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总结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绵城市建设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绵城市建设总结

第1篇:海绵城市建设总结范文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

“海绵城市”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的《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在2013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强调到要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海绵城市,让自然做功。

(一)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

“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和城市雨洪灾害”这三大水资源问题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广泛存在的并且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水生生物栖息地丧失、干旱、气候变化、水生生态系统退化也同时出现,这些综合症状都是与水和水循环自然过程有关。海绵城市是可持续雨洪管理系统的中国表述,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解决我国的水问题和水危机。

(二)那海绵建设概念的定义

“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例如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布吉(Budge)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其定义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法。”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的意义就在于对整个城市自然生态的综合整治,通过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解决包括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水资源补充、生物多样性保护、微气候调节等多个综合的水相关城市发展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

二、风景园林专业与海绵城市建设

风景园林学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其核心工作即城市的环境绿色生物工程系统。

(一)风景园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机遇

绿地是海绵城市主要的物质空间构成,也是可持续雨洪管理措施的主要载体,是对传统观排水系统(灰色基础设施)的一种“减负”与补充;同时绿色基础设施设计正是现代风景园林专业的重要实践领域和研究内容。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面临巨大的建设需求。

(二)风景园林专业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

从专业外来说,雨洪管理传统上由市政、水务等专业负责,尽管海绵城市中明确了园林是系统构成中的一员,但我国目前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明显仍然是市政等与工程相关的专业或技术做法更受到重视,基于绿地设计的内容相对较少。

实际上,目前的工程系统倾向于把水与土分离,把水与生物分离,把排水和给水分离,把防洪和抗旱分离,是一种“水适应人”的价值观和技术管理体系。有学者已经提出本专业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共同领导者”和多学科整合平台的重要依托,这亟待成为专业内外的共识。

2、海绵城市相关基础研究和数据平台构建不充分

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很多规范和技术导则参考了很多美国的BMPs、LID的相关内容,但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一定要科学严谨地基于本地条件进行研究。海绵城市技术设计需要的气象、水文等基层资料一般分属不同机构管理,设计部门获取并不容易,这直接影响了可持续雨洪管理相关设计的决策依据。国外经验是建立共享的数据平台提供设计机构,帮助建设、设计方更科学合理的完成相关设计工作。

3、相关人才的培养与继续教育亟需相应更新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跨思维、跨尺度、跨学科的高度综合复杂城市生态建设,所谓跨思维是从“水适应人”的思维转变到“人适应水”的过程。跨尺度是指海绵城市不仅仅是雨水利用和管理问题、应用LID技术和场地措施,还应该包括宏观尺度、中观尺度的保护区域水文循环过程,应该是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尺度的承接与配合;跨学科是指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不仅需要风景园林学科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规划与设计。

三、总结

第2篇:海绵城市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给排水O施;道路硬化;水资源利用

一、海绵城市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稳步提升,以及城市化进度逐渐加速,在乡镇向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由于恶劣极端天气增多所引起一系列的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和给排水系统突发性崩溃等问题不断加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民经济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另外,做为世界上水资源短缺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日益突显,更加迫切地需要成熟的技术和根为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来解决这些“疑难杂症”。

当前实施的城市化建设发展模式使得城市中不透水地面(下垫面)面积不断扩大,不仅导致将于后地面雨水径流量累积增加,突遇暴雨等强降雨天气时使得城市排水系统超负荷工作;而且降雨后的雨水径流由于排放不畅更容易受到污染,进入自然水体后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更重要的问题还有雨水的重复利用率低,大部分降水经排水系统直接排放,雨水未得到很好的利用,由此折射出我国现行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排放方式早已不适用于当下亟待解决的水资源短缺以及雨洪资源宏观调控不足这两大难题。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雨洪管理逐渐趋向于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以促进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而且进一步引伸出涵盖以上方面的新兴发展方向即“海绵城市”的推广与建设。

海绵是一种多孔材料,具有良好的水分性质和力学性质:水分性质主要有吸水、持水和释水等;力学性质则体现为压缩、恢复形变和回弹等。由海绵的特殊性质可进一步引出“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新兴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及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弹性”,降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有供求时将这部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水在城市中的歉意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可以很好地应付将于重现期从大到小的各类降雨,使城市既免于发生内涝,也能够科学高效地综合利用雨洪资源,建立良好的水文生态环境。

2014年12月31日在多次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大环境下,我国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批共试点30个城市,为海绵城市主体工程的给排水系统建设首当其冲,进一步加快解决城市洪涝灾害及水资源严重短缺等问题。目前城市给排水系统中遗留的严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给排水系统构建问题及措施

1、给排水构筑物设施老旧,管网系统改造建设周期冗长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城镇的建筑使用面积进一步扩大,为了拓展人们的居住空间,城市内的高楼大厦屡见不鲜。这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缩小了给排水设施的使用面积。导致给排水设施的维修与修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周期长,对工程周围居民的正常学习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城市交通带来拥堵。然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城镇的巨大用水量对于日渐老化的给排水设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对于地下的空间规划不合理

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对于地下空间的使用频率较高,然而相比于地面建设,地下的管网建设和规划由于消耗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过高,容易被相关部门忽略。导致了地下管网建设的规划不合理,各种线路交错,对于相关设施的维修与检修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种情况一方面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加大了难度;另一方面,对于城市用水用电安全带来了隐患。

3、雨洪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现代化社会的进程加快,促进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城镇中的道路为了加强交通系统的建设,保证城市车辆的正常运行,大部分都铺设水泥或沥青等硬化材料。城市路面的硬化范围扩大对于积水的下渗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尤其在部分季节性降雨量过高的地区,经常会出现积水超过地面十几甚至几十厘米,淹没车辆和建筑用房的现象出现。由于水循环过程受到阻碍,还会出现地下径流水量不足的情况,对于雨洪资源的利用不足,这使得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全面,城市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严重挑战。

4、对于短历时强降雨天气承受力弱

温室效应是全球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由此引发的气候反常变化造成了地域性极端天气频发,其中较短历时的强降雨天气发生概率不断增大,由于其具有高强度和不定时的特点,通常会形成局部地区短时、大流量的地面径流,因为现有城市排水系统承受能力有限,往往在类似极端天气发生是出现排流不畅的现象,使得雨水无法及时排走,导致极易发生城市内涝和水质污染,严重威胁居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给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要着手从其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进行根本解决。

