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工业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变性淀粉在新鲜面条中的应用研究证明,加入面粉量1%的酯化糯玉米淀粉或羟丙基玉米淀粉,可降低淀粉的回升程度,使放置贮藏后的湿面仍具有较柔软的口感,面条的品质、溶出率等都可得到改善。因变性淀粉的亲水性比小麦淀粉大,易吸水膨胀,能与面筋蛋白、小麦淀粉相互结合形成均匀致密的网络结构,但加入量过大对面团会有不利的影响。在油炸方便面中,一般面粉中马铃薯联淀粉醋酸酯或木薯交联淀粉醋酸酯用量为10%~15%,使用高黏度的交联淀粉醋酸酯可以提高成品面条的强度和复水性,耐泡而不糊汤;生产中可降低断条率,提高成品率;另外,还可以降低油炸方便面油耗2%~4%。
2.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阻抗淀粉的膳食纤维含量大于40%,而且耐热性能高,吸水能力仅为1.4g/g(水/淀粉),颗粒细小,适用于中等含水量的焙烤食品、低含水量的谷物制品和休闲食品中。在华夫饼干、发面饼干和曲奇饼干中,能产生酥脆的质构、优良的色泽和较好的口感。在面制食品中,也能增加制品的坚实性和耐煮性。薄脆饼干、米果等产品要求淀粉具有一定的膨胀性。预糊化淀粉是这类产品的原料,要优于添加普通淀粉。原因在于用预糊化淀粉制成的混合料坯中的部分淀粉已经吸水,当烘烤时大量的水冻淀粉颗粒会泡出来,从而造成膨胀。相反,如使用普通淀粉,烘烤时才开始吸水,这样便不易达到松脆的目的。有时为了达到更佳的效果,还使用变性的预糊化淀粉。
3.在甜食中的应用
在冰激凌中使用变性淀粉可代替部分脂肪,提高结合水量并有稳定气泡作用,使产品具有类似脂肪的组织结构,降低生产成本。这种变性淀粉主要是淀粉基脂肪替代品。果冻的特点是具有很好的透明性,同时要求其组分经加热溶化,冷却后便能形成很好的凝胶。实践中,使用羟丙基交联淀粉取代25%卡拉胶制作果冻,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一般来讲,变性淀粉在92℃的温度条件下蒸煮15min便可达到最佳的膨胀度,而在140℃条件下只需加热4s~20s。但在均质处理阶段中的加工剪切速率对淀粉浆最终黏度的影响很大。若在淀粉膨胀前进行均质,由于未发生糊化的淀粉颗粒能抵御高的剪切力,其组织不会受到破坏。如果在淀粉糊化后才进行均质,所用淀粉必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以避免出现过多膨胀淀粉颗粒破坏的情况。变性木薯淀粉和糯玉米淀粉能够为乳制甜食提供优异的奶油状组织、中性的口味及较长的保质期,使其在加工中具有高剪切稳定性,淀粉用量可减少5%~10%,使产品的黏稠度不受加热的影响。同时由于不会与乳蛋白反应,能避免UHT设备产生污垢,因而可延长生产时间。
4.在冷冻食品中的应用
在大多数冷冻食品中,淀粉的作用是增稠、改善质地、抗老化和提高感官质量。汤圆经冷冻后皮易裂,更不能反复冷冻融化,因此可以在制作汤圆的糯米粉中添加5%左右的醚化淀粉,起黏结和保湿作用,从而避免皮的破裂和淀粉回生,减少蒸煮时汤内的固形物量。
5.在微波食品中的应用
淀粉是微波食品中十分重要的配料,起增稠和稳定作用,并且可以控制水分在食品内部的迁移,改善食品的质构和口感。作为涂层的淀粉可以控制微波加热过程水分的蒸发,提高食物表皮的脆性。最近研发出一种新的淀粉产品———颗粒冷水溶胀溶粉,这种淀粉与传统的预糊化淀粉相比较,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可以作冷冻微波食品的配料。首先,这种淀粉具有较高的黏度和黏度稳定性,高黏度使得淀粉用量减少7%~10%,而淀粉用量的降低可以减少风味物质的吸收或被掩盖,减少盐和香料组成的用量;其次,这种淀粉能够在冷水中调成糊,并且达到较高的黏度,缩短调理时间;第三,这种淀粉具有优异的冻融稳定性和微波加热适应性,在微波加热过程中的持水性仍然较好,能够改善食物的质构和口感,使之外观细腻而有光泽。研究表明,减少微波蛋糕配方中的水分含量可以避免面团的表面坍陷、增大蛋糕体积。速溶淀粉或预糊化淀粉将起到很大作用,因为它们结合水的能力比较强,使小麦淀粉结合的水量减少。
6.在饮料中的应用
亲脂性淀粉能赋予乳浊液稳定性,用以代替阿拉伯胶在香精乳浊液和饮料乳浊液中应用,如橘子汁饮料、可乐饮料和冷冻果汁饮料等。这种淀粉能够提供多种优于传统胶囊剂的好处,例如与阿拉伯胶相比,它在冷水中的分散能力较佳,能减少高达25%的胶囊剂用量,并且用于形成乳化液的能耗也较少,可以节省生产成本。酸奶是以牛奶或奶粉分散在水中,加乳酸菌发酵而成的。无论是制作凝固型酸奶还是饮料型酸奶,都要加入稳定剂,以增加酸奶的黏稠性、改善其质地和口感、防止内容物脱水收缩和乳清的分离。所用变性淀粉要具有抵抗酸性环境和杀菌时温度的影响的能力,同时黏稠性要好,不易回生。用交联酯化或醚化淀粉比较合适。
研究表明,因消耗石化能源所排放的CO2都达到世界各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4]。由于我国工业生产一直是消耗石化能源的主力军[5],加上英国碳基金制定的PAS2050对食品“从摇篮到坟墓”的碳排放的评估结果也表明,食品企业的生产活动正是食品碳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2]。因此,目前而言,最直接最快捷的衡量食品工业低碳生产状况的指标就是计量食品生产企业因石化能源消耗导致的生产碳排放量,亦即食品工业碳排放。由于石化能源是保证食品工业企业生产正常运转和食品安全储存的必要投入,而煤炭目前仍是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主要消耗的石化能源。数据显示,2008年虽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中41.5%是煤炭消耗,5.56%消耗的是石油制品,而碳排放相对较少的天然气消耗仅占0.93%[6]。这与发达国家工业企业偏重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能源消耗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图1表明,除了食品上下游供应链的碳排放,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使用的锅炉和冷藏设备等都成为企业生产碳排放的主要贡献源。鉴于能源消耗是提供企业日常生产,导致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将计量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因固定能源消耗所引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CO2、N2O和CH4)。而将CO2、N2O和CH4的排放量乘以全球增温潜能值(GlobalWarmingPotential,GWP)后统一换算为二氧化碳当量值(CarbonDioxideEquivalent,CO2e),即为食品工业的碳排放量和低碳生产现状。计量企业因消耗固定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所需要的GWP值和固定能源碳排放因子参照政府间气候变化机构(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的《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固定源(燃料)标准[8]。具体计算公式如下:依据公式(1)~(4)计算,得到1995~2011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除了1995年该值达到最高的8191.13万tCO2e以外,其余年份的碳排放量基本都在6000万tCO2e。2003年虽然降至最低的5307.97万tCO2e,但是其后直至2008年都呈小幅上升态势。2005~2011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量都基本维持在6000万tCO2e以上。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能源消耗没有本质上的变革,我国食品工业的碳排放至少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维持这个较大基数。
2对我国食品工业低碳生产转型的启示
