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园景观设计要素范文

公园景观设计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园景观设计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园景观设计要素

第1篇:公园景观设计要素范文

构成艺术是指形态的艺术构成,这一造型概念最先从西方构成主义发展而来,它的核心思想是以抽象的造型传递作者创作的情感观念。它作为设计艺术这类学科的理论基础,非常偏重对几何抽象造型元素的的运用,遵循一定规律的美学形式,注重产生的独立价值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一理论最先由俄国构成派大师塔特林提出,他指出“构造、质感、结构”做为构成主义的三大原理,一切设计的基础都可以看作是材料和有机组合的造型。他所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结合雕塑、建筑与工程,使用了动力、空间和各种材料,体现了构成关于空间、时间、运动和光的宏伟构思,成为了构成艺术宣言式作品。

构成艺术作为整个设计的基础,为城市公园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形式,通过打碎、解构、重组等方式,有规划有组织的设计公园的平面构图、立面形态、空间布局、色彩搭配等,使其更具?觉形态表现力,突出构成形式美感,满足人们对现代城市公园的追求。

2 城市公园景观中构成艺术的形式美原则

2.1 对比与统一

对比是将两类及两类以上相差较大的视觉元素相互对照,使人产生强烈的反差感,其双方特性更加突显,主题更加明确。对比主要通过色调、色相、形状、数量等强烈的视觉反差来显示个性。统一则是为调和双方的个性,找出共性因素,使其统一中富有变化,形态更加和谐。如果过量强调统一会显得形态单调,没有活力,艺术效果枯燥无味。2006年,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中,从传统民居中提取元素,用简练的几何造型加以概括,体现江南的地方特色,更好的突出和融合了新旧的差异性,解决了在老历史街区中建立新建筑的难题。

2.2 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自然界常见的一种造型语言,它以一条对称轴为中心,形成上下、左右等形或等量完全对称的结构。对称在公园景观空间处理上会给人规整、庄重、严肃的朴素美感和心理暗示。均衡是以动态为主导对对称的调和,在轴的两侧虽形状、体量、颜色等不同,但在视觉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感,使其对称更活泼生动具有变化。均衡的失调,会造成杂乱无章的空间形态。在公园景观营造中要处理好各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尺寸大小、数量多少、色彩协调、疏密得当的均衡变化,使空间布局更生动、有序。

2.3 节奏与韵律

节奏和韵律包含在各个形态构成中,节奏是循序渐进、有条理地的变化,在视觉上产生动态的秩序美感。韵律则是对节奏进一步深化的动态连续性,如果说节奏是理性的调和秩序,那么韵律就是感性中的节奏。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景观设计中,围绕中轴线有节奏有韵律的排列周边景观,使景观从标题(奥运标志)、序曲(中轴绿带)、(庆典广场)、结束(主山天镜)、余韵(绿色公园),不论在视觉上还是在空间序列中,都形成了错落有序的空间布局,使其产生不同寻常的空间秩序美感和艺术效果。

2.4 比例与尺度

任何一件功能与形式完美结合的景观作品都有合理的比例与尺度关系。比例是指一个物体整体与局部之间长、宽、高等受一定数值制约的关系。尺度以人为主导,按照人自身尺度要求与各个物体尺寸之间形成的对比关系。和谐的比例与尺度关系,能够解决功能合理性与形式美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中,要注重人与空间的比例尺度关系,比如从人的视觉尺度来看,

3 构成艺术在城市公园景观中的应用

点、线、面、体是构成艺术中最基本的形态要素,所有的形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要素组合提炼后展现出来的抽象形态。城市公园景观包括山体、地形、水体、植物、构筑物等物质造型元素,在艺术构成中主要分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三大构成,将主要的三大构成原理应用到公园景观这些造型元素中。

3.1 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平面构成要素

平面构成是在二维空间中按照一定规律组合图形,最基本的语言要素是对点、线、面的重复、对比、渐变等。景观平面构图融合平面构成中的构成法则,来完善景观平面空间组织序列。

整个物质形态都是从点开始,点作为根底,在城市公园景观环境设计中应用广泛。点以多种形态出现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对景观小品而言,可以把标志性的雕塑、陈设品等作为景观节点,聚焦人们的视线。在植物设计中,单株的植物也可以以点的形式呈现,遮挡视线划分空间。点的运动规律决定线的形态,线有直线、曲线、折线、轴线之分,直线有延长,向上之感,曲线有优雅、柔美之感,折线有干脆、直接之感,轴线是虚设的一条线。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之初,可以用线的动态来表达设计理念,根据线显示的不同性格来定位景观风格。例如用具有自然美感的自由曲线展现“曲径通幽”,用多量植物的连续性划分空间,引导人们的浏览视线。线连续移动封闭围合成面,面的长、宽是用尺度来表示的。面分多种类型,但它们都是由线的形态决定的。在公园景观设计中,根据基地面的现状,分割功能空间,建筑、水体、绿化、铺装等都是对不同性质面的运用。

3.2 公园景观设计中的立体构成要素

立体构成主要由点、线、面基本要素围合成一个体的三维空间,按照构成艺术美学原理用一定材料构造空间形体。城市公园是以创造满足人们的休闲空间为主要目的,公园景观作为复杂的景观结构体系,把公园的各不同要素进行抽象构成,地面、顶面与立面造型是虚体还是实体决定景观的空间序列层次和质量。如在立面造型设计中,立面是公园最先展示的景观面,它具有分割空间、强化背景、引导游人视线的作用。同时立面上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形式是最容易灵活运用的,在公园空间创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立面的虚实、曲直变化处理得当会给整个城市公园景观增添生趣。

3.3 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色彩构成要素

色彩构成是利用色相、明度、彩度的相互作用,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对人的感官与心理产生强烈感染力的一种表达效果。色彩赋予在城市公园景观上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对空间的表达也有不同展示效果。城市公园的色彩景观要素大致分为人工色和自然色两大类,自然色作为天然形成的色彩不可改变,但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巧借”,与人工色彩融合,突出公园景观色彩的艺术表现力。在城市公园景观塑造中,不论利用植物做主景还是配景都是最广泛的,因此植物的色彩搭配是城市公园景观色彩基调的基础。根据植物不同季节色相变化,利用人对色彩的心理感应,营造公园景观,使景观层次鲜明,视觉色彩空间更富有变化。

第2篇:公园景观设计要素范文

现代景观创意设计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实用设计,所以相应的案例分析在具体研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将从国内著名公园景观创意设计来进行案例分析,主要案例为上海后滩公园创意设计。上海后滩公园是2010年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也是探索上海城市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重大课题,该设计荣获2010年ASLA唯一年度大奖———杰出项目奖。后滩公园的分区可以概括为“三带一区”,即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滨江芦荻带位于场地北侧,是由种植芦苇和荻草而形成的生态滨河岸线,整体自然而亲切。内河净化湿地带位于场地中部,主要是与黄浦江水相通的人工湿地,通过各种水生植物建立起湿地生态净化系统,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是后滩公园的核心内容。梯地禾田带则利用防洪堤与湿地之间的高度差,形成错落的梯田,其中可以种植五谷与经济作物,是公园的过渡地带。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了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为动物提供栖息地。由此可见,后滩公园的创意化设计要素主要是围绕在生态因素之上,如何建立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其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设计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与创意。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实现创意化的突破,必须兼顾景观的生态原则、文化原则、功能原则,实现既有功能,又有文化内涵,还具有生态友好性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现代景观创意设计元素

