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范文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

第1篇: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课改;语文;教学;改革

新课改是我国教学领域几年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达成实际教学目标,必须要着重思考当前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与思想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进。文章将基于新课改趋势思考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望为实际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现状

(一)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国内的小学当中,有许多资深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院校为了优化教学质量,也十分重视对于教师队伍的素养强化,因此也更加重视对于资深教师的挽留。以资深教师带动新教师,这显然是有利的趋势,但是当前许多院校内,资深教师与新教师都呈现出一种隔离的状态。资深教师不愿创新教学思想,过度固守,而新教师则缺乏经验与方法,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语文学科作为最基本的、最核心的科目,并未真正起到相互带动的作用,因此更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在新课改趋势下,却有许多教师尚未意识到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的重要意义。究其原因是教师对于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不高,认为会耗费自身的大量时间及精力,甚至认为教学方式与思想的创新是无用之功。也许在校方倡导之下,教师会在一段时间内对于学生的兴趣激发提起重视,积累素材,改革教学方式,但是久而久之,教师便很容易忽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使得教学流程过于枯燥,自然无法达成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标。

(三)新课改流于形式当前诸多学校的教学改革,至今依然并未有实质变化或是巨大进展。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依然沿用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过分依赖课本,考核依然过于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不重视,甚至有许多教师,将课堂单纯视作自己的舞台,过度专注自身的表现,因此使得课堂过于刻板,无法体现出实际的正面引导作用。

二、新课改下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直接且长远的。但是如同以上所述,当前的教师在素养及能力上显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足。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者,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很高的能力水平与意识水平,才能够做好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而且语言知识博大精深,教师只有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与学生共同进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教师队伍,校方必须要首先首先明确教师队伍当前的问题。正如以上所述,当前的语文教师队伍,自身教师的思想较为陈旧,不愿革新,而新教师则缺乏教学经验,不懂得引导学生的技巧。所以要确保教师队伍的能力以及素养提升,必须要做好教师教育。考虑到资深教师与新进教师之间优势与缺陷的互补性,校方应当积极开展新老教师的一带一活动,用新教师的思想去启发资深教师,使其产生教学灵感。同时利用资深教师的经验去引导新进教师,让新教师找到开展教学工作的方向,进而保证教学成果更加理想。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情境创设至关重要。为了高效开展教学活动,语文教师更应重视情境的创设,要积极利用情境要素,包括图像、影像、音乐等等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因素,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此外也可以利用演绎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加深体会。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学生在这一阶段,思想呈现出形象化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方式往往倾向感官认知,所以教师应当利用学生这样的感知特征去引导学生。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当中的不同角色,教师可以适当加入音乐,以及环境背景去引导学生,通过学生对于角色,对于情节的揣摩,对于环境的感知去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引导质疑解惑合作与讨论,是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必要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也要激励学生进行合作,相互讨论、表达见解、提出质疑、共同解答问题,获取知识。但是必须要做好教学分组,要根据学生的各方面概况,选择最合理的分组方案,进而保证每个小组都能达成良好合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每个小组制定不同的引导方案。例如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小组,可以制定难度较低的学习任务,例如对于课文的多次默读以及对于生字的默写等等,节奏应当相对较慢,避免学生无法跟上节奏。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跟随教学进度制定方案,要涉及阅读、写作、口语等多个方面。而对于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则应当布置一些拔高任务,让学生感受到挑战性,进而更积极地投入思考与讨论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与其他同学互动,与教师互动,教师应当将课堂的更多时间预留出来,要避免学生单纯倾听自身的讲解。在合作互动当中,应当融合一定的竞技性,例如可以针对课文的某一阅读理解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正反不同见解的辩论,让学生的自由度更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四)练习巩固,善于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涵盖广泛,更不可能通过几本书去完全表述,亦无法通过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去完成讲解。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更加重视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认知,拓展视野,增进了解。在新课改下,教师需要将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当中,也能够随时接触语文知识,随时用到语文知识。特别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小学生来说,语言必须要常用,才能了解得更深刻。为此,教师必须要开展课下教学。为了让学生的了解更深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布置课后任务,一般情况下,应当布置探索性的课题,以及课后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后的探索研究去获取知识。例如教师在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为了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热门的配音软件练习配音以及朗诵,掌握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技巧,这样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更易接受的。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新课改趋势下,教师要适应实际教学需求,必须要首先做好自身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改革,只有自身的自律意识,能够让教师更积极地去学习,去填充自身知识体系。校方应当激励教师在业余时间学习,通过主动参与网络课程以及讲座等形式丰富自身。虽然除校内的活动以外,校方并不应干涉教师生活,但是应当积极地通过不同的激励方式去引导语文教师学习。包括课下的读书分享活动以及竞赛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去激励自身,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这样的教师,才能有活力,带给学生动力。与校方组织的教师活动不同,课下教师的习惯养成应当是自主的,凭借教师个人意志去完成的,而非强制性的,所以应当强调自主参与的原则。

第2篇: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范文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逐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这话确实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奥妙。所谓"教学艺术",对教师而言,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的"导演"艺术。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学习的时效呢?

