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

素质教育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素质教育的理解

第1篇: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创新能力

在现行的教育改革中,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准则。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是主战场,课堂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一、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是核心,首先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又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品德素质;既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识技能,又要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既要学习、总结、借鉴别人成功经验,又要敢说、敢做、敢创新。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中,要善于总结,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为推动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教师须有新的科学观念和新的文化知识。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是靠传授知识去教育学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在学生看来,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楷模和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选题、分析题、画图、列式、运算和结果等各方面,都做到书写工整、分析透彻、推理严密、计算准确、过程全面,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尽快投入学习过程,切忌在教学中语言不当,逻辑推理不严密,列式运算马虎,书写混乱,甚至在讲课时,语言表达模棱两可,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二、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和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管什么模式,都应该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统一,应该同时发挥学和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学生的成功率。

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正如海森堡所说“发现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中国的孩子很少提问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差,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不善于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研究,因此这是一块非常有潜力的开发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课本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如“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栏目可以衍生出许多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一些“悬念”,留待学生进一步去钻研讨论,这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方式。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

讨论,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讨论中,师生互相交流,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情感。学生从讨论中解决了问题,能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参与讨论、点拨、诱导并适时激发,实现因材施教。师生互帮互学,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在讨论中学生能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质疑问难的勇气,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与场所,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有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很吃力,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感到苦恼,思想压力大,性格沉闷,自信心不强。究其原因,大都是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的板书一字不漏抄下来,有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学不好物理,而且在行为习惯上潜移默化,使个性品质上形成依赖、封闭、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人格的健全发展。

要会自学首先要读书,要会读书。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思维逻辑和思想教育要求。取代传统教法,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养成看书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等问题,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明确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具体如下:(1)通读,新课前,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本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疑难处做记号为课堂的学习做准备;(2)详读:要求将现象和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逐句细读,多思,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对基本概念了解表达方式和清楚应用范围和条件,反思多问,从不同角度思考;(3)精读;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涵义,把概念和规律活化,达到见“物”明其“理”,“知理”联系“物”,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时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和规律,经过阅读,复习阶段达到对教材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今后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和猎取必要知识,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三、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学必须要符合可接受的原则,即传授知识的多少、难易、快慢都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和学生思维发展的现状,学生智力的发展必须要达到潜在水平与现有水平的辩证统一,教学的难易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现有发展区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由现有的水平区发展到潜在的水平区。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区,也能高于学生的潜在水平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2篇: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物理;课堂;素质教育

在现行的教育改革中,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准则。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是主战场,课堂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1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是核心,首先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又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品德素质;既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识技能,又要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既要学习、总结、借鉴别人成功经验,又要敢说、敢做、敢创新。在探索实施素质教 育的新途径中,要做到能文能武,要善于总结,为推动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教师须有新的科学观念和新的文化知识面。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是靠传授知识去教育学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在学生看来,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楷模和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选题、分析题、画图、列式、运算和结果等各方面,都做到书写工整、分析透彻、推理严密、计算准确、过程全面,切忌在教学中语言不当,逻辑推理不严密,列式运算马虎,书写混乱,甚至在讲课时,语言表达模棱两可,表情显得疑神疑鬼和呆板。

2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和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方面,有着其它科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管什么模式,都应该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统一,应该同时发挥学和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2.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正如海森堡所说“发现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中国的孩子很少提问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差,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不善于有意识地去发现、 去研究,因此这是一块非常有潜力的开发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课本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如“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栏目可以衍生出许多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一些“悬念”,留待学生进一步去钻研讨论,这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方式。

2.2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有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很吃力,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感到苦恼,思想压力大,性格沉闷,自信心不强。究其原因,大都是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的板书一字不 漏抄下来,有 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学不好物理,而且在行为习惯上潜移默化,使个性品质上形成依赖、封闭、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人格的健全发展。