其一,要以城市总体规划和未来发展为基础,结合城市生产生活总的供排水量对给排水系统进行设计,全面考虑泵站及管线的供排水稳定性、安全可靠性和防洪、防涝等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确保合理规划和科学建设。

其二,由于我国对海绵城市概念的引入及实践应用较晚,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相关规章制度上均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依托于海绵城市体系下的给排水系统优化理念和技术较为欠缺,因此要鼓励大胆开拓不断创新,对专业技术及施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在汲取国外更为成熟的思想和技术手段的同时善于总结国内目前的实践经验,以求找到适合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的给排水系统正确构建方式。

其三,国家要提倡和推行试点工程,以一部分经济技术条件较为完善的城市做为项目依托,在遵循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和保证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条件下对城市已有的给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和更新,总结雨洪管理利用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推进更大范围的海绵城市建设奠定夯实的基础。

结语:海绵城市的给排水建设对于城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对于旱涝灾害的抵御能力,促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海绵城市应将建设合理高效的给排水设施作为发展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加深现代化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程度,根据海绵城市的发展特点,加快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第3篇:海绵城市建设总结范文

一、海绵城市的基本认知

传统城市建设是钢筋混凝土的产物,平面硬化直接减少了城市绿地面积,阻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使城市地下水水位难以回升,从而进一步造成了城市的干旱缺水以及地面沉降等问题。雨水降落到建筑物顶层、路面、广场等下垫面上,冲刷大量的污染物质,暴雨还会造成污水倒灌,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排入受纳水体,给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此外,城市地面硬化还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加重环境污染。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国际上的通用术语则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5号文)指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水危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非常严重。这些水问题的综合症带来的水危机并不是水利部门或者某一部门管理下发生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我们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于我国的水情特征和水问题基础上。”

本质――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传统城市习惯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建设模式,其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在城市排水系统上,传统的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海绵城市”则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功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途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低影响开发。首先,针对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如水系、山地、林地等,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维持自然的水文特征;其次,针对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采用生态手段进行修复;最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主导,减少硬化面积,提高城市滞蓄、渗透、净化雨水的能力。

二、温岭东部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路径

温岭东部新区的前身为经海涂围垦而成的东海塘,面积36.9平方公里,是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经济开发区。如何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如果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东部新区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功能单一、低效、低质量开发的陷阱。因此,开发之初东部新区就以新型城市化的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在高质量完成《温岭东部新区总体规划》、《东部新区中区城市设计》、《东部新区水系综合规划》的基础上,探索“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力主闯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数。

东部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将“低影响开发、生态网络、生态补偿”等理论融入城市规划,有效探索水径流控制、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控、水景观营造和水生态保护,设计了科学合理完整的使雨水“停一停、流一流、渗一渗”,能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规划,使“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东部新区完美呈现,让投资者感受到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居住者拥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理想家园,实现城市、产业、环境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一)清洁产业

为避免低层次和重复扩张,东部新区瞄准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关键环节,实施严格的项目评估机制,严格审查引进项目,通过创立产业准入评估体系,将环保设施的检查列为与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的内容,严格同时检查同时整改,生产工艺、流程必须达到低碳、节能、环保、绿色要求;严格落实项目建设之初的合同约定条款;项目竣工严格对照“环评”报告,实施“三同时”验收。

(二)生态排水

东部新区规划的生态化排水系统引入新西兰和美国的LID低影响开发理念,达到城市雨洪防治、雨水初期污染控制和水环境生态保护等多重目标。东部新区对全区的主干道路实施生态化排水设计,路面上看不到窨井盖,绿化隔离带设计成“下凹式”绿地和植草希雨水全部进入低于路面的植草沟,使道路中间和两侧绿地具有渗水、滞水、净水的三重功能。按照《温岭市东部新区北区生态化排水方案》和《温岭东部新区生态化排水设计、施工及维护指南》的规范要求,新开工道路全部按照“海绵”道路的标准实施;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完成已建的港湾大道、松航中路、中小企业孵化园一期生态化排水改造和管委会庭院生态化排水示范项目建设。

(三)雨水花园

借鉴东部新区企业雨水收集利用方面的成功案例,全面落实《东部新区工业企业设计、建设和管理准则》,将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与所有新入区企业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内容之一,落实对企业实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施工图设计、工程建设奖励措施,全面推进所有工业厂区和政府公用设施生态化集水系统和“雨水花园”建设,实现雨洪管理的“净、蓄、用”功能。在此仅举一例。东部新区的浙江金鸿食品机械有限公司的厂房有一处占地3亩的露天雨水池,系企业雨水花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厂房屋顶的雨水被收集到蓄水池后经活性炭吸附处理,厂内场地雨水通过绿化和土壤过滤后排放到雨水池,消除了大量的污染物质和泥沙,有效减缓了市政雨水管道堵塞,减轻了河道污染。而当强降雨发生时,蓄水池和雨水池则可以发挥调蓄作用,延缓河道的行洪压力。

(四)生态湿地

湿地是典型的城市“海绵”,它既能调节城市雨洪,又能净化河湖水质,具有强大的生态修复和雨洪吸纳能力,是不可多得的多功能的“城市之肾”。东部新区在规划之初就把一批洼地、海沟、湿地划入保护范围,并将雨洪管理、湿地保护、慢行系统等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必备要素,通过建设人工湿地、修复生态湿地,提高新区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好水环境,储备好水资源,利用好水资源,进一步提高了新区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三、海绵城市:将大自然的恩泽惠及人类

海绵城市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结合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建设(LID)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GI),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调节雨水径流,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微生物净化水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当前,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政府的职责需要重新定位,除了经济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之外,生态责任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政府的生态责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对自然的生态责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价值,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大限度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解决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问题,这个重要职责理应由政府承担。二是政府对市场的生态责任。市场是整个生态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政府对市场的生态责任主要在于如何规范、引导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比如,责令企业履行其生态环境的恢复责任,支付其占用资源环境容量的费用,赔偿其相应的损失;改变企业无偿使用资源生态的观念,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占用;鼓励产品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各个层级的生态经济指标体系;淘汰落后的高污染产业等等。三是政府对社会的生态责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处理好代内需求和代际公平之间的关系,要求既要注意代内需求,更要关注代际公平。这个重任毫无疑问是政府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责任。

