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高中地理是地理教育课程的基础,在更高要求的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理教学中的学案设计是师生一起努力的结晶,它是由教师精心完成,学生自主探究完善的学习方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恰当的学习方法以更好地完成地理学习。另外,教材内外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提高了其自身的整体素质。现下,我们以人教版为例,浅析高中地理的教学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教师为学生制订出更适合的教学策略,从而大幅度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和设计原则
1.高中地理学案由课前预习、学法指导、课堂练习以及学习小结四部分组成
课前预习是地理学案中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自我学习的部分,一般不会牵涉过难的知识点,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可以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习惯,自然而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法指导是地理学案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它主要针对学习内容中较难部分,往往牵涉到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学法指导侧重于指导,即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如,学习地形知识的方法、如何记忆图示的方法等。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让学生融会贯通,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如鱼得水。课堂练习能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吸收程度,便于教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以完善该方面的教学。学习小结是地理学案的最后一部分,它可以指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当堂的教学内容,巩固印象并便于日后复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能力。
2.高中地理学案的设计原则分别为目标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图表化原则、参与化原则
目标优化原则是地理学案设计中的基础。地理学案设计是在响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是否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并突出学习目标的重点,同时各方面兼顾而完成的设计,目标优化奠定了学案设计是否成功的基础。问题化原则,即将课程内容转化成一个一个可供探究的问题。问题的形式能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未知的东西对人来说总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学生为了将未知变成自己的已知,更会不遗余力地去探寻出更多的知识,同时又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化原则侧重设计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调动主动性,以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和发展。图表化原则是地理学案设计的重要原则,图表是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地图和图表的应用既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又可加深学生对空间思维能力以及读图能力的掌握。参与化能力,即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地理学案设计中,在参与中更方便完善自己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对阅读材料的应用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效地加强了地理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适当渗透一些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以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这样既不会因为难度问题造成吸收知识的困难,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开阔视野,拓展学生的综合地理知识以及加强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这一阅读材料补充了板块运动以及褶皱的地理知识,深化了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与印象。
阅读材料不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阅读材料时不会觉得有压力或者负担,反而会因为轻松地学习阅读材料而对其产生兴趣。例如,阅读“波浪和潮汐”时,学生在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各种影响后又可了解潮汐的产生,引发学生对潮汐产生原因的兴趣,同时还能被先人探索挖掘出如此的规律知识所折服,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从而更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习惯主动去学习更多的地理现象。
人教版教材注重时事问题和热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的内容渗透,例如,“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这则阅读材料,它不但对正文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更让学生关注热点问题,拓宽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并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这样的事实材料不拘泥于教材书本,能有效开阔学生眼界,引发学生对自然、对世界的探索与思考,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有一定难度,却也十分重要,地理教学学案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工具,为地理教学作铺垫,让地理教学事半功倍,而教材内外的阅读材料则是一种补充,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巩固当堂所学内容,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实践,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自然,这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全方面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贾鹏.探论对话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 首都师范大学,2011.
[2]李青.人教版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的教学实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新课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合作学习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学追求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往往忽略了教学过程,学生更多的是机械式的学习,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维,具备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过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勇于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一、形式多样的导入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个好的导入形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师生的双边活动更加融洽地展开,而且还能让学生调动和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有目的的去听课,更好地掌握知识。相反,一个糟糕的导入,会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从沉闷开始,最终会以不佳的教学效果结束。
导入形式有很多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设置自己的新课导入。
设置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进行课堂教学导入,以期求得切入课题、明确要点、深化教学、融会课堂的良好效果。联系实际生活:生活中有很多与地理学习相关的内容,将学生经历过的事实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近几年经历的异常天气变化就可以融入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多媒体导入: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选择经典图片、视频等形式导入,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呆板为主动,有助于学生增强感知,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地球的公转运动与自传运动”,通过动画的形式变现出来,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兴趣更浓。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关键的第一步,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新课导入方式。
二、创设教学情境
有人认为,只有在新课导入阶段才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导入之后就可以平铺直叙了。其实不然,新课导入之后,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任何教学环节都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这揭示了一个认知规律:直观形象的事物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知,并为理性认知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扣住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创设情境。既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又要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地理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营造课堂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一般可以采用播放视频、讲述故事、描绘神话传说等形式,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器注意力。其次,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推理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社会现象,找出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因为生活情境真实、形象,易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设疑、解疑的过程,易于让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进而进入主动、积极探究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掌握了知识,同时感受到了求知的趣味与快乐。
