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职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87-0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针对教育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素质教育思想一以贯之,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本着这一核心内涵构建课程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保证。因此,构建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基于素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1 指导思想
“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是基于素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坚持德育为先的目的在于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学会做人;坚持能力为重的实质在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坚持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于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1)实现课程育人。将德育渗透到课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计观。
(2)着重能力培养。根据时代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3)提升综合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必须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知识技能与身心健康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2 基本原则
(1)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培养。
(2)将顶岗实习,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纳入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3)强调理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不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须、够用”为宜。
(4)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基础实践能力、专项训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三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
(5)设置具有前瞻性和基础性的课程群,以利于学生完善创业能力和具备职业迁移能力。
(6)课程设置主动适应行业对高职会计人才的要求,课程内容涵盖从业必备的知识及技能。将职业准入资格标准融入相关课程,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接轨。
(7)课程设置遵循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适当增加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比例,使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2 基于素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近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教育观念不断更新。高职教育从最初的“传授知识”培养模式发展为强调针对就业岗位的“能力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种涵盖“能力培养”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的“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按照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构建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各门课程的汇总,应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一个完整的教育思路。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在培养模式上既不能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又不能照搬中等职业教育的方法,必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础与职业教育特征相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系。具体思路如以下几点。
2.1 确定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和人才规格
(1)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会计、财务基础理论、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迁移能力,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主要就业岗位(群)。
①会计职业岗位:出纳、会计、稽核。②服务外包的业务流程外包(BPO)相关岗位:会计服务、财务服务。③会计师事务所及税务师事务所相关岗位:业务助理、记账。④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关岗位:银行柜员、理财岗位。
(3)人才规格。
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如表1。
2.2 分析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理解不深入。
在现代社会,人从事终身不变职业的几率大为降低。因此,每一个人不仅会面对职业能力的提升,还会面对职业的变换。因此,高素质将是高职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的需求。与此相悖的是存在“仅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而忽视基本素质的培养”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课程设置仅以会计专业就业面向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安排。对以职业道德、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等为表征的社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忽略了高职会计教育的根本任务,出现“泛职业化”的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2
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是一个体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法和相关专业指导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基本要求,又要符合学校整体人才培养定位并体现学校与专业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具体落实,因此,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是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与基础。本文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和专业层面三个层面来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一、国家层面
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国家在宏观层面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在我国主要通过高等教育法来规定。高等教育法首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做出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说明高等教育的培养人才必须达到以上最基本标准,这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共性需求。
高等教育法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包括对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有明确规定,这说明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与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本质性的差异。
但是高等教育法并没有对不同类型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做出具体的规定。这说明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定是不同类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都应遵循和达到基本要求,包括学术型本科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遵循国家层面人才培养目标宏观规定的前提下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根据其学校自身的定位、特色和条件对学校所要培养的人才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高校办学自的扩大,学校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由高校自身来确定。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基本可以分为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每一种类型的人才又可以进一步细分。高校首先应该确定自己主要培养哪一类人才,然后再根据其办学特色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北京工商大学提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通过2003年启动的五年一轮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和各高校制定的“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多数院校对自身的办学定位也就是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更切合实际。
三、学科专业层面
专业层面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层面的具体落实,最能直接指导人才培养活动。在学校确定了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必须落实到每一个专业中去,因为专业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专业培养目标首先要符合院校的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
