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失去增长动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势头戛然而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治理机制失灵,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状态。
1.发达经济体遭受重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因此受到严重拖累。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日本、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从2007年的2.2%、2.1%和2.7%下降到2008年的1.1%、-0.7%和0.7%,2009年又分别下降为-2.5%、-5.4%和-4.0%。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从2007年的3.6%下降到2008的1.9%,2009年则降为-2.2%。危机至今,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从2010 到2015 年的6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依次为2.53%、1.6%、2.32%、2.32%、2.4%、2.4%,日本为3.9%、-0.5%、 1.8%、1.6%、 0.2%、0.4%;欧元区为1.7%、1.6%、-0.7%、 -0.5%、0.8%、1.5%。
2.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持续低迷。长期以来,贸易和投资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重要引擎,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已经从1990年到2008年间平均增长7%,降至2009年到2015年间平均增长3%的水平。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增速也持续放缓,至今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贸易和投资增速持续呈现低迷状况,也反映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动能不足。
3.保护主义抬头。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了实现经济复苏,一些国家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曾经的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被束之高阁,代之以严格的投资限制和严密的贸易壁垒,如: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从别国撤回企业以挽救本国经济,对来自别国的投资活动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挠,以本国内部法律规定限制国家间的经济交往活动等。保护主义严重阻碍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扩大,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
4.排他性、封闭性、碎片化区域安排纷纷出笼。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确保自己的霸权地位不动摇,美国在现有国际规则和世界贸易组织之外拼凑和构建新的多边协议,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 ”(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其目标是通过这两个协定建立起一整套协作机制,引领世界贸易、投资规则制订。这两个协议的参与国以发达经济体为主,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被排除在外,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继续主导制定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话语权。这种既想为国际社会定规矩,又刻意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的霸道做法违背时代潮流,使本来就极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5.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世界经济面临诸多风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自2009年起,美联储连续启动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也紧随其后启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其目的是制止经济衰退,推动经济复苏。除了货币政策,欧元区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削减福利支出,以求避免发生债务危机。受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的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采取应对策略,以防止利益受到损害。发达国家所实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果,如:引发股市和楼市泡沫,推高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和金融风险,导致债务风险扩大,挑起货币战争等。在发展中国家,受美联储货币政策特别是加息政策的影响,股市下跌、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经济波动剧烈。可以说,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性,使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充满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二、中国为世界经济开出标本兼治新药方
面对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局面,国际社会对G20杭州峰会表达出高度期待。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全球化逆转态势的科学判断,中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新理念,全面表达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中国观点。中国给世界经济开出的“药方”,是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引领经济全球化迈向新阶段,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的伟大战略抉择。
一要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已经减弱,新的动力还未形成,培育新动力和实现动力转换是当务之急。这要求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各方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
二要解决一体化发展问题。开放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实现开放发展就是要克服世界经济发展规则和发展路径的排他性、碎片化和封闭性弊端,构建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制度环境。
三要解决发展方式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高度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谁也不能独善其身。为此,世界各国要高度警惕和防止保护主义抬头,积极开展创新和产能合作,努力实现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动对接各自发展战略和规划,大力推动政策协调和联动,提高全球经济共赢。
四要解决公平正义问题。包容是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包容就是要努力破除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各种体制和机制障碍,推动发展中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扩大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先进带后进,富国帮穷国,让经济增长惠及所有人。
“创新、开放、联动、包容”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疑是解决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的有力手段。
