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

第1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

诵读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方法,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古诗文诵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诗文当中的内涵,提高学生文化储备能力。另一方面则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我国的优秀文化与古诗文内在情感。所以我们必须予以经典古诗文诵读高度的重视。

一、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问题

(一)朗诵背诗混淆了概念

因部分教师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一些教师并没有明确诵读与背诗之间的区别。教师误以为朗诵就是背诵古诗,只要熟记、硬背古诗内容即可[1]。要求学生将所有的古诗文全部背诵下来,并没有带领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诵读古诗的内容理解。然而事实上,诵读设计的初衷并非如此。虽然诵读缺失要求学生需要熟记古诗文内容,可是熟记却并不是其最终的根本目的。如果学生仅仅能够做到背诵古诗,但是却不了解古诗涵义,那么古诗诵读就是去了原有的涵义。这不仅是在浪费教学时间,同时也无法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2]。

(二)课堂诵读时间不足

目前国内大部分小学教学一堂课的时间都是 40 分钟,为了保障教学进度,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单独设置诵读课程,语文教师也没有将正常课程的时间划分结构,为诵读教学提供时间与空间学习。即便存在诵读教学需要,教师也只不过是让学生拿出课本读一两遍。教师安排诵读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课后与课前诵读,要求学生在不占用课堂时间的基础上,做到古诗文内容的熟练记忆。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所以学生并不能在诵读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古诗文的人文学习价值。

(三)诵读太过主观化

教学主观化是现在诵读教学最大的弊病与常见的问题。小学语文诵读教学中,一般为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式学习。教师通过语言的方式,控制学生的情感抒发与阅读速度。虽然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必需带有感情,不过教师却没有告诉什么是感情,用哪种感情诵读。教师只是盲目的按照教师的诵读方法诵读课本,教师的速度快慢以及词句停顿衔接等,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方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培养,只是单纯的将自己对古诗文内容的情感和理解传达给学生。学生无法真正领悟古诗文深层的意境和涵义。

二、优化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办法

(一)充分结合诵读与教学内容

虽然诵读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诵读教学也需要为其提供一定独立的空间和时间。诵读与语文教学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诵读教学中,教师不妨越过领读的部分,要求学生自行阅读,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讲解古诗文的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在学生了解了基础知识以后,组织学生完成古诗文的诵读,提升学生的古诗文印象。如在学习了《静夜思》这首古诗以后,学生在诵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李白会思念家乡,难道在看看月亮的时候看到

什么了吗?之后教师开始讲解李白为何会思念家乡,结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进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教学,使学生领悟古诗文涵义,提高古诗文理解水平。

(二)开展多样化诵读活动

为吸引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不妨开展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诵读学习。如教师不妨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内容表演,学生以组为单位,自行决定表演内容。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表演效果。学生在课后一定会仔细剖析古诗文人物、情节与内容。在表演的过程中既提升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深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对学生古诗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诵读时间

保障诵读教学价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防止诵读形式化[3]。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发挥诵读学习价值。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诵读时间,在诵读的过程中,建立深刻的印象。学校不妨修改课程表结构,每周单独列出 1-2 课时作为诵读学习时间。此外学校也可以在大课间实践播放古诗文名家朗读,增强学生学习记忆,感受古诗文文化熏陶。

结语:

古诗文的诵读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古诗文意义,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在诵读的过程汇总使学生继承与弘扬伟大的中华文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古诗文诵读,加强古诗文诵读环节。创新诵读模式,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这不仅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继承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桂华.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 [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142.