1、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园路

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园路设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园路是引导人们在景观区中进行玩赏的驻足空间,其设计与景区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相结合而共同组成园林景观。所以,园林道路也是园林的脉络,它的规划布局以及走向必须满足其使用功能,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例如,在国内著名西溪湿地公园中,其园路设计就非常具有创意特色,一条50m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因而其创意化设计兼顾了景观的审美特征以及功能性质两个方面,并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再如,德国里姆景观公园的园路设计,用笔直的路径和轴线切过大块的草坪,打破原来单一的静止状态,产生流动的感觉,同时也产生层次空间的变化,给人们一种规整又不失协调的感觉。园路设计首先要遵循主次分明的原则,需要因地制宜而有明确的方向性,因为作为园林的导向脉络,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人的景观体验。在园路设计中,主路要能贯穿整个园区,联系到各个风景点,从而形成景区的骨架,而支路和小径则可以蜿蜒绵长,以增加游赏情致。此外,园路设计还必须要遵循协调原则,即其设计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吻合,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整体的景观设计。但是园路并非只能进行中规中矩的设计,除了主次分明和协调原则以外,园路还可以进行各种创意变化,例如在整体走向上具有一定弯曲度,创造出视觉上的层次感,或者在园路两旁进行一定的装饰和点缀,使其更具对比与协调,营造视觉的感染力。

2、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铺装

地面铺装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也很重要,它是指用各种材料对地面进行铺砌装饰,其铺装范围较广,包括园路、广场、地坪等等。地面铺装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划分和组织空间的作用,可将整个景观区域的各个空间连成整体,而且铺装还能避免地面泥泞难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场所。例如,在西溪湿地公园中,其铺装设计就极具创意特色,西溪公园采用的是普通的砖石进行铺装,但是其设计却与众不同,将一块块砖石进行有序的排列,形成“西溪湿地”这几个汉字,既有导向作用,也很有创意特点。德国里姆景观公园草坪中的铺装很有创意,几块石碑坐落在草坪上,更加显示出硬质与软质的对比,因其与众不同而产生了分离感。这一构成要素暗示着一种领域性的空间,非常巧妙。景观创意设计中的铺装设计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关注质感、色彩、尺度等方面的设计因素,好的铺装设计既有指引功能,又具审美意境,可为整体景观增添设计效果。创意化的铺装设计还可在其纹路上进行丰富想象,使得一般材质性的铺装设计更具视觉审美感。

3、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水景

水体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艺术中的设计难点,但也常是点睛之笔。水的形态多种多样,设计师如果能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合理的运用水景的特点,那将会给整体景观增添更多的情趣。例如,在国内著名长兴仙山湖公园中,其仙山湖水域面积约为10km2。湖中有一长堤贯穿东西,将整座湖分为南、北两片。仙山湖景区由仙山和仙湖两个自然的山水组成,仙山湖景区生态环境非常的优越,植被、湿地、动物以及人文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态链,其地貌景观非常的独特,各种生物丰富而繁茂,还云集了很多非常珍稀的天鹅在此安家,这是极为难得的自然生态现象,在视觉上有着极强的创意化特征,给人带来了清新、自然、舒畅的感受。现代景观创意中的水景设计不仅需要明确水景是为观赏还是嬉戏等功能以外,还需要注重与整体空间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只有考虑因素周全的水体设计才能给整个景观增添色彩。

4、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植物

植物是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植物的景观是单调而又乏味的。在具体的景观植物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进行适当的设计与规划,并遵循相应的形式美规则,如对比与协调原则、均衡与稳定原则、比例与尺度原则、节奏与韵律原则等等。例如,在长兴仙山湖湿地公园的植物设计中,其创意设计也主要根据生态化元素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长兴仙山湖湿地历史悠久,在多年的人为干预和自然演化中,逐渐从原始的原生态湿地演变为次生态湿地,因此植物种类的丰富性会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重大的影响。仙山湖的规划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植物复种、有害植物清除等措施,对仙山湖湿地的植物资源进行了科学的保护和恢复,从而打造浙江特有的湿地生态品牌,全面提升浙江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国际旅游名城品位。因此,整个湿地公园不仅仅在规划原则上具有创意性,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非常独特。再如:俞孔坚教授设计的天津桥园公园,利用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独具特色。因此,植物设计必须遵循相应的审美法则,找到与整体景观之间的平衡点,这样才能使得景观设计变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但是,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也可进行各种创意化设计,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和生态习性,设计师如果根据这个特点和栽植地的生态条件相结合,考虑局部与整体的效果,合理配置,也可做出很多创意变化,最普通的如将植物本身进行一定的排列形成各种图案,或者将不同植物的颜色进行一定的编排,也能创造出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创意化特色的景观设计。

三、结语

第3篇:公园景观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对策.

城市公园以绿地为主,并具有一定的面积,由政府出资建设,归城市绿化局管理,建成后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公园,它是人们休闲、放松的自然化活动空间。而传统的公园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新的城市公园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人、物、自然环境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兼具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适合各个不同层次的使用者,其目的在于供广大市民休闲娱乐,享受都市生活的乐趣。

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代城市公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充分和谐交融,因此在做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重视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强调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强调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而不能单纯为了满足漂亮的景观设计样式而设置若干障碍物。总之,现代城市公园设计中应该显示出对人的理解与关怀,各项设施的布局应该强调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1.2 艺术与实用性原则

最初人们对环境设施的认识仅限于纯功能性的实体构筑物,单纯地发挥了设施最基本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提升,现代城市环境设施已不再单纯地满足功能要求,而是更注重形态的艺术性及与整体环境的结合,其参与城市景观构成是户外空间环境具有公共性和交流性的元素。尽管户外空间形式的组合和创造是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首要因素,但作为景观元素与公共艺术品的总和的环境设施,通过对其体量形式轮廓和材料的色彩质感以及内涵等,把握与其他景观构成要素一起营造了户外空间氛围,逐渐成为整体环境中的视觉中心之一,起到发挥或重塑地域风格的效应,从中传递出艺术美感,用艺术魅力来促进环境育人。

1.3 生态化原则

生态化作为城市公园其最基础的功能,也是公园建造的初衷,能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固景观设计首先就要从生态角度的出发,要符合生态化的特点,利用乔灌等植物的复合种植,保持植物的多样性,满足人们对于绿色植物的鉴赏。

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对策

2.1 公园的地形

地形是公园的骨架,通过合理利用地形,可在公园中创造供人们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造园讲究因地制宜,对公园内原有的地形地貌要适当地保留,采用合适的处理手法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效益。在处理不同地形时,可根据其特点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如,自然坡地可以成为人们休憩、静坐的好去处;梯形地可以设置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台阶;垂直地则可以布置舒服的座椅等等。

2.2 公园的园路

园路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园景观的营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组织园林空间和引导交通游览路线,还是人们休息散步的场所。在城市公园中,需要通过对游人特征、行为、数量等的调查与预测,全面系统地考虑游人的行为特点,进行人性化的园道设计。如人们有抄近路、走捷径的行为习惯,在布置公园游览路线时,就应该考虑不同的使用者的需求,使他们能迅速便捷地到达自己想去的活动空间,减少不必要的路程,避免相互之间形成干扰。又如,当公园中道路存在高差的变化时,也应尽量避免使用台阶,用缓坡代替,这样可方便坐轮椅的使用者。

