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控制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文明观;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对策
一、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
成都市与我国其他城市一样正处于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中,而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在第十届西博会上指出:“如今,全世界50%以上的新增能源消费……来自中国,中国新增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世界新增排放量的50%。”[1]我国已进入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高速增长阶段,面临着社会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和强大的国际压力,在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2]为此,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五大目标之一。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最朴素的文明,也是最高级的文明。”[3]
本文为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成都市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成本控制研究”(项目编号:ST11-09)的研究成果。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其科学内涵是: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4]
二、生态文明观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新要求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
1.成都市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成都市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明确指出成都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生态市建设工程,是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并提出了成都市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①
2.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组成细胞和对环境污染应负主要责任的企业(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5]),加强环境成本控制,保护生态环境责无旁贷。[2]因此,成都市要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目标,企业就必须将生产经营过程所发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损耗计入成本,并实施有效控制。可见,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全面核算环境成本,并实现有效控制,以优化协调环境成本与环保效果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即实现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最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6]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原则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控制活动中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有效控制原则,即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及其效果必须遵循国家环保法规;二是成本效益原则,即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不能为实现环境成本控制而控制,而必须兼顾经济利益,甚至必须以提高企业长期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否则,没有任何企业会有效实施环境成本控制。[2]
(三)生态文明观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新要求
结合前述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与原则,可将生态文明观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新要求概括为: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全面、持续、有效控制,即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与共赢。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
目前,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取得了国家环保法规体系正逐步完善、社会环保意识正逐渐树立、基本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甚至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监管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体制机制、部分社会责任领先者企业实施了有效的环境成本控制、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正逐步改善等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环境成本控制意愿不强、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控制主体缺位、观念落后、控制方法单一、控制范围狭隘、存在“时滞”现象和成本锁入效应、信息披露不充分和社会监管不力等问题。[7]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的成因分析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
一、内部控制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防止、纠正错误与舞弊,实行的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互相约束、互相合作、互相支持的机制和方法。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的建立,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财务管理,以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的作用在于促使企业有效率地达成经营目标,提供可靠的财务报表与信息,并确保一切程序符合相关的法令与规章。就网络环境而言,企业交易的处理与相关作业程序都必须仰赖良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因此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营运与发展。同样,会计经济业务中,内部会计控制也是尤为重要的。
因此内部控制理论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理论,而内部会计控制是其中重要内容。下面对会计控制理论与内部会计控制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范围不断扩大,会计方法也日趋复杂,但其根本的功用却始终如一,那就是:控制在企业经济管理中,控制的最基本特征是:(1)控制者必须是被投资者的普通股股东。(2)投资者对重要经济问题有决定权。(3)控制作用的对象主要是被投资者的重要财务决策与经营决策。因此,会计控制可以说是企业所有者利用会计这一重要经济手段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等情况,并根据会计提供的信息来对企业的情况进行控制并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决定的一种手段。
会计的记录过程是一个控制的过程,因为:(1)会计的记录过程即是基本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这一过程要求不断剔除各种可能的错误、舞弊及不经济因素,具有直接的控制意义。(2)利用记录资料可以对业务过程及时进行各种修正,也可以通过对资料的进一步深入的分析研究对未来的行动进行更好的控制,这其实是标准的反馈控制。所以,从记录过程的分析来看,会计是一个包含了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的一个双重控制过程;会计的计算、分析及预测,一方面是显了对已经发展的事务进行较好的评价和总结,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较好地把握未来,而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对未来事项的控制,争取较好的未来效益。
现实中的会计,实际上处处都表现出控制的特征,只是一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已。现代管理会计应该说最能够代表会计对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的特征,一般认为它更具有信息系统为管理服务的功用,而实际上,它所体现的更多的是控制功能。所以说会计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控制的目的。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统理论将会计看做一个信息系统,实际上只看到了会计提供信息的表象而忽略了提供信息的目的在于控制这一基本事实。今天的会计核算中,严格的核算制度下提供出来的往往是失真、无用甚至被严重歪曲了的信息,即是由此所致。明确了会计控制的实质,则可看到:提供信息只是会计系统的一个基本环节,而非会计系统的全部。信息是一种手段,是达成控制目标的工具,提供信息只是实现会计控制的一个基本环节。将会计概括为信息系统,一方面不能反映会计系统的本质特征,容易使人忽略会计的控制功用,造成会计组织系统的目标迷失,控制弱化;另一方面,容易使人们从信息系统的特点出发去规范安排信息的产出,而不是从实际控制的需要出发收集。表现在:对业务和过程的实时控制和对未来事务和行为的反馈控制上。
二、我国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控制的作用不可忽视,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还可以协助企业管理,成为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在我国,目前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整体薄弱,大多数公司还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有些公司把内部会计控制看成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规章制度,未能起到规范经营活动的作用。更为严重的是有章不循、执法不严,在经济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中,以强调灵活性为理由而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处理,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同时,也说明我国公司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没有从源头做好此项工作。这就迫切要求从更深层次、更高角度来思考我国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领导层对内部控制重视不足,观念落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企业大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内部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和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多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也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存在很大的问题,造成内部控制严重失效。由于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对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的作用不甚了解,尚未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意义,故而对建立内部控制不重视。