第2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

一、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语文素质教育,它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首先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后是对学生的个人情趣的教育,最后是对学生应用语文进行交际的基本能力进行教育。语文教育素质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试听分析能力、理解说话能力、阅读分析能力、阐述写作能力,除了这四项基本能力之外还包括了学生对外界知识的吸收能力。如果更具体的来进行阐述,首先基础知识必须扎实,其次,要有智能素质,即要有非常清晰的观察力,完整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全面的思维能力。再次,技能素质,即试听能力、交流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然后,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最后就是对审美能力的要求。不能把语文素质简单的看成几个字、几句话、几段,几篇进行教学,要抓住教育的根本,在丰富知识的前提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语文的基本素质是要把语言文字作为基本工具来达到人们思想、情绪、认识的统一,并且要把语文素质的基本项目达到操作上和认识上的和谐统一,不能孤立的发展任何一个单项指标,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可以反映这个人的整体素质,体现教育的综合水准。

二、小学语文进行素质化的目标

(1)把教育者的认识体系和认知体系进行完善。素质化并不是对知识体系这一客观的、教学大纲的教育体系的完善,而是对于认知体系的完善,认知体系包含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提高认知体系就是要正确的把我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学生要在理解语文相关知识体系、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灵活的应用这些知识体系。国家规定了小学语文的核心教学目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是有国家检验和社会的定位来评定的。(2)学习基本知识和技巧的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知识体系,它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综合性比较强。它要求的技能也较多,对这些技能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较高,比如能写一手好的字,能流畅的谈话和朗读等。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做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在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

1、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中国有句俗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对某一门知识产生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要对这门课产生很大的兴趣。产生兴趣之后,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调动自己所有感官,参与到整个学习的过程。怎么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老师个人素质的要求,可以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按照课本内容创设基本情境,让学生对这个情境产生亲切和轻微的依赖感,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无处不在,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让他们热爱生活,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另外要选择与小学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受教者,只有对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乐意学的兴趣爱好,小学语文课才能更加有效的实施开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爱好;从而达到具有创新性质下的学习气氛;让语文课回归到生活中,使得语文教学与生活机密相联系,这也是教学新课改的一种新方式。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举办一些跟生活相关的小型演讲比赛,使得学生在比赛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比赛中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使得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对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3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情景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322-05

一、了解学情,优化作文情景教学的环境

我们知道,小学生天生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但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存在好奇的感觉。但是,如果事情对其没有任何吸引力,他们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打不起精神,更谈不上主动了解和接触了。对于作文的学习也是一样,他们讨厌八股文式的写作,讨厌模版式的创作,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复制化和格式化的生活。要想实现作文情境教学,首先就必须让他们爱上写作文,爱上语文课。这就要求老师,走进学生,了解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作文情境教学的环境。为此,教师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转变思想,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的事情,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写作观念,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流露,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让学生敢于写作,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例如在学习或者课外阅读的时候,讲解文章《我的老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现场描述,当堂作文,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边的老师所闻所见,创作关于老师这一类人物的作文写作,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资源的能力,这样不但使同学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有利于背诵,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使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直观的情景教学

我们知道,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出生动性、形象性、深刻性和直观性,集声象字画为一体,动态显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宏观概念微观化的良好效果。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情境,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作文知识,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教学情境的优化可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完成,为使语文的教学与时俱进,语文老师,可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作文教学的情境设计的真实而精彩,通过碟片,录像,计算机各类软件的使用,使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语文作文问题以可视性,立体性,趣味性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在让学生创作关于运动的作文写作时,老师可以播放一些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的视屏,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体育运动的情景,为学生树立一定的写作情景,让他们通过在情景中观察来提高写作能力。

三、走出模版教学,引导学生有效感悟

在我国的作文教学中,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学生对作文选等模版的依赖性很强,有时候老师也经常来一些模版或者范文让学生死记硬背,在条条框框中教学和学习,这对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它会大大禁锢学生的创作灵感,缩小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实践。而要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要走出模版教学和学习的误区。教师要试着让学生明白,写好作文不是以优秀作文为参考,以评判模版为基准就能够实现的,真正优秀的作文是往往都是那些来自于作者内心的,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这就要求老师有效的引导,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悟出写作的材料。如在讲授关于农村的作文写作技巧时,老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有农村生活体验的,加强引导,没有农村生活体验的,可以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通过一些媒介来进行作文写作。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也要注意善于突破传统的评价方式,采取多种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还可以将选出的优秀作品摘抄或是打印出来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利于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增强写作能力。

