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第1篇: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096-02

当前,我国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的情况,具体表现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苦学、厌学,或是课堂气氛活跃,但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相悖,重难点被遗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甚少,需要花大量的课外时间进行恶补。那么,应怎样进行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呢?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有效的教学准备策略

教师备课时,主要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实用的教学计划。对多数教师来说,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某种教法是教学准备中的一大难题。其实,教师可在清楚熟悉初中地理课堂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后,再充分分析学生的情况,从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探究法、体验法、案例法等四种。

1.讲授法,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地理事物布局、地理现象与规律等内容的教授中较为适用。教师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语言将相关内容讲述出来,并根据教学需要准确、快速地画出板画、板图。实践证明,富有欣赏性的板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进行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法,在寻求某种自然现象或经济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策略时较为适用。探究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能有效地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品质,对其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又要求教师要非常熟悉教材,并能提出合适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以初中地理中“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一节的教学为例,把学生分为六组,让他们根据土地的特点和利用情况、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用翻阅教材、社会调查、网上查阅资料等方式,合作完成这一节内容的学习,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小组探究的成功经验,再由教师归纳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3.体验法,对地理观察、观测和地理调查及制作较为适用。体验法是按照激发兴趣—实践感受—体验内化—强化反馈的步骤进行的,活化了静止、固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平等自由、互动宽松的情景中学习。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独立进行,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实践,自主体验后进行反思,把对知识和事物的感知内化成自身概念和行为,在学生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使内化更为深化。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应恰当地引导学生归纳自身经历,提升自身体验,并公正客观地给予评价和反馈。

4.案例法,主要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和剖析,总结出地理原理和规律。案例法的基本程序是展示案例—提出问题—分析案例—总结规律—实践验证,理论充分联系实际,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比如,初中地理中“中国的主要产业——‘工业’”这一节内容,因为地处农村,工业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工业布局的地理概念又比较抽象,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这节内容时,可以当地的工业产品为例,进一步分析地区的工业布局,进而上升到国家的工业布局,再带领学生归纳出结论,这样由近及远,将抽象化为具体,是非常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点的,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二、有效的教学实施策略

首先,要有效地整合教材内容。目前,初中地理教材用的是专题式的叙述方法,这一方面能有效突出区域特征,另一方面却使知识点显得分散,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教学顺序,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比如,初中地理中的地方文化特色,这本是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但深入探究,各地的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差异正是因为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中国区域地理差异中“自然环境差异”是各地文化特色形成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可将这两部分内容融合起来,方便学生深刻理解各地风俗文化的成因,也使地理课堂的知识点更具关联性和逻辑性。

其次,要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的重要作用,相信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新课的导入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达到温故而知新,以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比如,在讲授黄河时,可先提问“长江在我国的地位”,待学生回答出它是中国第一大河之后,再提问“黄河在中国的地位”,由此自然地导入新课。也可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导入新课,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多媒体声图并茂,音像俱全,信息量大,能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比如,讲解中国人口时,可通过视频展示不同场合中拥挤的人群,再引入中国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众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的讲解。也可巧妙地设置疑问和创设故事,进而导入新课,效果也较好。

再次,要巧妙设问。根据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比如,在“中国的铁路运输”一节的讲解中,可以提问“一位青海居民想在五一假期到上海旅游,如果他乘坐火车,要经过哪些铁路干线,经过的铁路干线中哪些是南北干线,哪些是东西干线?”这样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看图、读图与分析能力。总之,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能引发学生去思考,而不能流于形式,且要具体明确,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与重点。

三、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包括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的价值判断,这里主要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教师要注意寻找恰当的评价时机,一般来说,越是及时地反馈信息,反馈的效果就越好,所以教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要多给予学生正面、激励的评价。

另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互评。调查表明,学生不仅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认可,也渴望得到来自自身所在群体的认可。比如,当学习内容涉及到比较高层次的复杂任务时,可在课堂教学中用合作法,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小组成绩为评价的标准,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激发其参与感与成就感。以初中地理中“澳大利亚的农牧业”一节的教学过程为例,把学生分为八个小组,分配其探讨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问题,并限定探讨时间,然后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听完一组的成果汇报之后,教师相应地对其分析成果与该组的参与者给出正确、恰当的评价,待各组全部汇报完毕后,鼓励学生对各组进行互评,总结出其值得学习之处与不足之处。实践证明,适时地评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学生通过对同伴与教师评价的重视,在合作中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有效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初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它能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里高效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的目标。总而言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即是备课要深,授课要活,评价要当。

参考文献:

[1]乔建中,陶丽萍,张丽敏,史瑞瑞.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08,(1).