即使在同一类型大学中,由于学校特色与专业特色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如西安文理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符合所在院校的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要体现学校的发展特色与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课题组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综合性大学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第二,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第三,不断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第四,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第五,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六,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还应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综合性大学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深”——深厚的基础;“大”——大量的信息;“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新”——新的艺术视野;“宽”——拓宽的专业口径;“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1.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2.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 潘懋元著.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
关键词: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 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90-02
中国梦,少年梦,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先生著《少年中国说》于今日传诵校园内外,学子口中。其中一段话传唱广泛:“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寓意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少年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垒石,如果不重视教育,国家希望发展堪忧。
高校作为教育的培养平台和人才的输送基地,在少年成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校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国家期望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过程实施的结果是否吻合,成为检验高职教育的成功与否的标尺。职业院校在努力创办专业,提高培养质量,但在实施的过程出现了一些状况,令目标与结果之间出现差距。
1 高职培养目标滞后国家人才需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要符合时展的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中国目前经济处于调整优化阶段,产业格局虽仍以制造业为主,但加大了科技研发和核心技术资金人力投入,虽短期内仍然无法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但一步一步稳扎稳打逐渐前些。另外中国政府部门多次在相关场合强调,未来服务业将取代重工业和投资业,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亮点。高新技术支撑下的现代服务业,成了促进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新引擎。而目前中国高职院校的培养仍与前些年无异。
如汽车行业,国家在很早就出台了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激励政策,强化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重要性,并把它列为现阶段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从2010年开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资金、技术、市场推广等瓶颈问题得到快速解决,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新领域。产业要发展必定需要人才,国家出策,政府搭台,院校出才本应是一件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但就目前中国高等院校对新能源的研究领域的专业甚少,更何况高职院校培养新能源汽车装配、销售或故障诊断等一线人才的专业设置少之又少。对专业的定位,何时开设,教育部职称司一直在讨论但为付诸行动,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于国家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且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归根到底就是要与时俱进,赶上时展的步伐,这就要求院校必须放眼看世界,牢牢把握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高职教育现阶段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 专业培养目标脱节区域行业现状
在高等教育的各项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最基础、最核心的,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教育培养依托于专业设置,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首先要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的总体原则是必须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本地区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结合学校实际,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要求,制定出体现不同层次、自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目标是综合行业、企业、院校、毕业生多方面的调研与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框架下设定的。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保持相对稳定性,又要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地调整和修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毕业生不能适应行业企业需要。
毕业生就职于岗位,服务于行业,那么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就是整个环节的重点。走访调研、实地考察、邀请企业专家召开研讨会,通过种种方式确定区域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质量数量,以服务于区域经济。通过几家企业就能确定区域的需求,是不是有些一点窥面,以偏概全,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最终又有多少学生留在了所学的城市,尤其以二三线城市为主。如汽车大类中的汽车运用技术或汽车技术服务与贸易专业,将人才培养岗位设定为汽车销售、汽车机电维修、汽车配件销售与管理、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鉴定与评估,看上去五个岗位群体都与汽车相关,但实际上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是巨大,隔行如隔山,三年的时间内要想学生学到适合岗位需求技能,说上去挺简单实际上太困难。且地区与地区间对不同岗位群的需求量或地区经济结构差异都没有体现出来。
3 课程实施效果虚接职业岗位能力
现阶段职业院校的课程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设计教学,这是对职业教育多年来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创新,让教育更加贴近本质。
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授课内容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或认知规律而展开的平行推进体系,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的。而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复杂性来实现知识和技能整合的串行递进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设计的关键在于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工作过程分解,将岗位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方案。而如何在认知规律和能力养成的原则下选择合适的载体与学习情境将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力要求归类提取转换为课程方案是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作为课程设计实施的负责人,必须能双通于企业与教学,既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又要熟悉职业教育理念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法,这样对于从事传统教育多年或很少深入企业的教师来说成为一条艰难的道路,这样导致课程教学设施的效果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有些不适应。
4 教学实践结果虚浮技能培养目标
技能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就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
提高质量、由大变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场根本性的变革。现阶段职业教育定位于高技能型人才,但实际的教学结果对学生而言根本称不上技能型。技能的培养依靠的是反复的训练,是建立在有充足的时间和配套的设备,并得到企业检验的标准和认可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的。但教学的开展实施都是有计划的,任何课程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授学生多项教学内容的能力并养成相应的技能看上去挺美,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让学生都掌握技能就显得更加困难了。
略懂皮毛,浅尝辄止,培养学生获得了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评判的标准和体系来源于岗位却没有得到企业的检验认可,没有让学生训练出获得技能,这是高职教育目前的现状。
国家指导高职院校扎实探索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而期望与现实之间产生了种种差距。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高校与企业未能深入融合,教师与岗位没有彼此互通。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学校应把握经济社会需求和行业企业需要,同时行业企业应直接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互相解决企业之需,院校之求。另外教师应到岗位中锻炼并具备职业技能,让课程教学与技能评价与一身。这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更高境界,是提高教育质量和适应性的可操作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魏小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06).