随着工业对石化能源以及资源的刚性需求不断上升,包括碳排放在内的生态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强化,加快转变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已经初步形成。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还特别针对我国食品工业的转型提出要求。到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2.7万亿元,提高101.1%,年均增长15%。基于产值的不断攀升以及对企业日益严格的环保约束,加上能源等原材料成本的增加等诸多因素迫切需要我国食品工业以食品产业链的形式协同构建供给充足、质量安全、绿色低碳,且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碳标签制度已经明确对我国食品工业低碳转型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2.1彻底改变中小型企业为主的规模格局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规模组织形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这种改变并不明显,企业规模仍基本维持“小而散”的局面。图3显示,2006年我国44.8万家食品工业企业中,94.2%为非规模以上企业,78.8%为10人以下小作坊式企业。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虽然已经上升到32760家,但仅比2006年增加了5000家。如果严格实施碳标签制度,必然落实到企业生产的碳减排。无资金、无技术、又面临着行业竞争壁垒的众多中小型的食品企业,可能无法承担其中根本的低碳技术改造。推行碳标签制度,必须彻底改变我国食品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规模形态。2.2切实提高食品生产企业技术水平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中70%为1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整个行业的生产水平相对落后,节能减排的任务和压力较重。表4显示,2007年我国食品工业的工业效率指数、工业结构指数和工业环境指数的现实值都远低于标准值。我国食品工业目前的现代化程度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事实上,同样受限于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现实窘境还造成我国食品工业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即“三废”)等对环境的影响仍较为严重(见表5)。而且现有研究也曾提出,我国食品工业的“三废”排放与碳排放之间还具有一定相关性[12]。本文已经证实,随着食品工业产值的不断提升,由石化能源消耗主要推动的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仍维持较大基数。而切实提高食品工业低碳技术水平,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才是真正应对碳标签制度推广的良方。2.3尽可能缩短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的过渡期能源消费结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碳排放,我国食品工业的能源消耗结构中较低碳排放的能源——天然气所占比例始终最低。如果没有重大技术创新,我国食品工业的能源效率提升空间终将有限。更重要的是,目前各个实施食品碳标签的国家(地区)正是我国出口食品的主要进口国(地区),这些国家(地区)所实施的愈加严格的进口要求已经对我国出口食品造成一定影响。所以,食品生产企业应更多考虑提高能源资源效率,逐步引入低碳清洁的能源资源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食品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动能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化、清洁安全化转变。
3结语
一、全县食品工业发展的现状
截止2009年底,我县共有县属规模内食品加工企业6家,分别为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香菇加工)、楚园春酒业有限公司(酿酒)、天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米加工)、县鑫鑫油脂工业公司(食用油加工)、县野风食品有限公司(特色食品加工),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8602万元,与2007年7400万元相比增长422%;实现工业增加值14684万元,较2007年增长567%;完成销售收入36779万元,较2007年增长349%;实现利税3079万元,较2007年增长348%。总体上看,我县整个食品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产销形势两旺,但总体规模较小,占整个工业经济的比例较低。
二、食品工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产业规模总体较小。我县的食品工业只是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群体规模,缺乏大型的、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龙头企业,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生产环境差、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在市场整合中缺乏竞争优势。
2、对接机制尚未完善。上游原材料生产分散,标准化程度较低,使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影响;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食品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
3、项目融资困难较大。我县食品加工企业多属中小型企业,由于受生产经营规模、风险承受能力、信贷抵押能力和信用水平的影响,银行贷款“门槛高、要求严、手续繁”,企业资本运作很难搞活,制约着食品企业持续向前发展,企业在项目建设中融资难度较大。进而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
4、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由于我县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新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弱,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对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的总体能力不足,造成生产成本偏高,企业经济效益差。
三、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目标和思路
(一)食品工业2010年目标
2010年,全县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45000万元,同比增长16%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7000万元,同比增长16%以上,利税总额3600万元。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10000万元以上企业2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3家。
(二)食品工业发展思路
1、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食品。围绕我县质好、量大的大米、柑橘等优势资源和以冲菜、豆腐乳、酱菜、蚱广椒、绿豆饼为主的地方特色小吃抓招商引资、促二次创业、上工业项目;确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提高资源附加值;做强做大地方特色小吃,不断提高特色产品品质、形成规模化生产,努力把小产品建设为大产业。