[2]骆秦俐.关于地理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9,(3).

[3]钟作慈,杨德军.浅谈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J].地理教育,2010,5(4).

[4]陈立新.地理课堂互动型教学的构建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7).

第2篇: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关键字:初中地理;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319-01

1.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只粉笔一节课",这种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开启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而且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因学习习惯、年龄、学习态度、家庭等原因,使得其学习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方面。

在新形势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地理教育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有效的地理教学和学习。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教育观念和传统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使素质教育理念所倡导的"高效课堂"这一教学目标得到很好地贯彻与落实。

2.初中地理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2.1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导语设计"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导语成为一堂课中的有效指引。初中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半成熟阶段,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有比较强的求知欲。作为地理课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一些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比如,用用诗句引入、用典故引入、用谜语引入、用歌曲引入、用对比实例引入……

2.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学习地理。现行地理课本中的有些案例和情景,与各地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经验基础不太符合,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和知识背景,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类有关地理方面的、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和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和天气预报,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来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以及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如通过图案来记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如像一只飞翔的老鹰,云南省像一只美丽的孔雀,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2.3恰当使用各种媒体教具。众所周知,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放映出来,这样既可以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形象,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并促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地理景观图、电视录像、拼板、幻灯片、投影仪和各种课件,把地理课的教学内容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

2.4在地理教学中采用"互动式开放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还会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良好发展。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效开展小组合作与讨论交流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来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前置性的有效指导,让学生率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与知识点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足够空间与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沟通、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进行辅地讲述。当活动结束时,教师应对学生给予开放和多元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但要关注其差异性。

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地位,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任由学生毫无目的、毫无头绪地进行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进行有效调控、指导和帮助,最大限度上保证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效率及质量。

2.5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情感教育。情感是学生乐学、爱学、勤学、巧学的内在动力。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有足够表现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的机会,使师生都能够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呼吸",也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矛盾,促使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及发展。

第3篇: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关键词:课堂导入 多媒体 竞赛 问题 导游 表演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54-02

很多电视节目和曲艺节目,总是将开场部分设计得很精彩,要么极具悬念,要么笑料十足,极力吸引观众。地理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一堂课也讲究开场,也就是课堂导入的艺术。开场精彩的话,能更好地开拓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起到情感传导作用,架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为上好新课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下面笔者谈谈在课堂导入上的点滴体会:

1 多媒体引入,直观生动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强,可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素材种类繁多。包括音乐、漫画、景观图片、录像、新闻等。利用丰富多采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眼球。

案例:在上《世界的地形》这课时,笔者没有直接就讲述地表的起伏,而是先展示描绘几种地形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获取到什么信息?”因为图片生动形象,表现力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大胆发言,谈自己的看法。“华北平原上,一望无际的麦田”,“喜马拉雅山脉,崇山峻岭,我们来到的是山地”,“……”,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这时,我把话锋一转:“这就是我们形态万千的地球。”随即板书课题:《世界的地形》。接下来,顺势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球奇观?你觉得它们哪里特殊,哪里相同呢?”于是引出各种地形的特征,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展开了。

用多媒体(尤其是漫画、景观图)创设情境,形象直观,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既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陆地地形这个较抽象的问题,又激起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欲望,给课堂增添生动活泼的气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接受知识,增加了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2 竞赛开场,以比促学

竞赛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学优势和特长、增强学生参与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1]。笔者在上《中国的民族》一课前,先布置学生一个比赛任务。比赛内容是运用已经学过的查找地理信息的方法,去查有关不同民族风俗的资料,让学生们提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在第二天上课时看看哪组查得多,查的资料有价值。初中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强,都不肯落于人后。很快地,他们从电视、报刊杂志、因特网上,查到了很多相关资料。等到了第二天,大家把资料拿出来一看。谁多谁少,一目了然,这算是第一场比赛。第二场比赛,比比哪个小组的质量更好呢?每个组再选出代表出来展示或演讲他们的劳动成果。最后老师做点评,并从同学们的劳动果实中顺利过渡到课本当中。这样通过竞争比赛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之间在课前互相交流信息,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的感性认识,深化了民族意识,调动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当然竞赛的方式难免有输赢,只要教师能够做好引导及点评工作,就能使所有的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并以此为学习动力。