2.3 公园的植物

植物是营造公园景观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不仅可以构成优美的环境,还有衬托主景的作用。植物景观人性化的要点,首先是合理选择植物,应优先考虑乡土树种,可以体现当地的民风民俗,从而使公园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其次,在植物配置上,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合理搭配各种乔木、灌木、花草等,为使用者提供一个风景优美的休憩处,并创造一个宜人的气候环境。在草坪的布置中,要注意选择耐践踏的草坪品种,为人们休息、嬉戏、聚餐提供便利。切忌布置纯观赏性的草坪,避免使草坪成为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此外,还需要考虑公园中一些特殊使用者对欣赏植物的特殊要求,主要包括一些残疾人、老人和儿童,在植物的配置中,要合理配置其高度,方便残疾人接近植物;对于儿童群体,应注意避免选择毒的、带刺的、花粉引起过敏的植物,保证其安全、舒适性;对于盲人的欣赏需要,注意选择一些芳香的、声响的和树干有质感的植物品种,让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感受大自然。

2.4 公园的水景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公园里的水体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净化空气,形成气候宜人的环境。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能给人以不同的体验。作为公园中的主要活动者,人都具有亲水性,在公园中适当地设置水体,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在人性化的水景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性,要对池岸和水体深度进行控制,处理成浅水或设置深水防护措施,保证游人的安全。同时,在因人而异,结合不同年龄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具有亲和力的水景,如涉水池、旱喷泉、水台阶、水流雕塑等,使人能与水亲密接触,增加空间的活力。

2.5 公园的设施小品

公园设施小品应遵循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安全性和舒适性,又要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并具有亲切的尺度,能够反映生活情趣等。设施小品也是公园中和人最贴近的要素,所以必须保证设施小品的数量充足,位置布置合理,并且保证每个单体具有人性的尺度,给使用者以认同和亲切感。例如座椅布置设计必须满足人们的生理舒适性以及适度的开放与私密性。同时,人们在公园中活动,游园的安全性尤为重要。这不但依赖于必要的防护设施,还要特别注意公园的晚间照明设施。另外,必须在整个公园设置清晰、醒目、引导性强的标志牌,标明道路、设施、出入口、电话亭、厕所,并提供如何求助等标示性设施。

2.6 公园的建筑及构筑物

建筑及构筑物作为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附属要素,也可以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除了本身作为公园的景点外,它们也是为方便游人休息和观赏而设置的景观空间,所以其内部空间使用的舒适性也应该给予注意。从人性化的角度来说,要求建筑内部空间尺度亲切宜人,遮荫蔽雨的效果好,视野开阔,座椅等配套休息设施使用起来舒服。不同的建筑及构筑物设计的方式也应根据功能不同而适宜安排,如小卖部要考虑选址及为大众服务的宗旨;雕塑要符合公园的主题和人的美感需求等。

第4篇:公园景观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传统符号;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一方面,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者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工作中去,实现了传统符号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另外一方面,随着人们审美情趣发生了改变,对于古老的传统符号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由此促进了传统符号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但是现阶段,传统符号在现代城市公园的运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不利于传统文化在城市公园建筑上的表达,由此我们需要从这个阶段出发,积极探析传统符号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中的应用,以改变现在的局面。

一、传统符号成为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

现阶段,传统符号慢慢的进入到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者的眼球,是有深刻的原因的。首先,现代城市公园作为一种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其必然需要兼备自然性,文化性,创新性的特点,这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居民拥有安逸的活动环境,才能保证市民社区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而传统文化中很多的内容都是需要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展的,因此传统符号就成了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其次,所谓传统符号是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特定的区域,形成了特定的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特定的传统文化漫漫积淀成为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借着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这样的平台,传统符号不仅仅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实现了文化的升级和创新。

二、传统符号使用到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从本质上来讲,传统符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浓缩,将其运用到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不仅仅需要设计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还需要设计者能够结合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需求,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一方面,需要准确的反映出传统文化,另外一方面,需要保证文化符号是符合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设计过程中的有效性,创新性,传统性,美观性。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传统符号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片面的将传统符号使用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去,导致与城市公园景观主题的严重不符,这是设计者对于传统文化挖掘不深的原因;其二,过度的追求公园设计的多样性,堆积太多的传统文化符号,难以在整体上形成传统文化,主题表现的比较混乱,造成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三,传统符号的使用形式比较单一,在文化表达上难以形成体系,往往一味的使用某一种表现手法去诠释传统符号的含义,难以给予人们清晰的文化感悟;其四,传统符号的生活化程度不够,很多情况下现代城市公园景观中的传统符号,不能被大家所接受和理解,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符号就难以起到营造文化氛围,发扬传统文化,促进社区文化健康发展的作用了。

三、传统符号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符号被使用到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我国在此方面做出的尝试和实践有很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以传统符号的形成历史为依据,可以将传统符号归结为具象符号和抽象符号两种。下面我们详细来探析一下两种传统符号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具象传统符号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我们需要明确具象符号的含义,作为视觉形象化的代表者,它是反复出现的,有着特殊关联性的文化结合体。一般情况下,它的表现方式比较多样化,涉及到构架,柱子,梁,斗拱,屋顶曲线,彩画等。对于此类文化符号的使用,如果仅仅是以照搬的方式去进行设计的话,势必难以实现与公园景观的完美融合,从而造成组合搭配的不科学,不全面。详细来讲,具象传统符号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传统建筑符号的使用,不仅仅追求的是传统文化神韵的保留,而且还需要实现对于现代建筑理念和个性的表达。在上海世纪公园的花坛中,以天坛为剪影,以城池和红门为前景,以北京奥运会会徽为背景,表现出了北京的传统和未来,实现了对于北京文化符号的提炼,而不是照搬,是众多文化建筑符号的使用佳作。其二,传统建筑部件的使用,传统建筑构件不仅仅可以有效的传达出文化信息,还可以更好的契合公园设计的美感,有利于实现人们视觉和心灵的愉悦,是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内容。其三,传统艺术品的使用,从理论上来讲,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表达,需要高度重视艺术形式,这是满足大众艺术需求的重点所在。因此,作为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者,应该积极借助传统艺术品,去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空间,保证给予人们更好的想象,从而拉近城市与历史之间的关系,维护好人与景观之间的共鸣联系。

3.2抽象传统符号的使用

作为传荣精神文化的代表,抽象传统符号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往往难以处于无形的状态下,对其的表达和掌握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传统思想的应用,历经千年的历史,给予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精神财富,无论是我国的传统哲学,还是传统宗教观念,还是传统心理结构,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表现,如儒家的礼仪之规,倡导和谐共处,追求秩序和严谨,体现在建筑布局中的中轴线,对称分布。这样的思想在很多的公园都展现出来一定的传统思想,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师一直在探索和创新的重点。其二,历史文化古典的使用,历史文化古典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物象,天象和古典故事。这些文化符号往往地域性极强,属于,民族性的文化组成部分,是古典文化情感激发的切入点,在无锡的东林广场上可以看到的石雕,就是以东林党人的故事为背景进行塑造的,给予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着很浓厚的教育意义。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成熟,更多的景观设计师把目光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传统符号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不应是简单的重复和“位移”,而应是对传统精神文化的再思考再升华。唯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融会现代景观设计语言,创造出有时代感和民族感的新符号,同时把发掘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景观设计的根基和灵魂,这才是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发展的正确出路。对于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人员来讲,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不断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找到传统文化以现代建筑设计之间的契合点,为开展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二,积极总结自身景观设计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积极开展各种尝试工作,实现景观设计的查缺补漏。我相信,在传统符号表达上,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我国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在未来将会有着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绮曼主编.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公园景观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公园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也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集旅游、休憩、集会、交通、商业活动和文化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从主体来看,由具有观赏价值的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和必要的建筑设施组成;从功能来看,主要在于为广大居民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空间,陶冶其情操,从而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的水平,同时也有利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提高城市景观的审美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公园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性化”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引入公园设计中。所谓“人性化”,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人、物、自然环境合理结合在一起。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关注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在设计中创造出不同性质、功能的具有鲜明特色,适合各个不同层次使用者的成果,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尊重。