四、改善教学,实现生活情境再现

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吸收,丰富学生的情境体验,实现生活情境再现,感悟和理解作文写作的魅力,逐步培养作文的创作、理解和感悟的综合能力。小学作文课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强调学生运用学习的生活常识去尝试解决现实作文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并且有效运用同化理论和知识的迁移功能把复杂繁琐的作文疑难问题转变成已经具备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问题来解决,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在传统小学作文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唱主角,为了教而教,通过知识格式化、复制化的思想,运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实现知识的剪切性传递,学生往往会觉得作文课学习是枯燥乏味的的,学习作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什么实际的应用价值,这样的作文教学欠缺了活力,使作文与生活脱节,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作文的魅力已经成为作文教师教学转变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开放性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追求高效课堂,追求开放性课堂,一直是一线语文教师的实践追求。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小学语文课上进行开放性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构建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能够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一、语文课堂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是一门伴随学生终身的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语文作为一项功能性与文化性相统一的学科,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在,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语文课程关系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小学学段一门重要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语文教育的重要程度也越来越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视。语文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各项能力的提高,贯穿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同时语文课程又具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和功能。

一线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学应该是多元的,而且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特点也是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一个全新要求。因此教师在构建开放性课堂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把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放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开放性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开放性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语文开放性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向课堂加入更多的有效元素

语文课堂应该是丰富的课堂,单纯的课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了。而且在当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比较多,学生的知识量也比较大。传统的语文课堂仅仅是在讲解课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加入丰富的元素。

首先,教师可以把生活经验加入课堂。虽然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但是通过家庭以及电视、网络等媒介,学生获取生活经验的途径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加入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构建开放性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必然途径之一。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补充材料。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教师应该以语文课本为基础,适当地引入恰当的材料,使得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引入材料方面处理得比较好的话,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开放性课堂的实现。

(二)适当修改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新课程的观念,我们意识到,课本只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文本,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师和学生应该立足于文本,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语文课程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即生动性、开放性、生成性等。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载体。但是作为文本的课本,其内容毕竟有限,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课本进行有效的改进,使其更加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高效的开放性课堂的构建。

例如,教师可以把部分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比如让学生把一些诗歌编成故事,也可以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编排成话剧或者诗歌朗诵。开放性课堂要求我们充分地利用文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语文课堂开放性教学的实践成效

(一)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开放性语文课堂的构建,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学生学习语文不单单是为了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更应该认识到,语文毕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代表着其语文素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同时开放性课堂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可以说,现在的学生都是比较怕写作文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语文作文训练,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转变了教师的理念,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

开放性语文课堂的构建,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我们知道,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角色也进行了一定的转换。首先,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只有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开放性课堂的实现。其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宰者,而往往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往往自己讲授知识,而较少地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更没有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这种意识,开放性语文课堂转变了教师这种意识。再次,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现提高了教学目标的实现率。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是实现开放性课堂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其基本落实情况。最后,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魅力也会获得有效的提升。可以说教学魅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也是一个不容易被直观发现的概念,其中包括许多因素,但是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魅力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成绩的提高上,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得到学生的真心欢迎。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推行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是可行的,但是,这一实践仅仅是刚刚开始,还有许多路要走,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此外,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教学魅力等多方面因素也应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第5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

关键字: 多媒体 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新的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怎么实施。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结合语文这个载体,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从而使学生在教师鲜明的道德情感的激发下,体会到高尚的道德情感对每个人一生的重要性以及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培养良好道德情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

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情动而辞发,情动而理明。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智慧”,更在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育德导行”,即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注重从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心灵、美的思想、美的行为,提高素质,完善人格。

二、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的贡献

.

