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040-01
农民工是为我国经济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特殊人群,其强大的创造力,成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然而这一“特殊群体”在给社会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因为诸多的原因,使得这一人群的生活和生产得不到保障,其经济地位极其恶劣,从而就使得其更难以在这样一个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最终就导致在思想和心理等方面会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波动,从而对社会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一线公路施工的农民工来说,其问题更加突出。为此,要重视施工企业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分析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解决措施,这对于促进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主体不明确
在当前,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出于一种无组织状态。到公路施工企业一线施工的人员大多数都是远离自己家乡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其离开家乡后,就使得其原来所在的农村基层部门无法掌握其各方面的状况,从而就更无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当进入城市中的一些施工企业之后,其不属于任何一个机构、社区,由于这些施工企业只注重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本无法顾及,谁来负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主体仍不明确。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及方法缺乏针对性
这些农民工进入施工企业后,企业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关于安全教育,以及对施工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关注。在其教育方法上,大多数都只是制定一些简单的规章制度没,农民工被动接受这些规章制度,对于部分规章制度有的农民工根本不理解,而只能被动地去适应、遵守该规章制度。只注重业务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严重缺乏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过于单一,严重缺乏针对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认同率低
一直以来,城乡人口被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分割成两个互相分离的部分,形成一种人为的制度壁垒,城乡之间的人口无法进行自由流动,城乡居民所受待遇更是不同。首先,农民工就业被歧视,工资待遇被歧视,使得其的经济地位极其恶劣。在这样一个不公正的经济待遇环境下,农民工失去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次,农民工的政治环境也同样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尤其是对于一线施工的这些农民工,其基本失去了作为公民最基本的选举权、被选举权,更没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最后,农民工缺乏和谐的人文环境。对于公路一线施工这样的的体力活,除了农民工会做之外,对于城市的市民们而言,其从未想过要去从事这样的工作,市民对农民工普遍都是一种歧视的态度。这些歧视就使得农民工与城市市民难以融合,同时也是的农民工更加无法享受到城市文明及先进的生活、文化设施。
二、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发挥工会优势,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农民工工会是负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为此,要对工会优势加以充分重视和运用,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工的合法利益切实进行维护。一方面,工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对每一个农民工要采取一视同仁地的态度,为农民工办实事,真正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各级工会对“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计划进行认真研究并加以落实,因地制宜地进行各种援助行动的开展,解决当前农民工在就业和生活方面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实成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代言人”。
(二)优化教育环境
1、优化农民工思想教育的社会环境。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优化经济环境,而是要优化政治环境,三是要优化文化环境,从这三个方面确实改变农民工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弱势地位。2、优化农民工思想教育的社区环境。一是要将社区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供便利以解决农民工的物质生活困难。二是居委会和农民工工会可以将文化馆、图书室等建立起来,组织并倡导农民工积极参与学习与娱乐。3、优化农民工思想教育的企业环境。一是企业要让农民工有一种“归家感”,让其感觉到在陌生的城市中有“家”的感觉,使其以主人翁的心态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来。二是要让农民工党员着实能够参与到正常的组织生活中来。
(三)着力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要着力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即提高农民工的业务技能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首先,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要予以高度重视,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其次,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普法宣传教育,使农民工成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合格员工,同时还使得其学会利用法律、并指导通过合法渠道来维护自身权益。最后,要积极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培养农民工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广东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一、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推行,为农村更多想要上学的孩子实现了就学梦想。但是,不同文化和各科思潮的涌入,给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采取必要的手段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整个农村的长远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1. 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农村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三观”的主要手段。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农村广大在校青少年进行先进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增长知识、认识社会,还有利于了解当前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主张,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效途径。中学生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指导思想,会通过学生和家长的交流以及学生的日常言行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对于提升农民自身素质、规范农民日常行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仅需要正确的政策扶持、先进的观念引导,更需要作为建设主体的当地农民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与时效,将会为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供有益的补充。
二、我国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农村青少年的成长及农民素质的提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长期处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都与城市存在诸多差异。结合当前发展的现状,可以梳理出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 教师队伍素质偏低,难以胜任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实施者,他们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可、储备的专业知识和所采取的做法会直接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师资队伍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①首先是农村教师的素质水平难以应对当前教育的要求。农村教师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虽然部分教师入职之后通过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进修学习,在学历方面达到了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能力方面并未得到同步提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难以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手段和多方面知识。其次,农村中学教师的人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专业教师较为紧缺,因此,思想政治课便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或者由后勤教师代课的现象时有发生,专业水平难以得到保证。最后,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较差,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农村中学教师进取心不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还与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紧密相关,这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上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联系当前的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一个不求上进的教师是很难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较差。
2. 思想观念滞后,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目前,不仅是农村,甚至城市的大部分学校也迫于升学压力,对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认识都存在偏差,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德育,忽视了其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仅仅是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伦理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农村中学中,从领导到教师普遍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心理,这种观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最终的结果就是虽然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也例行公事的组织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最后的教育效果却远未达到教育的目的。
3. 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达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都有使用。但是,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部分课堂中,仍然还在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没有创新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制约着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没有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其次是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学校的教学设备老旧,致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很难被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最后是农村的德育模式单一,对于不同的学生只能采取同样的教学模式,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致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远低于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
4. 教学内容陈旧,难以适应中学生的心理需求。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一部分条件优越的学校采取了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给学生播放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或鼓励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等。而在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大部分仍然采用传统形式的班会、校会和思想政治课等形式,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少实践活动的参与。而这些理论知识的内容大都过于理想,只能给学生树立一个高尚远大的道德楷模,这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而言,这种“高、空、大”的道理只能在思想里束之高阁,并不能得到他们内心的认可和共鸣。
三、加强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本文立足当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其他地区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
