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素质教育的看法范文

对素质教育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素质教育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素质教育的看法

第1篇:对素质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372(23)23--

[作者简介]李利鑫(987―),女,河北邯郸人,硕士,天津市河北区实验小学教师。

24年王策三先生发表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以下简称《轻视知识》)和钟启泉先生发表的《发霉的奶酪》两篇文章开启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争论。这一争论是两种教育思想的交锋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揭示了过去教育和现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问题。但是这种争论是在概念理解没有取得一致的前提下进行的,他们都是站在各自的理解角度去批判对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概念做出澄清。

一、概念的解读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关乎人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方法。对概念界定的不同体现着对事物认识的不同,也体现着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王策三先生和钟启泉先生两篇文章中,他们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他们从各自的立场进行阐述。因此,在论述之前我们首先应对文中的一些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应试教育

在《轻视知识》一文中,王策三先生反对把应试教育看做是以考试为目的,追求升学的教育,他指出“所谓‘应试教育’,‘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教育,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他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他把考试作为判断是不是应试教育的标准,只要存在考试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所以我们过往的一切教育因为都存在着考试所以都是应试教育。他把应试教育泛化了,没有抓住应试教育的本质属性,把某一方面的特征作为判断应试教育的标准。因此,他认为应试教育具有有利的一面就是“培养提高了青年一代一些方面的素质”。王策三先生论述的应试教育是对以前和现行教育的一个概括,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整篇文章中他反对完全地否定应试教育,而是要改革其中一些不合理的成分。

而钟启泉先生在他《发霉的奶酪》一文中强烈地批判王策三先生的观点,认为他是应试教育的辩护者。应试教育代表着精英主义的教育观,他认为王策三先生的文章“所流露并试图进行渲染的是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和应试主义教育模式”,这种教育观为了少数人的发展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钟启泉先生反对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虽然在文中没有明确地说明应试教育的概念,但是从他对精英教育的论述中有所体现,“所谓精英主义教育是指 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是培养和选拔精英人才,这种人才是对以学科专业人才为主体的所有‘高级’人才的总称”。从这一目的可以得出应试教育就是片面地传授知识,以人才的选拔为目的,造面发展的教育。

现在大多数人对应试教育持批判的态度。“在我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指的是一种考试主义或一种以考试为中心并对其他教育价值具有强烈排斥性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考试和应试几乎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一切为考而教,一切为考而学。考试和应试成了教育活动和人的发展的异己力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了考试和应试的奴隶。”笔者比较赞同的是对应试教育批判的观点,考试一直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当过分地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把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方式,忽略了人的需要时,就成为一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是不符合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我们现在所批判的应试教育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不是对我国教育中存在考试这一事实的描述,也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传统教育存在的单纯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是作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否定应试教育不是否定我国现行教育也不是否定我国的传统教育,而是对一些教育极端现象的批判。

(二)素质教育

王策三先生对于素质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同于其他学者,他认为“素质教育是与教育同一的概念,是最上位的概念,没有任何别的什么教育概念能够与它平列、对应、对立,没有什么非素质教育。诸如文化教育、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都是它的下位概念,都只是它的一部分,不能与它平列、对应、对立”。他将素质教育等同于教育,认为只要能提高人某方面素质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是概念的泛化。在文中他强调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就是素质教育,把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简单化,认为一切提高素质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古今中外一切教育都是素质教育,没有什么不追求提高素质的教育,哪有什么教育不是为了提高素质?素质教育实际上与教育是同义语”。所以,他认为我们过去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依照王策三先生的说法,那么没有哪种教育不是素质教育,那我们现在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理念的提出又有何意义呢?

钟启泉先生反对由应试教育所引起的精英主义的教育观,认为这种教育观忽视了大众对教育的需求,提倡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认为“大众主义教育观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淡化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训练,强调学生整体或综合素养的形成,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学生能够迎接并适应未来生活的任何挑战”。这种教育观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所培养的人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是与素质教育所倡导关于培养人的理念一致的。

而在现在的论述中人们普遍地认同“‘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包括‘三大要义’,即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对于这个概念,“三个要义”对其解释得非常清楚,但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不应仅仅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促进学生的发展,它贯穿于整个教育,作为一个理念或是希望教育达到的一个理想状态而促进所有社会人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它不同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它批判的是以考试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并针对这种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而全面发展的教育对立面是片面发展的教育,它反对的是对整体的人的割裂,要求人各方面协调的发展。

