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地理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教学反思

第1篇: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例如在学习“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时,我就以矿产资源为例,一方面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矿产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是建在矿产地附近(这种教学旨在渗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但有些工业基地,如我国的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这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的观点)。通过上述这种辨证的分析,学生一方面明确了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性作用,就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辨证的人地观。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第2篇: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 教学 运用

教学反思就是对相关工作进行反思,最初出现在外国的课堂教学中,当课堂教学结束后,再由老师对教学进行回顾、反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总结,并及时纠正,为下一阶段学习提供指导意见,最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当前,使用教学反思的老师通常是处在中高级的老师,他们能用敏锐的视觉及时发现教学不足,同时结合教学经验反馈问题,并进行总结。但是从初中地理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教学反思并不等同于反思,它不止是对某个领域的反思,更是对整个环节的总结与回顾,在不留死角、查漏补缺的情况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一、初中地理反思教学的内容

将教学反思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总结性评价整个教学活动及具体的细节部分,还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反省意识。其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领域:首先,反思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之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讲课占70%的时间,相当于老师一人在唱独角戏,很少给予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当45分钟的课堂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学习很被动,根本不可能完全接纳课堂知识。时间一长,教学模式就会僵化,甚至失去反思意识,很难提高教学效率。对此,老师必须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在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将新型教学方式应用到现代教学中,以此丰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做好教案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案反思一直占着很重要的位置,此时将教学反思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对改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教案编写中,老师不仅能做好教案总结与反思工作,同时还会结合其他老师的教案,以改善教案质量。

二、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建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课堂不再只是老师主导的过程,而是学生主体、老师辅助的过程,如果要完成该教学就需要师生做好配合工作,一起完成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作用与地位,以建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老师不仅是教育人员,更是学生的朋友,要与其交流,从交流中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如:在《大洲和大洋》中,可以先通过海陆面积与海陆分布图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海陆分布,掌握海陆面积与比例,充分利用地图识别半岛、大陆、大洲、大洋、岛屿、海峡与海,通过地图就能掌握四大洋与七大洲的位置、名称与分布特性,以此帮助学生提高绘图与解图能力,以达到灵活运用资料的要求。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习惯,在学生讨论“水球还是地球”时,掌握海陆分布,然后再使用组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世界地图、地球仪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地理信息能力,通过双边活动,提高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能力。在地球动画与图片等课件演示中,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中,在问题交流与讨论中,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学习能力,同时这也是应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有效方式。

2.及时做好课堂反思

第3篇: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我所教班级是普通班和艺术班,普通班基础比较差,再加上高二每周只开2节,课时少,所以上课的进度比较慢。艺术班高二课时与其它普通班相同,在高三第一个学期的第二个月就去南宁学术科了,直到第二个学期才回到学校重新学文化科。根据以上的情况,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好高三地理学科的复习,特别是艺术生的高考地理复习工作,是关系到学生高考成败的关键。想要在高三复习一轮后再复轮,在时间上是来不及的。因此,我的做法是在一轮复习时重视课本知识点,把考纲上要求的知识点一一落实,一节一节地过,一章一章地过,打好基础,再把相关的专题进行适当的引导、讲解。

二、用丰富知识、高亢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三、夯实基础,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无论高考题型如何变化,都是考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应建立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等主干知识体系,建立地理知识网络。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能使学生在考试时迅速提炼试题中的重要地理信息,了解信息所反映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从而实现对地理信息的整合,整合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和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做出新判断,再通过综合归纳,准确找出其中的本质规律,然后按题目的要求进行简洁、明了的阐述。高考目标是选拔人才,考察的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平时上课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教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要引导学生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养成经常看图和分析图表的习惯,而不要只注意课本的复习;还要注意把高、初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分专题将相关内容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复习,而不要各自为阵。

四、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引导学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平时注意收集的信息和材料的质和量,必须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吻合,必须与世界的发展主流相一致,必须能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为一体;还应在提供信息资料时,帮助学生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8年高考卷I 39题材料就是电视剧“东归英雄”就是充分体现人们关注生活,平时稍稍留意,答题就应当很顺利。

五、加强课堂限时训练,重视阶段考试

习题训练时,要注意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限定答题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即学科重点、主干内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课堂上及时反馈,协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知识,总结出二级结论,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训练目标。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地图,巩固主干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读懂各种图表资料,如今年高考题从坐标图、柱状图、图表、区域地图等类型较多。都需要平时课堂精讲精练,从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考试较多,试题一定要精选,既要检测成绩,又要考出学生自信。