(二)海绵城市建设是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

城镇化是个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虽然从国内外的视角来看,城镇化是一个老问题,但是对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又是一个新问题。这一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科学分析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有哪些趋势性变化,如此才能更好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二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所处的时代特色明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绿色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能否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决定着新型城镇化的成败;三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保障城市生态空间,涵养水源,净化水|,调节城市小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为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恢复城市生物的多样性,营造生态优美的景观环境。

(三)海绵城市建设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效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旨在促进物质循环流动,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经济。在这种经济活动中,人类高强度地提取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然后又大量排放污染和废物,对资源的利用完全是单纯索取、粗放和一次性的。这里,正如法国著名学者克罗齐耶所指出的:“19世纪与20世纪的一切发展,都是以对环境的损害为代价的。诸种错误造就的结果终由环境来承担。然而,我们已不再能够承担得起犯这类错误的代价了。”

循环经济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将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流动的闭路过程,其所强调的是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循环经济强调“生态价值”的理性回归,主张生产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型,承认“生态本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的权利。在这个范式中,人类不再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享用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人与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赋予人类维护、管理自然的神圣使命。海绵城市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是建立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基础上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四)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载体

从宏观层面分析,经济总量分为总供给和总需求。总供给指的是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总需求则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投资、消费是内需,出口是外需。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为供给侧发生了问题。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由供给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供给就会有什么样的载体。传统城市建设过分倚重钢筋混凝土所带来的“热岛效应”,正使人类难以承受其重。而海绵城市的设计从起点开始就规划了人居环境的未来景观,是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载体。

四、结语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和主旋律。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和主旋律,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性变革,海绵城市则是“绿色发展”的底色。海绵城市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如何让城市新区建设走出功能单一、低效、低质量开发陷阱,避免重蹈传统城市建设的覆辙?温岭东部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了最新最美的图画,达到了城市雨洪防治、雨水污染控制、水环境生态保护的多重目标,实现了雨水资源化,成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

[2] 柳文岳,江倩倩,陈舒丹.海的能量,催生产业新高地――东部新区发展实体经济纪实[N].温岭日报,2012-12-31.

第4篇:海绵城市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方法

1、前言

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快,但是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之中,有时采用的一些技术手段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这也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的一定的损害。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有效的保护城市环境,促进生态逐渐的平衡,降低城市环境所需要承担的一些压力,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之中,采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对城市进行有效的规划,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及生态平衡。

2、海绵城市理念的主要作用

在实际的城市规划的工作过程之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有很多的有利作用,这些作用主要可以在以下的几点之中得到体现。第一点,合理的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帮助城市在开发的过程之中造成的破坏得到有效的降低。一般情况之下,城市在实际的开发运行的过程之中往往会对自然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这些破坏可能会在日后逐渐的严重,对整个城市甚至是国家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在城市的开发过程之中,科学合理的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大大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比如,扩大留置的生态用地、增加城市绿化所占有的面积、合理的对雨水产生的溢流量进行有效的控制等等,通过这些来真正的实现降低城市在实际的开发建设过程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第二点,合理的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对内涝洪水等灾害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洪水内涝等自然灾害对城市以及城市的居民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城市的建设开发的过程之中,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加强建设容水设施、增强城市地下管道的实际处理的效率,对内涝、洪水等灾害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第三点,通过对海绵城市这一理念的科学利用,可以对城市中的水生态的整体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在实际的城市建设过程之中,利用海绵城市的理论并且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具有的水生态进行有效的治理,促进其不断的改善,最终达到平衡、恢复的目的。第四点,海绵城市这一理论对城市中存在的很多的生态资源都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在城市的开发建设的过程之中,将海绵城市中的理论运用到城市的规划工作之中去,有效增强相关人员对园林的绿化工作以及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等等的重视,这样就可以对生态资源的利用率进行有效的提高,降低破坏以及浪费的情况,从而达到对城市中的生态资源进行保护的目的。

3、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3.1科学合理的进行前期资料收集的工作

每一个工作在开始进行之前都需要充分的对其中所会用到一些资料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以方便在以后的工作之中不需要对一些资料或者工作的情况进行再次的了解,耽误工作的进度、影响工作的结果。在城市的规划工作之中,首先需要对规划所会利用到的一些资料进行充分收集,并且相关人员还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对城市现有的一些状况进行有效的调研,对城市所具有的所有的要素进行专题的研究。在进行要素的研究工作之中,需要对城市具有的自然现状进行透彻的分析,以科学的对城市进行规划,例如,对城市具备的水资源的承载的能力进行确定,对城市所要发展的方向、目标进行研究,对城市的规划的范围进行确定等等。

3.2对城市的规划科学的进行设计

海绵城市所涉及到的一些领域很多,科学合理的建设一个海绵城市所需要经历的过程是非常的复杂的,城市有效科学的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所具有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具有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处理,使不同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协同合作,促进城市规划稳步的进行。首先,需要科学的对城市总体进行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的工作过程之中,首先需要对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合理的设计,对城市的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估,详细的了解城市目前的水资源的现状,根据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针对分析的结果以及结合城市现在的各种状况,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总体的规划,实现城市水系、道路等设施的规划,并且将这些规划所涉及到的部门进行协调合作,尽可能的使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之中可能会出现的破坏情况降到最低。而且,城市规划还需要注重排水系统的建设,从根源上将城市发生内涝、洪水等灾难的问题解决,保障城市的安全。其次,对城市规划制定控制性的详细策略。每一座城市自身的地貌都各不相同,根据城市具有的实际的地貌特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区,制定详细的控制性策略。有关部门对分区地块具有的开发的强度进行合理评估,为开发策略的制定、市政公共设施的建立等提供重要的参数。最后,对城市的规划制定修建性的详细策略。制定修建性规划的工作时,首先需要对施工场地中土壤的性质进行了解,对水系和城市所需要建设的情况有效的分析,从而对需要开发、建设的设施进行规划,并且尽可能的使其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减低。对于那些距离城市中心相对较远、开发的强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可与结合实际的情况,增加低影响的一些开发设施的用地面积,从而保障这些低影响的设施能够经建设地区的雨水尽可能的消纳。