1. 转变观念,正确领会农村人才培育的需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当前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必须提高地方领导及学校领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政府的力量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再以学校的目标来要求教师教学的过程,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校长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岚清曾指出:“要改变一所学校的面貌,关键是校长和教师。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就能吸引一大批孩子来读书。”“农村中学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一个具有现代人才培养意识的好校长。”②而对于好校长的要求,不仅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组织观念和法制观念,还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能把握时代脉搏、准确预测未来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这样才能引导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2. 加大资金投入,打造优秀的农村思想政治教师团队。农村中学教师待遇低下,人员流动性较大,激励机制不完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村的教育经费有限所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中学教师的工资、福利制度,减少教师城市外流的现象;另一方面,学校也要探索多种渠道的经费来源途径,解决学校经费紧缺的现状。
3. 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内容。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模式,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改变农村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首先,教师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教师要善于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适当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借鉴和运用其他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再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最后,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以结合校园特点,每年定期开展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各年级和班级也可在不同的时间段以不同的主题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校园广播、黑板报、校会、班会等文化宣传的作用。注重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而实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注释:
关键词:情感教育、思想政治、实效性
一、前言
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不仅仅是为了征服人心,还能对协调人际关系。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剂,是征服心灵的渗透剂,是加强团结的粘合剂,是转化思想的催化剂。情感的力量,是神奇、无形而持久的,它不仅具有激励人求知奋进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撼人心魄的作用。
二、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更需注重情感教育
1、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既是思想交流的过程,也是感情交流的过程,情感投入是进行有效情感交流的先决条件。感情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的无形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能以深厚的真挚的感情去影响人、感化人,就会使受教育者受感染,引起双方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受教育者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相反,就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排斥和抵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情感人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传统指令性教育方式已难以在职工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如何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战,除了要进一步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之外,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也必须有更大的改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与职工的思想与情感的双向平等交流,这样,才能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思想达到自我调整,自我升华的目的。
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正确处理情与理的辩证关系
浓厚的感情是以深刻认识为基础的,情是职工情感世界的综合反映,理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教育哲理,情与理总是相互渗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情感人是手段,以理服人是目的。只有情中有理,理中蕴情,情真理切,情理交融,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情感教育要严爱相济
以情感人并不能代替一切,还应严爱相济。严格管理与情感交流,是矛盾的统一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要有爱人之心,动之以情,而且要严爱相济,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工作方式
“动之以情”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引起共鸣。 “晓之以理”就是帮助职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高度重视正确原则的理性认识在职工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导之以行”就是在情感感染、思想指引的基础上,对职工进行行为的引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情、理、行三者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把这三者融为一体,才能培育出积极向上、团结协调、生动活泼的良好企业文化。
四、把握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特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只有全面了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也只有把握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特征,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从变化了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出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人的需要特征相联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客观性。人本身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直接受到人所存在的社会环境的制约,人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也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内容来自于社会关系的内在规定性。人们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何种期待,是以社会关系本身的性质为根据的。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被满足的方式和手段有赖于社会关系的发展程度。
其次是主体性。人的需要本质上是有意识支配的,即所谓“被意识到的需要”。因此,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总是一种被意识到的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参与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根据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生成和满足表明一定主体在其活动中会展现出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来看,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也正是人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即主体性展开的结果。
第三是能动性。人的需要主要靠发挥主体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是一种能主动创造需要的生命体。人的能动性可以促进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展和深入,从而创造新的需要,也创造出满足需要的新的方式和手段。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也总是与人的能动性相关联。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总是通过人的意识展现出来的,同时它也通过人的能动性来实现。人通过自己的能动性不断开拓着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潜力,同时也在孕育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多的需要。
第四是社会历史性。人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这是人的需要的最根本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历史地存在着的。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结构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具体形态是相对稳定的,不能够超越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许可限度而满足某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社会历史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只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结构中生成,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历史中产生但不会总是停留在一个固定水平上,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具有一种自觉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它通过自己的对象化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不断地超越原有的需要。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逐步产生、不断丰富和发展,恰恰是其社会历史性的表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深刻的、持久的,情感在一个人思想品质形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一条贯穿始终的血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其情感去感化职工,从而激发和增强职工追求真善美的积极性,择其善而行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李静:《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教育和引导调查研究》,《党史博采(理论)》,2013年10期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层面、政府层面的原因。
1.家庭层面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确的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不好;其次,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婆这些祖辈,他们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有的甚至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有限,而且大多数祖辈只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忽略心理健康,加之在农村,祖辈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更不能兼顾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社会层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边缘山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不想再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日子,他们想带领自己的孩子走出这片穷乡僻壤。因此,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从而使子女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可以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3.学校层面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面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但是在偏远的农村,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这一课程,更别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了。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他们渴望在这里收获知识和关爱。而大多数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关心和爱护,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4.政府层面
