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作为祖国花朵的小学生,应该从小就接受创新教育训练。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不可少。
一、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把握不准确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不要把知识都定格在教材上,因为,课本上的知识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于语文的教学,还应该与其他的学科以及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要注意知识的跨越,但是要跨越得恰到好处,不然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极端。例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施教的时候,应该把语文中的思想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科之间的关联,在保证课堂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创新过程重教学形式轻教学效果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只要不断改变课堂的教学形式,就能够达到教学策略的创新,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教学创新不一定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这不是创新追求的目标,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目前,很多教师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教师到网上拷贝别人的课件进行修改,并没有关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这样不仅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反而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还有的教师,将问题设置得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恍然大悟,但是对学生的创造力并没有明显的帮助。所以说,教师不应该只注重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应该注重教学效果,只有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够有效提高。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优化对策
1.践行教育理念,鼓励生生创新
近代教育家告戒我们:“理念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而言,需要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孩子,让生命的阳光照亮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不仅照亮孩子的优点,还要照亮孩子的缺点,特别是在对待学生的缺点上,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厚待“差生”,关爱学生的“缺点”,要善于理解学生,了解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善于正面引导,尊重学生个体,要善于因材施教,使其能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才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角度探求多种求解途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除了以上践行建议,鼓励生生创新亦是重要的。它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创新,正确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以及适当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重要的理论发现和科学的创造发明等来源于儿童的一个想法。
2.教学模式改革,多元化教学
在现代教育的建设下,我国首要做的便是改革教学模式。在早期,已经有部分学校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浙江省温岭市实验小学的教学新模式提高了教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的方向一是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改革的另一方向是多元化教学,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教学呈现出百花竞艳的多样姿态。其中,多媒体教学通过以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所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而文字的描述毕竟是片面的,因而播放一段西沙群岛的记录片,把学生带进西沙群岛去领略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文章。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求异存同
学习语文主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个引导者,给学生几个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和怎么学。同时,鼓励和促进所有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探索相关知识,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另外,“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启发、点拨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能使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三、摆脱思维定式,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固定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定式思维,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经常是模仿教师的思路进行。在遇到新型题目时,定式思维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使他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进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能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来分析问题,从深度和广度上对问题进行分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在他们遇到思维障碍时进行及时的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主动探究过程中,他们能快速地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使知识体系不断完善。在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活跃性时,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创新,使课堂教学环节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参与和学习的意识。通过积极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收获能成为他们产生学习内动力的重要促进元素,在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之后,学生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谈及时,教师要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对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式,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实现创新、高效的语文教学。
四、结束语
语文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科,因此,应该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培养,通过教学的不断创新,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探索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进行创新。首先,教师的自我专业素养要得到一定的提高;其次,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本质,把握实际,善于发现问题;最后,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有效的拿捏,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一、引言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教育,而作为我国语言文化教学主要承担者的小学语文课,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如何获得全新的国粹精华,小学语文课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任。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主要就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没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至于到了青年时期再想创新,就很难了。