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我对语文新课程改革有了自己更深一步的认识,下边仅对自己的几点体会做一分析:
一、创设互动环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环境。在过去传统教学中,我们总认为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由于我们是以“教”为中心,所以,语文中常见的阅读训练,讲解的过多,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必须改变了旧的教学观念,从教师的“教”转向让学生的“学”。我们要努力去激发学生敢说、敢想、敢做的热情,或借助实物,直观教具
二、提倡简单教学
有人说,语文并不简单,是很复杂的学科。从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语文确实是复杂的,但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却并不复杂,就是“新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课标”里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就是说――写多了,就会写了。所以我们不要人为地把语文教学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高深。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将语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逐一进行训练,试图用这样的教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完全是一厢情愿。语文学习是混沌的,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
三、追求真实探究
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手里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得很好,却偏要让录音机代劳。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读自己的课本呢?为什么不可以老师自己范读呢?又如将合作学习与四人小组讨论等同起来,动不动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上两句,又立刻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呢?一堂课,热热闹闹,却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又何所得呢?
在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可看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有些教学研究文章,追求所谓“学术性”,术语堆砌,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对于“训练”,在“课标”中似乎有点淡化了。其实“课标”所反对的只是过去充斥课堂的繁琐、机械的训练,是只对考试有用、而对终生无用的那些“题海战术”。如疲劳轰炸式的抄抄写写,连篇累牍地做模拟试卷……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比如写字、读书、习惯等,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
习惯,不仅是指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连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也必须达到技能乃至习惯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张光鉴先生所说的“快速反应通道”,对学生才有实际的用处;离开了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么用场。这话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国外有一个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人对任何一个词汇或句子,都须要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才有可能终身不忘。而要想运用自如,其实践必须在1000遍以上。当实践次数达到3000遍以上时,这些词汇或句子就会被认定为母语。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突破
新课改理念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新时期课堂教学的需要。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求我们以全新的理念去理解、研究,给学生提供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展示自己的平台。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新课改理念进行认真研究,并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观念,做学生的引路人和学习的帮助者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教材内容,把特定的知识点用口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方法简单粗暴,简而言之就是“硬灌”。新课改要求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把以教为主改变成以学为主,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现知识,通过自己的探讨和互相合作去获取知识,使学生从中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得到成功的愉悦感,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生字纤夫的“纤”时,不是像过去那样由老师领读,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写来掌握,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字是由他们过去已经认识的偏旁部首和熟字组成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学会这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再者,教师在课堂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外,还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他们学习的帮助者,进而成为他们的“朋友”。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相结合
以往的教学,教师只注重给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完全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从而产生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两人相互之间的合作,乃至小组合作,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教学《一分钟》一课时,我让学生扮演文中的“元元”,来表演“元元”多睡了一分钟,然后去上学,最终迟到了二十分钟的过程,这样学生就在快乐的表演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拓展知识面,给学生创造自己获取知识和积累知识的机会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更多的知识积累,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拓展知识面,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知识点。当然,这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最好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我在教学古诗《山行》的时候,不是简单指导学生片面地去学习,而是让他们小组合作,先通过查资料简单了解杜牧的生平,然后找找看杜牧还写过哪些诗歌,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和知道的,最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就不但理解了《山行》,而且至少能熟记另外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同时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知道了更多的诗人,增加了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在课后主动地去阅读古诗,从而积累更多的古诗,增大了语文知识储藏量。
四、由学生的“严师”转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为我们的教学之道规定了一个严格的制度――师道尊严,而从古到今的许多名师也正是以严出名。传统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恪守“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打、骂、罚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学生见了老师如见猛虎,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只能藏在心中,不敢求教于老师,更别说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在教学中我通过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不断转变这种思想,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多地投入耐心、细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习知识。学生从内心里把我看成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把自己心中的疑惑毫无顾忌地向我吐露,和我一起探讨,最终不但解除了疑惑,而且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五、调动一切教育资源,全方位培养学生