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等问题,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明确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 际,引导学生,具体如下,a通读:新课前,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本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疑难处做记号或拟问题为课堂的学习做准备:b详读:要求将现象和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逐句细读,多思,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对基本概念了解表达方式和清楚应用范围和条件,反思多问,从不同角度思考;c精读;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涵义,把概念和规律活化,达到见“物”明其“理”,“知理”联系“物”,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时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和规律,经过阅读,复习阶段达到对教材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今后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和猎取必要知识,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3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学必须要符合可接受的原则,即传授知识的多少,难易,快慢都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和学生思维发展的现状,学生智力的发展必须要达到潜在水平与现有水平的辩证统一,教学的难易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现 有发展区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由现 有的水平区发展到潜在的水平区。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区,也能高于学生的潜在水平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3篇: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

一、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素质培养

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将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高中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二、在物理教学的活动中与素质教育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制作等科技活动。对在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同学要表扬和奖励,从小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意识,使他们具有相信科学、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如向学生讲述祖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让他们逐步懂得航天英雄杨利伟能上“天”的科学道理,进一步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并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还要教育学生爱好广泛,专业知识要牢固,要鼓励他们参加课外的科技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三、在教学中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素质

兴趣是指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无论对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还是对人的工作、学习都有重大的意义。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呈现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物理习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如“用冷水使烧瓶热水沸腾”、“飞行员在空中飞行时抓到一颗子弹”、“在衣箱里放入了的卫生球不见了”、“纸锅烧水”等习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另外,在练习中,当同学们利用所学过的知识经过周密的思考、分析获得正确的结论后就会感到成功的喜悦,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渴望,从而逐步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学习素质。

四、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创新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是以网络技术为媒介和手段,改变传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突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21世纪的新人物必须“学会做事”。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掌握科学方法,具备一定技能才会做事,才有可能成为创造性人才。物理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物理练习是实际的问题和现象的科学简化,科学的抽象和理想化的模型。学生通过对练习的解答,是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拟和演习,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做练习是一种独立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练习所提供的问题情境,需要探索思维和整体思维,可以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方法及精确、简明的表达等一系列技能和能力。练习能给学生施展才能,发展智慧的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的好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普通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培养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和价值。这种学习方式,顺应了素质教育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时代要求。

五、在教学中,发挥“导”之作用

收集信息积累资料是研究性学习中重要的一环。教师是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拓者,大多数教师以往所熟悉的主要是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其它则很少关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与学生周围社会和社区的密切联系,要求寻找、发现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是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和材料的主要发现者和开拓者。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内校外教育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第4篇: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能力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9—0056—04

一、问题的提出

残疾人远程教育主要借助电大系统的教育资源和全国残联系统的网络优势和政策优势,运用远程教育方式,面向全国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1]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于2004年2月16日在深圳挂牌,目前已有29个地方电大成立了残疾人教育学院教学点,共有7,000多名学生。各地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电大为主体,残联协助,如深圳、南京、武汉、天津电大等;其二,残联为主体,电大协助,如青岛、广州、江门等地的教学点。除此之外,有些电大还借助政府和其他组织的力量来办学。在专业建设方面,考虑到残疾人的身体特点和就业需求,开设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社会工作、英语和会计四个专科专业和社会工作、广告学两个本科专业。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开展残疾人远程教育增加了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充分融入社会的机会。天津市十二五规划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积极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好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实施远程特殊教育计划”。由于在远程学习中,教与学处于准时空分离状态,再加上大部分残疾人缺乏远程学习经验,这就要求辅导教师能够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树立信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辅导教师的能力素质对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辅导教师作为远程教育的核心要素,其能力素质的构成和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远程教育的支持服务水平和质量,一直是国内外远程教育机构关注的问题。陈丽[2]提出:在现代远程教育中,辅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促进者和指导者。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辅导教师贯穿于学生利用学习资源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解答问题、批改作业和讨论等多种对话方式,与学生建立一对一的联系,实现对学生的个别化辅导。英国开放大学为辅导教师制定了严格的评价标准,充分利用辅导教师系统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美国著名网络学校凤凰城大学,其成功因素之一是建立了独特的教师组成模型和培训机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我国最大的远程教育机构,也对辅导教师的资质和能力做了详细要求。辅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成为远程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姜玉莲等[3]在结合我国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分析了他们产生优秀绩效所必需的行为特征和不同工作性质与内容的素质要求以及工作绩效目标的差异性,为辅导教师人力资源规划与聘任管理确定了导向与标准、绩效管理反馈、培训开发计划制定与酬薪管理分配的价值取向和结构。吴运娟从课程导学、支持服务、理论科研三重任务出发探讨了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化素质。[4]胡志金从导学、助学和促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基层电大辅导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专业能力结构。[5]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我们充分考虑了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从而构建出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

