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六年级语文教学措施及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自学思维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学意识和自学思维习惯的培养与其他各项能力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并占据着重要位置。
(一)语文自学意识
语文自学意识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是个体对于语文这一特定对象比较持久的肯定的内在反应倾向,是语文自学能力结构中动力性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具备了语文自学的意识才能产生顽强的内驱力,从而促进和保障语文自学能力的发展。对于这种自学意识的培养,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升学生自学认识水平
这里我们借鉴魏书生老师的经验,老师少讲甚至不去讲抽象的大道理,而是将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外化为可见或者可感的形式,如提供名人自学榜样、挖掘同年级或班级内自学事例。如此,让学生感到语文自学能力不是空谈,而是确确实实存在,并且是可以从自身实现的。
2.教师的引导作用
六年级学生的自学心理状态不是完全稳定的,因而在学生自学能力获取过程中需要教师参与。学生对于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积极地对其进行学习乃至研究,从而使学习效果得以提升。因此,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对其兴趣所在应当给予鼓励,对于学生对本科目兴趣不大的问题,应当引导其发现乐趣,最终实现学生的自学局面。
3.意识的升华——产生“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而,对于学习的兴趣可以看做是自学意识的升华,即学生不仅看到了自学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自学的过程中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具体到六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新引趣”,扩充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以美激趣”,感知体会美的意境;“以疑促趣”,紧抓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索。
(二)自学思维习惯
如果说自学意识是自学能力培养的第一块阵地,那么关于自学思维习惯的培养就可以看作是对这块阵地的巩固。通过培养自学思维习惯可以初步形成学生对于自学的习惯,固化自学意识培养成果。笔者认为六年级语文自学思维习惯的培养应当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
1.内部驱动力
自学思维应当是一种质疑和创新结合的思维,它的培养不能单纯架在传统的“老师讲什么,学生做什么”的模式上。发现问题并力图去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感体验,这应当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自学思维运行机制。因而,应当引导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动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外部驱动力
针对六年级学生自制力的发展状况,我们在培养其语文自学能力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外部力量的影响。笔者通过探究比对,建立了“自学联系化”的外部激励发展机制,即通过建立自学小组等形式,将学生的个体自学行为纳入集体自学行为中,学生间互相学习交流、互相监督提醒。这种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因自制力欠缺而懈怠自学能力培养的弊端,同时使学生之间通过交流比对随时调整自我培养方案。操作示意图如下:
■
二、培养学生自学操作方法
要想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那么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必要的。倘若学习方法科学得当,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就因学习方法失当导致学生成绩低下或者停滞不前的情况屡见不鲜。同样,学习方法的得当与否与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成败是息息相关的。
观察语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得出语文自学能力培养应当融入实现教学目标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这是其性质决定的,因为自学能力是一种培养目标。但是如何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分析、整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六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从阅读、写作两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技法训练,使学生熟练自学技能的使用并依据自身特点实现自学手段的特色化,最终达到我们培养六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目的。
(一)阅读自学能力的范例化培养
想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首先要“举一”,反映到本课题中就是要向学生展示一个典型、可行的阅读自学程式。这个程式的确定应当既包含对于识字、阅读等基础目标能力的培养,又要包含阅读中理解力、思考力等高级能力的培养。
对于六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方面自学能力培养,我在考察和比对现行的诸多方法后,整理和修订出了阅读“四步法”:一读二划三想四表达。读,要扫清文字障碍,大体了解文章脉络;划,划分段落分析意义层次,重点语段标注;想,围绕问题,展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结合自我体验形成新的认识甚至提出质疑;表达,通过书面表现或者言语讨论,实现学生间的交流,同时教师基于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和指导。
我的阅读“四步法”兼顾了语言与思维的训练,包含了思考与表达的结合,实现了生生与师生间的沟通。课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性,使学生充分阅读、思考、表达,在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审美及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当学生真正掌握了阅读“四步法”,那么他们就可以基本明确自学应当学什么,不会出现以往自习中茫然无措的情景。在自学实践中,学生可以再行修正阅读自学方式,为自己“量身定做”自学方法的目的,这是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即“知识是学习者在试图理解其经验的意义时构建出来的”。
(二)作文自学能力的开放式培养
作文水映了学生对于祖国文字的理解能力,同时体现着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以及学生思想的发展状况。在我国语文教育过程中,作文是被单列出来作为一个板块进行教学的,但这个板块是令学生乃至教师头疼的地方。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参差不齐,这个特点外化到数据上就是语文成绩的差距甚至两极分化。面对这种局面更多的教师是把问题笼统地归结于学生基础薄弱,并大力推广模式化作文,让学生背诵诸多作文模板。这种做法无疑将语文作文教学置于恶性循环之中,学生写得假,教师读着乏,终于使作文成为学生厌,教师烦的“毒瘤”。
笔者依据教育界近年来倡导解放学生,实施快乐作文、成功作文的号召,试拟了一套“参与式”作文法,即使写作主体真正参与到作文中,使作文承载写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该方法首先着眼于学生口语与书面语的结合,将学生日常的话语转化为文字,通过日志等各种自由的形式降低学生作文门槛。其次,在学生参与的基础上使学生评说作文的优劣、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在培养作文鉴赏力的同时促进作文整体思维的构建。再者,先说后写,说写结合,促进两种能力的协调发展。需要提出的是这里的“说”是包含了学生思考之后的口语表达。教师要鼓励学生或“自言自语”,或彼此交流,或小组探究,最终说出思想,形成条理,下笔成文,一气呵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今年所担任的六年级(1)班的学生,共有42学生人。这个班级是我从一年级一直带到了今年六年级,是个师生都相互了解的班级,是个很有凝聚力的班级。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平时喜爱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