2.信息系统失真,信息不流畅。在我国企业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企业的信息不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流通都十分不畅,许多有关企业的信息被管理当局控制,而企业的员工对此一无所知。还有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与部门的信息沟通缺失,员工对企业信息了解微乎其微,往往局限于自身所处的部门。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自己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员工对此并不清楚,一切以企业管理当局要求为准,管理当局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不问其行为是否合理合法。会计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也较为严重。
3.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控制薄弱。目前,我国有些企业虽然有内部控制,但只是形式,没有人认真地去考核检查执行的效果,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多么完备,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而且,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够先进,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内部控制虚设,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完善,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经常只有一个“虚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公司仅仅具有了现代企业的外壳。
4.企业制度不健全。(1)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2)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3)企业制度不全面,没有针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顾此失彼现象严重。
5.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采取了必要行动,旨在帮助企业管理当局保证其控制目标的实现。而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造成了大量的造假行为,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从而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
6.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其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企业管理层人员的思想中缺乏风险概念,许多企业没有设置风险管理机制,因此抗风险能力低下。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管理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经营风险,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开拓市场的风险、担保风险、信用风险等。然而,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卖方市场的水平上,没有形成风险意识,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7.人员素质较低、诚信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诚信度低,许多管理人员普遍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企业亦未对这些管理者进行管理培训。这样的管理者即使有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也因其能力所限而无法真正地管理好企业。由于企业常常把企业的盈利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好坏进行紧密的挂钩,致使许多经营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虚列成本、虚计收入、虚报盈余。(2)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差、诚信度不高。有些企业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不够重视,致使财务人员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的概率大增,如乱用会计科目、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等。尤其是近几年会计制度中增加的新内容较多,给会计核算增加了不少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诚信不足并非其心甘情愿造假,而往往是由于利益驱使或其身份地位和权力的限制,依赖于单位负责人而不得不违心地制造、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中小企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职能的调整、人员的更替、管理手段的更新,都可能造成内部控制的某些失效,现在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可能三、五年后会不再适应。因此,应该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适时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修改、完善,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控制功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取得更大的效率和效果。总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内部的问题,其根本动力应当来源于企业自身。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企业这种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内部控制的示范体系,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促使企业加强内部控制。
参 考 文 献
[1]张丽荣.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9)
[2]于峰.浅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10)
[3]曲亚杰.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7)
关键词:中小企业;影响因素;内部控制缺陷披露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为了能够让企业健康有序的进行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一定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是将企业之中拥有的各项经济因素例如资金、人员、设备等汇总起来的粘合剂。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将各项经济因素粘合在一起,将其中蕴含的能量发挥到最大的作用,为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作用。而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健全的内部控制会避免一些会计造假等不利于公司经营发展的现象的出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特别是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不止为企业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完全的掌控,还能够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指引决策方向。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提出改进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状况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漏洞主要有职责划分不明确、会计政策不完善、会计培训缺失、会计对账方式不正确以及技术问题,而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账户特定式实质性漏洞的产生主要与企业风险资产管理不当有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首先,公司财务特征。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石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账户特定式、收入计量、报告与会计政策、职责划分、培训、高管治理、子公司问题、对账和技术问题九类,并对每类缺陷的特征进行说明。这种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不仅更加深入的对中小企业特征和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还为中小企业认识公司缺陷提供了方向。并且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形成总结出三个要件,即:管理层识别内控缺陷;内控缺陷存在;管理层披露内控缺陷。这种模式下公司的财务特征具有复杂性、近期组织结构变更、审计师辞职频繁、会计计量风险高和内控资源投入少的特征。
其次,公司治理特征。在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特征和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之中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审计委员会对企业财务和企业发展方向提供的指导性建议。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以及审计委员会之中会计专家、财务专家的构成比例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比例越大、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越少的公司不易披露内控缺陷,而与之相反的情况下更统一披露企业内部的控制缺陷。
最后,外部监管特征。由外部监管的方面来看,外部审计师的质量高低对中小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形成了外在的压力。当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并且不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源对内进行修正、控制的时候,外部审计师的作用就会凸现出来。而且当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时,审计师会意识到审计业务的成本大大高于预期成本超过收益,就去辞去工作,这也正说明了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着控制的缺陷。另外相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外部的高质量审计师在面临高额的诉讼成本和名誉损失的时候会对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发面投入更高的技术,因此外部监管更容易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状况的经济后果
首先要注意的经济后果是披露内控缺陷数量与审计费用。其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在审计师的工作之中损失越多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就会越多,也就会加大审计师工作的难度,增加审计师和其工作的事务所承担的审计风险,使得审计师要求的审计费用越来越高。因此,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数量与审计费用的关系是正相关。其次需要引起注意的经济后果是披露内控缺陷数量与审计师辞职的关系。审计师的频繁更换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因为企业频繁更换审计师会造成企业的财政报告的可靠性受到质疑,会导致公司财务的发展不稳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数量越多就会导致中小企业的审计师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就会使得审计师辞去工作以规避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孙永波,于清.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2).