作为大家关注的论题,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是小学语文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那么,如何寻找创新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着力点,并将其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尤其在一些农村小学或偏远地区的小学课堂。通常的情况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整个小学语文课堂的主宰,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只是将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习惯于“拿来主义”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缺乏把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过程,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考试成绩也许不错,但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育模式并不能真正让小学生理解语文的意义。他们学会了背课文,讲课文,甚至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他们也能信手拈来,但并不理解其中的精华所在。这种现象是令人感到寒心和痛心的。目前的小学生仅仅把语文课看作是应付考试的一门功课,只是一门考试科目,学生在意考试成绩,教师家长在乎考试排名,对于语文作为国学的意义关注甚少,甚至根本不关心。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层出不穷,为教师提供了更为便捷灵活的教学工具,但这些先进的教学工具并没有真正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局限,不能灵活发散,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有的教师也在尝试互动式教学模式,但收效甚微,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影响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得了的。因此,当前的小学生语文课基本上还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被磨灭的所剩无几。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继续下去,我们的国学将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因为,没有真正的国学接班人能把国学反映的思想文化等优秀遗产传承下去了,大众对于国学的认识会越来越少。因此,这几年,有很多学者也在高声疾呼,我们要重新重视起作为国粹的国学教学和研究,不能使之失传。这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更多地作为一种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引入
既然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传统模式的不良影响,那么,在当前国家和社会都意识到作为国学的语文的重要性时,我们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紧跟国际潮流,努力把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创新性思维引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去。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开篇指出的一样:“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教法方面。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更强调“授之以渔”,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艺术性,打破枯燥无味的机械式教学模式,努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而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比如说,可以使用“课堂讨论”的方式,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及时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的正确理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
2.教材内容方面。努力挖掘教学材料或书本中的创新素材,要对旧知识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新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并启发学生的感悟力。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用来分析和学习课本内容,并能够通过知识联系实际,做到举一反三,比如说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和扩写等想象性的作文模式,可以有效锻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此外,还可以通过教材内容,扩展到生活中去,进一步激发出创新思维。这种大语文观的教学训练,可以使学生们更真切形象地去品味教学内容,既积累知识,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更新观念方面。教师要首先更新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不能片面追求所谓的升学率和卷面成绩排名,而是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灵动性,不要轻易伤害小学生脆弱的心灵。这样才能真正使小学生成为可爱活泼的小天使,既发挥孩子的天性,又让学生主动自觉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4.自身优势方面。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工具性、人文新性、形象性、丰富性和实用性。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特点,并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文情并茂的形象丰富的画面,积极开发人的左右大脑的创新潜能,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语文的这种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创新能力培养优势。
5.求异思维方面。努力寻求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因为发散型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发散型思维指的就是教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解决和论证问题,不要拘泥于单一的方法,要多种方法和设想并用。比如说,对于同一作文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叙述方式,标新立异的中心思想来写作。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挥。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的逆向思维,这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
6.质疑问难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正如古人所言,学问即有学又有问。这里的“问”就是质疑。可以说,质疑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真正求知和创新的开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发挥创新潜能。
7.创造学习方面。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法”创新是一个必然要求,因为,素质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那么就需要有好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不是任何学生都能做到和做好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并传授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也可以自己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尝试、探索和体验,在情境化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创新性思考,进行创造性学习。
参考文献: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学理念是老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直接关系到教师设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什么样的教学工具。比如,一个老师将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设定为文字、语言的识记,那么他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就是让学生反复背诵默写生字、词语以及经典文章片段,而忽视对学生的文学情感、文字运用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因此,进行教学观念的创新是首要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后面的问题才能有效突破。