三、中国方案助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全面贯彻和落实“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新理念,必将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其一,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打造世界经济发展新动力。中国倡导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积极调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相结合,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并重,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这种把创新置于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首要位置的观点,既是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对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有助于世界经济彻底摆脱复苏乏力、增长脆弱的局面,为世界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其二,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成员国要结合本国实际,统筹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政策,努力扩大全球总需求,全面改善供给质量,为实现全球经济复苏和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一主张无疑是科学务实的,对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协调经济政策,共同应对经济和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释放活力,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此次G20峰会把贸易和投资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提出了重振贸易和投资的重大政策构想和合作机制,首次决定启动贸易部长定期举行会议的机制,并提供了中方倡议的《二十国集团贸易投资工作组工作职责》,为二十国集团更好发挥全球经济治理作用,促进贸易投资增长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机制保障。为了实现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和投资政策协调、推动服务贸易、加强贸易融资、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处理贸易和发展问题等重大贸易和投资发展目标,在中方引领下,峰会达成了《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提出,为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四,提高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中国提出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型世界经济,旨在倡导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积极贯彻“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理念,就是要推动国际规则和治理体系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就是要构建系统完备、惠及所有国家的国际规则,不搞排他性、封闭性和碎片化安排,反对一家独大和赢者通吃,力求使所有国家共商规划、联动发展、共享成果;就是要规划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愿景,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高全球治理能力和水平。
其五,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包容性发展。据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全球约有1/3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要实现世界经济复苏、释放增长活力,就必须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积极倡导合作共赢国际关系新准则,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推动国际社会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呼吁各国关心不同阶层和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需要,讨论公共管理和再分配政策调整。中国的倡议反映了经济最不发达国家要求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发展中国家迫切要求实现工业化的诉求。
其六,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努力开拓实现世界经济复苏新途径。“一带一路”战略契合了中国、沿线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区域和全球合作的潮流,得到60多个沿线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积极呼应和热情参与。通过“一带一路”,将沿线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开展金融、贸易、投资等各方面广泛合作,既能够促进沿线各国的发展,又增进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强劲增长注入强大动能。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市场所在国直接对其进行监管;而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对其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监管。
三、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总体形势相对平稳
近两年,从欧元区重债国债务问题日趋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高风险资本价格逐步回调等信号可以看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环境和情绪有一定的改善,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证明形势完好发展,由于世界经济所处的位置非常复杂并且很多国际政策都存在着多边形,导致了向好发展的趋势相对比较薄弱,一个不利的政策信号就有可能引起巨大的波动。
(二)国际资本的流向逆转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南降北升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新兴经济体股市疲软与发达经济体,所以国际金融市场也随之产生变化,其中主要是由于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和经济发达国家自主增长力渐强而造成的。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流通资金将青睐于发达经济体,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流动。
(三)信贷环境结构性分化
由于在世界经济体资金货币政策分化和世界经济体高速复苏格局的大形势驱动下,全世界资金利率发生了严重的结构性分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资金结构性分化。一些新兴经济体主要采用资金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多次降息,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压低信贷利率;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也表示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是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以维持国际金融市场中长期利率的稳定。但是,新兴经济体由于受到本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没有办法实现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无奈的被迫加急。第二,发达经济体长期与短期利率的分化。虽然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表示维持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但是美联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信号逐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中长期信贷利率开始上升回调,法、德等欧元区核心国家国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已经回调至近几年的高点。
四、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
世界经济体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目前经济比较平稳,但是它的影响因素颇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都会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可能会出现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这样世界经济发展复杂环境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同样会随之调整与波动,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还是看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在全球经济中,美国经济占主导地位,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将极大程度的制约着国际金融发展。目前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条件下,美国经济对国际金融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第一,美元货币资金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第二,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会呈现下降趋势;第三,国际货币资金向美国的流动性会有所削弱。
(二)资金的流动方向
美元虽然处于国际金融货币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和美股的变化将影响资金的流动方向,目前已经有国际资金开始从美国流向亚洲和欧洲的种种迹象。但是,由于国际金融经济受到全球的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因此可以有效的控制国际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银行是国际金融的载体和途径,只有在较好的国际银行条件下才可以实现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目前国际银行业相对来说比较发展平缓,但在将来会在法制、机制、产品和结构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第一,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随时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第二,发达经济体的银行业率先发展将带动全球银行业;第三,网络虚拟化银行业的大力发展。为此,未来的银行业将有很大的创新,但在创新的同时也必将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潜在的冲击和风险。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 发展 策略