随着远程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远程教育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教学资源普遍缺乏、支持服务不到位、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教学质量堪忧。而其中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远程开放教育中的辅导教师,他们在质量和数量上均不能满足要求。残疾人远程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多数教师反映残疾人远程教育中的辅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他们要身兼数职。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的身体条件决定了他们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帮助,由于缺乏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他们更敏感,更渴望获得认可。面对这一特殊群体,辅导教师肩负着更重的责任,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特殊能力素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访谈法为主,为了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残疾人远程教育中辅导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素质,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从学生和辅导教师两个维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首先,选取了15位平常表现比较积极的学生为受访对象,他们均来自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基本情况详见表1。从他们的角度提取出目前辅导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学生对辅导教师的期望。其次,从成立时间、在读学生数、辅导教师人数、地区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取了9个教学点的37位辅导教师为受访对象,基本情况详见表2。从辅导教师的角度分析了他们的日常工作以及他们认为一名优秀的残疾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的帮助。陈向明[6]认为访谈法可以“进入受访者内心,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及对意义进行解释的空间”。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学生和辅导教师的真实想法。

由于辅导教师分布在不同教学点,访谈主要通过面对面、电子邮件、电话的形式,数据收集持续六个月。我们拟定学生和辅导教师两类访谈提纲,涉及的内容有辅导教师提供的帮助、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辅导教师的日常工作、为工作做的特殊准备等方面。

三、研究结果

(一)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对访谈结果的整理,我们分别从学习、生活、精神等层面来分析学生的需求。

第5篇: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

通过对教育历史的研究,不难发现英语教学的投入与回报很难达到相应的比例,出入投入大于回报的状态,教师们更是在不断的付出过程中疲惫不堪。有相当一部分的升学新生在接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对英语学习的抗拒,觉得学习英语十分困难,理解不了教师传授的英语内容。严重的会放弃学习英语,造成了初中与高中时期对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情况,特别是小升初以及初升小的衔接阶段。造成这些问题的主原因在于,英语阶段性的衔接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固定化、传统化等,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知识、形式、智力等这些因素上,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其他非智力因素的教学。对于英语阶段性的衔接教学脱节的情况也是一直困扰学校的主要问题。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提出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1.英语阶段性衔接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决定了我国的教学模式,中考以及高考的存在使得学校英语教学普遍将语言知识以及语言运用能力作为了教学培养主要方向,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培养、价值观念的教育并不是特别重视。通过“孟母三迁”这个寓言故事,可以了解到决定学习结果目标的并仅仅要依靠智力的因素,更主要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作用。所以说英语阶段性衔接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解决现存的衔接教学出现问题的首要方式。

初中在校学习阶段是学生们心智、生理、思想等逐步成熟的阶段,对于语言的知识、运用的培养虽说是十分的重要,但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给为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会推动英语阶段性衔接教学的进程,使厌学的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了解与运用,使得英语学习效率提高。在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教师们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心理、态度、学习能力,不再只为了教知识而去教育学生,为学生学习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础。

2.为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在英语阶段性衔接教学中的提供策略

英语阶段性教学过程中,要维持小到初、初到高的英语教学的平稳过渡,除了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语法、词汇、发音、阅读等知识向的反面研究探讨,还需要将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等进行衔接过渡,缩减学生升学带来的心理落差,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实现传统教学到新衔接教学的转变。英语阶段性衔接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析

2.1提升抗压能力,接收挫折,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心理转型”

英语的阶段性衔接小学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学生小升初、初升高的心理态度的转变过渡。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教材的难度增加,教学方式的变化等各种原因都会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强烈的落差感。在结合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心理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心理压力的增高。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针对现阶段学生的身心状况,制定合适的英语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接受挫折、提高抗压能力,实现学生英语阶段性衔接教育的“心理转型”。

2.2提前英语教学,缩短英语学习磨合期,实现“情感转型”