对概念的理解,我们不能只从表面的文字来看本质,把只要有考试的教育看做是应试教育,只要能提高人某方面素质的教育看做是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对概念简单机械的理解。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概念来认识这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等概念有深层次的理解。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争论的焦点

王策三先生用了近二十页的内容来阐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造成“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并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思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而钟启泉先生批判王策三先生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是我们已经摒弃了的“凯洛夫教育学”的体现,两者的观点产生了激烈的交锋。仔细地分析文章,笔者认为他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的价值观

对教育的不同主张体现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应试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层层的考试,选拔出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手段,目的是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钟启泉先生认为这种旨在培养少数人的教育观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他批判王策三先生在《轻视知识》一文中“所流露并试图进行渲染的是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和应试主义教育模式”。这种教育价值观忽视了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为了少数人而损害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这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催化并加剧了应试主义教育的盛行。

针对应试教育所造成的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钟启泉先生持否定及批判的态度。他倡导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建立一种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此种价值观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是为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个别学生发展成为某一领域的“高级”人才,而是“在于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 为未来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由于两者关注的重点不同,教育的目的不同,因此两者的教育价值观也是有区别的,一个倾向于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一个倾向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但大众主义教育价值观并不是完全地排斥精英教育的,就像钟启泉在《发霉的奶酪》所论述的,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只是将教育发展的重心由偏向精英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关注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从而使每个人通过接受教育都能适得其所”。这是一种符合我们现在社会需要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二)知识观

笔者认为王、钟两人最大的争论点是在知识观。王策三先生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造成了“轻视知识”的思潮,这一思潮影响了教育改革并造成了人们思想混乱。由于他是针对“轻视知识”这一思潮提出的,因此在文中他用大量的篇幅来论述知识的重要性及我们应该重视知识。“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就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概念,决定着学生的发展。”“知识之于人(尤其学生个体)的发展,就如同经济之于社会发展一样,是基础,是中心,是水之源、木之本。”他对知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肯定,但他认为我们现在提出的“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主张,不是因为知识过多而是因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造成的。王策三先生认为我们不能因为传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否认知识本身,因此“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根本、永远不存在‘过于’的问题,而是根本、永远不够、要不断加强的问题”。只不过我们要对知识传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简单告诉学生的机械记诵等进行改革,王策三先生对改革知识的内容、传授方法、教师讲授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但他认为不存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是与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目标相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课程改革中注重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课程的本质是知识”,那么无论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课程方法的选择都要以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笔者认为这种把知识作为课程本质,过于注重知识是无法取得普遍认同的。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认同他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思想,但是他对于知识内容、传授等方面存在问题的认识及改革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对于知识,钟启泉先生也认为知识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知识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核心要素”。他将知识分为静态的知识观和动态的知识观,静态的知识观是学生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隔离的情况下,获得的书本知识或经验。他批判王策三先生所论述的知识观是静态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是对知识片面、机械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知识,而非学科的知识。钟启泉先生认为在《轻视知识》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冠之以“轻视知识”的罪名是没有理论依据的,但他认为王策三先生没有严谨的治学逻辑和良好的学风这种观点笔者是不能认同的。王策三先生指出存在“轻视知识”是由于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人们对于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是十分清楚,错误地把应试教育的对立面看做了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走向了片面。因此有些地方确实存在忽视知识的现象,尽管这种现象只是个别的和一时的。虽然王策三先生的论述有些夸大,但他确实指出了改革之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三)对传统的继承与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改革?王策三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创新不是如同造房子那样,必须把旧房子推倒,把基地清除干净,在空地上盖起新的房子;恰恰相反,必须在既有的教育基地上逐步进行改造”。他更多强调的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认为传统教育几千年来积累的许多优秀的东西是值得我们保留并加以发扬的,比如尊师重道等思想在今天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反对教育改革中“对已有的教育传统简单否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的想法和做法”,认为这是对传统的否定,也与教育实际不符。教育领域的改革不同于其他领域,教育需要的是渐进式的改革而不是否定全部后建立一个新的体系。钟启泉先生对教育改革否定传统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没有否认传统,在改革的诸多文件中都渗透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同时他反对在既有的教育基础上逐步进行改造这种保守的做法,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肯定需要大破和大立,特别是在确立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时,‘重起炉灶’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改革就是破与立的过程,只有打破原有的体系,才能彻底清除这种体系造成的弊端,达到改革的目的。