3.3对生态海绵体进行有效的修复

天然的生态海绵体可以对很多的生态功能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例如,对旱涝等灾害进行有效的调节、对河水进行调节、污水进行净化的工作等等,所以,城市的建设需要对一些天然的海绵体进行有效的修复,不仅仅使城市的天然生态平衡做到维护的作用,而且还会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起到促进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对地表径流量相对影响较大的一些生态版块有效,例如湿地、森林、草地等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进行修复的工作过程之中,对天然海绵体的一些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例如,对绿地区、禁建区等,根据实际的情况,对这些生态版块进行保护,以确保城市自身具有一定的调蓄能力。相关部门在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之中,需要对水环境、绿地环境进行适当的修复整理,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一些人工湿地。可以通过构建一座生态走廊,来实现对天然的海绵体进行建立的目的,使其真正与城市生态结合起来,形成生态的规模。

4、总结

总而言之,建立一个海绵城市所需要的过程非常的复杂,采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对城市进行有效的规划,可以对城市环境起到非常大的稳定以及保护的作用,增强城市对水灾、内涝等灾难的应对能力,保护城市以及居民的安全。

作者:卫东杰 单位:容海川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殷辉,李胤南.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探析——以绵阳涪江沿岸为例[J].知音励志,2016,10:254-255.

[2]刘昌明,张永勇,王中根,王月玲,白鹏.维护良性水循环的城镇化LID模式:海绵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初步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16,05:719-731.

[3]周广宇,程小文,金欣,任福龙,莫罹,朱玲,常魁,江瑞,唐磊.新常态语境下法定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以遂宁市海绵城市规划为例[J].建设科技,2016,10:70-73.

第5篇:海绵城市建设总结范文

一、扎实有序推进农民工融入城镇

一是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目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9.9%,未来还要提高5个百分点,相当于要有1亿人在城镇落户,这个任务非常艰巨。

二是拓宽落户通道。要督促各个地区特别是主要城市,即外来人口聚集地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宽松的户口迁移政策。目前很多城市很多地方放开了落户政策,但只放开了对本地的落户政策,从调查情况看,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户籍人口落户方面不应该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歧视。

三是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居住证条例已经颁布,各地都在制定具体办法。即便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按照测算仍然有2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得到就业和居住所在地的户口。这部分人的市民化主要体现在基于居住证制度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拥有居住证,就能享受这个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务。

四是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哪个地方农民市民化工作推进得更快、落户得更多、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更好,财政转移支付就对这个地方的规模更大。

五是财政建设资金,即预算内的投资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补贴也要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一个地方吸纳的农业转移人口多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和投资压力也会加大。上级政府在预算内的资金安排和这个挂钩。

六是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落户人口越多,建设用地规模也越大。

七是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的“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三权”维护是指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进城之后的权益如何得到有效保护,农民进城落户后若想退出农村的宅基地,如何设计一个自愿有偿退出渠道,要进行探索。

八是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主要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包括幼儿园、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一些制度。

九是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大量新生代农民工要进城就业必须提高就业能力,为此国家发改委设定了全年培训农民工2100万人的计划。

二、加快中小城市的培育和特色镇的发展

一是要增加中小城市数量。中国目前是接近14亿人口的大国,但是真正叫“城市”的数量只有600多个。有很多县城、小城镇规模已经非常大,目前超过10万人的镇已经有200多个,有的镇有六七十万人口,它的管理带有“小马拉大车”、“紧身衣穿在肥胖的身体”上的感觉,不利于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因此今年准备加快出台设市标准,推动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合理地设置为城市。

二是要完善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设施。目前一些县城和镇的基础设施状况不能适应城市宜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今年将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推进。

三是加快拓展特大镇的功能。下放一些事权、扩大一些财权、改革一些人事权,使得10万人以上的特大镇的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适应特大镇发展的需要。

四是加快特色镇的发展。全国各地都有一些有魅力的、有聚集能力的特色镇正在发展,这些镇是未来我国城镇化的重点。对于一些好的特色镇的运作方式、体制机制、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具体做法,我们正在进行调研并推广到其他地区。

五是进一步编制实施城市群规划。未来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空间战略格局不会改变。我们已经编制了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的规划,下一步,发改委将主要编制跨省区城市群规划,通过城市群规划,特别是通过加强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来合理地引导、支撑城市群的合理发展。

三、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一是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和设计。城市发展的形态好不好,和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前瞻性有很大关系。规划不好的一些城市,其功能、配置、交通各方面都不够方便。相反如果规划得科学,大家就会感到非常宜居可持续。

二是大力推进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无论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还是大城市或者中小城市,都有一批棚户区包括城中村需要加快改造。今年还会集中一些公共资源推进600万套左右的棚户区改造,同时还要支持全国100个城区的老工业区实施搬迁改造。

三是加快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针对一些大城市,为使城市交通更加绿色、可持续,解决拥堵的问题,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绿色低碳的城市交通必须加快发展;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城市地下管廊是城市地下管网建设较新的模式,可以更好、更高效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部提出今年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继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水资源,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城市的水系和管网。

四是进一步强化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中国未来地级以上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必须下降18%,这需要对与空气污染相关的领域进行大规模改造;同时,要对能源结构进一步改进和改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此外,要大力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今年将开展100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四、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

要把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同时推动社会资本率先投向城市郊区的发展和建设。城镇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最终要通过城市发展带动农村,最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来实现,这是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后,中国大概还会有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因此对农村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是不能忽视的重点。

第6篇:海绵城市建设总结范文

以节能宣传周活动为契机 加强公司节能工作上台阶

今年节能宣传周活动从6月11日持续至17日,是我国第27个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3日为全国低碳日,是第5个全国低碳日。“节能有我 绿色共享”和“工业低碳发展”分别是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以节能宣传周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公司节能低碳工作上台阶。

活动启动以来,公司结合实际,紧密围绕活动主题,充分利用报纸、企业文化网及新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普及节能减排低碳知识,倡导和鼓励绿色出行。积极参加市发改委、市建委组织的2017年全市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专项活动,以及海绵城市建设主题活动,及时汇报全厂节能工作进展情况,接受市节能监察中心节能专项督查;公司通过强化漏点检查,持续推进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工作;积极参与集团公司炼油板块召开的2017年上半年节能减排工作总结及下歩工作安排视频会议,持续推进源头控制、清洁生产和精细管理。

接下来在保证全厂安全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装置运行、投用先进工艺和高效设备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强节能管理的应用,落实节能技术的实施。共同推进低碳绿色事业发展,增强把*****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责任感,推动公司节能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企业建设“绿色工厂、智能工厂、幸福工厂”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奋斗!

