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城市绿化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绿化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绿化的概念

第1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city greening, proposed the present city greening construction deficiencies. Based on the city green construction train of though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ity greening, stable, sustained and efficient economic goal, better play the city greening in cit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main body function.

Keywords: city greening; ecological city; quasi forest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物质的积累,文化的结晶,其规模也迅速扩大。相应地出现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城市热岛现象等不利于人们生存的诸多因子。作为以人为本的城市,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生态状况。因此,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

20世纪下半叶,一些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提出了“城市林业”概念,就是要把森林引入城市,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防治环境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所以,发展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的拟森林环境,是城市绿化的主要内容。树、花、草是城市绿化中的三要素,均是城市绿化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要因地制宜,设计绿化要采用相应手段,以获得最佳生态效益和园林景观效果。

1城市绿化基本概念和内涵

城市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绿色生态体系。从城市绿地系统角度,绿地的布局、规模应重视城市景观结构脆弱和薄弱环节的弥补,考虑功能区、人口密度、绿地服务半径、生态环境状况和防灾等需求进行布局,因害设绿,按需建绿和扩绿,并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从绿地群落角度,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持及发展。

1.1城市绿化的生态作用

城市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以下作用:净化城市空气、水分、土壤,保护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环境,创造舒适的小气候;提高城市景色美感和质量;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1.2复合式植物群落更具生态意义

城市绿化功能的优劣是以单位土地面积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为主要标志,因此增加叶面积,也就是增加了城市绿化的生态作用。乔木的叶面积是其正投影面积的20倍。灌木叶面积是其正投影面积的5~10倍,而草本则更小些,树木的生态效果是草坪的4倍,而由乔、灌、草复合构成的生态小群落,生态效益最好。许多树种对有毒、有害气体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而草本植物均很少有吸附有毒、有害气体的作用;在降低辐射、降温、降尘、消毒等方面,乔、灌树种更胜一筹。同等面积的乔木与草坪的生态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蒸腾水汽量、蒸腾吸热量等,分别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为此,针对在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中“草坪热”的流行,须树立城市绿化的生态意识。绿化、美化、香化、果化,须同步并进,乔、灌、草混种,形成自然的、功能完备的植物群落,既能体现美感又能带来最佳的生态效益和功能,这是城市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当前城市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态环境效能低下

这是当前城市绿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

其一:由于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爆发户”式的发展过程,从而造成了城市发展壮大后环境绿化上的“先天不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已经破坏。虽然通过现在的城市绿化来弥补,但如同补补丁一样。

其二:城市绿地因在规划设计阶段未考虑生态效益指标的量化控制,只在其美化功能上做文章,过度追求“艺术”,强调平面效果。结果是建成后的城市绿地植物品种单一,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发挥不了。因为根本就没有植物群落的概念。

其三:草坪热“温度”不减,这样就形成了很多以草坪为主的观赏性较强的绿地。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环境,满足了部分人的虚荣心。但是城市绿量却是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合理的绿化模式及立体空间的绿色网络。有研究表明50生长良好的草坪的生态效益才相当于10 乔灌草合理搭配形成的生态效益。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当前我们城市绿化中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布局分散、生态结构简单脆弱,环境效能低下。

2.2绿化维护成本高

因为受城市用地制约、土地市场冲击、人工干扰的高度胁迫,城市绿地建设受经济的困扰是必然的。但城市绿地建设中受这样那样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绿化维护成本的不断攀高却是值得深思的。

一是外来植物品种的盲目运用。由于外来植物的生态习性对异地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因此它对不良因子的抗性也就比较差。且不管外来植物的成本如何,单就要在以后维护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除了正常的防病治虫、浇水、割草等日常养护外,往往还需特殊的“护理”,当然也就需要特别的费用了。前不久从报上看到某城市花几十万元种植了四株南方植物,结果仅每年的养护费就高达近十万元。

二是由于绿地设计时植物品种较单一,植物群落自身间的相互作用无法得到发挥。比如群体对水分的吸收和保持,合理的植物搭配能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而现在城市绿地中植物结构非常单一的草坪景观呢?据统计:草坪种播或铺设草皮工程造价在每平方米7元以上,而防病治虫、浇水、割草等日常养护费要每年每平方米5~10元,加之草坪数年后要老化、退化,需重新栽种,费用更甚。

2.3绿化的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依然严重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人为了追求政绩,依然对大树移植情有独钟。为了快速成景或达到某种效果大量移植大规格树木,直接后果不但破坏了树木原生地的生态环境,移植后的树木自身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大打折扣。而一些专家学者早就对这种违背城市绿化建设规律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并指出了其危害性。

2.4绿色城市观念没有在市民意识中形成

有的单位集体或个人的绿化意识淡薄,存有侥幸心理、依赖心理,不主动地搞好自己的绿化,指望别人去绿化自己去享用;有的单位为完成指标把自己的绿色圈围起来自己享用,这样的结果是绿地率低下。保护生态、提高城市绿化水平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绿化建设是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从家庭养花到大范围植被建设都属于绿化建设范围,上至决策者,下至平民百姓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为城市绿化出点力。

3城市绿化要点

3.1改变观念,精心设计

这一点对城市绿化建设来说相当重要。分析当前城市绿化的现状,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美观而种树,随处可见在水泥板的包围中种一棵树,建一花坛等,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要走出误区,就得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将森林引入城市。从设计上把关,抛弃陈旧思路,参考当地的生态特点,大胆地、大手笔地把森林生态建设设计到城市绿化建设当中,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佳的效用。而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且不可把设计仅仅当成是在图纸上作画,更不能只重视“艺术性”而忽落了其他的功能性。也不要为了迎合少数人的心理去做违心的设计。

3.2合理选择树种

城市绿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因此不应仅仅追求美观,甚至只要能种活就好。应考虑的是让其发挥最佳生态功能,所以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尽可能地以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辅以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外来树种。使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模式形成最和谐的生态关系,能达到理想的绿化、美化、净化效果。

