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

第1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

关键词:开展;初中化学;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途径

中国分类号:G633.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这么说,生活处处离不开化学;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现象、应用,是让学生自然学习化学的极佳素材。从这个意义上讲,适时适地地开展初中化学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开展初中化学社会实践活动有哪些重要性呢?

一、能架起学生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桥梁

通常人教版初中化学上、下册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所选取的物质,几乎都是人们平时所能接触到的物质。就是有已知物质相互反应,所产生的新物质,也是人们平时就能见到的物质。因此,在深入学习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生活中活生生的化学反应现象以及普遍的化学应用,就能在学生心田里架起一座“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桥梁”。由是,理性认识就转化到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感性认识,又进一步深化了理性认识。如此一来,仿佛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学生就会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极大地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又了自信心,学生学习化学的智慧之门就会被迅速推开。

二、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在化学中学会生活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在化学中学会生活的内容比比皆是。例如:空气的组成以及用途;各类金属的生锈与预防;石油的开发、组成、提炼、用途;溶液的配制;蒸馏与提纯;蒸发与过滤;食品中有机物的组成及作用;土地酸碱度的测定及改良;“白色污染”对空气及土地的危害;酱油及食醋的作用……凡此种种,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化学现象及应用。因此,当学生在学习了书本知识后,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审视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化学现象、反应、应用后,就会对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从心底里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冲动。

既然开展初中化学社会实践活动有这么重要的重要性,那么,通过哪些途径,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呢?

三、 丰富的网络资源,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课堂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资源的“进村入户”,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中初中化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内容,极大地便利了学生。当然,凡事有利就有弊,当学生从网络中便利地参与初中化学社会实践活动时,许许多多现成的答案,能“轻松”地解决学生心中的种种谜团和困惑。这些不假思索地“信手拈来”的答案,却禁锢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及积极性。对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辩证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汲取精华、去其糟粕,调动自己的思维,探究答案,解决问题。

四、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每一地均有丰富的开展化学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当初中化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这些社会实践基地时,学生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化学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紧密呀。无形中,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

临沂市有丰富的化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位于临西十一路北段的化工批发城,创办于1994年5月,经过近10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了主要经营塑料原料、精细化工、化学试剂为主的鲁南著名的化工批发城。现在,它占地面积21344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0平方米。现有经营户600户,经营人数达3000余人,年成交额10亿元。市场辐射全国各地。

带领学生来到这一著名的批发城里,学生就会流连忘返。感同身受,学生就会知道,化学科技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由此,学生就会从心中升腾起一种无比强烈的愿望:一定要好好学习化学,日后好报效祖国,为我国的发展壮大添砖增瓦。

临沂市著名的化工生产基地主要有“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久泰能源集团”。这5家化工厂家,几乎占据了整个临沂市化工生产的半壁江山。组织学生来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亲眼目睹先进的化工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亲自聆听生产厂家工人师傅的精心讲解,学生就会产生无比强烈的“动手试试”的欲望。

五、 立足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课堂,永远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战场。

第2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

关键词:社会行动模式 校外科技活动 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47-02

随着校外科技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技道德的教育越来越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科技活动中的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科技活动中科技道德的教育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还不成熟。因此,寻找一种理论来更好地开展科技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和完善学生的科学道德规范就成了当务之急。社会行动模式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能力”,强调使学生融入到道德的建设、实践中,使其成为一体,而不仅仅是道德的了解者或遵守者。因此是一种很好的科技道德教育指导理论,适合在校外科技活动中尝试开展。

1 校外科技活动中德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科技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我们绝不能因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科技”性而忘记或忽视了它的“教育”性。青少年所处的每一个环境,都对其全面发展产生影响。因此,青少年科技活动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着眼于全面育人。

目前,教育界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德育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的创造、发明、科学理论如何影响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作为社会中的人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如何更加有效地影响科学技术的实施,使之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是青少年需要在科技活动中必须获取的基本素养。

从国际范围来看,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所产生的环境、社会问题等负面影响,西方教育纷纷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内容体现在科学教育中,旨在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能参加科技决策,全面发展的新型公民。如英国一些大学开设了“社会情境中的科学”课程(Science in Social Context,简称SISCON)。70年代后期,英国还成立了“英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协会”。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科学家与专家埃肯赫德(G.S.Aikenhead)于1972年开始与中学教师合作,编写了名为《科学―― 一种认知方式》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美国,1975年斯坦福大学的科学教育专家赫德教授发表了《科学、技术和社会:交叉学科教学的新目标》等,所有这些课程,都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摆在重要的位置,力求是学生作为普通的社会一员,能够积极地学习科学技术、参与到科学技术的实施中,进而能够影响科学技术的决策。