小学语文的特点决定了老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文字传播和文化传承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国这么丰富的语言文化而感到自豪,从内心里产生一种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于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十分必要。比如,在《弟子规》的教学中,老师不能单单要求学生背过这部分内容,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传统的中华美德的宣扬贯穿进去,在学生以后犯了错误以后,可以用《弟子规》里的知识进行教导,这样的话,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实现文字传播和文化传承的结合,还可以实现德育与智育的一体化,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老师落实自己教学理念的手段或者说是方式,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整体,只有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教学方法得以实现。目前,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以教师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为主,老师在上面一味地讲,学生在下面一味地记和听。这种方式很难有良好的效果。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种新的方式。
1.实践法
实践法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对于课堂教学知识认同和加深印象。比如,学到《悯农》这首经典古诗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带领学生参加一次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也会懂得更加珍惜粮食。这种方式相较于课堂的教条化教学有着突出的优势。但是老师必须要注意对于实践活动的精挑细选,因为毕竟实践活动比较费时费力,必须选择典型的文章来开展实践活动。
2.游戏法
寓教于乐是素质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要求,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喜欢玩耍,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时可以适当地采取游戏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交往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工具的创新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年级 阅读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28-01
现阶段,很多学校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还一直采用传统的面面俱到的分析教学方法。很少留设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时间和自由的空间探索学习。尤其对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教学,由于其课文大多数内容比较繁长,如果还是在用传统的面面俱到的详细分析教学方法,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注意力疲劳等现象。其次,这种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虽然把知识强加给了学生,但是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阅读兴趣。所以老师在讲解时就要从课文出发,不要太深,做出一个思想和方向的引导,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的探究学习思考。
一、精心选择阅读材料,合理把握阅读速度
由于在学习中,只有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带着兴趣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才会更加深刻,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能力的锻炼也是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教师就要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难度逐渐提升,要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找到成就感。这样学生才会在成就感中提起学习兴趣,阅读积极性也会大幅度提高。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等查询工具选择比较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进行教学。这样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背景。其次,在教学上我们教师一定要精心设疑,不能面面俱到地讲解课文。要让学生在了解主旨大意的情况下,提高阅读速度。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效率。但是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一定要保证阅读质量,在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前提下,才能提高速度。不然再快的阅读速度也是空有速度没有质量。在平时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的接受度,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偏低,就应该适当地放慢速度。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教师只要起到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引导作用。
二、养成良好正确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平时我们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众所周知,一个好的课前预习直接关系着一个课堂教学整个过程是否成功,或者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就十分重要。很多时候高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着不同性质内容的文章,这样就鼓励学生在课前对于课文的重点以及文章的大致主旨思路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带着问题和目的去阅读文章。这样的阅读方法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方法更加高效。因为传统的阅读方法都是学生上来就开始阅读,根本没有做到课前预习,对文章的大致主旨没有一个初步了解,这就导致在阅读中盲目没有目的的阅读,思维也会受到文章的控制,发挥不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作用。那么教师在课堂中也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反应针对性的重点讲解,积极引导学生的正确思路。让学生将阅读内容多多联系生活实际,让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其次,在阅读中避免不了的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生词和常识。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养成一个随手携带工具书的习惯,及时的查阅。这样更方便于记忆,也会使记忆更加深刻。从而达到较好的阅读教学目的。
三、加强课外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皆美学。”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多年,经过反复琢磨发现,其实我们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有着别的科目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对于学生的美育培养,欣赏美、发现美、感悟美的引导方面有着很好的功效。同时语文教材中经典美文对学生人文素质、美学修养的培养方面都有着很大作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经典美文在其历史的长河中绽放璀璨明珠。同时我们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美文都是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有着极其强烈的人文色彩和情感倾向,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那么我们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习惯,通过课外阅读丰富我们的知识,使我们对生活、对社会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由于小学生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正是一个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年纪。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也是十分强烈。那么通过开外阅读就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其次,由于学生是带着好奇、带着兴趣去阅读。这样的阅读定会保持很强的专注度,阅读以及效果也会十分明显。同时我们教师也要适当的作出引导,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课外阅读书籍,而不是泛滥杂的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在健康的阅读中丰富自我知识储备,传递爱的精神文明。同时也能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总结
