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管理企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01
一、前言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产权在科技、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突出,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对企业知识产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产权是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形成的,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怎么样管理好、利用好知识产权,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生存。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践
1.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的管理组织体系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专利管理组织体系,由单位主要领导挂帅的3+2级管理体系网络(院领导〈专利管理委员会〉―科技开发部〈专利管理执行部门〉―基层室所〈专利申报、实施部门〉)+科技信息处+中油集团公司的知识产权专家支持,这样就可以从组织上、技术支持上保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有效的开展专利的各项工作;
2.近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
我们在严格执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专利管理办法》,《大港油田公司专利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石油工程研究院专利管理办法》、《石油工程研究院技术秘密认定管理办法》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级部门的责任和权利,从制度上确保了我们专利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减少了专利在申报、保护、管理、实施等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使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化、规范化。从制度上保证知识产权工作的全过程覆盖。
3.加大了宣传力度,提高全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利用水平,是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工作的核心任务。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只有宣传工作做好了,才能激发挥企业和职工申请专利、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成果的积极性,职工只有了解专利,才能运用专利,单位每年都根据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多种形式专利的宣传工作,利用网络、黑板报、内部网络电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加强和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科技管理部门设立专岗,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的基础上,我们在基层室所增加知识产权联系人(科研网员),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工作队伍,做好他们在知识产权相关知识产权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及时上报本室所知识产权成果动态,确保知识产权成果的申报的及时性。我们每年都利用知识产权周活动这一契机,聘请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给我们的科研骨干、技术专家讲解知识产权申报技巧和流程,提高知识产权的申报质量。
5.要做好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1)课题立项前做好知识产权的调研工作。没有专利检索和查新报告的项目不受理立项申请,要求各单位要结合自己科技规划制定专利实施计划,落实到项目,落实到人。课题立项前,要做好知识产权的规划,明确知识产权产生的类型、数量、以及产生的阶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尽量避免专利申请产生的随机性、个案性和滞后性,使专利挖掘与项目进展保持同步,使专利产生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最大化。
(2)课题开展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及时跟进项目进度,协助项目人员分析、提炼知识产权产生要素。
(3)课题结束后,严格技术资料的保密,在形成知识产权以后,方可对外技术论文,开展技术交流等相关的技术推介活动,要切实做好科技创新成果在、成果鉴定、学术研讨时的保密工作,防止流失,做好保密工作。取得的成果没有申请专利或采取有效的技术秘密保护措施的,不得进行验收、鉴定,不能参与评奖。
6.切实做好知识产权考核激励工作,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时效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关系企业发展的大计,也涉及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为保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能不断发展,保护发明人积极性,制订完善了一套激励员工申请专利的积极性的政策,对于不同专利,我们给与了不同等级的奖励,以前,每获得一项实用新型或则外观设计专利,单位奖励500元/件,发明专利奖励1000元/每件,目前我们加大了奖励力度,每获得一项实用新型或则外观设计专利或者技术秘密,单位奖励2000元/件,发明专利奖励10000元/每件,软件登记奖励10000元/件并且也把专利做为了我们评定职称以及专家考核的一项重要的指标,积大的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7.做好知识产权的实施与转化,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
知识产权是我们的无形资产,也是重要的科技资源,如何将这无形资产转化为生产力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研究的电位法井间监测专利技术到目前为止, 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大庆、辽河、吉林、大港、胜利、山西等地方运用了815井次,创效4000余万元,成果显著,获得第九届全国发明优秀奖; 研究的无残渣压裂专利技术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推广新产品,该项技术先后获得天津市、中国第十届全国发明优秀奖,该项技术与高温碳酸盐岩油藏低损害酸化体系技术获得了2008年度天津市科委技术发明二等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外,我们将在制定年度科技计划时,列出专项资金支持专利技术应用,并对效益较好的专利给与奖励。在评选优秀专利时,我们把实施效益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如果实施不了或实施无价值就应考虑专利权的放弃。
三、结束语