心理学家指出:人类感觉器官获取信息的比例为视觉8 3%,听觉1 1%,触觉1%……根据这个规律,教学中运用投影、录像、录音、实物等多种多媒体素材,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观察事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让多媒体手段真正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变远为近、变无为有的作用。以适当的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多媒体在现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此来创设情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音乐和画面往往比语言文字更为形象,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可以让情感得到最直接的调动。如学习《咏华山》这篇课文,运用多媒体的图片元素展示华山的“高”和“险”山路的“陡”“窄”再配之以各种适合登山之用的音乐,给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配乐朗诵更能营造气氛、唤起感情、引导想象。

三、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结合的不足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缺点,如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阻断师生间直接情感接触等。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感情、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按照一定原则以实现二者更好的整合才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提升教学质量。

原则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然而,现在有些讲究形式的课堂、多媒体课件却成了主体,课文的内容多用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学生眼睛盯着屏幕,思维跟着教师的操作而变化,学生的语文课本放在桌子上成为摆设。教室光线昏暗,学生看不清课文,也无法记课堂笔记,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时间和机会。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分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次,明确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在语言锤炼上多下工夫,通过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情感,更多关注学生思维与情绪的变化。简要地说,教师语言应该做到“言中有情、言中有趣”。

原则二:直接交流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直接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势,给学生的激励,远比教师口头的表扬要强得多,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复杂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隔断了师生间直接的情感接触,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关注的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眼睛盯着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脑子里思考着的是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这样严重阻隔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为此教师在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也应注意和学生的直接情感沟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活”的老师和“活”的课堂和“活”教育。

原则三:现实性原则

在语文课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课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情感教学时,选择音像、图片等材料时,要注意两个因素:一是学生有所见、有所闻的现实的真实材料,要避免人为的编造材料。二是典型的、时效的材料。很多教师只关注多媒体课件的美观性与趣味性而忽视课件的真实与实用性,使呈现的内容不仅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故教师在选用多媒体课件时应该从实际出发选取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多媒体元素,能更好的调动学生情感和情绪,必要时自己参与课件的制作,使之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第6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师 有效性 培训对象 培训内容

一、确立培训对象,以促进不同层级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训对象的确立是培训工作有效性开展的前提。我们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以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与教育教学经验为主要依据,新教师为起点,并依对象确定前后接的层次和层递的对象。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师划分为三个层次:“新手型”教师与熟练型教师与骨干型教师。“新手型”教师是指刚刚参加工作或参加工作二与三年的教师;熟练型教师是指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四年以上并且接受过一定的职业培训教育的教师;骨干型教师是指有比较高的学历与知识水平与教育教学经验较丰富与教育教学成绩较突出且有一定教研科研能力的教师。

二、设计培训内容,以满足不同层级教师的需求

我们在课题实验中发现,不同层级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有不同需求,对以前的院本培训比较反感,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的特点,从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和促进教师发展的需求出发,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新手型”教师

对于刚刚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他们处于角色的转变时期,缺乏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经验,不了解当地的文化环境。他们最需要的是了解当地的文化,了解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一些情况和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境,因此对他们而言,教育教学经验的传授和积累是最重要的。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新教材分析;小学语文典型课例分析;小学语文课例现场分析;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操作等。

(二)“熟练型”教师

熟练型教师已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能处理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能对自已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他们渴望向骨干教师转变,提高自已的教学与教研能力。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论、教学理论与研究、教学教研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信息收集、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小学语文典型课例分析、以及疑难解答等。我们旨在为教师解读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及提供理论依据,又能提高他们在实践与理论与再实践过程中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选择培训模式,以适应不同层级教师的特点