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程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再加上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大多数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两地分居”;其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忽略了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政府部门的放任不管,让留守儿童在其错误的人生道路上渐行渐远。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复杂综合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家庭和社会都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变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鼓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与父母团圆。农民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情况,为了给予子女衣食无忧的生活才来到城市打工的。长期与子女分开也让农民工不能全心全意在城市工作,只有改变现在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孩子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促使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健康的成长。其次,对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实行优惠的教育政策。政府应完善和推动有关留守儿童与家长共同进城生活的政策,特别建立和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使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权益。再次,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切身情况,建立以政府为主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小组,制定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的各项具体措施并且落实到实处。最后,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既能减少进城务工人员,让子女和父母团圆,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
2.注重家庭的亲情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该从家庭抓起。第一、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目前,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对孩子家庭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有的父母认为,改变家庭经济环境,为孩子提供物质帮助是最重要的;有的父母则认为,只要孩子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都可以最大限度的放纵孩子,不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还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教育孩子,干脆就放任孩子不管。其实,这些都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各种意识形成的初期离开孩子外出打工,孩子缺失父母的早期教育和关爱,因此在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都存在偏差。所以,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尤为重要。如果父母不得已必须出门打工,必须增加与子女的联系,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方面,也要着重关心子女的思想情感、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等方面;其次,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留守在家的子女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多与监护人联系,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第二、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看管或者寄宿在学校,祖辈由于身体状况、知识水平、生活条件等原因不能照顾到孩子的方方面面。要么放任孩子不管,要么溺爱孩子,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甚至有的祖辈只关心孩子的衣食起居方面,而对孩子的学业、心理发展等方面一无所知。寄宿在学校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更是一步步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这个监护人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更应该对孩子的学业、心理、思想等各个方面负责做到真心关心孩子,补足孩子从父母这里缺失的爱。监护人还应及时与学校、父母联系,了解孩子的一切情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3.加强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第一、建立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学校就成为了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农村学校一般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许多留守儿童有了心理问题也无处倾述。所以,学校应建立老师———学生之间的的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上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学生的关心,老师的关爱,最终促进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师。许多农村学校由于环境艰苦、薪资水平低等等因素,导师学校缺失大量的教师,甚至出现一师教多学科的情况。有的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没有年轻教师加入,导致学校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丧失兴趣。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学生也就不能学到该方面的知识。使得本来就已存在的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学校方面应该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教师,传授学生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而且学校应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可能的话,成立专门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组,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孟传慧(1975-),女,湖北天门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研究”(编号:06xzz004)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88-02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内因和外因进行分析和测定,对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诸行动[1]。
事实上,我国也早就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刚刚起步,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也落后于日韩等国。发展时间短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各个层面,包括政府、高校、家长及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这也就导致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来看,开展面比较窄,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明显:多是以就业指导为主。即便是就业指导,高校的重视程度也令人唏嘘。既然是属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那么就业指导老师就由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来担任。所谓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几乎是没有的,因为就业指导本身就没有从课程体系中独立出来。更有甚者,在许多高校,中文、新闻专业的老师同时兼任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教师,更不用谈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了。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与从业教师,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不挂钩,课程安排也不够合理,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额意识不够高等等问题,都制约着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1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第20年。教育部在15个省市、自治区的140所高校中对25000余名学生开展了调查。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主流积极向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认同。
除此以外,在对高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高校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满意度比前年高。超过90%的学生认为学校辅导员对自己的成长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超过50%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作用“很大”或“比较大”。学生对于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的较高。89.4%的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93.4%的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另外对于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满意率则接近95%。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但是,调查也提到必须采取措施缓解一些学生存在学业、就学等各方面压力。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我们决不能忽视。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政治教育比较敏感,鲜有其他政治教育教材与教育方式产生,因此这种教育方式得已持续几十年,其地位无疑是非常牢固。更应该看到的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虽然科学,但多是空而大的理论,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与阅读的兴趣;老师也经常是照本宣科,偶尔讲讲时事政治来提提学生们的精神。结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有其名而无其实,课堂教育形式化严重,学生们自然也就难以受到真正的深入思想深处的思想政治教育。
另外,我国社会的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社会的竞争激烈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迅速走向多元化、甚至混乱的情况,功利主义的意识开始增加,很多大学生实质上缺乏明确的政治信仰,常在现实生活中丢失自己的理想,迷失人生的方向。而曾经广受欢迎如今却备受诟病的高校扩招仍在继续,地区之间、高校之间的师资力量相差巨大,师生比例也加剧失衡。这样就更容易导致令政府和社会头疼的问题—就业难。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相关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正相关。
(一)两者的教育目的一样
职业生涯规划是为大学生充分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提供帮助与咨询,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分析自身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实现职业理想找出最适当的解决之道,最终成为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健康成长,将来能够适应社会,适应现实,并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所以,两者均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均是帮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两者教育过程的紧密联系
职业生涯规划同样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此指导下去筛选适合自己的工作,规划自己的职业,进而实现自己的梦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教育方向一致,他们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其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它让大学生理性的看待社会,选择职业;让大学生结合当前的社会就业动态,通过对自身及外界条件的不断变化的分析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职业规划的教育过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身心健康教育、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及社会公德等,都会体现在课堂上。也就是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身,就在履行着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同时又具有其本学科的自身的特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进行
在当今社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实际的目标是为了就业。因为当下的就业形势实在紧迫,几百万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学校可以举行各种各样的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进入社会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这样,可以加快学生融入社会的时间,加深学生融入社会的程度,从而为其职业选择减少阻碍,加快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在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中,本文已经简单提到了二者各自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二者的关联性较为紧密,所以,难以避免的问题也存在于二者的关联之中。比如,过度拔高甚至美化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甚者将职业生涯规划代替或者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后一问题的倾向显然更加明显。
