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所涉及的是一个个细致微妙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也许很小很小,而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以心交心,以情导情,以诚对诚,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管理难题,都将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因此学生管理工作更是做学生“心”的工作。思想政治辅导员应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更应尊重、理解学生,给其适当鞭策的同时,予以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因为我们的适度的情感付出会给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健康带来无限的动力。
情感是心理健康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人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因素,具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包含着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意义。
积极的情感可以使人际交往变得深入、丰富、细腻,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健康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怀,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形成较强的意志。情感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情感是半军事化细节管理的客观条件,情感是联系师生关系的精神纽带,情感是每一个学生管理干部对全院学生最真诚的付出。
我们学院是一所半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在这里整齐的队列,洁净的内务,威武的正装,认真的学习构成了同学们的一天。 每一位同学都在半军事化管理的制度下愉快的生活,而我们学生管理干部也在这样愉悦的环境里履行自己的职责,践行自己的誓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强化半军事化的细节管理就是要求半军事化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果。在半军事化管理的推进过程中,要把小事做细,要把细事做透,这一切动力都源自于学生管理干部对全院同学的一片真情,这份情感促使我们把细节管理继续深化,这份情感也让所有同学更加轻松的达到半军事化管理的要求。在半军事化管理这个问题上,可以说细节决定成败,情感成就完美。
在半军事化管理中,细节是看得见的,感受得到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模仿、被评论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管理干部,言行举止的细节,作风和人格魅力要经得起同学们的推敲。为了更好的起到示范作用,每年的暑假专职学生管理干部都要进入部队训练,加强自己的军事素养,更好的为半军事化管理提供有力保证。训练中有的同志受了伤,部队领导劝其休息,而他们却说:“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让同学做到的我们先要做到。要求学生有毅力,我们就更加要有毅力,我们受了伤,要总结经验,不能再让学生受伤。”正是这种脚踏实地、以学生为重的工作姿态,才塑造了他们宠辱不惊、虚怀若谷的心胸;正是这种朴实而勤勉的工作作风,才将“职业道德”的内涵诠释得如此饱满、鲜亮!
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刚性的手段,真诚的情感教育是柔性的呵护,在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制度下,每一位学生管理干部都用深情呵护着学生。要想管理学生,先要融入学生,我们“进操场,进课堂,进宿舍,进网络”,了解同学们的真情实感,用理性去说服学生,用情感去感召学生,启发同学思考,引导同学们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为了能够融入学生,更好的实施半军事化管理细则,学生管理干部无论酷暑严寒,风霜雪雨,早出晚归,为的就是更多的了解同学,为同学们解决更多生活困扰。
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以“爱满天下”为座右铭。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正是为了祖国未来无数的瓦特、牛顿、爱迪生,我们将满腔的爱尽情地赋予学生,论财产,两袖清风,一无所有,但是同学们能够在半军事化的管理的制度下茁壮成长,再多的付出,我们都无怨无悔。同时我们也是富有的,我们拥有无数同学爱的回报。每年教师节那一束束美丽的鲜花和纷纷扬扬的明信片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笔无价之宝,又哪里是金钱所能买到的呢?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为有同学们这样一支半军事化管理制度锻造出来的打不垮,托不烂的威武之师而感到自豪,由衷的自豪,无比的骄傲。
“ 我在学生之中,学生在我心中,我为学生服务,学生向我看齐”短短的几句话时刻提醒我们要把情感融入到学生管理之中。要让每个同学在严格的制度下都能感受到真诚的情感教育,具备健康的心态。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教育感悟
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交往困难、逆反心理等,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虽然相当多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有着某些不健康的心理,但这些仅属于心理素质不高和心理失衡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责无旁贷,帮助学生防微杜渐,把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遏制在萌芽之中。
我是0705班的班主任。惠一芳和阮爱荣都是0507班的班干部,刚进中专时,学习成绩不相上下,都处于中等偏上一点。因为一个是无锡本地人,是走读生,一个是外地句容人,是寄宿生。惠一芳由于组织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强,做事雷厉风行被选为团支部书记。阮爱荣朴实、勤奋、踏实,被选为班长。这两个学生都是属于比较成熟型的学生。两个人的关系也一直不错,在班里都有一定的威信。但是到了二年级,班长的进步很大,班里的工作不仅没有影响到她的学习,反而使得她更刻苦,更努力,成绩一天天地进步,记账、珠算技能比赛成绩都很好,各科成绩都名列班级前一、二名。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同时也遭到同学的嫉妒。但我始终教育她,要她坦然处置,不骄不躁。而惠一芳的成绩一直保持在中等偏上的水平状况,成绩一直上不去,技能也上不去,心里很不是滋味。与班长相比,她有点失落感。但至少她的活动能力胜过班长,这是她的优势。但后来为举行班级活动,她发了一趟无名火。从此她与班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一次劳动中,她居然公开把矛头指向我这个班主任,大声嚷道:“都叫我们走读生干,寄宿生干什么?”在她的心里我这个班主任偏爱寄宿生,但我明白她实际上指的是我偏爱班长。但是其他学生心里明白,事实相反,我是照顾走读生的。我考虑到,走读生早晨来校值日较辛苦,尤其是冬天。我只要求他们分组做好中午的值日。因此,没有人附和她。我忍不住地批评了她,为此她感到没面子,便大发雷霆说不要当这个班干部了。
其实她平时并不计较干多干少,在我同她的家长联系后才知道,家长平时对她的期望太高,父亲要求过严,近日情绪不佳,因为家长要求她既要考会计上岗证,又要参加成人高考,这使她压力过大。一时,焦虑、嫉妒、自卑感一齐向她袭来,她终于无法控制自己,做出对同学和老师非礼的举止。
为了维护她的自尊,在听取家长意见的时候,我是先肯定她在校表现好的一面,后指出她的缺点。她的家长比较明辨是非,配合我一起教育开导她。第二天她主动来找我,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我非常理解她,更没有为难她。
从这件事后,我在安排和处理学生关系方面,也更加谨慎。我建议他们开了“擦亮青春迎接未来”的主题班会,让她和班长一起合作。此后,她们之间的误会也就烟消云散了。