2、加强融资支持,保障项目建设。积极协调各商业银行和县担保公司加大对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6000吨食(药)用菌系列产品加工基地改扩建项目、野风食品有限公司1亿瓶特色食品二期工程的融资支持,最大限度保障在建食品加工项目的资金供应,确保项目早竣工投产,发挥经济效益。
3、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加大对楚园春酒业有限公司、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在财税、融资等政策上采取向龙头企业倾斜的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以点带面的拉动作用,积极发展与之配套的包装、运输等产业。
4、加强农企合作,保障原料供应。引导、支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加快建设优质大米、柑橘等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协会+农户”的长效合作机制和企业、农户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全面保障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努力形成企业与农户共赢的局面。
5、提高安全意识,保障食品安全。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营造食品安全和谐氛围;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抓好对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把好市场主体的准入和退出关;抓好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6、加强市场开拓,扩大市场份额。加强对市场的监测与分析,时刻把握市场最新动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创新市场营销方式,大力发展网络营销、电话营销、感情营销等营销方式;以出口为主的宜昌奥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2009年投产)、野风有限公司要努力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7、加快品牌建设,提升产品档次。严格执行国际国内绿色、有机食品标准,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创造名牌、扶持名牌、宣传名牌、壮大名牌,真正把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把品牌做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更多的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获得“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原产地保护。
8、加强技术攻关,提高产品质量。引导食品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系,鼓励基础好、具有经济实力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大力推广食品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以及适用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原料,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
四、食品工业发展的措施
1、把食品工业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和优势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搞好原料基地建设。按照食品工业各类产品对原料的不同要求,引导农民科学种养,调整结构,结合不同产区的资源优势,发展优质、高产、规格化、标准化的原料产品,形成基地化、良种化、专用化,重点建设一批绿色、特色食品原料基地,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提高品质,为我县食品工业提供优质原料。
2、进一步加大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食品工业产业格局。一是以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在食品工业的骨干行业中培育扶持发展1至2家大型、5至7家中型龙头企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下游产品企业带动上游企业,大企业辐射小企业,企业联动农业和资源开发的良好发展态势。二是以产业升级为发展方向,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我县食品工业整体水平,形成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适度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和粗加工的食品企业,有机地构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具有多层次竞争能力的食品工业结构。
3、加大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食品工业的发展后劲。一是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和筹集多元化资金投资食品工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食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各种机制和不同方式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协作,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过程,形成我县食品工业的技术引进和创新体系。三是在深入研究当前市场的同时,加强潜在市场和未来市场的研究,快上一批新项目,储备一批中长期项目,实现食品工业快速发展。
4、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强调“绿色”和“特色”,突出我县资源无污染的优良品质和加工产品的地域文化特征,塑造我县食品工业的形象。重点加强我县食品工业产品的宣传广告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包装设计水平,提高我县食品行业的竞争能力,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5、加强行业监管,保证食品安全。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打击假冒伪劣、强化产品质量,建立完善有效的食品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五、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解读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首要