要作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在特别注重专利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制度的三落实的前提下,尤其重视建立好激励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开发的政策,调动企业广大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企业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和专利申请数量的快速增长,从而增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生存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坚持自主创新,让更多的知识产权成果成为企业做大做强坚强后盾,使企业的创新之路更加稳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和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并购 再投资 品牌融合企业管理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兼并与收购事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增多,兼并与收购的问题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纵观近年来的国内兼并事件,包括TCL集团对法国阿尔卡特、汤姆逊和德国施耐德的收购,联想对美国IBM的收购,上汽集团对韩国双龙汽车的收购,吉利汽车对美国福特汽车旗下沃尔沃汽车的收购,这些并购事件或多或少反映出了我国企业管理者在兼并与收购管理方面的经验欠缺和知识匮乏,只有正确、科学地确定并购之后的发展思路和整合策略,才能使后并购时代的企业管理价值不断得到提升,使得企业在不断激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后并购时代的企业管理,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经济学家尝试从组织结构因素例如企业相对大小、企业业务关联度等方面,作为影响后并购时代资源重置、实现协同效应的关键要素(Kaplan,2006)。而管理学、组织学家认为,并购后的整合进程,包括对新整合的企业组织中员工的影响,都是对并购后企业管理价值极其重要的因素(Krishnan,Hitt和Park,2007)。而针对后并购时代的企业整合问题,本文希望从投资管理、品牌管理的角度,总结后并购时代企业品牌融合的相关思路和方向。
1后并购时代的企业再投资
通常的,企业涉及并购事件之后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即是企业资源的内部分配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经历了兼并与收购的企业,其中最关键的是再投资问题。本文所指的再投资问题,主要是指企业在经历兼并与收购之后,对企业内部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即原主并公司与目标公司)的研发投入、广告投入等再投资的分配问题。例如A公司收购了B公司,组成了新的合并公司AB公司。AB公司的管理层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难题便是,在企业资源有限、强调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前提之下,如何合理地进行再投资?从企业总体再投资的角度来看,Edward等(2012)发现并购事件给企业提供了进行大幅度降低成本举措的机会,最起码针对广告投入而言,主并企业展现出较高的倾向去大幅缩减目标企业品牌的广告投入,且对于主并企业品牌和目标企业品牌有实质性品牌重叠的情况下,后并购时代的投入会更加下降,这种降低成本的行为在企业收益上也得到了好的反响。Maksimovic和Phillips(2001)的研究指出,经历兼并与收购后的新企业的效率提升可以归因于各种运营变革导致的净效应(NetEffect)。由此看来,企业在后并购时代的运营整合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到企业在新的企业管理环境中生存与发展问题。但是,企业在经历兼并与收购之后一般都会进行财务报表信息等的合并处理,因此目标企业的资产和表现在新的企业中相对而言没有过去清晰和完整,企业管理者也较难判断企业的收益变化是否直接与运营效率的提升直接相关联(Edward等,2012)。对于后并购时代的企业再投资,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再投资须避免市场份额流失
后并购时代的企业比较容易经历的是品牌的市场份额流失,这种市场份额流失可能发生在目标企业品牌上,也可能发生在主并企业品牌上。例如科龙—华宝兼并事件中,在后并购时代的市场表现上,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都没有体现出绩效的明显变化,反而是两个品牌都在市场份额上有所萎缩,特别是目标企业品牌华宝的市场表现大不如前,最终导致科龙集团被格林威尔收购的惨剧收场。市场份额的占领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的,但是市场份额的流失却是迅速的、不经意的。科龙在整合华宝的资源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双方本来所占有的市场资源,即双方在市场上各自的份额。科龙没有注意到双方的市场份额到底有没有交叉的市场群体,以及各自的市场群体对这次并购事件的态度。市场的竞争是基于市场中相对份额的竞争,任何一方在市场中份额的持续下降,容易导致恶性的连锁效应,因此后兼并时代企业管理者须在详细分析市场现状的前提下,加强再投资的分散化、组合化管理,避免子品牌的市场份额流失。
(2)再投资须针对产品市场定位
在企业再投资的决策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产品组合的不同定位和诉求进行分散化投资,而不是盲目地把其中一个强势品牌做大做强。例如GE收购Hotpoint的事件中,GE集团巧妙地分散了其品牌投资组合———GE定位于中高档产品,目标是主流、注重品质的市场;Hotpoint定位于中低价格的竞争产品,强调的是价格策略;GEMonogram专注于专业市场,为消费者打造个性化设计,定位于建筑师等;GEProfile定位于高价格、高品位,目标是高层次的高端消费者。企业再投资是很多企业在后并购时代的选择难题,一方面,企业对主并品牌的长期感情使得投资有可能对其倾向,另一方面,企业对目标品牌接管后,又往往急于在最短时间内让市场接受并购后的品牌变化,也可能吸引企业管理者对目标品牌投入更多资源。本文认为,只有均衡的投资组合,才能够利用好企业的现有资源,在使得各个产品满足目标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大大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提升资本配置的效率。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企业管理 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当今最重要的资源,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不仅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成为企业获得利润的主要手段。企业处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将面临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更高形态的竞争。企业的兴衰成败、实力强弱已不再取决于它拥有物质、资本,而首先在于知识的拥有和创新能力,取决于是否善于进行知识管理和积极推进管理创新。
一、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的变化
1.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不再过分依赖于经济资源,而更加取决于知识资源。知识资源具有复制性、反复消费性及在使用中不会引起边际报酬递减三个特征。这些特征以及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将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在传统管理中,基本上是人异化为物的管理,对活生生的人是一种压力,人的主动性遭到压制。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对工作时间和地点的要求可能不再那么统一,工作中的弹性加大,如有的公司实行按个人方便的时间上下班制,一些知识性企业上下班的时间、地点和工作的界限越来越不像过去那么清晰,在美国甚至出现了一大批SOHO(Small Office & Home Office)族,他们可以灵活地安排自己工作的方式与时间。管理者必须营造一种使企业员工自愿地交流与共享知识,开发与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去创造新的环境。
2.企业生产方式的崭新变化。企业不再把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速度、数量、产值作为追求的目标,不再只注重以往的流水线、节拍等严密的分工组织形式和工艺流程,而是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虚拟企业、网上经营等新的组织及管理模式正在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方式。知识和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产生了许多诸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等一系列发展方向。例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关注的焦点,并将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生产模式。这一生产模式主要由工程设计、产品加工和生产管理等组成,各自动化子系统集成工作的支持系统,由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实行大系统的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