在英语阶段性衔接教育中,适当地提前学习初中、高中的英语内容,缩短英语教学衔接过程磨合时间,使学生更加快速掌握学习新的英语内容。通过让小学生试听初中生英语课程,初中生试听高中英语课程的方式,使得学生提前了解升学后的英语学习的方式、内容、能力等,更快地找到衔接教学的突破点,更加快速地融入的新学期的英语学习生活中去。提前排除学习障碍实现学生的“情感转型”。

2.3创建衔接的缓冲空间,帮助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衔接转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英语阶段性衔接教学,为衔接时期的学生创建一个相应的缓冲空间是实现“综合能力”衔接转型的重要策略。对于处于升学衔接时期的学生,不要基于对新课程内容的教授,应该让其先了解将要学习的英语课程的水平、提升学习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提前提出的问题,做好充分的了解,在将来面对真实教学时做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心理落差,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衔接转型”。

3.对英语阶段性衔接教学实践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新课标的重点已经从教知识转移到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让学生更加主动地、独立地、热情地进行学习行为。教师英语阶段性衔接教育中应该注意这三点:第一,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教学方法,分层次递进地进行教学,使得衔接教学有效地实行。第二,通过在课堂中引入奖励、竞争、合作的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协调实施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师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积极响应教师的引导,实现英语阶段性衔接教学的各种政策。

第6篇: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

2019年12月参加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专题网络培训学习,聆听了专家、学者和领导的专题讲座,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使我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此次培训虽然时间很短,但通过几天的网络培训学习思想上得到了提升,知识水平得到了充实拓宽,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我对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学院教学的要求;促使我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较大副度提升,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我掌握教育科研的前沿理论与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积极主持课题,发表成果,参与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下面将我的培训学习心得与培训后回到岗位后的实践相结全,总结以下几方面: 

一、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 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现代教学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而,高校教师应在传授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掌握所需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强调结果本身;在适度掌握知识数量和精确程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有所获,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只有确立了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得到保证,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善于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好的课程准备还需要好的课堂发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提倡“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即要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以启发学生探索学习、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对比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自学、讨论会、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向题的能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沟通,注重教学效果

教学的目的在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师生交往渠道,做到与学生及时沟通。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建立起友好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学生可以从教学中受益,而教师也可以从中认识自身的不足,做到教学相长,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四、善于使用语言技巧。教师要讲好一门课,除了要有高度的热情与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巧。平时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以此来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此外,还可通过作业、答疑、小测验,甚至可以跟同学聊天等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疑惑,引入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的进度,总结如何用最贴切的语言讲述问题。教师讲课的语言应清楚流畅、精练朴实、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讲课的语调要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对重点内容、应加重语气,力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否则语言平淡呆板,只能成为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教师讲课的语速要适中,要始终与学生的思维协调合拍。 

第7篇: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脑瘫儿童 非智力因素 引导式教育

引导式教育活动是促进脑瘫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儿童良好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渠道。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本人等几方面的途径。现在,我们主要探讨,结合引导式教育培养脑瘫儿童非智力的几个途径:

一、以环境促个性

1.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的环境要统筹安排,精心设计和艺术布置。如,学校大门左右可以安排主题鲜明的装饰画,选择“动物”、“鲜花”、“祖国风景”等。以怡静、文明、奉献、进取等图案,使每个儿童得以接触大自然,观察大自然。

2.创造开放的教育环境。校园要促进儿童身体发展,又要使儿童心理素质健康地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教育环境,为儿童创设一宽松自由的环境,不断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和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如环保意识的培养可以引导儿童认识“地球”是什么?让他们在感受环境之美的同时,认识植物,认识动物。

3.创造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让环境激励儿童参加实践,获得经验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活动。校园的活动环境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如“交通警察”、“自选商场”的活动要求儿童充当角色,能培养儿童意志力和友好的态度。利用场地创设坐、躺、爬、滚、走等活动。创设人际交往,组织活动小组,开展互帮、互教、互学、互评等活动。开展活动的多样化,使脑瘫儿童在活动环境中获得体能的锻炼,同时也提高了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二、以整日流程训练发展整体能力