如很多人都认为台风所经之处都是狂风暴雨,教师针对这个普遍认识,提出:台风所经之处,是否都是狂风暴雨呢?通过理性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海洋表面的热带气旋,其中心气压值极低,水平方向产生的气压差极大,导致空气旋转上升速度非常快,加上水汽充足,自然会带来狂风暴雨的天气。但是,由于中心气流旋转上升速度快,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导致台风中心地带即台风眼区空气反而下沉补充,从而形成晴空万里的景象。
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把枯燥的地理知识转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装状态,创造有意义的、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学习模式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强调的是教师的“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极其被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引导,只要学生上课听懂了,知识点记住了,考试成绩好就行了。其实,传统教学忽略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虽然学会了知识,但是却不具备学习能力。新课改强调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意识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学习模式。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分组问题、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教师要本着平等、均衡的原则进行小组分组,平衡各学习小组之间的人数、能力和水平,明确各个成员的职责。教师的作用是合作学习能够成功开展的条件和保障,其角色的定位应该是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担负着整个合作学习活动的调控和管理。只有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教师合理监控,合作学习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谢上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一、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的特点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目标的实现情况,既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又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发展。
(二)在交往中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上演“教案剧”,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互动、演绎生成的精彩华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课堂上,师生间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见解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
(三)在整合中提升
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树立“课本是范例”“、世界才是教科书”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将个人的知识、学生的存量知识和体验、文本知识以及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等有机地融合,使课程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整合。让学生在操作、讨论、对话和思考中,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二、当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有效的教学行为还有较大的差距
当前地理教师虽然接受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但还不能将其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导致教学行为不当。从课堂教学来看,有的教师怕学生听不懂,总是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改变不了教师把持课堂的局面,摆脱不了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有的教师刻意追求学生的活动形式,忽视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认为只要课堂活动多,就体现了课改精神,这样的课看似热闹,而学生收效不大。
(二)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单调
地理新教材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地理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理念去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努力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以充实教学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先将教材内容搬到教案上,再搬到讲台上”的做法,不能在地图上提取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除教材外,不会开发和整合来自教师、学生的教学资源及来自社会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单调、狭窄,停留在浅表层次。
(三)课堂上学生发言的交锋性不足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心灵碰撞,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不敢设置引发学生争论的认知冲突,设置的问题缺乏思辨性,学生发言的交锋程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
三、教学策略
(一)理论学习策略
经过几年的理论培训和课改实验,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但距新课程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为了适应课程改革要求,广大地理教师应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精神,彻底转变旧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加强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真正理解和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融入教学中,将其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
(二)课程资源多元化教学策略
地理课程资源多种多样,除地理教材和参考书外,还有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及体验、学生的存量知识以及来自社会、网络和报刊杂志的课程资源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突破课程的规定性,不要只教教材,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要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经验、家庭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要学会找到教学的生长点,学会设计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要特别重视自身的经验和体验,特别是用教学经验、社会经验去影响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课才具有活力,才是成功的课。
(三)开放性教学策略
地理开放性教学策略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状态。在新课程背景下,以现论为指导的地理开放性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二是唤起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三是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应该教、学并重;教育的本质是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建构式教学策略
一、“意义学习”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按照知识学习的性质可以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或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旧知识建立起一种实质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意义学习在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应用等方面其效果都优于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习者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材料与他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任务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任务能够在非任意的和非逐字逐句的基础上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1]可以看出,这里的学习者具有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2]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有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应采用“意义学习”策略。“意义学习”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与认知内驱力。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一些能说明地球存在自转和公转的现象,提问“为什么”。在学习自转内容时设计以下题目:(1)为什么太阳从东方升起;(2)为什么一天约是24小时;(3)为什么一天分为白天和黑夜;(4)为什么会存在妹妹的年龄比姐姐大。在学习公转内容时,设计以下题目:(1)为什么存在四季;(2)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白天和夜晚的时间长短不一;(3)为什么暑假时间长、寒假时间短;(4)为什么黑种人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而白种人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一系列连珠式的提问之后,让学生知道这么多的现象竟然都与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有关,并且就问题给予一一解答。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心头之惑,又掌握了较难直观理解的地理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地理知识是对生活有用的。