3.3乔、灌、草合理搭配

合理进行植物种植结构的有效配置,是实现绿化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基本手段。研究证明,每20 m2草坪或其他地被植物,配植1株乔木,6株灌木是最合理的种植比例(但要因地制宜,不同地方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年的实践,这种绿化方式无论从景观、植物配置或生态效益上,都得到了认可。植物种植结构的有效配置与植物自身的生理特性及种植地点的自然特性是紧密相关的,能够形成植物合理有效的配置,会使绿地整体长势良好,发挥理想的生态效益,同时更会节约维护费用。

3.4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

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的新陈代谢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和规律,最接近自然的生态才是最好的生态。因而要努力营造接近当地自然的生态,尽可能减少人为破坏,改变以往总是把杂草除尽,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的做法,适当保留杂草与落叶,让森林自我调节,这样既营养了森林,又丰富了植物种类多样性。同时也增强了森林的抗灾和抗破坏能力。

3.5加强城市绿化设计的规范化管理

长期以来城市绿化设计对绿地的生态效益基本不予考虑,只重视单一的景观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设计入手,在提供设计条件时就要对生态效益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城市绿化生态效益量化分析研究的是园林植物及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性包括释氧、吸收CO2、蒸腾吸热增湿、滞尘、减菌、减污、涵养水源、防风固堤、保持水土、储存能量等。生态适应性包括耐阴、抗寒、耐盐碱、抗污、耐旱涝、抗病虫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等。

另外,对已建成的绿地要做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城市绿化生态效益方面的基础控制数据,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

4展 望

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一种手段,是在反思重美化、轻生态的现象基础上提出的。力求通过充分利用种类繁多的绿化植物,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层次结构复杂和生态多样的城市绿地系统。当然,城市绿化应有明确、易于操作的指标和要求。如不同功能区的绿地评价、植物选择的地域性、群落的生态结构、绿地的养护管理目标及技术、小环境等。同时,应普及科学思想,树立生态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向往,改变城市绿化过于追求气派和攀比求洋的做法,倡导营造健康、自然和舒适的绿色生活空间。

绿化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人人参与、户户重视、持之以恒,形成人人懂绿、个个爱绿、人人护绿。增强市民绿化意识,不断提高绿化质量,加强城市建设,创建园林式、生态型城市,使城市在园林中、园林在城市中。城市环境不能靠金钱堆积,那种认为只要舍得花钱、敢想敢干,就什么自然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的想法,狂热而虚妄,如照此行事,到头来不仅会受到经济惩罚,还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总之,城市绿化建设的实施,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拥有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因而,要有能力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追求生命与美的相随相伴,渴望精神境界质朴的感动与愉悦。

第2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发展角度 城市绿化 思考建议

新的历史条件必然会有新的要求,城市的绿化建设也不例外。过去较为简单的植树种草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绿化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建设,才能有所改善,从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1.城市绿化的相关概念及意义:

笔者认为,要想站在发展的至高点进行城市绿环建设,首先就要对于城市绿化有个清晰而明确的认识与了解,只有这样,才可能进一步的去谈相关的思考与发展。所以笔者将在下文中先介绍城市绿化的相关内涵,从而使读者能够有个整体上的认知。

1.1城市绿化的相关概念:城市绿化是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是通过对于包括绿色植物、山川、河流等自然形态物质等的自然环境的改造达到社会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统一的有效措施。因此,其是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也是“以绿引资,因绿兴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可以有效的改变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从而塑造城市形象。

1.2城市绿化的意义:首先,城市绿化植物可以起到一系列的生态作用:如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从而使城市有充足的氧气;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等有害化学气体,减少粉尘污染,从而有效降低某些呼吸道疾病的感染率;而城市绿化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能吸收声波,降低减弱噪音和震动;植物涵养水源的作用则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小气候,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其次,城市园林绿化可以为植物、动物、微生物提供合适的栖息地,从而为城市提高生物物种的丰富创造了基础的条件,使城市也能成为多种生物发展的乐土,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城市化进程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最后,城市绿化美化了城市,为人们提供游憩的空间,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投资环境,将会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所派生的多项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城市绿化所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效益,不容忽视。

2.现阶段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了解了城市绿化的内涵后,必须要结合现阶段城市绿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关的论述,才能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思考,进而使其站在一个更高的发展角度看待城市绿化建设的措施。

2.1城市绿化的观念缺失:现在还是有不少地方的人民政府一味的重视经济的发展,而怠慢甚至是忽视了城市绿化的建设。而在政府的这种态度影响下,当地居民的绿化观念往往也十分淡薄。这样短期内是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可是长此以往,不仅城市居民的健康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该城市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等“软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城市的结构升级。

2.2城市绿化的规划不当: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城市绿化的规划很难较多的结合自身实际,体现人文关怀。如很多住宅小区、机关团体、工厂、学校等单位自建的园林绿地,很少从如何为居民、职工、学生创建一些适应不同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优美、舒适、恬静的室外活动空间的角度出发进行建设,而是较多的参照国外既成的规划格局,缺乏科学理论与自己的特色。这样就直接导致城市绿化的利用率低,往往是花费不少还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少困扰。

2.3绿化品种单一,缺乏变化:目前我国城市人工绿化的植被结构,多为乔+草、灌+草、乔+灌、乔、灌等五种形式,即乔、灌、草的两两搭配或单一配置。而由于乔、灌、草之间的高度相差要么太大,要么就太小,这就直接导致地上和地下空间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绿化效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此外,这种绿植的搭配模式还十分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美观效果被大大削弱。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表面上的整体化效果, 将行道树均设置为单一树种,而没有任何与之衬托的其他树种和灌木植物,这就直接影响了绿色植物美化和改善环境的综合功效。

3.基于发展角度的城市绿化措施:

3.1提高对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首先,相关的政府部门要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谨遵《城市绿化条例》中“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规定,积极做好城市绿化的宣传与建设工作,如开展“城市绿化年”、“建设园林城市”“城市绿化达标”等活动,提高城市居民绿化意识,使其把加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创造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从而起到良好的作用。而公民们则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自觉的遵守“城市中的单位和有劳动力的公民,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植