类似因心理压力过重而产生自卑和嫉妒心理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我时常告诫自己,要理智地看待这些中专生,让每个学生生活在希望里才是最主要的。苛求他们只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因此,为了遏制学生的嫉妒心理和自卑心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更多地从正面引导他们。我曾专门对全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针对毕业、就业,引导他们从“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入手,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做起。
后来,班长既考上大专又获得会计上岗证,成为中专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而这位团支部书记,在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批踏上社会参加实习。在实习岗位上她同样显示出工作能力,得到实习单位领导的表扬。在毕业典礼上,我让她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而没有让班长上去发言,她感到很意外。我想,中专班的学生大多数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如果我让班长作为代表发言,她在就读大专,无形中会给更多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我常跟学生说:“在学校,你们有时可以任性,义气用事,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在工作上,你也这样结果会怎么样呢?”
学生成长是快乐的,也必然有烦恼。如花的岁月正是多雨的季节,青春的困惑如青草般丛生,剪不断,理还乱,欢欣的岁月,黄金的年华,几多欣慰,几多忧愁。时代铿锵的脚步,激起无限的遐想,现实生活引起诸多的困惑。嫉妒心理带给一个人往往是莫名的对他人产生的仇视和挑衅,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嫉妒和自卑心理控制之下,往往就会做出很多极为危险和伤害他人的行为。所以,老师教会学生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
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多年的实践,下面我就如何遏制嫉妒心理和自卑心理简要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是要教育学生变“事事与人比”为“事事向人学”,要抱着一种时时学习别人优点的态度,不但可以消除嫉妒,还可以不断完善自我。
二是要教育学生保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不要总是和比自己强的人比。如果只看到别人优于自己的一面,你就会伤心苦恼,而要学会与以前那个不如现在的你比,以体验成功的感觉。抱着“只要努力我也行”的信念,不断鼓励自己。如果你觉得你现在还不如以前,那么,你可以考虑和你身边不如你的人比,以缓解心理的压力。
三是要教育学生,人需要有多个价值支柱,就如同一座房子需要多个柱子支撑一样,就算其中一个倒塌了,还有其他支撑。这就是说,学生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不要把视野仅仅盯在一个目标上。
四是要教育学生,想要成功,首先要搞好学习;其次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各项活动中当你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被周围的人所肯定时,就会感觉自己是成功的。当你被成功的喜悦围绕时,就能克服嫉妒和自卑的心理。
参考文献:
[1]肖永春,齐亚丽主编.成功心理素质训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75-02
我们都知道,写作是作者头脑中对客观生活的具体反映,是作者反映内心思想情感的一面镜子。因此,写作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作文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面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其中“学会发展”就是要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这是我们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和任务。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是做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即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开拓创新、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
因此,“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点的提出,既着眼于当今学生的现状,又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素材,使学生写作文能够“有话可说”;还要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灵性,使学生内心“有话要说”;更要关注学生内心世界,拓宽学生视野,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作文理念,让学生通过学写作文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小学生作文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首先抓住生活这个“源”。这里所说的“生活”包括的面是非常广泛的。我们教师平时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观察“生活”;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团队活动是参与“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是接触“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教师倡导学生要“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提倡学生要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健康向上、积极奋进的,都可以写。春风轻拂、阳光明媚可以写;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凡人轶事都可以写。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自身的感情体验,撞击出心灵的火花。总之,要写出他内心的自然而然的那些蓬勃而出的生活感受。
教师教育学生要写好作文,就必须首先要求学生把人做好。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把国情教育和养成教育同作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小学生作文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
学生健康心理与其他事物是一样的,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的内部而不在事物的外部。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在于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就是学生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学生作文心理的内部矛盾中,那些比较稳定的旧有的作文心理结构和水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是包含复杂构造的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其主要包括下列组成部分:(1)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状况;(2)爱好、兴趣、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状况;(3)语文知识和写作知识的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状况;(4)心理、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表现状况;等等。这些原有的作文心理结构与水平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或有待进一步发展的一面。