1.精心设计,努力优化教学思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1 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会掀起一个小,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悠美。这一训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1.2 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可在学生熟读后,抓住结尾这一文章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果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师借机区分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再提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作者写到了几种毒?哪种厉害?何以见得?这样一下抓住了要害,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妙用。

2.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

2.1 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

例如教学《背影》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桔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将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音像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色兼备、动静结合等多方面的优点,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以加强感知或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上苏轼的《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由于学生心态还不成熟,并喜欢追星,因此,我找来香港歌星王菲合乐而唱《明月几时有》的VCD碟在教室播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学生立刻被王菲悠扬的歌声吸引住了,不停地摇头晃脑,在欣赏中,加深了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译析全词内容,并一起唱起这首《明月》歌,使学生加深了对这首词的印象,在激趣中促进了理解,悟思中尝到了喜悦。

2.2 拨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像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像和大胆想像,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境来。

3.精心设计教学

第3篇: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需求。新课改的实施要求高中语文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针对原有教学模式中的一些不足,在新课改的过程中逐一进行解决。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目前已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存在缺陷。学生也很难对课本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应该适时地转变教学方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也转变了传统的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因此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目前,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地位,总是等着将教师的答案进行复制,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前要自主地进行预习,在课堂主动规定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在课后也要积极地进行复习。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果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也就不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旦失去兴趣,就会严重地影响到教学质量。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地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

四、增加实践性教学

如果课堂教学模式化,缺乏生动灵活性,对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会起到阻碍作用。如果教学缺乏实践性,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深层次含义时,也就会非常困难。所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应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实践中来,使其更好地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

总之,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能够从根本上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育;问题探析;方法初探

高中语文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更要让学生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的表达、人际交往、创新等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纲规定和课改理念、课改目标的指导下,积极探究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1.教学理念陈旧、落后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些教学理念明显地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的变化。有些老师目前还没有意识到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理念更新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致力于让学生在考试中得高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课堂不生动,缺乏活力

语文涉及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语文课堂应当是充满活力和兴趣的课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教学理念和升学目标的影响,语文课堂完全变成了死气沉沉的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非常被动,在课堂上学生忙着记知识点,整个课堂基本上演变成了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

3.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将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与以前的教学模式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原来的课堂上,以老师讲为主,学生缺乏参与的机会,而在新课堂中,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赋予学生更多的发言和表现机会。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法初探

1.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就应当放下架子,真正与学生平等交流,老师和学生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当适度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增加对学生的理解。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比如:在讲授诗歌的时候,借助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非常有必要。有些诗歌靠单纯的讲解、体会,有的时候学生很难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感情和意境。在讲解唐代诗歌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借助网络,在网上下载《唐之韵》,这部视频里面的音乐、美景、讲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作用非同一般。在朗诵诗歌的时候,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倾听标准化的朗诵,也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帮助学生学好普通话。

3.开展互动式教学

学生的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靠老师讲或者是学生自己学习,这样都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因此,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应当多互动,老师可以多提问,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还可以和学生就某一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双方尽情交流,加强相互理解。

4.老师应当加强对学生指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处于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可有可无,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具体地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首先,老师应当引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便于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本中的各类注释,研究好课前提示和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再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带着问题听讲和学习;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总结。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发生了许多变化,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做出调整,改变原来不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课改目标的指导下,积极探究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培养更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罗良才.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09(6).

[2]韩倩.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探析[J].课改探微,2011(32).