一、城市公园人性化设计的现状

在城市公园建设进度不断加快的同时,我国的城市公园设计还面临许多问题,如设计尺度不适宜,比例不协调,缺乏特色,开放性不强,结构呆板,空间布局不科学,功能单一,休息、娱乐、健身、游戏等公用设施偏少,整体缺乏人性化设计设施。国内众多地方公园的建设只追求速度,而不顾当地文化和民俗以及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虽有的在设计上追求标新立异的构思,但在设计上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功能,仅考虑宏观布局和平面结构,而在一些细节之处缺少对使用者的考虑等,导致公园设计严重欠缺人性关怀的元素。公园绿地内一定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许多设计者只注重视觉景观的塑造,而忽略了其使用功能,没有将游客的需求放在首位。如大面积的草坪,硬制铺装形形的花坛,大型雕塑、喷泉等,这样的绿化只能供人欣赏,不能形成人与景的互动,有空间而无内容,难以满足休闲的需求。总之,其人文性设施、建筑等数量偏少,只注视实体,忽略了内涵,缺乏人性化,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十分淡漠。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人性化的对策

1、“人化”与“物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统一

人类的设计总是能体现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以及情感等等因素,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可是人类的一定意识、情感和文化等精神因素又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式来表达,而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载体的设计物一定承担了一些对人类精神的承载和表达功能,这也就是人类精神的“物化”,即人的“物化”。“人化”和“物化”组成了人与设计物的互动关系。设计就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有机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设计中的人性化绝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类设计本就应该具备的特质。设计师所做的便是让这种“人化”和“物化”过程更通畅、更和谐以达到人与设计融为一体的状态。中国古代所宣扬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体现了对这种关系的辩证认识,所以这种统一也必然反映在作为设计一类的景观上。

2、空间布局的人性化

城市公园在空间整体的设计上,要充分结合城市的绿地系统,在满足可达性要求的同时,也需要与城市的道路系统相结合。从局部而言,城市公园需要规划适当面积的活动场地,为需要进行各种活动的人提供有利条件。如晨练者可以打太极拳、舞剑、练习舞蹈等;傍晚可以打羽毛球、滑滑板、跑步、打篮球等。有些城市公园的设计忽视了人们的行为习惯,硬性规定了人们的行走路线。在公园路线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此设计是否遵行步行者所需要的路径,是否对人们起到了牵引作用,是否反映了每一步行区的功能,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目的的人行走的路线是否相同等。所以,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各种活动需求,选择适宜的活动场地,尽量动静分开,不设在主要交通路线,避免影响来往的人流穿行。在城市公园,他们可以通过嗅觉、听觉、触觉、视觉等获得多角度的完美体验。

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脉的传承

景观存在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都对景观有着巨大影响。首先,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会有普遍的相似性,过去熟悉的事物与形态能引起他们相似的情感共鸣,产生相似的联想,因此增强人对景观环境的认同感。其次,对该城市原有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对形成城市公园景观特色是非常有利的,富有较强烈的识别性和唯一性,就会自然而然地使人们对景观环境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归属感得到强化。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城市公园景观之所以能得到使用者的认同感,一定是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充分地了解了该城市的文化背景、使用人群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等,并且在设计时把以上因素全部考虑进去,经过反复的推敲以至于把所有相关因素综合在一起,而且达到和谐统一。只有这样做出的城市公园景观环境才能让使用者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

4、“绿色”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一个优秀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不管其是否可再生,但至少不会对人类资源的再生有影响,也就是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即“绿色”的景观设计。这就对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满足当代人的使用需求还要考虑后代的发展需求,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去考虑长远的影响。因此,要提倡绿色、环保、低碳的设计理念,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同时也是为人类长远的发展负责。

5、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

城市公园的使用者中还包括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主要有老年人、儿童、孕妇及先天或后天身有残疾的人所组成。老人、儿童们对于公园的依赖有目共睹,一个好的公园能带给老人和儿童诸多快乐,这是其他空间所不能实再的。而一个城市公园的设计如要忽略了这些特殊群体的需求,是不能称为一个成功的设计的。目前大部分公园缺少老年人休息养神的地方,没有跑道和运动场,没有儿童喜爱的玩具、沙坑。而在公园景观设计时,应注重老年人和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应根据他们的喜好,分别设置晨练场、门球场、游戏场,以及各种游戏空间、交往空间等。

设计可以采取””的方法来解决景观空间建设与老人行为需求的适配问题。求同是指:在充分理解老人的行为特征和需求的基础上,参照老年人在公园中选择场地的标准,在景观空间的设计中,只要和空间主题不相悖,就尽可能的加入必要环境要素,从而为老人的活动提供更多的环境支撑。存异是指:根据绿地景观需求和所要实现的不同使用功能的主题要求,打造不同景观空间的个性。这样,既能够保证景观设计的标准又能为老人的行为需求提供更多的环境支持,让老人有更多的空间可以选择。从而更好的满足老人的多方面需求。

结束语

城市公园展示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还要在景观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这一准则的基础,考虑对人的真正关怀,挖掘和重视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而“人性化”的关键在于是否设身处地地从人的角度,分析人的环境心理和活动规律,对场地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公园景观设计中各种构成要素,精心设计各种宜人的环境空间、视觉享受,从而真正体现出关怀人性的设计宗旨。最终,创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为人们提供一个参加公共活动、增进交流的舒适空间以及一个能充分放松身心的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加]艾伦·泰特.城市公园设计国外景观设计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6篇:公园景观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最大限度的维持区域自然风貌,创造公众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场所和空间。同时最为一个现代综合性公园,更应该尊重当地历史,传承和延续文化特色。该城市湿地公园将文化和生态充分融合,将其生态功能和特性元素向四周渗透,与周边各功能用地一起将西片区打造成文化之域、魅力之区、生态之苑、宜居之城,使该城市更具活力,使文化得以发展和繁荣。

现如今,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生态保护以及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不断重视,针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城市湿地公园也逐渐兴起。湿地公园在建设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其中最为凸显的就是景观营造方面。景观综合功能的提升或者说是美学效果的发挥应该成为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时所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样才能够发挥城市湿地公园改善城市居民生存环境,又兼顾美学享受的作用,更好的为城市居民服务。

1 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特质

湿地公园景观是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文化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水域景观、岸带景观及近岸陆域景观3部分构成;湿地公园内可展示的生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景观和湿地动物景观;湿地文化景观就是立足湿地特有的生态特征,体现区域的传统民俗和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展示在湿地环境有的场景、意境。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根据“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规定: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它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它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城市湿地公园深受居民欢迎,主要因为其具有不同于一般性公园的特质,它除了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游憩等基本功能外,还在自然生态、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表现突出。

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功能分区模糊不清

城市湿地公园大多形式一致,功能分区较为模糊不清,模仿重复现象普遍,缺乏特色,这就造成湿地公园内容过于混乱,既不利于管理,又很难充分发挥景观效应。

2.2景观要素与湿地环境相矛盾

硬质设施过于明显是湿地公园存在的普遍问题,其中包括设施用房、休息场所、道路、小品等等。除此之外,湿地公园中还存在着水体设计过于僵化,植物搭配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都是湿地景观要素在规划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和改善的重要方面。

2.3景观设计理念的滞后

城市湿地公园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是评价城市湿地公园的一个指标,而其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其景观规划也尤为重要。合理的景观布置可以形成多功能、多样化的景观环境,使民众全方位感知湿地景观,为民众提供交流的活动场所。目前很多城市湿地公园只是进行简单的功能空间划分,或追求图案式的平面安排;设计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地域特色;而且较少考虑使用者的行为,缺乏对公众参与性的考虑。