传统的学校教育比较单一和封闭,对学生的一切教育都几乎是在学校里进行,唯教师之命是从。同时,一些学生家长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是文盲,对孩子不知道怎么教育,不知道怎么和学校、教师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对刚入学的孩子无法提供帮助,也是导致学校是教育孩子唯一场所的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现在的学生家长基本上都是有文化的人,不但能够帮助孩子学习,而且能够配合学校和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法律、交通等各种部门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自然灾害、流感、防暴等突发性事件的宣教、演练专题教育活动。因此,新时期的社会上蕴藏着潜力极大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资源,巧妙地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全方位地对学生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网,使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大量的操作技能、生活经验、生存能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新课改理念像一股和煦的春风吹进校园,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理念,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改理念,转变观念和做法,从突破中提高教学效率,为教育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艳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黑河教育,2010.2.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积极性
一、采用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老师要根据课本内容,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场景,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学习《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小品或者小话剧的表演,活跃课堂气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同时对课本内容的掌握也会更加牢靠。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课堂中,老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会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要各司其职,完成小组的总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之间互相探讨,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小小的“责任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三、充分、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小学语文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它集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种感官因素于一身,可以声情并茂地表现教学内容。与课本相比,小学生对具有颜色和声音的课件更感兴趣。另外,多媒体可以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所以,在课堂中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是一个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学习,与时俱进,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奠下坚实的基石。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办法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在以往的要求上更加注重综合性、生活化、个体化、现代化以及自主性,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全新的教学要求,就应该不断地完善语文教学课堂,努力打造一个适应时展的语文教学课堂。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
1.注重综合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初中语文要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能单独地进行教学,因为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记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因为如果学生在每学完一个模块的语文知识后就思考与所学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的结合联系,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还有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同一个问题,从语文角度出发和从数学角度出发所思考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注重生活化
在生活化的教学背景下,学生不能只是死读书,一定要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注重生活教学,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是实现了读书的目的。
3.注重个体化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也要注重个体化教学,针对不同情况的学习,就应该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注重个体化教学并不代表着歧视,并不代表着老师可以优待成绩好的学生,差待成绩差的学生,相反,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更应该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学,直到他们掌握了所教的知识,这样才是真正地体现了个体化教学。
4.注重现代化
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果老师的教学手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实现现代化教学,是很难提高教学效率的。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现代化教学。
5.注重自主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应该要有“我要学”的概念,而不再是以前传统的“要我学”。但是现代的初中生的自主性比较差,因为他们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有父母安排好了,他们从来都不去思考自己需要做什么,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校外的生活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下完善初中语文教学的办法
1.加强与其他科目老师的交流,丰富知识
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首先,老师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结合其他科目。例如,在进行《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的时候,老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向历史老师请教有关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这样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讲述有关的历史,增强课堂的有趣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加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老师不仅要加强与其他科目老师的交流,还要将所学的其他科目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其他科学的联系。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水调歌头》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水调歌头》的歌曲,然后在学习完这首词的意思后,老师就可以让大家学唱《水调歌头》,并从歌曲中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更好地领悟到这首词的意境。
3.将生活情景带到课堂
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也需要将一些实际生活的情景带入到教学当中,将教学目的寄予在这些引进的生活场景当中。比如,在学习完了《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后,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道理,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要作出选择,当你得到了你想要的其中一样,同时你也会失去你想要的其中一样。例如,你手上只有两块钱,只可以买到一颗棒棒糖或一小块蛋糕,当你买了蛋糕后,你就不能买糖,当你买了糖你就不能买蛋糕,你只能从中选择一样东西。
4.注重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吸收程度是不一样的,故此,要提高全班学生的语文水平,老师就要注重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比如,不同学生的记忆力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背诵课文,这个时候,老师就要了解那些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背出课文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原因,并在课后帮助他们,直到他们都把课文背诵下来。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老师应该侧重对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就应该多抽时间来辅助他们学习。