3.经营方式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孕育而生的电子商务,以迅猛的发展态势形成新的交换体制,构架新的市场规则。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经营方式,使供求关系变为动态的互动关系:顾客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将自己的特殊要求利用互联网迅速地通知给供给商;而企业也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互联网了解和跟踪顾客的市场反馈。此时,顾客不再仅仅是对象或目标,而是参与者和控制者,成为企业的合作者。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1.以知识和人才为核心。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企业也就成了“知识型”企业,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是必须解决好对知识资源的管理。知识资源不像物质资源那样越用越少,相反,而是越用越多。因此,如何选用、积累、更新、创新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具体讲就是知识生产者,人才的管理,是必须解决的管理创新的一个课题。纵观当今世界有实力的企业,无一不是靠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管理人才、一整套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及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手段来创造经济效益的。因此,企业可以根据知识经济竞争化要求,突出“人才激励管理”,从而把开发人才放到企业生存至关重要的位置。首先,在企业管理层中普遍设立了“知识主管”或“智力资本主管”职位,以快速收集和处理、保存大量知识,加强人才的管理与使用。其次,实施人才开发计划, 其中包括“终身教育”、人才破格提拔任用制度等。最后,改进分配和鼓励制度,以更加倾向于人才效益的发展。
2.管理者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管理模式中,管理者即“统治者”,他不需要倾听,要做的就是发号施令,监视并控制下属。在知识经济中,管理者必须改变原来的角色,而扮演新的角色。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杰克・韦尔奇在改革公司等级制时所说:“过去,许多总部管理人员的职能是依靠控制来发挥作用,而不是借助增加价值。他们的工作内容必须重新定义,他们必须把自己的角色看成是教师和解放者的混合体,而非控制者”。事实上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的真实角色应该是服务者,作为服务者主要应该提供以下服务:(1)战略导向服务;(2)信息沟通传播服务;(3)业务参谋服务;(4)学习指导服务;(5)新知识培训服务等。
3.建立新型的市场观。从市场环境来看,一方面,企业的顾客或消费者由于知识素质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以及选择范围的扩大,其主要消费将越来越多地转向知识密度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而且顾客要求越来越多,期望也越来越高。顾客需要的是产品、服务、信息的一体化。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企业间的竞争必然围绕产品、服务和信息一体化展开。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将更加激烈和白热化。技术变革的日新月异与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扩散使企业进入新的市场领域更为容易,一种新的产品、新的技术一旦问世,很快便会在世界上最适宜的地方进行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激烈的竞争将迫使企业为不断地细分市场,不断地追寻、理解和满足顾客的需求,不断地以“新”和“特”去赢得市场。激烈的竞争也导致企业与其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不断扩大,企业与顾客,正在表现为更多的互惠互利。合作竞争将成为企业的新的价值取向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新的核心。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核心,没有创新,企业也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必须不断创新企业管理理念,强化企业管理方面的意识,为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金;企业;管理
一、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预算管理
1.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事前、事中资金支出,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核定资金的合理需要量。企业应以需要与节约兼顾为基本原则,采用先进合理的计算方法,确定资金的合理需要量。资金合理需要量,可以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来实现。现金预算的内容,包括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多余或不足的计算以及不足部分的筹措方案和多余部分的利用方案等。有的企业建立了预算编制、审批、监督的全面预算控制系统。预算范围由过去单一的经营资金计划扩大到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等全面资金预算,由主业的资金预算扩大到包括多种经营、二级核算单位在内的全方位资金预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为资金的全面预算和及时结算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资金的集中管理成为可行。
2.强化全方位、全员的预算管理与控制,增强预算的广泛参与性。通过财务收支预算管理,遵循分级审批、层层把关,加强资金跟踪检查,营造自上而下管好用活资金的良好氛围,形成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管理控制体系。加强对现金流量分析,严格控制现金流入和流出,保证支付能力和和偿债能力,树立"钱到哪里,管理就紧跟那里"的观念,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
3.将企业财务战略目标与年度预算目标相结合,逐步建立、完善财务预算编制、分析体系。要做到既控制成本的不合理增长,又符合企业实际。将目前习惯采用的年度预算方式向细、向前推进,既要编制月度、季度预算,细化预算管理,又要编制中长期滚动预算,保证预算编制的连续性、灵活性和战略性,对重大成本费用项目可以尝试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强对折旧等非可控费用的预算管理。
二、强化财务监督,进一步加强资金周转各环节的可控性
1.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前移监督关口,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我们企业认识到内部审计与监督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内审机构的权威和职能,健全了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制度,强调内部审计与监督不应仅仅是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真实性与合法性的结果性审计与监督,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贯彻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把监督关口前移,将更多的精力放到管理审计中去,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都在严格的程序下进行。
