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机械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农业 机械管理 管理与维修
[中图分类号] S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209-01
一、当前河南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维修网点规模小且分散
目前河南的实际情况是,第一,虽然农业机械的维修网店众多,但是大多规模小。是维修网点的分布很不均衡,其大多都是在一些农业发达的农业重镇,在一些农业水平落后的地区基本没有一些维修网点,即使是在一些农业稍有起色的地区,维修网点的分布也是极其分散的。第二,一些维修网点的维修人员专业技能不强,且大多数为一些在实践中摸索、自学的修理工,缺乏在专业学校里的技能培训与理论指导,在实际操作是全凭自我感觉与一些陈旧的经验。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省的农业机械维修的顺利发展。
2.村民对农业机械管理的观念认识不足
考虑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者的背景、文化水平与一些其他的因素,一般来说,大部分农业机械的操作都不是很繁琐,结构上也较简单,一般人通过一两次的示范模仿就可以完成农业机械的独立操作,这就出现了一些村民认为该机械可任意使用,不按说明书的操作规范来使用该机械,这不仅仅是忽视农业机械的寿命,更有可能造成村民的安全财产的损失。另一种情况是 一些村民凭着长期使用农业机械的经验,在机械出现故障之后,擅自更换零部件而不是去维修站寻求专业帮助,没有考虑到自身安全性与机械的使用寿命。这些都是部分村民对农业机械管理与维修的概念认识不清所造成的后果,同时这也将制约着农村机械维修与管理的顺利发展,一些维修站点没有客户,会缺少资金发展下去,进而造成维修网点关闭,一旦机械发生重大的故障就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从而影响整个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业机械零部件与整机供应短缺
在当前情形下,只有农业机械的生产企业在不断的研发新的机械,不断地推进农业化的发展,而在消费者与维修商的层面上来看,其仍然维持在固有的使用思想上,即坏了就修,不能修再买一个同型号的,没有同型号的再买新的。虽然农业机械的研发企业将其新产品推广至农村,但是没有稳定的客源来购买新式的农业机械,新式的机械的销量不佳,供应商便会减少其相关零部件与整机的生产,直接导致一些需要维修的机械没有相关的零部件进行更换的尴尬情形。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假冒伪劣产品越来越多,在一些调查中我们发现极其个别的维修网点将一些山寨零部件当作正品来给农户进行更换,以次充好,谋取暴利。这也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维修行业的正常发展。
二、现代形式下农业机械管理的发展之路
1.完善法律监管保障、形成市场机制
要想将农业机械化维修市场做大做强,其健康的市场运营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到目前农户们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的不足与机械化网络所产生的矛盾,相关监察部门应首先在充分调查之后利用法律法规取缔一些没有运营资质、不专业的维修网点,对于一些违反法律的维修网点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停业整顿、罚款等,以国家规定的法律的绝对权利来净化、规范整个农业机械维修市场。同时,应成立相关工会尽快制定标准的业务流程与监察监督人员,做到定期对各个维修网点进行突击、例行检查,以便于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促进农业机械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应该对监察监督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编制,一旦出现重大情况,要能够对其进行快速反应。主管部门应该提升其管理能力水平,以促进农业机械管理行业的长期、健康的发展。还有,政府部门应该注意尽早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与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农业机械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资格认证,提高其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
2.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处理
农机监理机构在处理农机事故时,必须根据事实,分清责任,准确定性,公正处理。农机事故责任者对农机事故造成的损失,要承担责任。事故发生以后,操作人员应当立即停车、停机,保护现场,抢救受伤人员和财产,并及时报告当地的农机监理机构。农机监理机构接到报案后,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尽快解决并恢复秩序。当事人应准确报告经过,协助农机监理机构尽快解决问题。
3.促进农业机械维修站点的网络化,维护维修网点的合法权益
在当今形式的发展下,农业机械维修与管理已经逐渐的走向了网络化发展得道路。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网络体系,但与维修站点的分布的情况类似,其规模不大,且分布分散,因而,建设农业机械维修站点的网络化的下一步是利用政府给的相关政策资源,对个网点的维修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选拔优秀人员定期交流、比赛,这样有利于整个维修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维修站点网络化的发展。网络化布局是农业机械维修站点发展的基础,在网络化布局的基础上,也要形成各级组织互相监督管理的模式。这样有利于减少相关管理部门的人力财力投入,同时也能提升整个行业的管理意识。
4.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检验规划
检验方法分为人工检验和自动检验。农业机械由于工作环境恶劣,设计缺陷等原因给检验标准的规范客观带来了一定难度,对此省机械所应加以规范引导。例如:拖拉机的发动机、车架号码极易锈蚀,上一年度检验时还清晰完整的发动机、车架号码,本年度检验时已变剥蚀严重、字迹模糊不清,必须重新打制号码。那么重新打制的号码由谁定制,打制在何位,省机械所应定制统一规范的打制格式。又如:由于生产厂家没有设计安装号牌的的地方,目前在用的拖拉机号牌安装都呈无序状态,不符合检验标准中有关号牌安装的相关规定。对此省有关部门应责令拖拉机生产厂家设计和制造前号牌安装位置。
三、总结
我省的农业机械的维修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之路任重而道远,尽管各方面正在努力,但仍存在较大问题,但我相信,只要精诚合作,我省的农业机械化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冯兰新.加强农机维修工作管理,提高农机服务质量[J].新疆农机化,2011,1(1):50-5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服务;农机产业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4.022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政府始终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现代农业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这对于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是,我们不能够盲目乐观,要认识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机械结构逐步优化
在我国农村改革的初期,农村大中型机械设备的数量逐年减少的情况。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对农用机械的需求量逐渐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数量多年连续下降的趋势得以扭转。并在实施增效节本措施以后,化肥深施机械,半精播、精播播种机等农用机械也得到了大幅发展。总体上,我国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结构和配备结构都得到了优化。