学生作文心理内部矛盾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产生的种种需要用作文来表达的新需要,它在学生的心理发展中,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那一面。学生的这些新的作文需要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儿童的要求逐步转化而来的。这种需要也是多层面的,其中主要有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不合格的内心需要;完成父母、老师或集体交给自己来调查、总结、汇报等任务的内心需要;渴望同伙伴、父母、老师等交流感受的内心需要;希望自己的作文优秀,自己的才能能够得到他人称赞,获得大家尊敬的内心需要等。
三、小学生作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意志品质可以调节人的内心及其外部活动,从而推动一个人去实现一定的目的或者排除与其追求目标相矛盾的那种愿望和行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专心和恒心。要让学生不断认识到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自己认真观察、长期练笔,特别是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进步、增强耐挫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培养方法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症结所在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世界稳定和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物质资源丰富,相对于60、70、80后都经历了不同类型的艰难困苦时期,如今的90后、00后乃至新生的10后真可以说是“温室的花朵”。这也就造成了当代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家长只能以不断的物质满足来弥补对孩子的缺少关爱,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坚持不懈精神
很多体育活动项目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毅力,努力坚持到最后。例如:长跑、游泳、跳绳等。从长跑这项体育运动来看,长跑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不到最后终点不能停止脚步。这项运动还同时考验了学生对自我体能的支配能力,不能在刚开始就将力气全部用完,这样很可能因为虚脱难以坚持到最后。因此,在进行此类体育项目时,不但达到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自身的掌控能力。
2.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今后参加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良好的团队合作往往能使工作完成得更加高效、更加出色。而体育活动中的团体项目正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最佳方法。例如:4×100接力赛、4×250接力赛等。这要求学生之间配合默契,众人齐心,共同商讨如何能加快速度,节省交接接力棒所花费的时间,将不够完善的想法和计划排除,共同选择最佳方案,最后,众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努力。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学习能力、反应能力、行动能力
很多人忽略了体育活动所能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反应能力和行动能力。例如:当体育教师教授学生如何投球时,首先由教师对动作、规则进行分析与讲解,然后对投篮的步法、抱球动作、投球动作等进行演示,最后由学生进行演练。这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对动作进行模仿学习;在与教师互投时学生会集中注意力,当球投出时迅速判断接球位置和接球方式;最后以正确的方法将球准确接住。一个简单的投球教学课程便锻炼了学生三种必备能力,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可见一斑。
4.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竞赛,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陌生的环境从容不迫,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并以最佳状态进行竞赛。同时,竞赛结果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竞赛结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天气、周围环境、选手状态、突发状况等有很大关联,因此,竞赛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要求学生在竞赛全程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因成功而骄傲,尤其不因一次失败便一蹶不振,完全丧失自信。
5.身体素质影响心理健康
身心健康所指的是身体和心理健康兼备。身体与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提高自身身体素质,能够无形中使自身心情愉快,身体的各种机制将会更加良好的运行,各种激素如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将产生更加活跃,而有害物质的产生将得到抑制,人体的抵抗力也将得到提升,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因此,多进行体育活动,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使自身拥有了健康的心理。
三、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攻略
1.保证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为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应从多个方面努力,因此,教师应保证其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利用长跑、游泳等使学生学会坚持不懈,祛除没恒心没毅力的缺点;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接力竞赛,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并在合作交流中增进与同学的感情,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分享,学会珍惜友谊;在学习体育项目新知识的同时,充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反应能力和行动力;在竞赛的众多不确定性中学会平静内心,迅速适应新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等。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并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培养健康的心理。
2.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向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的微小动向也应该了如指掌。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体育项目会有不同的心理,教师应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上得到乐趣,得到发展和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的作用非常巨大。各级体育教师应秉持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同步健康的教学理念,保证体育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使学生兼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更好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赖世汪.体育教学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促进作用[J].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01期.