另外,这种有失偏颇的观点只是重视了就业的重要性,却忽略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并不完全等于就业,它是一种更长远的、更有计划性的、与职业理想有关的一门学问,也就是说尤其学术性在里面;而就业则更具功利性、现实性。对于这两者的区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做的工作。
(二)对策分析
1.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知识传授的间时,应采取各种可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尽早认识和了解就业相关的问题。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更应该将目光定位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这种教育理念,即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也适应了时展的需求。当学生感受到学校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接受和学习各项相关的知识,从而可以有效地带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2.探索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科学方式、合理的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传统,更要不断探索新的的方式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比如,要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广泛而有难度的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这样有利于工作的环环相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学生在不同的境遇中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这与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脱钩相关的,学校里付出了很多努力,学生思想上刚刚有些转变,家庭方面又给予了相反的推力,或许与家庭条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有关,也就是说,只有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个有机体,从而做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二者的最好结合,实现二者的最大合力。另外,作为家长,除了应该帮助子女一块认清就业形势,及时端正态度,做好人生的重大选择,做好就业前准备,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否则,所有的职业生涯规划岂不成了家长的意愿?但是,毕竟家长文化层次不同,许多是农村的子女,父母是农民,关于各种就业信息、就业政策比较闭塞,无从了解,不能对子女进行合理科学的指导,因此,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的创新方法、模式等还有许多,这些方法、模式都需要切实的践行;而实施这些方法、模式等是需要成本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要做好政策支持,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只有这样,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受到更多实际的成果,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会更合理更有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生活世界;生命立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8/09-0068-05
当前,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度综合学科的迅速崛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质疑与批评。再加上因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而激发的本土意识、因社会的贫富分化而激发的现实关怀,都促使传统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新的话语资源和命名冲动,于是,就有了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缘起
“草根”是个外来词,它来自西方,始于美国。19世纪的美国正沉醉于淘金狂潮,淘金者凭着经验认为,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赋予其“基层民众”的内涵。学者们认为,野草也是阳光、水、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它看似散漫无羁,却充满生机、延绵不绝;它虽然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却因根植大地而获得了一种为求生存永不休止地走沙、钻土、挤石的顽强精神,最终成为地球生物链中最普通但却最基础的一环。
“草根性”即草根的精神,指平民性、本土性、通俗性、市井性和普适性,它通过隐喻和传输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草根意识的出现,草根精神的张扬,实质上还是大众在寻找张扬自我、还底层生活以本来面目、宣泄人生本质的机会与空间,以便在自由宽松的舞台上争得自己的话语权。当前,上至精英,下至民间,都表现出谈论“草根性”的巨大热情,就是因为草根的魅力和作用的吸引:什么高深的道理、任何晦涩的语句,一经草根化后,便一目了然、亲切动听。当然,草根虽然具有冲击僵化秩序结构的活力,但也容易与非理性的民粹式思想结合。[1]特别是在自然生命的直接体验已经成为合法挥舞的“大棒”的今天,我们既要发掘草根概念本身具有的启示性蕴涵,更应注意用先进文化对草根性加以引领。
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概念,无疑是受到草根文化的启迪。在时下浮躁、功利、竞争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草根文化犹如一股清风,沁人心脾。大荤之后想吃素,紧张过后盼轻松。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感受到其负面因素的侵扰,渴望冲破藩篱,回到大自然的质朴生活里去透透气,解放一下自己。正好,草根以其质朴和净化心灵的魅力登上了文化舞台,自然会获得热烈欢迎。同样,人们在接受了多年以学校为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对传统的说教式的灌输早已厌烦,产生了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会让人们感到“这才是自己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药”并没有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存在于课堂上和教材中,而且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因其质朴而让人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与个人经验、生命冲动、地域背景、生存环境和传统之根相联系,暗合关注弱势与底层的社会主导舆论,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倾向的含蓄反拨,包含着对于生命存在及其身边细微之物的价值关切或悲悯情怀,而这恰恰迎合了社会各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土性(民族性)的期待。
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文化的接收者、享受者和传播者。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精神产品创作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积极的、实践的历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化,首先要求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来“化”大众,即以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大众实践;同时,又让广大群众来“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即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及从中升华出的新思想来丰富和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群众对和谐社会的认同,要在民众中普及和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需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使其超越政治、经济、宗教等各种因素造成的障碍;跨越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和地域界限,成为一种人人参与的事业,亦即“‘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即是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决不应该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2]。
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化,就是要用纯朴化、通俗化、民间化、市井化的语言和形式,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使学术问题通俗化,严肃话语(政治话题)生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大众化,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重“说教”、“灌输”的单一乏味和苍白贫色的封闭循环,融入大众的社会生活,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受教育者在愉悦中接受教育、领会哲理、受到启迪,使每一个生命个体在不同感悟的包容和互动中达到殊途同归的人生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提出,使得教育对理论知识条件的要求降低,教育的形式越来越方便、多样,教育的成本降低,教育提供者泛在、发展动力多元、内容题材多样、民众意见表达平台选择的自由度扩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并不是学者们坐在书屋里获得的灵感,而是时代变迁的一种必然要求。现代教育呼唤个性、呼唤本真,网络经济时代是一个属于草根阶层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装腔作势没有市场,假话套话易被戳穿,只有自然、质朴和充满真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才容易让人们接受;也只有在草根性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状态,了解人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历程。
当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研究并不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它的承接和反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种尝试。就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而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草根形态的教育二者都是非常必要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系统性和规范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所体现的质朴性、宜人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艺术,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彩、载体更加完善全面,能够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提出,是大众化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的深化,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研究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研究,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某种原生性和一定的深度,成为一种将教育者独特内在的生活经验、脾性甚至背景,自然地转化为教育过程的创造性与独特性,成为一种根植于社会土壤,自觉地进行人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就不仅仅是换了一种形式、一种说法,而是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所体现的内容、形式、方法,能否成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这才是我们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研究的关键。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过程,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转向和向人的生命立场转向的过程。
首先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世界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生活世界”概念是从哲学中引入的。谈论生活世界,我们不能绕开胡塞尔,因为在胡塞尔那里,“生活世界”才真正成为一个学术概念。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僵死不变的世界,而是一个生动鲜活的世界;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主体共享的开放世界;同时,它又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简单世界,而是有多种要素相互渗透、组合而成的多元世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世界,人的创造和发明同样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3]因此,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生存、成长的土壤。
当然,对于人来说,生活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价值、富有意义的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过程,就是其向生活世界的转换过程,是转向以人的现实需要和人的现实情景为出发点,在人的现实活动和生成状态中理解人本身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对人的深切呵护与关怀。生活世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现实世界,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世界转向,就是回归人的现实世界,就是回归现实中的人,让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一种有限的“活动”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呈现出“全天候”和“随时随地”的状态,呈现为一种氛围,使人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接受各种载体所隐含的影响。