在整个《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食品质量安全贯穿整个发展纲要,针对“十一五”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提出采取未来将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强检(监)测力建设、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五个措施落实食品安全问题,并设定了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完善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000项,食品生产企业60%以上达到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目标,在政策措施方面“强化安全监管,政府加大对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的支持,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食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食品标准体系建设。”。预示着在未来国家将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将会进一步从严,行业准入的门槛进一步提高和更加规范,尤其对企业在检验能力方面对人员和设备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全。
解读二、粮食安全问题被提及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尤其从2009年以来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较为关注的问题,我国政府也在保证粮食安全和促进粮食增产和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等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而在此次《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方面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粮食安全方面的考虑被充分体现,在规划中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发展非食品用途的粮食深加工,确保口粮、饲料供给安全”。同时在发展方向上提出“鼓励发展国际粮食合作,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建立稻谷、玉米和大豆加工企业”, “鼓励并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合作开发棕榈、大豆、葵花籽等食用油资源,建立境外食用油生产加工基地,构建稳定的进口多品种油料和食用植物油源的保障体系。” 可以说鼓励中国企业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几个行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绝不仅仅是为了鼓励企业发展壮大其背后间接体现出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
解读三、产业安全问题得到重视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我国改革开发的三十几年来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促进各行各业的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在部分领域对我国的产业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尤其是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食品加工行业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中更为突出,因此,也广泛受到关注,为保护产业安全在2007年11月,发改委与商务部联合颁布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玉米深加工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1年12月29日,改革委、商务部2011年第12号令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2011年修订)》,自2012年1月30日起施行。2007年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同时停止执行。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修订版《目录》中,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食用油脂加工品种除了豆油和菜籽油外,新增了花生油、棉籽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品种。此外,大米、面粉也在新《目录》中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在此次的规划中更是予以明确规定,这是近年规划中少有。
解读四、效率和效益问题成为发展方向
针对“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粗放式发展的问题,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要求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将由过去粗放式发展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体现了“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效率和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将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规划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粮食加工、肉类屠宰加工、发酵、酿酒、乳制品等产能严重过剩领域,要求按照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要求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和设备;在重点行业和发展方向上,对各个行业后期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规模明确了目标,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体现出在后期食品工业发展中注重效率和效益将成为每个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表明随着加工技术和生产设备的科技进步为淘汰落后的产能和能耗提供了必要条件,预示着在未来我国的食品工业发展将走一条高效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读五、产业布局将更加趋于完善和合理
依托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优势,进行产业延伸,形成产业带,通过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大型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是本次《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重点行业发展方向与布局方面一大亮点,首先,在“十二五”规划共有13个重点行业被纳入食品规划当中,和“十一五”规划相比,除了传统的8个重点行业外,新增了方便食品、发酵工业、酿酒工业、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营养与保健食品5个行业,一方面说明了在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行业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在食品工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已经成为食品工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方便食品、发酵工业、酿酒工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本次规划中充分考虑了食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上、下游行业对食品工业的促进和影响作用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从而使其行业的覆盖面的扩大,使产业布局更加趋于完善和合理。其次,在对各个相关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上和“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的方向性更加清晰、明确,尤其在部分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上提出了相对细化和精确目标,使规划更加具有指导性。
