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第1篇: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图书;借阅;管理;系统

一、 科学的的管理

随着图书管理系统不断扩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图书的藏书、管理人员、读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图书资料管理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如果用手工来完成庞大的数据处理,将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为了满足图书管理的需要,急需制定一套图书管理系统来完成这项工作。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图书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也成为图书管理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条件。 图书借阅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集中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数据管理新模式。是对图书、读者的管理,也是对图书、读者数据的管理。

同时还要注意下列几点:

1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如人员不够、技术缺乏等原因,开发时应本着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不能贪大求全,盲目开发。

2 要注意信息的准确、及时、适用、经济,只有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保证系统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3 从全局出发注意系统开发的整体优化,还要注意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延伸性。

二. 制定详细的借阅规定

图书管理涉及图书信息、系统用户信息、读者信息、图书借阅等多种数据管理。从管理的角度可将图书分为三类: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用户管理、读者数据管理。图书信息管理包括图书征定、借还、查询等操作,系统用户管理包括系统用户类别和用户数据管理,读者数据管理包括读者类别管理和个人数据的录入、修改和删除。经过实际考察与分析,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应具有以下功能:

1、图书借阅者的需求是查询图书室所存的图书、个人借阅情况及个人信息的修改;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借阅者的借阅及还书要求进行操作,同时形成借书或还书给借阅者查看确认;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功能最为复杂,包括对工作人员、图书借阅者、图书进行管理和维护,及系统状态的查看、维护等。图书借阅者可直接查看图书馆图书情况,如果图书借阅者根据本人借书证号和密码登录系统,还可以进行本人借书情况的查询和维护部分个人信息。一般情况下,图书借阅者只应该查询和维护本人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若查询和维护其他借阅者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就要知道其他图书借阅者的借书证号和密码。这些是很难得到的,特别是密码,所以不但满足了图书借阅者的要求,还保护了图书借阅者的个人隐私。

2、图书管理人员有修改图书借阅者借书和还书记录的权利,图书管理人员可以为图书借阅者加入借书记录或是还书记录,并打印生成相应的报表给用户查看和确认。图书管理人员所掌握的图书信息量大,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最高。所以要经常对图书信息、借阅者信息、总体借阅情况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查看及维护。图书管理员可以浏览、查询、添加、删除、修改、统计图书的基本信息;浏览、查询、统计、添加、删除和修改图书借阅者的基本信息,浏览、查询、统计借阅信息,但不能添加、删除和修改借阅信息,这部分功能应该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执行,但是,删除某条图书借阅者基本信息记录时,应实现对该图书借阅者借阅记录的删除。并且还应具有生成催还图书报表,并打印输出的功能。

三.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在进行初步调查后所进行的对系统开发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研究,所以也称为可行性研究。信息系统也应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三方面来论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实践,我认为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如下:

(1)经济可行性分析。作为社会各个阶层科技人员的图书查阅,其经济成分比重相对较少,主要是支出的费用:其中包括设备购置费、软件开发费用、管理和维护费等。由于各个图书馆实行统一操作,系统共享,其设备购置。前期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于购置图书上。建立信息中心,可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集中管理,提高图书管理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快速地反馈市场信息。

(2)技术可行性分析。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分析现有技术条件能否顺利完成开发工作,硬件、软件配置能否满足开发者的需要,各类技术人员的数量,水平,来源等。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工作主要是在读者和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能相互沟通信息和处理信息。这一特点非常适合计算机特点,通过网络internet技术,发挥计算机的信息传输速度快、准确度高的优势。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条件。

(3)社会可行性分析

社会可行性有时也称为操作可行性,主要论证新系统在机构开发和运行的可能性以及运行后可能机构的影响,即组织内外是否具备接受和使用新系统的条件。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更新是科技图书完全有可能也有能力采用这样先进的管理技术。它对图书查阅带来的影响可以看到:

(a)对传统管理理念的冲击,可能引起管理层的变动和人员的调整。

(b)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要求提高,使图书借阅系统在一定的可能下进行机构精简,迫使工作人员继续学习新知识,拓宽图书馆在市场环境下的生存空间。

(c)图书与读者之间业务方式的转变和扩充。

第2篇: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管理效率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90-01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也先从传统的图书馆发展到自动化图书馆,再发展到今天的数字图书馆,这些变化使得图书馆的形象越来越现代化,人们查找资料也更加方便。对于一些小图书馆和一些图书室来说,由于工作人员比较少,长期以来,作为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图书借阅一直未能很好地开展。在平常的图书借阅工作中, 由于大部分读者不熟悉图书馆藏书,且对图书排架分类的不了解,往往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其所需的书。为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利用已有的办公局域网络条件,将馆藏书籍做成基于WEB的查询系统,实现图书在一个单位的网络内甚至Internet上查询,可使图书查询和借阅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从而使图书室的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一、问题定义及系统背景

本系统是为了方便用户对图书的管理开发的。要求系统界面友好,使用简单,提供对图书信息、读者信息和图书流通情况的编辑、查询、统计报表等全面的数据管理功能,同时使用户能方便的进行图书的出借、返还等操作,并提供预约、续借,馆际互借等功能。此外系统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三、系统功能分析

系统协助图书馆管理员实现各种日常事务的管理。系统维护数据库,保存图书和读者的资料以及图书流通情况的资料,便于管理员管理图书和读者的有关数据,还可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数据的查询和统计并按所需格式和方式输出。利用这些数据,系统可协助管理员进行读者的图书出借、返还、预约和续借等操作,读者身份认证和借书权限认证等都可由系统承担,大大减轻了管理员的工作量。此外,对于系统本身的维护,系统具备一定的安全机制和信息备份机制,对用户分级管理,设置用户权限,保证系统安全性;提供数据库文件的备份功能,按用户要求备份,防止意外数据丢失影响系统工作。通过需求分析,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具体描述如下:

(1)图书信息维护:主要完成图书馆新进图书的编号、登记、入馆等操作。

(2)读者信息维护:主要是完成读者信息的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操作,只有是系统中的合法读者才有资格进行图书的借阅活动。

(3)借书/还书处理:主要完成读者的借书和还书活动,记录读者借还书情况并及时反映图书的在库情况。

(4)读者借阅记录:让每位读者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借书情况,包括曾经借阅记录以及未还书记录。

(5)图书书目检索:读者能够根据不同的信息(如书名、作者、关键词等)对图书馆的存书情况进行查找,以便快速的找到自己希望的图书。

(6)图书超期通知:为图书管理员提供一个统计信息,能够统计出到目前为止逾期未归还的图书及相应的读者信息。

三、可行性研究

在图书管理系统中,要为每个借阅者建立一个账户,并给借阅者发放借阅卡,账户中存储借阅者的个人信息、借阅信息以及预定信息。持有借阅卡的介于这可以借阅书刊、返还书刊、查询书刊信息、预定书刊并取消预订,但这些操作都是通过图书管理员进行的,也即借阅者不直接与系统交互,而是图书管理员充当借阅者的与系统交互。

1.系统设计目标

(1)对图书资源进行分类,到网上,以供读者阅读或查询。

(2)为读者提供图书检索功能,读者能方便地阅览电子图书,建立书签。

(3)图书馆管理员能对读者的用户名、密码及权限进行管理。

(4)图书馆管理员能够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密码进行登录、查询、修改图书馆藏书信息并能对阅览者的信息进行浏览、添加、删除、修改操作。