树或者其他绿化义务。”等法律条文,爱护城市绿化,保护环境。

3.2转变城市规划观念:在进行城市绿化规划的过程中,要从整体上把握,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规划问题,切不可将几个方面割裂开来,只考虑某一方面的因素,否则设计出的就不能很好的适应相关具体情况,显得生硬而且效率低下。如规划时既要注重城市中心地带,又要注意扩展市郊,从而体现出绿色的整体性和持续性。

3.3在遵守生态学原则基础上尽量做到美观: 只有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才能较好的协调社会、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首先就要尊重客观事实。如在选择绿色植物的种类方面就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考虑植物的生理特性是第一要素,是否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是否耐旱,是否抗虫等。在此基础上,则可以进一步考虑植物的市场价格:如果太贵了是否可以用其他物种替代。最后则可以考虑这些绿色植物的组合是否具有层次感,是否美观等问题,从而选出最适宜的绿化植物的组合。其次,以生态学原则为基础还需要注重协调性:此处生态学的作用主要是研究既能使绿色植物群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又能使其发挥园林绿化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从而使生态景观、文化景观、建筑景观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方法。这也就是所谓的和谐。

3.4加强城市绿化的人工管理:现阶段,不少地区都存在着城市绿化重建设、轻管理维护的现象,这就导致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建设城市绿化,却收不到预期的好效果。其实在生活中,由于当地气候忽变、温度骤降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绿化遭受病虫害的现象十分正常。此时,专业人士的治疗对于保障城市绿化的存活率就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了。

结语:

总而言之,首先我们要提高对城市绿化的重视程度与认知。其次,在城市绿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整体上把握,从细节处完善,综合生态、经济和美观等各方面的因素,得到一个最优的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环境优雅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曾万明.浅论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1998,(4):67―69.

第3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论文摘 要】分析了城市绿化管理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绿化管理中的作用,分别介绍了GIS、数据库技术和.NET技术三种技术在城市绿化管理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基于信息管理技术的城市绿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对城市系统和生态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改善城市生态质量,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的主要载体。我国城市绿地的破碎化程度很高,采取人工手段提前绿地信息的难度自然就变得非常大,运用信息系统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管理能够推进城市绿地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绿地管理效率。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减轻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养护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复杂程度的有效方式,同时能够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提高城市绿化管理质量,实现科学管理。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信息,以便于统计部门进行规划,实现内部管理标准化和城市绿化管理条理化。

一、城市绿化评价指标

城市绿化系统的概念仍在不断完善中,与此同时,关于城市绿化的指标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国际上关于城市绿化的评价指标有很多,例如,联合国在1996年提出市区公园绿地定额为60m2/人,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很多城市都超过了这一指标。其他国家也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化评价指标,我国基本建设委员会于1980年颁布了《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确定了城市绿地定额近期3-5m2/人,远期7-11m2/人,跟地区根据此指标也规定了本地区的绿地系统指标。

二、城市绿化信息管理技术

城市绿化信息涉及到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因此对城市绿化管理与评价体系在技术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化管理,较为明显的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使用,关键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数据库技术和.NET技术。

(一)GIS技术

GIS最早出现在60年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数据管理技术,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GIS将传统分析方法中单一、静态的数据进化为多数据源、多时相以及时空结合的综合分析方式,能够进行数据综合和模拟分析,并且能够得到传统方法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因此,这一技术已经应用到绿地管理的各个领域,成为各城市进行规划的必要工具。目前,国际上大多数的GIS软件公司已经把开发组件式软件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因为组件式的GIS技术成为现在各城市进行城市绿化管理主要应用的信息管理技术软件。国际上主要的组件式GIS商用软件的分类包括MapObjects和ArcObjects。MapObjects 技术能够实现人性化和清晰化的数据分析,并实现地图操作相关功能,ArcObjects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平台,也是目前功能最强、组件最全、结构最复杂的平台。GIS在国内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机构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和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都对这一软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发展GIS组件技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能够将数据集合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和描述性特点进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而且数据的独立性非常高,具有易扩展性,能够为多种用户进行共享,非常适合我国城市绿地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管理与应用。在城市绿地管理过程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确保数据安全可靠的同时,能够提高用户使用数据的方便性和简单性,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能够通过数据库进行运行。数据库技术有很多,配合Windows服务器版操作系统进行使用能够提高其在城市绿地管理中的应用效率。

(三)系统开发平台(.NET技术平台)

NET开发平台是完全不同于传统应用开发的技术架构,包含很多组件,主要可简化且规范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部署,进而可以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数据的可移植性,安全性和可再利用价值。.NET开发平台包含的各类组件、服务架构及技术层次都有共同的标准和规格,存在较好的兼容性,能够解决过去城市绿化管理中使用的信息管理软件无法使信息产品彼此实现兼容的问题。这一开发平台在我国各城市的绿地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三、构建城市绿化管理数据库的建议

建设城市绿化数据库,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包括信息管理软件的应用与管理,又包括数据的分析与维护。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化管理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建设,绿化规划数据库的建设以及元数据库的建设,确保空间和非空间的数据能够通过信息管理软件实现一体化集成。第一,空间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绿化规划数据和绿化现状数据库;第二是属性数据库,主要包括植被规划目标、系统资源的属性数据和有关城市绿地规划和管理的元数据。

建设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城市植被地理分别的信息管理,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效率,在城市绿化管理中,很多管理内容和管理任务都是与地理分布有关的,在各项管理中存在大量杂乱的、分散的资料和数据,因此建立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并通过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分析如此庞大的数据,并为城市绿化管理提出建议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爱华,杨凤海.基于GIS的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8).

[2]姜文峰,郑文刚,王彦文,赵春江.城市绿地自动化节水灌溉系统的研究[J].节水灌溉,2005,(1).