2.建立值全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在企业的经营机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资金的监督机制。因为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最终要通过资金流动来实现,所以企业通过监督资金的流动情况能够及时而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资金的监督重点是预算的执行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监督预算的合理性、合法性、内控的严密性以及项目决策的经济性。企业的资金管理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效益为核心,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资金的功能在生产经营中得到充分发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从技术手段上,大力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企业财务资金信息是各类信息的交汇点,也是支撑经营决策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软件的推广使用,不单纯是推广软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推广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要借鉴国内外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遵循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等环节由易到难逐步推进。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依次开发运用财务、销售、采购、仓储、生产等管理子系统,做到开发一块,运用一块,见效一块,逐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
2.结合ERP中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资金管理体系的进一步提升。目前在国内广泛推行的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进一步融合了物流与资金流的关系,物资运动是资金运动的基础,物资运动决定着资金运动,物资运动状况的正常与否,决定着资金运动状况的好坏;通过对资金运动是否通畅的分析,可以观察企业供、产、销等活动是否正常的进行,并根据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相结合,从而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益。这一系统充分体现了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必然联系。ERP系统更着重于供应链的管理、支持混合型生产方式、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业务流程的优化等,大型企业顺利推行ERP系统将为资金流的管理提供优质管理平台。
四、企业要加强核心能力的建设
1.重视自身资金管理。争取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同时在企业发展的各个时期,是否拥有顺畅的资金链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关键,所以各企业都应高度重视自身资金管理,尽一切可能采取措施规避或降低资金的风险;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内部职工素质,促使其尽快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意识,积极参与资金管理,以促进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果,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资金紧张的不利局面。
2.在时间上灵活调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资金支付手段和时间上,按资金急需程度灵活安排。例如,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首先保证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以稳定职工情绪,然后安排生产急需的原材料和配件,保电力、保税金,以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就业 用工 对接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53
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也是最适合开设的专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专业建设越来越完善。但近几年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方面,该专业的学生对口就业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出现明显的招工困难。本来应该顺理成章地进入旅游企业的人员没有进入,旅游企业对进入的毕业生也觉得不尽如人意,只好下大力气自行培养人才。按理说高职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应该是适应旅游企业需要的,他们比本科以上层次的更能融入企业,比中职层次的在理论水平上更胜一筹,应该在进入企业后能更快成长并有所作为。为此,本文试在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企业招工状况的基础上,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企业招工状况分析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困难不同于某些专业由于需求不足而引发的就业问题,而是有供给也有需求,但不能实现对接的矛盾。一方面,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人才需求的猛增。旅游业作为低消耗、高产出的朝阳产业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持续快速增长最为显著的产业之一。而且,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届时,我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同时,我国目前的旅游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可以用“饥渴”来形容,尤其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极其缺乏。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达1000多个。旅游人才的供应赶不上需求的快速增长,呈现明显的供不应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低加剧了矛盾的激化。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空间,希望能尽快成长为管理人员,不愿到基层一线工作。而旅游业的惯例是管理人员要从服务员做起,酒店管理人员既需要学历、理论知识,也需要实际工作经历。要做好酒店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有服务员、基层管理者的经验,否则,很难管好酒店。在国外,酒店部门经理和总经理这一类中高级管理人才一般都需要5~10年的一线服务经历,在我国,虽然没有这样的硬性规定,但从一线选拔人才也是重能力甚于学历。这样看来似乎大大限制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空间。如果对此认识不清,就会出现酒店中高素质、高学历管理人员缺乏的局面。
此外,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到旅游企业工作,是源于对自身的不自信,原因来自社会、教学过程和学生自己。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一拥而上的局面,教师很多是从别的专业转行而来,在旅游专业知识方面有较大的欠缺,特别是实践经验较为缺乏,难以了解企业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要求,无法有的放矢,对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中,由于定位不清,课程中基础性、理论性课程比例太多,实践性课程、实习偏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别对管理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上,学生普遍欠缺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指挥能力、应变能力,因此,他们进入企业后熟悉基层工作需要更多的时间,甚至多年都无法晋升到管理岗位,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评价和工作岗位的喜好。