(一)“新手型”教师

(1)集中讲授式。集中进行教育学与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与考核,使教师尽快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集中讲授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使教师尽快了解与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导师带教式。以镇学科带头人为导师,县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巡回指导,通过传与帮与带,帮助其掌握课堂教学技巧,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教学实践。通常表现为听导师上示范课,和导师研讨教学问题,和导师研究教案。

(二)熟练型教师

(1)典型案例式。主要是选择全国一些的典型教学录像,以案例的形式放给学员观看,或聘请一些全国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来给学员上示范课,学员通过与优秀案例的比较,能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吸收优秀教师的优点,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2)互动交流式。学员之间的探讨与交流能使学员彼此之间产生巨大的思想火花,我们遵循“平等参与,形式不限”的原则,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教师和镇语文学科带头人应当参与,帮助学员分析与审视个人的知识与教学思想观念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能通过自己的反思构建自己的经验体系。

第7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背景 教学模式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在《语言》一书中阐述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书中提到“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协助和启发的”,因此,学习语言不仅需要学习如何掌握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更需要了解和把握该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高职教育是一种高等的专业技术教育,它注重培养的是能适应生产、生活、管理、建设和服务需求,在智力、品德和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英语必须具有较强的交流和实用功能,所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和应用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因如此,英语教学不能只注重讲授语法、语音和词汇等基础知识,还应该注重英语的语言交际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英语这门语言同步的文化交流也非常重要,只有深入了解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的掌握英语,在交际中不出现言语失误的现象。而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往往是导致交际中出现言语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导入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对文化背景的把握中加深对英语语言现象的理解,从而达到了提高英语综合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英语作为语言当中的一种,它和其它语言一样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一种工具。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现状中可以发现,英语教学中普遍忽视了英语的工具性这一特点,而是将英语作为一门理论来进行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的工作要求脱节;缺乏针对和实践性教学,没有根据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刻板,过于重视传授语言知识,忽视了语言的沟通和表达功能,“哑巴英语”的现象屡见不鲜。以上现象导致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成为了英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成绩来看,英语成绩达到100~80分的大约占总人数的9%,80~60分的约占52%,而低于60分的约占39%。上述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英语水平普遍偏低。面对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只能是让英语单词暂时的在大脑中停留,而不是真正的掌握和理解。只有以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学习,才能真正了解到一门语言的魅力和其中的内涵,从而更好的帮助学习和掌握这门语言。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的教学模式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二、文化背景知识与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的关系

文化背景知识(culture background knowledge)在语言的概念中就是指语言交际双方存在的共知,也就是说两者都具有的知识内容、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例如在对文章进行阅读时从中获得的民族习俗、语言知识、社交知识、生活常识和文化知识等等。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习俗和生活习惯等文化背景问题,不了解这些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深刻细致的理解并在交际场合中准确的运用英语进行对话,例如英文词汇“Black Friday”,从字面上的意思看是黑色星期五,如果不了解美国的文化背景就无法了解为什么要用黑色来描绘星期五,为什么是星期五而不是星期四,黑色星期五这个词汇后面的隐身意义是什么。其实黑色星期五是美国感恩节(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四)后的一个星期五,这天人们都出门购物,因为在这一天所有的东西都打折,你能以很实惠的价格把你想要的东西买回,人们将这天购物的疯狂用黑色来表示,并将这一天称为黑色星期五。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密切相关。英语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例如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的理解,更需要对语言所牵涉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跨文化背景的障碍,从而提高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力。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1.从广度和深度上来看,缺乏对词汇的理解,不了解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导致在交际的过程中出现语言的失误。2.在英语的阅读中,没有文化背景知识做基础,难以理解英美文学中作者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更无法理解文章的含义。针对英语课程的特点,要优先、有效地实施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把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深入到英语教学的其他领域,从而改变目前英语教学的现状,达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导入的途径