第7篇:海绵城市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态园林;园林设计;植物配置

【引言】:生态设计理念的诞生,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实现绿色化设计,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降低整体景观成本,降低潜在责任风险,确保设计单位的竞争实力,因此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使用。

1.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概况

1.1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生态园林的景观设计是一门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从而研究如何让建筑物、人和环境之间和谐相处进行的一门学科。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方法与原则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和尊重当地已存的自然植被基础上,再人为移入一些植物进行搭配,最终塑造出具有因地制宜的高品质风景园林,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使用者的多方面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仅要满足绿化的需求,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未来扩张发展的要求。运用美学和生态学中的规划设计原则,合理科学地对乔木、灌木、花卉、藤本及草本地衣植物进行组合配置,以充分发挥植物对于妆点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愉悦人类心理状态等优点。植物景观生态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方式的研究经验越来越多,技术愈加成熟。生态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内容主要是将各种类型的植物进行挑选和有机组合,使之与周围的建筑物和环境协调有序发展。

1.2 植物配置对于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许多研究者已经发现多种样式植物的合理搭配所创造出的植物景观,风景各异且具有愉悦身心的积极作用。如今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较快,适当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改善人们日常生活的身心感受。植物本身就益处多多,光合作用吸收无用的二氧化碳并产生有用的氧气,涵养水土且防沙固土,还具有吸收有毒有害气体的作用,在居住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需要重点关注各类型植物的色彩、形状、高度,及其所需求的最适宜的气候、土质条件等要素均各有不同,这就影响了它们的排布组合。

2.生态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原则

2.1 过犹不及的适度性

切不可过度破坏当地已有的资源,要实现景观与其他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协调,通过适度性原则创造节约、美观、适用的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更加综合和复杂。在进行植物配置之前,必须要根据设计地域的自然条件,选择出适宜在该地区生长繁殖的花草树木。始终需要坚持的原则就是在尽可能保留已有植被的基础上,再考虑人为安插新的植物景观。归纳出该地区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如果安排过密,则植物之间在空间和养分上都相互限制生长,相反如果布置过疏,则造成了空间浪费以及视觉上和心理感官上的不适。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花卉植物往往个体体积较小,而且花色鲜艳,少量布置就可以为整体的园林景观赋予亮点。然而,园林中的大面积造景还应该是绿色树木,过多种类的鲜艳色彩花卉会让人的眼睛有错觉感而且容易有疲劳感,反而达不到花卉惊艳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注意过犹不及。

2.2 综合性与多样性

优秀的园林植物配置是一个系统化整体化的大工程,必须贯彻植物配置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达到丰富多彩的内容要求。虽然许多植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和谐关系,但也有一部分植物相互之间会争夺养分,甚至会产生令对方生长受到抑制的毒物和有害物质。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者要稳扎稳打熟悉各类基本植物的习性和相互之间是否存在相互矛盾的生长关系,合理优化配置,避免一系列不良影响。设计者在植物配置前先要熟悉被选择植被的生长特性,如根据它们的树龄和预期寿命进行时序规划,根据它们的高度和冠幅进行空间规划,根据它们的开花结果情况进行色彩规划,根据它们对于病虫害的敏感性和是否需要特殊养护进行特色规划、群落规划、树种规划。种植后的植物需要定期管理维护,尽量选择能够和其它种群互利共生或偏利共生的种群,以避免不同植物间的竞争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因地制宜的结构合理、种群关系和谐的群落体系。

3.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方法

3.1 注重植物配置与海绵城市建设的配合

现代社会追求建设节约型的生态园林,所以在其景观设计和施工管理中,必须遵循经济性和环境友好型原则。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建设海绵城市,就需要绿色植物与调蓄池子、路面、透水铺装等基础设施的配合,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植草沟、下凹绿地等都是优秀的案例。这几年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可观的成效,证明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与雨水利用和处理的研究具有正面价值。雨水花园是指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这是一个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与绿色植物合理搭配的成功典例。

3.2 四季变化对于植物配置的综合影响

园林景观在选择植物时需要重点考虑到这些被选择的植物随着季节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四季更迭,有一些植物的景^风格会变化很大,这部分植物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都会产生大的变化。春季,人们的心理诉求偏向于万紫千红、花团锦簇,所以在植物配置时尽量多地选择花卉植物,春季也是花卉植物生长条件最适宜的季节。夏季气温较高,花卉植物相对生长状态不好,人们也多是渴望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所以在植物配置时尽量减少珍贵花卉,而选择耐高温、耐干燥、耐晒的大型树木,以调节夏天的热度。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人们喜欢硕果累累,所以秋季的植物应该注意其叶子的颜色变化,红色的枫叶和金黄色的银杏叶子都是人们偏爱的。冬季要注意南北方差异,南方部分地区仍然可以做到绿意盎然,北方地区则要注意下雪和霜降的低温影响,选择耐寒的植物。植物配置要凸显四季的特色。

结语

一个高品质的生态园林可以同时拥有生态、社会和经济3 大效益,植物配置的改革创新是生态园林工程项目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者们应该注重总结以往的设计经验,特别注意各种类型植物对于四季交替所对应的不同改变和对整个生态园林系统的影响。设计出的植物景观应该和谐融入园林环境中,为其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第8篇:海绵城市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字]浅谈 城市 绿色设计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我国以往的以及现在的建筑都是以传统的为主,传统的建筑浪费资源严重,土地得不到极大地利用,而且传统的建筑方式也对环境有很大的污染,因此,绿色建筑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绿色建筑的内涵及理念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建设的全部寿命周期中,全程运用绿色材料,最大限度的节水、节地、节材等。