[2]安体富.中国中长期税制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
[3]李华.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0(8).
关键词:内部审计特征;内部控制质量;影响
一、对内部审计特征的解释
(一)内部审计服务具有内向性
内部审计一般是在本企业、本部门、本单位下进行工作,旨在促进内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内部审计服务的范围局限于内部,只向内部领导负责。
(二)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
内部进行审计过程中,必须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之下,对内部的财务状况及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独立的审查与评价,保证企业或单位部门的合法经营。同时,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挝唤行负责,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来自于本单位,这易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收到制约。
(三)内部审计的程序相对简化
内部审计经历规划、实施、终结、后续审计等四个阶段。内部审计的主体是本企业或单位,审计工作的程序较简化。一是在规划阶段的工作,往往是可以结合日常进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审计的工作量,缩短了审计的时间;二是审计过程效率高,针对性强。工作人员收集数据信息速度快,了解部门内部经济活动且平常都有收集积累,收集的信息针对性强;三是内部审计提出审计报告后,通常是由所在的部门直接出具意见进行调整,经历的周期短,耗时少,效率高,且被审计的部门如有意见也可直接提出,不用进行复杂的请示。
(四)审计实施的及时性
内部审计可在短时间内对部门的财务进行审计,可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将要萌芽的问题,从而向有关部门进行反应,以便管理者及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防御措施。
二、内部审计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财务的核查,对内部控制的质量及经营管理过程的审查,可快速找出其中的不足及与其他部门或企业、单位的不足之处,积极改革管理方案,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与内部控制的质量息息相关
一是内部审计部门规模庞大,则意味着审计部门可吸纳了许多具有财务的专业知识,就有审计的的能力与经验及兼具管理性的综合人才。在当今,人才的竞争即是企业的竞争。审计部门具有许多专业型人才,不仅可以提高审计部门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为监督及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企业的管理积累丰富的经验;二是内部审计的人员多,代表着其关注度越高。这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度越高,企业内部长期存在的管理问题更容易暴露,有利于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内部存在的问题,如是否规范了经济活动,是否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效益,有没有将事情的管理办法复杂化,可帮助管理人员及时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这大大加强了内部控制管理的监督,提高了执行力度,真正为企业、单位的发展着想。
(二)内部审计负责人专业能力是内部控制管理成功的重要保证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起步晚,其具有的经验与技术远不如国外,就必须具有专业的人才对其进行改革实施,而内部审计负责人专业能力是内部控制管理成功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负责人是审计部门的核心,其具有的专业能力及审计的丰富经验、审计的素养直接决定了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及审计部门是否起到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质量。内部审计负责人能力的高低是由其接受的教育水平,丰富的工作经验及其善于改革创新的理念所决定的。负责人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不断完善固有的管理办法及相应的制度,以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审计负责人的能力愈高,其发现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愈快,内部控制管理的进程也会加快,为内部控制的管理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大大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质量。
(三)内部审计的好与坏是评价内部控制管理质量的重要办法
一是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审计办法,用于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方法。内部审计人员在其进行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内部的控制管理系统进行核查,识别出内部控制点是否与收益成正相关,控制点与项目审计的关系等,同时评价及暴露出内部控制管理的不足,以加强对其的管理;二是内部审计评价的本身就是审计的项目,内部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及内部控制的管理流程进行逐一的检查,有效的审计,以强化内部控制的流程,并制定标准的规则对其实行规范化的管理,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的系统,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水平。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内部审计的质量是内部控制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的实施流程短、高效率、大规模、高素质人才可以快速找出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同时为内部控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提高监督内部控制管理的执行力度,督促其不断完善制度,管理流程,是内部控制管理的方案与实际的生产活动相符合。这有利于企业积累内部控制的管理经验,加快企业经济的发展,适应现代化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01.