六、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第4篇: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新课程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143-01

地理课程教学是高中必修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地理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教学中务必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加强地理课程教学。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无论是从国外,还是国内来说,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路径,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地理教师来说,积极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学反思的特征:

1.1 实践性

实践性是地理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教学的本身就是社会实践活动,期活动的属性就带有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既有教师的主导传授,也有学生的及思考与效仿,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是通过时间来完成。

1.2 针对性

教学反思的针对性是指教师对自我“现行的”行为观念、教学艺术的解剖分析,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外,针对性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带有针对性,教师教学的对象就是学生,他所作用的过程就是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1.3 反省性

反省性是指教师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自己从思想认识转化为实践行为的过程,也是教师自己内化、觉悟的过程。

1.4 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教师对当下存在的非理、观念的及时觉察、纠偏、矫正和完善,即可以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缩短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

1.5 过程性

教学反思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教师的整个职业成长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内化提高,才能成为一个专家型、研究型教师,而过程性特征贯穿于地理教学反思的全过程。

2 地理教学反思:

2.1 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反思。

在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总体方向与要求,也是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从不考虑教学的实际实施,而只制定教学的总体目标,其具体的事项过程没有提及,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简单,计划的编写过程中也缺少重难点的突破预设,这严重影响地理教学。在新课程要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而要实现这些内容,教学目标也就有所变化,制定具体、可实现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而这些都要求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要求详细、实际、可行、有效,以此来实现教学的实效性。

2.2 教学过程与组织安排的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就是针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的,在其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中重难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是否得到突破与提高,对于这些教学情况进行必要的反思,然后再回到教学的实践中去探索新颖有效的措施,使自身的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课的组织与实施也很关键,它是决定地理教学是否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在教学中,组织安排合理科学,教学的进行过程就顺利,效果也明显,反之,影响教学效果。而新课程要求:“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而过程评价也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新课程的影响下,教学过程及其组织安排也就显得特别重要,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质疑、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反思去思考和完善教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自己专业发展。

2.3 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而往往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对于部分问题的独断讲解,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将大气变暖问题时,有些学生说是二氧化碳的作用,有些同学说是其他原因,不是二氧化碳的原因,举例时,列举远古也有二氧化碳,却依然有很多生物。对于这个问题,反馈的是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广阔,而不能独断说是错误的。另外,对于作业及其考试的反馈,也应重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的反思探索,加以解决,这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亦可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4 教学资源与环境的反思。

地理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有其独有的特殊性,而教学资源对于地理教学来说作用重大,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充足的教学资源,可有效地实施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情境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适宜的情境对于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对于教学环境的创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地里的地域教学,有了充足的地图,可清晰的了解其纬度,地貌概况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好教学资源与环境的反思,由此查找教学的不足,实施改进,形成特有的教学模式与特色,有利于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第5篇: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闭合式 灌输式 断层式 程序式

一、突破闭合式教学

1.变闭为开,倡导实践。

以往的旧教材,偏重于理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有多大用处,新教材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就应该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具体的做法有: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变静为动,丰富教学。

可改变课堂静态教学模式,丰富课余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兴趣小组活动;开办地理小广播、小墙报;师生一起制作、改进地理教具等。还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工农业生产布局等发展地方经济的小型辩论会,评价当地的环境质量,开展当地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样放手让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应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而且能有效扩展地理教学手段。

3.变知为用,强化应用。

对于现有的地理教材中理论性强的内容,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地理科学原理,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加以运用,新教材提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弥补了以往教材的不足,做到了传授地理知识原理与介绍当地工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经济同步进行,使学生深刻体会学地理以致用。

二、突破灌输式教学

1.变传为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变单为双,搞好地理教学的双边互动。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3.变空为实,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

地理科学有着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始终处于在积极、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状态。

三、突破断层式教学

尽管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知识上的联结点。如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等都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利用这些知识联结点就可以将初高中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地理知识的间断点,如系统地理中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等要利用地理知识的联结点进行重点突破和补充。同时对有些初中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内容,如气候类型、自然带等在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注意拓宽和加深,以确保地理知识教学的连续性。

四、突破程序式教学

1.解惑除疑,多维思索。

有些地理人文与学生的原有地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关,学生往往习惯于采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学习时会产生负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消除学生用“经验式”的思维定势,纠正错误。例如,在讲述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问题:次生盐渍化一般发生在农耕区,那么我国的农耕区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按惯性思维学生推出我国三大平原会发生次生盐渍化。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国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老师和学生一道来探究为什么,从我国的降水分布、干湿状况、地形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析,最终让学生明白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没有发生次生盐渍化。