3 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

3.1景观功能分区多样化

景观在功能分区上不应和其他公园有太多雷同,应充分发掘城市湿地公园独具的景观潜力。根据游憩活动的不同,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做以下分区:观赏型活动区、体验型活动区、认知型活动区、科普型活动区等。

类别 Category 内容 Content;

观赏型活动区 Ornamental activity area 湿地景观观赏、观鸟观鱼、观察湿地的净化程序等;

体验型活动区 Hands-on activity area 湿地滨水体验、采莲等;

认知型活动区 Cognitive activity area 湿地博物馆参观、湿地动植物识别等;

科普型活动区 Science-based activity area 植物习性观察、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湿地的景观变化等。

3.2 景观要素营造彰显湿地特色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时,在满足生态适应原则的前提下,景观营造方面需综合考虑水岸、植物、建筑小品、道路、城市特色、文化因素、功能要求、以及周边环境等等。

3.3 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背景对于营造景观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色,也包含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中的湿地公园建设应考虑到这个因素,湿地公园不单单是亲近自然,更是亲近这座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一草一木,都应包含着这个城市的特征,湿地公园中的道路小品,更应该展现这座城市风采,让时间停留在这里,拒绝外界的干扰。

3.4 周边环境的合理过渡

目前有关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大多是关注于湿地公园内部的内容,而忽略了湿地公园周边环境的设计。周边环境的好坏不单单和湿地公园密切相关,还能够对湿地公园的景观效应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考虑湿地公园周边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一般选择非市中心地带,交通方便且远离城市污染区的地方,沿城市河道为宜。为了满足湿地植物以及景观要求,最好是有丰富地形和大量天然植物。城市湿地公园的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包括公路、居民住宅、河道等等环境,所以,要对不同的环境进行实际分析,做出适宜的选择才是正确的规划方法。

3.5 景观要素的结合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单独因素的罗列,因此,在规划建设时要全面综合的考虑问题,使得各个元素自然的融合、过渡,从而达到各因素之间的呼应与协调。例如,湿地公园中水岸是蜿蜒曲折的自然式形态,道路则要与之相配合,切不可弃弯取直,同时位置还要与水岸相靠近,沿水而建,忽远忽近,充分调动游览者的亲水性。又如,水体与地形的结合,能够丰富水面的景观效果,产生错落变化的自然水流的效果,同时,植物群落的搭配也能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水体、地形高差的变化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能够成为湿地公园中最具吸引力的景观效果。此外,建筑小品与植物间的良好过渡,更能增添湿地公园的自然野趣。这些都是在规划建设时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只有全面的考量,协调好各个因素的关系,才能更好发挥这些因素的景观效果,打造出特点突出、内涵丰富的城市湿地公园。

4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由于其地理环境和生态因素的特性,有别于其他的城市公园。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规划时充分全面的考虑问题,不单单要解决好生态问题,更要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效应。使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和效应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0,(02).

[2] 陈维越,罗言云.成都市望江楼公园风景园林空间分析[J].北方园艺,2011,(08).

[3] 黄有才,杨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1,(03).

[4]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10,(06).

第7篇:公园景观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性:开放式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紧张,心理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的背景下,开放式公园的建设及发展也就变得特别重要。

一.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开放式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可达性、休闲性和自然性的原则。

可达性设计原则

开放式公园应尽可能地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在规划选址时应将开放式公园置于城市生活相对集别是居住与商业密集的区域。与城市生态绿地不同,开放式公园不能作为“见缝插针”的城市零碎地的填缝手段,也不应当用做周围开发地带的隔离缓冲区和分离街道与建筑的手段,它应当处于城市空间的重要地位。

休闲型设计原则

休闲不仅是游,更是憩,其目的是通过优美的环境调整身心,并进行非正式的人际交往。城市开放式公园应注重其休闲性的特征,并在规划中遵循休闲性的原则。首先,开放式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完成从传统的旅游空间向休闲空间的转化。旅游空间除了景观体验、调整身心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以满足人们的猎奇与探究心理。休闲空间并不需要过多的信息量,但需要领域感、认同感和家园感。另外,休闲活动本身是一种以休憩为主兼具交往、文化、教育等社会功能的活动,同时也需要适度的商业服务设施。因此,开放式公园通过复合性、全时性、领域性与自由性的功能特征来满足城市人群休闲的要求。

遵循自然性设计原则

设计中应以自然要素为主,忌人工物的堆砌,景观形式自然生动,富于变化。由于自然景观空间的多义模糊性以及自然元素花开花落、莺飞草长的生命力的运动特征,个体在自然环境中往往表现出较佳的情绪和心智体力,这正是休闲活动的理想状态。通常,人群相对集中的空间形式如市民广场更多地通过对自然元素的加工与组织,追求理性与秩序;而规模小、人流量不大的休闲空间更宜于采用浪漫生动的景观形式。

三.景观设计方法的探索

1.空间规划设计

开放式公园的开敞空间一般有3种类型:一是广场型,即以较大规模硬质铺地为特征要素的景观空间形式,通常位于公园的主入口或可达性较高的地段,如桥头、道路交叉口附近。休息坐椅、花坛、山丘、树林、水体或建筑小品围绕广场布置并通过抬高、下沉、绿化或水体围合等手段突出中心空间,作为标志性的景观空间形式,广场空间与城市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围合式的向心布局,体现出社区文化的凝聚力。广场型的空间适于人群的聚集和开放性的活动,支持自发或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文艺表演,成为社区活动的“舞台”。广场型空间的规模应视开放式公园的规模及其空间“辐射力”的大小而定,一般以几十至百来人为宜,规模太大必然会失去亲切感与领域性:广场型空间的数量由于公园区位及规模的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从理论上讲,由于人的愉快的步行距离在300m左右,因此,线性的开放式公园广场型空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00m,此外,能够遮风避雨的建筑小品如亭、廊、榭等景观空间要素对于广场型空间来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广场型开放空间的动与静,“人看人”的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使开放式公园空间具有人性化的魅力,二是树阴型的开敞空间,通过分枝点较高的乔木林与硬质铺地相结合,形成大片绿色的活动空间。

相对广场型空间来讲,树阴型的空间幽静宜人,是养鸟、打牌、下棋、闲谈的好去处。针对这种三五成群的活动特征,休息坐凳的设置应均衡布置,以使更多的人得以享受自然。

最后是“口袋”状的开敞空间,此类空间规模小、数量多且形式多样,通常结合散步道设置或从广场型空间发散延伸出去。这种通过散步道局部放大或设置有休息坐椅的“袋状”空间,可供人群的停留、小憩、闲谈。一般来说,外部空间设计中常采用20-25m的模数,在开放式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袋状”空间以这个模数来进行布置也是合理的。