第4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林业;城市绿化;生态城市

1 城市林业化与城市绿化的内涵

1.1 城市林业化内涵

20世纪下半叶,一些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提出了“城市林业”概念,就是要把森林引入城市,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防治环境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所以,发展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的拟森林环境,是城市绿化的主要内容。树、花、草是城市绿化中的三要素,均是城市绿化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要因地制宜,设计绿化要采用相应手段,以获得最佳生态效益和园林景观效果。

1.2 城市林业化绿化的内涵

城市林业化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从城市绿地系统角度,绿地的布局、规模应重视城市景观结构脆弱和薄弱环节的弥补,考虑功能区、人口密度、绿地服务半径、生态环境状况和防灾等需求进行布局,因害设绿,按需建绿和扩绿,并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从绿地群落角度,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持及发展。

1.3 城市林业化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独特作用

净化城市空气、水分、土壤,保护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环境,创造舒适的小气候;提高城市景色美感和质量;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城市绿化功能的优劣是以单位土地面积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为主要标志,因此增加叶面积,也就是增加了城市绿化的生态作用。为此,针对在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中“草坪热”的流行,须树立城市绿化的生态意识。

2 城市林业化绿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态环境效能低下

①由于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过程,从而造成了城市发展壮大后环境绿化上的“先天不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已经破坏。②城市绿地因在规划设计阶段未考虑生态效益指标的量化控制,只在其美化功能上做文章,过度追求“艺术”,强调平面效果。③草坪热“温度”不减,这样就形成了很多以草坪为主的观赏性较强的绿地。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环境,满足了部分人的虚荣心。但是城市绿量却是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合理的绿化模式及立体空间的绿色网络。

2.2 绿化的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依然严重

为了快速成景或达到某种效果大量移植大规格树木,直接后果不但破坏了树木原生地的生态环境,移植后的树木自身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大打折扣。而一些专家学者早就对这种违背城市绿化建设规律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并指出了其危害性。

3 城市林业化绿化的绿化要点

3.1 将森林引入城市

这一点对城市绿化建设来说相当重要。分析当前城市绿化的现状,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美观而种树,随处可见在水泥板的包围中种一棵树,建一花坛等,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要走出误区,就得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将森林引入城市。从设计上把关,抛弃陈旧思路,参考当地的生态特点,大胆地、大手笔地把森林生态建设设计到城市绿化建设当中,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佳的效用。

3.2 树种要合理选择

应考虑的是让其发挥最佳生态功能,所以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尽可能地以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辅以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外来树种。使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模式形成最和谐的生态关系,能达到理想的绿化、美化、净化效果。

3.3 把乔、灌、草合理搭配

植物种植结构的有效配置与植物自身的生理特性及种植地点的自然特性是紧密相关的,能够形成植物合理有效的配置,会使绿地整体长势良好,发挥理想的生态效益,同时更会节约维护费用。

第5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一、 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经济的推动效应

绿化的环境功能,是潜在的生产力,融合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资本,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许多城市和社区都出现了“以绿引资,因绿兴市”的连锁反应,因环境改善、景观美化而招来投资者、旅游者,繁荣了经济。建设者、开发商,为了适应当今人们注重环境选择“择绿而居”的时尚,自觉地投入土地、资金兴建绿地,成为决策的热点。因为有了绿色的环境而房价上升,楼盘热销,绿化与物业市场出现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波澜”。

城市绿化形成的“经济波澜”渗透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绿化建设,以及在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地区进行“拆房建绿”,对国家和建设单位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是绿化建设所形成的经济动力,涉及许多经济领域。首先是提高了环境质量,提升了地区的物业价值,改善了居住条件,造福人民;拉动了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装潢市场、建材市场、劳动力市场、搬运市场等。除了投资者直接受益以外,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大的,只要进行综合核算,其经济效益将大大超过投资额。由于经济效益的诱导效应,提高了投资主体的“绿化觉悟”,推动了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绿地贡献与绿化经济外部效益应趋均衡

城市绿化所形成的环境效益,不受区域限制,无论投资者还是非投资者,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自然空间里均衡地得到享受,由此形成了环境效益普遍性的特点。市民作为纳税者,享受绿化的环境效益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当某些经济实体因城市的绿化环境使他在经济活动中受益时,他不需要通过市场付出代价,又形成了绿化经济效益外部性的特点。对那些没有依法负担应有的绿化建设任务或没有达到法定绿化数量的单位来说,实际是他们占用了社会的环境资源。对这类单位应该以环境评价、计量为标准,他们应该向社会做出补偿。把外部化的经济成本转向内部化,才能从利益驱动的高度,调动其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同样,某些依法进行了环境绿化建设达到或超过法定指标的单位,他们投入了土地、资金,对城市绿地系统做出了贡献,他们是城市环境质量的生产者。政府对这类单位在税费负担方面给以优惠才比较合理。

但是,目前对绿化的环境效益,还处在有认识无评价或有评价无计量的状况。多数单位对绿化的效益还停留在从概念到概念的水平上。现在有一些先行单位,对绿化的环境效益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计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绿化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增加“依法治绿”迫切性,需要以法制保障绿化事业的发展。目前应该清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城市绿化条例》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修改与市场经济和“入世”不相适应的法规、条例。确立绿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社会各方的职责和权益;确立全社会发展绿化和维护绿化的法律保障;建立相应的中介机制、监管机制。

三、园林绿化经济市场导向与展望

第6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近年来,我国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建设一个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绿色城市的重要课题?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如今全国已拥有668座城市,比20a前增加了3倍。城市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对环境产生过破坏。此间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中国将进入城市化水平更高的“城市世纪”这将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激活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文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城市环境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地面积增长很快,1998年、1999年、2000年,分别比上一年提高了、9.58%、8.95%,都接近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这个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全民环境觉悟的提高,增强了绿化祖国的自觉性;国家法律、法规,把绿化建设列为各级政府的职责,并且规定为各行各业以及公民的义务;在城乡建设中,把绿化列为必须同步进行的建设项目之一。总的来说,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控下,绿化事业与经济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的态势。