第二,运用形式多样的学习素材进行地理教学。教师不能满足于地理教科书与教师用书提供的学习素材,而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精心收集古诗词、谜语、谚语、成语、历史故事、奇闻轶事、时事、歌曲、案例、事实材料、生活现象、地图、图表、图片、漫画、实物、标本、标本、模型、实验、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形式的素材用于地理课堂,从而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促进感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以古诗词为例,在学习地球自转时,可以用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证明地球的自转;在学习地球公转时,可以用“等闲识得东面风,万紫千红总是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四季的变化。
第三,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地理教学。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学习“日本”知识,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让一些学生扮演准备赴日的中国留学生,问:“如果你准备赴日留学,你认为要了解日本哪些方面的知识?”虽然学生说得可能不够全面,但通过该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对“日本”知识包括哪些内容有了初步印象。在学习地理事实知识时,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比如学习中国旅游资源分布知识时,通过让学生扮演“游客”、“导游”的角色来学习,比让学生通过书本、图片、视频来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另外在强化学生角色意识的过程中,也有助于地理知识的记忆。在学习地理原理知识时,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农业区位知识时让学生扮演农民来决策自己土地的种植类型,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学习工业区位时让学生扮演企业家来为自己选择工厂地址,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在讨论地理问题时,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与分析问题。比如围绕“如何看待南水北调”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担任“调出地行政官员”、“调入地行政官员”、“地理学家”、“环境工作者”、“调出地居民”、“调入地居民”等角色,从各自的角色出发开展大讨论,真正领会“南水北调”的背景、原因、可行性、方案和影响。
二、“综合协调”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人类认知结构的组织原则就是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这两条组织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教材的组织和教学。在组织教材和进行教学时,除了要在纵向方面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由普遍到个别不断分化的原则外,还要加强概念、原理、方法以及课题、节、章之间的横向联系。[3]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积极运用“综合协调”策略,即在新课结束时或复习课时,向学生展现本节或本章重点突出、纵横联系、前后贯通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对知识间内在联系性的把握,加深理解。比如,在高中地理教科书(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结构”一节新课结束时,可以向学生呈示如下的知识结构(图1):
图1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Ⅰ》“地球的
结构”知识结构
三、“先行组织者”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有三个变量将对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产生重要影响:一是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二是新知识与同化它的原有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三是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发挥认知结构中三个变量在新知识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就需要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就是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这个概括性的说明或引导性材料用简单、清晰和概括的语言介绍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并说明它与哪些旧知识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一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增强旧知识的可利用性。二是说明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4]。
1.上位性组织者
在学生面临新的学习内容时,如果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组织者,这种组织者称为上位性组织者。例如,在学习形成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气候的因素时,可以先给学生呈现先行组织者,即有关形成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势高低、洋流等,然后让学生据此演绎出形成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气候的因素。因为任何一种具体的气候类型的形成都离不开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势高低、洋流等因素,都是由其或其中部分形成。通过运用上位性组织者,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以便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增强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
2.下位性组织者
在学生面临新的学习内容时,如果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下位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低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组织者,这种组织者称为下位性组织者。例如,在学习我国气候的特征时,可以先给学生呈现先行组织者,即中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中国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据此总结、概括、归纳出我国气候的特征。因为气候特征的主要内容就是气温、降水的组合关系,由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气候的特征。通过运用下位性组织者,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使学生获得一个同化新知识的认知平台,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增强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
3.比较性组织者
在学生面临新的学习内容时,如果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则可以设计一个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这种组织者则称为比较性组织者。例如,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是两个并列的概念,学生对陆地地形的几种基本类型比较熟悉,对海底地形比较陌生,但是这两者有相似性,所以在学习海底地形之前,陆地地形的类型可以作为先行组织者呈现给学生:
前面我们学习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五种基本地形?(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
看图说明它们的形态特征。
请大家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海底地形的哪些类型分别与陆地地形的各种类型比较相似?
通过比较,可以将学生正在学习的海底地形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陆地地形知识进行明确而清晰的联系,就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接纳新的知识提供了观念支架,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海底地形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成就动机”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在学校情境中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有三个方面的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事物的需要、掌握知识的需要、系统地阐述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一种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赢得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它也是一种外部动机。[5]为了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需要采取“成就动机”策略。“成就动机”策略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培养、激发、转化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创设地理问题情景。可以通过古诗词、谜语、谚语、成语、历史故事、奇闻轶事、时事、歌曲、案例、事实材料、生活现象、地图、图表、图片、漫画、实物、标本、标本、模型、实验、声音、视频、动画等,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上。例如,讲述降水类型时,可以引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来引起学生的置疑:这里的地形雨是怎样形成的?讲述季风知识时,可以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引起学生思考:季风区的界限如何?