将文化背景导入英语教学中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完善。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英语教学的手段也不断地趋于多样化了。在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时运用多媒体技术非常适用,这样可以让教师较好的把握授课的时间,同时,由于声音、图像、图片等的综合运用,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也能大大的提升。特别是当你将其运用于讲解国外的节日(Festival)时,通过图片、声音及现场的节日景象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和感受了外国节日的气氛、人们节日的着装、饮食习惯、特色食物等。更加体会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2.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如果教师只是将文化背景知识在课堂上进行枯燥的讲解,这样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学生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讲解,要将文化背景知识真正的渗透到学生自己的认知当中,需要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课堂上添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就不一样了,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让学生主动要求去探寻文化背景知识,因为他只有了解了,才能更好的参与到活动当中去。活动的加入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例如,学习“How much is it?”这个关于购物的单元时,可以将学生分为成若干个组课前查阅资料,上课时采用辩论的形式来讨论中西方购物时有哪些不同,让学生从中了解到在购物时使用怎样的句型来询问物品的相关信息比较合适,这样实现了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后语言的输出,将听和说完美的结合了起来,一举两得。

3.课外完善,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只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学习英语是远远不够的,课外同样也能将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英语的学习当中,让英语学习摆脱枯燥。在课外,教师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将文化背景知识导入英语学习当中,比如说,把英文名著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的闲暇时间进行阅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概况,开拓学生学习英语的视野,不断积累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到英语角用英语与外国人聊天,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锻炼英语口语的发音,还可以及时的纠正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言语失误,从交流中真实的感受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

另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英文原声电影并组织他们在课外进行观看或者邀请外籍教师举办西方文化的讲座,通过这些方式对课堂上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延伸和补充。丰富了英语教学的途径。学生可以从具体的语言情景当中去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且还能更进一步的了解到西方文化的内涵。

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偏重语法的传授,忽视文化知识;强调语言系统的教学,忽视语言的应用能力、语境和交际能力,致使学生在说英语时表现出来的语用失误比比皆是。由此可见,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能否跨文化交际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导入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得并提高语用和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Edward Sapir.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2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王德易.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2).

[4]倪俭.高级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及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6(1).

第8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

小学生年龄较低,思维非常活跃,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在学习和听课过程中,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模式开始引入小学教学课堂。语文教师,通过合理有效的小游戏,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将注意力快速的集中到课堂中来,进而促进他们学习的兴趣。但当前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模式的现状

小学语文游戏化的教学理念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游戏,并将其融入教学中,进而通过游戏来营造一种具有趣味的课堂氛围,从而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游戏化教学时,会盲目的活跃课堂气氛,使得教学内容与游戏目的相冲突,最终导致学生只对游戏感兴趣,对教学内容仍然感觉乏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语文教师缺乏系统的游戏教学培训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模式,是当前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方法。新课改,虽然对其大力推动和支持,但并没有对这一类的教学模式制定出相关的或者具体的游戏类型,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游戏的选择出现盲目性,很多学校对于这种教学模式也仍处于不断摸索中。在这样的一个大方向上,小学语文教师在游戏化教学的模式中缺乏必要的培训。

2.教师对于游戏的把控能力不够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游戏化教学时,对于游戏的把控能力不够的问题也非常明显。这主要原因,是因为语文教师,对于游戏选择存在盲目性,不清楚什么样的游戏能够对孩子起到教育的意义。有部分教师通过网络来学习一些游戏,并将其快速的应用在课堂中,通常的结果是,学生的积极性过度,引起课堂秩序紊乱,从而使得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维持基本的上课秩序。或者是,一整节课都用来做游戏了。

3.教师对游戏内涵的认识不够

小学语文课堂的游戏化教学模式,需要语文教师根据自身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从而使得游戏具有目的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对于游戏化教学模式所涉及的“游戏”内涵认识不够,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游戏例如猜谜语、讲故事等直接穿教学的某个环节中,

从而导致游戏只具有趣味性,却并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二、小学语文课堂游戏化教学的具体对策

结合自身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谈一谈自己在课堂中应用的一些简单的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游戏。