方式的新的教育模式。开展赏识教育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有利于增
强学生信心,培养学生兴趣,形成顽强的意志,充分激发潜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培养赏识教育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
方。"花蕾渴望阳光,嫩芽渴望雨露,学生心灵的成长更需要赏识。赏识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阳光、雨露
。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通过心理的暗示,不断培养被赏识
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更强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赏识教育是能把
爱转化为具体有效的言行,让孩子切切实实感受到爱,充分地唤起自信,激发潜能,主动发展,快乐成长
的教育。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
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
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
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
越来越坏。
(一)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信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他
还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待自信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给我们以极大
的启示:只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向着好的方向去努力,最
后定会成功的。现实生活中,中职学生大多是由于中考成绩不佳,在初中时基本上是学习中等或中等偏下
的学生,许多中职学生的身上都存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心中充满了自卑。如果他们能够得到老师的赏识
、表扬等积极肯定的评价,那么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是一个"我能行"的人,对自己充满
信心。反之,如果他们经常不被人理睬、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赏识能够改变一个人,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前
途。
(二) 赏识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往往会遇到学生由于良好的兴趣在"满足"时出现失误和意外后,教师不满意,同
学讥笑而使学生因此失去了兴趣的现象,而恰恰是这样的做法或看法使得学生美好的兴趣给掩埋了。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要善于用赏识来培养学生的美好兴趣。有效运用赏识,就是要学会用赞美
的眼光来培养学生,就是要承认学生的成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要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朗读的真有感情"、"你做得真棒";就是要学会用善意的批评来培养学生
,就是"允许犯错误",不以一次"错误"否定学生,注重在犯错中及时肯定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改正自己
的缺点,从而使他们的这种美好兴趣得以保持,并为学生不断成功积累经验,为不断展示自己,提高自己
提供机会;就是要"承认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对多次教育屡次
不改的学生不灰心,不放弃,并用他们其它方面良好兴趣的满足和实现,来帮助他们克服和改进不良兴趣
,培养良好的兴趣,搭建平台,寓各种有益兴趣培养于各种有益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各方面的美好兴
趣都得到保持,并在兴趣实现的满足感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三)赏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经受挫折
一九九二年,中日学生夏令营较量以中国孩子的失败而告终,引发了全国上下对未来一代的忧思。事实上
,我们的学生在教育中并不是没有挫折,而是挫折错位,应该给的物质上的挫折没有,而不该给的精神生
命的挫折太多。对于孩子的有形生命,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罪;对于孩子的无形生命,就是另一
番景象了,学习好,也不能多表扬,要防止翘尾巴;学习不好就更不要说了,苛刻指责是家常便饭,让孩
子的心灵累累伤痕。该有的挫折没有,不该有的挫折却太多。
赏识教育在把做人权利还给孩子的同时,把做人的责任也让他承担起来,也就是让孩子无形生命升华的同
时,让他们的有形生命也经得起风雨的磨难。在生长之初,它接受的赏识多,所得到的养份就充足,成长
就快,等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时,就能接受风雨的洗礼了。反之,若它接受的批评指责多,那它弱小的身
躯就无法抵挡风雨了。中职学生所受的批评指责就更多。因此,赏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更能经受挫折,
它不是温室中的花朵。
(四)赏识教育能激发学生无限潜力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其特点是注重学生优点和长处,不断正面强化学生闪光的点点滴
滴,并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激发其内在自我的强大力量,达到生命的自
我认识。中职学生往抽象思维能力相比差一点,但动手能力比较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德国心理
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
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那天,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
。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赏识教育的
奥秘就是让学生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让学生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孩子的潜能需要
星星之火的点燃。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
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五)赏识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感到:你心中有学生,学生的心中就有你。老师只有以饱满的精神、欣
赏的眼光、赞美的话语对待学生,才能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才会亲近你、佩服你,才能赢得学生
的爱,使他们向你敞开心扉,把心里话坦白的说给你听,这对我们做好学生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的。在课
堂上,我常常会发自内心地表扬、鼓励学生:"Very good"、"you are clever" 一些简单的话语,一个予
以肯定的眼神,让我们师生关系变得很融洽,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因为他们不必担心
说错了会挨批评、会受耻笑。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他也做不了人。"
所以我们应该多表扬、多赏识,让学生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
学习热情。