5.借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老师的教学手段也应该实现现代化,借助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首先,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上课前精心准备好课件,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来板书,将用来板书的时间向学生更好地解释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翻译好的现代文用多媒体来播放,这样既方便学生观看,又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
6.加强对学生任务计划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现代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性之所以差,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做好计划,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只有等到老师布置任务后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老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帮助他们制定计划。比如,老师在进行古代诗歌五首教学之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课后进行预习,将五首诗歌翻译成现代文,并将这五首诗歌所用到的句式罗列出来。这样,以后再遇到诗歌的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会形成要提前预习的习惯,主动将即将学习的诗歌翻译成现代文。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概括了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完善语文教学课堂的几种办法,包括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完善教学课堂,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课堂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要与时俱进,否则根据优胜劣汰的大自然法则,传统的教学手段迟早是会被淘汰的。
参考文献:
一、“放”而不“收”,远离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能等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教学总目标是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注重学生获取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过程中学会语文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读书、写作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课堂上大量花费时间,用来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和学习方法的获取。从表面上看,很合乎新课程教学理念,但用心琢磨却发现它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如学生对语文重点字音、形、义的掌握,语文基本词句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等。记得我在听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公开课后,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了抽查,结果让人吃惊的是学生一无所获。看似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烈的课堂,怎么会是这种结果呢?潜心研究,我总认为:课堂上学生语文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是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它是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积累中逐步形成和实现的,忽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课堂教学,就缺乏语文教学的主导性、严密性、科学性,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
二、为用课件而用课件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积极倡导电教手段,大力提倡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从而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与感悟,还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可以说好处多多。但不能因此就每节课都用电教手段,也不能因此就认为多媒体手段运用得越多教学效果越好。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不必要的或过多的课件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华丽的屏幕上,其注意力就不会集中到课堂学习上,而且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多媒体固然能形象、直观地展示知识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但有些所展示的正是学生需要动手或动脑想象、思考解决的,这样,合作探究就流于形式,成为了公开课的花瓶,对于多数学生的能力培养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学生的惰性就会表露出来,效果就适得其反。
三、放弃因材施教,忽视学生个体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明确要求语文学习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习方式,从而促使学生整体发展和素质提高。但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大部分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只看到智商较好的学生,因为他们会帮助老师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对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视而不见,或者偶尔发现了,但这些学生往往会答非所问,此时教师不去趁机鼓励、引导,反而轻率地说一声:“笨蛋,坐!”就算了结了,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可能使学生无所适从。这样,使得课堂教学就成了少数同学唱主角而多数同学滥竽充数,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便成了一些好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而使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形同虚设,势必会造成两极分化。这也有悖于新课程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也相差甚远。
面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用积极的办法,在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教师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多媒体教学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具体办法:
1.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多媒体充分利用图象、音响声情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
2.利用多媒体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诗歌教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施展学生想象力,试着绘画,并向同学展示,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意识。教师也可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动手操作多媒体,从而充分施展学生的才干。
3.教师变传授型为引导型、导读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任何工具设备都无法代替的。在讲课中教师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甚至一个眼神都有不可疏忽的作用。教师应精确引导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并组织学生不断讨论研讨,合作学习。
4.在利用多媒体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阅读语言文字。首先,文字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想象空间的艺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充分说明文字所带给人们的丰盛想象。所以教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要高度注意学生的阅读。
一、师生的关系融洽了,教学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我在教学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讲台,同学生打成一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因而课堂的氛围宽松而活跃,学生的种种顾虑打消了,回答问题的胆子大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从这一点上看,我的学生观正在改变,能够把学生当做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本身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减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始受到了重视