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绿色,并不是简单的绿色立体化,它有起自己的内涵与理念。绿色建筑,在空间上布局合理,不浪费土地,可以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等。绿色建筑,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减少以往房屋建设给人体带来的伤害。绿色建筑,可以很大程度的家减少建筑在资源方面的浪费。绿色建筑,最大限度的做到,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和谐相处。绿色建材,注重对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在国外一些国家,早就将这些材料应用与居民建设,城市建设等,而在我国这才刚刚只是个开始。无论是绿色建筑亦或是绿色建材,两者都同时强调在资源方面的节约,强调人与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绿色建筑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引进的,相对于外国的一些国家有些晚。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还算丰富,但是人均占有却很少,加之我们跨入经济飞速发展的行列不是很长时间,各个方面都有待发展,绿色建筑的是实际建设都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笔者认为,这也不会阻碍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相反的,现在随着绿色意识和节能减排在人们心中的逐渐深入,绿色建筑的发展的势头会越来越迅猛。例如,杭州建设的首个绿色建筑,其位于丁桥镇,名叫“郡枫绿园”,这里的住宅多具有节能设备,如节能反馈电梯、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景观灯等节能设施。其中的节能反馈电梯时以改以往的电梯耗电系统,利用电梯来回上下产生的动能和势能 ,将其转化为电梯所需的电能,这样就节省了不少的资源。不仅如此,住宅的阳台上还有太阳能电池板,白天聚集太阳能,以供住宅居民夜晚的用电事宜。其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遇水后进行净化处理,便可解决小区的灌溉问题,解决了不少的水资源问题。杭州的这个绿色建筑很好的向人们展示了绿色建筑带来的便利与洁净。绿色建筑已逐步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的一跟支柱。政府也加大了对绿色建筑的推广活动,这也为绿色建筑可在我国未来更好的发展做了坚实的铺垫。再比如,最简单的,各个城市开始大规模的搞绿化,不论是居民小区还是马路两旁,各式各样的绿色植物层出不群,马路两旁的绿色植物可很好地吸收汽车排放的尾气,降低大气污染;同样的,城市新添的的绿色植物及建筑给一座城市带来了生机,这也同样符合绿色建筑的意义。绿色建筑不仅在民用住宅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其他方面同样如此。社会不停的发展,出现了好多娱乐场所,这些场所占地面积巨大,浪费资源过度,如若将绿色建筑的概念融入其中,笔者认为其收益定会翻倍。

绿色建筑在我国可有三个绿色来概括,浅绿、深绿、泛绿,现如今的中国只是“浅绿”,处在构建绿色建筑的技术堆砌的地位,但是,笔者认为,依照现在的绿色建筑发展势头,想达到后面几个“绿”,也只是时日问题而已,我们大可对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势头抱有信心与乐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被绿色建筑全部覆盖。

三、绿色建筑设计

现在,我国的绿色建筑大都集中在旅游、景观等方面,还没有大面积的投入到住房建设当中,更不要说对城市实施大规模的设计与建设了。中国人口众多,要怎样在设计当中融入绿色的概念是个棘手的问题。在整个绿色建筑设计并实施的过程中都需要很大的检查力度与专业人才。绿色建筑设计包含了很多的、各方面的问题。例如,在某个地方设计绿色建筑,要考虑到此地的环境,勾划怎样的结构才可充分的利用空间,充分的利用此地的各种资源,也要考虑此地的文化与习俗,真正的做到建筑是为人们提供方便与利益。绿色建筑设计是整个绿色建筑的核心部分,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那么一切都将只是在纸上谈兵而已。笔者认为,最起码的绿色设计应该满足以下几点:(1)节约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等资源,做到资源利用无污染化;(2)回归自然,设计绿色建筑是应考虑到建筑使用的材料来源与大自然,在旧弃不用回归自然时也要对自然没有伤害;(3)居住舒适健康,这其实是绿色建筑对人类最有裨益的地方,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应该加入更多的人性化,在实现绿色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需求。除此之外,绿色建筑设计不等同于高价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是指设计,建造的整个过程都是绿色化,无污染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是高价格的投资。绿色建筑设计要重点考虑到其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带来的资源,设计好好的设施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资源为建筑带来便易。

四、绿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说绿色建筑裨益多多,但是在发展和覆盖的道路上却也是阻碍不断。首先,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在这方面的技术不是很精湛,有很多问题的解决还得请教外国的某些专家,在这个方面的人才的缺失是阻碍我们发展的主要阻力,国家需要培养大批这方面的人才填补这个空缺。其次,虽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关注绿色环保问题,但是普及的还不够,我国人有很大的一部分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不是很了解。尤其是农村,这方面的普及更是不到位,我们应该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加入绿色建筑的设计,让老百姓感受到绿色设计带来的好处。例如,我国西北的的一些新农村建设时,在楼层建设时将一些了保暖的材料加入其中,在建成后,就有在建筑的外层裹上厚厚的类似海绵的东西,这样做不仅给楼层良好的保暖,也降低了北方地区冬季燃烧煤的利用,降低了雾霾天气出现的频率。我国地大人多,城市也很多,想要彻底建设绿色城市是有很大的困难的,而且现在有些房地产在自己的品牌中加入“绿色”的概念,鼓吹他们的建筑是绿色建筑,欺骗消费者,造成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误解甚至是抵触,让绿色建筑在推行中受挫。最后,绿色建筑的设计和选址都需要严格的计算与规划,很难让所有的建筑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国的绿色建筑兴起的比较晚,人们对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区别认识的不是很清楚,很多人对待绿色建筑的心态只是好奇并不敢尝试。诸多的原因使得绿色建筑的在我国的发展的步伐有些缓慢。