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取得了快速发展,这离不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影响。然而我们国家的经济金融在迎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这就需要在对当前经济金融的发展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调控措施。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形势,从而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经济金融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状况
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断调整经济金融政策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加之在世界经济的持续影响下,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经济金融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这种经济金融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了比较明显的体现:第一,就国际上的金融环境而言,已经开始朝着好的方向进行转变,这带动了我国出口的增长,并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第二,通过相应政策手段的实施,目前国内需求增长,国内消费增加,这也拉动了我们国家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相比较以往比较低迷的状态,我们国家的济金融发展形势在各方力量的作用下已经走出困境,目前呈现出稳定的发展态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我国的经济金融在迎来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只有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才能为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开辟出一条更加广阔的光明道路。总的说来,由于我国经济金融的持续发展,其带来的发展机遇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是充分考虑国家具体发展状况的一种有效政策,更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使我国的经济金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二,国家通过实施有效的宏观政策,使得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第三,有效宏观政策的实施还使得我们国家的收入和就业状况得到改善,使得国家经济始终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第四,在进一步扩大了我们国家投资领域的基础上,相应的投资环境也不断得到了优化。
(二)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既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抓住并致力于解决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有利于使我们国家的经济金融顺利持续地朝着更好方向发展。通常说来,在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我们国家的经济金融在发展的同时也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是近些年来表现得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国家积极应对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虽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稳定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但是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价格回弹的状况。因此,房地产市场问题将是制约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第二,国家的经济金融状况虽然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通货膨胀问题仍然存在。关于物价方面的问题,国家虽然也一直致力于采取相关政策保证整体水平上的物价平稳,但是就长期呈现出的情况来讲,物价水平还是或多或少受到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通货膨胀仍然是作为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而存在。
第三,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我国的经济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资源不足的这个严重问题,经济金融的持续发展受到了较大的约束。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环境条件极大地影响了经济金融是否能得到持续性发展。
第四,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信贷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这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信贷增长导致贷款变得更加困难,这使得一些中、小型企业容易遭遇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贷款困难问题也是国家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并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一大障碍[1]。
二、应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策略探究
第一,应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就需要针对房地产市场呈现出的问题进行适当调控。目前国家政府为了稳定房地产的价格,采取了积极政策并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控制,但是总体说来取得的效果并不太理想,距离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应对房地产市场的问题:首先,对当前的经济金融政策进行适时调整和完善,加大对这一领域信贷风险进行管理的力度;其次,注重对市场住房需求进行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将差异化管理落实到对房地产问题的控制上;再者,要依据群众具体的收入水平来构建合理的房地产价格机制。
第二,有效应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还应对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保证经济金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稳定增长态势。这就需要在对投资结构进行优化的同时,也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相应的投资项目并加强管理,从而使我们国家建设经济金融的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对公共服务这一领域予以重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下,加强对通货膨胀问题的管理是重中之重的任务。通货膨胀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拦路虎,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使我国经济金融得到更好发展。应对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合理控制信贷问题并将存款利息提高,对市场化的改革效果进行强化;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扶持农业并有效监管农产品市场进而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群众生活的基本需要。此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落实到具体的法律条例中,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式而言是比较可观的。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经济金融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是将机遇与挑战转化为优势和动力还是成为制约发展的障碍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国家的决策和调控,因此政府部门还需积极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策略,以便于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
启发之一:放眼世界以至“信”
1901年,严复提出的这个观点,在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实践发展了起来,带来了如今我们国家的富足和强盛,这个几经历史的考问和验证的方向,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真理,赢得人民的信任和遵从。能立信于民,则能繁荣兴旺,这是严复在中国近代最早走出国门,系统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和理论思想并影响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
