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具体方法
现行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有很多蕴含着丰富情感思想的文章,对于这类文章的教学工作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之上,要深入地挖掘这些优秀文章的附加教育意义,那就是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作用,健康的情感发育毫无疑问会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情感的体验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兴趣的形成,在逐步提高的学习兴趣促使之下,学生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文章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作者在创作时候的真情实感,感受他们的悲苦和喜悦,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
另外,情感教育并不是完全独立于语文其他内容教学之外而存在的,例如情感教育对于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极为关键的,阅读培养的过程有泛读、通读和精读三个过程,精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体味作者思想情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这个阶段需要学生以一定的情感教育为基础来进行,同时也是对情感教育的一个逆向促进的过程。在写作训练中情感教育更是异常关键,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中,基本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当然随着每个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是众所周知,没有思想情感的文章是空洞的,也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文章创作的时候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之外还要具有丰富的情感,这样创作出来的文章才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重要意义阐述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情感发育比较敏感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情感往往比较脆弱,情绪也不是很稳定,这些不稳定的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对这些影响我们教育成果的因素给予重点的关注,语文这门学科由于其独特的情感教育作用而被很多的教育者当成是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诸多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这门学科的这个特点彰显的淋漓尽致,很多学生通过语文的情感教育作用而情感健康地发展,对自身的学习产生了不小的积极促进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引路者,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来让学生的情感健康地发展,为学生成绩的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保障。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具体方法阐述
语文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文章中学习,而但凡是文章必定会包含着作者真实的情感和创作的汗水,而对于优秀文章的学习单纯地研究其中的文字和语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真正优秀的文章并不仅仅是文辞的华美和语句的流畅,最重要的是真挚的情感以及过人的思维,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必不可少的包含着情感的学习。
1.导语引入,奠定情感氛围
在语文的教学中导语的使用是极为关键的,如前文所述,我们对于文章的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文字和语句的学习,而是情感的把握,而在课前学生并没有了解到本节课中所要学习的文章内容以及文章中的真情实感,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为学生做一个简单的铺垫,利用几句简单的导语来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也能够让学生感受文章内容的情感氛围。同时这个导语的引入还能够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课间休息的轻松愉悦之中尽快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我们在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的时候,通过文章的名字我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质疑的情感,中国人真的失掉了自信了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导入的时候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是在什么样环境下提出此问题,又是怎么样进行反驳的?“在九一八”后,“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论调弥漫在当时的社会,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为了鼓舞民族的自信力,针对悲观亡国论调,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得到了培养。
2.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
有道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文章中有很多也是来自于我们日常真实的生活,只是经过了作者艺术的加工而变得华美绚烂,这些作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真正能够用心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创作时候的心酸和苦累,例如:初中阶段有很多描写母亲的文章,这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意义是极为深刻的,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而反思自己母亲每日的辛劳和为自己无私的付出,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真挚,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我们的母亲,去面对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这种方式的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困难坎坷。
3.写作训练,加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
初中阶段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去领会文章中的真情实感,而对自身情感发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通过情感教育来流露自己的情感,这个在写作训练中有着集中的体现,初中阶段的写作已经过了小学阶段以单纯的文字组织和语句通顺为评价标准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作品应该适当地融入一些真实的个人情感,这样学生创作出来的文章才能够具有真实意义,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够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给情感教育以充分的重视,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独有的特点,让学生的情感能够健康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情感的教育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董磊.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成才之路,2012(26).