(5)该系统还应能对借阅者的借书信息数据进行记录并计算自动计算借阅时间;根据软件设置,系统自动选择对于超时归还者的惩罚办法。

2.分析系统建设在各方面的可行性

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可从技术、经济、操作、组织、社会5个方面进行。

(1)技术可行性由于网络的普遍应用,使的期刊管理业务非常的方便,无需再进行网络的建设。对数据库的支持好、开发难易度容易、使用简单的Windows平台、对组件的支持,采用编译之后执行的方式。SQLServer数据库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开发出实用、简便、高效的基于网络的期刊管理系统。因此技术上是可行的。

(2)经济可行性一方面,系统的开发不需要额外增加设备购置费、软件开发费、管理和维护费用。另一方面,系统的开发可以较好地解决图书馆因日常事务繁杂而造成的处理效率低,出错率偏高的局面,并可以及时了解各项日常事务的进展情况,为及时调整库存资料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明确工作目标,同时还可以减少人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书本流通量。

(3)操作可行性计算机以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作为人类脑力劳动的有利助手登上历史舞台后,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现代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学校的信息处理能力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且系统逐步从单项事务信息处理系统迅速向综合服务(决策支持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本系统使用界面良好,易于操作。图书馆拥有一批较高素质的员工,只需了解相关知识,就可熟练操作本系统了。

(4)组织可行性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的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此系统的开发只需要编程技术纯熟的学生,配合熟悉的系统开发过程及熟悉图书管理流程的人即可完成,在学校符合这样要求的人挺多,可组成系统开发团队,所以在组织上市可行的。

(5)社会可行性此系统主要针对图书馆,而且是给图书管理员减负,促进图书馆图书有序、安全、高效管理的系统,对社会没有什么不良的影响。综上可得,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在技术、经济、操作、社会上都是可行的。

第3篇: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图书管理;现状;对策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图书馆应该是获取信息的平台,现代化的图书馆应该与经济增长共同进步,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但是,图书馆的发展并不是那么乐观,造成这种的现象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本还是管理不够科学。

一、新时期图书馆管理工作现状

1.1管理制度落后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图书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图书馆管理制度陈旧,管理机制落后,没有清晰的分工,缺乏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机制,内部工作不灵活,工作效益不高等诸多不良的问题;随着电子图书的引进,图书管理的制度没有随之调节,图书管理系统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设备没有跟上发展的潮流,导致日常工作还停留在原来的方法上,使工作效率停滞不前。

1.2工作效率低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在社会物质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层面也得跟的上,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下,办理图书证没有与先进配套设施相结合还采取传统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办理的效率,制约着读者对知识获取的效率,在首发工作文件时,运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不熟练也大大影响了图书馆管理过程的效率;图书馆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不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不利于日常的图书馆管理工作。

1.3责任意识不强

目前,无论是外界还是图书馆内管理人员对图书管理员的地位和作用错误的认识。把图书管理工作只认为是整理书籍和借出等是片面的,这种情况下有助于助长图书管理人员的懒惰的心态,不思进取,认识不到自己作为图书管理者的多种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态度。作为图书管理者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在国际化的今天有好多的文献和信息都是外文的,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应适量的学习一些外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外还可以更好的便捷的管理图书馆的书籍信息,有助于图书管理的更加完善。

1.4缺少特色的数据库

建设信息资源系统,构建知识服务媒介。要建立完善的互联网信息资源,拓展信息资源和范围;缺少特色的数据库管理和建立,没有根据服务走向,充分构建完善的互联网体系,满足广大读者的新时期对知识的需求。

二、图书管理的有效途径

2.1加强信息化管理,共享资源

新时代下的读者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图书馆排队借书、读书,因此通过对手机、计算机等载体等信息化管理向广大读者提供便捷的读书途径。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开通互联等线上业务,可以在模拟的图书管理系统中对电子信息进行借还或者收费式下载。对于图书馆可以开通自助取号、借还、查询等业务不仅方便读者,更加方便图书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拉近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打破图书馆在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样还可以设置无人值守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精简图书管理人员。

2.2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许多图书馆都在实行大胆的变革,构建新的图书馆管理体系。在原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应当加强改善,跟得上新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和发展的步伐。开设人工自助服务,加强线上24小时在线客服,解答读者疑问,帮助读者查询图书位置和具体资源,加强线上服务的质量以期提高图书管理服务的质量。增强服务质量要从提高管理人员的意识做起,图书管理人员之间应当定期相互交流、沟通对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定期提出可行性的新意见,同时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从而改善并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让读者满意,促进图书馆像更高水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出发,以期与国际水平接轨。

2.3增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是图书馆管理工作能否做好的重要因素。在管理中,图书管理者往往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图书馆要想从根本提高新时期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不仅要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应从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意识做起,要定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交流会,管理者通过自己工作的经验相互交流,共同促进自我的管理意识。

图书馆应为管理者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通过接受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并结合自己馆内的实际情况更好的管理图书馆;在国际化的今天,管理者也要学习好外语等辅助工具,可以方便管理者更好的服务不同需求的大众,以期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更好的开展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三、结语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作为大众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应与时俱进,改革管理机制,增强责任意识与水平,最重要的是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大大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更好的服务读者,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晓文.[J].剧影月报,2010(03).

第4篇: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 传统教学; 建构主义; 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 数据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2-42-03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vocational database technology under constructivism

Zhou Lirong

(Qu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Quzhou, Zhejiang 324000,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constructivist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for vocational computer courses database technology is described. The general process of Constructivist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explored. The advantage of constructivist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illustrated through some typical cas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structivism;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ject teaching; database technology

0 引言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按照理论基础及实施方法可分为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1 传统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及优缺点

1.1 传统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传统教学设计,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八个方面[1]。

1.2 传统教学设计优点

传统教学设计强调教师的作用,突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精细严密地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我国教师对该教学设计比较熟悉并在教学实践中熟练应用,其优点是能使学生迅速有效地积累书本知识[1]。

在这种条件下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结论呈现给学习者,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如果教师严格按照传统教学设计的八个步骤进行教学设计,有很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课堂教学技能,学生能够将知识内化并在实际中应用,学生的学习可以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也能够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1.3 传统教学设计缺点

⑴ 没有体现自主性。传统教学设计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的起因是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和预测行为,进而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1]。在这种理论支配下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完全由教师主宰,忽略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信心、兴趣、直觉、顿悟等内部心理活动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从发挥,同时低估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已有的知识经验。

⑵ 没有体现开放性。传统教学设计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把知识看成是无需争辩的绝对真理。由于在教学设计时很少有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基本是理解和记忆。在这种教学设计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缺少高水平的设计、分析等复杂思维活动。

⑶ 没有体现情境性。在教学设计选择教学内容时以书本知识(显性知识)为主,很少有来源于实际背景的原始性(情境性)问题,轻视得出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索活动极为贫乏。“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才是一次完整学习过程,因此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习者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

⑷ 没有体现合作性。传统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时很少有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忽略学习的合作性, 只关注学生与教师的交互,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合作学习可以将认知负担分布到各个成员身上,从而可以使学习者完成单个学习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学习者之间观点的对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中有利于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的理解,建立更完整的表征[2]。

2 高职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设计现状及优点

2.1 我院高职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设计现状

以经济管理学院二年级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例,该课程共48学时,选择Access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其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为:学生原有基础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项目目标设计、项目选择与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原有基础分析:二年级学生在一年级学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一定的操作系统及Office软件的操作技能。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或使用过数据库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数据库使用经验。

教学内容分析:Access是微软Office系统的一个重要成员,可以与其他Office成员(如Word、Excel等)方便地实现数据交换,而且方便易用。本课程主要内容有创建Access数据库、创建表、表的编辑操作、创建查询、设计窗体的编辑操作、创建报表、报表的编辑操作、在数据库中使用宏。