1.培养有礼貌的行为。在全流程中贯彻讲礼貌教育,从小教育儿童讲礼貌,学会正确地与人交往,能为他们今后社会行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坚强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在一日生活中孩子要克服自己的困难去完成各项活动,如吃饭、走路、坐立等,这促使儿童能够习惯于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形成不畏困难,勇于创造的独立自立的人格。在实际工作上应注意从儿童日常生活的小事一点一滴做起并使其经常化、制度化,以养成坚强的意志,独立的人格。

3.培养脑瘫儿童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它标志着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根据儿童的能力,我们应该通过日常生活的小事,让儿童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穿脱鞋袜等,建立起自我负责的态度,逐渐培养儿童责任感的萌芽,养成一定的责任感。

4.培养脑瘫儿童遵守集体规则。遵守整日流程的顺序就是为了培养儿童遵守集体规则,遵守集体规则能有利于提高儿童控制、调节行为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儿童将来入小学以及今后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三、以游戏活动来健全人格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儿童的第二生命”。儿童一天的生活几乎大部分都在游戏之中度过。对于儿童来说,没有游戏就是没有真正的生活。因为游戏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儿童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做着力所能及的各种活动,表达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和需要;抒发着喜、怒、哀、乐的情感。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发育,智力的开发,还可以萌发爱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游戏中儿童学着遵守规则;友好地与同伴合作;学着讲礼貌,友善、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学着做完一件事再做一件事,锻炼意志能力;学着动脑筋提高创造能力;学着参与各种活动,使性格开朗活泼。对于脑瘫儿童来说,游戏显得更为重要,要培养脑瘫儿童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我们就必须做到寓教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内容主要包括:1.培养儿童意志。2.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3.塑造开朗性格。4.矫正儿童的自卑心理。5.养成儿童动脑的习惯。6.克服不良的行为。

四、以教师的言行来引导其就正纠偏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性格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对工作认真,谦虚、自信、乐观、朴素、会影响脑瘫儿童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果教师对工作粗枝大叶,骄傲自大,儿童讨厌,也容易形成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在培养脑瘫儿童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时,不仅要注意言传还要特别注意身教,努力使自己成为脑瘫儿童的榜样。1.凡是要求儿童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2.凡要激发儿童情感的,自己先动情;3.凡是要求儿童做的自己先做出榜样。

第8篇: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

一、新教育实验研究下的素质教育

新教育实验旨在帮助学生和教师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并以六大行动为途径。朱永新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到,虽然对素质教育没有共同的论述,但是大家公认三个标准。标准之一是,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的学生,相应地,新教育实验提出了“为了一切的人”。标准之二是,素质教育是要求全面发展的教育,新教育实验则倡导“为了人的一切”。标准之三是,素质教育是能够持续发展的教育,即是终身教育,与此相应地,朱永新教授认为素质教育需要的就是扎实的行动。这里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为了一切的人”和“为了人的一切”,有别于我们经常听到和谈到的三个为了,即“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我感受到的最突出的区别是主体的不同,一个是“人”,另一个是“学生”,这就充分体现了新教育实验不仅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关注教师的发展。新教育实验努力建设这样一种教育境界,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协作成长的“理想村落”。只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不够的。新教育实验希望唤起教师们教育的理想,教育的激情以及行动的自觉,教师的发展,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是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必要条件。新教育实验在未来的发展中的两大愿景之一是,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过去的素质教育怎么就走了弯路?是因为我们在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上走了偏路和弯路,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所谓的吹拉弹唱,是一种片面的特长教育。既而,新教育实验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认为人的最基本素质是人的精神成长,该人的精神成长是通过他的阅读史实现的。再加上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因此,新教育实验人认为素质教育应该从阅读开始,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应该是阅读。素质教育离开了阅读,就谈不上素质教育。谈到阅读对人的影响,对一民族的影响总是绕不开,犹太民族与阅读之间的事。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在艰难的环境下仍然创造了很多的先进技术,并且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世界富豪排行榜上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那么有统计显示,犹太人每个人每年阅读65本书,美国人则是45本书,而中国人呢?我们中国人只有5本书。既然应试教育给我们戴上了镣铐,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跳出精彩的镣铐舞。