在绿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测算,在城市绿地中,公共绿地占15.8%~16.95%,公园占9.8%~10.1%,属于园林专业部门以外的占61.19%~62.82%。苗圃占城市绿地的3.67%,其中属于园林专业部门以外的占40.58%~59.16%。当今绿化事业的实践,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不但出现了量的增长,而且形成了质的变化。由于绿化事业格局的演化,形成了如下新的行业特征:(1)绿地功能由以休闲、游览为主,转向以环境功能为主;(2)管理范围由对行政系列内单位的管理为主,转向涵盖城乡面对全社会绿地树木的管理;(3)绿化建设的投资由政府单一渠道,转向投资主体多元化;(4)绿化生产由计划管理,转向市场运作;(5)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由行政指挥,转向依法调控;(6)绿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和建设事业处于相辅相成的地位。

可见,形势在呼唤符合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策略。

2绿化产业化和权益平衡

2.1城市绿化是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

城市绿化的建设过程、功能要求和经营目的,与林业有所不同,但都是生产建设的组成部分,一个是以取材为主,一个是以环境保护为主。城市绿化是对社会环境资本的投入,其经济回报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十分丰厚的。城市对园林的需求分为两个方面:_是作为基础设施;二是作为休闲设施。前者应当由市政当局作为公共产品共给全体市民,后者则可以由法人实体作为法人产品提供给部分市民。

(1)绿化建设所投入的绿化材料,在合理的养护下,将不断增加物质量,为社会积累财富。据《宝钢绿地资源评价与生态群落构建研究》估算,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的厂区绿化价值,为建设费及其养护管理费总投入的2.3倍,在绿化材料物质量积累的同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环境效益。其优化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功能,形成提升城市以及社区价值的砝码。

(2)绿化的环境功能,是潜在的生产力,融合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资本,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之。许多城市和社区出现了“以绿引资,因绿兴市”的连锁反应,因环境改善、景观美化,而招来投资者、旅游者,繁荣了经济。有的城市计算建设投入与产出之比达到1:5的高值。一次投资长期受益,走上了环境与经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道路。有远见的建设者、开发商,为了适应当今人们注重环境选择“择绿而居”的时尚,自觉地投入土地、资金兴建绿地,成为决策的热点。因为有了绿色的环境而房价上升,楼盘热销,绿化与物业市场出现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波澜”。

(3)城市绿化形成的“经济波澜”渗透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绿化建设,以及在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地区进行“拆房建绿”,对国家和建设单位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是绿化建设所形成的经济动力,涉及许多经济领域。首先是提高了环境质量,提升了地区的物业价值,改善了居住条件,造福人民;拉动了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装潢市场、建材市场、劳动力市场、搬运市场等。除了投资者直接受益以外,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大的,只要进行综合核算,其经济效益将大大超过投资额。由于经济效益的诱导效应,提高了投资主体的“绿化觉悟”,推动了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

2.2权益的平衡问题值得探讨

城市绿化所形成的环境效益,不受疆域的约束,无论投资者还是非投资者,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自然空间里均衡地得到享受,由此形成了环境效益普遍性的特点。市民作为纳税者,享受绿化的环境效益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当某些经济实体因城市的绿化环境使他在经济活动中受益时,他不需要通过市场付出代价,又形成了绿化经济效益外部性的特点。对那些没有依法负担应有的绿化建设任务或没有达到法定绿化数量的单位来说,实际是他们占用了社会的环境资源。对这类单位应该以环境评价、计量为标准,他们应该向社会做出补偿。把外部化的经济成本转向内部化,才能从利益驱动的高度,调动其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同样,某些依法进行了环境绿化建设达到或超过法定指标的单位,他们投入了土地、资金,对城市绿地系统做出了贡献,他们是城市环境质量的生产者。政府对这类单位在税费负担方面给以优惠才比较合理。

但是,目前对绿化的环境效益,还处在有认识无评价或有评价无计量的状况。多数单位对绿化的效益还停留在从概念到概念的水平上。现在有一些先行单位,对绿化的环境效益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计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深化城市绿化管理要求出发,应从法制和管理上推行绿化环境经济效益评价、计量。这一举措在工作的初始阶段应该删繁就简、由粗到细、循序渐进地逐步推开,以便比较具体地反映绿化的经济效益。这是确立城市绿化的性质、地位,促进绿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3规划建绿和依法治绿

法制建设是管理能力的建设。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在于以立法的形式把城市绿化规划目标,化作具体任务,落实到社会各项经济活动中去。管理机关的职权是法律赋予的,管理者的行为只能规范在法律范围之内,法制是实施管理的准绳。人们常说:领导重视就什么都好办了”。但是,这与法制相比较,依法治绿”才是最公平、最持久、最权威的管理。我国多项法律、法规中,对保障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都作了若千规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绿化事业的推进,实施管理中有些问题值得重新探讨。

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绿化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增加了“依法治绿”迫切性,需要以法制保障绿化事业的发展。目前应该清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城市绿化条例》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修改与市场经济和“入世”不相适应的法规、条例。至少应该研究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面对绿化事业社会化的特点,确立绿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社会各方的职责和权益;(2)面对绿地面积增加、质量提高的现实,确立全社会发展绿化和维护绿化的法律保障;(3)对新兴的、发展中的绿化产业,要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相应的中介机制、监管机制。

4良性管理模式的建立

4.1用地范围的严格控制

在规划编制中,为配合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管理,建议对绿线进行专章规划,以单独图则编制,用以加强城市绿线的法律地位。审批通过后的绿线规划具有法律效力,如需调整需要通过原规划审批部门的审批;灰绿线主要作为规划审批管理的参考依据,为城市绿化建设预留建设空间,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绿线”的划定是实现绿化规划的前瞻措施,维护“绿线”比划定“绿线”更重要。当今实施的“拆房建绿工程”,对当代人来说是个大成就,但需要以数倍、数十倍的投入进行环境重塑。前车之鉴不容忽视,以多少无奈吞下历史的苦果,不要因现在的宽容给后人留下隐患。应该严守规划,从法制出发,像维护“红线”一样,维护“绿线”的严肃性,控制建筑物、构筑物的新建,制订土地转让、土地借用、房屋拆建等的法制措施。