第6篇: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所有工作也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顾这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颇有感慨。现对这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了1班、3班、6班、7班共4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其中1班、3班是文科平行班;6班、7班是理科平行班,本学期主要教授这两个班级的学业水平科目。这学期新接手高二的班级,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必修2及必修3两本教材,时间紧迫、教学任务很重,最终在期末考试到来前如期完成教学任务。 

二、虚心学习,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个教师最先被要求的往往是他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是做一个成功的教师,还是成了一个误人子弟的教书匠?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多次的听学校各位老师的公开课,让我有了学习观摩的机会,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多次的组内教研活动,让我有了检查自己的时机;要“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评好每一堂课;反思好每一堂课”成了我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途径。 

三、了解现状,发现问题

自从这学期担任高二地理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在尽力摸索、了解现在高二学生地理的学习现状以及其对地理学习的态度,以期能够尽好的融入这个新的学习团队。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共处,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点:

1. 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部分偏科严重,重视主科而忽略地理学习,作业没能按时完成。

2. 基础知识薄弱:目前,我们这一届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知识的遗忘率较高。 

3. 学生的答题规范性有待提高:我们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但是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用语不规范,还不能用“地理语言”来回答现实的地理问题,以致在考试中影响得分。 

四、针对问题,深刻反思

针对于以上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希望能够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性的作用。

1.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证明地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用身边的实例来提高同学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端正学生对地理的态度。

2. 学练结合,注重练习:鉴于同学们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我们应对部分知识点进行适当讲解,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题,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为我们高三进行文综打好基础。

第7篇: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等特征,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课改后的新教材从体系和内容看,反映了地理学科教育和教学的本质,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指导学生读图,增强记忆方法与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如果用边讲边绘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变化的图示中,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效果就非常的明显。高中地理内容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规律性明显,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各种案例的分析方法,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世界区域内的综合地理环境模式图。

人文地理中非常注重对区位因素的分析,往往是从图示法开始的,对区位因素进行分类总结,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随时展现在大脑中形成的知识结构图中。形成图形定势,有利于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体验能力、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大气环流”时,就通过大气想到大气环境这一章的完整知识体系的结构图,再联想到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等内容。在子项目图中,能想到大气运动的原因、大气运动的形式、高空大气水平运动特点等内容。所以,让学生学会读地图,开展地理思维,大大的增强了记忆方法与记忆效果。

二、联系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学中的知识与我们人类的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如太阳高度角变化与楼间距的大小,飞机场选址,人口膨胀,城市化问题,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如何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能力培养的第二次飞跃。课本在人文地理这部分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之环境因素”时,不妨让学生来帮助布局我们所在的城市中存在的工业污染问题,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到了本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和西北风,认为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城市西南郊或东北郊,并提出了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区位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解决的具体措施。然后学生们又列举了世界其他城市,如孟买、伦敦等如何进行工业布局的事例。这种联系自己家乡实际情况与课本内容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好奇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三、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地理教学中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例如:在分析“水稻种植业为什么商品率低”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商品率低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只要我们认真的分析,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包含地理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学习地理,就会感觉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只要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培养兴趣,主动获取地理知识,就一定会学好地理这门课。兴趣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直接推动我们学习高中地理的心理动因,决定了我们学习高中地理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明白学习高中地理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我们对高中地理的兴趣;要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拓展教学领域,突破最近发展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应当把个体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突破口”,帮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中认识新知识。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和学习,不断地打破“最近发展区”,以向新的更高层次发展。

深入的思考、独特的见解等都是学生建立新的最近发展区向更高层发展的表现。在实际的教学中,总有个别学生能提前通过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教学“太阳日”和“恒星日”时,课本这对这本分教学要求很低,告诉我们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太阳日是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就可以了。但对于个别优秀学生而言,他们还可能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有的学生就试着改变地球公转或自转的方向后再讨论两者的区别,就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把自己的结论归纳总结。在教学“人类对宇宙新探索”时,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备课,推选代表讲授了每个组了解的宇宙探索知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拓展了知识面,涉及的领域远远超越了课本知识的范围。

总之,我们要以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重视对学生现代观念的教育;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运用地理原理解决人地关系中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实践活动,把我们的地理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晶.谈谈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J].中国民族教育,2011(4).