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老师只是作为思路和方向的引导者。那么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就要做到把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精神升华。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永琴.关于改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
研究(基础教育).2009(02).
[2] 张丽琴.关于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
2009(25).
【关键词】文科实验室;方法创新;功能定位
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这些学者认为文科实验室的重要性主要针对教学的需要。在这一方面,有一部分学者进行探究,如陈晓梅(2008)、杨红伟(2006)、杨志安,吴炜,高亮(2009)、赵红,李著成(2011)等。但是这些研究观点表明,当前,文科实验教学与高校的学科建设没有挂上钩,这种倾向容易使实验教学水平降低,实验教学难以融入最新学科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应该重视文科实验室的方法论创新功能定位。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与高校文科实验室功能定位
与理科实验室一样,文科实验室不仅仅承担教学功能,还可以承担重要的学科建设功能,可以为学科建设服务。高校在设计和规划文科实验室建设时,应该要计划让实验室为科学研究服务。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应该相互促进,主要原因是:
一是主流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社会科学教学必须依赖于实验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社会科学许多领域逐步融入了统计学、数字模拟以及其他可重复、可模拟分析技术。许多社会学科都力图在大量社会事件流、人群和各类社会主体的活动和意识中寻求某些发展规律,尤其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这些学科与其他文科较差领域,都在进行大量的调查、数据收集为基础的模拟分析,力图找出各类社会现象与社会事件间的联系。这种方法论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控制的实验方法,这一类研究方法所取得的令人信服的成就,不断推动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使得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迅速扩展,也使使社会科学研究摆脱了过度依赖于从逻辑到逻辑的演绎方法和模糊直觉判断方法。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科学实验方法的主要创造和推广的承担者,适应这一趋势是十分必要的。文科院系要拓展学科建设领域,可以从社会实验科学领域取得突破,并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科学教学教育改革。
二是社会科学实验已经成为系统的方法论,社会科学实验本身演变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其本身的发展就是一门新学科的发展,这就使得实验室必须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论示范中心。调查方法论、统计方法论、计量经济学、仿真模拟等技术日益推广到社会科学各领域,方法论学科发展异常迅猛,并取得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认同。文科实验已经成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并将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研究工作人员的必备知识与素质基础。而方法论教学必须以基础理论教学、方法应用示范等想结合,并配备大量的应用背景材料,如数据、案例以及研究方法示范材料等,让学习者反复练习和体会。文科实验室的软件材料的不断升级,是实验教学使用学科发展趋势的必要措施,因此,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效率、教学使用效率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实验学科建设,依靠教学者的方法论创新、体会和研究过程中材料的补充、完善,使得实验室成为真正的创新示范中心。
三是带领学生通过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将理论与方法论教学内容嵌入到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是传授方法论、基础理论的生动的教育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深刻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和方法。大型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团队集体活动,组织学生在大型研究项目下开展实验工作,既可以提高研究效率,又能让学生体验研究、考察社会的具体方法与组织过程。在一些知名高校,已经尝试以实验中心为依托,组织学生团队、教师研究团队服务于大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累积了科研与实验教学力量。
因此,高校文科实验室应该肩负双重功能:一是实验教学功能,二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示范功能与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功能。大多数研究文献大多重视对于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教学功能的重视,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围绕教学功能的完善、实验室使用效率与教学领域的扩展问题进行考察,但是,对于研究示范、服务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还认识不够。
二、文科实验室功能定位偏误的原因
出现对文科实验室功能定位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推广与创新不相称。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文科院系,并不十分重视社会科学领域内研究方法的推广。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于理论来源、内容的介绍,而忽视理论成果是如何取得的。体现在科研评估中,只重视研究结论,不重视方法论创新。这样的教学与科研方式,只会造成对知识的机械理解和简单迁移,不能够让研究者、学生得到方法创新的体验。方法论可以迁移,方法论的迁移与知识的迁移是有区别的,方法论的迁移有对研究背景与问题背景的控制,知识迁移只是前提的认定与演绎的结合。掌握方法论,可以掌握、控制高效率创新知识的途径。不重视方法论创新评估和推广,实际上就没有重视人们对于研究效率提高的贡献,也就无法认识实验室在研究方法创新、示范、研究方法推广中的重要意义。
2.文科实验师资薄弱。当前文科实验学科的师资的主要问题是,理论学科教学者有相当一部分在方法论创新研究上投入不够,方法滞后,不重视实验方法在自身研究活动中的运用。而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大多偏向于实验设施的技术管理,不是文科实验内容的设计者。其结果必然是实验室教学内容的确定非常随意,教学效率低下。实验室肩负的创新方法论创新功能、推广功能也就无从落实,既无法设计这种功能,也无能力承担这种功能。
三、文科实验室双重功能互动机制的建立与改善
文科实验室双重功能的重要性,尤其是方法论创新与示范功能对教学功能的驱动与促进作用,说明现有文科实验室建设理念必须更新,并有完善的机制作为新观念落实的保障。
1.加快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创新规划的要求。这一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实验基地、中心建设,发挥这些基地与实验中心在方法论创新中的示范作用。依据这一规划精神,文科院系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来确定实验室在方法论创新上的功能定位,并贯彻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
2.重视方法论创新在科学研究评估中的地位。理论与思想创新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方法论创新的支持,思想来源和证明往往显得十分困难。重视方法创新在科学研究评估中的作用,就会促进高校在进行文科实验室建设规划时嵌入方法论创新实验的功能。这也是克服高校在文科实验室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的随意性的重要保障措施。只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应用方法论有了解,有需求,有体验,才有可能设计出合适的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促进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3.加强师资培训。尤其要加强文科教师实验技能的培养。可以采用的方式是以实力雄厚。实验室建设成功,实验室双重功能已经发挥作用的大学实验室为平台,加强大学教师关于实验教学为主题的访学活动和师资培训活动。其次,加强方法论、实验学科学术交流。可以将方法论实验作为学科建立起来,并加强学科建设规划与建设方法交流。其三,文科教学院系要组建方法论与研究实验开发团队,进行研究方法与研究实验的创新与推广,以提高整个院系研究方法的创新能力,并负责开发试验教学课程,慎重确立教学内容。
4.加强文科实验方法、教学课题的科学研究立项与资助。加强对一实验分析、模拟分析方法为特色的实验项目、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自主力度。
参考文献
[1]陈晓梅.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12),98(4):62-64
[2]杨红伟.财经类实验室发展探索[J].科教文汇,2006, 11(上):54.
[3]杨志安,吴炜,高亮.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对策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28):257-259.