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企业已经从暴利行业转化为微利行业,在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已经没有了以前的比较优势。同时,一部分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较高,对收入的期望值较高,希望尽快取得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回报,但现实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却在不断下降。加上我国轻视服务行业的传统观念,学生又不明确现在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不肯放下架子进入企业一线工作,就更使旅游管理专业对口就业率下降。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较适合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今后各高职院校发展的中心工作。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既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又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特别强调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充分调动企业、学校、个人诸方面的积极因素,围绕人才供给和需求两个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培养创新型教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提高其创造能力,增强就业能力,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才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一)深入旅游企业,了解人才需求,改革课程设置,提升学生能力
以笔者在旅游企业多年的工作经验,旅游企业特别欢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强,有亲和力、愿意在基层锻炼同时又具备基本管理能力的学生,这些学生沉得下去也浮得上来,他们在企业中的成长是非常快的。同时,旅游专业的学生大多愿意在酒店前台工作,但前台对员工的外形条件有一定要求,在招生时应该有所考虑。
在课程设置上应处理好几个关系,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基础理论和应用型知识、课堂训练和实践环节以及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关系,应适当兼顾并有所侧重。高职院校应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准,具体到旅游管理专业,就应弄清楚够用的标准:是就业够用还是发展够用?另外,应明确高职和本科、中职的区别,理论课程要有一定的深度,但要注意拓宽广度,实现知识的扁平化。做旅游管理工作,知识再多也不为过,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士,知识面越广、对顾客的了解越多就越容易做好服务工作。当然,3年的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管理知识和工作技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完全可以的。我们既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更要培养他们走得更远、更好的本领。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有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基础知识,但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都没有开设相应课程。一个不懂经济、不懂管理的是难以尽快成长为管理者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理论课教学中应开设经济学原理、旅游会计、管理学基础等理论课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而不仅仅是操作能力。
世界著名旅游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不仅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同时也能让他们熟悉管理工作,培养管理能力。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非常强调实践教学,边教边做,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力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饭店工作的技能。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广受世界知名旅游企业的青睐,很多学生都成为业内翘楚。
当然,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可以弥补实践环节的短板。一方面,可以从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从事专职或兼职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把课堂外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的培养上,还需注意能力的提升,如外语教学要改变目前多数学生的“哑巴”英语的状况,培养他们的开口能力、英语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接待过程的情景教学实现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中文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多让学生锻炼,如让学生熟悉企业相关文书的起草并练习。给学生开口的机会,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在对案例的分析中熟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环节,全方位培养学生
目前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建设有自己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熟悉旅游行业是大有裨益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实习实训基地质量不高、仅仅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注意对他们的指导和教育,过度使用实习生,使他们对企业乃至行业心存恐惧,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另外,部分实习指导教师不熟悉企业情况,无法有效跟企业沟通,给予实习生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实习过程中困难重重。
为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建立继续教育机制,让教师以进入企业挂职、调研等形式补上实践这一课,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在实习期间可以尝试聘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虽然都在服务一线,但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观察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分析判断吸收其中的养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可尝试在学生第四学期安排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后回校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对课程产生共鸣,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顺应市场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快速提升。如果把人才的培养作为特殊产品的生产的话,我们不但要注重生产过程,还需要把好原料关,即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同时,我们不能把生产过程作为全部,还要研究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也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帮助其尽快成长。校企合作,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与用工的“无缝”对接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而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学校和企业仍任重而道远。