三、如何正确对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论

有不同的见解才会有思想的争鸣,有思想的争鸣才会促进人们不断思考进而对事物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以促进新事物的发展。这次争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进行的一次范围较广、争论较激烈的思想论战,它给长期各说各话或一边倒、随大流的学术界带来一瞥亮丽,使得我们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 并对我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对于两者的观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一个而去积极地推崇另一个,也不能单纯地认为一切新事物都是好的而简单地否定旧事物。虽然现在对应试教育的批判较多,也有大量的文章来反对王策三先生的观点,但笔者还是认为他的思想中有可取之处。他虽然提倡要继续加强对知识的传授,但他所谓的传授已经不同于我们过去理解的教师简单讲授,学生机械地学习,传授包括讲授和探索、发现两种形式,而且讲授也不是“满堂灌”而是教师把加工了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法教给学生。王策三先生所提倡的应试教育与我们极力批判的应试教育的概念内涵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而且他提到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或快或慢、曲折反复的过程,由于对新事物认识的不足、思想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等等因素都会制约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与旧的,要革除的与要建立的……往往要‘纠缠’在一起很长时间,‘旧瓶装新酒’和‘新瓶装旧酒’的情况都会有”。王策三先生对教育改革的长期性、曲折性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钟启泉先生的观点则是我们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但他把改革看做大破、大立,以新课改为标杆的疾风骤雨般推进的素质教育改革,与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质是不符的,“重起炉灶”难免会造成思想的混乱与对实践的无所适从,尤其是我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短时间内彻底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说王策三先生是保守的改良派,那么钟启泉先生更倾向于激进的革命派。不同的教育理论流派各有不同的针对性,各有优缺点,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奶酪”已经出现问题,在“面包”还没有做好、做大的时候,如果义无反顾地摒弃,那么我们“吃”什么?我们要找出“奶酪”发霉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并对那些“霉斑”进行清理,同时我们应将“奶酪”中合理的成分引入“面包”之中,使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4(3)

[2]钟启泉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4()

[3]戴宏才,伍叶琴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价值互补[J]中国校外教育,2(4)

第2篇:对素质教育的看法范文

一、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脊蛙反射实验中,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试验。刺激蛙背部右侧和左侧反应有什么不同?刺激一侧时对侧肢体有什么反应?刺激的强弱与反应的关系?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然后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最后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位学生实验成绩,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

二、采用“探本溯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三、优化习题和试题,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因为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像、性格的异同)、对自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的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第3篇:对素质教育的看法范文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似乎没有出现“人喊马嘶”的热闹场面。作者认为,数学教育急需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本文分析了目前数学教育存在的弊端,立足长远,在数学基本素质之外还需注意那些非智力因素对数学教育的积极意义,并从理论角度提出了一些提高数学素质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数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就其本质来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目标的。“素质”一词包涵了更多内容,它不仅重视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可持续的、更长远的发展,这是和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地方。应试教育更关注眼前利益,完全为一张试卷而努力,往往陷入某种固定的思维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无疑有许多现实的困难。从数学这一学科来看,素质教育更容易被人忽视,以为数学本来就是机械的、无关情感的学科,谈不上什么素质不素质。持这一观点的人,大多是远离数学的人,不懂得数学素质在当今社会是多么的重要。本文拟从当前数学教育的弊端谈起,就数学素质的提高在理论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何为数学素质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需立足长远。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不矛盾,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与照顾个别学生的教育也不矛盾,它们是有机的整体,互为前提。所以,数学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能在考试中拿高分,还必须为学生提供丰饶的成长土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有人认为,所谓的数学素质是一个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在处理数形规律、逻辑关系以及相关矛盾时的悟性和潜能,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能力、数学品质的和谐统一,而数学思想和方法则是数学素质的精髓。论者认为,一个人的数学素质表现在四个特征上:第一,数学意识。用数学的眼光、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看世界;第二,数学语言。它是一种科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第三,数学技能。不仅包括基本技能,还包括“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第四,数学逻辑。数学是逻辑的体操,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①