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
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
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
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
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
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
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
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
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 预感 培养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D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三、语感的培养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18-01
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必修科目,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以往的教学总是采用灌输语文理论的方式,教学过于死板,学生本身也体会不到语言蕴含的美丽,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中学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从内容上分析,语文教学过程采用灌输的形式,造成教学内容死板。目前,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改观。老师在教学中总是过多的分析教材,没有建立互动的交流的教学模式,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照顾差生,忽视了优等生学习上升的空间。另外,教学活动没有建立相互交流的空间,同时也没有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这种教学方式造成学生丧失了积极性,使学生的语文能力降低。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也是一种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发挥的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发展,虽然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增加了知识获取的能力,但是一味的追求的这些形式上的内容,造成教学内容和实际脱离,与大纲要求的内容不一样,这样影响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构成没有把教学内容系统化,忽视了教学的内容,造成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提高,教学水平同样也不能提高。
二、关于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
笔者通过考察,发现很多中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欠缺,学生表达能力差,表达内容不连贯,主要表现在公共场合不敢说话,或者出现一说话表达不清楚,这些都是语文综合能力差的表现。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想法是语文应用能力的体现,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以往的教学过程,很多情况都是老师说,学生没有表达的机会。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环境使学生能够单独的表达,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的探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增加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能够提高学生自我表达能力。
三、关于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同样是语文的基本功,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在语文课本中,古文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语言阅读能力,只有掌握好语言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的读懂古文内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尽量能够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
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语文的综合能力中也包括写作能力,要注重语言写作能力的培养,语文不仅仅是交流的基础内容也是口语表达的重点内容,在书面交流这方面,学生在注意听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不能忽视写作能力。初中写作能力学习,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设置。写作要建立在以往的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写作的要求。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写作能力不同,老师按照不同层次有针对性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感受生活,逐渐增加表达心情的能力。在语文写作的要求中,应用文的写作训练,要按照要求合理安排,使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写作内容的根源,这样文章才能够更加贴近生活,文章的适用性增强,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
五、其他增强语文教学应用能力的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要从教师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巧妙的设置问题,问题设置要从学生独立思考的角度出发,不要把答案过早的告诉学生,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问题思考这方面尽量自己去寻找答案,找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在不经意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根本,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以往老师独立教学的方式,使教学氛围更加活泼。在尊重和学生的意愿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实现学习内容的创新。另外,老师还可以在知识体系中和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学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老师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了以往粉笔+书的教学模式。另外,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和语文知识结合在一起,使课堂变得的栩栩如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增强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能力。能够是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自如,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衔接的更加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提高,增强和语文的应用能力。
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要从学生应用能力出发,对初中语文老师是全新的挑战,需要老师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应对挑战。使学生能够够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振民.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8):1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概念
1968年美国一位教育学专家出版的《生命教育》一书具有重大意义,该书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探讨了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等问题。此后,该理论风靡全世界,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各种相关的学术团体。那么,什么才是生命教育呢?从广义上来说,生命教育不仅关注生命,也关注对人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从狭义上来讲,生命教育关注对生命本身的教育,包括对自己和他人以及一切自然生命的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倡导生命教育,其宗旨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以及最终达到生活质量提高的目的。
二、传统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缺失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功利化倾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以迎接考试,这种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只是把知识作为一种符号或标签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考试时再把这些符号或标签粘贴到所需的地方,所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能力,学生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在注重对学生满堂灌的同时必然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情感的培育,造成了学生对完整生命意识的残缺,正所谓从根本上失去了对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正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课文《紫藤萝瀑布》时,学生领略不到自然对人的无限魅力以及自然引导人们保持蓬勃旺盛、积极向上的精神,只追求表面上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忽视了挖掘书本深处存在的真、善、美爱等最有人文关怀的东西,显然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
