件具体相关的事情加以说明。如何提高七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在提笔之前,应先有一个大体的结构框架,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要求学生注意作文内容的思想性和健康性,要求学生不得抄袭,强调学生自己的创作,在作文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熟悉的事物。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七年级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坚持灵活多样的写作,提倡自由式作文和专题作文相结合的方式。在自由式作文中,学生可以任意地书写自己所了解的、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和现象;在专题作文中,学生要围绕教师给定的作文题目,进行联想和创作,从审题、立意和构思等方面抒发自己的见解。
3.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作文素材
教师在引导七年级学生进行写作时,要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平时加强指导和训练学生的作文基本功。引导学生如何选材,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何详写,如何略写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一定的范文进行讲解。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平时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多摘抄好的文章段落。在阅读课上,可以开展专题讨论,展示平时积累工作做得好的同学的成果,激励大家进行素材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改的大趋势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七年级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在写作当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教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种或某几种,从多个方面和角度逐渐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写作。
参考文献:
[1]陈月华.利用教材 打开写作之门:谈如何提高七年级作文教学的效果[J].语文天地,2012.
[2]陆谦.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2.
关键词:语文教学;版本;教学体会
为了搞好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深造打好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和心得与大家分享。
1.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材充分考虑七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在每个单元中,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育情况的基础上,选材突出实用性和趣味性。由于七年级学生处于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阶段,教材的编排要继承小学生的趣味性,也要突出初中生的角色转变,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却较好地做到了这二者的和谐统一。
2.北师大版语文教材选材充分兼顾选材内容的多样化。在选材过程中,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注意各种不同形式内容的穿插交互,注意多种层次教学内容的规律安排。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共40篇精彩的文章,安排方式让教材内容多样化,让题材丰富多彩,增加了形式的多样性和阅读的积极性,让初中语文教学充满乐趣。
3.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材突出扩散性思维特点。按照新课改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能力,文章不再局限于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大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水平和层次感。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不再设有传统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理解得当便给予肯定和鼓励。
4.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强化对教材本身内容的解读和语文知识的温故知新。在各个单元的学习中都加强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增加语文语感,加强和语文内容的深化和认识。北师大版语文教材课后的读写环节能加强学生的读写认识,有利于知识点的巩固和知识点的储备。
可见,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充满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一部适合初中学生特点的优秀语文教材。
参考文献:
[1]冉启蒙.高效语文课堂学习的三个维度[J].现代交际,2013(02).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文言文入门;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也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原意为“美好的语言”,传承至今它早已超越了语言文字学的范畴,成为一种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符号。作为初中起始阶段,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是学生走进这种语言文字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最佳途径。文言文教学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偏重于古诗的诵读和积累,初中阶段则重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随着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深入都对起始阶段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目标。对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研究,重点是对学法指导的研究。有效的学法指导能帮助七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系统的学习模式,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如何帮助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尽快完成文言文入门学习,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是在起步阶段,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以中学生文言文入门阶段的学法指导为突破口,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为更深入地学习和传播传统国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指导的研究有助于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丰富、充实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育教学理论。