第5篇: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范文

1 紧贴中职培养目标,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无论是中、高等职业学校还是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都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从这一精神中,很容易对中职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定位,这就是要实现“三化“,即“人文化”,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 发展 ;“工具化”,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为专业学习和人际交往服务;“专业化”,结合专业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迁移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意识地加强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 结合中职现状,科学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 政治 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理论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说上,要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与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内容以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说服口才、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口才,以及展示才能的演讲口才为重点;在“读”上,教学内容应结合专业实际,着重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说明书等;在“写”上,教学内容要重点放在如何写信、写请假条、写自荐材料等应用文上,确保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能将意思表达清楚。

3 围绕中职实际,科学选用教学方法

第6篇: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职高语文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42-01

受教育和学习的大环境影响,职高语文课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是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二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陈旧死板;三是语文教学评价方式不合理。据笔者几年来对职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调查发现:学习目的不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语文学习的目的比较单一,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等几方面,是目前职高学生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的不足。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犹如一缕春风,吹醒了昏昏欲睡的职高语文教学。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一个核心”和“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样“三个维度”的新教学理念。新课程把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重要的目的。这就要求广大职高语文教师必须彻底转变陈旧而落后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新课改明确把提高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和手段。传统教学模式颠倒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而新课改则是要求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者,而应是主动的接受者。转换教学主体是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用“学生求学”为主代替传统课堂中“教师传授”为主的方式,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搞好学习的前提。笔者在对部分的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和男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没有大的差别,几乎是同同等的,绝大多数表示兴趣一般或平平(占总数的66.43%)。对语文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只占29.28%,对语文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的占总数的4.29%。因此,从总体上看,职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够。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如果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就会低下。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最好场所,教师要最大程度的营造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望,从而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与此相契合,学生语文学习动机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会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才能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2.建构平等的对话观

作为教师来讲,不能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感,让学生不敢有亲近之感,教师应该努力增强自身的亲和力,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对话的教学观。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填鸭式,重复式的教学方法,严重损害了职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灵感和感悟,把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和其它科目相比,对于语文的热情,学生所占比例还是较大的,因此,教师应该注重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作品和理解作品,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与抄写。

二、采取多元评价学生的方式

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底子薄、学习习惯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学生的智商和普高学生相比是没有差别的,因此,职高学生更需要尊重各鼓励,更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更需要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职高教师一定要注意和重视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可以通过运用激励、赞赏学生的评价方式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激励和赞赏,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学习中小进步以及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对职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做出合理公正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在语文素养层面上获得显性的收益,并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与未来。所以,对与职高学生,同样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目标的达成性;二是培养创新性;三是丰富想象力;四是激励诱导性。

三、教师的感情渲染

教师对于教学的热情以及对于文章理解所贯穿的感情,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许多学生认为语文课枯燥无味,不喜欢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时情感投入程度不够,教师尚且如此,何况是职高的学生呢?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育者应是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遣激情于笔端,扬激情于课堂。语文老师应该拥有激情,要么在课堂上开怀大笑,要么被作品感动得流泪”。由此可见,富有情感的讲授对于教学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激情”可以使沉闷的课堂充满勃勃的生机。“文学本是能让人感动的艺术,被感动着的师生应是如痴如醉,被感动着的课堂应是灵气四溢,诗情飞扬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授文学作品应该是饱含深情的。如在读《斑羚飞渡》时,言谈中应透出对一群生性温顺的老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危险时所做出的壮烈抉择的深深感动。当然,教师的感情投入与张扬要注意“度”的把握,所谓“过犹不及”,如果情感因素过多,就会给学生一种做作之感,反而是得其反。语文课如果没有了情感便没有了语文味,没有了韵味,没有了情趣,学生便在味同嚼蜡中一步步的远离语文。

四、小结

职高语文教学要坚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持变革中学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职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魏本亚,《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现代转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第7篇: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范文

一、语文教学中落实高效德育的必要性

从国家和教育的长远发展考虑,课堂教学落实高效德育是必要的。我国正在进行考试制度改革,如现在的自主招生考试非常重视考生的品德修养。教育改革将有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行考试制度,这将为我们落实高效德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可以适应社会、有良好道德感、可以驾驭生活的人。为了这个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德育。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古训不可忘,教育的长远目标是树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以德育人。

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考虑,课堂教学落实高效德育是必要的。在中国,对知识的重视永远超过对德育的重视,无论课堂形式怎么改,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体的,社会和家长对一个老师的评价也是从学生的成绩高低来评价的,往往忽略老师的道德修养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所以我希望教育改革时重视教师的德育修养,不是光喊口号,要有一个切实可以参考的标准,让教师有章可循,终生都在加强自己的德育修养,语文教师要利用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积极乐观的精神带给孩子们,把自强不息的信念传递给孩子们,把热爱生活的心理告诉孩子们……这些才是他们将来生活的宝贵财产,也是教师受用终生的良好的品德修养。高效德育应该在教师的心里扎根,从教师从教的第一天开始就要不断地强化,只有教师善良,学生才能善良;只有教师正直,学生才能正直;只有教师诚信,学生才能诚信……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任何科学知识都无法替代的,语文教学中的高效德育刻不容缓,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之外,要给学生们一个良好的道德成长环境,道德品质比分数重要,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影响,道德修养应该成为教师的必修课。中国教育的明天才能既有有素质的老师,也会有有修养的学生,人人都是道德合格的优秀公民。