Abstract: Informal organiz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ch part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management since Mayo found the existence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 accidentally from the Hawthorne trials. In this paper,based on its sources and implic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xistence reason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introduces its influence from two aspects, then gives several suggestions about the informal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关键词: 霍桑试验;非正式组织;沟通
Key words: Hawthorne trials;informal organization;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167-03
1 非正式组织的来源及定义
非正式组织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由行为科学的创始人梅奥在霍桑试验中提出的。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职工的士气;企业应采用人际关系型的领导方法;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企业中的职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梅奥的这一理论在当时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他所做的试验表明影响生产效率的最关键因素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遇和工作条件。
非正式组织,是指未经组织规定的,组织成员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联合体[1]。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非正式组织是机关中由个人接触,交互影响而形成的自然结合的,不带特定目的、偶发的组织[2]。非正式组织是在满足需要的心理因素推动下,比较自然地形成的心理团体,其中蕴藏着浓厚的友谊与情感的因素。
2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原因
2.1 正式组织在管理上的缺陷 管理学家发现一个定则:不能从正式组织中获得满足,则在非正式组织中就愈加增多,即当人们有互相结合的需求时,我们应积极改善正式组织的管理模式。
2.2 利益维护 公司制度与管理不公平、有争议,如员工感到自身利益会被侵犯的时候,易使权益受损的员工因为认知相同而互相支持,从众心理也就较严重,希望被其他非正式成员的认同并保护的欲望就更强烈[3]。
2.3 人际关系需求 员工希望相互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如新进员工期待得到组织成员的认同以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在相互适合对方个性基础上发展联系,进而成为非正式组织[4]。
2.4 兴趣一致 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共同的语言及相互理解对方的行为,由于工作中的联系而产生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交往的经常化,就会自然形成非正式组织。
3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3.1 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成员往往主动认同、自觉遵守这种不成文规范,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制约着成员的言行,各方面与团体保持一致。
3.2 具有较强的信息沟通能力 非正式组织内的成员之间关系密切,行为一致,具有较强的信息沟通能力,信息交流频繁,沟通渠道畅通,信息传递速度快。
3.3 具有自然形成的领头人物 领头人物有较高威信和影响力,成员往往自然而然地承认他的权威,服从他的支配,尽管未经选举和任命,但号召力强,有的受拥戴程度甚至比正式组织还高。员工大多服从他的支配,接受他代表团体作出的决定。
3.4 凝聚力强 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往来、帮助,它们有不成文的团体规范及明显的自卫性和排外性,有时甚至出现不讲公共原则的现象,往往有很强的团体意识,以相互之间的感情为纽带,大都以满足成员个人需要为目标[5]。
3.5 心理协调能力强 非正式组织不需要正式组织的承认,它们大多以相似的心理特征和共同的心理需求为基础。这些团体成员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有相似的价值倾向、生活背景,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或相似性,因而容易引起共鸣,归属感强[6]。
4 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4.1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质量管理QC小组QC成果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已有30多年,大多数企业都收到了良好效果,使企业充满活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QC小组活动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企业实现降耗增效,提高工作、服务质量,提高员工素质,满足员工实现自身价值,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深化质量工作的关键环节。
作为参与施工企业QC小组活动的一名成员,我深知企业在开展QC小组活动的现状,下面就在企业内部如何扎实、有效开展QC小组活动谈几点认识。
1 正确实施“领导QC”
1.1实现从管理方法到经营思想的根本转变
当前不少企业领导认为TQC(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只是一种管理方法,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不大,导致企业QC小组活动不能深入开展。这就要求我们质量管理人员能够正确开展QC工作,首先使企业领导从“管理理念”转变为“经营思想”,给企业领导以更多的QC小组所取得的成果和最直观的经济效益,从而赢得领导的重视。
1.2 宣传普及TQC知识,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质量意识、攻关意识
一是全体干部要自觉学习和宣传TQC知识,深入现场和班组的同时,要把TQC知识的宣传带到班组,要教会班组长和职工如何应用PDCA循环解决安全生产和施工质量问题。
二是每年要定期组织QC小组骨干培训。通过培训,提高骨干人员TQC知识和攻关意识。
三是全面质量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一线,具体指导帮助QC小组开展活动,指导其如何选择课题,如何应用技法。同时,质量管理人员要对每个成果的总结进行把关。
四是以点带面。因为一个单位只有几名质量管理人员,根据施工企业的行业特点,仅靠单位几个人把QC活动抓好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骨干作用,每个骨干负责几个小组的技术指导。这样,既能解决主管人员线长点多所带来的问题,也能进一步提高骨干人员的水平。
2 正确导向和扶植