但是,由于少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较差、没有学习兴趣或是留守学生,还需要老师加强管理,培养兴趣,争取这部分学生成绩能有所提高。新学期中,一方面要加强“双基”训练,一方面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课文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阅读”、“习作”、“练习”和“学和做”组成。
1.关于课文。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5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了充裕的材料。
2.关于习作。本册课本共安排了7课。
3.关于练习。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三、总的目的要求
1、培养做读书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学会搜集材料并养成习惯。
2、准确认读206个生字。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52个字.能把字写端正、写匀称。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和写毛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课内习作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教学措施
1、始终用素质教育理论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并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使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体。
2、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3、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
4、授课过程中,依照设计好的教案,灵活多样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电教设备,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始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5、课后,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好所学的新知识。
6、认真、及时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和作文,并组织好单元测试。
7、平时注重向别的老师学习,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种教研活动,以丰富个人的教学经验。
【关 键 词】 新课标;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现状分析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一直是个难题,长期以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跨入初中后,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长期以来,经常会听到学生家长这样的抱怨(为什么孩子在小学各科都是八九十分,甚至一百分,而到了中学就不行了呢?),学生这样的困惑(我到底是不是读书的料啊,为什么小学念得那么好,中学就不会念了呢?),中学老师这样喊冤(为什么小学升初中前几名的同学到了初中会变成这样呢?究竟是怎么考上来的?),小学老师这样叫屈(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尖子生,一上初中,有的就不行了呢?)。是啊,为什么中学教学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呢?其实,这些问题就是中小学教学过程的严重脱节而带来的。
(一)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脱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涉及知识点较少。教师授课时往往可以放慢速度,并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相对来说,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颇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一些教学步骤只能一带而过。
(二)评价标准脱节
据调查,接手初一新生的往往是刚从初三毕业班下来的教师。他们在思维习惯上受初三教学模式的影响,很难一下子转换角色来适应小学毕业生。他们对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能力估计不够准确,对待初一新生往往要求过高,教学进度较快。甚至有的教师会用对初三学生的要求来要求他们。这样一来,许多学生明显感觉到不知所措,效率低下,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一种畏惧感。
(三)教研脱节
据不完全统计,除九年一贯制学校外,两个学段的教师极少有机会凑在一起研究教学问题,彼此不够熟悉对方的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对于各自在教学中针对衔接问题所产生的困惑也一知半解。相互间缺乏一定的沟通与交流,难以对症下药。
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革教学,加强教学衔接研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对策初探
(一)以教材为基点,以《标准》为蓝图,加强教材教法上的衔接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契机,正视学生特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以教材为基,加强钻研领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1. 研究《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作为五、六年级的老师及接手初一新生的语文教师,要熟读新课程标准,并备有系列的语文教科书,认真阅读、了解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和要求。对课程标准表示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异同和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对初一衔接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有整体宏观的认识。
2.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学生升上中学后,学科多、学习容量大等特点,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教师教给方法自学,解决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初一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逐渐地加以渗透;注重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充当平等中的首席,加强引导,多鼓励学生,多给学生体会成功的机会。要适当放缓讲课速度,给学生读书的时间,给学生聆听、思考或品味的时间,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习惯。
4. 中学语文教学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顺利“过桥”。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结合学生小学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适当放慢教学脚步,适度降低要求,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二)强化师资衔接,入手于根本
1. 加强继教上的衔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从根本上要从抓教师入手。为了防止中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上的过大差异,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应加强衔接,特别要组织五六年级教师与初中教师一同进行继续教育,确保他们在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上的接近。
2. 密切教研,发现问题,调整方向。针对目前的衔接状况,急需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沟通交流,齐心协力“摸清底细”,参透“新课程标准”,确实把握中小学之间语文各学段的目标,通过走进彼此的课堂,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向,帮助学生顺利跨上新台阶。