经济类报道和节目的采制由于它的一定范畴的专业性特点,对于这个视野和高度的要求会更加强烈。无论是对新媒介的整合还是强调内容、渠道的问题,人云亦云、偏狭盲目、权威性和可信度有待推敲的状况都会直接影响媒体的传播能力和效应。权威性和可信度的偏差在大的前提下是媒体的公信力问题,在经济领域的报道中基本上是视野不够的想当然,不能综百家所长,集万家之言,缺乏广意上的代表性的结果。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空前发展、世界经济瞬息万变的时代,经济类报道的采制更应努力放眼世界,加大对国外经济形势、经验、人物的借鉴和分析。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报道通货膨胀等国内的经济问题时,通过对国际视角、全球经验的了解、分析、介绍,来寻找解决某些问题的答案,给受众一个大背景下的媒体高度,才能以至“信”。
启发之二:掌握经济理论以至“达”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即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如何相互交易;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最好方法;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这些理论对分析和解决我们在经济报道的采制中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它会让我们善于从理论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和给予解释的途径,以达到深入人心的传播效果。
启发之三:把握市场经济的本质以至“雅”
对于经济现象和问题要认识清楚是很难的事情,因为经济运转本身非常复杂,即使同一个经济观点,有人激烈抨击,有人衷心热爱,有人无奈接受,也有人接受后又批评。严复老先生一生宣传市场经济,研究市场经济的本质,这其中是有深刻道理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经济规律不仅是研究领域的治学境界,也是传媒界应有的从容自信的传播气度和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新疆;农业产业结构
1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实际上,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上世纪就已经开始着手实行,对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当然,我国的新疆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然而,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并且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因此,之前的新疆农业产业结构已经不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需求,然而,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仍然存在众多困难有待解决。
1.1新疆传统农业产业结构遗留问题过多
自从新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来,新疆地区不断发展农业中的种植业以及畜牧业优势,尤其是种植业,目前,在新疆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已经占据了绝大比例,而新疆地区环境本身恶劣,大力发展林果业更能适应新疆地区的自然结构,并且新疆也具备发展畜牧业的绝对优势,然而,现阶段畜牧业的发展已经较为迟缓,总而言之,新疆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十分不合理,调整优化起来也十分困难。
1.2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不仅仅是指的新疆所发展的农业大部分为种植业,还包括新疆地区所发展的农业种植业种植作物也十分单一,绝大部分农作物为粮食以及棉花,这样一来则会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并且大力发展种植业也会造成自然环境恶劣,十分不利于新疆农业的发展。
2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可行性措施
现阶段,传统的农业发展状态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现代的发展需求,尤其是我国以农业发展为主体的新疆地区,而要想改变我国新疆地区传统农业发展状态,首先需要进行调整优化的就是新疆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言必须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进行,针对新疆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问题我们也提出了几条调整优化措施。
2.1从整体上对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现阶段,我国新疆农业产业结构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十分单一,绝大多数为种植业,而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从整体上继续优化新疆地区种植业的发展,提升种植业的种植效率及整体质量,丰富种植业的种植品种;除此之外,还要增大林果业以及畜牧业的发展比例,像是畜牧业可以增加牛、羊等的养殖,充分发挥新疆地区的自身优势,并且可以对发展畜牧业以及林果业的农户进行资金补助以及技术指导。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财务问题;财务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前言
21世纪,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这也促使我国国有企业要不断改革,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进入到关键阶段,我们要正确认识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任务,针对财务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对策,促进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顺利进行。
一、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
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可以实现企业资产和结构的重组,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企业在国际社会的整体竞争力。但是,事物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国有企业的改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
(一)国企改制中的融资结构风险
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后盾,但在对庞大国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或者整改的过程中,企业本身并不可能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改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企业需要通过融资的方式进行改制。同时,单一的融资渠道也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这就要求融资方式的多样化,这同样意味着国企需要面临一定的对内或者对外的融资风险。融资风险主要体现在融资规模过大,融资成本过高,融资能力不足,支付债务性融资能力降低等。尤其当经营状况恶劣时,过度负债,局部单位将导致债务本息不能支付。
(二)国企改制中的资产整合的风险
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资产整合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历史原因这部分资产的形态、归属及其运行状况大都呈现复杂状况,有必要进行梳理缕析,作出合理的处置。采取分类管理处置措施,加强企业治理结构,盘活优化资源配置,操作中涉及工商、银行、税务、土地房屋、员工安置、债权债务等方方面面。企业要科学处理重组中的股价和融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中的不良资产。资产整合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确保企业自身不会出现资产整合的风险。
(三)国企改制中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
企业价值是衡量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状况的关键指标,对一个企业进行正确的价值评估,为企业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而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折旧率低,部分资产的折旧额低于实际消耗,从而形成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实际价值、无形资产在企业的资产账面上无法反映、应收账款数据的不确定性等各种因素造成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
二、国有企业改制中财务风险的规避
要确保国有企业改制之后健康快速的发展,企业要注意规避过程中所存在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结构风险,资金整合风险,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等等。企业要在对不同类型财务风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措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企业改制。
(一)国企改制中对融资风险的规避
融资渠道和方式多样化是国企改制存在融资风险的主要原因。要规避国企改制过程中的融资风险,我们就要做到科学获取市场信息,对改制中不同类型的融资渠道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对融资方式进行合理的安排是当前企业规避融资风险的主要措施之一。国企在改制之后,要确保资金结构的合理性。企业要对自身以往的财务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将自身债务资产,权益资产进行合理的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做到内外兼顾。因此,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要对企业自身的资金状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规划,要在确保企业合理运转的情况下,确保一定的流动资金对潜在的融资风险进行预防。