项目目标设计:通过一个来源于实际的项目,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表、查询、窗体、报表的创建,并使用窗体和宏创建一个简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项目选择与分析:以公选课管理系统为案例,包括5个表,分别是教师信息表、公选课信息表、系部信息表、选课情况表、学生信息表。

主要功能是查询、统计、输入、输出。分解成表的创建、表的管理、查询的创建、窗体的创建、报表的创建、宏的创建、系统集成等11个任务,每个任务又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提供实验指导(Word文档,包含拓展练习)、预备知识(PPT演示文稿)、素材,在2个或4个学时内完成。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采用"讲解+示范+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讲解即教师讲解与项目有关的知识点,示范即教师演示完成项目的操作过程,实际操作即学生独立完成项目。

教学过程设计:一般过程是,引出情境(案例),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示范模仿,知识归纳总结,学生独立完成,知识深化,布置作业。

2.2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设计的优点

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都实行项目教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强调学做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行动导向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完成项目、职业体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3.1 一般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完整过程:①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前期分析;②学习任务设计;③学习活动设计;④自主学习策略设计;⑤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3.2 原则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建构而非教学目标。

3.3 以建构主义理论看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这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片面理解,如果没有按照上述六个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教学设计,而课堂教学仍由教师控制,任务仍由学生单独完成而不是合作完成,没有体现合作性,那么实施的仍然是以“教师、电子教案、课堂”三中心为特点的传统教学,而不是以“学生、经验、活动”三中心为特点的现代教学。

项目设计时教师已对数据库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并在实验指导中提供了完整的操作步骤,且最后完成的结果仍是有统一标准的,没有提供原始性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解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仅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指导提供的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而对数据库系统原始问题的分析设计被教师取代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项目内容的选择上过于单一,只有一个项目,没有通过多个项目的比较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以及知识点之间的丰富联系。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简单到复杂、同初级到高级、由经验到策略、由操作到设计)。不利于知识的内化(把新习得的知识与旧知识有机结合并被人脑固定下来)和认知结构本身的优化。学生不能在各种变化的情景中应用知识(实现迁移),解决问题。

4 典型案例分析

4.1 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前期分析

建构主义理念下的任务驱动教学设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和操作,还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设计的经验或策略,是完成意义建构而不是完成教学目标,即给出一个原始问题,学生完成关系规范化设计、创建关系、表、查询、窗体、报表等构成一个管理系统。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学习者不但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基本的技能,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丰富的、真正的、灵活的知识。知识深化是教学的一个不同忽视的重要任务[2]。因此,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由简单到复杂设计多个任务供学生学习,以完成意义建构。

4.2 学习任务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及学习者前期分析,学习任务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学习任务设计

[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公选课管理系统\&商品管理系统\&包含表\&雇员表、售书表、

图书表\&教师信息表、公选课信息、系部信息表、选课情况表、学生信息表\&顾客表、订单表、产品表\&侧重知识点\&创建表及关系、选择查询、参数查询、操作查询、自动窗体、自动报表、标签报表、简单宏,在窗体添加控件创建图书管理系统。\&创建表及关系、交叉表查询、SQL查询、汇总查询、查询中实现计算设置条件、子窗体、子报表、条件宏,使用切换面板管理器创建公选课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规范化理论,创建表间关系,构建商品管理系统。\&]

项目之间由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由经验到策略、由操作到设计,从内涵、难度上呈现递进关系。

4.3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主要考虑:任务是否有实验指导;哪些子任务由学生单独完成;哪些任务由学生合作完成;如果是合作项目,还要考虑如何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及每人完成的子任务。还要考虑教师的作用及学生的行为。学习活动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学习活动设计

[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公选课管理系统\&商品管理系统\&是否有实验指导\&有\&有\&无\&任务是否合作完成\&否\&是\&是\&教师作用\&传授\&指导\&引导\&学生行为\&照着做\&学着做\&独立做\&]

4.4 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建构主义提出的“随机通达教学”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绝非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各次学习的情境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而这将会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图书管理系统侧重简单操作及相关概念。公选课管理系统侧重复杂操作及相关概念。商品管理系统侧重表关系的建立及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管理系统完成提升能力。

建构主义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失去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教学。商品管理系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情境性问题,教师并未提供整个系统的设计、分析及操作步骤,而要求学生在学习图书管理系统、公选课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自主完成系统设计。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图书管理系统、公选课管理系统、商品管理系统的任务设计体现了这一教学方法。

5 案例的启示

⑴ 建构主义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容的。

在不破不立的思维定势下,似乎只有完全抛弃传统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才能进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教学,将两种教学设计对立起来,其结果很可能是既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也没有完成意义建构。学生刚进行一门新课的学习,没有教师的指导,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是不行的,所以,在学习任务的第一阶段要完成“图书管理系统”的创建,还应以教师传授为主,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学生的任务是“照着做”。在学习任务的第二阶段,完成“公选课管理系统”的创建,由于学生已掌握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习内容相对较难,学生的任务是“学着做”。在学习任务的第三阶段,完成“商品管理系统”的创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习内容相对较难,且由学生完成系统设计,学生的任务是“独立做”。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变化的,教师从传授到指导,再到引导,学生从“照着做”到“学着做”,再到“独立做”,体现了两种教学观的融合。

⑵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教学法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强调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构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要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项目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技能,还要掌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技能。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若想取得较理想的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教师事先的准备工作大大增强。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的作用是不同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角色,因此,教师需要较强的课堂组织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等课堂教学技能,以适应这种变化。

6 结束语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强调在具体的自主的合作的实践活动中去探索、理解知识,完成意义建构。通过设计三个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与先前传统教学设计及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相比,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还完成了意义建构及知识迁移,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创建简单的数据库系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据库技术的兴趣。同时,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和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成功实施建构主义教学,关键在于教师。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第5篇: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RFID 图书馆编目 业务重组

中图分类号: G2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90-05

The Business Re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brary Catalog Based On RFID Technology

Zhao Xiaofang (Changzhou University Librar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RFID technology in the library makes prodigious affect towards traditional libraries. In order to accmmodate the demand of library development, the first thing we can do is to restructed the catalog business, and reset the post of library. Through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FID technology, we explain the impact on library catalog of RFID technology, and then analyze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library catalog business restruction which based on RFID technology. Finally, we try to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trendency of future library catalog.

Key words: RFID; library catalog; businenss restruction

CLC number: G251.6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90-05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快速发展及图书馆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愈加明显等变化趋势,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手段、业务流程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图书馆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集印刷型文献资源与电子信息资源于一体的现 代化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的编目、流通、利用、储藏到数字资源的存储、整理、加工、服务,都需要有信息基础设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业务工作依赖于计算机完成。所有这些变化使得图书馆的业务与服务建设面临着不断的重组需求,不断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有效重组业务与服务,是图书馆界关注的一大问题。RFID技术是近年来图书馆应用和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在概述RFID及其在图书馆界的应用、研究现状、对图书馆编目业务的影响基础上,重点分析了RFID环境下图书馆编目业务重组的必要性、图书馆编目业务的重组方式及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发展趋势。

1 RFID及其与图书馆

RFID是无线射频识别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英文缩写,也称电子标签,由于其具有读取速度快、信息存储量大、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性高等特点,因而RFID技术在物流和供应管理、生产制造和装配、航空行李处理、邮件/快运包裹处理、文档追踪/图书馆管理、动物身份标识、运动计时、门禁控制/电子门票、道路自动收费、城市一卡通、高校手机一卡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门票、成都的24小时放射源监控等均采用了RFID技术。