我们应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以教研互动为契机,通过深入对方课堂进行听课研究,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异同点,找出共性和需要加强或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从而调整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确定教学发展方向,以利于学生到初中后能顺利地适应语文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加强沟通与交流,真正实现“人”的衔接。成功课程衔接的关键在于不同社群疆界的跨越:课程衔接无法落实,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人”无法衔接。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仍有赖于系统中人员的沟通与互动,交互衔接心得。这就要求初一教师要做好衔接工作,将中小学的教学真正贯通,则必须与小学教师有一个互动的过程,初一教师应该有一阶段与小学教师共同办公,互相听课,彼此掌握各自的教学情况,交流心得体会。
(三)传承良好习惯,促成自然衔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1]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所以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路上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阶段,学生已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书写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热爱阅读……这些好的习惯都是小学教师们辛勤培养的成果。如今,跟着学生到了中学,中学的教师应注意学生这些好习惯的“延续”,切勿让这些习惯走下坡路。一位已参加工作的学生回母校时,聊起自己小学和中学时的学习:小学时,我们那班的成绩挺好。因为老师“抓”得太紧了,对于一些课外书,指导得特别详细,不但要求我们去看,去背,甚至会抽查或者比赛。那时,很怕没完成任务被老师处罚,所以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那时在班里,我的成绩总是第一。可到中学就不一样了,老师虽说也要求我们看书,可很少检查,于是我的惰性又“复发”了,所以成绩只是中等水平而已。她的一番话让我们语文教师该思考如何“紧”,如何“松”,才能让学生从小学学习平稳过渡到中学学习。
初一学生年龄大多在12~14岁之间,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成人感”突出,兴趣广泛。他们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同时又有贪玩好耍的特点。所以引导学生传承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自然衔接的灵丹妙药。
总而言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全面提升。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平稳过桥。我们还必须加强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与探索,集中精力把劲用在刀刃上,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碧波.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J]. 湖南教育,1998(13).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A)―0023―01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 重复抄写,学生苦不堪言。无论是刚进校门的一年级新生,还是就要毕业的六年级学生,都离不开十遍八遍地重复抄写,有的甚至连做过的作业或者作文也要三五遍地重复抄写。这样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又造成了学生视力的下降,让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2. 教学设备缺乏,学生知识面狭窄。许多学校无图书室、阅览室,更不用说电教室、语音室、多媒体室、实验室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或者教师怕担乱收费、乱发教辅读物的责任,不敢让学生购买有关学习资料,学生的学习只能依靠课本,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3. 评价标准单一,考试作弊堪忧。近几年来,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和教学评价标准的单一,许多学校实行“重奖重罚”制度,有的教师为了不受罚,就千方百计地来争取学生考试的“高分”。
由于受这种风气的影响,许多小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 学生基础薄弱,成绩难以与城区的学校相提并论。由于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基础不扎实,再加上进入初中后课程增多,语文教学的时间较少,即使经过三年的努力,到毕业会考时,成绩与城区的学生相比差距还是较大。
2. 教学观念未转变,教学方法未改进。部分教师不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不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教学时脱离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实际,语言不生动,方法不灵活,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采用“硬整”或“强逼”的方法,虽然费了很大的气力,付出了许多心血,但教学效果仍然欠佳。
3. 个别教师缺乏责任心、事业心。这些教师搞教学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各方面的检查,至于学生学得如何,根本置之不理。这部分教师虽为数不多,但影响较大,一方面耽误了学生的学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拖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后腿,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学生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由于受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制约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文化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缺乏相关的学习资料。仅凭课本和配套练习,难以实现教学拓展的目的。
5. 现行教学评价体系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某些方面相抵触,致使语文教师无所适从。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解决目前乡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使大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不仅会影响到教师的形象,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以及学生的思想和未来。
2. 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改革和完善现行中小学教师的评价体系,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利于教师队伍稳定的和谐环境。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决杜绝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奖励的错误做法。即使实行奖罚措施,也要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之下,掌握好尺度,特别是对那些弄虚作假者应予以重罚,以正教风。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纪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我在忙碌中收获,在收获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
本学期,我认真重温了《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学习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认识。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力求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以下是我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几点剖析:
一、措施及成效