解读六、食品工业发展前景依然被看好
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15 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3 万亿元,增长100%,年均增长15%;利税达到1.88万亿元,增长75%,年均增长12%。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5:1,和“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40900亿元,年均增长15%;利税达到到676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从2005年的0.5:1提高到0.8:1相比,在总基数增大的情况下依然提出年均15%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目标和利税年均增长12%的目标,意味着从国家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看好和抱有很大的希望。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分析,2013年1—6月,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5263家,与上年底相比增加1571家,增幅4.7%。食品工业以占全国工业6.8%的资产,实现了占比9.8%的主营业务收入,创造了占比
12.7%的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占全国工业的20.9%。食品工业在全国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明显。
《纲要》强调要发展“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当前,“方便营养加工食品”是年轻一代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主要选择。因此,要“加快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膳食制品供应种类”。食品工业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新时期新一代居民的食品消费新需求。
《纲要》还提出“加快传统食品的工业化改造,推进农产品综合开发与利用”。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传统食品丰富多彩,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具有强烈的市场需求。在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时代,传统食品工业的工业化、标准化和自动化,将是中国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所面临的新挑战,也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关键词】淀粉;变性淀粉;食品工业
1前言
我国有着一些天然淀粉生产资源比如玉米,马铃薯以及木薯。淀粉是一种绿色的可再生资源,如今已经成为工业领域非常重要的廉价有机原料。工业迅速发展,因为淀粉的一些特征缺乏,原淀粉对现代新型工业的需要很难满足。原淀粉主要的缺陷在于:口感比较差,粘度不太一致,容易变稀,容易老化,遇到冷水不会溶解,乳化和凝胶的能力比较差[1]。出于将淀粉性能进行改善的目的,可以采用物理,化学以及酶法的变性以及复合方法对原淀粉进行处理,这样淀粉的天然利华性质就会发生改变,原有的性能能够进行改善,全新的功能或者特性也会增加,这样性质发生变化,变性淀粉能够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应用。
2食品工业需要变性淀粉
主要的缺陷是第一口感比较差,因为长糊的凝胶质构,质构逐渐不稳定。第二是粘度不一致:不同的植物,不同的领域以及不同年份生产的淀粉粘度不相同;第三是受到剪切作用:淀粉糊受到机械作用后,pH值比较低,高温后会变得很稀。第四是稳定性比较差,容易老化;第五是溶解性较差,需要比原淀粉更好的溶解性。所以,淀粉需要进行变性处理,这样就可以达到下面的目的:对蒸煮特性进行改善,对老化进行减缓,对糊凝胶倾向进行降低,对糊冻冷融的稳定性进行增长,对凝胶吸水性进行降低,对糊及凝胶的透明度以及光泽进行改善,对膜结构进行改善,对黏着性进行一定的改善,对乳化稳定作用进行提高[2]。
3变性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
3.1在面制品中的应用
变性淀粉在新鲜的面条里已有应用研究证明,将面粉量1%的脂化糯玉米淀粉或者羟丙基玉米淀粉添加进去,这样淀粉的回生程度可以进行降低,这样贮藏的湿面有着柔软的口感,面条的质量以及溶出率都能够得到改变。因为变性淀粉的亲水性比小麦淀粉要大,吸收水分后容易膨胀,所以跟面筋蛋白,小麦淀粉等容易结合构成致密的网络结构[3]。然而份量加得太多会对面团产生不好的影响。在油炸的方便面里面,一般面粉里的交联淀粉醋酸酯或木薯交联淀粉醋酸酯使用量为10%到15%,这样成品面条以及产品的复水性就得到了提高,这样面条不仅耐泡而且不容易糊汤;生产的过程里可以将断条率降低,成品率也逐渐提高,此外,油炸方便面2%到4%的油耗可以降低。
3.2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抗性淀粉的膳食纤维含有量要超过40%,有着极高的耐热性,吸水能力只有1.4g水/g淀粉,颗粒比较细小,适合在中等含水量的焙烤食品以及低含水量的谷物制品里使用。在一些华夫饼和曲奇饼里面,会产生酥脆的结构,优质的色泽以及超好的口感。所以在对面条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制品的坚实性以及耐煮性也逐渐增加了[4]。薄脆饼干、米果等产品要求淀粉具备膨胀性,预糊化淀粉就是比较好的原材料。采用预糊化淀粉制成的混合胚料因为淀粉已经吸收了大量的水,因而在烘烤的时候,大量的水就从淀粉颗粒里面跑出来,使得胚料逐渐膨胀。反之,如果采用普通淀粉,在烘烤的时候才开始吸收水分,就不会达到松脆的目的。有的时候,出于更好的目的,变性的预糊化淀粉就开始作用。
3.3在冷冻食品中的应用
在大多数的冷冻食品里,变性淀粉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粘稠度,改变质构,抗老化以及提高感官质量。比如汤圆经过冷冻后皮容易破,这样就不能够反复地进行冷冻和融化,如果在制作汤圆的糯米粉里面添加5%左右的醚化淀粉,这样就能够粘结和保湿,从而使得皮无法破裂,淀粉也无法回生,在蒸煮的时候避免汤糊的现象,而且汤内固形物的分量可以降低[5]。
4展望