第8篇: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地理;教学反思;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18-03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与考核。所谓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就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重视“课堂教学的资源配制”、“终身学习”及利用先进的评价手段促进教学的评价、反思与总结。如今,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已有长足进步,教育技术能力也已成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改成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构成已由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材料三要素转变成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信息技术四要素。通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多层面、全方位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师生共同成长。2011年,教育部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在原来基础中增加了“生活性”和“实践性”的表述,明确要求地理教学内容必须联系生活,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并把地理课程定性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作为长期参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关注地理教学的教师,笔者深深体会到基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地理课堂教学迎来了教改良好机遇,我们拥有先进的教学工具和理念,更需要重视如下几个环节的教学,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创新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更重视课堂框架设计,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充分的教学准备之上,这支点就是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具备教育技术能力的地理教师,仅仅依靠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注重教学设计入手,把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起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让地理课堂更具吸引力。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部分的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结构化的整体知识,并养成良好的观察学习与生活学习的习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从有层次的框架问题入手,利用网络资源和生活观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认识到保持自然环境整体性和谐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框架问题如下:

内容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几个要素组成?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哪些新功能?

3.什么是生产功能?什么是平衡功能?

单元问题:在学校或周边,你最关注的自然景观是什么?做一次这一观景的环境探究或调查,制作一张景观物质循环示意图,在课堂上展示。

基本问题:怎样才能让自然与人类保持既平衡又发展的关系?

这是三个层次的问题。最低层的是内容问题,基本上是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教材或书本找到准确的答案;中间层的是单元问题,从学生关注的自然景观入手,关注身边的事实,利用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理解,制作成物质循环结构示意图,在班级上展示交流;最高层的是基本问题,把人类因素引入到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从人类发展的视野中思考自然环境的平衡与发展。提出这个开放的问题,不一定要学生得出准确的答案,但这个问题绝对是学生长久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必然重视的课题。

二、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支持学生的自我发现与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有效学习的内因。现阶段,教学的内容、信息量和手段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不在教师的教,而在学生的学。为此,学生学的动力发掘就成了教改的重点。从学生角度看,有用才能产生兴趣,而兴趣就是学的动力。教学借此兴趣的驱动,让学生保持更持久的学习注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地理其实就在身边,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重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就一定能对地理教学产生兴趣。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这正好是一次开放式兴趣教学的机会。“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 和人口问题,正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是今年“两会”的焦点。为了帮助学生建构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人口发展观,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讨论如下单元问题:客家地域文化对人口变化有什么影响?从学校地处客家地区入手,关注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关系,从学生身边的事实感悟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深对“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理解。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反思,明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不进行计划生育可能产生的后果。教学结束时,又抛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究竟能养活多少人?让学生关注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是人类的本身。全球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自己,还要放眼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计划生育”是肯定的,但怎样的计划生育才是合适,才能让地球养活更多的人,还要让人们过得更幸福?

三、更重视充实教学内容,关注知识与社会热点的关系

当今社会信息无处不在,这对教师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就是教师比较自信的专业知识,也要不断地了解和学习。不然,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了,比教师懂得更多,理解得更深。信息更是拓展教学的基础,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但能了解自己专业知识的前沿,跟上新技术和新知识发展的步伐,还能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学。其中,因时、因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入现时社会热点充实教学,就是其中一法。教学从热点处切入,从解决问题后浅出,丰富课堂,解决问题。

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分小组组织学生关注人民网《全国多地受雾霾天气影响》的网络专题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基于《雾霾天气》的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专题栏目中专家的观点,了解雾霾的成分及来源和各国治理雾霾的办法,关心网民对雾霾天气的评价。指导学生协作学习,写好心得,在班级开设的环保专题交流会上发表个人的意见。尽管这只是一次课外探究活动,但加深了学生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补充学习,丰富了课堂资源,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气象灾害有些直接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相关,拓展了气象灾害的学习范围,也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实是大家共有的责任。

四、更重视教学方法多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方法的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如今,教学方法的多元已成为共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模式各自都发挥作用,相得益彰。需要教师直接传授和解答的,使用传统的讲解、实物演示,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就很好。但一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利用实验或社会调查,以帮助学生获取直观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更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基于项目的学习。

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区日界线相关的知识只要运用《图1.2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直接讲解,让学生认识时区的划分方法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来由,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重复进行时区计算和日界线东西两侧的日期变更,直观、实用,教学效果不错。但同一章节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不但需要学生认真观看三球仪运行演示,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给地球带来哪些问题,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多大的影响。开展一次基于《谁让我们的四季变得如此多姿多彩》的项目学习,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变化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利用网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更深入地了解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各种因子以及四季变化的地域性和差异性。在这个项目学习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多联系实际、多拓展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交流更多,发挥特长,发掘潜能,形成创新思维和学习自信,更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课堂空间,为后面《天气与气候》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更重视教学有效评价,体现评价激励作用和教育公平