五、总结

城市绿色建筑的实现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中国的“绿色”由浅绿到泛绿也是在时间的的步调下注定会实现的。只是这一切的是在短时间内还是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城市建筑实现绿色化,给这个国家带来的裨益是不可小觑的,现如今的地球环境在不断地恶化,怎样的发展才是即利于人类社会又不会使得大自然受到破坏,这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但笔者真切的希望城市绿色建筑会在不久的将来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步;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06期

[2]宁永涛;姜东宇;浅谈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J];硅谷;2008年05期

第9篇:海绵城市建设总结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捏脸蛋”为你整理了这篇城管局“十三五”时期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落实情况

(一)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实现质的突破。我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日益齐全,功能不断完善,共建成2座生活垃圾焚烧厂、1座生活垃圾填埋厂、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1座有害垃圾处理厂,在建的还有1座生活垃圾焚烧厂、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全市市县日平均处理生活垃圾2600吨,处理餐厨垃圾178吨。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规模化。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通过户集、村收、县(镇)运、市处理模式,构建长效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日常管理,广泛动员群众,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配套、运行完好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51个涉农镇街、877个行政村均得到有效治理,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三)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资源化利用稳步推进,建成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程。推行新型环保建筑垃圾运输车制度,实现全市建筑垃圾运输车全部环保化,实行渣土运输法人化,对渣土运输企业实行登记备案制度,目前全市共有建筑垃圾运输企业26家。选择约100-200亩场地,作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厂建设使用,目前已完成设计方案,并与部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企业进行了初步对接,待市政府研究后稳步推进。我市2018年被列为省级试点城市,目前全市已有1587家党政机关、公共机构、736个各级各类学校、478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垃圾分类意识基本形成。2018年我市顺利通过国家餐厨废弃物试点城市验收工作,以市政府令出台《芜湖市市区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现已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一体的管理体系,目前我市收运覆盖全市县区3452家餐饮单位,日平均收运178吨/日,实现项目稳定运行。

(四)大力推进城镇公厕整治提升行动,补齐影响生活品质短板。2017年我市启动城镇公厕整治提升行动,通过建设一批、改造一批、开放一批,共新建公厕263座、改造公厕238公厕,开放厕所277座,达到城市建成区5座/平方公里建设标准和主城区 “10分钟如厕圈”工作要求。

(五)打造夜景亮化提升工程,打造城市新名片。“十三五”期间,围绕长江沿线、镜湖周边、青弋江沿线、扁担河周边区域等城市重要区域,完成了“十里江湾”夜景亮化工程、镜湖区城市亮化一体化工程、青弋江南侧楼宇亮化工程、扁担河沿线夜景亮化工程,体现芜湖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增加城市魅力,充分展现了芜湖的活力。

(六)加快综合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排涝能力。完成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完成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以上面积44.31平方公里,新建和改造管渠158.1公里,新建和改造排水泵站,新增规模42.2立方米/秒,新建和改造雨洪行泄通道18.8公里,有效提升城市排涝综合承载能力。

(七)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注重公园、街头绿地、特色大道、绿化小品、城市绿雕建设,提升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到2020年,新增绿地20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绿地率37%。十三五期间,我市城市新增绿地面积1441.53万平方米,绿化提升面积210.4万平方米,新建绿道249.59公里,绿地率将达到38.5%,绿化覆盖率43.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平方米,较“十二五”期间有了显著提高。

(八)有序推进白马山生态公园、青弋江生态公园、扁担河生态公园、龙窝湖生态公园、两湖生态公园、浴牛塘景观带、欧阳湖生态体育公园、政务文化中心绿轴景观一期、大阳垾湿地公园二期、滨江公园二三期、奥体公园二期、凤鸣湖公园、上新塘公园、天子港湿地公园、龙山公园、范罗山公园、城北公园、江北规划公园等美化亮化项目。浴牛塘公园已基本建成;政务文化中心绿轴景观一期(人民公园)、大阳垾湿地公园二期、滨江公园二三期、奥体公园二期、凤鸣湖公园、龙山公园等6个公园已建成;白马山生态公园、青弋江生态公园、扁担河生态公园、龙窝湖生态公园、两湖生态公园等5个公园均为生态公园,已例入《芜湖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30)的生态公园建设计划,其中扁担河生态公园市水务局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龙窝湖生态公园市规划局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欧阳湖公园、上新塘公园、天子港湿地公园、范罗山公园、城北公园、江北规划公园等6个公园均为区级公园,已例入《芜湖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30)建设计划。

???(九)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数字化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启动芜湖市智慧城管项目建设工作;建成并使用芜湖市餐厨垃圾监管信息系统(一期),对餐厨废弃收运车辆运行轨迹进行实时监控;建设芜湖市城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完成管线基础业务数据建库工作;建成智慧建筑垃圾管理平台,强化全市建筑垃圾运输监管;研发市政设施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对我市8座桥梁及2座高架桥安装传感器,检测挠度、位移、沉降、温度、索力等数据,污水管网安装了流量液位仪、COD检测站,监测管网内流量、液位和COD浓度。

二、“十四五”期间工作安排

(一)提升功能品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1.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计划从2021年至2023年,全面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进一步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一是实施市政道路改造提升,实施中江大道(卡子口下穿-北京路)交通提升及长江北路改造提升等项目,全面清理、整治城市市政道路路面坑凹不平、碎裂、隆起、积水、破损现象,实施道路刚改柔,打通断头路,形成互通互联路网格局;二是建设芜湖通沟污泥处理工程,保证通沟污泥处理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通沟污泥资源化,减少通沟污泥对于环境影响;三是全面提升城市排涝能力,开展永安桥泵站二期项目新建,陡门巷泵站改建,弋江泵站、裕溪口泵站改造及排涝泵站双回路建设等泵站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提升城市排水防涝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2.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充分利用芜湖市山水滨江城市园林特点,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均衡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加快公园建设,实施元亩塘等公园建设;提升道路绿化、老旧公园,实施轨道交通一、二号线景观绿化项目、中央公园景观提升、赭山公园景观提升改造等,做到“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真正满足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的需要;继续统筹谋划城市绿道建设,将城市绿道融入休闲旅游、体育运动、应急避难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提升城市绿道品质。结合“大绿化”任务,对新建园林工程,坚持“精建严管”的原则,按“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严格化监管”的理念,通过建设一批园林精品示范工程,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打造“山水相间精致繁华”的良好生态环境;开展芜湖市城市“大绿化”建设暨城镇园林绿化品质提升行动,完成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的绿化任务,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改造提升工作,为老城区增绿添彩。