1.结合信息化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在教授学生《登鹳雀楼》这篇古诗时,利用信息技术,从网上收集一些夕阳、黄河的图片以及河水流动的视频。在上课时,利用大屏幕将其放映出来,再将诗文中与这些图片相关的字、词、句写出来,请学生将诗文中的字、词、句与图片或视频对应起来。这样的小游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诗文有一个预习的过程,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授课文时,也会根据课文中的内容,适时地从网络中筛选一些与内容有关联的游戏,在课堂中加以使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游戏化教学的认识需要加强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想要很好地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首先要做的不是利用网络,寻找与课文内容有所关联的游戏,并生拉硬拽的搬入课堂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是加强自身对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充分地贯彻游戏化教学模式的理念。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来设计适合课堂合理进行的游戏。另外,教师需要注意在课堂中尽量不要设计一些过于繁琐的闯关游戏,即便它的游戏内容可以符合课文中的内容。过于繁琐的闯关游戏,不仅耗时,而且费力,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总而言之,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时,要保证游戏的趣味性,同时也要保证它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且游戏的设计必须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经验范文

关键字: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88-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存在,使得很多中小学教师并不能够真真领会语文教学的真谛,出现了教学不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等各种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一些目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及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法。

一、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见问题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原因,二是教学方式的原因。下面从两个方面分别介绍:

1.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

(1)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不扎实。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过硬的基本功,要对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任你,认真听讲。而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听不出条理和重点,不能从学生的表达中听出闪光点;而在说的方面,很多教师语言贫乏,条理不清,缺乏激情,常常表现为课堂上的表达语言干瘪,不能很好的表达出对课文的分析,讲的生硬而没有条理;在读的方面同样能力较差的特点,原因是课下没有很好的去阅读一些文章;写的方面,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书写的能力越来越差,也由于网络的便捷,使得很多教师不花费时间在写作上,只需要从网上百度以下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稿子,因此不能在写作上给学生很好的指导,无法将“教学语文”推向“实践语文”。

(2)教师自身的专业和文化素养亟待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懒于读书和做科研,知识不更新,储备偏少,基本属于吃老本的情况,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来消耗着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目前从多数语文教师的整体状况来看,文艺理论学、语言学、课程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出现了严重不足的现状,无法驾驭课堂教学和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

2.当前教学方式的原因,主要有:

(1)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虽然已经进入素质教育时代,但是由于众多的客观原因,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优劣的主要标准。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正好反映出当下教育界的状态。需要教师把提高学生素质的阅读课、实践课改成了习题课,课下布置数不清的作业,课堂则根据标准答案讲各种各样的题目,使得学生接受不到素质教育的内容[1]。

(2)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有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失偏颇,将语文课形式为班会主题课或者才艺展示课,老师放权给学生自由的组织节目,或唱或跳,或说相声或演小品,表面是很热闹,但实际上学生自身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

二、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解决方法

针对前面介绍的各种教学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增强课标意识,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教学过程要注重实践、过程和体验,对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正确把握好作文教学,重视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新课程的实践和建设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一些解决方法[2]:

1.教师要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变单一式的文本教学为复合式的资源开发。深入理解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是“教教材”,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用好教材”。要讲究举一反三,以篇达类,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将教材的内容整合充足,根据作者、文体和主题思想编排在同一个单元重新组织教学,使学生对某一方面的认识更加客观。

2.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技能培训。针对语文教师基本功不扎实,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强的问题,应对教师进行加强学生技能培训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完善课程体系,改变课堂结构,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训练为主、实践为主的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锻炼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是学生学习实践经验,学习和借鉴的第一手资料,学生可以观摩教学、展览实习基地的教改成果,假期的时间参加社会调查,书写调查报告,返校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们受到美的熏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做人的道理,抓住教授内容的关键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知识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发现事物的奥秘。

三、小结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中小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