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七年级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阶段,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给其他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典型案例、理论经验、启发指导。七年级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指导的探索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1.根据前期问卷调查的情况,确定实验班级和样本学生,筛选出文言文课堂教学实验中阶段性的研究重点;制订课堂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2.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来检验文言文入门学法指导的效果,依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对研究方案作出及时的调整与补充。根据样本学生按照问卷调查和学习水平进行分组,确定小组负责人、发言人、记录人,明确在文言文课堂学习中的角色。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同步的研究学案开展学习,学案中应贯穿学法指导,让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时选择对应的学法,同时在学案上记录学习中生成的难点问题。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和前期调查问卷中的困难点进行抽样比较,注意反馈问题的集中点,通过作业设计、课堂讨论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观察学法指导的有效性、达成性。3.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设计思路的体现,贯穿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摸索出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并将学法延伸到对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运用学法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养成属于学生个人的文言文思维模式。七年级文言文学习的学法指导研究是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总结,它不仅为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模式,而且是对七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方法和模式的有益摸索,从课堂引导式的学习到自主探究的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喜爱文言文。依托课内文言文教学篇目,延伸学习内容,选取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的课外浅易文言文,作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篇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分组学习的情况,确定样本小组并作为自主学习的研究对象,教师帮助学生确定篇目,指导学生设计教案和学案。由合作小组推举的代表来实施课外文言文篇目的课堂教学,组织全班同学借助学案完成课堂教学。教师从反映、接受、理解、配合等方面记录课堂效果,并将样本班级和普通班级、样本班级实验前后、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加以比对,分析七年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的变化程度。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就自主探究式学习开展学习交流,分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中的收获,适时调整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及时改进教学实验,积累经验,为下一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夯实基础。经过对七年级文言文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的探索实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而学习效率的提高必然带动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有效的学法指导来引领七年级学生走进文言文的浩瀚天地,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媒介;教育
一、语文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每个单元以一个主题的方式呈现,它只是对七年级语文篇目稍做改动,把七年级语文(上)中的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改为周国富的《人生寓言》、把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改为梁衡的《夏感》、把《古代诗歌五首》改为《古代诗歌四首》;把七年级语文(下)中笛福的《荒岛余生》改为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把《短文两篇》之一的《两小儿辩日》改为《共工怒触不周山》、把冯骥才的《珍珠鸟》改为郑振铎的《猫》,八、九年级的语文教材都没有改动,总体上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研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语文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一点新鲜感,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可连八年级语文(上)出现的《新闻两则》也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也不愿意学习,从而导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新课程语文中得不到解决,学校课程已经无法回避媒介介入的现实。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逐渐下降
近年来,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带动了媒介的发展,由于学生受到网络等声光媒介蓬勃发展的影响,阅读习惯大有改变,接触文字的机会逐渐减少,导致国内阅读纸质媒介的学生越来越少。由于学生阅读的时间减少,看书思考的时间变短了,生活经验中不再是文字的思考与积累,这样会导致学生缺少对媒介现象和媒介行为的思考,尤其是阅读报纸,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会普遍下降,进而导致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也逐渐消逝,从而使我们国民的素质受到影响,这对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是不利的,它也将影响国家竞争力。如果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上能够善用这一份报纸,来扩充课程的涵盖面,增添教学与生活信息的互动以及结合,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对儿童的多元阅读,应当都很有帮助。
三、语文教学内容课内与课外相脱节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课堂知识的落实,不关注学生现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几乎没有出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语文课堂没有由室内转向丰富的课外生活,以致切断了学生课堂教育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桥梁,使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严重不符。因为语文教师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只是注重学生单向思维的发展,不关注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从而难以培养出学生在生活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学生现实中的实用功能得不到培养,因为他们不能运用课堂内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以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没有得到培养。报纸教育正好弥补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不足,它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生活外延。
四、媒介语言成为中考语用题――综合性学习习题的新开拓
媒介的影响已经掩盖全社会,它牵涉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考虑到语文课程的关联,温州市初中毕业生中考试卷语文卷参考或借用媒体语言,在综合性习题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如,汲取信息、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短信、拟写新词卡片、拟写欢迎词、写宣传标语、写广告语、写解说词、拟写介绍词、为对联配画、新闻点评、推荐语等。据中考试卷错题分析的了解,学生在牵涉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媒介语言应用能力十分不理想。由此可见,我们迫切需要提高学生媒介素养能力中的报纸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升初 语文衔接教育 学习习惯
每当七年级上学期开学没多久,总有学生会问我:“老师,初中语文怎么学?怎样提高我的语文成绩?”“老师请你帮帮我。”面对这些迷茫又充满期望的眼神,我们要思考并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为什么要进行衔接教学?