在我看来,这些是数学素质的显性素质,其隐在的情感方面的素质也不容忽视。

二、数学教育的弊端

据新华社马德里2008年7月21日的报道,在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以总分217分的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三名获得满分的选手中有两位来自中国,②可谓成绩斐然,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数学家丘成桐到杭州与取得好成绩的数学尖子见面,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他说:“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做习题的机器,这样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什么数学人才。”目前,在中学数学教育方便存在多种弊端,阻碍了中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1.缺乏对非智力因素的足够认识。许多学生,也包括老师总觉得数学学习与文科学习无关。诚然,从短期效果来看,诸如语文、历史等学科对数学学习是没有直接效果的。然而,这些学科对于培养个人情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越是优秀的科学家越是离不开情感力量的支持。

以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为例,他在追求和探索数学的至美境界时,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数学一个方面。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本《史记》,他在接受《东方之子》的采访时谈及数学和文史的关系:“因为我和朋友在做数学的时候,看一些问题看得很微小,看得很微观,单做一个很小的问题,一点点地做,没有一个很宏观的看法,我觉得看历史对我宏观训练(有帮助),……所以我看问题的方法跟很多我的朋友不是一样,跟我的学生也不是一样,我想跟我看文学的看法有一点点相同。”而文学则是他在情绪低潮时候排泄感情的一种方法。③这一点很值得我们这些数学老师学习。

2.在教材安排和课堂教学上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论者指出,目前数学教材在编排上重应用而轻原理,常以实用与否来取舍教科书的内容,对原因和原理解释不够,其实,在学习过程中,追求原理是培养数学素质、能力和思维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此外,教材的开放性不够,中学教材与大学教材衔接不够。④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更重视题型,往往把眼光放在习题的解答上,努力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让学生记住的往往只是概念、定理、公式等等,而疏忽了对数学兴趣的培养,没有把数学的魅力展现出来。

3.单一的评价体系。对于大多数数学教师来说,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只在那一张试卷上。它不能考查出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潜能,也不能考察出一个学生的创造思维,更不能考查出学生对数学文化和价值的体会和认识。这个评价体系——不过是评价标尺,也不能称之为体系,仅是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缺乏对数学这一极具魅力的科学的充足认识。这表现了对数学的集体的普遍的误解。这个评价标尺更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落后。

三、如何提高数学素质教育

首先在于端正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树立长远的教育观念,自觉抵制着眼于应试能力培养的做法。鼓励数学特长班的开设,但必须避免走向一个极端,不能减少、割裂或者剥夺了学生文史方面的学习和熏陶。目前,几乎所有学校学习奥林匹克数学的做法已遭到了专家的批评,它的副作用也渐渐的显露了出来。

其次,丰富课堂教学。这里的丰富是指:1.为学生多提供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许多时候,学习思维的练习远比得到一个固有的答案要重要得多;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到某一种思路上。正确固然正确了,但如果打压学生的“怪想法”,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会僵化和固定,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再次,关注想象和灵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是思维的舞蹈,在数学思维中,想象推演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获得更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在数学领域中,许多高深的问题都是以“假想”“猜想”的形式出现的,这正是想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注释:

①韩学锋.《关于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J]》.《科技资讯》.2009.03.

②材料出自:chinamil.com.cn/site1/big5/xwpdxw/2008-07/22/content_1374106.htm。

第4篇:对素质教育的看法范文

选择临床、护理等专业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共抽取20个班,约800人进行调查。自编问卷,内容包括: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学生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和方式的认同度;对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的满意度;对学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满意度;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实际效果认同度,共设置了21个问题,包括校园的人文氛围,学校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开设的人文选修课选修情况,学生最认可的人文教育途径和方式,图书馆利用情况等。调查方法由辅导员老师现场主持发放,由研究对象自己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保证问卷发放和填写的数量和质量。全部调查问卷经严格核对、检查,全部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软件统计进行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面向学生共发放800份,排除不合格问卷33份,有效问卷767份,有效回收率95.9%。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情况:女生人数多于男生。年级构成情况:大一、大二学生多余其他两个年级。政治面貌构成情况:党团员占绝大多数。专业构成情况:根据大样本量的专业构成比例,临床、护理专业学生多于其他四个专业。