1、课前认真备课,积极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并因材施教。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师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有人文关怀的因材施教,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倡导教师要转换教学角色,由老师的教变为学生主动地学。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认认真真地备课,深入细致的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我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向40分钟要质量。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做好中下生的课外辅导和优生的培养等各项工作。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有如坦途策马,云端探险。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因为人文、个性差异,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功半事倍现象,差生面扩大了,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为此,我根据优生与中下生接受能力和学习要求的不同采取了一些不同方法。让他们了解语文,喜欢学习语文。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展有益身心的读书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视野。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对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他们分为三个组:第一组为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的潜能。第二组为肯学,但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我做耐心诱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就有望提高。第三组为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有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把他们的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学习的效果就会好转。
3、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结合我班学生一向读书兴趣不浓等弊病,我走访大部分家长了解发现,事情弊病并不是外部因素造成,而是由于大部分学生自身缺乏读书兴趣引起的。为此,我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以人为本,探病下药,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另外,我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例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句。帮助他们积累词汇,文段,把握、解决他们学习难的关键。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本班学生积累的词汇多了,写文语句通顺了,课外阅读兴趣浓了,写作能力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4、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2)、好词佳句的收集。
(3)、开展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活动。
(4)、课前背诵古诗词、歇后语 、格言、警句等活动。
5、重视毕业复习指导,认真做好毕业工作。
二、存在不足:
关键词:五年级语文 教学 探讨
一、前言
新课程的不断深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已是热点的话题。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充满了渴望,对于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而学生对知识的求知若渴,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就要发挥到最大,但仅课堂教学是不能满足于学生,也要发展课外学习,课堂也是学生解惑、求知的重要场地。语文课堂的活跃,让我们反思,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课堂的教学率是否发挥到最大呢?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提高呢?对其进行以下分析。[1]
二、对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学习的重视
作为教师而言,要紧随教育形势的发展步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以教为主的观念,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去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还应该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多个层面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三、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
1.教师的教授的方法。在现在课堂中,虽然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大多数的讲课方法还是比较单一、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让学生的学习有些被动。这样课堂的效率就不能完全的发挥最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也就降低。
2.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禁锢。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中倡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为辅。但语文课堂中,教师预先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对答案固定,让学生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心中的问题及答案,由此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也就随之降低。
3.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忽略。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培养。没有兴趣的学习,犹如枯竭的泉眼,老师教授时也是比较费劲的,这样语文就比较呆板,让学生对之失去兴趣,课堂的教学率也就降低。
四、改进措施
1.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了老师,也是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激励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而学习氛围在学生学习时,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和热情。所以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心理下,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如在学习《童年的发现》这一课,我走进教师时,拿了一组动画影片,同学看见我拿到影片,好奇的问我:“老师,你哪影片干什么呢?”“这个影片和要学习的知识有关吗?”等一些问题,我只是神秘的一笑,等会上课你们就知道了。在课堂上同学们看过动画后,我提问到“同学们是不是会做和动画上一样会飞的梦境呢,知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吗”,学生惊奇的看着我,开始讨论自己曾做过哪些梦。这样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就变的轻松,愉悦。我在学生的讨论中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书中主人公是怎么来解读自己的梦。一节课就这样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渡过,这样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就乐此不疲,对语文世界也充满了好奇。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被动化为主动,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2.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引导,是很多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教学过程中,要以“趣”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在语文授课中,还要培养师生之间的交流和默契,使学生对老师教授的科目有期待的心情。语文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认知新事物,其表现在好奇、好动、思维发展,对与教师给予的表扬和鼓励是很期待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热情。如在《珍珠鸟》先给学生放映一些鸟的图片进行观看,告诉学生要认真的观察放映的映像,首先让学生写下看到鸟儿的特征,并让几个平时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对所看到的鸟儿进行描述下,对学生的描述进行评价,表扬学生观察的仔细。在接下来的讲课中,并让学生积极的提问,并进行解答,让学生表演“探”这一词,对于发言的学生,给与鼓励让学生以后继续努力;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以后争取课堂发言。这样学生对所表扬自己的老师就会产生好感,并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答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2]