1.2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显著
我国各级农机部门的为农业服务意识和思想得到了强化,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做好农业机械化工作,并根据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挥农机的优势,在抗洪救灾、抢农时、新技术普及等方面,使农业机械化的巨大优势充分的显示出来,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品的稳步增长。在各级农机部门的努力下,我国农业对农用机械的依赖度正在提高。
2 农业机械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机产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中介服务组织等各种农机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农机服务机制得到了快速完善,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农机产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使我国农业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农产品的效益和质量得到提高,并使农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但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起步晚,农业机械技术较落后,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由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较弱,与农业机械化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自相矛盾,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步。且我国各个地域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有较大差异,社会化服务规模有待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2.2 农机化作业水平偏低,生产机械化规模较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2006年我国总体农业机械化水平调查显示,播种机械化率32%,收获机械化率55.4%。除了小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率较高外,其余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程度仍处在较低的水平,由于农村粮食生产主要以户为单位进行,社会化组织程度低,且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较低,加之农户的财力有限,政府的农机补贴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购买愿望,造成农民购买农机的能力较低,要想买到大中型的农用生产机械对于农民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的规模化发展。另外,随着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机使用成本的不断提升,也成为了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 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 促进农机产业的自主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前进和深入,我国各个产业逐渐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挑战,为了使我国农业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进步,首先要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农机的发展计划,确保农机的结构、种类等多个方面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环境相吻合。因此,要大力提高农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此需要由国家和市场的宏观调控来指引农机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机产业的市场化方向。
3.2 农机服务专业化
考虑到农村群众和环境的特征,农机服务在借鉴吸收其他服务体系和方式的同时,一定要立足于农机服务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且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所以要寻找一种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服务体系和方式,也就是开放式的服务体系。在这种服务体系中,各种农机商负责推销农机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并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针对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商会在各个乡(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建立服务点。这些服务点上的服务人员是来自农村生产一线的头脑灵活、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经过专业的培训后,可以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负责服务点的日常工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派专业人员来解决,这样一来有效缓解了农业人员紧张的问题。
4 结语
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客观的认识到我国农业机械化所面临的问题,并加强农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才能够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实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2]易中懿.曹光乔. 张宗毅.我国2006年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研究报告[R]//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
关键词农业;农机;农艺;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 S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103-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地域辽阔,各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村土地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以及经济的改革开放,都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给农业机械设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农机具的设计、制造与运用都要紧随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着农业技术的改革与更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时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分田到户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在一定时期内调动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却处在小型农机作业的半机械化状态,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赖于人。新的农业技术研发问世,往往因为现有的农业机械无法实施推广而被搁浅。因此,针对农机、农艺的结合展开讨论,探讨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有效途径,让二者相互适应,解决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农艺新技术快速推广的瓶颈,对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必要的。