人需要情感的寄托、情绪的宣泄、心灵的抚慰、信仰的追求、情操的陶冶、人格的锤炼、人性的拷问;人需要理解、信任、肯定、尊重。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来渗透和吸收。一支歌、一席话、一本书、一首诗、一堂课、一句格言……都可能影响一个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所展现的价值,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一样,使人须臾不可以离开。在生活世界中,思想政治教育所彰显的是手段的依附性、情感的愉悦性、过程的隐蔽性,是无意胜有意、无声胜有声、无教胜有教。通过生活世界,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活示人以德,以生活自身来规范人的行为;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它要回归的地方。“无论什么教育,都只能‘教’表面上的东西,表面以下的东西是不可能教的,只能靠个人的体会与感受”[4],而体会和感受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转向,恰恰就是要实现教育的泛在化。
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立场转向。人的生命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价值,就在于它对生命存在本身的意义。人类群体的发展和个体生命的发展,是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追求。在这种追求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处于优先的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就在于引导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完善自己的生命追求。人在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中,也在教育和被教育着。所以说,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生命活动本身,追求自由、幸福、公平和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它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教育闪烁着人类的生命之光,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所显示的目的,体现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即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公益事业”[5]。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就是建基于生命之上,理解生命的内涵、尊重生命的逻辑、倾听生命的律动、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增大生命的价值,从而创造新的精神生命,让生命日益走向真善美的最高境界。这样,生命的价值就能够通过教育得到增值、提升和拓展。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立场转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深理解:
首先是生命立场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席。人是生命的存在物。人的生命存在具有它的独特性,表现为人作为一个整体,是在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实践关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生命特性是由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的统一体。
从自然属性来看,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的自然生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人类理性中的工具理性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人类借助科技征服自然,在创造了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却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和认识论的影响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是打开和舒展,而是封闭与限制,公民完整的受教育权被降格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被动灌输。这不仅使教育偏离了目的,更重要的是束缚和禁锢了人们思想的发展。在人类生命意识凸显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从机械论转向生命论,从远离生命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到民众的真实生活中,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爱,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主题。因为,只有生命才能唤醒生命,只有人格才能感动心灵,并让自然生命不断向智慧生命和审美生命提升。
从社会属性来看,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人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继承性和现实的创造活动,他始终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强烈的社会意识与浓厚的社会文化作为自己的特性。[6]人的社会化是人的生命过程要完成的任务,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化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人的社会化的速度和质量。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不仅充分体现人的社会属性,也是加速人获得社会属性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从人的精神属性来看,人是有意识的存在,人的主体性就是由人的意识引发出来的。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与创造中,主体性的发挥是这种创造的动力和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是这种主体性的最好见证。“人是一种双重生命存在,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体”[7]。人的自然属性的丰富性,要求整个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推进并提升这一丰富性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同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通过教育双方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感应与共鸣,将有效地克服生命立场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席,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内在于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与生命共生共融的过程。[8]
其次是生命体验在主体间交往中丰满。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生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人的生命不是孤立的存在,是一种相互依赖的主体间存在。教育活动是教育双方共同参与的,是面对面的相遇、情与情的交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过程,就是让生命体验在主体间得以丰满,并呈现出生命的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超越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当主体进入他人的精神世界时,他人也以同样的方式进入主体的精神世界,从而在实践流动中形成了互惠互生的意义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体现了这种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换,即从金字塔模式向网络模式的转换(平等、民主的双向互动),使每个客体都同时成为对教育者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教育的主体,每个成员都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没有当然的教育者,不是谁教谁,不是一些人教育另一些人,不是老师教育学生、领导教育群众、家长教育子女,而是在事实上强调:人人都是教育者――教育主体;人人又都是受教育者――教育客体。
再次是生命存在在教育实践中展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认识路线。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必须遵循这条认识路线,这样才能发挥塑造功能,使生活世界中的生命表达得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真实地展现出来。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受教育者的生命认知由“知”向“行”的转化,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并促使其内化为德。当然,实践也有被动与主动之分。前者是在规范和约束下进行的实践,后者是自我设计的主动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过程中,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其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和自我感悟,就体现了这种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固然需要一定的灌输,但更需要自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不明白这一点,只是不相信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总是强调从规范的约束性出发,诉诸规章制度、纪律和行政管理手段来进行思想道德的转化;而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则是在考虑规范教育的同时,更多地进行价值教育以启发自觉,更多地尊重主体的自主选择和情感体验,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信念,按照自主的价值取向来选择知识、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成为一个思想品德健全的人。
总之,生命是一个能动的存在,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和自组织性。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与其说是在塑造生命、变革生命、培养新的生命,倒不如说是尊重生命,为生命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体现的主要不是塑造而是呵护、引导,其要旨在于成全生命,在于唤醒沉睡于生命深处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释放出来,创造自我价值,使人成为属于自己的人,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使命。草根化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的过程。这一转向,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生命成全之学,履行推动人的价值实现、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使命,当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找到了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应当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真正调动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研究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是一个开放的、具有一定启示性的概念,在当下中国,具有呼应普遍性的社会伦理欲求、直接介入现实的正当性。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是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只有方法得当,采用能够贴近人们思想实际的思路和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要求用生动感人的语言,让每个工人、农民都能听得懂、爱听,而不是“语言枯燥,像个瘪三”。生动感人的语言是实现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有力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要求内容尽可能朴实一些,准确一些,直白一些,幽默一些,从人们耳闻目睹的现实世界入手,揭示出人们尚未认识到的理性层面的实质,从而以事论理、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在人们发自内心的笑声和掌声里,完成理性结论的传递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工具理性向交往理性范式的转换。
二是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过程,是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实施草根化,就是用理论成果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物质力量的过程,就是说服人、教育人的过程,是用指导群众实践的过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人民群众,从而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使科学的理论为群众所掌握,使人们能在理论指导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不久前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政府以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为己任的指导思想,广大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和灾区人民的自救行为,就是一堂生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示范课,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引领作用和草根的自觉、能动作用,让我们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好前景。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平等、尊重、选择、判断、渗透、影响和批判;它的宗旨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提倡自我教育、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沟通、模仿、示范。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心灵与心灵之间相互沟通与共鸣的过程,是对美的欣赏和品味的过程,是激情的宣泄和流露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钱文亮.道德归罪与阶级符咒:反思近年来的诗歌批评[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5-11.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7.