近年来,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材料的改性淀粉越来越高。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新型复合改性淀粉已经成为改性淀粉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食用变性淀粉的全新研究和发展的同时,一方面研究的内容比较多,另一方面,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可以提高。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里的应用,在对食品安全的相关应用进行突出。这样,对淀粉食品安全性的评价是重要的食用变性淀粉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不同的改性淀粉可用于同一种食品,也可用于不同的食物;同样的食物也可以添加到几种变性淀粉,提供了巨大的改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发展前景。各种优良的食品生产的改性淀粉性能非常有利,以其独特的魅力,所以改性淀粉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石油,造纸,纺织等工业领域。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并对改性淀粉的应用研究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军海,李志洲,付蕾,许磊.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化工科技市场,2009(10):31-35.
[2]董佳.特殊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四川粮油科技,2001(01):45-46.
[3]洪雁,顾正彪.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科技,2002(11):44-45,50.
[4]徐晓斌.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展望[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104-105.
一、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5263家,与上年底相比增加1571家,增幅4.7%;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比全国工业增速低0.8个百分点(不计烟草制品业,同比增长9.8%,比全国工业增速高0.5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9.1%,食品制造业增长11.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9.7%。据测算,2013年1~6月份,食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7%,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10.4%,拉动全国工业增长0.97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所占比重比2012年全年的11.2%提高了0.5个百分点。食品工业为全国工业增长做出了贡献。
2013年上半年,食品工业以占全国工业6.8%的资产,实现了占比9.8%的主营业务收入,创造了占比12.7%的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占全国工业的20.9%;主要经济指标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均有所提高。食品工业在全国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愈加明显。
二、方便营养加工食品是现代消费新需求
《纲要》在“发展重点”中强调要发展“方便营养加工食品”。要求“加快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的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膳食制品供应种类。强化对主食类加工产业的营养科学指导,加强营养早餐及快餐食品集中生产、配送、销售体系建设,推进主食工业化、规模化发展。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促进居民营养改善。加快传统食品的工业化改造,推进农产品综合开发与利用。”
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国际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指出,人均年收入3000美元以下,是温饱型消费;人均收入达到6000美元,是物质享受型消费;人均收入超过10000万美元,则是精神享受型消费。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发达地区(例如东南沿海个别省份)的人均收入超过6000美元。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以此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转型期。根据部分亚洲国家的发展历程,社会转型期的特点为:国民经济告别高速增长率,进入平稳增长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增强,经济发展转入消费为主驱动型;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消费结构提升,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居民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不断增强,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
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由于社会购买力增强,劳动力和时间成本上升,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提高,社会人群的年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方便营养加工食品”成为新一代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主要选择。因此,要求“加快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的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膳食制品供应种类”。食品工业应尽快升级转型,最大限度的满足新时期新一代居民的食品消费新需求。
三、用现代工业理念加快传统食品的改造升级
《纲要》提出“加快传统食品的工业化改造,推进农产品综合开发与利用。”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传统食品丰富多彩,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具有强烈的市场需求和市场潜力。这种需求促生了亚洲和世界各地的中式餐饮业发展浪潮,以及工业化产品的诞生和发展。中国的传统食品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东方文明的物质传承,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迅速发展、物质相对丰富,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时代,传统食品工业的工业化、标准化和自动化,将是中国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转型、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所面临的新挑战,也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因为,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传统食品工业化是指按照一定标准、规范和流程,由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由自动化的流水线代替单元操作,实现操作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工艺自动化、产品标准化的新型生产方式,以形成和其他制造水平相当的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