关键词:小学语文;转变观念了创新教学;完善教法;创新活力
现今,如何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创新的活力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这主要是由于创新活力是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的,相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远离不开创新教育。因此,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创新的活力是极其重要的。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创新的活力,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传授只局限在课本当中,而且习题答案都要以教师的答案为标准。换言之,在课堂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提问成为教师的权利,而回答问题则成为学生的义务。所以,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所潜在的乐趣。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探究问题答案的整个过程。从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合理的情境,加快学习进程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可以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修改。在最初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尽量使学生独立完成,若学生在此过程中,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中要适当给予点拨。
二、完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是由于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因此,兴趣对创新的重要性是极其重要的。其次,要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基础条件。再次,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养成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识。
三、创新教学过程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如果学生根本没有主动的意识,那么,更不要谈创新,因此,素质教育也只是一种形式,从而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之后,才可以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发展自己,从而也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总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巨大的责任,而且也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现今,创新教育为一个新型研究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更多创新活力,使其向正确、文明的方向飞速发展。创新活力是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的,相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远离不开创新教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创新的活力是极其重要的,并且要求教师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完善其教学方法。这样一来,才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钱瑜.如何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创新的活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6(9):147-149.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一、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的创新意识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矣,由此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较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就显得更加重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性力量,其自身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换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欲攻创新教育之事,首先需先“利”教师素养之“器”。即首先需具备以下几点创新意识:
1.求异思维。创新过程是一个追求新事物的过程,是求异的过程,是打破陈规的过程。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创新即是利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创新意识则是勇于探索新“途径”的主观意识。譬如在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课)一课时,该课文即论述了创新的积极意义。课文中讲述了“爸爸”与“聪聪”辨析“骄阳似火”的内涵,佐证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真知灼见。如此课文有效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内涵,教师还需引导积极秉持“求异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爸爸”的解释基础上,根据自身认识重新诠释“骄阳似火”的含义,如“太阳的光像火一般刺眼,温度像活一样炙热”,这样的解释即涵盖了“光”和“热”两重含义似乎更加贴近实际。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求异思维”,如此方才能引导学生求异创新。
2.质疑思维。创新过程是基于旧事物基础上将其推向新的发展局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对旧事物的必然性提出疑问,这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创新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就需要敢于质疑,并将此思想传递至学生思维结构中,帮学学生培养质疑精神。然而在传统教育思维束缚下,诸多教师思想固化,程式化教学思维严重,教学过程不提出质疑,不变通思路方法。为打破这样的教学僵局,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并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思维特性,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并鼓励学生探究创新。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中的“以收促育”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育需有意识的训练提升,教学实际中切不能急于求成。同理,小学语文教学中为有效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首先需充分审视学生认知特点、实践能力等主体因素,其次是结合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客观因素,综合分析研究,从而采取合理措施。就学生认知特点、实践能力等主体因素特性而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至少应该包含两个重要阶段,简单而言即是一“收”一“放”。小学语文教学初期,“收”应该体现在教师细心、耐心、贴心地引导学生实践创新,而提升阶段的“放”则是激发学生主体潜能,深化教学实效的必要措施。下文主要由“收”及“放”的阐释了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之措施。
1.适当减负合理增效,给予学生参与空间。传统小学语文实践创新教学之中,学生时常处于被动学习“疲态”。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初级阶段,部分教师急功近利,没有认真审视学生认知能力,误判学生实际能力,时常布置学生难以完成的作业及任务。创新教学中学生疲于应付,如此一来给予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的时间则小之又少,为引导小学语文教学良性回归,就应该适当减负,给予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创新的空间。然而为保证减负措施落到实处,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具体情况,从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管理办法,以此避免反复机械的赘余训练,而占用学生宝贵的时间,耽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升。
2.深入研究教材,收敛探究范围。小学语文教学初级阶段,组织学生创新,不能偏离实际、毫无目的的随意发挥,这样创新活动虽然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实际却内容空乏,既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此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实践创新也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潜在价值并加以探究,而其他无关紧要的问题,则应该适当收敛,否则按照小学生跳跃的思维模式,一旦放任其肆意探索,那么极其可能偏离主题,从而降低实践创新实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反思 重建 教育理念
创新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我们要进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必须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张,在扬弃旧有的教育理念上,尝试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1制约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发展的几个因素
小学语文教育从当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从本质上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过程,传授知识便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以灌输式、机械化思维方式对待教学中的一切。这种教学方式,长期制约着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水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目的和社会实践严重脱离,把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抹杀的一干二净。
由于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往往把教学当作自我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为舞台下的看客,主动意识提高不起来,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然,这种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人类自身的要求提高,必然会引发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
1.1“教本位”思想严重。教师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学生则成为被动接收的客体,教师与学生成为主体与客体、能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成为无所不能的、无所不知的圣人,决定着教学中的一切,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就像从机器中制造出来的产品,没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他们的一切早已设计好了。教师成为高高在上的君主,他有权力指挥学生的发展方向,他主宰着他的臣民――学生。