(二)国企改制中对资产整合风险的规避
国企在改制中,企业的产业结构都要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企业要面临资产整合的风险。企业规避资产整合的风险,以合并重组、整体交易、建制吸收合并、退出生产经营、处置存量资产,向主业流动等形式进行处理,企业资产的整合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资产效率。实施国有企业资产整合改革规范有序推进,制定规划整体方案,明确整合的分类对象,把握整合步骤以及时间进度、测算整合成本以及规划整合后的资产、资金流向等,进行土地房屋资产整合,加强租赁合同管理,提前清理清退一批缺乏诚信的老大难,为优化整合创造前提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解决员工合理的个性需求,按民主程序有针对性地提倡一企一策。
(三)国企改制中对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规避
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国有企业进行正确的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及需要选择成本法、权益法、市场法等对企业进行评估。而在评估企业的流动资产时,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正确评估企业的债权资产,企业的债权主要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它们在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应收账款及预付账款这些资产估算时,一是清查核实应收账款数额;二是在评估应收账款及预付账款时,要关注并分析债务方的经营情况,合理判断其风险。对应收账款这类债权性流动资产的特征进行分析,确定评估应收账款的基本原则,并建立不同状态下的评估模型,遵循客观、公正、简便的原则对应收账款进行评估。
结语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机制,加强行政监督和行业监管工作的力度。面对国企在改制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财务问题,企业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财务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规避财务风险,确保企业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姜志娟.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金融经济,2008(09).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增长 政策调整 国际货币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30.9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018-03
中国绝对不能低估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宏观数据表明,这种影响已经比较显著。经济先行指数都在持续下降。发电量从2008年6月份的同比增长8.3%,降到10月份的负增长。与此同时,煤炭和铁矿石,曾经一度很紧张的这两项重要物资都已经堆满库存。港口吞吐量直线下降。出口订单、工业产值也在明显下降。财政收入,2008年5月还是同比增长42.6%,9月是3.1%,10月又是负增长。这些指标表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波及全球的实体经济,也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2009年中国仍然有把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势头。当然,这个平稳增长并不意味着像2007年那样两位数的增长,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本身不希望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也不希望如此。如果在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动荡的局势之下中国能够保证8%以上的增长,那已经相当可喜,而这恰恰是中国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中国经济在2009年仍然能够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势头?理由如下。
第一,实体经济方面,特别是农业,2008年粮食又连续大丰收,而且创历史最高纪录。粮食丰收对于中国抵御世界经济衰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有利的,因为在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往往担心的是物价上涨。中国的物价指数中33%左右的权重是由食品粮食所组成。因此,粮食丰收为中国在采取反经济周期政策、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防止物价上涨提供了空间。
第二,尽管最近几个月来中国单月的财政收入增长直线下降,但从2008全年来说,由于上半年增长不错,因此全年可能还能保持接近20%的财政收入增长。与此同时,中国财政资金没有赤字,2007年是稍有盈余。与1998年相比,当时的财政支出规模占GDP的比例是12%左右,现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左右。这意味着在反经济周期背景之下,中国政府的财力是雄厚的,中国有能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没有赤字,意味着如有需要,完全可以适当地通过赤字,来确保经济的增长。如果财政赤字3个点,加上配套资金,大约有3万或4万亿资金可用于内需增长。所以,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之下,中国政府和其他有关国家相比,中国的财力是雄厚的,并不像有些国家已经出现了政府财力的亏空。
第三,中国应该看到希望,因为在金融领域,仍然实行了资本项下有限的管制,资金并不能大进大出,特别在股市。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没有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而出现资金大进大出的动荡现象。这种现象在有些东欧国家和其他国家已经明显出现。中国在吸引外资中,直接融资仍然占了很大比例。与此同时,中国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充裕的,贷存比在65%以上。现在不是担心银行的流动性不够,而是担心有些银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不敢向中小企业贷款。与此同时,在整个国内金融体系和世界相对有所隔绝、国内资金富余的背景之下,中国还有2万亿的外汇储备,这是30多年来改革开放财富的积累。
第四,近期IMF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2.2%,发达国家是零增长或者是负增长,这一切意味着,2009年全球大宗商品的物价仍然处于下行趋势,这为中国在采取力度较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防止物价上涨,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第五,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仍然在过程之中,中西部存在相当的差距,又存在一个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这是西方国家非常羡慕的。对中国来说,存在着稳定的成长空间,只要中国把握好时机、充分调整好政策,就能够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增长。
因此,我的结论是,只要政策调整到位、调整及时,中国经济在2009年仍然存在经济平稳增长的可能财力和需求,确保8%以上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作为投资理财也好、作为股市上的投资者也好,应该理解这些政策效应的发挥有一个时滞,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甚至2009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宏观经济指标可能还不是很乐观,但是我相信,从现在开始的这些政策以及2009年初不断实施的各种政策,其效应到2009年下半年会发挥明显。也就是说,2009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各种比较好的指标现象会出现。
从长期看,不管现在遇到多少困难,我认为中国未来仍然充满着复兴的机遇。当前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而言,是机遇大于挑战。尽管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动荡对中国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比较长的时间来看,反而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关键是看中国能不能抓住机遇。我认为存在两大历史性机遇。