3 设疑置问,扣人心弦

根据认知规律,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而一个耐人寻味的悬念,无疑会有更强烈的吸引力。

案例:在讲述“板块构造学说”时,笔者先和大家谈谈近几年的一些特大地震。08年的汶川大地震,8级大地震,造成69225人死亡,17923人失踪,受灾人数达到4624万人,无数楼房倒塌,设施被破坏严重。2011年日本大地震,里氏9.0级,并引发的海啸等灾害造成1.57万人死亡,4000人失踪。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此时回想起来大家仍心有余悸。“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日本两次大地震,中国伤亡为什么更重?”“我们怎样防范呢?”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自然而然地引入到了课题。

可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学生急于探究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导入,能更好把学生带入求知的学习境界。

4 客串导游,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旅游,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段《彩云南国》的录像,使同学们身临其境,兴致勃勃。“同学们,现在我们到了一个被称做是“中国的后花园”的地方。这里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千差万别,既有我国最大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也有高大的玉龙雪山。既是中国“植物王国”之称,动物种类也居全国之首。这里有迷人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这里就是我们的“彩云南国”——云南省。”随即展示课题。

利用这种导入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们听觉、视觉多种感官的功能,激发了情趣,而且使学生对为什么称之为“彩云南国”有了充分的认识,而且在导游讲述的内容中把知识点串成一条主线,也可以为接下来的教学设下了伏笔。初中教材中,区域地理占很大比例,特别是在湘教版八年级下册中,34个省级行政区都有介绍。利用导游讲解导入课堂的方式,也能让学生以较轻松的心态去学习,避免乏味的接受式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这种方式,教学中如能“因地制宜”,便能事半功倍,取到不错的效果。

5 乐用表演,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请观看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发生那一经典一刻的精彩回放”。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事先秘密安排)。两名学生扮演英国旗手,另两人扮演中国国旗手。先是在音乐《上帝保佑女王》,英国旗手用动作模仿降下英国国旗。紧接着传来零点的钟声以及《义勇军进行曲》,中国国旗手升起了五星红旗。此时表演达到了,表演的同学虽然不是专业演员,却也表演得有声有色,情感浓烈,大家也看得入情入境,不知不觉跟着音乐唱起了国歌。同学们在国歌的音乐中,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时,笔者就结合表演提问:“香港是什么时候回到祖国的怀抱的?他又是怎么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在他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学生便纷纷打开课本,认真阅读,寻求答案。

这次笔者运用了表演法,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爱国情感,适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学习的欲望油然而生。通过表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变得生动了,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体会,对提高学习能力帮助巨大。

6 结语

有效的课堂导入是学生进入主题,打开地理课堂学习的金钥匙,但这把“金钥匙”并不是固定的。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寻求最佳的开场方案,充分发挥开场艺术的作用,展现其魅力。

参考文献:

[1]朱凤春.谈把竞赛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J].魅力中国,2009(9).

第4篇: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摘要】乡土地理环境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空间,是每个人的文化之本、文化之根。从“根”上建构初中生的地方感,使学生产生热爱乡土的情怀,从而增强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依赖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 地方感;乡土地理教学;策略;初中生

学生的乡土“根”意识淡薄,会影响信仰的传统伦理观念建立,对于国家来说,就可能会缺少一种眷乡恋土的民族情结。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方感的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勉。

一、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是地方感教育的物质基础之一。根本条件的改善还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投入的增加。在国内广大农村地区,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创造“条件”改善乡土地理教学或地方感教育的教学条件。教具损坏或缺乏的学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板图、板画的功能,或者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地理教具。发动师生共同收集图片、资料等,稍加时日则可以建立班级或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乡土地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当务之急,就是鼓励现有教师接受在职业务培训,尤其利用远程网络教育普遍提高本地教师业务素质。