[2]徐虹,林钟高,余婷,何亚伟.内部控制有效性、会计稳健性与商业信用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3.
关键词: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1
一、质量的基本内涵和外延
(一)质量的基本内涵
传统的意义上来说,质量的基本概念就是产品以及服务好、坏的基本水平和程度。但是通常我们将质量前面冠以其他形容的词汇,举例来说,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等内容都是这样的情况。还有更加明确而具体的词汇,诸如房屋质量、电缆质量、水泥质量、电器质量等等,还有一些更为生活化的词汇包括生活质量、纸张质量、家具质量等内容,加上这些词语,质量的概念就具有更加明晰的意义,表达内容也更加具体。因此,质量的概念范围很广,外延也宽阔,我们通常可以以不同角度来分析质量的含义,有助于我们理解质量的具体指向。
(二)质量的重要特征
质量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不同的特征,另外它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的具有更为宽阔的外延,带有时代的特征。“用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建最好的铁路”等标语的提出,正是质量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基本案例。通过中国古代的历史资料可以发现,早期的中国先民也开始使用并丰富着质量、管理、服务、控制等方面的行为和概念。
在古老的春秋和战国时期,周礼一书中就已经开始详细的记载并描绘了,当时手工业发展的技术套路和制造手段,而且涵盖了管理和控制这些技术手段的质量控制办法和基本要求。
二、质量管理对质量水平提高的影响
伴随着质量理念不断进步和改善,工业的质量标准得到了不断的提升,质量控制的基本文化也在大范围的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这些基本条件对质量工作的完善和大力实施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并且带动大量的质量成果不断出现。要提高工程的项目的质量水平和标准,一定要按照相应的工程控制的基本流程和序列,对施工的工程的每一个阶段的标准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要求。在工程的不同时期,需要对工程进行不同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勘测阶段对质量的影响
勘测是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是运用控制质量的基本技术,对有关联的各类环境,涵盖社会、经济、技术等诸多角度和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拟建方案,为设计时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种效益进行大量的分析、阐述和调研提供依据。
(二)设计阶段质量控制受到的条件制约
设计阶段其实是甲方对质量提出基本要求,通过各种工程控制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技巧,让工程的基本环节能够得到恰当的实施。工程设计需要从技术和经济上通盘考虑,在技术标准中考虑是否符合条件,能否做到设计的经济性,是否可以做到设备的配套,以及系统是不是具有稳定性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工程的基本完成情况。
(三)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受到的条件制约
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就是指根据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环节,通过实施工程产生产品的过程。这一阶段直接决定了工程的最后的质量状况,这一阶段也同样是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四)竣工验收阶段对质量的影响
竣工验收阶段,是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评定,确定其是否符合投资建设要求,并代表着工程质量水平和质量控制的能力。因此,竣工验收阶段是工程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
三、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对于工程服务来说,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是人和方法,对人和方法进行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中之重。
(一)关于人的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是参与工程实施的组织人、指挥人和操作人参与的过程。人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等都直接决定了工程的质量。为确保工程质量,事前应加强各类人员的培训,包括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等,严格禁止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
(二)关于方法的质量控制
任何工程项目都是由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的,要提高工程质量,就应当重点把握每道工序的控制,每道程序应当严格按操作规范执行。工程组织、工程设计、施工工艺等,应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能解决最基本的施工困难、技术具有可行性、经济具有一定合理性,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在高速铁路的工程建设管理环节中,质量控制被提升了一个更加高的位置。“锱铢必较”是我国古代对质量控制的恰当描述。如果不能确保质量高,一切经营的基本工作将无所依存。
在世界500强公司的名单中可以分析出这样的结论,企业平均的寿命是50年,能够不断保持创新就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归根结底,质量工作是创新的基础,考察了公司高层对质量的认知水平,创新和发展的循环往复才是企业成功的源泉。
对工程质量把控良好的领导一般具有这样的素质:具有较高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思维格局很高,具有大的胸怀;中层管理者的质量控制一般表现在维持上级的领导,不断实施严格的技术准则,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操作层面的基本控制要求体现在: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执行标准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这三个层面上,三种工作者在工程质量的控制中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质量控制的工作,从而改变产品的层次。
关键词: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特征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Berle和Means在《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1932)中提出的股权分散的假设,即经营权与所有权是分离的,是人们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的逻辑起点。Baumol(1959),Jensen and Meekling(1976),Grossman和Hart(1980)等著名学者赞同和进一步发展了Berle和Means的观点。20世纪九十年代末,以LLSV为代表的学者们发现所有权和控制权集中才是目前全球企业的主导形式,现在公司治理研究主要基于LLSV范式。
La Porta等(1999)开创了对公司终极控制权的研究,研究了27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发现许多上市公司都存在唯一的终极控制人,且其控制权最终集中在家族或政府手中。学者们的研究显示,西欧、北美和东亚国家(日本除外),终极控制人为家族控制具有普遍性(Claessens,Lang & Young,2005;Gadhoum,Gueyie & Hentati,2006;Atting,2007)。Claessens(2000)发现,东亚公司中有超过半数的公司,其股权结构为家族控制形态;Faccio& Lang (2002)发现,欧洲的奥地利、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瑞士等国家的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为家族的比例大多为50%,英国、爱尔兰则为公众持有上市公司。Lang & Young(2005)发现,有59.74%的美国公司存在终极控制人。Gadhoum & Hentati(2006)通过比较发现在欧洲、加拿大和东亚国家所有权结构高度集中的大部分公司都至少由一个终极控制人所控制。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大股东控制,并且国家仍然是最重要的终极控制人(Chernykh,2005)。