加强城市绿线管理制度是控制绿化用地的重要法律手段,是切实抓好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管理措施。因此,从规划编制到实施管理对策,应建立完善的编制程序和管理制度。

4.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协调绿化发展

当今,城市绿化是涵盖城乡的系统工程,近郊、远郊都纳入了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之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采取绿化与生产相结合的措施、开展多种经营,是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发展绿地的基本措施。回顾人类的生产历史,绿化、植树从来就是谋求生存、富民强国的手段。为农业生产者开辟生产致富的道路,是发展绿化的必由之路。在法制建设和绿化管理中,应该研究解决资金投入、合作经营以及土地使用、农业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4.3养护管理法制化

城市里的一切绿地、树木,不论所有权属于谁,都是绿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做好所有绿地、树木的养护管理,使其茁壮生长,是发挥绿化效益、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巩固绿化成果的关键,与发展具有同样意义。我国法律、法规已经规定,即使是绿地、树木的所有者,也不准损坏树木、侵蚀绿地。绿化事业发展到目前的水平,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把绿地、树木、养护、管理列为所有者的责任。国外在城市绿化管理中,不乏这方面的先例。需要制定不同的养护质量标准,把养护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市民中去,建立赏罚法规。同时,兴办绿化养护企业,开发绿化养护市场。实行集约化经营,为社会绿化养护服务。

4.4绿化效益的技术

保障城市绿化效益来源于功能,功能来源于绿地的数量和质量,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都是以植物为基础的。过量建造亭、台、楼、阁,堆砌假山,搞豪华的硬地铺装,其后果是投资与效益成反比。在当今绿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时候,应该制订绿量指标、建筑物限制指标,从技术政策上保障绿化的实效。

4.5建立有效的管理队伍

建立有效的管理队伍,应建立、健全绿化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有效开展绿化管理工作。同时,采用科学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采用数字化管理方式,制定指导各区、块的详细规划及批准规划,并对城市每一块可改造成绿地的空地或改造地做出评估。

5良性的市场导向

仅以“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为例,要达到其基本要求,需要投入的土地即接近城市土地面积的1/3,城市中任何行业都没有这样多的土地投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建设中,对绿化的投资,都占有相当比例。城市绿化产业正蒸蒸曰上地活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全社会对绿化建设的投资,以及市民对绿化的消费,都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各种所有制的相关企业,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绿化市场。其中包括:规划设计、科学技术、绿化施工、绿化材料生产、机具肥料药剂生产、绿化养护及游览服务等。千万家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为市场体制所代替。以上海绿化材料供销情况为例,绿化工程中,国有苗圃供应的苗木不到1/10。原来把苗木自给率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已经没有意义。绿化材料生产已不受所有制、地域的局限,而依土地租金、劳动力价格、生态环境、技术条件、运输费用而自由选择。

绿化业的经营领域已经向市内外、省内外、国外开拓。尤其是“入世”以后,需要建立与国际贸易相一致的市场规则,把经营活动纳入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的轨道之中。

从事绿化行业的法人成千上万,分布在各个专业、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所有制和经营方式。他们的经营成果是社会经济成果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诚信经营、生产质量、技术水平,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城市绿化的质量、造价等诸多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各个法人进行直接管理。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应,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绿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该运用相应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发展计划引导市场的运行,运用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使行业的经营方向、发展规模、资源配置符合城市绿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在此情况下,客观上就形成了建立行业组织,加强行业管理的迫切要求W。

所谓行业组织,是法人自愿组建的民间组织。它的宗旨是沟通政府与法人之间的联系,加强行业的自律性,贯彻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政府部门作为行政管理者,通过行业组织,广泛吸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反映,使决策更符合实际,有利于政令畅通。同时,行业组织依法代表法人的利益,增强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促进行业协调发展[6]。

6良性的体制建设

6.1公益事业与企业化管理

国家兴建的公园和各种类型的公共绿地,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所有权属于国家,其建造的目的是公民是纳税者,理应获得公益事业的服务。

公园、公共绿地等事业单位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国家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经营者以企业法人的资格,承担公园、公共绿地的养护管理任务,按照约定的工作数量、质量和费用定额,核定养护、管理费用投资。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确定承担养护、管理任务的企业。承担养护管理的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与公园、公共绿地的事业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容混淆。至于养护管理资金的来源,理应主要来自地方财政。至于资金核拨的依据,应改变过去那种按人头拨款的局面,将“以费养人”改为“以费养事”这在绿化管理体制上是_大进步。公园、公共绿地的收入,则实行收支两条线,以收抵支。公园、公共绿地的公益事业性质是不容改变的。

6.2转变政府主管机关职能

转变观念是转变职能的关键。要清理行政管理的旧观念、旧方式、旧习惯,按照政企、政事分开的原则调整管理制度,摆脱那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务。由侧重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把主要精力用在绿化规划的制订与实施上,绿化市场的监控和引导上,绿化法规的制订、修订和实施上,以及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上。在管理范围上,要由侧重于行政序列内的管理转向对全社会绿地、树木的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逐步建立市场管理、招投标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监理等中介组织。发挥对城市绿化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的功能。

为此,我们希望我们的政府应该把握如下几点,确保我国市政风景园林事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国民整体和长远利益。

(1)管理好城市、乡村的公共风景园林资源,保证以社会环境效益为目的的公益风景园林建设行为占主导地位。以图谋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开发,不能损害适宜社会公共利益的生态资源。破坏自然、人文、人工优秀遗产的罪恶行为必须制止。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适宜居住、创业、适宜诗意的生活,是人类最高的理想境界。

(2)协调好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关照弱势力群体。少数人的高档别墅不能修到城市饮用水源的保护地带,少数人使用的高尔夫球场不能破坏市民公园,所谓“山水豪庭”不能占山砍树毁灭社会生态林。