每个孩子都是为了赏识来到人间。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
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
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使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他们,尊重他
们,赏识他们,就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赏识。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 开明出版社 2000年版
[2]《班主任工作艺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
一、音乐疗法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简述
在有关音乐疗法的含义的解读方面,我国音乐疗法奠基人,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鸿懿教授指出:“音乐疗法是构建在心理诊疗理论上的教法,利用音乐所形成的生理、心理反应,在音乐理疗师的干预下,通过既定的音乐互动,凭借音乐感悟所形成的影响,来让患者重获健康心理的治疗方法。”这种阐释说明了音乐疗法是基于心理诊疗理论的。
当前,全球有一定号召力的音乐疗法流派通常包含心理动力音乐疗法、认知音乐疗法、行为音乐疗法、引导想象音乐疗法等。除开上述疗法,还包含超个人音乐疗法、人格取向音乐疗法等。繁复的音乐疗法流派以及诸多的音乐治疗模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模型或范本。
二、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状况
中国音乐学院1998年设立了我国首个音乐疗法科目,通过20多年的摸索与实践,虽然中国当前已有16所高校创办了音乐治疗科目,并且大约有20所高等学府设立了音乐疗法教程,然而将音乐疗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先例还属凤毛菱角。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还并未普及,其应用状况是:
(一)缺少理性认知,学识推广不够均衡
笔者2014年9月和课题组成员对几所高校制定了调查问卷,在250位被调查的高校学生中,当被询问在心理出现问题时是不是需要音乐疗法,仅有32%的高校学生情愿尝试这种治疗模式。该项数据表明:因为宣讲不到位,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疗法一知半解,大部分学生将音乐教育与音乐疗法等同,表示乐曲欣赏就是音乐治疗,对音乐疗法的疗效不甚明了,甚至以为聆听乐曲舒缓压力就是音乐疗法。
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音乐疗法的认知程度不够的情况屡见不鲜,即便在音乐疗法最为盛行的美国,大部分民众对其还感到极为陌生。在中国尤其如此,不但高校学生知道的少,社会上了解的人群也属少数。所以,只有让高校学生理解并接纳音乐疗法,才能让音乐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联系。
(二)缺少资质认证,疗法普及遇到阻碍
当前,中国以音乐疗法为主的培训公司还太少,但是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等三个公司都能够出具音乐治疗师培训机构所下发的音乐治疗师证书,这都是音乐诊疗领域规范化、标准化的标志。
然而,因为我国还缺少法制认同的音乐治疗师资格认证,大多数有着音乐诊疗能力的人员在社会上找不到自身的定位,也让音乐疗法的普及遇到阻碍。
而在高等学府使用音乐疗法的教师,因为缺少专业的音乐治疗师资质证书,在音乐诊疗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定的阻碍。而为了化解这一困局,有两个层面的措施:
1、教师应踊跃地向高校心理教育管理者推介音乐疗法,阐述音乐疗法的效果,获得其认同以及帮助。
2、使用音乐疗法的教师应夯实音乐理论基础,加强临床运用研发,向社会展示音乐疗法的研讨成果,为其在高等学府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做好铺垫。
(三)专业能力单一,诊疗质量缺少科学评价
有关心理取向音乐诊疗的应用技术的类别的划分,美国音乐治疗学家惠勒依照伍博格发明的心理诊疗分类纲要,将音乐诊疗分成支持性音乐疗法、再教育性音乐疗法以及重建构性音乐疗法等三类诊疗方法。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用到的音乐疗法大部分均为支持性音乐疗法。因为高等学府中,针对高校学生的音乐诊疗活动通常持续时间不长、模式单一,其诊疗效果大多数为陪伴与感情交流,并未牵涉到认知、人格方面的诊疗与引导,而且诊疗效果也缺少恰当的评价办法。
所以,这样的音乐疗法于学生的心理障碍的疏导帮助不大。这就表明使用音乐疗法的教师不能光看表明,而忽略实际诊疗质量,应学习音乐疗法的核心干预技巧,以疏导学生心理的实践情况为切入点开展音乐诊疗互动。
三、音乐疗法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疗法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通常应以支持音乐疗法与再教育音乐疗法以及重建构音乐疗法为主,通过相异的音乐诊疗干预对策,运用音乐来加强与患者的联系,凭借音乐互动所诱发的情绪、心理以及认知方面的感悟,来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支持方面的音乐疗法的运用
支持性音乐疗法所倡导的是心绪、行为的转变以及技巧的提高。这种音乐疗法通常针对的是高校学生中的亚健康群体以及有着情绪障碍的群体。其治疗分成两步:
1、针对高校学生预防心理疾病的需要,通过诱导大学生使用音乐保健模式保持身心健康,协助其形成阳光、开朗的情绪;
2、利用音乐的互动形成心理层面的感悟,帮助产生焦躁、紧张、压抑、畏惧等心理障碍的高校学生来发泄负面情绪,协助其重获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通过让患者唱出自身偏爱的曲子、挑选所喜爱的乐器进行演奏、伴随音乐起舞等形式,来释放情感、发泄负面情绪;通过让患者参与有着结构性的集体演唱、器乐演奏、集体舞蹈演出、戏剧演绎等模式,来提升患者的语言表述技巧、情绪表述技能、平衡感、行为适应技能以及社会交际技能。
(二)再教育方面的音乐疗法的运用
再教育音乐疗法,倾向于探寻与探讨患者的潜意识的感受,通过音乐来干预并协助患者提升认知领悟能力。除开音乐自身外,音乐治疗师的参与亦是再教育方面音乐疗法的关键干预方式,音乐治疗师通过与患者间的音乐互动,在讨论人际关系的阶段,让患者明白交际受阻的原因以及自身应担负的职责。教育类音乐疗法通常会牵涉到认知音乐疗法、人本音乐疗法等流派的诊疗模式。
比如:通过乐器演奏、音乐同步倾听、音乐倾听回忆等模式,让音乐与患者在心理情绪方面达成一致,音乐与患者形成共鸣后,应逐渐将音乐格调向快乐、充满正能量的方向过渡,进而让音乐的情绪、心理来变更患者的情绪、心理;通过音乐心理剧、曲子探讨、词曲创编等模式来进行诊疗效果也较为理想,音乐治疗师与患者在探讨音乐活动的感悟时,应诱导患者复原正常的认知以及行为能力。
(三)重建构方面的音乐疗法的运用
重建构方面的音乐疗法是一类较为繁复的心理诊疗干预技术,此种音乐疗法参考了音乐想象中的图像以及感受,诱导患者意识到自身的扭曲的认知以及举止,这种音乐疗法不但需要音乐治疗师对患者实施长时间的诊疗干预,并且对音乐治疗师的从业资质的要求也极为严苛,音乐治疗师需要进行过精神动力学以及精神病理学方面的培训方可对学生进行诊疗。
重建构音乐疗法中,应用最为普遍的疗法是音乐动力学疗法、音乐引导现象疗法等,通过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跳舞、即兴唱歌、音乐现象、音乐绘图、音乐阅览等诊疗模式,通过解析音乐映射的潜意识问题,用音乐、话语等来阐释或明确患者紊乱的认知或举止,进而诱导患者逐渐战胜心魔,疏导心理问题,从而重建患者的人格系统,并且健全患者的心智,让其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是荒谬的、乖张的,从而通过重新定位找到失去的健康心理。重建构音乐疗法在实践中的运用证明,错乱的精神行为是能够被纠正的,而且,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其是密不可分的,需要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此方面付诸行动。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管理