目前,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发展面临五方面的挑战。
一是制作原料标准化程度低。没有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原料质量标准,制造标准化工艺,就很难形成质量稳定、安全性可靠的流通商品。
二是工艺合理化和标准化水平低。工业化的前提是标准化和流程化。由于传统食品的多样性、特色性和经验性,其产品标准化和制造工艺合理化发掘和科技支撑还远远不够。
三是食品制造设备落后。食品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11%以上,但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食品科学研究、食品加工技术研发、食品设备改造总投入和技术力量和其地位极不相称,设备自主开发水平不高,使食品工业成为制造业领域最落后的产业。中国的食品制造业遭遇国际大型企业挤兑和外国资本垄断的风险逐日增加。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只有极个别院校设有临床营养、粮食工程、食品工程专业。80年代中期开始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直至今日,国家还没有一所公益性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机构。科技体制改革长期不到位,使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深度、广度、系统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在系统性和实用性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迅速发展的食品工业对人才、技术和设备的需求。
五是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研究结果与产业需求、关键设备和工艺研发、技术成熟度与企业消化能力存在差距或脱节现象,阻碍了产业升级转型的速度和效益。
因此,《纲要》在“政策措施”的“加快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部分指出,针对食物、营养和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引导企业加大食物与营养科技投入,加强对食物与营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研究。相信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新一代食品科学家、企业家、消费者,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共同奋斗,中国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同步迈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前景展望
大力开发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主要集中在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研究、食品添加剂制备中的生物高新技术研究和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研究等。根据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一是用生物法代替化学法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迫切需要开发的有保鲜剂、香精香料、防腐剂、天然色素;二是大力开发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如具有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调节血脂,调节肠胃功能性组分。
发展微生物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开发的过程中微生物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具有独特的特点,繁殖过程快,在一定条件下可大规模生产,要求营养物质简单。如酱油、食醋、酒与双歧杆菌料、酵母片剂、发酵乳制品等微生物t疗保健品一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食用菌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许多保健品功能成分,应大力发展食用菌保健食品。
新生物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新生物资源包括一些未开发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对中国而言,传统中药材是一个宝库,很多中药本身就是食品,这方面日本已十分先进,尤其是确定重要的品种规范,种植规范,成份的稳定性以及动物临床试验的验证,以制造出能够被世界广泛接受的功能食品。另外,海洋生物尤其是海洋藻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资源。研究表明,大部分微藻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并且可安全食用。中国可使用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很多品种尚未开发,而其中一部分还具有十分优良的遗传特性,如果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相信中国食品工业尤其是功能食品工业会有长足的发展,并在世界食品工业占据重要地位。
未来的食品产业发展
昆虫食品。食用昆虫产品从营养滋补、药用需求、休闲需求以及保健需求四个方面对昆虫食品的市场潜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发挥食用昆虫产品内在价值优势,抓住行业竞争环境宽松的机遇,努力采取措施跨越发展制约因素是促进昆虫食品市场开发的有效措施。从现在的蚂蚁食品、蚕蛹食品、蚯蚓食品、蜜蜂食品、天蛾食品等功能来看,它已成为一座微型的营养宝库,具有抗风湿、抗癌、护肝、平喘、解痉、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多种药理功效,在西方国家昆虫食品已成为贵宾席上的美味佳肴,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也将会涌现出一些品种各异的昆虫食品。
变态食品。变态食品是指在形态上与常用食物发生了很大变化的食品。如由原来的固态食品,现在加工成液态食品,或者把食品制成日常用品等模样的形式。日本生产的粉沫酒,加入适量水即可饮用。其色泽、风味与液态酒一样。美国最新研制的一种“空气食品”它是含有人体必需营养的一种悬浮颗粒。将其按一定比例调配好,装入一种特制的容器中,食用时将嘴对准容器的喷口,用手轻轻一按开关,马上就会有一股“风”喷入人的口中,人吸食后饥饿感立即消失,同时产生一种进食美味佳肴的愉悦感受。目前,我国这种食品还很少,但变态食品必将是我国未来食品的一种更有创意、更新型的一种食品。
合成食品。合成食品是利用遗传变异微生物或固定基酶创造出来的食物,与天然食品没有什么区别,还可利用变异的真菌和酵母菌把人们不爱吃的食物变成美食家所乐道的食品。如人们可以像处理合成纤维一样,把真菌生产出的菌丝按照某种纹理结构纺织、编结、成型。这样就可以制成某种特殊的食品。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 管理
食品添加剂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不断促进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它对于防止食物变质、改善食品感官性状、增加食品品种、方便食品加工和供应、提高营养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如今,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一方面是混淆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与对食品添加剂管理不善,使得“非法添加物”混入食品添加剂的队伍,因此,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管理,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是解决食品安全的重要课题,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做好食品添加剂监管工作