(3)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保障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历史街区、历史遗址要保护,应尽量园林化;不能搞土地投机、吃土地差价。土地效益最高地区也是历史遗存最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和展示城市风貌特色最鲜明的景观地区,对这一地区应以旅游风景园林项目开发为主,不能以牺牲人文资源为代价而进行商业开发。任何国家风景园林技术人员都会这样认为的,因为有关国际公约(如华盛顿早就论及这——点[11]。

第7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观赏园艺植物;园林绿化;城市

1 观赏园艺植物的造景概念

植物园林绿化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让园林充满生机与活力,可以更好地净化城市中的空气,让环境变得更加良好,而那些观赏园艺植物还可以让市民更加赏心悦目。植物景观建设是相对于园林中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情况而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以植物为主体进行园林绿化建设。利用观赏园艺植物来造景,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观赏植物,还可提供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总的来说园艺植物在城市的绿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且观赏园艺植物造景的观念不仅停留在概念的提出阶段,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被运用和发展。

2 观赏园艺植物的主要功能

2.1 美化的功能

观赏园艺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主要功能是美化功能,利用植物各种各样的颜色相互搭配、以及不同植物不同姿态的设计等,为园林绿化起到很好的美化作用。

2.2 生态的功能

生态功能是利用植物原本的特性(例如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净化城市的空气提高空气质量),来起到防护功能、改善功能等。

2.3 社会功能

观赏园艺植物起到的社会功能是可以让城市居民的城市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以及让居民身心健康得到提高。

2.4 生产功能

生产功能就是包括例如一些观赏植物同时具有药用功能,还有一些植物可以当成工业原料使用。

3 观赏园艺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具体运用

3.1 地被植物

3.1.1 地被植物的特点。地被植物的特点首先是可以覆盖地面很好的涵养水源、植株低矮且品种也较为的丰富,地被植物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生命力很强,容易繁殖,栽植工序也较为便捷,地被植物的养护也十分便捷,它是一种比较粗犷的植物,地被植物的绿色期也较长,全年覆盖也较好,所以被作为园林绿化栽植植被的首选。

3.1.2 地被植物的种类。首先是1、2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取其花开鲜艳,大片群植形成的大色块,可以更好地烘托欢快的节日氛围。其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有吉祥草、沿阶草、麦冬等。园林绿化中所使用的蕨类植物有肾蕨、凤尾蕨等。蔓藤类植物如常春藤、爬墙虎等。

3.1.3 地被植物的运用。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运用的十分广泛,在园林的草坪、湖边、坡地等地方都可种植,有利于绿化建设。种植绿被植物可以选择在光线较好的地方栽植,可增加植被的色彩,使园林的色彩更加丰富,达到空间层次的统一。在绿源地带如大草坪上也可栽植地被植物。

3.1.4 地被植物运用的优势。建筑的功能,地被植物可以很好的界定空间,在园林中有一些地方禁止市民进入,可以利用地被植物来阻止市民进入,还可以很好地连接空间和组合空间。气候上的功能:在气候上,地被植物可以降低地面散发到空气中的热度调节气候。工程上的功能,可以很好地涵养水源减少风蚀和水蚀。

总的来说,地被植物不仅具有美化园林、丰富生态的作用,且地被植物还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2 草本观赏植物

草本观赏植物就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例如宿根花卉),宿根花卉的栽植较为便利,后期的养护也较为简单。在种植之后的3、5年内,依然具有观赏价值。宿根花卉也可更好地丰富园林的色彩,使园林空间更加具有层次感。但是要注意草本观赏植物都有自己的花期,所以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进行安排。

3.3 木本观赏植物

第8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 研究

前言

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是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然而,当前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经济效益的高效性,而忽视了生态建设和环境效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现代城市才和谐发展。因而,将生态城市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全过程,极力打造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非常有必要,且势在必行。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生态城市注重的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其目标主要包括:(1)和谐性。(2)可持续性。(3)高效性。这主要是改变了“高能耗”、“非循环”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相互关系的协调共生。(4)整体性。生态城市是在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效益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活质量之间的整体协调。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有:(1)城市区域规划。(2)城市人居规划。

二、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

(一)大气污染。据中央气象台统计,2013年12月以来,我国已有25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雾霾天气,尤其是华北地区出现的大量雾霾天气,引发了社会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大气污染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城市中,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有毒物质越来越多,导致了大气层不断恶化,不仅给工农业带来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甚至危害到人们身体健康。

(二)水污染。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的人口大幅度增长,工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水污染。近几年来,由于水污染导致的缺水事故不断发生,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不仅如此,地下水资源污染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这些都是生态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难题。

(三)噪音污染。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各种机械设备的创造和使用,特别是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成为城市噪音污染的主要噪声源,对人、动物、仪器仪表以及建筑物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通过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带来的危害。

(四)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是城市中较为常见的污染,若不加妥善收集、处理和利用,将会对大气、水体及土壤造成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被垃圾包围的城市,绝不属于生态城市。因而,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还应综合考虑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问题。

三、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

(一)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现代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化建设,主要是充分利用城市绿化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还原功能,从而改善城市居民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充分重视城市绿化建设,主要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绿化用地范围的科学划定;城市绿化结构的合理布局;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的综合提高;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的不断优化等。同时,还要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意识,唱响“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的主旋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城市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单纯地要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是要求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整体规划,着力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同时,还要加强生态监督,对城市原有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控制好城市工业发展规模,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要搬离市区,减少工业生产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规划效果,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城市生态评价。所谓生态评价,就是要根据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恰当的生态学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的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优劣极其影响作用关系。生态评价本身是对自然的客观认识,同时也是对发展规律的充分利用,城市发展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加强城市发展生态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还能有效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生态城市规划中,要加城市生态评价,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功能,明确城市建设和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制定出具体措施,为维持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

第9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生态园林;园林绿地;宽城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7-0016-02