在我国,随着校外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科技活动的深入和普及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被列入到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中。但是,这些科技活动的研究和实践,一般关注的重点是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较少关注学生科学道德的培养。科学技术活动中的道德教育仅仅是科技能力教育的附带品,甚至可有可无。科学道德的教育被散落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中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无意识影响中,这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极不相衬。要想让技术为社会服务,必须让它掌握在拥有一定的技术道德的人手里。因此,加强科学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工作是当务之急。

2 社会行动模式

社会行动模式是美国学者纽曼等人在充分分析了传统道德教育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的。纽曼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强调了学术性学科,注重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强调对社会政治体制结构和政府法律的了解;强调讨论社会问题;强调理性思维过程,注重学生掌握逻辑推理、实证技能来得出正确结论。纽曼认为这种教育有它的可取之处,那就是使学生具备了道德知识,但是传统的道德教育都忽视了对行动的关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传统道德教育强调了“知”而忽视了“行”。纽曼认为,要使社会行动模式成为可能,必须具备或创造以下前提,即:使人们感到自己能够以某种方式影响这些问题;教育对象有影响这些问题的能力;贯彻“群众同意”的原则。

纽曼认为,社会行动包括所有直接影响公共事务的行为,如电话交谈、写信、参加会议、探究与研究、挨家挨户游说、交设与谈判等各种公开、透明的活动。社会行动可以发生在学校,也可以发生在校外,甚至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既可以设计多个场所间的的运动,又可以集中在一个场所。当学生们为改善自行车专用道、为改善周围居住环境、为开办药物咨询中心而奔走时,他们的活动真正的成为了“社会行动”。

3 社会行动模式的借鉴有利于课外科技活动中德育工作的设计和展开

我们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社会行动模式对我国校外科技活动的道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3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

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刚刚结束,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讨论也在渐渐减少,但这些讨论留给我们的思考空间还很大。不可否认,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模扩大和形式多样,关于“社会实践活动日益形式化”的质疑声也越来越高。很多人都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变味,称社会实践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只想着如何宣传,社会实践的意义早已索然。特别是各高校集中开展社会实践的暑期,也是人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中讨论期。当然,这种讨论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良性发展,不使它偏离我们预想的轨道。

本期《话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了吗”旨在透过一些师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的理解,以及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思考,让人们重新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使其发挥最大的育人作用。

从大学生的成才需求看社会实践的形式化

乔石豪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国际视野和较强的交际能力成了高级人才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高校如何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求?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如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答案之一就是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把个人的成才历程与社会、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使大学生在向群众、向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使大学生在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服务意识。但是,当前一些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局限于到老少边穷地区支教、开讲座,在企事业单位走马观花式地作问卷调查,在养老院照顾孤寡老人、帮助打扫卫生等,缺乏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活动开展的持续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也有一些高校片面追求宣传效果,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短、平、快”,华而不实,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为实践对象服务。这些现象都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应该能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满足他们多元化的成才需求。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学习的独特背景,主体意识更强烈,更加讲求实效。他们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更多地偏向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传统的道德标准。在思想倾向上,他们的政治需求更加直接,对成功的需求更加强烈,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社会交往的需求更加广泛。但是由于他们涉世不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完全成熟,理论体系、思想体系尚不完整,因此他们成才目标比较理想化、成才愿望比较简单化、成才过程比较功利化。另外,大学生既不具备从事第一线生产劳动的能力,又不具备从事高深科学研究的科研实力,也不具备驾驭复杂局面的管理才能,所以他们只有将自己的实际情况、成才目标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方式,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对于高校来说,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真正凸显“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还要根据大学生的成才需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看到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的位置,逐步在社会实践中修正成才目标、促进自我发展、实现成才愿望。

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但它不是万能的。社会、公众不能寄希望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解决很多问题,高校也不能寄希望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大学生更不能寄希望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而应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师)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化的思考

杨晨璐

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所以,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仅是为就业积累经验,增加就业筹码。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确实有走形式之嫌。但不可否认,很多大学生依然认真对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尽心尽力、挥洒青春,让看起来形式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些参加过支教活动的同学告诉我,支教活动的内容和去年的几乎没有变化,支教后的效果不理想。我认为其原因之一在于支教时间短,同学们还没有教出成绩就要离开了。在一些乡村开展支教活动,会受到资金、资料、固有教育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同学们的实践理想与实际效果差别很大。支教队员们新颖的教学理念有时得不到学生们的认可,如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因学生的腼腆、害羞、不配合而无法实行;因“男女有别”思想在孩子们心中根深蒂固而无法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有些家长送孩子来学校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帮忙看孩子,支教效果可想而知”,一名支教队员无奈地告诉我。社会实践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多少会影响大学生参与的动力和信心,难免会有走形式的感觉。所以高校要与社会实践活动地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给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便利。