二、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乡土地理课程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可供直接选择的课程资源比较少。地理教师要联合多个部门、多校共同开放乡土地理课程。在人员选择上,因为乡土地理跨学科比较强,可吸收科研能力较强的生物、政治、历史等科目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团队的活动应当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团队成员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地理课程资源,比如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和教学案例等。每个月统一组织成员将相关资料汇总、筛选与加工。最终目标是建立本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可利用专门网站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三、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乡土地理教育活动。教师要学会整合乡土、乡俗、乡风、乡情等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地方感”。

第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本上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能够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适合的教学情境,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

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多变的天气”之前,教师可提醒学生看看窗外,回答这个季节的天气。季节在变,天气在变,天气的变化也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自然也活跃起来。当导入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进行知识引导。这样的课堂情境,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得到激发。

第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释疑解惑”。初中地理知识并非总是学生所熟悉与容易理解的,当遇到一些教学难点之时,教师巧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可能化抽象为直观、化繁琐为简单,学生一目了然,思维自然豁然开朗。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这课内容时,难以理解“季风”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启示学生,留意家乡夏季、冬季风向的变化,对“季风”这一概念的本质就化难为易了。至于季风形成原因,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熟知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从温度、气压、地形等因素考虑。

第三,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它们也是地方感产生的精神“内核”,影响着学生家乡依恋感与认同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时,可以引入本地的耕作类型、饮食习惯和民居风格。让学生从地理学科视野判断本地地理具有什么地域类型特征。江苏省泗阳县经度:118.68°E纬度:33.73°N,南临淮河,处于我国南北区域过渡地带。对本地乡土地理的特征的分析也帮助学生澄清了地理特征的划分是具有相对性的范畴。

四、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学生的认知尤其道德认知是在交往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第一,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初中地理课程模块中,普遍增加了“地理实践”的内容。教师就近组织乡土考察、访问等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现实问题。

例如:讲授“水资源”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在全班举办“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汇报课。水,是乡土地理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教师可提前将任务按小组分解,比如家乡水源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水污染状况说明以及水环境治理等内容。学生针对上述任务,开展相关探究活动。

第二,让学生动手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这些方式更灵活、简单、易行,更经济,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理有关的纪念日可以成为海报、手抄报、展板等利用的素材。世界水日(3月22日)、国际土地日(6月25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等都属于世界各国共同的纪念日,体现了人们对地理环境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为增加制作品的地域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在上述领域的变化,将乡土地理融入到地理纪念日活动中。

第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地理摄影图片能直观形象的反映地理事物的特征。教师可把那些爱好摄影的学生组织起来,用自己的镜头捕捉家乡改革的种种变化,并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乡情得以抒发的过程,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的过程。

第5篇: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现阶段,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连接,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目前,传统的地理课堂式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再符合社会对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的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的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积极的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与周围事物,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进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意义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引入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该方法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激发学生兴趣。

为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需要密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日常生活引入教学元素,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例如,环境保护这节内容学习时,可以引入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其成因和影响,然后提出对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科学组织教学。

引入生活化材料能更好组织教学活动,密切与学生的联系。例如,在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地形地貌学习时,可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分析其特点,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更好组织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列举贵州喀斯特地貌来讲解和分析,推动地理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三)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调动学生热情,有效把握每个知识点,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观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导致地理教学依然脱离现实生活,“生活地理”内容匮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太多局限于知识点内,不能在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适当拓展地理知识的思考。二是初中地理教师缺乏对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持续性研究的积极性,教学成绩评价过多注重对学生分数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生活地理素养的培养;三是受中考压力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生活地理化的联系和体验,而过多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忽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实施地理教学生活化,通过实际的地理教学能够得到正确的、积极的验证。

三、初中地理 " 生活化"教学 的实施策略

(一)对生活实践素材进行挖掘,加强初中地理理论知识教育

涉及初中地理知识的生活实践素材丰富而庞大,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在课堂上导入一些与课程有关的生活素材,素材最好是采用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通过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并感兴趣的话题,提高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例如,教师讲解夏季风与降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对南方的洪涝灾害与西南地区的干旱进行对比讲解,在进行交通运输网的课程讲解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假期期间如何对交通工具进行选择,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进行交通工具的系统性归纳,进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情,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与理解度。