3.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所谓的教学资源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即课外资源与课内资源。课内资源主要是课堂中的教学,课外资源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所以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而言,一方面教师在课堂内要充分重视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促进语文教学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例如在对《小马过河》这篇文章进行讲解时,文章本意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尝试与实践。
4.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而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重视,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围绕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进行的,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在学习中呈现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给予尊重,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发现与探索,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设计题型时,给学生留出更大的空间思考。如《燕子》一文的学习时,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收集资料,体会大自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五、结束语
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后,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过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147-02
当前,由于受学校办学体制等的制约,中学与小学之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缺乏沟通和衔接,严重影响到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开展中小学学科教法过渡的研究已迫在眉睫。如何开展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过渡,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差异
作文是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力、语言文字表达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反映,也是发展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比较出小学、初中作文教学要求的诸多不同点,列表如下:
可以看出,从小学到初中,学生作文的具体要求逐步提高。从文体看,小学重点训练写记叙文,并学写几种应用文;初中重点对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进行规范性的训练。作文的文风、内容、中心、条理层次、语言文字、标点、篇幅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是由低向高、循序渐进。大纲对小学、初中作文的要求,符合学生年龄与认识发展的规律,符合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规律。小学、初中两个阶段的作文教学联系紧密,不能分离。小学作文教学要为初中作文教学打好基础,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初中的作文教学要在小学生已具有的基础上不间断地进行系统训练,要求比小学更全面、更规范、更深入。
二、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过渡难的原因分析
1. 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着本位思想,缺少整体观念。小学、初中的作文教学彼此缺乏沟通,缺乏主动自觉的作文教学衔接意识,存在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对义务教育阶段作文训练要求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小学语文教师不了解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材中作文训练的要求,不了解初中作文训练的体系、方法和特点,几乎是孤立封闭地进行小学作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师也不熟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材和作文教学要求,同样不了解小学作文训练体系、方法和特点。
中、小学语文教师产生本位思想的根源在于:多年来中小学分设,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中小学整体育人观念十分淡漠。初中语文教师对初中新生作文整体水平评估过于理想化。在作文教学中遇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理想水平差距很大时,往往感到茫然失措。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相互情况缺乏深入的交流和研讨,逐渐形成了各自为政的本位思想,缺乏作文教学的整体观念。
2. 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作文训练模式化,学生作文机械模仿多,缺乏个性。部分小学教师为了片面追求作文应试分数,让学生死记硬背范文,机械模仿例文,寻求提高应试作文分数的“捷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视作文的应试能力,忽略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忽略学生对社会生活感受力、语言文字表达力的培养,作文教学中出现了“舍本求末”现象。
形成这种不正常状况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思想禁锢了教师的思想。虽然我国基础教育正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是与应试教育相适应的社会环境仍然存在,与应试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因此,很多语文教师为求保险,在作文教学中偏离了小学要着重培养作文基本功的正确轨道,去片面追求分数,找应试“捷径”。
三、实现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过渡的对策
1. 树立整体育人观念,克服本位思想,增强衔接意识。以中小学语文协组教研组为载体,组织中小学语文教师学习国家有关义务教育方针、政策和素质教育理论,学习九年业务教育语文大纲、教材以及对作文教学的要求;研究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明确作文教学的方向目标、方法措施,抛弃本位思想,增强中小学过渡整体育人的意识。同时,要取消小学进入初中的语文升学考试,为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有更多精力进行扎实有效的作文基础训练。