滥用和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行为、强化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相关法律中已建立了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和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制度,并且法律法规正逐步完善,该法规明确规定了卫生部、质检总局、工商部门、食品药品监管局、商务部门、工信部门等在食品添加剂监管方面的职责分工,但未设置专门的机构对食品安全尤其是食品添加剂方面进行专业的管理,虽然各部门关于食品添加剂相关监管职责明晰,但是监管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相互交叉、责权不清的现象,可见食品添加剂的监管现状仍是不容乐观,滥用或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或非法添加物的事件屡禁不止。
针对此,一是卫生部门作为食品添加剂综合协调部门,应充分加强协调卫生、农业、质监、工商、药监各部门的监督职能以及生产、销售、使用单位的内部管理职责,力求做到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的目标,也可借鉴“香港监管模式”,适时建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全程负责食品添加剂监管工作,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缺位的弊端,二是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电子台帐监管平台[1]。质监局应该定期不定期地抽查辖区内的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并建立电子台账监管平台,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购货台账和使用台账的记录,并确保记录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食品添加剂不合理使用行为,提高食品添加剂监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文件存在适用性差、适用范围窄、更新慢、规范性和统一性欠缺的劣势,例如,溴酸钾这种食品添加剂已是国际普遍禁止的品种,我国食品添加剂管理标准体系却还未对其说明;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分类,只有23类共2400多种,比美国食品安全部门公布的添加剂少将近500多种,并且我国仅有300多种添加剂有国家标准,只占已批准的添加剂的极少部分,另外虽然每年不断有新的食品添加剂增添到目录中,但增加速度还是赶不上食品工业发展的速度。此外,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导致市民对食品添加剂亟待恐慌,将之“妖魔化”,很大程度上也是国家食品添加剂相关标准不完善、不规范所导致的。
可以看到,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即尽快制定无标准,完善已有标准、删去错误标准,类似于亚硝酸盐这类食品添加剂的添加量、注意事项,标准中应给予清晰的字眼,才能帮助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正确地作出判断;二是完善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针对食品生产企业在食品产品对食品添加剂检测的缺失,函待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并完善更切实可行的检测标准,对食品添加剂从入厂验收、添加使用、产品出厂检验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检测。三是完善食品添加剂信息平台[2],目前,有很多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很多错误、片面的认识,这与我国食品添加剂管理中信息透明度差有很大关系,政府应建立信息平台,通过专门的网站权威的信息,扩大关于食品添加剂标准、食品添加剂管理办法等信息的宣传,引导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3、强化知识普传和舆论引导
向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非法添加或滥用食品添加剂,无异于投毒,食品行业是一个良心行业,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出在食品生产经营环节。因此生产者、经营者的行业自律非常重要,这是食品添加剂管理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大力普及法律知识。一些食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不懂法律,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对消费者的健康、法律法规的制裁、生而为人的良知视而不见,因此必须重建食品企业的法律知识普及,这不仅要求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还要加强宣传力度,监管部门要定期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识培训,用一些具体的案例培养食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二是增强全社会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食品安全问题很多是添加了非食用物质而非食品添加剂,由于缺乏有效的知识普及和相互沟通,也给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带来不少麻烦,因此必须要加强“食品添加剂”正面舆论宣传,积极引导舆论和科普宣传,让广大群众包括食品生产农户、农业企业等,对食品添加剂有进一步的正确认识,消除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和恐惧,既规范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添加,也让食品安全有更广阔的社会监督。
4、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添加剂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不断促进着食品工业的发展,现如今,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强加在“食品添加剂”身上的这个黑锅越来越沉重,很大程度上是与对食品添加剂管理不善所致。鉴于此,有关部门可通过做好食品添加剂监管工作、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强化知识普传和舆论引导等有效措施来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其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桦,郑晓军,等.食品添加剂监管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食品科技,2012(6):316-321.
[2]冯俊华,王富昶.对食品添加剂管理的建议[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8(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