2.2调查对象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

调查对象对学校人文教育途径和方式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人文教育存在问题主要是课程结构、授课时间安排和课堂组织不够合理和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是培养人文素质的最主要途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实践教学等)和隐性课程与文化(如文艺演出、文艺沙龙、学生社团等)是适合开展人文教育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见,人文教育不能仅局限在课堂的讲授,学生更乐于接受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及隐性教育的方式,而这些方式更多的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更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上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对学校人文教育的期望值较高,但实际现状并不理想,反差较大。调查对象对已开设的人文课程的看法:对于以上目前学校所开设的人文选修课程,大部分的选修学生人数在20%左右,一半的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喜爱程度和人文课程满足未来职业需要程度认为一般,可见目前学校人文课程的开设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中国传统文化、美学与礼仪、人际关系与沟通是学生认为最有必要开设的人文课程。调查对象对人文课程的任课教师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为学生配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的人数、教学水平、教师的人文精神整体情况一般。既教业务知识、又教如何做人并且富有教学经验、业务能力强、有成就是学生认为教师最应具备的素质。由此可见,人文教师的授课质量并未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调查对象对学校人文教育实际效果的认同情况: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创造的机会、提供的条件、人文氛围和讲座数量情况一般,其中仅有9.1%的学生经常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大部分学生认为人文修养对专业学习和工作有重要影响,对本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体评价一般。由此可见,学生对人文教育期望值很高,但现实教育实施效果不明显。

3.讨论

第5篇:对素质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素质教育 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这些年不仅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本身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数学培养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下面笔者就针对如今高中数学的教育现状及其相关问题,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们目前的高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应试教育依旧是数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考一所好大学依旧是很多家长和老师所期盼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就都成了次要的了。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渗透、思维能力的提高都被老师所布置的题海战术、一味追求高分所取代,这严重忽视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各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相对滞后的教学观念。和现今社会、科技相比较,高中数学有着明显的封闭性和慢节奏等特点,社会要求更加开放和富有动态性,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中数学教学却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目前高中数学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和素质教育的目标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2、应试教育明显。我们一直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可如何在高中数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是所有老师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我们如何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将是今后教学的关键。

二、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的素质要求。

数学素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这其中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等等。数学教育对于中学生素质的培养更多则表现在数学知识和观念、思维方法和创造意识、能力的培养上。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数学教师的自身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中数学教师的职责和职务要求。在素质教育实行的今天,我们应当处处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师应当突出如何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体现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功能。1,教师要以身作则,对自己做到严格要求,实行候课制度,不早退,不拖堂,对学生的问题要做到耐心听取,耐心讲解。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磁场”来干扰学生,使学生达到启迪心智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2,应试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素质教育则更加重视知识的发现过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来学习数学,如何来进行数学思维。就象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他们一定的数学知识固然重要,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则更显得重要。3,启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让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更有实际意义,因为提问的过程就是他们思索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就进步。实践也证明,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往往是培养他们数学思维的“启发剂”,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它能使中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到活跃状态,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及时更新数学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数学作为高中课堂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其实施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比它的知识性更为重要。所以我们要时常回头检讨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包括对教育观念上的更新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当然,目前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主流,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传统教学,毕竟传统教学在知识的传授上有着行之有效的作用。另外,教育观念的更新也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实现的,它的改变应当有一个过程,更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对其接受快慢程度。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通过借助多种教学教具,比如多媒体教学,来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中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现在高中数学的实际教学来看,数学素质在很多教学环节都还没有得到体现或者重视,很多教师也没有意识到数学素质的重要性。随着数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将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育的共识,也将是今后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方向。立足教材,从高中数学的现实教学出发,通过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将素质教育渐渐融入课堂教学中,让数学学习更加平易近人,贴近生活,学生才会对数学多一点理解和热爱。

第6篇:对素质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术教学 创新教学 德艺双修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很多年来大家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理解也愈见深刻,各门学科都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也在这个大熔炉下得到了许多锤炼,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对于它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首先,素质教育下美术教学应提倡创新教学。