当然,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不理想也与很多大学生制定的预期目标太高有关。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一遭遇一些困难,达不到预期目标,就有些气馁,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走形式。今年暑期,我到一家工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体验工人生活和了解生产流程。刚开始,我们只是在企业里进行一些参观学习,感觉实践活动很肤浅,没有达到社会实践和专业相结合的实践初衷。渐渐地,我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重新认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之中。所以,我认为要改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化趋向,不但需要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实践活动所在地的密切配合,还需要大学生调整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心态,积极创新实践项目,认真制定实践方案,提高行动执行力。

另外,人们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日趋形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热衷宣传报道,而忽略了社会实践本身。宣传报道是需要的,可以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把实践等同于宣传报道就偏离了社会实践的轨道,加重了社会实践的形式化。所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要处理好宣传报道和实践活动的关系,改变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些看法。我们要充满热情、脚踏实地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提高素质,用实际行动展示大学生的时代风采。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不会受到人们的质疑了。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学生)

正确对待才不会流于形式

杨春东

当前,随着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模扩大化和形式多样化,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否流于形式”的争议越来越激烈。我认为,大学生能否正确看待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否流于形式的关键。

我今年暑期参与了“关于学生社会安全感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项看起来很容易走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我们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把这次活动当做提升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好机会。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队员曾因此而退却,但最终我们还是战胜了困难,按计划完成了实践活动。我认为我们这次实践活动不是走形式,因为我们一直用心对待。

我们是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社会热点来确定“关于学生社会安全感调查”这样一个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目的是在关注社会的同时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安全知识。我们都是怀着满腔热情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的,但要保持热情显得很困难,因为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被不少受调查者误解过、质疑过、拒绝过,这曾让我们感到迷惘,甚至想放弃脚踏实地、按部就班的实践方式,而以宣传为主、以实践为辅,“高效”地完成实践工作。但最终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认真地解决实践过程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坚持了“在实践中增进实力、彰显魅力、激发活力”的原则。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能够理解社会上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的质疑。一支社会实践队伍如果没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盲目确定实践项目,就很容易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如果不能正确看待社会实践活动,就会使社会实践活动陷入走形式的困境。

消除人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疑,需要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活动。也只有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才能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解决困难的心理准备,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收获成长。如果大学生抱着“玩”的心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不能达到认识社会、提升素质的目的,还会让人们更加质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恶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恶性循环。不排除有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宣传,虽然走形式但得到了很多“实惠”,我相信,这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不利。

我们将要走上社会,经受社会发展潮流的洗礼,所以我们今天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锻炼才能,担当责任,展示风采,实现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目标。

第4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

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专业理论学习的补充为医学专业理论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但是目前的高职医学院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经费、时间、考核等多种原因,使社会实践活动在发挥作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受到一些限制。想要改变当前这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势必要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实践内容、形式、考评机制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

社会实践;高职医学生;实践考评

一、高职医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

(一)组织层面牵头组织部门较多,管理交叉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分别由学生处、团委、系部、班级等牵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有些班级也会在辅导员的组织带领下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一般有暑期带薪实习、三下乡、义诊、志愿者服务、关爱老人儿童等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二)实践时间成纵贯线分布,横贯全年在高职医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方面,一般寒暑假有带薪实习,暑期三下乡与义诊,护士节、国医节等相关节点的专门义诊活动,以及平时院系学生会和班级组织的日常性社会实践活动。以上实践项目基本上涵盖了两学期的大多数时间,相对来说实践的时间安排较为充分。一般涉及到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办事处、卫生局、制药厂、敬老院、社区等企事业单位。

(三)实践内容停留在传统层面,鲜少创新目前医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有送医送药、医学科普常识宣传展览、与留守儿童交流、关爱敬老院孤寡老人、测量血压等。像中医类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还可涉及到按摩、针灸、推拿等内容。因此当前的医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由于诸多限制因素,故而实践项目还停留在传统层面,实践内容还缺乏突破与创新。

(四)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健全,考核较难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监督中,目前还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实践时间、实践收效等具体内容进行量化考评。一般如寒暑假带薪实习会由学生实习单位出具相关说明,描述和评论学生的实习情况;但是诸如三下乡、义诊、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孤寡老人等实践内容则暂无完善的考评体系,仅是由学习发放社会实践表格填写,表明某某同学在何时何地参加了什么社会实践活动,此外,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也多是陈述性文章,对实践成效、实践收获等考评尚无明确体现。