1.1 RFID在图书馆界的应用与研究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RFID技术逐渐走进图书馆,并开始成为一些国家地区图书馆的主要馆藏识别方式,世界上最早率先使用的是HF RFID (高频RF ID技术) 。1998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首先在Bukit Batok社区图书馆率先使用HF RFID。 [1]2000年之后,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开始尝试使用RFID去解决馆藏文献的管理和提供存在的人工操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国内,深圳图书馆是国内大规模全面采用RFID技术的首家大型综合图书馆,经过精心准备,深圳图书馆于2006年7月试开新馆之际全面启用了“RFID文献智能管理系统”,从文献的采访、分编、加工到流通、典藏和读者证卡,RFID标签和阅读器完全取代了原有的条码、词条等传统设备,而实践和事实证明,“RFID文献智能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是可行的,具有智能化程度高、技术先进等特点,极大的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和服务效率。[2]深圳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和智能管理系统受到了图书馆界同行的极大关注,也吸引了一大批图书馆紧随其后进行实践,如集美大学图书馆(2006年)、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2007年)、陕西省图书馆(2010年)等,仅以远望谷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在图书馆应用为例,据该公司人员称,目前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18个省(县市)公共图书馆,24所高校图书馆。[3]

RFID取代条形码技术是大势所趋,我国图书馆界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学术研究,如蒋大伟等[4][5][6][7]研究了RFID带给图书馆的管理优势,时洁等[8][9]研究了RFID带给图书馆的问题,杨明华等[10]则通过结合RFID在自己所在图书馆的应用,探讨RFID应用中的一些问题。我国学者对RFID背景下的图书馆业务重组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如孙玉鹏研究认为,RFID给图书馆的编目、典藏、流通岗位具有很大的影响,RFID技术影响下传统图书馆的岗位前移,更接近一线服务读者,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岗位将向横向、纵向拓展;[11]刘传玺等则在分析导入RFID 技术后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基础上,以RFID 技术的特点为主线,结合图书馆业务工作固有的特征对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组合,提出了部门重新设置、加强各部门功能的图书馆整体业务员重组办法,并通过馆员、管理、服务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重组下预期达到的效果。[12]但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到,尽管我国学者或从RFID带给图书馆的优势与挑战进行理论研究,或从RFID的实际应用进行经验总结,或从RFID环境下的图书馆业务组合进行理论探索,但对RFID环境下影响最大的也是传统图书馆最重要业务工作之一的图书馆编目工作并没有进行详细研究,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研究空白,对基于RFID的图书馆编目业务重组与发展进行初步探索。

1.2 RFID对图书馆编目业务的影响

RFID通过在图书馆界的几年应用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因其彻底解决了传统图书馆向现代数字图书馆转变的诸多障碍,对于工作流程、馆员业务水平等有着一定的改变与新要求,因此,RFID对图书馆业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对图书典藏、图书编目、流通服务岗位、读者身份识别、图书排架等的影响,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图书馆编目工作。目前,我国图书馆的编目工作主要有两种模式,即传统的图书馆内部编目与新兴的图书馆外包编目,且随着外包编目业务的逐渐成熟与更加成本最小化,外包编目现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重视与接受,但RFID的出现与引入将对这两种编目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不管是传统的内部编目还是外包编目,编目的工作业务较之前将更加复杂,除按照一定的编目类别规则进行相应的编目分类外,还需为编目的书粘贴电子标签、电子标签上号、输入RFID图书管理系统。其次,在业务分工上,长期以来,图书馆业务流程基本是以实体的文献流动顺序来划分的,这种以“物质流”划分的部门设置尽管从传统纸质文献的采访、编目、流通、收藏、保护等角度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但由于其业务的分工明显,使得部门之间的服务空间相对封闭,不利于RFID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工作,同时,RFID的引进使得读者可以自助借还,传统图书馆中最主要的流通工作将消失,而流通岗位的消失则必然会致使编目人员的业务分工更加复杂,即需编目人员承担更多的图书管理与服务等工作。

2 基于RFID的图书馆编目业务重组

2.1 基于RFID的图书馆编目业务重组必要性

图书馆是社会知识、文化的交流平台与储存中心,其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信息技术是最有力和最直接改变图书馆工作和组织建设的因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并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图书馆也朝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外基于信息技术的图书馆服务更是逐渐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方式,对内的业务活动中,传统图书馆的一些规范、准则、流程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同理,RFID的出现与应用,使得智能借还成为可能与读者方便查找、借阅的同时,图书馆内部的编目流程、图书管理等受到了影响,但为了提高读者服务质量与效益,图书馆就必须要适应这些外部环境带来的变化与冲击,对内的组织、改革、重组就势在必行,因此,RFID对图书馆影响最大的编目业务就须进行一定的业务重组,并在重组中谋求新的发展。

2.2 基于RFID的图书馆编目业务重组途径

图书馆业务重组属于图书馆范式演变之一,它是某一阶段图书馆多个方面范式演变的集中体现,如图书馆技术水平的提高、服务理念的更新、管理体制的进步等范式变化经过一定的积累必然导致图书馆业务的重组,根据陈书华、陈能华学者的研究,目前图书馆业务重组所处在第3次范式演变中,即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以致图书馆业务的重新构建不能满足于以往技术上的修修补补而必须进行深层次、全面的重组。[13]

(1)编目业务技能的重组。传统图书馆的编目技能,主要是中图法等分类规则、标准、著录技能的检索与掌握,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编目人员还须具备较强的数据库检索能力、分类标引能力与计算机使用能力等技能,但基于RFID的编目则要求更高,即编目人员还须具有完成标签转换装置将数据信息写入电子标签的技能。

(2)编目业务流程的重组。RFID系统实施充分发挥新技术的能力,极大地优化传统对外服务模式。而对于编目环节却需要额外增加工作流程,如粘贴标签、转换数据、校验数据,编目工作量明显增加,因此编目流程的整合重组尤为重要。

(3)编目业务岗位的重组。RFID的应用使得图书馆服务岗位全部前移,甚至有学者提出,在办公空间允许的情况下,传统图书馆全部的岗位都可以移至读者服务第一线,[14]编目流程的重组变化,编目业务岗位便也需根据新环境下的流程进行一定的重组。

(4)编目业务范围的重组。RFID使得图书馆服务向横向与纵向同时发展,美国得克萨斯州Frisco公共图书馆采用RFID智能图书馆系统,该公司的图书馆业务部主任Bob Marland认为采用RFID 系统的图书馆可以重新调整管理人员与读者人数的比例、节省开支,使更多的馆员从传统的管理工作转向为读者服务或进行其他增值服务。[15]但很显然,这种高效的服务是建立在RFID与一定业务科学的划分基础上的,但综上可知,RFID影响下,图书馆编目的技能、业务流程、岗位等均发生着一定的重组变化,编目业务范围也将进行一定的重组变化,重组后的编目业务既包括传统编目业务中的分类、信息编制等,还包括电子标签粘贴、上下架、自助借还机的流通及读者学科咨询等业务。

3 基于RFID的图书馆编目业务发展趋势

(1)编目业务趋向智能化。RFID使得图书的流通、查询、借阅等均可通过计算机等来查找完成,24小时图书馆更是将RFID运用到图书馆的多空间、多时间服务中来,减少了大量的人力投入,因此,图书馆的编目及其它工作与服务更加呈现智能化趋势。

(2)编目馆员的业务职责趋向宽泛化。RFID影响下图书馆业务向智能化转变,所有的岗位也都前移向一线服务岗位转移,流通部、期刊部的消失将是现实,这样不仅适应了部门精简的要求,而且将更符合RFID 系统的工作特点。于是,图书馆编目人员将承担更多的业务职责,除上述的编目、分类、流通、维护外,可能还需承担一定的读者服务、活动策划等工作。

(3)编目馆员发展趋向学科化和服务化。RFID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员因要承担较多的一线服务工作,使得图书馆编目员向读者直接提供服务的趋势更加明显,另外,因面对读者并解决他们所学的学科化知识咨询等问题,因此,RFID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员的发展也将向学科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语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不是简单地用它来取代条形码,要充分发挥RFID的技术特点,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工作、部门划分结构,其中编目工作更是这些组合与改变中的重点,从内容和形式上创建全新的业务工作模式,但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在图书馆使用,如关联数据等,这种业务重组还需紧跟技术与时代的需要,及时创新,提高为读者服务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Sung Kuan. WhatWent Right &WhatWentWrongwith RFIDThe National Singapore Library[EB/OL].[2009-02-18]..