二、我的素质教育观

第9篇:素质教育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本文认为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博学型教师的培养问题,探讨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对培养博学型、复合型教师,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关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概念是来自生理学,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条件的作用。[1]现在通常所说的素质,是社会学、教育学中的概念,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这些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 

素质教育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它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型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二、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理论上仍然存在概念模糊,比如最为关键的概念: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一般都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其实他们并不是相对立,而是一种包容,即应试教育包含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应试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人认为不搞应试教育,就简单理解为要取消考试,这肯定是没有弄懂素质教育的本质。 

 由于在概念上模糊不清,导致在实践上出现“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取消一些考试,但我们的家长却请家教,比以前更加重学生的负担。再看看在“素质教育”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退步,特别在各种学习、生活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尤为明显。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固然有着太多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广大一线教师大部分不是很理解素质教育,总是带有抵触情绪。所以在操作层面就很难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其效果更是可想而知。有一部分一线教师尽管理解素质教育,但无法实施素质教育。换句话说,没有能力来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要不要是全面发展的呢?这就值得教育研究者深思。 

 如果把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进行全面的教育,还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是这样,其实是一种机械的全面发展。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还要我们的一线教师全面发展,能够融会贯通。这里说的教师全面发展,并不是各领域都是精通,而是一专多才,是一种博学型人才。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我们教师呈现专业性特点,而不是博学型特点。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实践层面来说,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博学型教师可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出路。 

 

三、博学型教师的培养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要全面真正推进素质教育,还得从高师院校培养教师抓起。目前高师院校培养教师还是以专业性为主要特征,复合型、博学型不明显。笔者所在的高师院校就没有体现复合型、博学型特点,尽管学校也要求开设素质拓展选修课,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有管理层面,可能更主要的是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方面。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在培养教师专业性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应继续保持并完善,但在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方面应加强并突破。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师素质拓展课寻找一个突破口,即开设文化课程来强化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 

1.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可能有上百种。但大体归纳起来,文化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一点说,文化它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等等。[2] 

 有更抽象的理解,文化就是一个把人变成人,化成人的动态过程。文化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显著特征。文化包含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精神层面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物质层面变化最快、传播最容易;制度层面最具权威性,能左右普通人的命运;精神层面变化最慢,也是最痛苦的。文化包含传统,对于传统,我们不能割裂,而要慢慢转化,转化为适合时展的需求。 

2.文化课程的涵义。根据文化的理解,文化课程就是要把文化的精华,不论是古代遗留下的优良传统,还是现当代形成的各种观念、制度、物质文化;不论是主流文化,还是次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以教材、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这种课程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思想文化,主要是历史上名人、伟人的思想和思维,通过典籍来体现。 

 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主要传统和道德规范。 

 三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文化载体来体现,主要是建筑、园林、绘画、雕刻、陶瓷等文化形态。 

 这三个层次综合起来可以说是微型百科式,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较大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博学型、复合型无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及管理。当前我国课程结构和管理分为三个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三级管理模式。现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其中一条就是缩小国家课程的比例,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建设范畴,主要以地方和学校为主。 

文化课程由于其内容博众型,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上难度较大,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但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方面已有成功的范例,即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为理念来开展文化课程的建设。比如,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主持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和“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两个研究项目就可以借鉴。[3]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同样可以以滕星教授的方式或模式来建设。一方面通过文献法,根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原则把对学生最能产生影响共鸣的高师院校所在地方文化精华梳理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调查法,深入地方一线,收集、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精髓。比如民族风情、民族心理特征、民族生活习性、民族遗产等。在收集、了解的基础上按文化课程三层次分类整理成文本教材。 

就文化课程的管理而言,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应把它作为公共必修课,而且要求达到优良以上。学校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吸收文化经典,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有条件的体验、思考文化给我们的影响。 

总体而言,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个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上只是非常简单的论述,具体操作恐怕要把它当作规划项目来做。至于文化课程对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还有待于实施后来检验,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要等博学型、复合型教师出现后来验证。相信有好的效果。可以在一所高师院校搞搞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可以全面推广,以后就形成一个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爱青.素质教育何去何从[j].山东教育,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