第一大历史性机遇是指,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了迈向成熟经济体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中国的经济结构很不平衡,是高储蓄,低消费。而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恰恰给中国制造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历史性机遇。回顾一下从1978年底改革开放到2008年,整整三十年,当时中国没有从书本出发,没有从教条出发,中国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是从实际出发,要摆脱贫穷,“逼出来”搞改革开放,逼着想各种办法,要富国强民,要致富。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两千多美元,2008年底中国已经有望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三十年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实力和财富。今天,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转折,中国经济的负面问题全部出来了,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增长必然下滑。这是坏事,但又是好事,又一次“逼”着中国要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发展方式,走内需的发展道路,而且这次与1998年走内需发展道路的意义又不同。第一次是逼出来要搞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这一次逼着中国要发展中国的消费市场,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历史机遇面前,中国会逼出一个新的经济格局,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相应的大国消费市场,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逐步相近的经济结构特征。当然,这需要时间。估计2009年、2010年这两年世界经济最好的情景是在衰退中复苏,中国经济只要政策调整及时、到位,中国仍然可以保持继续相对比较高速的增长。因此,就像今天中国回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估一样。中国经济在三十年中发展最快的年头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不是脆弱了,反而是更强大了。如果中国再过五年、八年来回顾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我相信会说,是给了中国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逼着中国逐步走上内需为主的格局和形成大国消费市场,基本完善了民生制度框架,使得中国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总体实力更加强大,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塑和世界经济稳定的意义是难以估计的。
第二大历史性机遇是指,在中国复兴的重要关键时期,世界给予了中国参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性机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2009年整整六十年。在第一个三十年中,中国的金融是世界金融格局中一个几乎被人遗弃的孤儿。第二个三十年,1978年到现在,中国金融可以说是世界金融棋盘上的一只棋子,但是被动的,是在不自觉地下棋。下一个三十年中国金融怎么走,中国原来并不清楚,或者说认识是模糊的。可以说,这次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转折,中国金融下一个三十年的开始正好与世界金融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的六十年周期相重叠。这个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恰恰到现在有六十多年,国际货币体系六十年走过的矛盾和问题已充分暴露,已经让全球更多的人懂得了世界经济波动的制度根源。
刚刚结束的华盛顿世界经济首脑峰会,标志着今后的世界将开始走上重新建立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的历史时期。鉴于中国前三十年财富实力的积累和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地位的变化,现在的世界需要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善。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也必然与原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冲突和矛盾,必然会在冲突和矛盾中要求中国采取与现有世界金融秩序不完全一样的改革策略。因此,中国同样需要有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简单说,是世界需要中国参与,同样,中国也需要参与世界。这正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第二个重大历史机遇的开始。中国政治上不当头、不称霸,并不意味经济上就无所作为、鼠目寸光。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历史机遇,恰恰是中国经济今后又一个三十年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然,中国也冷静地看到,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历史重要机遇,但目前还只是刚刚开始。冷静分析金融峰会上的各项提议,还只是改革的浅层次问题。因此,中国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我认为,我们要以中国改革的思维来思考世界改革,思考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中国30年的改革有许多经验,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渐进法,不要休克疗法,要先易后难。因此,要把改革的力度和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以争取长期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外部环境。
而且,我认为这两大历史机遇是相辅相成的。抓住了向成熟经济体结构特征发展的历史机遇,可以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话语权。不失时机地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历史机遇,将会大大有利于中国迈向成熟经济体结构转化,减少国际间的摩擦和阻力。
能否抓住这两个历史机遇,中国不仅要做好当前短期经济政策的功课,更需要做好长期战略的功课。要有历史的眼光,多研究这一二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要有全球的眼光,因为毕竟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位置起了很大的变化。
讲到这里给大家讲个数据,以便了解中国经济在世界的重要性。从世界经济的增长来说,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美国2007年GDP是14万亿美元,如果增长1%(可能是实现不了的),2008年也就是1400亿美元。中国经济2007年GDP为24.9万亿人民币,如果中国经济增长9.5%,再除以汇率6.8,就是增长3500亿美元。也就是说,在当前世界经济中,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极其重要的一个发动机和引擎。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更需要有全球的眼光来研究中国的政策。在中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下,尽快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我认为,这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严重影响下对中国的最大挑战。确保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8%以上的增长是严峻的挑战,但绝不是中国复兴与崛起的根本性挑战。根本性的、长期的挑战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全球的眼光,加快改善政府的科学决策机制。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产业结构
一、中美贸易摩擦频繁的原因
造成近年来中国和美国贸易摩擦加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既有外部因素,又有中国自身的因素。
(一)产业结构决定贸易摩擦
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是引起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两国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中国大量出口而美国大量进口的局面。
作为世界经济实力第一的美国,早已经历过了工业化阶段,形成了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70%以上的消费型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为追求低廉成本而向外转移的各类企业,美国产业空洞化导致的失业问题在金融危机后更加突出。曾经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产业空洞化再次引起了美国人的担忧。相比之下,出口导向型的中国是以加工制造业拉动出口,进而拉动经济的。近年来,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许多来自欧美、日韩的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促使中国来料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并将原本的贸易摩擦风险转嫁给中国。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在金融危机后成为遭到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制裁最多的国家。其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减少对华贸易逆差,迫使人民币升值,频繁发起“双反”调查。
(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经济和贸易一直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发展对外贸易成为当今社会各个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历史经验证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与贸易保护主要呈负相关。当世界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各国为促进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往往较弱,反之,当世界经济疲软时,各国为了保护国内产业,降低失业率,转移国内经济和舆论的压力,往往会出台各种的违反自由贸易规则的保护措施。
(三)WTO相关条款存在漏洞