[4]蒋大伟.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与服务方面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100.

[5]汤肖锋. RFID在世界图书馆中的应用现状[J].集成电路应用,2010,(4):32-34.

[6]吉亚莉. RFID 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与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4):104-105.

[7]蔡孟欣. RFID 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91-94.

[8]时洁.RFID 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及其相关问题[J].

现代情报,2009,29(12):75-81.

[9]王永东.RFID 高频与超高频在图书馆的应用比较[J].图书馆论坛,2010,30(2):81-82.

[10]杨明华等. 图书馆在应用RFID时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汕头大学图书馆RFID项目的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1,31(1):79-81.

[11] [14]孙玉鹏.基于RFID技术的大学图书馆业务重组与岗位变更[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50.

[12]刘传玺等.基于RFID 技术的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J].图书馆论坛,2008,28(5):68-70.

[13]陈书华、陈能华.我国图书馆范式演变与业务重组[J].图书馆建设,2001,(4):16.

第6篇: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系统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School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Ma Xuetao

(Luohe Medical College,Luohe462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ampus network development,information management becomes the focus of the campus work will be the Ministry of faculties,departments linked through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so that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through fast,accurate and efficient information delivery,and brother to keep abreast of the dynamic sectors of the school situation.On the campus networ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in order to more fully utilize the school's human,financial,material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school's internal dynamic management to achieve efficient management,information integration goals.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System design;System development

一、问题的提出

校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问题:信息系统必须保证数据具有预定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创建校园网上的系统还必须考虑数据的一致性、安全性及相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性管理。学校管理涉及到各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如财务制度的保密性、学生成绩管理既要方便广大师生查询,又要考虑到成绩是个人的私隐,不便公开。(2)数据分布。由于学校部门众多,每个部门都会有自己的数据库,数据库中的数据会进行交换等处理,而形成了数据管理的复杂性。所以,应该重点考虑到数据如何在不同的部门之间的分布。(3)数据的相容性。部门之间有经常性的数据交换,如招生部门要将新生名册传给教务管理部门,学生在教务管理部门注册后,财务部门要对其收费,图书管要给其发借书证,后勤部门要发就餐卡等等。学生留级、退学、转学等信息也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因而,建立一个高效而实时的数据触发和更新机制非常重要。

二、可行性研究

(一)常规管理下出现的很多间题。大量浪费人力、物力。工作效率低。缺乏安全性。(二)系统模块划分。校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各单位的业务范围,分成教师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和图书管理系统。(三)系统目标与功能模块。学生管理系统;教师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

三、系统分析

(一)根据数据流程,形成系统的初步界限。过程数据类分析法是参考各部门的功能,根据系统的目标,从上到下划分为若干主要任务,再把若干主要任务划分为若干主要过程。然后分别找出各过程需要的数据类别,进行数据类别的调整与分析,并进行正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唯一性和冗余性的检查。最后,将分析的结果综合,绘制IJIC表。(二)定义和描述数据项。根据数据流程分析结果,确定数据库名、表明、字段名、字段类型和字段长度。

四、系统设计

(一)总体设计。考虑校园网将整个学校的各个部门联系在一起的优点,系统将利用校园网的资源和管理,在各个部门建立统一的用户界面,以校园网络服务器为中心,采用C/S和B/S混合的结构,建立一个基于多层驱动程序的应用程序框架,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实现数据及时、安全、可靠地存储与传递。(二)功能模块设计。系统功能模块由于系统比较庞大,这里不一一具体叙述。(三)数据库设计。本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的设计思想,将数据库分为共用数据库、本地数据库和临时数据库。同时采用关系数据模型来描述服务对象,采用自顶向下进行需求分析和自底向上进行概念结构设计。公用数据库:该数据库中存放永久数据,数据量大。本地数据库:该数据库存放的是各部门自己使用的表,存放在部门自己的数据库服务器上。临时数据库:该数据库是运行时产生的一些临时性数据库,此类表信息量小,使用后会自动删除。(四)网络设计。采用C/S和B/S混合结构,利用SQL server:对数据进行管理,各客户端从服务器获取数据,又将数据保存在服务器中。(五)安全设计。首先充分利用windows NT及SQL server的安全机制和完整性机制。其次控制不同操作人员的权限和使用时间。系统将用户分为ROOT用户、超级用户、专业用户和普通用户。设置ROOT只有一个,是最高权限用户,一般应该为网络管理员,拥有所有功能,能分配其他各级用户。超级用户拥有R00T用户分配给他的权限,可以产生其他用户,并可以将自己的权限全部或部分分配给专业用户,专业用户不能产生其他用户。每个教职工和学生都是普通用户,普通学生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器查看本人成绩,普通教师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器录人和修改授课班级的学生成绩,普通用户用户名一般为个人ID。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密码,用户密码可以自行修改。用户程序对用户登录设置,在进人系统之前,输人用户代码、用户密码,通过权限检测,合法系统可以进人系统。

五、系统实施

(一)软件开发与运行环境。在服务器上安装了windowsNT4.o操作系统,SQLserver7.0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后台数据库。网络协议除采用NetBEUI协议外,还采用TCP八P协议。在客户机上安装了Windows2000操作系统。客户端软件采用Delnhi6.0作为开发工具,BIS模式的服务器软件采用vbscrip和AsP技术,数据库连接采用ADO技术。(二)开发工具的选择。开发工具主要是从power Builder、Delphi visual等之间进行比较。它们各具特色,所支持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比较而言,visual Basic比较容易人门使用,PowerBuilder和Delphi开发的程序运行效率都很高,功能也很强,但由于object Pascal可以进行更深层开发和更广泛的应用,因而使用Delphi6.0作为开发工具。

第7篇: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学;软件工程;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9-2194-03

1 概述

软件工程是研究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软件管理的工程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软件工程本身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很广,是将面向对象技术、程序开发方法和数据库原理等课程综合的过程。通过软件工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并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各种开发工具。

目前的软件工程课程,比较注重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学时少,任务重,包含的内容多,如果学生之前没有花时间预习和准备实验,没有对整个实验过程作系统规划,会导致上实验课时无从下手,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科学地规划软件工程实验课程并对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该文提出了采用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的辅助手段,对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利用网络学习的方法,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 实验课程网站建设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教学网站具有教学资源丰富、学习自由的特点,网络教学的模式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立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网站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所要进行的软件工程实验有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明确实验任务、实验要求和实验方法,对整个实验过程有合理的规划。根据软件工程开发的整个过程和技术要求,设置实验课程网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2.1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涵盖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各种相关资源信息,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实验大纲以及课程相关资料等。这个模块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提供了非常有针对性的资源, 对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2.1.1 理论教学资源