3.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一是创新垃圾分类管理方式。统一垃圾分类标准、标识,探索推行定时定点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和智能垃圾分类等创新做法,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城乡一体化覆盖,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二是全面提高垃圾分类收运能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纳入各类主体工程配套建设,鼓励新建小区按每300-500户规划配建一个四分类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老旧小区按楼栋分布情况,合理设置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运作模式,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站点,引导建设规范站点。按照垃圾“四分类”需求配备专业收运车辆,严格实行不分类不收运制度。三是大力提高垃圾综合处置能力。按照统一规划管理,推进生活垃圾转运站以及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等处理项目建设,形成以焚烧为主,综合利用为补充的多元化垃圾综合处置格局。重点推进无为市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大桥开发区餐厨(厨余)废弃物处置特许经营权BOO项目建成投产。

(二)规范管理行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1.提升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规范办案流程,健全行政处罚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制度,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采取文字、音像等方式对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进行记录,实现可回溯管理。加强城管执法队伍作风纪律建设,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确保执法公信力。

2.提升违法建设防控能力。积极开展“无违建县(市、区)”创建活动,实行党员干部带头,有效推进违法建设联合惩戒机制建设,建立防违控违长效机制。

3.加强建筑垃圾处置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考核、退出机制,加大对建筑垃圾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力度,实施联合执法,规范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监管。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坚持绿色发展,在“零排放、无污染、低能耗、百分百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垃圾利用“减量化、货源化”。坚持环保优先、规划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主管、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规定的经营模式,引进业界领先的垃圾处理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消纳场建设,提升区域整体环境治理水平,构建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体系,为推动建设“无废城市”奠定基础。

4.提升市容环卫管理水平。依法查处和拆除违法违规设置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设施。大力推进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工作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加大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推进力度,规范设置公厕标识标志,落实“一厕一人、洁净无味”要求,推进城镇公厕建设,方便市民如厕。

(三)优化工作举措,强化管理服务能力

1.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建立《芜湖市城市管理网格化管理体系》,因地制宜、机动灵活、科学合理的划分市、县区、街道、社区管理网格单元,明确网格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责任人,真正把前端管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部署,发挥数字化城管和大数据等互联网平台作用,建立起“个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社会化统筹、多元化参与、协调化推进、高效化运转”的芜湖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

2.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启动事部件普查工作,更新数字城管系统事部件数据。在现有工作标准的基础上,编制《芜湖市城市管理综合指导手册》,修订完善城市道路分级管理、城市容貌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标准,增强标准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尺和依据。

3.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推动《芜湖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芜湖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等符合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法规文件的出台实施,力争做到法规体系完备配套,依法管理城市。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坚持依法办事,把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继续推行“721”工作法。

4.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基于现有的芜湖市数字化城管平台,构建适应芜湖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以打造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新模式为指引,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创新融合,提升城市管理规范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业务指导系统、指挥协调系统、行业应用系统、公众服务系统、数据汇聚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行业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和城市管理执法等业务系统。新建园林绿化管理系统和城市管理执法系统,整合地下管网地理综合信息系统、市政设施安全监测信息系统、餐厨垃圾监管信息系统、公厕导航管理系统、芜湖市建筑垃圾智慧管理平台、渣土管理系统,实现内部数据的全面汇聚和各系统业务的互联互通。建立公众服务平台,完善公众的建议、监督机制。打造智慧城管数据中心,扩大智慧城管区域、类别覆盖面,建设智慧城管标准规范、运行监管保障体系 ,夯实智慧城管智能感知、数据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等平台,拓展市容秩序、市政设施运行监管、大数据决策、公共服务、行政执法等智能化应用系统。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构建“城市智慧排水”管理体系,通过对流量、液位、气体、水质等实时监测,实现对管网、井盖、泵站、出水口、渠道、污水处理厂等排水设施实现远程监控管理,努力打造智慧管理模式,为创建国家排水防涝示范城市夯实基础。

五、2020年及“十三五”期间城管工作亮点

(一)园林绿化品质明显提升。新建的多项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如十里江湾人民公园、汀棠公园、人民公园、弋江路品质提升工程等都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升了江城市民的生活幸福感。其中十里江湾人民公园、汀棠公园、人民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最佳打卡圣地,弋江路品质提升工程彻底改变了弋江路周边常年尘土飞扬的状况,使弋江路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我市城市新增绿地面积1441.53万平方米,绿化提升面积210.4万平方米,新建绿道249.59公里,绿地率将达到38.5%,绿化覆盖率43.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平方米,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市区排水防涝工作成效明显。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排涝工作要求,坚持高标准建设、全覆盖养护、精细化管理,不断夯实城市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工作,市区多年未发生“看海现象”,特别是在2016年、2020年严峻汛情下,也没有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积水现象,皆能平稳、安全度汛。

(三)市管市政设施量大幅增加,品质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随着芜湖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市管市政设施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到2020年末,市管市政设施包括道路650万平方米、大型桥梁15座、城市立交22座、人行天桥13座、桥涵24座、地下人行通道2座、路灯及亮化灯具111312盏、雨水管网480公里、过路涵及盖板沟11.9万立方米、污水管网243公里、雨水排涝泵站25座(装机33797KW)、污水提升泵站20座(装机2999.5KW),市管市政设施量相对“十二五”期间有了大幅的增长。

(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推进试点先行先试,积极打造示范片区,全市共有1587家党政机关、公共机构、736个各级各类学校、478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

(五)实现餐厨垃圾集中收运。构筑舌尖上的安全防线,基本建立餐厨垃圾收运体系,顺利通过国家试点城市验收。现每日收运餐饮单位3452家餐饮单位,日平均收运178吨/日,资源化产生沼气和油脂。

(六)全面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统筹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实现环卫作业市场化。全市现有环卫工人9204人,市场化公司54家,每年市场化经费投入4.7亿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