2. 重视搞好小学毕业年级与初中一年级之间作文教学的衔接,降低小学、初中之间作文能力过渡的梯度。小学六年级的作文教学,要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较大的提升,重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作文过渡训练。在作文内容要求上,应该由“具体”要求提高到“比较具体”;在作文中心的要求上,要由“有中心”提高到“有中心且较明确”,逐步向初中作文的“中心明确”靠拢;在作文条理的要求上,要由“有条理”向“条理层次清楚”的目标靠拢,逐步做到“条理层次比较清楚”。初中语文老师接手新生后,要充分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状况,对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查漏补缺,逐步打牢学生作文的基本功。
3. 建立语文学科协作教研组,加强学科教法过渡研究。当下,我国小学、中学大多分设,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的学校还不普遍。针对中小学分设的情况,应由各级教研室牵头,以一所中学为依托,将该校招生区域内的各分设小学组织起来,成立一个中小学语文协作教研组。对于九年一贯制学校,则应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合一,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由一人统管,同时成立语文协作教研组。这样,在语文及作文教学研究中,可统一安排布置,统一检查督促,统一考核评比。在健全组织领导、理顺关系的前提下,定期、定时开展教研活动,组织中小学语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开设专题交流、讲座等,从而将中小学作文教学过渡研究工作落到实处。
4. 小学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树立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作文的基本能力有观察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必须具备一个立体、多维的空间,不仅依赖于扎实有效、重点突出、循序渐进的阅读教学,还必须依赖于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指语文课堂外的围绕语文教学目标要求而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要为学生提供广阔、肥沃的“土壤”,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作文有丰富多彩的素材。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感受领悟能力、思考能力。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在训练文字表达力时,重点训练用词选句的良好基本功。总之,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课内教学,一手抓课外活动,课内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疏导 学生叛逆心理 方法
引言
因为叛逆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负效应,轻则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可能对家庭甚至社会带来重大的不良影响,所以针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非常必要。同时语文作为中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它具有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点,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又密切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研究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疏导他们的叛逆心理,减少中学生的叛逆行为,让中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初中生叛逆心理的三种表现类型
1.1自主叛逆心理
它是指由于主体对外界的不满和不科学的认识而导致内心的压抑无法得到正常排解所产生的逆反心理。由于现代的学生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比较大和受社会不良风起的侵袭,致使他们觉得生活无意义,没有希望,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并且开始愤世嫉俗,觉得只有自己是对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与他作对。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内在因素而产生的一种叛逆心理。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好的工作,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好好学习,故自我放纵;比如老师明确要求学生用钢笔写作文,有的学生就认为自己用圆珠笔写的字好看,觉得老师的要求是多此一举、故作刁难,偏偏不去遵守等。
1.2情景叛逆心理
它是指由于没有适时引导或者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所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特别像一个一触即爆的气球,如果对于外界的一些做法和要求没有和他们的自主要求达到一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引发他们的叛逆心理,所以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或者引导的时机和场合不合时宜,叛逆心理一触即发。如有些教师经常拖堂,却没有任何的铺垫或者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解释,中学生就容易出现如故意不听讲、或无动于衷以示不满的叛逆心理,再如老师只是单纯地提出禁止要求(比如上网)却没有给出明确解释(沉迷网络的危害),导致学生故意去做禁止的事情,还有在公共场合批评指责学生从而导致学生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侵害而表现出的不满和逆反。
1.3信度叛逆心理
它是指主体由于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如果他特别信任一个人或者一种观念,那么他会表现出顺从或者接纳,反之就会表现出逆反。比如:教师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答应给于某种奖励,却最终没有兑现或完全兑现;此后学生会萌发对教师言行表示怀疑、否认和不屑一顾,甚至故意作对。
2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具体方法
2.1利用课文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进行疏导
语文教师在讲读课文的时候,除了完成基本的语文教学目标之外,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应如何正确地对待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较强的对立心理和好奇心理,偏激和不成熟的心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家长以及他们的正确或者不太正确的教育方式,恰当地处理自己和家长之间产生的矛盾。此外,这些资源还可以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他们抵御来自外界的不良思想的侵袭,疏导初中学生形成的叛逆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整体上看,此种方式更易疏导学生的“自主叛逆心理”,同时,由于可以让学生的内心更理智更成熟,也可以为学生的“情景叛逆心理”、“信度叛逆心理”、起到一定的辅助疏导作用。比如在讲授“回忆童年”的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积极的引领学生回忆一下美好难忘的童年,回忆一下自己孩提时的天真无邪,初生牛犊不怕虎,充满爱心等等,回忆和亲人、老师、朋友或者陌生人共同走过的美好日子,学生内心的压抑和叛逆心理就会得到很大的舒缓。
2.2利用阅读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的作品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很多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讲有时候教师和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已经失去了效用,已经完全被学生放入了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内容之中,多说反而无益。倒不如给这些叛逆期的孩子一点自我的空间,给他们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就好像山东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课《为学》中,作者彭端淑选取了与“为学没有直接关系的“蜀鄙二僧”的故事,让子侄辈的人去自己品味其中的道理,这样却会有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2.3 利用写作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周期性的作文。具体来讲就是每学期都要有不少于规定数量的作文要求,(一般每学期不少于四篇)虽然现在学生的作文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讲,作文依然是学生展现内心状态的一个平台。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名师,于老师不仅很早就是声名远播的优秀语文教师,而且在中学生德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她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情感变化都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把握。这也让我深刻领悟到,于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为什么能很经常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性情和真想法。这是我们一直所倡导和追求的。于漪老师曾说“文章是人心灵的轨迹”,所以语文老师可以通过作文这个平