(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我国历来注重“尊师重道”,这在有利于维护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同时,也使得在传统教学上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则是低声下气,师生之间的情感得不到交流。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只是“填鸭式”“满堂灌”地给学生倾倒知识,不给予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机会,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感到恐惧,老师也感觉到教学越来越吃力。
(三)封闭性的中学语文教学,阻碍了学生生命意识的提高
由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压力和升学压力,无论是学校的老师们还是家里的父母亲人们,又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好友们,大家都在讨论着考试成绩,都只关心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完全被应试教育所形成的冷漠环境所封锁,本来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为他们开辟一块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崭新天地,使他们内心的压力和困惑、矛盾能够通过一些优秀的语文阅读教材得到疏导和解答,然而,遗憾的是,语文教师们总是注重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材的一些理性分析和训练,忽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这样就给中学生本已紧缩的心灵又筑了一道围城。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生命教育的实践探讨
(一)在初中语文的学习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语文老师们要善于从平时的语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如人教版第一册的课文《生命,生命》,作者通过描绘危险境地中不断挣扎的飞蛾,墙缝中不断生长的瓜藤,听诊器中不断传出来的心脏的搏动,热情讴歌了生命的旺盛和涌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通过描绘春天嫩绿的小草和树叶、美丽的花朵、可爱的小鸟、牛背上的牧童和地里劳作的老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再如,七年级下册的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飞渡》,老斑羚主动为其他斑羚搭起飞渡悬崖峭壁的臂膀,通过自我牺牲而保全其他年轻斑羚,让学生们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感悟到了对生命的敬重。
(二)在课堂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的意识
由于现在的初中生们大多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着父母和所有亲人们的宠爱,他们习惯了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很少会去想用自己的爱回报给他人。因而,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以及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在教授朱自清先生《背影》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一些有关亲情的优秀音乐作品,如刘和刚的《父亲》,通过悠扬的歌曲和老师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们感受普通父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关怀、真诚与善良,很好地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是多么的不易,学会感谢周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的亲人。
(三)在作文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
当代著名文学家余秋雨在谈到写作时曾说过,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他是要启发我们将生命教育和写作教学融合起来,然而,从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作文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头拦路虎,写作文是最让学生们头疼的事情,即使语文老师讲的口沫横飞、激情四射,学生们还是写不好或者不会写作文,然而,若写起自己最为喜欢的小狗小猫之类的话题,那滔滔不绝的样子,又是别一番景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对这些小动物关怀备至,与动物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初中语文老师们要善于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去体验自己乃至他人生命之快乐,引导学生们从身边的人和物写起,以“人际”高度体验自我生命与他生命的关系,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上,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弘扬生命意识,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受到人世间每个生命的个性和尊严。
四、结语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们学习语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也要让学生们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尊严,提高学生们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建构学生们完满的人格和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斌辉.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关键词:初中语文
Abstract: Language is one of the courses that closest to the life, the content is the most colorful, the most interesting subjects, language students are most interested.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
一、前言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 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 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 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 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 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因为兴趣是创造动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而且使知、情、意等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无数成功者的事例证明:兴趣是引发创新的先导,他们的成果、成就无不由兴趣而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题,还是课后的巩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应在“兴趣”上做文章,都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的是人的主体地位。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就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发展学生;就是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两个主体”间的互动合作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有效教学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的地位,生怕学生学不懂,课堂上往往重视讲、霸着讲,长期以来,形成了“会讲”、“能讲”、“善讲”的习惯,而且语文老师几乎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越来越会讲,越来越能讲,越来越善于讲,越讲越有味,越讲越拖堂,有的确实忘记了“是谁在读书?”“是谁在学语文?”这些基本问题。还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很少给学生一点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读书,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后,就开始分析重、难点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十分困难,长此以往便感觉到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于是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时间一长,学生也就越来越怕读书,越来越怕学语文。所以,语文教学中,学生一定要是学习主动者。2.有效教学强调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语文教学要淡化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项或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鼓励、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项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语文学习才能有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才能变为现实。
三、精心指导,有序开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学会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活动中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前提,学习活动的选题应贴近学生,注意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1)教师应积极地自主开发一些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可以是活动类的,也可以是研究类的;可以是自然类话题,也可以是社会类话题;可以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开发一些活动项目,还可以从教材中开发一些研究的话题。(2)指导学生依据话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角度,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制订出各自的活动方案或研究方案,然后根据确定的方案,或上网搜索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自主合作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言语方式,而这正是要达到的活动目标。