2. 道路广场设计

开放式公园的道路广场作为主要的硬质景观要素,提供了人群活动与交通的空间:根据使用方式及使用频率,可以将开放式公园的道路分为3种:一是供大量人群及机动车、自行车交通的人车友好的园林路;二是供主要人群步行交通的庭园散步道;三是短距离并与散步道相复合的漫步小径。一般来说,只有规模较大的线性开放式公园才需要人车友好的园林路。园林路通过限制道路宽度、采用自由曲折的线形、设置行人优先的交通管制模式等措施来限制机动车的速度,形成人车友好的交通空间:与城市机动车道不同,园林路应具备园林化的环境。因此,与绿色空间的复合是园林路主要的景观特征。同时,园林路通过道路空间的变化,与散步道、漫步小径结合起来,形成网络式的道路系统:园林路一般采用水泥或沥青路面,为了限制机动车速和强调其景观特征,也有采用弹石路面或彩色沥青路面的做法。庭园散步道是开放式公园主要的步行交通空间,公园内各开敞空间通过连续而自由的散步道联系起来。散步道与传统意义上的人行道是有区别的,在开放式公园中,散步道应提供主要的交通空间,并具有活泼自然、丰富多样的景观形式,它形成了公园的“生长轴”。散步道的路面铺装材料多样,风格各异,一般应采用耐久、防滑的路面材料,通常不采用路缘石,而是通过路面的适当抬高与草坪或绿篱形成自然的过渡。散步道应以硬质铺装为主,可以适当组合软质铺装,但不应影响步行。漫步小径是将硬质铺装融入绿色空间的一种道路模式,自由曲折;随意性较大,通常采用点状、条状或不规则的步石嵌入草坪内,满足公园内人群偶然的不经意的交通行为的需求。一般来说,漫步小径应与散步道相结合,呈网络状分布,是散步道的必要补充,它的存在使人群更加贴近自然,并赋予开放式公园更多的空间趣味。

开放式公园的广场是公园主要的开敞空间,其设计应体现一定的主题性,以形成中心空间。主题性的表达有多种方式,或者是突出某种景观要素如以水景、雕塑或植物为主题;或者是表现某种与城市空间相关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以历史古迹、神话传说、民间生活为题材的空间创作;或者是服务于特定对象、以某种功能设施为主导,如童趣园,健身广场;广场的空间通常有围合型、下沉型、抬高型、台地型或复合型等多种形式,它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硬质铺地,往往与建筑、雕塑.水景及必要的服务设施结合在一起。广场铺地应选用耐久防滑的材料,并进行精心的搭配设计,形成宜人尺度的地面景观。目前城市中的公园广场往往存在着追求高档材料、强调图面效果并采用大尺度形式对比的倾向,破坏了广场空间的亲和力。作为开放式公园开敞空间的类型之一,公园广场与城市广场在性质、尺度、内容上均有明显区别,在规划设计中应体现出开放式公园休闲性与自然性的景观风格。

3.景观生态设计

开放式公园的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包括水景设计及绿化设计两个方面。

①水景设计

水作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要素在城市景观空间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城市水系的景观及生态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利用水景釆丰富和完善开放式公园的景观空间系统已成为规划设计中常用的手法:水景设计包括滨水空间的借景与“理水”性质的造景两种形式,前者通常采用亲水性的护岸设计来拉近人与水的距离,将传统的建立在防洪要求基础上的垂直的硬质护岸改造为斜坡或阶梯型的护岸,或通过绿化营造软质的护岸景观。在考虑亲水性的同时,安全因素是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通常采用通透式栏杆或将河床改造成缓坡型以降低沿岸水深等方法来获得安全的保障。后者是指通过将公园基地内现存的水系进行整理或开挖人工河、湖、渠引入水源的方法来营造园内的水景,一般来说,水的造景设计包括动水与静水的设计,人工的喷泉、瀑布可以用来营造动感的水景,激情奔放的动水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结合还能营造出变幻多姿的景观形式,静水则强调水的贤淑文静的一面,形成通灵清澈的景观特征,水的造景应根据公园开敞空间的规模、性质、景观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通常,在广场型的开敞空间,动水与静水的设计往往结合在一起,动则云蒸霞蔚,静则波平如镜;而在相对幽静的角落,水景的设计也不一定一味采取静水的模式,淙淙的水声和瀑布飞花亦能使空间别有一番情趣,正如水本身的特性一样,水景的设计应动静相宜,空灵自然。

②绿化设计是指通过植物的空间构成来营造绿色景观的一种设计手法,在开放式公园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植物在景观设计中能发挥3种主要功能:空间构成的功能、生态功能及观赏功能宙。植物虽然能够独立地构成空间,但由于它是软质景观,使得空间具有虚空、模糊的特征,而这种多义模糊的空间正是与休闲活动相对应的空间形式,植物与其他空间要素如建筑、小品、硬质铺地的结合能衍生出千变万化、虚实相生的景观形式:同时,植物本身的色、味、形及四季的生动变化赋予人们多样的景观体验,使空间充满自然的魅力。

绿化设计应处理好2个方面的关系:首先是多样性与主题化的关系,即不仅要通过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常绿、落叶及观花、观果、观叶相结合,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以及群植、片植、孤植等多种种植方式相结合等手段,营造出生物多样性的景观,还要以空间规划设计要求为主导,完善空间构成,形成生动自然的流动空间,并突出特色种植,形成主题化的绿色景观;其次是观赏性与乡土化的关系,本地速生型的乡土化植物类型应成为开放式公园植物配置的主体,然后通过点缀少量各类观赏性植物来形成多样性、艺术化的绿色空间。

四.结束语

综上,开放式公园的景观设计目的是让其融入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融入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体系。当市民从家里,办公室里前往并进入公园时 将经历一个连贯、便捷、多样化的城市生活及休闲过程。

参考文献:

第8篇:公园景观设计要素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史文化元素在洛浦公园滨水景观设计中借鉴与创新运用的研究,结合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思考如何将历史文化贯穿于滨水景观设计当中以及将历史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实现历史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完美结合;探讨如何在景观设计中渗入历史文化的元素,使游人在欣赏滨水美景的同时,能够切身感受到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以期为历史文化元素在当代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合理运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历史文化;滨水景观;洛浦公园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作为中国十三朝古都的洛阳,经历了由古代至高无上的皇家王城、没落到近代的一个破旧落后的遗址区,再到今天有着国色天香之美誉的牡丹花都的历史演变。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仿佛使它在绝望中重生,而这次重生,不再是为上流社会少数人服务的皇家御苑,而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公共活动空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中村的改造,城市中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代工业的发展及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了环境的不断恶化,公众对于提升公共环境意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意识也逐步增加,因此景观规划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洛阳市洛浦公园滨水景观的设计与建设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又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素材,做到了继承与创新,反映了洛阳的往昔与变迁,为城市生态和经济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1洛浦公园概况

洛阳从夏、商、西周、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共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1],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洛阳也拥有“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殊荣。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的洛阳,以其得天独厚的滨水风光、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享誉海内外,其雄奇的自然风光和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更是无数吸引海内外游客。

洛浦滨水公园是洛阳市一座大型的依洛河而建的横跨洛河两岸的跨世纪生态公园。洛浦公园的建立,呈现出了碧水蓝天,绿树成荫,芳草铺地的自然生态效果,成为人们娱乐、锻炼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好地方。当太阳西去,天空披上金色的晚霞,夜色像一层朦胧的面笼罩大地时,优美的滨水公园,在景观照明设计的作用下,通过光线的色彩变幻和明暗的对比,烘托气氛,营造出优美、浪漫的视觉效果,吸引人们视线。河边的建筑、植物、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光都倒影在河面上,微风吹来,波光粼粼,五彩缤纷,煞是好看,美化城市空间,展示一个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形象。

2历史文化元素的借鉴

景观设计只有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相符合,将地域文化根植于设计之中,才能营造出最特色最地域最吸引人的景观[2]。洛浦公园滨水景观总设计中的北岸的东段景区——历史文化区,在该区建有河图洛书、夏都斟寻,商王祈雨、会盟史话、定鼎九州、洛神广场、东汉太学、张衡三仪、蔡伦造纸、建安风骨、洛阳纸贵、四夷里馆、李杜相会、雕版印刷等反映洛阳十三朝古都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文化广场[3]。洛浦公园滨水景观设计根据不同的文化特征、历史事件和思想意识形态,整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设计素材,展示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出不同特征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广场。由“河图洛书”为主题的西入口大门进入,自西向东游览,就像回顾洛阳的历史,使游人在欣赏滨水美景的同时,能够集中学习洛阳的相关历史文化。上下五千年,多少兴衰成败,都在景观小品、铺装、雕塑、碑刻等设计中展现出来,再现了“天下名园重洛阳”的盛景。尤以“河图洛书”、“张衡三仪”、“四夷里馆”文化广场所寓历史文化更浓。