教学评价功能包括导向、鉴定、改进、反馈、展示激励及检查监控功能。在传统教学中,熟悉和了解学生一直是教师常用的诊断性评价,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只是这种评价方式仅凭教师的经验,缺乏数量的指标体现,难免有失准确。但教师拥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之后,教学评价可以借助网络或计算机平台,利用系统而规范的评价量标体系,对学生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还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评价资源对学生进行适时、且贯穿始终的评价记录与反馈,客观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数量化的再现评价结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激励学生成长。教师也可以利用过程性评价的结果,调节教学难度、速度及方法,更好实现地教学目标。现实性、安置性、诊断性和终结性的教学评价用得较多,而过程性评价用得较少,会出现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成绩重视不够,影响到评价的激励功能发挥的结果,最终还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单元,为了了解学生对人口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在开展项目学习以前,利用预先订制好的《人口相关内容学习需求评价量表》,对学生做了教学前期的诊断性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已具有不少与人口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但对《人口的变化》相关的知识缺乏系统化和结构化,绝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适时使用《小组行动准则》、《学习交流与反馈记录》、《项目成果评价量规》及《成果交流注意事项》等评价工具,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和交流时,明白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学习与讨论,为完成学习任务多做自己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这次项目学习的全部量规都在开展各环节学习之前出示,让学生明白评价要求、自己该学什么、该做什么,还提醒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加分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成果交流展示和项目总结,使用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和教师综合评价的三元评价,对学生个人、小组进行客观评价。

通过使用这些多元评价,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有效教学。学生通过常态化的、规范化和客观真实的评价,开始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特长解决问题,为了小组和团队,尽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课后反馈中,不少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不但重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自我能力的发展,还在开放性学习中学会自我约束和行为规范。多元评价让评价过程更透明、更实际,评价结果更客观、公平和公正,心服口服。笔者明显发现不少平时考试成绩一般,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得到肯定的机会更多,最后的评价分数更好。

参考文献:

第9篇: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反思能力;建议

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地理一线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地理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学生往往能够寻找到地理题的答案,但是整个解题的过程和思路并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些混淆;当地理题的要求或者条件发生改变以后,学生往往会变得束手无

策,不知道怎么去解题,学生往往很难做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更无法做到对知识的举一反三;有的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还

不知道怎么去反思,如何去反思,找不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时候地理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方法上,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塑造,并且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反思能力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人们在解决了某个难题以

后,如果没有能够及时对这些难题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这些解决的方法或者经验就会消失,就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从人们的日常经验升华到规律上。在地理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解决某一难题后,如果对解题的思路不能进行及时的反思与总结,就无法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也就很难做到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更谈不上对地理知识的活学活用。

1.反思能力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地理思维

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地理老师应该加大对学生地理思维活动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路、解题的方法也更加多元化、解题的思路也能及时转换。最终使学生可以根据地理题中具体条件而有针对性地确定解题的思路,并随着题中条件的变化,有条不紊地转变解题的思路:能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解题,对知识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老师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钻研和思考所学问题,能够从地理题中各种纷繁复杂的表现中,抓住地理题的本质,使学生在地理思维中具有更大的广度和更深的深度。

2.反思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地理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对地理问题进行思考,对老师或者同学的解题思路、方

法提出不同意见,在不断地反思中,可以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实现对知识的深刻认识与掌握。老师在地理课程的讲授中可以不断地变化情景,让学生自己寻找其中的错误,发现思维中的矛盾之处,更好地增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思维批判性,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基本原则

1.渐进性原则

老师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反思能力和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样的,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从对问题的单向思维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从对问题的肤浅反思到对问题的深入反思。鉴于此,在对学生的反思训练中不可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反思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2.激励性原则

在对学生反思的培养上无论学生对地理试题的反思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不要直接去否定学生的想法,更不要轻易地去批评学生的错误想法。古人云:“没有骂大的孩子,只有夸大的孩子。”事实证明,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老师应该耐心十足,给学生更大更多的信心,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更多的来自老师的信任与鼓励,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什么思想上的压力,就会对所学的知识和地理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与同学或者老师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提出自己的想法,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到学生思维的过程,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地,不断总结方法去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反思,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学习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3.主体性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反思的训练中,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内因,老师是外因,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老师需要告诉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反思的重要性和意义,教给他们在地理课学习的过程中反思的方法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