四、营造活跃式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1.一位大文豪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课堂讨论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日常教学中,我往往是准备一些材料或提出一些热点问题,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有四人为一组的讨论或六人为一组的讨论,遇到焦点问题还可以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2.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表现欲大大增强,思维活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人云亦云”,帮助他们确立自主的人格。活跃式的课堂氛围,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轻松掌握了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3.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使语文课超越了时空限制,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教学情景
人文素养培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衡量指标,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直接影响,也是丰富学生思想内涵的关键性举措[1]。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作为一门注重人文内涵、文化底蕴的代表性学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日常生活、人文交际方面来加以考虑(人文性、工具性相统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为教学目标,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有利辅助条件,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倡导的教育理念,值得大力推广与引荐于实践教学。
一、结合教材,彰显人文教育
1.挖掘教材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核心作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结合讨论、提问、探究等实践活动,创建人文素养培育环境,让学生体会到人文教育的独特魅力。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文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搜集有效的教学资源(音频、视频、图片),展现出屈原刚正不阿、忠心爱国的执着精神;创建生动有趣、活泼形象的教学课件,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素养,也便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评判能力。
2.强化阅读训练
适当的阅读训练可开拓学生的课外视角、丰富精神世界,也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以某次课堂教学公开课为例,在讲解《童趣》文章内容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性格差异、年龄特点),利用教材知识内容,开展“教材知识竞赛”、“课外阅读活动”,成立教室阅读图书角,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阅读活动,并将其阅读心得分享给班级学生,形成共同监管机制;针对文章重点内容,开展课堂讲演实践活动,邀请学生讲解自己所经历过的童年趣事,在班集体演讲氛围中优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及其思想观念,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创设情境,培养人文素养
1.注重教学情景
教学情境是为了教学效益服务的,通过合理、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可达到提升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设置独具特色的人文教育情境。例如,在《论语十则》教学内容中,教师结合一组动漫图片,以孔子与学生对话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阐述了一些基本的人情世故、人文理论,设置问题情景:论语十则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对当今社会有何显著影响?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答环节,教师统一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论证,强化学生对于论语内涵的理解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价值素养水平。
2.结合人文熏陶
人文熏陶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依据,相比较教材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模式,更具独特教学效益,值得广泛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苏轼的生平趣事为切入点,引入文章所描述的典型事例,实现语文教材与历史知识的结合效应,将文章中所表达的个人感情完美呈现,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感悟能力也具备一定影响。
三、拓展教育,融合日常生活
1.开展课外实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讲人文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形成高效教学机制。以《在山的那边》的教案为例,开展自主阅读、自主诵读、实践探访等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大自然,搜集“大地母亲”的自然情怀资料,也可撰写实践活动心得体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初中语文人文素养教育提供辅助作用。
2.调动生活体验
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日常生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有助于初中语文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与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素质教育具有相得益彰的功效。在《秋天》教案中,教师结合地方季节的表现特征,让学生畅谈秋天所代表的季节特征、表现形式及内在涵义,可从秋季代表性词语入手,并联合自身生活体验及其特有经历,形成自己的主观看法及个人建议,将鲜活的生活经历融入语文教学,实现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目标(丰富学生内在情感),创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体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具备高效便捷的教学特征。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实际保障。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结合教材”、“创设情境”、“拓展教育”等方面,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特有的浓厚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素质教育的独有理念,从实际出发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对课堂教学效益也具备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2:67-69+90+92.
(一)课堂教学过于单一,训练方式呆板
农村初中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落后的一面,不仅缺乏可用资源,而且很多教师创造精神不够或者对于创新精神不能坚持,怕繁琐,仅仅针对教材完成任务式的教学,以文讲文,而对于学生的想象空间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开拓视野的机会。重点依然是针对难点进行讲,重点题型、热门题型反复练习,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形成语文学困生。
(二)教学过程没有整体观念,缺乏科学指导
农村语文教师对教材的整个知识连接性不够重视。例如针对初二议论文的教学内容,其重点是对议论文的要素进行讲解,挖掘热门题型,这样就违背了学习的规律,忽略教学整体观,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只重视领导的“考核”任务,为求名利,得到到成果却是明成暗败,最主要受害的是学生降低了学习能力,最后沦为语文学困生。
(三)学生自身语文因素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主观和客观认识,自然构成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也会造成语文学习上的差异。语文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逐渐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造成抵制情绪。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精神,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不用心,甚至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久而久之语文被降到无所谓的地位上,加上各种学科的压力,更加推动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成为学困生。
(四)家庭方面的影响
在农村对语文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很多都是受特殊家庭的影响,比如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隔代亲戚负责生活忽视学习。在部分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特殊环境影响下,学生属于没人管。这部分学生没有家庭该温暖的熏陶,缺乏学习以外交流的环境,更缺少来自家庭应有的督促,导致失去学习的上进心,成为学困生。