WTO的《保障措施协定》规定:当成员方进口急剧增长并对其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可以采取进口限制。但是该协定未对严重损害制定量化标准,因此对“严重损害”的理解具有相当大的弹性,该漏洞可能被有心的WTO成员滥用。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如果一国认定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允许在确定倾销或补贴的价格可比性时,采用第三国的替代国价格,并将这一条款适用的年限限定为15年。这一规定为外国滥用替代国制度留下很大的空间。
《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中规定,在2013年以前,如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产品数量的激增以及由此发生的重大贸易转移造成进口国市场扰乱和产业损害,可允许进口成员方在必要的范围对相关产品采取撤销减让和限制进口措施。而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时的指导性规定中存在一个漏洞:只要有一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实施了特保限制,其他所有WTO成员国可立即采取相同做法,而不用调查本国相关产业是否受到了危害。
(四)中国企业应诉率低
受反倾销调查多为应诉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反倾销应诉程序复杂、两国语言和法律差异较大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企业面对反倾销调查时,应诉率比较低。让美国产生了对中国反倾销容易成功的错觉,愈发频繁的发起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反倾销调查。
二、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影响
(一)丢失部分国际市场
中国在与欧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频繁的背景下,一直寻求在新兴市场上扩展贸易。许多中国商品在欧美市场上受阻后,往往都会转移到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频繁的反倾销调查和沉重的反倾销税的压力下,许多中国中小企业可能放弃美国市场。后危机时代,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面夹击下,中国商品很可能会丢失部分国际市场。
(二)容易引发跟风效应
一国针对中国商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后,其他国家可能会担心该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也纷纷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贸易转移效应。2009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轮胎特保案,引发了阿根廷等其他国家的纷纷效仿。这种跟风效应不容小觑,美国频繁发起对中国某种商品的反倾销调查不仅会引发其他国家的跟风,还可能会引起针对中国其他商品的反倾销调查。
三、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
中美贸易争端和摩擦加剧,中国政府和企业都不能坐以待毙,应该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带来的各种问题,采用一切可行的、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以下提出几点建议,供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参考。
(一)加强政治对话
政治对话和磋商对于解决贸易争端是非常有效的。经验表明,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案件处理过程中,中国政府交涉的、企业主动应诉的,会迫使对方降低反倾销税率,中国企业的损失也会大幅减少。
(二)积极运用WTO规则
只有学习掌握并且积极运用WTO规则,才能在今后尽量减少中美贸摩擦。此外应该积极参与同有关成员国的贸易谈判,逐步完善WTO协议的相关规定。
(三)企业积极应诉
中国企业应诉率低的现象,让其他国家形成对华反倾销调查容易成功的错觉。面对来自美国密集的反倾销调查,中国企业不应该退缩,而应该积极应诉,灵活抗辩,必要时果断上诉世贸组织。
(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美国对中国商品密集反倾销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产业结构的矛盾。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的“国家出口行动”是中美两国改变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好时机。在美国开始重新大力发展制造业的时候,中国应该加快“三来一补”、“大进大出”产业的升级,更加注重研发,引进和创新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努力实现产品从低端向高端的升级,走出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增加出口产品附加价值。
(五)鼓励企业直接投资
鼓励企业将部分产品的生产向美国或其他国家转移是一箭双雕的办法,既可以减少两国产品之间的排斥,又可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方式升级。这种做法不仅可以避免中国企业以“市场侵略者”的形象在美国市场出现,还可以为美国创造就业,增加技术援助,实现互惠互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培育 ,发展,跨国经营,跨国公司
一、中国培育和发展跨国公司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1.3万亿美元,比前一年猛增了18%,2000年全球跨国并购达110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近50%。根据最新估计,6万多家跨国公司在全世界共拥有80万家海外分公司;自1985年以来,吸收外资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已从17个增加到51个,其中将近一半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上最大的银行、集团、商业集团。他们不仅是世界资金的最大源头,也是世界新技术开发的主要来源,是控制国际资本运营的龙头,在世界主要股市上挂牌并交易的股票,基本上也是跨国公司发行的。国际贸易中,80%的贸易额由跨国公司进行,凡是有新的意义的产品,都是源于这些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推动市场国际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体。由此可见,我们完全可以说跨国公司将主宰未来全球经济。2.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开发者和生产者。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为了在竞争中确保不败,都利用自身的资本雄厚、设备齐全以及技术人才等优势,大力和开发新技术,无数的发明与革新都在国际级跨国公司中产生。例如,杜邦公司在60年代初期几乎垄断了全世界有关化纤专利的80%;埃克森研究与工程公司60多年来,先后共取得1万多项专利。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各国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庞大的资本规模、先进的技术,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和化的管理手段,已经将其触角伸展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宰者。
3.跨国公司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 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别的国家而得到独立的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国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否则,我们必将失去获取参与世界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机遇。
4.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当代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地区集团化倾向增强,这使商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发达国家,狼狈为奸,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用各种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限制和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对其出口。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天,中国企业可以走出国门,到这些国家去投资建立生产经营基地,打破关税、非关税壁垒,使中国商品能就近就地在这些国家销售,并通过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换,带动有关联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出口,进而扩大出口量,改变不利的出口条件,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跨国公司对我国直接投资逐年加大,垄断中国市场的趋势日趋明显。国际上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叩开了中国的大门。《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财富500强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扩展至中国.近年来,研究与开发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又一亮点,包括微软、摩托罗拉、通用汽车、通用电气、 JVC 等。如美国的通用、摩托罗拉、IBM、杜邦等,日本的三菱、日立、夏普、松下、马自达等,德国的大众、西门子及荷兰的菲力浦等等跨国公司,这些公司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不同程度地控制着我国的市场,在一些产业领域已形成垄断之势。如我国的移动通讯、微型机、电梯等国内市场大部分已被外国公司占领,国有企业在药品、轮胎、啤酒、化妆品等市场占有份额也不断缩小。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也为发展跨国经营提供了客观条件。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有如下特点:第一,国内产品大量过剩,市场出现整体供大于求的格局。1999年以来,国有企业库存积压产品的金额已经达到5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以上。通过推动国内企业向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化经工业品,可以为过剩的生产能力找到出路。第二,国内资金大量闲置。一是国家外汇储备剧增。我国国家外汇储备,截止2001年10月18日已达2000.5亿美元。为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家。二是国内银行存差剧增。从国家信贷收支看,中国银行体系的存差已达到数万亿元,这意味着大量资金闲置。 这客观上要求大力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三是国内闲置资产剧增。