据调查,我市很多家长曾经让自己的孩子上过衔接班,目的就是接近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跨度差距,让孩子对新的学习生活有一个适当的了解和心理适应过程。“小升初”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很重要的转折阶段,也是孩子从儿童开始跨入青少年的阶段,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也会有很大的改变。小学教育主要以兴趣为主,孩子会有许多的时间进行娱乐活动;而初中教育则更注重孩子的理性思维和系统知识的培养,教学内容也更专业和系统。许多孩子进入初中后,一时无法适应新课程学习,导致学习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因此,衔接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衔接教学?
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做好衔接工作呢?我就下面几个方面的尝试,在此与大家交流,请给予斧正。
(一)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新课程标准在初中三个阶段作了如下安排: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分解为三种表达方法,使对实用文体的学习更深入;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因此,教师了解了教材的意图,教学时就有了准绳,有了依据,教学时才会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每个阶段的教学都有所侧重,而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同时我们也要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小学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在此情况下,七年级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及对该课程的特点、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上,为顺利进入新的阶段学习打下基础。学生从七年级获益的,除了知识以外,更多的是一种学习上的启发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这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阶段更快地适应,学得更轻松。
(二)注意习惯的衔接,养成良好的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初中阶段必须让学生“坚守”住小学养成的良好习惯。如果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好了,就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终身受益。
1.非智力因素习惯的培养。
进入初中,学习难度加大,学习任务加重,竞争也比小学更激烈,学生遇到屡次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修养性情,磨炼出坚强、乐观的性格,在磨炼中不断成长。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变自己不良的性格。老师不能将情绪带到教室,而应该心胸开阔,为人师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影响,与学生一起形成坚强、开朗、乐观的健全性格,从而勇敢地面对今后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2.智力因素习惯的培养,也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1)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我们还要求学生在学期各阶段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确立学习竞争对手,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获得进步。
(2)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鼓励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养成上课主动做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记难点,而不是照搬板书。
(3)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教会学生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学习文言文,我们会在假期里就提前布置学生试背下册语文书上的文言文,并且把文章抄誊在笔记本上,有能力的可以先解释字词义,或试着翻译,这样不仅能减轻学生在新学期的负担,还能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效果更好。
(4)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给学生的阅读提出了较为清晰的阅读要求。七八年级每班每周都安排阅读课,老师带着学生到阅览室,事先挑选好书,让学生尽情地阅读。也会安排学生阅读语文书上推荐的名著,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如做相关的读书笔记,使之养成习惯。有时进行大话名著的讲故事比赛,优胜者有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注意研究学生,做好衔接、提高质量。
1.《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人格形成主要受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2.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并给予解决。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中学语文人文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表达能力 说话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27-02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普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展开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而学生的表达能力体现在学生的说话能力上,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依靠说话来表达自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现状
学生学习语文所获得的能力主要有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历来重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忽视口语表达能力。而实际上,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想充分表达自己,就要通过我们的口头语言,那么对说话能力的培养便是不可缺少的。听、说、读、写这四要素构成了语文能力,这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现代教学要求告诉我们:应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苏教版教材的各学段中,编者都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单元专题的重要内容进行了编排,跟写作专题同步。从七年级开始就设置了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专题,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设计的“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得体”、第四单元设计的“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第六单元设计的“婉转拒绝”等;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设计的“做一回小记者”、第二单元设计的“劝告”、第三单元设计的“话须形象才动人”等;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设计的“当一次主持人”、第三单元设计的“一姿一容总关情”、第四单元设计的“假如我是导游”等;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设计的“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第二单元设计的“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等。