二、改变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完成角色和观念的转换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明确其职能才能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引导明确其目标,并且制定相关的计划协调而实现目标才是最好的进步,打造丰富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热情。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对改变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要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要坚持准确把握、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积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交流,加强课堂教学和教材的运作策略能力,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完成角色和观念的转换,以学生是主体为出发点去组织、合作。敢于面对现实,在课堂上遇到不能立即回答的问题,抛开面子的观点,承认不懂,下来后查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诶组织学生们一起研究。不能因为自己的因素而去训斥学生的不对,挫伤的学生积极性。
(二)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指出:“教师要准确的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学(小组教学),针对学困生的特殊情况,有意图的构建一个特殊小组,再充分激发其他同学合作意识,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启发,促进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医院,逐渐找回他们的自信心。还有通过阅读的渠道,鼓励学困生挑选感兴趣的作品大胆自由的阅读,并做出一定的引导,培养他们的阅读情感、提升兴趣。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例如学习《桥梁远景图》时要求学生去收集与桥有关的图片、资料、介绍;《春》一课,正好利用农村的地理资源,将课堂搬进大自然中,用春天的气息诠释这篇课文让;《风筝》带学生去户外实践放风筝的过程;这样不仅丰富了阅读,也丰富了课堂,丰富了教学活动,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困生的产生率。
(三)分层教学,加强信心
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不同的特征,导致发展方向也有差异。敢于抓住差异,分析差异,这才是教育工作者正确的科学态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目标定位,根据学习情况分析差异,制定其不同的目标,激发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及时给与评价,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
(四)完善语教学过程
语文教师要有整体的初中语文教学观,明确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基本理念,然后具体到每个课文、单元相应的学习范围、内容和难点。同时教师还要时时关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制定具有科学发展观的教学计划,确定其教学目标,抵制急功近利的诱惑,重视教学的本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杜绝学困生的出现。
(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
关键词: 课前预习 初中语文教学 重要性
课前预习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从某种角度而言,它也是教师能够顺利开展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课前预习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预习过程,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课前预习呢?
一、课前预习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所学课文进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是一门复杂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更需要学生在课前对其进行理解掌握,所以,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转变学生的角色,化被动为主动。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依旧保持被动学习状态,上课积极性不高,喜欢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殊不知,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它不仅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有关,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一定联系,学生对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加大了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个时候,如果让学生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在课堂上的学习就会更有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会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听讲,更能够集中注意力。总之,课前预习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真正爱上初中语文学习。课前预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课文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预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课文本身的内容外,还需要对该篇课文的作者有一定了解,明白其是在何种情况下创作的这篇课文,了解作者的情感之后,才能与文章产生共鸣。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文时,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必然会了解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料对鲁迅先生创作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只有了解了创作背景与创作情感,才能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特点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爱上这篇文章。因此,课前预习对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非常有帮助。
3.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才能帮助其了解整个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会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而课前预习恰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进行预习,意味着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但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量的增加,而是学会学习方法。
4.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的状态是消极的、沉闷的,这极不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展,提高课文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地学习初中语文。
二、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具体方法
1.教师应该对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进行指导。其实,许多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但是预习的效果却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是,部分学生预习的方法不够正确。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对如何进行预习做出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预习。预习工作主要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所以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希望家长能够在家中进行监督,与教师共同帮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教师可以不断对学生进行不同预习方法的培训,增加预习的乐趣,使学生爱上预习,爱上初中语文学习。
2.教师应该对课前预习的内容作出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极大程度上会影响预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提前安排好预习内容。安排预习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能力的不同安排不同的预习内容。一帮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这种做法能够方便教师安排预习的内容。
3.帮助学生定期变更预习模式。在同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产生疲惫感,对学习失去兴趣。预习也是一样,经常使用同一种预习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定期变更预习模式,比如预习的侧重点可以更改。一段时间要求学生预习生词、生字;一段时间要求学生预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一段时间要求学生预习文章的写作风格,等等。
4.教师要对课前的预习作业进行检查。初中生毕竟还是一群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所以他们的自觉性并不高,要求教师对他们进行鞭策。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检查是促进其预习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初中阶段,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本文针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及教师帮助学生课前预习的具体方法进行论述,以期通过这些论述提高教师对课前预习要求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