1.2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评价标准是影响创新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内容改变了很多,但考试的模式和升学的模式改变少之又少,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看的还是升学率。在学校里,还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现在的学生家长都是跟着名校走,如果学校升学率低,学校声望大跌,好学生择别校,创收大减,这学校的日子就不好过,所以势必会换新鞋,走老路。如果不改变小学语文教育的评价标准,小学语文教育创新就是纸上谈兵。
1.3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技术的缺乏。小学语文教学教育信息化必须以一定的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基础,而语文作为一种传统的科目,运用现在技术的手段有限,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那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解决硬件和软件上的不足。这中间,教师作为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现代教育观,转变传统观念,紧随时代步伐。
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小学语文教育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随着时代的进步,创新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2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发展的途径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思想就是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由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教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拥有自身特点的创新条件,这样的话,教师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角色,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帮助学生主动发展,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2.1建立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形式。针对传统“师本位”弊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必然会走上历史舞台。在舞台的中央;尽情释放的舞者由原来的教师变为学生,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教师成为辅佐学生表演的“配角”。在这种学习中,主要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在这里起引导作用。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的过程。这样,把过去的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变为现在以学生为主;它的根本要求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学习和发展。
2.2对教学工作做发展性评价,突出教学发展的功能,改变评价过于追求升学率与选拔功能。符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提高,要改进学校的硬件设施,树立“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决不可因循守旧,消极对待,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中不平衡的原因之一。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尽快建立包括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推进课改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农村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一、引言
创新是实现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是创新的主要阵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更要坚持进行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创新性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受到了一定限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客观实际,探索语文教学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农村语文教学质量。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源泉,而教师的创造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农村语文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创新性的教学思维来教育学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坚持对学生的启发性原则,不断向学生设置疑问,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愉快的学习体验,以此帮助学生活跃语文学习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如对《乌鸦喝水》一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可能先设置疑问:“乌鸦喝不到水,同学们能帮助它想一个办法么?”这样,农村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解决办法进行激烈讨论,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或者讨论的结果进行鼓励和表扬,可以树立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中敢于各抒己见,积极参与教学,如此,便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坚持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所要达到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新的学习思路以及新的学习方法来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敢于向教师、向前人提出质疑,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就越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他们对古文的背诵、课文的阅读或者汉字的识记等有极大兴趣,虽然农村的教学条件有限,但是教师应利用教材中的创新素材,保护和激烈学生探究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灵活生动,无论是遣词造句或者谋篇布局都充满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应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主动挖掘、研究和应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加强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三)重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创新的主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课堂教学的优化,重视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积极的教学体验,在课堂中,可以进行情景教学,积极创设利于教学创新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融洽、宽松的语文教学氛围,如可以运用描绘、画图等情境,或者让学生扮演语文课本中的角色,让学生在听、读、说、唱、演中增强学习能力。
另外,考虑到农村小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应积极创设宽松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改变教学中“教师权威”、“教师为主”的观点,让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朋友关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动手实验时间,为学生创造敢于创新的氛围。
(四)建立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须建立学生的创新品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品质如何,关系到学生能否拥有较高的自学能力,关系到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在于具有综合性以及多维性,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典故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点拨和启发,利用贝多芬、爱迪生、李时珍、张衡等伟人事迹涤荡学生的心灵,再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创新品质。
(五)改进、创新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小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观察身边事物,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教师在进行《秋天》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到身边的大自然去,使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观察秋天的美丽景色,教师再不失时机的启发学生产生对春天、冬天、夏天的联想,这样农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掌握不同的知识。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除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积极运用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在“求异”中获得真理和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发散思维对语文课本的结构、立意、语言特色进行审视,让学生发挥想象形成独特的见解,如在学生《司马光砸缸》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探究除了文中列出方法之外的救人方法,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强化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获得真正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其发展的特殊性,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积极做好语文教学准备工作、认真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课后巩固进行严格要求,实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缪振东,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开拓课[J].外阅读空间: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版),2006.
[2]冉茂信.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