二、当前高职院校医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部门虽多,但缺乏协调统筹与模式创新学生处、团委、院系三家分别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各有侧重,时间上也纵贯全年,但是基本上除了学生处与团委各自负责的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基本依托院系、班级自行开展。在这其中三家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的协调与部署,没有形成形式内容较为丰富,并能体现医学生专业特色与时代特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各自唱着“独角戏”。在内容形式上也多放在传统项目上,创新之处较少。

(二)时间布控战线较长,但有效社会实践时间较短由学生处负责组织的寒暑假带薪实习相对时间较为集中,但寒假带薪实习由于刚好在过年前,各企事业单位也在年终总结计划的工作中,因而虽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但基本除了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其他单位能提供的有效实践时间较为短暂,而且由于时间较短,业务不熟的原因也基本上不能有效参与实践单位的工作,因而收效甚微。由团委负责组织的暑期三下乡一般为期一周,除去来回路上的两天时间外,活动时间一般仅有五天,按照“三下乡”惯例,基本每天都有活动安排,但是其中涉及专业的时间也仅限于义诊活动中。除此之外的日常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单次活动时间都在三到五小时之内,即便是每周一次,每年总量以天为单位折合也仅在五天左右,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较少。由系部或班级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只能利用周末和课余实践进行,一般周末的实践时间在2-3个小时左右,课余时间的实践活动一般在1个小时左右。一般频率为两周一次或一周一次,即使按照一周一次计算,一次一个小时,一学年也仅为32小时,实践时间相对较短。在各系部及班级开展的义诊活动中一般有测量血压、送医送药等内容,与其他专业相比中医类学生由于专业技术性强的原因还可进行操作性较强的针灸、推拿、按摩等服务项目。相比而言西医临床类专业的实践内容就较为局限,一方面因为在校学生不具备行医资格,不能看病开方;另一方面西医类疾病诊断大多依靠精密仪器检查,但是目前一般高职医学院校还不具备携带精密大型检查设备进行外出实践活动的条件,因而实践成果也不明显。

(三)实践内容较为简单,与专业相关度较低当前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局限于传统的服务项目,加之在校医学生还没能考取执业医师相关资格证书,不具备行医看病资格,更加局限了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以中医、临床、药学、护理、医学技术五类专业为例基本每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大体一致,测量血压、送医送药等传统项目必不可少。由于中医针推、康复等专业实践操作性较强,可以增加针灸、推拿、按摩等实践内容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实践活动内容基本比较简单,而且与专业联系较少,不能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专业的提升与推动作用。比如像临床医学专业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参与实践学生大多为大一、大二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知识还不够全面,大型医疗器械无法携带外出,加之群众对在校学生的专业不能完全信任等原因,无法开展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其他专业基于此原因也给实践活动带来诸多限制。

(四)参与人数少,覆盖面较窄现行由团委和系部学生会组织牵头的“三下乡”和“带薪实习”基本上要经过学生报名、辅导员推荐、系部审核、团委学生会综合考评等步骤才能确定最终参加人选。一方面实习单位提供的名额有限,另一方面学校对报名人员进行综合遴选后,一个系部最终也只有三十人左右能参加。以中医系为例,参加比例仅为3%左右。而“三下乡”以系部为单位分派到各处的支队,一般也要经过报名筛选才能确定。由于经费、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以中医系为例,最终能参加“三下乡”队伍的也不超过四十五人。参加比例仅为6.4%,略高于带薪实习。而由班级自行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中医针推康复班为例,每周开展一次由五名左右的同学进行的义务按摩,一年以九个月的教学时间来算,共计180人次每年,相当于班上每名同学一年能参加3次左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数量相当少,而且并不是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

(五)资金保障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在现行的几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部门或者系部自行做预算,每年有固定的活动经费。以五十人左右的实践队伍为例,一般不超过一万元。几十人的队伍交通费、食宿费就占去很大一部分,剩下的钱想覆盖众多项目,就只有采取压缩时间、合并进行等方式了。寒暑假“带薪实习”由于单位不同,提供的条件也存在差异。有些单位可能提供食宿,提供一天伍拾元左右的报酬,有些单位不提供食宿,只有一天五十元的工资,这样的话就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学校对带薪实习也没有额外的资金预算。此外由系部或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列入学生活动经费中,并没有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预算,因此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同学们就会寻找那些不需要太多物质投入的项目,或者尽量避免自行购买,通常采取向某些部门或者系部班级借用的方式。因此在开展和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时,由于经费不足的原因,很多项目和活动无法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方式的创新也受到极大限制。