1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农机、农艺服务于农业。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农机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1]。农艺的深层涵义是生物学理论与实践,是获得农作物产量的生产过程,农机的内涵是机械学原理与技术,是人类为了获得农作物经济产量在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手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俗来讲,农艺是为了使农业获取更高产量的优良“配方”,农机是使优良“配方”发挥作用所实施的现代化手段。
2农机、农艺的作用
2.1农机的作用
农机是指农业生产中在农、林、牧、副、渔等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械操作,它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实现农业机械化,将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就可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促进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农业就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为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开辟广阔可靠的市场空间,促进工业、交通、商业、科技、文教和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农业实现机械化可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的节本增效。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农业实现机械化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将更多的剩余劳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市,为城市劳动力的需求提供市场,这些剩余劳动力除了土地收益外,还因为有了城市或其他的二次就业增加了家庭收入[2]。农业实现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使农业生产由传统的粗放型栽培转变为精准农业,从整地施肥、播种、施药到后期的田间管理都变得十分科学,通过机械深耕熟化土壤,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土壤的通透性,减少田间病虫害;提高播种质量,实现农业作物苗全苗齐苗壮,促进和保证粮食高产、稳产。农业实现机械化提高了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2农艺的作用
农艺指农作物的栽培﹑选种等技艺。其作用是生产对人类有用的动植物,以及在不同程度上配置供人类使用的产品及其处置(如通过销售)的科学技艺。
农业生产上,在栽培农作物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农艺工作者通过不断探讨和研究,找出农作物最合理的栽培方法和管理措施,如农作物的种植方法、种植时间、种植模式、田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稳产。
3农机与农艺结合发展对策
3.1政府牵线农机、农艺结合发展
通过政府把农机农艺2个部门组织起来,共同总结经验,共同研究制订发展方案。凡不合乎科学种田要求的机具就要改进,农艺不适应机械操作的就要革新农业技术,使二者相互适应,促进共同发展[3-4]。
3.2推广新技术立足长远
推广农机或农艺新技术要看它是否具有发展的前景,如果被推广的新技术,不仅普及面比较窄,而且应用的时间又短,那么不管它是农机还是农艺技术,其推广价值都有一定局限性。
3.3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
国外较普遍从改革耕作制度着手,采用农业生产专业化,使农业机械能发挥更大的效率,从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4参考文献
[1] 赵璇.纳雍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农机具推广应用的调查报告[J].贵州农机化,2007(4):20-22.
[2] 唐毅.焦作市农机质量监管成效显著[J].当代农机,2008(10):42-43.
隋斌指出,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推动设施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设施农业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提升设施农业的综合效益水平。刘宪简要介绍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设施农业分会的运作情况,并对分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对分会今后在行业中将发挥的作用表示期待。陈健表示,辽宁省设施农业产业在稳步发展中,共建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推广体系,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设施蔬菜反应堆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农业互联网技术等也在辽宁得到了广泛应用。
大会分为主题报告、专题报告、专题论坛三个版块,共安排了19个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作报告,其内容涉及行业发展、技术创新、栽培模式、信息技术、资本投资、温室结构、设施装备、无土栽培、集约化育苗等。报告内容均是以创新发展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实际生产中所积累的经验及面临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与会代表们的思考。
会议同期还组织了产品展示和实地参观等活动。展示的主要内容以推介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为主,与会代表可以更详细地了解行业内的最新资讯和动向;代表们对辽宁省的陆家高新农业园区及三星生态农业园区进行了实地参观,此次参观使代表们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了辽宁省的设施农业发展的情况,学习借鉴好的理念、优的模式、佳的经验。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机械作业的驾驶、操作人员及与农业机械作业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条例》和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农业机械,是指用于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动力机械、作业机械及农用运输机械。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农林办公室是本市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行政部门;市和区、县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受委托的乡、镇农业机械管理服务站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农机安全监理员队伍应当保持稳定。监理员须经市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监理员证和执法检查证方可上岗;调离工作岗位的,应当交回监理员证和执法检查证。