关键词:课堂教学;体育教学;高等院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其教学模式也日益完善。但是就整体的发展而言,一些大学体育教育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和问题,作为大学体育教师,理应分析不足之处,才能应对教学改革,提出更多对策。
一、当今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针对我国教育系统的改革而言,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要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主要就是要实现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同时要将这些健康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都充分的融合到体育教育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去,因此对体育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整体的指导思想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等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而确定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要符合自身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从而实现对更多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很多高等体育教育中的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性,更有甚者,在体育教学中根本没有教学目标,更不用谈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的问题。教学目标的缺失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在自身的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从而失去了进行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教学成绩评价不合理。目前在很多高校,对于体育教育成绩的评价主要参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出勤情况,而完全忽视对体育理论知识教育以及体育综合素质的考核,从而无法在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有多老师也对这种成绩上的评价不够重视,具体实行的体育考试形式也比较单一,起不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施不健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很多高等院校在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上一般都是文化课分数的高低,而对于体育教学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第二是随着目前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学校将资金都投入到学生文化课教学设施以及生活设施的建设上,对于体育设施的建设一般都是采用基本满足的原则,只要可以满足基本的体育教学就不会再加大投入。这两个方面是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改进体育教学的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体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普遍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毫无疑问,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从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的角度,进一步提高对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高等体育教育课堂教学的完善。
(一)明确教学和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实践活动便会带来很大随意性和盲目性,教育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为响应“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的号召,新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素质教育,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三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再学习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和知识化的世纪,要有迅速获取信息,学会学习、能够创新的能力。作为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善于引导受教育者吸收对他们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信息。因此,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学能力、再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包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能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信息,掌握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完善教学设施,加强师资培训。只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不可否认,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培养的师资队伍有一定的局限性:一部分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体育实践经验;而从事过体育教学工作的人又往往缺乏理论知识;二者兼备的人员凤毛麟角。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正确引入各种竞争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它既是体育教育思想、教学观 念的集中体现,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课程培养目标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构建为核心,切实改变教学观念,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强化师资建设、教师理论和技术实践,通过建立教学情境,掌握必要的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终身体育习惯,完成体育课堂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江河海,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1):12-14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和普通高校进行比较研究,找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主要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普通高校 体育教学模式 比较研究 问题和方法
一、绪论
任何形式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得以实现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别特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区别,都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发展,这是当代中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中国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之所在。高职体育教育也不例外,无论是高职体育教育定位,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通过体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才能实现。作为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应该具有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针对高职院校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职业岗位和市场需求为核心组织教学,积极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相应职业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的人才。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能力本位”,构筑“大体育”。形成运动技能与职业能力并重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实施“平台+专门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将体育教学与利用体育手段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1]。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体育教学应体现鲜明的职业特性,突出对职业体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核心是构建体育项目自主锻炼体系,基础理念是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方针。是“能力本位、行动导向、职业技能”等教学思想的内在统一。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为:强健体魄、满足兴趣、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服务专业。
(二)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秉承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结合到体育教学中,其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2]。
普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模式,它受到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强调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主导的“技术教育”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技术的竞技项目教学为中心,注重系统的运动技能传授,是一种以系统教学的理论,按照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3]。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特点的比较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体育教学特点的不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强健体魄、满足兴趣、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服务专业。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体育课教学采取学生双自主,即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师。学校将体育课按体育项目分类,并将授课教师及其基本情况公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4]。在课程内容上以一个项目为主线,系统传授该项目的发展史、基本技战术,基本规则和裁判法,并以该体育项目为平台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淡化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高职院校体育作为必修课开课时间少,所以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另一个特色。高职院校在体育课外组织了大量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开展大量的体育竞赛活动,这种课外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是对体育课课时较少的有力补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好平台。