质量管理人员对基层QC小组活动进行正确的导向和扶植十分重要。QC小组大多数由活跃在生产一线的职工组成,他们现场工作经验丰富,对现场的了解、分析,有时是领导层想不到的。所以,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广泛宣传QC活动,并正确导向和扶植各层次的QC成果。
2.1 力求“小、实、活、新”
“小”是指所选择的课题宜小不宜大,要力所能及,时间短、见效快。若课题太大,一时难以解决,导致QC小组成员失去信心。
“实”是指所选择的课题要结合项目工程安全生产和施工质量上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关,切记不要跨行业、跨部门、跨专业。
“活”是指在开展小组活动过程中,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小组可单独活动,也可采取小组之间联合攻关的形式。
“新”是指选择课题应是当前小组所面对的新课题,或者是上级下达的指令性课题,一定要有时效性。课题活动时间尽量不要太长,不要跨年度,否则就失去了QC小组活动的意义。
2.2与其他活动有机结合
把QC攻关与技术创新、成果研发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归口管理,从科研角度予以提升,是提高QC成果水平、提高质量管理技术含量和创新水平的有效途径。随着建筑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应用,一定会有很多新问题出现。因此,要广泛发动职工开展QC活动,搞攻关、搞创新、进行学术交流,来解决制约安全生产、施工质量等方面诸多难题。
2.3建立蓬勃向上、融洽和谐的氛围
企业内各QC小组的活动不可能一般齐,所以,QC小组间应在企业内部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否则,会影响企业的整体水平
2.4加强“尖子”队员的培养
经验证明,在对课题进行攻关和成果整理期间取得好成绩,每个QC小组必须得有“尖子”队员。这样,既能完成成果的过程管理,又能提高成果的水平。既然全国质协规定了QC成果的评审是通过打分来确定名次,就必然存在着比赛的色彩。这些名次的区分,要通过QC成果来衡量,而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往往由QC小组内的骨干来完成。所以,对“尖子”队员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2.5拓展思路,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多参加高层次的交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不论从QC活动形式,还是形式、成果总结手法上,都有了长足的改进和创新。通过先进的表现手法能将QC成果更加真实、形象地展现给各行各业的同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目的,使所有QC小组成员的水平得以提高。
2.6完善激励制度,调动QC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由于QC小组活动期间内,工作量较大。因此适当的激励制度是必要的。在开展QC小组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均付出了努力,以很大的工作热情,紧紧围绕企业的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开展活动,在取得成果后,若要持久地保持这一奋发向上的热情,给予精神和物质的激励是一种催化剂,能为成员继续开展活动给予动力。
3 注重成果的及评审
3.1注重QC成果在企业内部
当前,有些企业不召开成果会,往往临时由质量管理部门编撰几个成果应付了事。其实,企业是QC小组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因为这些成果均来自生产一线,都是针对安全生产中凸显的问题而确定的课题。虽然项目小,但产生的效益是不可忽视的,且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因此, QC小组要把成果的着眼点放在企业内部。
3.2有效进行QC优秀成果的评选
QC小组应按规定注册登记,经上级主管部门确认后有序开展活动。评选时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反对弄虚作假。在成果评审时应注意,不论成果好坏,首先要给予肯定,多鼓励少批评,毕竟大多数成果是来自生产一线,只要是注重了经济、管理、服务、技术等方面的改进,就都是有意义的成果。
4结束语
企业质量管理的全面推进和发展,能提高基层项目职工的质量意识和攻关意识。开展好群众性的QC活动,是解决企业施工质量和技术关键的重要手段。通过QC活动,可激励职工的创造性,能培养一大批具有聪明才智的质量管理骨干,能以点带面培养“尖子”成员,有效提高企业质量成果水平。以上就是我对建筑施工企业如何更好地实施QC小组活动的几点个人看法,希望这些看法能够使得企业QC小组活动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庞兴梅. 如何改进质量管理小组活动〔J〕科技视界.2012(30).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5-0156-02
1 概述
考虑到汽车系统的自身特点,零部件是构成汽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汽车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零部件质量不过关将直接危害汽车行驶的安全性。所以,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在零部件的选择上都是有着严格的准入标准的。在这种严格控制的形势下,汽车零部件企业只有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加强质量控制质量,提高质量管理实效性,才能有效满足生产需要和客户要求,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我们必须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做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
2 汽车零部件企业质量管理发展形势综述
汽车工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它具有层次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等基本特性。汽车零部件生产系统是汽车工业系统的子系统,它是整车生产的基础。因此,汽车零部件生产子系统决定着汽车工业的开发与生产。我国汽车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零部件归属于某个整车企业,实为整车企业的直属专业厂,另一种是独立的专业的生产厂商,它不属于任何汽车集团。目前世界汽车工业盛行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专家认为,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中,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最大的机会在于二、三级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以最少资金采购质量最好、技术最新、交货期最短、服务最好的零部件”是汽车生产厂商全球化采购所遵循的最佳原则,这必将成为国内所有整车企业采购汽车零部件的新规则。这一新规则将打破我国长期以来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的集团关联、保护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零部件企业之间将在质量、成本、交货期方面展开更激烈的竞争。同时整车企业为回忆新产品上市周期,缩短研发时间和降低研发成本。系统化、同步化开发和模块化供货将是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新方面。
3 汽车零部件企业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分析
目前来看,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不但是关系到产品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的大事,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3.1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设立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