农机安全监理员应当加强农业机械安全执法检查,依法纠正和处理违章。
第五条购置使用农业机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领取号牌、行驶证或者作业证。
农业机械的号牌应当安装在规定位置。行驶证、作业证应当随身携带,不得转借、涂改和伪造;遗失的,使用者应当及时到原发证机关补办。
领取牌证的农业机械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年度检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进行不定期检验。
第六条拖拉机和其他自走式农业机械在领取正式牌证之前,需要移动或者试车的,有关人员应当先向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申领临时号牌或者试车号牌,并按照规定的要求驾驶。
第七条转卖或者报废农业机械,应当到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办理过户、转籍或者报废手续。
报废的农业机械不得继续使用、转让或者买卖。
第八条改装运输机械安全系统,应当报经市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核准,按照国家有关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要求,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九条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
(二)具有初中以上或者相当于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掌握一定的农业机械专门知识;
(三)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驾驶证或者操作证;
(四)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应当经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指定或者认可的专门培训机构培训;经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考核合格的,发给驾驶证或者操作证。
驾驶证和操作证不得转借、涂改和伪造;有变更或者遗失的,使用者应当及时到原发证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一条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使用农业机械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随身携带驾驶证或者操作证;
(二)所持证件与准用的农业机械名称、种类、型号相符;
(三)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按照规定维修、保养所使用的农业机械设备,保持安全技术状态良好,机容整洁,安全设施齐全有效;
(五)按时参加审验,服从安全检查,接受安全教育。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怂恿、强迫他人违章作业。无驾驶证、操作证的人员不得驾驶、操作农业机械。
第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的,由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按照《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三条除道路运输外,农业机械在乡村道路以及田间、场院发生安全事故,应当及时报告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由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一、进一步增强对发展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要从实践"*"的高度,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机化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机械化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用先进的农机装备武装农业,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改造农业,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才能使广大农民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真正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发和应用配套农机技术及机具,可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围绕产业特色,发展农机推广项目,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激发示范、辐射效应,促进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围绕产业区域布局,优化配置农机装备资源,建立区域性的农机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
(三)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有力举措。发展农业机械化能大大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转移,继而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统揽农机化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四大区域特色产业带和十大主导产业基地为依托,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林牧渔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率先在全省、全国实现农业机械化。
到*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7.7万千瓦,乡村第一产业劳均动力达到2.5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到13.99亿元,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15.37亿元。全市果蔬、林特、畜牧、水产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水稻作物的耕、播、收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5%、50%、85%。农业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
到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38.8万千瓦,乡村第一产业劳均动力达到3.5千瓦,农机原值达到17.48亿元,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19.21亿元。全市农业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主要生产环节、主要农产品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基本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多样性需求。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
在装备结构上,要着力调整提高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生产所需机械化的比例和水平,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到2010年,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农业机械装备新框架。