在教学中,我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比如我在教学新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惑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现在,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让学生去学、去说,甚至去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变化。
三、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我开始注意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教学中,我会不同程度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教学中能够从教材本身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这样,就把学生引到生活中、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语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学生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找机会学习汉字。这也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教学在课本的基础上又有了延伸,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作为一门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便于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提高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方法。
一、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1.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开始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巧妙设置问题,通过课堂提问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在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同时引出新知识点,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从而顺利开展课堂新知识点的教学。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巩固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2.课堂提问是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工具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完成某一知识点的讲解后适当提出问题,通过问题了解学生当前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教学。这样避免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长时间进行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课堂气氛而导致的课堂教学质量差等现象,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
3.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艺术性、趣味性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出语文教学中的人物或故事,并留下一定的问题或悬念让学生进行思考或想象,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4.课堂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能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是由于语文是一门能自由发挥、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的学科,问题存在很多种答案,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则是在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勇于发言,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策略
1.课堂提问要建立教学情境
中学语文的教学与其它科目教学不同,语文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建立学习意境,引导学生进入既定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例如在进行《苏州园林》的教学时,首先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视频等,通过优美的风景画或视频营造学习意境,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能很快融入到课堂气氛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课堂教学质量。
2.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是指教师设置提问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与思考能力,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既能引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思考与提升的空间,同时也避免难度过大造成导致课堂气氛尴尬、学生学习信心的降低等现象。语文课堂提问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问题的深度与难度,在课堂提问过程中保证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人生的境界》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提问人生境界的四个等级及其标准是什么,会导致学生不知从何思考,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层次以及课堂的进度,将课堂提问设置为人生境界人生境界的四个等级人生境界四个等级的判定标准的方式,不仅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文层次的一致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课堂提问问题时,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侧重教学重点,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实现教学目的。
3.课堂提问要注重问题答案多元化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语文作为一门主观性很强的科目,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看法,在表达方式、语言组织以及侧重点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教师应注重实现问题答案的多元化,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难免出现不全面或错误,教师应尊重学生,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正,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信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语文知识水平。例如,在《再别康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诗歌描述的感情有多种看法,或认为描写的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或认为是留恋往昔、怀念旧时情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看法,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通过交流对答案进行完善,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与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本真阅读快乐一、经典诵读,唤醒孩子的本真
如今的学校教育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教学过程缺少了真、善、美、智慧与爱等非智力因素的渗透,缺少了对学生自身个性发挥和潜力挖掘的积极性,偏离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还没有明确,但教师重点应放在如何去阻止这一不良趋势的发展,纠正偏离了正确转道的学校教育。那么,面对这复杂、变化中的实际,如何来启动知慧与纯真,打破功利思想的束缚呢?那就应该唤醒儿童的本真,唤醒教师尊重生命的本真。
特级教师周益民就曾尝试用经典文化的主题进行诗化教育,使儿童徜徉于经典的情趣之中,展“童本”之真。例如,周老师就曾以《童年的月亮爬上来》为主题上了一节童谣童诗诵读课。我们先看周老师的选题:月亮。这一话题是中国的经典内容。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里,月亮这一普通的宇宙星球被古人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既可抒发心迹,又可寄托愿望。月亮被无数的诗词歌赋所描写、引用,甚至被演绎成流传千古神话;月亮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希望之地,成为人们寄托理想的载体。虽然月亮更多是为成人所引用和理解,但生活中,月亮更被寓于了母性的颜色,富有童话的光泽。在儿童的眼睛里,月亮是诗,是梦,是可以对话交流的。这种合理的统一使月亮的童谣童诗里生成了儿童对文化的建构。于是,儿童用他独特的感性建构了月亮的世界。而教师用他独特的文化融合点帮助孩子完成了建构。这种经典的传承不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启迪,更是一种对心灵的哺育。孩子用自己的语言编织了月亮世界,其实就是自己美好心灵的反映,在想象而又朴实的语言里,儿童精神获得了永恒。