刘芍佳、孙霈和刘乃全(2003)是最早对我国终极控制权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中国84%的上市公司目前仍然由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最终控制着。叶勇等(2005)发现中国72.06%的上市公司最终是由政府控制的,但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非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达到20.64%,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赖建清(2005)把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分成两大类――国有控制人和非国有控制人,国有股东仍然直接或间接控制了约77.13%的上市公司。翁淑育(2000)和沈中华(2002)发现我国台湾地区上市公司存在有明显的家族控制形态;而香港由于资本主义背景,上市公司大多由家族所控制(La Porta等,1999)。
二、政府控制上市公司行为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猛,政府控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需要国家控制的主干领域,这些公司一般规模较大,在整个资本市场中占据重要力量,研究政府控股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特征对中国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政府控股公司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其运行过程和经营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经济过程和利润指标,要掺杂更多的社会性因素,因此对于政府在国有控股公司中控制机制的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研究我国公司的治理问题必须从研究政府的角色及其影响开始,政府性质的控制主体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存在较大差别,会显著影响终极控制人的行为。在同样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和法制化水平下,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受到政府的干预会多于非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可以预期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的市场经济行为更容易受到上市公司所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以及法制化水平的影响。政府作为终极控制人,首要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稳定,政府在现在的框架下同时具有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为维护其主要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政府有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有效社会经济管理手段的冲动。
三、统计分析与结论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按照一般对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的理解和界定,并参考了刘勺佳(2003)、杨淑娥(2009)等的判定标准,以在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005~2008年终极控制人为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并按条件进行筛选:(1)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2)剔除终极控制人控制权比例在10%以下的公司;(3)剔除被ST、PT的公司;(4)剔除资产负债率小于0或大于1的公司;(5)剔除资料模糊的公司。在此基础上得到4年共923个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样本。本文的原始数据指标主要是根据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数据库2004~2009年数据中指标、上述上市公司2004~2008年年度报告以及中国证券报等。
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定义及计算公式综合在表1中。(表1)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的是SPSS11.5软件,处理1,285个样本,下面将一些指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列示,如表2所示。(表2)根据样本的统计数据来看,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倾向于采取金字塔结构和交叉持股等导致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的方式控制上市公司,其中拥有终极控制人的公司比例为76.5%,高于国内全部公司的平均水平78.1%。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的比例并不多,只有31.3%,这低于全部公司的平均水平。其中,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的最大比例仅为36.75%(不考虑剔除的一些特殊公司),均值为3.91%,两权偏离程度不高。反映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是否偏离的虚拟变量平均值为0.3131,说明有31.31%的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控制权与所有权偏离,两权偏离现象一般,不是太普遍。
我国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比例平均为34.82%,控制权比例平均为38.74%,终极控制人平均用34.82%的所有权掌握了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38.74%的投票权。两权的偏离率平均为3.91%,总体上高于西欧国家或地区的两权偏离程度(3.84%),这与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的政府背景有关,相关分析已在理论分析中体现。
(三)研究结论。本文采用2005~2008年923个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对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描述性分析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中拥有终极控制人的公司比例为76.5%,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的比例并不多,只有31.3%,说明我国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最终控股股东的行为特征与民营和家族上市公司有很大区别,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性导向,致使我国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采用金字塔形控制结构等运用终极控制的方式来管理上市公司,同时选择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不大的方式治理上市公司,以得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1.冀中能源邢矿集团;2.邯郸银监分局)
主要参考文献:
[1]La Porta,Lopez-de-Silanes,“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1999.