在发展布局上,要突出行业特色,打破区域界限,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创汇农业机械化。要在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层次的基础上,主攻果蔬、园林作物生产,水产、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实施"科技兴机"工程,重点抓好农机化示范工程。
(一)果蔬生产机械化工程。加大对温室、钢棚、果蔬耕整机、果蔬喷灌机、榨菜直播机、水果分选机等农机具的研制推广应用力度,全面提高果蔬播种、植保、收获、贮藏等环节机械化水平。
(二)园林特产机械化工程。要大力鼓励节水灌溉、高压植保等成套设施和除草、修剪、采摘等园林特产机械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实现我市园林特产机械化的新突破。
(三)浅海滩涂机械化工程。以翻耕、挖塘、清淤、增氧、投饵机械化为基础,研制开发紫菜、贝类等水产采收机械,促进高密度网箱养渔等淡水养殖和浅海滩涂养殖业的发展。
(四)畜禽生产机械化工程。以牧草收获、粉碎、青贮和饲料加工、拌和为突破口,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的设施化和工厂化,加快畜禽粪便及废弃物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机械化发展。
(五)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工程。重点发展果蔬、畜禽和水产等农产品保鲜、干燥、储运、精(深)加工等产后处理机械化关键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生态环保机械化工程。按照"绿色、安全、无公害"的环保要求,大力发展河道清淤(清草)机(船)、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高性能植保机械、新型节水灌溉等机具和设备;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适用技术的推广。
(七)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要重点攻克水稻生产中的"机械栽种"难题,稳步发展"机械烘干"技术;引进优质的半喂合收割机,解决谷物破碎率高、含杂率高、割茬高的问题,着力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八)农用航空工程。要积极稳妥地发展我市农用航空,适时启动农用航空停机点(站)建设,力争到2010年发展农用飞机1-2架,提高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
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
进一步明确县(市)、区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依照公务员的事业性质和乡(镇)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事业性质,稳定和增加公益性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经费投入,稳定和保护乡镇农机推广服务机构资产。加强县(市)、区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力争用3-5年的时间建成20个维修质量、服务及管理水平较高的高性能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积极尝试建立区域性推广服务组织,以适应农机管理工作特殊性和农业区域布局不同的需要。大力扶持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机服务中介组织,促进农机股份制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户的发展,着力培育农机作业、销售、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市场。规范中介服务组织行为,明确权利和义务,形成与农机户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利益。
不断创新农机服务模式。立足大农业,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一条龙"服务。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整合农机资源,组合农机作业项目,上联农业龙头企业,下联产业园区、特色基地和农户。要加强示范服务网络建设,以农机大户、养殖大户、种植大户为重点扶持对象,逐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优化农机资源,盘活农机存量,通过组建农机调剂中心,组织农机跨区域调剂,充分发挥农机的使用效益。
努力加快农机工业企业发展步伐。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机械工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机重点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支持新机具的展销、推广与应用。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参与市农业科技行动项目的实施。农机工业企业要紧紧抓住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广泛寻求国际合作,积极利用外资,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五、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
要立足"大农机",大力实施"质量安全工程",创新管理手段,强化组织保障,努力促进农机管理的法治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加强农机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要切实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制订出台*市农机配套法规,加强执法监督,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标志,加强装备建设,不断提高农机行政执法水平。各级农机部门要对县(市)、区道以下道路的农业机械运营实施全面监督管理,大力开展以安全生产为重点的农机专项治理活动,确保农机安全生产。积极开展创建"农机安全村"活动,各县(市)、区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普及"农机安全村"。开展农机质量认证工作,严格农机产品生产和推广许可证制度。加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机生产、销售、维修市场的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坑农害农现象,保护农机经营、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农机质量体系,推动农机标准化作业。农机标准化是现阶段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基础工作,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要予以高度重视。要抓紧制订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加强对农机作业程序、作业质量的指导和检查监督,努力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利益。着手制订播种、耕作、贮藏、加工等各个生产环节的农机作业标准和质量标准。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要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涉及农产品安全的农机质检中心建设,加大仪器设备投入,不断提高农机检测水平。
实施科教兴机战略,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机队伍,通过专业培训、定向培训、职业教育等多种途径,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善管理的农机干部队伍,专业精、业务强的技术骨干队伍,有技能、懂经营的农机操作手队伍。