2.1“河图洛书”历史文化广场

以“河图洛书”为主题的文化广场,是历史文化区的西入口大门,也是景区重要的景观节点,由河图石和洛书台组成。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易·系辞上》中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与洛书两幅图是以表示地数的黑点和表示天数的白点为主要构成要素,从整体上排列成矩阵,构成很强的数字性和结构对称性的特点,是古人最早一种表达数学的思想。

河图石作为西入口的大门和值班室,河图石将传统河图中黑白点进行重新设计,外围若干点组合成圆形,用黑色和白色不锈钢铜

镶嵌在用块石堆砌加工组合成的巨石形状的河图石上(图1)。洛书台为一个上升的小广场,用高低不平的黑色和白色的钢筋混凝土圆柱体,按照洛书图案设石柱组,石柱上采用象形文字雕刻,以示其历史的久远[4]。河图石前方置有花坛,绿篱组成中国象形文字“马”;大门左右对称安置以虎头图案为底座、龙纹缠绕的路灯。整体设计庄重、大气、又充满神秘感,吸引人们的视线。

2.2“张衡三仪”历史文化广场

别具一格的“张衡三仪”广场是历史文化区第八个景观节点,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东汉发明家张衡。张衡亲自参与主持领导东汉时期最大的天文台——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量地震方位的地震仪和用于水利发电的浑天仪,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为我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衡三仪广场中央的广场代表灵台,周围缠绕着以云朵、星星、月亮和太阳的形状设计的园路,其中云形采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s”形云纹,其线条粗细插线,舒展流畅,上下左右互相呼应,婉转曲折,回旋生动;中间安置“张衡雕像”;前方放置大型的地动仪和浑天仪模型,四周围绕着金叶女贞、红花醡浆草、香彩雀和红叶李,全景气势恢宏,富有层次感,充分显示了我国科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洛阳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张衡三仪广场的景观设计不仅唤起游客对古时学者科学研究的情境,而且别出心裁的设计构思和表现手法,大胆夸张,饶有风趣。云形园路的设计告诉人们通向成功的道路是曲折的,时刻警醒着青少年对待学习应有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图2)。

2.3“四夷里馆”历史文化广场

北魏孝文帝统治的洛阳城实行汉化政策,大力发展以洛阳为中心的经济,外城安置来自四夷的各族及西域商人,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北方生产力的恢复发展。根据历史广场设计成中、东、西、南四部分,由日本阁楼、蒙古包、高丽民居和西域风情廊架四个建筑小品组成,分别代表古代华夏族围绕四方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方少数民族。场地正中为日本阁楼,前方竖立一座外形类似于中国牌坊的日本神社建筑物——鸟居,是日本人的精神图腾,是日本传统信仰文化象征的神社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图3);东为蒙古包建筑小品,不仅具有保持传统蒙古包无棱角、流线形的风格,而且重新设计为四面镂空的纯白色的概念化蒙古包,洁白的蒙古包扎住在翠绿色的草地上,色调明快,对比鲜明,夺人眼球,更成为一个休闲纳凉又充满童趣的场所;西为高丽民居,全木造建筑,融于周边自然景色中,实则作为园林工人的管理房;南为西域风情廊架(图3),蓝色桃形大圆尖顶,乳白色拱形门窗,花格门楣,以中间主亭为中轴线依次展开,类似于我国伊斯兰清真寺建筑风格。廊架布满藤蔓植物,周围配以月季、牡丹、垂柳,色彩鲜明,丰富了廊架建筑。  3历史文化元素的创新

3.1历史文化与园路的铺装设计

洛浦公园在园路的铺装上,采用卵石路、石砖嵌鹅卵石、拼砖花样等多种形式,针对每一小广场的风格形式,对铺装的饰面材料、色彩质地和图案样式等都加以研究,并将中国传统图案进行提取、变异,拼出不同的图案和肌理,如各种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人物纹样等等,以对称或二方连续的形式表现出来。有丝绸之路纹样的地面浮雕、中国古代四大神兽的纹样、原始人钻木取火的地面拼图、石器时代的陶瓷瓦罐、植物园人行步道上“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纹样。按照中国传统园林五要素的观点[5],园路作为园林的四肢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构成要素,洛浦公园的园路铺装设计对景观设计的功能和表现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2历史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匠心独运

龙纹缠绕的路灯、刻有牡丹花纹的景观照明灯、布满云纹的栏杆、莲花纹样的树池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洛浦公园滨水景观设计对历史文化的匠心独运。采用仿天然材料的石座椅及仿树墩的垃圾桶,材质和形式的选用与周边场景相融合,符合整体设计风格的定位。建设有儿童活动区、健身区以及供水、供电、照明、排水等设施,诸多形态各异的亭子廊架,牡丹、红枫、樱花等十个植物专类园,还有层层叠叠形如鸟翼伸展的飞檐屋形的公厕和服务区、消防安全标志、应急避难所通告、路口安置摄像头,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关注和关爱。

4结语

文化是设计的灵魂,滨水景观设计中对历史文化的应用探讨在

我国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一直处于跟踪、借鉴、模仿的模式,在景观的快速发展中没有突出特色,忽略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出现大量西方化、雷同化的设计,“地中海”、“欧陆风”在全国遍地开花 [6]。

通过对洛浦公园滨水景观设计这一实际案例的分析,总结得出历史文化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要更多的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强调地域特色,注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反映地域特征和人文精神,更好地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风格;充分运用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历史文化教育融入其中,观赏路线与历史文化景观轴结合为一体,园林景观、建筑、绿化与园林文化融为一炉,展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实现园林艺术与历史文化的相互结合。

回顾中国的历史,每个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特色,都印在那块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滨水区景观设计要进行继承创新,而不是对历史简单的再现与模仿,一方面要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景观设计传统,挖掘文化精髓,借鉴国外设计精华,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利用先进的设计观念和技术,形成强烈的时代特色。只有对以洛阳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进行仔细分析和深度挖掘,才能创造为本民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景观设计形式,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留柱,何元春.再现古都洛阳名园风采的洛浦公园[j].中国园林,1996,12(3):69.

[2] 杨婷,季菲菲,吉文丽,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3):240244.

[3] 杨会宾.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济南:山东大学,2009.

[4] 彭荣,张明军.洛阳市洛浦公园大门设计[j].中国园林,2005,21(3):2023.

[5] 陈祺,刘芬莲.中国园林经典景观特色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6] 邓显渝.园创景观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56.