[4]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
[5]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6]李延平.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J].教育研究,2006(3):35-38.
民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是我国高校的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其思想、心理与行为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殊性。以往理论界对普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多,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研究偏少,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就更少,因而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实际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对于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特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生活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总结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政工作的经验,掌握高职学生成长与进步的规律,我们课题组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参考了闫献伟的《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的重要数据与结果,以及毛伟雄的《当前民办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分析》,内容涵盖泉州中营职业学院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心理4个方面,共计发卷1000份,收回684份。另外,为得到更加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民办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我和课题组成员在对《辽宁省高职高专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问卷调查(2011.11)》调查问卷到我校的1000份进行了详实的统计,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回率100%。问卷内容涉及政治观;择业观、职业观;道德观;心理健康与学习观;恋爱婚姻家庭与消费观5个方面共计50个问题。调查结果与以上结果更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民办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如何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健康的个性,提供了依据和参考。综合数据分析可得:
第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征。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有比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其思想开放,有些偏激,思想的状态不稳定,政治意识较薄弱。尤其是在今天知识经济、网络普及以及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当代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前辈,信息获取更快捷,相关知识了解更宽泛,见解更广阔。这样的成长背景使得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上比较独立,行动上不会随意跟从,不盲目认同某种价值,遇到问题一般会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因为他们社会经验不足,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比,更易受错误的思想观念影响,看问题做事比较偏激[1]。有些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政治兴趣不浓,加之政治理论基础比较弱,缺乏一定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对一些深层次问题认识不够,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存在某种模糊认识,比如“末日说”“涉日保钓”等问题看法偏激。而且,价值观多元化,更强调实用主义,责任意识弱化,虽然仍在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督促下,但对学校和社会一切规章制度却明知故犯。
第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民办高职学生入学普遍存在自卑感。由于没考上理想大学,而是就读最后批次录取的民办院校,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其它院校的学生,感觉自己能力不如别人,逐渐形成思想上的压力。强烈的自卑导致他们较为敏感而脆弱,这种错误认识如果得不到矫正,就会导致思想的禁锢和心理障碍,从而产生很大的自卑心理。另外,还有些学生进入民办院校后发现学校与最初高中毕业时来校招生宣传的情况有很大的出入,加之民办学校本身社会地位比较低,使一些学生觉得自身地位很低,原本成长很顺利的他们远离父母、亲人的环境下产生很强的挫折感,自卑感加重,而导致部分学生生活态度消极,自暴自弃。逆反心理比较重,主要表现在盲目排斥正面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认为这些内容“无用”或“与己无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排斥先进典型和个人,表现出冷漠态度,不屑一顾,而且自我约束能力弱,我行我素,对于重修、挂科等事情全热无动于衷。
第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特征。民办高职学生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不了解,缺乏学习动力,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观念强,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务实性,行为盲目随意。但也意识到与公办学校学生相比,他们在社会和就业中处于劣势。因此,他们适应社会的职业观相当的明确,给自己将来定位的职业范围比较宽。另外,在校期间,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休闲和学习关系,大部分精力投放到上网、娱乐,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认真完成,虚度光阴。还有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抱负毅力,懒散、追求享乐现象日渐明显,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日益增加,男女不正常交往现象严重。在学习行为中,个别学生迟到、早退情况严重,他们甚至不在乎学校纪律处分,直接影响班风、学风,愿意参加实践类活动,对理论学科不感兴趣。另外,由于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溺爱,普遍没有经过挫折教育,贪图安逸、怕吃苦。他们进入大学后,不少人自我意识膨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淡薄。
第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特征。我们培养人才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知道如何去适应市场,一切都怨天尤人。据权威人才资源机构调查统计,对企业而言,在招聘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许多企业强调的是一种对职业的操守,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是否能够尽快的适应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转变,并认同企业文化。而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会大量出现不认同企业文化的现象,经常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顾忌他人感受,只凭自己的喜好做事,把企业理解为学校、把领导当作老师、依旧我行我素,遇到社会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所以,很多未被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不是输在专业技术上,而是思想与态度上,关键是他们没有被录用之后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总是以为都是社会和企业的挑剔,而为自己找诸多借口,最终的结果就是待业。这就暴露了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点与不足,虽然也有思想政治与就业方面的教育,但毕竟教材是死的,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所以教师都很难扑捉到社会大方向的变化,更何况是学生,所以,我们的就业教育对于社会与学生个人来说,都略显幼稚化,没能达到成熟模式。
二、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举措
实效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实际的效果”。他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即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具体实现程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效果的可靠性。
(一)“大思政”育人模式
确立“大思政”实践理念,合力育人、全方位“立体化”教学考核模式,即“课上—课下—网络”立体化,不要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进行思政教育,而是要充分的发挥、利用教育资源,全方位立体化育人。