改革民办高校安全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模式。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随着民办高校日益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不容忽视。随着当前国内外形式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如何改革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教育方式,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创建和谐校园环境,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剧,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和竞争机制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感到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因素相当复杂,高校应从影响因素入手,高度重视、齐抓共管,改革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传统的教育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安全教育之一,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多渠道,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发挥其重要作用。
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广大师生安全是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更是高校的头等大事,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基本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当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宁有序、和谐融合、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一、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高校安全稳定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主体。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安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民办高校校园安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办学和管理模式,高校的扩招和合并,这些都给高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是高校的重中之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民办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适应大学生教育,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层。
心理问题是伴随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正确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评价和分类,正确把握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展开的工作才会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才会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上一个全新的台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高校的安全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石。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不透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内涵,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本来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解决的问题,因得不到及时辅导,而成了心理问题,甚至退休、自杀。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方法途径研究,发挥其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体系,而且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整体效应,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规律,找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体制保障。
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之间的关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相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如此必然带来学校环境的安全稳定。安全工作的深入和开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撑,一味的强调安全制度,用刚性约束人,而不做软性的心理疏导,力度再大,也达不到安全管理的效果。所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溶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把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对高校的安全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为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要不断探索并掌握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作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和疏导者,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现今大学面临着很多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这样才便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年往成年过渡的转折期,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强,个性正逐渐形成和定型,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是会表现出幼稚和片面,产生一些矛盾心理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渠道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要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在工作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辅导员加强心理素质修养的同时也要具备高尚的情感,努力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接受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业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的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对人际关系相处问题、就业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有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新生军训、学校体检结果、和学生逐一谈心、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