(二)提高教师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积极性

教师在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态度,要掌握好跨学科的一些相关的知识,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掌握最热点前沿的新鲜事物,能和学生有共同的语言。让学生在教师身上能捕捉到惊喜,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老师并喜欢地理这门学科。那学生学起来也会更加有劲,能以更积极的情绪来学好这门课。教师才会相应地产生成就感,产生教学生活化的动力。

(三)通过案例授课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

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思考、理解而形成理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些是教师精心准备来自生活、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师应该抓住地理知识本身取之生活、用之生活的特点,积极地去查找一些与我们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案例,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活案例,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

(四)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关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丰富教材内容

作为一本教材,它存在很多的共性,不可能切合每个学校、每个孩子的实际状况。这就需要教者灵活运用教材,能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删改或变通,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而不能生搬硬套。如学习《保护资源环境》一课,根据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较差这一实际,我们设置了如下问题:(1)你认为我们学校、教室的卫生状况如何?(2)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状况?(3)你在平时有哪些不卫生的习惯?怎样改正?(4)你打算怎样以实际行动为保护环境做贡献?(5)为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请你设计几条宣传语。这些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密切,学生都有话可谈。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一课的主要观点,更重要的是,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体验,其实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它弥补了课本的不足,实现了教材与生活的统一,对学生的行为将构成深刻的影响。

四、结论

根据本文的论述可知,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制度的改革,现阶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把初中地理的教学与初中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够为课堂注入活力,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进而达到地理课堂有效性以及趣味性的良好效果。因此,在一线的初中地理教师必须掌握地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对生活实践素材进行挖掘,加强初中地理理论知识教育、创造生活化的情景,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关注地理中的人文焦点以及使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提供现实服务的工作,而且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的对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民,王桂红.日本、德国中小学地理课程与教科书[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37 - 38.

第6篇: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激发兴趣 教学质量

引言

当前地理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初中学生普遍有地理是副科的观念,再加上地理课时少,授课班级多,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的,学情掌握不够,课堂效率自然就低效甚至无效,教学质量更无从提高。

一、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

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开放式的教材观,由“学科为中心”转向“活动为中心”,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去教”,要对教材进行优化和创生。地理教材由地理教科书、教具、地理实体和实际生活四部分组成。教材仅仅是众多的学习资源之一,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标准下,新教材中有许多案例是具有地域差异的,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资源的进行二次开发。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如当地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或者联系当地的实际举出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实例。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并引导至课本上的知识。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由于长期以来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地理教师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使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兼用到了地理课堂上。其中最普遍的两种方法就是“讲”和“翻书”。其中的“讲”法,通用的应该就是“同学们,今天我们讲…”或者就是“同学们,现在老师讲”,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就这样被引导成为“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的如此被动的单向教学活动。另一种“翻书”法,就是“同学们把书翻到…页”,使看书这样枯燥无味的文字教学课代替了本应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改变这样的现象,应该将“讲”变成“学习”或者“讨论”,将“翻书”变成“翻图”。虽然只存在“一字之差”,但却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那么,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引入”新课呢?其实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地理新闻引入法,即教师和学生互动,由教师或者学生来评述国内外的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将地理趣闻由教师或者学生来评述,类似“世界之最”等;表扬批评引入法,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方法, 教师对表现较好的学生或者小组进行表扬, 以此来鼓励学生尽早地进入学习状态,但需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表扬少批评。

三、培养观察能力,加深理解

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如在讲到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视频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初中地理许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去认真观察,才能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如天气、地形等,只有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才能不断地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四、营造互动氛围,学生为主

教师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把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双边的互动学习关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热情的激发,创设师生平等的对话、互动交流的氛围,加强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倡导教学民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世界第一大洲”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讨论“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知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②跨纬度最广;③东西距离最长;④人口最多(约36.8亿);⑤有许多世界之最(如世界最高的大草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等,所以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这样,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在积极地、目标明确地讨论中,学习和掌握了新的知识。

五、和谐师生关系,驱动学习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相互配合,情绪愉快,心情舒畅,这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它驱动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从事教学工作,千方百计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着急,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忘我工作。同时,也淌除学生对老师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与爱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我的做法是:(I)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上第一节地理课,一定要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好印象。除了注意自己的衣着言行及有礼貌地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外,还推心置腹地向学生宣布:无论学习好坏,只要是勤学好问的学生我都喜欢,特别喜欢勇于向老师提问题和问问题的同学,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乐意回答同学们提的问题。使学生感到任课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好基础。(2)平等对待学习差的学生,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好评。初中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时期,可塑性较大,比较天真,淘气,不稳定。教师都较喜欢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对学习差,淘气学生往往比较反感,容易造成学习差,淘气学生的失落感。