搞好“课前一刻钟”(课上)。这是针对每位教学老师的特点量身定做推出课前一刻钟的活动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锻炼自我的平台,例如,说天下,新闻大视野,我秀我行,时事开讲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样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其在整个过程中增强体验。具体的做法是在大一新生入学时上好第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课,将“课前一刻钟”的实施要领给学生讲清楚,并且由课代表将全班同学按照本学期课时数分组,每次课一组,进行“每课一秀”活动,内容贯穿思想政治、法律案例、历史文学等多个环节,每节课下课前留下一次课的内容,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安排,由学生自己回去找资料,下载视频、新闻动态、社会热点、自编小品、制作PPT等多种方式,在下次课课上展示给教师和全体同学,然后逐一演讲选题的理由以及教育意义,由学生当老师,进行模拟人生讲解,之后由其他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每课一秀后教师再根据今天每课一秀的内容讲解今天的课程,形成统一内容模式的教学,力求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
指导社团活动(课下)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将大学生校内理论社团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选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加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国庆节长假期间深入家乡、厂矿企业、历史名胜古迹等参观,去敬老院服务、组织无偿献血、捐献骨髓等活动,组织点评大学生辩论赛。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向农民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向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活动。各院系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政博客和学生QQ群(网络)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供一个师生分享思想和知识的平台。由于思政博客和QQ群“自由、开放、共享”的精神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及心理特征,成为大学生新的网络家园。使育人从传统的“面对面”到现在的“键对键”,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成为新形势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亮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大学生了解信息、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思政博客和QQ群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学生QQ群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在课下成为朋友,答疑解惑的方式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心态。
(二)“德育答辩”考核模式
德育答辩是最有效的实效性举措。他是应届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就业、人文等方面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的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的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对应届毕业生的思想状况、行为规范、礼仪举止、沟通表达等素质的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
他的总体考核思路与方法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从入学军训开始,就进行毕业德育答辩的引导与渗透,将整个德育答辩考核的过程向学生说明。在大一第一学期期末前将上交德育答辩的开题报告,列出未来三年“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四个大方面的规划,由思政教师进行审核与反馈评分,并最终上交各个院系保管与监督,与学生处、各个院系辅导员联合进行,定期跟踪考核与纠正。而学生也将根据自己开题报告的规划进行大学三年的奋斗与努力,并随时收集各种素材,包括奖学金、证书、奖状等,并在大三德育答辩到来之时,在大三的“德育答辩会”之前根据自己的素材撰写德育论文和PPT。最终在德育答辩会上向老师与同学们展示自己大学三年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等变化、进步与领悟,取得德育答辩的通过。如果未能通过者,将进行德育答辩的补考,通过这一系列的三年规划与考核,彻底将一个大学新生改造成为适应社会大发展的高素质型的技术型真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娟,王慧.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J].科学时代,2011,(12).
[2]谢锦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学风建设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20).
[3]程芳.创新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时代要求[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02).
关键词 外语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因势施教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接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多,许多学生崇洋,甚至把西方腐朽思想当作文明,还有学生看到了一些国家的优点,没有深入了解整个国家的情况,学生在思想上总会产生凡是发达国家的都是先进文明的,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说三道四,甚至抱着固有偏见去学习或办事,有学生认为学不好,主要教师没有教好,从来不反思自身问题,更不利用网络有助于自己外语的听力、口语、写作等锻炼,对此,要智能终端步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新时期,针对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需要重新审时度势,做好如下几点:
1针对个别学生要特殊对待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外语专业的个别学生问题要特殊对待,寻求产生问题的根源,杜绝不良势头的泛滥。要让个别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违纪的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违法的要与司法部合作,寻求最佳的处理结果。不能把问题放大化,也不能坚持大问题化小,回避某些学生在某个方面问题的存在。校有校纪,有纪不遵守者必须面临相应处罚,而不是发现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错误以为这只是个别同学,不影响全班。
2面对普遍问题要对症下药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譬如,上课玩手机,有时上面教师讲着,下面有许多学生对于不喜欢听的教师课只是人在,心在手机上。要么,有许多学生把不重视的课程当成休息课。虽然校里有种种规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照玩不误,有许多教师都感到无奈,因为教师不是学生的家长,管得太严,学生认为教师不近人情,管理太松,一些学生干脆一节课几乎没有听讲。对于普遍问题,教师教学上应当反省,反思自己教学方法,还有教学手段能不能拿出创意课堂,讲出特色,在教学上提升自己。另外,就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调研,拿出具体解决方案,让教师有为,让学生认可。以学生为主角,从根本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才是治本的好办法,不能治标不治本,流于形式和检查需要才去做。
3因势诱导打造全校好学风
任何专业的学习都脱离不开社会,有很多学生不断要在专业上有所突破,甚至还需要面临职业选择的问题。外语专业的学生近几年也面临求职困境,外语专业的毕业也未必一定是在外语专业单位就职,只是外语专业以后更多有多种选择,为自己将来职业谋求上,利用外语优势取得对外销售或其他工作中能够如鱼得水。譬如,回家务家的外语专业学生利用家乡特产打开了销售国外的产品,而其他因外语沟通问题就比较困难。同时,重视课后各项活动的开发,将积极向上的主题教育蕴含其中。诸如引导大学生关注农民工家庭、农民工子弟等社会弱势群体,以爱心义卖、上门辅导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让外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铺路拱桥。
4教师要当学生的良师益友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的道理教师都懂得,但是,如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面临着诸多问题,有许多教师说没有时间,有一些教师更是打着课外的小算盘,很多教师不愿花费一些时间和学生交流,有一些仅是教学生知识,却没有注重思想意识的培育,到了高校大学生的自己时间多啦,但是,和教师沟通的时间更少啦。教师要力当学生的良师益友,尤其是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利用微信朋友圈,利用QQ群,利用课间休息,利用举办体育活动,利用课外学生活动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学生一等的教师,这不但是一个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而且是一种处事行为方式的转变。
5专业教学融入思想教育
外语学院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体现在课堂素材选择和案例选择教学过程中。一是从英语听说课内容开始,对学生的文化意识、价值观、人文素养等思政内容进行修正,教师可以精心选择听说素材,一起分析其蕴含的价值观念,优先选用大家比较关注,渗透有思政教育的话题来训练听说能力。譬如以美国为例,通过大量的视听说材料,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认识美国,发现美国有好与不好的方面,从而理性的看待美国,不一味的崇洋。二是从商务沟通课的案例入手,教师可以运用很多案例教学法来训练语言,影响观念。让学生逐步反思、反省自己的金钱观,清醒理性的反思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逐步回归,一门课下来大家不仅训练了口语,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教师也可以结合当前热点问题,讨论中日或中韩经贸合作问题,还有近几年购买智能马桶风波等问题,通过激烈的辩论,同学们对此有了更全面、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铭.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独特性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9(3):79-81.