(二)普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在突出竞技体育的发展上形成的,所以它的教学目标是以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术为主。国家对体育教学进行统一管理,采用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下进行教学,突出的是对学生竞技体育项目的培养和提高[5]。
教学方法上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首先讲解技术动作的要领和要求,使学生在脑中形成一定的动作概念,而后通过学生反复的练习,以达到掌握技术动作以及熟练完成。课程中就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
教学程序上,它是学生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排课列入课表,每周在固定的时间由固定的教师进行授课,每位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同,都是按照统一的大纲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以“三段式”为标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学过程的中心是技术、技能的传授,动作技术的教授成为体育课教学的核心[6]。
通过归纳和分析,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统一规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以教授动作技术为核心,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四、高职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高职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都逐渐走向规范。体育课程教学也一样正在逐步规范中。但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值得去研究和改革。
1、师资力量是制约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瓶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大部分是原来普通高校调入或转型过来的,他们熟悉的教学模式都是普通高校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虽有一些形式上的改变,但从本质上来讲基本上还是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且对整个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特点改革方向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统一的认识。
2、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教材的内容不能完全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充分体现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3、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育课程教学严重缺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体系。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为:强健体魄、满足兴趣、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服务专业。要想达到上述体育课程目标,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4、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严重滞后,不能适应高职体育教学的需要。现有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基本上还是沿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只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动作技术进行评价,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评价,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二)解决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主要问题的对策
1、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特别是加强现有师资的思想转变,加强理论培训学习和改革研究,使得他们从思想上和理论上认识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特点,明确要求,改变以往普通高校的那种体育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 艺术设计 教学改革
一、专业发展方向与专业设置
自2000年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广泛推广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以来,我们确立了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学效益为目的、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为原则,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遵循“坚持高职方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从省情、校情出发,将目光对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地方优势行业,把我们的教学重点内容调整到以木制工艺品的设计与开发为重点上来,把对环境艺术设计内容的广泛教学调整到以室内装修设计与施工、家具设计与工艺上来,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努力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以木制工艺品、家具、室内设计与装修人才市场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产学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面向就业岗位群与企业共同构建起“1、4、3、2”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以职业技术工作领域(或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四个部分”是指理论课程体系分社科类、基础类、岗位技能类和选修类四个部分;“三个层次”是指实践教学体系要按基本技能、专业(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层次进行;“两个专业模块”指在共同建立一个专业平台之上,开设“木艺和家具设计与工艺”“室内设计与装修”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
三、课程体系建设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对人才知识技能、能力素质要求出发,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只有体现到课程中,才能被贯彻落实,课程目标既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又是各门课程的标准,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对教学具有导向、依据和测度作用。实践证明,不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高职的实践性教学就没有保障,新的教学体系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我们计划从根本上打破“学科型”“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和“三段式”教学体系,依据行业市场和生产一线职业技术岗位的需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筑理论教学体系。总学时由原来的2472学时降至1830学时(含课内实践课和选修课);课程门数由32门降至25门;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3比7;选修课由4门增到11门,并要求必须修满150学时以上。
四、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完成设计基础和生产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
1.实践教学环节措施:前四学期采取课内实践教学为主和课外实践教学为辅的方式,配合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教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调基本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第五六学期为全程实践教学,与企业协手,共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工作。训练懂技术、能吃苦、素质高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转贴于
2.主要实践环节的改革:实践课的内容有所增加;对实训实习进行分层次分内容安排;基础课教学突出应用性,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突出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
五、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课程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育方法是研究探索“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观主张以老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观主张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导向的师生协同互动过程。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转变;教师由只重视教法向既重视教法更重学法的指导转变;师生关系由“师道尊严”向师生平等民主和谐转变;教学技术向现代化应用上转变;课堂教学由“填鸭式”向“启发式”和“协作参与式”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六、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的中心环节
我们计划做好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和提高工作,制订轮流培训计划,努力为教师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实践能力,逐步实现“双师化”的建设目标。聘用兼职教师,聘请社会和企业相应专业人才来校兼课,缓解目前教师紧张的局面。
七、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和“教、产、研”一体化构想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完成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把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产品化、商品化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又一途径。努力建立起模拟企业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设计开发项目,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为保证实习、实训任务的顺利完成,针对校外实习基地的某些不足,加大对 “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对现有实训基地的规模、设备、组织形式进行调整,建立起真正为教学实习服务的生产科研基地。建立适应家具、木制工艺品设计与生产制作的基地,室内装修实训基地。同时投入资金建立起与家具、室内设计配套的现代化设计工作室。逐步建立起面向社会服务的设计咨询机构和研究机构(如设计事务所和研究所)。一方面来配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一方面把教学成果及时转化成商品,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带动生产的“教、研、产”一体化机制。