[2]刘勺佳,孙霈,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3.4.
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时代大背景下,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成为了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以及市场竞争力。会计在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担任着预估、核算成本预算的重要作用。本文就会计在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进一步加强会计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会计;作用
0 前言
施工企业生产过程当中所涉及的金额数量非常大,必须要加以严格控制管理,所谓的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指的是通过会计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估、预测、核算,随后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措施。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有赖于会计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管理控制,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特征可分为两点:第一点是质量与成本之间的矛盾。在当前的将施工企业当中,往往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重质量,轻成本,二是重成本,轻质量,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存在着原则上的错误,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加了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难度。第二点是施工材料的控制难度较大。施工材料是施工项目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其成本占工程项目总成本的70%以上,但是施工材料的控制难度却比较大,具体表现为:采购环节缺少监督、运输环节忽视保护、入库环节缺少计录、使用环节造成浪费等,对施工企业成本控制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 会计在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优势体现
2.1 实现权责利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施工企业的管理阶层来实现成本控制工作的目标是不现实的,并且在控制在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争夺权利,推卸责任的不良现象,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害无益。会计的优势之处就在于可以有效地实现权责利三者之间的结合,首先,以专业财政管理部门的身份,明确划分施工企业内部的权、责、利。其次,捏合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实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有权”的目标。最后,会计与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相结合,调动施工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目标,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2 落实责任会计理念
会计是施工企业资金的主要经手人,有其重要的存在意义,因此必须要落实责任会计理念,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1)节约成本与工资直接挂钩。许多会计普遍认为控制成本只是施工企业阶层的工作,与自身无关,而实现节约成本与工资直接挂钩的方法,有利于扭转会计的这种错误的想法,培养会计的职业道德以及主人翁意识。(2)可考虑取消会计传统的工资制,以成本控制绩效考核取而代之,提高责任会计的成本控制理念,从而为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3 会计对于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与作用分析
3.1 会计对于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分析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方面尚处于较低的水平线上,整体的水平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施工企业对成本控制工作不加重视,沿用着改革开放之前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方法,在施工企业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管理都缺乏有效的方法。基于此,强化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是提高我国整体的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会计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环节,首先,会计需要在经济原则的基础上,对施工企业的每一笔资金支出都作出详细的记载,衡权利弊,合理控制,从根本上落实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管理内容。
3.2 会计对于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作用分析
通常而言,会计对于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之上,分别是项目材料管理、施工成本监督三个方面。
(1)加强施工项目的材料管理
施工材料成本占施工项目总成本的70%以上,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由此可见,控制施工项目的成本,关键在于加强施工项目的材料管理。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通过竞标获得工程项目的施工权之后,都会安排企业内部的会计对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成本预算等内容进行严格的分析。会计人员因此可以在此过程当中,充分考虑施工原材料市场的行情,确保以合理的低价采购质量过关的施工材料。
(2)监督施工成本
现场的施工单位在使用资金之前,需要向会计人员请款,此时会计人员需要肩负起监理单位的职责,充分调查施工现场的管理,以及施工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情况。此外,施工企业也有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对工程项目的投入与收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评估,为施工企业经营方略的制定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4 会计在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倡导全员参与,但实际上企业的管理阶层与会计人员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起着影响全局的作用。
4.1 细化成本预算
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实质上是一个庞大的整体,对于开展具体的成本控制工作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会计的实际作用之一就是对施工企业的成本进行分解以及细化,从而便于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计划。会计对于施工企业的成本分解与细化,是指将庞大的成本整体控制工作细化成合同毛利,以及合同成本两个方面的内容,会计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合同成本,从而提高合同毛利。
4.2 强化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效果
强化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效果,关键环节在于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划分明确会计部门内部的权责,其次规定各个部门的成本控制责任。责任会计在施工企业管理阶层的指导下,定期对各个部门的成本控制工作质量进行检查,提高企业内部的成本实用率,避免造成成本浪费,合理调控“权、责、利”三者之间的关系。
5 结语
总而言之,会计在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实际工作过程当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于科学管理企业外部,以及内部的成本问题都有着良好的作用。基于此,必须要进一步强化会计在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巩固其地位,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国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白兰新.探析会计在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外资,2013,02:40-41.