由此可见,新《课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着眼学生的应用能力,教材把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科学地进行了编排,实现了“四位一体”综合提高学生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培养和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正如上文所说,学生的表达能力体现在说话能力上,而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说话能力可以使语言学科的工具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交际方面。作为交际工具,它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采用说话的方式来进行交际,这种方式既方便又经济,不需要任何的设备、任何的原料,而且无论多么复杂难懂的意思,都可以借助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因此,说话能力的培养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中是最重要的。
(二)思维方面。正如大家所了解的那样,说话表达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内部思维通过一些词语,按照一定的逻辑和语法迅速组织和转变为外部语言的一个过程。在上述这个过程中,如果要想将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那么我们需要一边思考一边述说,一边述说一边思考,将内部的思维与外部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说话的教学和思维的训练应同时进行。说话时需要一边思考一边述说,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敏锐,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作为定向交流的工具。口头语言具有定向表达叙述的特点,说话的人是在特定的场合下对着特定的人说话的。为了使表达达到最好的效果,就要考虑到听话者的身份、地位、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所能承受的心理状态等。这也就是说,在我们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学会随机应变。
三、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
学生的表达能力体现在学生的说话能力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作为老师应抓住以下两个环节,这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尤为重要。
(一)创造语言环境和情境,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张口说话。在我们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总是不敢开口说话,反映在课堂上就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在听。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自我封闭心理,所以,他们不敢也不愿意张口说话。例如,在讲授《论美》这一课的时候,笔者注意到一个小个子男生,他看到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的时候,却低下了自己的头。笔者灵机一动,去拿起他的课本,意外发现课本上贴了一张刘翔跨栏的照片,便对学生说:“老师发现了一道美的风景,我们用掌声欢迎收藏这位运动之美的伯乐给我们谈谈他的初衷。”结果,他不仅给同学们介绍了刘翔的基本情况,竟然还记得他的跨栏成绩,并且介绍得洋洋洒洒,颇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突然间,笔者领悟了“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引导的老师”这个道理,你给他创造了情境,他会还你满园春色。
(二)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训练,让学生拥有能够说话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说话,这只是第一步。学生有了敢于说话的胆量,但是有的时候却不知说什么,或者无法把自己的意思和思想表达出来。这个工作就需要老师来完成,比如老师可以把教材做一下艺术处理,从中选出能刺激学生说话兴奋点的地方,从而在课堂上给学生制造一种非说不可的氛围,促使他们去说话。在讲授《故乡》的时候,面对杨二嫂和中年闰土的变化,学生讲不出变化的原因,因为他们没有生活的体验,他们不晓得什么是贫穷落后,更意识不到的不彻底性。这时候就要首先让他们谈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的幸福,提提儿时的伙伴,他们说得滔滔不绝。这时候笔者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生活在什么社会?孩子们异口同声说“社会主义社会”,那文中的主人公呢?“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封建怎样理解?有没有人想封建社会?你有哪些封建思想?你的家庭里有哪些封建的地方?那你同情杨二嫂和中年闰土吗?这一连串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气氛活跃了,学生想说话的激情就出来了。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周小平.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2,(9).
一、语文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语文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有主观人为造成的,也有客观条件制约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观念和认识不到位
在我国素质教育尽管已经提了很久,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学语文教学受到“高考指挥棒”和“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校至今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还在实行与素质教育相悖的考试成绩“末位淘汰制”,迫使教师的教学拼命追求学生的分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对中考难以涉及的语文实践课草草应付,甚至完全弃之不顾。
新课程背景下,一些教师我行我素,在这些教师的眼里,实践活动课费时费力费精神,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因此,语文实践课就只好靠边站,被挪做阅读课或者作文训练课。还有一些教师将语文实践课等同于语文课外活动课,认为开展起来必须在户外进行,存在安全隐患,也只好偃旗息鼓。
2.教学设施不齐全,资源开发意识淡薄
教学硬件设施不齐全是农村初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其正常开展需要学校提供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互联网络等多种设施。但是,一些偏远农村学校因为规模小,上述设施很难齐全,有的全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里藏书有限,只有一些废弃的教材和大多过时的期刊;一些学校即使配备了上述设施,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不能正常使用;加上农村学生具备家庭电脑上网条件的很少,语文教师上课只能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和一本书,要开展“网上读写交流”(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等实践活动让教师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严重制约了他们开展语文实践课的积极性。
二、解决语文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转变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提高自身认识,认识到语文实践课是联系语文与社会、生活的纽带,是促进语文回归生活和贯彻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开发学生潜力,以及开阔学生视野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课程,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理直气壮地开展语文实践课的教学及研究,提高语文实践课教学的效率。
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强化资源开发意识
增加学校投入和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学校教学设备落后的现状,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学校也要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更要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形成资源开发意识,灵活高效地实施语文实践课的教学。比如“走进图书馆”(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课教学,学校没有图书馆或者图书馆藏书太少,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从家里搜集一些图书集中起来,建立“班级图书角”;也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带领学生走进“360网上图书馆”等网络图书馆,并建立班级的网络图书馆,让学生在图书的海洋里遨游。