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共性问题分类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选择的地点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放松和辅导员产生亲近感。
2.网络也是做学生的心理辅导一种便捷的方法。有些学生不愿和辅导员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谈心的时候并不会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短信、邮箱、博客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各方面成长的关键期,不仅需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心理、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等都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中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所以,无论对于家长还是教师来说,了解这一阶段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应对措施对于中学生一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用自编的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问卷,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某地区的15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较明显的因素主要有学业成绩、家长、老师的高期望和同伴关系等。
(一)学业成绩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完善,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处于升学压力的情况下,面对众多竞争对手,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凸显自己,进入理想的学校。当然,这也是受教育制度的影响,中考、高考制度使中学生不得不通过考试这道门槛出人头地。经过努力后,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增强自信心,再接再厉;但是,经过努力而学业成绩依然没有进步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会错误的认为是自己的智力有问题,从而导致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由此可见,在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达到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控制。
(二)家长、老师的高期望
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老师则希望学生的成绩都是优秀的。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高期望可能是件好事,是自己奋斗的目标,进取的动力。相反,有些学生自尊心特别强,取得的成绩虽然也不错,但是没有达到家长、老师的期望,便会感觉自己很失败,长期下来,这些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没有了家长、老师的鼓励,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而且也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三)同伴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在学校被同伴拒绝的学生比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学生更容易辍学及参加不良行为活动或犯罪,在青少年时期或成年早起也更容易出现严重心理障碍[4]。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一时期中学生倾向于和同伴交往,和同伴分享烦恼和快乐。但是同伴交往难免少不了冲突,意见不统一等问题。社会焦虑、抑郁、孤独感、幸福感等情绪体验常常伴随着同伴交往过程,遭遇同伴拒绝、被同伴孤立容易使中学生产生社会焦虑和孤独感;受到同伴欢迎、被同伴接受则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尊与幸福。友谊不仅使青少年有了群体归属感,而且也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所以,中学生能否顺利的进行同伴交往,和同伴建立友谊也是决定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应对措施
首先,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正确的看待学业成绩,在自己竭尽全力后,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接纳自己,鼓励自己。当取得好成绩时,不骄不躁;当成绩不理想时,不要气馁,继续努力。成绩好的前提是有一个好的心态,心态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对于中考、高考这种大型考试来说,学生拼的就是心态。中学生要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平。
其次,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学校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正规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或者举办有关心理学知识的讲座,达到宣传心理知识的目的。一场精彩的心理健康讲座,可以教会中学生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学习压力,使中学生受益匪浅。
最后,对于家长来说,要具备正确评价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合理的期望,当孩子的成绩下降时,要和孩子共同分析原因,多多鼓励他们。家庭教育中的“期望效应”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期望应制定在孩子“努力后就能达到”的水平。对于教师来说,“罗森塔尔效应”确实证明了期望效应对学生的益处,但是学生在智力、气质、个性特点、原有的知识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有差异。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期望与要求,保证期望的可行性,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中学生承载着父母的美好期望,担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使命。我们要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中学生达到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朝阳,张亚能,刘朝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13-114.
[2]黄俊丽.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岛日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