(六)考评机制不健全,考核结果运用受限现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一般都通过填写《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一般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实践内容、实践单位鉴定意见、指导教师意见、学生所在系部或团委考核意见。其中指导教师意见、学生所在系部或团委考核意见大多采取及格与不及格来考核,这种考核虽然简单易评,但是不能科学全面的对每个同学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评价。对于三下乡,一般会采取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或者课题调研报告的形式来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但是这种反映并不能等同于考核,即便是有考核,也仅限于对社会实践报告或者调研报告撰写好坏的评价,并不能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优劣。大学生开展的日常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填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表》外,一般通过撰写简报、拍摄图片的方式来反映实践成果,考核基本融合到团委对系部、系部对班级、班级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考核中,一般以开展次数、参与人数来考评,仅仅是量化考核,不能充分展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成果。此外,以上这些考评一般用于年终或期末学校对团委工作、团委对系部学生会工作、系部对班级、班级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量化评分,最终表现形式基本通过评优评先的方式来呈现。但是对其进一步的运用,比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考评结果对专业课程培养的启示、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启示、对专业课程设计的启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启示等等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改善当前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常态化机制一方面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配套实施制度,将组织管理部门、经费支出、实践时间、实践内容、考核机制、监督机制、成果认定等通过制度固化,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避免多头组织、交叉管理、监管缺乏、考核不规范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如香港、西方国家的义工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逐渐发展为常态化的全民日常志愿服务活动,而不是偶尔为之的考评性利益活动。

(二)深化认识,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支持保障体系一方面加强相关管理和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部门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资金支持,并确立参与支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的各主体的比重,比如社会、学校、各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付比重。另一方面加大对社会相关教育组织机构的宣传和影响,利用社会组织的优势,筹集更多的专门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或实践创业的资金。第三加强各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吸引赞助等方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资金。比如像药材、制药等实践活动与企业联合较为紧密的专业即可通过此方式吸引更多的实践资金。

(三)加强对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最大范围扩大学生参与面一方面积极探索与医学专业结合更为紧密,更能有助于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内容,切实发挥实践反作用于认识并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的作用,从而最终实现促进医学生提升基本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日常志愿者服务紧密结合,并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优势,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例如将简单的送医送药拓展为医学生与社区居民定点联系、建立医学生定点联系家庭的方式,既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关系,又能拓宽实践服务内容。第三尽可能吸引和允许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现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由于诸多条件限制致使许多同学不能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通过扩充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拓展带薪实习单位、创新实践形式等方式,同时放宽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准入条件,将精英式社会实践活动转变为大众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实践考核认定机制,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一是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制度,确定对实践活动内容、形式、时间、次数等的具体要求,设立考核等级,确定相应等级对应相应的分数等内容。确保实事求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考核评价。二是对考核结果有效运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结果与升学、就业等事项联系起来,可以借鉴例如美国对申请大学生对社会服务的相关加分政策,扩大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升学、就业中的分值比重,推动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不断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珈含,丰光,冷德生,等.医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探索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33-134.

[2]吴李呜,阮啸.对医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27-28.

[3]蔡皇界.浅谈医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175-176.

第5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mmunity-oriented;social practice;mode;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57-02

0 引言

作为真理检验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我们获取知识和发展认知的重要途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第二课堂的主要途径,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思想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和舞台。

但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新鲜事物”变成“常态事务”之后,一些问题就显现出来。据河南日报记者调查显示,认为“社会实践很有必要”的大学生占85%,但认为“暑期实践大多是马马虎虎、走过场”的大学生占56%,认为真正实现了“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的目的大学生仅有25%,同时,认为内容陈旧枯燥、没有创新、吸引力明显下降的大学生达38%。基于此,笔者从多年指导本校绿色绿环协、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的工作经验出发,提出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化运作模式的构建策略。

1 社会实践社团化模式构建策略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化运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团队优势、利用学生社团的专业背景,也可以使社会实践活动影响范围更广、意义更为深远。那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社团化模式就成为一个操作上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要建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需要走一条具有“制度化保障、项目化途径、专业化支撑、基地化承载、科学化保证”的道路。这其中,必要而合理的制度是基本保障,过程完整的项目是有效途径,贴近实际的专业知识是必要支撑,运作良好的基地是有效载体,科学管理是必要保证。