二、科学引领,享受阅读的快乐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过多的分析,已消融了孩子的兴趣。如今,机械的模仿训练,仍然充斥着孩子对语文的热爱。他们没有闲暇去读喜爱的书,没有精神的洗礼。背诵、积累、分析已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头号大事”。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似乎没有发现,语文的学习其实更多的需要在一种平静与闲暇之中才能完成。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摆脱“我要去记住”的桎梏,追求心灵的一份真实,让自己回归至阅读中去感受,去领悟,才能“念文本之悠悠,独沧然之涕下”。
孩子的兴趣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并以理性及感融的视角去关注,才能真正激起孩子对文化的渴望。
当兴趣产生后,没有了阅读的欲望,于是,“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成了我们帮助孩子选择阅读材料的标准。另外,我们作为教师,仍需加强方法的引导。以同一种方式去阅读各种不同的资料也是当前的学生阅读中的问题之一。实际上,阅读的种类是种各样的,依据阅读动机和读物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探究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我们应根据不同读物内容的阅读目的,引领孩子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另外,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任务情境,确立相应的话题。话题应把握几个原则:宜大不宜小,宜宽不宜窄,宜整不宜碎,宜少不宜多。尽量避免对错的区分、优劣的比照。比如,中高年级学生开始对人物传记感兴趣,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选择一位你喜欢的人物,课下阅读有关材料,并对这一人物写下你的看法。
孩子的阅读增加了他们的“心灵能量”,而学会分享则让他们更加走向“人性”的深处。正是因为分享,使得阅读成为了一种快乐,其阅读心理中产生的是无法比拟的。分享如同瀑布落差产生的壮观,如同空气流动磨擦产生的凉风,给人的心灵以启迪,以震撼,这样,语文阅读便产生了自觉,自觉便造就了“心灵成长”。
三、启迪阅读,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一、树立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语文难教好,语文难学好,这是绝大部分老师与学生的共同体会。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起能够学好语文的足够信心对学生学好语文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能够学好语文的信心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两种做法。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心捕捉机会,让每一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不是像平时。这种成功的喜悦只是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虽然有时这种成功或许是小小的。因为从学生心理的角度看,成功的体验往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甚至改变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今年带的这一届初三,有一个学生语文成绩从进初一开始一向较差,语文学习习惯也不好,常常连语文书都忘记带,平时默写生字,古诗文或名家名篇总是默不出的,组长和课代表老是盯着他,我也多次找他谈话,甚至还为此联系了他家长,但是效果还是不太好。有一次语文考试,作文类型是话题作文,他写的题目是《我和父亲的距离》,结果阅卷老师给他打出了51分的高分(总分55分),结果这次考试他破天荒的考了91分(总分120分),并且有一个语言表述题做得比班级里的一些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都要好。我以为这是一个激发他学好语文的极好机会,于是在下发试卷时我当着全班学生狠狠地表扬了他,并且也很有策略地批评了他,因为他试卷的默写部分的18分中只得了6分,下课后,我又把他找到办公室对他说;“你这次本有机会考到100分以上的,只要你肯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好语文的。”他听了以后也表现出认同感。这以后,我惊喜地发现他的变化;遇到默写任务时总是表现得很主动,再也不要组长、课代表督促了,课堂发言也变得积极了,语文成绩也自然慢慢上去了。我因他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而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升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还来自于对语文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新奇、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感到语文有趣开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语文,比如让学生编演课本剧,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短片,分组讨论相关问题等,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订中来,总之,不要总是让学生坐在板凳上听老师昏天昏地的唠叨,而要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的主体。例如编演课本剧。任务下达后,学生们高兴极了,编台词,练表情,排练――就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动了起来,整节课老师没有费力地去讲解。只是处于一个指导、帮助的位置,但学生在编排、表演、观看的过程中把整篇文章都变成自己的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也得到锻炼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而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良好习惯
半个多世纪前,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那么,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要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就语文学科特点。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养成熟练使用工具书和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文字是语言的材料,而工具书是学习语言的好帮手,教师应当要求每个学生都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熟练掌握查阅方法,经常自觉运用这些工具书,做到课文中的词语要会读、会写、准确解释、熟练运用。
当然,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只是课前预习工作的一个部分,在课前预习作业中教师还要注意布置一些如作品背景资料的查找,作家生平相关情况的收集,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勾、画、圈、点的方法批注文章的习惯,借此捕捉筛选课文重要信息,梳理结构,概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写法,品味和锤炼语言等。做到独立思考与必要存疑相结合,以提高课堂教学与学习的针对性,逐渐掌握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
2、要养成熟读背诵、自觉积累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渐进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学好语文。首先需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字,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础元素,所以,积累并运用基础知识是阅读、作文的一大前提,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后要求学生养成收集整理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精彩词汇,精彩句子、精彩段落,掌握语文学科中的一些规律性知识,包括词语、成语运用,词语辨析,修辞运用,典型病句修改,标点使用,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文言词语及句式的知识等,并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语言交际、阅读、写作中去,在运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养成仔细观察生活,细心体会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会觉得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题材陈旧。平时和学生就作文进行交流时,他们总会说好像没有什么东西可写。问题出在哪儿?我认为问题就出在许多学生都缺乏一颗细心观察并体会生活的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的素材仓库。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对家庭、对班级、对学校,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一颗对生活的热爱之心,培养学生一颗对老师、父母、长辈的感恩之心。“风花雪月皆有意,一草一木总关情”,生活不管是惊涛骇浪还是平淡无波,细心人总能捕捉到表达的灵感,养成习惯,及时把这些心灵的火花记录上来,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的心田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确实。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人生是非常重要。我认为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获益匪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