课程介绍:是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的特点、课程学习的目的和任务等多方面作一个总括性的简介方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与了解。

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对每章节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进行说明, 阐述具体的教学安排和课时分配, 便于学生按照大纲的指导进行学习。

教学日历:用来描述课程的进度安排。学生可以通过查看教学日历, 事先预习教学内容,使得课堂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授课教案和课件: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最重要的部分,包括各章节的文字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如果学生课堂上没有完全理解授课内容的,可以带着问题在课下继续进行自主学习,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预备知识:列出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与软件工程设计有关的课程目录,如程序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引导学生复习一些在软件工程中需要涉及到的相关知识。

2.1.2 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大纲:根据课程实验的要求组织实验项目,编写实验大纲,主要包括各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和实验环境等。注意实验项目内容应从简单到复杂对学生进行引导, 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学习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设计要求:主要包括分组情况、任务分配、任务书的规范说明、提交方式、打印格式和成绩核定方法。

此外,还可以给出实验计划表和课程设计计划表等实验详细信息,使学生能合理规划好整个实验环节所要完成的任务。

2.2 项目任务

该模块主要包括项目实例,方便学生学习和了解;建立项目题库,学生可以选择项目,完成实验任务。

2.2.1 项目实例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虚拟设计一两个小型系统,作为项目实例,如停车场管理系统、借还书管理系统等。贯穿软件生命周期整个过程,从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到调试分析和软件测试,给出项目的全过程设计。

学生通过实例学习,对软件工程开发项目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知道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应该做些什么,如何进行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的任务是什么,采用什么分析工具,怎样能全面周到的做好总体设计规划,详细设计阶段的设计说明书的作用是什么,系统模块如何划分,程序实现的方法有哪些,怎么设计软件测试方案以及软件维护说明书。

2.2.2 项目题库

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些软件项目, 如停车场管理系统,在线考试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系统,银行卡管理系统,教材定购系统,工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建立项目题库,每个项目配备相应的项目任务书,以便学生选择项目,下载相关的项目任务书,完成项目计划。

项目题库中的项目,要不断更新。项目的来源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也可以是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要对各个项目进行共同讨论,决定项目的可行性,并根据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对实际项目进行剪切或划分成子项目,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便于学生操作和实训。

2.3 软件工具

该模块是配置相应的软件工程实验软件,主要提供建模工具和编程软件的下载,便于学生完成项目的分析过程,实现系统功能。

2.3.1 建模工具

对几种UML统一建模工具进行简单介绍,并提供软件下载,安装方法和使用教程。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建立系统的分析模型,并做好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

主要的建模工具有Microsoft Office Visio、Rational Rose和PowerDesigner三种。Microsoft Office Visio中引进了软件分析设计功能到代码生成的全部功能,可以更轻松地将流程、系统和复杂信息可视化、可以创建多种类的图表。Rational Rose主要是对开发过程中的各种语义、模块、对象以及流程、状态等进行比较好的描述,能从各个方面和角度来分析和设计,对系统的代码框架生成有很好的支持。PowerDesigner是一种数据库建模工具,允许使用一种结构化的方法有效地创建数据库或数据仓库,它还提供了直观的符号表示,使数据库的创建更加容易,并使项目组内的交流和通讯标准化。

2.3.2 编程工具

给出几种软件开发工具,如结构化编程语言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软件(C、C++、JAVA、DELPHI),以及SQL、Powerbuilder等开发工具,并提供软件下载和安装方法,供学生选择编程软件,编写程序,并测试软件。

2.4 文档资料

该模块主要列出整个项目所要提交的各类文档资料。此外,还应该提供统一格式的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任务书范本,便于学生下载,并按要求填写内容。

项目文档:主要包括有可行性分析报告,需求规格说明书,项目计划书,总体设计报告,详细设计说明书,软件系统的程序代码,软件测试报告以及用户使用手册等。

规格说明:可以给出一些规格说明的样例和标准,学生可以使用非形式化、半形式化和形式化等方法描述需求分析规格说明,详细设计规格说明,并给出系统各部分的设计规格说明书。鼓励学生学习和使用形式化的方法描述规格说明,例如:有穷状态机、Petri网以及Z语言等,这样可以用数学方法研究和验证规格说明是否正确,并消除二义性。

2.5成绩评价

该模块主要给出实验教学各阶段的成绩考核方式及评定标准。课程实验中,上机操作占课程实验成绩的50%(含平时上机操作和考勤),课程实验需要提交的文档和报告占50%。课程设计因为是分小组进行,成绩评定可以分成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两部分,个人成绩主要根据个人在小组中所分工作多少和完成工作情况来确定,小组成绩则由各个小组阶段成绩和系统最终验收的情况来确定(如系统是否达到需求规格说明中的功能性、提交的文档是否全面和规范, 源程序编写是否规范、可维护性等)。

每个项目组都应该进行汇报,展示自己的成果,由教师和其他同学组成评审团, 对每个项目组的汇报进行评审和打分, 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汇报结束后, ,教师要进行总结点评, 并写出评语。既要评价项目成果,也评价学生的表现,帮助学生整理学习内容, 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3 网络辅助教学

建立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后,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平台资源进行网络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管理, 分工协作,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参与项目管理的能力, 又训练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有了网络学习平台,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学生可以分三个阶段完成软件工程实验课程:

1)网络学习:该阶段主要学习课程资源,同时,学生进行选题,分小组和分派任务,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的需求分析。

2)课程实验: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建模工具,通过使用建模工具,完成项目的分析过程,并进行系统的详细设计,划分系统的各组成模块,给出系统的各部分设计规格说明书。

3)课程设计:该阶段主要是根据项目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和系统设计文档,采用合适的程序设计软件完成对整个系统的代码编写,遵循代码的开发规范。设计测试用例,对系统进行测试,并提交相关文档。

成绩评价部分由教师来完成,每个阶段都要进行阶段性评价,并根据项目的最终完成情况给出整体评价。要着力培养学生软件工程开发工具的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按规定提交项目要求的各种文档,形成较为科学的综合成绩评定方法。

4 结束语

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软件工程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方法和实验环境是软件工程实验课程改革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软件工程的实验教学, 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使得学生对整个实验教学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增强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开发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海藩.软件工程(第3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第8篇: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

Key words: Big data of reader behavior Republic library service Imformation collection

中图分类号:G2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30-01

引言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成为了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由此,必将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读者行为大数据的成因

大数据是在信息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诞生,并在不断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下持续提升,同时经过智能终端设备每时每刻产生的多种类型数据的填充,形成的庞大数据集。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的爆炸性增长、网络带宽的升级、存储设备性价比的提高、云计算关于数据集中管理和分布式访问的模式,以及物联网技术突破性进展后引起的相关硬件设备成本的下降,都为大数据的产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对象就是读者群体。面向读者的服务创新,包含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区别于传统的文献借阅、阅读推广、参考咨询、论坛讲座、馆际互借等服务内容,服务创新就是使用户感受到不同于从前的崭新的内容或形式,而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读者行为大数据的支撑,只有掌握了精准的、有效的读者行为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可视化,才能使新的设想、新的技术可行可用,并产生其应有的价值。

结合公共图书馆本身的性质特征,这里对读者行为大数据进行如下定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由读者属性特征数据、公共图书馆服务与信息资源数据,以及由读者行为导致两者之间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因交集而产生的关联路径及相关数据,称之为公共图书馆的读者行为大数据。