1.1 制度化保障,建立学生社团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引导方面给予制度支持,一是建立健全社会实践学分制度,即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大学生的必(选)修课程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去,肯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建立完备的社会实践成果认定规范与流程,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固定;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制度,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指导教师应是该社团的指导教师(在开展大型活动时,可以增聘1-2名指导教师),肯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激励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让教师积极深入基层,在以个人专业素养引导学生的同时,锻炼个人专业业务水平,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三是建立健全大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机制,在社团管理规范中,结合社团的性质与类别,规定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致方向与频次,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四是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对开展效果好、辐射范围大、社会反响好的优秀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优秀的学生社团在社团评比中给予倾斜,以形成高职院校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大众的良好文化氛围。

1.2 项目化操作,促进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内容的持续更新

项目化操作是指将学生社团在开展某项社会实践活动之初,以项目申报书的形式向团组织申报社会实践活动项目,遵照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方式方法,需要学生在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提交较为完整、科学的实践报告或者调查报告等。这种操作方法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系统式的管理办法,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得到实施。如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开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开始引入了项目化,至今已成功实施了10年,累计立项的校级社会实践团队和院校社会实践团队近200项。

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项目化运作有如下优点:一是有利于将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进行科研创新,在科研创新过程中进行实践检验,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同时,能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同时将毕业设计、科研项目揉入到实践过程中;二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特性,可以使开展教科研的社团指导教师受益,教师借助学生的力量开展科研项目论证、中试等工作,同时也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经费保障;三是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为大学生在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四是使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使单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更为丰满,参与其中的学生收获更多,避免了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带来的不良影响,使社会实践活动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学生,真正使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增长才干,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因而,高职院校应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开展项目化社会实践的尝试,发挥学生社团尤其是专业类社团开展项目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申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实践社团化运作模式走上一条科学化、长期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1.3 专业化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优势,打造精品活动

依托社团开展社会实践要紧扣社团的专业性质与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专业知识背景,同时提供活动层次。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社团的性质进行分类,各类社团应根据个人特点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活动。对于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言,应充分利用社团专业知识背景,发挥自身优势。这样,既可以让社团成员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检验理论知识,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巩固专业思维,提升专业归属感;也可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和内涵。如,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协会到农村开展农机维修,电子协会进社区开展家电维修,英语社到偏远山村开展英语支教,街舞协会开展老年舞培训等等。

1.4 基地化承载,为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平台

社会实践基地有别于我们理解的活动场所,基地是一个相对稳定、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供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锻炼的物质平台和场地资源。近些年,高职院校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三年来,累计建设社会实践基地100余家,其中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40余家,为大学生开始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一个优秀的社会实践基地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一是明确的思想性,具有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不能违背教育的基本原则;二是具有一定的专业价值,能够提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避免活动内容单一、形式简单、思想消极的不良影响;三是社会实践基地方与学生双赢,应在对大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的同时不忽略基地的利益,强调双方利益最大化。此外,在众多社会实践基地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品牌基地、精品基地、优秀基地的示范作用,开展优秀社会实践基地评比。地方政府也应该响应高职院校和社会实践基地双方的诉求,为社会实践基地在税收、人员培训、产品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调动基地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提供了通道,是整合大学生社会教育资源的途径,为大学生尽快走入社会提供了方便,也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机会。在当前社会背景条件下,只有实现双赢的社会实践基地才有生命力,即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接受思想教育的场所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1.5 科学化管理,建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社团化运作模式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坚持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管理的原则,科学化管理社团社会实践,建立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额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学生社团尤其是专业实践类社团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考核体系当中;二是加大社团社会实践的总结制度,把实践工作经验总结与升华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定下来,常抓不懈,在常规工作中寻求亮点,不断创新;三是围绕精品社团建设,开展“一社团一品牌”活动,加大社团品牌活动建设,引导学生社团将活动重心由“内部相对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由“自娱型”向“服务型”转变;四是高度重视社团社会实践对于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活动时间上进行外延,在活动内容上进行拓展,在活动形式上丰富,力争社团社会实践的常态化。

第6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

绥化学院地处黑龙江中南部的绥化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目标定位为地方培养生产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如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就摆在教育者面前。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则尤为重要。但仍有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办学条件、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制约,大学社会实践的机制建设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缺乏具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及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本文以绥化学院为例,对如何创新地方高校社会实践工作实效性,更好地实现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进行研究。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

(一)追求短期效应,形式大于内容,无法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层面

我国目前个别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有追求短期效应、形式大于内容现象,只在社会实践的形式上大做文章,却没有将其实质的内容认真地加以重视,更有些高校片面地追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影响效应,偏重于社会实践的宣传方式、活动主题和规模,实则却忽视了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教育和学生从中的收获、学生能否在活动中提升思想品质。具体的体现是活动开始“轰轰烈烈”,活动中期少人指导,少人过问,活动结束,却要大肆宣传其实践成果,这使社会实践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的形象工程。