[2]周婉,付磊,张宏凯.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问题以及对策[J]. 陕西建筑,2009,10:79-81.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以及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尤其对企业的作用影响比较大,企业在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下对内部控制的问题解决有着积极作用。企业在会计电算化系统构建之后在企业的管理活动层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这一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其理论研究。
一、会计电算化特征体现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
1.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分析
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的应用之所以广泛,就是其自身有着鲜明的优势特征,主要就是会计电算化的及时准确性特征以及规范标准化特征,还有集中自动化特征等方面。电子计算机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存储,这就对手工操作的局限打破了。而在规范会计信息在计算机自动程序运行下人工干预较少,所以从填制会计凭证以及数据输入等都比较规范化[1]。另外,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中基本都是通过计算机操作,对信息的存储通过光盘以及微缩胶片等进行存储的,所以信息的存储比较科学化。
2.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
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能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首先在内控形式上有了改变,以往通过手工操作的现在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使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了有效保证。还有在内部控制的重点上得到了很大改变,对会计电算化应用后,重点从以往的查漏纠错方面开始向着会计数据的分析上进行转变。再者就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的影响,以往仅仅是对人的控制,现在则向着人机的控制,控制对象则主要就是工作的情况以及会计对象和信息处理方法等等。而在原来的会计核算中实施的核对以及审核等都转为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完成。
二、企业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问题及解决策略
1.企业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方面还有着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其中在原始数据的准确操作问题体现的比较显著。会计电算化的数据输出是在程序控制下进行的,而对数据源的输入能够进行自动加工处理和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但是在原始数据出现错误下就不能得到有效识别,这样就会持续的出现错误[2]。再者,会计电算化的操作人员自身职能问题层面也比较严重,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功能及知识的高度集中使得职能的集中,一些人不仅从事数据的输入还负责数据的输出报送等。内部控制的弱化就有可能出现数据的篡改以及操纵处理的后果。还有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在电算化系统的应用上还没有成熟,这对数据信息的准确完整性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另外,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软件系统层面还有着诸多风险,一旦在数据上被窃取以及修改等就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很大影响。而企业对这一系统采用之后由于没有重新的进行岗位职能的设置,在组织和岗位间的相互监督制约的失效等,也会造成数据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证。
2.企业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第一,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基础上的内部控制策略的实施要结合实际,首先要能够构建全面规范的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在这一构建过程中要体现出全面和规范的制度,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涵盖着制度的健全程度以及核算规程的规范化程度等,这也是对电算化工作做好的重要保障[3]。还需要在档案管理制度层面进行健全,由于系统开发运行中一些资料信息比较重要,所以要能将安全措施得到有效做好,通过磁性介质进行保存比较有效。第二,对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在职责上要明确分离,在信息系统的内部职责分离层面由于一些职责是不相容的,故此就要分离。比较重要的是业务应用软开发和其它职能的分离,数据控制小组要能够和计算机操作要能独立化。同时也要能够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可用性得到有效保证,企业需要把前期的分析评估工作得以有效完善,还要能够对开发出的系统可操作性得到保证。第三,加强对会计电算化操作人才的培养,电算化系统功能在一些细小的地方都有着差异性,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必须通过专业人员的操作来对这些环节加以控制。所以企业要能加强这一方面操作人员的培养,使其能够和实际的需求得到有效适应,满足客观需求。还要在系统的修改控制层面得到有效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修改要通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并专人加以指导才能实施,操作人员不能参与其中[4]。第四,对于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层面,主要就是在输入以及输出层面的控制。输入控制则主要是对输入系统数据正确完整的设计,输入控制一旦出现错误影响就比较大。还有是输出控制,是对信息的输出正确性的控制,在信息的输出层面主要只提供经过授权的使用者。除此之外还有通信控制,这就包含着数据传输的安全控制以及访问控制等诸多方面。最后要能够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审计得到有效加强,可通过检查以及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程度来创建良好控制环境。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就是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审计,和对审查机内的数据和书面资料的一致性,以及对数据保护方式安全的监督等。
三、结语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与完善方面已取得显着的成绩。但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较为薄弱,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执行。
一、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合理标准
目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还缺乏一个成型的标准体系。首先在内容层次上,虽已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与规范,但从完整性来看,还远未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完整性的要求。目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规范和货币资金的具体规范已颁布实施,其他的具体规范也将陆续出台。全部内容完成后,将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规范体系。但也应看到,在操作性层次上,目前许多规范的诸多内容是非常原则性的,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规范的缺失与失效都会影响规范的有效性。正是由于没有一个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判别标准,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内部会计控制没有突出市场主体
内部会计控制信息是否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所需要的信息,目前尚无人对此作出专门研究。向投资者和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既要满足充分披露的要求,又要考虑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能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信息超载的负面影响。从公司治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及投资者本身的素质水平来看,现阶段的投资者更关心的是企业运营的结果,即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非关心其过程。当然,从企业持续、长远的发展来看,需要以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作为支持,因为内部会计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促进管理当局发现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缺陷,改进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投资者应该会越来越关心这一方面的信息,但现时没有这方面的明显需求。