结语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应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的,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桂生,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成功(教育版)2008

第7篇: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1.向学生介绍地理科目的重要性

中学地理学科是中学课程中唯一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是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及人类与环境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一门学科。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通过学习还可以使学生成为“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从而使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参与国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2.教师要有效呈现教材内容

教科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地理教科书具有所有教科书的普遍属性――可读性、直观性、实用性。只有符合高中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才是有效的,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提倡高中地理教师使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要用学生熟悉的地理案例引入教学内容;提倡多使用地图;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地理教师只有有效地呈现地理教材内容,才能使有效地熟悉教材落到实处。

3.巧用地理新闻进行导入

现代社会,报刊、电视、网络等传媒高度发达,能很快将国内、国际的各种新闻在第一时间传播到人们生活的每个地方。新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对地理教学有用的新闻资料或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仅能够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对学生学习新的地理知识有利,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感。巧用地理新闻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导入,不仅是地理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4.有效利用地理图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就需要将地理教材中抽象的地理原理用通俗易懂的地理图画表示出来,尽量使抽象难懂的地理原理形象化与直观化,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地理图画教学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地理教师利用地理图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5.关注热点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死记硬背的题目少了,从书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少了,综合题、探究题与开放题多了。这就要求地理教学从重具体的知识要点教学向整体知识结构转变,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关心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关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关注热点新闻。善于从地理角度分析和探究这些现象和问题发生的成因及背景。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大型工程建设、进行这样的问题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造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

6.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

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设计教学情景和开放性问题,不对学生思维预设任何框框,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进行思考、表达,畅所欲言。教师还要敢于、善于打破原有教学设计,鼓励、引导学生对教师、书本质疑,要“百家争鸣”,勇于对某个地理问题或观点进行争辩和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一些不合常理、稀奇古怪的问题,努力营造“敢想、敢说、敢问、敢试”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7.教师要精心设置教学过程

一节完整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其教学过程总是以人的关系为主线,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良好的开场白,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提出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欲望。紧接着,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寻找和讨论新课的知识点,运用地图剖析难点,排除疑点,强化重点,巧妙联系已有知识,建立知识体系,构成知识网络。同时,使用多种语言技巧,营造宽松、和谐、探讨、竞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善于向知识的广深处质疑、解疑。并且,联系实际运用新知识,解答相关地理问题。最后,反馈教学效果,强化训练,扼要结尾,就会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教学效果。在规定的45分钟时间内,学生通过探讨、答疑,获取知识,轻松愉快地完成课堂教学。

8.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用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导入新课,若难易适当,则足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推测、想象、分析,进而追根寻源,达到培养其思维能力、发展其智力的目的。设置悬念,必须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恰到好处,同时得根据教材和教学的需要进行。

“时区和日界线”这一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大,仅靠教师讲授效果不会太好,须让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力,主动思维。设置悬念激发其兴趣更显恰当。如:“大航海家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回到西班牙后,发现航海日记的日期与当地日期相差一天,船员们最终也没弄清楚这一天丢到哪里去了。同学们能不能帮助找回这一天呢?”但设置悬念时切忌过于离奇,更不能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9.引用趣味性事例激发学习兴趣

第8篇: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以“课”备课:以“地理案例”为载体,以如何上好一节地理课为中心,贯穿备课、上课、评课等环节,以地理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讨论释疑为主,研究结果主要以教学案、课堂实录等形式呈现,可以采用同课异构或异课异构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如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为例,既可以从学生生活中所见气候导入,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直观呈现降水的形成,或教师直接讲述雨、雪、雹的景观。雨、雪、雹统称降水,其中降雨是主要形式。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根据课本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并分析分布地区。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发生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以“文”备课:以地理知识学习为着眼点,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地理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教学专业水平,为教师的迅速发展奠定基础,力促教师成为真正具有独特风格的“人”。主要途径有:一是读教育相关的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地理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勤于思考、写作,如《中学地理教学法》《地理课程论》等。二是多听地理专家报告、特级教师授课、名师讲座或录像等。现在各地区地理教师每年都会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教师要紧抓每次得来不易的机会,多与人交流分享。只有思想开放、理念先进、言行激昂的地理教师,才可能受到学生的信任和热爱。