2.校外部分。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关注新技术和新经济发展现状,是弥补自身孤陋、补充办学条件的优选途径。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工厂、企业建立多方位、多途径的联系,与市场建立密切的信息联系和生产联系。我们已与光明家具、光明工艺品公司、侨艺公司等多家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制订了具体合作方案。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美术教育是一种以美术为教育媒介,充分挖掘美术的素质教育功能,追求普通教育意义的人格素质教育效果的教育行为或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为了完善人格而协调地发展人的整体素质。所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是以美术为基点、以教育为载体、以人为本位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这是美术教育的本质含义。美术教育分为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和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着眼点,从美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同时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传达美术知识和技能,促进美术文化的整体发展。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的着眼点在教育,从教育的价值来看待美术教育,把美术作为一种媒介,建构以美术为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人的道德观、情感观、审美观、智力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和能力,以便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1]。因此,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可完整地被表述为: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达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获取一般教育学意义之功效。
2合理定位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所大学或学院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归宿。有研究者从宏观角度指出,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一个体系,一般由3个层次组成,即国家层次、学校层次和专业层次。国家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宏观性的培养目标。它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社会需求和本科教育的特点规定了本科教育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学校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中观性的培养目标。它依据国家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学校的科类性质、在整个高等学校系统中的地位、所在经济区域、办学传统和条件等,制定培养目标。不同科类、层次、区域学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科类和层次,由于所在区域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会有所差异。专业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微观性的培养目标。它既要依据国家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又要依据学校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及专业性质等做进一步的具体规定。可见,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替代。所以,应根据具体国情、区域特点、学校类型、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3民族地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仍未能脱离专业美院美术教育培养模式,未把美术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以技能型专业美术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仍占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培养目标过于技术化、专业化。当前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基本沿袭了其他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自己没有突出的特色。故此,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
首先,突出师范性。不少师范院校的学生,谈专业多,论教育少,只想经过个人的奋斗成为艺术家,轻视美术教育。这种态度是缺乏师范意识的表现。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师范观念,院校就要明确培养目标。师范院校的培养对象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要专门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和规律,而美术学院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专门的美术人才,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专业。目前,由于高校扩招,师范类和美术类美术专业招生的考试形式几乎一样,都是以绘画为主,录取的文化分也是国家统一划定的,在这种招生制度下,学生的志愿容易混乱,考生往往以为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差别不大。因此,考生在选择的时候含糊不清,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进入了认为美术专业就是画画的误区,导致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能真正体现师范性,学生容易认为师范生就是多学点教育学和心理学,与美术类专业区别不大。这些都是缺乏师范意识的表现。抱着画家梦去完成师范学业,出发点就是错的,更别说有满腔的热情进行教学研究了。所以,师范生要实事求是地立足专业,认真研究师范美术教学,这样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重技巧轻理论或是重理论轻技巧都是不可取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明确师范是什么,美术师范生该干什么,这样才能清楚专业的学习方向,认识师范教育的意义,师范性教育才能得到进一步强化[2]。
其次,深化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应是美术教育的文化化,使得美术教育从片面追求美术技术转向追求美术文化。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培养一种文化人,而不是“匠人”,这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美术教育的文化化要求我们在培养文化人的同时,也要在美术技术学习中加大文化的含量,对任何一幅作品的解读都不能脱离该作品的文化环境、文化演变和风格形式等特点。多元文化理念要求每个学生都与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相连,学生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文化人,他需要的是课程对自身文化的接纳和认同,因为他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境域作为基础来理解他所面对的复杂的现实世界。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文化化提出,使人们对美术的学习从以往过多关注技能方面转向了关注美术的文化内涵方面,从而把美术与相关文化结合起来,以便达到美术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目标。
再次,强调民族化。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本质特点就是民族化,这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强大优势。民族化是多元文化社会对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过去尽管也强调民族特色,并以此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学科。况且民族特色与民族化也是不同的,民族化可以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培养目标层面上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尤其是对民族美术的深厚情感,要热爱民族美术,关心民族地区,自尊自强。长期以来,失之偏颇的美术教育理念使得许多人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有着错误的认知,好像只有现代的美术及其教育手段与理念才是先进的,一提到民族的艺术,似乎都是土气,甚至是落后的,是狭小的地域性的,不能融入现代美术。因此,在民族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不仅要加大民族民间美术的知识容量,使其系统化,更要加大对民族民间美术的情感培养力度。换句话说,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本土美术的教育工作不能只强调教育内容的知识性及其系统性,要同时重视教育内容的情感性与思想性,要将思想观念的教育寓于知识技能的教育之中,通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形成正确的情感与观念。
最后,与地方需求相结合。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院系培养目标的归宿是培养目标与地区密切联系。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的培养目标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密切关联。多元文化社会所要求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也必然包含美术院系培养目标的地方性要求。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在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上,作为市场追随者的大学或学院,如何突破重围,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笔者认为,需扎根于本土特色,从本地区产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走出一条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的道路,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求地方大学或学院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及专业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过去过分强调国家整体性向地方性转变,在培养目标上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人才规格、专业设计和办学形式上有较强的为地方服务的针对性,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根据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和行业领域,在不断满足地方需要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作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院系的培养目标,不仅要突出地方特色,而且要全方位实现地方化,避免盲目地向内地综合大学或专业学院行列迈进的误区,在创办地方特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打造区域教育品牌。