(二)社会实践经费保障严重不足

经费保障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持久、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据了解,虽然我国逐年提高教育投入,但在部分高校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经费依然很少,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无法满足实际活动的需要。一些高校则将更多的重心转而投向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实践主题,学生得到参与的机会和参与面极其有限,因此,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1]。

(三)缺乏健全的制度机制和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健康的制度机制做保证,目前,地方高校缺乏系统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机制,没有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另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做基础,可以使大学生和实践基地都能从中受益。一方面,高校在选择社会实践基地时,只是单纯从高校自身的利益出发,没有双向考虑互惠互利的原则,片面强调社会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完成、学生能否从中得到锻炼和提升。而此时,高校也应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否增加了社会方面的负担、是否给当地相关部门带来了便利、是否能为地域经济、文化、生态建设服务,由此,就会造成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慢慢失去社会支持。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的能力不强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海量信息充斥大众,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更具多元化,许多学生由于对社会的不健康认知,近而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认知特征单纯、简单、片面,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因此,他们实践的目标,往往和挂在嘴边的利益紧密相连。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不高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的偏差

首先,从学生层面,当前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大学生,据调查他们中的一部分同学对于社会实践存在着认识的误区,社会实践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思想使他们不能更好地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其次,从教师层面,部分教师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认识偏差,他们找出种种理由不愿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即使有些教师参与了社会实践的活动,也常常带着敷衍的态度,原因在于教师通常已经承担了较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带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利用个人的非工作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许多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对社会实践的研究不够

各方对社会实践投入有限、经费短缺。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与指导,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了核心团队上,而对大众化活动的同学缺乏有效的经费支持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没有实现普及化,同时部分高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自身锻炼提高,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

(三)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许多地方高校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组织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宣传力度重于实际工作的现象。部分地方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有的高校虽然有社会实践的教育计划,但是对学生是否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制度性的约束和规范性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实践过程、现实表现、获得收获缺乏科学的量化考评;参与和指导的教师在工作量上并未被考虑,没有将其表现、能力和成绩作为评优、定职晋级的依据,从而影响指导老师的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限制。

三、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对于地方高校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应从提高思想认识、正确选择实践内容、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构建完整的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

首先,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明确大学生实践活动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强化实践育人功能。绥化学院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的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三论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统一组织、集中管理、统筹安排,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构建创新型、服务型、组织型、就业型的实践平台。

其次,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积极地看待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实践观,使大学生由“被实践”变成“主动实践”[2]。

(二)准确定位实践内容和形式

地方高校要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及所在城市和地区的地域特色和特点,深入调研,拓展新形势下的实践形式和内容,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

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增强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几年来,绥化学院针对绥化地区属于农业大市,土地面积有限,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农村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儿童的特点,在绥化地区的十个市县开展了顶岗支教、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残障人士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在时间上由原来的寒暑假的固定时间段,变成日常化、经常化。社会实践形式由以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为主转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文化智力资源优势,增强社会实践对社会的服务性。真正达到为社会做贡献的目的。

(三)领导高度重视,强化组织管理

绥化学院开展各类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都建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组织机构,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体系的同时,对实践的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制定出明确规定,校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等职能部门通力配合,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管理机构,同时建立由思政教师、辅导员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拨付专项经费,给予支持和保障。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联合社会力量,形成多方合力,多渠道筹措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助力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顺利开展。

(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为了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健康开展,实践基地建设不容忽视,地方高校应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努力拓展实践基地的类型,进一步丰富实践的内容,使实践基地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价值互动平台。

(五)完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第7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问题;对策

0引言

高校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教育方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投入现实社会,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完善品格修养、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鉴于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加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发动工作,部分高校还把其列入教学计划中,其积极作用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而日益明显。

1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

1.1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亲身体验生活,看到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

1.2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而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这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走进社会,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变化,竞争已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因此专业面,社会适应性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1.4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

社会实践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场地和对象,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下,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对象,学生也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要自行组织活动,要独立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没有了课堂教学的太多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活跃,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敢于开拓、敢于创新。

1.5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格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要同各种各样的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这些人中既有活动伙伴,又有社会群众和指导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如何与同学分工合作,与老师、群众配合学习;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融洽的与他人相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活动现场正好成为考验大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2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2.1对社会实践工作重视不够

很多管理者和教育者还没能深刻认识到开展社会实践对青年学生的巨大作用,对实践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只做片面的指导。对大学生来说,因涉世不深、阅历尚浅,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对活动的盲目自信常导致行动上的草率和对困难的估计不足。加之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以致不能很好地开展下去。