1 中小型港口企业农民工队伍整体情况
我港(广东省湛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霞海港务分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中小型港口企业,目前共有农民工70多人,主要来自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地,以中青年人为主,通过外包的形式管理。总体而言,他们的思想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能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他们对我港目前提供的工作环境、薪酬水平、食宿条件等方面都较为满意。但是我港目前正处于向高效率、规范化、货源结构转型发展阶段,如何通过对农民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更多正能量,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归纳起来,农民工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学历水平较低,根据调查了解,具有初中学历及以下的人员占98%以上;二是人员流动性较大;三是思想政治觉悟低;四是观念守旧,家庭经济普遍困难。
2 分析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
中小型港口企业各级领导对加强农民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他们主力军作用都是重视的,但与当前形势的要求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相比较,不论是思想认识还是实际工作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差距。从认识上分析,主要有“三个担忧”:其一是担忧增加管理成本甚至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农民工队伍中基本存在从业人员学历低、管理队伍不够规范等特点,并且大多都是采取外包的管理形式,因此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和精力。其二是担心达不到预期效果。作为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发展问题,往往把工作所取得的结果放在首位,但是,农民工队伍流动性较大,因此很难把握最终的结果。其三是担心影响与外包公司的合作关系。企业直接对农民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不会与外包公司形成对立,从而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表现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外包公司不愿意规范化管理,不愿意由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增添麻烦或增加开支等。
随着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农民工队伍人员的来源成份和思想状况等都将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只有始终坚持对该群体人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本要求,通过企业与外包公司充分沟通,明确管理思路和方式,才能确保企业与农民工保持密切的关系,同心协力,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3 针对农民工队伍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近几年对农民工管理的不断深入,要做好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我认为要把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纳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之中,根据农民工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1 结合企业实际,把农民工真正管起来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农民工群体法律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因此,企业只有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得到稳定的生产环境,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牢固的基础。首先要改变以往依赖民工头,以包代管,包而不管,以罚代管等简单做法,企业要直接管理农民工,把他们纳入职工队伍管理之中,平等对待,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必须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霞海港务分公司外来民工管理规定》,要求全体职工必须尊重他们的劳动,与他们和睦相处,使他们和企业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这为他们主动地服务我们港口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依托企业完善的制度和文化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我港各项规章制度日趋完善。我们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依托现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发挥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宣传作用,从组织上、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全面介入,以“阳光港口,携手共赢”的企业文化和团队合作精神感染和熏陶他们。每年组织的春节座谈会、游园活动等都邀请农民工代表参加,引导他们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摒弃一些不良嗜好和习惯,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和思想上融入到企业的大环境之中。近年来,农民工队伍陆续制定并完善了内部奖惩管理规定、农民工宿舍管理规定和农民工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这都有赖于我们港口对他们的大力支持。
3.3 打开心灵之窗,以先进典型引路
由于个人生长环境和社会偏见,农民工普遍存在着封闭、排异甚至自卑的心理,从而给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和阻碍。为了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首先要和他们交友、交心,用真心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融入到他们的工作、生活中,从而不断发掘他们自身的闪光点,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各种大型活动、会议和场合给予公开表扬,用他们自己身边的先进事迹和好人好事激励鼓舞他们。
3.4 拓宽思路,善于利用实际工作为载体
我们港口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工作,给他们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应保护好他们的人身安全。古人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一直以来坚持新招收的农民工,必须经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和三级安全教育后,方能安排正式上岗。每个作业班组设有指导员、安全员、班组长,由安全部门对他们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每年组织消防演练及其它应急演练,并建立培训档案,把农民工的安全管理划入港口的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每年对农民工装卸队进行安全生产考核,一年内无发生任何统计口径事件,安全生产整体保持稳定,给予管理人员250元、班组1000元的奖励。搞好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既能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确保港口安全质量效益与信誉,又能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提高企业与农民工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尊重与爱护,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3.5 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务工,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致富梦想的同时,也为我港口的安全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直以来,我们提倡“以劳动获取报酬,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因此,除制定有明确合理的薪酬分配方案外,每年还开展“为农民工送温暖”、“金秋助学”活动,国庆节、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带上慰问品和慰问金走入农民工家庭,为他们送去节日的慰问,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注重倾听他们对企业管理的心声和诉求,并及时给予解决。只有注重人文关怀,贴近实际,贴近农民工群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这个基础之上,施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最大化。
3.6 要力所能及地为农民工解决实际困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只讲大道理,不解决实际问题,就会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我港为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在港区职工宿舍区安排资金建成农民工宿舍,基本能满足目前所有农民工住宿问题,而且免费供用。把困难农民工纳入帮扶范围,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应急医疗救助和有关户口转移、子女读书政策咨询,为农民工提供具体的帮助。对患重大疾病的农民工给予一定救助和慰问;农民工如发生工伤事故,我们除了安排人员侍候伤者外,还给予医药费报销及误工等有关费用补偿。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让农民工体会到企业和组织对他们的关怀,进而培养他们对企业和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出他们更大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