基于读者行为的大数据,首先要有大量的数据来源,这些数据有些是存在且已经采集,也有些是存在的但并没有进行有效采集。下面对读者行为大数据的采集进行阐述。

二、读者行为大数据的采集内容

读者行为大数据包含读者本身的特征信息、读者来馆要获取的服务或信息资源,以及读者如何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或信息资源的过程。具体如下:

1.读者本身的属性特征

马克思在人性观中指出人的两种属性,一种是人的自然属性,另一种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指的是肉体存在以及其客观存在的特性,社会属性指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人扮演的角色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联系。[2]

根据以上理论,结合公共图书馆的特性以及读者行为大数据的需要,对读者本身的属性,即性别、年龄、地域,和?x者的行为偏好进行信息采集。

1.1读者基本属性特征

考虑到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对读者信息采集的可行性与便利性,我们只对基本的性别、年龄、归属区域等进行统计,对于较高级的学历、职业、收入水平等特征,只有待条件更为成熟、技术更佳完善之后,再做大数据的采集。

1.1.1来访读者的性别比例分布。统计来馆借阅图书的读者性别,不只是简单的统计出到馆男性读者人数是多少,女性读者人数是多少,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这些数据发现该地区性别对于阅读的影响。

1.1.2来访读者的年龄段比例分布。国际上通常将人口按不等距的方法进行分组,分别为少年人口0-14岁, 壮年人口15-64岁, 老年人口65岁以上,也有观点指出,应该将15-24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单独成组,称为青年人口。[3]公共图书馆在对来访读者的年龄进行分组时,可参考以上方法,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读者的年龄进行划分。

1.1.3来访读者归属区域分布。统计来馆借阅图书读者的住址信息,并将其分为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如果是常驻人口,则按照当地所属行政区域进行进一步的分类。通过统计读者的归属区域,可以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覆盖面等信息进行大致的了解。

收集到的读者基本信息,可以与当地统计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比对,也可以做数据与数据之间的二维或多维的交叉分析,寻找公共图书馆辐射到的服务范围内读者群的分布特征,便于针对不同的读者群提供与之对应的服务。

1.2读者行为偏好特征

1.2.1读者到馆的时间偏好

监测读者的到馆时间,可以分为以下两部分:

① 到馆总体人流量监测。根据对到馆读者的总体人流量监测,可以观察到读者流动量的曲线图,甚至可细化到各窗口的人流量监测。然后形成相对应的日接待量、周接待量、月接待量和年接待量的特征分布图,从而进行更合理的信息资源配置和服务人员调配。

② 读者个体时间偏好监测。对读者个人的到馆次数、到馆时长进行监测,可以辅助分析读者阅读需求的大小;对不同读者到馆频次的研究,也能够便于公共图书馆提供差异化服务。

1.2.2读者阅读行为习惯的特征

对于读者借阅图书的类型喜好,即对读者与图书之间的关联关系做统计,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

①宏观统计应从大局出发,采集图书馆图书借阅的总体数据,对全馆图书从查询开始,一直到阅读,以及最后的借还情况,都有一个全面的统计。这些统计包括查询量、借阅量等,更细致一些的可统计出最受欢迎的图书种类,甚至是某几本图书。通过对预约借阅的统计,可以找到最紧俏的图书是哪些等。

②微观统计指的是每位读者借阅的第一本书以及最近借阅的书籍是什么,同一读者都借阅了哪些书,单本书的平均借阅时长是多久,月平均借阅量与年平均借阅量分别为多少,这些书的标签属性又归属什么类型等。

读者在借阅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信息都可以作为采集的对象。将读者的基本属性与行为偏好进行交叉分析,即可得出该地区的读者基本阅读行为特征,也可形成单个读者的基本阅读行为轨迹。这都属于读者行为大数据采集的范畴。

2.读者寻找所需服务或信息资源的目的和过程

图书馆是一个收藏资讯、原始资料、资料库并提供相关服务的地方,那么图书馆收藏的所有信息资源以及由此延伸的各类服务都是读者来馆的目的。根据对读者的信息获取行为进行观察,以及综合图书馆可提供的技术手段,可对该板块进行以下归纳:

当读者产生了一定的需求,并来到图书馆获取这种需求,我们则可以对该板块进行相应的研究,从而获得读者与其需求的服务或信息资源之间的关联路径数据。读者一般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源,即:①通过咨询相关工作人员,并参考导向指示牌,直奔目的地?ふ易约盒枰?的服务或信息资源;②通过自助服务终端进行查询,按照提示去寻找对应的服务或信息资源;③使用图书馆的数字检索系统,定位找到并使用自己想要的服务或信息资源;④通过互联网来搜索公共图书馆的相关信息,寻找自己想要的服务或信息资源;⑤通过移动互联网来搜索或者直接使用公共图书馆的APP,寻找并使用自己想要的服务或信息资源。

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许读者通过一种方法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服务或信息,也有可能会在第一次通过某一方法寻找信息的过程中失败,再次或多次的通过其他的方法,或同时采用多种方式相互交叉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的服务或信息。这些数据在统计的时候需要我们通过多变灵活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实施。

三、读者行为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渠道

读者行为大数据是基于多种渠道和方式采集到的读者行为数据的集合。读者行为大数据的采集渠道分为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线上渠道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基于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的渠道;线下渠道主要指以传统的线下访谈、阅读辅导、读者教育等形式开展的线下沟通交流渠道。

1. 基于互联网的读者信息采集

基于互联网的读者信息采集,主要是采集通过互联网渠道来获取公共图书馆服务和信息资源的读者信息,包含读者的访问渠道、访问来源、访问路径以及获取信息资源和服务的操作日志等相关信息。

需要在公共图书馆官方网站上增加相关的统计代码,以方便统计读者的来源渠道、路径等相关信息。

2.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读者信息采集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读者信息采集,主要是采集通过移动互联网渠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来获取公共图书馆服务和信息资源的读者信息,包括读者使用的终端设备、网络状况、地域分布、访问时间、访问内容、以及其他操作日志等相关信息。

有专属APP的图书馆可以收集到更多的读者信息,包括读者的注册使用人数信息、活跃度信息、使用行为数据信息等。

3.基于物联网的读者信息采集

基于物联网的读者信息采集,包括基于RFID的读者信息采集、基于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读者信息采集和基于自助服务终端的读者信息采集。

3.1基于RFID的读者信息采集

本文讲诉的基于RFID的读者信息采集,主要指基于采用了RFID技术的芯片卡进行读者信息采集,包括二代身份证、图书馆的读者证(借阅证)等。基于该电子芯片卡,可以采集到读者的基本属性特征,包括读者的性别、年龄、归属区域、来访时间等基础信息。也可以集合图书管理系统,采集读者借阅图书的相关信息,包括图书的被借阅情况,单次被借阅时长等信息。

3.2基于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读者信息采集

所谓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指的是基于RFID的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以新兴的电子标签技术为基础,对读者、图书、文献、书库书架进行一体化标识,并依托先进的RFID技术,将众多RFID设备以及管理软件融合为一体,构建起计算机信息和馆藏文献、读者服务之间的高效便捷、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体系。

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实现,依托于人与书(图书馆资源)的交互,以及构成其交互过程的多种设备,在实现人与书(图书馆资源)交互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数据,这些数据既是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核心,也是图书馆读者行为画像的核心要素。

3.3基于自助服务终端的读者信息采集

基于自助服务终端的读者信息采集,主要是采集通过公共图书馆配备的自助服务终端来获取相关服务和信息资源的读者信息,包括设备的使用频率、使用时间段、功能使用情况、以及其他操作日志等相关信息。结合读者使用自助服?罩斩私?行个性化服务时进行的操作(指用户进行借还书等具有读者标识标签的操作),可以进一步对读者进行细分,形成读者属性特征的补充,为读者行为大数据增添重要的一笔。