台来洞察学生的内心,以反映学生的叛逆心理,并且通过作文这个窗口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真实想法和宣泄内心情感的渠道,从而达到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效果。
3结束语
面对那些充满叛逆的孩子,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再加上必要的家庭教育疏导,以及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诸如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出游、经常一起开家庭会议,提倡民主平等和开放的家庭氛围等,舒缓孩子的叛逆心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居于引导者地位,可以带领学生去发现这门学科的基本内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积极推动阅读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从书面语言里获取信息的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读理解,它不仅是一种基本的学习形式,还将师生和文本间的交流过程体现了出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不理想,以下笔者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展开分析。
1.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
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现状看,学生几乎不会直接参与其中,教师在整个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绊脚石。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阅读课上,学生总是一起回答教师提问,如此教师就无法及时了解每位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学生也不能适时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这种缺乏沟通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学生全身投入到阅读教学活动中。
2.语文阅读中小学生缺乏浓厚的兴趣
通过调查发现,有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阅读这门课程,他们觉得这门课太枯燥无味。在课堂上,一旦遇到阅读题学生不是乱写就是采取弃而不闻的态度,而真正用心去读、用心去领会内容的学生是少之又少。此外,在阅读时间上,学生们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
3.教师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去正确阅读
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属于一门新课程,因此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如果教师选择了合适的阅读资料,那么就可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效果,为学生以后开展的阅读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现阶段,教师却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注重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所以就我国目前的小学生语文阅读情况来看,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就需要采取措施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措施
1.改变教学理念来创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阅读氛围。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拓眼界,还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塑造人格素养有很大好处。比如,在学习《学步》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同学们把自己儿时学习走路的照片找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儿子”学习走路的过程,然后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营造轻松的阅读氛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2.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在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的阅读质量得以提高。只有他们发自内心地想去学习,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才能在适当的时机教给学生与阅读有关的解答办法,让他们自主发现、探索并解决问题。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同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增强他们参与阅读学习活动的信心。例如,教师在上《火红的枫叶》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枫叶,通过课堂上阅读,得出文中小女孩收集好多枫叶就是为了在枫叶上写上祝福作为贺卡送给老师。此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自己收集的枫叶上写上自己想说的话送给家人、老师或是同学。如此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确定合适的阅读模式
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特征,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模式,这主要是由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也有所区别。比如说: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接触阅读活动,所以教师不能给他们讲解深奥的阅读知识,应该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阅读;但针对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教师应该多拓展阅读题材,用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4.定期举办有关语文阅读方面的活动
学校要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功底,让他们在活动中更加喜欢阅读这门课程;还可以在班集体中,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小组活动赛以及讲故事比赛等等,促使阅读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展开。对此,教师开展故事教学活动的时候,通过举行讲故事比赛的形式展开,首先鼓励学生踊跃报名,把自己熟悉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其次通过小组评议的方式,评选出优秀的小故事。例如,教师在讲解《龟兔赛跑》故事中,小兔和乌龟比赛,看谁先跑到山顶的大树底下,小兔跑得飞快,而乌龟一步一步慢慢地往前爬。这时小兔心想:乌龟跑得太慢了,我先在树下休息一会也来得及。结果它躺在树下呼呼睡着了。最后乌龟率先到达重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赢得了比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语文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胥红.引思维飞翔展个性飞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