这里的“创新教学”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教师要具备创新教学的思想和观念;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日本、美国、中国孩子画苹果的事,由于教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中国的孩子画苹果,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标准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日本的孩子画苹果,教师拿着苹果,让孩子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教师提一篮苹果,任小朋友拿一个画。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日本和美国的孩子每个人画得都不一样。这则故事给我触动很大,作为教师更应该学会向孩子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日本、美国教师的教法,创新教学方法,给学生们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而不是教师把自己的观察、分析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变为机械的接受器。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和创造,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真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多角度、多观察现实生活,多思考,多动手,使动眼、动脑、动手协调发展,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全面完善素质教育。

其次,在美术教学中构筑学生较高的艺术修养。

现实中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但基本的艺术修养却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在美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美术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它对激发学生审美心理、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就如何培养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教授美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些基本理论的学习是我们培养审美情趣和提高艺术修养的开始。

二是培养学生欣赏的能力。

要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去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指导他们会“看”作品,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动手欲望,创造机会提供动手的环境,指导其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转贴于

四是美术教学要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教学更多地与非本民族文化、历史、生活的对比。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素质教育之目的。

第三,坚持素质教育,美术教学应坚持包容并蓄、多重评价的原则。

在美术教学上,如统一、协调、对比等原则都不是绝对的,太统一了就很难分清主次,太协调了就不会出现强烈的对比,重要的是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到底如何把握?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又如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只看到“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它们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其中闪光的东西,不要一棍子打死。

第四,实施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要始终贯穿以美育人、“德艺双修”。

第7篇:对素质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校外教育;作用;创新手段;网上阵地;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31-01

一、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具有着培养目标的全面性、教育方式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教学手段的开放性等优势,究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校外教育对青少年的德育功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断地提升道德境界;校外教育对青少年的团体教育作用。通过演讲比赛、小记者活动以及夏令营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地培养了自己的团体意识,明白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校外教育对青少年的美育作用。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活动中涵盖了朗诵、舞蹈、书法、摄影以及园艺等内容,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逐渐地锻炼了发展美的眼光和能力。总而言之,校外教育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乃至整体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策略

1.创新校外素质教育的实现手段。在时代以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的强大力量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炙手可热的运用,在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重视创新教育手段,会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莫大的活力。详细一点来讲,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开设的,所强调的教学路线是知识的习得和传授,是以某一领域的知识为出发点进行不断的深入性的钻研,长此以往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因此,校外素质教育可以尝试根据青少年的个性成长特征以及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野外宿营、抹黑行走、龙舟竞赛以及实弹射击等活动,借助于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等方式,使得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逐渐地锻炼自己的知识面、意志以及思想境界等各方面的能力,为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还有,在创新校外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同时,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想法,这就要求校外教育的相关人员要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在更大的程度上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点所在以及所期望的教学方式,从而能够在根据学生个性成长特征和学生心声的前提下不断地创新教育手段,真正地发挥出校外素质教育的功能。

2.建立健全网上校外教育阵地。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新一轮的活力,积极地拓展网上校外素质教育的阵地,可以有效地为校外素质教育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具体来说,首先,相关管理层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以现有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为阵地,在整合多方资源的前提下,尝试开展网上校外教育平台,派遣专业性的人员对该平台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内容的更进、方式的创新,不断地满足青少年即时的知识、娱乐的需求。其次,要专门建立“网上意见箱”、“校外教育一家亲”等网络版块,通过言语鼓励或者小奖品奖励的方式,引导家长和学生针对现行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网络管理员要及时地将这些看法与建议分类整合到公共性质的网络平台上,以便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校外教育在进行网络化改变之时所作出的努力,培养社会公众更多的青睐度,同时也为网上教育阵地的不断扩大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再者,要尽可能多地为校外教育的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职业使命感、职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素质,为网上校外教育阵地的建立健全提供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大力发展社区校外教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就是一个大的知识库,随时随处都可以学习和领悟到不同寻常的见解与体会,我们要在不断地整合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社区校外教育,为校外教育提供更加宽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比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针对学生在诸如节假日、周末等合适的时间免费开放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以及工人文化馆等公共设施,积极地利用社会各个地方所拥有的良好教育资源,潜移默化中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强而有力的催化剂成效。还有,政府部门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校外教育的工作实际,尝试对具有公益性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免征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等,并且通过引导和鼓励,赢得社会各企业单位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等的支持,为社区校外教育开拓更加广阔的活动平台。而且,针对这些活动场所,要赋予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命名,增强其中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总而言之,社区校外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促使素质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结语

校外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都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媒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面对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校外活动的需求,青少年校外教育手段和方式等都亟待完善与改革。我们要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和走向,通过努力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全方位的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的进步输送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对素质教育的看法范文

桥爸:回顾咱们家的素质教育,不能说是完全失败了,但好像是跑偏了点,以至于你现在的整体现状不尽人意,你作为一个素质教育的接受者,如何看待目前社会对你们这一代实施的“素质教育”?