4培养能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人才
论文摘要: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对高等院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专业设置过细、专业知识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使外语人才培养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高等学校外语专业面临的紧迫任务。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一是要制定全面有效、与时俱进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要努力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
论文关键词:培养;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
一、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一)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是与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相一致的,并为党的总任务服务的。因此,教育必须以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作为奋斗目标和服务方向。高等学校的外语专业教育也必须为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培养更多更好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外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创新型外语人才。
(二)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使我国各行各业对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外语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外语语言知识基本功,又要有一定的行业专业知识。社会各行各业对“多样化”和“专业化”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客观反映。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调整和修订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三)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有明确的定向
由于社会对“外语+专业”的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明显提高,以及对外语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已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培养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实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定向化。所谓定向化,就是在确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培养方案的前提下,把外语专业人才再根据社会各行各业对外语人才的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区分出不同的具体的培养方案。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明确定向有利于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实施外语教学,有利于教师按照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组织专业外语教学,有利于外语专业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也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合理使用外语专业人才。
(四)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具体化 (五)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外语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
1、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一般特征,既不同于儿童和少年,也不同于已经成熟的成年人,他(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已具有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监督与控制的能力,其自我意识与智力的发展已基本达到成熟的水平。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她)们在学习方面对学校的教学安排及教师的授课内容具有更多选择性,且大多数学生还能够根据自身的安排调节学习与生活,对自己不断提出新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强烈,理智感的增强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对情感的调节作用还比较弱,因此,也有部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稳定,学习热情不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告诉我们,要注意在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及整个外语专业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给以大学生培养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必要指导,以实现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
2、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了解和掌握外语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成长规律,了解清楚大学生入学时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外语水平,实事求是地估量大学期间外语专业教学所能达到的最大目标实现程度,合理拟订外语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的外语基础知识、外语基本理论和外语基本技能。
3、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遵循知识积累和智能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切实注意把外语语言知识的传播同外语语言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我国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自我独立工作的能力训练结合起来。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智能的发展势必将受到很大影响,但知识的发展并不等同于智能的发展。大学生学习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智能,为了有聪明的才智和能力去独立地进行工作和发现解决问题。例如:培养外事新闻工作者,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外语在国内外对外国人进行独立采访,并能够独立完成中、外文采访稿件的编写。
二、努力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反映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体现着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培育人而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过程的方式,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要实现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实现培养目标观的转变,实现课程设置观的转变,实现培养方式观的转变,必然要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因此,要提高外语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
(一)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应以培养跨文化专业人才为目标,彻底解决外语教育中课程设置过多、教学内容陈旧、专业知识单一的问题。通过规范、优化、整合,合理设置课程,注重课程之间衔接,减少课程门数和教学重复内容,控制课程课时数,重点突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把教学成果融和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切实做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精与够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应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注意其理论知识的传授应密切联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三)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应体现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以学为主的基本原则。为了强化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将学生在校的全部修业时间纳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尤其是有关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除适当安排课内教学外,应以课外教学为主,这对于营造素质教育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要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即按照“横向拓宽、纵向理顺、结构优化、课时精简”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结构调整和优化组合。优化就是通过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进行精心设计,使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围绕培养目标而紧扣教学计划。适度减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制性的限制,增加灵活性和弹性,尽可能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爱好,主动选择能够有助于专业能力水平提高的知识学习,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注重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了解掌握本学科专业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中的新态势,使其形成鲜明的时代性和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突出专业特色,就是根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紧紧围绕和服务全国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使其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