2.2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一且与教学结合不够紧密

当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还是非专业活动,一般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如每年暑期的“三下乡”活动等,活动内容相对单一。在部分高校实践与教学常被割裂开来,没能纳入到教学内的计划安排中,只是作为教学计划外的补充,没有以学分制的形式出现,加上对实

工作考核的不完善,所以实践活动很难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参与面窄、时间短

对大部分高校而言,目前社会实践活动经费都相对有限,特别是专项经费,即便有也只占极少的一部分,所以高校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往往是学校拿一点,学院(系)出一点,学生自己掏一点,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由于经费紧张而导致的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使得有些实践内容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4社会实践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凭空编造活动内容,编写一份空洞的实践报告,或是因为学分的驱使,盖个公章敷衍了事,草率完成。这与实践活动的初衷严重背离,评价机制不够健全,不够完善,很难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2.5缺乏社会的支持配合,尤其是得不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缺乏环境氛围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但是多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当地农民群众对实践活动不理解、不热情、不支持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我校地处西北,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在一些山区农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当地农民群众往往比较关心给他们捐赠了多少财物,而对于我们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则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冷漠,不够热情,这种情况给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3对策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各方面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使其迈上新台阶。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从以下方面予以改进。

3.1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对活动的引导

学校领导及各级组织要充分认识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从而切实地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领导。高校共青团组织往往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更要加强对该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

3.2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

许多大学生对开展社会实践缺乏应有的认识,不清楚为什么要社会实践,仅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锻炼,这就要求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要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使学生明白社会实践在自身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

3.3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的支持力度

要辟出专项经费对有价值、有成绩、有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减轻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的经济压力,提高其积极性,让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中广泛地开展起来。

3.4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力争取得社会各方面支持

社会实践要开展好,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应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各高校应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更好的结合,也有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

3.5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保持社会实践活动的活力

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停留在教学实践、课外教育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形式上显然不够,应力争从单调的形式中解脱出来,充分利用各高校的优势及学生特长,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及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同时,还要注意不流于形式,注重办实事,讲实效,将受教育与做贡献结合起来,吸引大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保持实践活动的旺盛生命力。

3.6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保障活动质量

把社会实践活动真正纳入教学体系,建立必要、规范的考评制度,最好能与学分制相适应,以学分制的形式出现,使实践活动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同时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实习等同看待,考评结果计入学生档案,且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另外,搞好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表彰工作,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尽可能地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保障社会实践的质量。

结束语

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给高校师生员工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去研究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相信,随着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必将在大学生中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也必将在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

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博瀛.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08,(8).

[2]齐海涛.高校学生工作研究[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5.

第8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

>>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困境与对策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困境及出路探析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对策研究 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高校院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探索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诉求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反思与对策 关于高校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对策研究 浅析增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建设困境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1-8.

[2]刘征.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思考[J].教育新观察,2009,(3).

[3][9]杨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4).

[4]肖凡.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8,(2).

[5]于博瀛.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08,(8).

[6]崔莹,陆丽君,黄翔峰.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7]张勇,张春梅.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与对策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4).

[8]郝光,刘永.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3).

[10]中青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EB/OL]./readNews.jsp?id=72,2005-9-4.

[11]唐荣德.论我国学校学习生活意义的时代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5).

第9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校外教育对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习目的的实现。作为培养中小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校外教育要合理开发和利用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校外教育手段。本文阐述了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小学生的意义,并从活动内容形式,活动组织者两个方面探析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样性。

一、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职责

校外教育机构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凝聚、教育广大未成年人的活动平台,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小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中小学生获取直接经验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中小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转化为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知识得到检验、巩固、深化。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改进和完善知识结构,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二)有利于中小学生培养意志力

目前的中小学生中有很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因素,这些学生离开学校后处在孤独封闭的环境中,缺乏与同伴和社会群体的交流。让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独立解决困难。在实践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力。

(三)有利于中小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品德

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实是学生知、情、意、行统一的实践,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事物的感知和体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培养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品德。

三、如何丰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一) 丰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形式

1.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小学生主题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游览革命纪念地、参观红色博物馆、清明祭拜革命烈士墓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通过社区公益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服务意识。

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服务型社会,因此,学校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比如,组织学生到敬老服务中心帮助老人做饭、打扫卫生,关爱病残人士,宣传爱护环境等,让学生树立公共道德意识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

3.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小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能力,要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从生活实践中升华知识。研究性学习活动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中小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要多样

1.发挥校外教育作用,拓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空间。

校外教育突破了学校课堂教学的空间约束,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教育活动或者夏令营、冬令营等,让中小学生获取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同时,也为中小学生提供交往沟通的平台,扩大了学生的交往空间。

2.加大学校、家庭与校外的配合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