1 引 言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人类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1976年,联合国的“人类住区国际会议”,突出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要保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唯一能够以自然更新方式改造被污染环境的因素,就是建立园林绿地系统。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保护与提高,园林绿化更是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 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2 生态园林及内涵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3个方面的内涵:①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②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③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3 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3.1 绿化水平不能满足城市生态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现状绿地定额指标低。据统计分析,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距国家规定的标准(人均公共绿地6.5m2以上,绿地覆盖率35%以上)还有一定差距。而专家分析,城市植被覆盖率在35%以上时,才能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缓冲能力,所以,我国的绿化水平从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城市生态要求。

3.2生物多样性不充分

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

3.3园林绿地规划不遵循科学规律

存在一些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倾向性问题,如重名贵品种轻一般品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树;还有的城市不顾城市规模,不顾绿化布局,在草坪与广场建设上片面追求面积越大越好;不顾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冷落乡土树种,盲目引进外地树种等。

3.4城区之间绿地发展不平衡

各城市之间、城市的区与区之间,城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绿化的发展不平衡。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

3.5绿地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首先是法制观念有待提高。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无人过问;其次是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落后于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

4 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原则

4.1树立“以植物造景为主”的设计思想

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主要取决于植物和水体的质和量;园林中的建筑、山石、道路铺装等非生物因子的生态效益,表现为负值。因此,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应着重于全面安排园林绿地的植物构成与种植结构,力求提高植物覆盖率,多层次地进行空间生态组合和植物配置,以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绿化效益,提高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

在某些地方的园林建设中,大兴土木,叠石堆山,过度的建筑、山石、道路铺装等非生物因子的堆砌,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造价,丧失了自然之趣,更严重的是破坏了生态效益,得不偿失。

4.2加强“大树引入城市”的观念

据有关树木产生生态效益资料介绍,1hm2树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t,产生氧气12t;可吸收二氧化硫300kg;滞尘量可达0.9t,蓄水1500m3;蒸腾水分4500~7500t。成片树林在调节气温方面,夏季比空旷地低3℃~5℃,冬季高2℃~4℃,降低噪音26~43分贝,削弱风速效40%~60%;空气中的含菌量减少29%~65%。可见,树木特别是大规格的乔木在城市生态效益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确保“大树引入城市”计划的顺利实施,必须做好树种选择工作。总的原则是:坚持以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地带性植被为特征,适地适树,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合理,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提倡科技兴绿,最终实现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合理配植、能发挥最大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4.3增加城市园林生物的多样化

城市园林绿地生物种类越丰富,园林绿地结构越复杂,园林绿地系统也就越稳定,这符合“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则。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乔木、灌木、草坪以合适的比例搭配,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提高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城市园林生物的多样化,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审美情趣、爱好的需要;有利于满足城市不同环境状况的需要,符合“适地适树”的原则。

4.4建立完备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一般是由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街坊庭院绿地、风景旅游区等部分组成。相对于独立的植物群落而言,其各项生态效益的发挥水平不仅由于绿地规模和植被数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且也随着空间距离的加大而逐渐减弱而丧失。测定表明:由一定数量的植被所构成的绿地,其生态效益存在一定的“影响范围”,表现为与其规模相对应的“局部性”。

5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措施

5.1要对城市绿化合理定位

现在有不少城市开展“城市绿化年”、“建设园林城市”、“城市绿化达标”等活动,使城市居民绿化意识迅速提高,把加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环境的自觉行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合理定位,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

5.2将城市绿化纳入建设规划

转变城市规划观念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协调起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以普遍绿化为基础,努力扩大绿地面积;规划时既要注重城市中心地带,也要扩展市郊,体现绿色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5.3遵守生态学原则协调植物生长

遵守生态学原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从生态学基础理论来研究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是如何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遵守生态学原则,要从树木多层次性、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考虑。

6 宽城区建设生态园林的思路

目前,长春市园林绿化工作也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并且市园林局制定了在2007~2011年,按照“中心城抓改造发展,城区抓防护建设,城市南部抓景区建设,北部以新建绿地为主”的总体思路进行规划和建设。

至2006年,长春市绿地总量已达到7339.49hm2,城市绿地率达到36.5%,城市绿化覆盖率4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6m2。宽城区位于长春市北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相对较小,绿地率较低,近两年改造大铁北,建设开发区,很多城市空间尚在建设或重新规划建设中,很多新建成的小区、单位还没有或很好地进行绿化建设。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契机,结合生态园林的原则对我区绿地绿化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1)在城区周边大力进行防护林带建设,可大大提高绿化覆盖率,通过树木边缘效应,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新建成或绿化达不到标准的小区、单位,强化绿地覆盖率及绿化设计水平。对城市公共街路及绿地应保证一定的绿化覆盖率。

(3)在新增游园中树立以植物造景为主原则,大中型绿地中提高乔木所占比例。

(4)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种植抗性强乡土树种。强调基调树种,善用主调树种,以乔木为主,灌草藤为辅。引种驯化,增加长春市苗木品种数量,大力开发彩叶树种,增加地被植物(宿根花卉)的应用,提高宽城区绿化层次及水平。同时,树木种植时应尽量避免为单一造景使用大树移植,大树移植,很多时候移植成本高于苗木本身,成活率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如进行大树移植,要采取应用生根粉、抗蒸腾剂等措施。

(5)注重大树及已建成绿地的养护及保护。目前,宽城区许多绿地应该加重养护措施,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加强对绿地养护的重视及投入,使绿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创造出适宜的人居环境。

(6)重视生产绿地的开发。近几年,长春市绿化苗木用量较大,以后的几年,宽城区还会有更大地绿化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圃地建设,搞好自身苗木建设,使它较好地为城市绿化服务,避免因为长途运输而造成的较高的绿化费用支出,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虫害的蔓延。

(7)在提高绿化设计水平的同时,注意乔灌木的合理搭配。以创新的设计理念、适应的种植形式指导绿化工作,避免仅因新奇的设计作品而忽略植物本身的特性,设计中在考虑种植形式适应结合生态园林、节约园林原则,尽量减少后期因修剪等造成较高的绿化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