二、语文教学中落实高效德育的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是丰富多彩的,为我们倡导高效德育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语文教材是我们进行高效德育的宝贵资源,语文课堂的灵活性、广博性是落实高效德育的有力保障。语文教学中的高效德育应该让每个学生在思想上都有所收获,语文教师应该是个善教者,利用语文课本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高效德育是易如反掌的事,但要引导得巧妙,要善教、乐教,让德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我们要重视德育问题的提出艺术。

在语文课堂上要重视德育问题的设计与引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在德育方面设计问题时呈现方式如角度、时间、次序等不同,引起的德育效果完全不一样。德育问题的设计也要巧妙,不能满堂都是德育,又不能忽略德育,在知识中穿插、渗透德育问题。例如我在教授《氓》这首诗时,我就设计一个德育总问题: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爱情观?从而引领全诗的内容情节、社会根源的教学,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爱情观,不要用金钱和地位来定位爱情。学生讨论热烈,达到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实效。

在语文课堂上要重视德育问题的细化与渗透。语文课本里有许多优秀的人物事迹、英雄形象等,可以用来教育学生。如《苏武传》,苏武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爱国情怀,会让学生心灵受到触动,我在教学时因势利导,设计一个德育的问题:苏武的民族气节过时了吗?及时让学生谈认识和看法,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爱国情感,并把这种情感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成为一种民族精神。

第8篇: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象力

A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New Lesson Change

Liu Wenwen

Xinjiang KuCheXian Aksu area the Second High School

Abstract: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has great advantag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imagination.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ltivating of students’imagination from making of image, understanding of connovation and reading of showing personality.

Key Words: innovation thinking, Chinese reading,imagination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象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第9篇: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范文

创新思维也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括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等。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大,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单指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词江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等等。

创新教育是以探究性为核心,以科学学习为主体,以兴趣学习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注重亲自动手实践,鼓励实践和创新的教育。

二、加大提高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力度

教师首先要在教育过程中,率先垂范,克服思维的定势,拒绝平庸,大胆想像,敢于创新,不怕失败,以研究型的学者风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研读教材,因材施教。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2.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具备丰富深厚的综合文化素养,学习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结合本校实际,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以致用,探索适合实际的教育教学理论,培养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型的创新人才。

三、利用教学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现代教学手段,我们能够在更广大的空间、更广阔的领域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创新。例如,在讲授《杨修之死》这一课时,可将《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和杨修的关键情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放于课堂。学生通过观看,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基本情节,而且能够深刻领会曹操的虚伪狡诈、忌才多疑、老谋深算和杨修的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课文,学生轻松接受。三是在美育和德育中创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德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美、辨别美、创造美,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达到语文科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的。四是在口语表达中创新。例如,讲《春》这一课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制作成课件并配以经典录音,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将声、光、色融汇一体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伴着美妙音乐,模仿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改革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是当前教学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从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入手。

首先,要改变课堂气氛。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相互对话的过程,是师生间人际关系交流的过程。融洽师生关系,努力创造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才有可能畅所欲言,真实地表现自己所思所想,学生才能走出自己的领域,打破陈旧的模式,大胆地想象与创新。

其次,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生的差异,以及课堂上要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时间限制,不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有关活动,往往是少数优秀生得以活动锻练,而大多数学生只是陪衬。这显然有悖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启发诱导,设置背景、环境、情景,诱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思考、活跃思维。第二,质疑引导,在教育过程中结合学生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疑难问题,提出易难适度,而又富于启发性,能够拓展创新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第三是延伸指导,即通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向纵向、横向指出研究方向,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再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过去,学生在课堂上是“录音机”,考试时是“放映机”,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创造性。常言道:“方法大似气力”。教师要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借鉴先进学法的基础上,探讨出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养成关于观察,主动积累,大胆质疑,勇于革新,不畏挫折的学习精神。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

“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活动置入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如在听说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行主题演讲的比赛,即兴辩论等;定期开展班级、校级演讲比赛。在读写能力培养方面,坚持“一日一记”制度;坚持“读书活动”制度,并摘录读书笔记,使校园充溢浓浓的“书香”气息。引导学生将语文理论知识及课外积累的知识充分展示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办好校刊,学生“手抄报”、板报等。积极组织学生稿件向相关报刊推荐等。在实际操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示他们的丰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并将有力地推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我们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社会输送一批批德才兼备、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型人才,从而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