关键词:农业机械;作业事故分析;安全预防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农业机械需求剧增,农业机械肩负超过50%的农业劳动量,对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积极作用。我国适应不同地域的农机产品众多,随着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农机产品数量大幅增加,但由于农业机械安全性处于更新发展阶段,农机产品操作中存在各种问题,农民购买机械时多贷款,使用中对农民造成人身财产安全事故影响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外研究表明,如何保护农民使用农机人身财产安全是重要的课题。
1农机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机械安全问题成为农业机械化领域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推进农机现代化中必须重视预防作业安全事故。农业自古是全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行业,约有13亿人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发展中国家比例达60%,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显示,亚洲农业人口占全世界的80%,中印两国占亚洲农业人口的78%[1]。我国农业经济在国家政策支持保障下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农机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农机发展呈现出农机装备需求量大,综合利用率,农机服务组织数量逐年递增,但科技人员及县级以上服务组织数量不足,农业发展未达到先进水平。我国农业对农机拥有量大,但农民往往选购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农机服务体系配套跟不上农机发展速度,导致农机安全事故频发,对农民人身安全与经济造成巨大损失[2]。
2农机作业事故原因分析
农机产品市场蓬勃发展取决于农民用户,农机质量安全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会降低农民购机兴趣,为农民提供安全的农机市场是农机企业首要议题,农机质量安全问题关乎农机企业发展,当前农机质量安全问题引发农机事故有多方面原因,可以从农机操作手,农机生产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等主体方面分析[3]。部分农机使用者自身技术不过关,往往进行无证驾驶是农机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许多农民用户学习农机操作中非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培训,往往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使用农机中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造成事故。有的农民用户对农机驾驶考证观念淡薄,认为没必要进行专业培训,许多事故发生源于不规范无证驾驶中,农机是许多农村人家的交通工具,超载等违反交通法现象严重,为农机使用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
3农机作业事故处理技术
农机事故发生后处理人员赶到现场进行管制保护,要开展现场询问勘察工作。各级农机主管部门成立事故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农机事故应急管理柱子领导,人财物保障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事故应急管理工作,负责24小时农机事故接报工作,跟踪了解农机事故相关突发事件,如图1。农机事故发生后应报告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由事故发生地农机主管部门与先期抵达现场救援力量组成,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现场处置农机事故,协调事故处置中的各种关系。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现场救援主事故处理组与应急保障组。根据事故等级标准,农机事故应急响应分为部省市县四级,各级主管部门按要求赶赴农机事故现场,组织领导事故应急处置。发生特别重大农机事故由农业部启动应急响应,省市县农机主管部门负责人、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负责人等赶赴事故现场。发生较大农机事故,由省辖市农机主管部门启动应急响应,市县级农机主管部门负责人、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及相关科室主要负责人等赶赴事故现场。农机事故处理员赶赴现场后保护现场组织抢救伤员,采取措施疏通交通,避免引发更大事故。到达农机事故处理员应注意发现围观目击者,抢救伤员与保持现场原状有冲突,应注意不破坏现场状态。主要确定合适的现场管制区范围,使现场救护勘查工作顺利进行。事故经常伴随碰撞等现象,很多时候受伤人员被困在变形车辆中,现场营救是迅速将受伤人员从危险环境中解放,营救方法有撑开式、切割式等。运用液压钳将伤员身体上变形车体用液压钳撑开救出伤员。绳拉开式是用绳索绑缚在变形车辆两端,通过急救车拖拉使变形部位分离达到营救目的。
4农机事故车辆检验
农机事故发生后车辆车体损坏变形,与车辆变化有内在关系,对事故车辆准确检验,找到性能变化与事故过程参数关系,可以提高事故处理速度。为保证农业机械运行安全,国家出台《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系列国标,是我国农机安全技术管理的基本技术标准,是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进行事故机械安全性能检验重要技术依据,规定农业机械生产者应按安全技术标准对产品检验,依法进行认证农业机械应由出入境检验机构进行验证。将事故农业机械检验划分为事故农机属性检查,性能检验。属性检查是处理人员对事故涉及车辆进行整车检查,检查车辆属性与部件损坏情况,用笔录等方式记录检查结果。性能检查是车辆发生损坏情况,车辆性能是否符合标准进行检查。事故车辆检查主要是引起事故发生可能性较大的部件性能,如制动系统性能、转向系统及安防装置等。给出检验结果与事故关系分析结论。进行车辆检验时需注意一些重要事项,包括保护原始状态、防止二次事故等。农机事故发生后,处理人员在勘查现场收集证据同时,检查肇事车辆基本属性、整车损坏状况,事故车辆检查包括基本属性与损毁检查。农机事故现场完成机械基本属性检查,有利于后续车辆鉴定等工作开展,车辆基本属性检查内容包括车种等。我国注册登记农机车种分为拖拉机、方向盘走式联合收割机、悬挂式联合收割机。为使农机属性检查快速完成,制定调查项目表,使事故处理人员有清晰的检查条目。事故车辆性能检验与一般性能检验方法相同,事故车辆检验引起事故可能性较大的部件性能,如电路系统等。事故车辆检验要重点检查车辆装载检验、安防标志检验、行驶轨迹检验等。
一、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占有大量的信息就在市场中获得了竞争的主动权,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以信息化为依托,这是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首先,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备的信息化建设体系,我国的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地位,主要是由于对市场信息的缺乏,农业的生产不是根据不断变化的信息来调整策略,更多的是靠农业生产者的经验和短期的市场行情,尤其是农业生产中的小农户对市场缺乏灵敏度,没有市场信息的获得,农业产品很难适销对路。比如,某个农产品在这个季节销售旺盛,造成农户跟风生产,导致供过于求,积压过多,价格下降,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下,各级农业部门应该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和信息,构建比较完整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其次,政府加强政策的引导和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引导现代农业的政策,比如,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政策,对技术的惠农补贴政策,组建“三农”办公室,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为农业技术的提升提供良好的设备。再次,组建技术人员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使农业生产者掌握先进的技术,提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使用率。