总之,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考验的今天,中国要积极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已成为的必然。二、我国跨国经营的现状和
到2001年,我国在海外已经办起了135家企业,分布在48个国家,主要是家电、轻工、制药、机电、服装加工等行业。但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还存在不小的差距。1999年度,我国有9家公司进入《财富》杂志全球500大公司排名。即使是这9家最大的公司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从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收入收益率看,中国9大公司的资产收益率为0.216%,全球500大公司的资产收益率为1.26%,中国公司的资产收益率仅为全球500大公司的1/6。中国9大公司的营业收益率为1.76%,比全球500大公司的营业收益率4.36%也要低得多。可以看出,中国9个公司的平均营业额与全球500大公司差距不很大。然而平均利润只有500大公司的1/3。由于中国9大公司的雇员人数远远超过500大公司的平均水平,因此,中国9大公司人均营业额和人均利润就远远低于500大公司平均水平。
纵观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情况,我国现有的跨国经营有以下问题:
1、我国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和规模等方面与国外跨国公司有相当的差距。中国企业资金缺乏。中国企业的自有资金很少,靠自己的财力去海外直接投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是很难的;中国企业在技术上还缺乏优势,虽然中国企业的技术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但从总体上说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还较大;由于长期实行外贸与生产分家的政策,我国缺乏管理跨国公司的人才;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小,形不成规模优势;我国跨国公司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水平落后,与发达国家企业产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
2、 利用比较优势进行的投资较少。我国真正利用比较优势实施跨国经营的企业不多,主要是因为我国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企业水平不高,对先进技术尚处于消化吸收阶段。少数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产品打适应症国际市场主要是通过外贸公司,而且获得外贸自营权的时间不长,对国际市场缺乏了解。
3、中国企业经营机制还很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突出表现在大多数企业外贸自主权、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权还不落实、不到位,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受到自身的限制。因此,必须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加快中国企业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的改革。逐步规范和建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企业,以便促成企业经营机制的彻底改革,更有效参与国际竞争。
除了在硬性指标上的差距,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等软件方面,中国企业存在的差距更为明显。当我们的企业或企业管理部门眼睛还盯着资金、设备、厂房等硬件生产要素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转移到设计、开发、营销、售后服务等软件生产要素上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拼命铺摊子、搞大而全的集团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强化自己的核心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了;当我们多数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经营机制转换还没有完成时,美欧等地的跨国公司已经在“触电上网”,或者开创新型的企业,或者以网络改造传统企业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设法弄虚作假、蒙骗股东、坑害国家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全面改革财务制度,规范企业经营,增加企业透明度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强化企业行政管理级别,不断增加管理层次和机构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挑战企业内部官僚主义,减少层级,贴近市场和客户,清除内部边界,形成网络化管理体制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吃大锅饭、专业人才无所作为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吸引我们的人才、开发当地的智力资源了。
目前,我国具备世界级规模的企业还都是政府主导形成的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它们往往缺乏市场竞争力。由市场主导形成的大型企业竞争力比较强,例如海尔公司、联想集团,但是往往规模还不够大。
三、中国培育和发展跨国公司应采取的对策
1. 认识到严峻的形势,制定发展跨国公司的战略计划。培育跨国公司是一项国家战略,国家必须根据全国发展水平的中国企业发展状况,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明确奋斗目标,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扶持。我们的目标不是经济大国,而是经济强国,因此,在国家的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中一定要制定战略目标,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我国有更多的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2. 推进企业兼并力度,鼓励企业"强强联合",组建我国的大企业集团。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掀起了更为强劲的兼并浪潮,跨国公司通过兼并实现了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国际竞争力,扩大了占领世界市场的份额,从而取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企业规模都很小,即使是已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其规模也不大,同国际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相比差距极远。因此,为了增强我国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家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和同行业购并,尽快组建国际级的大型企业集团,一方面要同国际跨国公司抗衡和确保国家产业安全,另一方面,这也可避免国内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这是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政府要依照市场发展的要求,通过市场机制对有潜力的企业加以扶持,避免行政命令式的"拉郎配"。真正按资本运营的原则,重组中国企业,把各种经营方式的优势结合起不,开出一条中国企业后来居上的新路子。
3. 在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的市场环境下,政府应发挥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规则的作用,要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为此,政府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尽快解决国有企业问题,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以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二,逐步取消一些企业的特权,使 经济主体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竞争;第三,加快政企分开步伐,依法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以便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和实施其他资本运营方式;第四,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改革投融资体制,为企业提供规范的融资渠道。
4. 培养擅长跨国经营的企业家。企业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生产要素。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家的缺乏是制约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需要大批有现代经营管理思想的企业家。因此,必须通过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