桥:我认为素质教育本身没有问题,是一种进步,但先进的素质教育基础遭遇到了较落后的社会用人制度,如果继续如此下去,国家将留不住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历经素质教育的孩子更向往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

桥爸: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桥:教育的目的往往是由国家价值观决定的,当前社会充斥着浮躁和短视,过度地追求时效的经济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对素质教育也只是盲目推行,上面检查,下面应付,上面单纯不让假期补课,但校外的补习班赚了大钱。采取的措施大多是补救性的,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不单纯是教育行业出现的问题,其他行业也是如此,我们某些城市设计的三年一遇排水系统,不是经常被的“五十年一遇”的暴雨所淹吗?

桥爸:打住!扯远了。那你认为什么叫“有素质”?

桥:有能力、有修养、身心健康。

桥爸:你能不能给他们排一下序?

桥:第一“有能力”、第二“身心健康”、第三“有修养”。

桥爸:为啥把“有修养”排在最后?

桥: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排序也会不同。我想孟子或许会把“有修养”排在第一。但管子曾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所以我认为应先有能力、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更加容易获得“有修养”的条件。

桥爸:作为家长我们困惑、矛盾,怕自己的孩子成为“素质教育”实验的牺牲品,怕品尝到素质教育结出的苦果。

桥:素质教育不是实验,其实是一种回归,回归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中,如今为什么野生鱼、散养鸡、天然果、有机菜那么受欢迎?他们可能不肥大、可能品相差,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自然成熟。

所以你们家长要有耐心、要淡定,不能总想着让您的孩子出人头地,都想高人一等、都想德才超众、成就突出,这可能吗?自然吗?孔子曾说过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话:“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我理解为:要努力、要付出,要有追求,但也要有一颗“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的平常心。你最近不是也喜欢读于丹老师的《趣品人生》吗?不能嘴上说赞同和向往,要把这样的人生态度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第9篇:对素质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原则;思路

素质教育在今天早就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使得素质教育的工作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开展。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提升教育对象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落脚点和核心就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我们谈到加强素质教育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具体的语文教学的领域就是要培养在语文知识学习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学会将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提升一个人的品味的过程,因而从素质教育的视角谈论语文教学,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更好的发挥语文作为基础性质的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既有研究的必要,也是有着较大的研究的意义的。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关于中职语文素质教育的看法和意见。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何谓素质教育,实际上早期的研究学者在这方面的意见并不同意,甚至可以说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尽管如此,随着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研究的深入以及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等原因,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上的把握也在逐渐的丰富和完善,具体而言,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它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化的发展,以及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在当代社会,素质教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那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公民。那么全面发展就是上述的几个方面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中心意识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全体学生的教育才叫素质教育,不能是搞所谓的精英式的教育,而忽视了大多数人的教育;其次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与其宗旨相适应的,就是全面的提升学生的整体上的素质,德智体全面的发展、锻炼、完善;最后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乐于学,想学,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完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它所选择和教授的课程都是非常优秀的经典的作品,它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和延续的载体,因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中职教学内容的安排有自己的特点,它是根据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的。既然我们定位于职业教育,那么就应该重点锻炼和培养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以技术教育为主导。但是基于顺利就业的需求,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而言,我们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后对其它能力,如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具体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传统的观念中有人认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上是偏差的,无论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是如此。他们自身的能力限制了他们在很多领域的发展,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化的时代中,他们要想在竞争中赢得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学会从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最终促进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此是他们赢得竞争的唯一的途径,所以必须毫不犹豫的强化对与中职学生素质进行整体的再教育。尽管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该观点的产生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偏见性,但是也是在一定的程度上道出了中职生中整体上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必须首先勇敢的面对其中的问题,才能够促进问题的很好的解决。我认为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主要基于以下的几点考虑。