(四)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近几年,虽然我国在推动内部会计控制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我们起步较晚,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内部会计控制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仍比较混乱;内部会计控制的内部仍过于简单,可操作性不够强,纵的余地相当大;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与反馈不够快,实务中暴露出来的可能严重影响财务会计数据质量的一些重大问题仍未及时得到解决;准则与制度仍不够稳健,各项损失准备仍不够充分,不良资产不能及时得以消化,虚盈实亏、资本消蚀现象仍非常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优劣,就存在很大的困难。
二、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
为了改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普遍薄弱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来规范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立体渗透于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同时明确管理当局和财务人员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承担的责任,使其真正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
控制目标的定位是内部会计控制存在及存在形式的根本所在,也是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框架体系以及进行内部会计控制设计、评价和考核的原则指导与参照。将内部会计控制相关规范的制定作为完善公司治理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举措,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非常关键。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是:(1)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在方法和内容上更多地着眼于监督而不是着眼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而西方(如COSO)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定位在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的经营性目标。
只有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定位明确了,相应地内容范围才能够确定,设置方式以及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也才能有所参照与依据。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相对低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状况确实相符合。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状况的不断改善,目标定位应有相应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借鉴国际上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同时也需考虑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企业的现实,从改善中国企业现状和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应既遵循适当的前瞻性与发展性,同时又有立足于现实的稳定性与可操作性,从而给中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一个适当的目标定位。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范围
COSO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容构成是要素式的,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大要素组成。这是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以及发达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需考虑的条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构成并未以要素的形式存在,而是直接列出了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其突出部分是强调了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作为独立的内部控制的条款加以强调。这与我国当前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忽视风险控制,造成巨大隐患甚至损失有关,适合当前的现实需要,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范围与COSO报告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会计领域。即主要是从会计控制的角度来规范内部控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权利与义务在逐步规范中执行并到位,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相应的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的内容在范围上也会越来越宽泛。企业的外围环境、文化理念、经营哲学等控制环境因素与风险因素都应纳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来予以考虑。作为企业外部条件的控制环境与风险评估部分在今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中需加以强调。
(三)内部会计控制流程的设置方式
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需要立体渗透于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体系中,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同时兼顾可操作性和控制成本的合理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同时应随着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设置方式往往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构成联系在一起。内容条款也能决定相应的设置方式。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方式上,可以借鉴COSO报告和一些国家与地区的做法,按业务循环来设计。在今后各项具体规范的制定过程中,条款的制定可考虑便于按规范流程及重点控制环节来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
(一)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的原则
在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时,首先需要建立评价标准体系,然后采用适当的标准进行评价。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特征、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的客观描述,并为评价的目的服务,为评价结果的判定提供依据。
2.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该围绕评价目的,科学反映内部会计控制及其特征,标准概念正确、涵义清晰,各标准之间不应有很强的相关性,尽可能避免显见的包含关系。
3.系统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该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全面地反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各个要素和整体情况,并且从中抓住主要因素,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4.有效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能准确反映企业业务的重要岗位和风险岗位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
5.适用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以适应评价人员对标准的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便于评价操作。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当前的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应该以上述的原则为指导,既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成果,又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标准体系的建立既可以从企业管理和控制目标入手,也可以从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入手,但无论怎样,都可以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