第9篇:公园景观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声景 声景学 园林景观设计

前言

随着园林应用范围的扩大、层次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园林环境中各种景观要素的作用。但是迄今为止,在园林景观研究和设计中,对声音环境的研究非常有限,而即使有所考虑,也是从噪声控制的角度来进行,即把作为公害的噪声的预防和去除作为主要任务。在对声景的研究中,人是感受的主体,以往的设计大都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着手,较少有从人的主观感受方面去研究设计的目的与意义,而且不应只停留在预防和消除不理想的噪声要素的层面,而应有一种更为丰富的手段和积极的姿态主动地去设计和创造理想的声环境。而在景观研究和设计领域中,我们不应当仅仅从客观的物质角度去研究,而应当联系人文的、社会的因素来做通盘地考虑。

1 声景观的涵义及理念

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噪声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又一大污染。20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作曲家R,Murray Schafer首次提出了“声景观(“soundscape”)的概念,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听觉”行为进行再认识“soundscape”是“sound”(声音)和词根“,scape”(景观)的复合词,是相对于“视觉的景观”(1andscape)而言的听觉的景观(“soundscape”)。其意义为“用双耳捕捉的景观”,“听觉的风景”。“声景观”理念的基本特征体现在:

1.1 从部分(个别)到全体。传统意义上的声音,就是指“听到的某个或某些声音”,它们之间是互相独立、不产生联系的,常常是把个别的声音从环境中分离出来,对单个的声音进行认知和把握。而声景观的理念,是把这些个别声音的组合作为―个整体的声环境来进行捕捉。更进一步,声环境也不是孤立的声环境,而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也就是把声环境作为总体环境中的声环境来加以把握。同样的声音,如果所处的环境不同,不仅使声的传播、吸收、反射、透过等物理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听觉效果,而且由于环境氛围的不同,人的感受也会有很大差别。同样的声音,身处闹市与居于海滨、游于幽谷和九天飞瀑之下,其效果和印象迥然不同。

1.2 从单纯的物理现象到景观审美。历来对声音现象的研究,主要是用数量分析方法研究声音的物理特性,例如声压级、频谱分析、混响等等。而从声景观的角度看,声音不仅具有自身的物理特性,还附加了社会性、历史性、人文性的意义,并且根据人的个体差异,附加有不同的价值和文化含义。从人文学科的期度看,声音不仅仅是单纯的可以用声学测定和频谱分析来导出的物理量,而且是带有人的感彩的、文化的、社会的存在。同样的一个声音,根据受众的不同,其被理解的意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根据实验。人们对于环境中的众多声音要素,其接受是有选择性的。此外,作为该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声景观不仅包含了实体的声音,还包括了非实在的声音,如记忆中的声音、联想的声音等等,这些方面涉及到心理学的内容,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上述内容在声环境的传统的研究手法中是未能见到的。

2 园林声景观设计的要素

“声景观”思想的提出和发展,不仅给声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同时也将为景观设计带来新的理念和切入点。在园林景观的综合设计中,加强对声音要素的关心和重视,把声音作为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进行积极主动的设计,利用动态的、生动的声景观设计,为其带来新的设计途径和考虑方法。在此,我们把声景观的理念引入到景观设计中,对声景观的设计理念进行分析与探讨。然后以景观研究和设计中的典型对象――城市园林景观为例,分析声景观设计的要素和方法。

一个好的声景首先是人、声环境、社会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要在不损害人、声环境、社会的基础上使其能沿着良性循环的线路发展;其次,声音的内容要丰富并且富有意义,任何一种事物都会产生具体的声音,人要通过感知声音的特性,从声音中把握事物的特征,即让声音成为事物表征自身特点的标志之一,通过这些标志特征,人们可以多方面地认识到主体的某些特征,进而认识主体;再次。声音应能让作为主体的人感到事物的存在,进而进行审美活动。不同的环境对声音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根据人们所处的环境、人的心理状态、生理因素、期望值的差异以及自然、文化、社会、地域等因素的不同来进行声音设计,让其所营造的声景满足特定的需求。

最早关于声景观评价的方法是由R.Murray Schafe出的。这个方法是被赋予了新含义的音乐学的一些术语在声景观中的应用。R.Murrayschafer区域声景观的声音分成了三个方面来研究:区域声景观的背景声定义为主音,主音是区域的基本音调;前景声音(即音乐学上的想获得吸引力的声音)被认为是信号音;在排除了主音和信号音基础上,能显著地被社区居民和来访者注意到的声音,被称为是该区域的标志音。这个划分,有助于表述一个特定区域的声音(它的主音、信号音、标志音),并在―定程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声景观进行区别。

根据声景学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园林景观中的声要素从功能上分成三类:①背景声:环境中存在的自然声、活动声等背景的声音。背景音清楚地表明了该地区的声音特征:通过对背景音的发掘和把握。在进行声景设计的时候以此为主调,突出本地区的特点。⑦信号音:广播、报时、危险信号等传达信息的声音,信号音的本质是进行提醒,如果在声景设计中考虑不当,极易引发游人的反感情绪,成为新的噪声。③标志音:运用声音素材,达到在特定空间形成演出效果的声音,一般以音乐和效果音为主,但是作为标志音,如何与公园声环境中的各种声音进行调和,以及与公园其他环境要素的协调也非常重要。声景设计不是孤立地在园林空间中播放音乐,而是把音乐作为与公园环境共生的一部分而进行设计,进行总体上的考量。当然。与环境共生的设计理念并不只局限于标志音。

对于声景观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与视觉景观的协调,并且应和园林中的自然、历史、人文等要素相互联系。在设计中,首先应该对每类声音进行最优化设计,然后对各种类型声音所组成的整体的声景观与其他环境要素进行协调性调整。通过这个过程,创造出最佳的声景观以及整体性的园林景观。

以往的声音设计。一般都是以人工声为主。而声景观的设计理念,首先扩大了设计要素的范围,不仅包括人工的声音,而且还包含自然声。在设计手法上存在正向、负向、零向三种方法:正设计是指在原有的声景观中添加新的声要素;负设计是对声景观中与环境不协调的、不必要的、不被希望听到的声音要素的去除;而零设计则是对于声景观按原状保护和保存,对该声景观不做任何更改和变动。

3 园林环境中的声音景观设计

园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的时代对园林的功能与审美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之上。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园林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园林中的声景观应当与园林中的视觉景观相互配合,方能产生最佳的效果,起到审美感知的联合与审美意象的发生。人对于环境中的声音根据个人的背景、经验,存在自己的理解与含义。在环境中存在的声音进入听觉器官后,能够引发人对声音的意象,进而对声音进行自己的价值判断。

本研究以玄武湖局围的公园为例,进行园林景观的声景现象研究,探讨了声景观的设计方法,具体分为调查阶段、设计分析阶段与声景观的协调管理三个部分。

3.1 对园林景观环境声景的调查。(1)实地调查。在2006~11月对玄武湖周围的园林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地理位置、声音环境的构成及空间分布等(表1)。

(2)问卷调查。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制作了相应内容的调查问卷,为了了解人们对于园林环境中对声景观的评价,以及对于园林中声音元素的敏感度。具体的问卷分两次进行,采取当面填写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1份,回收率为82%。请游客对问卷中所列举的声音的好感(厌恶)度、与周围景观协调度进行评价及对这些声音的主观印象(表2)。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对公园各声要素的评价中。能让人们充分感受到自然气息的自然声(如树叶的沙沙作响、鸟叫虫鸣、风声、喷水声、流水声等)好感度与协调度的评价都很高,这与人们到园林中进行活动的目的非常―致。园林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是进行自然对话、休息娱乐、转换心情的场所,因此,能充分实现这些目的的声要素获得较高评价是理所当然的。与此相对应,让人们又重新回到城市生活和氛围的声音,如信息播放、车流声等获得较低评价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此外,通过调查我们还可以发现,好感度和协调度的评价基本是一致的,好感度的评价得分顺序和协调度的得分顺序基本相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声景观好感度的评价与该声音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有很密切的关系。由此也可以充分证明声景观的特征:声景观是园林景观整体中的―个不可分割的组成要素,两者是密切相关的。

3.2 园林景观声景环境的设计。根据声景理论对声音环境的理解,结合园林中应有的景观元素,声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当考虑:①自然声的保护和发展利用;②噪声的预防和控制;③提高声景观的质量。依照园林空间规模的大小,声景的设计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空间规模越小,声景观的个别性和多样性的要素就越强;而空间规模越大,声景观的公共性和统一性的要素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