1、管理农业资源
信息技术在农用机械的应用中,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管理,并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建立管理格式,通过数据、图片和资料的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和快速的掌握当地的农业种植情况,农业机械的使用水平,农艺耕作的时间和病虫害的预防等。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是通过卫星定位进行实时监控的,那么就提高了资源管理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大面积的农业种植环境中,提高了农业的种植与管理水平。
2、进行农业土地规划
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需要定期的进行土地的规划,调整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那么在规划的过程中就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在传统的工作中,需要上级领导对本地区的土地面积进行统计和经济规划,控制农用田地的使用数量,并通过报告与会议的形式对土地的分配进行研究与下达。那么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就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土地信息进行搜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改变以往繁琐的、大量的人工工作现状,提高农业土地规划的效率。同时,通过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保证土地分配的真实性与公平性,减少了由于土地分配导致的农民纠纷。随着农村的经济建设,在土地的使用上也发生的重大的变革,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对土地的动态变化进行跟踪,并及时的进行数据库的更新,便于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的决策,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使用。
3、及时的预防农业灾害
在农业种植中,病虫害对于粮食的增收具有严重的威胁,在传统的工作中,通过定期的进行农药的喷洒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大面积病虫害爆发中却没有显著的效果。通过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及时的获得病虫的分布状态、数量和习性,通过动态检测能够及时的针对害虫制定预防计划,保证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安全性。对一些灾害信息可以建立资料库,分析灾害的成因、表现以及预防的措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寻找灾害的发展规律,建立电子档案进行保存,为建立灾害防治体系提供有效地决策依据。
二、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具体应用
1、电子装备系统
电子装配技术是一项新的技术,可以在机械内部进行电子监视与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等,我国的利用范围有限,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大中型农业机械上应用普遍。目前,收割机等现代农业机械的电子信息化技术应用率在提高,智能化、网络化,分布式控制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如大型拖拉机,内部的ECU系统,使用了网络通信协议和控制局域网络等技术。是一个智能化的计算机控制终端,具有独立的信息处理与控制功能和标准设计的接口。
2、农业机械间的总线通信技术
2014年上半年总体发展情况
(一)农机装备总量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机总动力预计达10.55亿千瓦,较2013年底增长约1.54%,同比增速有所放缓。拖拉机及配套农具保有量预计分别达2305万台和3917万部,较2013年底各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预计分别达548万台和860万部,较2013年底分别增长3.99%和4.04%;小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预计分别为1757万台和3057万部,与2013年底基本持平。水稻插秧机、联合收获机保有量预计分别达64.55万台和147万台,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增幅高于小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增幅,拖拉机大型化、配套化的趋势明显,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持续增加,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深入展开。一是重要农时农机化生产任务顺利完成。今年春耕期间,全国累计投入2434万台(套)农机具进行机耕、浇麦、机播、机插秧等春季机械化生产作业,共完成机耕面积6.78亿亩,较上年增加约1000万亩。“三夏”期间,全国共投入收获机械55万台,完成小麦机收面积2.87亿亩,机收水平达到9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麦收主力,小麦主产区“机械收获―秸秆还田―玉米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得到广泛认可;全国麦收高峰期整体前移,麦收基本结束时间较去年同期提前4-5天,为秋粮生产赢得了主动。二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突出。突出重点和薄弱环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顺利推进,农机深松整地、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机插秧力度加大。上半年,全国完成深松整地面积4052万亩,机插早、中稻9793万亩,机插率42.1%,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同时,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全国开展了19个水稻、8个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作。三是大宗经济作物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扎实推进。联合有关科研推广机构开展大宗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模式示范,在全国布局了以油菜、棉花、甘蔗机械收获为主的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示范片,开展品种选育、机具选型、栽培方式配套等相关试验示范工作。举办了油菜机械收获现场演示会,着力攻克相关技术难题。