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考虑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应积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应引入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并根据企业实际和用户要求设置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促进质量管理行为的推进。由于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多、数量杂,在汽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因此质量管理目标也不同。为此,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制定质量管理目标的时候,应根据产品种类和重要度进行确认,保证质量管理目标切实可行。
3.2 重视实物质量的控制,对产品实施全工序检验
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实物质量是整个质量控制的关键,如果实物质量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所有的质量体系和质量目标都是毫无意义的。为此,在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将实物质量的控制作为重点内容。主要应从加强产品检验的角度出发,切实提高产品总体质量。目前来看,汽车零部件企业应根据产品实际生产情况,对产品实施全工序检验,保证检验不留盲点不留死角,通过完善的检验手段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效果。
3.3 设置汽车零部件产品质控点,加强质量检验效果
为了保证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最终检验效果,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合理设置汽车零部件的产品质控点,对关键部件的重点工序进行重点检验,保证产品的整体质量达标。同时,还应完善检验程序,创新检验手段,引进现代化的检验检测仪器,对产品进行整体检验,确保产品出厂前满足所有技术指标,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来看,加强检验手段对提高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质量管理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4 对汽车零部件的材料和配件采购进行重点控制,解决产品质量的根本问题
对于汽车零部件而言,原材料和配件是构成汽车零部件产品的重要环节,只有对原材料和配件的质量进行重点控制,才能保证汽车零部件的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种考虑,在汽车零部件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对原材料和配件的采购进行重点控制,应完善原材料和配件的采购程序及复验程序,将原材料和配件的采购及检验作为汽车零部件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从提高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效果的角度出发,应对汽车零部件的材料和配件采购进行重点控制。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中,要想提高整体质量管理效果,就要从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目标、产品实物质控点、材料和配件采购等几个方面入手,在产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细节落实质量管理手段,促进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淑娟.汽车零部件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1).
[2]周传会.对于某小型汽配厂商的企业成本现状分析[J].商,2012,(15).
[3]蒋志刚.汽车配套企业质量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潘玲.基于供应链的企业库存管理模式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1).
针对企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着力于建立和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以狠抓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来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建立和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制度,促进企业管理整体水平提高。
企业内部各项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制度,包括:原始记录管理及填报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制度和财务分析制度。根据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要求,我们公司实行岗位责任制,规定每个职工必须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什么情况下应怎么做,以及什么不能做,做错了怎么办等细则。这样,每个岗位的每个责任者对各自承担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都清楚,要求人人遵守。通过实施这些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企业在经营环节中的原始记录、计量、消耗、定额、验收等工作,提高了企业管理整体水平。
二、建立和健全商品购销存环节管理办法,规范企业流动资产管理行为,健全内部约束机制,确保资产完整和增值。
1、在商品购进环节,我们制订了烟糖公司规范进货行为规定、进货货款管理办法和进货过程管理办法,来规范企业进货决策和进度行为,把好进货关。
《规范进货行为规定》的主要内容是,进货决策按照下列程序进行:第一步,进货人员提出进货商品的品名、规格、进货单位、数量、进价和预计销价、预计全部销完时间、毛利、利润等情况;第二步,各职能部门提供刊物进货商品的适销、价格、库存等情况;第三步,决策人员根据进货人的意见和各职能部门的资料综合分析,进行决策。
针对货款的安全性问题,我们在《进货货款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货款支付程序和货款审批权限,落实进货责任,确保资金安全与完整,防止商业诈骗。
针对进货中的回扣问题,我们在《进货过程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在购销业务中的返利和回扣一律入帐,严禁各经营部私设小金库或个人私拿回扣。
2、在商品销售环节,我们制订了烟糖公司《销售货款管理办法》,目的是加快销货款回收。对已销商品货款,本着“谁销售,谁负责收款”的原则,做到钱货两清;对代销商品,要充分了解代销方资信情况,要签订合同,明确付款期限。这样既扩大了销售,又保证了资金安全。
3、在商品储存环节上,我们建立《商品排查制度》,每月全面排查一次,专项排查及时进行。在保证销售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小库存和零库存,使商品做到适销对路,勤进快销。
三、建立和健全自我扩张和自我约束的企业财务机制,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建立与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相配合的滚动式三年财务计划。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编制出企业滚动式财务预算,以便在资金上“长计划、短安排”,处理好留存、举债、吸收或对外投资几个方面的关系。
2、加强资金日常调度与控制,继续推行定额管理、指标控制、完善内部银行等一整套办法,落实内部各层次、各部门的资金管理责任制。尽量避免无计划、无定额使用资金。
3、企业负责人更迭,其任期目标应遵循企业总体发展目标,以保证滚动式财务计划实施的连续性、协调性。
四、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的客观要求,严格执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
1、关于资产的安全和增值问题。我们在制订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时,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安全和合理运用,使之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制度明确规定“因业务需要领用支票或汇票,须填写业务用款通知单,写明原因,并经部门负责人签字,凡用款在万元以上的以及需要预付货款的,必须由公司经理审批”。这样,资金的使用权基本集中在公司最高决策层,防止和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