4.基于传统形式的读者信息采集

基于传统形式的读者信息采集,主要指对图书馆既有的一些读者信息采集渠道方式(包含阅读辅导、读者教育等)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化、结构化的处理,形成有效数据源,汇总到数据库中作为大数据的数据来源之一。

4.1阅读辅导

图书馆的阅读辅导工作主要包括了解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对其进行引导和培养,以及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向读者普及图书馆的相关知识,通过辅导读者学习阅读的技巧,营造阅读氛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

在这些环节中,会产生许多关于阅读辅导对象读者的相关行为信息,包括不同年龄段辅导对象的阅读兴趣、检索及阅读技巧、环境因素对辅导对象读者的影响等,这些内容都是读者行为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读者进行用户画像的重要素材。

4.2读者教育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的教育中心、信息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设立有展厅、多功能厅、报告厅、自修室、培训教室等各种活动场所的公共图书馆,既可举办讲座、会议、展览等大型社会文化活动,也可满足读者个人的上网、欣赏音乐、学习等文化活动需求。在实现社会及读者需求的过程中,会产生许许多多成系列、相关联的数据集,这些数据集也是公共图书馆读者行为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5.图书管理系统数据的开发利用

公共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存储的集中地,将公共图书馆本身的信息资源数据化,形成有效的数据资源,也是当前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大数据信息采集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公共图书馆如何利用读者行为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效开发利用公共图书馆本身存储的海量信息资源,充分收集整理分析利用公共图书馆读者的用户行为大数据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支撑。

在充分分析读者行为大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公共图书馆自身信息资源大数据,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我们此项工作的目的。通过整理分析读者行为大数据,可以对其加以利用,精准高效的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作用。

1.发挥对文献采购工作的参考作用

通过对读者基本属性和行为偏好进行交叉分析并形成用户行为矩阵,分析得出读者阅读的真实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读者的阅读行为喜好进行文献的采购。

通过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进行分析,可有侧重点、有方向的开展文献资源的采购工作。特别是对于阅读服务覆盖范围较为小的市县级图书馆,在进行文献采购工作时,可充分考虑当地人民群众的实际阅读需求,有效利用文献采购经费,开展有针对性的馆藏建设工作,避免资源浪费。

还可以通过对文献借阅情况的数据提取,考察采购工作的工作成效。例如可以将文献分为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两类,按年统计纸质文献的借阅率和电子文献的浏览率,分析得到每年图书馆购买的文献的使用情况,为来年的文献采购、馆藏建设提供依据。

2.带动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

图书馆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阅读推广服务。从培养人民群众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培养小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长远的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与文化水平,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

作为公共图书馆,通过分析读者获取图书馆服务和信息资源的渠道途径,及其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内容质量及渠道占比,形成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矩阵分布图,可以为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服务的渠道建设和方式选择上提供指导依据。

3.提升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满意度

当前社会为服务型社会,公共图书馆更是反映当地文化建设与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优质的图书馆服务不仅是形成良好口碑的基础,更是目前社会形势下对图书馆工作的高水品的要求。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则需要对读者的真实需求进行精准的把握,从而更加全面、准确的改善图书馆的服务。

可通过结合读者在图书馆内获取服务和信息的习惯以及偏好,微观调整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资源布局,细微的改变图书上架布局、阅览空间设定、以及服务读者的方式等,根据不断变化的读者需求,及时改变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提供符合读者需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从而提升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满意度。

4.推动公共图书馆新服务的发展

现代图书馆已经不再局限于图书信息资源的借阅服务,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新服务也是如今读者们的新追求。很多公共图书馆已经具备活动场地、设备等硬件基础设施,并且能够举办展览、讲座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甚至可以吸引到当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积极主动的找到公共图书馆来举办各种活动。

面对如此优越的条件,公共图书馆更要充分发挥文化高地的作用,不能将工作做的流于形式,一定要落于实处,做到叫好又叫座。面对这样的新挑战,公共图书馆首先要对读者的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开展符合当下需求形态、符合读者意愿的新服务;其次,在宣传推广方面,除了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途径宣传信息外,也可以通过分析读者的行为信息,将读者按照自然属性和行为偏好特征进行匹配,形成读者特定标识群,对特征高度符合的读者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从而使得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5.发挥公共图书馆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的作用

信息需求是当今社会的最大需求,大量的、广泛的、准确的信息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而公共图书馆恰好是一个各种信息汇聚、交流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突破了时间、地域、专业、民族等各种限制,能从大量的、广泛的信息资源中通过专业的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这样政策法规的制定才能更符合国情民情。

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大数据集,从地域人才分布、民生关注热点、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需求特点等多方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的、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图书馆社会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

第9篇: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它将对现有的产业格局形成颠覆性的冲击。本文着重介绍的是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与优缺点以及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物联网最本质的含义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融合网络,以智能化和泛在化为特征的双向融合带来了巨大的创新价值和市场空间。物联网正是因为代表了这种融合的趋势,蕴含着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创新空间,以及融合后产生的巨大价值才成为当下的热点,成为了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重大科技战略。

物联网覆盖了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众多领域,包括RFID、传感器、互联网、嵌入式、移动通信等,每个领域都能够从领域自身的视角给出物联网的定义。

二、什么是RFID

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英文全称为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从概念上来讲,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对于条码技术而言,它是将已编码的条形码附着于目标物并使用专用的扫描读写器利用光信号将信息由条形码传送到扫描读写器;而RFID则使用专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电子标签,利用无线电信号将信息由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

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电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识别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读写器是读取电子标签信息的设备;而天线用于在电子标签和读写器间传递射频信号。RFID的工作原理是读写器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此时读写器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然后送给中央信息系统做相应的数据处理。RFID系统组成见下图:

在物联网的架构中,RFID在感知层和网络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相比传统识别方式,有着很多优点。RFID技术可以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工作,能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同时识别多个标签,加上操作方便快捷,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自动识别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三、不同频段的RFID特点及其应用

国外RFID技术应用起步较早,技术相对成熟,而我国RFID技术应用状况还处于初级阶段。近几年里我国对于RFID技术的开发也加快了步伐,RFID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仓储、货物配送、电子钱包、动物跟踪管理等。RFID应用主要分为三个频段:低频、中频、高频。不同的使用频率会在读写距离、数据交换速度和抗干扰性等方面产生区别。可以说决定RFID系统主要性能和应用可行性的主要因素,首先是该系统所用的无线电频率。每一种频段都有它的特点,被用于不同的领域。因此,要正确应用就要先了解不同频率RFID的特点。

低频RFID系统,工作频率为9KHz--135KHz。低频标签一般是无源标签,其工作能量通过电感耦合方式从读写器耦合线圈的辐射近场中获得。这个频段系统的缺点是:数据传输速率在3种频段中最慢、工作距离短(识读距离只有几厘米)、天线尺寸大。但是,这个频段的系统技术简单、无频率限制、信号有极好的穿透性,除了金属材料影响外,一般低频能够穿过任意材料的物品而不降低它的读取距离,受环境影响较小正是它的主要优势。同时因为识别距离很短,某一个低频的RFID系统很少与其它的RFID系统发生冲突,所以低频RFID系统的读写器在全球范围没有任何特殊的许可限制,使得这个频段的RFID系统常常用在一些相对封闭比较小的系统上。低频电子标签的典型应用有:动物识别、小区的门禁系统、停车场的收费和管理系统、容器识别、工具识别等。