(三)农机市场加快结构调整,装备制造业、流通业稳步发展。全国农机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进入6月份后,全方位回升明显。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加9.9%。除拖拉机出现明显的负增长以外,多数产品稳步增长,农机工业发展总体健康。农机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制造能力提升步伐加快。拖拉机产能相对过剩与结构性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部分中小型拖拉机市场趋于饱和,刚性需求不足,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适合丘陵山区生产的小型拖拉机需求旺盛,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平原地区进一步向大型化、技术领先、功能先进方向转变,100马力段以上机型呈现不同程度增长。据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市场调查,全喂入轮式小麦联合收获机上半年销售量同比下降9.91%,喂入量5kg/s以上机型占比达64.6%;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上半年销售量同比下降1.8%,喂入量2-3kg/s机型占比达49.08%,市场需求差异化趋势明显。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骨干企业玉米收获机销售数量同比增幅为51.18%,需求持续增强。虽然今年上半年低端简易手扶插秧机增量有所下滑,但我国机插秧水平不高,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在平原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高速插秧机需求量将逐渐呈上升趋势。
(四)农机安全生产总体平稳,死亡人数持续下降。1-6月份,全国累计报告发生在国家等级公路以外的农机事故746起,死亡71人,受伤233人,直接经济损失554.45万元。事故起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3.66%。其中,拖拉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的占比分别达37.1%、62%、58.4%。全国农机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考核指标的7.43%,在总体控制考核指标进度目标以内。
2014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
(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运行方式不断创新,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一是全面实行“全价购机”。今年除北京、和黑龙江垦区部分管局外,其他省份全部实行“全价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二是进一步推进重点机具“普惠制”。2014年全国有21个省份选择部分急需机具试行敞开补贴,其中江苏省缩小补贴产品范围至50个品目并全部敞开补贴,补贴资金由省财政兜底。三是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明确农机生产企业自主设定经销商资质条件和确定经销商,农民自主选择农机销售商、自主议价,并允许跨县购机。福建省进行补贴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在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除被明确取消补贴资格的农机产品外,符合条件的购机者选择购置省内销售的农机产品,都可申请补贴。四是严肃处理违规经营行为。上半年农业部继续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产品经营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指导各省取消和暂停了50家企业的产品补贴资格或补贴产品经销资格,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和销售行为,努力推进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政策实施取得良好的调控引导作用。
截至6月30日,全国共实施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9.6亿元,占中央第一批补贴资金170亿元的35%,补贴农机具110.5万台(套),受益农户97万户。在全价购机、直补到卡、敞开补贴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影响下,农民购机更趋理性,更加注重与农时季节的结合,更加注重货比三家,购机盲目性大大降低;农机制造企业的战略意识、市场竞争和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呈现多元化态势,扶持手段不再单一。今年上半年,农业部《2014年深化农村改革等50条政策措施》、《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除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外,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农业机械化金融信贷扶持政策等均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试点探索,扶持政策手段“组合拳”正在形成。利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继续在部分省份开展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加快老旧、高耗能、高排放、安全不达标农业机械的报废更新,促进大马力、高性能、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农业机械的发展。以东北和华北为主,开展1亿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试点,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国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农业机械化金融信贷扶持政策的实践和探索,如黑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省开展了农商贷、农机融资租赁、小额信贷、“银社对接”等方面的工作,都是推动开展农机金融服务支持的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
(三)农机深松整地等生态环保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农业机械化转方式、提质量态势明显。围绕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高效植保、秸秆还田、农用航空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大马力、高性能、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将成为发展方向;老旧、高耗能、高排放、安全不达标农业机械的报废更新进一步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取得创新性进展。
今年上半年农业机械化总体成效明显,但长期积累的一些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是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滞后,国产插秧机、甘蔗收获机等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特别是适宜于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机械装备较为缺乏,难以有效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二是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机场库棚建设用地、烘干设施建设用地政策仍未有较大创新;三是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微耕机等伤人事故时有发生,农机化技术培训与管理有待加强;四是农机市场需求预警引领信息机制不健全,农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产能过剩,小型拖拉机、微耕机等产品过剩严重,生产库存压力较大。
2014年下半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