以“网”备课: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地理教师的教学发展和成长带来极大的“实惠”。在网络备课中,通过地理QQ群和博客、微博等,地理教师可以充分感受零距离的交流。各地区、学校以教学研讨、教科研修为平台,畅快淋漓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就一个知识点、一节地理课进行激烈的讨论,发表个人意见,以弘扬“见仁见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网络研修新风尚,最终实现网上资源的共享。由于备课需要教师吃透新课标、新课改理念,很多一线地理教师对教材的备课产生过这样或那样的疑惑。于是,大家本着“互补互利,合作双赢”的学习精神,做到“四统一”,即学知识,学进度,学重难点,学目标,并在网上由专人负责收集上传的电子个案,整理分享。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也可以创设网络论坛,大家分别在BBS里开设各式各样的研修主题,采用回帖或跟帖的方式在网络中进行对话、交流。广大地理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这里碰撞出火花,教学经验在这里分享提升,教学能力在这里提高和发展。

笔者所在教研组设计的网络栏目如下表:

以“队”备课:以个人、备课组、教研组或名师工作室为单位,以地理教学案例和教学叙事、教学随笔研究为载体,从各个层面进行研修,汲取集体的营养。备课组、教研组可以多开展团队式“同课异构”活动;个人层面可以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议题活动;在名师工作室层面上,形成地理教学共同体、互助组,如城乡学校地理教师互派交流、组建备课中心组。

以“思”备课: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教学,反思自己每节课、每个细节。地理教学的进步,关键是地理教师自身的进步。再精彩的课,都存在对学生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的情况。仍然以《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为例,如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时间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分析降水量柱状图、降水量分布图有困难,这一教学重点很难达到最好的预期效果。那么,就需要教师反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读图、析图、作图”。

第9篇: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高效课堂要依据课标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地理能力的速度和效果,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实践,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地理高效课堂谈几点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研读新课标,剖析新教材

课标是教学内容的基本纲目和总体要求,是教学目标的总体概括,只有把握好课标这条准绳,才能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总体方向,做到教学不偏不移,形散而神不散,达到真正突出课堂教学“新、活、实、效”的目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综合能力)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地理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核心理念。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形势下,能否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而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必须认真深入剖析教材,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资源,做好课堂设计。

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均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完美统一,教材选用了许多典型的材料、案例,很好地呈现了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最有效的素材,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教材,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用好教材,要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不能拘泥于教材。我们要根据实际,处理好教材内容和外部素材的关系,根据教学实际做好教材的二次开发和挖掘,达到增强素材的直观性、形象性和亲切感。

二、做好师生角色的转变

1.教师成为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的责任在不教,而在教学生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在自主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创设高效课堂,教师就须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不再是“传授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提倡终身教育的理念,我们的教育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枯燥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还要注重其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养成,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角色的转换必然要求学生角色的转换,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倡导学生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地理高效课堂是建立在课堂上的有效探究学习基础上的,所以有效的课堂探究,就要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要注意多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给学生以充足的自主学习的自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急于走形式,简单化、随意化。学生自主求知应是中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可做适度点拨;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应大胆放开,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在激励中拓展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合作探究、创造性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辩证的分析能力,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课堂结构,构建高效课堂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课堂,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昂,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

1.激趣导入

新课导入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整节课堂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地理课的导入要以趣激趣,用生动诱人、精炼点题、设有悬念且探究性强的语言去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好的新课导入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激发求知欲,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把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到课堂中,会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化得妙趣横生,很受欢迎。

2.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过程是课堂的精髓所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见,构建良好学习氛围对打造高效课堂的意义重大。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挖掘和发挥学习潜能。作为地理教师,我坚守着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的看法和观点。

3.注重信息反馈

优化课堂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效率的主渠道。而注意信息反馈,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反馈信息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控,从而加强学习指导的重要依据,必须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只有准确、及时地把握大量的反馈信息,重视信息反馈,才有可能做到合理的调节教学程序,组织教学、使教学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完成每一步的学习任务,而每步教学活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必须获得每一步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

四、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