首先,是打破社会大众对于中职生素质上的偏见的必要。上文已经分析了大众对于中职生整体的基本看法,无论我们是否反唇相讥,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面对这样的一个现象,通过自我的积极努力的改革和完善,让更多的人主动的改变该种陈旧的想法和偏见,树立一种正确的看法。其次,之所以要将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因为我认为语文的教学最可能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对经典的诵读和学习,了解我国的传统和现代的优秀的文化,通过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最能领悟到优秀人物,品德道德高尚的人物,以及精神强大的人物的思想内涵,所以就可以吸取他们精神中的重要的养分来丰富自我的内心世界,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和欣赏水平。最后就是改革客观上存在的差距。我们无法否认问题的存在,但是我们需要做的首先仅仅是承认问题的存在,在差距面前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进行有效的弥补。所有以上的这些共同构成了本人所认为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所遵循的原则思考

在中职语文的教育中提倡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对教育的原则进行把握和认识,此是具体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第一,实行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态度教学。这是从思想上对素质教育开路,首先教师要有着较高的素质,只有在满足这样的一个条件下,才可能谈到对学生进行素质的问题。在语文教师满足了这些最为基本的素质要求以后,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观念进行革新。尽管实际中确实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速度上要优于一般的学生,但是教师仍然应该明白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教师必须毫不犹豫的贯彻实施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和一视同仁的教学的理念。

第二,及时的革新人才的培养观念,进行人文素质的建设和培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毫不犹豫的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作风。我们在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将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教学工作。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方式的革新,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学观念的革新等等,都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进行试验。

第三,在主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的前提下注意改革的速度问题,注意把握改革中规律性的问题。语文教学的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自有其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需要在认清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所强调的是将改革的速度和程度与对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认识的程度统一起来,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忽视顾虑的存在,人为的盲目的进行漫无目的的改革。在改革的前提注意改革的速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基础,有选择有条件有依据的进行阶段性的改革实施方案和实施措施。

四、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思路探究

首先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摆在首要的位置。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的诸多方面都会受到教师的影响,不论是言行上还是思想观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上都是如此,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性格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高低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言行举止让学生感觉到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模仿。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语文的教授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最为重要。对学生的品味的影响也是非常大。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而言,都必须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应该首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其次是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完善的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最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追求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是注重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效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和系统,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完善和革新。教师要认真备课,积极探讨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应该积极的备课,同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创设良好的教学引入环境。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感受自我体悟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语文实际上一门美感十分丰富的学科,如果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也将会终身因此而受益。所以课堂效率的提高还应该着力的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其中尤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最。自我学习与团结协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学习理解能力,提升学习的效率。这一点相信教师都或多或少有着相关的体会。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等等,都是有效的尝试。

再次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中职教学的特点,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专业化的知识和理论。作为中职教育的语文教育理所当然与其他群体的教育有所差别,如对于知识面的要求更大,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更加的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同时要有较强的实际知识转化能力。所以说中职的语文教学应当更加符合中职教学的特点,和专业化的需求。教师可以做的就是认真而又细心的设计课程的内容,如将课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然后通过多种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如情景教学模式和方法,社会实践的方法,演讲比赛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激情和活力。中职教育的老师更要因材施教,灵活的制定适应各种专业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方案和思路,尽可能的缩小不同专业学生之间语文素养和差距。

最后,要多角度多范围多手段多思路来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其中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是考虑到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语文的特点就是学习的好坏更多的影响到的是学生生活或是工作上的表现情况,语文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诸如听、说、读、写等。所以首先需要把握的是听的素质,让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听课是前提和基础,努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不仅要学会倾听而且还有善于倾听,用心去倾听。其次是说的素质的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准确而又文雅的表达自我的意思,力求简洁和完美,再其次是读的素养的培养。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又一个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阅读能力的高低最能够反映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所以阅读在语文素养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要重视对阅读素质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模式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对阅读的体验,养成阅读的习惯,平时就注意对经典著作和文章的阅读。最后是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个当然是建立在其他几个素养培养基础上的,所以总而言之首先需要对其它相关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和锻炼。

【参考文献】

[1]王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J].西江教育论丛,2004,(2).

[2]邸会花.浅谈职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1,(4).

[3]杨会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J].学周刊,2011,(6).

[4]薛凌.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和延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