二是新课前告知地理教学目标。在新课前告知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从而发挥地理教学目标的动机功能。
三是及时反馈地理学习结果。教师通过反馈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活动是否正通向已定的目标,并不断地矫正或确定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从而强化有效的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6]。
四是适当地开展地理学习竞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饵,可以满足学生自我提高和附属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奇.学习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 张奇.学习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 张奇.学习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一、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定位
教师应该由课堂的主演变为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主演。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在课堂上要平等交流。师生间的不断交流互动是人格与人格的相遇,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这种新的师生定位与互动,使教学真正成为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教与学浑然一体。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不能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应该是火源,如火柴,主要职能不是燃烧自己,而应该是点燃学生的燎原之火、智慧之火。学生也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一个优秀教师贵在“点燃”。
二、教师应该开发挖掘教材
过去,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备课是将重心放在分析教材、梳理知识、强化考点等方面,其主要职能是实现与强化教材、教参、考纲的权威功能和诠释作用,依纲靠本进行教学,教师缺乏自己的教学创意,教与学的互动设计,忽视了对学生学的激发,用这种思维备课,课堂教学自然难有大的突破。新课标首先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开放的学习资源。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要求教师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资源,把教育触须伸向广阔的世界,把学生带向自然、社会,把生活作为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哪怕是同一教材,不同地域、不同教师风格,其教学设计也应是百花齐放,体现教师的再创性。只有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教师特色、学生特点、现实环境特征的课堂设计,才能生成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这样教师的作用也能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能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三、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案可谓精致入微,课堂上的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安排,教师“按图施工”,不逾越即是一堂好课,没有顾及学生可能出现的课堂“意外”情况,一旦碰到“意外”则措手不及,手足无措,老道的教师也想尽办法让学生钻进自己备课设计中“下的套”。但教学过程毕竟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提倡“预案”式,设计不必面面俱到,主要思考教学实施中的大方向、关键内容,把握整体目标走向即可。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师生互动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信息及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另外,“施工图纸”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了发现学生的问题,学生只能被动相随。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忽视,积极性被削弱。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预案”式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可以没有真正的答案,学生带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如在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研读教材重要段落并自由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方式。针对中国地理“气候复杂多样”,学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什么是气候垂直变化?为什么热带、亚热带都称“带”,而青藏地区为“青藏高寒区”?哪些高大的山脉成为气候的屏障了?有质量的问题则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深度,提出有质量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良好学习方法的体验。在教师组织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充满智慧的探究过程,需要前后知识联系,对地图的解读,对问题的争辩。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从心理层面上也更有探索的价值与愿望。
四、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强调一定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强调课程实施环节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和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双方面达成,是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发展,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是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实质性结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改变教师一人支撑课堂的模式,树立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为着眼点,实现学生在获取地理知识和情感体验方面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新版初中地理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特点,尊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整合学生发展规律与教材知识规律,真正发挥学生和新教材的价值和作用。
二、增进情感交流,营造活跃氛围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向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地理知识的传递和接受,还存在着真实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就要采取符合地理知识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互动的、真实的、交流的课堂氛围下识记和探索地理知识。实现师生之间情感和认识的双向结合,就需要在师生之间建起交流的桥梁,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活跃。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实现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举例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如,在《和睦的民族大家庭》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有谁是少数民族的啊?有谁能介绍一下自己民族的特点呢?你们知道在我们国家哪个民族的人最多呢?通过这样活跃性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氛围在争先恐后的回答声中变得轻松、和谐。
三、创建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时代、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注重课程教学结构的全面化、系统化、科学化。在初中地理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知识和社会时代背景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建贴近生活、符合社会实际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实现地理学科知识、生活、学习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各项潜能的整体发挥。教师还可以借助先进信息技术的优势力量,将复杂的、繁琐的地理知识转变为图片、影片等形式,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下深刻记忆,主动思索。例如,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南北方文化、生活的差异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将民俗旅游活动以短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并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是自己去旅游的话会选择哪些地方?通过精彩的教学活动的创建,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了解南北方的文化和习俗差异、了解不同地区的不同民俗活动,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四、结语
万事开头难。由于前并没有此类教学的教育教学经验,我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进行教学资料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进,并小结得出留学生地理双语教学的策略,如下:
一、一大理念
留学生地理教学应树立“以生为本,以我为主”的理念
进入21世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程度愈来愈激烈,世界各国以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理解为纽带,教育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对来华留学生,应将“以生为本”放在首位,这要求注重留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强调留学生的主体精神,将发展留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了重要位置,努力使每个留学生在学校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促进每一个留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其塑造适应时展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的教学理念也同样重要,作为到中国中学来留学的学生,更早更快的了解、适应中国,为其以后的个人发展增添实力。所以将内容定位在最基本中国国情地理知识,突出体现中国特色,使地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使留学生们感受到中国的瑰丽壮美,自豪地将中国当成其“第二祖国“,将所在的中学看成其“中国的母校”。