一、掌握学生的兴趣、需求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学《河中石兽》时,我根据教学中学生对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提出的疑问,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设置的,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 “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了老河兵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学生的能力、水平
我发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仅城乡有很明显的差异,每届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总体上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可操作,易成功”的滋味。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教学中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的运用,七年级上册《春》中讲,《济南的冬天》中也讲,以后几册的散文中依旧讲;细节描写的运用,七年级《秋天的怀念》中讲,八年级《背影》《蜡烛》等课文中讲,九年级《范进中举》等课文中又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七年级讲,九年级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学生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教学《绿色蝈蝈》这课时,我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将课文与一般说明文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描写、记叙文字多于说明文字的特殊结构和表现方法有所感悟,并设计了将文章按一般说明文的写法(说明为主,穿插少量描写记叙文字)进行改写的练习,引导学生将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然后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中的描写记叙文字,分析、体会作者这样写文章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很快把握了蝈蝈的特点,理解了文章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的作用,进而能够准确地阐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既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又避免了重复讲解比喻、议论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等学生已有的知识,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时效。
三、根据学生的认知倾向合理分组
认知倾向,是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不同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参照作为依据,喜欢在有人际交流的集体学习环境中学习。他们往往对社会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储存效果较好。他们较依赖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学习中需要较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场独立型的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时,常常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参照,喜欢独立思考,个人学习。他们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很好地分析,重新组织,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他们往往对理工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得较好。沉思型的学生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往往会深思熟虑后才作出判断,且较为准确。而冲动型的学生则往往会迅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且常常出现错误。
1. 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
1.1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前学生预习产生的问题是学生思考留下的痕迹,应该鼓励学生对课文质疑,这样在一堂课上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另外,语文课堂容量比较大,知识点比较散,因而很少有学生一堂课下来全部都懂,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尊重学生的内心体会,包括课堂上随时提出的问题以及课后所提的问题。
1.2 教师要关注“问题” 问题的设计。首先应具有明确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语文教学语言时应该规范明确而不能模棱两可;否则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问题的设计应讲究层次性,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语文阅读课中体会出成功的乐趣;否则问题过于简单会使理解能力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问题难度大会使理解能力低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学生在课堂上会就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应对这种做法表示肯定,同时耐心引导给予解答。无论是学生的问题或教师的问题,学生大脑的思考都有一个过程,因而教师应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其思考,在巡视中注意对学生察言观色,切忌草草收尾,流于形式,否则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思考能力产生怀疑。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褒扬,而不应局限于书本答案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丰富而不应单调枯燥,比如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用“好”或“不错”。
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利用评分艺术 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可能达到教师的思考水平,因而在批改阅读理解题目时,应该对学生的答案不苛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接到批改后的习题时才会有种满足感;而不应死抱着答案不放或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都是没有给学生应有的尊重。
3. 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教师把内化的思维过程在学生面前外显,这样才会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形成思维方法和良好的答题习惯,才会终生受益。答题能力,学生从审题到答案的组织,教师都应教给学生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从而使他们对做阅读理解产生自信心。
3.1 审题。平时应培养学生把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划下的良好习惯,从而很快的抓住题目的重要信息,如题目中出现的“作用”“含义”“原因”“用原文回答”“不超过20字”等。
3.2 思维角度的培养。学生把关键字眼圈出后,就应考虑从什么角度答题,从而打开解题的切入口,如答某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应告诉学生首先应分析这段文字描写的对象和特点,然后告诉学生应联系上下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又如答某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应告之应该首先弄清楚词语的表面意思,然后联系语境及课文的中心答出其深层意思。长期以往,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形成自身的答题思路,而不至于拿到题目时,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