二、两种手段
“双语交流为主”、“多媒体互动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用
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刚开始难免会羞涩困惑,所以在教学刚开始阶段,我采用全英语教学,并努力做到语速更慢、发音更准,再,加以适当手势和表情的变化,增加与留学生的亲和力,缩短与留学生之间的距离。当留学生到中国有一段时日之后,我又意识地中英文双语教学,无形中帮助留学生提高听说汉语的能力,让其感受到汉语的魅力,使师生在课堂上融为一体。
关键词: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思想,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它关怀生命,尊重生命,有着巨大意义与生命价值,体验式教学关注的重点不仅是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取到多少知识,更关注在教学中获取到全面的发展。
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社会教育与人文的课程,与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地理课程还有着科学性的特征,在高中地理中开展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亲自体验地理现象,总结地理规律与特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中。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体验式教学呢。
一、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
体验式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取真实的体验,教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为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化为重视学生的“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活动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将思维空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合作、去讨论、去探究,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精心设置好每一个教学环境,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能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高中生普遍缺乏自制力,渴望得到发展,但是也有着一定的依赖心理,针对这些特征,要想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每一位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来看待,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该与学生成为朋友,虚心学习,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此外,还要逐渐地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阶段,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实践意识。
三、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种种实践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地理知识感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反之,如果学生对于地理知识不感兴趣,那么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了保证体验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此,教师需要根据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任务与性质,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将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教学目的产生密切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针对性的方法,保证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得到有效开展。
如在进行《区域发展阶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关于匹兹堡的材料,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这一材料来开展讨论,再鼓励学生自主地归纳出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东北工业基地的没落原因与应对措施,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转变高中生的学习观念
目前,人们已经进入了学习化社会,自主学习的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很多高中生的整体学习观念较为落后,因此,必须转变农村高中生的学习观念。为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现阶段的学习观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致力于纠正他们的不良观念,唤起他们的体验意识,让学生获取基本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令学生以后不再依靠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而是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能力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五、从教材挖掘体验式内容
要想从根本上优化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就需要挖掘出地理教材中适宜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活动性内容,这就为体验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如,在讲述“月相”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观察月相的变化,自己进行记录与分析,再将分析结果放到课堂中进行讨论,这样就能够丰富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认识,优化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学生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也为后续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瑞娥,赵培河.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2(09).
2.黄柳玉.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3).
【关键词】自主学习 自我完善 内在动力 主动积极 习惯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自主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间接或直接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规划并进行有目的地系统学习的形式,教师仅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辅助、支持和咨询的作用。
地理教学过程中只有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自主性体现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自我组织,也突出了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选题的自主性: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课题组成员组合的自由性:兴趣相同的学生自由组合成课题组,有利于全员参与和开展研究。还有学生对教师的可选择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选择指导者。最后是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因为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学习的积极性必然大大提高。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需要有欲望的推动。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没有人生来喜欢学习,被成功、占有欲回报所驱使,不厌恶学习便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事了。在这种情况下,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就像往发动机里注油,成了动力的源泉。
教会学生必须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自己的爱好、习惯以及弱点都要了如指掌,然后定下自己的努力方向。譬如学习地理,需要自己能够对周围事物提出疑问、产生想象;或者爱用理性眼光看待世界,喜好用地理逻辑演绎、揭示事物的本质。
目标是实现学习计划的动力。目标的确立使阶段性努力有了盼头,每前进一步,做一道习题,都离目标近了一步,只有日积月累,预设的目标才会逐步靠近自己而变成现实。目标太高会对目标失去耐心和信心。
网络延伸了人们的眼耳 ,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他的掌握就像古人掌握书写一样重要。网络技术并不难,但毕竟还是有一定的程序和技巧的,教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如何获取与使用网络资源,就扫除了自主学习时的很多障碍。
合理适时地安排时间。时间对自主学习者来说,永远是不可多得的因素。合理安排时间,对自主学习者来说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安排因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而异。有人善于剪裁片刻的时间学习,也有人喜好积累大段的时间学习,有人会在夜深人静时挑灯夜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指导。
锻炼坚强的学习毅力。对于地理学习来说,需要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推理力都要强,困难较大。要鼓励学生要有毅力,知难而上。学习是个过程,其中要克服不少困难,所以要长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就要有毅力的支撑。古人引锥刺股、头发悬梁的故事证明他们已认识学习的乏味和辛苦疲惫,而真有学习毅力者才能作出种种超人之举。
以问题为中心,就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分解和铺垫的方法,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程度,然后再把这一系列问题组织起来,让学生自己叙述大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